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市场的基本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4:21

电力市场的基本概念篇1

【关键词】教学;留学生;电力市场概论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01

为了提高能源利用率,应对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世界许多国家提出了电力工业重要的可持续发展方向:电力市场建设。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了美国要建立坚强智能电网的改革计划,实现在美国东西两岸电力的高效传输。同时,中国国家电网公司近期公布了将于2020年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计划。

电力市场是一个以电力系统为对象,结合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分析电力这个特殊的商品,实现从发输配电到用户所有环节的智能交流,优化生产、传输和使用的自愈电网。与传统电网相比,电力市场引入后,大量智能技术的致使电网具备了许多新的功能,如可再生能源的大量接入,支持用户需求响应的市场交易机制,电网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控等。智能电网建设强有力的支撑了电力市场的发展,智能电网也促进了电力市场的改革。

因此作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本科留学生,有必要学习《电力市场概论》这门课程。本文详细介绍了教学目的与要求,课程内容及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环节与学时分配,课程评价设计。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电力市场概论》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课程,选修。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电力市场的研究现状、发展动态以及电力市场化的意义;熟知电力市场的运营模式、交易理论;掌握电力市场的电价、输电服务的理论和方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和提高新的环境下电网规划、运行和管理能力,了解中国电力工业的管理体制和基本的市场运行规律。

1、主要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微观经济学。

后续课程:无。

2、教学方式与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国、内外电力市场分析加之以案例讨论。

重点内容:在“保护竞争”与“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指导下,制定合理的电力市场交易方式、制定电价。

难点内容:对电力市场交易的理解与“公平”原则的实施,交易计划的确定和电价的计算。

二、教学内容

(一)电力市场理论基础

包括电力市场的基本概念、运营模式、运行规则、电价制度、发电竞价上网、电能转运、用户管理,辅助服务和监管体制等内容。

(二)电力市场交易模式

包括电力市场的主要成员、组织结构、交易类型和交易模式。

(三)pool中的拍卖方法

包括市场参与者的报价形式、拍卖方法,着重讲述实时电价和阻塞管理。

(四)电力市场的辅助服务

包括频率控制、发电备用容量、无功功率的管理方法。

(五)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

包括报价处理系统、交易管理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结算管理系统、信息系统、数据网络系统和通信协议、发电厂报价及发电管理等子系统。

(六)国外电力市场

包括英国电力市场、加州电力市场、pJm电力市场以及其它电力市场的运营情况。

(七)中国电力市场

包括中国电力市场的构想、体制改革情况以及浙江和山东电力市场的运营情况。

三、课程的教学方法

为加深留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在教学上,采用“理论”与“项目”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选取典型项目,分析和演示,之后将学生分组,分别讨论项目的解决方案及具体实施方式。然后留学生演示项目结果,由学生阐述项目机理、交易及运营方式等。最后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

四、教学环节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总学时为26学时,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案例教学、课外辅导、作业等,其学时分配建议见表。

《电力市场概论》教学学时分配表

教学内容总学时其中课外辅导/课外实践

讲课实验上机其他

理论基础22

交易模式44

pool拍卖方法442

辅助服务44案例教学

技术支持系统642

国外电力市场64案例教学4

中国电力市场242

总计2826210

五、课程评价设计

课程采用考查方式进行考核。同时,平时表现也要作为考核总成绩的组成部分。因此,本课程的考评方式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者综合的考评方式。考虑到留学生的特殊性,平时成绩占60%,期末成绩占40%。

电力市场的基本概念篇2

下跌市场中的热点龙头品种走出扑朔迷离的走势让投资者无所适从,空仓休息也许是最好的投资策略了。

两会期间,高层提出实现京津冀协调发展是国家战略,加快走出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之路。京津冀一体化概念股受益最大的是土地开发、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领域,本周市场以廊坊发展、万方发展、万通地产为代表的土地开发概念股,以河北宣工、中化岩土为代表的基础设施概念股逆势大涨,成为下跌中的黑马群体,河北宣工更是凭冬奥会申报、基础设施概念和收购趣游网络公司的传闻,连续涨停成为京津冀一体化概念股的领涨先锋。

中电投开启电力混合所有制改革,吉电股份、漳泽电力风生水起。混合所有制透支大主线是笔者一直关注和看好的,主力机构中线配置迹象明显,中石化混合所有制概念股经过前期炒作后本周进入震荡整理阶段,中线仍具备投资价值。据《经济参考报》报道,中电投将在今年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将允许民资参股中电旗下子公司和建设项目,民资比例将达到三分之一。中电投是国有五大发电集团之一,中电投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意味着电力改革即将拉开帷幕,本周市场中电投旗下的吉电股份、漳泽电力,以及电力改革老龙头豫能控股和京能热电风生水起,成功接力油气改革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大旗,深受市场青睐。

展望后市,笔者认为:从长周期看,创业板正处于顶部构筑期,沪市在2168点之下震荡下跌,1800点、1600点或将成为上、下半年的底部支撑区域。从短周期看,3月震荡下跌趋势形成,一季度收阴线已成定局,预计4月份将继续维持震荡寻底1800点支撑的过程,5-6月将迎来大波段性反弹周期,故建议投资者采取空仓的投资策略。

展望后市热点,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结构性机会仍将成为弱势中的靓点,未来的主流热点仍会在国企改革、新兴产业、新股三大投资主线上。短线热点上,笔者认为LeD和军工资产整合概念股或迎来投资机会,建议投资者快进快出的超短操盘模式。

电力市场的基本概念篇3

战略方针:搭准投机资金的脉搏,参与题材股炒作

战术部署:牛年重点关注央企整合概念股、上海迪士尼概念股、世博会概念股、抗旱概念股、阅兵概念股、创投概念股、券商概念股等。

如果你是一个短线高手,善于捕捉市场热点,赚取快钱,那么不妨玩个闪电战。

闪电战,重在一个“快”字,要像闪电一样快进快出。看准了赚一把就跑,看错了及时止损,等待再次闪击的机会。

闪电战,玩的股票大多是题材股。虽说题材股炒作,总是为大机构、大资金所不齿,也会被管理层严格监管,但是,很多灵活多变的投机者(包括一些庄家、私募基金等)热衷于此,在越来越为大机构、大资金所掌握的市场中觅得生存空间。当大资金中场休息时,题材股的炒作往往会给人带来更抢眼的赚钱效应。闪电战就是要摸准这些投机资金的脉搏,与之共舞。

去年10月28日股市创出1664.93点后,市场有所回暖,不甘寂寞的游资制造了一些炒作题材,比如融资融券概念股、创投概念股等。这些题材因为还没有兑现,所以还会不断被炒起。在股市大跌前的一些题材,因为市场上行趋势改变,所以不得不偃旗息鼓,但现在市场回暖,题材依旧,所以有望梅开二度,比如央企整合概念股、上海迪士尼概念股等。而新市场条件催生的新题材更是不可小视,相关股票市场价值将被不断挖掘,比如抗旱概念股、阅兵概念股等。

上海迪士尼概念股常炒常新

上海要建迪士尼乐园的风声早在2005年就有了,几度辟谣之后,总算在2009年1月初有了可靠的说法―迪士尼总部已经与上海市政府签定了框架协议。对上海来说,这将有利于促进服务业发展,甚至带动GDp增长。迪士尼项目的业务领域主要包括主题乐园、游乐场、影视内容制作、媒体网络平台和其他相关消费产品,给上海企业可能带来的直接商业机会包括房地产、建筑业、影视娱乐、出版印刷、媒体网络、玩具生产、特许经营、广告等,而间接商业机会则还有交通运输、商业百货、旅游酒店等。a股中可划入迪士尼概念股的上海本地股众多。虽然迪士尼项目还没有开工,但急性子的资本市场早就按捺不住,将概念股炒了几回。由于迪士尼项目从开工建设到开业运营,还要有几年的时间,所以此概念将随着项目的推进不断得到关注,非上海本地股中也会被挖掘出迪士尼概念股,常炒常新。

上海世博会概念股持续走热

2010年,上海将举办世博会。被称为经济、科技、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的世博会将对上海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虽然奥运会概念股因为市场关系而显得比较落寞,但应该不会影响上海世博会概念股的表现,前提是行情继续走暖。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上海世博会概念股也是上海迪士尼概念股,所以不管哪方面有新消息传出,都可能带动相关个股的炒作。上海世博会概念股主要可以分为:房地产业公司,如中国船舶、中船股份、陆家嘴、外高桥、龙头股份、新黄浦等;基建类公司,如上海建工、隧道股份;传媒类公司,如东方明珠;酒店类公司,如锦江投资;商业类公司,如豫园商城、百联股份等;交通运输类公司,如强生控股、大众交通、东方航空、上海航空等。

央企整合概念股集中火力

2006年底,国资委首次明确七大行业将由国有经济控制,并提出到2010年培育出30至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央企整合概念股在2007年大牛市行隋中风生水起。不过,随着经济走软,市场下行,央企整合概念股也沉寂了一段时间。但是,央企整合的方向是明确的,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多次公开表示,2009年将抓住机遇加快控股上市公司的资源整合,2010年中央企业要减少到80~100家。在市场转暖的催化下,相关概念股必然又要翩翩起舞。目前有53家大型骨干型央企,旗下涉及的上市公司多达116家。概念股炒作很难遍地开花,往往是集中力量攻击一点。从行业看,这53家央企大多属于国家明确控制的七大行业,如航天军工、石油石化、民航、航运、电信、煤炭、电网电力,以及一些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骨干企业。从整合思路看,可分为主业整体上市、资产整合和重组合并三条主线。代表公司有武钢股份、东方航空、中化国际、五矿发展、天坛生物、天地科技等,以及上海电气集团、中国南车集团、电力集团、航天集团等旗下的上市公司。概念股炒作会围绕这些行业和整合方案不断展开。

创投概念股没有悬念

2009年证券期货监管会议明确提出今年要推出创业板,这是迄今为止管理层向市场发出的最明确的承诺,创业板今年推出已是没有悬念的事情。围绕创业板,市场已经有过多次炒作,目前的创业板概念股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已对未来的创业板上市公司或创司进行了大量投资的上市公司,如复旦复华、大众公用、钱江水利等,因为这些公司投资的公司一旦在创业板挂牌,便可获得极大的价值增值;二是承销较多拟上市公司项目及进行较多股权投资的上市券商,以及参股券商公司,如中信证券、吉林敖东、辽宁成大等。

券商概念股仍有想象空间

近期市场成交量大幅放大,券商的佣金收入自然水涨船高,券商股及券商概念股上涨也便有了理由。加上融资融券业务尚未推出,市场仍有不小的想象空间,也就少不了相关券商概念股的表现机会。目前市场上有不少券商概念股,其中既有持股比例较高的,如泸州老窖、爱建股份、泰达股份、飞乐音响、广宇发展、锦龙股份、华资实业、豫园商城、桂东电力、亚泰集团、吉林敖东、辽宁成大,也有持股比例较低的,如大众交通、招商轮船、中粮地产、中海海盛、中集集团、珠江控股、亚盛集团、长安汽车、九龙电力、河池化工、中恒集团等。

新能源、节能概念股长期有效

在油价高企之时,新能源、节能成为流行语汇,如今油价跌到了每桶40美元左右,开发新能源、节能的动力便没有那么强烈了。不过,从长期来看,石油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依然突出,国际油价在恢复正常需求后仍会上涨,因此,大力发展新能源(如风能、核能、太阳能等),开发节能产品仍是大势所趋,这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一直被市场追捧的新能源概念股主要有提供新能源核心技术、具有规模优势和先发优势的公司,如金风科技、川投能源、天威保变、乐山电力等,而节能概念股则主要是提供节能电力设备的上市公司,如智光电气、置信电气、卧龙电气、国电南瑞和旭光股份等。

抗旱概念股“看天吃饭”

今年冬天北方持续干旱,势必影响到大面积冬小麦的收成。中央已经积极行动,采取抗旱措施,市场也行动起来,基金已把一些相关上市公司挖掘出来,组成抗旱题材股,如生产抗旱物资的新疆天业、利欧股份,生产抗旱化肥农药等产品的鲁北化工、鲁西化工、华阳科技、沙隆达、红太阳、江山股份等,主营农田水利建设的安徽水利,生产其他农产品的公司如中粮屯河、北大荒、新农开发、金健米业、顺鑫农业等。

阅兵概念股时机可待

电力市场的基本概念篇4

中小创市场一改前期低迷状态,主力机构继续围绕小盘高成长投资主线掘金,小盘、次新、高送转概念股和oLeD产业链概念股成为本周市场最大主流热点。

小盘、次新、高送转概念股巅峰对决。高送转炒作第一次高潮在今年3月中下旬,在龙头股宝德股份连续涨停填权的标杆示范下,掀起了高送转投资浪潮,并带动了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概念股的炒作风暴。进入4月低迷的市场,高送转概念股一直呈现群龙无首的局面,相关炒作也一直不温不火,大部分高送转概念股呈现回落调整走势。四月末以来,随着市场对次新股的炒作渐渐进入佳境,尤其是在上市新股名家汇的炒作示范作用下,次新股尤其是含权次新股成为主力游资的新宠,赛摩电气凭借其“小盘次新+10送20股”的双概念,除权后连续4连涨停板创历史新高,凸显小盘高成长概念股风采,打造成小盘、次新、高送转概念股的新龙头,将小盘、次新、高送转概念股炒作带进新巅峰。回顾本周市场,以赛摩电气、盛宏科技、电光科技、天华超净、海联讯、浩丰科技、科迪生物为代表的填权概念股,以濮阳惠成、华自科技、天赐材料、银宝山新、蓝海华腾为代表的小盘次新含权概念股,以辉丰股份、棕榈园林、千方科技、石基信息、久其软件为代表的含权老股概念股成为市场最大的主流热点。展望后市,笔者认为随着高送转概念股的火爆,尤其是次新高送转概念股的疯狂,其炒作风险渐渐来临,高送转炒作周期也将进入尾声(最迟5月20日前后),故请投资者注意风险。

oLeD产业链新蓝海牛刀小试。oLeD产业链的投资逻辑:第一,oLeD产业链迎来新巨头。苹果宣布将在2017年更新的iphone上使用oLeD屏幕,同时计划将这种屏幕使用到ipad和macBook上。第二,三星或已经拿到2017年iphoneoLeD屏幕的独家供应权,并有意向pC市场大量提供oLeD屏幕。第三,智能穿戴、车载、航空航天、工业控制机器人、VR等产业对oLeD屏是刚性需求将成oLeD爆发点。第四,权威机构预测,2016年amoLeD面板市场规模将达15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40%,到2020年有望达67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46%。第五,本周市场以中颖电子、胜宏科技、濮阳惠成、新纶科技为代表的oLeD概念牛气冲天,主力机构资金中线建仓明显。综述,笔者认为oLeD将引爆上游材料需求,利好国内材料制造企业,中长线看好0LeD产业链投资机会,故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材料和设备供应商相关标的,坚持中线逢低布局的投资策略,将oLeD产业链纳入投资组合品种,享受未来oLeD产业链的带来的投资果实。

展望后市投资热点,在科技创新投资主线上,建议重点关注虚拟现实、oLeD概念股的投资机会。在高送转投资主线,建议投资者短线关注即将股权登记的高送转概念股。

电力市场的基本概念篇5

【关键词】华语大片;走出去;文化杂糅

不久前,电影《1942》正式被提名代表中国大陆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评选。而翻看历史上被提名的影片,则多呈现出这样一个特点:大导演、大制作,缺乏多样性。提名参评奥斯卡这样一个官方行为,亦可以被解读成意识形态对于华语电影走出去概念的一个实际性操作,即在官方看来,什么样的中国电影有资格代表中国站上国际舞台。然而,官方色彩与国际市场之间的对话却并不成功,国产大片在国外市场的节节败退,不仅仅票房、口碑不尽如人意,20世纪90年代的奖项辉煌也不复存在。与此相对,官方对中国电影走出去的需求极为强烈,而中国电影市场本身对于建立华莱坞的需求也迫在眉睫,现实却是当我们使劲呐喊要让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时候,中国电影似乎却戴上了沉重的锁链而无法迈开脚步。是电影质量不尽如人意?是文化鸿沟始终难以跨越?是中国大片在他国水土不服?本文试图借鉴好莱坞高概念电影的形式特征和Hybridization这个文化概念,去探究国产电影究竟该如何更好地走出去,打造华莱坞电影的新形象。

一、高概念电影——好莱坞大片的经验范式

首先,有必要对华莱坞做一个相应的概念阐释。华莱坞是对应好莱坞、宝莱坞提出的文化概念,后者都基于一个庞大的电影制作基地,形成产业化的优势,尽管好莱坞无法代表美国电影的全部,宝莱坞也无法承担所有的印度电影,但二者都在文化的全球化过程中,成为本土电影的代名词,进而演化成文化软实力的象征。那么,对于理想中的华莱坞而言,其不仅仅要拥有一个能够提供从制片到拍摄的技术设备服务基地,更加重要的是,应该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而又全球化的文化软实力,这才是华莱坞电影的真正内核所在。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美国文化亦是借着好莱坞这个庞然大物走向了世界,并且占领了全球多数地区的电影市场。在不断追求高额收益的过程中,好莱坞的电影制片人越来越倾向于制作出更加适合全球观众喜好的电影,他们的影片,尤其是那些大制作的影片,往往将市场定位在全球范围内,以求最大限度地收回投资和获得回报。于是,这就内在地要求好莱坞产生一种更为快捷以及“简单构建”的叙事方式和生产模式去制作电影。20世纪70年代,以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为代表的大制作电影,被视作是以大投资、大制作为代表的高概念电影模式的最初之作。一般来说,对高概念电影的核心定义有四条:“大投入,大制作,大营销,大市场”[1]。在高概念电影的含义范围之内,电影更被看作是一种从项目建立到寻找投资、拍摄、后期、制作、发行的“商业项目,而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制作”[1]。很明显,这四个主要概念都与资金有关,“其核心是用营销决定制作”[1],这也正是高概念电影与中国大片最不相同的一点。在《高概念电影》这本书的作者贾斯汀·怀特卡莱看来,高概念“这种电影制作类型是受经济和制度力量影响的”,“是‘后经典’电影的一个主要发展进程——而且很可能是最关键的发展进程”[2]3。

从电影本身的内容来说,就是此类电影的剧情都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在线性的故事中,影片叙事具有非常明确的逻辑。这就要求电影故事的叙述者,在讲故事的时候,以一个核心剧情为主体,故事简单,情节连贯,让观众不为剧情苦恼。制片人皮特·盖波认为:“高概念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叙事,这种叙事非常简单直接,易于传达,也易于理解。”[2]168这种好莱坞式的故事讲述方式,一方面训练了观众的观影经验,让他们更加习惯于这种区别于作者电影的电影;另一方面,观影经验的增加,高概念电影的视觉奇观则反过来又导致观众对高概念电影的水准要求。这就导致了高概念电影不断地在制作规模上下功夫,成本越来越高,投资越来越大,相应的也就要求更加可靠和成规模的回收手段,这是“以幂次方级数上升的制作成本投入和需求市场的不可预测性造就的产物。正是这种不可预测性造就了近年来激增与暴跌的循环怪圈、拍摄续集的狂热、协同效益,以及现代电影制作的方方面面”[2]167。也正因为此,好莱坞每年的高概念电影制作数量不多,但正是在这少数的高概念作品之上,好莱坞企图收获丰厚的商业回报。

因此,要制作成功一部合格的高概念影片,制作方不仅需要在电影的内容上严格制作,更需要与电影的市场策略和制片内容结合起来,以便于高概念制作在市场上的推广与发行。高概念电影的特征是市场特征,它是与市场紧密相连的营销动作。无论是对大明星、大导演还是大制作的追求,唯一的目的都是获得可观的商业回报。因此,电影产品在高概念的体系中,是一个“项目的核心载体”,它承载的是一次高投资商业运作的基础要素。在这个体系当中,高概念电影本身不能对自身的叙事规则有所跨越,它必须简单、清晰、主流。以电影《阿凡达》为例。这是一部典型的高概念电影制作,由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执导,好莱坞人气明星山姆·沃辛顿主演。影片用好莱坞最先进的3D进行拍摄,视觉效果惊人。但是,这部电影的故事却非常简单,用斯皮尔伯格所提倡的“25个词语”概括这部电影的话,可以总结成“一个地球人帮助外星人保护家园的正义故事”。影片最终在全球收入票房27.8亿美元,而其续集的制作也已经在实施之中。

二、中国大片——高概念电影的中国话语

《英雄》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商业化、市场化之门,也是从《英雄》开始,中国的大片时代就此开启。但发展十多年来,中国大片却一直走在一条片片自危的道路上。中国大片在市场运作和票房回收上,往往不具备主动性。所以,尽管表面上看起来中国大片具有大投资、大明星、大制作这样的“高概念”外壳,但国产大制作对于高概念的使用以及对华语电影内涵的理解却是模糊和外在的。下文以《金陵十三钗》为例进行分析。

那么,国产大片与高概念电影最为本质的区别在哪里?应当说,国产大片在策略的环节上,与高概念电影的精髓还是相去甚远。

高概念电影强调市场和资本运作,但中国大片的制片方却依然缺乏对本土电影市场的深度钻研,甚至依然没有建立起常规的调研手段以进行市场研究。从目前来看,中国的大片创作,无非仍然还在“历史”的洪流中寻找归宿,这是一种相当盲目和跟风的热潮,自《英雄》开始至今未消退。国内观众目前对这些国产大片趋之若鹜,很大程度并非是对电影本身的肯定,而是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中没办法的选择。电影制作者与观众之间有一条鸿沟,“电影制作者们并不了解观众,更遑论在项目阶段就规划一些吸引观众的可营销元素了”[3]。而另一方面,中国大片尽管在票房成绩上屡传佳绩,但人们却很难知道投资方资本收益的情况。

那么,是否能将中国大片称为高概念电影的本土化表达呢?恐怕也不尽然,高概念电影是好莱坞电影在后经典时展出的一条高回报率的路径,而现在国产大片所走的路子,只能说是对高概念电影学习的起步阶段。在《中国电影巨片生产的历史足迹》一文中,倪震教授将中国大片的发展路径细分成了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以张艺谋为主的功夫阶段”;“第二个阶段主要是以陈凯歌为主的奇幻阶段”;“第三个阶段主要是以冯小刚和张艺谋为主的经典再造阶段”;“第四个阶段是以冯小刚和陈可辛为主的本土化阶段”;“第五个阶段是以罗伯·明可夫为主的神话重塑阶段”[4](《功夫之王》为例)。倪震教授对中国式大片发展的细致划分,肯定了中国式大片的发展成绩,但另一方面,从发展趋势的逐渐演进,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大片在制作模式上越来越趋于一致,即“国际化的市场运作模式和国际化的市场目标”[4]。对于国际市场的追求,显露出中国大片在投资回收上的压力,国内观众目前并没有培养出观影习惯,因此对于任何一部大片来说,它的运营都是有风险的,而为了降低这些风险,国际市场就自然成了中国大片逐利的平台。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国产大片投放在三大电影节进行首映,寻求获奖或许是目的之一,但最根本的追求,是厂商寄希望于通过电影节的卖片平台,得到国际发行商的青睐,进而打入全球市场获得票房收入。但这种行为又是盲目的,国内片方缺乏一个明晰而又市场化的定位,所以在国外的市场操作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或者是以便宜的价格被发行商买断,或者与并不具备华语影片市场推广能力的发行商合作,最终功败垂成。这一切对于收益的追求,就显示出“中国大片在资本属性上的真正渴望”[4]。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他们“从而以一种接近于疯狂的反弹方式开始了商业对艺术的彻底改造”[4]。

三、《金陵十三钗》——中国大片的本土经验

用高概念电影的模式来衡量《金陵十三钗》,可以发现该片从一开始便是国际化和大片化的,即所谓的“大制作”。首先是创作团队的豪华和国际化。导演张艺谋,这也是他在奥运会成为“国家意象”之后的首部大制作。电影的出品人是新画面影业公司董事长张伟平,与张艺谋合作多年,被称作“黄金搭档”。原著小说作者严歌苓,是在世界文坛拥有知名度的华人作家。男主角是奥斯卡影帝克里斯蒂安·贝尔,他在好莱坞拥有人气和口碑。而影片的制作团队包括英国、日本等国际化队伍。

大片电影的“大制作”与“大投入”是相辅相成的,按照电影出品方的说法,影片投资超6亿元,这其中包含1.2亿元男主角贝尔的片酬。负责影片特效的威廉姆斯团队,“反应弹全是由美国进口的,打比方说,光一桶爆破用的油就8000元”。“教堂里神父房间里的家具全是从上海古董店买的,他的手表、打火机是从日本古董店买来的。”“主演佟大为说,包括影片开头弥漫全城的大雾,也是‘美国制造’。这次从美国运过来的原料是一种可食用油,经过高温雾化,可以在5分钟之内造成笼罩城镇的大雾。”在拍摄中“不计成本”的投入,就充分体现了张艺谋开启中国新大片时代的意图。正如创作者们所说,“这个钱花得值得”[5]。

《金陵十三钗》的目标观众显然并不仅仅是华语地区,起用好莱坞当红演员的举动,说明了影片“大市场”的定位。张艺谋曾经表示,“希望这部大制作能让西方观众了解中国的这段历史以及中国的文化”[6]。这极富“意识形态”风格的表述,当然无法掩饰影片想要借此在全球赢得票房和声誉的目标。张伟平寄望国内收获10亿元的票房,但仅凭借这10亿元的国内票房,去除营销等成本,恐怕并不能让投资方赚钱。因此,更大的市场显然在海外。《金陵十三钗》报名多个国际知名电影节,主要目的其实并非在获奖。毕竟,在“东方迷思”的热潮已经从中国转移的大前提下,一部按照好莱坞手段制作的中国大片,并无法得到掌握话语权的评委的青睐,但在颁奖礼上的抛头露面,却绝对有助于提升影片在国际范围内的知名度。在宣传季,《金陵十三钗》亮相了戛纳国际电影节、柏林电影节、金球奖颁奖典礼三大国际知名的电影盛会。

在“大营销”的市场理念中,高概念电影极其依靠于此得到市场的认可。《金陵十三钗》的部分营销模式如下:

表1[7]

由表1可见,《金陵十三钗》的营销方式多种多样,包括话题制造、预告片推广、相关产品、与电视和网络媒体联合制造传播效应。《金陵十三钗》在公布之前一直神秘,用“饥饿营销”的方式调动观众的观影欲望。但同时,《金陵十三钗》也一直在避免因过度饥饿导致观众观影热情降低,于是不断的营销刺激手段就产生了,如表1所示,《金陵十三钗》采用的是间断而又连续的营销方式,保证了影片“有策略地制造话题,满足四处搜寻相关信息的媒体和受众的‘欲望’,推动影片的不断宣传”[7]。因为本文重点并非在分析《金陵十三钗》的营销策略上,在此不再赘述。

既然《金陵十三钗》是一部如此有抱负和商业观念的中国式高概念电影,那么对其之后处境的分析,就显得更加有意义。在对其票房营收和口碑的数据收集中,我们就可以看到高概念电影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是否合乎规范。

《金陵十三钗》在国内票房过6亿元,按电影6亿元的投资来算,仅能收回成本。而在北美市场,其最终票房只有31万美元,很为凄惨。同时,其在国内和美国,口碑都不算好。这样的现象恐怕并不是新画面和张艺谋本人所乐于看到的,究竟这其中出了什么问题?

高概念大片作为“好莱坞经典叙事”的某种强化和延续,它带给观众的是较为固定的观影经验和期待。在好莱坞每年为数不多的几部高概念电影中,观众对“奇观化”式大片的推崇不言而喻,这也就直接导致好莱坞高概念作品一直在科幻、动作类型中寻找题材,并且乐此不疲地拍摄续集。如果拿《金陵十三钗》与之对比,会发现差距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金陵十三钗》对历史严肃感的忽视和对“性的叙事”的滥用。高概念强调故事简单,意义简洁。但是《金陵十三钗》试图在英雄主义叙事中缝合进民族叙事、叙事,这与朱大可教授批判的“爱国主义”内涵是一致的。《纽约时报》在评价《金陵十三钗》时说道,“对整个南京大屠杀采取了一种疏远的,甚至是轻描淡写的手法”,“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实被轻率地淡化了”[8]。这首先是对历史的一种戏剧化误读,反观被拿来与《金陵十三钗》对比的《辛德勒名单》,则是在一种严肃的历史感和沉重感之上建构起了影片的故事,因此,《金陵十三钗》“将西方观众认可的严肃庄重应具有悲剧风格的战争片和商业娱乐片结合到一起,在他们看来就是‘一个恶搞、一个低级噱头(hokum)’”[8]。

《金陵十三钗》在国际市场上的失败给中国大片提出一个严峻的问题,究竟该用什么样的姿态和创作模式去获得世界电影界的关注,是应该像《金陵十三钗》般将本土化融入国际化制作中去,还是更进一步以一种普世的宏观姿态去观照世界影迷的口味,走上一条“后经典好莱坞”式的高概念之路?这也是本文接下来要论述的。

四、从Glocalization到Hybridization:更为超前的发展理念

全球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趋势,麦克卢汉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但是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却遭遇到了本土化的强烈抵抗。于是,一种结合了本土经验的全球化就诞生了,如肯德基和麦当劳等快餐业的食品口味本地化。名词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是由全球化(Global)和本土化(Localization)组合而成,是在后现代主义的情境中产生的语汇。全球化带给文化的冲击强烈,一方面是破坏性的,另一方面它又是开拓性的,给民族性带来了发展的新时机。对于电影的全球本土化来说,这个本土化过程目前的表现形态,就是以《金陵十三钗》为代表的影片,它们的本土化是建立在本土社会基础和历史文化之上的内容表达,全球化则表现在制作环节和资本运作的全球流通性,而且随着全球化在世界各地的不断深入,这种全球本土化的进程得到了非常大的深化。此类影片,既不想扔掉民族身份,又执意于国际化团队和国际化制作以获得国际性声誉,因此,看似“Glocalization”成了它们最为适合的一条发展道路。这样的思维方式,是深受“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样传统理念影响,但对于“大片”(Blockbuster)以及高概念电影来说,本土化并不适宜太过于外在地存在于影片当中,“文化的鸿沟”始终是存在的,这种“沟通的障碍”就进一步阻挡了中国大片的国际化之路。在全球本土化的过程中,这种将本土电影转化为“具有可以随意搬迁性质”[9]的大片,便是文化全球化过程中本土电影所必须面临的困境。对于中国大片来说更是这样,它力主保持民族性,毕竟国内市场如此之大是不能忽视的一块,而国际市场又如此诱人。但全球本土化带来的问题却是,“具有可以随意搬迁性质”的这些场所是没有或者说模糊了“民族性或国家特征的”[9]。这是因为,如果说全球化是将本土经验变得可以随意流动的话,那全球本土化就“不仅表现在社会网络对地域的进一步超越,而且展示了对本土文化及历史的无情解构”[9]。

面对全球化的强烈攻势,尤其是面对以好莱坞高概念电影为代表的大片冲击,中国大片的焦虑是可以想象的。对中国大片而言,全球本土化就“意味着从全球的角度对本土进行重新审视的过程”。但对于全球化经验不足的中国电影人来说,在实际操作中,却容易将此作简单的理解,成为将“个体到民族”的一般性转换过程,简单地理解成本土内容的表达,而且往往这些内容的表达停留在“符号层面”。

但民族性的基本构成要素的确是本土文化,对于全球本土化时期的中国大片来说更是如此,如果失去了本土,彻底地转换成好莱坞式的高概念电影,也是不现实和不可接受的。因此,在对高概念的学习中,国产大片意图通过本土文化所展示的民族性,就不能仅仅表现在对于本土文化的表层使用上,也不能表现在对全球化(高概念电影经验)的简单本土“符号化”之上,而是应当寻求更为适合自我,凸显民族性和全球性的本土经验。

于是“Hybridization”(在此译作“杂糅”)似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杂糅”这个词被认为是“用来描述民族文化集中趋势”最合适的一个词,也就是说“杂糅”是一种“有目的的企图混合外国和本土文化属性的尝试”[10]。“杂糅”可以被看作自1992年罗兰·罗伯特提出“全球本土化”的概念之后,“本土化”对“全球化”概念的一次超越。但“杂糅”概念的复杂性和启迪意义并不仅仅在此。

如前所述,全球化的过程中有同质化和差异化的矛盾存在,前者表现为民族文化的式微,而后者则表现在全球本土化的兴起,对于中国大片来说,就更像是一种“表面符号化”的民族性的展现。“在文化分裂和社会碎片化的后现代主义世界,对民族性和现代性的交互,就希望找到一种新的途径去达到一种跨越了跨民族性(transethnic)、跨文化性(transcultural)边界的存在。并朝着一个复合的社会形态嵌套(而非嵌入)进一个新的全球文化的秩序当中。”[10]

那么,这种跨越是否能够给我们提供中国大片在向“后大片”时代电影转型过程中的一种理念呢?中国的电影行业,需要每年培植3-5部华语大片(这种大片是区别于当下的华语大制作的),这是文化导向之下的必由之路,仅仅寄希望通过目前的华语大片走向世界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中国式“后大片”电影的制作范式必定是要不同于当下华语大片的,在这里,我认为“Hybridization”的文化观念,就正好能够给中国式“后大片”电影提供思路,也就是说中国的“后大片”需要在故事内核上做到跨民族性和跨文化性的东西,去寻求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内涵展现方式,寻找“Hybridization”式的文化表达。同时,带领中国电影不断构建华莱坞的文化实力。

五、结语

当下的华语大片其实并非良性发展,无论是在文化理念和电影本体表达上,还是在作品营销和制作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憾,直接的表现之一就是多数华语大片赚不到钱也赚不到口碑,这显然与大片的原始诉求不符。

而高概念电影这个概念,则更加从产业和营销的角度,提供给电影制作者和投资方一种好莱坞式的理念,这个理念在后经典好莱坞时展得非常顺利。而好莱坞也凭借着每年为数不多的几部高概念电影完成了文化输出和商业回报,这些影片的制作模式和营销方式也正是我们所要学习的。

与此同时,在学习高概念电影生产制作的过程中,全球化和本土化问题再度显现了出来。“Glocalization”提供了一种中国本土经验式的大片书写模式,但被证明成功者寥寥。而“Hybridization”就为“后大片”时代的中国大片提供了一种理论范式和思维方式,我们期待未来中国会有真正能输出到世界影坛的大片,也期待华语电影能够凝聚成一股华莱坞的文化力量。

参考文献:

[1]尹鸿,王晓丰.“高概念”商业电影模式初探[J].当代电影,2006(3).

[2]克里斯汀·汤普森.好莱坞怎样讲故事[m].李燕,李慧,译.北京:新星出版社,p3.

[3]应萝佳.中国电影与“高概念”[n].中国电影报,2007-06-21(009).

[4]倪震,万传法.中国电影巨片生产的历史足迹[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1).

[5]唐爱明.金陵十三钗引发四大争议片方回应投资6亿说[n].华商报,2011-12-21.

[6]孙琳琳.金陵十三钗:6亿投资欲换10亿票房[n].新京报,2010-12-23.

[7]陈露.《金陵十三钗》“饥饿营销”VS《龙门飞甲》“整合营销”[J].影视娱乐营销,2012(1).

[8]张翠玲.《金陵十三钗》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思考[J].中国电影市场,2012(l5).

[9]杨伯淑.社会网络化与地域场所化:当代本土传播的内涵及特征[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3).

[10]ChanKwok-bun,Globalization,Localization,andHybridization:theirimpactonourLives.

电力市场的基本概念篇6

尽管从基本面上看,三月份市场的确有不少利多因素,如期望已久的保险资金直接入市,以及每年例行的“两会”情结等,但市场似乎仍是举步维艰,反映在大盘指数上,沪综指基本上处在1250点至1350点之间波动,期间,虽然有几次冲击具有中长线意义的半年均线,却未能有效站稳。由于沪指1300点,是这几年市场多空反复多次争夺的关口,压力与支撑作用的相互转换还有待进一步明朗。期间,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在最初引发市场短暂兴奋、激起一星半点的浪花之后,随即也被庞大的市场力量所同化,甚至由此引发的保险投资基金的赎回现象,反而成为迫使基金抛售中国联通等蓝筹股的一个原因,进而制约了大盘。

在考察四月沪深股市动向之际,投资者须重视总理在记者会上关于股市的简要阐述,而由此引发了市场许多的合理推测与联想,可以预期,进入四月份或第二季度之后,针对股市的政策方面应仍有利好因素出台的可能。毕竟,就目前股市而言,在经历了近四年的“熊市”煎熬之后,在投资者信心低迷的市场格局中,依靠市场自身力量难以从根本上摆脱弱势形态,市场对利好政策的依赖并不过分。既然从管理层面已注意到市场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当然有理由相信未来在这方面会有一些变革性的措施推出。何况交通银行、神华集团等几家所谓将施行“a+H”的大盘公司将有可能在第二季度发行或上市,从股指三月份的盘整区间看,如果没有相应地利多政策,以确保上证综指能成功突破半年均线1315点附近的压力,那么,这些大盘股的推出将有可能再度引发股指向下调整,甚至于创出新低(毕竟,股指距离1187点的位置并不遥远,而且1187点也正是在年初受华电国际发行所拖累所致)。不过,从股市今年以来所处的地位来看,上上下下均强调的一个观点正是:转折之年!因而,相信再度出现弱势下探的可能性虽然存在但创新低的可能性则相对较小。

另一方面,从市场现象的动态分析,第一季度整体上呈现出探底回升之势,持续温和放大的成交量能以及个股行情的火爆,预示着股市的春季攻势并未完结,同时也为四月份行情的展开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因此,四月份行情可能呈现较为温和的走势,股指波动区间将有可能移至1200点至1350点之间。

在市场热点与个股行情的把握方面,今年以来市场呈现出一些新的特性:其一、是阶段性热点往往成推波助澜之势,也是投资者把握个股行情的重要机会所在。从年初的下一代互联网概念,到以太阳能、风能等为标志的新能源概念,有色金属概念以及网络电视概念等等,其中被市场所认可的相关概念股如道博股份、风帆股份、吉恩镍业、中视传媒、甬成功等均曾经得到过非常猛烈的炒作,但这仅仅是一种波段性操作机会,而且纯粹依靠概念的运作往往容易出现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现象。从这个思路出发,未来行情中对于农业板块、东北板块、生物医药板块、3G概念、数字电视等潜在的机会当值得重视。

其二、以基金为主导的蓝筹股的炒作今年产生了新的模式,似乎抛弃了以往那种以行业周期景气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策略,而更多地运用了公司或个股为主导的自下而上的策略,因而,在今年以来的行情中,相对于中国联通、中国石化等大盘股的弱势,一批真正绩优成长型公司,如茅台酒、中集集团、中兴通讯、上海机场、海油工程、上港集箱、中远航运、盐田港、深赤湾、苏宁电器等均呈现持续创新高的行情。这种强烈的反差值得重视,因为这正说明市场运作模式或盈利模式的根本性变化。形成这种局面的一个原因还在于,随着QFii、保险资金、企业年金等等新兴机构投资者陆续加盟,扩大了原有机构投资者队伍,但同时,也引发机构投资者的重新布局,这样必然使近几年已经出现的机构之间的搏奕局面加剧。因而,市场看起来就象被这些机构所操纵了。反映在板块个股的运作机制上,由于这些机构投资者普遍持有理性的价值投资理念,而符合其投资条件的个股,市场永远会处在稀缺状态,因此,这些大资金激烈碰撞挤压的结果就会导致这些所谓“好股”的价格不断走高,以实现真正的价值发现,三月份以来,一批机构重仓股、高价位个股仍能不断创新高,正是这种投资思路的反映。从市场运作的本质上讲,这种对成长性绩优股的强烈追捧与以往概念式的炒作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无非是过去的概念现在变换成了“蓝筹、绩优或成长性”这样一种说法而已。一旦这种价值发现走向极致甚至有所不殆的地步,或者其股价真正达到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步,才可能告一段落。但从中小投资者的选择来说,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有一个好处,只要克服恐高情绪,也一样投入玩一票则未尝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毕竟,在股市中投资个股的决定因素,不在于这个股票过去的成本多少,而在于你投入之后将来可能的收益。

电力市场的基本概念篇7

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本周在浙江乌镇举行,并确定今后世界互联网大会将永久在乌镇举行,由此投资市场诞生一个全新的乌镇互联网概念股。据媒体报道,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国家主席向大会发来祝辞,总理也亲自参与会议,马云、雷军等行业大佬亮相,50多家知名互联网企业展示最新技术和应用成果,并共同探讨跨境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智能穿戴、大数据、云计算等当下互联网领域的最热门的话题。本周市场,乌镇互联网概念股风生水起,以欧浦钢网、上海钢联、生意宝、长江投资为代表的电子商务概念股,以腾邦国际、熊猫烟花为代表的p2p概念股,以、东方财富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概念股,以中科曙光、中科金财、荣科科技、内蒙发展、东土科技为代表的大数据概念股,以海伦钢琴为代表的互联网教育概念股,以深桑达为代表的移动支付概念股,以新世纪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操作系统概念股,以银之杰为代表的移动医疗概念股,以北京君正为代表的智能穿戴概念股,成为乌镇互联网概念股最靓丽的风景。

中国装备制造走向世界,核电、高铁概念股强势依旧。随着中国走出去步伐的加速,中国对外输出技术的两大王牌――高铁、核电等装备制造业,拥有最先进的自主创新技术、丰富的经验,雄厚的实力、良好的性价比,以高铁建设、核电建设为主流的中国制造概念股具有中长线投资价值,中核科技、晋西车轴无疑就是市场的龙头旗帜。纵观本周市场,核电建设概念股强于高铁建设概念股,以中核科技、兰石重装、江苏神通、沃尔核材为代表的核电四小龙,以晋西车轴、辉煌科技、天马股份为代表的高铁三剑客继续成为中国制造投资主线的最强音。

此外,随着沪港通周一的正式开启,大盘蓝筹股的冲高回落整理带动大盘震荡下跌,新兴产业投资主线悄然崛起,以和晶科技、天银机电、安居宝为代表的智能家居概念股,以京山轻机、科大智能为代表的智能机器概念股,以开能环保为代表的免疫治疗概念股,以新开源为代表的体外诊断概念股,以东风科技、隆基机械、金固股份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概念股也有相当出色的表现。

展望后市,笔者看好土地价值重估概念股。《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正式拉开了土地流转大幕,土地价值重估、土地流转、农业规模化三大主题必将引起市场关注,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具有较多农业土地价值重估概念股。

电力市场的基本概念篇8

【关键词】广电;广电产业;法律视角

广播电视(简称“广电”)作为现代传媒的主要载体,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其新闻宣传的“喉舌”功能,从产业角度讨论广电媒体问题曾被认为“不合适宜”[1],而站在法律的层面讨论广电产业化问题更是“自不量力”。但在依法治国的策略和法治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尝试从法律的视角讨论广播电视产业化问题显得十分有现实意义。本文从广播电视的法律属性入手,在分析广电产业特性的基础上对广电产业的法律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

一、广播电视的法律释义

什么是广播电视?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结果。传播学者认为“广播电视是通过电磁波传导方式向特定范围播送音像节目的大众传播媒体。”[2]从字义上讲“广播电视”应属于传播学或广播电视学上的概念,想从法律角度来说明“什么是广播电视”,确实有点困难。一个传播学概念如何成为一个法律概念呢?这本身在法理上就值得探讨。如同“垄断”一词有不少人认为是经济概念而不是法律概念一样,同样有个疑问:“广播电视”能不能从法律角度进行界定呢?

笔者认为是可以的。所谓的法律概念无非是指“在法律上对各种事实进行抽象,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特征而形成的权威性范畴”[3]。一个概念只要具备了“法律上的规定”以及“权威性的范畴”两个要素就应当具有法律概念的形式特征。因为法律概念本身并不能将一定的事实状态和法律后果联系起来,只是适用法律规则和原则的前提,其功能是“将杂乱无章的具体事项进行重新整理归类的基础”[4],把某主客体、某事、某行为归入某一概念所指称的范围,界定法律的适用而已。而法律概念的实质特征就是“概念”本身,这个特征本来就需要从法律外进行抽象概括。因而,对广播电视法律概念的理解,应先看看“在法律上”有没有“假定”,是不是“权威性范畴”?再从概括的内容角度审视其法律概念的实质特征。现在就从“法律”的“权威性范畴”中来考察广播电视法律概念。

1.法律中的广播电视概念

对于很多问题我们喜欢借鉴,现不妨先从国外调整广播电视关系的法律规范中寻找广播电视的法律概念,探讨一下各国立法是如何对广播电视进行“假定”的(下定义)。《加拿大1991年广播法》对广播的定义为“利用无线或者其他通信手段为公众提供通过广播接收设备接收的加密或者不加密的节目,但不包括专门为演示而传输的节目。”《统一德国的广播电视国家条约》总则第2条就是对“广播和电视”的释义:“指为社会组织的、用电频而不用导线、或用导线,以文字、声音、图像的形式播出的各类节目。它还包括以密码播出,付费后可接收的节目以及图文电视。”[5]《美国联邦通信法》第3条第6款把广播理解为“为了公众接收,直接或通过转播,进行广播电视传播”。可见,很多国家在法律中都明确地规定了什么是“广播电视”,给“广播电视”披上法律的外衣。但遗憾的是在我国不仅没有《广播电视法》,连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中也难以找到对“广播电视”的假定。因而,对我们而言“广播电视”在某种程度上还仅仅是停留在法律之外的一个概念,也正为如此,导致了广播电视与其他概念在法律范畴上的模棱两可、权限不清(如与电信的关系),这也是从法律角度理解广播电视的意义所在。

2.广播电视的法律属性

之所以一直想把广播电视当作一个法律概念来探讨,原因就在于广播电视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概念或传播学俗语,它的内涵本身就具有诸多法律属性,或者说有法律概念的实质特征。首先,在“媒体即权力”的视野中,作为最主要的媒体,广播电视一直是权力的象征,是“第四种权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三权分立与制衡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这种功能就属于法律的范畴;其次,广播电视已由单纯的“工具客体”向“责任主体”转变,人们曾经一直从一种“工具论”或“功能论”的角度来认识广播电视的本质,广播电视也同一双筷子、一台机床一样,“尽其所能、听我之命、为我所用”,但社会发展到今天,广播电视已从“工具客体”的本质中挣脱出来了,变成了一个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的“责任主体”,是享有权利并能独立承担义务的“法律主体”;第三,广播电视作为“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和“公益性”的要求,人们总是要用法律的理念和原则来规范广播电视的行为,如公共信条、公正原则、合法传播等等。可见,广播电视这个概念就是法律内涵的体现,也离不开法律的视线。

3.法律角度探讨的意义

为何要在法律范畴中讨论广播电视的概念呢?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想把广播电视当作法律的调整对象,不再让它一直游离于法律之外,甚至居于法律之上。这也是从法律层面认识广播电视的前提,只有有了法律上的界定和界限,广电产业化才合法以及合法地产业化。

二、广电产业及其特性问题分析

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广播电视产业化的法律问题,从产业的角度分析广电产业及其特性是前提条件,只有认清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掌握其有别于他物的本质所在,才能懂得如何用法律手段对广电产业进行规范。

1.产业与广电产业

什么是产业?人们的认识水平总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对于产业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产业”一词最早由重农学派提出,特指农业。在人类迈入资本主义大生产时代后,产业主要是指工业,在英文中,产业与工业的表示方式都是industry。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曾将产业表述为从事物质性产品生产的行业,并被人们长期普遍接受为惟一的定义,也正是因为“物质性生产行业”的定位,广电媒体始终没有被赋予产业的属性,而一直尊居“事业的宝座”。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服务业和各种非生产性产业的迅速发展,产业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不再专指物质产品生产部门而是指“生产同类产品(或服务)及其可替代品(或服务)的企业群在同一市场上的相互关系的集合”。[6]人们也开始对广电媒体进行重新定位,把它当作一个产业进行经营,经营的内容包括“广告经营、节目经营、信息经营、技术经营、劳务经营、混合经营”。[7]因而,可以从产业的角度给广电产业下个定义:即生产、制作、经营、播放以广播电视节目(信息)或提供广电文化服务为主的企业组织及其在市场上的相互关系的集合。同时,“‘产业’是一个居于微观经济的细胞(企业)和宏观经济的整体(国民经济)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它既是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也是根据某一标准对国民经济进行划分的一部分。”[8]根据现行产业的划分标准,广电业属于第三产业。

2.产业化与广电产业化

“产业化是指社会生产劳动的基本组织结构体系与社会生产活动的现代化过程。”[9]“对照国际上通行的说法,一切有投入有产出、按照企业运行规则进行经营活动的事业都可称之为‘产业’,都可以推入市场。所以产业化问题,是就资源的配置手段而言的。从微观的角度看,同时也是‘企业化’的问题;从宏观的角度看,也即是‘市场化’的问题。”[10]从人们对产业化的认识,可知所谓广电产业化,指的是“意识形态的广电媒体”向“产业经营的广电媒体”过渡的过程,也就是广电媒体的资源配置及生产方式的分工化、市场化、企业化、集团化,“从单纯的文化、精神生产事业的媒介单位沿着经营合理性的轨迹向企业状态过渡的一种现象过程。”[11]

3.我国广电产业化问题的争论

在我国广电媒体一直强调其政治属性,对于其经济属性的“产业化问题”好像成了个“观念禁区”,十分敏感,人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回避这种提法。在传播学界,甚至有人否认广电媒体产业化观点,也有人提出“广电媒体是产业但不应产业化”,而最新的观点是“既是事业,又是产业”[12]双重角色。而实际上,广播电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是个“稀缺资源”,本身就具有产业的属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还原其本来面目,按经济规律办媒体也应是“政治家办报”的内涵所在,现在最大的政治就是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不应把经济规律与政治理念完全对立起来,更不能人为地扼杀广电媒体的产业属性而否认广电媒体产业化。但承认广电媒体是产业而反对产业化的观点也值得商榷,这种观点看起来是用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却有不合逻辑不顾实际的嫌疑。从逻辑上讲,如果广电媒体是产业了,当然不存在产业化的问题,提出“产业化”是因为我国广电媒体还不是定位在产业角色的现实困惑,要还其“产业”的面目,就得讲“产业化”。“双重角色”的定位是对转轨过程中的一种无奈的选择,更是人们对现实的一种理想的期盼,同样是徘徊于政治话语的迷魂阵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听使行政的使唤,背着产业规律而行,最终会使广电媒体步国有企业的后尘,陷入老化、冗员、低效的泥潭。对以上几个观点的分析实际上回答了广电媒体要不要产业化的问题。

4.广电产业的特性

不同的产业都有自身不同的产业属性。与一般的从事物质产品生产的工农业和其他服务性的第三产业相比,广电产业是特殊的产业,其产业特性应是广电媒体属性与产业属性相结合所决定的。因而,对其属性的认识,想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从产业角度分析广电媒体的产业属性,二是从广电媒体属性角度分析广电产业的特性。

(1)广电媒体的产业属性。主要体现为信息组织属性、利益组织属性以及控制对象属性。信息组织属性是广电媒体所具有的收集、加工并传播信息的基本功能决定的,它是最本质的属性,使广电媒体相区别于其他社会系统,决定了广电媒体具备成为“产业”的必要条件;利益组织属性是广电媒体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首先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生存,在此基础上,广电媒体产生了获取经济利益的动机、行为以及追求经济过程中形成的运营机制。利益组织属性使广电媒体必须按照其他产业基本的生存方式生存,是广电媒体具备成为“产业”的充分条件;控制对象属性是指广电媒体必然生存于一定社会环境中并且以信息传播为功能,成为国家、政府、意识形态的控制对象而被制约和监控,决定了广电产业的特性。用“‘利益—控制’平衡”模式分析广电媒体的产业属性问题会发现:在这一模式中,利益和控制二者力量的对抗和平衡,造成了广电媒体的三种形态:利益力量强则形成广电产业;控制力量强则形成意识形态广电媒体;二者在某种条件下达到平衡时,则形成信息、利益、控制三种属性上都有鲜明体现的产业化的广电媒体,我国广电媒体正朝力量平衡的产业化趋势发展。

(2)广电产业的特性。a.文化性与商品性。广电产业首要的属性是其文化性,生产特定的“文化产品”。“广播电视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必然植根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既然如此,广播电视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与文化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广电业的发展也折射出文化母体遗传因子所赋予的种种规定性。”[13]这种规定性正是广电业在发展中所应遵循的规律。当文化与技术和市场融为一体的时候,文化作为一种产业也在市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又将广电媒体推向了市场,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凝聚着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样具有商品的属性,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文化性与商品性两者并不是广电业的“矛盾所在”,正是有“文化性”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才使广电媒体有商品性的属性。b.公益性与盈利性。作为“准公共产品”,广电媒体应信奉“公共信条”,创造社会效益。“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惟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14]这个论述说明了广播电视业有别于其他行业。但这也只是广电产业的一个方面,广电产业更为突出的应是其盈利性,能够创造经济效益,广电产业被人称为“最后一个的暴利行业”。[15]在认识公益性与盈利性中,人们习惯把两者对立起来,总以为经济效益的利润最大化必然违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运行准则,而实际上,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只是广电业不同社会定位中的两个不同层次,两者在不同层次中要求不同,在同一层面两者的要求是一致的,没有社会效益自然就没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为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作用。c.意识形态性与相对产业性。从上文的控制对象组织属性可知,广播电视具有很强的政治属性,是“权力的人”[16],总体现意识形态要求。因此,广播电视虽然具有产业属性,应按市场规律办事,但同样也有政治属性的内在要求和意识形态的运行准则,不可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中的规律运行,因而其产业化有很浓厚的意识形态的“烙印”,不可能完全产业化,至少现在是不可能的,只能是相对的产业化。但市场具有神奇的力量,意识形态性并不能阻止广电媒体向产业的方向迈进。

三、广电产业的法律视角

对广播电视的法律释义和广电产业特性的分析之后,现在再从法律的视野来看广电产业的特性,实际上也是从广电产业的特性角度来讨论法律问题。一方面要讨论广电产业与法律规范问题,另一方面要研究广电产业的法律适用问题。前者实际是探讨产业化的规范问题,后者讲的是如何在规范中进行产业化。

1.广电产业与法治

以法治业是广电产业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法对广电产业的产权关系、市场关系、利益关系、经营规则进行规范,保证了广电产业的健康发展,健全的法制还为广电产业发展创造健康、公正的外部环境,法制越健全越有利于广电产业的发展。没有有效的法律体系和执法体系,不可能保障广电产业的正常发展的。以美国为例,当代广播电视业的发展就是继承了美国法治的传统,以法治业“从一定意义上,又保证了美国的电子传播产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能居世界的领先地位。”[17]另一方面,法治是一种理性的办事原则。“法治”一词又经常被理解为依法办事。广播电视产业的运行必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媒体权利与广电产业权利

“权利为由法律上之力保证实现的自由。”[18]媒体为争取自由,“历经被告到原告的历程”[19]。1789年法国的《人权宣言》、1881年的《出版自由法》、美国1775年的《独立宣言》、1789的《宪法》都对媒体权利进行了规定。现在国际公约和各国都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了媒体权利,确认信息自由原则。1948年的《世界人权宣言》第19条对此做出了明确表述:“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此项权利包括……通过任何媒体和不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信息和思想的自由,”[20]是有关传媒的国际法进行分析、解释的基础和标准。在美国,媒体权利的法律渊源是宪法第一条修正案:“国会不得制定法律……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21]这条法律被媒体广泛运用而成为一把有效的保护伞,是媒体权利最集中的体现。但权利总与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正如英国法哲学家J·边沁(JeremyBentham)和德国法学家R·耶林(RudolfJhering)所主张的“权利的本质就是法律保护的利益”。“权利的本质可定位于正当利益,或追求正当利益行为的合理依据。”[22]媒体既是“社会公共器”也是“创利大户”,随着以信息技术不断革新并广泛应用于广电媒体,信息成为受法律保护的财产,媒体权利在产业化过程自然表现为一种产业权利,要求法律保护其产业利益,赋予法律权利,当然也承担了相应的义务。

3.广电产业与产权

广电产业的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谁拥有广播电视”,即产权问题。什么是产权?我国法学界对产权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如认为产权是所有权;产权是物权;产权是经营权;产权是有关财产的一切权利,包括所有权各项权能、现代经营权以及知识产权等。[23]“产权是具有明确归属的财产在运用中形成的一系列权利,它可以按效益最优原则进行不同安排,而这种安排将影响处于其中的不同主体的行为方式,因此产权是现代社会资源运用的规则。”[24]因而,产权问题是广电产业法律制度的基础,不同的产权制度产生不同的广电产业管理体制,也决定了各国广电产业发展的差异。在广电产业化过程,各国都以产权改革来促进产业化,也是用产权制度来保障产业化的成果。

4.广电产业特性与适用法律问题

由于广电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其产业特性决定了法律调整的方式方法与其他产业应有所不同。法虽然是“抽象的、普通的”,但不同的法律调整对象自然应适合不同的法律规范。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广电产业如何适用法律?这个问题实际包括了三个子问题,一是现行调整产业的法律规范广电产业能不能适用呢?正如上所分析的,广电产业有其特性,当然需要特别法或专项法律进行调整。但也不能排除一些法律对广电产业某一领域的适用,或者说对其个别业务的调整;二是要考虑如何适用法律问题。法的适用具有普遍性,虽然广电产业的特性对法律有特别的要求,但现行的法律却没有特别的规定,“既定法律原则”会使广电媒体产业化过程中出现了诸多法律障碍;第三,实际上还得考虑法律局限性问题。在讨论产业法治时,人们常常认为法律是万能的,以法律手段代替了经济、行政及其他手段,这实际上是很危险的,也违背了法治的原则。

5.广电产业法律构建问题

这是讨论广电产业法律问题的归属点和最终目的,产业特性的法律适用问题及其他法律问题最终是要通过构建广电产业法律体系来解决的。问题的对策就是立法,构建法律或重造法律。而广电产业法律体系除了上面所讨论的产权制度外,至少应包含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广播电视媒体属性的法律界定;二是广电媒体的管理体制;三是广电产业的政府管制问题;四是广电产业的市场运行规则;五是广电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法律协调问题;六是广电产业发展外部法律问题。

注释:

[1]黄升民、丁俊杰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媒体集团化研究》,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年,第1页。

[2]刘爱清、王锋主编:《广播电视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第5页。

[3]孙国华、朱景文等主编:《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74页。

[4]参见《牛津法律大辞典》(中译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第533页。

[5]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法规司编:《广播电影电视法规汇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第668页。

[6]国家体改委等编:《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页。

[7]刘爱清、王锋主编:《广播电视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第330-334页。

[8]王先庆著:《产业扩张》,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第2页。

[9]李晓枫、柯柏龄主编:《电视传播管理实务》,新华出版社,2001年,第70页。

[10]吴文虎主编:《新闻事业经营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23页。

[11]黄升民、丁俊杰主编:《媒体经营与产业化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

[12]刘宏著:《中国传媒的市场对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1页。

[13]黄匡宇主编:《广播电视学概论》,暨南出版社,2000年,第122-123页。

[14]参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5页。

[15]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中外媒体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财经媒体的市场空间》,载江蓝生、谢绳武主编:《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41页。

[16][美]JosephStrausbhaar,RobertLaRose著,涂瑞华译:《传播媒体与资讯社会》,亚太图书出版社,1996年,第34页。

[17]胡正荣著:《媒体管理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第279页。

[18]王利明主编:《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5页。

[19]张国良主编:《新闻媒体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11页。

[20][法]洛特非·马赫兹著,师淑云等译:《世界传播概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9年,第306页。

[21][美]t·巴顿、卡特等著,黄列译:《大众传播法概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4页。

[22]张俊浩主编:《民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67页。

电力市场的基本概念篇9

本周股指跌至2289-2292点后,随着上周预期的利空基本出尽,以及“两会”召开前释放的政策利好维稳信号,银行、券商、地产等权重在连续杀跌后重新发力上攻,环保、光伏、文化传媒、高送转、3D打印、机械人等概念股以及重组股轮番启动,并呈现新旧龙头接力及炒作补涨品种的趋势,如何看待这一市场现象,下面结合政策消息面和热点龙头股作进一步分析:

一、政策利好不断释放。在两会召开前的特殊维稳期,管理层不断营造政策利好和做多氛围,如证监会表示ipo何时放开没有明确的时间表(直接粉碎了上周市场做空的ipo即将重启谣言)、RQFii试点办法将正式实施有望为股市引入数千亿资金、万亿房公积金入市研究启动、券商创新业务利好不断等等,而上周宏观经济复苏略逊于预期、全球宽松政策信号生变、地产调控出台、转融券正式推出等利空兑现后,反而迎来了本周三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表示有必要维持宽松货币政策、股市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回升,国内央行停止了正回购操作回笼资金的动作、楼市销售继续回暖上升、转融通融资余额远大于融券、新年首月社保基金开户数创4年来新高、春节后首周新增a股开户数和增基金开户数、分别增长75.85%和28.13%创年内新等利好数据高,同时期指主力合约上的空头主力本周连续大幅减持空单,显示经过连续杀跌后本轮调整行情的做空动力出现逆转。

二、主题投资热度不减。尽管节后受权重股持续回调影响,股指连续大幅回落,但在行业利好和个股消息事件驱动下,主题投资和概念炒作此起彼伏。节后首先登场的环保概念继续深入挖掘,从空气治理(科达机电、龙净环保)、污水处理(创业环保)到生态建设(亿利能源)等,与之类似的大文化(华闻传媒、珠江钢琴)、食品安全(天瑞仪器、凤凰光学)等两会主题概念一度升温,其后受益光伏、风电等分布式电源并入国家电网和多晶硅涨价消息驱动的光伏新能源个股(天威保变、拓日新能、爱康科技等)亦有强势表现,至于其他事件驱动品种,如谷歌眼镜智能眼镜刺激的3D眼镜概念股康耐特、全球首款语音操控智能电视盒的精伦电子、受比尔·盖茨预测鼓舞的工业机器人概念股三丰智能和山河智能等,还有4D打印技术的法尔胜、圣莱特、博威合金等等都曾先后表现。

三、新旧龙头接力炒作。上周我们预期的龙头股反抽行情,先后出现在3D打印、石墨烯、高送转、重组等概念股身上,并且龙头股出现了新旧更替、补涨个股不断涌现,如海源机械、毅昌股份等取代了中航重机,上海新梅、中航三鑫等代替了金路集团,上海新梅接替了乐通股份,St宏盛、*St关铝接力St泰复、*St天成等等。而我们节前提示的12只恢复上市重组股中可重点关注的*St关铝、*St生化、*St远东、*St恒立等机会多多,在龙头股St宏盛带动下,在大盘调整之时逆势而上提前发动。至于大金融概念股也正如我们此前《结构调整后未来机会更多》分析过的“炒作中后期龙头品种往往会出现切换,甚至主流品种也有类似表现,如券商股从初期领涨的国海证券到后期的方正证券等,银行股从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到平安银行等”一致。

最后对于大盘走势暂维持上周的判断,即暂时看作是2444点回调至2289点后的止跌反抽或技术性反弹,反弹周期正好落在“两会”召开前的政策维稳窗口时期,至于本轮反弹创不创新高,抑或构筑双顶走势,则以主流品种动作和市场热点龙头股走向作为判断依据。

电力市场的基本概念篇10

当短信欺诈,市场不规范等等一步步离我们远去,包月收费,单条收费,业务代码等等诸多限制等等一个个向我们走来的时候,我们靠什么获得发展?拿什么获取利润?

当市场回归理性,看我们能不能从营销技巧上找到一些办法?“概念营销”曾经在很多行业得到普遍运用,从而大获成功,那么Sp行业可不可以也运用下“概念营销”呢?现在笔者想说的是:“概念营销”在Sp行业不但可行,而且还可能是我们获取利润的其中的一个“倍增器”!

也许很多同行在Sp行业之前或多或少已经运用了“概念营销”,进一步也许当时这只是你们推广中的一个细节,那么现在就是我们要强化这个细节的时候了,不是有一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吗。然而Sp行业怎样运用概念营销呢?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一些推广经验来跟大家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构建品类,制造概念

产品营销的最高境界是构建一个消费者在乎的新品类,然后你的公司在第一时间去占据消费者这个新的心智空间。

之所以说构建新品类是产品营销的最高境界,是因为构件一个新的品类特别是在产品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能使你的产品明显区别于你的竞争对手,让你的产品最大限度的避免了与同类产品的竞争,从而实现你的产品和竞争产品处在不同层级,最终使得自己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同时构建了一个新品类,也代表着你拥有一块新市场,并且这个市场你是第一个在耕耘的,也许在比较长的时间,还是你一家,我想这样的市场肯定是很多营销人梦寐以求的市场。

以铃声产品为例,其中有一个品类叫“和弦铃声”,而它还有一个分支叫“和弦特效”(这也是各大门户网站的叫法),而在和弦特效里面还有一个歌星真唱的部分。

当时笔者在做铃声推广的时候,发现做到一定的程度,用户和收益无法继续上涨,也就是大家俗称的“瓶颈”,根据笔者的经验,一般这种情况下,最常用的两个办法:一是推出新产品,一是加大推广力度。在这里笔者只想说新产品部分,当时笔者想到“和弦铃声”中的“和弦特效”一直没有有效推广,之所以没有推广原因在于笔者对“和弦特效”这个名称实在不敢恭维,而且也坚信大多数消费者也会不知所云,用这样的名称概念去推广,注定会收效甚微。

是不是“和弦特效”就没有潜力可挖了呢?笔者认为其实不然,让我们看看什么是和弦特效:鸟叫声,涛声,风声,人声,流行歌手唱出的歌声等等,笔者联想到目前推广得比较好的和弦铃声以及各大网站显示下载比较多的是歌曲的“和弦铃声”,既然这样那“和弦特效”中还有歌星演唱的歌曲铃声,理应有更多的需求和市场,了解到这一点,那剩下的就是如何给这个产品起一个好名字,从而制造一个好的产品概念。

一个好的产品名称,会有几个特点:简单、易记、易传播,能让消费者产生好的联想,最好还是消费者熟悉的人或者事。

有了以上的基础,一切似乎顺理成章。笔者联想到当时市场上热买的mp3,而且经过mp3的教育,很多消费者已经认识到mp3就是播放歌星演唱的歌曲的,同时由于mp3是携带方便的高科技产品,很多人都想拥有,于是笔者就把“和弦特效”中的哪个“歌星原唱”部分命名为mp3铃声,从而正式打出mp3铃声的概念,对照一个好的产品命名的特点,我们能发现mp3铃声这个命名,符合以上好名字的所有特点。接着经过内部消费者测试,一般员工对mp3铃声的认知与该产品的关键特点高度一致,就这样铃声中一个新的品类诞生了,后来经过市场检验,同等推广力度的情况下,“mp3铃声”使用用户明显多于“和弦铃声”使用用户。

二、发现需求,提出概念

发现需求就是回归到以消费者为中心,来看他们需要什么,这是典型的“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公司应有的思考习惯。笔者认为市场正是在这种不断发现需求,不断满足需求的动力中,不断发展壮大的。

还是以铃声产品为例,铃声中的mp3铃声,其实就是一首歌曲,笔者联想到在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稍早的电信iVR,点歌节目或者点歌产品都比较受消费者的欢迎,那么如果mp3铃声也可以像歌曲一样的被点送,是否也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跟电信iVR的点歌节目相比,mp3铃声不但具备电信iVR点歌节目的所有优点,而且它还多了“点了以后还可以为被点送者设置为手机铃声”这个让消费者动心不已的“买点”!

而且就“点送”这个概念,“卖点”还不仅限于此!大家知道,随着手机日益普及,铃声下载的深入人心,手机用户对“铃声”的需求也会日益旺盛,这样整个市场规模也会不断扩大,另外近年在中国兴起的“送礼”产品,诸如“脑白金”等也大受市场欢迎!两者结合,“点送铃声”不是也可以把铃声当成“礼物”来送吗!再深入一点并且点送的价格还不贵,“点送的门槛”不高,很多人都可以点送,而且这种礼物还可以唱出情感,从而在主人送出的同时,也就送出了主人想要送出的某种情感!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决定打出“点送”的概念!同样经过内部消费者测试,一般员工对“点送”概念的认识与笔者的分析高度一致,就这样我们正式提出了“点送”的概念,后来经过市场检验,同等推广力度的情况下,同样的产品,上来的用户数比以前至少多了50%。

三、需求洞察,延伸概念

市场营销有一个20:80的原理,运用到产品营销上,笔者认为就是要把有限的资源倾斜到目前你主打的主赢利产品上,挖掘潜力,进一步把该块业务做大做强,就好象很多企业的主赢利产品出来后,都会横向还有纵向的去延伸产品线。

同样以铃声产品为例,我们的铃声产品是否就没有潜力可挖了呢?作为营销人我不想轻易否定和放弃,更何况它还是经过市场检验有旺盛“市场需求”的产品。

为此笔者开始对消费者的需求做进一步的研究,大家都能看到大多铃声广告,不管是电子媒体(如:电视)还是平面媒体(如:报纸),都是通过把一些流行歌曲的名称打出来做广告的,从这种现象我们基本上应该可以推断出:以上把铃声中的歌曲列出来的广告设计应该是目前比较成功的广告形式。如果这个推论正确的话,那进一步我们还可以得出另外的一个推论:铃声产品主要应该是通过把铃声歌曲列出来这种直观的形式来吸引用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