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十篇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十篇

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4:18

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篇1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学校相关领导与管理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正视存在的管制问题及引发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高安全管理效率,才能保障全校师生的安全。

1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现状分析

1.1校园内交通量大。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交通工具增多,与此同时各地高校不断扩张,外聘工作者、教职工及学生人数、车辆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这直接导致了校园内部环境的交通良增加和交通拥挤问题。而部分道路狭窄的校园就会逐渐不堪重负,出现上下课高峰期交通拥堵的情况,埋下不少安全隐患。1.2交通工具乱停乱放。因很多高校受到空间的限制,未对停车点和停车位进行特别的规划,或是存在一些规划不到位的问题,这就直接导致很多校园内交通工具乱停乱放的现象,尤其是一些老的小区,本身道路狭窄,交通堵塞,更是无法满足机动车、自行车的停放需求。1.3功能划分不明确。校园交通正规管制要求中,必须明确不同机动车、自行车的停放区位。而在高校中,通常其地理位置中的周边还有不少幼儿园、中小学校、菜市场等,一旦未能将不同功能区进行隔离和准确划分,区域不明显,那么各种车辆胡乱穿行的现象将会日益严重,容易造成交通事故。1.4校园内部管理存在差异。当前,我国一些高校以全封闭式的方式开办,有的则为半封闭式,也有不少为全开放式,任何一种管理方式都是以学校自身发展和对学生的管理需求而定。但鉴于高校办学本身的性质来看,高校与社会的融合度将日益增加,校园的开放性也越来越强,一旦没有过多强化对停车区域和设施的管理,那么车辆将呈现一种无序甚至失控的使用状态。1.5违法违规的情况较多。校园内对比校园外相对安全,这种环境在长期存在的情况下会使得在校师生逐渐放松警惕,原本正常安全的秩序被违法违规车辆打破与干扰,这就直接威胁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就目前的情况下,校园内的环境日趋复杂化,用车过程违法违规的情况屡禁不止,交通事故不定期存在,但一些学校却不重视执法权的使用,而制定的交通管理设施也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新形势下高校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首先是交通安全组织机构的缺乏,众所周知,高校是向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的主要场所,多年来,在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越来越多高校领导将工作重心放在教学与科研上,忽略校内安全管理工作,甚至将其置于边缘地带,对这块工作在精力上与成本上的投入均较少。有研究显示,目前我国有42%的高校缺乏专门的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其次是管理制度的缺乏。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法中,未能明确规定高校内部交通安全管理事项,而安全法中也未将高校区域纳入安全执法的重要场所,这些内容上的盲点直接导致很多人对高校交通管理工作的忽视,于是很多高校均未有健全完善的制度。最后是管理责任的缺乏。2.2安全宣传不到位。首先,校领导不注重在校师生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有调查研究显示,尽管目前一些高校不定期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宣传活动,也发挥了一定的效果,但因未能结合学校实际,对师生安全意识的强化效果不佳,也因执行程度不够,安全教育不到位依旧未能改善现状。另外,很多高校都没有创建长久的宣传机制。其次是宣传教育的实用性不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少师生都存在抵触安全宣传教育的情况,对于学校开展的安全活动主题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而接近一半的师生甚至不会去参加相关的教育宣传活动。2.3交通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高校缺乏前瞻性的校内交通管制规划,尤其是一些建校时间长切街道出现老化现象的学校,这种情况更为明显。但高校中人员密集,车流量大,缺乏具有前瞻性切有效的管理措施势必会导致在交通事故发生后才进行处理,严重的滞后性给广大师生的安全埋下隐患,同时也抑制了高校自身的发展。此外,高校的交通设施普遍较为落后,在其内部车辆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原有的传统交通设施设备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管制需求,也不能满足规划条件,且与社会上的交通设施相比,高校现有交通设施较为简单和基础,只能基本满足校内师生出行使用的需要,还远远没有达到完备的要求。

3新形势下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对策探讨

3.1提高安全意识,强化组织领导。如上所述,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保障高校在校师生的安全,为其营造良好的求学与工作环境,才能促使其在各自的学业与科研工作中得到发展,安全是保障高校各项工作顺利运行的基础。多年的实践发现,恶劣的环境,会严重影响师生的正常学习、工作与生活,使其人身权益受到侵害。由此可见,高校的领导和管理人员首要任务是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到安全的环境对师生的重要意义,为此将改革的重心放在交通安全环境的提供和改善上,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安全无法出政绩的错误想法,也要避免出现安于现状的侥幸心理,真正将安全保障放在第一位,不断完善和优化现有的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层还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安全责任工作体系,以《交通安全工作责任书》的签署为行为约束手段,同时创建校内安全工作督查考核组,将安全保障情况、交通管制效率等纳入到相关管理人员、教职工等个人的职级和绩效当中,也将对自我管理的要求纳入到学生在校纪律的规范当中,确保全员参与,奖罚分明,真正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位。3.2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管理措施。制度是行动执性的基础和保障,高校交通安全管理制度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分门别类,其内容必须如实反映校园内交通发展存在的风险点,并对这些风险点制定一一对应且有效的管制措施,再执行过程中结合实际的发展情况和形势变化不断加以优化和调整,确保其发挥实效。良好的制度必须有较高的执行力与落实效率,否则制度的使用只是形式化,因此,高校管理层要对近些年校内出现的交通安全问题进行专业的分析,从安全问题发生的规律、特点和发展趋势着手,面向全校师生不定期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和安全预演练习,展现宣传与培训的实际效果,也强化师生自我管制能力和应对交通事故的处理能力。学校的安全小组则要以相关制度为标准,严格监督执行,确保各项安全标准与条例规定都能落实到位,并积极采用定期检查、突击检查和巡回检查的方式,强化对重点问题安全性的把控,也达到消除人为不遵守规则而产生隐患的作用与效果。3.3严惩交通违法行为,加大交通管制的技术设施投入。鉴于交通违规行为是发生校园交通安全事故的主因,因此对于高校校内存在的各种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都要以严惩的方式引起重视。在具体执行上,首先要严惩不贷,在法律相关规定内创建校内人车双重黑名单体制,一旦发现车辆超过违规次数的情况必须禁止在校内通行。其次要联合交警部门,适当对校内的交通进行执法,弥补安保人员无执法权的缺陷,也能达到威慑违法机动车车主的作用。再者要联合相关单位开展综合治理的活动,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一旦触犯相关规定,以情节严重性判定,必要情况下予以处罚,为提高在校师生遵纪守法自觉性而增加筹码。另外还要极大交通管制的技术设施投入,如在各大校门设立电子收费装置,面向外来车辆进行筛查,并确保行驶车辆能在监控区域内约束守法行为。还要投入更多的监控系统、扫描系统、自动识别系统,在保障遵守交通纪律的基础上也给广大师生的出行安全提供保障。3.4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校内安全环境。学校交通管理部门可通过QQ群、工作群等方式强化对交通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也可联合交通部门的专业人员入校开展宣传活动,确保每一位在校职工与学生都能了解交通规则,从意识上与行为上发生彻底的改变,遵纪守法,安全出行。还要注意发动学生的力量,优先培训出一批骨干学生或交通安全志愿者,利用学校社团组织等方式,强化对学生关于交通安全知识的教育,并对其下发任务,进行普查,以学生带学生的方式真正将遵守交通规则的概念深入人心,形成一种有力的校园文化,做到每一位师生都能耳濡目染,促使高校校园内营造出良好的氛围,构建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

4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高校的校园交通安全形势还不容乐观,校内容易发生交通安全事故,而这些隐患的存在和问题的发生,多与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有直接且密切的关系,无疑给高校广大师生的正常工作学习与生活带来困扰,埋下安全隐患。为此,高校相关领导人员必须重视这些问题,结合高校校园的实际情况,主动吸收现代化交通安全管理模式,应用先进设备技术,完善相关制度,真正为师生的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潘秋艳,汪小宁.高校校园非机动车安全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0(13):197-198.

[2]杨文娟.高校校园交通安全问题及对策[J].高校后勤研究,2019(05).

[3]刘波.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研究[J].智库时代,2019(10).

[4]汪德根,杜金莹.城市双修理念下大学校园开放的困境与突破———以苏州大学为例[J].中国名城,2018(07).

[5]姜元刚,胡瑞丽.高校校园交通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8(01).

[6]陈安鹭.高校校园交通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以厦门大学为例[J].安全,2015(S1).

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篇2

【关键词】高等院校;校园交通;交通执法授权

在我国,高校保卫机构过去作为基层公安机关,具有一定执法权限,但是从1995年之后,随着我国法治建设工作的开展,高校保卫机关的执法权统一收归当地公安机关,而公安机关则主要依靠文保机构对高校治安等中国进行管理,结果,高校内部的治安行政执法力量并未加强,反而受到严重削弱。近年来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和高校教职工待遇获得了明显改善,高校职工甚至学生购置车辆越来越多,加上学校与外界的交流也不断扩大,外来车辆不断进入校园,以至于校园交通安全和有序驾驶存在诸多隐患,从而对校园交通管理执法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高校的交通管理中,主要有封闭式的交通管理、半封闭式的交通管理、全开放的交通管理这三种方式。在封闭式的校园交通管理模式下,能够进入校园的车辆一般而言只有学校的公务用车、学校教职工的私家车俩等少数车辆,高校的保卫部门独立承担校内的交通管理工作。在当今高校与外界交流不断深入、合作不断加深的趋势下,封闭式管理模式并不能适应现实的要求,也鲜有高校采取这种方式。而全开放的交通管理模式则是校园几乎完全和外界融合在了一起,甚至没有围墙之隔,由于这种模式中,交通管理难度太大,目前在我国采取此种模式的学校也十分少,只有香港的城市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主校区等少数。大部分高校所采取的都是半封闭的交通管理模式,校内不仅仅只有教职工、在校学生,显然这种管理模式的难度较全封闭管理模式更大。

我们以探究为目的,以调研为基础,将实践中高校道路交通执法、管理状态扑捉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试图对我国高校道路交通安全的执法授权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我国高校校园道路的交通执法授权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校园范围普遍扩张,校内外机动车辆日趋增多,对高校校园对交通秩序、车辆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保卫机构的交通管理任务也随之增多。

(一)交通管理、执法主体

我国高校校园大多是封闭或是半封闭式的,车辆的进出都要经过校门的控制。因为一般认为高校校园内的道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中所解释的道路有所区别,校园内的道路规划,如禁行、禁转、禁停区的设置,通常也是由高校自主完成,在我们所调研的学校中,所有校园内道路交通管理的主体都不是公安机关的交通管理行政机构,而是高校保卫机构,其中,有些高校保卫机构专门成立了交通管理科,如中国人民大学;而大多数高校目前仍是由治安科来行使交通管理职能。

(二)交通管理、执法方式

一般情况下,高校交通管理被排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调整的范围之外,不受一般道路交通法律法规的约束,但是一些省市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性法规进行调整,如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公安厅《关于加强学生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

不过,实践中,高校保卫机构更多是以规划的方式进行管理,多数高校都有自己制定的校园交通规章制度,自行制定交通线路、标识,而校园内的交通“执法”行为却比较少见,多集中在“校门”处,如社会车辆的放行与禁入、校内车辆的通行证的发放与管理。

对于校园内发生的交通事故,目前高校保卫机构的处理方式比较明确:轻微交通事故,一般由高校保卫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有关责任认定的相关条款处理,处理方式主题要是调解;而对于违法情节严重、造成重大伤亡的行为,则由公安机关的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处理。当然,交管部门也必须依据有关规定及时处理,接到报案后立即派交通经常到达现场进行处理。

对于校园内并未造成事故的交通违规行为,特别是违反高校自行制定的交通规章制度的行为,目前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的授权性规定,高校保卫机构没有明确的处理方法,多是对这种行为采取放任的态度。

在我们所调研的高校中,高校保卫部门对于违章停车的车辆都会贴上“告知单”,告知驾车人违反了校内停车规定,尽快到学校保卫部门“接受处理”,并不会想交管执法部门那样实施处罚,事实上被贴“条”车辆的车主,也只有极少数会主动到保卫部门接受“处理”,而保卫部门所谓的“处理”,由于没有法律的授权,也只是以口头提醒和教育为主。

总体而言,我们目前没有任何法律对高校交通管理作出明确规定,高校交通执法主体不明晰,交管部门也因此无法进校门执法,由于缺乏强制性的执法权力,校园交通秩序的维护主要靠机动车驾驶员的自觉遵守,对于违反管理规定的机动车也只能以说服教育为主。

(三)交通执法、管理效果

在地方性法规及各高校内部交通管理规定的约束下,高校校园交通秩序得到了一定的保证,避免了一定数量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了校园师生人身、财产的安全。但是,在实践和调研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由于具体的法律规制存在着问题,高校校园交通的管理难度比较大,管理程序比较复杂,这些都不利于建立良好的校园交通秩序,因而相关的法律规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高校校园道路交通执法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不完善

(二)管理主体不明确

在《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以前,大学校园内的交通事故都是由属地派出所联合校保卫部门进行处理的,该法实施以后,一般的交通事故都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进行处理,属地交警部门接受大学校园内的交通事故处理工作,但令交警部门和高校保卫部门颇感无奈的是,限于《道路交通安全法》对“道路”的定义,目前针对于大学校园内的车辆交通违法行为,因为不在交警实时监控和管理的范围,故多数均未受到处罚;而高校保卫部门作为校园道路的管理部门却又不能查处校园内的车辆交通违法行为,更没有处罚权,因为自从国务院于2004年1月1日颁布实施了《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以来,作为企事业单位的高校,其职能部门就不再具有执法权,校园内发生的交通事故就只能报交警部门处理,而交警部门除了对影响较大或当事双方协商不下的校园交通事故来学校处理之外,对一些小事故往往建议由高校保卫部门协调当事双方自行协商解决。加之,管理体制、人员等方面的原因,高校的日常交通管理一般都由高校保卫部门自行负责,交警部门是顾及不上的,这就造成了交警部门对校园道路的监管出现了缺位,而高校保卫部门想管却又没有执法权的无奈局面。

(三)管理队伍整体薄弱,缺乏专业知识

虽然《道路交通安全法》将校园道路划在其管理范围之外,但是该法规中的其他条款仍可作为高校保卫部门在管理校园交通的法规依据,如法规中的第6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法制教育的内容。”,第7条明确指出,“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应当加强科学研究,推广、使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设备。”等,都充分说明了该部法规在交通管理中的指导作用。对照《道路交通安全法》,高校保卫部门在实施校园交通管理中主要问题首先是交通管理专业知识缺乏。交通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科学,需要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去考虑,交通事故处理也有一定的复杂性。而由于历史的原因,高校保卫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部队转业,有从公安院校毕业,有从其他行业改行而来的,真正能受到过专业的、系统的交通管理知识学习的人不多。虽说他们对学校的整体交通情况都比较了解,但缺乏系统的管理理论支撑,就无法实现对学校交通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其次,人手不足,管理力度不够。校园交通管理具有一定的即时效应,在交通高峰期往往需要大量的人手去引导、分流道路交通压力。据了解,目前国内专门成立校园交通管理科的高校还是为数不多,不少高校的都是将交通管理与消防,或者与校园秩序等职能并在一起,兼职从事交通管理的比较多。而高校校园面积都比较大,校园秩序、消防等各方面的工作任务也比较重,有时交通管理就显得捉襟见肘,应付不过来。校内交通拥挤,车辆无序停放,部分车辆车速快、噪音大、尾气重,事故时有发生的情况还是没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三、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法规

当前校园是交通法规的真空区域,没有交通法规的强有力的支持,校园交通管理人员在处理校园内各种交通违章行为时无法可依,不具备对违章人员的震慑力。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再有效的校园交通管理措施都不具备足够的约束力。所以应当建立专门的法律规范。管理一项事务,必须有相应的管理规范,以便管理得以顺利进行。目前,对高校校园交通的管理有许多的管理规范,有级别不同的各类管理规范,也有级别相同的各类管理规范,但是这些规范都不是专门针对高校校园交通管理的。笔者认为,中国高校发展至今,仅依靠某些法律规范的部分规定进行调整,是难以处理其内部交通管理的诸多问题的。就算能,管理者也需要查阅大量的法律法规才能做出正确的处理决定,这不仅是增加管理者的管理难度,而且容易造成管理上的失误。因而,笔者建议建立一部专门针对高校校园交通管理的法律规范或针对所有学校的校园交通管理法律规范。

(二)明确管理主体

高校校园交通的日常管理,如设置交通标志牌、制定相关校园交通管理规定、管理车辆的进出及维护校内交通秩序等,通常由其内部的保卫部门负责,笔者对此不持异议,而对负责处理校园交通事故的主体,笔者有不同看法。现阶段中国负责处理高校校园交通事故的主体主要是交管部门和高校保卫部门,管理的范围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规范有所不同。笔者认为,应有统一的管理主体,即交管部门,以保证事故处理的公正。当然,高校保卫部门依然可以管理,不过不是依其职权而是依交管部门的授权,且要及时向交管部门报告情况,而交管部门根据保卫部门的处理情况,做出同意或不同意的决定,同意的备案,不同意的给出处理意见或自己重新处理,这样,事故的最终处理主体依然是交管部门。具体来说就是,高校校园交通的日常管理由高校保卫部门负责,而涉及交通事故的,不论大小,最终决定权在交管部门。

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篇3

关键词交通安全交通事故预防交通事故处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各类机动车辆的拥有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进入大学校区的机动车日益增加,校园内的道路交通安全亟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交通安全的概念与交通事故的危害

交通安全是指不发生交通事故或少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观条件,即指交通参与者要严格遵守交通法规,提高警惕,不因麻痹大意而发生交通事故,只要有行人、车辆、道路这三个交通安全要素存在,就有交通安全问题,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意外,就会造成严重后果,断送美好的前程,甚至生命。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和社会的进步。“学校安全重于泰山”。校园安全事关全体师生的生命和财产,事关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校园交通安全。

二、高校易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与社会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使校园内人流量、车流量急剧增加。许多高校教师拥有私家轿车,摩托车更是普遍,学生骑自行车的也很多。校园道路建设、校园交通管理已经滞后于高校的发展。当前,许多校园道路都比较狭窄,交叉路口没有信号灯管制,也没有专职交通管理人员管理;校园内人员居住集中,上、下课时容易形成人流高峰等等原因,致使高校的交通环境日益复杂,交通事故经常发生。据武汉某交通大队提供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该辖区10余所大专院校校园内发生交通事故16起,伤15人,死亡6人,其中重大交通事故5起。

三、高校交通安全事故的主要形式

(一)校园内易发生的交通事故。

校园内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思想麻痹和安全意识淡薄。许多大学生刚刚离开父母和家庭,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交通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同时有的同学在思想上还存在校园内骑车和行走肯定比公路上安全的错误认识,一旦遇到意外,发生交通事故就在所难免。校园内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1)注意力不集中。这是最主要的形式,表现为行人在走路时边走路边看书边听音乐,或者左顾右盼、心不在焉。(2)在路上进行球类活动。大学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即使在路上行走也是蹦蹦跳跳、嬉戏打闹,甚至有时还在路上进行球类活动,更是增加了发生事故的危险。2000年5月,上海某高校两位男同学在操场踢完足球后,在回寝室的路上还余兴未尽,在路上相互边跑边传球,此时身后正好驶来一辆两轮摩托车,驾驶员躲闪不及撞上了其中的一位,驾驶员方向把握不稳,那位学生被撞成右小腿骨折。(3)骑“飞车”。一般高校校园面积都比较大,宿舍与教室、图书馆等之间的距离比较远,所以许多大学生购买了自行车,课间或下课时骑自行车在人海中穿行是大学的一道风景线。但部分学生骑车技术也实在“高超”,居然能把自行车骑得与汽车比快慢,孰不知就此埋下了祸根。

(二)校园内各种招牌,海报和大幅广告牌设立位置不合理,影响视野。

30岁左右的黄某是华科大的在读研究生,身为一对双胞胎母亲的她,每天下课后都要去接放学的儿子回家。据黄某的家人介绍,2005年12月9日下午4点半,黄某骑自行车从华科附属幼儿园把大儿子接回家后,准备回幼儿园接小儿子。骑车从16栋家属楼过道出来,在横穿校内东三路向左转弯时,与迎面飞驶而来的一辆山地自行车相撞。黄某连车带人翻倒在地,送往医院后因特重型急性颅脑损伤不治身亡。骑山地车的华科大附中学生钱某也多处受伤。据了解,事发后,交警赶到,但由于现场未保护好,对自行车相撞的责任划分无法界定。黄某的家属事后发现,在出事地点有一块宽6米高2米的木质报刊栏,和南端一棵大梧桐树连接,造成在路口处行人视线被遮挡。黄某家属认为,此处报刊栏设置不当,该报刊栏的设置足以造成可预见性的后果,华科大在此处未尽交通安全保障义务,在易发生事故的路口,未设置任何安全警告标志,有安全隐患,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遂将学校告上法院,要求赔偿各项经济损失近40万元。得知此情况后,事故中另一“主角”钱某也以同样理由将学校至法庭,要求赔偿其治疗费用。据悉,武汉市洪山区法院一审判决校方有过错,需赔偿撞车双方的损失。

四、对发生交通事故的处理办法

(一)及时报案。

无论在校外还是在校内,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后,首先想到的是及时报案,有利于事故的公正处理,千万不能与肇事者“私了”。若在校外发生交通事故除及时报案外,还应该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由学校出面处理有关事宜。

(二)保护现场。

事故现场的勘查结论是划分事故责任的依据之一,若现场没有保护好会给交通事故的处理带来困难,造成“有理说不清”的情况。切记,发生交通事故后要保护好事故现场。

(三)控制肇事者。

若肇事者想逃脱一定要设法控制,自己不能控制可以发动周围的人帮忙控制,若实在无法控制也要记住肇事车辆的车辆牌号等特征。

五、交通事故的预防

(一)参照社会道路交通的管理方式,加强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和监督。

高校可参照社会道路交通的管理方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04年5月1日施行)和校园管理的有关规定,明确校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职能部门;明确校区各类道路的功能与限制规定;明确校区道路交通安全的具体要求,把校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作为学校安全稳定的重要环节,切实加强规范管理。

(二)加强学校师生员工遵守道路交通安全的专项宣传和教育。

要重加强校内机动车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督促司驾人员遵纪守法;要把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纳入学校的日常教育之中,切实提高师生员工对于交通安全的认知度,提高师生员工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和自我保护的自觉性。

(三)加强校区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校区道路交通安全的基础水平。

高校要在校门口和校区主要道路上设置减速和限速禁令标志,在转弯道路口和易发事故地点设置警示标志以及设置减速垄等,校区主干道机动车限时速为20公里。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各类道路行车标线,增设夜间道路照明,增加水泥路坪防滑措施,有条件的高校实现校区主干道人车分流。同时,做好对校内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的维护保养工作。

(四)加强对违反校内道路交通安全行为的纠正与处罚,强化对校内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力度。

要加大校门的监管力度,施行校区机动车密度控制,严禁机动车特别是二轮摩托车在校内超速行驶。对违反校内道路交通安全规定的行为要果断制止,对不听劝告、屡教不改的当事人要辅以适当的行政处罚,以提高管理的严肃性,营造安全的校园环境。(1)治理外来车辆。校园是载客车辆经常光顾的地方,特别是有的大学校园多门,有的门在改建或未建好前,出租"的士"经常进入校园乱冲乱撞,加上逃避收费的车辆绕道经过校园,严重影响校园的教学秩序和师生的生命安全,交通事故时有发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校门设卡拦截进入校园的外来车辆,重点拦截进入校园的出租“的士”及二轮、三轮载客摩托车。对车辆人员进行严格管理,对来校办事的车辆实行换证通行,本校教职工车辆发证通行,其它车辆禁止进入校园。同时在交通事故易发地段的校道上增设缓冲带,在校道上比较危险和拐弯的地方设置交通标志牌,可减少校园交通事故的发生。(2)清理校园乱停乱放车辆。解决校园内车辆乱停乱放,特别是在校道上乱停乱放车辆,严重堵塞交通,影响校容校貌的现象,应严禁在校道上乱停放车辆,规范车辆的停放。加强对外来车辆和乱停乱放车辆的整治和管理,特别是载客机动车辆和“的士”的管理。纠正和处理各种违规车辆,教育乱停乱放车辆的人员,确保良好的校园交通秩序。(3)控制车辆进出校门,规范车辆行驶路线和停放秩序.实施按位停车,计时收费,凭卡(证)进出,按指定路线行驶,按指定校门出入等.

(五)增强交通安全意识。

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发生交通事故最主要的原因是思想麻痹、安全意识淡薄。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遵守交通法规是最起码的要求。若没有交通安全意识很容易带来生命之忧。大学生要自觉遵守交通法规除提高交通安全意识、掌握基本的交通安全常识外,还必须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才能保证安全。在道路上行走,应走人行道,无人行道时靠右边行走。走路时要集中精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与机动车抢道,不突然横穿马路、翻越护拦,过街走人行横道;不闯红灯,不进入标有“禁止行人通行”、“危险”等标志的地方。

(六)高校与交警联手治理校园内部的交通秩序。

高校大多为开放式校园,进出车辆较多,近段时间来在校园内发生的交通事故呈增长趋势。中南大学是湖南省率先与交警联手治理校园内部交通秩序的高校。岳麓交警大队的移动电子警察车驶入中南大学,对交通违法车辆进行抄牌记录。中南大学投入了30多万元,在交警部门的协助下,在中南大学5个校区的主干道统一规范了标识标线,共树立了62块交通标识牌,划出了5200多平方米的交通标线.据介绍,以往校园交通秩序主要由学校保卫处进行管理,由于种种原因,对于一些交通违法行为管理或执行不到位。现在日常的交通秩序由交警部门和学校保卫处联手管理,交警将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校园内交通违法行为实施手工或移动电子警察抄牌,并进行纠正和处罚。目前交警部门重点整治校园里乱鸣喇叭,乱停乱放,逆向行驶,自行车载人等现象。

六、结束语

要确保高校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维护校园的教学、生活秩序,学校一方面可采用上述相关可操作性强的策略外,另一方面更要加强对校园内交通安全教育和管理,加大学校“绿色通道”的建设和学校周边交通环境的整治,以进一步增强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提高其自防自护能力,遏制交通事故的发生。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保卫部一分部)

参考文献:

[1]刘家琛.《道路交通安全法分解适用集成――常用法律分解适用集成系列》.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10.

[2]刘志强.《现代道路交通安全技术丛书――道路交通安全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

[3]赵向阳,李文阁.《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释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1.

[4]贺崇明.《现代城市交通规划丛书--城市停车规划研究与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6.

[5]贺崇明,邓兴栋.《城市道路"语言"--指路标志系统的研究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4.

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篇4

“十二五”期间,随着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全面深入推进,各校的“平安校园”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然而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高校“平安校园”的信息化依然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各高校往往存在着各安防系统之间缺少信息共享与联动,各职能部门缺少顺畅的安全信息共享机制和突发事件统一指挥能力,应急演练与应急指挥工作上缺少足够的管理手段和信息技术支撑等安全技术防范方面的问题。在大数据时代来临之际,通过引入信息化技术手段提升高校综合安全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技术的升级改造和校园安全防范管理软件的深入应用已是未来高校维护安全稳定工作的努力方向。

2高校“平安校园”信息化建设探究

当前针对国内外形势,结合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特点,需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统筹、规划“平安校园”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发相关信息系统,如基于GiS的综合监测平台、网络数字视频监控系统、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消防一体化系统、校园网格化管理系统等,并将各系统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挖掘各类技术数据信息,统一管理,形成“六位一体”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打造“平安校园”“智慧校园”。

2.1视频监控系统

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社会热点问题频现,高校安全管理已涵盖多项内容,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有效预防和打击校园违法犯罪已成为当前高校维护安全稳定工作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视频监控系统作为维护校园整体秩序的技防手段,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已发展成为系统配置更全面、软件操作更便捷、界面更友好、稳定性更强、集成度更高、扩展兼容性更好的网络高清视频监控系统。结合高校安全工作经验,指定重点区域的巡更点,制订智能巡更计划,维护校园日常秩序,形成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快速反应机制,有效预防校园各类型案件的发生。

2.2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当今,机动车数量日益增加,校园交通问题日益凸显,为满足当前和未来交通管理发展需求,建设校园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在学校出入口安装专业的车牌识别摄像机,将校内、外车辆信息全部存储到系统后台,在校内重点区域加装车辆违章停车抓拍模块和违章超速抓拍模块,从而将校内的各类交通信息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最终建设成为集停车管理、违章管理、停车位预警、车流量统计等功能于一身的校园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2.3消防一体化系统

消防能力建设是平安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靠科技全面提升消防管理能力,有效预防火灾的发生,保障在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逐步建立健全学校消防设施,建设消防一体化系统,提高消防事件处置效率,进一步消除校园消防隐患,创建和谐、舒适的校园环境。将校内各个建筑楼宇内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通过消防专用局域网汇集到监控中心,将各个独立的主机(系统)组成一个整体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最终实现对全校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统一监管。监控中心集中监测所有建筑楼宇内消防控制器的运行状态和报警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实时报警、存储、联动;并提供报警分类、报警数据统计分析、设备管理、巡检管理等功能。实现报警数据快速上传、处理,从而整体提高学校消防管理的科技管理水平及发生火警时的快速反应能力,最大限度保障消防安全。

2.4移动平安校园

高校广大师生作为移动互联网的重要用户群体,高校应紧随时代潮流,从重视师生的用户体验和提高管理效率的角度出发,定制开发移动“平安校园”平台。在移动平台中定制开发线上服务模块,通过将身份证号和校内一卡通编号将个人微信号与移动平台进行绑定,学生可通过移动平台的户籍系统办理借用常住卡、申请补办身份证、申请开具无犯罪记录证明、申请办理暂住证、申请户口迁移等户籍业务。此外,移动平台还将安全教育课堂、通知公告推送、人工业务咨询服务、安全隐患随手拍、失物招领、一键报警等功能纳入其中,创新工作模式,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服务质量。

2.5网格管理与应急处置

在GiS系统的基础上,将学校视频监控系统、智能交通系统、消防一体化系统等各类技防设备的模拟信息纳入GiS系统,根据学校校园网格化安全管理方案,开发网格化管理系统,按照“全面覆盖、不留死角,夯实基础、落实责任,整合联动、有效防控”的原则,建立起“精细化管理、多元化参与、科学化配置、规范化运行”的校园网格化安全管理工作格局,结合实际科学划分校园网格,明确网格职责任务与工作标准,实现对人、地、物、事、组织等不同对象的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校园安全管理水平。此外,高校应结合具体情况及多年处置应急突发事件经验,按照“平战结合,快速响应”的原则,建立起“事前预警、事中处置、事后评估”的校园安全管理模式,加强事件快速有效处置和科学管理能力,在历史事件的基础上结合校园网格实现四色预警及趋势研判,为校园安防力量的有效部署提供依据,力图将校园风险关口前移;建立应急处置系统,包括对应急组织结构和物资的管理、应急处置流程设置、应急预案制定、法律援助等功能,为应急处置提供有力的支撑。按照高校重大事件风险评估细致的要求,利用事后评估系统模块,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同时能够回顾整个事件从发生、发展、结束的全过程,逐步优化和完善各环节的处置流程,为以后科学有效地开展处突工作起到指导性作用。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工作要求,定制开发户籍管理系统、呼叫中心系统、接处警管理系统、在线安全教育系统、通讯录系统、舆情观测平台、门禁访客系统、值班管理系统等功能模块,并统一纳入管理平台,真正实现系统联动,预防和打击校园犯罪,保障校园安全。

3结语

就当前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而言,高校通过进一步加强“平安校园”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平台,进一步提升高校的安全防范能力,提高维护安全稳定工作和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及时消除校园安全隐患,有效预防和打击校内各类违法犯罪事件,为深化“平安校园”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技术基础。

作者:马嘉林袁利新刘洁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篇5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9-207-03

高校危机是指由于某种社会风险(包括国内外政治社会矛盾、学校管理运行、利益分配矛盾)的集聚,在某个不特定的时刻,以高校学生或教职员工为主的群体,为了表达情感或者维护利益,以临时聚众的方式给学校、政府或其他机构造成压力,并形成公共危机的突发性事件。高校危机有着突发性和紧急性、不确定性、危害性和双重效果性、扩散性、舆论关注性和社会影响性等特点。高校作为重要的社会组织,已经成为典型的公共领域,高校危机管理作为社会危机管理和公共危机管理的延伸已成为危机管理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当前国内外各种突发性事件高发的大环境下,高校校园危机若处理不当则可能演变成社会危机。

高校与国家政治、社会生活关系非常密切,是整个社会的重要窗口,更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晴雨表,它是社会各种思潮和矛盾的汇集点,也是境内外敌对势力搞和平演变、实行攻心战、渗透、策反的前沿阵地,政府和各级单位都高度警惕高校突发性事件和校园危机。因此,增强高校危机管理意识,构建高校危机预防处置体系,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应成为高校管理中必须给予足够重视和切实解决的问题。保卫处作为专门从事校园安全保卫、维护校园稳定的工作部门,应当结合校园安全维稳工作形势,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构建起全方位、系统、科学的校园危机预防处置体系。

一、校园内部上下协作配合密切的防控体系

高校危机防控应在校园内组建一个以学校党委领导为中心、保卫处为组织协调部门,相关部门、系(院)各负其责,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危机防控系统。保卫处在学校党委和校长领导下,根据制定的危机预案、应急方案和安全防范措施制度,发挥学校各部门、系(院)组织的力量,形成上下协作、环环相扣的应对配合关系。这个体系包括以下内容:

(一)建立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成立校园危机预防与处置工作组

学校“一把手”为负责人、分管安全稳定的领导任组长、保卫处、学生处等部门、院系负责人为成员。各机关、系(院)建立安全防范工作小组,主管安全保卫工作的领导负责本单位安全防范日常工作,并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专设或分别设治安、消防或政治稳定防范工作信息联络员。做到安全保卫处(科)长具体抓安全工作、相关负责人抓好部门、院系范围内的安全工作、班主任和辅导员直接负责本班级和学生安全工作,校园内所有岗位人员的安全责任体系清晰明确,安全防范资源信息共享,沟通协调渠道畅通。

(二)制定完备的校园危机应急预案,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和安全防范措施制度

建立健全学校内部安全管理规范(包括门卫管理制度、要害部位管理制度、消防管理制度、治安管理制度、人员管理制度等)、保卫组织内部管理规范(包括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规范、行政管理规范、档案管理规范等)。同时根据突发性事件的发展变化,对管理制度进行及时地修订和补充,完善制度管理。定期对校园内部的重点要害部位进行检查回访,健全管理档案,落实守护力量,执行重点单位和要害部位管理制度,只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安全管理机制,才能保障安全稳定工作体系顺利运行、妥善应对各类危机突发事件。

(三)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全面提高校园危机预防能力

保卫处在校园内分期分批、分类、分层组织专题培训班,深化学生法制安全教育,开展学习“安全教育周”主题教育活动,推动法制安全知识进校园。同时加强对师生员工应对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培训,每学期联合系(院)和相关部门开展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加强突发事件急救自救知识和技能培训,让全体师生熟悉疏散线路和注意事项,做到遇事不乱、沉稳应对、安全有序、稳妥处理。

(四)建立群防群治与专防专治相结合的、全方位的信息网络系统

这个系统包括了学校党政系统、学生工作系统、共青团系统、学生社团系统等子系统。通过学生工作处――院系党总支书记――政治辅导员――骨干学生信息渠道,及时掌握学生中的情况,发现收集异常动态;透过保卫处一一保卫干部――学生信息员深层次信息渠道,全面收集情报信息,重点掌握异常动态,以便安全管理部门能够及时、准确获得可靠信息,及时掌握群体性、苗头性、倾向性的信息,随时关注影响学校稳定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掌握师生员工思想动态,从而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化解各类矛盾和纠纷。

(五)构建校、系(院)二级单位安全防范工作模式

以保卫处作为一级安全防范机构的基础上,采取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借助系(院)、科研所实体单位、校内企业实体单位等二级单位力量对其实施治安、消防、政治稳定方面的安全防范。每一学期保卫处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保卫处推动、落实与二级单位签订《治安综合治理安全责任书》,实行分级管理、责任到人,在全校范围内形成齐抓共管的保卫工作格局,让领导干部、全体师生都自觉接受安全教育,明确工作职责,落实责任追究,做到出现安全隐患能及时发现并报告,确保学校平安稳定。

二、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科技一体化防控体系

保卫处应根据国家教育部门和公安部门的人防、物防、技防建设技术标准,结合高校校区分散、地域广、学生人数多、人员密集复杂、环境主体功能繁杂的特点,加大对安全工作的物资投入,构建起以人防、物防为基础,技防为核心的校园科技一体化防控体系。

(一)人防建设

人防对于高校安全防范来说是主要的手段。保卫处应当建立由保安员、技防值守人员、报案巡逻人员,以及校园安全信息联络员组建安防队伍。这支队伍的任务是:一是负责学校的安全教育、管理、培训、内部治安保卫等工作。学校门口设立警务室或保安室,由专职保安担任门卫,严格执行出入登记制度,填写出入人员登记表。二是巡逻守护,收集校园内部的动态信息工作,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校内发生的刑事、治安案件,治安灾害事故和其他严重危及治安的情况;三是协助国家安全、公安机关制止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保护发案现场并协助公安机关查破校内发生的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四是加强保卫严防国内外敌对势力、非法宗教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对高校的渗透、煽动和破坏活动,能够及时处置各种不安定事端和突发性事件;五是管理在校园内务工、经商、从业的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参加所在地区组织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落实校园安全保卫责任制和安全技术防范措施,防止盗窃、破坏和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

(二)物防建设

物防也叫实体防范,它是以建筑物及各种配套物防设施为主题构成的防范系统。保卫处要根据学生人数和治安形势需求加大资金投入,切实加强改善学校的安全基础设施设备,提请学校的规划、建设要统筹考虑校园安防建设的完善。对学校的围墙、校门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修复;校园内的重点部位(财务室、学生宿舍等)完善防火、防盗设施。对学校重点部位、重要区域、重点场所安装防护栏、防盗门和照明设施,加固、加高校园围墙,在校园内设置消防、交通安全、食品卫生等安全设施。安全保卫人员配备专业治安保卫器械、器具和处突器材。在学校门口和校园交通干道上设置提示牌、减速带、斑马线、限速标识、人行横道线等交通标识。

(三)技防建设

技防建设主要包括在校门、学生公寓、教工住宅、财务室、实验室、教学楼、图书馆、食堂、仓库、操场、楼道、重要出入口、周边复杂路段等重点场所、重点部位安装电子门禁系统、消防自动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智能报警系统以及其它电子管理系统等。为了提高防范精度,扩大防范范围,要完善防范技术设施,还要使用高科技的防范手段。对于学校的重点区域和事故多发区,要设置全面的监控系统,做到不留死角全面监控,以便及早发现问题,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为了妥善处理突发事故,要建立事故快速处理小组,为了确保处理的及时性,要配备方便快捷的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

三、构建多方联动的安全保卫防控体系

保卫处负责高校安全稳定部门权力的有限性和资源相对缺乏,对于校园危机仅依靠自身是很难解决的,必须和主管部门协调配合才能解决。同时又因为校园周边环境的复杂性,管理上也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因此保卫处必须加强与主管部门的联系,与卫生、公安、交通、建设、工商、消防等政府部门协调配合组建危机预防和处置队伍,定期检查排查各种不安全因素,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才能保障高校及周边的安全稳定,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首先保卫处应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联系,做到上情下达,全面地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和工作领导,凡是具有全局性的重大工作部署、校园突发性事件、校园危机等具有重大影响和社会影响的事件发生,某些重大活动等都要在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指挥下处置。还应按照主管部门的要求,完善校园安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安全保卫检查机制。定期提请主管部门召开会议,研究校园安全保卫工作措施,及时通报校园及周边治安情况。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供保卫工作情况的信息,随时报告敌情动态、治安状况和有关社会问题,使主管部门能够对保卫工作及时提出要求作出部署。

其次应加强和地方政府的协调和合作,为了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保卫处应定期与卫生、城管、消防等相关政府部门联合起来,对校园内部及周边开展综合治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消防部门应加大校园巡查力度,加强校楼栋及各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加强消防监控和报警装置配备,防止发生纵火、失火等意外事故;卫生部门应加强校园内食品、药品和危险品管理,防止发生意外事故,切实增强师生员工安全感;安监、建设部门应加强校内各单位及附属企业等安全管理,确保安全生产;加强校内施工工地管理,防止意外事故发生;交通部门应加强交通安全管理,严禁机动车在校内违规行驶,避免校园内发生交通事故。

最后应建立“警校共建”的联动机制,保卫处与公安、安全机关密切配合,建立信息双向通报制度信息通报制、隐患排查。防止境内外敌对势力、法轮功和非法民族宗教组织等在校园内进行渗透;加强师生国家安全教育,提高警惕,进一步强化思想防线建设;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管理,规范学生社团、国际合作项目及师生出国交流等管理,做好经常性安全教育工作,防止境外非法组织渗透。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校内发生的刑事、治安案件,治安灾害事故和其他严重危及治安的情况;对治安管理等相关问题及时通报,系统通报学校治安形势、社情动态和突出的治安问题,以此加强联系,互通情况,及时研究解决涉及高校政治稳定、治安安全的问题。要在公安部门的指导下实现校园治安管理的规范化,争取公安机关在校园巡逻、查处案件、危机处置等方面的服务,及时依法处置危害学校安全稳定的各类案(事)件。

四、建立科学的保卫工作组织领导体制

科学的高校保卫组织领导体制对于顺利开展保卫领导管理活动,实现保卫领导管理目标,具有重要的决定性意义。只有采用科学的组织领导制度,才能使保卫领导系统协调一致,在动态中发挥出最佳功能。高校保卫组织的一切工作设想、部署安排、决策指令等都是靠保卫队伍去完成、去实现的。如果没有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思想作风硬的队伍,做好各项工作是无从谈及的。因此,强化队伍建设是高校保卫组织的战略任务。

(一)加强保卫组织的机构建设

高校党政领导应根据学校的实际和保卫工作的特殊性,在机构设置、组织建设、装备设施、人员待遇等方面给予合理解决。保卫处担负着校园治安、消防、交通、边境出入、户籍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为此应设置治安、户籍、消防等科室,组建校卫队、保安队和突发事件应急分队。学校应加大投入,根据保卫工作需要,改善办公环境,配备专门的交通、通信设备,加强校园情报信息网络建设,提高保卫组织处置紧急突发性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二)加强保卫组织队伍建设

保卫干部的配备,要注重年龄和知识结构,更要注重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有较高的道德水平,身体健康,训练有素。注重选拨政治素质高、组织协调能力强、适应能力快、热爱保卫工作的年轻干部,引进法律、公安、消防等方面的专业优秀人才充实保卫队伍。学校要充分考虑安全保卫工作的特殊性、危险性和艰巨性,切实解决好保卫干部的工资、福利,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实际问题。大幅提高校卫队员和保安的工资待遇,逐步吸引文化素质高、身体素质好、机智敏捷、年富力强、能吃苦耐劳、热爱保卫工作的人员加入到学校的校卫队、保安队伍中来。通过提高待遇,使保卫干部、校卫队员、保安的劳动和报酬相适应,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保卫队伍的学习培训

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篇6

关键词:高校安全;安全应急;管理机制;信息化平台

一、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原因

以广州大学城为研究基地,我们针对大学生交通、食品、治安及体育运动设施安全设计了一份关于高校安全管理问题的调查问卷。本次调查问卷共收回135份,有效份数为135。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可以看出超过50%的同学对于大学城内的高校安全管理问题大体呈不满意或中立的态度,经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得出高校安全问题如下:

1.大学城的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复杂

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岛上,与市中心相距较远,周边环境较为复杂,多个城中村与各所大学相互交错分布。社会人口流动性大,人口构成复杂且素质参差不齐,而城内开放式的管理模式更是加重了大学城这个南方最大的教学基地的安全危机。虽然每所学校都有各自的安保人员以及具体措施,但是学校之间的公共区域以及开放式的宿舍周边环境的安全监管仍然存在着真空地带,宿舍入室盗窃、在内环东西被抢这样的事件时有发生。

2.大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

由于受到父母的过分保护,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过于单纯,社会经历不足,导致自身安全意识薄弱,对于身边的潜在危险与威胁未能及时察觉。另外,由于从众心理的影响,大学生对于交通安全问题更是漠不关心,肆意闯红灯,横过马路。女大学生失踪等事件频发显示出学生这一弱势群体严重缺乏安全意识。

3.学校和相关管理部门的安保措施不到位

由于大学城建成历史短,大学城公共安全管理体制的建设还很不健全,未能建立起一个与其自身规模相匹配的统一的综合协调机制。在治安方面,对于一些公共区域存在着管理漏洞,并缺乏危机事件应对措施;在食品安全的监控方面,对于大学城内混乱的各种小吃店,食品卫生监督方面更是欠缺相关措施;而在交通安全方面,对于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缺乏相关惩罚措施。以上存在的种种问题都表明了大学城内的安全措施还有待加强。

二、目前高校在安全应急管理机制方面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交通安全问题

(1)对小贩的整治力度不足,导致大量小贩非法占道,车辆通行受阻,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2)自行车停放的管理有待提高,大量自行车没有停放在指定的地方,自行车乱停乱放的现象严重,阻碍行人行走和驾驶者的视线,导致交通意外的发生。

(3)对大学生的教育不到位,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例如,从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闯红灯的原因,是因为没有车辆经过,或者从众闯红灯,充分表现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2.食品安全问题

(1)餐具没有进行专门的管理,导致餐具的清洁受到众多大学生的质疑。

(2)没有系统地对食堂工作人员普及个人卫生意识。

(3)没有建立完善的食品管理机制,导致大量食品存放太久,引起食品安全问题。

(4)对校外餐馆的管理不到位,增大了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可能性。

3.治安问题

(1)没有建立全方位的校园治安管理机制,例如,校园存在治安“盲点区域”,校内外人士可以随意进出校园等。

(2)对校园周边的治安不够重视,导致大量盗窃、暴力等事件发生在校园周边区域。

(3)对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落实不到位,导致大量大学生不懂得如何处理危急情况。

4.体育运动设施安全问题

(1)缺乏系统的体育设施指导机制,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错误使用体育设施造成的一些安全问题。

(2)体育设施没有及时更新换代,据调查,现仍存在大量破旧的体育设施,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

三、在安全应急管理机制方面的问题的可行性预防措施

1.遇到突发事件,及时上报

发现突发事件后,要及时向上级领导机关和主管部门报告,并通报公安机关。同时学校领导应依靠各级干部和教师、学生骨干以及学生群众团体摸清酝酿突发事件的原因、意图和主要组织者,及时和涉及人员的代表谈话,有针对性地做好疏导工作。凡是应该解决又能够解决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一时不能够解决的问题,要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帮助解决。对于涉及人员所提出的无理要求,应坚持原则,给予批评教育,力争在萌芽状态中将事件处理妥善。

2.加大对安保部门的设备的投入,加强对安保部门的管理,加强对安保人员的素质培训

高校校园的治安保卫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只有做好高校校园治安保卫工作,才能使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去。因此,高校应拨付更多经费于安保部门,增加安保部门的先进设备,对安保部门的管理制度、机制进一步规范,开展一系列培训课程等,使保安人员对于校园的危急事件能更有效、稳妥地处理。

3.加强校园的安全宣传,提高师生自身的安全意识

高校校园安全管理部门要定期开展宣传提高高校师生安全意识的活动,向全体教职工和学生普及法律知识,传输安全知识,增强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自我防范及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遵纪守法的观念,进而提高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大家更加关注校园治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园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中来,主动成为改善校园治安环境、治安秩序的主人翁。此外,高校安全管理部门还要定期组织教职工和学生进行防火安全演练、应急疏散演练及火场逃生自救演练等方面的应急疏散演练和教育培训。

四、构建高校安全应急管理机制

高校安全应急管理关系着学生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并在制定高校安全应急管理机制时遵循以下几点基本原则:

①珍爱生命,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②全校联动,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③依靠科学,依法规范,利于操作

④预防为主,注重评估,平战结合

⑤预先演练,快速反应,协同应对

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在构建高校安全应急管理机制时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以便监督高校有安全隐患的地方

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推进,信息系统应进入高校安全应急管理机制中。其实,信息系统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处于防范的角色。譬如,在平日,校园保安巡视应采用指纹签到模式,确保每个保安的巡视工作都能落实到位,预防校园危急事件发生;在校园有安全隐患的地方安装摄像头,一旦发生紧急事件,信息管理部门能及时发现,并且调查清楚事件过程以及责任归属。引入信息系统,使得高校安全应急管理机制更加科学化、先进化、时代化,监督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把校园安全应急管理真正落实到位。

2.建立独立的高校安全应急管理和监督部门

管理和监督工作应独立分开,使管理工作能更好地落实到位。监督工作应由另一个独立部门进行,使得管理工作不能徇私、包庇,能确实地保障在校师生、员工的安全,而不是一个虚设的高校安全应急管理机制。而监督部门人员应认真工作,监督好相关部门的工作,起着督促的角色。

3.建立形式多样、效果良好的高校安全教育机制

安全和危机意识需要长期不断地灌输和培养,才能使广大师生在危急关头迅速做出反应。学校必须加大公共安全教育的投入,并使之系统化、长效化。此外,学校还应大力开展关于公共安全教育的通选课,如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网络信息安全、食品安全、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素养等,以提高师生职工的安全意识和防险避灾能力,提高高校应急处置工作水平,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4.建立健全高校突发事件通知机制

学生突发事件往往会以小道消息的形式迅速在校园蔓延,甚至会引起学生的恐慌,影响校园稳定。因此,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应由学校最高决策机构在第一时间在官方渠道准确可靠的信息,让学生们服从学校的统一指挥。这样做不仅保证了师生的知情权,而且可以及时稳定学生的情绪,引导舆论,封杀谣言。

5.强化演练,提高高校应急处置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所有高校都针对各个方面制订了各项应急预案,学校应定时开展突发事件预演,如火灾等,及时发现预案中的问题,进行修订和完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提供真正的保障。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才能马上启动应急预案,迅速调动校内、校外一切有利资源,形成联动机制,有效控制事态发展。

五、建立高校安全应急管理机制的信息化平台

目前,各大高校已经开始重视保卫工作中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首创开发并应用的校园110报警求助联动服务系统,加强了对校园巡逻和消防工作的管理;浙江大学实施的校园交通智能化管理,通过对进出车辆的管理,规范了校园交通秩序;江南大学保卫处开展了数字化平安校园建设,主要包括监控平台、消防平台、门禁系统、交通管理和警讯平台,实现了不同部门的协同工作。

为弥补目前高校安全应急管理机制存在的漏洞,优化高校安全应急管理机制,令该机制更加系统化,专业化,并更具有时代性,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故根据调研的结果,探索开发建立高校安全应急管理机制的信息化平台。建立有效的高校安全信息化平台,应该从这几方面进行开展工作:

1.建立全校性安保信息系统

一个完整的安全防护信息系统主要包含门禁、报警和监控三大部分。在校内生活区宿舍设立门禁,对出入人员进行信息化管理,在重要区域设置报警系统,作为安防的第一道防范;设置全方位覆盖的监控系统,并结合辅助设备,实时观察被监控区域的情况,引进高清化、网络化监控设备,通过监控分中心对校区内各监控终端进行统一管理。同时,监控系统与防盗报警系统等其他安保体系有机结合运行,可进一步提高校园安保系统的有效性。

2.建立网络化安保工作系统

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篇7

绿色交通系统是指设施充分、布局合理、网路通达、车辆环保、和谐公平的交通环境。在实际生活中,校园道路一般被认为是非交通法规意义上的道路。现在大学开放程度越来越高,驾驶机动车的师生越来越多,校园内的道路繁忙程度有时候不亚于校外的道路,这就形成了校园交通监管的一个盲区。因此建立安全环保的校园交通体系是目前建立平安校园的关键。

根据公安部公布的数据,截止2012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4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1.2亿辆,年增长1510万辆,增长量超过1999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18个大中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机动车驾驶人数量已达2.6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首次突破2亿人,年增长2647万人。2012年底,中国主要城市汽车保有量排名如下:

1.北京520万辆比上一年增加22.5万辆;

2.成都240万辆,比上一年增长10.32%;

3.深圳221.08万辆,比上一年增长14.0%;

4.天津215万辆,比上一年增长13.3%;其中,轿车拥有量145.64万辆,增长18.4%。民用私人汽车拥有量196.17万辆,增长15.9%;其中,轿车拥有量129.14万辆,增长20.9%。当年新注册民用汽车34.70万辆,增长4.5%;其中,新注册轿车23.17万辆,增长2.8%;

5.上海212.86万辆,比上一年增长9.2%;

6.广州204.16万辆,比上一年末增长9.9%;其中私人汽车164.69万辆,增长10.6%。民用轿车保有量达到110.28万辆,增长10.7%;其中私人轿车98.52万辆,增长10.9%;

7.杭州180万辆,比上一年增长17.0%;

8.苏州177.90万辆,比上一年增长18.1%。私家汽车保有量144.54万辆,比上年增长20.6%;

9.重庆160万辆,比上一年增长15.4%。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117.28万辆,增长30.2%。

据相关资料统计,自2002年起,因为交通事故,我国每年平均死亡9万人左右,伤48万人。各高校车流量也逐渐增多,据调查,规模较小的封闭式高校每天的车流量达到2000辆以上,规模较大的开放式高校每天的车流量可以达到10000-30000辆以上。根据清华大学2006年9月22日门禁系统的24小时数据统计,当天进入学校的机动车达到30000辆次。由此而带来的交通事故隐患逐渐增多。2010年10月16日21时40分许,河北省保定市某单位实习生李启铭(又名李一帆)在河北大学醉酒驾车肇事,造成一死一伤的严重后果。2013年1月4日傍晚,上海交通大学一名中年女教师在闵行校区遭遇车祸身亡,肇事车辆是校区间职工通勤班车。高校内车与车、车与人的刮蹭更是时有发生。因此在高等学校内建立安全便捷的交通环境是目前我国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高校校园交通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1车辆数量大幅增加,据网上统计目前有超过6成的高校教师拥有私家车,并且数量还在不断增长。

2停车场车位紧缺。目前各高校总体上表现停车困难,停车场紧缺或停车场距离工作地点比较远,造成随意在楼前停车、路边停车的现象。

3路面窄,转弯多。各高校校园道路尤其是老校区,鉴于当初规划的局限性和教学科研设施众多,造成路面设计比较狭窄,弯道比较多,容易造成交通堵塞。

4流量不均衡,时段高峰特征明显,学生开学报到、放假前夕、大型集会、文体活动和学生上下课时段,是交通秩序最为混乱的时期。

5场馆对外开放与校外交往多,也造成大量校外车辆进入学校。

6高校校园内酒后驾驶,无证驾驶现象时有发生。酒后驾驶是交通安全事故中最为严重的部分之一。据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的事故调查显示,大约50%~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驶有关,酒后驾驶已经被列为车祸致死的主要原因。在中国,每年由于酒后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达数万起;而造成死亡的事故中50%以上都与酒后驾车有关,酒后驾车的危害触目惊心,已经成为交通事故的第一大“杀手”。2011年5月1日之后,醉酒驾驶行为将涉嫌“危险驾驶罪”,会被处以拘役和罚金。但酒后驾驶的情况还是没有多大好转,这关键还是在于驾驶员的素质、安全意识没有提升上去,同时监管也不到位。河北大学发生的惨剧就是酒后驾车的恶果。校内无证驾驶也是交通事故高发的原因之一。校内无证驾驶,拿校区当练车场的情况在高校内普遍存在。

7学校法制教育方法滞后,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淡漠,没有认识到交通危险时刻存在。

二针对校园交通存在的问题,各高校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1对于限制机动车入校方面各校规定不一,开放式学校一般允许校外机动车入校,封闭式学校一般要求机动车辆须办理校园通行证方可进入学校,有的学校根据不同的人群设置了不同形式的通行证。例如一所大学将通行证分为四种:一是红色通行证适用于学校在职职工本人的车辆,通行范围为教学区和家属区;二是蓝色通行证适用于教职工亲属(父母、配偶、子女的车辆,只能从家属区大门进出,不得在教学区域行驶;三是绿色通行证适用于长期协作单位车辆,不得在校园内停放过夜;四是临时通行证适用于短期来校从事有关业务的车辆,有效期为三个月。

2对于机动车在校内道路行驶要求行车速度,一般限制在5-15公里之间,校内各种机动车禁止鸣笛,禁止在校区道路上进行机动车驾驶培训、教练或试车。

3对于行人在学校道路上的要求是:不得在校内道路上学习骑车、溜冰、玩踏板车、滑板等。

4对于校园内停车要求是:机动车辆在校区内必须按指定泊位停放,不得随意乱停,有的学校规定主要干道、教学楼周围、学生宿舍区禁止停放机动车辆。

综上所述,国内高校校园交通管理模式多样,虽然有一定的管理效果,但同时存在着诸多问题。关键环节是没有把高校校园道路纳入社会交通体系,从而使校园交通管理缺乏国家法律法规支持和约束,造成了法律监管的盲区。

三管理措施

(一)完善法律空白点,将社会交通管理体系引入学校

1完善道路交通设施,消除交通安全隐患。将高校内道路提升公路级数,定位为校级公路,等同于城市道路。其次加强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线及隔离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交通安全设施约束、管理、服务、诱导的功能;在弯道及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的地段,完善警告警示等交通设施设置,确保交通设置的合理性及科学性。引入道路测速系统,纳入交管处罚体系。根据各校不同情况因校而异的设立环形交通体系、单向行车体系、禁行体系、步行街、各交通枢纽配备电动游览车、直行车等。逐步向公共交通方式转移,通过步行、自行车与公交系统的紧密结合,形成“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校内运动模式,减少资源浪费,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根据各院校不同情况,有条件的可设立全校环形禁行区,不具备设立全校环形禁行区的院校也应在学生主要活动区域设机动车禁行区。

2成立高等院校交通警察支队,交警住校执勤或赋予学校保卫部门交通执法权。加强校内巡逻,从而消除高校校区交通执法范围的盲区。

3为了避免大量校外车辆涌入校内造成安全隐患,实行停车收费政策,按小时收费,以缓解校内交通压力。

(二)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师生安全意识

1把大学生安全教育引进教育观念、纳入教学计划、走进课堂。对于大学生安全教育,以往各高校一般都采用开专题讲座,利用广播、电视、橱窗、版报等形式来进行宣传。毫无疑问,这些做法能发挥其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系统地在大学生中开设安全知识课显得十分必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制订相应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将安全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管理中。各高校应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列入教育计划,安排教学课时,提供师资、教材保证。对大学生进行校内安全、校外安全、活动安全、卫生防病、饮食安全、消防安全、治安安全、交通安全、信息安全以及自然灾害防范等进行教育。在管理上,可以等同于入学教育、军训教育而给予学分。通过多方面的制度落实,措施到位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2加强对学校机动车辆及机动车辆驾驶员的管理。严格执行机动车的登记制度,严格管路机动车驾驶员的驾驶资格证审理考核制度,尤其是做好私家车方面的考核、管理制度。做好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其安全意识。加强培训、严格把关,从而提高驾驶员的技能。加大对交通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使其自觉遵守交通的法律法规,这样才能有效的减少和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

加强高校校园交通管理,单靠高校自身是无法实现绿色交通体系的,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特别需要政府部门和公安交管部门的通力支持与协调。加强校园交通管理,既是对广大师生的一种安全保障措施。也是为国家培养较高安全素质人才的战略行动。高校要培养师生树立热爱生命、关注健康、注重安全,遵纪守法的绿色环保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并由此带动社会安全理念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军.中外高校校园交通管理措施[eB/oL].南开新闻网,2008-2-24.

[2]梁永明.高校校园交通管理现状及对策[C].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教育教学管理研究),2007,633.

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篇8

一、加强教育演练,提升师生自救自护能力

1.扎实开展安全教育主题(专题)活动。组织开展第二十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第八个福建省学校安全教育周、安全生产月、综治宣传周、5.12防灾减灾日、11.9消防宣传日、12.2交通安全日及特种设备、水上交通安全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重视抓好安全知识网络竞赛活动、体验式生命教育和平安暑期、寒假专项作业等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和社会实践基地等阵地开展安全知识宣传普及活动,积极协调公安、交通、消防、地震、气象等有关部门支持,在各类校外教育实践场所布置、开设一系列安全宣传教育功能室及专题讲座;加强与广播电视、手机媒体、公交电视、户外传媒合作,大力宣传普及综治安全法制和基本常识,及时报道综治安全工作特色亮点和成绩经验。利用“两微”平台、手机短信、校讯通等信息技术,加强学生安全家庭教育和社会宣传,营造保障学生安全的家庭和社会良好氛围,提升全社会综治安全意识。

2.全面落实安全教育课程。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做到安全教育课程、课时、教师、教材、教研和考核“六落实”,确保各学校每学年安全教育课程不少于12课时,并列入正式课表,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和放寒暑假前一周必须安排一节安全教育课。组织学生使用好《公共安全教育读本》。建立考核评价体系,落实教师安全教育职责,提高教师安全教育水平。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研内容之中,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师资培训,加强课程资源和教学教研课题研究,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安全教育教学新模式,强化学校安全隐患台帐网络管理平台建设。组织督查调研,总结、交流和推广教育教学成果,举办优质特色课程观摩评比活动,提高公共安全教育课程的实施水平。

3.加强应急逃生疏散演练。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全面落实应急疏散演练制度,将安全演练纳入学校常规管理,中小学校每月至少要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幼儿园每季度至少要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做到教职员工、学生全覆盖。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促进应急疏散演练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联系,有效组织防地震、防火灾、防踩踏、防食物中毒、防交通事故、防校园伤害等系列演练活动,提高师生避险、逃生技能和自护自救能力。

二、深化“两项创建”,构建安全文化

4.全面深化“两项创建”工作。进一步健全创建工作机制,创新创建载体,丰富创建内涵,强化创建措施,巩固创建成果,增强创建实效,提升创建动力和活力;不断完善创建考评激励机制,把“两项创建”实效作为精神文明、党建先进评选和绩效考评的前提条件,纳入学校综治安全工作重点和目标责任制考评重要内容,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形成精品特色,确保完成2015年辖区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及“平安校园”等级创建评审达标率不低于65%的任务目标。

5.构建校园安全文化。开展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制定建设办法与标准,培育2—3所校园安全文化创建示范校。坚持学校安全文化建设与平安校园创建紧密结合,重点夯实校园安全物质文化、构建校园安全制度文化、培养学生安全行为文化、凝聚校园安全精神文化。会同有关部门,深化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防震减灾等安全示范学校建设活动。

三、推进管理创新,提升能力水平

6.加强安全防控机制建设。严格执行中央综治办、教育部、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幼儿园安全防范工作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的意见》和公安部、教育部制定的国家标准GB/t29315-2012《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等文件规定,不断加大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投入,将“三防”建设纳入学校标准化建设。努力构建新型校园安防体系,加强重点要害部位视频监控、消控、报警等技防设施规范化建设,实现全覆盖和“人机互动”。积极应对和妥善处置重大突发事件,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及保障制度,完善事故预警、应急救援、善后处置预案,推动落实安全管理日志制度。完善校园安全警示标志设置。主动协调配合综治、公安等部门开展“护校安园”行动,加强校园及周边地区巡逻防控和治安排查。健全完善学生人身伤害校方责任险和学生人身意外伤害险制度。

7.推进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建设。建立隐患排查治理联动机制,健全完善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台帐制度、报备制度和挂牌督办制度,做到隐患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预案“五落实”,推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规范化和管理信息化。及时总结推广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经验,县教育局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各学校必须每月进行1次校园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治行动。

8.提升安全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应用水平。借助“福建省安全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创新安全教育方式,探索新媒体信息化条件下学校安全教育教学新模式。开展平台应用操作培训,开设在线安全教育课程,组织线上安全教育活动,布置平安寒暑假作业,实现安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推动互动式安全体验教室(馆)、体验中心建设,进一步增强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

9.强化队伍建设与岗位培训。重点加强县、校两级特别是民办学校安全管理(保卫)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专职安全管理(保卫)人员,以适应工作需要。制定培训计划,落实培训经费,有计划地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安全管理人员、学校负责人、安保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参加省、市、县、学校四级岗位安全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将安全教育及管理内容纳入开展校长、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作为师训干训的必修课程。指导推动各校利用教育网络教研平台,开展校(园)长、安全管理(保卫)干部和特殊岗位人员岗位安全远程教育培训。

10.强化信息报送和档案管理。切实履行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职责,严格执行省教育厅有关学校安全事故报告规定,杜绝迟报、瞒报、不实报现象的发生。建立安全工作记事和分析制度,加强安全数据档案管理,做好相关数据统计、报送、分析、建档工作,规范档案材料的收集、分类、整理、成册、入柜管理。

11.加强理论研讨与优秀成果推广。充分发挥“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的职能作用,组织开展学校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实践教学研究及成果推广,总结交流安全教育及管理经验。适时开展《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及福建省《实施办法》、《福建省学校安全管理条例》执行情况和公共安全教育进学校进课堂等专题调研和经验推广交流活动。

12.加快推进综治安全信息化建设。按照科技引领、信息支撑的思路,构建纵向贯通、横向集成、互联互通、共享共用、安全可靠的学校综治安全信息(网络)系统,推进省市县校综治安全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管理和深度应用,实现互联互通;促进地方和学校建立集治安防控、隐患排查治理、校车管理、安全管理、网格化服务及公共应急指挥等多位一体的校园安全云服务管理平台。主动适应大数据、新媒体时代要求,强化网络平台、微博、微信等新兴传播工具信息综合运用,加强安全教育信息平台、“学校安全”网站(页)建设,及时通过网站(页)信息资讯、解读政策法规、传播安全知识。

四、突出工作重点,构建长效机制

13.有效预防学生溺水和交通事故。加强宣传引导,开展警示教育,建立每日提醒警示制度,即学校门口显目位置设置游泳和交通安全提示牌,利用每天5分钟安全警示教育,开展防溺水、防交通事故警示教育。持续开展防溺水、防交通事故安全教育优质课征集评选活动,充分利用当地新闻媒体,通过家访、《告家长一封信》、手机短信等形式,向学生及家长学生游泳和交通安全提示,增强家长安全意识和监护责任意识。推动建立防溺水、防交通事故分析研判制度和联防联控机制,主动提请当地党委、政府协调有关部门及镇(乡、街道)、村(居)和社区,广泛深入地开展重点水域、路段安全管理及排查巡查,设置安全警示标牌、减速带、隔离带、防护栏等设施,努力降低学生溺水和交通事故发生率。

14.加强校车安全管理。根据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县公安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安监局联合下发的《县校车及学生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百日行动工作方案》,进一步推进集中接送学生车辆和学生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三年行动”的深入开展,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建立健全集中接送学生车辆和非法营运车辆交通安全举报监督制度,严查接送学生车辆交通违法行为,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并补充、修缮校园及周边道路交通安全警示标志、标线和防护设施。提请地方政府并会同有关部门推进农村寄宿制学生周末班车开通运营工作,进一步规范规模较大学校校园内交通安全及师生接送车辆安全管理。

15.加强消防安全管理。深入开展“清剿火患”行动,强化“四个能力”建设。严格落实消防安全条件、隐患排查整改和日常管理制度措施,强化消防安全“标准化”、“户籍化”管理和火灾风险评估。明确学生宿舍、实验室、图书室、食堂餐厅等重点部位、重点岗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设立单位消防工作机构,配备专(兼)职岗位人员,加强防火巡查和应急疏散演练,开展消防安全优质课征集评选活动。全面提升学校建筑消防设施完好率,提高火灾高危和消防重点单位的人防、物防、技防水平。

16.强化饮食卫生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规范卫生操作规程。健全完善食堂卫生许可证、健康证、定点采购、索证、登记与食品留样、记录等管理制度,定期检查食堂及饮用水的卫生安全状况,加强人员培训,有效治理校园餐桌污染,强化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食品安全管理。配合有关部门加强校园周边无证经营饮食摊点卫生安全整治。严防校园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17.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强化校园周边综治防范措施,认真贯彻落实闽教安〔2014〕21号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学校及周边综治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作用,健全完善部门协同的齐抓共管机制,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开展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交通秩序、文化娱乐场所、食品市场、网络诈骗和“护校安园”、“清剿火患”、“六打六治”打非治违等专项整治行动,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坚持前端管理、源头防范,实现预知预警、预防预控,主动提请当地政府协调有关部门,深化校园及周边治安突出问题集中整治、挂牌督办、联动推进、督导检查机制,强化校园周边易肇事肇祸、有潜在暴力倾向等重点人员的排查、救治、帮扶、管控,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加强有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矫治、管理,建立心理预警、疏导机制,推进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工作,开展管制刀具、器械收缴行动,有效预防和控制侵害学生及学生打架斗殴等涉校涉生暴力案件的发生。

18.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建立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制度,及时调处、解决不稳定、不安全隐患及突出问题,依法处置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健全完善学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诉求表达和权益保障机制,引导师生依法逐级反映诉求,及时排查、分析、研判教育系统存在的突出矛盾纠纷,建立预警机制,加强学校、班级综治安全信息员队伍建设。强化学生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防止网络诈骗和传销。加强问题学生和教职工的思想引导、心理疏导、行为管控和台账管理,及时排查化解可能发生的师生矛盾纠纷。

五、强化督导检查,有效消除安全隐患

19.加强阶段性督导检查。建立全县学校综治安全管理工作专项督导制度,探索建立安全巡查制度,健全完善督导检查、督查通报、落实整改、限期反馈和“回头看”等工作制度,提高督查效率效能。探索建立学校交叉检查机制,协调并配合有关部门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交叉检查、专项督查、随机抽查和明查暗访等方式,重点加强防溺水、校舍安全、校车及学生交通安全、饮食卫生安全、消防安全、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网络安全、校外集体活动安全等督导检查,及时发现问题,通报情况,挂牌整治,实现督导检查与隐患整治、规范管理、督查通报、绩效管理有机结合。

六、落实岗位责任,构建履职考评体系

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篇9

【关键词】高校警务室保卫工作机制校园环境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一个特殊的社区。高校的安全与稳定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改善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1]其中,在高校建立警务室就是公安机关实施社区警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警务前移、夯实基础、警民携手、共保平安的具体措施,同时也是维护高校校园稳定、构建平安和谐校园的一项重要举措。

1.高校警务室的模式评述

为进一步推动社区警务建设,公安部于2006年9月下发了《关于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的决定》(公发〔2006〕5号),根据公安部的决定,高校警务工作正式启动,高校警务室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在全国多个省市的高校建立起来。由于高校警务室缺乏统一的建设模式,目前各地高校呈现出多种形式的“警务室模式”,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

1.1重庆“派出所警务室模式”

高校公安机构改革以后,重庆大学保留了校园公安机构建制,于2001年4月成立了重庆市公安局文保分局松林坡派出所,由上级公安机关和学校党委领导。同时,学校还设有保卫部、保卫处机构,实行“一套人马,二块牌子”,派出所所长由学校保卫部、保卫处的部(处)长担任,民警若干人,在各个校区建立警务室,开展校园安全保卫工作,维护校园政治稳定,是校园治安管理的公安实战力量。这种模式的高校警务室很好地解决了当前高校保卫组织缺乏治安管辖权的问题,校园治安管理工作有保障。但由于目前高校管理与公安机构改革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因而这种模式很难得到推广。

1.2浙江“高教园区警务模式”

2007年11月2日,浙江省首个以“高教园区警务室”模式的高校警务体制在萧山高教园区正式启动。[2]萧山高教园区是高校集居区,拥有四所高校,近3万名在校师生。这种高教园区警务室运作模式的核心是在原有的“高校护卫队”的基础上,增派责任区民警和辅警,将护卫队有效整合起来,使之在公安机关的指导下开展群防群治工作。这种模式的高校警务室加强了校际间的区域联防,可以实现警务资源共享、治安信息共享,缓解了因警力不足所带来的问题。但是由于高校警务室管辖的范围大、人口多,在实施校园警务工作中难免会出现情况不一、警力有限的现象。

1.3广东“高校社区警务模式”

广东一些重点高校早在2005年就建立了校园警务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6年12月,为进一步加强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管理工作,广东省公安厅、教育厅联合发出《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建立警务室的通知》,决定在全省各普通高校建立警务室,开创了“高校社区警务管理模式”。广东高校警务室的建设主要以“一校(校区)一室”为原则,把每所学校(校区)作为一个独立的社区来管理,由高校属地派出所建立,设在与高校保卫部门相邻、便于师生群众办事的公共场所。根据这一模式,目前广东省有40多所高校已建立了校园警务室。[3]

这种模式的高校警务室一校一室,警力得到保障,警务工作更加到位,更加有效地实施校园治安防控工作。但是在高校密集的区域同时设立多个校园警务室会造成一定的警力压力,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就难以得到保障。

2.高校警务室与保卫工作机制探讨

2.1科学配置高校警务室专职民警,明确任务要求。每个学校(校区)确定一名专职民警,对校区规模大、校园周边治安情况复杂的学校(校区)配置2名专职民警,并要对民警在校工作的任务和时间上作进一步明确。专职民警应当每周在学校(校区)办公2个工作日以上,逢学校有重大活动或校园治安状况相对复杂的时候,可适当加强。规定警务室民警每月需带领学校保卫人员、群防群治队伍夜间巡逻不少于4次。学校可以根据有关政策,给予警务室专职民警一定的加班补贴。为缓解部分地区警力不足的状况,高校警务室的警力可以将学校保卫干部、群防群治队伍吸纳进来,成立以专职民警为主,学校保卫人员为辅的治安管理队伍,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群策群力维护校园安全。

2.2落实校园警务室的工作措施。为确保校园安全保卫工作落到实处,由公安机关统一制定校园警务室工作制度,如坚持开展“五个一”活动,即通过每周一次检查、一次通报,每月召开一次例会、一次分析和一次整改,进一步规范校园的日常防范工作,全面提升校园治安综合防范能力。建立一套适合校园安全保卫工作的台帐,记载开展校园警务工作的工作记录。学校保卫部门和公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定期研究校园警务室的工作情况,及时掌握学校内外存在各类隐患和突发问题。对校内外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定人定时划区域,由民警组织联防队员在学生上下学、晚自习时间段进行徒步与车辆交替式巡逻;针对学校附近电子游戏室、网吧、歌舞厅、录像厅等娱乐场所,建立以公安、学校两家为主,工商、文化、城管、交通、卫生五家部门共同参与的“2+5”校园警务运行机制,对其进行定期的查处,对不符合规定的,坚决取缔;严格执行《治安管理处罚法》,切实加强对校园及周边出租房屋和暂住人口的治安管理,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活动,为师生员工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

2.3完善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机制。一是法制教育进校园,在大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运用具体鲜活的法制个案,对学生经常开展法制、安全教育;二是安全教育进校园,由警务室专职民警兼任安全教育宣传员,配合学校加强对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培养、安全常识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训,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三是治安管理进校园,实行“以进促防、以巡促防、以打保安、以治保安”的校园警务机制;四是交通管理进校园,对道路较窄的学校周边,加强交通的动态管理力度,特别是加强在上下学时段的管理力度,尽可能避免交通堵塞状况,确保学生的安全;五是消防管理进校园,经常开展消防安全检查,督促和帮助学校配齐配足消防器材,建立健全学校消防安全规章制度,组织形式多样的消防安全宣传活动。

总而言之,高校创建平安、稳定、有序的校园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警务室工作是新时期改善和加强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管理、实施校园警务工作的一个重要决策。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完善高校警务室建设的机制,使之与高校保卫工作形成有机的结合,适应新时期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要求,发挥更加高效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法制日报,2007-10-16(2).

[2]金春燕,毛莉玫.全省首个高教园区警务室在萧启动[eB/oL].[2007-11-05]./zw/zwdt/t20071105_56272.htm.

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紧扣文教体局“围绕一个目标、突出两个重点、加快三个提升、强化四项主要任务”的总体要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进一步落实安全责任,健全安全制度,完善安全措施,强化安全监管,立足安全防范,建立长效机制,切实增强全体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避险能力,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学校安全管理水平,为师生创建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促进我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二、工作目标

1、健全学校安全管理制度,推动校园安全管理规范化、科学化进程,把安全管理作为学校规范管理的重要内容,增强实效性。

2、进一步完善各种应急预案,有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师生避险自救能力。

3、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长效机制,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规范工作程序及档案资料。

4、明确安全工作责任,落实安全管理“一岗双责”,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将安全管理的责任分解到每一个部门、岗位,实现校园安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5、加大安全经费投入,提高校园安全防范基础建设水平。

6、继续开展“平安校园”创建工作,至少创建两所“省平安校园”、两所“市优秀平安校园”,全区各中小学、幼儿园均达到平安校园合格水平。

7、实现全年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有影响重大安全事件的目标,确保全区教育系统平安稳定。

三、工作措施

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幼儿园安全防范工作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的意见》、《省中小学幼儿园治安保卫工作规定(试行)》、《省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治安工作的意见》等法规、文件,坚持以人为本,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一丝不苟地抓好学校安全的精细化管理。

(一)提高认识,切实落实学校安全工作责任

要进一步提高对学校安全工作的认识。今年是落实十决议开局之年,也是全国“两会”召开之年。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和教育系统的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中小学、幼儿园的主要领导,要以对广大师生生命和国家、个人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深刻领会做好校园安全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将学校安全管理作为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摆到突出位置,狠抓各项措施落实,积极防范各类校园安全事故发生。

要全面落实学校安全工作责任。严格落实《区文化教育体育局安全管理工作综合责任制》和各单位“一岗双责”责任制,各单位一把手要认真履行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进一步明确分管领导、中层干部、班主任、任课教师、职工等在安全管理和教育方面的职责,落实“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的要求,使全体教职员工都承担起校园安全管理和教育的责任。要坚持“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层层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把各项制度落实到岗,责任到人。

(二)落实《纲要》精神,认真做好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1、进一步推进安全教育进课堂工作。各中小学、幼儿园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切实做好安全教育进课堂工作。要配备安全教育教材和兼职安全教育教师。要把安全教育纳入正常的教育教学内容之中,保证充足的安全教育时间,进行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探索,保证在校学生受教育率达100%。

2、不断创新安全教育载体,丰富安全教育内容。要将安全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小学校要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知识竞赛、组织观看录像、发放安全手册、制作宣传板等形式,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集体活动等途径和橱窗板报、广播站、电视台、校园网站等阵地,重点加强对学生进行交通、消防、防溺水、食品饮用水卫生、疾病防疫、心理健康以及禁毒、反等方面的安全知识教育,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可以从容应对各种可能遇到的情况。要注重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广泛性和实效性,让安全教育覆盖到每一名学生,防止因教育不到位而出现各类安全事故。

今年3月25日是第18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5月12日是第5个“防灾减灾日”,6月份是安全生产月,11月9日是消防日,11月是消防宣传月,12月2日是交通安全宣传日,各中小学、幼儿园要结合实际,根据安全教育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和演练活动,切实做到不走过场,务求实效。

3、进一步做好教职工全员安全培训工作。各单位要重视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把公共安全教育列入全体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和教师校本培训计划。继续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干部的培训,采取专题培训和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年内做到全区中小学、幼儿园的主管领导、分管领导普遍接受一次安全管理培训。

4、扎实开展应急预案演练。继续完善学校各类安全应急预案,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有针对性的安全演练,邀请专业人员对学校应急演练进行指导,提高师生应急救援水平,增长师生逃生自救的本领。

(三)突出重点,狠抓学校日常安全管理

1、加强学校安全管理队伍建设。各中小学、幼儿园要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工作机构,指定专人负责校园安全日常管理工作。加强对专职保安人员的管理,成立安全防护、消防、防汛等校园应急处置队伍,提高处置突发安全事故和安全事件的能力。

2、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的检查和督查。文教体局将联合相关部门加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检查、指导与监督,及时掌握学校的安全状况,督促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帮助学校解决安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中小学、幼儿园要定期集中组织校园安全检查,及时排查和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对发现的安全隐患要登记造册,及时整改,对不能整治的重大隐患要及时向文教体局报告。学校的安全隐患排查工作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3、加强消防工作。建立和完善消防责任人和管理人的职责,认真落实消防安全制度和责任制。加强师生防火用电教育,加强消防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加强对消防设施和器材的日常维护,并保证其能够有效使用;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和消防通道畅通,建立健全消防档案。

4、加强交通安全管理。进一步做好交通安全知识教育,加强学生乘车管理。一是是加强交通安全教育,重点要教育学生遵守交通法规,自觉避让机动车辆,拒乘非法营运车辆、超载车辆;二是严格执行学生集体出行报批制度,严格落实安全管理责任,租用符合安全标准的车辆,设定好行车路线,切实做到“源头管控、过程监督、责任明确”;三是加强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管理,组织好校园附近道路的交通安全护导,学校加强对违规接送学生车辆的监督,发现违规接送学生情况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

5、抓好校舍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加强对校舍的重点检查,落实专人管理,切实把校舍安全管理落到实处。有新建和加固工程的学校,要明确安全管理职责,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加强对配电室(箱)、燃气设备等特种设备的管理,建立台帐,做好特种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及持证上岗管理,从源头预防特种设备安全事故。

6、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一是高度重视各种季节性传染病的防控,做好晨检、因病缺课追查工作,严格落实隔离、随访制度,加强信息沟通,预防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二是加强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搞好校园环境卫生,消除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条件;三是做好消毒通风,让教室和宿舍多开窗通风,多晒被服,对教室和学生宿舍要不定期进行消毒。

7、加强食堂的卫生管理,严防食物中毒。从事饮食工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和先培训后上岗。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饮食安全。一是加强炊事人员的培训,提高炊事人员卫生意识与烹饪水平,确保饮食既卫生安全,又营养安全;二是加强食品来源、储存、加工、去向的跟踪、登记等方面的管理,确保采购索证、食品留样、餐具消毒等环节安全管理到位;三是严格饮食场所的管理,食堂要有防蝇、防鼠设施和生熟食品分开存放、洗涤蔬菜与肉类水槽分开等设施,学校食堂要严格控制非食堂工作人员入内,及时关门上锁,做好防盗防投毒工作。

8、加强校园值班及信息报送制度。各单位要继续落实每日校级人员值班和带班制度,进一步明确值班人员的职责与要求。值班人员要切实负起责任,严禁脱岗漏岗。值班人员值班期间,要保持通讯渠道畅通。各单位要进一步加强信息报送制度,对上级安排部署的各项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总结,尤其是本单位的突发安全事故和可能引发不稳定的事件,要及时逐级上报。对重大信息隐瞒或不及时报送的单位和责任人,将严格追究责任,对本单位的安全状况要实行月报告和零报告制度。

9、进一步加强技防设施建设。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安防经费投入,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校园安防基础建设水平。加强学校监控设施的管理和维护,确保监控设施全天候24小时正常运转,录像保存时间在30天以上,认真做好巡查、监控记录。各单位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安防设施设备的效能,确保“三防”措施落实到位,确保校园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