化学药学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9:37

化学药学专业篇1

1.1选择适合药学专业的教材

合适的教材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教材选择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授课的逻辑性以及学生学习的系统性。生物化学课程相关教材种类繁多,如何选择适合药学专业学生以及符合课程安排的教材显得十分重要。王镜岩的《生物化学》第3版无疑是最为权威的一版教材。这本教材吸收了国内外生物化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章节按比较传统的先“静态”后“动态”组织编排,符合我国生物化学的教学习惯,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但是这套教材内容过于详尽,具有一定深度,对初学者难度较大,并且该教材着重于生物化学领域知识,鲜有与药学专业特殊性相关的知识拓展,同时价格昂贵,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因此我们将这部教材列为参考书目。经过筛选,我们将姚文兵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化学》(第7版)作为我校药学专业生化指定教材。这部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部级规划教材,作者姚文兵和主审吴梧桐均是我国生物技术与生化药学专家。主编姚文兵是我国生物技术与生化药学专家、中国药科大学教授,他承担教育部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名牌课程药学生物化学基础的创建工作;主审吴梧桐也是我国生物技术与生化药学专家,他长期倡导生命科学与化学相结合的现代药学教育模式,建立了以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为基础,工业微生物学与现代药学相结合的综合性生物制药学科体系,主持创办了生物制药专业和生物制药学院,其权威地位也保证了本教材的高水平呈现。该教材在第6版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增加了第三篇遗传信息的传递和第三章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的内容,还加强了遗传信息传递和结构分子生物学的内容,以及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充实了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物质代谢、代谢调控与基因表达调控的内容;扩充了生物药物的近代概念,介绍了生物药物研究的最新进展;书末附有生物化学专业名词英语注解等。教材重点阐述了现代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尽可能反映生命科学与化学相结合的现代药学研究模式的特点,突出了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与现代生物技术的进展及其在现代药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非常适合作为药学专业生化课程学习的教材。

1.2优化理论教学内容

指定的教材在顺序上仍然是先静态后动态的模式,但这种传统的编排方式并不利于学时较少的药学专业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了解生物化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和精髓。因此我们改变了先静态后动态的传统教学模式,将整本教材内容划分为三大模块,即能量代谢模块(包括糖化学、糖代谢、生物氧化、脂类化学、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模块(包括蛋白质化学、酶学、蛋白质代谢)和核酸代谢模块(包括核酸化学、核酸代谢、遗传信息传递)。每个模块在知识构件上,以某一生物大分子的代谢过程为主线,其他知识内容为支线,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的优化设计有利于学生对于生化过程的系统理解。以能量代谢为例,能量代谢模块以葡萄糖分解代谢为主线,首先用较少的学时介绍糖的结构及糖的化学性质,以及在消化道内的吸收过程,然后详细讲解进入细胞后的彻底生物氧化过程,包括经过无氧分解代谢为丙酮酸,再经过脱氢作用以乙酰辅酶a的形式进入柠檬酸循环完成C的最终氧化形成Co2,最后由携H的载体将H带入线粒体内膜系统经过电子传递最终形成H2o并释放出能量。在掌握这一条葡萄糖的分解代谢的主线之后,其他的知识点例如磷酸戊糖途径、糖异生、糖原合成与降解等过程作为这条主线的支线知识内容,二者结合最终成为一个复杂而又有逻辑关系的能量代谢知识体系。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各个途径的生理功能代谢过程有更深刻的理解。

1.3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课是生化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课,应当使学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然而传统的实验教学,照本宣科的现象比较严重,即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流程和实验结果都在实验前给学生描述清楚,学生的实验过程仅仅是重复流程观察结果而已,缺少主动思考和探索的过程。因此我们针对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在理论课上抽出时间,将实验课要进行的实验做预先的铺垫,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实验课上以引导为主,让学生自主参与实验过程,得出一些结果并讨论分析。例如油脂酸价测定这一实验,在理论课上讲解油脂酸价测定的原理方法,然后提出问题:我们平时的食用油的酸价是否正常?经过暴晒后的食用油酸价是否会发生变化?反复油炸后的食用油酸价是否正常?以此提高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兴趣,也可由学生自行采样,在实验课上进行不同样品食用油酸价的检测,得出结果后再进一步讨论分析。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该实验方法原理的理解,也可以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4跟踪生化研究动态

由于生物化学理论和技术发展迅速、信息量大,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重视前沿知识和相关学科渗透知识的掌握,是新型人才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所必需的。对于生物化学课程的授课教师来说,科研工作的内容能够极大地丰富生物化学理论教学的水平,对生物化学前沿研究的把握也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高要求。将生物化学前沿成果融入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书本内容。例如在讲授细胞膜转运蛋白的内容时,可穿插介绍2014年4月由清华大学医学院颜宁教授领导研究组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即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该转运蛋白的作用在于转运葡萄糖,从而为细胞提供能量,该研究成果将有利于人们掌握转运蛋白GLUt1的工作机理,可能实现葡萄糖转运的人工干预,切断它的转运过程,从而“饿死”癌细胞。通过这种具体的、最新的科研成果的描述,不但使学生较为形象地理解了转运蛋白生理作用方面的知识,还对于转运蛋白作为药物靶点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极大提高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及科研兴趣。

2教学方法优化

2.1合理高效利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全程为多媒体课件教学。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像、文本、动画为一体,为学生营造出形象逼真的学习环境,可以使不同感官在同一时间内接受到同一信息源的信息,从而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但是多年的多媒体教学经历也使我们看到了多媒体教学的弊端。例如有些教师过分依赖预先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仅充当“解说员”角色,缺乏恰当、生动、形象的讲解,使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学生而言,多媒体教学讲授速度快,单位时间传授的信息量大,导致少数学生课堂笔记跟不上,有的学生甚至干脆放弃记笔记的过程,而以下课拷贝课件取代之,因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减弱,缺少主动性的思考,对教学内容掌握不扎实。如何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避免弊端,关键在于教师的综合素质、驾驭课件的能力及组织教学的能力。因此学院加强了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条件培养教师制作、使用多媒体的技能,还建立了课件共享平台,为不同教师制作准备课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在课件制作上,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精心设计课件,合理设计课件的程序形式、播放顺序,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并在授课过程中,多设计与学生互动的环节,每个章节结束后对本章节进行小结,并列部分习题,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2.2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知识点繁多的生物化学课程,利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掌握复杂的代谢过程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生物氧化一章,电子传递链的传递过程十分抽象,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用比喻启发的方法,在教学中把线粒体内膜上按一定顺序排列的递氢体和电子传递体比喻为接力赛的参赛者,而把电子比喻为接力棒,使得整个电子传递的过程形象而生动;此外诸如糖酵解与糖异生,以及脂肪酸的合成与分解的生化过程,看似相互可逆的过程,但是却有着极大的差别以及截然不同的生理生化作用,因此可以利用对比启发的方法,列表显示各个生化过程的异同,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促进积极思维,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巩固,又可培养进行对比分析鉴别的能力。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如设问启发、联系启发、案例启发、悬念启发等,多种方式的启发可以使生物化学课程当中抽象的概念和代谢过程变得生动形象,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3网络教学

网络已成为重要的信息交流平台。高校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对网络的接受程度和使用率也较高,已成为多数青年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进行生物化学网络教学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不但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而且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我校依托校园网络,定制课程包括课程简介、教师简介、教学大纲、学习纲要、课程录像、课件共享、网上交互等板块,其中课程简介、教师简介、教学大纲以及学习纲要板块主要为学生了解本门课程提供参考,并且提示每章节重难点;课程录像为教师上课的录像,为学生课余时间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课件共享为教师上课所用课件,可作为学生课下学习的重要参考资料,同时为广大教师的备课过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网上交互板块中,学生可以在网上提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由教师在线回答,增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教学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上网浏览,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充分体现了在恰当的时间应用合适的学习环境达到最好的学习目标的教学理念。此外,这种交互式、开放式的自主学习环境最大限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3结语

化学药学专业篇2

【关键词】医学院校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学困生;转化策略;学习兴趣;学习动力;思政教育;学生主体性

有机化学是医学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开设的专业范围很广,例如我校药学、中药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护理、卫生检验与检疫、口腔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多个专业都开设了有机化学。学生通过高考进入同一所医学院校,文化课成绩相差不多,但经过一学期的有机化学课程学习,部分学生因无法达到教学要求而成为有机化学学困生。有机化学是医学院校培养药学人才的重要必修课程,为后期学习生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等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有机化学学困生在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将会面临更大的困难。因此,分析医学院校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学困生的成因、研究有机化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刻不容缓。

1有机化学学困生的成因

1.1不适应教学方式的转变

有机化学是医学院校药学专业大一学生的必修课程,是高中化学知识的延伸,但是两者的教学方式完全不同。高中化学强调理论学习,学生对化学知识是填鸭式学习,每节课都有大量的习题,高三更是刷题无数,学生习惯于老师“手把手”的教,习惯于通过大量的背诵和习题强化巩固化学理论知识,这就造成学生发散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药学专业有机化学作为一门内容多、课时少、理论性强的基础学科,教师在突出重点的同时,更多的是教授如何应用,而且讲授进度较快,有时一节课会讲解教材十几页甚至几十页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合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思考,自主学习。此外,高中化学对化学实验能力的要求相对薄弱[1],而药学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医学院校药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将有机化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验研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至关重要。因此,不适应教学方式的转变是部分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原因之一。

1.2思想消极,缺乏学习动力

高中学习的动力多来源于高考压力,学生废寝忘食的学习,过着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生活,很多家长与老师为了缓解学生的高考压力,常常将“大学不挂科就好”“大学可以谈恋爱”“大学可以打游戏”等思想传递给学生。部分学生信以为真,来到大学后,在社交、恋爱、游戏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迷失了方向,导致学业变差。我们现在处于信息爆炸的自媒体时代,学生通过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文化思想,俗话说积极的文化思想使人奋进,消极不良的文化思想使人堕落,初入大学的学生心智还不成熟,很容易受不良文化思想的影响,产生功利、任性攀比、不劳而获等消极思想,失去了学习动力,严重的还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2],例如大学生被人哄骗参加传销组织、为了攀比陷入网贷泥潭等事件。因此,思想消极、缺乏学习动力是有机化学学困生的成因之一。

1.3缺乏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部分学生成绩无法达到教学要求,成为有机化学学困生,与他们缺乏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是分不开的。高中时代,学生接受的是固定几十人的小课堂教学,固定的教室、座位,固定的教师、同学,与老师距离感小,与同学亲和力强,家长更是对他们的生活照顾周到,饮食作息非常规律,这些容易造成学生对外界环境依赖性强,独立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3]。大学课堂动辄几个班的百人大合堂,不固定的教室、位子和同学,与教师距离感强,与同学亲和力差,对环境适应能力弱的学生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很难进入学习状态,而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学生更是饮食作息不规律,精神萎靡,无力应对学习。面对考试,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记忆过程痛苦且效率低,遇到应用型或开放式的问题依旧不会作答,部分学生便对自己降低要求,只求及格,最终成为了学困生。

2有机化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2.1激发有机化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对有机化学学困生而言,有机化学是一门知识繁杂、枯燥无味的课程,因此,他们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没有太大兴趣。而且大部分有机化学学困生的化学基础较差,想要学好有机化学,相较于其他学生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往往使他们对有机化学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部分学生甚至还出现厌恶、恐惧等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激发有机化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体会到学习有机化学的乐趣,帮助他们消除负面情绪,主动学习,爱上学习[4]。2.1.1增强教学内容趣味性有机化学发展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每类有机化合物的发现与合成都离不开化学家的努力,我们在对化合物讲解时,不仅要讲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合成方法、发展历史,还要讲解相关结构的临床药物案例,包括药物的制备、用途、对人类的贡献、副作用等。此外,还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发散联系,让学生认识到有机化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有机化学[5]。例如,在“羧酸及其衍生物”的教学中,让学生查找青霉素、头孢类抗菌素和阿司匹林等常见药物的结构,分析以上各类药物有哪些特征官能团、归属哪类有机化合物、此类有机化合物具有的化学性质,进而思考以上各类药物的合成制备以及影响这些药物储存、副作用的因素有哪些。教学重心从掌握知识转向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1.2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针对有机化学反应的结构式复杂、化合物的立体结构抽象、有机反应历程难懂等问题,我们将现代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例如卤代烃Sn1反应的立体化学是有机化学中的难点,若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花费很多时间讲解,学生仍是似懂非懂。在学习此内容时,我们展示卤代烃及亲核试剂的的结构模型,同时动画演示反应历程、产物形成过程,将复杂知识简单化,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学得懂、学得轻松,增强学生知识获得感与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2.1.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教师的知识水平、性格、兴趣等综合自身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调查表明,知识渊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的教师与学生的师生关系最好,学生喜欢这位老师的课并且整体成绩好[6]。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素养,成为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2发挥有机化学学困生的主体性

科技正在改变传统课堂,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育方法正在离我们远去。科技使枯燥难懂的有机化学知识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智能设备搜索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通过检索查阅获得学术前沿的知识,对学生而言,教师不再是知识唯一的传递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应该做好引导者,给学困生更多的空间,教会学困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2.2.1改变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困生,鼓励学困生质疑,尊重学困生的想法,以讨论或谈话等形式解决问题,保护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我们还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如引导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团队教学法(teambasedlearning,tBL)、基于问题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等[7-9]。例如,课前采用问题的形式来布置学习任务,进行分组学习,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更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监督、相互配合学习,增强协同合作意识。课上小组汇报学习情况,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最后老师归纳、总结本节课知识点,并作适当延伸拓展。此外,老师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以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主,尽可能发现每个小组成员尤其是学困生的闪光点,加以表扬,针对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充分调动学困生的主观能动性,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10]。2.2.2作业形式多样化学习是知识获得与内化的过程,课后复习和课后作业是强化内化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背诵化合物的结构和反应类型等记忆型作业,不能帮助学生完全理解掌握知识内容,我们可以增加开放式作业,例如采取思维导图总结章节内容[11],学生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梳理所学内容,迅速回忆和提取章节知识,进一步查漏补缺,有效地构建知识体系;也可以撰写课程论文作为教学内容的延伸,老师可以给学生题目,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选题目完成课程论文,这不仅可以巩固知识,提高学生查阅文献能力,还可以为学生今后的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2.2.3引入线上答疑平台在学习过程中,学困生经常会出现对新知识理解不透彻、无法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情况。教师答疑是学困生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但由于部分学困生的心理或性格等因素,不愿面对面地与教师交流,为此我们引入线上答疑平台。线上答疑平台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消除学生与教师交流壁垒,让教师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答疑解惑,及时解决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分析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个性问题,教师针对其个人做出有效的解答,而对于共性问题,教师及时反思,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调整教学策略,完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活动解决共性问题[12]。另外,利用线上答疑平台,学生之间也可以在网上互助答疑,在班级内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3结语

有机化学是医学院校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为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有机化学学困生在后期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将会面临更大的困难,因此研究有机化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刻不容缓。转化有机化学学困生的过程,不只是帮助他们掌握有机化学的知识,重要的是激发学困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充分发挥学困生的主体性,渗透思政教育,增强学困生的学习动力,最终帮助有机化学学困生从“因为考试要学习”转变为“因为爱学要学习”。

参考文献

[1]杜娟.试析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化学实验课教学策略[J].新课程(下),2019,1(4):57-57.

[2]申权威.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策略探究[J].校园心理,2019,17(2):143-145.

[3]王艺璇,颜琬华.在校护理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元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1):81-83.

[4]王玉杰,陈文,王湘君.高校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内江科技,2018,1(39):59-60.

[5]李沛辰.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J].科技风,2019,369(1):49-49.

[6]石芳.爱学生必须爱之有道[J].现代职业教育,2018,12(24):37-37.

[7]田飞,高岩冰,唐丽玮,等.tBL联合CBL+情景教学法在超声医学实习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1):14-17.

[8]贾尧玲,孟祥国,姜智腾,等.pBL教学法在药物化学教学改革磺胺醋酰钠合成中的探索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21,35(9):8-10.

[9]赵继敏,路静,陈新焕,等.大班授课中实施pBL的方法探索[J].继续医学教育,2020,34(5):17-18.

[10]王超.互动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有机化学课程中的应用分析[J].新西部,2020,5(6):163-164.

[11]孙莲,海尼木·夏木西.思维导图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广州化工,2020,48(8):175-177.

[12]梁涛,时乐,袁冬平.药理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32):37-39.

[13]刘锦琳,赵艳,张猎.全媒体时代医学院校思政教育的改进策略[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32):67-70.

化学药学专业篇3

【关键词】药学专业;物理化学;教学改革

物理化学课程是我校中药学、药物制剂和药学等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化学课程,它是针对药学相关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开设的,与后续药剂学、药物动力学以及药物化学课程关系密切,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物理化学是从物质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联系入手,利用物理仪器和实验手段来探求化学变化基本原理和规律的一门科学。物理化学具有理论性强、内容抽象、逻辑性较强、公式繁多等特点,其教学内容不仅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知识,而且还要用到物理学和高等数学的知识。我校药学专业的学生,数理基础相对薄弱,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较差。因此,学生在学习物理化学时感到非常吃力,畏难情绪严重,难以学以致用,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们结合药学专业特色,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物理化学教学改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1.结合药学专业特色,精简教学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药学专业特色,精简教学内容。适当减少热力学部分的授课学时,增加相平衡、动力学及表面现象等与药学密切相关的授课学时[1]。热力学部分的重点在于学生对热力学研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而不是热力学函数之间的关系,省去复杂的公式推导,让学生清楚公式的使用条件和应用范围即可。相平衡部分重点介绍吉布斯相律、单组分和二组分体系的相图,要求学生掌握相、组分数和自由度等基本概念,学会分析单组分体系和二组分体系的相图及应用,特别是蒸馏和精馏的原理以及萃取的基本原则。化学动力学部分主要讲授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阿累尼乌斯公式及其应用,催化作用等,对反应速率理论可以不做介绍,作为课外阅读要求学生自学。表面现象是药学专业物理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与后续药学专业课关系最为密切。重点介绍比表面、表面吉布斯自由能、铺展、润湿与吸附等知识,难点是高分散度对物理性质的影响,拉普拉斯方程和开尔文公式的推导及应用。胶体化学部分,重点介绍胶体的动力学、光学和电学性质以及大分子溶液的基本性质、溶解规律及其应用。

2.优化教学方法

在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积极倡导问题式、探究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互联网+教育的理念下,我们更应该与时俱进,优化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能够在互联网上进行,老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师生可以互动,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和交流。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教育信息技术,做好教学网站和教学视频的建设,改进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现在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丰富教学手段

目前我们大多采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两者可以相互补充,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2]。目前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可以节省板书的时间,增加授课内容,但是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上以文字和图片为主,很少出现音频和视频等媒体,教学手段仍需要丰富。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搜集各大网站的音频和视频等教学资料,制作教学网页和教学视频,利用各种在线教学资源来丰富教学手段。当下非常流行的“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新兴的教学手段势必应用到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我们的教学手段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

4.改革考核评价制度

原有的成绩考核分为实验成绩和理论成绩两部分,其中实验成绩占30%,理论成绩占70%。改革后的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对学生课堂出勤和课堂表现的考核,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增强课堂的互动效果。另外加强互联网在线学习的考核,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后加强平时作业质量考核,特别是要求学生查阅科技文献的相关作业,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训练学生运用学科语言的能力。在新的考核制度中学生总成绩包括课堂表现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实验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其中课堂表现成绩占20%、平时作业成绩占20%,实验成绩占20%,理论考试成绩占40%。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教学改革证明,学生对物理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对待物理化学课程的态度有了明显的改观,觉得物理化学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是有帮助的,改变了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当然,物理化学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将根据学生的实际反映和需求,及时作出调整。在国家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加深对物理化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和探索,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专业知识,从而提高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靖丽,张拴.药学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设计的探讨[J].广东化工,2015,42(19):191.

化学药学专业篇4

理论方面,只有具备扎实的有机化学理论基础并且能灵活应用有机化学基本理论才能更好的学习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等相关专业课。在现实教学中学生常常感觉有机化学理论学习非常难,主要体现为有机化学知识点繁多复杂,一些理论太抽象不易理解,反应机理复杂,反应多,特殊性质多。因此,学生对于有机化学的学习常常是吃不透,掌握不够,一些重要结论不能通过理论进行推导,多数知识只能硬生生的记住。这样很难对有机化学知识进行灵活应用,对以后药学专业课的学习也是不利的。再加之有机化学是基础学科,课堂上学生觉得枯燥,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方面,在教学中发现第一个问题是多数学生预习不充分,只是简单的照搬实验教材,以至于在实验中照葫芦画瓢,遇到小问题不能自主思考解决。另外,实验教材虽然是权威的,但随着学科的发展一些实验操作和工艺条件设备等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学需求。传统的单纯教师讲授实验原理,示范操作,学生动手的简单教学模式也满足不了当前教学需求了。因此,本文就以上主要问题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和相关文献报道,对本科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

1有机化学理论教学方面

1.1教学思路

目前本科阶段有机化学教材编排基本是以官能团为纲,以结构和反应为主线,按照烃类,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和羧酸衍生物,有机含氮化合物等从化合物类型的简单到复杂进行编排的。以具体官能团和具体化合物为载体进行有机理论的教学,官能团和化合物类型由简单到复杂,这样编排对于初学有机化学的学生是有利的。每个章节框架比较固定的按照结构、分类、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进行学习,学生容易上手。

但有机化学的学科特点是结构决定性质,性质推导反应,不同的化合物可能具有相似的性质,同一个反应机理可以解释不同的化学性质,不同的反应类型可能本质上是相通的。如果单纯以化合物官能团为主线进行教和学,很难将不同的化合物具有的相似性质统一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建议梳理出更多的有助于学生掌握反应规律的教学思路。

比如按照电子变化的思路对教学体系进行串联。从共价键断裂来分,可以分为均裂和异裂。均裂对应的是自由基型反应,无论是自由基取代还是自由基加成都要经过链的引发,链的转移和链的终止三个步骤。异裂对应的是离子型反应,可以分为亲电反应和亲核反应,同时又包含加成反应和取代反应。对于亲电反应来说,无论是取代还是加成反应,都是被进攻的对象电子云密度越大越有利于反应的发生;对于亲核反应来说则反之。

不同的反应类型所需要的条件不同,如自由基型反应由于是发生均裂,所需能量较高,因此反应条件通常为高温或者光照。烯烃和炔烃的特征反应亲电加成反应,芳香烃常常发生亲电取代反应,卤代烃特征反应是亲核取代反应,醛酮的特征反应是亲核加成反应。对于离子型反应则反应条件为容易使亲电试或者亲核试剂发生极化电离出正负离子且使反应过程中离子稳定的条件更有利于反应的发生。反应机理和产物以及反应速度往往可以用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这样的电子效应解释。

同类型反应可以总结出某一个代表性的经典反应机理和规律的本质,让教和学事半功倍。如烯烃的化学性质中亲电加成反应是其特征反应,教学中可以卤化氢与烯烃的加成为重点进行反应机理的讲解。卤化氢是不对称试剂,在与烯烃的反应中需要总结的规律有“马氏规则”,不同卤化氢的反应活性,不同类型烯烃的反应活性。马氏规则的本质是碳正离子的稳定性,因此,在用马氏规则的时候要抓住本质而不能“囫囵吞枣”式的用马氏规则。不同卤化氢的反应活性规律是:Hi>HBr>HCl,其原因可以认为越容易解离出H+的卤化氢越容易与烯烃发生亲电加成反应,原因是反应机理中第一步是带正电荷的H+进攻-C=C-而发生的反应。

而不同类型烯烃的反应活性规律是R2C=CR2>R2C=CHR>R2C=CH2>RCH=CH2>CH2=CH2即双键C接取代烷基越多反应活性越好,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一方面双键C是Sp2杂化态,而接的烷基C是Sp3杂化,Sp2杂化的C电负性比Sp3杂化的C高,因此烷基C表现出给电子作用,使得-C=C-的电子云密度增大,更有利于亲电试剂的进攻。另一方面,接取代烷基越多的烯烃,形成的碳正离子更稳定。这些规律都可以从烯烃与卤化氢反应的机理上推出,学生只有自己将这些规律推导出来才能更好的理解,也能更好的灵活应用。掌握了这个反应也就基本掌握了烯烃与卤素、H2o、H2So4、醇、酚、羧酸的反应。再如碳正离子的稳定性规律:(CH3)3C+>(CH3)2C+H>CH3C+H2>C+H3可以用诱导效应和超共轭效应进行解释,超共轭效应同样可以解释不同类型自由基的稳定性。

1.2教学模式

有机化学作为基础学科在教学中往往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加之理解困难和知识点繁多,容易引起学生厌学情绪。可采用混合教学模式让教与学变得生动,比如笔者所在的有机化学教学团队中采取微课,翻转课堂,动画视频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如杂化轨道理论,电子效应在烯烃中的应用,电子效应对结构稳定性的解释等知识点,采用pBL与翻转课堂结合以小专题的形式开展,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查文献资料分组上台讲解讨论。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对于立体化学部分,可以采用微课的形式,制作或者收集一些动画或者短视频,以视频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呈现化合物的立体结构和结构的变化过程。同时组织有机化合物立体模型竞赛,让学生亲手制作模型,更直观的感受有机化合物的立体结构。

1.3有机化学与药学相关学科的衔接

作为药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有机化学是为后续学习药物化学等专业课做铺垫的。因此,有机化学中学习到的基本理论和有机物官能团的性质要求在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中能灵活应用。作为基础学科,单纯地讲授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和反应及反应机理,往往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因此,在教学中正好结合药学学生的特点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穿插渗透药学相关知识,结合一些具体药物来学习化学性质,同时渗透药物的药理作用。这样不仅让学生意识到学好有机化学的重要性,更使有机化学教学更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立体化学的时候,引入沙利度胺事件,让学生意识到立体异构在药物中的重大影响,让学生更重视基础有机化学理论的学习。同时,应该根据药学专业学生的特点,更多的重视跟药物密切相关的一些章节,比如羧酸衍生物,胺类,杂环化合物类等。还需要向学生说明某些内容在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不同学科中的表达和侧重有区别,比如有机化学中酰卤、酸酐的醇解和氨解,在药物化学中通常称作酰化反应。另外,在有机化学中讲授糖类、氨基酸、萜类、甾体和生物碱类的时候应该提及天然药物化学学科。因此,对于药学专业学生的有机化学教学应该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使有机化学更好的为药学专业课服务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基础学科的兴趣。

2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探讨

2.1实验过程

实验的预习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预习实验不仅仅要求学生阅读实验教材还要查询最新的文献资料,不仅要弄清楚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还要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实验的结果进行预测。而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发现多数学生预习不充分,只是简单照抄实验教材,在实验中依葫芦画瓢,甚至对实验步骤不熟悉,时常有操作失误的情况,一旦遇到一些突发问题不能自主处理,预习报告也是写得五花八门。实验预习不充分难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实验方案设置问题和设置统一的预习报告项目格式,在项目中对关键词设置空格让学生填空,如此让学生预习时候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实验内容本身,而不是为了完成预习报告而花费大量时间在抄写文字上。

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记录实验操作和现象,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和习惯。实际实验过程中时常会在实验讲义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方法或者工艺的调整,实验记录要求学生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操作方法和实验结果记录好实验原始实验数据。特别是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非预期实验现象和结果一定要记录清楚,并在实验后加以讨论和分析原因。

实验报告,要求根据实际的实验操作和实际现象结果事实求是进行撰写,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实验报告要求附上预习报告和实验原始数据。

2.2实验模式的探索

同一个实验让不同组的学生改变实验工艺条件,进行对比实验,让学生意识到实验条件是需要考察探究的,同时也避免了不同组的学生相互剽窃实验操作和实验数据。让每个实验组都是独立的,实验结果不一样,实验过程和可能的突发情况也不一样。一些比较简单的实验在实验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自己设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开放性实验设置方案探索

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都是学生按照实验教材的方法步骤,按部就班的操作,很难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验基础进行综合实验的能力。如果在最后一次实验开设一次开放性探究实验则能很好的弥补这个遗憾。开放性实验可以选择一个新的综合性实验也可以在原有实验基础上进行深入,比如苯佐卡因的制备,学生已经做了对氨基苯甲酸的制备,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合成苯佐卡因,也可以查阅资料设计新的合成路线。还可以针对专业进行跨学科综合实验设计,如阿司匹林的制备,学生合成出乙酰水杨酸粗品后,查阅资料进一步进行纯化和纯度的分析检验,制片,药理实验最终制备出阿司匹林药片。这就要求学生大量查阅跨学科的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方案的论证,可行性分析。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整个制药的过程,实现药学大融合。

2.4结合药学专业特点

药学机化学实验主要是为后续的专业课服务的,在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上经常有学生最基础的蒸馏装置和回流装置搭建都出错,或者运用不熟练。归根到底在于有机化学实验课上练习太少,对于一些操作细节和注意事项掌握不够。因此,在有机化学实验课上应当注重对这些重要实验装置的教学练习,另外可以适当加入薄层色谱法和柱色谱法以及一些重要提取分离装置。让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这些基本的实验装置,更多更好的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为后续药学专业实验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5实验评价系统的设置

实验教学比理论教学过程更复杂,如果只是单纯的评价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分显然不合理,在实验教学中,应该对实验预习,实验提问,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的撰写三个部分单独评价打分,期末还要组织实验操作考试,最后进行综合的评价才能更真实的评价学生的实验成绩。

化学药学专业篇5

每一堂课的课堂导入都十分重要。每讲一类有机化合物时,我们会深入搜寻与此类有机化合物密切相关的中药成分,构建一个良好的导入。如讲解“烷烃”一章,我们会问学生“中药的蜡丸是什么成分?”、“从中药中分离化合物的时候常用的溶剂石油醚是什么化合物呢?”我们告知,蜡烛与凡士林一样都是烷烃化合物。又如讲到醇酚类化合物时,我们会问学生熟悉的醇、酚有哪些,中药中有哪些含有醇、酚结构等,同学们会抢着答道“白酒”、“假酒”、“木糖醇”、“茶多酚”等,以及虎杖和葡萄中的白藜芦醇、橙花香精中橙花醇、薰衣草花醇、百里草中的百里酚(麝香草酚)、薄荷脑、冰片等。对于“果酸是什么呢?”我们会告知,原来它们就是含有醇(酚)的羧酸化合物,如酿制葡萄糖酒生成的酒石酸、酸味饮料中的柠檬酸等。因势利导使学生提前对中药有效成分产生兴趣,从而更急切地理解这一类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在讲胺类化合物时,我们会给学生讲中药中重要的成分——生物碱,如罂粟中的罂粟碱、烟草中的烟碱、黄连中的盐酸小檗碱、鸦片中的吗啡碱、麻黄中的麻黄碱等,顺便把广泛流传的“麻黄的故事”提出来,通过讲述徒弟错用麻黄根、茎的事情,告诉学生麻黄“发汗用茎,止痛(汗)用根”的事实,使其体会更深刻、记忆更牢固而准确,同时还可阐述的危害,告诫学生远离。

2用现代研究成果激发学习兴趣

青蒿素具有萜类化合物结构,而中药含萜类化合物的种类有很多,如抗肿瘤的紫杉醇、愈创木薁、满山红中的杜鹃酮、甘草中的甘草次酸、杜仲中的杜仲胶、大黄中的大黄素等。但是,要提取分离天然活性化合物,就必须先掌握这些化合物的结构和对酸、碱、热的稳定性,以及它的酸性或碱性或极性、溶解性等理化性质,才能采取相应的分离措施,最后进行分离纯化。没有扎实的有机化学知识,如何能做到这些呢?再如中药炮制,为什么可以降低药物的毒性、烈性或不良反应呢?为什么不同的药材要用不同炮制方法?这些都与药材中所含有的化学成分的性质有关,只有了解药材的成分,才可以更深入理解药材炮制手段的不同与功效的变化关联。

3通过实验促进对有机化学理论知识的消化

中药专业的后续专业课程操作性和应用性比较强,不论是中药炮制,还是中药化学的成分分离、中药药理、中药制剂等都需要有机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作为支撑。因此,需要不断寻求和改进适合学生特点的实验教学方式,最大限度调动学习兴趣,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如学习水蒸气蒸馏操作时,我们会介绍该方法在中药很多成分的分离提取中都会用到。如丹皮酚,一种白色结晶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作用,其化学结构是酚酮化合物,利用其物理化学性质特点,用水蒸气蒸馏能减少化合物的分解,得到高纯度的产品。又如甘草是常用中药,通过指导学生实验,以热水为溶剂,使用溶剂提取法制备甘草酸单钾盐,在有趣的操作中帮助学生掌握了分离和提取中药化学产物的原理,同时掌握回流操作装置、索氏提取装置的应用等,这些都是中药成分分离提取不可或缺的重要实验技术。

4引入“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模式

“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已成为国际医学院校一致公认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发展学生综合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我们将pBL教学法引入有机化学的教学探索中,给学生提出问题:天然活性化合物的保健作用正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工作压力造成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如大蒜中辛辣刺激成分大蒜素就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抗病毒等保健作用,但对热和碱不稳定,该采用何种方式把它分离出来得到高纯度的大蒜素呢?对此,学生带着疑问去查找大蒜素的结构,了解其理化性质,设计相应的分离手段和提纯方法,最后付诸实践,检验设计的合理性。这样不但加深了对有机化学知识的理解,更加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另外,我们还安排了如穿心莲内酯的提取、丹皮酚的提取和化学合成设计、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桂皮中的香料桂皮醛的提取及化学合成等,大大提高了有机化学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5小结

化学药学专业篇6

【关键词】药物化学理论课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一、《药物化学》理论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药物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的内容既包含生物科学的内容,又涉及化学学科的内容。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之联系的学科较多,所涉及的药物数量巨大、结构类型繁杂、理化性质各异、新药研究方法多样,如果在有限的授课时间里,单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讲授,学生学习情绪不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疲于记忆,最终影响教学质量。

鉴于上述现状,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和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提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其目的是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工作能力、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和良好作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技术创新的基础,使学生适应社会需求[1]。

对上述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如下:由于长期以来教学以基础研究为主,忽视创新研究,因此在教学方法和内容等方面禁锢于传统教育思想及模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教学方法上公式化、教条化,学生独立自主思维不够,理论和实践教学结合不紧密;(2)在教学内容上,忽略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与时俱进;(3)在教学指导思想上,结合本学科教学水平评估和精品课程的要求,贯彻以评促改的精神,提出药物化学理论教学进行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学规律中最活跃的要素,教学方法在学生的知识逐渐积累的过程中起到了媒介和桥梁的作用[2]。同一位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同一个教材讲授的内容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

1.教师是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专家,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首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要精讲多练,在教学中适当地应用讨论法、探索法、发现法、问题法等方法,采用自主学习、自我讨论的方式启发学生,养成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其次,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一些抽象的理论形象化,这样使学生容易接受,活跃课堂气氛,在轻松愉快中进行学习。

2.让学生亲自体验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学中应用探索研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才能,探索研究式学习着重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对有关的知识死记硬背。

3.学习有了主动性才会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学习兴趣是追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带着兴趣学习才是积极主动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实例法,应用典型的药物发明来培养学习兴趣。例如弗莱明从金黄葡萄球菌培养过程中的特殊现象而发现青霉素;希拉蒂让病人咀嚼柳树皮来知道水杨酸止痛作用进而合成了镇痛药阿司匹林[3];一个个新药物的临床实际上就是人们的不断观察、思考、探索、发明的过程,通过这些经典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

1.《药物化学》与生物化学、有机化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生理学等学科相关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分阶段、归类地进行授课,既要避免重复性教学,更要避免各章节之间内容的重复、遗漏或脱节,又注意与其他学科内容的联系。因此,教学中以各类药物中经典药物为主线,介绍这类药物的发现、发展、构效关系、物理化学性质、合成路线、药物与受体、酶的关系、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药代动力学关系,并注意各有侧重。

2.由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而《药物化学》的学习离不开化学的基础并且与多学科都有交叉,如果不能适当的将教学内容化复杂为简单,学生在接受和理解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困难,势必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失去对《药物化学》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学过程中应把理论性强的内容尽量化繁为简。

四、展望

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这正是教与学活动中的最佳境界。快速发展的药学行业需要高素质的药学专业人才,药学教育工作必须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大胆创新,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级药学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马红梅,郑剑斌,李剑,杜文婷,徐仲玉,虞心红,邓卫平.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旨深化药物化学教学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10(2):37-41.

化学药学专业篇7

1.1各章节与药学相关内容的增加近年来对药物新剂型及新的给药系统研究成为热门课题,因此七版教材最大的优点在于引入了大量与药学相关的热点实例(延续六版基础上),如利用热力学中物质pVt状态变化介绍超临界萃取技术在天然药物提取中的应用;相平衡中的冷冻干燥、减压升华技术在制药工艺应用的原理;依据二组分完全不互溶系统特点建立提取药材挥发性有效成分的水蒸气蒸馏法;化学动力学(较六版)更详细地介绍了药物有效期的预测,药品给药时间的相关计算实例,同时还介绍了药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实验方法;胶体分散系统中增加了斯托克定律在混悬剂中的应用;渗析技术在治疗肾衰竭中的原理;纳米技术在缓控释制剂、传感器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利用电泳技术判断某器官是否病变等。七版教材更体现了“专业性”和“应用性”两者有机结合的特点,与药学专业联系更紧密,更符合药学生的使用需要。

1.2各章节部分内容的缩减药学教学体系中,物理化学内容多,课时有限,因此六版教材对五版部分内容做了精选与删减,调整参考课时,减少学生学习负担。如电化学章节删除了与药学专业联系不大的“强电解质溶液的互吸理论”、“化学电源”的内容。化学动力学中删除“药物贮存期预测变温法”、“药物对光稳定性”、“反应机理确定”及“快速反应研究技术”,但是对药学专业学生而言“药物贮存期预测变温法”与“药物对光稳定性”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因此七版教材在六版的基础上又将该部分内容重新加入。缩减后的七版与六版教材其课时数较五版缩短5~10个学时,有利教师的教学安排,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1.3部分章节符号及讲解顺序的调整新版教材在物理化学的符号及采用标准上更符合国际惯例的要求。除此之外,通过章节调整,更加符合授课特点,更利于学生学习与总结。如第五版与第六版、七版教材最大的区别在于功的正负号规定上:五版教材规定系统对环境做功为正,环境对系统做功为负,而六版、七版教材对此规定正好相反,原因在于这两种规定所采取的标准不一样。除此之外六版以后亥姆霍兹能的符号改为F。在内容讲解顺序上,七版教材将部分章节内容讲解顺序进行了优化调整,更易于学生的学习与理解。如七版教材中熵的计算一节中,对不同条件熵的计算公式的推导的内容就进行了调整。

1.4引言、附录、例题及习题的相关调整双语教学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因此从第六版教材开始增加了相关术语的中英文对照附录(七版在六版的基础上又新增大量相关专业外语词汇)。除此之外七版教材在每章引言前列有各章要求,以利于学生抓住要领(六版教材无),而五版教材的章节要求内容列于理论之后习题之前,显得不够醒目。

2教材、授课内容及教学方法调整建议

2.1注重专业特色,明确课程的整体框架结构,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针对药学专业编写的物理化学教材,一定要突出药学专业及相关专业特色,从内容、例题习题及案例的选编上应有所体现。结合药学专业特点,建议适当调整表面现象、胶体分散系统部分内容的权重,如可适当结合药学实际增加有关表面活性剂,复合型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HLB值计算,电泳等技术在药学中的应用等相关知识。授课时也要让学生了解整个教材编排结构,清楚物理化学课程主要两块内容有: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在此基础上延伸出化学平衡、相平衡、电化学、表面化学及胶体分散系统的相关内容。

2.2加强校对,避免出现差错该版教材在修订了第六版教材部分差错情况下,也还存在少量错误。如,第二章第57页文字第九行“以对t作图”应改为“以Cp/t对t作图”;第59页“将式(2-32)”改为“将式(2-34)”;第三章第78页第五个公式(偏摩尔亥姆霍兹能)中的下角标“t,V,nj≠B”应改为“t,p,nj≠B”;第四章课后习题第六题参考答案与题不符;第五章第二节第128页克拉伯龙方程推导示意图中“dG(α)=0,dG(α)=0”应改为“dG(α),dG(β)”;第五章第二节第129页固气平衡克拉伯龙方程推导中“Vm(g)≥Vm(l),ΔVm=Vm(g)-Vm(l)”应改为“Vm(g)≥Vm(s),ΔVm=Vm(g)-Vm(s)”;第六章第171页第三节第二行“还可获得连续的连据”应改为“还可获得连续的数据”;第六章第四节第177页“由表6-5中”应改为“由表6-4中”。教材中还有部分差错不一一列举,希望编者在续版教材编写过程中把好编、写、校、审四个环节的质量关。

2.3围绕药学专业特点,优化精简内容针对药学专业其他课程部分内容与物理化学重叠的问题,在物理化学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是否可以考虑在保证物理化学知识体系的系统性、连贯性和完整性以及顾及药学专业理论层次,保证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与专业知识紧密联系的基础上,对续版教材或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精简。如无机化学中化学反应的方向、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氧化还原等章节知识与物理化学部分重叠,结合药学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学习时间,是否可以考虑将热力学内容精简合并为一章,结合热力学三大定律主要强调始态、终态、状态函数、熵,判断自发过程方向判据等一些重要的概念,处理宏观变化问题的思路方法,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10]此外相平衡、化学动力学、表面现象及胶体化学对后继药学专业课程的学习非常重要,可以考虑适当调整课时,增加与药学相关的典型例题,解析现象原理。如新型表面活性剂对透皮吸收技术、外用药膏的作用;应用铺展与润湿的知识介绍软膏剂基质、片剂辅料的选择等。

2.4可适当增加物理药剂学的内容针对学生在学习药剂学中的粉体学、流变学、溶解性等章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建议新版可将该部分理论融合在物理化学里面,这样学生学习会相对轻松。因为通过对物理化学中热力学、动力学、表面化学等基础理论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习惯了抽象思维和建立理想化模型的研究方式,所以对粉体学、流变学、溶解性等章节也能很好地理解。

化学药学专业篇8

1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目前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大都沿用传统模式:由教研室、实验室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和学科要求选定实验项目,实验课程组织形式是教师讲授和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教师指导方法有讲解、提问、课堂讨论、启发和演示等。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主要通过讲解实验的方法原理、目的和要求,提出实验注意事项,教师现场演示实验基本操作。学生借助实验指导,独自或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对不正确的实验操作给予及时指正和规范。考察学生实验操作是否规范、正确,原始数据是否记录,实验报告的书写是否工整、数据及测定结果是否可靠,记录平时实验成绩。课程结束后学生抽签进行实验综合技能考核随机考核学生基本操作,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独立完成实验情况和撰写实验报告情况记录实验总成绩。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存在以下不足:各门实验课程独立开设,以单一性和局部性实验为主,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各课程之间实验教学联系不紧密,同类型的实验内容重复开设,实验项目之间缺乏整体连贯性;实验教学内容从属于理论教学,基础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较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学生对实验没有系统性概念,对每个实验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不透彻,不利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利于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系统化专业实验改革思路根据药学专业的特殊性、药物研究开发的系统性、药物应用的严格性和重要性以及社会生产对学生的整体要求,学生应该加强对药物研发、生产、储藏、使用等过程以及每个过程之间相互联系的全面理解和掌握。自学生进入专业课课程学习之后,采用系统化专业实验的教学模式进行实验教学,系统化专业实验有三层含义:一是对实验教学进行系统化改革和统一管理,按专业培养方案设立独立的实验课程;二是将对学生的实验能力、素质培养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三是将实验教学与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有机衔接。本着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效益性原则,全方位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建立起实验课教学、科学研究方法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联系密切的立体化模式。同时改革管理体制,对已有实验室进行整合、资源共享,实现药学相关学科系统、有机联系的全新实验格局。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使学生对药物研究和开发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对药物的生产、储藏、使用等过程有全面的理解,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的投入工作。

3系统化专业实验改革措施

(1)重构实验模块,在学生完成基础实验课程,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设计多个系统化实验项目让学生去完成,如某个药物品种的研制,西药品种包括原材料合成、纯化、剂型选择、辅料选择、制剂工艺摸索和优化、质量标准建立和检验等;中药品种包括中药材的检验、剂型选择、提取工艺的优化、辅料筛选、制剂工艺优化、质量标准建立和检验等。设计的实验项目内容覆盖专业课程,包括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理学、中药学等,使专业课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联系、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掌握、巩固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学会对实验项目进行思考和分析,掌握各个单独实验之间的联系以及单独实验与整个系统化实验项目之间的关系;更深刻的理解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整体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转变实验教学方式,分层次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设计合理的实验项目兼顾实验技能的培养和研究开发能力培养,实验项目应分三个梯度,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学生需求,基础薄弱的学生可选择强化基本技能培养相关项目,中间层次主要注重综合能力培养,而针对少数拔尖的学生应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化学药学专业篇9

【关键词】制药工程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

摘要:生物化学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学生进行后续课程学习及深造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在新形势下,为了培养合格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要结合专业特点,依据社会需求,进行生物化学教学。文章结合多年的生物化学教学经验,对制药工程专业生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制药工程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

essayontheBiochemistryteachinginpharmaceuticalengineering

abstract:Biochemistryisatrunkcourseinpharmaceuticalengineering,whichisanessentialbaseforstudentstolearnthefollowingcourseswellandimprovethemselvesfurther.Underthenewconditions,inordertocultivatequalifiedpharmaceuticaltalents,teachingbiochemistryshouldbebasedonthespecialtypropertiesandsocietydemand.Combinedwithteachingexperienceinpharmaceuticalengineering,somenotionsontherearrangementofteachingcontentandtheconductingmethodswerediscussedinthepaper.

Keywords:pharmaceuticalengineering;Biochemistry;teachingcontent;Rearrangement;teachingmethods

随着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医药产业整体呈现高速发展势头,对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具备现代化药品生产技能,熟悉行业管理和运行过程,并能解决一定现场问题的技能型、复合型高层次制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制药工程本科专业的设立及时地迎合了这种需求,它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在1997年调整学科结构与大幅度整合高等学校专业的时候推出的新专业,在1998年公布确定制药工程本科教育在化工与制药类下设立,重在药物生产过程的技术集成和产业化[1],而生物化学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研究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以及这些物质在体内发生新陈代谢的过程和代谢变化与复杂生命现象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是制药各专业课程的基础,是学生进行后续课程学习及深造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在新形势下,如何结合专业特点进行生物化学教学,为培养合格的制药专业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奠定良好基础,是我们生物化学教师的一个共同目标。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生化教学经验,从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两方面分析如下。

1整合教学内容

1.1协调各相关课程关系,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生物化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虽然1903年才从有机化学、生理学等学科中独立出来,发展却非常迅速。生物化学课程的特点是知识点多、涉及多门学科内容、概念抽象、代谢途径多且杂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一直被师生看作是最难啃的骨头。生物化学虽然自成体系,但是在内容上与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药理学等课程相互关联甚至重复,尤其是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重复较多。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及时间的浪费,避免浪费师生双方的精力,提高教学效率,一定要注意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最好根据各门课程的开设时间,使相关任课教师事先协商,划分各自的教学范围,作好教学内容的取舍,及后续课程衔接。根据教学经验,笔者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有这样的建议:首先,在课程安排时间上,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应该先于生物化学(而药理学、药代学等课程要安排在生化课之后),因为学习生物化学需要应用到这些课程中的一些基本原理、概念和方法,这种安排有利于学生对生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把与上述课程重复的琐碎知识点直接从生化中删除,不必重复讲授,这样即节省了教学时间,简化了教学内容,又达到了教学目的,如,传统静态生化中主要讲述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以及对代谢起催化和调节作用的酶、维生素和激素,即生物化学中的四大基本物质和三大活性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功能,而有机化学含概了糖类、氨基酸、脂类、核酸的组成、结构和理化性质以及构型、构象、手性分子、反应机理等内容,所以,要把这一部分重复内容在有机化学中详细讲授,而有关这类物质的功能、高级结构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等内容则要在生化中细致讲解;另外,在生化课中的生物氧化及氧化磷酸化这章中涉及到的热力学三定律、氧化还原电位及电极电势等知识点是物理化学中的重点内容,因此,这部分内容应该从生化教学内容中删除,由物化老师在物理化学课程中讲授;而生化本身的内容也要重新进行梳理和整合,如,维生素在生物体内主要作用是作为酶的辅酶和辅基参与新陈代谢过程,故可将维生素(重点是维生素与辅酶、辅基的关系、维生素缺乏症)这章内容穿插在酶化学中讲解;而生物氧化和氧化磷酸化是物质分解代谢、水、二氧化碳和atp生成的基本理论,是物质代谢及能量产生必须的理论基础,所以最好的安排就是把这部分内容放在糖、脂、蛋白质及核酸的代谢的前面讲解;最后,再结合图示讲解各代谢之间的联系,突出三羧酸循环的核心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解并轻松地掌握本课程难点、重点中最复杂的代谢内容。经过梳理整合之后,不仅可以有效地简化多而杂的生化知识点,使其条理清晰、简洁明了,而且还使得整个课程体系的联系更加密切,衔接更加通畅,每门课程各有侧重,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掌握,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1.2用英语注释部分专业术语,为双语教学作准备自从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秋发出通知,要求各高校大力推广双语教学以来,陆续在全国各高校掀起了双语教学实践高潮,我院制药工程专业为双语教学的开展也进行了积极的准备。根据已经开设双语课程教学的一些高校反映,教学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有喜有忧。分析其原因很多,但笔者认为,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学生、双语教师的专业词汇量、英语表达和听力水平。一般来说,专业课涉及到大量的专业术语,其内容本身就很难懂,用母语讲学生理解都有难度,何况再加之上述因素,双语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借鉴其他兄弟院校的双语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设立了我院制药工程专业的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由于生物化学课程与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药理学、药代学等基础、专业课程密切相关,而且,其所包含的专业性较强的词语是后续专业课程中必须掌握的术语,所以,为了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我们选定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适时采用英语对一些词汇进行注释、讲解,让学生提前接触英语专业词汇,提前适应在专业基础课中出现、使用英语的教学模式,从而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基本专业词汇,奠定双语教学的基础。例如,当新陈代谢失调时会引发疾病,而新陈代谢停止时则意味着生命终止,所以动态生化所研究的代谢对制药专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把体内研究(invivo)、体外研究(invitro)、生物氧化(biologicaloxidation)、氧化磷酸化(oxidativephosphorylation)、新陈代谢(metabolism)、三磷酸腺苷(adenosinetriphosphate)、葡萄糖(glucose)、蔗糖(saccharose)、多糖(polysaccharide)、淀粉(starch)、糖原(glycogen)、糖酵解(glycolysis)、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acidcycle)等等这些术语的英文解释一定要随着课程内容的进行而不断的讲解,从而达到耳熟、嘴熟的目的,使得师生双方在任何课程中遇到这些专业词汇也不会陌生,为双语教学的进行作好充足的准备。

2更新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2.1根据学生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一直以来,我国教育(从小学到大学)模式几乎都是“填鸭式”教学,只强调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学”的个体差异及主体作用。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教学方法也逐渐更新,以便更适应现代学生的教育。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我认为就是启发式教学--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发展智能”为原则,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几年生化教学实践中,我深深的体会到启发式教学的好处。学生都比较讨厌学习枯燥、抽象的知识,喜欢时尚、挑战自我,对能引起他们好奇心、兴趣的内容格外青睐,所以在教学时,分别采用下列启发手段,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①适时提问。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集中注意力,有效提高授课效率,在讲课过程中要在适当的时候提出一些问题,使学生既能集中精力听课,又能积极思考,得到启发,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如,在讲解糖有氧分解代谢时,首先说明该途径释放的能量是无氧分解代谢途径的18(或19)倍,然后提出问题:计算该途径所净产生的atp。这样,学生就会认真听课,开动脑筋,结合前面学过的无氧代谢能量计算方法,主动寻求问题答案。②带着问题预习。由于生化课本身内容杂而多,所以一次课要讲授的知识点也比较多,学生想要当堂消化理解课堂内容是很难的,除非积极作好课前预习,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下课前,将下节课要讲的重点、难点内容中提出几个典型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教材、参考书或查阅资料,进行预习,然后,在上课时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这样,即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又可以锻炼学生查阅、利用文献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通过这种方式讲解的内容,学生都掌握的比较牢固、持久,而且学生也学会了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这是最佳的教学目的。③理论联系实际。生化知识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过程中,若能结合病历、实际问题讲授理论知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体检时为什么通过验血可以判断患者是否有肝炎?口服超氧化物歧化酶药片可以防止衰老吗?沙漠中骆驼为什么耐饥渴?"等等这些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得深奥、抽象的生化知识变得浅显、具体、形象起来,不仅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而且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学生对生化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吸收。

2.2

多媒体与传统板书教学的合理结合目前,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虽然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直观、图声俱全等优点,但它不能代替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它只是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补充。“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多媒体总是处在被支配的地位,它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辅助设施,不能反客为主,我们为了教学而使用它,并不是为了使用它而教学。多媒体教学应立足于传统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力量和榜样力量,教学活动只是一个过程,重要的是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必须服从于提高教学效果的要求[2,3]。因此,是否使用多媒体,应取决于课堂教学的内容,要根据上课内容进行传统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的合理结合,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静态生化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抽象,象蛋白质、核酸的分子结构、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Dna复制等这些内容十分抽象,单凭传统板书加上老师的讲授是很枯燥,很难讲解清晰的,学生也很难理解。如果能够配上多维彩色图片,或制成动画,那么教师一边播放多媒体,一边讲解,则能取得神奇的效果。再如,在动态生化中主要讲解的就是糖、脂、蛋白质和核酸的代谢,用多媒体可以有效的节约在黑板上书写反应步骤、分子式等过程所耗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由于代谢过程往往比较复杂,不能把某一代谢途径完整的呈现在一个多媒体屏幕上,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这部分内容,因此,必须要结合板书,把整个代谢历程简要的以流程图的形式写在黑板上,尤其要注明与能量产生和消耗有关的步骤,以及限速的步骤,然后,再根据这个流程图计算出代谢所净产生或消耗的能量,从而给学生以清晰的思路,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总之,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生化教师要善于根据社会需求、专业特点、学生情况,合理地设计、调整、更新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摸索和改良教学方法,提高生化教学质量,跟上现代药学前进的步伐,为培养出21世纪的新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晓波,陈超,黄国英等.医学双语教学的发展、模式及策略[J].医学教育探索,2004,3(4):42.

化学药学专业篇10

【关键词】中职药物化学难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190-01

一难点分析

第一,教材因素。药物化学是药剂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但课程比较专业,书中复杂的结构式致使学生产生极大的恐惧感,部分段落叙述语句过长、可读性差、易产生歧义等情况。且药物化学的教材体现出与药剂专业学生的工作岗位要求直接影响不大。学生在上课前预习时有91.2%的学生感到很难,并且认为自己学不好。

第二,教学模式。传统中职药剂专业教学模式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唯知识”的教学模式。“唯知识”教育质量观的导向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必须予以改变,代之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劳动技能为主的教育质量观。二是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传统的“满堂灌”教学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应付考试,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而“药”关乎人命,仅掌握知识远远不够,还要能应用到临床中。

第三,学生素质。中职学生普遍初中化学基础差,对化学的学习存在恐惧。学生的学习难点在于化学结构式与化学反应方程式,甚至有些学生连元素周期表前20个元素符号都不知道,更何况是复杂的药物化学结构。在这样的基础上学习药物化学课程,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对策探讨

第一,根据大纲,精选内容。教师在教学前应熟悉教学大纲要求,根据大纲要求精选内容,减少学生的恐惧感。而教学大纲中提到的教学目标:熟悉常用药物的法定名称(商品名称)、结构特点、主要用途和贮存原则;掌握常用化学药物的有关理化性质等,即可归纳为药名、结构特点、用途、贮存及理化性质。在教学时根据大纲的要求,精选教学内容,不需照本宣科,对教学内容有所选择,突出教学重点,增加教学内容的层次感。

第二,针对学情,提炼要点。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教材中对具体药物没有分点介绍,而是连续几百字的描述,使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教材中有些内容还加入了化学反应方程式,这更让学生头疼。针对这些情况,笔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归纳提炼,让教学内容变得有条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第三,启发引导,提高效果。启发引导非常重要,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幻灯片、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启发式、导向式、案例式教学,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自学能力的培养。笔者运用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首先归纳出常见的醛基、羧基、酚羟基、芳香第一胺基、酯键等12个基本官能团结构,并要求学生记住。然后在具体的药物结构讲解时,让学生在药物复杂的结构中主动发现这些基本官能团结构,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增加成就感,还可以使学生消除对化学结构的恐惧感。最后,通过介绍基本官能团的性质,让学生讨论整个药物的性质。

第四,注重教学评价方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把内容讲完,更重要的是能够适时、正确地评价学生接受了多少,消化理解了多少。所以要建立起有效的教学评价方案,及时、准确地对所讲内容作出评价,调整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打破每学期只进行的期中、期末考试的固定模式。采取课前测验、章节性测验、阶段性测验、不定期的随堂抽查测验、课堂提问等可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要注意记录学生的成绩,讲评测试内容,鼓励调动后进学生。而在考试题型上除了沿用以往名词解释、选择、填空、问答等模式,还可加入通过药物分类写出代表药、从代表药写出药物分类等多种样式。改变以往的考试方式,活化考试内容和模式可以帮助提高药物化学的教学效果。

第五,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多数中职学生对实验课有很高的积极性,对自己动手做过的实验有深刻的印象,因此抓好药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认真做好每个药物化学实验,可以使学生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印证理论。以学生感兴趣的事情作为切入点,认真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对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加强学生药物化学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笔者在实践教学中设实践考核是为了促进学生能更加认真地参与实践操作的学习,强化技能操作的规范性,同时引起学生对实践操作的重视。

三讨论

针对药物化学教材繁复、教学模式过于简单、学生素质普遍偏低等教学难点,笔者做了一些努力,通过精选内容、提炼要点、引导启发、注重教学评价和教学实践等,使教学效果有了一定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学生普遍反映学习起来不吃力,好消化。学习成绩对比往年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耿广军、何常福.中职药物化学教材的局限性[J].药学教育,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