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自身文学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9:47

提升自身文学素养篇1

关键词:批注阅读;小学生;阅读;语文素养

一、批注式阅读法的含义

批注,是指学生在课文的阅读过程中,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不明白的以批语及注释的方式记在书上。批注方法分“注”与“批”。“注”是画、圈、点、勾、注等;“批”是把自己对课文独有的体验及感悟,用丰富、细致、准确的语言描述出来的读书方法。

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就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注释,自己圈评;有疑问而注,有情感而发,有所得而写,直接在阅读课文上画上思考的印迹,打上熟知的烙印,逐步提高小学生理解、感知、欣赏、交流的能力。它是一种表达对课文独特体验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具体展现,是小学生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阅读的进一步深化,是以书面形式表达小学生阅读体验的阅读实践过程。

二、批注式阅读法的优势

1.批注式阅读有助于学生深入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多元化、个性化阅读,感悟课文深刻的含义

在课文阅读教学中,积极倡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批注,使学生精心地与课文进行对话,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进行多元化、有个性的阅读。因为批注式阅读教学是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的,从课前的初读批注,到课堂的主题批注,都是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思维的时间,学生有时间去用心来接触课文,去聆听课文背后的声音。

2.批注式阅读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学生的一种自我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阅读,批注式阅读注重的不是语文知识的积累,而是学习方法的总结与提高。引导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有助于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的阅读习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形成独立的阅读个性。

三、批注式阅读法的指导

提升自身文学素养篇2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

一、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包括学习方法、审美情趣以及思想品质,换言之,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所表现出来的和现代化教学需求相适应且牢固的学习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极为关键的一部分便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也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前提,于学生今后乃至终身的发展而言,其意义重大。从宏观角度来说,语文核心素养令学生素养以及文化背景和教育的背景有机结合,是对过去教育反思的必然结果,体现语文学科的多样化。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影响

每个人的人生发展历程需要具备许多素养,以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升最为关键,是学科培养人才的一直追求的目标。语文教学要从自身出发,按照语文学科特征,把学科的教学转化为核心素养提升教育。语文的教育教学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是其他学科提升学习能力与水平的基础,语文教学不但肩负着素养以及母语教育的职责,与此同时,也要将主流的三观传递给学生。学生在开展语文活动中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这对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发挥语文的价值具有帮助作用。在教学实践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由始至终贯穿语文教学过程,语文阅读在高中阶段学习的根基,着重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塑造健康向上的性格,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思想观点等众多方面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渠道。阅读教学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充实多样,使他们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加强,唯有强化学生的思考以及认知能力,方可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进一步地促进众多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从而实现学生的综合核心素养的培养,积淀丰富的文化底蕴,拓展自身的文化理解的眼界,提高自己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想象思维等能力的提升,实现语文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阅读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阅读兴趣,提升文字感受能力

语言是一种生活情境中的应用技能,在情境中开展教学,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情境教学优势独特,在情境中激起学生探究未知的兴趣,增强语文学习的体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假如学生对语文阅读不感兴趣,哪怕再有趣味性的文章,也无法令他们产生阅读的积极性,导致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文本,而只是流于表面。所以,要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便是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对阅读活动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散文《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形式在课堂中展示一些关于月色下荷塘的图片,并附上一曲相关的背景音乐,与学生共同欣赏优美的荷塘景色,体会其中的诗情画意,月明星稀,感受着这份美景,从而能激起学生已有的荷塘月色的生活经验,能让学生更好地融于课堂,融于荷塘月色之中,从外而内,塑造出符合《荷塘月色》该文章内容的情境,立体而又有意境,更重要的是有切身的体验,学生学习兴趣自然高涨。

(二)细读文本,巧用留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细读文章是一种阅读手段与策略,细读能真正品味文章的内容,体验文章的情感,特别是文章中的留白部分,是一种绝佳的阅读思维训练的手段。留白通常是作者欲表达但又不直接表达的感情,所以具有细品精读的价值,教师要充分抓住留白的作用,调动学生思维的激情,促进学生思维的宽度与深度的发展,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项脊轩志》末尾处,作者讲述了项脊轩和自己妻子的联系:“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说的是庭院里那棵高大的枇杷树是妻子逝世那年亲自种下的。作者在末尾数并没有依照寻常的行文思路对情感进行升华,而是写了一棵看上去寻常的枇杷树,不过经过仔细品读,其中所表达的物是人非的感慨,对亡妻刻骨铭心的哀思,学生是全然体会不到的,只有引导学生对这些细节的把握,对这些文字的细细品味,并对其中的留白进行深思,才能真切体会人亡而物在的哀思。作者使用看似无意的句子,却深深地表达了对妻子的怀念以及眷恋,非常恰当地进行留白。深思对留白的巧妙体会,常常让我们发掘出隐藏在文本表面背后的思想感情以及典故,从而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感受能力。这种间接表达出来的情感便是婉转隐晦的文学美的体现,填补文学的留白便是引领学生感受文学之美。

提升自身文学素养篇3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人文素质;培养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相比较以往有了质的飞跃和提升,但是精神文化水平相比较物质生活水平提升而言,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与我国新型社会发展理念以及创建和谐社会的政策不相符,因此有必要针对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加强培养和研究,增强人文素质教育。高校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和培养主体,对于提升全民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可以以大学语文教学为突破口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以人才的高素质和人文化为契机实现全民精神文明整体素质的提升,但是纵观当下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与这一要求和目标还很不相符,存在教学观念不注重人文素质培养、教育考核未涉及人文素养内容以及语文教师素质培养教育技能不足等问题,因此需要进行改进和提升,争取早日实现国民高水平人文素质培养的目标。

1大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教育是我国目前普通教育阶段中最高的教育阶段,也是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高水平人才的主要教育阵地,因此高校教育对于我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小学、初中、高中教育阶段,学生成长的主要目标便是学习知识,这三个阶段学生与社会的距离较远,不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考虑过多的社会因素,但是大学教育阶段,毕业后要切实面临就业以及展现自身所学的问题,因此大学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绝不能像小学、初中、高中教育阶段一样,只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加强,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因为人文素养的优劣在未来步入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也是个人价值能否正确实现的重要因素,甚至决定了学生职业观念、社会观念以及价值观念的养成,决定了学生今后社会发展的走向,因此有必要加强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与研究。

2当下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教学观念不注重人文素质培养。理念是人们行为的先导。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其组织一切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当前,很多大学语文教师仍旧将语文学科看成单纯的工具性学科,而忽略了其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重大积极作用[1]。在调查中我们得知,当前很多大学生品鉴文学作品方面的能力十分低下,急需借助传统的经典文学教育对其进行提升与引导,并且很多大学生在人格心理及价值观念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与人文素质的严重缺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感染与熏陶,才能促进其人文素质的快速提升。2.2教育考核未涉及人文素养内容。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依然沿袭了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心,过于重视“语”,而忽略了“文”的价值,这就导致大学语文课程淡化了课程的人文性与审美性。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语文考核依旧将知识考查作为重点内容,这就与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从而暴露出诸多弊端。有调查数据显示,在对我国三十多所大学进行调查中发现,有26所学校仍旧用书面考试作为考核学生大学语文学习成效优劣的唯一依据,并且教师设计的试题随意性很大[2],甚至同一个学校各个专业的公共语文课程考试题目各不相同,但是都局限于教材内容,题型也和中学基本一致,只注重分数,而忽略了课堂教学培养的过程。2.3语文教师素质培养教育技能不足。当下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还主要表现在大学语文教师素质培养教育技能不足的问题。对于当下的大学语文教师而言,基础的教学技能以及专业知识都具备,能够胜任大学教育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大学教师也是在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出来的高水平人才,因此难免在素质培养的教育技能和能力上有所欠缺,这种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教师间的职业道德感以及自身素养参差不齐,许多导师存在利用自身教育权限以及职位权限胁迫学生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念,目前许多高校暴露出的“教育丑闻”便是例证;二是高校语文教师有时即便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但是由于缺少相应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学条件,导致无法开展和缺少相应教学环境支持的情况产生,最终人文素质教育只能“纸上谈兵”,难以发挥实效,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有名无实;三是在高校教师队伍内部并未形成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考核内容,教师也并未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平时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将重点放在了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职称的提升之上,忽略了人文素养教育技能的提升,导致教师人文素质教育能力较弱,越来越难以适应国家对于大学教育提出的目标和要求。

3提升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建议和措施

3.1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要提升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水平,首先需要从思想观念入手。唯有先转变当前大学语文教育中不注重人文素质培养的观念,提升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认识,才能从本质上解决当前大学教育阶段人文素质培养能力不足的现状。为此,实现大学语文教育理念的转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要在全校大力宣传和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的环境和氛围,让大学教育不仅成为教育的圣地,也成为学生培养生活乐趣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乐园,让学生在彼此的观察和集体生活中互相良性影响,从而无形中起到高校人文素质培养的目的;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大学语文教育实践机制,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教学,摒弃以往的“ppt”式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学会运用更为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来提升大学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魅力,言传身教,用自身的影响力和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三是要注重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增强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效果,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之外更加积极主动的锻炼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3.2针对人文素质设置相对应的考核目标和要求。纵观目前搞笑对于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考核,几乎绝大多数学校并未针对人文素养设置相应的考核和毕业要求,这种办学现状不仅导致学生对于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不高,还造成目前许多高校教师人文素养不足的现状,这种不足一方面表现在教育教学当中,另一方面表现在自身的教师道德观念当中,目前高校频发的各种关于师生关系的丑闻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由于缺少了高校人文素质考核而造成的,因此需要在高校中针对人文素养设置相应的考核目标,正式纳入大学教育体制当中。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不仅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考核,也要注重大学教师人文素养的考核,双管齐下,以此从整体上形成大学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学生成长的生活环境,实现人文素质培养的目标;二是对于教师而言,在行为考核以及业绩考核中加入人文素养部分,以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学生客观评价、同事客观评价以及在校工作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引起其对于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视;对于学生而言,要在部分有关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课程中加强素质实践方面的考核,如在《道德经》选修课程、《思想政治品德》选修课程结束后,除了传统的考试之外,还需要进行实践活动的考核来验证学生的人文素养情况,切实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3.3加强教师培训提升人文素质培养教育技能。教师是大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其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教学成效的优劣。在实际操作中,高校应重视对教师以下几个方面的提升:一是人格魅力方面。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无声无息中熏陶与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甚至在学生的一生中都能产生深远影响。尤其对大学语文教师来讲,其教授的是一门文学艺术类课程,教给学生的是真理与正义,传授的是高尚的人文精神,因此自身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格魅力[3];二是积极情感方面。情感在人们的交流与交际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沟通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师只有自身蕴含有丰富的情感,才能对学生的忧伤与快乐感同身受,才能具有感动学生的资本;三是学识方面识。学识是大学语文教师立足的根本,教师只有拥有广博而深厚的文学知识,才能在日常教学中旁征博引,为学生传递丰富的人文素养方面的知识。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如今新的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新的历史时期下,加强高校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研究,是实现和谐社会、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和必然举措,也是高校教育质量提升的是实现途径和方式,因此有必要加强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研究,总结现阶段高校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从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针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设置相对应的考核目标和要求以及加强教师培训提升人文素质培养教育技能三个方面进行努力和提升,实现我国高校发展的教育目标以及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目标。但由于本人时间以及工作经验有限,本文内容并未过多涉及与大学语文教育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具体的教学实践和措施。

参考文献

[1]余新华.论大学语文教学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作用[J].湘南学院学报,2010,31(1):115-118.

提升自身文学素养篇4

关键词: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劳动素质艺术审美文化科学

一、体育教学的品质培养与素质教育

教学生求善、求德、做事、做人,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思想。在体育课上,教师应要求身体素质较好的同学帮助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做好事的同时也做好人,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将问题解决,教育中学生树立起见义勇为的精神,培养中学生甘于奉献的思想,使其养成愿意为他人作出贡献的行为。教育中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使其养成助人为乐、正直善良的品德。

在体育课上应培养学生爱护弱者、尊师重道的行为作风,教育学生为人和善、言行一致、做事公正、文明礼貌、爱护公物等良好的行为,使其不做损人利己和投机取巧之事,培养学生敢做接班人的精神。

大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体育教导员应搞好师生合作工作,开展工作时应积极与学生合作,只有将学生的团结意识提升上来,使学生感受到团队的温暖,才能使团队更具凝聚力。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开展本职工作,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确保学生在取得良好学习成绩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灌输关心集体的思想意识,使学生热爱团队,为团队发展而努力。教育学生互相交往,真诚对待集体内的每一位同学;教学生理解他人、尊重他人,使学生养成善于和团队同学交流的好习惯,促使学生与学生和学生与老师之间成为朋友。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在集体当中生活才能更好地培养自身素养,提升自身能力,将优异的成绩创造出来。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体育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提升学生主动性,通过教师的示范和讲解,使学生掌握身体训练的手段、方法和技巧,大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培育能力,使学生在自我培育中找到最适合自身素质发展的方法,逐渐慢进行自我完善,从而达到提升成绩的目的。

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和智能培训

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是一项十分繁琐的工作,其主要应通过讲述基本知识、技能使学生形成一个全面的、深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形成一种听训模式。同时,进一步讲述知识和技能,开展智能教育,大力培养学生会学习、求真、想象、创造、创新的学习模式。

培养学生好学精神。中学生体育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囊括了很多文化内涵因此,应通过变通教学方式,将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上来,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掌握身体锻炼的要领,使学生的爱好和求知欲望得到满足,同时,提升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和体育修养。

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在体育课上,应该让学生自己设计出体育活动项目和内容,使学生编制出体操训练方式、训练场地设计方式以及训练器材设计方式等,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合理得当,直接关系到学生素养的形成情况。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方式时,应考虑到引导作用,充分将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提升上来,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让学生的思维引领教学形式。

促进学生智能进步。在田径教学中,短跑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爆发力,篮球投篮训练能够培养学生准确度和运动兴趣,健美操可以提升学生身体协调性和心肺功能。因此,在主体教学过程中,应通过示范法、对比法和观察法促进学生想象力和记忆力的发展,通过各类教育活动和教学比赛,潜移默化地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提升上来。

三、身体锻炼和素质教育的培养

强化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力度是社会进步的最根本需求,同时也是深化体育改革必然要走得道路。新时期下社会所需人才不仅应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同时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应充分将体育教学方式的独特性运用起来,加强学生素质培养力度。通过组织各类体育教学活动,将学生心理品质和坚强意志培养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思维能力,指导学生提升自身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促使学生正常的发育和生长,将学生身体活性提升上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学生体脑结合,将学生的素养和状态调整到最佳。培养学生进行健身锻炼和心理健康训练,通过适当的组织体育活动和思想教育活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各项素养,比如像武术、健美操、体操、乒乓球、排球、足球、篮球以及卫生宣传活动、思想提升集训班等素养培训形式,从而帮助学生打下终身受用的良好基础。

四、总结

综合上文内容,在体育课教学中,强化学生素质培养力度关系到教育质量,同时也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期间应认真负责,综合考虑学生素质教育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身体素质过硬,思想品质良好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汪学玲,张建平,李志敏.如何在心理学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2,(03).

[2]张庆伦.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和知识结构及其提高[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0,(01).

提升自身文学素养篇5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004-02

所谓的思想政治素养主要是指"人在思想理论方面的修养与政治上的品格,主要包括理论水平、政治立场、政治方向、理想信念、人生追求等内容,在人的综合素养中居于核心地位。"[1]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是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材的重要保障。在新问题、新矛盾和新思潮不断涌现的今天,深刻认识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现状,积极探索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有效路径,对青年大学生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1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现状分析

据教育部2012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报告显示,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意识主流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这在整体上说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的今天,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消极因素以及新时期大学生自身的某些缺陷,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造成严重冲击。一方面,在推进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进程中,各种思想观念和价值形态开始在大学校园相互激荡,尤其是西方的一些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及价值选择和判断能力,使一些大学生过于注重物质利益,崇尚功利,片面追求索取和回报,实用主义和功利色彩浓厚。另一方面,新时期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也存在着自身的缺陷:他们思想活跃但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鉴别是非和对西方腐朽思想和文化的甄别能力较差;他们网络参与政治的热情有增无减,但政治坚定性有待加强,在重大政治问题上认识也比较肤浅,现实中政治信仰模糊,信仰危机日显凸出;他们虽热表现为极强的爱国热情,但缺乏理性的爱国意识,比如在针对中日等敏感问题上就易采取极端的爱国方式和行为……正是基于以上原因,进一步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其思想政治素养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

2新时期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现实意义

2.1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利于促进大学生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2]高校作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它在明确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同时,也进一步指出了自身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新时期大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增长、心理素质的健全,更为重要的是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在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的今天,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念、社会思潮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只有通过有效的形式和途径来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才能净化其世俗生活中的心灵,才能确保其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2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大学核心竞争力是指"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相互协调、有机结合的能够促进高校持续和谐发展的在竞争中显示自身能力的最佳运作模式。"[3]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而高校之间的竞争归结到底是其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竞争。优秀的人才是一所大学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而是否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是衡量优秀人才的内在指标。所以,高校只有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才能切实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才能巩固和发展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地位。

2.3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高校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中的精英部分,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将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而在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多元化的今天,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历史时期,只有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有效指导,疏通其思想,提高其认识水平,规范其日常行为,以达到提升其思想政治素养的目的,进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人才支撑。总之,只有进一步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才能更有利于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3新时期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基本路径

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和使命。高校要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同时,更要积极探索并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路径--树德、立志、践行、担当,进而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3.1树德-高尚的品德是新时期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根本前提。一个没有高尚品德和情操的人,就不可能真正拥有强大的内心世界和正确的人生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人们历来就十分注重道德方面的教育。孔子有云:"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新时期党的十报告也首次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4]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大学教育更要把加强对大学生的德育建设放在教学任务的突出位置,努力把德育建设贯穿于大学整体建设和发展的各个方面。与此同时,高校更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其头脑,使其努力掌握和运用新科学、新思想、新知识和新经验;同时,高校还要积极开展向道德模范学习活动,用榜样的力量来感染教化,进而使其树立高尚的道德、坚定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立场,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同时,也更加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

3.2立志-崇高的志向是新时期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保障。人生当有理想。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一定要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5]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用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志向教育学生,使高校青年大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并积极投身于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之中。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一定要树立高尚之志、纯洁之志,不断地把自身的才能、知识和智慧奉献到为人民服务和构建和谐社会之中。尤其是在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更要加强对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价值目标和人生志向。马克思曾说过:"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6]所以,积极培育高校青年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进而使其树立社会主义的崇高志向,不断促进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对一个大学生来说,他所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空间也就越大,因而对所生活的社会也越有益。

3.3践行-身体力行是新时期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核心环节。理想目标的实现,需要付诸于实际的行动。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依赖社会而存在和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我们要踊跃参与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指出:"希望广大青年坚持艰苦奋斗。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国家难以发展进步,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青年难以担当重任。青年要干成一番事业,就必须不畏艰难,矢志奋斗。"[7]这就说明广大青年大学生只有在现实校园学习生活中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现实生活和未来时期都以满腔热血投身于祖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懈奋斗、勇往直前,才能在奉献社会的实践中真正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实现人生价值。

3.4担当-勇于担当是新时期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力量源泉。担当即责任。一个没有担当的民族是没有前途和希望的民族,一个没有担当的人生是没有信仰和价值的人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都需要一批又一批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人。大学生作为新时期社会的精英,拥有先进的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必将会在今后引领社会主义发展潮流,主导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8]所以在当前时期,加强对青年大学生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所以,高校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着力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广大青年大学生学会敢于担当并勇于担当。面对现实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的剧烈变化与将来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潜在的失败挫折,高校一定要注重加强对青年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社会责任培育,使高校大学生在健全人格丰富知识的同时,也使其勇于承担祖国建设和社会发展所给予的任务,在担当过程中获得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的力量源泉。

新时期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社会、高校和青年大学生各方面的协同来加以完成。积极探索并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有效路径-树德、立志、践行、担当,社会、高校与个人相互协作、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郁顺华,房华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提高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养[J].思想理论教育,2011,1(70)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3

[3]高永蓉.和谐大学文化及其建设原则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8(75).

[4]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高校大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35)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7].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2-05-05(1)

[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

提升自身文学素养篇6

关键词: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学生管理

一、新时期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

内在要求。高职院校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具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高职毕业生能否胜任岗位工作和发挥应有的作用,既要看他的专业知识技能,又要看他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形象。因此,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提升其职业素养,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

(二)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是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

要途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大学生职业素养缺失,不能满足新时期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通过调研发现,不少用人单位反映部分毕业生出现缺少责任心与使命感、理想化情结过浓、过分注重眼前等职业素养缺失现象。良好的职业素养可以使高职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使其顺利就业并取得更大的职业成就。

(三)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是实现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可以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增重成功砝码,进而提升高职院校的就业率和社会影响力。

(四)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体现特色的关键。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不仅是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院校体现特色的关键。高职教育不能沦为中等职业教育的技术教育,也不能变成本科教育的理论教育,而是要同本科教育比技术,同中等职业教育比素质。

二、学生管理工作在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的优势和作用

(一)学生管理工作为职业素养培育提供思想保障。受当今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缺乏正确的思想政治引领,漠视政治理论学习,政治思想素质堪忧,严重影响职业素养培育实效性的提升。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重要一环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前提和保障,对职业素养培育的政治引领作用突出,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提供坚实的政治思想保障。

(二)学生管理工作为职业素养培育提供良好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实效性的提升具有突出的促进和引导作用,学生管理工作可以利用其在组织、人员和过程方面的优势,通过各种途径构建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良好氛围。从组织上看,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日常管理工作中,形成自觉学习职业素养的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职业素养;从人员层面看学生管理工作者较专业课教师同学生相处时间更长,交流更多,可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从过程上看,学生管理工作者可通过塑造校园文化的方式,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实效性。

(三)学生管理工作为职业素养培育提供有效渠道。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提升是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任务,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可以结合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展提升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的学生活动,可有效拓展职业素养培育渠道。

三、基于职业素养提升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策略

(一)将职业素养培育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如果高职院校缺乏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和引领,一方面会使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低下,成为求职和就业过程的欠缺和短板,造成求职受挫、职场失意,限制学生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意识培育实效性欠佳。将职业素养培育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使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和职业素养培养目标有机融合,实现职业素养培育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接,使我们在开展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同时,也开展了职业素养培育工作,使学生职业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同步提升,达到职业素养培育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将职业素养培育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之中。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日常工作,涉及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这段时间内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依据学生专业特征和工作技能要求,将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的方方面面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实现职业素养培育和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的对接,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例如,在经贸类专业的班级管理中可以采用“仿真企业”班级管理模式,将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文化以及对员工的素质要求等内容注入到班级日常管理中,使学生在校期间就了解将来工作的环境和要求,为将来就业储备技能,提升自身职业素养。

(三)将职业素养培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将现代企业管理文化、职场文化等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息息相关的文化要素采用多种渠道和途径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营造良好的职业素养培育环境,促进职业素养培育实效性的提升。

(四)将职业素养培育融入校园社团活动之中。校园社团活动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把手,它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自我提高的机会,它还是开展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因此,在面对以“个性张扬、追求自我”为特征的学生群体,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社团活动这一载体,将职业素养培育融入校园社团活动之中,提升职业素养培育的实效性,具体可以从如下着手:一是结合学校专业特征和职业素养要求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建立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的学生社团组织,学校学生管理部门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引导,打造一批深受学生欢迎的职业素养类学生社团;一是引导学生社团开展以职业素养培育为主题的社团活动,发挥学生社团组织在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的积极作用;三是在社团管理活动中要主动渗入与职业素养培育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在无形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

(五)将职业素养培育融入学生社会实践之中。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将职业素养培育融入学生社会实践之中,就是要求我们将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落实到各个层面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实现职业素养培育和社会实践的对接。具体可以途径有:以社会工作为载体,鼓励同学们到机关、企业、农村工作一线工作实践,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创新创业为载体,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习锻炼,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社会服务为载体,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教育、卫生、文化“三下乡”活动,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提升自身文学素养篇7

(一)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

内在要求。高职院校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具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高职毕业生能否胜任岗位工作和发挥应有的作用,既要看他的专业知识技能,又要看他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形象。因此,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提升其职业素养,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

(二)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是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

要途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大学生职业素养缺失,不能满足新时期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通过调研发现,不少用人单位反映部分毕业生出现缺少责任心与使命感、理想化情结过浓、过分注重眼前等职业素养缺失现象。良好的职业素养可以使高职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使其顺利就业并取得更大的职业成就。

(三)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是实现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可以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增重成功砝码,进而提升高职院校的就业率和社会影响力。

(四)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体现特色的关键。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不仅是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院校体现特色的关键。高职教育不能沦为中等职业教育的技术教育,也不能变成本科教育的理论教育,而是要同本科教育比技术,同中等职业教育比素质。

二、学生管理工作在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的优势和作用

(一)学生管理工作为职业素养培育提供思想保障。受当今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缺乏正确的思想政治引领,漠视政治理论学习,政治思想素质堪忧,严重影响职业素养培育实效性的提升。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重要一环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前提和保障,对职业素养培育的政治引领作用突出,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提供坚实的政治思想保障。

(二)学生管理工作为职业素养培育提供良好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实效性的提升具有突出的促进和引导作用,学生管理工作可以利用其在组织、人员和过程方面的优势,通过各种途径构建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良好氛围。从组织上看,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日常管理工作中,形成自觉学习职业素养的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职业素养;从人员层面看学生管理工作者较专业课教师同学生相处时间更长,交流更多,可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从过程上看,学生管理工作者可通过塑造校园文化的方式,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实效性。

(三)学生管理工作为职业素养培育提供有效渠道。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提升是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任务,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可以结合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展提升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的学生活动,可有效拓展职业素养培育渠道。

三、基于职业素养提升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策略

(一)将职业素养培育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如果高职院校缺乏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和引领,一方面会使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低下,成为求职和就业过程的欠缺和短板,造成求职受挫、职场失意,限制学生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意识培育实效性欠佳。将职业素养培育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使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和职业素养培养目标有机融合,实现职业素养培育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接,使我们在开展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同时,也开展了职业素养培育工作,使学生职业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同步提升,达到职业素养培育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将职业素养培育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之中。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日常工作,涉及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这段时间内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依据学生专业特征和工作技能要求,将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的方方面面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实现职业素养培育和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的对接,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例如,在经贸类专业的班级管理中可以采用“仿真企业”班级管理模式,将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文化以及对员工的素质要求等内容注入到班级日常管理中,使学生在校期间就了解将来工作的环境和要求,为将来就业储备技能,提升自身职业素养。

(三)将职业素养培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将现代企业管理文化、职场文化等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息息相关的文化要素采用多种渠道和途径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营造良好的职业素养培育环境,促进职业素养培育实效性的提升。

提升自身文学素养篇8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素养

一、现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现状

1.先做事,后做人

现代教育体制奉行“成绩至上”的原则,学生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都是文化知识的教育。某省曾做过关于“学生对于课外书籍阅读情况”的调查,发现仅有14%的学生读过课外书籍,由此足以看出现在的学生缺少人文科学方面的教育。到了大学才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教育课程,此时,学生的思想观念已经形成,很难再接受新的理念。所以在我国,人文科学的教育一直缺失,导致我国大学生都是先学做事,再学做人。

2.信息化时代的人文素养缺失

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的沟通方式也越来越倾向于网络交流。当代大学生追求网络信息的文化,但这些文化大多是娱乐八卦、游戏资讯,很少有大学生会主动关注国家时事、社会新闻,这种情况导致大学生缺少对我国文化、科学的了解。我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究“文明和谐”,然而网络文化中的糟粕却在荼毒我国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3.物质高于精神

经济是生活的基础,现代人就是追求经济生活、追求娱乐生活,却不注重精神追求,忽略了我国“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是促进我国经济进步的主力军,但现代企业招聘人才也不是全看能力,而且更看重人品。所以,大学生在追求提升文化技能的时候,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1.增强民族凝聚力

人文素养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念。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每一时期都为人们创造了宝贵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且从未放弃对“文明和谐”的追求,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使大学生在不断学习人文科学的过程中,更加了解中国文化,热爱祖国,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

2.提升人力资本优势

人文素养包括方方面面,对于历史、科学的学习,对于人的价值观的提升等都属于人文素养。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可以增强自身的文化素质和精神追求,形成自身特有的人格魅力,在走入社会时,有自己的优势,能以睿智、文明赢得更多的掌声。

3.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文明的建设。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而大学生也从不断的学习中汲取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养。并通过自身的人文素养折射出国家的文明与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1.新媒体的促进

虽然新媒体使大家过于关注网络世界而忽略了人文情怀,但这种方式也有它的优越性。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上,也应运用新媒体的优势,让人文情怀深入其中。现在很多人喜欢将网络用语古风化,比如:“我去写张卷子冷静一下”转变为古风就是“红尘三千墨,不如卷上繁华皆凉薄,一字一成酌”,以优美的风格转变网络用语的庸俗。

2.课堂形式的多变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主要还是在课堂上,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时,很多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所以,老师在讲课时,应该结合课外实践或课堂辩论等多种形式给学生授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3.实践活动的开展

现代大学校园有很多社团组织、文化活动,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上有很大帮助。学校应该多开展这样的活动,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石径.试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普教版),2014,(20).

提升自身文学素养篇9

关键词:素质教育;大学音乐教育;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9-0063-02

一、素质教育和大学音乐教育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不断进步,应试教育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素质教育这一全新的理念被提出来。素质教育提出的目的就是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我认知,让学生的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能够逐步提升。素质教育作为我国目前重要的国家教育方针,具有全面性、基础性、发展性等特征,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提升自我认识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知识的海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搞好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自主性、自律性、创新性等素质有重要的作用。

大学音乐教育是用来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大学音乐教育也可分为专业的音乐教育和非专业的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这个大背景下进行音乐教育已经在我国各大高校得到广泛的流传和发展,音乐的培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们的艺术能力,还能提升学生们的审美需求,因此在素质教育发展中注重音乐教育的开展,对发展素质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二、素质教育和大学音乐教育的联系

(一)大学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重要内容

音乐已经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等方方面面,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修养方面,音乐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们提升自身文化修养,不论是对科学文化的掌握,还是对人文内涵的了解,都可以提升学生对其认识,从音乐教育方面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是重要的手段和方法;在文化意识方面,文化意识包括了对历史、人文、科技等方面文化的认识,音乐教育可以从人的意识上促进学生增强主动学习的能力;在文化创新方面,音乐教育可以从艺术、思想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音乐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因此从音乐教育的方面培养学生们的文化创新能力,可以让学生们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在文化审美方面,音乐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艺术审美和鉴赏能力,因此,从音乐的角度发展学生们的艺术鉴赏,有助于学生从整体把握文化审美。因此,大学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素质教育为大学音乐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契机

素质教育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教育手段,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流,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大学音乐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契机。在教育发展环境方面,素质教育自身就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开展,可以为新时期大学音乐教育的展开提供一个优越的发展环境;在思想建设方面,素质教育可以从思想的进步和提升等方面为大学音乐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一定的基础,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发展大学生身心和思想自由的发展,为大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思想环境;在审美意识方面,审美意识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重点,是特省大学生自身魅力的重要方面,而素质教育对大学生审美意识方面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进而为大学音乐教育的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意识开端。

(三)素质教育与大学音乐教育密不可分

目前在,在我国教育发展中,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大学音乐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学音乐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大学音乐教育旨在思想、能力等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就促进了素质教育大踏步的前进;素质教育促进大学音乐教育的进步,素质教育在不断地发展,对每一个发展环节都有不同的特色,这就要求大学音乐教育要不断的注重创新,才能符合素质教育不断进步的要求。素质教育与大学音乐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论是素质教育进步还是大学音乐教育不断的发展,都对提升学生自身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素质教育下的大学音乐教育现状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展开大学音乐教育工作,在我国各大高校已经是普遍现象。音乐教育的实施对素质教育的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虽然在素质教育下开展大学音乐教育已经得到广泛的发展,但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还会出现问题。一方面体现在理论与实际的发展相脱节,理论知识对学生来讲是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然而目前在我国,很多音乐教学的理论知识落后于实际发展的要求和内容,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实际的发展有时也与素质教育相背离,虽然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在进行教育工作时已经在不断的强调素质教育,但是大学音乐教育中的很多老教师的思想中,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根深蒂固,甚至很多时候大学音乐教育无法真正与素质教育相符合,落后与素质教育发展的进程。

四、素质教育下的大学音乐教育作用

(一)促进素质教育中德育的发展

德育是素质教育内容之一,促进德育的发展,就能促进素质教育的进步。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精神需要在不断的变化,在这样一个大发展的环境下开展大学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健全自身的人格和思想,还可以调动大学生积极主动和探索的热情。与此同时,作为德育包含内容非常的广泛,德育的发展要求学生在思想、道德等方面全面的进步,因此,目前在我国各大高校中开展了很多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增强思想道德文化的宣传,与此同时,各大高校为推动素质教育的进步发展,会有选择性的为学生们播放道德方面的音乐宣传片,从思想上帮助学生发展德育。因此,素质教育下注重大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可以从思想方面促进学生们德育的进步。

(二)促进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必须从团队意识和人际交往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是团队意识,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要求我们当代大学生必须注重团队意识的培养。音乐教育不仅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演唱和认知乐谱,还会从学习中培养学生互相配合的主观意识,如何从配合中得到美妙的演奏,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培养才艺的同时,加强了团队协作的认知,帮助学生树立起集体主义的思想。其次在人际交往方面,众所周知,音乐不仅可以让学生放松心情,从主观上去体验审美的过程,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净化学生们的心灵,培养学生们的风度、才气和修养,从而帮助学生从思想上对人际关机有个全新的了解,进而提升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三)促进素质教育中美育的培养

所谓的美育就是指审美教育,做好培养学生审美教育的工作实际就是帮助学生提升审美能力。音乐教育在教育学生懂得欣赏音乐的同时,还要从审美的角度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认知的鉴赏能力。目前,在我国各大高校中,在进行音乐教育时,都会采用一些世界著名的音乐或者在我国被广为流传的音乐作为教学素材,来帮助学生从音乐的演奏到音乐中所展现出来的主观情感等进行鉴赏和分析,进而培养学生在欣赏美妙的音乐的同时,积极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能辨别的出来音乐的好与坏。

(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

正确的思想包括:人生价值观、自我认知等,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积极开展大学音乐教育工作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音乐作品和音乐演奏的好坏都需要学生们对其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充分的辨别,而这种准确的辨别能力是需要学生们通过不断的鉴赏,从中不断的积累经验而达到的。因此,进行音乐教育,可以从艺术的角度来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时刻对自我有个清晰而准确的认识。

(五)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包括了促进大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创造力的提升。新时期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发展,为培养更多的新型人才,在我国各大高校中,都在大力的倡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音乐的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们演唱技巧,还可以在帮助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们主动的去创造自己喜欢的音乐,进而培养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观察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必备的一种技能,音乐教育恰好是从艺术的角度锻炼学生对音乐发展、音乐特色、音乐创作等方面进行观察的能力,进而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从对音乐的观察中,养成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主动观察的习惯,进而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佳境。目前,我国高校在进行音乐教育的同时,还会培养学生如何按照音乐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主观创造,例如在我国央视播出的第一期《中国好歌曲》节目中,所有的参赛歌曲都是原创,其中很多参赛选手都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其中被广为流传的就是霍尊的《卷珠帘》,他的原创来自于对古典钢琴的演奏,整首歌充满了中国风的味道,更让人看到音乐教育可以挖掘人们无限的创造能力,进而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六)帮助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

大学生的健康除了身体健康外,还包括了心理健康,很多大学生在即将走出校园时会面临工作和社会的压力,在校园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音乐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格魅力,还有助于帮助大学生缓解这些压力。在我国,音乐作品的分类有很多种,有安静舒适的;有积极向上的;也有让人精神愉悦的等等,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建议学生可以欣赏哪些歌曲,以此来帮助学生们调整自己的心态。当然也有很多音乐作品在旋律和演奏上就能够让学生从逆境中走出来,让学生从音乐的旋律中就能体会到轻松、舒畅或者充满斗志的心理变化过程。充满生命力的音乐可以让学生充满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积极性;充满生活色彩的音乐可以让学生保持战胜逆境的心理。可见,音乐教育的开展对素质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结论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也是促进我国大学生全面提升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的重要教育方针。在素质教育下进行大学音乐教育不仅能够在精神层面上提升学生的精神需要,还能够在身心发展上提升对艺术的鉴赏和审美的能力。因此,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开展大学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进步有着积极的影响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南利华.大学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0.

[2]周彤彤.素质教育下的大学音乐教育作用分析[J].中国外校教育.2013.

提升自身文学素养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素养;优化和培养

语文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做好这个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人文素养不仅是学生人文知识、思维方式的体现,而且还是学生心理素质、人格修养以及思想道德的重要体现。为此,做好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确保学生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分析

首先,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对于其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每一节课对学生文化知识的灌输,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养成也具有重要意义。做好语文教学,保证学生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如此,才能够真正保证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此,才能够保证学生以后的成长。其次,其次,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是重中之重;而且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很难通过几堂语文课就能够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而当学生遇到理解不了的文章时,这不仅是对学生知识面掌握不全的体现,而且还体现了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不到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知识掌握能力的体现,这对于学生文化作品理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在语文教学中真正保证学生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才能够使得学生的内心得到净化和沉淀。

二、当代初中生人文素养现状分析

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今天,各种新型的现代化理念和信息已经大量涌入现代人的头脑,使得传统理念不断被淡化。特别对于初中生而言,影响更大。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而现念的不断冲击,使得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而且也难免使得学生的内心变得更加浮躁。目前,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求,国家教育行业更加注重学生科技知识的培养,所以在教育体系中,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也就成为了教育的重要目标,这使得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受到了忽略,进而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缺乏对文化基础和人文底蕴的掌握。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探析

(一)要加强语文老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

初中生还处在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所以在语文学习中难免存在自身阅历不足、理解能力不足的现象;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会很难对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正确的掌握,如此,便需要老师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老师作为学生课堂上的引导者,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并且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自己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语文老师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重要参与者,所以其自身人文素养和人格修养的养成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为此,老师应该不断完善其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人格修养,只有自身水平得到不断提高,才能够通过高尚的情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情操和生活态度。

(二)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教材中人文素养的深度挖掘

语文课程中所选择的教材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多样化的优秀文化,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对教材内容的深度挖掘,语文教材中往往富含历史价值、时代价值、思想价值、人文价值和教育价值,所以做好语文教学,做好教材的深度挖掘,才能够不断拓宽学生的文华视野,进而提升学生的价值理念,这对于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能够仅仅局限于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在于对于教材内容的深度挖掘,这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积极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综合性较强,而且与现实生活的接触面也比较广。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要注重生活中学习资源的引进,进而保证能够让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启迪。例如,在文学作品学习时,老师可以在课堂多加引进一些课外读物,进而保证课程资源的不断丰富,而且还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往往对这些课外的学习资源感兴趣,所以课外读物的引进还能够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不断提高,在这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做好初中语文教学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所以,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一定要从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出发,要充分结合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有针对性的给出提高学生语文学习中人文素养的措施,如此,才能够保证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尚晓霞.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J].新课程(教研),2011,(07).

[2]莫显楚.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九卷[C].2015.

[3]姚琳,朱国琴.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快乐阅读,2013,(33).

[4]李修艳.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如何开展教学改革[J].上海教育科研,2007,(01).

[5]唐明亮.初探新课标体系下初中语文课“参与-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