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5:06

高等教育知识点篇1

1.簇式知识点

什么是簇?文件系统是操作系统与驱动器之间的接口,当操作系统被请求从读取一个文件硬盘里时,相应的文件系统会请求(如Fat12/24/ntFS)打开文件。磁盘最小的物理存储单元是扇区,但由于操作系统无法对数目众多的扇区进行寻址,所以操作系统就将相邻的扇区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簇,然后再对簇进行管理。显然,簇是操作系统所使用的逻辑概念,而非磁盘的物理特性。为了更好地管理磁盘空间和更高效地从硬盘读取数据,操作系统规定一个簇中只能放置一个文件的内容,因此文件所占用的空间,只能是簇的整数倍;而如果文件实际大小小于一簇,它也要占一簇的空间。

我所提出的簇式概念就是模糊的引入了物理概念,将交互式的知识相对独立的,强制性的分类,因为学员的知识水平还不足以面对复杂的计算机多学科知识融合,簇式分类不但不会下降学员的创造力,反之会令其对知识体系分型产生清晰,准确的概念。

2、计算机科学中的数学理论簇

计算机学科最基本的基础簇就是数学理论簇。计算机硬件制造的基础是电子科学和技术,计算机系统设计、算法设计的基础是数学,所以数学和电子学知识是计算机学科重要的基础知识。计算机学科在基本的定义、定理、公理和证明技巧等很多方面都要依赖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数学是利用符号语言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数学,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逻辑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成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而现代计算机发展遇到了很大的瓶颈就是理论数学的发展出现了滞后。计算机直接能识别的语言仍然是0、1二进制代码。数学更多的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人类利用一些固定的定律形成理论及抽象的概念,而人类发展学习的初衷并不是脱离实际应用的概念,而是利用它们来指导数学,化抽象为实体。而计算机就由此演化。计算机数学理论簇是计算机技术首先要学习的。它大概可分类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

高等数学。高等数学主要包含函数与极限、微积分、导数与微分、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及应用、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多元函数微分法及其应用、重积分、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无穷级数、常微分方程。一般以微积分学和级数理论为主,各种微积分的运算正是计算机运算的基础。

线性代数。线性代数主要包含行列式、矩阵及其运算、矩阵的初等变换与线性方程组、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相似矩阵及二次型、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

概率论。概率空间,随机变量与概率分布,随机向量、抽样分布、数字特征与特征函数,随机极限理论,随机过程,随机分析,应用概率论,回归分析金融数学等。概率论是研究随机现象客观规律并付诸应用的数学学科,处理随机现象的基本方法和思想,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理统计。样本及抽样分布;假设检验,参数估计,方差分析及回归分析,是数学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应用概率论的结果更深入地分析研究统计资料,通过对某些现象的频率的观察来发现该现象的内在规律性,并作出一定精确程度的判断和预测;将这些研究的某些结果加以归纳整理,逐步形成一定的数学概型,这些组成了数理统计的内容样本及抽样分布;数理统计预备知识:概率论、线性代数、数学分析。

3、计算机科学中的计算理论簇

计算理论是关于计算和计算机械的数学理论。计算机程序设计主要包括如:汇编语言,C语言、,JaVa、编译语言,的基本概念、顺序结构程序设计、循环结构设计、分支结构程序设计、结构、函数、数组、指针、联合以及枚举类型、编译预处理、位运算、文件等内容,掌握和利用各种编程语言,进行各种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以及编程技巧。计算理论是编程的核心,数学运算又是编程的基础。包括:算法是解题过程的精确描述,算法学是系统的研究算法的分析,设计与验证的学科,计算复杂性理论是用数学方法研究计算机各类问题的复杂性学科,可计算性理论是指研究计算的一般性质的数学理论,自动机理论是以研究离散数字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两者之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数学理论,形式语言理论是用数学方法研究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的融合性语法理论[1],计算几何学是研究几何外形信息的计算机数字化表示。计算理论的形式化方法是建立在严格数学运算上的软件开发方法。软件开发的过程中,从需求分析,设计,规约,编程,程序系统集成,测试,软件生成,维护各个阶段,都是采用严格的数学语言,并且具有精确的数学语义的方法[2]。并行计算问题是“同时执行”多个计算程序。延伸学科有:并行程序设计语言、并行编译程序、并行算法、并行处理系统、并行数据库。

4、计算机科学中的数据库簇

数据库指的是以一定方式储存在一起、具有尽可能小的冗余度、能为多个用户共享、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的数据集合。是存放二级存储器中的数据集合[3],并且依照某种数据模型组织。数据结构独立于使用它的应用程序,对数据的删、增、改和检索由数据库软件进行管理和控制。内容包括数据整体,数据共享,基本结构,数据库的基本结构分三个层次,⑴物理数据层。⑵概念数据层。⑶逻辑数据层。主要特点:⑴实现数据共享。⑵减少数据的冗余度。⑶数据的独立性。⑷数据实现集中控制。⑸数据一致性和可维护性,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⑹故障恢复。数据种类[4]分为:层次式数据库、网络式数据库和关系式数据库三种。

5、计算机科学中的网络簇

计算机网络(computernetworks)从整体上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联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系统,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是一些相互连接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另外,从逻辑功能上看,计算机网络是以传输信息为基础目的,利用通信线路将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和通信设备按不同的形式连接起来[5],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及协议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它是一个能为用户自动管理的网络操作系统。由它调用完成用户所调用的资源。它可以按连接定义,按需求定义,internet的基础结构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进,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建立三级结构的因特网,多级结构因特网。大致可分为五个接入级[6]:网络接入点nap,多个公司经营的国家主干网,地区iSp,本地iSp,校园网、企业或家庭pC机上网用户。它可以从事资源共享(resourcesharing),强大的通信媒介(communicationmedium),电子商务活动,移动用户的无线网络,组成分类包括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传输介质、应用软件四部分。各种网络类型划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四种。为了减少网络协议设计的复杂性,计算机网络中用于规定信息的格式以及如何发送和接收信息的一套规则称为网络协议(networkprotocol)或通信协议(communicationprotocol)。绝大多数网络采用分层设计方法。将网络的整体功能分解为一个个的功能层[7],不同机器上的同等功能层之间采用相同的协议,同一机器上的相邻功能层之间通过接口进行信息传递。在整个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了三个子系统、即用户子系统,邮政子系统和运输子系统。同一计算机的不同功能层之间的通信规则称为接口(interface),在第n层和第(n+1)层之间的接口称为n/(n+1)层接口。总的来说,协议是不同机器同等层之间的通信约定,而接口是同一机器相邻层之间的通信约定。常用网络以太网(ethernet)、令牌网(tokenRing)、FDDi网、异步传输模式网(atm)、无线局域网等几类,按传输介质划分为有线网,光纤网,无线网。按数据交换方式划分为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分组交换网。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按通信方式划分为广播式传输网络,点到点式传输网络。按服务方式划分为客户机,服务器网络,对等网。

6、计算机科学中的信息安全簇

计算机信息安全分为广义安全与狭义安全两个层次,广义的信息安全是从传统的计算机安全到信息安全,是对安全发展的延伸,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将技术、管理、法律等应用于计算机、通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金融等领域问题相结合的产物。狭义的安全是建立在以密码论为基础的计算机安全领域。专业基础主要集合与图论、代数与逻辑、密码学原理、编码理论、信息论基础、信息安全体系结构,数据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信息安全概论、网络安全检测与防范技术、病毒机制与防护技术、数字鉴别及认证系统、防火墙技术、网络安全协议与标准等。实现目标是保证计算机数据真实性,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不可抵赖性,可控制性,可审查性。安全威胁主要是信息泄露,破坏信息的完整性,拒绝服务,非法使用(非授权访问),窃听,业务流分析,假冒,旁路控制,授权侵犯,特洛伊木马,陷阱门,抵赖,重放,计算机病毒,人员不慎,媒体废弃,物理侵入,窃取,业务欺骗。主要来源为自然灾害、意外事故;计算机犯罪;人为错误;"黑客"行为;内部泄密;外部泄密;信息丢失;电子谍报,比如信息流量分析、信息窃取等;信息战;网络协议自身缺陷;嗅探[8]。策略是指DG图文档加密,能够智能识别计算机所运行的数据,自动强制对所有数据进行加密操作,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用户对自身面临的威胁进行风险评估,严格的安全管理,企业和单位应建立相应的网络安全管理办法,制订严格的法律、法规。

7、计算机科学中的人工智能簇

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研究artificialintelligenceandRoboticsResearch是前沿的研究领域,内容包括:智能机器人,机器翻译,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语音识别与合成,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系统仿真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神经网络,工业过程建模与智能控制[9],知识发现与机器学习,智能计算与机器博弈,人工智能理论,计算机感知,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建筑智能化技术与应用,状态空间表示,知识推理技术,模糊逻辑技术,神经网络技术,专家系统,机器学习,群集智能[10]。

8、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簇

计算机应用技术,technologyofComputerapplication,对各种软件的各种设置属性和功能有足够的应用能力,可以驾驭计算机高效率的为不同人群提供需要的各种服务。主要包括: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基础、Linux操作系统、微型计算机安装调试维修、工程经济、数据结构与C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SQL、计算机辅助设计、单片机原理与技术、多媒体软件应用、高级语言汇编、VB.net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与网站建设、Delphi程序设计、图形图像应用处理(photoShop)、Java语言程序设计、Flas制作、办公室软件应用操作。

高等教育知识点篇2

论文摘要: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引导师生树立尊重知识产权成果,增强广大师生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得、保护、管理和运用的能力。文章将分析高校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找出存在的不足,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旨在增强广大师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并激发他们智力创造热情,促使其知识产权的实际应用能力。推动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从而促进国家科技和制度创新,增强竞争力。

论文关键词: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

知识产权教育为我国知识经济的构建和发展承担着重要使命,这不仅表现在知识产权教育能够促进人们现有思维方式的变革,实现知识经济的人才要求,而且它能为知识经济发展提供助推力…。随着世界进入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温家宝总理于2004年6月指出:“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竞争手段,是企业乃至国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也是科技研发的风向标。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科技工作者、管理者,是发明创造的潜在力量,是实现经济腾飞的主力军,是知识产权的生产者。高校是培养人才,普及教育的主要基地,也是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的重要主体。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可以培养、激发广大师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树立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培养知识产权的应用能力。高校知识产普及权教育不仅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需要,而且也是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需要。

本文将对高校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不足,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旨在增强广大师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并激发他们智力创造热情,提高其知识产权的实际应用能力,促使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从而促进国家科技和制度创新,增强竞争力。

1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现状

知识产权是指法律赋予智慧成果所有人对其特定的创造性智力成果,在一定限期内享有的专有权利。它具有无形性、专有性、地域性及时间性的特征。一个国家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占有量最终仍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而如何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得、保护、管理和运用的能力,就在于知识产权教育的普及。

1.1国外高校知识产权普及现状

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德、英、日等国家,高校均开设“知识产权教育”课程普及知识产权知识。美国、日本是世界上知识产权强国,也是最重视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先驱者。美国所实施的“2061”教育创新计划重点强调了高校知识产权教育要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要求学生了解科技进步的价值及其局限性,掌握包括法律在内的社会科学常识,运用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个人与社会的问题等。日本是世界上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最为成功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比较重视知识产权教育的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就已经把知识产权教育列人高等教育内容。2002年7月,由日本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会议制定的《知识产权战略大纲》中将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宏观高度。

1.2国内高校知识产权普及现状

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民大学,至今也有20多年的历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尤其是近年来,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得到了国家和高校高度关注,先后成立了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在一些高校还成立了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由于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知识产权的启蒙教育基本上为空白,学生在进人大学之前基本上没有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目前,我国高校除了法律类和法学类学生必须上知识产权课题以外,多数高校只将知识产权课作为选修课开设。

不过,与知识产权强国相比,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仍然处于摸索阶段,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与需要继续探索与解决的问题。据调查,多数大学生认为自己有必要掌握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对学习知识产权法律知识有强烈的愿望,但他们获取知识产权知识的主渠道却是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广大师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及知识产权相关知识都还比较缺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在知识产权教育普及没有跟得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知识产权师资力量匮乏

知识产权教育师资匮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产权教育的师资数量不足;二是教师缺乏专业知识背景和实际教学经验。据统计,目前我国已经建立知识产权学院的十多所高校中知识产权专业教师总数不足500人,其中受过系统知识产权教育或有过海外知识产权学习经历的教师数量更少。目前知识产权专业教师队伍中,理论研究能力相对较强,具备熟练处理知识产权事务的实践能力的教师非常少。在未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学院高校的教学机构中,专职从事知识产权教学的人员多则十几人,少则几个人。高校师资严重缺乏很难担负起知识产权普及的重任。

2.2知识产权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不合理

目前,多数院校没有把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接受知识产权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非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产权教育几近空白,仅仅是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一章,部分教师对其内容或者一带而过,或者干脆删节。少数知识产权教育基础比较好的院校开设了知识产权或涉及知识产权内容的选修课,如《知识产权概论》、《法律基础》等,但教学方法上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缺少实践教学环节。在授课过程中大多偏重于法理教育而缺少实务技能教育,教育方法单一,缺乏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来设计其教育的特色内容与方法,从而难以系统提升学生对知识产权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2.3高校对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许多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对知识产权教育的层次性认识不足,没有将知识产权教育放在应有的高度。据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学生中接受过知识产权有关教育的不足总人数的5%。超过70%以上的高校未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教学机构,而且既未设置知识产权教学必修课程,也未设置选修课程。

3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对策和措施

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是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其有利发挥高校“教育、科研、创新”功能。大学生:圮其是理工科高校的学生都是将来各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技术研发骨干力量,而他们在知识产权方面知识和意识的将直接影响我国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2004年,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表示要在高校普及知识产权教育,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加强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问题,应重点解决好以下几点:

3.1高校树立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观念

知识产权意识淡漠是导致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实施力度不够的重要原因,要全面推进大学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必须重视大学教育理念,也就是说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关键,首先应解决思想认识层面上的问题,即高校领导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教育的重要性,把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放到高校工作的重要位置。要确定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如同普及外语、计算机教育一样,并将知识产权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体系,将知识产权课程纳入高校教学大纲,列为学生的必修课,使每一个大学生在校期间都掌握相应的知识产权知识,从而学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成果和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成果。另一方面,成五捌墟的教研室或研究机构,制定具体的教学力案,明确学校知识产权教育方面的发展方向以及工作部署,安排落实有关的教学教材和课程设置。

3.2加强师资力量

师资是教学的主体,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开展高校知识产权教学活动,提升教学质量的保证。师资短缺问题可以从三方面解决:一是自主培养;选派本校有一定基础又具有其他学科背景的教师或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进行知识产权系统培训,整合到知识产权专职教师队伍中来二是引进人才;引进一批具有跨学科背景的高素质教学人才,将精通经济学、法学、科技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吸引到知识产权教师队伍中来。三是外聘兼职教师;聘请优秀的知识产权律师、人、法官以及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兼职授课或在学校开办专题讲座,弥补专职教师实践能力较弱的缺陷。

3.3拓宽知识产权教育渠道和丰富教学内容

拓宽知识产权教育渠道主要有以下3种途径:一是通过知识产权法选修课;二是校内外专家以专题讲座或系列讲座的形式讲授知识产权的知识和前沿动态;三是通过校园展板、条幅、宣传小册、校园广播以及网络等媒体并配合国内有关部门的宣传活动,向学生普及与宣传知识产权方面的基本知识。在教学内容上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可以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演讲课和讨论课相结合、多媒体教学、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丰富教学内容。

3.4知识产权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将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贯穿到专业教育中,从而实现教学手段的融合。也就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来设计教育的特色内容与方法。如对于工科学生,可重点介绍专利保护与利用方面的知识,对于文科学生,侧重有关专利管理、商标和著作权保护方面的知识;根据不同的专业侧重的知识产权知识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开设知识产权课程有利于达到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目的,提高大学生的知识产权竞争意识和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如:联系学生的专业特点,介绍本专业中如何申请专利、如何进行专利信息检索等。

3.5将知识产权教育纳入教学体系

高校把知识产权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体系,是推进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必要措施。借鉴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经验,建议具备条件的高等院校应开设知识产权必修课或选修课,面向全校学生系统传授知识产权知识。同时,深入开展知识产权教育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规范教学大纲,以及编写高水平的教材。知识产权教育的教学大纲和教应以著作权、专利、商标等法律关系为主线,对不同权利的主体、客体和内容等进行系统介绍。北京大学陈章美等教授建议把知识产权基本理论作为大学公共课的一部分,以必修课的方式列入教学计划。

4结语

高等教育知识点篇3

论文摘要:克拉克在探究高等教育系统的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与高等教育正义有关的许多内容,同时他将知识和权力分析始终贯穿在高等教育系统状态的描述之中,另外他的观点阐释和研究框架也比较独到。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探讨高等教育正义论,主要包括知识是高等教育正义的逻辑起点,正义是高等教育的最高价值追求,权力是高等教育正义的内在理路,程序性高等教育正义、功能性高等教育正义、实质性高等教育正义等内容。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发展,有关高等教育公平和公正的问题也成为理论界的热点话题,然而在与此问题的相关研究中,从高等教育正义方面的考查却不多见。“正义”是一个有多重意思和不同用法的重要范畴,英语中“正义”和“公正”是同一个词“justice"。关于“正义”的古典定义和现解很多,当代有代表性的正义观点包括:功利主义者认为正义是效用,罗尔斯认为正义是公平,诺齐克认为正义是个人权利,麦金太尔认为正义是美德。本文将“高等教育正义”理解为与高等教育制度有关的价值追求、内在信念和操作规范等。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系统》一书中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与高等教育正义有关的许多内容,同时他将知识和权力分析始终贯穿在高等教育系统状态的描述之中,另外他的观点阐释和研究框架也比较独到。这些对我们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来探索高等教育正义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和颇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知识是高等教育正义的逻辑起点

无论从大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还是从高等教育的社会作用出发,知识都处于大学和高等教育系统的核心地带。“只要高等教育仍然是正规的组织,它就是控制高深知识和方法的社会机构。它的基本材料在很大程度上构成各民族中比较深奥的那部分文化的高深思想和有关技能。因此,知识对于高等教育正义具有第一要义。苏格拉底曾说“知识就是美德”,这句话不仅揭示了人的知性和德性之间的必然联系,同时也说明了人类是可以通过知识来领悟宇宙和自然的真谛,使自己的言语和行为符合一种善的正义的追求。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继承和发扬了苏格拉底的知性正义思想,他们将知识、伦理、节制和正义与国家的统治、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心灵世界统一起来,企图创造一种美的和谐的秩序正义。由此不难看出,知识和正义之间的联系具有悠久的历史。

“中世纪的大学历史加强了这样的观点,如果要使智力活动的契机不被消散,那么在取得学术成就之后,必须迅速作出制度上的反应。缺乏固定的组织,在开始时也许为自由探究提供了机会,但是经久不息和有控制的发展只有通过制度上的构架才能得到。拭因此,大学从一开始就在知识的名义下来争取自治和自由,它的这种正义策略不但有力地阻止了来自教权和王权的干扰,而且也将正义的种子深埋进大学的土壤。高等教育的主要活动和制度安排一方面受制于高深知识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必须拓展高深知识的探索空间,高等教育正义的实现和社会的知识状况密切相关。20世纪初,马克思·韦伯指出在老的通才与新的专才之间所存在的高度的紧张关系,已经成了教育中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知识的分化和自主性的增强使它的正义地位不断得到提升,大学凭借知识正义的内在张力,也开始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

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系统已经绝对地处于知识生产的中心地位,它作为整个社会一个重要的部门日益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其目的、目标、作用、功能和运转情况也以公开的方式衍生出众多的正义话题。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里,社会利益和正义的聚焦点开始全面地与知识接轨和融合,高等教育已变为社会“知识剧目”的总导演。因此,正义成为高等教育不能回避的时代主题。以知识的方式在知识的背景下对知识的创造者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是困难的,因为正义话语的风向标摇摆于关于知识的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之间。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克拉克断言:个人和群体都为知识行动,教育群体组成和受控的方式决定了知识组合的方式;教育机构事实上是一种知识理论,因为它们有助于确定什么在目前可以作为知识。所以,他总结说,任何描述高等教育目的和正义的结果都是自然模糊的。

二、正义是高等教育的最高价值追求

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但肩负着传承知识和创新知识的使命,更重要的是它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使人类社会中的真与善能够得到保存和延续,使人类的伦理精神与价值诉求能够得到呵护和伸张。虽然关于高等教育的目的与目标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主张,但就正义价值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来讲,却是任何人都不能怀疑和否认的。布鲁贝克认为有两种关于高等教育的哲学:一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二是政治论意义上的。就其实质来讲,这是两种关于高等教育的不同价值判断,前者是知识正义,它是高等教育正义的内在组成部分,后者是国家正义,它是高等教育正义的外在组成部分。张楚廷先生认为还应该有生命论的高等教育哲学,我们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生成论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正义。生成论高等教育正义具有建构的色彩,它整合了认识论高等教育正义和政治论高等教育正义,消解了两者之间的二元对立,从而达成了一种更具建设性的三元论高等教育正义。

克拉克认为高等教育的价值体系包括正义、能力、自由和忠诚四个基本的价值观念。虽然他在利益原则下指出了各价值观念之间存在着冲突和矛盾,但如果在正义原则下,它们又是可以整合的。“现代高等教育系统承担着一项任务,即实现社会正义—让每个人都受到公正的待遇。社会正义被界定为一系列如何体现平等和公平精神的问题,这首先涉及到学生,然后牵涉到教职员工、单位和部门。因此,正义居于高等教育价值体系的首要地位,它统领和调和着高等教育的各种价值观念。正义作为人类最高的价值理念和夙愿,虽然隐含于我们的日常活动和事务之中,但却并未驻足于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又超越于生活。所以,正义对于世界的观照,不仅体现在结果的意义上,它更是在过程中来实现的。正义理论和正义话语在现实社会中经常是以批判者的角色出现的,它们是以证伪的方式来描述事物的。正义的标准既非纯粹质的审核,也非完全量的指标,它是质和量的完美结合。因此,正义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和最高价值追求。那么,正义价值在高等教育中又是如何来保障和实施的呢?克拉克认为是作为中介缓冲器的信念在象征的意义上保证了不同价值观念之间彼此的协调和一致。他说:“正是学术系统的性质,决定了创造思维模式和精确定义正确的行为过程的日益多样化。但是,个性寓于共性之中,系统既沿着文化的路线前进,又根据行政的程序行事。信念既在高等教育内部确保了知识正义的潜在意识,又可以对外部的正义呼吁和要求作出积极的调整与反馈,从而使高等教育的正义价值在全社会范围内达成行动的共识。

三、权力是高等教育正义的内在理路

培根曾说“知识就是力量”,但“power”在英文中不仅有“力量”的意思,它还有“权力”的意思。当代知识社会学和后现代的有关理论都揭示出知识和权力之间的密切联系。知识并不能充当为自己辩护的唯一元标准,知识的本质和特征在其行动当中被识别得更加清晰可见。因此,“知识就是权力”和“知识就是力量”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克拉克不但引用莫迪的话来说明在大学里面知识和权力拥有程度很高的必然的正相关性,而且他在分析高等教育系统的组织要素和结构特点时也充分注意到了知识和权力间的相互关联和作用。“权力不同分布的后果有着根本性的意义。它影响系统作为系统的活动、所发生的变革的类型、所贯彻的价值观念。在一定意义上讲,克拉克正是采用了知识/权力的分析方法来描述高等教育独特的正义状态—“无序的合理化”。高等教育正义在内部依托于知识素材,知识分化导致权力效应在微观层面上的出现,外部的正义要求和运作通过权力路径进行渗透,与内部的知识生产和分配达成一种契合。所以,高等教育正义的存在方式是与一定的权力结构对应的,高等教育正义的制度安排不仅体现在静态性的对稀缺权力资源的配置上,而且也表现于动态性的权力技术的不断转移和柔性创新中。

在克拉克那里,高等教育正义是在以知识为潜在背景和依据的权力纷争和运动中来进行的,权力的分工与效应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上凸显出来。从微观角度看,高等教育正义是以权力信念和实在的方式表现的,学科的知识范式和价值倾向是由个体性的权力所主导的。从中观角度着眼,高等教育正义是在权力的规训和监控过程中来运转的,院校一级的知识主张、管理和评价是被群体性的契约权力所占有的。从宏观角度人手,高等教育正义是由权力的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所构建的,国家范围内的知识维护、传承、生产和交换是被社会性的权力所布置的。权力观念的引人使高等教育正义的形象更为立体和丰满,同时它也打破了由知识所塑造的高等教育正义的神秘色彩。因此,权力的运行轨迹就成为高等教育正义的一种复合函数式表达。

四、程序性高等教育正义

克拉克在对高等教育系统进行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他在事实上对高等教育所作的是一种问题化的形式性处理和叙事。“本书的论点面临有关学术系统的五个一般性问题。工作如何安排?信念如何维护?权力如何分配?各种系统如何整合?变革如何发生?高等教育正义的实现首先有赖于能够以形式化的制度语言来加以规范和描述。操作主义认为事物意义的呈现是由形式赋予的,它凭借的是事实判断,它坚持的是客观行为的逻辑实证主义解释。因此,高等教育各种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和出台,只要它们的前提条件和理由以正义的名义足够详实和充分,那么它们就足以保证高等教育正义最大程度地实现。当高等教育正义蕴涵于能力和智力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绝对差异时,那么高等教育正义的程序设计倾向于层级化的金字塔状。当高等教育正义发端于能力和智力的发生学视野的相对差异时,那么高等教育正义的程序设计倚重于椭圆形的扁平状。当高等教育正义开启于能力和智力的社会学维度的生存平等时,那么高等教育正义的程序设计通达于线性的平行状。程序性高等教育正义是由康德式的先天综合判断揭示出来的,它的起点是“物自体”,它的合理性存在于“人为自然界立法”的自然法学动机。

程序正义崇奉的是分析思维,它的哲学基础是功利主义的自由价值观。因此,程序性的高等教育正义主张高等教育整合的市场化模式,它避免与国家权力模式和学术权威模式的全面合作。克拉克指出这三种模式在协调高等教育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时是一种三角关系状,它们之间通过彼此的博弈达成动态的平衡,从而使程序性高等教育正义的设计不断趋向合理与精致。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会整体利益之名也不能逾越”。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在制度经济学看来它也是一种稀缺资源,不同的制度安排实现的是不同程度的程序性高等教育正义。程序性高等教育正义坚持证实原则,它追求的是高等教育制度交易成本的最小化,制度统筹的最优化,制度创造的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所以,为了最大程度地实现程序性高等教育正义,高等教育的制度建构应借鉴罗尔斯著名的两个正义原则,简单地说即自由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克拉克也充分注意到了这两个正义原则的存在,他将“自由”和“能力”明确列为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念,“自由”是高等教育的古典传统,“能力”是高等教育的现代特征。在克拉克对高等教育系统的解读中,我们深刻感受到“自由”和“能力”在程序性高等教育正义表达中的强烈对立,“自由”的平等要求和“能力”的等级呼唤构成了程序性高等教育正义发展的永恒主题。

五、功能性高等教育正义

现代大学一般有教学、科研和服务三项职能,这些职能发挥得如何,不但影响到大学的社会形象、知识产出和长远发展,而且也关乎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认识和评价。所以说大学的职能和高等教育正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克拉克从要素、结构和功能等方面深刻阐释了高等教育系统的微观组织特点和运行模式,虽然在探讨高等教育系统时着重从其内部来揭示高等教育的功能,但他对高等教育系统的外部社会功能也有着全面的把握和评析。功能是在过程中显现和调适的,它离不开环境的支持和限度。因此,从功能来看高等教育正义便具有过程性和情境性,采用的也是一种功能判断。功能判断具有证伪性和批判性,它不同于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分析判断重在演绎,综合判断立于归纳,两者都涉及因果问题。所以功能性高等教育正义不但注重绩效原则,它更加强调高等教育自身形象和意义的显现。诺齐克与罗尔斯持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在社会事务中最重要的任务是个人权利自由的保障问题,而并非罗尔斯所说的社会权利的正义分配问题。功能性高等教育正义主张的是大学传统如何维护和更新,高等教育资源怎样在社会不同阶层和利益集团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因此,罗尔斯式的功能性高等教育正义的焦点在于高等教育社会权益在整体社会结构内的宏观机制表达,诺齐克式的功能性高等教育正义分散在微观性的社会个体高等教育权利资格的获得与维护方面。

科学家在描述物理系统演化的有序度时使用“嫡”这个概念,“嫡增”或“嫡减”因系统要素在整体结构和功能上的发挥而有所差异。一个要素发生微小的变化,就可能导致系统结构的较大调整,从而促使系统在功能上表现出巨大的不同。高等教育系统在实质上是一个人工性自组织系统,它的功能性正义不但取决于其是否与外部环境进行有效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而且密切相关于其内部系统要素分化和整合后的“正义嫡”。这也正像克拉克所描述的那样,“作为一个整体,高等教育系统需要补充一种能直接运用于它的理论,即强调并赞扬无序状态的理论。高等教育系统的最大需求莫过于这样一种看似混乱的局面:个人和团体都各显神通,彼此间的矛盾都通过非正式或半正式的渠道来协商解决。这种方法往往能够取得用严密的组织控制的方式所无法取得的效果”。因此,在克拉克看来,功能性高等教育正义是在无序的合理状态中进行的,这有些像光的本质上的“波粒二象性”一样。对于功能性高等教育正义的无序合理性的认识也应放到大学的历史内涵和使命中来把握。大学在纷繁的社会系统分工中实现着自己的各种功能性的正义承诺,当这种承诺与时代的生命气息真正结合在一起时,大学看似成了一种矛盾性的载体,但却成就了对“象牙塔”的重塑和回归。

六、实质性高等教育正义

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不但是大学理念的永恒追求,而且也是高等教育正义的本源性依据。正义是一种最高的价值信仰,它与大学理念和精神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大学理念是大学知识品性的完美体现,高等教育正义的内在根据是知识价值秉赋的自反性,外在根据是知识分布的价值合理性。因此,实质性高等教育正义传达的是一种归纳基础上的价值描述和价值判断,价值取向不光是指外部社会对大学的监督和评价,它亦包括大学对自身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实质性高等教育正义虽然大范围出现在与大学效益相关的量化指标体系当中,但是它同时也在质的规范方面不断挑战着现存的大学理念和精神。如在当下的中国社会,大学和产业之间到底应该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一个与实质性高等教育正义紧密相连的课题。克拉克说:“按照大学的标准来评价企业公司不会有太大的意义,按照高等教育系统的标准来评价经济系统也不会有很大的意义。同理,用评价经济系统的标准来评价高等教育系统并不可取。“正因为高等教育那令人眼花缭乱的高深学科及其自体生殖和自治的倾向,高等教育才变得独一无二—不从它本身的规律去探索就无法了解它。”所以在克拉克眼中,实质性高等教育正义的落脚点应该集中在高等教育的特殊性诉求方面,要尽量避免用同质化的要求来衡量和改造大学。大学纯粹的“知识身份”决定了高等教育的正义情结是一种理想模型,虽然这种理想模型在现实中不可能完全实现,但是这样的实质性正义观再造、指导和预言着高等教育的未来。

高等教育知识点篇4

关键词:高深知识;高等教育

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的基本概念,也是核心概念。探讨高深知识与高等教育的关系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高深知识的界定问题。然而高深知识本身复杂而又难以解释,并不是说越深奥难懂的知识就越是高深的。高深知识本身不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还是个历史的概念,知识是不是高深,可能在某个阶段、某个时期看来它是高深的,但在另一个阶段、另一个时期看来它就不是高深的。高深知识之“高深”,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不是“高深”有待实践的检验。高深知识的相对性、历史性也正彰显了其独特性。但是不论高深知识如何界定,都不能否认其与高等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国前北大校长蔡元培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1]”,美国高等教育专家克拉克认为高等教育机构是“控制高深知识和方法的社会机构[2]”;此外,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也强调“高等教育研究高深学问”,高等教育“关注的是深奥的学问”[3],他在文中论述的相互关联的八个方面都是以“高深学问”展开的,将“高深学问”视为高等教育的核心概念这一点已广为人知。高等教育研究前辈们的认识,都强调了高深知识在高等教育或大学中的核心地位。然而,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基本问题,高深知识问题可以说还没有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对此北京大学教授陈洪捷感叹道:“如果我们承认高等教育机构,特别是大学是传授和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那么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的高等教育学就没有理由忽视高深知识。但是综观现有的高等教育著作,很少涉及高深知识,没有把高深知识当作一个问题提出来,更遑论进行专门的研究。[4]”“高深知识与高等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或者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研究高等教育而不关注高深知识,显然是一个不应有的疏漏。[5]”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如果忽视或者说不重视高深知识的研究,不仅不利于高等教育理论的完善,而且最终必将影响到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因此,探究高深知识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强化高深知识研究对高等教育极具理论和实践价值。高深知识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的核心

大学作为最重要的高等教育机构,是教授和传播高深知识的主要场所,高深知识是大学教育的核心。随着知识经济的盛行,大学已逐渐从“象牙塔”走向社会的中心,大学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同时,在市场经济席卷全球的时代背景下,大学也无可奈何地被卷入市场,受利益的驱动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与功利化。大学越走进社会生活,就越被社会所同化,学术研究变得不再纯粹,客观上导致了大学质量的下降。近年来,大学质量的滑坡已引来质难声一片。虽然导致质量的下滑的原因有很多,但大学中高深知识传习过程中高深性的日渐式微,可以说是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前所述,大学的主要使命是生产、传播和应用高深知识,而学科与专业是高深知识的基本存在形态。然而研究如果囿于僵化的学科界限而条块分割,就会降低高深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最终会对高深知识的生产带来不利后果。事实上,融合不同学科的研究,交叉学科、横断学科、边缘学科的研究往往更容易获得突破性的成果。另外,从大学的课程类型来看,有些并不符合高深知识整体性、实践性的特点。一方面,现在的大学课程仍摆脱不了前苏联狭隘的专业教育模式的束缚,课程依据专业不同而分开设置,过细的专业划分,破坏了课程知识本身的整体性,学生基本上只能获得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不合理,不能有效建立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高深知识。尽管我国近年来也开始借鉴国外通识教育的优点,一些大学也进行了宽口径、大专业的课程与管理改革,但迄今为止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学的课程总体上仍不能满足高深知识整体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学科知识本位的课程观把知识看作单纯的认识结果,否定了高深知识的实践性,导致大学活动课程严重不足。受这样的课程体系限制,学生虽掌握了书本知识,但实践能力却得不到锻炼,实践能力严重缺乏。此外,大学虽举办一些学术讲座、社团活动等,但只流于形式,鲜有能作为隐性课程被仔细研究和规划的,学生的缄默知识也得不到较好的发展。大学课程的这些缺陷制约了学生学习和探究高深知识的效果,并最终影响了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二、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基本前提

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任何高等教育活动都离不开高深知识,都必须借助于高深知识。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机构中教师和学生工作的基本材料,正如克拉克所说,高深知识“是学术系统中人们赖以开展工作的基本材料”,而“教学和研究是制作和操作这种材料的基本活动”[6]。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系统各种活动的共同素材,科研创造它,学术工作保存、提炼和完善它。教师通过教学和研究,教授和传播高深知识;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究,消化和创造高深知识;甚至现代高等教育的另外一个功能社会服务,其内容也是运用高等学校所掌握的高深知识解决实践中的种种问题。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无一不以高深知识为材料和媒介。

三、高深知识既是大学的生存之本,又是高等教育合法性危机的根源

高深知识是大学的生存之本,然而在发展的新时代、新时期,同样源于“高深知识”,大学却将面临新的危机。一些学者认为,当今“高等教育合法性的危机在于高深知识的旁落,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高深知识唯一的把持者。他们认为,在网络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同样接触到知识和技能的最前沿,大学在知识和技能传承上的垄断地位或许将不能继续维持。[7]”然而,对大学更大的威胁仍来自于大学自身,今天,大学是否能把持高深知识的获取?大学还能否承载起传授高深知识、发展科学的使命?大众化下大学还能否保证“出淤泥而不染”,坚守学术性,不丧失本真?这些问题给大学敲响了警钟,引发深思。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高等教育若放弃对高深知识的追求,就极容易有被其它机构代替的危险。因此,大学必须始终站在高深知识的前沿,引领推动高深知识的发展进程,才能发挥大学的一切功能,也才能使大学质量不断提高。“围绕高等教育的争论起源于高深知识,也始终缠绕于高深知识,这就是高等教育的独特之处。高等教育的兴衰,取决于高深知识的性质及其变迁。[8]”高等教育研究者必须深刻意识到这一点。

综上所述,高深知识和高等教育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高深知识离不开高等教育。高深知识最主要的生产、传播、发展途径是高等教育机构。高等教育机构特别是大学,是高深知识的最优良的土壤,其成员大学教师、研究人员是高深知识的生产者、创造者,他们在教学、科研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生产高深知识。同时,大学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传播高深知识,大学占据的人才资源优势、良好的学术平台也为高深知识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样,高等教育也离不开高深知识。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是高等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等其他层次教育的主要特征,是高等教育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基础。高等教育之为“高等”,高深知识是其前提和支撑,高等教育若无高深知识,那高等教育也无用,它与其他形式的教育之间的差别也将变得模糊,逐渐失去其个性。另一方面,高深知识与其主要载体高等教育机构间也是相互作用的。从大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从柏拉图学园、吕克昂到欧洲中世纪大学再到近代大学,高等教育机构的变迁无不得益于高深知识的发展,同时当高等教育机构无法满足高深知识发展时,高深知识就会为其自体增殖寻找另外出口,目前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形式正说明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a]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1959:5

[2][美]克拉克.王承绪译.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1

[3][美]布鲁贝克.郑继伟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2

[4]陈洪捷.论高深知识与高等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4):2-8

[5]陈洪捷.论高深知识与高等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4):2-8

[6][美]克拉克.王承绪译.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5

高等教育知识点篇5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11―044―03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当前高等教育大力开展内涵建设和质量工程的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建设明显滞后于普通高等教育,这已严重地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当前成人高等教育的新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革,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不断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悄然改变,成人高等教育呈现出以下新的特点:

1.职业性

(1)成人高等教育的目标已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调适为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的,能胜任相关行业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技术型或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2)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大都是在职的中职或高职毕业生,具有职业教育的背景,他们接受成人高等教育是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提升职业综合能力,以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

2.发展性

作为个体学习者的成人参与教育和学习活动,除了学历追求,真正的需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补充和更新知识或技能的需要;发展其潜在能力,最终获得自我实现的需要;做个“成熟”的人的需要,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由此可见,学历提升不再是学习者参与成人高等教育的唯一目标,学习者参与成人高等教育的动机更多的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为了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不断走向自我完善。

3.终身性

在新的历史时期,成人教育必须坚持以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着力为广大社会成员的学习服务,并在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成人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和自主性特点,能够满足广大社会成员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不同需求,是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有效途径,而作为成人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成人高等教育无疑承担了更多的建设重任。

4.生活性

未来的成人教育研究必须直面成人――直面他们最真实的社会境遇与最本真的社会生活,直面他们最真切的发展需求与最真实的人生向往,在此基础上洞察、了解、分析和阐释他们的教育与学习问题,从而真正形成现实生活与教育的对接,真正实现人生发展与学习的契合。相对于成人初等教育和成人中等教育而言,成人高等教育对象具有更高的层次性,其生活世界更加丰富、复杂和多变,通过接受教育改变生存状况、提升生活质量的需求更加强烈。因此,“回归丰富的成人生活世界”已成为成人教育特别是成人高等教育的新特点。

二、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课程在整个教育教学中始终处于“灵魂”地位,它是承载教育教学思想的主要载体,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成人高等教育课程面对新的形势与特点,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作为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和重要支撑的课程建设还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课程价值取向重社会轻个体

近年来,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系列探索实践立足点在社会,重点关注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如何适应社会需求,即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模式的选择等;而相对忽视了成人发展与成人学习的心理特征,忽视了成人个性对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反应,难以实现因材施教和促进个性发展。这种重社会轻个体的课程价值取向导致了成人个体差异性对课程改革成果的不同响应,并且已经成为影响全面提升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制约性因素。

2.课程结构设计重要素轻功能

课程结构是课程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同的课程结构,具有不同的课程功能。在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中,比较重视课程组成要素罗列,即课程的知识点;而相对忽视课程各知识点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支撑,各知识点排列与组合的“无序”,使得课程的空间结构与时间结构不尽合理,直接导致了为培养技术型或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服务的课程功能下降。

3.课程内容选择重理论轻实践

当前,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内容选择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1)课程内容过分强调理论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实践知识体系处于次要与从属地位;(2)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互割裂,缺乏有机联系和相互支撑;(3)实践知识体系的职业性和针对性不强,实践知识内容与生产实际差距较大。

4.课程教学实施重教师轻学员

在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设计主体是教师,完成主体也是教师,学员仅是教学过程的被动参与者、响应者和实验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学员了解程度、理解程度、参与程度和接受程度的关系与教师的最初设计和愿望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重教师轻学生的教学过程直接影响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5.课程学习评价重结果轻过程

学习评价是学员通过学习后的智能发展水平的真实反映,其智能发展水平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的发展水平。而当前成人高等教育学员的课程学习评价模式单一,往往是以书面的闭卷考试为主,此种评价模式仅能对学员的知识水平进行衡量,缺乏对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能力与素质提高的综合评价,不能全面反映学员通过学习后的智能发展水平状况。

三、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建设的实现路径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五重五轻”问题,导致课程目标偏离、学员学习主体缺失、个性发展受到抑制,成为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瓶颈。这就需要重新审视课程开发、设计与建设过程,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创新课程模式,并选择科学的实现路径。

1.以需求为导向调适课程目标

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的价值取向首先应是社会和学生,然后才是学科。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目标不仅要满足经济发展的社会需求和能力本位的职业需要,而且要同时满足终身发展的个性需求。因此,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应以社会需求和职业需求为基础,以提升学员的能力和素质为目的,调适课程目标;通过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构建职业工作范围明确、层次清晰,融完成职业工作与实现职业迁移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于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系。

2.以实践为主线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指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以既定的课程目标和固有的价值为依据,将课程所有

要素组织在一起所形成的结构形态。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应以建构主义思想和设计导向论为理论指导,依据课程目标和价值取向,建构课程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融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于一体,形成以职业实践为组织原则的立方晶格型的课程结构,实现课程结构的优化,进而提升课程功能。显然,实践是建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结构的主线,是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建立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课程要素之间建立动态联系的主要方式。

3.以能力为本位更新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选择是课程建设的重点。成人高等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遵循其价值取向,针对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将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技术理论知识是技术实践知识的基础和支撑,是能够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并探索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而技术实践知识是技术理论知识指导生产实践中的结果。能力需要通过技术实践活动在不断的训练过程中积累,素质则必须在技术实践活动中逐渐养成。因此,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必须树立能力本位的课程观,通过课程内容的更新,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知识,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活动,逐步将实践知识上升到理性高度,形成螺旋上升的知识体系,实现能力的迁移。

4.以学员为中心转变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成人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以服务于成人职业能力提升为出发点。(1)成人高等教育学员在价值观念、心理素质、知识结构和学习动机等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他们已经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认知能力,自主学习意识强;但是也存在社会压力和学习压力大、理论知识相对缺乏和记忆力差的弱点。(2)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成人高等教育学员的社会能力较强,而方法能力较弱;在专业能力中技能较强,而知识较弱。因此,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应以课程目标为出发点,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提高成人学习的有效性。一是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充分发挥学员自主学习意识强的特点。在“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中,“教”是为“学”而进行的计划、组织与引导活动,“学”则是在“教”的组织与引导下开展的自主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员的中心地位得以充分体现。二是以实践为基础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成人学员的实践经验较为丰富,迫切需要提升理论知识水平用以指导生产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传授理论知识与解决实践问题相结合,采用情境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典型工作问题的研究与分析、计划与决策、实施与检查或反思,培养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其职业能力,实现课程应有的价值。

5.以整体性为原则改进学习评价

课程的学习评价是以课程目标为依据,以整体性、过程性、发展性、科学性为特征,对学员建构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的客观评价,是学员学习后的智能发展水平和素质提升的真实反映。(1)智能与素质即职业能力是一个体系,具有整体性特征;(2)职业能力提升是学员在学习中不断积累和反思与改进的过程;(3)职业能力提升的目的在于改进学习、改进工作以及改进生活,以促进学员的发展。因此,成人高等教育的学习评价应从职业能力的整体目标出发,科学地选择评价要素并合理地构建其相互关系,对学员的学习态度与表现、学习能力与方法、实践能力、情感与价值观进行整体评价,以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自主性。

6.以信息化为手段建立网络课程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并丰富了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的方法与途径,因此,网络课程已成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网络课程集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于一体,不仅能够为学员提供视、听、触等不同的感觉,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更为学员超越时空、地域进行自主学习、信息交流、自我评价和终身学习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途径,满足了成人学员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网络课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和虚拟化特征,及其课程的开放性与实时交互性、教学目标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非线性、学习资源的共享性等强大功能,将课程以立体化的形式展现,这样有利于学员自主学习,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固疾。

四、结束语

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准确把握成人高等教育的新特点,以调适课程目标为起点,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转变教学方法、改进学习评价和建立网络课程等有效路径,解决“五重五轻”的问题,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凤巧.论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定位表述的偏失与修正[J].成人教育,2011,(6):57―59

[2]郑准.社会资本:成人教育的基本功能和价值取向[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3l一35

[3]朱新均.中国成人教育的现状、挑战和展望[J].成人教育,2009。(4):4―8

[4]高志敏.成人教育研究的反思与前瞻[J]教育研究,2006,(9):60一65

[5]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9):70―74

高等教育知识点篇6

通过对社区范围内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提高社区群众的卫生知识水平、健康意识以及自我保健,群体保健能力,促进社区对健康的广泛支持,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条件,以达到提高社区群众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三、内容

(一)、充分发挥街道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的作用。广泛动员领导层、动员专业人员、动员社区内各单位、家庭、个人参与。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目标转化为社会活动。

(二)、街道每年下达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各社区制订相应计划组织具体实施,要进一步加强网络建设,定期组织健康教育员培训,齐抓共管,创建一个有益于健康的社区环境。为社区健康教育投入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

(三)、加强社区健康教育阵地建设,办好宣传窗、黑板报,确定专业人员负责,定期更换、刊出。鼓励社区内单位、家庭积极征订健康书刊。对上级下发的健康教育资料及时张贴、分发。利用各种形式,积极传播健康信息。

(四)、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专题活动。针对社区内的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高危人群、重点保健人群等不同人群,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实施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以讲座培训为主要形式,辅以电话教育、展板、知识竞赛等,邀请街道卫生院的医师定期给居民上课。结合各个卫生宣传日,开展社区常见疾病的健康教育,防止意外伤害与安全的教育,合理膳食与营养,居室环境卫生、生殖健康、体育健身等方面的家庭健康教育,创建文明卫生社区的宣传教育以及社区卫生公德及卫生法规的宣传教育。并针对社区主要危险因素,对个体和群体进行综合干预。

(五)、做好检查指导和效果评价。每年要定期组织人员,对社区居委会、学校、公共场所的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完善健康教育活动计划及执行过程中的各种活动记录、资料。对社区居民要进行健康生活指导,引导居民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的测试,对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价,总结经验,推广典型,抓好示范,整体提高。四、时间安排

一月份:教育重点是合理膳食与营养、安全教育、呼吸道传染病防治。

二月份:教育重点是节日食品卫生、家庭急救与护理。

三月份:结合三八妇女节、3.24结核病防治宣传日,重点宣传生殖健康知识、结核病防治知识。

四月份:结合爱国卫生月和4.25全国计划免疫传宣日,重点开展社区卫生公德、卫生法规和儿童预防接种知识教育。

五月份:结合国际劳动节和碘缺乏病宣传日、无烟日,重点开展职业卫生、科学使用碘盐、吸烟危害等知识教育。

六月份:结合国际儿童节、环境日、爱眼日、禁毒日,重点宣传儿童保健,近视防治,环境保护,远离等方面的知识。

七月份:通过乘凉晚会、广场文艺演出等形式,重点开展夏秋季肠道传染病,饮水饮食卫生知识教育。

八月份:结合母乳喂养宣传周,开展家庭常用消毒知识、科学育儿和社区常见病的宣传教育。

九月份:结合全国爱牙日、老人节开展口腔保健、老年性疾病防治知识、体育健身方面的宣传教育。

十月份:结合全国防治高血压日、世界神精卫生日,开展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知识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

十一月份:结合食品卫生宣传周和11.14的全国防治糖尿病日,开展食品卫生与营养、糖尿病防治的宣传教育。

十二月份:结合12.1世界艾滋病防治宣传日,重点开展性病、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五、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健康教育是“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率”的服务手段,是控制医疗费用,拉动保健需求的根本措施。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将其纳入工作重要日程,实行目标管理。确保有专人负责,有一定的工作经费,有规范的工作制度和档案。

(二)、健全网络、抓好培训。要建立一支热心健康教育工作、掌握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健康教育骨干队伍。充分发挥社区领导和群众的积极性,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健康教育员的工作能力。通过定期的检查指导和年度考核等形式,推动健康教育全面开展。

(三)、利用社区资源、推进健康教育。要建立固定的社区健康教育阵地。开展经常性的健康教育活动。在抓落实上下功夫,在以点带面上下功夫,加强检查指导,扩大受益面,增强吸引力,提高有效性、针对性。

(四)、做好评估、注重质量。要针对社区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及

其影响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做好教育评价。重点解决影响社区评价的主要环境和社会卫生问题。创建文明卫生的社区环境,提高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传染病、慢性病发病率逐步下降。六、总结评估

高等教育知识点篇7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知识;体育学科知识;技术类知识;体育与健康课程知识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1-0022-04

体育教师专业化是体育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根本需要,也是提升体育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在体育教师专业化过程中,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是关键。因此,研究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状况对促进体育教师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可分为)几个方面,如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实践经验等,而专业知识已被认为是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成分。体育教师所知和所能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体育教师不具备良好的或基本的专业知识,将无法进行正常的体育教学,也难以提高其教学水平,从而影响学生体育学习的质量。此研究通过对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期了解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的现实状况,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和体育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中学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包括职前体育教师和在职体育教师,其中职前体育教师是指在我国师范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接受了系统的职前教育,并即将毕业步入教师行列的本科生,而在职体育教师是指在各级各类中学任教的专职体育教师。本研究调查的职前体育教师578名;在职体育教师130名。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1)样本含量:根据此研究对职前体育教师和在职体育教师的界定,在湖南、湖北、河北、广东、山东、辽宁、上海等7省市选取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师范大学5所,省属重点师范大学5所,新升本科师范院校7所,选取各级各类中学16所。共发放问卷810份,回收有效问卷708份,有效回收率87.4%。

(2)问卷设计: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学科知识、体育学科知识、技术类知识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知识。以选择、填空或简答题形式呈现。在问题内容设计上,尽可能多地争取有关研究人员的意见,并先进行小样本的预测,经过多次修改后,才最后编制了《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状况的调查问卷》。

(3)问卷的效度、信度检验:采取专家咨询对问卷进行内容效度检验,请有关专家就问卷设计内容进行了评判,有83.6%的专家认为问卷设计内容能够有效地反映研究内容,结构合理。问卷的信度检验采用折半信度检验法,经检验其折半信度系数为0.93,说明问卷的可信度较高。

(4)测试和评分:采用集中测试的方法。由课题组成员对测试过程进行全程监督、指导。每次测试均保证被测者有足够时间完成测试。回收问卷后,对回答不认真或缺失值过多的问卷进行剔除。为了保证评分质量,评分前对评分人员进行了培训。

1.2.2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主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教育学科知识状况

教育学科知识包括普通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共6道题目,每题答对得1分,答错得0分。统计结果显示(见表1),无论是职前体育教师,还是在职体育教师在教育学科知识部分的得分率都不高,分别为52.33%和48.0%。经卡方检验(X2=59.56,p=0.00

职前体育教师的教育学科知识优于在职体育教师,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职前体育教师和在职体育教师接受的教育理论方面的教育有所不同,因而产生的结果也有所不同。近几年,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大多开展了诸如“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学科课程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第二,职前体育教师和在职体育教师接受教育学科课程的时间不同,因而对相关知识的记忆程度不同。职前体育教师在毕业前两年刚学过教育学科课程,对相关知识记忆较多,而在职体育教师学习同类课程的时间相对久远,存在知识消退现象,对相关知识遗忘较严重。

由于在生源、师资力量、硬件设施、课程设置、教学与管理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使得“211工程”院校、省属重点院校和新升本科院校的职前体育教师在专业知识上存在差异。然而,影响体育教师教育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因此,“211工程”院校并不一定在各方面都优于省属院校,省属重点院校也并非一定优于新升本科院校。他们之间存在差别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允许的。只有确保较高的投入(包括生源、课程设置、硬件设施、师资、教学与管理等),才能够获得较高的成果,才能保证教师教育的基本质量和教师教育的效益。而教师教育成果主要是通过职前教师的素质来体现的。

2.2体育学科知识状况

体育学科知识包括运动人体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主要有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化学、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等知识。这一部分共12题,总分值为29分。其中选择题6道,填空题4道,简答题2道。

高等教育知识点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现代科学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加快了知识更新速度以及新技术的传播周期,使得社会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调整,职业种类和岗位工作内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娴熟的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在这个变化迅速的世界中游刃有余。职业教育本身就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而作为专门培养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更要响应时展的要求。在快餐文化侵扰的社会环境中,目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普遍存在“专门化”“工具化”的功利主义倾向,很大程度上导致知识能力被割裂和异化。那么增强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潜能也就是在未来职业中必须具备的宽泛职业迁移能力,成为现代市场形势下高职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新问题。唯有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融入普遍的通识教育思想,才能推动高职教育良性、健康、长远的发展。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二十世纪初,美国学者帕卡德首次将“通识教育”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引发人们对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广泛研究和探讨,学者们对此有不同的见解。美国教育家赫钦斯认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理性的人,所以“通识教育是对每个人的教育,它将有一种更深刻、更广泛的效用,它将培养各种理智的美德”。英国学者纽曼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博雅教育或自由教育的理念,因为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而所谓“普遍意义上的知识”是反映人类艺术、哲学、文学、历史等方面的自由知识。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人们彼此之间一种精神知识层面双向传递活动,所以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灵魂的教育,致力于发觉并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其教育内容应是促进受教育者自我了解、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东西,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可见,通识教育具有基础性、普遍性、综合性、全面性的特征。通识教育与专业性教育不同,它是一种建立在人主体性上的教育,“通识教育的本质是发展每个人的心智力量和责任感”,它超越教育的功利性与实用性。所以高职通识教育课程的本质内涵就是唤醒学生自我的“主体性”,以完成人的自我成长、自我发展,让学生未来拥有更多选择的可能性,成为一个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的国家公民。通识教育所传达的理念可以转化为推进人职业进步的强大推力,它能支配着学生的思维、情感、品质等以十倍百倍能量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学生成长为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职业人”。这种具有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素质的“职业人”,才是现在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这种人才的培养如果没有通识教育的强大助力,依靠单纯的技术训练和工作经验根本不可能完成,所以必须将通识教育纳入高职教育。

二、在高职教育中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一)现代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同时科技也导致职业种类和工作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职业更新频繁,知识和技术的总量呈爆炸式增长。像现在一些大的工程项目、科研课题,包括某些社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跨领域的专家、跨学科的研究人员共同合作。在高职教育中实施通识教育正是满足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授予学生多元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面对未来职业的不可预期的变化时,能有很好的适应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无论是专业性教育或是非专业性教育,高职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类别,它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其次,它承担着对大学生人格陶冶和教育的责任。但因为高职教育面向特定的职业领域,会使人的发展可能片面“工具化”“技能化”。高职教育中的通识教育注重学生生理、心理、智力和技能等的全方面协调发展,其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所以通识教育的实施可以使人才的培养避免“技能化”和“工具化”,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有效途径。

(三)现代职业教育终身化的需求

在现代的学习化社会里,终身学习能力是一个人必需并且必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等教育仅仅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入门阶段做准备是不够的。随着各种新技术、新问题的不断涌现,需要人们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学会处理工作或生活中各种纷繁复杂情况,能够更加有效地解决各种棘手的问题。通识教育符合终身教育的思想,只有通过不断加强通识教育,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社会的变化和职业进阶的要求,更好地参与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

三、高职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

相对于职业技术教育,高职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更注重发展学生的人性、态度与价值观,它是一种宽泛的、广博的、教养性的普遍知识,它是知识的基础性与综合性的统一,知识的针对性与全面性的统一,知识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对大学生的教育具有定向性和实效性。实施通识课程尤其要注意它的基础性,因为基础文化知识是所有知识中最稳定、最核心的部分,它是生动活泼学习其他知识的根本,对人的成长和素质能力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在具体的课程内容选择上,围绕培养“完整的人”的目的,各类高职院校应结合各自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构建适合本校的通识教育体系。一般来说,大部分高职院校通识课的内容基本上是以人文学科为主,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种领域的基本知识,包括社会实践、职业教育知识等等。具体而言,通识知识包括以下几个系列:①人文学科系列:如文学、历史、哲学及伦理学、美学、心理学、宗教、文化学等科目。②社会科学系列:如经济学、政治学、新闻传媒、法律、社会热点问题分析等科目。③自然科学系列:如自然地理学、应用计算机技术、生物学、环境、农林类、信息科学、医学等等。④实践技能系列:如语言和文字表达、社交礼仪、现代通讯、记录与计量、检测工具的使用、电气常识等。⑤职业教育系列:如职业规划、职业现状与前景介绍、面试技巧等。

四、高职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原则

(一)开放性原则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推动了现代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促进了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职业结构和劳动岗位的内容发生着持续的变化,由此形成了不同的行业文化和人文背景,如网络环境中时尚买手文化、微商文化等。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人们时间与空间距离,文化知识传播更新换代的速度愈来愈快,使人们接触多元价值观、多种文化的可能性更大。现代人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类型的特点,高职通识课程体系可根据实际情形在教学内容上吐故纳新,在课程结构安排上应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社会性等特点。通过建立开放性的课程结构,使高职院校在各方面适时调整更新,使学校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基本保持同步,这样有助于学生先进思维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使教育走在时代的前沿。

(二)整合优化原则

科学技术发展使知识呈现出无限增长的趋势,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汲取不断更新的无限知识,这就需要对高职通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贯彻整合优化的思想就是要打破高职原有课程学科之间的界限和摆脱固有知识结构的束缚,以培养目标的多元化需求作为学科设置和课程内容取舍的基准。这种整合除了要遵循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外,还应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态度的合理形成与协调发展。高职通识教育要在整合的基础上重点关注课程与学习者的学习生活、工作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精简优化课程门类,强调课程内容应具有培养学生社会生存适应能力和多方面潜能的价值,具有发展和完善高职学生多方面兴趣、能力和需要的作用。再者,课程难度要适中,避免重复滞后,突出整合知识的必需的基础性、适应性、综合性、广泛性。

(三)本土化原则

高职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要坚持本土化原则,这主要出自三方面的考虑。其一,学生是课程的主要实施对象,在课程活动中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作为一个独立鲜活的个体从出生起就在本土文化的背景下成长,在不断的内外活动交往中,获得生动、活泼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建构了自己独特的认知习惯、思维模式、态度等,而这些经验和体验无不带有本土文化的烙印,深深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兴趣、个性。所以在设置通识课程时,课程取向要根植于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中,以他们所具有的本土思想和习惯为中介创造性地转化课程及其所蕴含的知识、道德等因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的价值。其二,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国际环境接轨,因而会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职业教育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对外界环境的感应尤为灵敏。中国的职业教育也一直积极进行跨国交流与合作,国际上越来越多的热门职业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被引进和借鉴,为本国社会经济发展及职业教育的改革服务。不过我们发现在学习国外某些先进的意识理念时,因为受自身的文化传统、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照搬西方的做法,会造成水土不服。通识教育应鼓励多元文化的交流,反对简单的“拿来主义”,因为“任何课程的发展都必须考虑本土的文化处境”。高职通识教育课程必须从我国的历史发展特点和文化优势出发,反映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现实需要,进行中国的通识教育。所以,高职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必须要依托于本土的文化环境,结合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项因素及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规律,超越西方文化教育分析框架和实践模式,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总之,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对学生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通识教育课程模式构建过程中,必须坚持开放性、整合优化和本土化原则,以满足现代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现代职业教育终身化的需求,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2]任钟印.世界教育名著通览[m].武汉:湖北出版社,1994.

[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4]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许良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丁钢.价值取向:课程文化的观点[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1):18-20.

[6]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7]刘根正.中国职业学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4):58-62.

高等教育知识点篇9

[关键词]特殊教育;职业教育;数学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2-0126-02

一、问题的提出

残疾人高等教育是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部分,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改革的任务之一。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并要求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要求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在课程改革中要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特点,注重提高劳动和就业的能力。

残疾学生可以通过普通高考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学习,但还有一部分的听力残疾的学生和多重残疾的学生由于生理的特殊情况只能通过高等特殊教育职业院校的单招单考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得以接受高等教育,而特殊教育职业院校的数学教材明显滞后,特殊教育院校的数学课程至今没有统一的教材,往往借用普通高职院校的教材。特殊教育职业院校的残疾学生由于身体的残疾造成了学习能力与健全学生的差异,学习基础也与普通高职的学生不同,身体、心理的素质,认知、思维的发展均和健全学生有较大的差距。普通高职的数学教学内容也不能很好地切合残疾学生所学专业。高职中残疾学生也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被动、学习效果不理想的情况。缺乏适用的教材将会制约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开发和建设高质量的适合特殊教育的高等职业院校的数学教材,是确保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研究者就从实际出发,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残疾学生的各种特殊需求来分析和探讨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数学教材的开发。

二、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数学教材开发的探索

(一)考虑残疾学生的特殊差异,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

高职数学是文化基础课,是为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准备必需的数学知识,为学生后期专业学习的基础。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都在不断发展、调整和变化,这就对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等特殊职业学院的学生有听障学生和肢体残疾的学生,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有全聋只能用手语交流的学生、也有残余听力经过康复带助听器的学生、有肢体残疾的学生还有多重残疾的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是在各地市县的特殊教育学校完成高中段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的通常采用聋校的统编教材,与普通高中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还是有较大的差距。也有个别来自普高或普通职高的肢残学生,这些肢体残疾的学生虽然是在普通学校完成高中段教育但由于生理等各方面的因素学习基础也不扎实,学习困难较大。这些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认知水平普遍较弱,现在在同一专业一起学习,而数学课程的性质的特点是理论上严密,知识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强这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因此在开发教材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特殊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材,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基础,在保证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科学性的前提下,对教材的内容、要求进行设计整合,通过数学课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提高数学的基本能力,通过以职业过程为导向的“应用数学能力”培训,培养学生与专业结合获取、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尊重学生的差异,确定教材内容

《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要求,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加强教育的针对性,要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缺陷补偿。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既要作为各专业的基础课来提高残疾学生的文化素质,也要为专业的学习服务,并要为残疾学生的就业和持续发展提供服务。数学课程的任务要以数学教材来作为载体来实施。在开发高等特殊教育的数学教材时既要紧扣专业培养的目标又要突出特殊教育的特点。

1.残疾学生数学基础薄弱,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欠缺影响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所以高等特殊教育的数学教材在开发时要注意改进数学的体系和表现形式。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知识的衔接,教材的起点要低。教材安排一定的先修课程(如初等代数的内容)作为衔接教材。保证不同残疾类别、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学习高职数学时平稳过渡。在数学概念的引入时,引入的例子简单直接更加直观、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残疾学生的认知水平,克服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并可用学生容易理解的图形、图表帮助学生化解难点。并通过形象、生动的案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

2.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残疾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材开发时按专业学习的具体要求,体现出“必须”和“够用”的特点。教材不再过多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理论上要降低难度,对于难度较大的基础理论不追求严格的证明,只做简单的几何解释和能够运用即可。注意突出数学的应用性,选用专业问题、社会生活、环境保护等社会生活热点问题作为案例,来增强数学课程的适用性。

3.在开发高等特殊教育的数学教材时要关注到残疾学生的多样性、差异性,分类分层教材内容和形式来满足特殊教育的需求。教材的编写时可把数学课程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应用模块和提高模块。残疾学生的数学基本技能普遍较薄弱,在基础模块中突出基础知识、强化基本技能,不要求复杂的计算和变换。并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材还应在课程内容方面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特点来制定,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教材要注意例题的分层,将高职数学中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点进行知识分解,可分解为若干个学生易掌握的、递进的若干知识点,用残疾学生容易理解接受的教学手段呈现。

同时在教材的开发中要考虑到各类残疾学生,要考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应他们的认知特点,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如听障学生在认知事物特点、记忆和逻辑思维等学习方面比普通学生略有欠缺,但听障学生动手能力强、模仿能力强,自我表现的欲望,渴望被肯定的心理需求,但对于抽象的概念理论,就理解和接受相对于困难,对知识的掌握需要通过反复与相关知识结合的学习,才能达到理解掌握。而肢体残疾的学生接受能力大多和健全学生相同,但书写等表达存在一定的障碍。在教材开发时,教材的内容进行分层,注意内容深度的层次以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同时考虑到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的需要,注意残疾学生的个性化发挥,关注到残疾学生的发展潜能,调动学生实现自我完善,增加教学中的信息量使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一样可以同步发展。在每个章节都安排学习指导课,挑选符合残疾学生的认知特点与章节内容相关的案例,通过补偿教育来弥补他们的缺陷和不足,尽可能缩小与健全学生的差距,为以后进入社会打好基础。

4.尊重残疾学生的专业需求制定教学内容

充分加强与专业的结合,对高等特殊教育的专业课程进行调研,应用模块的开发在专业老师交流研究专业课程对数学内容的需求的基础上可根据专业需要和学生的特殊性增加相关的内容,建立符合专业需求的内容体系。残疾学生特别是听障聋生的生理造成听不得人们的语言交流,难以借鉴社会所积累的知识,所以在教材开发时要考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补充相关的教学内容。教材的开发注重以实例引入概念,再深入到数学应用的思想,可以到达残疾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理解吸收知识。同时在应用模块中补充专业中的实例,结合专业的案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如何用数学知识解答学生所学专业中的问题(如建立数学模型解答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热点问题等),既可突出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与专业结合,教材在应用模块加大实际技能的训练提高残疾学生的分析问题和专业技能,将专业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加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同步建设电子教材

残疾学生特别是听障学生的记忆、理解的缺陷,在课堂的接受知识有时间差,课堂的教学时间又是有限的,制作配套的电子教材,给学生提供再学习、复习的机会,起到给学生查漏补缺的作用,在电子教材的内容可以细化分层知识点,给学生提供弥补知识的短板的学习平台,同时在电子教材中适当加大知识的信息量,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这样也给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学习内容。电子教材的开发建设可以成为培养残疾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平台。

三、尊重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改革考核方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数学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数学知识应用的考查,传统的闭卷笔试的方式不能很好满足高职教育的要求,并且在传统的试场上也存在残疾学生由于生理的原因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答题,就不能完整反应知识掌握的情况。所以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的数学课程的考核既要能考查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要尊重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残障情况,要制定多层次考核和标准,对他们的评价要有所调整。在课堂上增加课堂提问作为考核的一部分,阶段探究性的大作业与闭卷考试相结合。为满足学生的特殊需求,如肢体残疾、脑瘫的学生答题有困难的延长考试时间或调整考试方式,与纸质考试的同时采取上机考试。

四、结束语

教材开发要注意学习和研究普通高职院校先进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吸收先进的经验,使得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的教材不脱离普通高职的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在遵循数学教材的自身特性,也同时要按照特殊教育心理学,做到科学性与残疾学生可接受性的恰当结合,还要努力探究提高教材可读性和趣味性,使教材体现出特殊教育教材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汤盛钦.特殊教育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陆莎.论社会公平视野下的残疾人高等教育[J].中国特殊教育,2014(3).

高等教育知识点篇10

【关键词】高等教育哲学知识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6(a)-0164-01

近日通读了一遍约翰·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禁不住有想表达点“思想”的欲望。在通才教育倡导者眼中:“职业教育传授的是经验而非知识,因为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似乎是谋生。”近年来,大学逐渐成了国内社会关注和议论的焦点,对于它的批评也是日嚣尘上。这倒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有几分相似,美国学者布鲁贝克将这一切写进了他的代表作《高等教育哲学》一书里。

1知识价值视角的缺失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围绕着高深学问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探讨高等教育哲学的代表思想及其演变,可谓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在这个分析框架之中,存在着一个二元论的哲学基础,分别是认识论和政治论。其观点至少存在以下几个局限和不足:

(1)从某种程度上夸大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强化了政治论的价值,从某种程度上忽视了知识自身价值和功能发展因素的影响,弱化了认识论的价值。布鲁贝克在论述高等学校存在的合法基础时指出:“高等教育的两种哲学———认识论的和政治论的———交替地在美国的高等学府中占据统治地位”。“在建国初期,高等教育所据以存在的合法依据主要是政治性的。我们把学院和大学看作是提供牧师、教师、律师和医师的场所,这种观念是从殖民地时代继承下来的,而殖民地时代又是从欧洲继承下来的。”从这种历史描述性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主要是从外部社会因素的变化来论述的,也就很自然地得出布鲁贝克后来提到的“政治论哲学盛行”的结论。而很难从其中看出认识论的价值及其合理性。

(2)偏重描述性地论述高等教育哲学的演化过程,以及从社会学和政治学角度分析高等教育哲学演化的原因,不能完全解释高等教育哲学演变的合理性,也无法对未来高等教育哲学的演变趋势进行有效预测。布鲁贝克在导言中分析了引起高等教育哲学变化的外部原因。指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学生行动,集中抨击了“高等教育本身的性质和组织结构”,“社会和职业界已经对高等教育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导致了高等教育的“合法性危机”。布鲁贝克认为导致高等教育哲学发展变化的原因是社会的需要。认为“正如高等教育的界限埋嵌在历史发展中一样,高等教育哲学的许多方面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显现的。

(3)布鲁贝克将认识论和政治论作为的哲学基础,预设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为什么是认识论和政治论成为高等教育哲学的基础?认识论和政治论是否必然存在着矛盾冲突?一定时期的高等教育哲学只有一个中心(认识论的或政治论的),还是两个中心(认识论和政治论并存)这些问题布鲁贝克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2缺失了自由的教育

在《高等教育哲学》里,布鲁贝克向读者描述了一种“存在主义大学”或曰“非大学”(nonuniversity)。在这样的大学里,学生不受传统、刻板的学术要求束缚,他们可以自由地学习绘画、录音等,也可以学习非理性的东方文化,决定什么时候离校、什么时候继续学习。

我们说,技术问题在深层次上就是人的再生产问题。因为在利用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当人类受到科学技术的束缚、限制和迷惑,其自身也逐渐展现为功能性、物质性的存在,成为可预测、可计算的技术对象时,他就失去了自我支配的自由,从而变成一种“新的普遍的奴隶化”。在这种前提下,大学教育不可避免地会被赋予强烈的功利色彩。理性主义思维高扬,而人的主观性、情绪化、意志品质等主题恰恰被教育所遗忘。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有学者认为,我们应该从布鲁贝克的“两点论”之外寻找一个教育人类学的基础。

当美国以“嬉皮士”为代表的反主流文化运动历时十余年终于平息下来时,人们也终于意识到大学是个悖论性的存在,既要思考当下的问题,也要思考未来的甚至是乌托邦的问题。因为高等教育不仅要考虑直观、情感、体验、感悟等非理性因素,更与逻辑、理性与科学态度等紧密相连。

3知识价值视角的建立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存在的一些局限和不足,可以归结于知识价值视角的缺失,即缺乏对高深学问也就是高深知识本身的变化的探讨。从知识价值视角来探讨高等教育哲学,可以得出以下一些发现:

(1)高深知识的客观性和实践性,决定了知识具有认识价值和应用价值。知识的认识价值和应用价值是产生高等教育哲学认识论和政治论的基础。布鲁贝克在谈到认识论哲学时,认为“学术的客观性和独立性来自于德国大学所称的价值自由”。需要指出的是价值自由并不是产生高深学问客观性的前提条件,相反,应该说客观性是高深知识的本质特性,正是知识的客观性要求教授在学术活动中遵循价值自由的原则。

(2)高深知识的认识价值和应用价值决定了知识发展的两条不同道路。认识价值要求知识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应用价值要求知识适应社会需要的变化。社会要求大学除了承担纯粹认识意义上的高深学问研究之外,还要承担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的任务,甚至于直接参与解决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4结语

在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问题上,虽然自由教育最初是“自由人”的教育,是一种上层社会的特权,但自由教育的追求理性发展理智美德的特点并不是只有“自由人”才需要。同样,专业教育和职业技能的教育也并非是平民阶级才需要。大学既应该重视普通教育也应该重视专业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必须携手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