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0:05

思想政治教育特征篇1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059-02

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当前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社会生产对职业学校实用型人才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近年来社会企业普遍反映,现今的高职学生对待工作大多眼高手低,纪律散漫,责任心不强,意志薄弱,很多人无法适应岗位工作要求,迫切希望高职学校能加强学生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教育。而相形之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则不容乐观。目前,由于各类高职学校对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征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思想政治教育普遍照搬普通本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此外,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包括班主任、科任教师、辅导员)由于肩负成为“双师型”教师和做好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双重任务,对自身政治理论水平的涵养和提升、思政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探索、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研究等方面是乏力的。这也导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随着当前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不断发展壮大,高职学生思想越来越多样复杂,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面临更大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正确认识和分析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开展的起点和基础。要探讨研究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首先要对高职学生这一教育对象群体的思想和行为特点进行正确的认识、分析。

二、高职学生的特点

按照我国职业教育的组成结构划分,高职(高等职业学校)和高专(高等专科学校)都是专科(大专)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学校的包括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短期职业大学等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公立和民办高校。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和具有与高中同等学力的人员,学制一般为三年。据统计,截至2016年,我国高职高专学校在校人数已达1416万,占全国高等教育总人数的55.59%。高等职业技术学生已成为我国大学生的主要群体。高职学生平均年龄介于19到22周岁之间,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高职学生,具备一般青年所有的身心发展特征。

高职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其年龄总体特征表现为个体身心两方面日趋成熟。青年于这时期取得公民的资格,正式成为社会的一员。这一时期结束,大多数青年对身处的世界、即将从事的事业及自身都有较清晰的认识,且形成相对固定的见解,并能对自己的未来人生做出重要的选择。这一时期也是青年性格的基本定型期,以及从准备投入社会职业角色向正式投入社会职业角色转变的时期。高职学生是一个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群体,其思想和行为除具备同一年龄段青年具有的年龄总体特征外,亦拥有不同于本科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一)思想特点。思想上,大部分高职学生都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生活,对未来和事业具有美好愿望,对职业和工作抱有强烈期待,都希望通过学习和掌握职业技能以适应社会,改善生活,实现人生价值和目标,但是在认识方面和价值观方面,高职学生也常出现些极端情况,一类是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具体表现为在认识上常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从主观角度看待问题,将自身的需求放在首位,往往要求外界环境能先改变来适应自身,而不是主动改变自身来适应外界需求。另一类是心理矛盾,在认识上把社会理想化,对自己缺乏信心。具体表现为:高职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较片面,常把社会理想简单化,以高职学生对社会职业的认识为例,据有关学者调查指出,高职学生的职业观念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习惯将对所学专业的称呼(如数控、机加工、物流、?焊)、对职位的称呼(如老板、总经理、总统)以及对行业、产业的划分(如农业、工业、房地产业)都算作职业。但被问到这些职业具体做些什么工作,需要哪些技能时,大部分高职学生的回答是模糊的。

在价值观上,一些高职学生也存在两方面极端表现,一是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差、只想索取;二是对自身独特价值认识不够、挖掘不深,只求生存适应,不思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以高职学生看待职业的价值为例,在被问到“职业能给你带来什么”时,大部分学生提到钱、车子、房子、结婚、减轻家庭负担等物质需要的满足和现实问题的解决,仅有不足2/5的学生提到快乐、兴趣、个人价值、服务社会等精神方面的追求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由此可见,高职学生思想层面还停留在物质需求上,认识和价值观还不够成熟的特点。

(二)行为特点。行为上,大部分高职学生都活泼好动,对新生事物抱有极大兴趣。在自身体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高职学生接受和适应新事物的能力逐渐增强,因而他们面对事物能勇于尝试,敢于承担,对待学习和实训,能吃苦耐劳,虚心求教,总的来说,高职学生的行为是得体的。但与此同时,由于高职学生对社会和自身认识过于理想,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导致他们行为上普遍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学习积极性不高。高职学生或因懒惰,或因学习方法存在问题,普遍表现出求知欲不高,学习积极性差;上课睡觉、聊天、玩手机的学生大有人在;作业抄袭成风,考试作弊屡禁不止。二是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由于家庭、个人等多方面原因,高职在校生三分之一以上具有诸多不良行为习惯:不服从管理,违反校纪校规,谎话连篇,经常早退、迟到、旷课;不懂文明礼貌,生活懒散,抽烟、酗酒、着装怪异,不讲卫生,行为举止不端,等等。

教育对象的特殊影响着教育自身特性的形成,正因高职学生具有上述思想和行为上的特点,才使高职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获得成效,应首先考虑他们思想和行为的特点,找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有针对性地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科学地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灵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才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基于高职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然特征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诚信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教育的同时,需根据高职学生思想和行为特点,明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具有以下特征:

(一)学科地位上,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核心,在各类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中,其地位与职业技术教育是同等重要的。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高等职业教育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齐抓共举,注重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大力加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注重文明行为习惯、良好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意识的养成,其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内容上,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衔接。作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类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肩负着向国家三大产业第一线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使命。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改革要求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教授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同时,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于职业技术教育中。《意见》中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而且基于高职学生思想上价值观和认识观还不成熟,以及较弱的自我控制力等思想和行为特点,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同时,需积极探索新时期做好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职业学习的每个学科,渗透到教学、实训和社会志愿服务等各个环节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职业技术教育要求有效衔接。同时,需要加大力度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新途径,于专业技能实训实践、顶岗实习、职业技能比赛等环节,实践科学发展观,体现集体主义的力量,增强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高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收到切实成效。

思想政治教育特征篇2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的社会环境具有特殊性。当代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任何一种教育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然而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的环境和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社会环境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西方文化利用影视、娱乐、消费、宗教、政治、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向中国入侵,在东西方文明的博弈中我们看到了西方文明的强势。人类文化的传播犹如水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一样具有单向性。

中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矛盾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现阶段,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比较特殊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革也在加快,中国正面临并将长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比如官员腐败、贫富差距扩大化、“三农”问题、仇富心态、教育改革、房产价格、医疗社保等,作为年轻的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喜欢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但是由于缺乏对这些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认识的引导,在许多负面的社会现象面前不少学生容易感到迷茫、困惑、失落,有的甚至被负面信息误导而导致思想观念扭曲。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对象具有特殊性。90后的大学生在2008年的秋天正式步入大学校园。当今的大学生大多数出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他们最大的特征是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不少学生出生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之中。在80后和90后大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思想道德特征、行为特征和心理特征使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又有了另外的特殊性。这些特征可以概括为:

以自我为中心,承担责任意识弱。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的人身上存在着任性、自私、懒惰和“娇”“骄”二气等不良行为。家长的过分宠爱,使其人格、道德方面不健全,存在着缺陷,养成了“以我为中心”“一切从我出发”的思维处世方式,社会责任意识逐渐弱化,通常他们只考虑社会应该为我做什么,而不考虑我能为社会做什么,有的学生对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想法非常赞同。

精神世界出现危机。现在的大学生中存在着理想信念淡薄、信仰缺失等精神现象。由于受到现实世界物质利益的冲击,很多学生把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当做了人生的全部,个人利益成为理想的重点。过去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时代,人们把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同计划经济体制及观念紧密地结合起来,当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人们很难把共产主义同计划经济区别开来,相反地却极容易把马克思主义同计划经济一同怀疑和否定,造成大学生在接受时的错误观念,造成一种信仰上的危机。

道德素质有待提高。主要表现有:(1)诚信意识淡薄:论文抄袭、剽窃、考试违纪舞弊已不再是个别现象,对做“”、助学贷款欠款不还等行为,也并不觉为耻;(2)社会公德意识不强:为逃课而逃课、上课迟到早退、在教室里吸烟吃零食、随地吐痰扔垃圾、随意撕毁折叠涂画公共图书、在公共厕所便后不冲洗、在课堂上打电话,这些现象不在少数;(3)对传统美德漠视淡然:在一部分大学生的生活中,艰苦奋斗被贪图享乐所取代,勤俭节约被铺张浪费所取代,知恩图报被理应如此所取代,自力更生被处处依赖所取代。

心理素质比较脆弱。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从2000年到2004年,连续五年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素质亟待提高。2000年82.9%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心理素质一般、较差或很差,而同年91.9%的高校教师认为大学生心理素质一般、较差或很差。2004年,这一数字有所下降,但仍有68.1%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心理素质一般、较差或很差,而同年仍有高达82.2%的高校教师认为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一般、较差或很差。①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具有特殊性。相对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的环境和受教育的对象来说,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教师自身也有着许多特殊性。

“思政课”教师的年轻化。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正在进行新老交替,一大批学历高的青年教师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中。这批人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理论功底比较扎实、知识面宽,特别富有朝气。但是,相当一部分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就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即使一些年龄稍大一点的博士生,往往也是从学校到学校,对社会的了解仅限于书本和媒体,就不要说比他们更年轻的教师了。所以,当把他们推上教学第一线时,讲课就很难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空洞抽象。②

“思政课”师资力量的建设落后于高校扩招的步伐。自高校进行市场化运作以来,全国各大高校连年扩招,但与此同时,师资力量的建设却相对落后,表现为:“思政课”教师担负着超负荷的教学工作量,使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开展教研和科研活动,同时也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改善;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的授课教师,“思政课”教师的受重视程度和教师的工资待遇不高,严重地妨碍了“思政课”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研究生在校规模日益扩大,自1999年起研究生招生每年增速为27%。据统计,目前我国在校博士生为12.5万,在校硕士生已超过100万。大规模的研究生群体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和因为研究生扩招所带来的师资紧张、就业压力大等问题的呈现,使得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又具备自己的特殊性。

研究生结构复杂以及面临的就业压力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生源结构相对复杂。从来源上看,有的是本科直接考研的,有的是工作几年再来考研的,也有的是单位委培读研,来自不同领域,有的是普通学子,有的是社会普通工作人员,也有来自政府官员和商界人士,群体构成具有广泛性;从年龄上看,研究生的年龄跨度比较大,从二十多岁到四十多岁各个年龄阶层都有,年龄跨度比较大,人生阅历不一样,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思想上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些特点使得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贯彻的时候阻力很大,毕竟研究生相对大学生来说,在思想上更为复杂和成熟,有的研究生已经形成自己的一整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难再接受理论的说教。

学术教育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辅助作用。研究生教育是以科研推动教学的研究式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培养思路。研究生的学多以自学为主或以导师指导的形式进行学习,呈现出分散性和独立性的特点。研究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图书馆或实验室中度过的,是在导师指导下学习知识、发现知识、研究知识、发展知识,是以研究为本的学习。

由于研究生学习的特殊性,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很难像本科生那样利用班级活动进行,只能结合学习、科研和日常生活随机进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达到效果,为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在研究生阶段就应该注意变革。

因此,在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学术教育是很重要的辅助点。

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教育者的高素质是教育活动取得效果的保证,相当部分高校虽然陆续建立了专门的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部门,设立了研究生辅导员等思想教育工作者,但配备不足,相当一部分是由本科生辅导员或党政干部兼任。同时,研究生思想教育队伍的专业水平较低,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研究,自身理论水平并不高;有的教育工作者与专业教师相比,反应过于迟钝,因而降低了研究生对他们的心理认同,造成对研究生思想引导不力,直接影响了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与普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相比,导师在学生中威望较高,如果导师在对学生进行学术指导之外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并对有问题或者有困惑的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那么达到的效果将会是十分明显的。

总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不同的阶段应对不同的受教育群体,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各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所在,有针对性地进行施教,不能一概而论。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的优秀分子,在他们身上表现出许多特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对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不能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来应对,应根据群体的差异性区别对待,否则只会引发学生强烈的排斥心理;其次,也不能认为研究生是高级专业人才,主要任务是学习和研究,少干预为好;第三,更不能认为研究生是高层次人才,他们年龄大、思想成熟,不用再有系统化、专门化的思想教育,这些思想认识上的不足,会直接导致研究生思想教育的无所作为。

注释:

①王松光:《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分析与对策探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0)。

②张明德:《“两课”教育中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北京高等教育》,2001(2-3)。

思想政治教育特征篇3

关键词:网络思想教育;特征;教育优化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044-02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作用正在逐步显现,其在引导受教育者的认知、增强他们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变革,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上有很多的缺点,这些缺点是伴随着网络技术发展而来的,形式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具体表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用性方面有很多的不足,很多的方法不能真正落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使用方面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而是注重利用其劣势方面的内容;对很多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能充分结合,各项体系之间较为分散,集中性不强。鉴于上述这些原因,严重制约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产生上述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类别划分不清,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方法缺少研究和分析。因此,充分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类型和特征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特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的差别,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网络为基础的,各种方法都是在网络平台上实现的,因此,其网络属性和网络特征,包括网络自身具有的时效性和交互性以及信息共享性、虚拟性等属性,会直接影响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的方法上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的差别,这些差别表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和技术性方面,具体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性特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的特征,其中技术性特征是表现最为明显的,同时也是区分其他特征的主要表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会应用到传统的传播媒介,比如,电视、广播、报纸等,但是这些传统媒介不能使每一个教育者都能熟悉利用,并且在时间以及信息的共享方面有很多不足。因此,传统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教育方法非常单一,不具体,技术含量非常少。但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差别,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以互联网技术为表现形式、技术含量高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如果失去了网络技术,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将失去强大的技术支撑,各项工作将无法正常开展。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实现这些网络技术的最佳方式,通过网络技术可以实现文字、图像、声音以及视频的在线共享,能够将有用的信息以动态的方式实现传输,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输效率低的不足。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特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互动性特征,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和接收方之间进行的信息互动,能够相互感应到对方在接收信息之后的表现。这种互动性特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使用的传播媒介一般都只具有单相的信息交流特征,就是指信息只能实现实时的发送而不能实现与接收方的有效互动,被教育方只能被动地接收各种信息,不能对这些信息做出有效的反馈,更不能和信息的者在线沟通,很难实现最佳的教育目标。但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将会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因为网络媒介涉及的传播层面非常的广,能实现复合式的传播,并且能够有效运用各种聊天软件实现互动和交流,比如,邮件、聊天软件以及信息互动平台等,可以实现面对面、点对点以及面对点的交流。另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互动性特征还能实现对信息的反馈,因此,可以使教育者知道自身还有哪些不足,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强,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彻底改变一味灌输的教育模式。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特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依靠于网络的多样性特点,主要是指教育互动方面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也是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实现信息的单项交流也可以实现信息的双向交流与互动;可以同步开展信息沟通也可以实行异步交流和沟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和交流通过网络教育互动工具可以实现,两者具有一致性。首先是单个人之间的互动、一个人对多个人的互动等,通过一些互动软件和平台可以实现这些互动;还有一种多个人对多个人的互动交流方式,比如,在线的多人游戏、在线视频对话、聊天等,还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远程的互动和交流。总的来说就是既可以实现个体间的互动,也可以实现群体之间的互动;可以是公开性的互动,也可以是隐蔽性的互动。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变革和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方法也在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和创新,有很多交互软件在不断更新和升级。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便捷性特征

网络技术本身就具有便捷性特征,是一般的传播媒介不具备的。因此,依托于网络技术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一定的便捷性特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越来越便捷。教育工作者以及受教育者完全可以突破传统的信息获取途径,接受最新的教育,同时也可以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还可以从不同的信息平台和信息终端获取不同的信息,这种便捷主要表现在可以在没有电脑时利用手机获取教育信息,实现教育信息可以在线接收也可以下载,大大方便了受教育者。通过互联网可以将很多的文字、声音以及图像、视频等实现动态的传输。比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遥远的地方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以邮件的方式传给每一位受教育者,这种传输形式与在异地给一位受教者发送电子邮件的效果是一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和受教育者一起针对思想政治知识进行探讨,可以及时解决难题,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在网上查询思想政治相关的知识,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开展。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类型

(一)网络信息技术的数据库法

数据库法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因为互联网技术已经彻底改变了传统传播媒介的滞后性,可以为网络教育工作者提供多样的选择,可以让网络教育工作者及时获取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教育工作者因为某种原因不能实现超链接时,就不能获取需要的信息,也就不能全面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信息。互联网可以最大限度地将传播的信息存储下来,并且能够借助网络的强大力量实现信息的存储,并能构建出多样化的信息数据库,能够解决获取信息不足的缺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信息数据库中查询需要的信息,也可以更加系统全面地加深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理解。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数据库是建立在需求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信息数据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综合性信息数据库、中型数据库以及小型的数据库。这三种类型的数据库有不同的特点。大型的网络信息数据库能够为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提供更加全面和系统的信息,主要包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信息、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信息以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等,能够满足不同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需求;中型数据信息库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最为基础的教育信息,满足教育工作的基本需求。小型的信息数据库一般分为以下几种情况,首先是针对特定的内容来说的,比如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还有一种是针对特定群体,比如基层士兵群体进行开展和建设,为这些特定的群体提供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二)信息隐蔽法

信息隐蔽性可以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融入到互联网信息中,可以使教育工作者不自觉的就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网络的虚拟性在无形中会为网民带来压力和困扰,而这些教育工作者鉴于这些困惑会在物质世界中找到自己的需要,为此,要想使教育工作者及时获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就要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隐蔽性融入到他们需要的信息中,实现教育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教育工作者。

结语:本文主要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以及类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述,体现了要想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真正发挥自身作用,实现最优化的教育目标,就要认清充分结合网络技术,依托网络技术的时效性、共享性以及准确性等实现功能的升级和完善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征、类型及其优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3).

[2]杨直凡,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过程及其本质特征[J].思想教育研究,2010,(3).

[3]刘梅.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2).

[4]李义明,王舒驰.从“控网”、“用网”到“生活在网中”――媒介化社会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4,(7).

[5]孙洪波.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转向――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技术观的新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4,(3).

[6]蔡丽华.“网络德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德’教育”之辨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1).

思想政治教育特征篇4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开放性结构

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环体。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达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和所传输的有效信息,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联结纽带”。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介体也不断丰富、更新,甚至出现了从未有之的“新介体”,其原因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具有开放性结构特征。充分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开放性结构特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哲学内涵出发来探究其根源。

从中介的词源意义来看,“中”有跟四周距离相等,在范围内,不偏不倚等含义;而“介”字主要是指在两者之中,如介绍,媒介,介质等。“中”与“介”连接在一起合成一个词组,其基本内涵应该是中间、媒介、联结的意思,人们一般使用其“在中间起媒介作用”的含义。

中介概念在黑格哲学体系中是最常用的,黑格尔哲学体系是用中介运动联系起来的宏大的“哲学大厦”。正如黑格尔所言:“不论在天上,在自然界,在精神中,不论在哪个地方,没有什么东西不是同时包括直接性和间接性的。”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起始点是“存在”,但“存在”不具有“本质性”的特征,只是事物外在的、丰富多样化的表象。而它的“质”隐藏在“存在”后面的“他物”中,“这种认识是间接的知,因为它不是直接在本质那里、本质中,而是从一个他物、从‘有’开始,并且要通过一条先行的道路,即超出‘有’之外,或者不如说进入‘有’之内的道路。由于‘知’先从直接的‘有’使自身内在化,它才通过这个中介找到了本质”。…即,“直接的有”是从“知”到“本质”的中介。

恩格斯把“中介”置于进化论和辩证法的理论背景下来理解。他认为,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是和进化论不相容的——甚至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之间的界限,也不再是一成不变的,鱼类和两栖动物之间的也是一样的……,“非此即彼!”是越来越不够用了。……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相互转移……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同样也不知道有什么严格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普遍绝对的“非此即彼”。除了“非此即彼”又应在适当的条件下承认“亦此亦彼!”并使对立方通过中介而相互联系起来。恩格斯把“中介”理解为“中间阶段”,“中间环节”,运动方式是“过渡”。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我们还可以从“一分为二”与“一分为多”的关系来剖析中介的内涵。事物是对立统一的,但同时整个世界又是多样性的统一。在事物本质层面上表现出“一分为二”,“非此即彼”的性质;而在事物客观存在的表现形式上,却呈现出多样性的局面,即“一分为多”。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一分为二”,这是不容置疑的,但事物的对立双方始终处于不断运动,互相转化的动态变化中。对立双方的联系、运动、转化,不是凭空发生的,因此,只有借助于“一分为多”中的“多”。“多”即是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联结纽带,也是事物相互转化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事物多样性的外在表象)在这个意义上,“多”也就具有了“中介”或“介体”的内涵了,而且,这个介体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从上述的这个意义上而言,介体的开放性结构特征,本质上是由其哲学上的先天性特征所决定的。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具有开放性结构特征的最根本的原因。

在一个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案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是已知的,是确定的;但思想政治教育的介体相对于确定的主体、客体而言,又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于介体有多种选择。例如,一位教师对一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是一对一的面谈方式,可以是家访的方式,还可以通过电话或是网络聊天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介体选择的多样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开放性结构特征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介体”会不断涌现出来。为什么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具有开放性结构特征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如前所述,中介的本质就是“一分为多”中的“多”。从哲学层面上而言,介体本身必定不具有单一性、确定性与绝对性。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欲作用于介体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及有效信息,随着外在条件地不断变化发展而不断丰富。同时,中介作为主体与客体相互转化的条件,为满足两者之间相互转换的需要而不断地组合与重构;始终处于运动发展的动态变化之中,舍弃阻碍发展的因素而吸收发展需要的因素为己所用。简言之,“外力”的作用与“内力”的需要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形成一种开放性的结构特征。

第二,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即教育者,为实现预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除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之外,还需要掌握大量的教育信息与新颖、科学、合理、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在这个层面上,迫使思想政治教育介体为满足主体的需要,进行自我调节与更新。这种变化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需求这一外力作用下完成的,只有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具有开放性的结构特征才能满足这种需要。

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传媒载体的出现,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具备开放性结构的直接原因。简言之,新的传媒载体的出现,为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例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为达到教育目的而进行沟通交流,而新传媒载体的出现,使教育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例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新交流模式”为教育者提供了新的教育载体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只有具备一种开放性的结构才能吸纳因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新式传媒载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必须是开放性的结构。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能存在“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情况,究竟哪条道路是最便捷的呢?究竟搭载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是最高效的呢?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开放性结构特征所带来的直接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研究,以便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研究有助于更加清晰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结构的整体概貌;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形成“介体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的思维。

第二,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具有开放性结构特征,随着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各种“新介体”不断涌现出来。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研究,尤其是集中力量对“新介体”进行重点研究,才能为实践工作及时提供理论指导。面对“新介体”,不该回避,借用其优势为我所用。

思想政治教育特征篇5

【关键词】前喻文化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传递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着眼人类文化传递规律提出了著名的“三喻文化”理论,将人类文化史分为了“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三个阶段:“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前喻文化”作为该理论的一个基础构件,反映了信息相对封闭、文化变化缓慢的社会环境中,以“全面复制过去”为主要导向的文化传递模式。

军队作为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其政治上的严肃性、纪律上的严格性、等级上的森严性决定了其由上而下的主要文化传递方向,是典型的“前喻文化”传递模式;由于作战任务需要,其信息相对闭塞的内环境也使得军队内部满足“前喻文化”社会形成的条件。受“前喻文化”的影响,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也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前喻文化”特征。

一、主导性特征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引导、选择的主要方向、方面和重点,并在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特性。主导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前提之一,确保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沿着“前喻文化”自上而下方向的顺向社会化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反映社会发展本质和一定阶级根本利益要求的活动,以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目的,明确地体现着人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和价值理念。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它反映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根本利益,具有极为鲜明的意识形态主导性。这种主导性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从目标、功能、主体、内容等维度反映并执行着社会主导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崇尚,没有主导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正如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一样难以理解。

古往今来,统治阶级无一例外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加强统治的重要手段,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主导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无产阶级军队的“专利”,尽管说法和称呼不同,但世界上的一切军队,包括中国古代的军队和近代的资本主义国家军队,都要通过其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来统一思想。而作为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思想(即统治阶级主流意识形态)灌输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作为中心环节,它承担着意识形态宣传和教化的特殊使命,其性质任务决定了它要服从服务于阶级统治的要求,通过传播政治意识、引导政治行为、造就政治人才、和谐政治关系,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论证和辩护,使教育对象产生自愿服从的阶级认同。

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对军队实施思想政治领导的基本途径,也是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性、基础性工作,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中国人民思想政治教育大纲》中明确定义:“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在军队中进行的理论武装和思想引导工作,是党对军队实施思想政治领导的基本途径。”[4]我军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党性原则,以保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为目的,通过灌输和引导实现对官兵思想的掌控,因而必然也必须占有明确的主导地位。

二、规范性特征

“前喻文化”得以保持必须有赖于一定的规范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是阶级、国家、政党或政治集团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实现既定政治目标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实质上也是一种规范调控行为,它使人们的思想行为统一于统治阶级的精神意志。一方面,统治阶级意志的权威性决定了它的强制性特点,它体现的是统治阶级不可撼动的权威,坚决不容颠覆和亵渎,因而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也体现着法律法规、条令条例的强制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是合教育规律与合人的目的性的统一,人的完善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向所归,需要一定的干预和规范以使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在军队条令条例和社会道德体系的框架内形成和发展。总的来说,我军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性就体现在:通过启发、动员、教育、监督、批评等形式,形成符合国情、党情、军情的我军特有的道德要求和纪律规范,从而把官兵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符合党的绝对领导、符合军队全面建设的正确方向上来。

三、经验性特征

“前喻文化”以全面复制过去为导向,在经验传统的传承上具有稳定的优势,而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注重光荣传统的挖掘、发扬和继承。中国共产党从她诞生的那天起,就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思想政治工作,重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是我党我军的一贯方针和优良传统。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始终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尤其是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等来教育武装广大干部和群众。通过宣传、教育、鼓动和引导,进一步激发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献身精神,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政策理论水平,为实现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而奋斗。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教训不断得到积累和总结,而且在长期的实践中又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从而逐渐确立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针、原则、内容、方法以及作风多和制度,并形成了许优良的传统,成为我党我军强大的政治优势和传家宝。因此,我军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鲜明的经验传承性特点,十分注重承前启后,注重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的统一,创新发展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

四、工具性特征

“前喻文化”得以保持的基本条件就是人们缺少思考、缺乏主体意识,因而在其作用下,人们循规蹈矩的重复着生活和工作,从没想过去改变,人在一定程度上类似“机械的人”“功能的人”。马克思主义认为,军队是国家或政治集团为准备和实施战争而建立的正规武装,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争力量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对外抵抗或实施侵略、对内巩固政权的主要暴力工具,因而军队本身首先就具有工具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表达的途径之一,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实施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教育实践活动。军人是一种不同于一般社会职业的特殊职业,具有特定的职业角色定位。军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为军人塑造符合军队特有精神文化和使命任务需求的军人职业人格,是一条意识形态的“生产线”。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军队塑造军人人格、统一思想的主要手段,具有两大方面的功能:一方面是个体,即对军人个体的功能,就是通过教育解决官兵在立身做人方面遇到的问题,引导官兵妥善处理主观需要和客观现实的矛盾,保持思想顺畅和心理健康,使官兵的蕴藏潜能得到充分开掘,促进其全面发展,从而形成教育合力;另一方面是社会,即对军队组织的功能,就是通过教育引导使部队保持正确政治方向,通过激发、鼓励使部队产生精神动力,通过教育使军队组织成员思想行为趋于一致并形成良好的内部关系,从而实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保证军队有效履行职能使命。

【参考文献】

[1][美]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16.

[2]石书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现状述评[J].思想教育研究,2005(7):10.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7:52.

思想政治教育特征篇6

关键词:军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特征

中图分类号:e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250-02

军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是政工干部在利用军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士兵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始终贯彻“以士兵为本”的思想理念,尽可能不暴露自己的教育目的,使士兵在不知不觉之中接受教育的内容,并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使他们自觉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

一、军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1.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2008年12月,中央军委主席在军队一次重要会议上提出,要围绕强化官兵精神支柱,大力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士兵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规范他们的行为方式,有利于发展先进的军事文化,有利于士兵更好地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历史使命。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在营造一个良好的军营舆论环境,有利于政工干部对士兵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政工干部对士兵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让士兵更好地接受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并自觉践行。对士兵进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想取得成效,就要把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融入部队建设的方方面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军事训练、营区环境建设、内务管理等,努力促进环境陶冶、舆论引导、文化熏陶、典型示范等工作更加贴近部队实际、更加贴近士兵思想。政工干部还可以利用新媒介、新技术、新手段,实现培育工作的多手段集成,以致培育工作取得最佳效果,使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士兵普遍接受并自觉践行。并且士兵自觉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在进行自我教育,士兵在自觉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强化了自己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观念,自觉规范了自己的行为方式,士兵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再次提高了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形成了良性循环。

2.确立“以士兵为本”的思想理念

对士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对象、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士兵,贯彻“以士兵为本”的思想理念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发扬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更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新的时代挑战,完成有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的迫切要求。贯彻“以士兵为本”思想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坚持教育士兵、引导士兵、鼓励士兵与尊重士兵、理解士兵、关心士兵的辩证统一。贯彻“以士兵为本”的思想理念,政工干部就要根据士兵的需要、贴近士兵的生活来对士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士兵也有士兵的需要,也有需要满足不了的矛盾,正是新时期士兵需要与满足之间矛盾的错综复杂性,决定了士兵思想的新动向和新变化,从而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必要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扩展,世界出现了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士兵的思维越来越活跃,需要越来越多样。因此,政工干部必须真正关心、尊重和满足士兵的正当需要,可以说,士兵的正当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影响到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影响到他们爱国意识的树立,影响到党对军队领导权的维护。贴近士兵的生活,就是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视点对准士兵的现实生活,关注朴素平凡的生活细节,聚焦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从士兵的现实生活中挖掘生动事例、汲取新鲜营养,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入情入理,富有生活气息。

3.培养士兵的自我教育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极其复杂的,它不仅要解决士兵知与不知、能与不能的矛盾,而且还有信与不信、爱与不爱的矛盾。如此诸多矛盾的解决,单靠外部的理论灌输是不够的,归根结底还依赖于士兵的“自我”作用,依靠士兵的具体实践活动进行自我教育。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士兵自我教育是士兵自觉解决思想矛盾,促使自己的思想行为从“现有”到“应有”方向发展的推动力,也正是这种动力使士兵的思想行为不断地迈向更高的层次。指导士兵进行自我教育,首先就要培养他们自我教育的意识,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动机,只有当他们有了自我教育的意识和动机时,他们才会积极发挥主体性作用,主动参与教育过程,达到“不教育”的目的。自我教育分为个人的自我教育和群体的自我教育。个人自我教育的主体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个人自我教育的方式有很多,例如自我总结、自我管理等。群体自我教育是指在军营内部的互帮互教,是士兵自己教育自己的活动。一个士兵在帮助和教育别的士兵的时候,自己也受到教育,而且是一种广泛的、经常的自我教育。群体自我教育的形式也有很多,例如:集体讨论、批评和自我批评等。

4.隐性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化工程,需要多管齐下。虽然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但是由于二者各有各的优势和局限,并且二者恰好可以实现功能的互补,因此,为了提高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应该把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政治导向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灌输”式教育却容易导致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隐形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可以避免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可能导致各种思想泛滥,多种文化并存,难以把握主流价值观。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隐形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偏废任何一方,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政工干部要加强对士兵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并提高其教育的针对性与感染性。另一方面,政工干部要充分开发运用军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士兵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式教育,以弥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二、军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1.潜隐性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士兵在心理上并未察觉的无意识教育。它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过程的隐蔽性。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并不像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那样直接和外显,政工干部并非滔滔不绝地向士兵灌输理论知识以及讲道理,而是把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带有目的性、强制性的要求隐藏在士兵训练、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使士兵在从事这些活动时,不知不觉地进行自我内化,并潜隐地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行为,不知不觉地接受政工干部所倡导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要求。

2.超时空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跨越时空的非封闭式的教育。它不像传统“灌输”式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面对面的以严肃的、自上而下的上政治课的教育方式对士兵施加直接的影响,而是打破了传统的规定时间、固定地点进行集中育的封闭式教育模式的限制,利用潜存于训练场、会议室、宿舍、营院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士兵在部队生活所有时空范围内时时处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跨时空的教育,不仅可以使政工干部随时随地开展这种教育活动,也是士兵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

3.渗透性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常常运用目的明确的理论宣传、做报告等形式,对士兵进行直接的灌输与启迪,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总是把道理和观点隐藏得十分巧妙,通过多种方式渗透附着于士兵所处的具体环境、文化、活动等载体之中,把教育意图渗透到士兵的思想之中,使士兵在不知不觉之中接受这种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从而使得士兵主动接受了教育的内容,避免了因强制性所引起的逆反心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4.自主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士兵为主体的自主性教育。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士兵看不到居高临下的权威式的训导,更没有意识到自己处于受教育者的地位。由于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是以一种隐含的暗示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这就避免了直接的、明显的外部强加的意图而使士兵产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同时,教育角色意识的淡化使士兵感到自己不再是被动的教育客体,而是自愿、自主的教育主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完全是士兵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的结果。它使士兵在不知不觉之中接受教育内容并将所学内容在无意识中接纳并内化,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

5.持久性

思想政治教育无论从政工干部或是士兵方面来说,都贯穿和渗透着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的统一。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侧重于理性的灌输和启迪,这当然是必要的,但这些理性的观念如果缺乏意志、信念、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的强化和固化,则又常常容易被淡忘与流失。但是,在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政工干部将事先设计好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附着于具体环境、文化、活动的载体之中,这些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便会随着不同的载体顺着每一名士兵的感觉、心理的发展和概念、推理的提升以及经验、理性的总结等,入心入脑,使士兵自愿、自主地接受。这些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又会通过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在士兵的内心深处积淀下来,固化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持久的作用,这种作用甚至将伴随士兵的一生。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刘振忠.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m].济南:黄河出版社,2001.

[4]刘建军.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思想政治教育特征篇7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在我国互联网及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自媒体传媒悄无声息的渗透到当代90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12月增加36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1]因此如何正确发挥自媒体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应该考虑到的问题。

一、自媒体的定义及特征

自媒体也就是现在所谓的新媒体,又称“公民媒体(wemedia)”,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出版的由克里斯・威理斯与谢因・波曼联合提出的研究报告对自媒体进行了定义:“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和新闻的途径。”[2]也就是普通公民对身边发生的喜闻乐见的小事大事,通过自媒体客户端如博客、微博、微信等发表他们作为第一作者的所观、所思、所想。同时每个信息的者及其受众又可以作为其他各类自媒体信息的传载体,进行转发和扩散,一般来说,自媒体拥有以下三个特征。

1.“平民化,个性化”的传播主体

自媒体所包含的信息量十分巨大,更新速度快,几乎是零门槛操作,个人仅需要一个移动客户端及简单的操作能力,就可以轻松参与他人的社交活动,犹如一弯小溪,只需简单的引渠,方可汇入浩浩荡荡的大江之中。而参与其中的每个人,尤其是广大90后大学生,由于其追新立异,个性鲜明,娱乐至上的心里特征,自媒体的兴起自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学习,生活,娱乐的交流平台。在此平台上,大学生可以在没有任何法律道德约束的,自由的环境下以之对生活琐事浅谈辄止,对国家大事的针砭时弊,并以第一作者的身份进行兴趣构建,自我发展,文学创作。极大的推进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形成了以戏谑,调侃,搞怪为主要特征的另类创作风格。自媒体的“平民化,个性化”的特点,迎合了大学生认知活动中的最基本需求,而恰恰在这种轻松诙谐而又没有任何制约的环境中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构建显得更加至关重要。

2.“交互性,平等性”的传播方式

交互性是自媒体最显著的特点。由于自媒体没有任何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打破了传统媒介必须“面对面,一对多,自上而下,由点即面”的传播方式,人们可以选择在任意时间和地点,创造属于自己的“自媒体平台”。与此同时,每个人既可以作为信息的者,也可以作为信息的受众,两者之间的身份可以随时互换。“在网状结构的媒介平台上,每个使用自媒体的用户,既是网络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再次传播者”。[3]交互性由此作为自媒体的核心属性,使人们之间信息的交流不再局限于“在场”,人人平等的享有传播信息和接受信息的便捷,在现在网络传媒高度发达的背景下,人们一小时接收到的信息量可能比古人一年中接收到的信息量还要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大学生发表的博客,微博,朋友圈等,及时准确的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最新心里动态和生活起居等各方面信息,并与其更加平等的进行交流。反之,大学生也可以通过关注教师,学校,政府等自媒体账号的方法,及时了解社会实事,国家的大政方针等,并热情的参与评论,发达自己的看法,提升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的能力。自媒体的交互性和平等无差别性将传统媒介所不能及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和渗透到高校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每一面。

3.“疾如旋踵”的传播速度

正如曾风靡一时的六度分割理论所提出的猜想那样: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而此理论在如今信息流爆炸的社会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一条信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让全世界所有人都知道。如果说人们的社交系统是一张布局完好的蛛网,那么在这张蛛网上的个体就是每个传播者亦或是受众,而作为基垫的蛛网则是迅速发展的自媒体平台,在每根蛛丝尽头的一个微不足道的波动,都会引起整张网面的强烈震撼。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利用自媒体这一快速扩散的媒介平台,抢占信息传播阵地,准确、及时的向高校大学生传播弘扬主流的意识形态,防微杜渐,担当起责任,做好自媒体时代在高校的“掌舵人”。

二、自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自媒体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自媒体由于其“平民化,交互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微博客用户规模为2.04亿,网民使用率为30.6%,手机端微博客用户数为1.62亿,使用率为27.3%。手机端微博客用户占总体的79.4%,比2014年底上升了10.7%,其中主要还是以在校大学生为使用群体。自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大学生的眼界更为开阔,思维更为多元,给大学生带来了“足不出户,方可知尽天下事”的便捷。

但与此同时,自媒体海量的信息储存,病毒扩散式的传播速度,无门槛的平民性参与及相关法律制约和道德约束不健全,难免其中掺杂一些良莠不齐的信息,如色情,暴力,反动等各方面的垃圾信息肆意横行。一些价值观不端正,没有良好辨别是非能力,自制力差的大学生很容易深受其害。再加上某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自媒体平台,采用更加隐蔽,更加多样的方式大力宣扬其资本主义价值观,对我国一些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进行文化渗透,使一股奢靡,腐败,享乐主义之风悄然刮起,严重影响和颠覆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如果不能加以正确引导和强力剔除,势必会使广大高校大学生产生自我认知扭曲和心里障碍,甚至有可能出现身份认同危机和价值危机。

2.自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原有的社会规范已经失效,而新的社会规范一时还未建成。在面临自媒体时代所带来的巨大信息量的冲击时,价值是非观念较为薄弱的高校大学生群体易遭受标准多元化带来的困境,十分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起到“掌舵人”作用,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日常教学工作正是肩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在自媒体产业的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面对当代大学生,采用因循守旧,面对面说教和课程讲解等传统媒体的授课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心里需求。“《2013年中国大学生‘微博’发展报告》显示,新浪微博平台的校园用户从2010年的不足200万,经过了2011年、2012年的快速增长期,分别突破了1000万、2500万的大关,截止至2013年6月底,校园用户已逾3000万。”[4]在此大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性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单一性、面对面的课程教学被自媒体时代信息来源的便捷化、多元化所打破、思政政治教育者作为知识的独占者和垄断者的地位被逐渐瓦解,在信息传播中一家独大的地位受到动摇,相反自媒体在高校大学生中的舆论影响和信息传播起到愈来愈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顺应时展潮流,利用自媒体平台“因材施教”,提升自身工作效率,及时准确的掌握学生的现况,将学校的最新动态传达给学生,使老师与学生同置于一个平等的台面上,增强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满足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革新的诉求,培养其良好的社会心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4.07.23.

[2]Chriswllis,ShayneBownan.we.media.themediaCenter,2003.转引自:罗斌.网络传播中的自媒体研究[J].新闻世界.2009(2):85.

[3]张玲飞.自媒体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0.13.

思想政治教育特征篇8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绩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9-0261-03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学者开始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视阈,利用社会科学出现的新工具、新视角展开研究,例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位等,这些研究对于丰富现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理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项耗费人财物资源的经济行为,需要进行教育投入和教育产出的系统分析,由此就出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趋向——思想政治教育绩效研究。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可以发现,题目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绩效的论文共有26篇,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绩效内涵、绩效特点、绩效评价等三个方面,整体上侧重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略显不足,开展此方面的研究正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可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绩效研究已经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并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实践的不断深入,会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和焦点。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绩效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成果较少。本文在借鉴已有相关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和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绩效管理机制,以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绩效管理机制研究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绩效体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作状态及其目标实现程度。思想政治教育绩效的取得体现出较强的过程性,这种过程性通常会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外环境的多重影响,既表现为积极的、基础性的方面,也表现为消极的、制约性的方面,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绩效实现过程体现出复杂多元的特征。消除和弱化消极层面的影响,提高和增强积极层面的作用,需要构建一定的机制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绩效的管理。在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绩效管理机制研究,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意义。

1.有利于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绩效取得的规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绩效取得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过程,内外环境因素不同程度地产生作用和影响,这些因素与绩效取得过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在本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绩效取得的规律。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绩效取得过程涉及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形式、类型和内容复杂多变,使得绩效取得规律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如何有效把握绩效取得规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绩效最优化,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认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绩效管理机制,能够更加有效地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过程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绩效取得的规律。

2.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过程的内容。各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过程的环境因素都可以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过程的构成要素,这些要素既是组成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过程的基础和条件,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绩效目标和任务的依据。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绩效管理机制研究,能够更好地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过程的内容,明确绩效过程内容各层面之间的内在关系,增强对绩效过程资源的整合能力和利用水平。

3.有利于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的体系。现有的绩效评价研究主要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评价,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略显忽视。实际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绩效更多地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这就需要突出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过程的管理,通过构建教育绩效管理机制,有利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体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绩效管理水平。

4.有利于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理论的视阈。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已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基础学科。近年来,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角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例如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学研究、系统论研究、有效性研究等,这些研究对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如此,现有的研究仍然不能够适应和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势的发展需要,这就需要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而思想政治教育绩效管理机制研究正好契合了现有形势的要求。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绩效管理机制的概念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特征篇9

论文摘要: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是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网络生活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结构性整体,呈现出主体性、系统性、专一性、渗透性,开放性的特征。本文指出有效应用这一模式,就需要从其特征出发,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网络学习、网络娱乐、网络购物、网络求职等网络生活结合起来。

互联网在高校的迅速普及,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生活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紧贴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探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特征及其应用,是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实效性的现实需要。

一、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内涵

模式一词源于拉丁文(moDUS),原意是指与手有关的定型化的操作样式。《辞海》中是这样定义的:“模式,亦译‘范型’,一般可以作为范本、模本、变本的式样。在李伯黍等主编的《道德发展与德育模式》中将其理解为,一个过程、一组实体或一种情境中的各个部分,尽管它们可以被一一区分开来,但却构成一种紧凑统一的、鲜明突出的结构性整体或完形,这个整体结构或完形就被称做是一种模式。综上,我们认为模式是为完成某一目标而设计的一种可操作的结构性整体。

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生活,其内容是“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回归生活。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所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同样,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融入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根据模式的内涵,我们认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就是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网络生活的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结构性整体。一般认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应是以高校教师为主导、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中心、以网络为载体来构建的。

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特征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表现出鲜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体性

大学生正处于个性发展要求最为强烈的时期,他们希望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互联网环境下,为大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条件。任何人都不可能支配他们的网络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功能,而是应尊重大学生的网络主体地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就是在尊重大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的网络生活,逐渐拓宽大学生的网络生活视野,拓宽践行网络生活意义的途径,从而逐步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境界。

(二)系统性

大学生处在一个生理、心理逐渐成熟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健全,认识能力、思维能力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真正形成,思想活动和行为表现出易变性和摇摆性,需要接受系统、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是以大学生的全部生活内容为载体,系统、全面地融入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系统、全面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三)专一性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与社会上其他群体相比,他们文化水平较高、思维活跃,但社会体验不足,易冲动;另一方面与处于历史其他时期的大学生相比,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问题、心理健康问题、贫困生的经济问题以及网络行为失范问题等新挑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专门钊对当代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和现状而设计,把大学生网络生活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渗透性

当前许多高校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但网站仅将“生硬的条文”、“僵化的说教”挂在网上,很难引起大学生的共鸣,甚至使他们产生心理戒备和反感。“随风入夜,润物无声。”大学生只有在自己亲身经历或感受之后,才有最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自身认同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观点,才有可能真正根深蒂固地长扎于大学生心中。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大学生网络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大学生通过直观思维、兴趣注意和情感体验等受到熏陶和影响,使其在不知不觉中通过内化机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从而达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五)开放性

网络生活突破了国界、地域的限制,给大学生网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开放的生活体验。不论身处何处的大学生只要拥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就可以随时随地进入网络生活,通过文字、声音、图像把自己与他人、与世界联系起来。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不是一种僵化的模式,而是一种开放的模式。它随着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发展而发展。

三、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应用

当前,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主要包括网络人际交往、网络学习、网络娱乐、网络购物、网络消费等内容。要实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有效应用,从这一模式的特征出发,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去,让大学生参与网络生活的过程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相结合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包括公共型、个人型和综合型等类型。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结合,可根据交往形式的不同,针对大学生主体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一是与公共型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结合。公共型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包括如网络聊天室、BBS等,参与这一交往形式的大学生大多是陌生且动态变化的,但话题丰富,能吸引众多志趣相投的大学生聚在一起,形成大学生网络群体。高校教师应该针对大学生网络群体的不同志趣,与他们进行思想情感沟通,发表有见地的言论以树立威信,在此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吸引大家参与讨论。二是与个人型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结合。个人型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包括即时通信、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参与这一交往形式的大学生大多有一定了解且较为固定。高校教师应通过个人型交往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对性、有步骤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三是与综合型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结合。综合型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包括blog、RSS、wiki、SnS等,这一交往形式颠覆了大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事实,使他们成为网络真正的主人。高校教师一方面可通过对等的网络交往,捕捉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使相互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深入和有效;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可以创建自己的网络表达空间,通过表达自己的态度体验、生活感悟等,引发大学生的共鸣,达到教育引导的目的。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网络学习相结合

大学生网络学习主要包括大学生虚拟课堂学习和非课堂学习两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网络学习的结合,应在选择适当网络学习形式的基础上,系统介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是要融入到大学生虚拟课堂学习中去。大学生虚拟课堂学习,即教师在虚拟教室里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授课。在这一学习形式中,学习者可共享信息资源,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有利于群体内情感交融。。首先,高校教师可将“两课”课堂搬到网络中,通过虚拟课堂的即时互动,使大学生掌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其次,高校教师可针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大规模的讨论,引发人们的思想共鸣。二是要融入到大学生非课堂网络学习中去。大学生非课堂网络学习,即大学生的非正式或非固定的网络学习,大学生上网浏览信息的过程就是一种学习过程。首先,高校教师应在网上系统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库、专题博客、专题播客等,为大学生系统深入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条件:再次,高校可联络大学生常去的各大门户网站或商业网站,针对其特点,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其中,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网络娱乐相结合

大学生网络娱乐主要包括视听欣赏型、主体参与型等类型。实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网络娱乐的结合,一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视听欣赏型的大学生网络娱乐,视听欣赏型的大学生网络娱乐包括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等,这一类型的娱乐通过刺激大学生的视听器官,给人以美的享受。首先,高校教师应推崇符合大学生心理需求的、积极向上的音像作品上网,并在高校网站及各大影音网站或移动通信网络中提供下载。其次,开展大学生影音评论活动,在影音网站中设置评论区,供大学生发表意见,在引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要渗透到主体参与型大学生网络娱乐中去。主体型大学生网络娱乐包括网络游戏等,这一类型的娱乐具有其趣味性、互动性以及内容的丰富性等特点。首先,应积极开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娱乐软件。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高校与网络娱乐软件开发商合作,开发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具有娱乐性和挑战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娱乐软件,并主动占领网络。其次,实行大学生网络娱乐软件的审查制度。政府有关部门应制订大学生网络娱乐软件的分级标准,并对软件产品实现严格审查,积极推广优秀的大学生网络娱乐软件产品,取缔非法的或不良的大学生网络娱乐软件产品。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网络购物相结合

大学生网络购物主要通过购物网站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网络购物的结合,主要可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设立形势政策及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区。将国家新颁布的经济政策,以及《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通过购物网站广而告之,让消费者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开辟理性购物的讨论区。将听到的或亲身感受到的网络购物经历放到讨论区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思想政治教育特征篇10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特征路径

[作者简介]王雷(1975-),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东北电力大学学工部,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吉林吉林132012)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041-02

2004年8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2010年8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召开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理论研讨会中的与会专家认为,“要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以科学的理论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①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已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而这一命题,对于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道路理论,使之尽早并顺利跨入科学化轨道无疑意义重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科学内涵

(一)“科学”与“化”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概念并非首见,但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化”作为整体一并提出,并探索其有机结合的切入点、共生点与整合点,却仍处于探索之中。笔者拟由“科学”一词入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内涵暂作如下看法:“科学”(名词),是指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化”于古汉语中意为“用教育感化改变人生”,如“夫君子所过者化”。现在汉语中,“化”为“后缀,加在名词或形容词后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②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化”即为将某一事物转变为科学的性质或状态,即人们能普遍、自觉地运用事物发展的规律(即“科学”)去认识、行动并有所作为(即“化”)。

(二)“科学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将“科学化”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要从“生情”(高校学生群体所具有的特性)出发,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项工作充分认识其内在的固有规律(即“科学”)努力按事实的本来面目和发展规律办事(即“科学化”),即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上科学化轨道的状态与过程:它重在一系列科学理论、科学制度、科学方法的运用,努力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启迪人的思想、塑造人的灵魂,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以达到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创新型伟大国家的重大战略目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求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结合高校现实的形势政策及教育教学规律,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性格发展规律,并使教育者自觉地按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鲜明特征

(一)规律性

1.“规律”之解。“大家明白,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③所谓规律,即“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④其中,规律的客观性、重复性、必然性、可知性与可用性显而易见并不可否认的。“规律作为任何学科追寻的根本目标,必须在科学研究和理论思维中处于中心地位。”⑤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的客观规律以及大的客观规律下人们思想变化的小的客观规律,使其具有完备的理论系统与切实显著的实践效果。

2.解之有道。以哲学方法透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规律就是要探索这种(即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固有的、可知的、本质的、必然的和可用的并支配着整个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联系,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辩证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⑥找出其内在而非外在、本质而非表象、固有而非附加的规律,与实践结合,形成该事物的科学化模式。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⑦这个根本,就是事物的主要矛盾,因为“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⑧继而“把他们区别为主要的和次要的两类,着重于捉主要的矛盾”⑨,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⑩因此,在认清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性的基础上,找出其中的主要矛盾,进而将主要矛盾切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及次要方面,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提纲挈领地解决问题,预知其发展方向、主动符合与顺应发展,趋利避害,防微杜渐,更科学、有力地进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其按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规律运行,真正做到可防、可测、可调、可控。

(二)导向性

1.“导”与“向”。“导向”即使事物向某个方向发展,“向”于“导”先,即先预期,后行为。故要先定(即“向”)出科学化的理想目标及预期向往状态,再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工作细节引入其中(即“导”)。这一目标与理想状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发展方向和指路灯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所追求的发展蓝图和宏伟理想。若无此“灯塔”,“就像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11这种导向指向未来,即回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应当如何”(即“向”)而非“目前如何”,以及如何达到“如何”的最佳状态与最高境界(即“导”),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即“向”永远大于“现”)。此关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走向,意义深远意大。

2.何以为“导”。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性,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各项内容中的根本指导地位。毋庸置疑基于当前国情,在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导引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按高校研究生思想教育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规律运行。

(三)制度性

1.“制”些“度”。“制”即“拟订、规定”12;“度”即“章程;行为准则”13。“制度安排或工作规则形成了社会秩序,并使用它运转和生存。”14因此,“制”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度”,是十分必要的:其一,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导航器,使其明确方向;其二,可作为反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进程与效果的晴雨表,使其可监可控;其三,可作为鞭策、激励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催化剂,使其加速前进。

2.“制”明确之“度”。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尺度难以量化且效果难以衡量,因此,以科学的方法制定明确的评判标准,界定与衡量研究生思想政治科学化的效果最为必要。为此要先调查各方面的具体情况与需要,深入实际了解情况,并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问题,在明确各人员的职责与要求的情况下,细化评价原则,科学设计评价等级。可通过如下方式或如下方式的综合方式评价:自评与学生述评相结合、调查问卷与座谈会议相结合,逐项打分,且各部分所赋予的分值有所不同,与此同时注重实效,避免僵硬的评价尺度,从而建立健全的考评机制,并将其作为提职晋级的重要条件和考评指标之一,避免评价制度流于形式或不公正,防止利用职务优势为自身谋取各种利益,优化评价环境,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

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基本路径

(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思想理论水平

科学的指导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必然理论前提,因此,切实加强高校队伍的思想理论认识水平的必然性不言而喻。对于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建设,马克思主义以其完整的科学体系、坚实的理论基础,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二选择。具体说来,要做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即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引方向、保驾护航,并以此为依托构建完备的教育理论体系框架。具体做法如下:

1.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理论素养。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先行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提升思想理论素质,使其摆脱“经验型”的工作方法,清醒而自觉地以坚实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行动,逐步成为专业性人才,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形式、教育手段和方法逐步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

2.更新基本理论理程内容,使其颇具时代性、趣味性、实用性。时代性,即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宏观上要紧贴时代步伐,顺应历史潮流,微观上要关注新闻时事、评论动态,如“中国经济责任论”等;趣味性则主要考虑目前大学生入学年龄偏小及“90后”的性格共同点的因素,提倡此类课程可通过通俗易懂的表达,趣味地将枯燥的理论转化为乐趣;实用性主要指理论课程的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需要,以立足社会为出发点,以坦诚务实的态度为学生服务,以避免大学生将其视为“无用之物”而仅作为应付考试的具备内容。

3.拓宽各种渠道加强理论建设。公共课学习只是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一个主要途径,为避免单一性与片面性,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教育者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多贴近现实生活,如走访就业市场、调研心理健康、统计经济数据、实地风气考察等,让他们觉得思想政治其实与他们的就业、生活、修养息息相关,显示出思想政治的力量,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回归。

(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系统的体制建设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复杂但又有规律可循的系统工作,因此,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必然要明确各系统构成要素及各要素间的关系并适当协调各要素间的关系及运行轨迹,使在人为可控的范围内避免盲目性,良性运行,稳步发展。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制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明确系统构成要素。即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环境要素、制度保障、队伍建设等。

2.明确系统运行规律。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洞悉各层次与部分之间及部分与整体间的关系和运行模式,如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交互作用、理论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等。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组织水平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15,组织水平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性质和方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重点处理好组织队伍的科学素养及职能发挥两方面的问题。具体如下:

1.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科学理论水平及运用其理论的水平与素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强,常常需要面对具体、独特的实际问题,烦琐、细致且针对性强。那么,能够将高超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以解决具体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培养一支高理论、高能力的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与新方法的专家型队伍成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

2.优化工作队伍和组织职能的发挥。组织职能发挥状态良好得益于高超的理论功底,更得益于工作方法的科学与完善。枯燥的行政说教与粗暴的行政处罚显然已不适应当前的情势需要,要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将服务的理念深植于每个教育者心中,使受教育者能更好地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自我,这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中育德与育人功能的最好诠释。

[注释]

①焦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理论研讨会召开[n].中国教育报,2010-08-07.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87.

③.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70-171.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14.

⑤张澎军.德育哲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48.

⑥.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1.

⑦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⑧.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2.

⑨.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2.

⑩.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2.

11(德)黑格尔.逻辑学(上卷)[m].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756.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38.

14(美)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55.

15.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调研工作领导小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方勇.孟子·尽心上[m].上海:中华书局,2010.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