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疗的研究进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0:11

物理治疗的研究进展篇1

胸部物理治疗(chestphysiotherapy,Cpt)是指采取拍击胸背、调节、湿化雾化等物理手段,预防气道分泌物堵塞及改善通气两方面的技术。传统方法包括引流、胸部叩拍以及呼吸锻练等,近年来又创造了多种新技术,主要包括:高频胸壁振动、呼气正压技术、气道内振动、肺内叩击通气、指导性咳嗽技术、用力呼气技术、主动呼吸周期、自发引流、间歇正压吸气及机械吸-呼技术等。Cpt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因其应用涉及多种因素且尚未有确切的评估指标,到目前为止,各种方法应用于小儿的疗效仍存在一定争议,现将有关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Cpt在小儿中应用的生理及病理学特点

1.1呼吸力学:咳嗽和纤毛运动是呼吸道清除黏液的两种主要机制。咳嗽运动主要取决于气流等压点由气管向外周支气管上升传递,并引起气道的动态压缩,从而产生移动性气道收缩瓶颈来推进黏液的移动,同时辅助呼气运动对黏液进行清除。这一机制要求咳嗽时气道局部变窄。气道局部变窄过程中,小儿较成人更易出现气道完全性塌陷,且小儿气道纤毛运动较弱,这些均将阻碍黏液的清除,故小儿更易发生气道梗阻。

1.2气道黏液:气道黏液分泌是气道净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气道净化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道黏液的生物物理及化学特性。生理条件下,健康小儿气道表面分泌的黏液数量较少,维持着正常黏液的粘弹性和纤毛清除功能。但若气道黏液分泌异常,如过量分泌,则可阻塞呼吸道管腔并导致严重的气流受限。气道黏液主要来源之一为黏膜下腺的黏液细胞。正常成人气道壁中黏膜下腺所占面积约为12%,而小儿中高达17%。腺体所占气道壁面积多少的重要性目前尚不清楚,但小儿黏膜下腺所占比例高于成人,可能从一定程度表明黏液的高分泌状态对引起小儿呼吸道阻塞具有更加重要意义。黏液弹性主要由粘蛋白决定,小儿的粘蛋白基因产物目前还没得到充分研究,但已发现可能与成人不同。粘蛋白出生时以硫粘蛋白为主,但2岁后变为唾液粘蛋白占优势。小儿呼吸道分泌物的酸性也较成人偏高。虽然呼吸道分泌物酸碱度与粘蛋白的相关性目前尚不清楚,但有研究表明小儿的黏液可能具有更高的黏滞度[1]。这些黏液特性都使小儿更易发生呼吸道阻塞。

1.3肺功能残气量:肺功能残气量取决于外在胸壁的回缩力及内在肺实质弹性间的平衡状态。婴幼儿及儿童具有更高的胸壁顺应性,同时具有较少的肌肉系统和较低的骨骼硬度,因此肺功能残气量占肺总容量的比例较成人低,这也导致气道闭合更易发生。

1.4胃食管反流:在婴儿及儿童中胃食管反流是普遍存在的生理现象。仅当胃食管反流发生过频引起食管炎、生长发育停滞或呼吸道症状时才被认为是病理现象。胃食管反流在引起婴幼儿呼吸道症状方面具有重要的病理学意义。呼吸道症状常由胃食管反流、喉头水肿、喉痉挛或反射性支气管痉挛所致的误吸引起,而症状的严重度并非一直与胃食管反流的频率和误吸的量相关。Cpt时采取头低位的引流会加重胃食管反流,所以对大多数具有反流趋势的婴幼儿进行引流时应采取非头低位的方式如侧卧位。

2Cpt在小儿疾病中应用的研究

2.1Cpt应用明确或可能有效的方面

2.1.1神经肌肉病:神经肌肉病患儿虽然肺弹性正常,但因胸廓肌肉支持力减弱,肺功能残气量将低于正常。更加重要的是,这些患儿由于吸气肌无力常导致声门关闭的能力减弱,使得咳嗽往往无效[2]。这类患儿往往容易继发呼吸道疾病,尤其是肺炎,肺膨胀不全及支气管扩张。Chatwin等[3]研究发现这类患儿使用机械吸-呼治疗对增加咳嗽时的峰流量非常有效。Cpt对维持这些患儿的健康有重要作用。miske等[4]对62名患有神经肌肉病且已接受通气辅助治疗的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患儿接受机械吸-呼治疗耐受良好且主观感觉治疗有效。部份患儿感染肺炎的频率减少或者慢性肺膨胀不全得到消除。Birnkrant等[5]发现肺内叩击通气对改善神经肌肉病患儿的肺膨胀不全和氧饱和度具有效果。

2.1.2脑性麻痹:脑性麻痹患儿因咳嗽无效及鼻咽部感应能力减弱,易患上呼吸道梗阻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plioplys等[6]通过对7例大脑患儿(其中有5例实施了气管造口术)实行高频胸壁振动并进行特殊护理发现,在高频胸壁振动治疗期间,患儿每年患肺炎的次数由原来的36次减为18次,因肺炎住院的次数由之前的9次减少为3.5次。

2.1.3肺囊性纤维化:肺囊性纤维化(CysticFibrosis,CF)是由于编码跨膜传导调节蛋白的基因异常导致内、外分泌腺的功能紊乱、黏液腺增生及分泌液黏稠,引起呼吸道腺管被黏稠分泌物堵塞,最终继发不可逆和持续性的支气管扩张。许多CF患儿同时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及支气管软化。大量临床试验证实Cpt是治疗CF的基本手段和有利措施。Schans等[7]研究证实,应用Cpt后患儿咳痰的数量增加,放射性同位素检查发现肺部阻塞好转。但最有利的指标―肺功能是否改善却无法证实。为了提高CF治疗效果,mcilwaine等[8]推荐通过呼吸锻炼来加强气道清除分泌物的能力。Schechter等[9]则推荐一旦CF诊断明确,即使是无临床症状的患儿也应及时实施Cpt。

2.1.4先天性气道异常:气管支气管软化症在儿童中是一常见的气道发育异常,它是由于缺少了气道软骨的支持引起局部或弥散性气道塌陷,当同时合并有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或囊性纤维病时,气道阻塞问题将更加严重。气道阻塞可以因胸腔内、外的气管软化在吸气或呼气时发生。少数小儿由于环绕气管的软骨环病变可能存在混合性气道阻塞或狭窄,并导致渐进性的气道发育受限。如实施Cpt,应考虑到这些患儿可能因胸膜腔压力的增加引起气道塌陷和肺部压缩。若使用支气管扩张剂会加重这一现象,但如通过气道正压通气(如呼气正压通气、连续气道正压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气)使气道的生理条件得到改善,这一现象则会减轻[2]。

2.1.5新生儿肺部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是导致新生儿尤其早产儿死亡的重要病因。住院新生儿中最重要的呼吸道疾病为新生儿透明膜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及其他少见的先天性肺发育异常。Cpt某些技术存在实质性或潜在性的损伤力,对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他们的肌肉与骨骼因尚未发育成熟,往往对这些损伤不具备足够的抵抗力。目前已有多项临床试验用于评估Cpt气管插管在肺透明膜病患儿中使用的临床价值。最早的研究始于1978年,当时发现气管插管有利于清除气道分泌物和提高动脉氧,但某些试验结果却强调因插管可能导致新生儿肋骨骨折及神经系统的损伤[10]。虽然目前临床试验没有明确证据表明通过Cpt可以减少拔管后的肺膨胀不全发生率,但却能减少重插管发生率[11],该结果提示Cpt用于预防新生儿机械通气拔管后的肺膨胀不全可能有效。

2.1.6院内监督性Cpt:为了调查是否院内监督性Cpt更有利于提高慢性肺部疾病患儿的肺功能,indinnimeo等[13]通过对24名患儿(8~14.4岁)进行随机分组(13名计划接受1个月时间的院内监督性Cpt患儿为监督组,在家接受非监督性Cpt的11名患儿为对照组),并对Cpt后患儿1月,12月时的肺功能进行评定发现,1月时胸腔气体容量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12月时1秒钟用力呼气量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有监督有计划性的实施Cpt将明显提高慢性肺部疾病患儿的肺功能。

2.2Cpt应用可能无效甚至有害的方面

2.2.1哮喘急性发作:哮喘患儿由于慢性的气道炎症和黏液分泌增多,发作时易出现急性气道阻塞。气道阻塞将导致弥漫性充气过度及局部性阻塞,局部性阻塞又常继发节段性肺膨胀不全。因此这类患儿常接受Cpt。asher等[13]为了评价哮喘患儿中应用Cpt的效果,对38例住院患儿(6~13岁)随机给与支气管扩张剂和糖皮质激素并按照是否接受了Cpt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在最初实施Cpt48小时后,肺功能检查发现两组存在一定差异,但治疗组的肺功能较对照组无明显改善。

2.2.2毛细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常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急性喘鸣性疾病,是1岁以下婴儿住院最常见的病因之一。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常因鼻充血感觉不适,且易致呼吸困难。三项临床试验发现常规的Cpt用于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对患儿的住院时间及病程长短无明显影响[14]。Chalumeau等[15]也曾报道儿童因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接受Cpt后骨折发生率约1/1000。虽然Cpt引起小儿损伤的事件属于比较罕见,但临床医师在应用Cpt时也需格外谨慎。

2.2.3重症监护室中通气儿童:通气患儿由于通气后黏液纤毛运动受干扰,导致气管内插管分泌物蓄积。插管后患儿无法咳嗽,同时因麻醉或镇静作用自身运动减少。另外,因为喉部运动受阻,肺功能残气量将下降。Cpt对于插管后患儿是传统的支持手段,然而,这些常规辅助治疗手段在小儿中的应用尚存在争议。许多文献报道了关于Cpt应用于镇静或机械通气后患儿在生理学上的作用,但同时提及某些治疗手段可能对患儿造成伤害。Deakins等[16]通过比较传统的Cpt与肺内叩击通气应用于肺膨胀不全且接受机械通气的患儿,发现约2.1天后应用肺内叩击通气的患儿肺膨胀不全得到改善,但接受传统Cpt的患儿无明显变化。argent等[17]则报道有约1/3患儿接受Cpt后呼吸功能有所恶化。

综上所述,由于小儿与成人在气道黏膜特性、呼吸机制、身体容积大小、成熟度及对疾病的易感性方面有显著差异,所以Cpt在小儿方面的应用有其自身特点。虽然目前缺乏足够的证据来评估Cpt应用于不同年龄小儿的效果,但现存的文献表明在治疗小儿疾病方面Cpt总的来讲是有效的。Cpt用于治疗神经肌肉病、脑性麻痹、肺囊性纤维化患儿具有显著效果。Cpt对治疗先天性气道异常及新生儿拔管后的肺膨胀不全可能有效果。目前发现Cpt用于治疗急性哮喘、毛细支气管炎、因呼吸衰竭实施机械通气的患儿无明显效果。关于Cpt在小儿方面应用的评估还需要将来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RogersDF.pulmonarymucus:pediatricperspective[J].pediatrpul-monol,2003;36(3):178.

[2]panitchHB.airwayclearanceinchildrenwithneuromuscularweak-ness[J].Curropinpediatr,2006,18(3):277.

[3]Chatwinm,Rosse,Hartn,etal.Coughaugmentationwithmechani-calinsufflation/exsufflationinpatientswithneuromuscularweakness[J].eurRespirJ,2003,21(3):502.

[4]miskeLJ,Hickeyem,KolbSm,etal.Useofthemechanicalin-ex-sufflatorinpediatricpatientswithneuromusculardiseaseandim-pairedcough[J].Chest,2004,125(4):1406.

[5]BirnkrantDJ,popeJF,LewarskiJ,etal.persistentpulmonaryconsoli-dationtreatedwithintrapulmonarypercussiveventilation:aprelimi-naryreport[J].pediatrpulmonol,1996,21(4):246.

[6]plioplysaV,LewisS,Kasnickai.pulmonaryvesttherapyinpedi-atriclong-termcare[J].JammedDirassoc,2002,3(5):318.

[7]SchansC,prasada,maine.Chestphysiotherapycomparedtonochestphysiotherapyforcysticfibrosis[J].CochraneDatabaseSystRev,2000,(2):CD001401.

[8]mcilwainem.Chestphysicaltherapy,breathingtechniquesandexer-ciseinchildrenwithCF[J].paediatrRespirRev,2007,8(1):8.

[9]accursoFJ.earlypulmonarydiseaseincysticfibrosis[J].Curropinpulmmed,1997,3(6):400.

[10]ChanelièreC,moreuxn,pracrosJp,etal.Ribfracturesafterchestphysiotherapy:areportof2casesarchpediatr[J].2006,13(11):1410.

[11]FlenadyVJ,GraypH.Chestphysiotherapyforpreventingmorbidityinbabiesbeingextubatedfrommechanicalventilation[J].CochraneDatabaseSystRev2002,(2):CD000283.

[12]indinnimeoL,tancrediG,Barretom,etal.effectsofaprogramofhospital-supervisedchestphysicaltherapyonlungfunctiontestsinchildrenwithchronicrespiratorydisease:1-yearfollow-up[J].intJimmunopatholpharmacol,2007,20(4):841.

[13]ashermi,DouglasC,airym,etal.effectsofchestphysicaltherapyonlungfunctioninchildrenrecoveringfromacutesevereasthma[J].pediatrpulmonol1990,9(3):146.

[14]perrottaC,ortizZ,Roquem.Chestphysiotherapyforacutebron-chiolitisinpaediatricpatientsbetween0and24monthsold[J].Co-chraneDatabaseSystRev,2007,(1):CD004873.

[15]Chalumeaum,Foix-L'HeliasL,Scheinmannp,etal.Ribfracturesafterchestphysiotherapyforbronchiolitisorpneumoniaininfants[J].pediatrRadiol,2002,32(9):644.

[16]DeakinsK,ChatburnRL.acomparisonofintrapulmonarypercussiveventilationandconventionalchestphysiotherapyforthetreatmentofatelectasisinthepediatricpatient[J].RespirCare,2002,47(10):1162.

物理治疗的研究进展篇2

每月视窗

抗生素合理应用倡议

后抗生素时代来临?

医学史上的冠冕宝石

抗生素副反应之殇

向细菌耐药性挑战张永信

抗真菌药物耐药研究现状李若瑜,陈剑

抗生素应用怎样才"合理"杨炯,郭卫,金玮

抗生素治疗的策略动态葛绳德

抗菌药物最新进展张永信,韩旭东

最后防线的撕裂

学术推广的尺度谁来量?杨文琳,邓卓玉,欧军林

"缓释"移植排斥--眼内植入型孢素a缓释系统谢立信

em药物进展陈杰,潘晓玲

超排卵治疗于从一

围生期合理用药蒋小青,庄育洪,沈杨

甲亢合并妊娠的临床诊疗冯烈

药物研究的世界眼光张丕德,邓卓玉,杨文琳

心脏时代--聚焦iSHR邓卓玉,黄楠,欧军林

改变观念更待何时黄泽骎

追击雌孕激素叫停事件

双刃剑HRt--wHi研究结果解读杨欣

肿瘤内科治疗的进展孙燕

解读跨国制药企业研发秘笈杨文琳,邓卓玉,李行,周唯

中西医联袂启迪肿瘤治疗的未来李萍萍

在悲观中行进在争议中探索--恶性脑胶质瘤的治疗评价吴念曾

揭开癌症发生机制的"面纱"DaViDLiVinGSton

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的治疗策略peterLthompson

缺血性冠状动脉疾病的治疗策略t.Santoso

最重要的防线--谈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翁建平,严晋华

敲定联合治疗方案根除Hp--谈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治疗凌奇荷,刘锦涛

完善辨"病"施治系统孙丰雷

肿瘤用药市场分析邓卓玉,王春燕

医院服务质量标准"三大原则"潘习龙,黄位耀,潘峰

解读Fip(2002)

新药研究--药界的希望周海钧

pi-Fip的窗口朱珠

国外临床药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李焕德

安全医院药学的核心黎曙霞

社区药学与公众息息相关梅丹

进步·挑战·变革--对医院药学发展的回顾和思考赵树进

新法新冲击周唯

抗生素后效应与合理使用抗生素胡天佑,郭华平

抗菌药应用中的一些误区张永信

抗生素滥用问题大追踪郑彦云,熊慧瑜,徐峰

抗菌药物增效剂的作用机制简介赵民生

高血压药物治疗进展马文君,刘国仗

拉西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临床研究段延吉,张超,季雅娇

静脉滴注立复丁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黄文金,石春林,苏加强,邱冰

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质量控制(下篇)姜卫剑,王拥军,戴建平

治疗CKD骨代谢障碍的新指南袁磊

左脑中风的病人更易猝死曹淑芬

何时开始抗HiV-1治疗袁磊

最新药物李行

心理治疗在门诊工作中的作用罗军

乐为人梯善待生命--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祖泽李行

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钾复方制剂的临床应用王筱艳

膀胱癌辅助治疗进展申文江,Shenwenjiang

前列腺增生症的药物治疗钟惟德,Zhongweide

主动监测--迈向治疗早期前列腺癌的新典范之路Chrisparker,杨麟

一例对激素治疗不敏感的前列腺癌病例分析DonaldS.Kaufman,w.ScottmcDougal,anthonyL.Zietman,杨昌山

拯救oaB和SUi女性患者的新方法KellyDowhowerKarpa,张洁

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药物治疗--循证医学观点陈升汶,CHenShengwen

再评洋地黄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曾祥鸿,ZengXianghong

门冬氨酸洛美沙星冻干粉针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评价邓涛

访问美国补充、替代医学国家中心陈可冀,宋军,ChenKeji,SongJun

胃癌的化学治疗现状毕锋,樊代明

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后的辅助治疗刘复兴

肿瘤的局部药物治疗与肿瘤化学消融术冯威健

以细胞凋亡为基础的抗癌药物研究进展陆志城

结直肠癌的治疗和预防tianB.Stacy

中药抗肿瘤血管生成研究述略周劬志

肿瘤治疗现况和趋势杨友华

白细胞介素-2的研究进展常志远,徐荻

mDS的诊治与药物选择倪闯

百士欣治疗CmL的药物经济学评价倪闯,张小玲

肿瘤中医药治疗评价标准的新共识及其启迪储大同

中医药对维护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李佩文

参芪扶正注射液成分分析盛龙生,宋敏,刘学华

参芪扶正注射液基础与临床研究

记中国肿瘤专科医师培养方案及准入标准专家起草会等

21世纪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的新观念危北海

中医实践的个体化特征与中医学术的整体论思想孙丰雷,高华

中医药防治老年痴呆的研究进展覃仁安,蔡洁英,黄竹英

活心丸的药理实验研究胡秀珍,朱莉芬,李爱华,李美珠,翁明翰,贝进凯,陈一鸣

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草药应用研究胡天佑

花青素对青少年近视视力及视觉疲劳症状的影响刘春民,邹玲,王抗美

物理治疗的研究进展篇3

【关键词】多西他赛;超低剂量放疗;二线治疗;进展期肺鳞癌

中图分类号R73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6)9-0056-03

doi:10.14033/ki.cfmr.2016.9.031

肺鳞癌即肺鳞状上皮细胞癌,属于临床最为常见的类型,占原发性肺癌的40%~51%。相关研究显示,肺鳞癌多见于老年男性,且与吸烟有着密切的关系[1]。合理的一线化疗方案,可以使治疗有效率达60%以上,至少可使晚期患者生命延长6个月以上,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接受一线治疗耐药后60~90d复发或转移,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需要进行二线治疗。有研究显示,超低剂量放射治疗时存在超敏感性,对化疗具有一定的增敏作用[2]。此次研究主要针对这一观点,分析探讨多西他赛联合超低剂量放疗二线治疗进展期肺鳞癌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内容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在湖南省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接受肺鳞癌治疗且于2011年4月-2013年4月住院的复发或转移的进展期肺鳞癌患者40例,分为单纯使用多西他赛治疗的参照组,以及使用多西他赛联合超低剂量放疗治疗的研究组。参照组患者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54~75岁,平均(64.77±5.56)岁。研究组患者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55~76岁,平均(65.81±5.79)岁。纳入与排除标准: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病理确诊为肺鳞癌患者,均是治疗之后出现复发或者转移的患者,参与研究的患者均有过化疗历史,且需要接受二线方案进行治疗,患者的eCoG评分均≤2分;此次研究将存有化疗禁忌证以及多西他赛使用禁忌证的患者排除,排除了患有对研究结果有影响的合并疾病患者,排除神志不清以及无法配合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自愿原则。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参照组单纯使用多西他赛进行治疗,用法用量为

75mg/m2,d1,21d为一个周期,一共治疗4个周期。

1.2.2研究组使用多西他赛联合超低剂量放疗方法进行治疗,多西他赛的用法用量为75mg/m2,d1,应用6mV高能X线适形放疗,95%CtV=40cGy,2次/d,d1~2,其中一个周期是21d,一共治疗4个周期,放疗间隔时间6h。

1.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使用增强Ct检查记录实体瘤大小,记录各种毒副反应;以生活质量量表GQoL-74评价生活质量。对客观应答率、平均无进展生存期进行比较。使用生活质量量表GQoL-74进行生活质量的评定,内容分别有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四个维度,每个维度评分为0~25分。

CR为完全缓解,肿瘤完全消失达到1个月以上;pR为部分缓解,肿瘤最大直径与最大垂直直径乘积缩小在50%及以上,无病变增大,持续时间在1个月以上;SD为病变稳定,为肿瘤病变两径的乘积缩小在50%以下,增大不超过25%,且持续时间在1个月以上;pD为病变进展,为病变两径的乘积增大达到25%以上。瘤体缓解率=(完全缓解例数+部分缓解例数)/总例数×100%。

无进展生存期表示二线治疗的首日直至客观证据表明的疾病进展或者是患者死亡的时间[3]。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瘤体缓解率比较

参照组CR2例、pR4例、SD11例、pD3例,研究组CR5例、pR7例、SD6例、pD2例,研究组的瘤体缓解率为60.00%,高于参照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858,p

2.2平均无进展生存期比较

研究组的平均无进展生存期为(6.78±0.67)个月,参照组的平均无进展生存期为(4.03±0.16)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生活质量比较

研究组的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肺癌为临床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有临床研究显示,近些年随着环境的恶化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肺癌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有25%~30%的肺癌患者在确诊时已经是局部晚期,而出现远处转移的比例则达到了40%~50%。这说明了临床治疗肺癌已处于较为严峻的形式,如何尽早对患者进行治疗,以及如何让处于进展期肺癌的患者得到显著的疗效,提升临床各治疗方案的治疗价值均是临床探讨研究的重要议题。而肺鳞癌作为最为常见的肺癌类型,其多见为中央型肺癌,并且有胸管腔内生长的倾向,肺鳞癌早期常引发支气管狭窄,或阻塞性肺炎[4],所以有效的治疗非常重要。

临床常用于治疗肺癌的药物有贝伐单抗、厄罗替尼、吉非替尼、培美曲塞等药物,但有临床研究发现,这些药物治疗非鳞癌的效果更好。近些年新型的化疗药物不断被研发出,其中多西他赛因其良好的治疗效果被作为临床常用的治疗肺鳞癌的二线治疗方案[5]。

但是肺鳞癌二线化疗方案中复发性非小细胞癌化疗方案并不十分完善,而肺鳞癌与非小细胞癌的二线化疗方案亦有所不同。二线化疗中,化疗敏感的患者(指一线化疗完成后至少60~90d以后复发的患者)使用单药化疗的有效率为20%~40%,而那些化疗耐药复发的患者化疗有效率只有10%或更少[6]。且目前各大医院有效治疗手段缺乏(靶向治疗、化疗新药等),肺鳞癌二线化疗有效率欠佳。

以往临床研究认为,

但单独应用超低剂量放疗收效不佳,应以化疗为基础,再应用超低剂量放疗,以达到增敏作用,与多西他赛联用,其安全性、耐受性良好,对恶性肿瘤细胞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综上所述,多西他赛联合超低剂量放疗二线治疗进展期肺鳞癌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提高客观应答率,延长患者的平均无进展生存期,同时还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贺安吉.联合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45-46.

[2]陆月兰,张新建,徐金金,等.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进展期肺鳞癌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5,8(3):264-265.

[3]田文,高敬华,李永生,等.紫杉醇脂质体单药与紫杉醇脂质体联合顺铂治疗老年中晚期肺鳞癌的疗效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8):2076-2077.

[4]罗洁,郑迪,刘锦铭,等.顺铂/卡铂联合第三代新药治疗299例晚期肺鳞癌的临床分析[J].肿瘤,2010,30(11):944-949.

[5]曾毅栋,殷先利,周慧俊,等.异环磷酰胺联合奈达铂与单药多西他赛二线治疗晚期肺鳞癌的临床比较[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1,16(3):249-253.

[6]王云启,梁慧,何欣,等.肺复康方对中晚期肺鳞癌的治疗效果观察[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11(2):30-32.

[7]胡晓璐,李恒,王巍炜,等.三维适形放疗联合np方案同步化疗治疗Ⅲ期肺鳞癌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1):29-30.

物理治疗的研究进展篇4

【关键词】老年抑郁症;心理治疗;治疗效果

随着越来越多的新一代抗抑郁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由于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微,人们越来越重视药物治疗,而忽视了心理治疗。为了提高老年抑郁症的疗效,我们将合并心理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的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对照,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8年1月至2009年11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老年抑郁症患者120例,均符合CCmD-iii(《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1]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年龄≥60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2]≥18分,排除严重躯体疾病及酒精和药物依赖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纯药物治疗组60例,作为对照组,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龄(64.93±13.83)岁,平均病程(5.13±2.64)月;合并心理治疗组60例,作为研究组,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龄(66.27±9.43)岁;平均病程(4.40±3.13)月,两组以上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两组全部采用新型抗抑郁剂西酞普兰治疗,剂量20~40mg/d,研究组合并心理治疗,包括认知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和集体心理治疗,2次/周,1h/次,疗程8周。对于面临心理危机、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的患者以支持性心理治疗和集体心理治疗为主,开发家庭和社会资源,设法满足患者亟需解决的合理问题,增强患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存在明显歪曲认知的患者以认知疗法为主,通过澄清、解释和实践检验等方式矫正患者的刻板思维和负性思维,改善功能失调的状况,整合其行为;对合并睡眠障碍者临时应用阿普唑仑或氯硝西泮。

1.3评定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4、6和8周末进行评定,用治疗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评定者为副主任医师和经验丰富的高年资主治医师,一致性Kappa值为0.92。

1.4疗效标准采用HamD减分率评定疗效,HamD减分率=(治疗前分值-治疗后分值)/治疗前分值100%。HamD减分率≥75%为痊愈,HamD减分率≥50%为显著进步,HamD减分率≥25%为进步,HamD减分率

1.5统计学方法资料均输入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结果

2.1疗效评定

2.1.1临床疗效按临床疗效四级评定结果,研究组痊愈43例,显著进步4例,进步3例,无效10例,显效率为78.3%,有效率为83.3%;对照组痊愈39例,显著进步7例,进步2例,无效12例,显效率为76.7%,有效率为8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1.2HamD评分比较两组于治疗后第2、4、6、8周末,各时点的HamD总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

表1

对照组与研究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时点HamD总分的比较(x±s)

组别治疗前第2周末第4周末第6周末第8周末

研究组25.38±2.9718.92±5.1314.13±1.349.92±1.777.61±7.62

对照组24.91±2.8921.39±4.6416.29±3.0812.12±1.347.91±7.38

2.2不良反应评定根据teSS评定结果,研究组不良反应有15例,对照组不良反应主要有口干,恶心,食欲减退,出汗,头昏和失眠,多在治疗的初期出现,研究组不良反应消退快,患者较容易接受,治疗的依从性好。

3讨论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人们对老年生理和心理疾病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虽然老年抑郁症病因至今未明但研究者发现它与增龄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生物学变化、生物节律变化、脑室扩大和皮质萎缩以及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有一定关系[3-5]。老年抑郁症发病率为11%~25%,长期伴有抑郁症的身体疾病

作者单位:163316黑龙江省大庆市人民医院

患者,其残疾率和病死率高于不伴有抑郁症的患者[7]。

人们早就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在老年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许多学者认为,老年期间,一方面是对躯体疾病及精神挫折的耐受能力日趋减退,另一方面遭遇各式各样心理刺激的机会却越来越多[6],如丧偶,子女分居,地位、经济改变,疾病缠身等,都引起或加重老年人的孤独,寂寞,无用、无助感,成为抑郁根源[4]。针对上述情况,不难想象心理治疗在老年抑郁治疗中的重要作用[8]。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型抗抑郁药物不断地被研发并运用于临床,它们的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微,赢得广大医务工作者普遍青睐,也给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引起抗抑郁药物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一点在老年抑郁症的治疗中尤为突出,因此,针对其独特的心理、生理特点,国内外学者强调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进行心理治疗[9],有不少研究者强调心理治疗在老年抑郁症患者治疗中是必不可少的,本文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由表1可以看出,接受同一种、同等剂量的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患者,虽然至8周末时HamD减分率相仿,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较对照组在第2周末时HamD减分更为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由观察结果可以看出,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观察结果来看,研究组的患者较对照组更容易接受这些不良反应,有更好的治疗依从性,这与治疗过程中向患者所作的各种心理治疗是分不开的,充分显示了心理治疗在老年抑郁症门诊治疗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治疗老年抑郁症时,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心理治疗,可取得更好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CCmD-3.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90.

[2]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97.

[3]吕永明,吴爱勤.老年抑郁症的研究进展.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3,13(5):257.

[4]尹秀茹.罗国军.吴瑞枝.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特点分析.四川精神卫生,2002,15(3):156-157.

[5]李晓岩,老年抑郁症的研究进展.中国民康医学,2006,18(7):592-593.

[6]王红,周妮,左俊英,等.老年抑郁症的心理社会因素研究进展.老年医学与保健,2005,11(3):184-186.

[7]marisRw.Sujcide.Lance,2002,360(9329):319.

物理治疗的研究进展篇5

关键词:康复医学康复技术专业物理学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R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b)-0038-01

康复医学的发展经历了物理治疗学、物理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技术的发展过程。物理治疗学是以力、热、光、电、磁等物理因子有效特性及临床应用的学科。康复医学主要面向慢性病患者和伤残患者,重点在于功能上的恢复。本学科研究使患者在体格、精神、社会等方面得到康复,消除或减轻功能,有效发掘残留功能,恢复生活、工作能力,重新回归社会。

1国外康复医学专业发展简史

康复医学的形成与发展的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萌芽期,1910年以前。康复医学的理念已在各领域为残疾人进行了服务。欧洲于18世纪开始对盲聋儿童进行特殊教育和职业训练。在医疗上,古罗马、古希腊曾将运动、光、海水等因素作为治疗方法。

形成期,1910年至1940年。将“Rehabilitation”(康复)一词用于残疾人始于1910年。1917年美国纽约市成立世界上最早的残疾者康复中心――残疾和丧失劳动能力者院。在这里对患者进行医学康复和职业训练。1931年,英国皇家医学会以电疗分会为主成立物理医学分会。1936年美国人克鲁森创立物理医学专业教育机制,康复医学基本形成。

确立期,1940年至1970年。康复医学进一步完善。美国人鲁斯克等,提出了康复医学的理论、基本原理和方法,康复医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1947年美国物理医学会改称为物理医学及康复学会,并设立专科医师。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召开康复医学专家会议,发表了关于康复医学的专门报告。1969年里切特创立国际康复医学会。

发展期(1970年至今):大量康复医疗机构在陆续成立,康复医疗立法得到完善。

2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康复医学始于20世纪20年代。1923年,中国北平市协和医院在国外专家的帮助下成立物理治疗室。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体疗医生通过将气功流派进行分类,进一步研究其本质和医疗作用,肯定了一些气功的医疗原理,使之成为国家正式体育项目。在此期间,中西结合,发明了电针,又发明推广了探测针灸穴位的专门仪器。20世纪60年代早期我国开始对高频电疗、药物离子导人疗法、紫外线、空气离子法疗等进行详尽研究。

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推广磁疗,开创针刺麻醉,通过动物实验对针刺刺激的部位、频率、强度、时间进行系统研究。20世纪80年代,医疗界明确康复医学概念的。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完成物理医学向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的转变。建立了专科医生认证制度。

21世纪以来,我国与国外的交往增多。学会、医院、群众团体邀请国外专家来华讲学成为经常、普遍的现象。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在我国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得到确立。

3物理学对康复医学的决定性促进作用

纵观康复医学的发展历史,其每次进步、发展都与物理学的理论认识密不可分且交织在一起。现代物理学促进了康复医学的发展,同时也使古老的物理疗法得以不断的完善,并充实了丰富的有意义的内容。

公元前,一位罗马帝国的公民在海滩偶然踩到一条“电鱼”,其所患的痛风随即痊愈。之后地中海各国,尤其是罗马,广泛采用电鱼以治疗痛风。17世纪,有人开创性的采用摩擦生成的静电来治病,从而产生了古老的静电疗法。18世纪,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用“莱顿瓶”放电现象治疗瘫痪病人。18世纪末,莫斯科大学附属医院开始采用直流电疗法。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发表了有关电磁波的论文,使日光疗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世纪由于感应电现象的发现,还产生了感应电疗法、直流――感应电诊断(古典式电诊断)、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局部共鸣火花电疗法,同时产生并迅速发展出了现代光疗中的红外线疗法和紫外线疗法。

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飞跃性发展,物理因子在医学中的应用和作用原理研究获得了全面、显著的发展。梅曼在1960年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发生器,医学界将其应用于眼科手术,20世纪60年代,新型稀土材料制成的永磁体问世,极大促进了磁疗法的创新和发展。自1942年杜西克应用超声监测颅内肿物开始,超声诊断不断发展,至今已形成独立的分支。20世纪初,产生了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超声波等物理疗法。20世纪50年代,低、中频电疗法有了进一步发展,水疗法、磁疗法等进而颇受重视,并在应用技术方面有了进步性发展。20世纪60年代,激光已成为现代光疗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70年代,获得显著发展的射频治癌和光敏诊治癌症技术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重视。

4康复技术专业学生深入学习物理学的必要性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康复医学是物理学因子在医学领域应用的典范。可以说,临床的康复治疗工作者就是普遍的物理原理的应用者。除了必要的医学知识,一定深度的物理学掌握也是康复医疗工作者的必备素质。这直接影响到,康复医疗中所采用的物理干预手段是否恰当,操作是否到位,是否有效,是否可以提高恢复效果与效率。而且,在很多不具备普遍性的病例中,需要个性化的,甚至是创新性的治疗方案,此时,对医学知识的理解、对物理因子的把我就变得极为重要。深入学习物理学知识,可以极大的提高诊疗的靶向性和效率。

另外,目前康复治疗技术的局限性和有待解决的问题,也急需一线的医疗工作者去探索、解决。今后康复技术的进步,将围绕恢复或改善功能,开展康复治疗的机理、方法、器械三方面的研究。脑神经康复仍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脑性瘫痪仍是主要的研究内容。此外一系列脑疾病如帕金森综合症,阿尔兹海默症的康复问题,也将进行重点研究。内科疾病康复研究如心肺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康复,即将成为另一个重点研究领域。专门的器械、辅助手段、操作技巧对功能的恢复和改善将起很大的作用,此类辅助技术的研究在将来也占优先地位。在史无前例的发展道路上,扎实的理论基础可以使一线的工作者具备创新、提高,甚至发明出新技术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乔志恒,郭明.康复医学发展现状与未来[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1):322-324.

[2]励建安.中国康复医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7(1):34-35.

物理治疗的研究进展篇6

【关键词】西药中用;复方配伍;中医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708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68-02

中医理论指导应用天然药物以及复方配伍是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优势。目前,临床中普遍存在中西药混用,临床对于西药的中药样特性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西药结合中医理论进行疾病治疗已成为临床用药研究的热点[1]。利用中医理论开展西药中用研究,并指导西药复方配伍或者中西药配伍等,对于新药配方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西药中用以及复方配伍的相关问题,以飨读者。

1西药的中药样特性以及临床应用

临床治疗中较常出现西医治疗无效而转中医治疗或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现象,医师在用药过程中往往也会利用中医理论来分析和归纳西药的性味和功效,以采中西医之长进行中医药配伍应用,或者采用中药来减轻西药产生的不良反应。

实践研究发现,部分西药按照西医理论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疗效,而当结合中医辨证原则进行治疗时却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近年来,相关研究报道也采用中医理论对部分西药的性味及功效等进行了归纳总结,这些均为西药中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例如抗精神病药物大多偏苦寒,可伤及阳气,并影响患者的食欲以及女性患者的排卵功能等;在抗高血压药物的选择中,有学者根据中医辨证原则用药,认为对于阳亢及热证者,应选择交感神经抑制剂以及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而对阴盛及寒证者,则应选择α-受体阻滞剂以及钙通道阻滞剂等进行治疗,而对于痰湿证者,则宜选择利尿剂进行治疗。有学者发现,在慢性肾炎等疾病的治疗中,强的松类药物对肾阳虚者的疗效显著,而对于肾阴虚者的疗效相对较差,并且存在阴虚内热加重的表现,提示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具有中医理论中的温阳功效[2-3]。

此外,相关研究发现,一些无法用西医理论解释的西药作用机制,采用中医理论可给出较为满意的解释。例如阿托品类药物所导致的中毒反应具有个体差异,如口舌干燥、颜面红赤、兴奋烦躁以及心率加快等反应,西医理论难以给出合理的解释。在抢救有机磷中毒时,而根据中医辨证理论发现,中医辨证属于阳体质者应用阿托品类药物容易发生中毒,而阴寒体质者往往在大剂量条件下仍无中毒反应,表明阿托品类药物也具有温热之性[3]。

2西药中用研究的意义

关于西药的中药特性以及西药中用的研究,许多临床工作者都体会到,在西药应用过程中,以西药理论结合中医药理进行辨证用药,可显著提高西药的疗效,并可减少西药的药物毒副作用以及药源性疾病等[2-4]。由此可见,研究西药的中药样特性以及西药中用,可有效提高西药对不同体质以及不同病理状态患者治疗的针对性,从而克服西药治疗容易忽视药物整体反应的现象,也可减少或者避免药物不良反应以及药源性疾病,有利于实现临床治疗的个体化,从而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以及疗效。

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各科医师若能够通过细致观察药物效果,同时与相应的中医药功效进行类比研究,进一步分析、挖掘、整理和归纳出西药的性味及功效等不仅可形成一种系统的、具有中医特色的西药中用理论,同时,也可为辨证施治以及复方配伍提供参考。中药主要来源于矿物、动植物等天然产物,具有较为全面系统的中医学理论对其药理进行阐释,并指导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小剂量复方西药虽然不属于天然产物,但以中医理论作为指导,相比于传统西药,其具有以中医理论阐释药理并且指导其临床应用等优势,更符合临床个性化治疗的发展趋势。

3西药中用复方配伍的优势

3.1中药理论指导临床应用中医药的精髓在于其整体观念以及辨证论治,将这一理论推广于西药治疗中,观察和研究西药的性味和功效,并进行归纳和整理,采用中医理论来阐释西药的药理,并指导其整体及辨证地应用于临床,不仅可减少药物毒副作用,同时也可扩大治疗范围,实现标本兼治,有效提高治愈率。西药具有疗效稳定的特性,且多具有翔实的临床资料,应用中药理论对其性味及功效进行辨识和归纳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西药中用和复方配伍奠定了基础。

3.2中药方剂理论指导复方配伍不同药物的功效均各有所长,同时也各有所偏,通过合理配伍,可增强或者改变药物的原有功用,并调节药物偏性,抑制其药物毒性,有效消除或者缓解药物对机体的不良因素,从而更好地发挥各类药物的综合作用,这也是中医方剂理论的特色优势[3-4]。因此,利用中医方剂理论以及现存的效方,为复方配伍治疗疾病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分析西医治疗现状不难发现,许多单味西药的副作用较为明显,且其纠治面也比较单一,应用中医方剂理论指导配伍应用,可有效提高疗效,并降低药物毒副作用。且大量西医要学研究发现,小剂量复方西药可提高疗效。因此,西药中用及复方配伍应用具有可行性以及较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从中医药学的角度看西药,并创造性地将中医药学的优秀理论、思想及方法应用与西药中用以及复方配伍的研究中,并在中药方剂理论的指导下,研发小剂量多味复方西药或者中西药合方药物,为药物研发以及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实现标本治疗以及个性化治疗。

参考文献

[1]梁红兵.中成药与西药合理配伍使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181-182.

[2]石历闻.关于开展西药中用复方配伍研究的思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4):252-254.

物理治疗的研究进展篇7

1第二版较第一版有了显著的提高

第一版《现代瘢痕治疗学》于1998年11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共36章67万字,彩色照片图70余幅,线条图200余幅,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由40余个单位的60名作者共同编写而成。虽然是我国本研究领域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填补了我国在瘢痕研究和治疗方面的空白,但从发展的眼光看,该书并不能充分体现瘢痕学现代快速发展的研究成果。《现代瘢痕学》(第2版)共分62章,字数达到218万余字,各类图片900余帧,分基础研究、临床总论和临床各论三部分,较第一版有了显著的提高。

主要特色为:①新:在初版基础上充实了新内容,尤其是有关瘢痕基础研究的分子生物学进展、最新的治疗主张和临床资料图片;②全:编著者阵容庞大,博采众长,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堪称是有关瘢痕形成、创伤愈合及其防治的“百科全书”;③细:基础部分要点突出、重点分明,临床部分对于有明显疗效的治疗方法,编者不惜笔墨细述其操作要点、细节和技巧,对个别新技术、新手段也不回避其缺点和不足;④实用:可满足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科研的实际需要,适用于外科系统医务人员,尤其是整形外科、美容外科、烧伤外科、皮肤科、五官科、手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骨外科、普外科及妇产科等专科医师参考,同时也适合医学生、研究生及瘢痕病患者阅读。

2选题紧密结合临床需要

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遭受各式各样的组织损伤,皮肤真皮层发生损伤或其他部位发生较深的损伤时,愈合过程中均会伴有瘢痕形成。瘢痕乃伤口愈合的必然产物,没有瘢痕形成即没有愈合。因此,适度的瘢痕形成是一种生理性和自卫性的表现,而过度增生则属病理性改变。

瘢痕在临床上表现并不完全一致,它们在质和量方面受不同的因素影响而呈现多种多样的症状和体征。如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是病理学瘢痕最常见的两种类型,两者在病理表现、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增生性瘢痕通过手术等方法常可获得满意的疗效,而瘢痕疙瘩至今仍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

瘢痕常对患者的形象和局部功能产生不良的影响,心理上也会产生一定的压力和负担,甚至出现自杀行为。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美容的要求愈来愈高,因此,对治好病理性瘢痕的社会需求也更为强烈。

然而,病理性瘢痕的发生机制至今还不很清楚,因此在治疗上难以取得突破。目前治疗病理性瘢痕的方法虽然很多,包括手术治疗、加压治疗、药物治疗、放射治疗、医用硅凝胶贴敷、激光治疗、冷冻治疗、物理康复治疗及中医中药治疗等,但尚没有一种理想的方法。

《现代瘢痕学》紧密结合临床工作和研究需要,系统全面的介绍了瘢痕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现状,将能促进瘢痕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一步提升,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

3内容全面、新颖实用

《现代瘢痕学》分基础研究、临床总论和临床各论三部分撰写,内容全面、细致、新颖实用。

基础研究部分详细论述了皮肤的胚胎发生、基本结构和功能,皮肤创伤修复概论,胎儿皮肤创伤的无瘢痕修复,表皮(干)细胞、皮肤附件和创伤修复,细胞凋亡与创伤修复,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转导与创伤愈合,烧伤及其创面修复,瘢痕病理学、组织学、生物化学及免疫学研究,细胞因子、生命元素、自由基、no、p物质及性激素与瘢痕形成,表皮培养、复合培养皮肤及皮肤组织工程学研究,瘢痕的基因学、分子治疗和瘢痕模型实验研究等内容,为瘢痕这个一直困扰着所有外科医师,特别是整形外科医师的临床难题,揭示了许多息息相关的科学研究新进展。

临床总论部分详细论述了瘢痕的病因学,临床分类和诊断,手术治疗和抗生素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显微外科技术,真皮替代物与复合皮临床应用,加压、药物、放射、激光、冷冻、物理康复、中医药及心理治疗,硅凝胶和医用粘合剂应用,麻醉选择,护理,预防,瘢痕的国际化认识和防治动态疗法等内容,较全面的介绍了瘢痕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及其新进展。

临床各论部分详细论述了头皮、眉、眼、耳、鼻、唇周、颊部、颌颈胸部、躯干、四肢、会阴瘢痕,喉、气管、食管、剖宫产后子宫及泌尿道瘢痕,硬脊膜外瘢痕粘连与肌腱粘连、腹腔及其脏器间的瘢痕粘连、瘢痕疙瘩、瘢痕恶变、痤疮瘢痕及瘢痕整形美容常用产品,紧密结合典型病例治疗照片,以深化各个部位和各种类型瘢痕的治疗认识,图文并茂,增加了实用性,有助于瘢痕防治水平的提高。

4作者阵容强大,集体智慧结晶

该书有国内开展瘢痕研究的50余个单位的90多位理论知识渊博和实践经验丰富的著名专家学者作为编委,有50余个单位80多名作者参编此书,有近30个单位50多名专家担任顾问,经过数年编著而成。中国工程院张涤生院士、王正国院士为本书作序和盛志勇院士为本书题词,并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阵容如此强大可谓是我国瘢痕研究者集体智慧的结晶,代表了现代瘢痕研究及治疗的水平,并指出了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无疑这些科研及临床成果的汇集,将给瘢痕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最全面和最新颖的参考资料,为我国瘢痕防治水平的提高和普及做出巨大的贡献。

5重视瘢痕研究,争取更大进展

该书是国内外第一部全面反映瘢痕基础与临床研究最新进展的百万字以上的专著,反映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瘢痕研究的重视和成就,介绍了瘢痕的基础研究,尤其是发生机制方面较多的新的认识和临床防治方面的新进展。但是值得提出的是,对瘢痕的研究,包括它的发生机制和防治问题,迄今仍然是困扰着我们的一个基本课题,它是一个连结整个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十分复杂难解,仍需有众多专家学者为这个课题投入毕生精力,进行有计划的长期探索研究,争取取得更大的突破,直到从根本上解决瘢痕形成和有效治疗课题。

物理治疗的研究进展篇8

“病证结合”模式论治思想萌芽于《黄帝内经》,为东汉张仲景所继承,并开创了病、证、症三位一体的病证结合论治模式。宋、金、元、明、清时期,辨证论治得以迅速发展,并成为疾病诊治的核心,形成了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病证结合论治模式。近代西医东渐,既冲击了中医传统辨病论治的地位,也启发了中医辨病思维,汇通各派医家由此而创造性地探索出衷中参西的病证结合论治模式。本文就临床中病证结合模式的类型、特点、发展问题作以探讨,以期构建中医临床病证结合模式新体系,并引起中医学术界的进一步讨论。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必须对中医学术的整体发展产生指导作用;必须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指导作用,并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中医学只有持续创新才能获得持续发展,必须依据新的事实和研究成果提炼升华,体现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1不同临床疾病病证结合诊治模式的类型、特点

我们于2002年提出了[1],临床实践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一种病证结合诊断疾病的思维模式,总结这种模式可以有三种:一是在中医病名诊断的基础上再进行中医证的诊断;二是在西医病名诊断下的中医辨病加上辨证的模式;三是西医病名诊断与中医辨证结合的诊病模式,第三种就是按西医疾病的发展规律进行证的诊断,吸收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的模式。中医病名诊断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模式,这是目前中医院校中医内科学采用的诊病模式,也是中医院校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诊病模式,也即是常说的中医疾病的病证结合模式。这种模式对中医学的继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医学发展到今天,作为一个临床工作者,企图脱离现代医学,无视现代医学疾病概念的存在,单纯依据这种模式诊疗疾病往往难以适应临床实践的需求,对患者不进行现代医学的疾病诊断似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允许的。因此,此种诊病模式脱离临床实际难以满足临床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渐露弊端。现代医学病名诊断,中医辨病和辨证的诊病模式,此诊病模式是西医诊断,然后按主要症状不同进行中医病名诊断和辨证,此模式是目前中医医院临床工作者普遍采用的一种诊病模式。这一诊病模式吸收了现代医学诊断疾病的知识,显然是符合时展的。但是同样后面又采取了前一模式,又陷入了前一疾病诊断模式的不足之处。在西医病名的限制下按主症不同又诊断中医不同的病,按中医的病进行辨证治疗,仍然没有将病的本质动态表现出来,成为西医诊病,中医辨证各行其是,没有相互渗透与交融,而是两种体系的拼凑。这种诊病模式也是大多数人理解的西医病名,中医辨证的诊病模式。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虽然一些中医工作者从理论上和心理上难以接受这一诊病模式,认为这样有损于中医的地位,好像中医是现代医学的附属物,不愿意这样搞,企图脱离或无视现代医学疾病先进科学的知识,搞所谓的纯中医,但是事实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实际上目前出版的许多临床专著及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以及医疗工作中也都采用了这一诊病模式。疾病和证候结合的诊疗模式已经成为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临床实践的主要模式,但是在中医药大学的教学中并未被采纳和应用,形成临床与理论教学的背离。

2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治模式的必要性

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它既遵循了国际现代医学统一的规则,又继承保持了中医传统的诊疗特色。任何轻视辨病或轻视辨证、侧重辨病或侧重辨证的倾向,都是割裂了完整的疾病诊疗体系,它将制约中医诊疗的能力,制约中医的发展,导致中医临床医学的退化。对疾病进行中医证候分类是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的重要理论表现形式,是发扬中医学、创新医学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治模式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的临床应用价值。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此诊断模式显然有其优点,采用现代医学的诊断,吸收现代医学的诊断经验,对疾病进行了本质上的鉴别,以现代医学做疾病诊断,用中医理论和中医思维进行分析,将中医融化于现代医学的疾病中去,同时现代化的检查手段也与中医的辨证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弥补中医无证可辨的局限性;同时中医辨证亦可以弥补现代医学的不足,如西医诊断无病但患者有自我不适、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疑难病但疗效不佳,或西医诊断为“综合征”,而按照中医辨证论治有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清晰可见,有了疾病的鉴别诊断、预后效果估计。但是这一诊病模式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现代医学诊断不清的疾病,如果按这一模式进行辨证就会无所依据;现代医学许多性质相似的疾病中医治疗是相同的,这一模式又显得重复。

2.1时展的需要

随着现代医学和中医学的发展,现代医学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标准有了科学的、统一的定论,这些标准是统一的,也应该是唯一的。当今中医必须融入现代医学的海洋之中,对于具体疾病的研究,国际有统一的名称和代码(iCD),由世界卫生组织制定,迄今为止已十次修订(iCD-10),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临床医学针对的目标是完全一样的,解决一切危及人类健康的疾病,仍沿用中医的病名,肯定是难以得到国际认可的,既然要融入世界医学,其规则是统一的,临床医学研究首先要明确研究的是何种疾病。而目前中医学院教材的编写中仍在采用中医病名,但在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2]第二章肺病中引用了“肺癌”病名。并且许多中医概念是参照现代医学概念定义而成的,如“中风”,“胸痹心痛”等,胸痹心痛章节中更是参考冠心病心绞痛的特点书写而成。

2.2目前医疗卫生发展状况的需要

有利于改变目前中医院“姓中”,“姓西”的争论,有利于中医医院的发展。多少年来在中医医院建设和发展上,中医院“姓中”和“姓西”的问题,一直在争论。这存在一个问题:一个卫生部领导下的国家医疗机构,西医医院要搞西医,中医医院要搞中医。但是目前医院的整体布局和建设、医疗法规、医疗制度等等是统一的,基本上是按照现代医学的发展要求在管理的。许多中医的老专家认为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院采用现代医学的手段诊治疾病,带来了中医院不性“中”了。要知道能够称为一所医院,医院基本功能的建设与完善是必备的。如果医院连一般的急症处理能力都不具备、不具备一般的诊治疾病、防病治病的医疗功能,严格地说就不能称其为医院。这样的医院是很难有发展前景的,同时许多病人的疾病也无法诊断明确,也不可能有病人到这所医院看病。因此,在医院一般功能建设上中医医院不但不能排斥西医的诊断技术和方法,而且还要大力发展,特别一些先进的医疗设备,使医院发展成为能够满足疾病诊断和治疗需求的医院。目前全国许多中医医院与西医医院都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有利于改变目前中医院“姓中”,“姓西”的争论,有利于中医医院的发展。#p#分页标题#e#

2.3有利于西医医院合理使用中药静脉注射剂和中成药

目前随着中医药药品的大力度的生产和发展,上市了大量的中成药和中药的静脉注射制剂,许多大型的西医医院,中成药和中药的静脉注射制剂在临床的应用不亚于中医院,并且许多西医医院的专家凭借着强大的医院医疗设备和技术都参与了中药的临床和实验方面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一些现代医学无法解决的疾病方面也显示了中药的疗效。我们不能无视目前西医院大量中药使用的事实,特别是许多西医院的医生,不具备中医方面的知识。中药的应用首先医生必须在精通药性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合理使用中药,不了解中药的结果必然是盲目使用[3]。同时必须关注中成药与中成药、中成药与西药之间的配伍禁忌问题;合理使用中成药还要注意辨证施治,对症下药。只有对患者疾病做出正确的中医辨证后才能合理安全的使用该药并使其药效得到完全发挥,毒副作用降至最低限度;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有利于西医医院合理使用中药。

2.4中医临床发展的需要

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医药发展至今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今我们对有关中医诊断,仍然主要采用数百年前甚至数千年前形成的语言词汇来表述,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仍然坚持采用两千年前的语言、病名来进行中医的诊断,在国际上行不通,也不符合科学的发展规律,中医理论应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形成开放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使之随着实践与时代变化,不断实现自我改造与更新,赋予新的内涵,从而获得新的提升和活力,才能体现中医药学的生命力所在,故步自封,拒绝发展和吸收新的东西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只要我们按照整体观念和中医理论思维研究现代医学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不会阻碍中医学的发展,相反会促进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的发展。

2.5有利于临床开展病证结合、方证相关研究

在方证相关的研究中,疾病也是一个不容忽视与回避的问题。这里所说疾病是现代医学所指之病。众所周知,国际上评价一种药物与一种治疗方法的效果,都是通过疾病的改善情况进行的。“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的特色之一,对于方剂、证候与疾病的研究也应该将其放入大整体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从方出发,联系证候,病证结合,解读其间的关联规律,揭示辨证论治的科学内涵,为中医辨证论治赋予新的含义,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4]。证候分类与疾病诊断和药物干预一起进行研究,其结果将使得证候分类更具有使用价值;此外,疾病证候分类不仅有助于找到中医治疗方案的适用患者,同时也能帮助找到西医治疗方案的适用患者[5]。疾病证候分类与药效评价在证候分类基础上,方证相应,中药才能产生确切疗效。因此,中药药效评价应建立在“证候分类”之上,对比分析中药治疗有效和无效的生物学特征,是阐明中药作用机制科学内涵的重要途径。

2.6有利于开展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许多证候模型尚未成熟、证候模型未能与现代医学疾病模型结合起来是证候动物模型难以发挥作用、难以开展中药研究特别是中医新药药理实验重要的原因。中、西医并存是我国医学体系的特点,因此,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是开展这一研究的重要前提。目前中医医院临床诊断大都采用中西医两种诊断模式。中医新药的研究大都是在现代医学疾病诊断的基础上开展的研究,临床报道研究也是如此。所以,将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与西医疾病动物模型结合起来,使疾病模型赋予证候的概念,就能与中医临床相一致,使中医新药药理研究具有鲜明的中医辨证施治特色,并为证候动物模型的广泛应用、健康发展扫清障碍。中药安全性评价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利用健康动物进行安全性评价。这与中药临床实际应用存在很大差异。“对证”用药是中药临床应用的重要特征,根据中医证候分类理论和“有故无殒”的思想,中药的毒性与证候密切相关,准确的证候分类、进而“对证”应用中药是避免毒性的关键[6]。在“对证”的基础上评价安全性也是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的必由之路。

2.7有利于系统、归纳、总结临床用药思维开展中药现代研究

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治模式已经发展成当今中医临床实践的主要形式,建立在现代医学疾病诊断病证结合基础上的中医临床辨证组方思维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多种形式,我们不能无视其存在。

2.7.1针对病机与病理结合的组方模式病机与病理结合的组方模式目前自觉不自觉的在临床上得到了应用,虽然目前许多专家认为不符合中医理论,提出反对“见到炎症就清热解毒;见到高血压就平肝潜阳”。根据现代病理研究,结合现代药物研究,运用中医用药理论指导临床用药,这一思维的关键要看临床疗效,我们应当开展病机与病理结合的组方模式的研究,以能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实际上它不仅弥补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不足,也使病证结合论治有了新的发展,中药药性结合现代药理研究辨证组方思维模式是容纳现代药理研究结果向中药药性理论回归,是中医辨证思维发展和中医理论发展的体现。开发药物的临床疗效不仅依赖于随机或重复临床试验取得的有效率,更重要地依赖于通过连续多次临床试验所获得的更为精确的药物使用适应症,这与围绕证候分类的中医临床经验积累的过程非常相似[7]。利用疾病证候分类理念和方法,明确已有药物的精确适应症是“新”药开发的新途径。

2.7.2针对基本病机的专病专方专药的组方模式基本病机的专病专方专药的组方模式是目前大多数中成药开发的主要模式,也是许多名老中医形成对某病治疗特点和特色经验的主要思维模式,应该承认是辨证论治的升华。

2.7.3中药复方配伍西药组方模式中药复方配伍西药组方模式是我们必须要进行研究和重视的临床用药模式,重视和研究并应用的目的是中西药各自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增效减毒,优势互补,在难治、复杂性疾病的治疗中显示独特效果;药物研究专家开展的“方病证、药病证、有效部位与病证、有效成分与病证”的中药复方有效部位创新药物研究发现模式、有效组分配伍组方模式的形成是中药现代研究与传统理论相结合的结晶,是中药发展的重要方向,复方药物也是国际药物研发的方向。#p#分页标题#e#

3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治模式的总体设想

按照整体观念和中医理论思维全面把握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学术精髓并将其应用于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治模式的研究中,继承与创新、提升与发展的原则,是开展中医临床研究必须遵守的。临床医学发展研究的目的是提高临床疾病防治的总体疗效,中医药临床治疗显示很好的疗效,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治模式的构建,为探索现代医学各种疾病中医辨证规律、总结各种疾病临床有效的整体治疗方案,提高我国临床疾病防治的总体疗效提供了可统一操作的模式。有专家提出,西医的“病”和中医的“证”原来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疾病,西医的“病”(如冠心病、肺炎等)是形态结构系统疾病。中医的“证”(如热证、阳虚等)则是信息控制系统疾病。中医的“证”即信息控制系统疾病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与西医的“病”即形态结构系统疾病同时存在,信息控制系统疾病发展到严重程度可以引起形态结构系统疾病的发生,形态结构系统疾病发展到严重程度也会引起信息控制系统疾病的形成。中医的证和西医的病这两种类型疾病可以互为因果。中西医临床上病证结合治疗实际是信息控制系统疾病和形态结构系统疾病的结合治疗。这两种类型疾病的结合治疗必然优于中医或西医的单一疾病的治疗[8]。目前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许多疾病分型相当混乱,大多是编著者按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分类和选方的,无统一标准,没有共识性的东西。由于此模式目前在人们的头脑中还没有形成习惯,人们还不清楚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规律。因此本诊病模式需要中医学界团结起来,共同协作,积极努力的开展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治模式的研究工作,研究工作必须从临床中来,在目前许多医院都建立了电子病历,为开展全国统一协作研究工作成为可能。在现代医学诊断明确的基础上,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疾病辨证规律的研究。进一步摸清每一种疾病的主要本质是什么?也就是说这种疾病的主要病机是什么?也就是贯穿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每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中医的哪些证?各证的概率大小及分布情况?这些证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是平行的、纵向的、还是因果关系?疾病的主要证型是什么?兼证是什么?证的转归及预后怎样?不同的病具有相同的证型,他们之间有否差异?等等。这些都需要进行临床调查及研究,采用大宗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而不是凭主观臆造。

3.1建立适合我国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

证结合诊治模式的电子病历完善中医临床研究的基础平台根据最新出版的《现代疾病诊断学》,目前具有明确病因、病理、诊断的疾病共计1100多种;《医学综合征大全》收录的临床综合征达到2000多种,每种疾病和综合征都有统一的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这一点中西医都要遵循。疾病的诊断标准是我国疾病专业委员会根据国际同类疾病诊断标准,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制定的,诊断标准不断改进和完善,定期的全国专业委员会会议都在颁布具体疾病的部级诊断标准,标准是权威的、具有法律意义,所有疾病都有最新的诊断标准,任何医院、任何医生诊断疾病都以此作为标准。在疾病诊断标准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临床流行病调查方法、集中高层次中医专家的临床经验,开展现代医学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研究。研究的关键是完善的顶层设计。我们现在进行的国家“十一五”常见疾病的疗效评价研究,均是一个课题组进行的研究,成果很难得到认同。因此,由政府牵头,专家协作,集中全国专业人员对同一个疾病逐渐讨论,求同存已,初步形成某一个疾病的专家共识。研究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的初步方案,在此框架内,收集各医院临床疾病资料,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临床的各疾病“证候要素”的提取和整理,逐步调整,形成基于临床的各个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在经过专家讨论研究、修改,调整,再回归临床应用,逐步达到基本的统一的病-证-方-药。在此基础上开展循证中医学研究。目前中医药治疗许多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偏头痛等疾病有效,但是没有进入现代医学的治疗常规中,缺乏循证证据,无法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不仅是国际的,就连我国的西医指南中都没有纳入中医的治疗方法。

3.2建立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

物理治疗的研究进展篇9

【关键词】生物靶向治疗;介入技术;机遇

利用血管介入技术,对肿瘤、血管疾病等进行治疗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从一定的高度上说,介入技术改变传统的治疗模式,它的出现,为一些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契机。而随着新世纪生物治疗时代的来临,也为介入医学展示了更为广阔的用武之地。现阶段的生物治疗主要包括基因治疗、生物因子治疗、细胞移植治疗等。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深入发展,基因治疗已从理论概念和动物实验阶段逐渐进入了临床应用阶段,成为现代医学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1]。基因导入是体内基因治疗的关键一环。在探索高效及靶向性转导载体的同时,介入技术,如经皮穿刺、经导管血管内注射技术或肿瘤局部注射,可以用相对简便易行的操作,以微创效果将治疗基因定向施放,使基因转染最大程度地达到靶器官组织细胞,最大限度地减少载体随血流流入远端部位,以减轻系统性不良反应,并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多种生物大分子,包括各种细胞因子、肿瘤抗体或疫苗、重组蛋白等生物免疫药物制剂,可以抑制肿瘤生长,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血管性疾病(缺血或损伤)可以促进细胞生长及血管再生,也逐渐从起初的全身给药发展成为全身和局部多种途径给药,通过介入技术,达到更好的疗效。

细胞移植治疗,由于干细胞理论与技术日趋成熟而受到空前的关注[2]。而细胞移植主要是建立在局部输注技术上。外科进行细胞移植虽然可以准确投放,但创伤大,重复性差,不可控因素多。介入技术可以通过局部注入或血管内导入,弥补外科手术的缺陷,同样进行准确投放,将细胞输注到靶器官组织,达到治疗效果。尤其在难以外科手术的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介入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并取得一些令人振奋的结果。

另外,放射性核素药物治疗甲状腺疾病以及转移性肿瘤等,传统上也以全身给药为主。但对某些实体肿瘤及血管再狭窄等疾病,现今有研究采用放射性粒子局部肿瘤注射,或将粒子嵌于支架等载体之上局部治疗,也取得良好的疗效。还有一些靶向性材料的研究,包括磁性靶向聚合物、抗原一抗体偶联物等,都需要介入技术配合给药以达到较好治疗效果。

应当指出,上述列举的几种介入治疗的发展方向尚处于研究阶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疾病形成机制与不同疾病的特性、治疗原理、载体的选择等。然而,介入手段以其创伤小,输送定位准确、局部治疗效果强,系统不良反应相对小,已展示了其巨大的优势和潜力。相信在本世纪,在个性化医疗手段的时代,介入技术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从技术角度而言,近年来出现的大量介入新器材使得介入技术炉火纯清,真正做到了“无孔不入,无所不为”,这些精美的器材和日臻完善的介入技术推动了介入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临床学科参与介入工作,极大地促进了介入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回顾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历程,笔者从中可以获得重要启迪的是:笔者必须紧密地与临床及基础医学发展相结合,从中汲取先进知识,拓宽介入领域并奠定介入的学科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介入诊疗技术符合现代科学发展观,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各种生物治疗技术正在蓬勃发展,给介入技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用武之地,具有高度靶向性的介入技术与需要靶向输送的生物技术具有良好的结合点[3]。近年来迅速崛起的分子影像技术则是介入医师的另一重要利器,以分子或细胞为靶目标的生物治疗都需要分子影像技术对其治疗过程进行监测,具有娴熟影像知识的介入医师对切入分子影像技术具有天然的优势[4]。应该呼吁:介入医师必须将包括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等各种生物治疗技术作为自己理所当然的领域,责无旁贷地开展这些领域的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

根据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干细胞治疗,心肌缺血的干细胞治疗,内皮祖细胞移植预防动脉损失狭窄,胰岛细胞的标记示踪,经导管经肿瘤供血动脉p53基因等研究,这些研究包括分子影像学研究,细胞移植研究的基础理论,基因治疗的相关基础,同时,还有临床应用报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代表了我国在这些研究领域的新技术和新进展,相信这些研究必将进一步拓宽介入技术的应用领域,对推动介入放射学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玉清.介入放射学.回顾、展望、对策.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1061.

[2]梅雀林,李彦豪.介入放射学的.生、发展和未来.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432

物理治疗的研究进展篇10

普洱市人民医院感染科,云南普洱665000

[摘要]在医学的临床治疗上,细菌感染是经常遇到的情况,不及时地采取措施对其进行处理,将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危机和痛苦,随着医学的不断研究,细菌感染的治疗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是耐药细菌的出现又给临床治疗带来新的难题。噬菌体运用于临床治疗上,是临床细菌感染治疗的又一项重大突破。噬菌体的治疗方案广泛的被运用在临床治疗中。噬菌体是一种依赖细菌的病毒,它在细菌感染的治疗上,能够取得非常好的疗效,尤其是针对耐药性细菌感染,它比一般的药物能起到更好地疗效。噬菌体裂解酶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研究项目,它和传统的抗生素相比较有着独特的性能。该文主要讲述的就是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临床进展[1],借此对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有所总结,望未来有更好地突破。该文主要阐述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临床运用和其进展。

[

关键词]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临床进展

[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1(a)-0033-02

[作者简介]赵兵(1974-),男,布朗族,云南普洱人,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感染性疾病,病毒性肝炎云。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医疗不断发展的同时,细菌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增殖,普通的细菌尚可以用传统的抗生素抵抗,但是随着耐药性的细菌不断增多,传统的抗生素已经不足以帮助人们治疗细菌感染,这在临床治疗上造成了不小的难题。噬菌体治疗是在耐药性细菌感染逐渐不受控制时渐渐被运用到临床治疗上的。耐药性的细菌感染对于临床治疗而言十分棘手,并且一度出现无药可医、束手无策的现象。因其耐药的性质,一般药物对于这类细菌来说基本无用,而噬菌体是一种对特异性感染的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病毒[2]。噬菌体遗传物质和结构简单,一般需要寄生在细菌真菌等宿体内。该研究对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临床进展作出研究,基于被动治疗与主动治疗的方式开展实验,现已取得不错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细菌感染从古至今都是人与动物的常见疾病,在从前细菌感染是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细菌感染治疗的重要性。噬菌体是英国和法国于1915、1917先后发现,并实际运用于细菌感染治疗上。1934年美国报道噬菌体抗肠球菌感染成率高到百分之八十。而随后也有公司对噬菌体作为商业性生产,这足以证明20世纪40代的时候,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就能够运用于临床治疗上。但也随着抗生素的出现,噬菌体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3]。

1.2方法

抗生素有效地遏制了细菌感染,使得临床治疗得到了极大的便利。但是随着近几年耐药性菌的大量出现,让传统的抗生素起不到应有的疗效,这样也使得人们对于细菌感染变得束手无策,研究出能够抵制耐药性细菌感染的制剂,依然是迫在眉睫,所以人们又把目标回到噬菌体身上。近几年各国的研究者通过动物实验证明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足以给予一定的认同,并且发现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在用药时间和剂量上的限制相对较小[4],因此,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也被广泛的运用到临床治疗上。

2噬菌体的研究成果

2.1噬菌体的治疗方法

当前噬菌体控制细菌感染的主要方式包括主动、被动这两种治疗方式,主动治疗是指当噬菌体感染细菌后,菌体不断繁殖、分裂,并能够自动解体。被动治疗是指机体内噬菌体多于细菌,其数量远超于细菌体,当细菌吸收噬菌体后,细菌会发生裂解,从而可以到达治疗的预期效果[5]。噬菌体的这两种治疗具有普通抗生素所达不到的效果,噬菌体的动力学特性决定了其给药途径区别于传统的抗生素治疗方式。

2.2噬菌体的给药途径

在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临床治疗中,噬菌体的给药途径一直是研究热门,因为这与治疗效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在临床治疗中口服和注射,这两种途径是最常见的[6]。口服噬菌体制剂被广泛认为是治疗肠胃细菌感染的最佳方式。但是要保证噬菌体在胃液高酸性环境中,保持活性需要特殊的方式,临床治疗时多会配合药物进行口服[7]。通过临床治疗表明,噬菌体能够在机体内被吸收并对其循环产生一定的作用,当噬菌体停留在肠胃内,这类现象可能是因为噬菌体的浓度与肠道的免疫能力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能够相互产生作用,并得到满意的效果。根据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注射常被作为一种噬菌体给药途径,能够起到不错的治疗效果,通过注射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让噬菌体遍布机体各组织中,能够对感染部位进行有效治疗。并且不同的注射方法,其相应的治疗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临床试验证明,噬菌体浓度与其抗菌效果为正比的关系,同时,雾化吸入噬菌体的给药途径,这种方法对于治疗肺部感染有良效。通过实验证明噬菌体粉化后在4~22℃能具有未定性长达三个月[8]。雾化吸入噬菌体在临床上也可用于治疗肺部感染,噬菌体制剂在局部外用也有成功的例子。

2.3噬菌体的生物特性

自然分离的噬菌体具有独特性,它对宿主非常的专一,这也是宿主选择性太窄的问题。研究表明可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式,将不同菌株的噬菌体放在一起,并且实验表明混合的噬菌体在很多方面都要优于单一的噬菌体[9]。另外机体免疫系统对于噬菌体的清除,也是治疗上需要思考的问题。机体免疫系统会分解、中和噬菌体让其失去活性,为此需要找出降低噬菌体免疫性的方法。同时噬菌体也有转倒毒素的时候,所以必须要选择合适的噬菌体开展临床治疗,因为噬菌体的药代动力学要比传统的复杂很多,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3噬菌体的临床进展

3.1噬菌体制剂的研究现状

在治疗细菌感染时,活性噬菌体制剂存在一定的局限,为了提高噬菌体制剂的治疗效果,通过提取此种噬菌体中的裂解酶,以其特异性来治疗细菌感染。噬菌体裂解酶作为细胞壁裂解酶类的物质,能够与细胞壁的糖基特异性结合,因为这种细胞壁的糖基特性,可以使其发挥作用。

噬菌体裂解酶作为近代中产生的一种抗菌剂,具有不可复制、定向操作、无细菌抗药性影响的特点,这是噬菌体裂解酶与普通的噬菌体最大的区别,噬菌体裂解酶在治疗细菌感染中能够起到不错的治疗效果,且此种治疗方式比较稳定、快速,安全性更高。当前对噬菌体裂解酶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还需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尤其是噬菌体裂解酶的细胞壁识别位点的分子、分子基础结构等方面的知识相对匮乏,但这又是解决噬菌体裂解酶如何降解细菌外膜的关键,所以研究噬菌体裂解酶有很长的一段路程[10]。

3.2噬菌体裂解酶制剂的局限性

噬菌体裂解酶制剂在临床治疗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此种局限性与活性噬菌体制剂相同,均是因为二者受其特异性的影响。通过噬菌体裂解酶杀菌谱的扩张,能够改变这一结果,因此,还需对此进行大量的研究与探索。许多研究数据表明,噬菌体裂解酶是n端的催化结构及其催化结构域较保守,而其特异性由C端的细胞壁结合结构域所决定,通过不同噬菌体裂解酶结构域间不断作用,相互交换和重组,使其特异性、裂解性发生变化,经过基因工程技术,对裂解酶的各大结构域进行交换、重组,扩大其应用范围,使其裂解活性得到提升。由于噬菌体裂解酶的两端是两个独立的结构,我们仍然需要不断地研究与探索噬菌体裂解酶。

3.3噬菌体裂解酶

纯化的噬菌体裂解酶可以起到治疗细菌感染和预防的作用[11]。2001年证实纯化的噬菌体裂解酶在实验中显示了良好的抗菌活性。为此噬菌体裂解酶的药剂也相应的生产,其中内溶素是比较受关注的一种噬菌体裂解酶制剂。噬菌体的内溶素有着很宽的抗菌谱,相比较它的抗菌作用而言更强。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易发生在人、动物间,使机体受到感染,葡萄球菌易于借助各种渠道获得耐药性,因此,加大了治疗葡萄球菌感染的难度。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噬菌体裂解酶对此类细菌的抗菌效果显著。

4发展前景

通过实验研究和临床治疗,根据噬菌体和宿主菌的作用关系表明,烈性噬菌体相较于弱性噬菌体,更加具有治疗细菌感染的效用。噬菌体在宿主菌体内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不能对噬菌体进行合理的量化,对噬菌体的代谢动力学也无法做出具体的解释,对其给药途径、治疗方式等均存在许多问题,由于缺乏明确的相关数据作为依据,只能得知在宿主菌体内噬菌体发挥杀菌作用与机体的免疫系统密不可分。根据大量数据表明,噬菌体联合中性粒细胞能够具有更有效的治疗结果,噬菌体在将来会是治疗细菌感染主要的手段,并且能够广泛的运用到临床治疗中。噬菌体的研究也会越来越具体化、细致化。

5结语

在自然界中,噬菌体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细菌病毒,也是细菌的天然杀手,在细菌性感染,多重耐药性细菌的蔓延,让我们处在无特效抗生素的危险边缘,研究出有效的抗菌剂已是迫在眉睫。多重耐药性细菌感染治疗方面,噬菌体比常规的抗生素有着较高的优越性。通过几年的不断研究,目前已经研发出比噬菌体裂解酶制剂能够更好地抵抗耐药性的细菌[12],可是这些还不足以令我们停下研究的进程,噬菌体制剂的研究仍然值得我们不断地探索、突破。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细菌也是不断发展的,若不能更好地找出对抗细菌直接、有效的方法,对于今后的临床治疗也是一项考验。通过近年来的临床治疗结果表明噬菌体在临床使用时,其中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抗菌谱狭窄、给药途径、给药剂量、全菌噬菌体的免疫原性及药代动力学等。噬菌体是细菌病毒,如若使用不当也会带来不可想象的结果。为了加强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安全性,使其能够发挥出最大限度的治疗效果,还需我们对其进行大量的研究,尤其是噬菌体在机体中的药代动力学这一问题,争取让噬菌体细菌感染治疗方面取得更大地突破。

[

参考文献]

[1]张立丽,李宁,赵秀英.噬菌体治疗研究进展[J].北京医学,2011,33(3):232-235.

[2]胡重怡,蔡刘体.噬菌体治疗作物细菌性病害的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3):101-103.

[3]王海强.嗜菌体与抗生素攻击裂解细菌模型的研究[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12:23-31.

[4]文细毛,任南,吴安华,等.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变化趋势[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350-355.

[5]马晓丽,吴庆庆,温龙平.噬菌体在血液中的失活及其机理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9,39(1):90-94.

[6]黄新,高飞絮,常胜合,等.噬菌体脂质体包被液治疗小鼠耐多药结核的初步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08,17(6):482-485.

[7]王盛,童贻刚.噬菌体治疗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9(7):1019-1124.

[8]陈蔚青,王晓枫,王普,等.噬菌体裂解酶:抗菌作用与药物开发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09(10):891-894.

[9]顾敬敏,韩文瑜,路荣,等.治疗细菌性疾病的有力武器——噬菌体及其裂解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25(1):29-33.

[10]Sulakvelidzeaa,alavidzeZ,morrisJG.Bacteriophagetherapy[J].antimicrobagentsChemother,2011,45(3):649-659.

[11]Yoongp,SchuchR,nelsonD,etal.identificationofabroadlyactivephagelyticenzymewithlethalactivityagainstantibiotic-resistantenterococcusfaecalisandenterococcusfaecium[J].JBacteriol,2014,186(14):4808-4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