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财务管理制度管理体系十篇财务管理制度管理体系十篇

财务管理制度管理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0:31

财务管理制度管理体系篇1

一、院系二级财务管理制度构建的意义

(一)是提高高校资金使用率的需要

一般而言,学校的财务管理多采用集中管理的模式,二级学院因在财务管理上缺少自主权而很少有财务管理观念。因此,应当在坚持收支平衡、量入为出、开源节流等原则基础之上,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二级财务管http://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促使二级学院树立科学理财、经费使用责任承担意识,通过合理地调配现有资金,才能将有限的资产用在刀刃上。

(二)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经济业务活动的日益复杂化,学校的经济运行总量在不断的扩大,并将二级院系的财务管理体制推上了教育改革的前沿。在这种形势下,二级院系逐渐成为学校统一领导与宏观调控之下相对比较独立的财务核算机构,并享有着较大的科研、教学以及行政事务管理权。传统的财务集中管理机制已经不能适应学校的发展需求。因此,建立以二级院系为主体,并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校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制,成为社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三)是全面落实经济责任制的必然要求

目前来看,高校除要按照规定建立和完善法定代表人的经济责任制之外,还要按照校内管理层的特点,分别建立财务处长及二级院系负责人等数个层次的经济责任制。通过各级之间的相关管理和监督,全面落实经济责任制。作为相对比较独立的机构,二级院系的负责人并非只享受权利,而没有实质性的义务,他们应承担与财物管理权相对应的经济责任,二级院系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严格按照规定行使权利,而且还要按规定履行相应的责任,从而保障院系二级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院系二级财务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岗位

据调查显示,虽然各大院校的一级财务管理制度非常健全,但二级院系的财务管理制度还存在着许多不规范、欠缺的地方,因此难以保证其正常运行。由于经济责任制度、监控制度以及创收管理制度等都比较欠缺,因此高校院系二级财务管理非常乏力。

(二)财务预算编制与管理缺乏科学性

一般而言,高校会根据年度经费的总额,按照一定的原则来分配经费,在此过程中很难照顾到院系自身的特点。这种现象会导致财务预算的内容不实,预算的约束力和执行力不强,最终造成资金激励机制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三)管理职责缺位、缺少考核评价机制

虽然高校院系制定了一些经费管理办法,但终因制度不健全而无法落实其权责。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财务分析,目前我国院系二级财务管理工作中只重视预算,并没有建立财务考核与评价机制,导致院系二级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很多隐患。

三、构建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下财务管理制度

基于以上对目前我国高校院系二级财务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要从根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完善组织架构,构建财务管理体系

对于高校而言,学校要成立财务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协调和处理好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高校应以财务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改革为契机,建立一套科学完善、行之有效的二级管理体系。首先,要不断加强高校财务管理中宏观组织架构的建设,从而保证高校在宏观上的财务管理能力。同时,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财务领导小组以及专业管理委员会的组织架构建设,从而保障高校财务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其次,要不断加强微观方面的财务管理组织建设,以完善高校财务部门功能为落脚点,加强高校财务部门的组织建设。从实践来看,目前我国高校的财务机构的设置只不过是为了满足学校日常的财务工作需要,其功能较为单一。由此可见,从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长远发展来看,应当增加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能,尤其是资源筹划和资本运营方面的职能,加大人才的引进。

(二)建立多层次的经济责任制

在教育部和财政部下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首先必须建立健全校(院)经济责任制。”“高等学校的校(院)长是高等

转贴于http://

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对学校的财务工作负有法律责任。”由此可见,这一规定中并没有对具体的规章制度予以明确,因此高校二级院系的领导只是在财务管理的权利,却没有实质义务,也就是说经济责任制没有真正的落实。http://基于此,笔者认为高校应当建立多层次的经济责任制,权责结合,并强调财力集中、财权下放,进一步明确高校二级院系领导及负责人的经济责任。

(三)建立院系二级财务预算管理机制

推进财务预算管理是执行高校院系二级财务管理的重要保证,建立高校系院二级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目的在于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明确的预算管理体系。首先,高校的整体财务预算应当以各院系的预算为基础,并根据各院系的财务预算实际执行情况进行调整;其次,要加强预算控制。它不仅要求对指标执行情况加强控制,而且各院系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也应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督,层层把关,实时对财务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这一活动,将实际情况与计划指标相比较,从而及时发现问题,以便保证改进措施的针对性和可靠性。

财务管理制度管理体系篇2

一、制定《办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制定《办法》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遵循了以下基本原则:

(一)立足于资产与财务的统一,实现资产与财务管理的有机结合。十多年来,我国企业国有资产与财务管理一直处于分割状态,没有形成合力,不利于财政职能的充分发挥。资产与财务,从其本质上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对资产运行结果的反映,即是企业的财务状况;另一方面,企业的财务状况又反映着企业资产运行的质量。因此,资产与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是一致的,虽然传统的财务管理具有税收调整、规范会计核算、资本金管理等各种功能,但随着税收制度和会计制度改革的深化,财务管理中的国有资本管理职能越来越突出,资产与财务管理以政府作为出资人身份对企业营运国有资本进行财务管理的共同特征也越来越明显。为了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按照资产与财务统管的原则,我们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内容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融于《办法》之中,构建以出资人管理制度为中心的新型的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制度体系。

(二)立足于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国有经济资源的整体效益。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是当前整个经济工作的主线,对国有经济实行战略性调整是其主要任务之一。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改组改制、兼并、出售转让等经济行为十分频繁,而且初步形成了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调整机制。为了体现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服务于整体经济结构调整目标的精神,《办法》对企业公司制改建、兼并、出售乃至破产等相关的资产与财务管理行为进行了规范,既要防止资本权益受损,维护国有资本的权益,又要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有经济资源实现优化配置,提高国有资本整体效益。

(三)立足于政企分开,划清财政部门与企业的职责权限。企业与主管部门脱钩,其资产与财务关系交由财政部门直接管理,是企业管理体制、也是企业资产与财务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这一改革,并不是把原主管部门的职责简单移交给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必须按照企业构建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的要求,改进管理方式、方法,重新界定财政部门与企业的职责,弄清楚哪些是财政部门管的事,哪些是企业可以自主决定的事。如果财政部门包揽企业太多的事务,既不符合政府转变职能的要求,又不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实际上,资产与财务管理同其他管理一样,政府部门管理过多,既管不了,也管不好。因此,《办法》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根据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划分了财政部门与企业的职责权限,使政府和企业各自的权责清晰、权责对称。

(四)立足于促进企业机制的转换,建立起规范的激励和有效的约束机制。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的目标基本完成,但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任务还很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政府对国有企业的优惠政策将逐步取消。如果企业机制不转换,企业财务状况的好转就不能持久。因此,《办法》按照促进企业机制转换的原则,一方面规范了企业资本营运、工资分配等激励政策,为企业转换机制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明确了企业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的办法及法律责任,力求逐步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

二、《办法》的主要内容

《办法》从政府出资人的角度,根据财政职责,构建了以资本为纽带,以国有资本投入、营运、收益、考评、责任为主线的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框架体系。全文共分为8章49条:第一章为总则,第二章为管理职责与权限,第三章为国有资本投入的管理,第四章为国有资本营运的管理,第五章为国有资本收益的管理,第六章为财务考核与评价,第七章为法律责任,第八章为附则。《办法》内容相当丰富,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划清了主管财政机关与母公司对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的职责与权限。在第二章“管理职责与权限”中,一方面明确了主管财政机关的主要职责,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管制度,即制定国家统一的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二是管资本,即监管企业持有的国有资本,负责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登记及纠纷调处等基础管理工作;三是管分配,即制定企业税后利润分配制度,监缴国有资本收益;四是管监督,即组织国有资本营运效绩评价,监管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情况;五是提供指导服务,包括指导财产评估业务,以及指导和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内部资本与财务管理办法。另一方面规定了母公司的主要职责,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对国家承担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责任,统一向主管财政机关申报有关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事项;对子公司行使出资人的权利,管理子公司持有的国有资本;对内履行依法经营、严格内部管理,包括制定内部管理制度、确定内部管理体制、管理重大资产与财务事项、组织内部财务考核与评价等。同时规定,主管财政机关可以将部分职能委托给母公司,企业对于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的重大事项,应当严格按照内部议事规范进行决策。

(二)规范了国有资本投入、营运、收益的全过程管理。国有资本投入、营运、收益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出资人最关心的是资本的安全与回报。《办法》从出资人的角度,围绕国有资本的运动过程规范了资产和财务管理行为。其中,第三章“国有资本投入的管理”主要规范了国有资本在清产核资和产权变动时的价值确认依据、资本保全原则、不同组织形式企业转增资本的监管要求、国有资本转移实行有偿转让以及产权登记要求等。第四章“国有资本营运的管理”主要明确了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企业基础管理、工资分配管理、企业借款管理、企业对外担保管理、企业对外投资管理、企业合并与分立、产权转让及公司制改建等管理以及资产评估管理等内容。第五章“国有资本收益的管理”主要明确了国有资本收益的构成、企业利润分配制度、亏损弥补规定、资产损失的处置以及产权转让收"益和企业清算收益的处理等内容。

(三)明确了对企业实施财务考核与评价。开展企业的考核与评价,不仅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通行做法,而且是规范政府对企业的监管,建立间接管理国有资本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之一。在第六章“财务考核与评价”中,明确了考评的内容、形式、作用、基础和结果公开等内容。考评的内容以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现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为基础来进行,要求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能力为核心,包括财务效益、资产营运、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考评的形式分为内部考评和外部考评,内部考评就是要求企业按国家制定的标准自我测试、自我诊断,建立内部约束机制;外部考评由主管财政机关会同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考评的作用主要是将考评报告提交给政府及有关人事管理部门参考,作为对企业领导人员奖惩任免的依据,同时进一步与对经营者实行年薪制、股票期权等激励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评的基础数据必须是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主管财政机关对企业考核与评价的结果,可以一定的方式向社会,接受社会监督。

(四)规定了资产财务管理的法律责任。在第七章“法律责任”中,主要明确了主管财政机关的监督处罚权,企业造成资产流失或者未按规定程序办理有关事项的法律责任,企业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法律责任,以及主管财政机关违法行政的法律责任。对企业的处罚方式,包括责令限期纠正、追回损失或者没收非法所得、通报批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人员的处罚方式,主管财政机关可建议人事管理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则应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办法》涉及的几个问题

(二)关于审批监管问题。《办法》遵循“少审批、多规范”的原则,除影响国有资本变动的事项需要审批外,一般采用以下办法来约束企业行为:一是建立财政备案制和登记制,监控企业财务风险,如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和重大事项的备案;二是建立企业内部约束机制,规范企业行为,如企业财务预算制度、向子公司委派财务总监、内部议事规则、内部财务考核与评价制度以及法律责任追究制度等;三是建立中介机构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机制,如中介机构的资产评估、报表审计和考评结果的社会公告等;四是建立主管财政机关处罚权制度,规定了主管财政机关有权对企业、中介机构进行监督,并对其违法违规行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行政法规进行处罚。

(三)关于产权变动的管理权限问题。按照现行规定,企业在出售方面,县属国有小型企业由地市级人民政府审批,地级市属国有小型企业由省级人民政府审批;在公司制改组方面,国有股权设置由财政部门审批;在合并、分立方案中涉及的产权变动方面,由财政部门审批。为了促进资本要素流动,有利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办法》比照现行国有小企业出售审批权限的规定,将企业国有产权变动的审批权限确定为:母公司为中央管理企业报请国务院审批,地方管理企业报请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子公司除企业集团内部结构调整以外,由主管财政机关审批;企业集团内部结构调整以及子公司以下企业由母公司审批。其中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其股权设置一律由主管财政机关审批。

(五)关于法律责任问题。在《企业财务通则》等过去的有关财务规章中,对违反规章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规定比较原则,影响执行效果。现代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是法制经济。建立有效的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体制,必须强化法律责任,特别是强化企业法定代表人的法律责任。在产权登记、财务会计报告管理方面,《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和《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分别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对于与《办法》的规定不符合的行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行为,如果不予处罚,就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办法》对企业违法、违规行为区分不同情况,分别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等法律、行政法规进行处罚。

财务管理制度管理体系篇3

海外公司财务管理是根据企业海外生产经营财务活动的特点,对其资金筹集、运用、收入分配所进行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等管理工作的总称。主要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外汇风险管理、营运资金管理、海外税务管理等。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推行,我国企业加快了在海外投资的进程,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之后。然而在“走出去”的企业当中,失败的案例占据了相当的比例。究其原因,海外公司财务管理不善是导致出现财务风险和巨大财务损失的重要诱因之一。例如,中航油的巨额亏损、中信泰富的财务风险失控、中铁建在阿联酋的巨额浮亏。当然,不能因为风险的存在便减缓“走出去”的步伐,相反应该对我国企业海外财务管理进行深入分析。因此,本文将结合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优化财务管理制度,从而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海外财务管理环境分析

财务管理环境又称企业的理财环境,是指对企业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产生影响作用的企业内外部的各种条件或要素。简单来说,财务管理环境是指能对财务管理产生影响的一切因素总称。不同企业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财务管理有不同的特点,这是因为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因素有所不同。

(一)经济环境主要包括:

(1)经济体制。经济体制一般认为可以划分为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二者的区别一般体现在对决策权的决定上。根据目前我国经济现状,以及我国企业在海外大多数在所在投资国的国情来看,所采用的经济体制基本为市场经济体制。

(2)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指国家为了调整经济活动所采取的各种方针政策。本文将从以下方面对海外国家的政策展开分析:一是财税政策。首先,财税政策会影响海外企业的资金结构和财务风险。针对海外经营的企业而言,企业进行投资所需资金主要靠自己筹措,可以表现为国内母公司借款,也可以表现为其所在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借入资金,还可以是海外企业自有留存资金。资金来源渠道不同,致使企业资金结构不同,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也不相同;然后,由于不同国家国情不同,其税赋水平也不尽相同,这使得集团对整个海外公司的财务统一管理难以进行,增加了在集团层面的调控难度。最后,所在国的财税政策还会干预企业的具体财务运行。例如,所在国政府会利用财税政策干预企业的投资行为,从而鼓励或者限制海外子公司的投资方向。这些因素势必会影响集团对海外子公司的财务投资的控制。二是政府金融政策。每个国家的金融政策都根据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制定。这些金融政策对企业的投资和经营产生实质性影响。例如货币的发行数量、信贷规模、信贷政策、利率、汇率制度水平等。这些因素不仅会影响到企业实际获取利润的能力,还会影响到企业进行利润转移的便利性。三是产业政策。所在国为了推动自身行业的发展,可能对这些行业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产业政策,例如低税收保护、价格也会有一定保护性政策。例如:非洲国家会对本国不发达的产业,对外来投资实施欢迎和优惠政策。

(二)法律制度环境通常而言,影响海外企业投资的法律包括:企业法、税法、证券法和金融法等,特别是税法对企业的收益和生产布局有着重要影响,

(三)政治制度环境政治制度环境不仅决定了所在国社会环境状态,其执行的经济制度更是直接影响到海外业务的开展。例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干预较少,其经营业务按照市场调节进行运作,使得其管理有着极大的自。反之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的国家中,政府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干预较大,使得其管理需要考虑更多的政治和政策因素。就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现状来看,大部分投资都处于政治制度环境不是很理想的地区。

(四)人口环境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的基本要素(数量、质量、结构)会在很大程度影响企业的各类投资。一般而言,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会扩大社会的有效需求,也会增加投资的需求。同时随着人口素质的改善,即人口教育程度的提升,适龄劳动人口的技能素质的提高,这些会使企业的人力资本要素得以增加,从而提升企业整体的经营收益。

三、我国企业海外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优化方案

本文将结合我国企业海外业务开展的实际情况,从融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管理、外汇风险管理、税务管理五个维度提出我国企业海外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的优化方案。

(一)海外融资管理相对于国内企业而言,海外企业的海外融资拥有更为广泛的渠道和多样的方式。因此,海外企业财务管理需要按照权衡融资成本和风险,从而以最有利的条件筹措资金,并实现最佳资本结构。

(1)海外企业融资渠道与方式选择。虽然我国海外企业相对于国内企业有着更多的融资渠道选择,但由于其业务开展所在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金融机构素质不高,金融市场发展缓慢,特别是缺乏有效的资本市场,因此,除了依靠国内母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外,笔者建议海外子公司可以首先考虑利用当地的国际化银行或者实力较为雄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来实现自身的融资述求。还可以考虑使用混合融资的模式,例如:由于开设海外子公司的集团企业大多为国有或者国有控股企业,因此可以考虑利用组合信贷模式,运用信用向本国和第三国以及当地三方金融机构申请组合信贷进行融资。

(2)海外融资的基本原则与方法。首先,科学预测资金需求量。海外子公司需要根据自身的项目进展状况制定资金预算计划,并且需要细化到具体的需求时间点,因为只有较为准确的预测资金需求量,才能保证资金链的安全和预定的资金成本控制。其次,按照要从财务战略管理的高度来计划在企业价值最大基础上的最优资本结构,还需要充分考虑企业承受经营风险的能力以及合海外企业自身的特点和所在国的具体环境。再次,由于我国海外企业开展的项目主要是以基础建设为主,所需资金量巨大、耗时长,因此,准确掌握所需资金的时间点,才能保证项目的正常施工和完工。最后,在确定资金需求量、时间点、和资本机构的基础上,科学选择资金的来源渠道。由于我国海外子公司的金融经验不甚丰富,同时由于我国银行对集团企业有着巨大的协议信贷支持。因此,笔者建议应该在依靠自身资金积累的基础上,由集团母公司向国内银行申请贷款,以满足海外子公司的资金需要。

(二)海外投资管理具体表现为:

(1)直接在海外独资创建新的企业。这与企业在国内成立独立子公司的形式和方法是一致的。就目前我国海外投资的基本情况来看,这是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其优点在于可以充分保障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的控制权,可以更加便利地实现企业集团在全球的战略,还可以利用各国之间税负的差异,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税收筹划。缺点是由于部分国家对某些行业禁止外资独立经营。

(2)与所在国企业进行合资或者合作经营。选择这一投资模式的优势在于:首先当地公司对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制度文化,产业政策、政府关系都较为熟悉,与之合作能迅速地打开当地市场,从而降低风险。其次,对于所在国和所在地区的政府所禁止进入或者限制外资进入的行业,通过合作或者合资经营可以直接绕开这一限制。最后,一般而言当地的税务政策都会给予相关的经济优惠和政策减免。缺点在于,由于存在文化差异和利益的博弈和纷争,很可能导致在经营管理上出现分歧,从而影响企业发展。

(3)跨国并购。跨国并购主要是利用资本优势,直接收购所在国的产业实体,例如,联想收购工imB全球个人电脑事业部,吉利收购沃尔沃都。跨国并购最明显的优势是能直接利用规模经济和战略协同效益实现生产。但是缺点在于:一是所在国政府可能以“国家安全”等理由禁止收购;二是在并购后对被并购企业的整合,特别是协同在文化和管理理念上的差异。

综上所述,三种投资方式都有着固有的优点和缺点。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具体经营情况和所在国的社会经济环境进行对比分析,在平衡中找出满意解。

(三)海外营运资金管理科学和高效的安排营运资金,不仅可以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还能有效的规避外汇风险。因此,需要从流量和存量两个维度来安排营运资金,一方面需要保障企业有足够的营运资金储备以防范经营风险和增加获利机会;另一方面需要营运资产存在方式之间处于最佳持有水平以增加资本收益。基于此思维,可以从两个方面实施措施:一是加强对流动资产和负债的管理,特别是需要利用所在国的商业信用,提升资金短期周转效率。二是减少资金的不合理占用。当前部分企业为了开拓海外市场,追求市场占有率,经常采用赊销方式,从而造成应收账款的管理效率低下。这需要集团对海外子公司应收账款的管理效率列为考核重点,以激励其管理层主动提升应收账款的管理效率。

(四)外汇风险管理在集团的外汇风险管理中,海外子公司需要结合自身的业务开展情况和财务状况,在对外汇信息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性的风险管理方案。通常而言,可以从内部管控与外部管理两方面进行设计:

(1)海外子公司外汇风险内部管控措施。这里最重要的是选择符合子公司情况和所在国国情的计价货币,这也是企业规避外汇风险的最基本方法。一是选择人民币计价。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开发和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形成了一些区域性的人民币结算,例如东南亚、中亚等地区。因此,在人民币市场化比较高的地区或者我国与所在国有货币互换性协议的地区选择人民币计价。例如印尼、新西兰、阿根廷等。二是选择可自由兑换货币计价。企业可以根据其经营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或者几种硬货币计价,这不仅有利于资金的调度,还可以转移货币的汇价风险。在开展对外贸易中,应遵循“收硬付软”的基本原则,即做到对资产和债权类以硬通货进行计价,而对于出口和债务类以软货币进行计价。

(2)企业的外汇风险的外部管理。具体表现在:一是充分利用国际信贷。作为现代金融行业中的一种融资方式,国际信贷可以实现货币资金的预收回笼,从而使得企业能很好地规避外汇风险。利用国际信贷规避外汇风险主要是指利用出口信贷、福费延和保付等方法。通过这一方式虽然企业需要支付一定的手续费和利息,但是可以十分有效地降低外汇风险损失。二是合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外汇风险。套期保值是企业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各类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外汇风险。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操作不当,不仅不能有效地规避风险,还有可能进一步放大风险。因此,母公司需要子公司采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严格管控。

(五)海外税收管理随着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日益扩大,海外税收管理需要成为整个海外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科学筹划,可以实现资金的节省和利润的增加。在充分利用海外国家之间的税收协定、所在国为吸引外资而采取的优惠政策实现纳税减免等政策进行税收优化管理职务还可以借鉴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国际税收策略和方法:一是设立避税子公司,即在那些提供较低税率或者税收优惠的国家设立子公司,将利润转移到该子公司;二是利用转移定价将通过高进价、低销价的方式将企业利润转移到那些提供较低税率或者税收优惠的国家。

参考文献:

[1]张新民、钱爱民:《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岳春燕:《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汤传玉:《跨国经营财务风险管理及其规避研究》,《金融管理》

2006年第9期。

财务管理制度管理体系篇4

论文摘要: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但财务治理并不等同于公司治理,而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财务治理是一种制衡机制。而财务管理是一种运行机制,二者构成了公司财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财务治理是对传统财务管理理论与财务战略理论的整合,财务战略是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联结的纽带。财务控制偏重价值管理,财务治理则偏重利益调整,财务治理是广义公司财务制度的一部分。本文就财务治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一、财务治理界定

关于公司财务治理(Corporatefinancialgovernance),国内各学者的观点不一,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伍中信(2001)认为,公司财务治理是一种企业财权的安排机制,通过这种财权安排机制来实现企业内部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同时还指出,企业财务治理作为企业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种经济利益冲突。杨淑娥(2002)认为,所谓公司财务治理,是指财权通过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配置,从而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系列动态制度安排。张敦力(2002)认为,财务治理是界定与协调各利益相关主体在财权流动和分割中所处地位和作用,最终实现各主体在财权上相互约束,相互制衡关系,促使企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果的公司治理。衣龙新(2002)认为,财务治理涵义可概括为:财务治理就是基于财务资本结构等制度安排,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配置,在强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前提下,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等机制,实现公司财务决策科学化等一系列制度、机制、行为的安排、设计和规范。林钟高(2003)则认为,财务治理是一组联系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和结构关系网络,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这种制度安排达到利益相关主体之间权利、责任和利益的均衡,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饶晓秋(2003)认为,财务治理的实质是一种财务权限划分,从而形成相互制衡关系的财务管理体制。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国内学术界对于财务治理的定义并无很大分歧,都认为财务治理是以财权合理配置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主要不同在于对财务治理主体的界定不同。笔者认为,只要涉及到财权的配置,均可归属于财务治理的研究之中,但是财务治理是否仅仅局限于一种“制度安排”。公司财务治理是指通过财权在企业内部的合理配置,并在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财务约束、财务评价等机制以达到权利、责任和利益的均衡,从而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套正式的、非正式的制度、行为和规范。

二、财务治理与相关概念关系辨析

(一)财务治理与公司治理财务治理是从财务的角度来研究公司治理,主要是界定与协调各利益相关主体在财权流动和分割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公司治理主要是界定和协调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财务治理结构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公司治理的灵魂。财务治理总体上作为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其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方面,必然要遵循、借鉴公司治理理论。应该说公司治理理论对财务治理理论的指导是最为直接的、重要的,公司治理理论的出现是财务治理理论的产生前提,没有公司治理理论的成熟与发展,就不可能有财务治理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成熟,而财务治理理论的不断充实、发展也必将促进公司治理理论的不断拓展、完善。如果用财务治理涵盖公司治理,则夸大了财务治理的范围和作用,限制了公司治理的范畴。公司治理除包含财务治理内容外,还包括人事、经营等方面的治理。应当说财务治理本质上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部分和根本体现形式,公司治理的其他方面治理效果也最终要落实到财务利益上加以体现。如果用公司治理定义、替代财务治理,则更为偏颇,局限了财务治理内涵和外延,除从属于一般公司治理共性外,财务治理还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可见,财务治理并不等同于公司治理,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联系:一是公司治理是财务治理的基础,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发展和深化。二是公司治理的模式决定财务治理的模式,财务治理的模式反作用于公司治理的模式。三是公司治理的目标影响财务治理的目标。四是公司治理和财务治理都根源于财产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分离。五是从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角度来看,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都随着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其内容也逐渐由只发生在公司内部所有者、经营者以及相关权利机构之间的狭义的活动扩展到广义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公司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六是公司治理和财务治理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管理方式,更应该是一种动态的管理活动,因而不能将公司治理和财务治理仅仅理解为一种制度安排,更应该从治理活动的动态含义来理解。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区别主要有:一是制衡的着眼点不同。二是激励的侧重点不同。三是约束制度的侧重点不同。四是机制涉及主体不同。五是保障实施主体不同。六是财务治理

比公司治理更为深化。

(二)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基于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财务治理主要是对财务资源和财权的安排机制,以形成利益相关者之间财权的战略联盟,提高企业财务运作效率及公司治理效率。由此可见,公司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构成了公司财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联系表现在:一是两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公司财务系统,都是公司财务报告的影响因素。二是两者对公司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的处理,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一贯性。如财务治理对公司财务战略的拟定,决定了财务管理的服务与发展方向;财务管理对公司财务的全面调控,决定了财务管理中财务控制的力度和手段;财务治理对公司财务政策的选择,决定了财务管理中具体财务制度的基调。三是财务治理决定了财务管理的框架和轨道,财务治理的模式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务管理的模式特征。如果说财务治理是从财务角度对企业内外部人与人之间利益分配的关系所做的协调和配置,那么财务管理就是这种协调和配置的应用。四是财务治理、财务管理与公司绩效之间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作为一种制度安排,财务治理状况的优劣直接影响财务管理,进而对公司绩效产生影响,而财务管理和公司绩效又受到财务治理的根本性制约。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主要区别为:一是从公司运营角度看,财务管理是公司管理的核心,财务治理则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因此,公司治理与管理的区别也就决定了两者分别属于不同的范畴。财务治理主要从宏观上对财务管理中所产生的财务关系进行指导、监督、控制和制衡,保证管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一种制衡机制;财务管理则是在财务治理框架下,具体进行财务运作和经营活动,基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一种运行机制。二是财务治理从制度性层面规定了公司财务运作的基本网络框架;而公司财务管理则着重研究在这样的框架下如何通过科学的财务决策实现具体的财务目标,主要集中在“操作性”财务领域,具有鲜明的“技术性”特征。三是财务管理着重于对财务主体的财务行为控制,表现为上层财务主体对下层财务主体的财务行为的一种单向规制活动。财务管理的效率性主要体现为公司财务成本总额的减少,即公司净资产值的增加;财务治理则着重于财务主体的财务权力、责任和利益的结构性安排,以及财务权力运作方式的优化,表现为财务主体之间财务行为的双边或多边相互协调与控制活动。财务治理的有效性主要体现为公司各层级财务主体的财务权力总成本的降低。四是财务管理是从定量角度论证企业价值,探讨企业财富是如何产生的,是财富创造的源泉和动力;而财务治理则是从定性方面研究企业价值,确保这种财富创造能够合乎各方利益要求的一种制度安排,是企业财富创造的基础和保障。(三)财务治理与财务战略财务战略是战略理论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与延伸,财务战略的本质既反映其“战略”的共性,又揭示着其“财务”的个性。财务治理包括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包括财务战略,财务治理是对传统财务管理理论与财务战略理论的整合,财务战略是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联结的纽带。财务战略的制定与执行是公司治理中一项牵涉面甚广的工作,财务管理部门乃至财务总管或财务副总经理往往是组织而非完全独立地承担企业的财务管理任务,这就需要财务治理理论的指导,从制度上保证企业最高决策层有效行使最终决策权,同时其他部门也能按制度积极配合,共同实现财务战略。任何大类意义上的财务活动,事实上都同时包含着战略与非战略的成分,其差异只是何者为主、何者为辅的不同而已,因此财务战略在财务管理中,进而在财务治理中的突出作用不可小视。

财务管理制度管理体系篇5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一般采取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型,其特点是集团总部实行制度统一、资金集中、信息集成、人员配置统一等。一般相对集中制度制定权,资金集中调度权,集中投资权,集中担保权,集中固定资产购置权,集中财务信息系统购置权等;相对分散经营自主权、人员管理权、业务定价权、费用开支审批权等。整体上按照“统一核算,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财务管控体系。

2企业集团基层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企业集团基层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基层单位财务内控制度体系不科学、制度内容不合理、制度管理不闭环等,使得制度管控过度或过松,不能有效发挥制度的控制作用。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财务内控制度体系设计不科学

一方面由于对制度管控理解存在偏差,过度强调制度管控在风险管控中的作用,制度建设缺乏针对性,制度体系过于庞大,不但增加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也达不到制度管控的效果;另一方面受财务人员管理水平影响,财务制度不健全,制度体系不完整,形成管理漏洞。

2.2财务内控制度编制流程不完整

财务部门对于制度的管控目的和具体管理的内容缺乏深入地研究和思考,制度内容过于复杂或者过于简单、制度限制性条款过于严苛等,造成制度与实际脱节,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制度编制过程中未进行充分的讨论沟通,以及未按规定履行决策程序等,造成某个环节管理缺失或与其他职能部门管理制度冲突,使得财务内控制度不能有效实施。

2.3财务内控制度权限分配不合理

在制度内容中有关职能部门及管理人员的权限分配方面,不能结合管理要求及本单位实际合理设计,出现由于管控过度影响工作效率,或者由于放权过度形成管理漏洞等问题。

2.4财务内控制度管控不到位

财务部门对财务制度培训宣传指导不够,影响了管理效果。且在制度制定后缺乏跟踪、监督检查以及有效的奖惩机制等,造成制度执行不到位。

3对企业集团基层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建设的建议

根据财政部印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各单位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结合单位类型和内容管理的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各单位制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应当遵循的原则是:执行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体现本单位的生产经营、业务管理的特点和要求;全面规范本单位的各项会计工作,建立健全会计基础,保证会计工作的有序进行;科学、合理,便于操作和执行;定期检查执行情况;根据管理需要和执行中的问题不断完善。作为企业集团基层单位,在建立财务内控制度时应首先遵循以上原则,同时要结合企业集团财务管控模式特点、本单位实际,科学设计制度体系,科学设计制度编制流程、科学选择权限分配,科学建立奖惩机制等,以实现制度的有效管控。

3.1关于财务内控制度体系设计方面的建议

3.1.1应结合集团财务管控特点。在集团化管控模式下,集团总部一般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结合集团实际情况和发展战略、管理需要等,制定统一的《会计核算办法》《成本管理办法》等,在全集团内各单位统一施行,各基层单位只有执行权,而无该类制度的制定权和解释权。因此,作为企业集团基层单位应着重建立本单位具体执行和业务操作方面的管理制度,如预算管理实施细则、资金支付审批权限制度、财务印章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差旅费管理制度等。3.1.2明确制度管控的目标。建立财务内控制度体系,首先应明确制度管控的目的以及应该达到的效果,才能对制度体系建设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设计。一是要通过制度管控规范企业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以促进规范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活动,确保企业依法依规经营、健康发展。二是通过财务内控制度明确各职能部门和管理人员的责任分工,促进各职能部门、各级管理人员的协调配合,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有效管控,为企业创造价值。3.1.3建立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基本框架。基层单位财务部门应围绕本单位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健全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具体可从基础规范方面及对经济业务活动管理方面来建立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基本框架。(1)基础规范方面。主要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集团总部关于基础工作方面的规定及本单位实际,建立本单位具体详细的基础管理制度。包括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财务档案管理制度、财务印鉴密钥管理制度、财务票据管理制度、原始记录管理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财务稽核管理制度、会计人员交接管理制度、财务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2)资产管理方面。主要建立账面资产及实物资产管理制度,内容包括资产的增减变动及日常管理、定期清查盘点等。具体包括货币资金管理、应收债权管理(包括备用金管理)、存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在建工程管理、无形资产管理、财产保险管理等制度。(3)债务管理方面。主要建立债务的审批、风险防范管理制度,具体包括借款管理、纳税管理、债务风险管理等制度。(4)收入成本管理方面。主要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及实施细则,财务收支审批权限管理,办公费、会议费、招待费、差旅费等费用支出管理,财务分析管理等制度。(5)收益分配方面。应根据公司法、集团总部管理要求,结合公司章程等选择制定,避免重复或冲突。

3.2关于财务内控制度编制流程方面的建议

3.2.1制定制度建设滚动计划。财务部门应制定制度建设滚动工作计划,有计划、有侧重点,及时、逐步完善财务内控制度,以避免为了完成目标任务或应付检查集中制定而影响质量。对于初始成立准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基层单位应首先重点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及实施细则、财务收支审批权限制度、差旅费等费用支出管理制度、备用金管理制度、银行密钥及印章管理制度等基本的财务内控制度,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逐步完善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对于已经建立了系统、全面的财务内控制度体系的基层单位,应结合国家政策法规、上级管理要求及本单位实际及时修订和完善财务内控制度。应制定合理的制度修订周期,既要确保制度符合国家政策法规及管理要求,防止制度内容引用法规政策过时导致出现原则性问题,同时避免制度要求不符合企业实际而出现较大管理漏洞等,也要确保制度的严肃性和延续性,以免影响制度的执行效果和效率,造成制度流于形式。3.2.2开展调查研究。财务人员在编写制度前,首先应收集、研究国家政策法规、上级单位、本单位内部其他部门的相关制度规定,并对实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和深入分析,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3.2.3组织财务内部讨论。财务部门应根据岗位职责明确制度的起草和审核分工,并组织财务人员对制度草案进行反复讨论。通过分工协作和内部讨论,一是可以加强财务各岗位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合作,实现财务制度的协调统一;二是通过对制度草案的多次讨论,可以促进财务人员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国家法规政策、上级有关规定,进一步了解、思考企业实际业务、管理现状等,既可以提高制度条文的全面性、严谨性和规范性,同时也促进提高财务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财务管理水平。3.2.4征求相关部门意见。财务内控制度初稿形成后,如涉及到其他职能部门责任分工、专业方面以及职工利益方面的,应组织与各部门进行多次讨论沟通,避免制度冲突或管控环节缺失。3.2.5履行决策程序。财务内控制度编制完成后,还应根据内部决策制度规定履行审批决策程序后方可执行。特别是涉及资金管理方面的制度,应符合“三重一大”要求,严格按照规定履行集体决策程序。

3.3关于财务内控制度权限分配方面的建议

把握好制度内容中涉及的权限分配问题,可以使制度管控在防范风险的同时,达到提高效率和效益的目的。3.3.1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对财务内控制度有关管理职责权限的设定,应采取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方式。集权是为了防止缺乏监督出现管理漏洞,分权是为了防止控制过度,不利于分清责任和提高工作效率。具体权限的分配,应结合企业不同时期、不同业务环节的管理需要而确定。在企业成立初期或企业主要负责人更换初期,应按照偏集权化的原则设置管理权限,以便全面掌控和从严约束各项经济业务活动,防止监管不到位出现问题。在企业财务内控管理运作相对成熟、各职能部门的管控意识和协作配合度提高后,可以按照适度放权的原则修订和完善财务内控制度,以实现分工负责、层层落实责任、提高效率的目的,达到制度管控的最高目标。3.3.2权限分配与预算管控相结合。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涵盖了生产、经营、基本建设、资本运营等全部经济业务活动的各环节,预算管理实行财务部门归口负责、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参与、层层把关的管理模式。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制定财务收支审批权限等制度时应结合预算管理的要求及责任分工设定各审批环节的权责界限,以确保预算的管控效果,防止制度管控与预算管控脱节。3.3.3体现逐级管控的原则。在财务审批流程制度设计中,应按照从业务到财务,从财务到决策层的顺序逐级管控,以便分清责任,明确审批流程中各层级、各环节的权责定位,实现高效管理。

3.4关于财务内控制度执行效果方面的建议

3.4.1定期组织财务制度培训。财务部门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在加强对财务审核环节进行监督、指导的同时,通过定期组织内部培训学习的形式,及时宣贯财务制度,增强各级管理人员对财务制度管理要求的了解和理解,促进从业务端加强管理,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升企业效益。3.4.2定期组织财务自查和内部审计检查。监督检查是确保制度执行效果最为有效的途径,因此要定期开展对财务制度执行情况的跟踪检查。重点应做好财务自查和内部审计检查两方面的工作。全面系统的财务自查工作及内部审计检查工作一般应至少一年组织一次,在制度实施的初期可以通过不定期跟踪检查的方式监督制度的执行效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修订、补充完善制度,以适应管理需要。3.4.3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企业应建立有效的“权、责、利”对等的奖惩机制,以保障财务制度的有效管控。奖惩制度应注重可操作性,考评方法应选择适当,同时确保持续执行到位。

4结语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财务管理的重点逐渐转移到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预算预测、资金统筹、财务筹划、税务筹划、控制评价等方面,财务部门要紧跟企业改革发展形势,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内控制度,通过制度管控实现业务与财务的高度融合,在有效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同时,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彭松.浅析集团公司财务内控体系的建设[J].当代会计,2015(11).

财务管理制度管理体系篇6

高等学校财务管理职能涉及收入管理、支出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成本费用管理等内容,涵盖教学经费、科研经费、行政经费、学科经费等各项功能性经费管理。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着制度建设不健全、不精细、不适应、不及时等问题,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制约了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导致财务行为异化、经费浪费严重和腐败发生,降低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削弱了学校财务可持续发展能力。

1、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健全。目前,高等学校内外部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教育经费来源越来越多元,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差异很大,教育经费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根本变化,用好管好教育经费将越来越重要,任务也越来越艰巨。但高校传统的依附型财务管理理念造成学校不重视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而是过多依靠贯彻执行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高等学校许多具体的经济活动和财务行为得不到具体的内部财务制度的规范指导和约束控制。高等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这种不健全性易造成学校内部财务管理漏洞,教学科研活动中的许多经济业务管理尚未建立相应的财务制度加以规范和控制,易产生腐败和浪费行为。如零星办公用品采购制度的缺失,导致假借购置办公用品转移资金和谋取小集体福利等;科研耗材出入库制度的缺失导致科研虚购耗材转移资金或通过购置耗材转移资金等。

2、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精细。高等学校作为准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受到政府的严格管控,高等学校的各项资金来源和各项支出等经济活动基本上都有相应的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指导和约束。但由于高校经费来源的多渠道,导致高校经费受不同部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约束,满足不同需求,实现不同目标,往往造成相互之间的不一致和脱节,以及过于原则性规定问题的存在,显得财务制度建设不够精细化,十分粗放。导致高校内部财务制度执行难,易出现执行偏差等问题。

3、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适应。高等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适应性包括适应外部经济、教育发展环境和学校内部实际状况两方面。我国高校已建立起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为辅的格局,高校不仅从政府获得稳定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持,更要从教学市场、科研市场、社会服务市场等通过市场交换规则获得非财政性资金供应。因此,以资金活动为对象的财务管理活动必须从学校与政府之间扩展到与整个社会。为满足学校适应市场化的资金筹集和支出需求,必须对原先单纯满足政府财政性教育资金管理需求的内部财务制度进行改进,使学校内部财务制度适应市场化经济行为管理需求。但同时,高校内部财务制度毕竟是为学校内部财务管理服务的,相对而言,不同发展规模、不同地域、不同隶属关系、不同发展历史、不同专业构成、不同竞争实力、不同组织架构的高校之间在财务行为和财务关系上差异较大,其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方式、方法、程序等也可能不完全一样。所以,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仅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应充分考虑学校内部教育经济活动的特点和管理需求,增强其适应学校内部管理的需要。

4、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及时。近十多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不断改革创新的时期,也是学校违法案件和资金严重浪费的高发期。一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财经法规和政策,试图从政府角度加强对高校经费的宏观管理和微观指导,加强教育经费监管,督促高校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各高校也在不断强化内部财务管理,从财务制度、财务信息化和财务组织建设等方面加强教育经费内部管理。但在此过程中,高校普遍存在制度建设惰性,一方面表现为简单套用政府财经法规和政策,导致制度执行过于原则性;另一方面制度建设过于陈旧,没有及时进行修正。

二、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几个关系处理

学校办学过程中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财务制度给予保障、监督和管理。针对当前高校内部财务建设的迫切需求和存在的不足,应理顺和把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组织协调、财权配置和管理要素三方面关系。

(一)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关系

高校内部财务制度的建设必须有相关部门的参与,必须由相关部门和人员共同贯彻执行。没有业务部门的参与,单纯财务部门制定的内部财务制度将可能不符合学校实际,操作性上也将受到约束,制度的管理效能也将大大降低。所以,高校在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财务部门必须首先与相关业务部门积极沟通、协调,充分了解业务活动的规律、业务活动过程,共同分析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具体业务活动过程的财务行为、易产生的问题及原因;其次应就形成的内部财务制度拟订稿与相关业务部门再沟通、征求意见并最终达成一致。但在此过程中,应保持财务的相对独立性、自主性和全局性,财务部门要敢于坚持原则,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综合管理、全面监督职责。

(二)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财权配置关系

财权配置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制和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体现。高校内部财务制度的建设应合理划分财权,明确各部门以及各级领导的经济责任,构建清晰的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财权配置体系以理顺财务关系。首先,在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中应清晰定义财务组织架构和职权,包括校长、主管财务副校长或总会计师、财务人员,明确不同层级的职权;其次,明确学校职能部门和教学科研单位各项经济责任,以及职责履行所对应的职权;第三,在职权明确的财务组织架构建立的基础上,着重对财权中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以及相关的建议参与权等财权架构进行规范,在具体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充分把握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合理配置,包括业务流程中或不同责任部门间的配置,保证高校内部财权顺利运行,实现学校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三)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管理要素关系

高校财务管理要素可归纳为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动力要素和控制要素四个要素。其中主体要素主要指财务活动中的全体管理人员,重点是财务管理人员;客体要素主要是指财务管理的对象,即学校资金及其运动;动力要素是指激励机制,体现为职责履行考核评价;控制要素主要是对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和动力要素进行约束、监督和指导,体现为学校财务管理体制。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应正确把握和贯彻财务管理四要素构成体系,在制度建设中要明确财务管理主体、财务管理对象、财务管理手段以及适用的激励约束机制,贯彻事前、事中、事后的连贯性管理,实现制度以及内含政策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持续性。

三、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实践过程建议

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是一个理论与实践、政策与实践相互贯通的过程,制度建设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理论功底、较深的政策把握能力、全面的学校管理需求洞察能力和未来管理发展的脉搏把握能力,严格按照制度建设过程进行制度建设。

1、全面整理和分析国家相关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合法性基础。关于高校财务管理方面,国家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如《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以及各项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国有资产管理办法、部门预算系列管理办法、内涵建设投入政策、学生收费管理办法、学生资助经费管理办法“、三重一大”管理办法等。这些规章制度分别涉及学校财权配置、财务事项具体处理程序、财务支出结构、支出控制方面等等。学校要全面收集和分析这些法律法规所管理的内容和具体规范,可通过建立eXCeL表格形式,将不同制度办法的颁布实施时间、主要规范内容以及执行难点等进行归类整理。一方面方便学校财务人员和相关业务部门人员学习掌握、贯彻执行;同时也易于发现这些法律法规政策未明确的地方,发现学校在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办法方面不到位、不及时、不全面的地方。

2、全面整理和分析学校各项经济活动及管理需求,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适应性基础。财务制度是为财务管理服务的,是用来规范财务行为、理顺财务关系,为学校经费有效使用提供制度保障和指导约束的。全面分析学校各项财务活动的特点是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关键,各项财务活动也是财务制度建设的对象。高校财务活动按财务管理内容分为收入、支出、资产、负债、基金、成本费用、收入分配等;按照部门预算支出经济分类可分为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其中公用经费支出又分为水电支出等;按照部门预算支出功能分类可分为教学经费支出、科研经费支出、行政经费支出、后勤经费支出等;按照经费支出的预算责任单位可分为行政部门、院系教学部门、科研院所、后勤保障部门等不同责任单位经费支出。所以,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就是全面分析和把握学校各项经济活动的过程,这也是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必须依靠业务部门共同参与的原因所在。通过分析发现学校现行各项经济活动监管中存在的不足,特别是在规范性、科学性、精细化、有效性等方面的问题,保证学校所建设的内部财务制度适应学校财务管理需要,适应学校教学科研事业发展需求。

3、全面整理和构建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理论体系框架,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整体性基础。根据学校执行的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和学校内部经济活动范围、内容,按照财务管理内容整理和构建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体系整体架构。

第一部分:基本财务管理制度。包括高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和高校事业财务管理制度以及高校控股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三个方面。

第二部分:基础财务管理制度。包括高校综合部门预算管理制度、高校内部综合执行预算和院系责任预算管理制度、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制度、高校经费支出审批制度、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高校采购及招投标管理制度、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财务信息披露与财务分析报告制度等方面。

第三部分:财务机构与财务人员管理制度。包括财经领导小组设置与职权制度、财务机构设置与职责管理制度、高校财会人员聘用管理制度、财会人员岗位职责与工作标准管理制度、高校财会岗位与人员考核管理制度等方面。

第四部分: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主要包括(1)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包括货币资金管理制度、现金管理制度、银行结算管理制度、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网银支付管理制度等方面。(2)债权债务管理制度。包括筹资管理制度、职工暂借款管理制度、往来款项管理制度等方面。(3)材料(存货)管理制度。包括工程(基建)材料管理制度、教材(图书)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教学科研试剂耗材管理制度、办公用品管理制度等方面。(4)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管理制度。包括基建工程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大中修项目管理制度、零星小维修项目管理制度等方面。(5)对外投资及担保管理制度。包括对外担保管理制度、对外投资管理制度、控股企业投资管理制度、后勤实体管理制度等方面。(6)其他管理制度,包括外币业务(外汇)管理制度、无形资产管理制度等方面。

第五部分:负债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包括借入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应付及预收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应缴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以及代管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等。

第六部分:经费支出及成本费用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包括差旅费开支管理制度、实习经费开支管理制度、实验经费开支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人员薪酬开支管理制度、业务招待费管理制度、水电费开支管理制度、学生资助经费开支管理制度等方面。该部分要严格按照经费支出经济分类和支出功能分类进行设计,其中经济分类财务制度设计是基础标准,如招待费的支出审批制度中的招待标准、审批内控、报销票据管理等;功能分类财务制度设计重在结构和程序上,如科研经费中的招待费支出审批重在招待费比例、招待费支出审批流程等方面。

第七部分:收入及结余、基金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包括学生缴费管理制度、学生奖贷勤助补管理制度、发票及票据管理制度、资产出租出借收益管理制度、对外投资收益管理制度、捐赠收入管理制度、服务性收入分配管理制度、事业结余管理制度等方面。

第八部分:财务决算、财务报告、财务分析管理制度。包括综合财务决算制度、项目经费决算编报制度、预算执行报告及分析制度、经费支出财务报告与分析制度、预算执行进度报告制度、水电费用分析报告制度等。该部分应按照重要性原则,分月度、季度、学期和年度展开分析报告,为学校决策管理提供依据。

第九部分:辅助财务管理制度。包括财会人员工程交接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方面。

4、全面整理和分析现有内部财务制度成果,寻找差距,发现漏洞,明确制度建设项目和进度,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及时性基础。学校财务部门应重视整理和审核学校现有财务规章制度,能及时根据学校内外部财务环境的改变,对照内部财务制度理论体系进框架,找出现有制度建设成果中存在的不健全、不适应、不精细、不及时问题,明确拟修订、拟废除、拟新增制度建设项目。为此,学校财务部门内部应重视财务制度建设分工,明确具体负责牵头人,支持内部制度建设工作,要将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会计核算工作的习惯做法、要求给予制度化、书面化和成果化。

财务管理制度管理体系篇7

关键词:内部控制;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1

一、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一方面有助于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避免出现资金浪费,对实现建设计划也起到了帮助。

二、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制度欠健全

新形势下所高校财务管理面对的环境更加复杂,需要在原有的管理体系上做出优化整改,这样投入使用后才能充分发挥财务系统监管控制作用,避免出现质量不达标的现象。但现有的高校财务系统管理制度中,仍然存在很多隐患因素,比较常见的是管理制度中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新形势下财务管理的优势与特点,在对资产进行管理时,仍然按照原有的体系来进行,缺乏有力的内部控制体系,在此环境下所进行的高效财务管理,大部分是针对高校的财务支出以及收益来进行,并没有对资产进行全面核算,这种管理方法对于财务资金的安全性构成了影响,高校所进行的建设计划中,缺乏符合实际情况的资产管理信息,对于资金的调动使用自然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标准。内部控制虽然在部分高校中有也得到了落实,但内部控制的范围较小,只是针对财务系统来进行的,高校发展中各个部门的资金使用情况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控制。

(二)财务预算欠科学

在财务管理体系中,预算管理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各个阶段的财务资金使用情况,预算所面对的数据中也存在一些误差,在预算审核前这种误差现象并没有被发现,并且继续被投入到使用中,安全预算结果开展的财务管理存在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地方,按照预算结果开展的财务管理很容易出现资金流动性下降的情况,也增大了财务管理的风险性。预算需要面对各个部门来进行,但原有的财务管理体系中,只是针对财务系统内部来进行。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系统资金使用情况逐渐变得复杂化,预算体系如果不能充分的融合新形势财务管理特征,很容易导致管理隐患问题出现,导致预算管理失去实际意义。

(三)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会计人员所面对工作任务比较基础,但同时也是十分重要的,新形势下财务管理制度完善所面对的主要问题中会计工作薄弱是比较明显,同时所带来的影响也是十分严重的。基础工作完成效果不理想,接下来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很难开展,并不能达到理想化的经营管理标准。财务系统基础工作薄弱所带来的连带反应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研究,发现新形势下财务基础工作的监管力度严重不足,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监管目标。

上述问题是新形势下财务管理需要重点完善的,对于此类问题需要在管理制度中进行充分的完善,避免影响到财务系统的稳定性,这些问题严重的阻碍了高校的发展建设,也增大了管理制度应用的风险性,是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下面文章将以这些问题为背景对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具体方法进行论述。

三、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对策

(一)建立建全内控制度的监督评价机制

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审核,观察应用落实解决段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内容,监督体系的完善对管理计划的全面落实起到了很大的帮助。面对新形势下的财务管理任务,高校应当针对财务管理任务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并确保监管体系能够充分的发挥效果,在监督管理期间,要以高校发展计划实现为前提,确保建设任务进行能够得到充足的资金保障,资金的使用方向以及使用额度也能得到有效的监管控制,帮助高校平稳的渡过新形势财务管理过渡阶段,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建立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如果管理方法选择不当,会出现财务管理混乱的情况,因此监管体系建立要在快速的完成,在各部门之间形成联系,当发现监管力度下降的情况,可以通过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优化来进一步解决,形成具有财务风险防御能力的监管体系,并促进管理计划能够在基层会计中充分的落实。

(二)科学制定预算计划

针对内部控制的体系建立,高校在提升办学能力的同时,也需要长久稳定的经济收益来源,这样高校所进行的管理计划才更能贴近实际情况。新形势下开展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也可以借鉴一部分原有的管理经验,针对其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完善,这样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对管理计划开展企也能起到铺垫作用。对财务的经济收益与支出分开管理,这样所进行的监管计划更符合实际情况,高校建设计划开展需要使用资金时也要有完善的审批流程,达到理想的建设体系,以管理制度为背景开展的财务管理更能发挥监管作用,避免管理期间出现质量不达标或者监管力度下降的问题。

(三)加强基础财会工作监管

新形势下,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理念要快速的改进,对原有的管理理念进行完善,这样最终所得到的管理制度才能在高校财务系统中进一步落实应用。管理人员的个人能力提升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岗的会计人员要定期学习先进的工作理念,并将其应用在高校财务系统工作中,通过这种方法来促进管理计划在基层中进一步落实应用。在对高校经营管理的财务资金使用情况进行预算时,要充分的融合基层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技术方法来进一步完善,为管理任务进行创造可行性。

四、结语

高校财务管理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工作任务,开展期间会受到高校经营管理环境影响,通过管理制度完善,能够帮助高校更好的使用新形势下的经营环境,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也能帮助实现更理想的经营管理计划,高校经营管理期间所遇到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管理制度完善的参照依据。

参考文献:

财务管理制度管理体系篇8

关键词:财务管理;控制体系;有效;运营;基础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1

财务管理贯穿在企业的运营的整个过程当中[5],目前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上出现了信息失真等问题,对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在企业内部构建起科学合理的财务内控管理体系是关乎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企业保持健康运营的基础。

一、企业财务内控的主要内容

(一)内控体系的建立

企业财务内控体系是保证企业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向前发展的基础,而企业内控体系的建立是要根据企业在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的[1],完善的企业财务内控体系能够从组织和制度两个层面上对企业的财务情况和发展进行合理的控制。一个科学、有序的财务内部管控体系对财务的各项业务工作做到规范化管理,对财务工作中的业务流程管理更加全面[3],对企业中的岗位及企业发展的控制点能够监督到位。

(二)内控的制度化管理

对企业财务内控体系的有效保障需要以财务制度的不断完善为基础,所以企业在运行内控管理体系的时候,要在企业内部进行岗位职责的明确、审批制度的完善、现金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的建立。并且要建立起相应的控制标准,保证财务的各项工作能够有据可循。

(三)科学的控制方法

企业的财务管理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作为企业财务管理重点的内控制度更是要讲究科学化的方法。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要将组织规划进行综合的运用、对授权批准制度进行系统化管理、对预算制度进行全面化的管理等等。在财务控制的方法上要根据业务的性质不同、工作的特点不同使用合理的控制方法,保证财务内控管理方法的有效性。

二、当前企业财务内控管理现状

我国企业在财务的内控体系因为内部环境、内部管理手段、监督上没有做到位,导致了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方面与预期不符。

1.企业内部环境成为了财务内部控制有效进行的阻碍性因素:企业在发展和运营中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基于这样的目标现在我国的很多企业对利益的追求已经达到了过分重视的程度,没有意识到这样过分的追求会对企业内部的控制机制产生巨大的压力。还有些企业虽然建立起了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当中缺乏专业的人才去管理,加上企业对现有员工在培训上不够重视,最后就导致已经建立起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预期效果不理想。

2.内控管理措施与体系建设不相匹配:企业的内部控制措施实施主要是有两个方面,第一是企业的决策者过分的干涉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最后导致财务制度和流程处于形式化;第二是由于财务人员专业性不强,建立起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全面,这样就导致措施无法有效的实施。

3.企业财务审计部门建立不全,缺乏对财务部门的监督:我国现在的企业基本上都只有财务部门,这样企业在整个生产经营中就缺少监督的机制,而这样企业的财务管理在进行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而出现的问题也是做不到及时解决,甚至是找不到问题的原因的。

三、如何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建设的措施

上面说到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三个问题,那么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建设也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有效的改善。

1.企业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作为企业,要想在财务内控体系上加强建设必须建立起与企业相适应和匹配的内控管理制度,首先企业在建立制度的时候要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然后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制定出和其想适应的内控目标,对企业与财务相关的各项工作做到规范性,这些制度主要是凭证制度、核对制度等,还需要注意制度建立后要随着企业的发展进行完善,不断的充实制度中的内容。

2.企业财务内控管理机构的明确:对财务控制机构中的人员要进行明确的分工,确保财务管理内控工作成为企业经营状况的真实反映。在职责上要将决策者和执行者进行划分,在财务活动中要避免一人工作,保证不相容工作的职务分离。

3.加快企业财务审计部门的建设:企业财务内部审计部门的建立是保证企业财务监督工作落地的基础,能够随时发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也利于企业管理者对企业风险的及时了解,对企业降低风险损失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财务审计部门也能够对完善企业财务内控体系起到促进和改进的作用。

企业财务控制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是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和财务管理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企业只有建立起和自身发展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内控体系才能够对企业发展、对企业运营情况全面的掌握,才能增强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才能让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中抢占先机,同时企业财务管理内控体系的建设也对企业的扩大经营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完善的财务管理内控体系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需求,不断的在企业的运营当中完善内控体系的不足之处,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对企业的成本控制、经济效益发展都有着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丽.论完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现代商贸工业,2012(20).

[2]邱盛柱.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若干思考.审计广角,2012-10.

[3]徐玉民.浅谈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建设.经济论丛,2012.

财务管理制度管理体系篇9

【关键词】医院;财务管理;问题;措施

医院的发展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我国国民生命安全,也关系到我国医疗界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随着国内医疗体制改革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升,对于医院医疗服务的提供提出了新要求,也给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然而纵观我国医院财务管理,虽然管理效果较为可观,但是依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一、医院加强财务管理的意义

国内医院由于长期以来管理体制的束缚和制约,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相对低下,特别是公立医院在与私立医院进行相互对比时,其财务管理上存在的漏洞与不足更为明显。财务管理本身是一项相对复杂的管理,政府针对于具体组织机构的财务管理更是进行详细的规范与指导,然而医院现有财务管理能力与水平与其整体发展目标之间存在的矛盾却需要在短期内进行解决,医院加强财务管理研究也显得刻不容缓。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资本的融通和经营中现金流量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当前,财务管理不仅仅是具体企业综合管理活动中的组成部分,市场经济体制下,一般性机构在常规发展中也需要进行财务管理以保障自身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自身的长远健康发展。医院内部的财务管理对于改善其财务管理状况,提升其整体发展潜力更是具有积极意义。

二、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首要问题便是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制度本身作为管理事务的规范与指导,其缺位或不完善的现象容易催生具体财务管理事宜中多种问题的产生。医院并未重视财务管理这一与医院主要职能发挥联系较少的制度建设,部分医院甚至在沿用着多年以前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财务管理,不仅造成了财务管理工作在开展上的盲目性,更是使得医院内部财务管理的效率难以得到保障。

2.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

财务管理是一项专业性与复杂性较高的管理工程,国内规模较大的医院其实际财务管理工作的任务量相对繁重且牵涉到多个科室与部门,这也使得其需要具备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当代管理学的理论认为,组织机构内部进行的财务管理体系不仅要具备科学性与可行性,这一体系本身更是要同制度一样居于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医院内部普遍存在的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严重影响到了医院内部财务管理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为医院财务管理正常进行造成了诸多障碍。

3.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及能力有待提升

我国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监守自盗的行为,这也财务人员自身素质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也极有可能是受到新形势环境的影响,但无论如何提升财务人员素质是十分必要的。另外,由于很多财务人员均已经从事该行业多年,在工作形式方面已经形成习惯,但此种工作习惯对于当代财务管理工作而言显然已经渐渐失去了效用,在学习新技术、使用新设备已经习惯新理念的过程中,其往往会受到传统财务管理的影响导致效果不佳,甚至对新技术等存在排斥态度,由此也导致了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一直得不到提升。

三、新形势下强化与完善医院财务管理的相关措施

1.完善并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

完善并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是医院加强财务管理的根本措施。首先,医院内部应当对于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予以重视。其次,医院内部应当就如何进行财务管理制度完善进行努力,可以参考成功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确立及完善方式,结合自身医院财务管理实际状况进行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或完善,确保财务管理活动的开展能够在财务管理制度的具体指导下进行,保障财务管理制度在整个财务管理活动中的指导性地位得到尊重。

2.健全内部财务管理体系

健全医院管理体系是医院在现阶段加强财务管理的常规途径。财务管理体系的完善需要对于财务管理资源进行重新的整合与分配,根据不同方面的财务管理工作特性及工作量大小而对于财务管理资源进行针对性配置。财务管理体系隶属于医院内部综合管理体系,因此对于财务管理体系的完善也需要对于整体管理体系进行不断的健全与完善,使得其它方面的管理工作能够对于财务工作开展提供全面支持。

3.提升相关人员工作素养

财务管理工作出现质量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会计人员自身,会计人员监守自盗、做假账等现象在当今社会屡见不鲜,为了避免其今后在开展医院财务工作时再次出现此现象,应利用法律武器以及强有力的监管制度来规范其行为。另外,为了使财务工作效率能够得到提升,应积极对现有会计人员进行培训,除了要提升其工作技能外,也要对其开展思想工作,使其能够得到全面提升,同时也可以积极引进该方面的专业人员,以达到壮大人才队伍的目的。

四、结语

财务管理是医院宏观管理体系中的关键部分,对于医院未来发展决策的产生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在新形势下加强与完善医院财务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如今医疗改革已经渐渐走上正轨,人们对医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院经济效益的提升,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都要求对于财务管理工作进一步的加强,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更是需要医院全体部门与全体人员的支持配合。

参考文献:

财务管理制度管理体系篇10

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集中管理

在现代集团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中,财务管理是最为重要的部分,直接关系到企业集团能否健康有序的开展经营活动。我国企业集团出现较晚,成立方式也不一样,选择走集团化道路时,一开始由于对企业集团的认识模糊,致使我国企业集团鱼龙混杂,出现不少问题。大多数企业集团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子公司各自为政,集团统一制约与协调困难、资源难以集中优化配置、信息分散等种种弊端,许多大企业集团在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表现突出,财务管理漏洞频出,财务风险控制形同虚设,财务信息失真、资金散乱。如果没有建立一套完善和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势必影响企业集团的有序运营。因此,研究如何加大企业集团的内部控制力度、提升集团的财务管理水平,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企业集团财务集中管理的内涵。

(一)财务集中管理必要性。传统的集团财务管理是一个分散的管理流程:集团总部和各子公司分设独立的会计账簿,进行会计核算,并在会计期末结账后向上级单位递送书面报表。集团整体的财务信息只有到会计期末,各个会计主体结账后才可得到各子公司财务报表,最终汇总得出整个集团的合并报表。因其信息滞后、不全面,资金在各子公司间调动困难以及子公司追求自身利益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企业集团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数据信息的集中提供了可能,集团财务集中管理的思想开始出现,对传统的财务管理流程进行了修订。由集团总部统一设立会计账簿,统一制定会计科目、人员权限、业务流程等,各子公司基于网络在异地独立录入数据,电子数据集中存储于集团总部数据库,并由集团统一结账,编制财务报表。这种方式的改变,实现了集团会计集中核算、实时查询与处理相关信息;实现了跨账簿、跨企业和多维度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实现了企业集团对财务资源的整合效应,同时,还可以有效控制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促进企业集团健康快速的发展。

目前,财务集中管理已经在国外企业集团得到广泛应用,全球500强中的绝大多数企业集团均已建立。与传统分散管理模式相比,财务集中管理更适合于跨地区、多元化、多层级结构的大型企业集团。

(二)财务集中管理特征。(1)管理链条多层次。企业集团不同于单一法人经济实体,从集中管理的主体方面看,企业集团财务集中管理涉及到集团董事会、经理层、集团财务部;子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子公司财务部;分公司经营者、分公司财务部。集团总部在财务管理链条上处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管理半径最大。(2)管理客体复杂化。从集团内部的各管理主体看,涉及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员工、外部供应商、客户等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及其各自形成的财务关系构成企业集团财务集中管理的客体。由于各级法人所处得地位不同,对各自控制的财务管理客体的范围也不一样。(3)管理方式多样性。在委托模式下,有效的财务集中管理依托于一系列的管理手段:以企业经营财务信息的实时集中为基础,通过建立财务信息中心,实现集中管理;通过实行全面预算和资金集中管理,实现集团资源合理配置;通过实行财务负责人委派制和财务人员的统一管理,确保集团财务政策制度的贯彻执行;通过强化集团内部审计,对各子公司的经营情况进行事后监督等。

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家产学研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初期仅有2家子公司,集团总部未直接参与子公司日常经营和财务管理。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出现,集团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2009年初,集团已拥有28家控股子公司,分布在国内外多所城市,同时,涵盖多个业务领域,呈现出多产业、多地域的经营特点。随着集团业务的迅速扩张以及旗下企业的快速增加,各项管理出现一定困难。为进一步强化管理,集团结合未来发展的战略布局,综合分析了现有股权架构和业务模式,对母子公司进行了重新定位,集团总部设立了科研、产业、生产、行政支撑等四大横向体系,纵向设立了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华西、美洲、欧洲、亚太等区域,各区域在业务上受集团总部直接领导,行政上受集团总部和区域双重领导。

由于集团在经营管理方面所做的调整,原有的财务管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集团战略发展的需要,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财务管理架构不健全。集团总部缺少专职财务管理人员,对子公司管控过于松散,导致财务管理工作不够深入、全面,各项财务报告不能全面反映经营实质问题等。加之,原先的财务管理架构没有体现集团战略布局,已无法满足集团经营管理需求,不能为集团总体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2)财务信息反馈不及时。由于集团总部和大部分子公司异地办公,采用的会计核算方法、财务软件以及财务信息的报送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加大了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工作量及工作难度。再加上,子公司财务人员按照当地管理层的需要而进行财务报送信息的拟定,时常出现子公司报送时间不及时情况。(3)预算管理不完善。由于企业集团的层级比较复杂,各体系、区域、公司及部门之间常常出现协调不顺畅的情况发生,预算管理的理念也很难在集团上下达成共识;预算方法不够科学严谨,随意性较大;预算的指标设计不够系统完整,没有实现全面的预算管理,最终使得预算形同虚设,未能指导集团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也没有发挥其财务监督的作用。(4)资金管理松散。由于企业集团日常资金管理没有全面合理的预测与控制,缺乏统一的资金监控和调配机制,造成子公司投融资决策的随意性,片面追求自身利益、不顾集团整体的发展和战略目标。从而出现部分子公司资金闲置,盲目对外投资;部分子公司资金短缺,对外融资,担负较高的财务费用。

三、构建企业集团财务集中管理体系的措施

面临集团财务管理暴露出的诸多问题,结合集团在经营方面做出的调整,集团进行了一系列财务集中管理的实践探索,建立了“五统一分”的财务集中管理体系,即财务制度统一、财务机构设置统一、财务人员管理统一、财务软件统一、资金管理统一和会计核算分离。

(一)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和架构。集团和各子公司日常管理是通过公司制度规范来约束的,集团要体现有效的集中管控,首先必须推行制度统一化。财务集中管理最先要考虑的内容就是财务管理的制度统一。借助集团推行内控制度体系的契机,集团财务中心全面梳理了母子公司各项财务制度,结合集团实际情况,颁布了《集团财务管理制度》。该制度明确了财务中心管理职责及架构,规定了会计核算办法、资金管理办法、预算管理办法、财务报告及会计档案管理等一系列管理规定,规范和改进了集团总部和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从制度上完善了财务管理体系,使管理层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集团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在组织架构方面,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实现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职能的有效区分。集团财务中心下设有会计核算部、预算管理部、运营支撑部、资金管理部,负责集团总部和体系的财务管理工作,同时指导和监督各区域会计核算工作。各区域成立区域财务中心,参照集团财务中心的管理架构,设置与其相对应的岗位,负责区域内所辖公司的账务及成本核算工作,同时,按照集团财务中心的会计核算要求,定期报送各项财务数据。

在人员管理方面,集团总部及区域的所有财务人员受集团财务中心统一管理,包括上岗资格、职务任免、薪酬发放、后续教育等方面。区域财务中心负责人由集团总部统一委派,业务上受集团财务中心直接领导,行政上受集团财务中心和任职区域双重领导;区域财务人员的岗位设置、招聘及职责,由集团财务中心统一制定。财务人员实行定期述职和轮岗交流制度,一般不得超过三年,以杜绝财务人员不当行为的发生。

(二)搭建集团信息化管理系统。为满足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需求,集团作出了选用oracle作为实现财务集中管理的技术手段的重大决定,抽调集团总部、各体系及各区域干部,组建了集团信息化管理小组,集团一把手任总负责人。整个项目从前期调研、拟定方案、中期测试到最终上线历时12个月,搭建了一套集财务、供应链、业务于一体的eRp集团管理系统。

在技术方面,一是集团总部与子公司间建立实时网络通讯系统,只在集团设立服务器,整个集团只使用一套管理软件;二是在子公司只安装浏览器,子公司全程通过网络进行日常业务处理,并将数据实时传递到集团服务器;三是服务器数据由集团信息中心进行统一维护和管理。

在财务方面,一是建立了在多行业背景下的数据集中管理体系,确立标准的财务编码和业务规范体系,包括标准的会计科目、统一的会计核算政策、统一的报表格式等;二是通过对集团财务核算实施网络监控,实现了财务信息的实时共享,通过对集团总部、体系、区域、公司、部门等不同维度的监测,实时了解经营动态;三是建立了预算管理子系统,完成了预算体系的搭建、预算规则定义及数据导入,实现了实时控制、预算审批及分析等功能。

(三)推行全面预算管理。(1)将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结合。基于集团整体战略布局,建立以战略目标为基础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强化管理层对其重要性的认识,设立预算管理机构,包括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工作小组、预算责任中心等,真正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全员参与性。预算管理委员会是实施预算管理的最高决策和管理机构,集团管理层、财务、销售及生产负责人均应参与;在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设立预算管理工作机构,即预算管理工作小组,由其履行预算管理委员会的日常管理职责;预算责任中心要根据其在集团预算总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作用和职责划分的,承担一定经济责任,并享有相应权利和利益的集团内部单位,包括集团各体系、各区域、所属公司、所属部门等。(2)科学、合理的编制预算。集团整体正处于快速成长期、业务品种较多、预算责任中心较繁杂、随着内外部经营环境变化,会临时调整预算,所以不太适用定期的预算编制方法,而采用了滚动预算编制方法。滚动预算适应性较强,但是预算管理的工作量较大。集团借助eRp集团管理系统,实现了预算体系和指标统一制定、控制、调整及分析。预算编制前,要先确定编制周期、编制种类、编制及控制原则、调整流程等。预算编制采用以利润为起点编制预算,主要为财务预算、业务预算以及资本支出预算三大类;预算按月填报、逐月滚动控制、季度调整;编制时按人工费用、物料成本、固定费用及变动费用设定合理的编制及控制规则;预算调整,如追加预算,应当由预算责任中心向预算管理工作小组提出申请,在系统中设定相应的审批流程,获批后方可执行。(3)构建预算的动态化管理。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持续性监控,将集团各项经营活动纳入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从动态管理对预算进行控制和协调,以确保预算的全面性、连续性。集团在改善预算流程同时应建立全方位的预算控制体系,分别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角度进行预算的管理,使企业预算管理过程既有约束手段,又有激励机制;既反映财务预算指标的设定,同时也可定期编制会计报告来进行信息反馈。通过建立信息反馈机制,集团财务中心对各预算责任中心执行预算的情况进行跟踪监控,每月按照预算责任中心编制预算执行表,比较实际与预算目标的差异,并进行差异分析,填写分析结论,反馈给各预算责任中心,由各预算责任中心提出改进措施,不断调整执行偏差,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

(四)资金集中管理。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是企业的生命线,有效整合各个子公司的各种资源,有效地监管和控制是决定企业财务管理成败的关键因素。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是由集团总部按资金运动规律和集团整体目标的要求,借助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整个集团的资金筹集、投资、周转和分配实施集中统一调度和管理。

主要采取的方法:一是子公司的银行开和销户需经集团资金管理部统一审批;二是通过查询eRp集团管理系统的年度、季度及月度的资金预算,了解未来各体系、区域及公司的现金流入、流出计划;三是通过eRp集团管理系统,获取每周采购订单、应付账款、货到付款等信息,拟定集团周现金流出计划,以便合理安排资金;四是子公司不得在集团外部进行资金借贷,由集团资金管理部统一调度各子公司间存量资金。

(五)定期开展财务检查和内部审计。财务检查与内部审计工作,分别由集团财务中心的运营支撑部和集团监事会负责,从不同角度对集团总部及各子公司执行国家财经纪律和集团财务管理制度、财务收支及经营管理活动所进行的内部监督,重在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确保集团按照既定目标平稳运行和发展。

财务检查的重点:国家财经法规、政策的执行情况;公司重大经营计划、方案的执行情况;大额对外付款、投资、借款、担保情况;固定资产的报废、报损、核销及出售情况;重要经济合同签订和执行情况;控股子公司的财务审批和资金收支情况等。

内部审计的重点是:一是对子公司的一些投资项目、销售合同、采购合同等进行单项审计;二是实行离任审计制度,审查和评价各体系、区域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三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子公司的内部控制机构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监督和完善子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

综上所述,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将集团整体规划及战略目标有效的贯彻到具体财务工作中去才能达到集团管理的要求。同时,充分发挥财务集中管理的作用,能够促进集团提升管理效能,优化集团资源,控制内部风险,保障集团资产安全。因此,作为企业集团,应当结合集团实际情况,构建适合自身的财务管理体系,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工具推动企业经营管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