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5:07

高等教育的作用篇1

前言

高职教育是为我国社会传输大量的技术型人才的教育阶段,目前,高职教育面临着改革,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所以高职教育一定要更加强调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强的技术型人才。高等数学是高等教育是最重要的基础课程,是许多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而高等数学是百科之母,是科学之母,只有以数学为先,发展数学,才能引领科技发展,才能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那么,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到底占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呢?高等数学为高职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下文中,我们将一一阐述。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这些都对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要求,要求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要为我国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同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正在进行改革,改革意味着机遇和挑战并存,这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能够适应这个社会,能够培养适应社会的高职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又有别于重视理论基础的普通高等教育,因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属于职业教育,强调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强的技术型人才。

二、高等数学的重要性

在高等教育中,高等数学是重要的基础课和工具课,是许多专业的学生的必修课。数学带有预备性和服务性,学习数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完备知识体系,更好地学好专业知识和其他知识。

在很多科学家认为,数学是一把钥匙,只有通过这把钥匙,才能打开理解世界、理解世界发展的窗口,因为数学是百科之母,是科学之母。21世纪是科技发展引领社会发展的时代,而发展科学,就必须以数学为先。

但是,人们长期将数学定位为抽象性学科,认为数学是只注重理论的纯理论学科,认为数学很枯燥、很无味。其实,数学应该联系生活,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只有紧密联系数学和生活,才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才能学好数学,才能发散创新思维,才能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其他学科打好基础。

三、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

1.社会科技进步要求高职教育重视高数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社会进步,而社会进步又要求科技不断发展,数学是科学之母,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教育阶段,所以,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重视数学。

科学技术技术的发展需要可靠的计算工具和论证方法,而数学正好提供了它们。反之,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两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工业革命之前,小农经济主导,手工业生产水平低下,不需要劳动者掌握过高的数学知识,工业革命以后,大工业生产替代了手工业生产,生产水平不断发展,劳动者也需要掌握微积分等高等数学,更好地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加强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特色,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以适应为原则,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努力打造社会所需要的技术型人才。

虽然高职学生目前基本上可以做好技术和管理工作,不过,如果不在高职教育期间为他们打好基础,那么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培养的高职毕业生将会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很多学科都是依靠数学的进步来发展的,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既可以学会知识,又可以掌握学会知识的方法,还能进一步挖掘自己的学习潜力,所以,数学能力决定着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就是继续接受教育的能力。只有在高职期间做好数学教育,才能帮助他们发展自己,才能让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

2.高等数学可以帮助训练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让社会的需求也变了,社会不再只需要知识性人才,而更需要创造性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培养学生的关键时期,而当今社会需要的高职人才是技术型的人才,一定要具备学习新技术、开发新技术的研究能力,这更需要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基础教育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每一个数学概念都来源于实际,来源于生活,是从实际中抽象出来,又再应用于实际中的科学方法。这种抽象性的思维、这种数学的思想最能体现求实、求新、求异的科学精神,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教材,而数学精神对学生科学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最有启示。

在高职教育中重视高等数学,既能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总结能力,又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更能让学生将数学思维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而且,在高等数学的教育中,引导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品质。只有掌握好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才能得到锻炼。

3.高等数学可以帮助高职学生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

在数学的世界里,一个正负号或者是一个小数点都能够带来很大的改变,所以,学习数学能够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细心耐心的工作习惯,同时,数学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应变能力,不断地做数学习题,能够帮助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总结能力,能够从表面看到实质,从混乱中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些都决定了数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的工作作风。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中坚力量,起到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而是否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决定了毕业生是否能够担当这份重任。所以,在高职中注重高等教育的作用,才能更好的完成高职的教学目标。

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需要培养的是具有创造能力的技术型人才,而服务性质的高等数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同时,社会科学进步要求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毕业生才能更好地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而高等数学中包含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思维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之,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高等数学的作用都决定了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不可取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安宗灵,高等数学应传授的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数学方法[J],希望月报,2007(01)

[2]李杨,略论高等数学及其思想、方法与技巧[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3)

高等教育的作用篇2

论文摘要:本文依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探讨了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处事态度、创新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等;同时,探讨了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教学模式,这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职教育,在层次上属于高等教育,它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类型上是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与普通高教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强调有较强的系统理论基础,培养的是学术型、工程型人才,而前者强调要有较强的实践技术和专门技能,培养的是技术型、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工作者也同时面临着机遇与挑战,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正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展开,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正在不懈努力,探索适应高职教育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以培养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高职人才。

一、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区别

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与中等职业教育(简称中职)是国家教育层次上的区别,中职属于国家基础教育,高职属于国家高等教育。1999年6月13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高职教育明确为是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培养的是掌握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中从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的技能型人才,一般只需要具备把握技术操作层面或经验层面的工作过程的能力。而高职培养的是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层次介于技术工人与工程师之间,以制造业为例,这类人才就是车间的生产技术人员,进行生产工艺的设计,进行生产工序的合理实现,当生产中出现技术问题时能够及时解决,并完成生产中的上下协调作用,也就是在生产和管理第一线从事全面技术性工作的人员。

二、高等数学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

高职教育不仅要重技术、关注就业;还应重人文、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高等数学课程是培养人才的人文素质、培养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课程,数学教育是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和培养素质的统一体,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在人们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任何一门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一)数学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处世态度。

数学可以形成思想,这种思想就是处理问题和处理事件的态度和方法———更加严谨,更加讲求效率,更加讲究方法。同时,数学的学习要求每一个正负号、每一个小数点都不能含糊敷衍,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数学的训练,又可以使人增强应变能力,通过不断分析矛盾,能够从表面上一团乱麻的困难局面中理出头绪,最终解决问题。

(二)数学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社会需要的高职人才,要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和知识更新能力,接受新技术、开展新工艺研究的能力等等,即要有创新能力。数学的思想充分体现了“求实、求新、求异”的科学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很好教材。例如:“微积分”在数学发展史上是里程碑式的创新,在人类思想史上被恩格斯誉为人类思维的伟大胜利,对人类文明有着重要影响。

第一,微积分是牛顿、莱布尼茨在前人基础上的创造———纯清概念、提炼方法、改变形式、创设符号。所以,牛顿说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上”,这说明“学习是创新的基础”。

第二,牛顿、莱布尼茨创立微积分,分别是从物理与几何的不同思想基础、不同研究方向,同时攀上光辉的顶峰。这说明同样的创新可能有不同的方向。

第三,微积分发明的一个关键,是牛顿、莱布尼茨发现了表面上完全不同的微分与积分的联系,建立了“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找到了求积分的简易方法。微积分的发明启示我们,创新往往是发现“异中之同”,所谓“风马牛效应”。

第四,在微积分学习中,还可培养、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反)向思维和联想思维能力。

(三)高等数学可以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

高职教育“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数学可以完善大脑,造成大脑中新链接的形成。实践表明,在学生数学教育活动中有选择地运用操作学习,即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操作中主动地去探究、发现、验证,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其知识的增长、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从而完善学生的大脑,造成大脑中新链接的形成。转贴于

三、构建适应高职特色的教学模式:

1.课程开设的转变。

高等数学教学的三个任务是知识、能力、素质。所以我们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突出对数学的应用,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服务,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数学建模在全国高校中的广泛开展已经证明,学生通过对现问题的分析---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数学模型---解释现实问题---验证结果等数学建模的全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2.教学方式的转变。

现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还是采用的是黑板加粉笔的原始教学方式,其结果往往是老师上面讲的满都大汗,学生在云里雾里。数学的学习也变得枯燥乏味。所以数学在教学时应该挖掘文化底蕴,加强人文教育。例如,在“导数与微分”这一章,可介绍微积分创立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介绍微积分在航海、采矿、机械制造、水利、军事、天文等技术领域的广泛应用;在“微分方程”这一章,可介绍1991年海湾战争时,美国利用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以及热量传递的方程建立数学模型,解决了科威特的油井是否可以被全部烧掉的难题;等等。

其次我们可以以“问题情境—展现知识—实现应用”的思路开展教学。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这是数学教育的必然趋势。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表现在掌握了多少数学知识,更在于是否具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因此,高职数学教材应以“问题情境—展现知识—实现应用”的思路呈现教学内容。如数学概念的引入要力求从实际问题出发,突出问题的实际背景,以引例方式呈现。为了强调数学理论的实用性,突出运用数学的方法,在给出数学的一般性结论后,应尽量提出一些更具体的应用问题,并以案例方式呈现。涉及人们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各种现实问题以及经济活动、运输过程、人口控制、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科学管理等诸方面的实际问题与专业问题都是较为理想的选择,为了兼顾不同专业的需要,同一内容应有结合不同专业实际的多个案例以备选用。

三则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随着计算机与计算技术的发展,求解数学问题有了功能强大的数学软件(如mathematica、maple、matlab等),利用数学软件的数值计算、符号运算与函数绘图等功能,可方便、快捷地进行画图与数值计算(包括求极限、求导数、求积分、求解微分方程、基本矩阵运算、解线性方程组等)。因此,高职数学教材应结合具体内容适时介绍数学软件的使用方法,提高学生利用数学软件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占晓军,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初探,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2]徐利治.徐利治谈治学方法与数学教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高等教育的作用篇3

一、私立高等教育的各种模式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私立高等教育。但是其数量规模、质量水平、地位作用、发展过程、存在方式等等均各不相同。为了能够合理地、科学地划分私立高等教育的模式,有必要先来考察一下已有的一些划分方法。

耶鲁大学的RogerL.Geiger教授的划分方法是最为著名的。他依据私立高等教育招生数与整个高等教育招生数的比例,将其划分为大众型(私立比例为70%左右)、平行型(私立比例为50%左右)、边缘型(私立比例很小)等三种模式。这种方法已逐渐为比较高等教育界人士所接受,确实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各国私立高等教育的一些数量特征。然而这一划分方法之局限性与不科学性也是十分明显的。其主要缺陷有三:第一,这一划分方法所得出的三种类型无法涵盖世界各国的私立高等教育。众所周知,美国的私立高等教育是十分发达的。可是按照这种方法就无法划分。所以RogerL.Geiger教授本人也不得不加以特别声明,“美国的私立高等教育当属于又一种模式”。第二,这一划分方法的依据,信息过于模糊。不言而喻,各国高等教育招生总数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加以认真比较研究的数据。因为各国招生总数占适龄人口的比例差别很大,而且意义殊属重要。怎么能够不顾这一点而去奢谈什么私立高等教育招生数在整个高等教育中所占的比例呢?例如,印度和印尼的私立高等教育的招生比例虽然很高,但整个高等教育事业并不十分发达,仍然处于高等教育少数化的发展阶段,怎么能够说它们与日本、菲律宾、韩国等一样,也都属于大众型模式呢?第三,这一划分方法在划分的依据和划分的结果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逻辑断档,因而有些结论是推导不出来的。例如,说平行型的典型特征是“公、私立高等教育的招生数基本相当(各占50%左右)”,“两者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几乎一样”,“私立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与公立的并无多大差别”等等。殊不知由于公、私立高等教育的招生比例是一个相对数,它们之间很可能此消彼长,至于它们的增长速度之一快一慢更是难以避免的。在许多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过程的某一时期都可能出现“二者的比例基本相当(各占50%左右)”的情况,但却未必同时兼有另外两个特征。反之亦然。

另一种比较流行的划分方法,是根据政府与私立高等教育的关系,把各国的私立高等教育划分为自治型、控制型、放任自流型、不即不离型等4种模式。这一划分方法亦有以偏概全的毛病,因为上列4种模式只是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在具体的私立高等高等院校与政府之间所表现出来的4种不同关系,可是各国的私立高等教育往往是由各种不同的私立高等院校组成的,而许多国家政府对各种私立院校的态度并非都是一致的,因此,不能仅仅用其中的一种关系模式去概括某一个国家的私立高等教育的全貌。

有人认为可以根据私立高等教育与所处经济环境的关系,把各国的私立高等教育划分为发达国家的私立高等教育和不发达国家的私立高等教育两种模式。其实所谓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主要是从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来划分的。尽管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私立高等教育模式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诸如人口的多少、经济结构的不同、文化传统的差异、高等教育历史沿革的特殊性等等,均对一个国家的私立高等教育模式的形成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因此划分私立高等教育的模式,不能仅仅依据经济发展情况,而必须主要地依据私立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情况,只有这样才是有意义的。

至于根据私立高等教育自身的各种特征来进行划分,则又有许多种划分方法。例如:根据经费来源之不同,划分出完全自筹型、部分公助型、完全公助型等三种模式;根据功能之不同,划分出研究型、普通教育型、职业教育型等三种模式;根据地位与作用之不同,划分出骨干型、主力型、补充型等三种模式……上述就经费来源不同划分的三种类型和就功能不同划分的三种类型也都是针对不同的私立高等院校而言的,因此用它们来概括某一个国家的私立高等教育的模式也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就地位与作用之不同而划分出骨干型、主力型、补充型等三种不同类型的方法,有可能比较真实地反映某一个国家私立高等教育的部分特征,但这种划分方法所依据的仍然是一种相对的标准,即私立高等教育与公立高等教育的结构比例。显然,它也是完全随着公立高等教育发展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不能完整地反映出私立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水平,因而,也就无法单独对不同国家的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状况进行比较。

那么,合理的科学的划分方法又该是怎样的呢?本文认为有必要建立起一套比较系统的划分依据和标准。首先,要有数量规模方面的划分依据。主要看私立高等教育的招生情况,但不能以占公、私立院校招生数的比例为标准,而必须以占适龄人口的比例为标准。超过10%的为大众型,不足3%的为少数型,占3%-10%的为中间型。确定这一划分标准的理由是:如果一个国家私立高等教育的招生数能够超过适龄人口的10%,加上公立高等教育,全国高等教育的招生数势必超过适龄人口的15%,从而符合了马丁特罗的著名的划分标准;而招生数不足适龄人口3%的私立教育,终归是一种满足少数人需要的教育。这一划分标准将使得不同国家的私立高等教育具有较强的可比性。第二,要有层次水平方面的依据。主要看私立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情况,但必须以国际通行的学位水准为标准。可以暂订有权授予学士学位或学士以上学位的私立院校占普通全日制私立院校总数之50%以上的为高重心型,占30%-50%为双向型,不足30%的为低重心型。第三,要有地位作用方面的依据。主要看私立院校所占的一些比重,但必须同时兼顾数量与质量两方面的标准。可以暂订私立院校学生数占公、私立院校总数的比例达到50%左右或者更高,同时在国家一流水平的大学中,私立院校所占的比例也达到50%左右或者更高,可称为骨干型;私立院校学生数占公、私立院校总数的比例达到50%左右或者更高,但在国家一流水平的大学中,私立院校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可称为主力型;其他的则一律称为补充型。第四,要有发展条件方面的依据,主要看私立高等教育经费情况,但要广泛联系高等教育经费占整个教育经费的比例、私立高等教育的经费占整个高等教育经费的比例,以及私立高等教育经费中来自公共资金的比重等各项指标。可以暂订高等教育经费占整个教育经费的比例达到25%左右或超过25%,私立高等教育经费占整个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超过30%,私立高等教育经费中来自公共资金的比重超过30%,可称之为重视型;高等教育经费占整个教育经费的比例低于15%,私立高等教育经费占整个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低于30%,私立高等教育经费中来自公共资金的比重不足20%,可称之为忽视型;其他的为过渡型。

上述各项划分依据和标准,相互之间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紧密的联系。它们各自都可以比较确定地描述私立高等教育的某一方面情况,而把这些不同的划分依据和标准组织成为一个体系,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完整地把握各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异同点,更加明确它们之多重特征所决定的特定坐标点,进而也就有可能归纳出私立高等教育的多种多样的模式。我们可以把上述划分依据及与之对应的各种类型列成下表:

划分依据各种类型数量规模大众型中间型少数型层次水平高重心型双向型低重心型地位作用骨干型主力型补充型发展条件重视型过渡型忽视型

现在就让我们对照上表找几个国家来实际验证一下。这里不妨以美国、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度、印尼等国家作为例证。根据我们的划分方法,从数量规模来看,美国不再像RogerL.Geiger教授所说的那样,是“不好归入任何一种类型的特殊类型”,而是与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家一样属于大众型,因为这些国家私立院校的招生数均已超过适龄青年的10%。反之,印度和印尼则不属于大众型,而属于中间型。因为尽管两国的私立高等教育占整个高等教育规模的比例分别高达80%和90%以上,但是公、私立高等教育招生数合起来只不过占适龄青年的7%-9%左右。从层次水平看,美国、韩国属于高重心型,日本、印度属于双向型,菲律宾、印尼属于低重心型。从地位作用看,美国、韩属于骨干型,日本、菲律宾、印度、印尼属于主力型。从发展条件看,美国、印度属于重视型,日本、韩国属于过渡型,菲律宾、印尼属于忽视型。

分别归纳之,则美国私立高等教育的模式为:大众型+高重心型+骨干型+重视型。这说明美国的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比较成熟,条件较好,今后发展可能比较平稳。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的模式为:大众型+双向型+主力型+过渡型。这说明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比较成熟,但条件尚不理想,今后或有进一步改善的希望。韩国私立高等教育的模式为:大众型+高重心型+骨干型+过渡型。这说明韩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比较成熟,但条件一般,今后进一步优化的可能性尚不明显。菲律宾的私立高等教育的模式为:大众型+低重心型+主力型+忽视型。这说明菲律宾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比较不成熟,条件差,今后的进取任务还很艰巨,困难很大。印度的私立高等教育模式为:中间型+双向型+主力型+重视型,说明印度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还是有其成功的经验的,但条件方面确实已经力不从心,今后面临的任务是稳定规模,调整结构,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印尼的私立高等教育模式为:中间型+低重心型+主力型+忽视型。这说明印尼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还处于起步时期,条件差,承担的任务过重,今后尤须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努力谋求新的进步。

那么,说到我们国家的民办高等教育,又该如何对号入座呢?显然我们国家现有的民办高等教育是典型的少数型+低重心型+补充型+忽视型,这说明我们国家的民办高等教育还刚刚起步,经验不足,条件很差,今后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大力支持。但进一步的发展目标还只能以争取早日实现中间型+低重心型+补充型+过渡型的模式为宜,而不应当盲目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发展模式。

二、各种模式私立高等教育的不同作用

私立高等教育的模式是对私立高等教育复杂结构的一种概括。结构决定功能,而功能的发挥,即其实际作用,则会反过来影响着结构的变化,导致模式的改变。因此我们必须对高等教育的作用有比较深刻的了解,才能对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私立高等教育模式加深认识,作出正确的评价。

我们应当承认,与公立高等教育相比,私立高等教育是有其消极作用的,其一,私立高等院校不属于公共机构。作为一种民间组织,它有着自己的相对独立的办学宗旨、办学思想、运行机制与经营方式,不像公立高等教育那样能够步伐一致地为国家培养特定规格的专门人才。许多国家都对私立高等教育的这种消极作用有所警觉,并努力消除或限制之。其二,私立高等教育独立自主、各行其是,难免冲击国家的人才培养规划,容易造成部分专业大学毕业生过剩的浪费现象。其三,私立高等教育发展过快,可能与公立高等教育争师资、争生源、争经费,影响或降低公立高等教育的水平。英国私立古老大学的优先地位,就使得英国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水平很难提高。其四,私立高等教育易于滋生一部分“学店”和“文凭工厂”之类的滥竽充数、牟取暴利的办学机构,可能扰乱和影响国家的高等教育制度和文凭信誉。其五,私立高等教育可能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印度、菲律宾等国家对私立高等教育的资助给国家经济建设背上沉重的包袱,而且严重地挤占了普通教育的经费。此外,许多效益不好的私立高等学校往往因过分迎合劳动力市场的暂时性需求,过分追求时尚和投学生之所好,而导致短期行为,不利于形成好的学校环境与提高教育质量。还有,私立高等学校自筹经费办学,往往过分依赖校友会或教会的支持以及来自企业界有关部门的资助,使得学术核心不容易抵制外界压力之瓦解作用,可能造成不同学科之间待遇差别过于悬殊,教师心理失衡而影响校园的安定。

然而,与公立高等教育相比,私立高等教育的积极作用又是十分突出的;有些甚至是公立高等教育所不可比拟、不可替代的。综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我们不能不看到私立高等教育作出的许许多多令人瞩目的贡献。兹择其要者,简述如下:

①产生了近代大学。近代大学起源于12世纪末,最早便是以私立高等学校的形式问世的。近代大学之词源系拉丁文之UniVeRSita一词,指的是“行会”、“社团”、“公会”等联合体,根本没有教育机构或学校的意思,这与古代的大学之明确命名为学园、学校等有着微妙的区别。这也就是说,近代的大学作为建立在理智兴趣基础上的教师和学生的自发性的联合体,已经具有超越于当时之教会与政府的理想与目的的独立社会价值。尽管“教皇和皇帝通过给大学颁发特许状,通过慷概地给予大学捐赠和特权来企图加以控制”,但大学的存在与运转从根本上说,仍有赖于它自己所特有的一些性质与格式,如特定的人员构成、学术标准、学科专业的组织形式、课程考试、学位制度等。所有这一切也都超越了当时之教会与政府的组织与规范能力。显然,当时并没有预见到创办近代大学的历史意义,因此,近代大学始生之初,决不可能是官办的、有计划设置的机构。无论是从逻辑上还是从历史上看,它都只能是一项源起于民间的伟大创举。

②创立了研究生教育制度。内战前后的几十年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国土和人口大大增加,工厂商业迅速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贵族化的高等教育不能不受到时代的冷落,赠地学院的产生与发展开拓了以应用技术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的广阔前景。然而,这并没有成为美国新高等教育的统一格式。1876年成立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习德国大学注重科学研究的经验,独辟蹊径,为取得学士学位的学生开设专门课程和实验,正式培养研究生,并授予哲学博士学位,公开与广为流行的“重术轻学”的思潮相抗衡。它宣告了现代研究生教育制度的诞生,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又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③衍生了二年制的初级学院。19世纪后半叶,美国高中数量增长迅猛,给大学教育带来了强大压力。在这一背景下,芝加哥大学校长哈珀想出了一个在保证四年制大学毕业生的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招收更多的中学毕业生进入大学学习的办法,于1892年首创把芝加哥大学分成为二级学院:大学一、二年级称作基础学院,三、四年级称作大学学院。后来又分别改称作初级学院和高级学院。这种办法很快为其他一些公、私立院校所仿效。

④发展了各种各样的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最早也是以私立职业学校的形式进行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难登“大雅之堂”。人们的心目中,私立职业学校更多地属于“职业”,而较少地属于“学校”。因此,直到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即使开放如美国也不把私立职业学校的学生归到大学生队伍中去,不承认其具备申请政府设立之发给高等院校的学生的各种奖、助学金及贷款的资格。随着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化与内容的更新,私立职业学校的社会价值越来越明显。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高等教育法案,1972年又颁发了这个法案的修正案,正式允许这类学校的学生申请政府的有关资助与贷款。至此,私立职业学校终于被看成是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并获得了迅猛的发展。

⑤创办了科学园区。科学园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一项新生事物,最早创办于美国。40年代末,斯坦福大学教授特曼(terman)为创办斯坦福工业园(Stanfordindustrialpark)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美国东部更以哈佛与麻省理工学院为重点,形成了波士顿科研中心。如今,这一创举已经逐渐为世界许多国家所仿效。

除了上述在世界高教发展史上所作出的具有深远影响的卓越贡献外,私立高等教育对许多国家与地区的高等教育以及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都发挥了或正在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诸如,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筹措了大量的来自民间的资金,减轻了国家的经费负担;在很大程度上坚持了学术自由与办学自主性,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健康发展;产生并发展了一批具有国内外一流水平的大学;保证了高等教育从少数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乃至普及化阶段的成功过渡;为经济部门尤其是中小企业输送了大量适用人才;较好地满足了人们对高等教育多种服务功能的需求等等。

高等教育的作用篇4

关键词:专业英语;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252-02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设备不断更新换代,企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熟练掌握高精尖设备操作技术、具有技术革新和创造力的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专业英语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发展应适应工学特点、结合人才培养要求,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本位,创新专业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按照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分解知识点,设计课程内容,按实际工作流程进行教学,使专业英语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方兴未艾,处于探索阶段,既要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又要结合本国的国情,并要因地制宜,这样才能发挥职业教育应有的作用,将我国的人口劣势真正转化为人口优势,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是和高等本科教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和本科教育强调学科性不同,它是按照职业分类,根据一定职业岗位(群)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第一线实用性(技术应用性或职业性)人才。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培养,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

二、高职教育中专业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专业技术教育作为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效果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专业技术人才不仅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有一定外文翻译与应用能力,以便更好地在专业领域内对文献、技术等进行学习。这就要求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中不仅仅要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教学,同时还要加强知识的更新。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网络信息的查询得以解决。英语作为信息检索查询常用的一种语言,其应用能力对于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查询有着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专业英语是高等职业教育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英语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专业英语的技能,特别是用所学的专业英语知识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业务的能力。

三、专业英语教学的模式及要求

1.专业英语教学的模式

专业英语的教学必须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实践内容引入到课堂中,甚至把课堂搬到工厂。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场所和校外实习基地,将课堂搬到实训场所和实习基地,把专业英语的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学习和思考,使他们对学习更有兴趣。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上课时要有意识地找到一些带有专业性且十分重要的知识内容,如进口设备的英文使用说明书、国际学术会议的英文资料等,学生要想掌握这些内容就必须学好专业英语,刺激学生自然地接受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专业英语教学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软件、视频教学资料、网络教学资源和现实场景应用。在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即按场景设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检查和评价四个过程完成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配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演讲法等。

2.专业英语的教学和职业英语教学的特色

在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在转变师生观念、教材的选择与建设、教学紧密联系实践、教学和考核方法的多样化等方面进行改革后,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明显提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职业教育中专业英语教学的要求,一是要根据学生学习的专业,体现专业特色,满足专业要求。例如,计算机应用专业,专业英语教学的目的应是使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英文界面,能阅读各种软件的英文使用说明。因此本学科教学应围绕计算机方面的大量专业单词的含义及其使用来进行。二是要结合学生就业的要求。高职学生一般就业岗位在前台,比如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就业岗位一般为施工现场。一般要能读懂任务书,与外国工程师交流时,应能听懂英语,会说简单的英语,并且能够安排现场的工作。因此,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即按场景设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检查和评价四个过程完成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配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演讲法等。根据职业教育专业英语教学的目的,其教材每单元应设定情境,均应是根据学生专业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的情境。这样,可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将来的就业岗位,让学生产生兴趣。

四、专业英语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人才市场上十分抢手,各企业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非常大。但是未来中国企业对就业者的职业资格和学历层次的要求将越来越严格。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是培养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基础,作为培养的学生既有“学历文凭”又有“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等职业教育,恰恰能满足这一需求,其未来发展将拥有一个巨大空间。

面对全球国际化的激烈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具有一定外语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来进行企业技术工作。不管国内企业也好,外资企业也好,在求职过程当中对于语言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企业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四级、六级或具有专业的英语水平,这是由于许多企业的业务中常常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介入来完成企业工作,也是由于在这个激烈的市场竞争时代,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在保持原有国内业务的同时,学习先进的知识,积极发展国外业务。高等教育中的专业英语,就在这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企业需要专业技术人员除了了解专业知识,还要能够根据企业的需要在必要的时候运用专业英语进行企业技术介绍、技术问题解答等。另外,国外引进设备使用介绍、说明、操作安全注意事项、操作指示、计算机管理系统等都是专业的英语词汇,这都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很好的专业英语知识。所以,企业在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招聘时都青睐具备专业英语知识的实用性人才,而这正是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所缺少的。因此,在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中,高等职业技术的专业英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因其在职业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结语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知识经济型时代,知识在高速增长、高速传播和高速转化,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要快速的发展职业教育,只有不断探索专业英语教学之路,才能培养出符合时展要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效果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专业技术人才不仅仅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等外文翻译与应用能力,以便更好地在专业领域内对文献、技术等进行学习。高等职业教育中,专业英语教育作为重要的课程之一,必须对其重视程度。通过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英语教育的不断加强,为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为日后的文献检索、查询打下基础,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打下基础。

theroleofprofessionalenglishinthe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

LiUFang

(municipalengineeringschool,Heilongjiangarchitecturevocationtechnologycollege,Harbin150025,China)

高等教育的作用篇5

一、图书馆在高职艺术教育中的地位

在当代社会中,图书馆的职能是通过信息传递和文献服务来达到培养人和教育人的目的,它汇集了几千年人类文明的精华和当今世界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在这里,学生获取的知识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他们不仅可以查阅本专业文献,而且可以涉猎其它领域的知识,从而达到优化知识结构,陶冶情操,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而这与高职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完全契合的。特别是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更是为高职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助推器,使得图书馆在高素质艺术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尤为突出。

二、图书馆在高职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的作用

(一)图书馆教育是传统教育模式的有效补充

高职艺术教育主要是由课堂教育、实践教育和图书馆教育三部分组成。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是高职艺术院校学生获取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素养的主要阵地。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艺术新流派、新思潮不断涌现,艺术表现手段花样翻新,艺术创新要求日益凸显,这使得传统的课堂授课和实习实训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因此,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便愈加突出。图书馆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使得图书馆教育地位日渐上升。在这里,不同载体的艺术类文献资源,可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直观的前沿信息。因此,图书馆教育形式较之传统教学模式,更具主动性和灵活性。

(二)图书馆是大学生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中心

高职艺术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和修养。而图书馆藏书内容广泛,在这里,学生可以汲取人类优秀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成果,而这些知识在课堂上是学不到的。因此说,图书馆教育有效地克服了艺术院校文理分割的弊端,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了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而这些对于其专业素养的提高也会大有裨益的。

(三)图书馆是对艺术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阵地

当代艺术生由于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表现日益突出,不少学生信仰缺失,价值观错位。解决这些问题,单靠几节思想政治课是远远不够的,对其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图书馆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这里,通过阅读时政类图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国情、民情和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从而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而阅读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增强学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自觉摒弃不良思想的侵袭,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和整体素质的提升。图书馆对艺术生的德育教化作用还表现在其浓厚的人文环境中。弘扬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是图书馆必须体现的基本理念,作为艺术生课余活动的重要场所,图书馆对其的德育教化是潜移默化的,它渗透在图书馆工作的方方面面。比如,图书馆安静、整洁、清新雅致的环境所营造出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学生养成遵纪守法,自律谦和的良好品格,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美的向往。

(四)图书馆是艺术生提高创新能力的培训中心

艺术需要创新,而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的创新能力是艺术创新的基本条件。创新教育以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取向。自主性和个性化是创造性的基石,没有这两点就不可能有创造性。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和服务项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确保学生对知识的自由存取。同时,图书馆文、史、哲等学科知识,有利于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图书馆开展高职艺术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为了有力地配合高职艺术教育教学,切实使图书馆起到重要支柱的作用,图书馆工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调整图书馆藏书结构,优化馆藏建设

高职艺术院校图书馆在馆藏建设上要突出一个“艺”字,即在文献采购上,要紧贴专业教学,有针对性地加大艺术类图书的购置比重,将最前沿、最尖端的艺术类文献资源引入馆中。为做到这一点,学院可成立由图书馆工作人员、各专业系部教学负责人及学生代表组成的委员会,就学院所设艺术专业进行分析论证,确定每个专业每学期所需文献的种类及具体内容,从而为文献资料采购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在突出馆藏特色的同时,还要统筹兼顾,科学分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文献比例,将那些格紧扣社会热点,思想性、可读性俱佳的优秀图书推介给学生。同时,还要加大电子出版物的采购力度,发挥其方便快捷、存储量大的优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以上举措将极大改变原来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养的偏差。

(二)作好宣传、教育、引导工作,真正将他们吸引到“第二课堂”中来

具体措施有:1)通过新生入馆教育,使其初步了解图书馆概况。2)分析学生阅读倾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图书推介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如举办人文社科知识有奖竞赛、开展书评征文活动、举办名家名作欣赏讲座,召开新书信息会,等等。3)在广大学生中开展信息道德教育,使其掌握信息社会的基本规范,尊重他人知识产权。4)开设文献检索讲座,培养学生信息检索处理和利用能力,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图书馆,培养其终身使用图书馆的好习惯。

(三)加快信息化、网络化建设,逐步向数字图书馆过渡

高等教育的作用篇6

【关键词】高等教育地区经济拉动作用影响因素

北部湾是中国西部大开发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成为国家高度重视的战略,这将为广西进一步发展经济提供更大的平台与机遇。但经济发展相对东部发达地区落后较多的广西,在工资待遇福利等方面普遍存在偏低的现象,难以留住与吸引高层次人才,可以说广西当前的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所以本文从高等教育角度,分析广西地区经济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通过高等教育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广西地区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现状

标志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是于2006年1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从位置战略来看,广西是我国与东盟唯一拥有沿海沿边双重区位优势的地区,也是我国与东盟国家双向交流的重要门户。而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加快了广西与东盟国家经济合作的速度。仅从旅游行业来看,东盟十个国家的人口总数约5.2亿,这些数据体现了巨大的潜在旅游资源。随着我国东部产业结构升级进程与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速度不断加快,这些产业转移的浪潮将为广西带来历史性新机遇。广西拥有与东部地区相接的良好交通运输,又是中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在吸引东部产业转移方面占有明显优势。

广西经济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但人才整体素质与国际化水平有待提升,也暴露了广西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欠缺。200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中,就提出加快人才公共管理与服务、重点产业人才、紧缺专业人才、外向型高层次人才四项人才开发工程,以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广西成规模的大中型企业如外资企业、跨国企业比较少,中低层次技术的企业不多,产业层次相对较低,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差,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因素,使得广西地区工资福利待遇等普遍偏低,人才个人价值实现空间不大,这也是难引入高层次人才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经济发展与人才开发是互动的、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对人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由以上分析可见,广西容纳人才空间不大,所以大加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有必要在教育方向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为人才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使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21世纪为知识经济时代,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早已是家喻户晓的新闻,所以其必然受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所以以下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以下将就高等教育与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归纳为几点:(1)无论是教育、还是政治、艺术等都是在物质资料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才会产生的,即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只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教育,才会满足社会与个人对教育的需求,即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教学内容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产实践,可以说生产实践是科学知识积累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内容;(4)从产业结构角度来看,其升级过程就是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的过程,而升级的内在变量的决定因素则是市场供求,即高等教育;(5)高等教育保证性别、种族学生接受均等的教育机会,这也使其对收入分配机制产生影响。

三、以高等教育推动广西地区经济发展的措施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以中共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要扎实历史渊源与现实基础,且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拓展思路,抓住发展机遇,转变理念,加强人才、技术、能源以及资金等多个渠道的交流合作,从而促进广西经济迈入新的历史阶段。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科技理念为指导,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由上文可知,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存在潜在的发展市场。当前世界上经济增长方式逐渐由粗放型过渡到集约型,以美国就主张将技术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我国也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地区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科技进步的影响与制约。广西地区经济技术相比东部发达地区落后多,所以有必要转变理念,树立以科学技术为先导的发展理念,加大科研力度,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更高技术的人才,从而才有力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体是,建立区域产业的集群式发展体系,建立重大产业项目统筹协商机制,充分发挥北部湾经济区的区位优势,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在资源、资产、配套产品以及优势产业等方面联合起来,纵向形成产业链,横向形成产业群,实现产业区域的合理分工与协作。尤其优势产业应重点发展,以新材料产业、海洋、现代生物医药等产业为主,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广西地区加强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技术、人才的广泛交流与合作。

(二)健全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培训体系与机构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的知识能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远比劳动力数量与物质资本的增加要更大”。广西地区劳动者素质相对偏低,这也经济发展落后有着紧密联系。而技术含量的提高,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环节,建议广西地区根据人才紧缺以及未来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规范与创设能满足劳动者对职能需求的职业培训机制与机构,并重点以高等教育为主,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开展多层次教育体系,以培养多层次人才,从而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与国内外科研交流合作

加强交通基础设计建设与科研成果的交流合作,可推进学术机构、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多元化、多层次的区域合作体系形成,最终实现区域在资金流、物流、人流的高效流通。事实也表明,交通便利,才会促进与其他省市、国家的互动交流。在整体规划中,可借鉴广东在城际间快速路、轨道交通、铁路干线等成功经验,广西也应加强区域内外公路、铁路、空港等多种运输形式之间的协作,加大这些基础建设项目的开发力度,形成一体化的横贯中西的交通网络体系,以交通枢纽推动经济合作的加快。尤其是在科技交流上,发挥高等教育科研作用,探索建立区域科技项目合作机制与成果转化平台,如加强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强化重大科研课题的联合攻关。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以整合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以及科研合作交流为主,将会对广西地区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广西地区应从区域发展优势与机遇,重视高等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人才培养的相关优惠政策,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锡富.增长极理论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思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

[2]张浩.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S1).

[3]杨丽萍.广西在泛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J].创新,2007(05).

[4]李美才.加快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思考[J].创新,2008(01).

高等教育的作用篇7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教学模式转变;学习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0-0095-02

大学的学习模式和高中初中时稍有差别,大学讲究自觉和自律,大学生在没有进入大学校园之前采用的学习方式是“传递一接受”式,遵循教师为上的原则(少数学生除外),这样的学习模式的结果就是当高中生变成了大学生,以往紧张的学习规律变成了舒缓的学习形式,经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在这个由快变慢的过程中转型失败,转型失败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学课堂的气氛变得生硬冷漠。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除了有强烈的主观意识,接受知识的方式也由以往的教师传授式变成了多元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大学生对于大学课堂的需求。通过对普通高校的课堂情况调查发现,60%的班级课堂表现的单一,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为了改善这种糟糕的课堂气氛,一种全面协调的教学模式亟待出现。

1.混合式教学简介

混合式教学(BlendedLearning)是在信息时代,伴随教学经验不断积累和教学方式逐步变革而产生的,它将传统面授教w(Face-to-faceLearning)与网络在线学习(onlineLearning)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自主学习和教授学习相融合的教学模式。简单来说,混合式教学是将两种形式的教学相结合,一方面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传递一接受”时,另外一方面指的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获取资源的网络在线学习。

随着mooc的发展,网络在线学习平台的建设越来越成熟,学生通过网络的平台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但是网络平台也有相应的缺陷,比如网络平台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但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说没有实际教学中的效果好。所以,一个能够配合学生和教师课堂进程的网络学习平台要比单纯的大型学习平台效果更加明显。

混合式教学是一个统一的教学模式,它是一个整体,无论是线上的学习过程还是课上的答疑过程都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大致的教学过程为:课前教师在学习平台上进行课件上传和测试题以及讨论主题的―课上进行答疑,问题解决后开始新一轮的学习过程和知识的巩固。这一过程依赖于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小组协作能力。为了更好的探究这一教学模式的效果,做以下实验进行分析。

2.混合式教学开展过程

2.1开展科目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学系统设计》课程,课程开设于每个年级大三上半学期。

2.2开展对象

学习《教学系统设计》课程的2014级数字媒体技术班全体大三学生。

2.3混合式教学开展前学习情况分析

在实验研究中经常采用对比分析法对实验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为了使结果更加准确,对2014级数字媒体技术班全体学生进行学习兴趣测试,此外,为了记录在使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后学生课堂气氛变化的情况需要有一个课堂气氛量表进行数据的记录,量表如下:

在整个观察的过程中有一名记录人员不参与任何的课堂教学活动,只负责量表的记录和填写。课堂先进行传统的教学模式,记录一个月后,记录的过程中将量表补充完整;然后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一个月,对比量表的各个指标,查看学生学习的细微变化。

2.4混合式教学形式

实验采取的混合式教学分为两个过程,首先是线上部分,河南师范大学与清华大学在线学习中心进行合作,清华大学在线学习中心为河南师范大学提供一个量身定制的在线学习平台,学习进度可以和课堂进度保持一致,为实验提供了技术支持。

课前环节,教师通过平台进行教学资源的上传,并通过学习者特征分析确立教学起点和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以及通过对学习者学习变量的分析制定适当的课后测试题目和相应的讨论题目。教师的线上任务至此并没有完成,剩下的任务需要在学生完成课前学习后才能继续执行。学生在课程开始前通过学生端口进入平台,通过选择《教学系统设计》课程进入学习页面,选中相应的学习章节进行学习,资源类型包括视频和文档,平台支持流媒体在线观看同时也支持下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学习方式。完成课件内容后可以进行试题解答,提交结果后学生可以通过查看详细信息进行题目解析,这个阶段学生可以清晰明了的指导自己的知识盲点;讨论区向所有平台中的学生开放,学生可以自主参与到讨论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完成上述内容后,学生端的课前任务完成。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通过后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查看讨论区的内容以及学生的提问从而了解学生的知识盲点,明确自己课堂上要解决的问题。教师通过从平台上获取到的信息进行教学设计,将课程进行规划以至于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

课上环节,教师根据班级人数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的目的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行讨论,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头脑风暴便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引发的。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针对自己的知识盲点进行提问,可以对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探究;教师在解决学生问题后要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和练习,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升华。

课下环节,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选择,如果学生课堂表现较差,讨论不积极,有些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教师可以进行知识点强化练习,供学生进行知识深化;如果学生学习兴趣高涨、问题解决率高,则可以考虑准备下一节课程的学习资源。

以上便是混合式教学开展的基本内容,实验将根据上述内容开展,开展时间持续一个月。

3.混合式教学开展结果

3.1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结果收集

经过上述混合式教学模式一个月的使用时间,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生一些变化,学习量表记录的范围是传统式教学模式一个月和混合式教学模式一个月,记录的内容主要是课堂上学生的一些行为变化。

上表是其中部分量表的基本内容,通过不同的天数中对《教学系统设计》课程的学习,量表中的内容有细微的变化。对于数据的收集工作,因为数据量不大,但是数据类型比较繁琐,其中部分数据类型没有明确的数据表示,所以数据收集起来相对比较麻烦。

为了将明显的数据呈现出来,需要将每一个数据类型中的数据进行数据汇总和图标绘制。具体的数据表现方式如下:汇总方式一:将传统课堂的学习量表中各个数据类型的数据分开绘制柱形图和折线图;同理混合式课堂教学中每个数据类型进行分开绘制柱形图和折线图。将两种模式的柱形图和折线图进行重叠,即将两种模式的相同数据类型的内容的数据放在同一数据图中,这样处理数据的目的是对比两种模式在不同数据类型上对学生学习效果影响的情况;汇总方式二: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不同数据类型的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对比在相等的时间内混合式教学对学生不同方面的影响程度。

3.2开展前后结果对比

结果分析主要是针对前面提到的两种汇总方式,方式一的结果显示无论是传统课堂还是混合式课堂,数据相差量并不大,因为研究的时间只有一个月,研究的结果并不是特别明显,但是可以看出来,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的次数有上升的趋势,主动提出问题的次数也在显著上升。最明显的是学生的座位变化,学生由后排聚集的情况转变为向前排靠拢,当然此次研究深度较浅,但是并不影响混合式教学模式所展示出来的优越性,相信长时间的使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一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混合式教学颠覆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在混合式课堂中,既调动了学生对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发挥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变成学习的掌控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相辅相成,所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有所改善。

混合式学习作为一个微观的教育生态系统,是学习者之间共存的场所和方式,要不断探究提高混合式学习的有效方式,创建有效地学习方法,让学习者在掌握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吸收和接受新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最优化学习效果。

高等教育的作用篇8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素质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就业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我们也要反思就业制度改革带来的诸多问题。现有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和经济社会发展也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如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的实施给了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更大的空间,但自的扩大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待业现象严重,毕业生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的需求,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与现实需求的错位,等等,这就要求就业制度的改革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1]。

一、对我国高校就业制度的理性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以及社会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与完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首先,这种就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扩大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选择范围。对于毕业生来说,为了提高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找到理想的就业单位,不得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使自己在竞争中更加具有优势。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为了选择到适合的人才,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从而更好地吸引人才。对于高校来说,为了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声誉,获得更多的资源,就必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制度的改革同时激活了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校三方主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其次,这种就业制度推动了高等教育各环节的改革。经济体制的改革必然引起就业制度的改革,就业制度的改革也必然引起高校内部各项运行机制的改革,如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后勤管理,以及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等。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受社会关注程度的日益提高,就业越来越成为影响高校的办学思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关键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业制度的改革全面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2]。

二、就业制度改革对高等教育的导向作用

高校毕业生就业走向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必然。由于市场竞争机制作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优胜劣汰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当毕业生个体素质符合社会需要时,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择业就比较容易。相反,当学生个体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要求时,就业相对比较困难。大学生就业对高等教育具有导向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就业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

高校就业制度改革,大大调动了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积极性,通过供需关系和双向选择过程,社会发展对学生素质的要求,由用人单位直接向学生体现。近年来,校园兴起的辅修热、外语热、计算机热,以及学生注重基础文明养成和主动要求承担为集体服务的社会工作,以达到锻炼自身组织活动能力,增强合作精神的目的等,就是就业制度改革带来的积极效应。在一些高校教学改革中,学生踊跃参加教改讨论,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导向的作用。对于未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和就业的竞争,大学生从自身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需要出发,对教学改革给予了更积极的关注和参与,学校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全面成才,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2.就业对学校教学改革的导向作用

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大促进了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专业设置、教学要求、教学质量,都将把学生的就业情况迅速反馈给学校,促使学校的教学改革更加关注学生的就业需要。学生就业不但是学生关心的问题,而且是学校关注的重要问题。社会欢迎什么样的大学生,如何提高人才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就业成了学校教学改革的催化剂,是检验教学改革的信号灯,最终目的在于全面提高人才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3]。

三、利用就业的导向作用,强化学生素质教育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越来越宽广的择业机会,但双向选择使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全面。概括起来,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有丰富而扎实的专业组织、独立的工作能力、一定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良好的思想品德好、身心健康等。为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强化学生素质教育中必须着重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拓宽专业口径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有宽的知识面和扎实的基础。新的科技成果往往是多种专业、多种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结果,所以,在大学教育阶段,我们应该拓宽口径培养学生,不应过早地把兴趣和精神集中到某一个狭窄的专业领域,而应该注意拓宽知识面,打下扎实的基础。对学生要强调两点:一是自觉;二是重视人文知识。自觉就是学生能真正认识到拓宽知识面的重要性,因而能自觉要求自己对各种知识有广泛的兴趣和求知欲,学校和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并正确引导学生拓宽知识面。

2.重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学生在校学习是为了获取知识,学习知识是为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铺垫的。学校单纯地传授知识显然是不够的,还要强调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对学生来说,学习和掌握知识是基础,经过转化才能成为能力。在当代,任何新的科技成果的取得都需要许多人的通力合作,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种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概括以上所述,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3.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对教育来说,大学毕业绝不是学习的结束,大学阶段是基础教育,学生在毕业时,尚不具备独立担当工作的能力,还应接受几年的实践教育,然后进入继续教育阶段,一直要学到老。教育是终身教育,所以学习必定是终身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当前,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强调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合理的知识结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树立和加强创新意识。

4.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生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谈不上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学校应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部分学生在就业择业上功利思想严重,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不是其今后的发展和对社会的贡献。针对毕业生普遍存在的理想信念问题,学校可组织有经验的德育教师开设专题讲座或聘请知名的专家学者做形势报告等,力求将政治理论教育转化为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并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信念。

总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严峻性、复杂性、长期性特点,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作,机遇与压力同在,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科学的就业机制,大力推进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等。只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建立起联动默契的配合机制,就一定能够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这对于进一步优化就业环境,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蔡文伯,马杰.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30年的回顾与反思[J].现代教育管理,2009,(8).

高等教育的作用篇9

 

写作课是高等师范教育中文系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但是在各高师院校往往将其放在一个角落里来对待,无论是对师资的培养,还是对课程的投入、课程的重视程度都远远不够,是一门被打入“冷宫”的学科。如果照着这样的形势发展下去,写作课在高等师范教育中已经没有出路了。高等师范教育如此对待写作课正确吗?显然是不正确的,这就需要我们寻找新的办法,改变写作课目前的尴尬状况。

 

一、教学定位要准确

 

写作,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实践性精神创造活动。就其过程而言,写作是借助书面语言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情感和认识,制作文字作品的精神劳动。通常我们将写作分为广义写作和狭义写作。广义写作就是关于普通文体的基础性写作;狭义的写作一般专指作家的写作,即文学写作。

 

我们弄清楚了写作的概念,就应该思考高等师范教育的写作课应该侧重于哪些方面,如何来开设。有些高师院校只重视写作的基础理论,而忽视了具体文体的讲解,使得学生们误认为写作课是一门不得不开的课程,在学完写作课程之后,写作能力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在学习生活中还是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只是通过写作课了解了许多写作理论,现实指导意义不大。还有的高师院校只是简单讲解写作的基础理论,把重心放在文学文体写作上,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这两种情况都是片面的,不够科学的。我认为高师院校的写作课教学,应该以写作基础理论为根基,以文学文体教学为辅助,将实用文体教学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大对学生实际写作能力的培养,真正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写出一手好文章来,实现既传授写作本领又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双重任务。

 

好的课程设想应该有好的教材来辅助,但现有的高等师范院校的写作课教材对实用文体重视不够,比如现在好多高师院校使用的由尉天骄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5年3月第一版的《基础写作教程》一书,共为十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至第七章都为写作的基本理论,第八章是散文,为文学文体,第九章是科普文,第十章是评论文。纵观全书,仅仅是第九章、第十章两章为实用文体,可见实用文体在此书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再看由董小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0年6月第一版,2007年4月第20次印刷的《现写作作教程》,全书共12章,只有第6章的新闻文体,第8章的理论文体和第9章的实用文体属于实用类文体,实用类文体只占全书的四分之一,可见该书对实用文体的重视也是不够的。由此可见,要重视实用文体教学,首先就应该在教材编写上突出实用文体的地位,这样才能更好的彰显其重要性。

 

二、培养目的要明确

 

大学学习是学生投身社会的前期准备,“应世”是他们的急务。社会需要英才,但英才是通才基础之上的英才。人首先是社会的人,因此必须具备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其中,极为重要的就是实用写作能力。有些学者认为。高等师范教育是培养中小学师资的,不必要把实用文体的写作教学放在重要的地位。这种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一个人不管他具有多么高深的专业知识,不管他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但如果连一份像样的实用文书也写不出,自然很难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无法正常交流,也就难以适应工作,适应社会。因此,应当强化实用写作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就需要一个讲解-练习-评析-再练习的反复过程,非朝夕之功可奏效的。正如我在讲课中对学生所说的,写作课要本着“以讲为辅,以练为主;精讲多练,重在实践”的原则,使学生在学完写作课后能“学有所得,学能所用”。

 

通过对写作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及写作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常用实用文的写作技法,不但能完成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任务,而且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能够独立撰写各类实用文体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不管从长远看,还是从学生眼前的利益看,写作课所肩负的使命不光是向学生传授写作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所学到的写作知识转化成写作技能,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用写作能力责无旁贷。这就要求教师加强教学研究,及时借鉴新理论、新观念,以提高教学效果。

 

社会上多有大学毕业生因不会写自荐书、通知、调查报告之类而不能胜任工作或者失去竞争力,或许他们写起诗歌、散文、小说来相当不错。何以如此呢?究其原因是写作课没有应社会所需,急社会所急。现在的高师院校的毕业生也不全是去做教师,随着全社会就业压力的加大,相当一部分师范院校毕业生不能走上教师的工作岗位,他们就需要到社会上自谋出路,因此,适当的实用文写作能力就成为他们面临就业压力,成功就业的一门必要本领。

 

三、教学重心要抓牢

 

写作教学既然加强实用文体教学,那就应该有所侧重,抓牢写作教学的重心,即实用文体的写作教学。教学内容要既有广度,又有针对性。广度,是指内容要广泛,行政公文、规章文书、会务文书、事务文书、礼仪信函、经济文书和科技文书。如此多的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可能全部讲完,这需要教师精讲部分内容,其余的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针对性,是指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讲授,如,新闻专业要讲授消息、通讯、专访、评论等文体的写作方法。

 

为了保证实用文体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还应该改变原有教学方式:

 

1、创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合作的课堂学习环境。

 

改变填鸭式教学,采用讨论式教学,加强互动。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大胆评论。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要根据社会现实,编选适当的案例,多进行例文分析和病文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适当调整教学程序。

 

教材一般都是按概念-分类-作用-特点-文体举例-写作、注意事项及要求的体例进行编排。教师上课不可墨守陈规,以精讲多练为原则,由例文分析人手讲解文种的写法特点、注意事项及要求,这样化枯燥的抽象说教为生动可感的具象。然后再进行病文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进行分析、讨论,在比较鉴别中进一步掌握写法。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用文体写作重在应用。因此,必须多写多练,使学生在练习中加深理解。在练习中达到巩固和提高。可采取模仿练习,依照课本例文,按教师命题要求学习写作规范的实用文;填补练习。对一些实用文有意省略写作格式要求的某些部分,然后让学生予以补充完整;改错练习,找几篇在格式或内容上有错误的实用文让学生进行指正;比较练习,引导学生对相似文种进行多方面比较,辨其异同;情境模拟练习,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换位,可使学生真正把握实用文书内容的处理方法。

 

4、精心设计,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

高等教育的作用篇10

【关键词】重庆高等教育经济贡献

一、研究方法

一是以投资收益率来衡量投资角度的高等教育对当地经济的贡献。研究教育的投资效益亦称教育投资外部效益,是指一国或一地区教育或教育投资所引起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量与教育投资的比较,即教育的社会经济产出与教育投入的比较。教育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量与教育成本之间的比率就是教育的收益率,主要是通过教育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舒尔茨把不同教育程度的毕业生之间的工资差别作为计算教育投资收益率的根据。计算时,首先计算出相邻各阶段学校毕业生平均收入的差额,以这一差额与某一阶段的人均教育费用的比率表示收益度,还可计算社会收益率。计算公式为:

教育收益率=(本级毕业生工资-前级毕业生工资)/本级教育投资×100%

二是通过重庆高校的年招生量、学费、其他费用估算高校每年多收学费、学生在校消费,再用我国的产出乘数来匡算高等教育可拉动的投资与最终消费。以此衡量消费角度的高等教育对当地经济的贡献。

三是通过统计重庆高校与国有大型企业共建研究开发机构或经济实体的数量、累计已转化科技成果、高校科技企业产业销售、上缴利润来衡量科技成果转化角度的高等教育对当地经济的贡献。

二、研究结果

1、重庆的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由重庆市人才大市场实习与就业基地与各高校创业协会联手进行。调查人员在重师、西师、重大、西农、工商大学、工学院等6所高校共发放5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216份,调查内容包括月薪、首选单位和行业、就业困难原因等十余个方面。其中对毕业第一年的月工资要求:800至1200元的占46%,1500至2000元的占27%,2000至3500元的占12%,3500元以上的仅占7%。由此可以估算毕业生的平均工资大致为1500元。

重庆各大学的学费一般为3200~5000元/年,以平均数4100元计。其他支出:30%的学生月花费200元~300元,50%的同学月花费300元~500元,少部分学生月花费在200元以下或700元以上。平均值约为360元。

重庆技工学校毕业生的平均收入则为800~1000元。

代入舒尔茨公式可得,重庆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为21.3%。

2、重庆高等教育对消费的拉动。重庆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学费、人均消费及对投资和最终消费的拉动情况见表1。

3、重庆高等教育的科技成果转化。2006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41.5亿元,比上年增长3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2%。新组建7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和1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累计达20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达32个,其中部级中心2个。7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技术市场合同成交2682项,成交总额56.8亿元。全年受理专利申请6471件,增长3.4%,授权专利4590件,增长27.8%,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204件,增长31.2%,授权246件,增长38.2%。

三、政策建议

根据经济越发达教育投资收益率越低的一般规律,通过与同样为直辖市的天津市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25.07%相比,重庆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的21.3%说明重庆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国是相对发达的。据统计,20世纪90年达国家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为12.3%,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为20%。重庆当前的经济发展同发达国家相比无疑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时也说明重庆的高等教育对经济的贡献作用仍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高等教育规模还可以扩大。由于扩招引起的就业问题,关键是改变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和企业的用人观念。根据国外的就业情况,本科学历在生产一线的比例很大,从事研发的基本上是研究生学历。相对于技工学校的毕业生,本专科毕业生只要经过适当的具体操作培训,其工作能力应该超过前者。随着经济发展,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的降低,本专科毕业生在工资方面也会更具优势。当然,招生规模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过度的扩招将会适得其反。按照当前GDp每年8%~10%的增速,我国大约要半个世纪才能成为发达国家。1998年美国的在校学生数量为1420万,占人口总量的比例为5%;我国2006年在校学生数量为2500万,占人口总量的比例为1.9%。以此为基础估算,每年的扩招比例应为1.8%左右。

虽然高等教育的产出乘数低于各个部门产出乘数的平均水平(2.67),但教育所带来的最终经济效应对于解决就业问题是有积极作用的。以2006年为例,重庆高等教育带来的投资和最终消费增加值估计为3800万元,按重庆市当年工资水平19215元,可以新增1977个就业岗位。若扩招规模保持稳定,则每年可解决近2000人的就业问题。

同北京、上海相比,重庆高等教育的科技成果转化仍有待加强。2006年北京、上海、天津签订各类技术交易合同金额697.3亿元、344.43亿元、58.86亿元,重庆则为56.8亿元。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整个地区的经济状况及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是直接相关的,要加强高校的科研能力应加大研究生的招生比例。

关于高等教育的公平性问题,从重庆的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看,结合重庆的当地情况,重庆的高校学费相对偏高。虽然相对发达国家的情况,重庆高校学费还有上升余地,但结合国内及重庆当地的条件来看,学费应该适当降低。也就是说,在扩大招生数量的同时,适当降低学费。据研究,当前高等教育个人需求的成本弹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下降。在当前的私人教育成本水平下,10%最高收入户高等教育需求的成本弹性系数为0.330,10%最低收入户高等教育需求的成本弹性系数为0.738。这表明,高等教育私人成本提高同样的幅度,对来自不同收入阶层的受教育者及其家庭的影响程度不同。家庭收入水平越低,受教育者及其家庭对私人教育成本的变化越敏感。适当降低学费,既可进一步发挥教育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又满足了社会不同阶层接受教育的公平性。

【参考文献】

[1]闫露:多角度研究高等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上海教育,2001(4).

[2]魏新: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对短期经济增长作用.1999

[3]杨东平: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研究.200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