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及预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4:50

呼吸系统疾病及预防篇1

[关键词]呼吸道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支原体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中图分类号]S8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3-0172-01

在冬季,气候比较恶劣,气温较低,因此,鸡就很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共有三个方面原因共同造成了鸡的呼吸道系统疾病。一是传染性因素,包括:支原体、大肠杆菌(气囊炎)、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喉气管炎病毒、传染性鼻炎、禽流感、肺病毒等。二是非传染性因素,包括:①环境因素:如果鸡舍中白天和黑夜的温度超过了5℃,那么鸡就很容易患上感冒疾病;密度大、空气质量不好——氨气含量超标、烟尘大等。②应激反应:疫苗反应、捕捉、转群等。③营养方面: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a)等。三是人为因素,主要有:不合理的免疫方法,不恰当的免疫时间间隔,疫苗质量不合格,鸡舍内没有做到合理科学的消毒以及饲养员养殖方法不规范等原因。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会从环境因素上的通风保湿这个方面来对鸡的呼吸系统疾病做一个系统的阐述分析。

一、通风和保温问题

一般情况下,养鸡户不能够充分处理好通风和保温这两个方面因素的关系,通常的养殖户大多注意鸡舍的保温,而忘记了鸡舍的通风问题。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分别为:第一,因为一旦鸡舍的昼夜温度超过5℃,鸡舍内的鸡就易感染上感冒等疾病,所以养殖户就很注意鸡舍的保温;第二,鸡的一些生理特点会错误的引导养殖户,使得养殖户无法处理好通风和保温二者之间的关系。

1.耐氧力强。鸡的呼吸系统是由喙——鼻腔——喉——气管——支气管——肺——气囊组成的,鸡进行呼吸的时候,气体经过鸡的喉和气管等进入肺脏和气囊,当气体经过肺腔后,肺腔中的二氧化碳会经过与吸入的气体交换到达鸡的前气囊,因为在呼气前前气囊中的二氧化碳就已经被排出,后气囊中的空气就会被挤入到肺腔中进行气血交换这一过程,气血交换之后得到的二氧化碳气体又会被挤入前气囊,这就是鸡的整个呼吸过程。与其他动物的呼吸系统不同,鸡不论是在呼气的时候,还是在吸气的时候都能够进行气血交换这一过程,因此,鸡具有非常强大的耐氧能力。

2.耗氧量大。在所有的动物中,相同单位体重的鸡耗氧量是最大的。从上面的两个方面因素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虽然说鸡在动物中耐氧能力比较强,但是它的单位体积耗氧量也是最大的,因此在鸡的正常生理活动中对氧气的需求量是很高的,需要提供很多的氧气。同时,如果鸡舍内不注重通风处理,会造成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鸡会患上呼吸系统疾病,如果呼吸系统疾病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就会引起鸡的肠道系统疾病,继而引起鸡的病毒性疾病。另一方面,鸡舍内的二氧化碳含量不能够过高,如果二氧化碳含量超过0.5%,而氨气的浓度超过了20ppm,就会对鸡的神经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这一现象并不严重造成的影响就是鸡的性成熟较晚,鸡的患病率较高,严重的话会导致鸡舍内的鸡患上肿头、腹水疾病。这些都是鸡舍内没有做到合理通风所造成的影响。

二、如何科学合理的通风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才能够做到鸡舍的合理通风:首先,鸡舍的通风要勤,晚上也要对鸡舍进行通风,不能够关上鸡舍;其次,每次通风的时间要短,特别是在晚上,每次的通风时间在几分钟之内就可以了;再次,必须做到室内外空气的对流,并不能只打开天窗;而且,必须避免冷空气直接吹向鸡舍内的鸡,尽量使得冷空气从鸡舍的两侧或者是鸡舍的上面吹向鸡,也可以设置挡风板来阻挡冷空气;也可以在鸡舍通风之前给鸡舍适当提高点温度,或者是在通风口设置一些热温板,进而增加温度;最后,必须及时清理鸡舍的鸡粪,保证鸡舍的清洁。

三、呼吸道疾病的防治

1.预防。一般来说,预防鸡的呼吸系统疾病的方法一共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对鸡进行疫苗的接种。接种疫苗所预防的疾病主要有禽流感传喉等疾病;而那些由于大肠杆菌引起的气囊炎疾病,接种疫苗并不能够很好的预防,因此,我们不建议接种疫苗来预防这种气囊炎。第二种预防方法是药物对呼吸系统疾病进行预防,比如说使用土霉素钙预混剂和吉他霉素预混剂来对鸡的呼吸系统疾病进行预防。

2.治疗对于已发生呼吸疾病的鸡群有以下几点措施。养殖户必须根据鸡的患病症状来确定鸡的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这种疾病症状主要有干咳和湿咳,所谓的干咳是指鸡咳嗽的时候没有痰液只是咳嗽,这时就需要解决鸡的咳嗽问题,因为鸡咳嗽的时候会带动气流,进而破坏鸡的呼吸道系统的粘膜等,这也会导致一些细菌的感染入侵;而湿咳就是指鸡正常的呼噜,但是它会产生一定的痰液,这个时候就不必做镇咳处理,必须稀释鸡的痰液,让鸡能够把痰液咳出来,避免呼吸困难,进而导致鸡的窒息而亡。通常使用的痰液的稀释剂有氧化铵以及禾丰生产的“康诺”等药剂,这些药剂的效果都比较明显,效果较好。但是如果鸡的症状比较严重,就应该使用氨茶碱来治疗鸡的哮喘疾病等。可以根据不同细菌病毒的感染能状况来决定使用哪种消炎药物来治疗鸡的病原体感染疾病;治疗鸡的呼吸道系统疾病的药物有抗病毒类型的,主要有一些抗病毒中药,其他的还有向安乃近这些解热镇痛之类的药物。适当的喂食鸡舍内鸡一些维生素a,可以大大减少鸡的呼吸系统疾病,修复鸡的呼吸系统的细胞损伤,修复鸡的呼吸道粘膜。在对鸡的呼吸道系统疾病进行治疗时,要有一个合适的用药时间。因为向支原体和衣原体这样的病原体并没有细胞壁,导致很少的药物能够将其杀死,而且它们通常会有两种遗传物质。同时,这些病菌生长在细胞外,就像鸡的气囊,在气囊上并没有细胞,也就没有了毛细血管,因此药物很难将病菌杀死。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鸡的呼吸道疾病治疗困难的问题。我们建议使用喷雾治疗外加一定的饮水方法进行鸡的疾病治疗,并且维持足够的治疗疗程,才能够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而述,养殖户要想做好养鸡生产,就必须秉承着“预防为主,养防结合,防重于治”的理念来进行生产过程。必须做好鸡的病毒预防工作,接种相应的疫苗。同时,要做到合理的保暖工作,给鸡营造一个合适的生存环境。如果,鸡的呼吸道疾病已经发生了,就应该尽量找出致病原因,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而减少疾病在鸡舍中的蔓延,提高呼吸道疾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狄淑英.鸡群顽固性呼吸道病的应对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2009(05)

[2]王世玉.多病原呼吸道综合征的用药原则及最佳给药途径[J].北方牧业,2009(14)

呼吸系统疾病及预防篇2

论文关键词:呼吸道,综合症,防治

 

猪呼吸道综合征(pRDC)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细菌、病毒引起,再加上不良的环境应激和猪只抵抗力降低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的总称。

1、pRDC的主要表现及危害

猪表现咳嗽、呼吸困难、部分猪死亡;母猪流产、死胎、木乃伊胎、返情率高;仔猪及肥育猪体弱、腹泻、生长缓慢或停滞。

本病自1995年以来,已成为影响全球养猪业经济效益的头号疾病。多发生于1320周龄的生长育肥猪,512周龄的保育猪也可发生,发病率为25%--60%,病死率为5%-10%。日龄越小发病死亡率越高,猪只不论大小、年龄及品种均可感染,有时呈地方性流行,寒冷季节多发,猪群饲养密度过大,不同日龄仔猪混群饲养,猪舍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温度和湿度过高或过低、有害气体(如氨气、硫化氢及二氧化碳等)浓度过高,饲料霉变,仔猪转群、运输、以及其他可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因素等,都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2、发病原因

猪呼吸道综合症主要由两类病原引起:一是潜在的原发病原,包括猪肺炎支原体、猪流感病毒、伪狂犬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圆环病毒等多种病原体;二是继发病原,主要有副猪嗜血杆菌病、猪巴氏杆菌病、放线杆菌胸膜肺炎、猪附红细胞体、猪链球菌ii型等。其中喘气病是导致病猪死亡严重的主要原因,因为喘气病是本病的导火索,它的存在使蓝耳病等病毒以及防线性杆菌等细菌的侵袭感染更加容易。

猪呼吸道综合症的发病率和猪群的饲养管理条件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包括:饲养密度过高、通风不良、温差大、湿度高、频繁转群,日龄相差太大的猪只混群饲养、断奶日龄不一致、没有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喷雾消毒措施不严等。

3、与呼吸道综合症pRDC相关的主要疾病

主要有猪支原体肺炎、猪流感病毒、伪狂犬病毒、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圆环病毒病引起的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及猪附红细胞体病、链球菌病等。

4、猪呼吸道综合症pRDC病原体之间的关系

4.1几乎所有的猪场都感染了与pRDC有关的病原体;

4.2很难在猪群中彻底清除这些病原体,例如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等;

4.3单一感染的病原体危害较小,单一因素引起的疾病也较少见;

4.4饲料原料的霉变因素、蓝耳病的免疫抑制导致多种疾病的免疫失败和免疫抑制,加重了pRDC发病的严重性和控制难度;

5、猪呼吸道综合症pRDC病原体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5.1猪肺炎支原体麻痹和破坏呼吸道粘膜系统;

5.2猪蓝耳病病毒破坏肺泡内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5.3猪流感病毒破坏粘膜纤毛系统,损伤呼吸道上皮细胞;

5.4伪狂犬病可造成猪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紊乱,干扰机体的免疫力;

5.5发热和厌食也影响机体的免疫力。

6、猪呼吸道综合症pRDC的防治措施

pRDC是许多病因混合或协同感染和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控制混合感染比控制单一病原感染更困难,一种疾病的控制可影响其他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重点应放在pRDC最重要的原发病-喘气病的控制。对pRDC的控制应采取综合措施,即改善饲养管理、免疫接种、药物防治等。

6.1饲养管理措施

6.1.1全进全出,每批猪转出后及空栏时彻底的清洗消毒;

6.1.2不要将不同来源的猪混群饲养;

6.1.3注意饲养密度:饲养密度与本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饲养密度适宜,可有效地控制本病的发生。饲养密度提高一倍,疾病的发病率会提高4倍以上;

6.1.4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通风,降低空气有害气体的浓度。猪舍要有良好的通风换气系统和独立的粪尿排放系统,加强通风换气,保证舍内空气质量,尽最大限度降低氨气、硫化氢及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污染;

6.1.5加强温度控制:冬天注意防寒保暖,夏天注意防寒降温。尤其保育舍必须具备采暖条件,断奶后第一周保育舍内应维持2628℃,第二周25℃左右,前两周温度控制非常重要。

6.1.6引进没有呼吸道症状的种猪,做好隔离消毒工作;

6.1.7设病猪隔离栏,及时将保育舍或生长舍的病残猪隔离治疗;

6.1.8加强消毒等措施。特别是把握好产房的彻底消毒和母猪进产房时的体表消毒,切断病原体的母仔传播途径。

6.2免疫接种预防措施

6.2.1合理使用疫苗:使用安全性好、免疫效力高的疫苗,采用合理的免疫程序;

6.2.2猪场除了用好常规疫苗如猪瘟、口蹄疫、细小病毒、乙型脑炎、猪丹毒、猪肺疫外,还要用好引起猪最大疾病损失的呼吸道病综合症疫苗伪狂犬疫苗、萎缩性鼻炎疫苗、喘气病疫苗等,伪狂犬病疫苗的免疫一定要重视仔猪免疫。

6.3建立科学有效的、合理的药物预防措施

在养猪的过程中,呼吸道综合症的易发期,饲养管理的关键时期,猪有应激因素如断奶、母猪分娩、天气变化、注射疫苗等发生前后,建立科学有效的、合理的药物预防措施,是预防猪呼吸道综合症的关键,具体的措施如下:

6.3.1母猪产前、产后7-10天,在母猪料中添加利高霉素,能有效预防母源性呼吸道疾病早期传染给仔猪,有效预防母猪、仔猪呼吸道病综合症。

6.3.2母猪产后一针保健。母猪产后身体最虚弱,一方面最容易感染疾病,另一方面也最容易排毒,将其身上本身就有的疾病传染给仔猪,母猪产后8小时内尽早肌肉注射得米先或母易安,同样能有效地预防母源性呼吸道疾病早期传染给仔猪,有效预防母猪、仔猪呼吸道病综合症。

6.3.3仔猪出生后3天、7天、21天给每头仔猪分别肌肉注射土霉素、氟苯尼考或头孢0.5毫升、0.5毫升、1毫升,在乳猪、仔猪饲料中添加利高霉素,就可以非常有效地预防乳猪、仔猪早期感染呼吸道病病原,预防母源性的疾病传染给仔猪,使仔猪度过疾病的易发期与生命活动的疾病易感危险期,增强仔猪的抵抗力。

呼吸系统疾病及预防篇3

6月30日至7月1日,卫生部行业专项“社区肺功能规范诊断技术培训会”在京举行。在两天内,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主任委员王辰教授等多名该领域专家围绕“社区肺功能规范诊断技术”这一核心课题,从不同角度作了多场学术讲座,使接受培训的各医疗机构代表获益匪浅。

在此之前,为积极做好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遏制我国慢性病快速上升的势头,保护和增进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卫生部、发改委、教育部等15部门于今年5月联合制定并了《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以规范基层医疗机构对呼吸系统慢性疾病预防与诊治,加强社区医疗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社区医务人员对病患肺功能检查的认知水平。

据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影响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常见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据《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中公布的数据称,我国现有确诊的慢性病患者2.6亿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由于其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和高经济负担,被列为四大慢性病之一,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医疗保健与公共卫生问题。

而国内外的经验表明,慢性病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的疾病。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群众健康意识提高,为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多年来在我国局部地区和示范地区开展的工作已经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并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和工作网络。但是,慢性病防治工作仍面临着严峻挑战,全社会对慢性病的严重危害普遍认识不足,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慢性病防治网络尚不健全,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因此,卫生部要求“十二五”时期是加强慢性病防治的关键时期,要把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作为改善民生、推进医改的重要内容,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尽快遏制慢性病高发态势。

《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中要求: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效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心下沉。以城乡全体居民为服务对象,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为干预重点,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患者管理为主要手段,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防治作用,促进预防、干预、治疗的有机结合。到2015年达到进一步完善覆盖全国的慢性病防治服务网络和综合防治工作机制,建立慢性病监测与信息管理制度,提高慢性病防治能力,努力构建社会支持环境,落实部门职责,降低人群慢性病危险因素水平,减少过早死亡和致残,控制由慢性病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水平等的目标。

在此背景下,针对慢性疾病的社区医师的规范化、系统化培训便显得极为重要。因此,北京多家医疗机构与总部位于美国的康尔福盛(上海)商贸有限公司(CareFusion)携手合作,面向北京社区医师开展了“社区肺功能规范诊断技术培训”。

据了解,社区肺功能规范诊断技术培训项目是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与规范诊治体系建设及适宜技术研究”之“中国成人肺功能现状调查”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主任委员王辰教授发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及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牵头申请。

会上,多名专家出席并围绕肺功能检测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中在地位以及如何早期识别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方面,对来自不同社区近120位医师进行为期两天的现场培训,旨在为社区医疗机构普及传授肺功能检查的规范化方法,结合肺功能仪的临床应用讲解,提升社区医务人员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早期诊断水平。

有鉴于此,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早期诊断水平,“肺功能规范诊断技术培训”项目将作为一项长期计划,将覆盖全国10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0多个社区。

呼吸系统疾病及预防篇4

关键词:住院病人;疾病构成

中图分类号:R194.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2)06-0077-02

浦东新区大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位于浦东新区东南部,担负着辖区内八余万人群的医疗保健工作。中心床位设置209张,实际开放床位220张,开设有内科病区、护理病区、康复病区,为了探讨我中心的工作重点及发展方向,合理配备资源,加大社区医师的诊疗技术培训,现对2009年-2011年住院病人前10位疾病构成进行分析。

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我中心2009年-2011年住院病人归档病案,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对疾病主要诊断进行编码分类。具体见表1。

2 结果

2.1住院人次 2009年-2011年我中心住院病人为6929人次数,其中2009年住院病人人次数为2834(40.90%)、2010年住院病人人次数为2239(32.31%)、2011年住院病人人次数为1856(26.79%),2010年比2009年下降20.99%,2011年比2009年下降34.51%,比2010年下降17.11%。见表1。

2.2疾病顺位排名 前10位疾病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妊娠分娩及产褥期并发症、恶性肿瘤、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症状体征和不明原因,共计6789人次,占97.98%。其中呼吸系统疾病高居首位,为2621人次,占37.83%。见表1。

2.3疾病变化排名 从3年的疾病顺位排名可以看出:循环系统疾病排名逐年上升,从2009年占全年疾病构成比的9.28%,到2011年占全年疾病构成比的15.57%,跃居第二;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并发症疾病排名逐年下降。从2009年顺位排名第三名,降至2010年第八名,再到2011年降至前十名之后。见表1。

3 讨论

3.1住院患者逐年递减 我中心住院患者逐年递减,主要是由于本中心原来是一家较具规模的乡村卫生院,开设有外科病区、骨科病区、妇产科病区、麻醉科、手术室,同时也是外来人口分娩点。但是近年来随着上海卫生事业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经济状况大为改善,加上合作医疗报销比例逐步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的需求及期望越来越高,手术患者都到二级医院甚至三级医院就诊,手术住院病人逐年下降;同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区卫生工作,本中心及时转变观念,创新服务模式,重点围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开展工作,故2009年开始相继关闭手术科室,即2010年关闭外科病区、骨科病区,2011年正式关闭妇产科病区、麻醉科、手术室。

3.2呼吸系统疾病高居首位 以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炎居多。呼吸系统疾病在农村的死亡病因中占第三位(16.4%),主要是由于大气污染、吸烟、工业经济发展导致的理化因子、生物因子吸入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使近年来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中心应该加强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知识的培训工作;在开展社区居民健康教育中,着重加强对该系统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的宣传及培训工作,努力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保障社区居民健康。

呼吸系统疾病及预防篇5

2009年的上半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扩散引起全球的恐慌。当山东省出现首例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患者后,张伟教授临危受命,采用中医药辨证论治,很快控制了患者的症状。

此后张伟教授带领他的团队,日夜奋战,制定了《山东省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预防方案》,为防治“甲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一时间,张伟教授和山东省中医院呼吸科声名大噪。

自那时起,记者就有了采访张教授的想法。又是一年冬天,记者约请到张教授,请他来谈谈如何建立防线,拒“呼吸道疾病之敌”于身体之外。

呼吸道有天然抗病能力

温文儒雅,神态安详,观之可亲,这是记者见到张教授的第一印象。

谈到建立呼吸道防线的问题,张教授告诉记者,要想筑好防线,前提是先了解呼吸道。在人体的各系统中,除了皮肤以外,与体外环境接触最频繁者,莫过于呼吸道。一个成人,在安静状态下,每天要有大量新鲜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以供给机体氧气。自然环境的空气中不可避免混有许多尘埃、微生物等,但由于呼吸道的生物学屏障和天然抗病能力,可有效地保持气管和肺泡的无菌状态,使人体免受致病微生物的侵害。

我们知道,呼吸道有调节吸入气体的温度及湿度、吸附和过滤空气的作用。其中,呼吸道黏膜上的黏液层和黏液纤毛运输系统对吸入空气的净化作用最大。有了这些天然的屏障,空气中的微生物、粉尘等想通过呼吸道侵入机体也是很困难的。当然,如果呼吸道的屏障受到破坏,微生物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从外及内,筑好呼吸道防线

一旦人体呼吸道防线受到病菌破坏,感冒、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就会随之而来,威胁人体健康。

张教授指出,如何才能筑好这道防线,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改善吸入气体的质量

我们吸入空气的清洁程度与呼吸道感染有密切的关系。有人调查发现,厨房污染严重的家庭,儿童感冒、咳嗽的发病率超过50%;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可以使儿童肺功能异常的危险增加30%~70%。因此,治理空气污染、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是预防呼吸道疾病的重要措施。

合理应用加湿器,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新鲜空气能够去除过量的湿气和稀释室内污染物。应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让阳光射进室内,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也可用食醋熏蒸房间,起到消毒效果。

把好呼吸系统的门户

有人在调查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的人群时发现,其中74.4%的患者口鼻腔的清洁度较差或有慢性口鼻腔疾病。要知道,口鼻腔是整个呼吸系统的“门户”,保持“门户”的清洁和健康可将病原体拒之门外。因此,应改掉拔鼻毛、挖鼻孔、不刷牙等不良习惯;积极治疗牙周炎、复发性口腔溃疡、慢性鼻炎等口鼻腔疾病;经常用盐开水和清水漱口,多饮水,保持口腔湿润度;呼吸道疾病流行时应注意戴口罩。秋冬季可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避免反复的肺部感染。这些都是为呼吸系统守好大门的重要措施。

不吸烟,少饮酒

吸烟对呼吸道危害很大,可造成支气管痉挛,纤毛上皮受损,黏液分泌亢进,易继发感染。研究发现,吸烟者慢性支气管炎的患病率比不吸烟者高2~8倍。

环境中的烟草烟气也威胁少儿的健康,小儿长期生活在被动吸烟的环境里,会引起肺功能降低,易患呼吸系统疾病。

饮酒虽然不会直接损害呼吸道,但可降低肝脏的解毒能力,降低人体的免疫力,饮酒的人常易有口臭和其他口腔疾病,影响口腔的清洁度。

锻炼身体,食疗养生

适当的日光浴、冷水浴与暖身健体活动对提高呼吸道抗病能力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张教授说,冬春季节是传染病的高发时节,有人怕在外面感染疾病而不敢外出运动,其实这是很不科学的,适当增加室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反而会减少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张教授提醒,秋冬季节可进行食疗养生,多吃润肺清肺食物,如木耳、梨、蜂蜜等。在保证身体能量供给,维护身体健康。而身体健康,呼吸系统的免疫力自然也会增强。

简短的采访就要结束了,记者向张教授表示感谢,张教授笑着说不用谢,还说,“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谢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和信任!”亲切的笑容让人如沐春风。

>>张教授推荐

保护呼吸道,从鼻子做起

中医认为鼻为肺之窍,是呼吸道与外界相通的门户。鼻的很多疾病会影响相邻器官的生理功能,进而影响全身的健康。从功能来说,鼻既是呼吸道的出入口,同时又是防止致病微生物、灰尘等侵入的第一道防线。因此,在气温骤降的秋冬之交及冬季,健鼻护鼻显得格外重要。

摩鼻

所谓“摩鼻”,是指按摩鼻部,此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效预防感冒和鼻病,同时使鼻部皮肤滋润光泽,有驻颜美容的作用。先用食指和拇指按揉鼻翼两侧的迎香穴20~30次,然后用摩擦发热的手掌轻轻按摩鼻尖、鼻翼,顺时针、逆时针各10次。

浴鼻

“浴鼻”锻炼,是指用冷空气和冷水浴鼻。坚持体育锻炼,多呼吸新鲜冷空气;一年四季提倡冷水洗鼻,尤其是早晨洗脸时,用冷水多洗几次鼻。“浴鼻”锻炼可改善鼻黏膜的血液循环,增强鼻对天气变化的适应能力,预防感冒及其他呼吸道疾病。

调鼻

自然界有大气候,而每个人的鼻腔内都有小气候,调节鼻腔内环境,使之保持温暖湿润。在寒潮、冷空气过境的天气里,尤其要注意鼻部的保暖,适时进行局部加温。日常保健或感冒初期,均可用温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每次3~5分钟。

护鼻

呼吸系统疾病及预防篇6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院内感染;临床分析

院内感染指的是住院的患者在入院前无感染或只存在潜伏感染,在医院内部获得的感染[1]。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院内感染所占比例较高,严重影响医疗安全和患者的健康[2]。因此,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对于院内感染的预防尤为重要。为更好的对院内感染进行有效控制,提升医疗水平,现将我院呼吸科收治的60例发生院内感染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感染发生的部位、原因和处理方法,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呼吸内科于2014年1月~2014年6月间收集到的60例发生院内感染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入院前均无明显感染现象。其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范围为23-78岁,平均年龄为60.3岁。患者的住院天数为9-27天,平均住院天数为15.2天。

1.2方法

对上述收集到的呼吸系统发生院内感染的病例,对感染的发生部位、导致患者感染的致病体以及感染发生后所采取的对应措施等进行总结和分析。

2结果

2.1感染发生的部位

对院内感染患者的感染发生部位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呼吸道发生感染的比例最高,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

表1.感染发生的部位

感染部位

例数

比例(%)

上呼吸道

13

21.67

下呼吸道

26

43.33

胃肠道

9

15.0

泌尿系统

5

8.33

其他部位

7

11.67

2.2导致感染的致病体

获取感染样本,进行致病体的鉴定和检测,对鉴定结果进行统计,发现引发感染比例最高的致病体为假单胞菌,其次为大肠杆菌。具体结果见表2。

表2.引发感染的致病体

致病体种类

例数

比例(%)

假单胞菌

21

35.0

大肠杆菌

12

20.0

不动杆菌

8

13.33

变形杆菌

7

11.67

金黄色葡萄球菌

5

8.33

真菌

2

3.33

其他

5

8.33

3讨论

3.1院内感染患者的男女比例和年龄分布

根据我们的统计,呼吸科发生院内感染患者中,男性患者为41名远多于女性的19例,可见院内感染的发生与性别存在一定相关性,男性患者的比例较高。

而在收集到的60个感染病例中,年轻患者和中老年患者均有,年龄最小的患者为23岁,最大为76岁。对年龄分布进行的进一步分析发现,院内感染患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中老年,分析原因可能是中老年患者的体质较年轻人差,各项身体机能和免疫系统抵抗病原入侵的能力均下降,更易发生感染。

3.2感染发生的部位

对患者感染的发生部位进行分析,发现主要的发生部位是上呼吸道、下呼吸道、胃肠道以及泌尿系统,上述部位均是感染的易发部位,对于感染的有针对性预防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3.3导致感染的致病体

对引发感染的致病体进行鉴定的结果显示,导致呼吸科患者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为假单胞菌,其次为大肠杆菌,绝大部分为细菌类致病菌,其他的还包括少部分的真菌以及支原体和衣原体等。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得部分细菌产生抗药性[3],不利于抗感染治疗,也提示医务人员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更加谨慎和合理,尽可能减少细菌抗药性的产生。

3.4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分析

导致呼吸科患者产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包括患者的原因、护理原因、环境因素以及抗生素的使用情况等[4]。其中,呼吸科的住院患者年龄偏大,免疫力低下,更易遭受致病菌的感染。部分院内感染的发生与医护人员的预防经验不足以及操作不够规范有关,有时甚至出现交叉感染。此外,住院环境也与院内感染的发生有关,呼吸科疾病多由细菌感染引起,未感染的呼吸科患者在住院后,可能从环境中获得由其他患者产生的感染源而导致感染。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也会加重院内感染的发生。

3.5预防院内感染的对应措施

呼吸疾病的患者是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因此,在患者入院后,应对其各项生理指标进行实时的监控,一旦出现异常或者发生感染,立即采取相应的抗感染措施,同时增加患者的户外活动时间,呼吸新鲜空气。

为有效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加强对医护人员进行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培训十分重要,提高相关人员的应变能力,让其能充分掌握院内感染的理论知识,在感染发生时可及时采取措施。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对于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至关重要。

此外,住院环境的优化对于院内感染的控制也十分重要。医疗用品应进行严格的消毒,谨慎处理医疗废品,切断呼吸科院内感染的传播途径,对病房进行必要的通风,减少致病菌的存在。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时消毒,避免患者之间交叉感染。

对院内感染的控制能力是衡量一个科室的管理水平和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5]。在临床的治疗过程中,如果院内感染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将直接影响患者的健康,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痛苦。而呼吸科是院内感染高发的科室,对院内感染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院内感染可由多种致病体导致在多个部位发生,引发感染的因素也是多样的。为有效控制和预防院内感染,医护人员应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对患者的监护,改善住院环境,并合理使用抗生素。

【参考文献】[1]盖显英,王成玉,黄英华,等.全面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4,14(11):1265-1267.

[2]李善华,涂明利.呼吸科疾病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9,28(3):295-296.

[3]王思国.消化内科患者院内感染的管理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15(9):295-260.

呼吸系统疾病及预防篇7

关键词:黄南州;民族;死因构成

死因分析是为了确定居民死亡模式,分析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动趋势,从而找出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为制订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1]。为了解黄南州居民的主要死因构成及顺位,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死因构成差异,为相关部门制订针对性卫生策略和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作者对黄南州2010年死因构成及顺位与民族、地域进行了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数据资料来源于黄南州卫生局死亡网络直报卡。

1.2疾病分类疾病分类按国际标准iCD-9编码处理。

1.3统计指标应用描述流行病学对居民的死亡原因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  粗死亡率分析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年黄南州人口数25.67万人,2010年黄南地区粗死亡率238.80/10万。

2.2 主要死因顺位 

   前5位死因主要包括肿瘤、循环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

2.3主要死因顺位性别、民族差异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州男性人口为130194人,女性人口为126522人,总人口性别比102.9:100。男性死亡率为147.24/10万,占同性别290.76/10万,女性性死亡率为91.79/10万,占同性别185.77/10万。

2.4主要死因顺位城乡、民族差异

2.5主要死因疾病构成

恶性肿瘤中胃恶性肿瘤65例,占恶性肿瘤死亡的48.14%,男46例,女19例;50岁以上男40例,女18例,50岁以下男6例,女1例;食道恶性肿瘤5例,占恶性肿瘤死亡的3.7%,男3例,女2 例,50岁以上男2例,女2例,50岁以下男1例,女0例;肝和肝内胆管恶性肿瘤28例,占恶性肿瘤死亡的20.74%,男19例,女9例,50岁以上男15例,女8例,50岁以下男4例,女1例;肺恶性肿瘤18例,占恶性肿瘤死亡的13.33%,男13例,女5 例;均为50岁以上。血液系统肿瘤3例,占恶性肿瘤死亡的2.2%,男2例,女1 例;50岁以上男2例,女0例,50岁以下男0例,女1例。脑血管病中主要是脑出血86例,其死亡率占脑血管死亡人数的96.6%;呼吸系统疾病中慢支8例,占呼吸系统死亡的9.6%,男3例,女5例;肺气肿53 例,占呼吸系统死亡的62.85%,男28例,女25例;加入肺心病16例占呼吸系统死亡的16.16%,男41例,女36例;高血压27例,心肌梗死48例,占循环系统死亡的53.93%,肺心病16例;损伤中主要是车祸、溺水、意外伤害。共63例。

3、讨论

  从以上分析来看,黄南州死亡率与全国情况相同,首位已肿瘤为著,且已人群居住区为主,但呼吸系统死亡率位次低于全国水平,可能与此环境污染较少有关[2];脑血管疾病中主要还是以脑出血为著,从此来看高血压防护还任务艰巨,黄南州属于多民族聚居区,藏族人口较多,从民族分析来看藏族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民族,回族死亡率最低,可能与其饮食习惯有关,卫生责任单位应该加强相关问题的调查。从主要死因疾病构成来看,恶性肿瘤以50岁以上多发,胃恶性肿瘤、肝和肝内胆管恶性肿瘤最多见,应该加强此类疾病的筛查和体检,在循环系统疾病要注意冠心病的预防。

参考文献;

[1]杨树勤.卫生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56.

呼吸系统疾病及预防篇8

关键词:蛋鸡;呼吸道疾病;防治

蛋鸡呼吸道疾病是一种常见疾病,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家禽业刚刚起步时,蛋鸡呼吸道疾病在临床上表现得非常典型,很容易确诊,虽然很难将其彻底根治,但只要对症下药,措施及时得当,还是可以有效控制的。随着家禽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呈现复杂、失控、难以防治等特点,给养鸡业造成经济损失。为此,现将近几年常见的几种呼吸道疾病的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1大肠杆菌和支原体混合感染

(1)病原。致病性大肠杆菌和败血支原体混合感染。

(2)临床症状。精神萎靡,呼吸困难,鼻腔有黏液,呼吸湿性罗音,毛色暗淡无光泽,鸡粪稀而恶臭。体重和产蛋都有所下降,后期死淘率明显增加[1]。

(3)病理变化。气囊膜增厚,浑浊不清,干酪样物凝结。心外膜、肝脏表面及腹膜呈黄色,有纤维素性伪膜附着,胰腺和小肠浆膜出血。

(4)防治。这种混合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常造成鸡群健康状况的降低,鸡采食量下降,淘汰率逐渐增加,饲料报酬增加,产蛋量逐渐减少。可能1周的下降幅度只有1%~2%,但整个发病期的下降幅度可达15%。这种疾病发病期比较长,鸡群慢慢受到影响,由于时间较长,养禽业主很容易贻误时间,造成最佳治疗时间的错失。控制这2种病原引起的混合感染,通常用广谱抗菌药,过去常用的有庆大霉素、青霉素、链霉素和磺胺类药物等,现在疗效不十分明显。目前常用的药物有沙星类药物及其衍生物,如泰乐菌素、强力霉素、红霉素、泰妙菌素等,按照一定的用药浓度,几种药物配合使用,3~5d为1个疗程,停药3~4d后,再用1个疗程,基本能有效控制病情。除药物治疗外,还可以使用疫苗进行预防,同时要引进无污染的雏鸡,以控制病原的入侵,从而形成有效的生物安全体系。

2传染性喉气管炎和禽流感

(1)病原。这2种病原都是病毒性的,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属疱疹病毒,禽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它们都能引起鸡强烈的呼吸道症状,危害巨大,后果难以预料。

(2)致病因子。主要是病原经中间载体传播到鸡群中,引起鸡群发病,中间载体主要有空气、水源、工具、工人、动物[2]。禽流感主要通过病鸡或携带者的粪便进行传播。这2种疾病并不象大肠杆菌病和支原体那样经常是捆绑式发生,而是单独发病,随即引发另一种疾病更强烈地发生,即它们继发于其他疾病的较多见。

(3)临床症状。发病时间极短,2~3d就可使30%以上的鸡感染并表现出明显的症状。病鸡呼吸困难,头颈伸直,张口喘气,有黏液从鼻腔、口腔内甩出,有时黏液中带有血丝。鸡群中有一定比例的眼炎症状,死亡率明显增加,达2%~5%;产蛋量和蛋品质明显下降,产蛋率下降可达20%~40%,这个过程需要2~4周。如果继发禽流感,则鸡群的呼吸道症状可能延长2~3个月,鸡的死亡率更加明显,可达10%或更高,产蛋下降可达40%以上,严重的可能绝产,损失相当严重。此时,禽流感的症状较明显,如眼内分泌液增加,鸡冠稍肿并伴有出血点,脚部鳞片处有淡淡的出血斑。

(4)病理变化。发病早期,咽喉部黏膜充血水肿,气管黏膜出血,黏液中混有血凝快,卵巢出血,输卵管水肿。病程长一些,生殖系统病变更明显,生殖道组织变性坏死,生殖道阻塞,造成成熟的蛋无法产出体外,引起生殖道黏膜水肿,腔内积液[3]。生殖系统的病变造成成熟卵子无法进入生殖道而掉入腹腔,引起腹膜炎,最后,因异物性腹膜炎和营养衰竭而死亡。

(5)防治。控制疾病的进一步恶化,避免继发性疾病的发生。一般添加维生素以提高鸡的抵抗力,运用抗生素预防细菌性疾病的继发感染。传染性喉气管炎和禽流感单独感染鸡,都能引起鸡的呼吸道病变和生殖系统的病变,但病程一般都比较短,造成的影响一般不大,除非高致病力的毒株感染。目前存在于各鸡场的传染性喉气管炎和禽流感病毒不是强毒株,而造成严重后果,其原因是继发或并发了其他疾病。要控制这种呼吸道疾病,一是加强生物安全体系,预防病原的入侵;二是预防和控制继发症及并发症的发生;三是免疫接种。

3传染性支气管炎和支原体

(1)病原。传染性支气管炎病原属冠状病毒,支原体为败血支原体。

(2)临床症状。鸡呼吸罗音,羽毛无光泽,蛋品质下降,畸形蛋增加。传染性支气管炎感染在雏鸡中危害较明显,产蛋鸡中呼吸道症状不十分明显,容易被忽视,但蛋品质和产蛋率的下降会逐渐表现出来。如果有支原体存在,呼吸道症状明显,死亡率增加[4]。因此,混合感染危害严重。

(3)病理变化。气囊膜增厚浑浊,卵巢萎缩,输卵管黏膜水肿变薄,有时可发现一侧输卵管囊肿,也有腺胃乳头的病变及肾脏肿胀,尿酸盐沉积。

4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

(1)病原。新城疫病原为副粘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原为冠状病毒。

(2)临床症状。呼吸道症状很明显,较远处都能听到鸡的咳嗽声,产蛋率下降可达20%,蛋品质下降,畸形蛋增加,有一定的死亡率。

(3)病理变化。气管内有卡他性炎性渗出液,胰脏、小肠有出血点,卵巢出血,输卵管黏膜水肿,泄殖腔口有出血点,有时发现腺胃乳头出血和肺脏炎性病变。

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支原体,无论哪2种病原并发感染,后果都很严重。除直接的产蛋减少,鸡发生死亡,药费增加以外,还可造成间接的隐患,如饲料报酬增加、受精率和孵化率下降、鸡体质不良、疾病易感性明显增加,特别是支原体感染后,极易引起各种并发症和继发症,如传染性鼻炎、巴氏杆菌病。目前发生的呼吸道疾病很复杂,究其原因是病原的复杂性,且有些感染后的症状非常相似,临床上很难确诊,误诊和延误治疗时间的现象很常见。因此,净化支原体和防止其他疾病的入侵,对各家禽业主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减少鸡病的发生,促进养鸡业的持续发展。

5参考文献

[1]曲峰,许彩霞,杨殿茭.家禽最常见的两种呼吸道病诱因[J].家禽科学,2008(4):30-31.

[2]丁文卫,张洪让.禽呼吸道症候群的鉴别诊断[J].中国家禽,2006(4):49-50.

呼吸系统疾病及预防篇9

目的探讨分析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方法以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本院呼吸内科2013年9月~2015年2月收治的重症患者93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标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与对照组46例,对照组采用呼吸内科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针对患者病情实行心理干预、环境预防以及呼吸机干预等一系列个体化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以及治疗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护理效果以及治疗依从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029,p<0.05)。结论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采取心理干预,用药指导,机械通气以及饮食营养指导等护理措施可有效提升患者疗效,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避免患者预后不良或死亡,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

呼吸内科;心理护理;重症护理;效果观察

近年来,随着环境、气候等因素影响,导致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呈增长趋势成为临床中多发类疾病,尤其多发于肺部、支气管及气管部位。患者发病后多表现为咳嗽、胸痛、呼气急促等症状,若病情得不到控制,病情发展可能会引发气短、缺氧、呼吸衰竭等状态致残致死。而对于呼吸系统重症患者不仅仅需要有效的治疗,同时也需要针对患者病情状态配合实施行之有效的护理。彭佳等[1]研究认为,通过科学、规范、细致的护理有效提高患者疗效,促进预后恢复。为探讨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方法以及效果,本院通过对重症呼吸疾病患者实行心理干预、环境预防以及呼吸机干预等一系列个体化护理措施,其护理效果令人满意,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呼吸内科2013年9月~2015年2月收治的重症患者93例作为研究对象,男56例,女37例,年龄19~71岁,平均年龄(59.7±6.3)岁,全部患者均经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X胸片检测等确诊符合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标准。其中肺癌9例,支气管哮喘25例,支气管扩张14例,慢性阻塞性肺炎22例,慢性支气管炎23例;采用数字标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与对照组46例,对照组男28例,女18例,年龄20~71岁,平均年龄(60.3±6.7)岁,采用呼吸内科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男28例,女19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58.6±5.9)岁,针对患者病情实行心理干预、环境预防以及呼吸机干预等一系列个体化护理措施。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呼吸内科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针对患者病情实行心理干预、环境预防以及呼吸机干预等一系列个体化护理措施,具体如下:①心理干预护理,患者普遍对自身病情知之甚少,其心理多伴有紧张、焦虑之感,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可引发抑郁恐惧等情绪;对此护理人员就需与患者积极沟通,了解掌握患者情绪,给予一定的关心与鼓励支持,行针对性心理疏导,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②机械通气护理,机械通气作为患者常用的治疗手段,可有效改善患者通气状态,促进病症好转,但是机械通气所介入性治疗,若护理不恰当会引发相关并发症为预后治疗带来一定困难;对此护理人员需完全掌握通气治疗护理技巧,指导患者及家属了解机械通气期间注意事项,定期清洁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质及口腔痰液,确保气道通畅,避免呼吸机对抗情况发生,同时及时对呼吸机进行消毒避免感染。③饮食指导,重症患者因疾病困扰导致自身机体缺乏足够的营养,患者体虚;对此护理人员可及时了解患者身体情况制定适当的饮食方案,帮助患者补充维生素、高蛋白质、及多种营养矿物质所需;叮嘱患者适量饮水,调整饮食结构少吃多餐。④药物指导,患者需采用多种药物配合治疗,护理人员需谨遵医嘱帮助患者提供安全的用药保障,讲解其药物使用注意事项,指导药物使用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措施,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适量调整用药。

1.3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患者症状改善情况评估护理疗效。痊愈:经护理治疗后患者症状体征完全消退,病情恢复;好转: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病情得到控制;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评估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依从性。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百分数(%)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经有效的护理治疗病情后均得到控制改善,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029,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961,p<0.05)。

3讨论

呼吸内科疾病多属于慢性疾病,其病情发展时间长,同时也具有反复发病、呼吸道感染率较高等特点[2],尤其病情程度较重的患者极易引发呼吸道系统相关并发症,为患者生存治疗造成预后困难。护理人员在患者进行护理时,若护理服务不细心或不全面有较高几率引发呼吸性感染或其他症状,致使患者病情扩展,不利于后期治疗恢复,同时也可能会增加患者治疗期间心理负担,失去治疗恢复的信心。对此,在护理患者过程中,可在常规护理措施之上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干预措施,以此增加患者病情康复效果[3]。本院通过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采用心理干预、环境预防以及呼吸机干预等一系列个体化护理措施,有效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4-5],适当的心理疏导为患者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而细致、周到的机械通气护理以及饮食指导等服务为患者降低并发症,保障治疗期间良好的营养膳食补充,科学的药物指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其一系列全面、科学、规范的护理措施为患者治疗恢复提供了有效保证,本组研究结果也证实这一护理措施优质的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彭佳.细节护理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10):2659-2660.

[2]王孟.护理干预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3,(21):2009-2010.

[3]叶任秋.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应急护理干预措施[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9):122-123.

[4]邓俊.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应用全面护理干预的效果研究[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5,(03).

呼吸系统疾病及预防篇10

[关键词]超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呼吸系统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7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0616(2013)12-211-02

近年来早产儿的出生率不断上升。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城市早产儿的发生率约为7.8%,出生体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3月~2012年12月期间本院出生的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

1.2分组方法

所有患儿按出生体重分为3组:

1.3观察指标

观察新生儿早期(生后1周)出现不同的呼吸系统常见并发症:(1)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nRDS);(2)呼吸暂停;(3)肺部感染;(4)其他胸肺疾病-气漏、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displasia,BpD)。(5)预后转归情况:包括死亡,病重放弃治疗;好转出院及痊愈。并对其治疗及防治措施进行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p

2结果

2.1新生儿早期呼吸系统常见并发症

nRDS,呼吸暂停,肺部感染,气漏,BpD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患儿预后转归情况比较

129例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中有4例1周内死亡,占总数的3.10%,死亡的主要原因为nRDS和呼吸暂停。12例患儿病情重放弃治疗出院,占6.25%。3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超低体重早产儿由于其解剖生理特点各系统发育极不成熟、调节机制不成熟、环境因素及诸如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疾病的影响,生后易出现多系统并发症,死亡率极高。超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系统合并症的发生率高而且严重,呼吸系统疾病是造成早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2-3]。近年来,随着niCU救治水平的提高,使早产儿病死率不断下降,随之生存质量便成为社会及医学关注的热点。早产儿救治当中的呼吸管理不仅与早产儿成活率,还与生存质量密切相关[4]。

文献报道,体重1000~1500g的早产儿存活率为89.5%,≤1000g者存活率为60.6%,nRDS仍是死亡的首位原因。本研究nRDS,呼吸暂停,肺部感染,气漏,BpD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1预防

3.1.1预防感染由于患儿免疫功能缺陷,极易导致各种感染,必须实行严密的保护性隔离,入院后均应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将患儿置于层流病房,专人护理,防止周围环境的污染。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减少医源性的交叉感染。应严密观察患儿的病情,避免病情加重错过治疗时机,出现生命危险[5]。

3.1.2nRDS重在预防(1)产前给所有可能35孕周前早产的孕母应用皮质激素,促肺成熟,可降低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发生率及病死率;(2)生后预防性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surfactant,pS)可减少nRDS的发生,可避免或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也可减少胎龄

3.1.3慢性肺疾病如已经排除感染等因素患儿却长期不能停氧,一定要考虑慢性肺疾病的发生。

3.2治疗

(1)要做好呼吸暂停的监护与评估,对有呼吸暂停的高危新生儿尤其是胎龄

总之,早产儿救治中,与发育不成熟相关的呼吸系统并发症较多,早产儿呼吸管理是救治早产儿的重要环节。早期复苏、加强呼吸管理、及早发现并治疗合并症、存活者长期随访干预可望进一步降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的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03-208.

[2]华,丁国芳,董梅,等.极低出生体重儿前后五年救治情况比较[J].新生儿科杂志,2002,17(6):241-249.

[3]王秋菊,王鉴,陈晓霞.超低出生体重儿救治体会[J].中外医疗,2009,27(3):33-34.

[4]曹云.超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感染与预后结局[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7(1):29-33.

[5]朱萍.超低出生体重儿1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5-6.

[6]王和生,李娟.极低和超低体重儿的营养策略医[J].医学信息,2011,24(5):2705-2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