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5:09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篇1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能力;职业任务

一、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确定宗旨

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把德育放在首位;2.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使学生适应职业、培养能够胜任职业任务的人。3.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完成职业任务的基本工作流程、方法、工具和设备的使用,还应当能够正确理解职业工作过程中的各种要素间的联系,具备主动思考的意识和能力。4.高等职业教育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工作场所的通用职业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更好完成职业任务的特定职业能力。

二、通用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通用职业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通用能力,包括以下20个方面。1.自我学习能力:通过学习,具备和提高自己获取各种知识的手段、方法。2.利用各种资源能力:通过学习,使自己具有管理和有效利用各种可支配资源的能力。3.协调际关系能力: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不断与人沟通交流,和别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4.快速获得和利用信息能力:通过各种媒体有针对性地获得、筛选和利用各种有用信息。5.准确理解系统(和系统内部要素)间关系能力:通过已有知识,准确理解工作、生活及社会环境各种系统间及系统内部关系。6.书写能力:具有社会交往的文字功底,通过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向公众准确传递自己意愿的能力。7.语言交流能力:通过语言表达向公众准确传递自己的意愿。8.基本运算能力:利用拥有知识和各种计算工具完成工作、生活中各种基本运算。9.解决问题能力:具有通过努力、思考能解决工作、生活中各种常见问题的能力。10.决策能力:通过努力、思考能用常规方法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选择进行决策。11.正确推理能力:能用常规方法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逻辑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结论的能力。12.团队意识:在工作场所和与人合作时,具有自发的团队意识。13.有自信心:通过完成职业任务提高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心。14.自我控制能力: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能按常理实现自我控制。15.自我管理能力: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种过程,实现有序管理。16.敬业精神:对工作,具有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17.诚信:做人做事诚实,守诺言,守信用。18.勤奋:做事情认真、执着,积极。19.计算机操作能力:使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自己所需信息的能力。20.遵纪守法:有遵纪守法意识,自发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能力。

三、特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特定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项特定职业应具有的专业能力,包括以下10个方面。1.获取职业技能知识的能力:通过学习,掌握该职业技能手段、方法。2.继续学习所从事职业发展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3.使用所从事职业新技术(手段)的能力。4.准确理解所从事职业工作任务流程的能力。5.快速掌握所从事职业具体工作任务方法。6.正确分配和使用所从事职业具体工作任务所涉及的资源。7.在完成所从事职业具体工作任务过程中,和团队成员针对职业具体工作任务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8.对以上3-7项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9.把职业具体工作任务做得更好的意识。10.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学习和工作实践,具备自发的良好职业道德。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和欧洲,高等职业教育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操作型专业技术人才。我国由于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且大多属于自主办学特色,教学资源不足等客观原因的存在使得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培养适应国家发展的生产建设人才,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更是没有搞清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过程难以做到有的放矢,或者直接和间接套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职业技能人才,更是难以实现现代职业教育模式的四个合作。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来看,明确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能力目标定位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肖凤春单位:贵州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Z].2015.08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篇2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探析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085-02

2005年国务院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这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一、高等职业教育属性

《高等教育法》中规定,"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因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双重"属性。从教育类型的角度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职业技能的,而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学科或学术研究型的,培养目标不同,层次各异。

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内涵的理解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就是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作为高职院校应加强社会调研,把握劳动力市场需求,为社会、行业、企业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型对口的人才。任何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即是素质教育更是择业教育,所培养的高技能型人才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将直接影响到学院发展问题,出口畅入口才能旺。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而不是学术研究型人才,这是它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根本属性。

三、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原则和依据

1.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采取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机制,要解决好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间存在的问题,应加强社会调研,根据企业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2.人才培养与职业标准相结合原则。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职业化人才,在培养目标设置和培养规格标准时,必须依据职业标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要与职业标准相匹配,这有利于对人才的培养,企业的欢迎,更有利于提高学生择业的竞争力。

3.人才培养与相关行业相一致原则。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职业岗位整合速度加快,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对从业者的职业知识、技能提出了更加宽泛的要求,他们必须具备比较宽泛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完成职业工作任务。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针对相关行业或职业岗位群,这样才有利于择业和今后的发展。

四、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分析

培养目标是工人阶层的高技能型人才,也就是所谓的高级蓝领阶层,这就是最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它与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不同的。我们一些教育工作者在理论上认识到这一点,但在行动上却背离了这一点,把自己定位成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偏离了方向,在对学生的教育上也产生了迷茫。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不仅需要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也需要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工人队伍,我们所培养的就是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工人。在宣传、教育、育人中必须有所体现,使每位职教工作者、学生对高等职业教育本身有正确的定位。只有这样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壮大,才能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企业的欢迎。工人队伍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国家发展和物质文明建设的进程。

五、如何确保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落实

高等职业教育落实人才培养目标涉及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模式选择、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把握、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师资队伍和教学硬件建设等,对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高技能型人才将产生直接影响。

1.进一步加快学院基础建设,加大实训场地投入,完善实训、教学环节。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在重视专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大实训力度,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2.加强社会调研,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情况,设置合理专业,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应牢固树立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理念,根据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的需要开设相应的专业。同时,增加现场教学和专业技能演练,有组织地开展各种技能大赛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在校外,积极推进订单式培养方式,采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另外,高职院校要重视和强化办学特色,增强学校的办学优势,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3.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人才。师资队伍不仅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更是高职教育能否办出专业特色的关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也是优质办学,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4.加强德育工作,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关键。对高职学生而言,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同等重要,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两条腿,只有成人才可能成才,否则也是歪才,缺一不可。只有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快、走得稳、走得好,所培养出的人才,才会受到企业的欢迎和社会的青睐。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显然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间的办学竞争将日趋激烈,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择业竞争越来越强,现已初见端倪。谁遵循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培养出社会、行业、企业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谁就办出了特色,谁出口就畅入口就旺,谁就会立于不败之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光全,张涛.《试论我国高职教育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职业教育研究》,2008(1).

[2]王前新,卢红学.《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分析与探讨》.《教育与职业》,2007(32).

[3]潘菊素.《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与职业》,2007(29).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 本科教育 中职教育 培养目标

国家教育部在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文件进一步明确地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规定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010年8月,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纲要深刻指出,教育要“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其中也简明扼要地指出了中职、高职、本科等不同层次教育的培养目标。

那么,怎样才能全面落实国家有关文件和纲要精神,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准确把握“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科学定位。

本文拟通过对高职与本科、高职与中职不同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来了解国家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从而为准确理解“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涵义创造一个认识上的前提。

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与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比较

国家把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明确规定其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这种规范,应该是与高等教育(主要指本科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比较中做出来的。

那么国家对高等教育中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如何规定的呢?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强调:“(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由此可见,高职教育与高教中的本科教育其联系都是高等教育,都要求学生具有高素质,受到高等教育所给予的高教文化的熏陶。其区别,一是在于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上,本科要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课程设置的系统性,高职只要求够用;二是在工作能力和业务能力上,本科要求学生具备专业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高职要求学生具备专门的技术和技能;本科还承担着向研究院所输送研究性人才,从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任务,而高职则以就业为导向,以引导和培养学生直接就业为目标。

二、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与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比较

国家教育部2000年3月了《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其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纲要则指出,要“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中指出:“要加快培养数以亿计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技能支撑和人才贡献。”与高职比较,其要求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是职业教育,都是为一线培养人才,都应具有高素质。

而其区别,第一在于一个属于中等教育,一个属于高等教育,表现在文化教育方面,其基础知识,中职教育只要求达到或接近中学(高中)阶段水平即可,高职则应达到大学(实为原大专阶段)水平。第二,中职培养劳动者和初级技能人才,属人人都应接受的教育,承担着为国家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历史使命;而高职培养的是专门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目前只能做到部分人接受教育,它为国家承担的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技能人才的工作任务。

问题在于,目前全国许多地市级的高职院校多属由几所中专(技工)学校联合组建而成。

据笔者了解,这些院校在近年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中,常常被专家发现并严肃指出的就是:“你们的课堂不像大学,有中专的痕迹。你们从中职(专)升到高职,你们认为高职其高应体现在哪里?其高应高到何处?”本人认为,高职较之于中职,其高首先表现在高职为高等教育,属大学教育,生源为高中毕业生,由此出发我们的课堂特别是文化基础课教学延用过去中等学校上课的那一套不生动、不精彩,不能吸引学生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仍然局限在照本宣科,没有旁征博引,缺乏广度,没有剖析挖掘,缺乏深度。其高还表现在高职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更要重视实验室建设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使其具备培养技能人才的条件,达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要求,并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中有一半教学课时投放在实践教学上。转贴于

三、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准确理解与教学程度的正确把握

高职的“高”高到何处才是合适的呢?它比中职高,却不能高到本科,这里主要是指其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在教学量上的一个规定,有一个大家比较认可的表述,叫“够用”。那么,什么叫“够用”?这个“够用”是否指所有课程?我认为,这个“够用”并非指所有课程。为什么呢?

因为,在高职各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中,一般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新的课程改革以来有了许多新的概念和提法,与前面的模块相对应有“基本素质模块”、“专业素质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素质拓展模块”等。其中公共课应该以“会用”为标度,专业基础课应该以“够用”为节度,专业技能课应该以“实用”为量度,选修课应该以“有用”为适度。

本人把公共课拿“会用”来表述,其用意就在于公共课中,特别是其中的思政课和大学语文等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讲究理实结合、知行统一,能不能或者会不会把所学知识和理论运用于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学习生活至关重要,它是指导人一生的东西,所谓“高职给技能,高教给文化”中的“给文化”,应该主要是指课程体系中的这部分课程。这部分课程在许多高职院校大概占到总课时的20%左右,即每个教学日均课时为一节课,这应该是最低的基本的不能再减少的课时了,否则将难以保证学生获得必要的人文教养。“因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一个综合概念,一方面强调高技能,一方面强调高素质,前者主要靠专业技能教育来达成,后者主要靠人文素质教育来实现,只有两者完美结合,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文素质教育可使学生拥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对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有一种责任感,对人类的命运有一种担当。”①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视。对于专业基础课,本人用了“够用”来表述,是因为这部分课程,我们所选用的教材相当一些仍然讲究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致使教科书内容过多,要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占时量较大,跟国家对高职教育在新时期发展的要求不相符合,所以必须对内容进行压缩与精减,应该围绕专业和技能需要,达到“够用”作为规则要求即可。之所以对专业技能课用“实用”为量度,是因为技能课的重点在操作,在动手能力的训练,在努力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上,所以必须突出一个“实”字。减少其课内课,加强其实践教学环节十分必要,这才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现在讲课程改革,讲加大实践教学课时安排,有人误以为只要对那些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减少其课时就行了,其实减少课时的主要对象包括专业基础课中那些过深过繁的学科知识内容,特别是专业课中课内的理论课教学。要把节省出来的课时投放到实践教学中来,这样才能保证达到国家对实践教学课总课时不低于所有课程的50%的要求。

对于选修课,即所谓拓展课,笔者认为把素质拓展与技能拓展相结合方为最好。因为只有选择那些既适合对学生综合素质能进行有效补偿,又能够对学生职位甚或岗位群核心职业能力成长确有促进作用,从而达到能使不同学生的不同特长爱好得到有差异的发展,这不但能更好地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大学生所号召的“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②的殷切期望,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千万不可为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模块要求齐全其形式上的需要而设置选修课,也不可因为自己院校有什么样的师资而开设所谓的选修课,应该严格以对学生“有用”为原则。

正如纲要强调的那样,我们的教育要“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恰恰就居于本科、高职、中职这三级层级分明的培养目标的中间环节上,它不仅满足了社会对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需要,并对国家整个教育体系发挥着上下关联的作用。对下的中职教育,它起着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并为优秀中职生继续深造提供直接通道;而对上的本科教育却发挥着奠基和提供人才培养直接经验的作用。所以大力搞好高等职业教育,分析认识从而准确把握并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将对国家整个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篇4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

一、基于定制化思想的教育培养模式战略连续体

在全球管理界享有盛誉的管理学大师,经理角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亨利・明茨伯格(1993)年发表的文章《定制化理论和理论定制化》中将制造企业定制化战略连续体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文章中他将制造企业的价值链按生产过程分为设计、制造、组装和分销四个部分,并使定制化沿着价值链的下游向价值链上游逐渐过渡,从而形成一个定制化的战略连续体,即:完全标准化、部分标准化、定制标准化、量身定制和完全定制化五个不同的战略。明茨伯格还针对不同的战略举以案例,证实了不同企业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特点需采用的定制化战略不同,五种战略之间并没有优劣之分。文章的重要论断是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买方市场的加深,制造企业的战略变化趋势是从战略连续体的两极向中间过渡。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其价值链尚未有明确的定义,因此对本研究构建战略连续体造成了障碍。由于教育培养模式的过程按时间顺序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专业、课程、教学及其方法设计;2.基础课程的讲授;3.专业课程的讲授;4.实践实习的培训。我们仿照明茨伯格的做法,使教育培养模式过程从下至上逐渐实行定制化,因此得到教育培养模式定制化的战略连续体。由于该连续体同样是按照定制化程度的加深而过渡形成的,因此得到的连续体依然沿用明茨伯格对各战略的名称及定位。基于定制化的教育培养模式被分为五类,依定制化程度的加深依次为:(1)完全标准化的教育培养模式。(2)部分标准化的教育培养模式。(3)定制标准化的教育培养模式。(4)量身定制的教育培养模式。(5)完全定制化的教育培养模式,见下图。

图4-1教育培养模式定制化战略连续体

资料来源:本研究设计

教育培养模式战略连续体的实施主体可包括按教育等级划分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也可包括按社会需要划分的学术性教育和职业性教育等。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也被包括在内,并可依据定制化程度的不同适用该战略连续体。

二、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的内涵

本研究已讨论了基于定制化的教育培养模式战略连续体,并总结出五种定制化程度不同的教育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依据其定制化程度的加深亦存在该战略连续体,实施的教育范围缩小为高等职业教育。因此教育培养模式战略连续体具有普适性,高等职业教育只是适用该连续体的教育类型的一部分而已。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可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完全标准化、部分标准化、定制标准化、量身定制和完全定制化。而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主要是指蕴含定制化思想在内的后四种,不包括完全标准化在内。从实施主体的教育机构来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主要包括职业培训机构、高等职业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职业大学,不包括普通的培养本科和研究生的大学研究性院校。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院校以一定程度定制化的方式,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和手段,学校和企业共同定制具体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构样式。

三、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各类院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实行不同的定制化培养模式,这种定制化的程度可以高可低,因为定制化程度的高低并不是衡量教育模式优劣的标准,真正的标准是教育机构、学校的招生人数和就业率。本研究将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及其实施主体的教育机构和院校进行归纳举例并搭建起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的框架,如下表所示。框架左侧根据定制化程度加深列示出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的四大类型,右侧则依据规模和专业化程度排列出四类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不包括不同本科院校),但院校和定制化培养模式之间没有一一对应关系,也就是说,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模式,甚至采取两模式中间的过渡模式,原因是定制化程度并不能进行定量的测算只能是定性分析。

本研究将用例证的方式说明各种模式的内涵和特点,但是不能直接推断该类院校均属于与该类定制化培养模式。

表4-1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框架图

高等

职业

教育

定制化

培养

模式类型院校类型代表学校

部分标准化非对应关系

高等职业

大学

天津职业大学、南通职业大学、苏州职业大学、九江职业大学、湖北鄂州职业大学、湖南女子职业大学、乌鲁木齐职业大学等

定制标准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天津职业大学、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等

量身定制高等职业专科学校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天津商学院宝德学院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等

完全定制化职业培训机构组织上海荟艺美容化妆培训学校、合肥新视点培训学校、上海松江罗兰教育、上海易运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成都波波时尚摄影化妆数码等

资料来源:本研究设计

(一)部分标准化的教育培养模式

天津职业大学是一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市属普通高校,是天津市普通高校中最早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院校。作为部分定制化教育培养模式的代表,其主要特征是:在学院和专业设置方面,学校设有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国际交流学院、艺术工程学院、眼视光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社会管理系、印刷工程系、社会科学部、基础课教学部共12个教学单位,51个专业。其中在国家示范校建设中,眼视光技术、包装技术与设计、应用化工技术、物流管理、酒店管理5个专业获中央财政重点支持,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社区管理与服务3个专业获天津市财政支持进行重点建设。学校基本形成了以工为主,经、管、文等专业门类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布局。

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方面,学校依然采用标准化的教学模式,没有进行与企业之间的定制化模式。但学校的实践实习很好地做到了定制化,学校的办学紧贴市场需要,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与天津保税区、开发区、华苑高科技园区、北辰科技园区、天津滨海新区,与天津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天津天地伟业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日上免税行(中国)有限公司、天津长荣印刷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蓝星石化有限公司、天津市眼科医院等进行合作,为学生在学期间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实习机会,并提出了实习要求和监督机制,提高学生实操作能力的同时也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实施部分标准化教育培养模式主要表现在教育提供的最后阶段,即实习实践阶段。这种模式定制化程度较低,有可能不能完全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但由于其教育成本较为低廉,管理难度较低,具有其实际应用价值。高等职业大学因其师资规模和学生数量较多,而且在教育定位上偏向于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因此多采用该类教育模式。同时,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职业专科学校也有采用该类模式的情况,在此就不赘述了。

(二)定制标准化的教育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培养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以商务管理类为主、农工商并举的省属公办大专层次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学院现有专兼聘教师500多人,高职称教师占30%,具有“双师”素质教师占71%。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9.5%。2008年全日制在校生12000多人。学校的专业课程的设计和开设过程是经过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讨论,符合科学性、技术先进性和市场需求性。一些具有操作性专业课程学校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到企业中实际观摩、操作,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也促进了企业和学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最终有助于学生就业。学院历来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立就业指导中心,每年举办一次毕业生专场供需见面会,开展一系列推荐就业活动;同时,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或继续升学深造。2005年、2006年、2007年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5.17%、96.16%、98.13%。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实施定制标准化教育培养模式从教育过程的最低端实践实习阶段延伸到专业课程的设计实施阶段。该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课程设置和传授根据市场环境和企业需求而定,在设置之前进行需求分析和实用性分析。在整个教育培养模式的过程中的实践实习和专业课程实行了定制化,而基础课程和设计阶段仍然采用的是标准化。采用此类模式的学校多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院与企业的交流合作较之职业大学更为密切和深入,该类院校的毕业生在学位证书方面可能略逊一筹,但由于技能符合市场和企业需求,往往拥有较好的就业机会。因此越来越多的职业大学也跃跃欲试,尝试该类模式。可见,在教育的培养模式上同样验证了明茨伯格的理论:无论是制造业还是作为一种特殊服务的教育业,其趋势都将是从战略连续体的两端向中间过渡。

(三)量身定制的教育培养模式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是首都师范大学与北京国融远景投资有限公司合作举办的高等职业专科学校,是实施本科层次学历教育的新型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学院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紧跟当代科技、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趋势,突出特色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理念,成立了独立学院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是中国独立学院协作会常务理事单位,教育部普通高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研究课题组成员,全国独立学院教材编写委员会发起人,办学经验被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收入《新机制・新模式・新探索--独立学院办学经验启示录》一书。学院下设软件工程学院、应用外语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设置应用型专业,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数字媒体艺术、舞蹈学等30个专业及专业方向。

学院充分依托首都师范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已建立一支优秀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51人,博士19人,硕士155人。同时,根据教学需要,学院从各高校、各专业领域聘请优质教师和突出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使教学组织和内容更具活力。学生入学后,实行学年学分制管理,学制四年。学习期满,成绩合格者,颁发教育部电子注册、国家承认学历的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颁发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学士学位证书。学校办学的最大特色是不光重视专业课程和实践实习的定制化,即符合企业和市场需求,将定制化深入到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基础理论课程是专业课程的基础和依托,但是目前各个职业学院普遍设置的基础课程大多与专业课程脱钩,不能很好的进行过渡,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学校的各科基础课程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和学员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和教育,实践证明了这一做法的科学性,学生反映基础课程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英语、马克思,而是有助于他们进行专业课学习的基础知识课程。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实施量身定制的教育培养模式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实习的设计教育环节皆融入定制化思想。基础课程的安排上采取标准化,在基础课程结束以后的专业课程的设计、配置和评价方面以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可以很好的满足关系企业的需求,同时也使得学生的实际技能较为单一而不适合其对其他企业的应聘。这种培养方式适合校企联合类的学校。

(四)完全定制化的教育培养模式

职业培训机构上海力源职业技术培训中心(Shanghaip&SVocationaltrainingCenter)是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的引进办学单位、上海市数据库用户协会培训中心,主要从事数据库及网络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培训。学校始终面向it职业前沿,致力于培养中高级it技术人才,为学员提供最先进的个性化实训课程和专业课程及基础课程,课程及专业实施定制化设计,即定制化贯穿整个培养教育模式之中。作为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准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所具备的优良的教学质量和优越的学习环境,已成为上海市首屈一指的培训基地。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实施完全定制化的教育培养模式在教育全过程中,即从设计和实施均将定制化贯穿始终。此类教育模式主要被培训机构所采纳,该模式脱离了基础课程的束缚,全程定制化,为企业提供急需的人才。但其工作面的狭窄和不稳定性,是其难以成为主流教育模式的根本。并非定制化程度越高越能适应教育机构要求,高职教育机构在办学过程中成本和效率是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之上是学生的就业率。

此外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完全标准化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已被普通大学的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多数注重学术能力的培养和教育,突出培养学生宽广的知识结构和探究精神,而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这些主要体现在其专业、课程、教材及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注重基本素质和能力。在基础课程是按照全学校的层面进行设置的,如英语、数学及思想政治课程。在专业课程上,大学会结合专业特点,为学生制定几门必选课和选修课,这些课程的设定各年不会有太大的变动。在某些学校可以看到十年不变的课程,教授课程的老师还是一个,知识结构不能得到及时的更新,有时甚至已经过时的知识还在传授给学生。当然,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可以培育出很优秀的理论人才,在思维和战略等层面是其他类别高等教育所无法达到的。在实践实习方面,大学的一些学院或是专业会要求学生毕业时必须有实践经验,但是多数学校都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实习单位,对于学生实践学校的质量和效果也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

总上所述,大学本科及研究生以上的培养教育模式是完全标准化的,由于生源素质比较高,所以能培育出一批全方位的人才。

四、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的基本模块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范围内都已公认模块化是对定制化产品的开发设计和生产制造的最佳技术。在制造业中,模块化就是通过将产品中具有相似功能或相似结构的功能部分设计成具有同一标准的接口,就可以在产品的配置过程中,通过替换不同的模块来实现产品变量的功能及其性能的差异化,从而具有不同功能和性能的产品来满足个性化的客户需求。

模块化的在制造业实施策略之一就是构件模块化,它主要包括三种形式:

(一)“量体裁衣”式模块化(cut-to-fitmodularly)

一个或多个构件在预置或实际限制中是不断变化的。如pRentiCeHaLL出版公司的网站,对一般浏览者提供共性的出版信息,但对注册用户则根据用户注册时的需求特征进行定制服务,其网页也是根据注册者的喜好程度进行调整的。

(二)总线模块化(busmodularity)

该策略采用可以附加大量不同种构件的标准结构。这一术语来自使用总线或底版的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如一些杂志响应了这种总线模块化的定制模式。杂志的结构和出版过程提供了总线,从而可以针对个性化订阅者的要求配上不同数量的社论、广告和文章。

(三)可组合模块化(sectionalmodularity)

它提供最大限度的多样化和定制化,允许任何数量的不同构件类型按任何方式进行配置,只要每一构件与另一构件以标准接口进行连接。如软件开发早已采用了面向对象的体系结构。在这个系统中,一段程序代码就是一个高度模块化的对象,根据对象类型简单而完整地定义模块之间的接口。对象可以在不同的程序中多次重用,形成可组合模块化,可以快速开发完全不同的应用程序。

在理论回顾部分,本文已经对教育实行定制化的方法进行的探讨,认为模块化的思想和方法同样适合教育培养模式的定制化中,并将取得很好的成果。教育培养模式中包含诸多的因素,如教材、课程、组织结构、教师、教学理念、办学特色和技术等都是模式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文将教育培养模式的各个组成要素分为教材模块、课程结构模块、组织结构模块、教师模块和关键技术模块。本研究在模块的设计过程中,采取“量体裁衣”式的模块化形式,对每个子模块的设计和制定上遵循顾客导向型原则。各子模块设计好后进行总线排序,模块本身无必然的前后顺序,但是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所以作为一条总线便于理解和实施操作。最后是可组合模块化思想的应用,每个模块下都会有相互替代和相互依附关系的子模块,因此具体到某一特殊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取组合。以下便是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模式框架下的五个基本模块及其组成部分及其子模块。

图4-2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基本模块

资料来源:本研究设计

(一)教材模块

教材模块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公共课教材、专业必修课教材、专业选修课教材和实训课教材。模块可以进行再细分成小模块和相互整合成模块组。模块再细分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和分解,建立小的模块,如机械制造工艺学中的成组工艺模块等。模块再整合即可将不同模块下相关联的教材内容有机集成起来,前后呼应,便于学生的选课,如计算机应用模块组、机械设计模块组等。在教材模块化的基础上,采用可组合模块化思想,将各种教材的模块根据学生的特点组成不同深度和不同内容的教材、教学片和教学计划,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满足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各种不同的需求,实现个性化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教育模式要求:公共课教材采用全国通用或是获省部级以上认证的教材,其内容应符合教科委的相关要求和学生实际学习要求,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变以适应变化。专业必修课教材的选取和设计做到校企专三方合作制定。学生在专业选修课教材的选择上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兴趣和就业方向进行自主选择。最后实训教材可由实践教师和实习单位共同编写或是选择参考教材。

(二)课程结构模块

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是教育大规模定制的基础。

在教育领域,模块化的知识结构是教育模块化的重要方面,这里有不少的研究。模块化的课程及模块化的监督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英国的大多数大学每个学生在每学年里都要完成12个模块,每个模块的总学习时间为100小时,由于每个模块的学习量是相同的,因此每个学生只要每年所选的模块数相同,无论学生所选的模块各人之间有多大差异,学习负担和学习量都是相同的。对于学校而言,则是大大减少了所开的课程数目,简化了教学管理工作,从而降低了教学成本,简化了教学管理。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另一个优点是有利于课程内容的改革和更新。由于模块对外的接口是稳定的,模块内部的内容则可以比较自由地加以调整,以便及时吸收最新的科技成果。模块化的课程结构设计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中也有一些成果,如把课程分为基础平台模块和专业平台模块,前者是针对大一新生,统一学习教学内容,后者针对大二学生,分专业针对不同特点的学习。

郑确辉把商科的课程体系分为四个模块:一是通识类基础课模块,包括人文科学基础、商学基础、工具课基础三类。二是专业方向课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两大部分。三是综合实践技能课模块,包括工种技能训练课、企业生产实践课、教学实习课及综合实践课。四是选修课模块,包括专业性选修课和扩展性选修课两大部分。以上这四个模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不同的角度加强高等商学院校学生所应具备的素质,构成了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1]陈国平把他们学校机电系的课程分成7个模块,前六个都是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而第7个是专业方向课模块,有多少个专业就有多少个专业方向模块,加上选修课模块就构成了所有课程。只要修完某专业所需的模块课程,就可以拿到毕业证书。拓宽了专业知识,解决了专业设置过宽或过窄的矛盾。

本研究的课程结构模块与教材模块相一致,分为四个子模块即:公共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训课程。课程模块的具体制定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参见上述学者的模块分类方法,此处不赘述。

(三)组织结构模块

不同时期赋予高校不同时间组织结构模式:即“水平时间组织”、“垂直时间组织”、“零时间组织”和“负时间组织”模式。

水平时间组织是指人们在常规思维和运作模式下的时间概念。水平时间认为,运作是需要时间的,运作总是滞后于思维。一个按水平时间运作的高校,不能预测未来教育市场的需求,不能为满足这些需求而提前做好准备,不能满足客户(用人单位)的即时需求。他们注重争夺教育市场份额,不关注为教育对象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

垂直时间组织是一种新的思维和工作模式下的时间概念。它不是按照线性的原则来思维和运作,不带任何偏见,也不受任何历史约束,可以随时打破传统教育做法赢得市场。在垂直时间中从事高教工作,能迅速获取必需的知识、教育资源等,为当前高校面临挑战寻找新的解决途径。

零时间组织是从垂直时间的视角审察问题,在如何对待未来教育客户(包括用人单位当前可预知未来的教育需求)上有全新的观点:他们懂得教育市场占有率不再是衡量高校成功的标准,因而不是去争夺已经存在的饱和市场,而是着眼于创造新的市场;他们把处在高校运作链上游的生源和下游各种教育需求的用人单位,看作自己的有机体而不是其他实体;把学习看作是一种工作。这种思维模式和工作模式称作零时间,按零时间模式工作的高校称之为零时间高校。

负时间组织是通过垂直时间看到尚未开拓的新兴教育市场,就立即着手发展和获取能够占领这个市场的实力,这个从看到“新兴市场”到进入这个市场的阶段称作负时间。负时间为零时间高校聚集一流的教师、学生、各种教育资源与知识,是零时间高校进入新兴教育市场的重要环节。

由此可知,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下的组织结构模块可由彼此互斥的四种组织结构形式构成,即:“水平时间组织”、“垂直时间组织”、“零时间组织”和“负时间组织”。不同程度的定制化培养模式所采用的组织机构形式不同,随着定制化程度的加深,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应顺次采用水平时间、垂直时间、零时间和负时间的组织形式。并非完全定制化的教育模式一定要采用负时间组织形式,只是从匹配度上更为契合而已。如今高等教育处于可持续发展期,教育市场的瞬息万变,必须考虑未来的新兴教育市场,这就是为什么高校必须选择“零时间”、“负时间”工作模式,以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理由之所在,也是其发展之必然。为高校竞争的核心要素,高校如运作在零时间上,就能为教育对象提供即时满意服务,并且赢得他们永久的信任。

(四)教师模块

教师是学校的支柱资源,也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要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就必须重视学校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一个优良的师资队伍要适当规模的教师数量、合理科学的教师结构、全面系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和公开透明的教师选聘制度。

教师模块中的教师应包括专任教师、“双师型”教师及负责日常教学的行政性教师。专任教师是指拥有一定的理论教学基础和相应的技术职称,但相对于“双师型”教师而言没有其他社会职务和工作,仅为在校教书育人的全职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要具有讲师以上职称,且具有其他专业技术职称。这就要求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授不仅应该具有雄厚的理论教学基础,更应具有扎实的实践功底;不仅要掌握高等教育基本教学规律,更应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具有教师和工程师的双重素质和能力。因此,与其他学校相比,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要求更高,压力更大。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区别于其他普通高校的特色所在。

实行定制化培养教育模式的高职院校要合理控制教师数量和规模,定制化要求教师队伍要具有一定数量基础来应对不同学生和企业定制化的需求,同时教师队伍也不能因此而盲目扩张,由此带来的组织结构和人员分配问题将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因此教师数量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培养和配置更新。

教师结构在构成上应做到多样化和专业化的统一,高职教育不仅教授符合企业和市场需要的技能知识还应做到尤其深度和宽度。宽度要求教师在自己授课范围内尽可能以发散思维模式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学生思想打破禁锢状态,为学生未来更高层次的发展奠定基础。深度则要求教师在一定宽度的基础上,还应“术业有专攻”,使学生的技术水平跟得上科技和社会的进步。

培养和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走出去”,即学校应规定专业教师每年应该利用一段时间到企业去锻炼、调查研究,通过实践学习操作技能,了解前沿知识、先进技术以及积累工作经验,以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是“请进来”,即引进人才,学校从企业聘请具有相当学历、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如会计师、审计师、工程师等作为兼职教师,进入课堂为学生授课,将积累的工作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训技能的培养锻炼。将这两种方式相结合,即将人才培养和人才引入相结合,才能使高职定制化教育培养模式得到很好的支撑。

最后是公开透明的选聘制度,由于高职院校教师待遇优厚,因此成为无数人青睐的就业岗位,在学校招聘教师的首要环节就要把好关。选用德才兼备的教师是高职定制化教育的关键,制定合理有效的奖惩激励制度也是维持教师积极性的保证。

(五)关键技术模块

1.网络技术

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网络技术的应用,全国统编教材、全国统一习题库、全国统一试题库、全国教学知识库及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等都离不开网络技术。目前宽带技术的发展已能较好地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定制的实现。

2.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显著提高教学片的质量。世界银行的调查表明,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改造传统教学方法,学生们学习1~8个月的收获便相当于传统教学中一年的收获。因此,要把科学技术知识以最生动、最科学、最符合教育心理学的方式传递给学生,需要把教材的编写和教学片的制作作为部级的重大项目来实施,需要组织各方面最好的教师和专家建立专门的研究小组,需要建立这方面的高水平的基地。

3.集中与分散统一的管理技术

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可以应用到全国高职院校,需要该类院校一起参加,协同进行。参与的高校越多,定制化的效果就越好。因此,需要采用集中与分散统一的管理技术。这里涉及到许多管理方法和措施。例如,某高校教师将自己发明的优秀教学方法上网与大家共享,需要考虑如何进行奖励。又如,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如何进行监控,以确保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篇5

(1)不少院校的管理者及师生参与热情不高

产教融合仍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冲破传统教育观念、体制、模式和内容的束缚。

(2)部分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单一

没有结合学校实际,认真思考和探索可行的产教融合模式,没有与相关企业积极进行广泛深入的联系与合作。

(3)部分院校产教融合实施效果较差

未能依据国家关于开展产教融合的政策,制定相应可操作的规定办法和实施细则。实施时没有明确的预期目的和措施,且缺少监督和评价。

(4)许多院校产教融合仍然套用传统的安排学生实习方式

合作伙伴跳不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圈子。

(5)不少企业参与合作的热情不高。

由于企业尚未获得合作教育带来的利益,对产教融合认识不足,把培训学生视为额外负担。有些企业产教融合只盯住名校、名专业,对高职学校不感兴趣。

2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

(1)坚持产教融合,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产教融合是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行业企业工作岗位需求,是人才培养目标内在要素优化和建设的终极目标。首先,科学定位人才目标,开展专业调研。其次,培养方案制定后要有动态跟踪,通过及时调整解决人才培养周期与行业企业即时需求的矛盾。再次,坚持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作用,在改革实践中坚持学生主体、能力本位,以学生成长成才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最高理念。

(2)坚持以校为本,尊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律。

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是在中等教育基础上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高级专门人才。专业教育表明高等教育的性质,中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起点或基础,学术性或职业性是对专业教育类型及产教有机结合要求的进一步揭示。因此,高等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坚持理实合一,积极推进工学结合。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这是一个双向过程。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和信仰广泛地存在于对工作和生活多方面的解释中,其中最有效率的学习是在一定社会实践环境中,学习者为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进行的积极主动性学习。这种基于工作和生活实践的体验对学习者的刺激最强烈,能够充分激发学习者的能动性,使学习带有明确的目标和针对性,从而扎实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教育部教职成[2006]4号文件提出:职业院校推行工学结合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帮助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是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

3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1)以岗位(群)任职要求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学校各专业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行业、企业及毕业生调研分析基础上,根据行业和区域经济特色,确定专业方向,并由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一起分析,得出职业岗位(群)相对应的技术能力、关键核心能力以及从业者基本素质,根据生产过程确定培养方案。

(2)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设计真实的企业生产情境。

遵循为职业而学习的原则,让职业成为学习的动力和起点。根据工作任务精心设计,以企业生产的具体产品的质量控制全过程来设计检测项目,进行项目化教学。按照岗位任务,循序渐进地组织学生进行能力训练,以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所有“教学做”活动均在校内或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引导,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3)以工作过程为中心,理论实践有机融合。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依据岗位实际工作过程,通过归纳、抽象、整合,按照实际生产顺序来设计课程体系的每一项任务。学生通过一项任务的学习就可以完成一个岗位对应的全部任务;通过若干个任务的学习,学生便可以获得所在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资格。以情境教学为主,任务驱动,按职业岗位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来训练和传授相关技能,使学生在完成工作过程中学习相应理论知识,训练各项技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扮演组织者、协调者、评价者角色,应及时提供咨询、帮助。

4我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路径

(1)健全组织机构。

为保证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有序进行,必须建立健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组织机构,并明确各机构职能。除了校内正常教学组织机构外,还设立学术委员会、校企合作办公室、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机构,构成完整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组织体系。

(2)构建服务平台。

构建服务平台是实现校企合作从“一头冷一头热”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根本转变的有效途径。通过构建平台,开展一系列对外服务和项目对接,为教师和学生创造更多的科研、学习机会,形成人才培养、科研开发、技术服务、对外合作交流多层面、多方位合作。

(3)建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鼓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开展实训,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鼓励将课堂建到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校企密切合作,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4)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实施者,担负着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3项职责。因此,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提高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为了做好“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出台相关管理制度,采取一系列措施,最终取得了良好效果。

(5)创新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

为规范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工作,提高人才培养实效,学校修订完善了教学(实训)管理制度和科研管理制度,对人才培养的组织、实施、评价做出规定,明确科研、教研的重点是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开发,从制度上保障了产教融合工作的开展。

(6)深化课程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能力;创新教育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许多有识之士也对在大、中学生中推行创新教育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来说,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尤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目标是具有一定技能的专门人才,其能力的构成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专业技能的培养,其二就是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前者主要体现在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和运用上,这方面也往往是学校和学生关注的重点;而后者主要体现在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和各种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上,这却经常被施教者和受教者所忽视,但恰恰是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和贡献社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显得更为重要。

我们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而创新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和学习上的功利主义的驱使,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学生经历的是频繁的考试、堆积如山的资料、大量死记硬背的知识、机械重复的作业和题型,这样魔鬼式的训练渐渐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逐渐形成了迷信权威、迷信书本、迷信老师的思维定势,不敢提出质疑和自己的观点,从而使学生思维呆板、缺乏发散和创新能力。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突出体现在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缺乏创新的毅力、缺乏创新的兴趣、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以及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主要表现在上课时思维缺乏活力,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这一状况不仅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对学生的就业和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障碍。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课题。

一、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从学生的就业前景看。高职院校应以培养应用型的专门人才为主,而我们在教学目标设置上,还是采用了传统的模式,理论课程占据比重过太,而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相对缺乏,许多课程的设置与市场的实际需要之间存在严重脱节现象,这直接的后果就是毕业生在就业时竞争力普遍不足,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这一现象如不尽快加以改变,将更为严峻地影响学生的就业形势。

其次,从历史发展来看。许多国家的经验都说明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先看美国,近百年来美国在经济上的高速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与其注重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分不开的。创造学诞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并于四、五十年代得到迅速的发展和重视。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前身是爱迪生实验室。爱迪生在世时,那里的大学毕业生并不多,但发明成果累累,可爱迪生去世后,通用电器公司引进了不少大学毕业生,可新的发明、创新反而相对减少,为改变这一状况,公司组织人员总结爱迪生生前从事创造发明的方法和经验,并撰写教材,对员工进行培训。经过这一举措,公司的发明专利数量比培训前提高了三倍。通用电器公司这一创造工程培训的成果,震动了美国社会各界,以后学术界将这一事件视为创造学正式诞生的标志。此后,创造学及其分支科学也逐渐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再如,日本对创造学也很重视,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注重把国民创造力作为第一资源来开发,日本政府把每年的4月18日定为全国发明节,并在各城市普遍开设星期日发明学校。1982年,日本更是把发展独创的新的科学技术作为一项国策,把提高人们的创造力作为通向21世纪的桥梁,从幼儿园开始就实施创造教育,在企业开展创造教育和创造发明活动更是十分普遍。

而在我国,创造教育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才真正开始的。1979年,上海交通大学许立言教授首开创造学课程,其后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也相继把“创造学”列为大学生的公共必修或选修课程,一些中小学也开始对中小学生进行创造性教育。有不少学校在这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的驱使下,更多的学校的素质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上更多还是采用灌输教育、题海战术,这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但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关系到全民族的发展和振兴,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作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这方面应是责无旁贷的。

二、创新能力培养的可行性

法国哲学家伯格森认为,创造力是人类生命本身的属性,在《创造的进行》一书中,伯格森将创造潜力的发挥称为“生命力的激发”。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指出:“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由此可见,创造性决不是少数“天才”的专利,她是我们人类本身的属性。

与智商不同,一个人的创造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在创新思维形成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心理学研究揭示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要和培养与创新思维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这里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坚韧性、强烈的动机、热情、自信心等等。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创新能力是每个人都有的内在潜能,要有效地开发出这些潜能,需要个体有从事创新活动的驱动力,个体的兴趣和动机是从事创新活动的内驱力,非智力因素减弱以至降到很低水平,是创新思维不活跃的关键因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因素,就要激发强化他们的非智力因素。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要让他们相信自己有创新能力,有能力受到他人的尊重,有能力独立地解决各种问题。其次,要尊重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永远保持其具有好奇、质疑、探索的自觉意识。最后,要形成一种自由的空气和民主的氛围,允许不同意见存在,这是保持创造力的源泉。

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实施创造性教育,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掌握运用创造技法和培养创造的个性心理品质等途径来实现。

三、学校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关键作用

学校作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高等职业院校,要做好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育观念的创新

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首先,学校要加强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努力营造出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和环境。在考虑培养目标时,应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应在各类学生中开设创造学相关课程;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也要注重这方面的引导和宣传,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要针对学生的求新、求异心理,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通过开展各种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以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及其能力为前提。高职院校要加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舆论宣传,创造出人人想创新,比学竞争、奋发向上的舆论氛围。学校的科研、教务管理部门和学生处、团委可组建学生创新活动领导小组,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学生科协、社团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课外科技制作、调研及相应的竞赛、展示活动。学校要对学生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如开放实验室、机房,建立大学生创新基金、实行大学生创新奖励制度等。

2.教育内容的创新

教育内容的创新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

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内容的创新,高职教育就是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应以基础知识为主,坚持“必须,够用”的原则,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探索出课程改革的新路子。高职教育在教学中必须能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和知识的运用,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可参考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根据用人单位和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设置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进而确定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改变单一的以学科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进行合理配置,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要。例如,在单片机教学中,传统单片机教学一般是以mCS—51系列的八位单片机为主,而在实际应用中,十六位单片机已经相当普及,而且使用更方便。我们可以尝试改用凌阳十六位单片机来教学,并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生的电子实习中,组织学生由散件来焊接组装单片机,在课程设计中,利用学生自己组装的单片机结合一些必要的设备进行一些简单的开发应用,这样就使得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3.教育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教师来说,方法的传授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这也对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

例如:在创造学基础的教学中,在每节课上给出一道创造性思维的题目供学生讨论,这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些创造性题目的训练,锻炼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例如,有道题目是请学生说出“为什么下水道的盖子都做成圆的?”当学生经过思考给出正确答案后又进一步提出:“除了圆形,还有什么形状也能满足这一需要?”再将这一题目从平面图形推广到立体图形,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这种几何体有什么用途。再比如有这样一道题:“燃烧一段不均匀的绳子需要一个小时,如何用这段绳子来确定半个小时?”当学生回答出以后,又进一步提问,能否由两根这样的绳子来确定45分钟;更进一步,如能给出更多的绳子,是否能确定50分钟的时间?通过设问使得问题一步步深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思考上。

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发表意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推断,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有意识地介绍一些当前学科的前沿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兴趣。

例如,在《数据结构》课程中,当讲到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时,补充介绍了算法中的p问题及np问题这类较前沿的问题;当讲到图的最小生成树时,又介绍了旅行商问题等经典问题,进而介绍了其求解的有关启发式算法,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中应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技能型人才。技能训练,不仅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促使高职学生技能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之一。它对增强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现代化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保障作用。它既能摆脱课堂教学标准化、同一化的弊端,又能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被动地位,把理论联系实际这一职业教学原则贯穿在教学的各种组织形式和要素之中,正确处理好理论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本着理论教学“必须,够用”的原则,以促使职业技能的形成为前提。例如,在电子技术应用及工业电器自动化等专业,开展自己动手组装黑白电视机,自己动手组装单片机等一系列实验实训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实验、实习、实训环节,把职业意识的培养和专业技术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教学与专业技能潜移默化地融为一体。这样既缩短教与学、学与用的距离,又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奠定基础,增强学生就业的适应性。

4.教育评价体系的创新

教育评价体系的创新是创新教育的保障。

在强调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对传统的考试模式也要作相应的变革,取消“理论知识”评价标准,实施“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要改变传统单一的理论考试模式,采取多样性、灵活性的考核形式,注重形成性考核,注重平时的作业、实践实训、调研报告等环节,弱化理论考试的比重;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常规测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制度,重点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引导教学朝着重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向发展,真正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培养目标。

还是以单片机课程为例,可以根据学生电子实习中组装的单片机的工艺质量、课程设计完成情况和期末测验成绩综合给分,这样“知识、技能、素质”的综合评价更为合理,也很好地避免了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

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是时展和民族振兴的动力,也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让我们共同探索,为找到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模式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姚凤云、苑成存创造学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篇7

1关键能力的内涵

“关键能力”常被称为跨职业能力,指的是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它超出了专业技能和知识的范畴,是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能力在从业者的未来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是从业者的综合职业行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从业者具备了这种能力,并内化成为自身的基本素质,那么,当职业发展变化或劳动组织形成发生变化时,他就能够从容地在变化的环境中重新获取未来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实现可持续性的自我发展。

2培养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必要性

21世纪的到来,意味着技术的变化愈来愈全球性,技术与工艺的进步愈来愈快。技术与工艺的变化必然导致工作组织的不断变化。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只进行单一职业岗位(群)的培训,并在此基础上仅仅培养学生一些具体岗位(群)的技能,已经远远不够。而要想使学生将来能适应并胜任新的工作、新的任务和新的环境,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职业教育就必须让学生获得一种非常有价值的、与人的综合素质有关的能力――关键能力。

3高职院校“关键能力”的培养模式

3.1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实质上是让学生通过承接和完成某个具体项目来实施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的培养,达到“关键能力”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基本是独立思考,主动获取和加工信息,设计工作步骤和方式方法,分析并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完成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转化,并通过互帮互学来完成项目工作。首先,项目实践课题放在小组内让学生讨论,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工作计划;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个人的知识欠缺将通过共同讨论、集思广益来弥补;经过大家讨论,群策群力最终确定出较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期间实践指导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然后,按照确定的最优解决方案,学生独自或以小组方式在各自独立制定的工作计划指导下完成工作。工作结果要按照预定的目标来进行自我和相互的检查,并判断达到的效果如何。

概括起来,项目实践教学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收集信息阶段:学生了解课题工作要求,根据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独立收集、分析和整理信息。

(2)独立制定工作计划阶段:学生按照课题实际需要,自己独立确定各自的工作计划,包括:工作步骤、工作时间、检验计划、需求计划、设备使用计划等。

(3)决定阶段:各自的工作计划在组内共同讨论的基础上确定最终的实施方案。

(4)实施阶段:学生按选定的最终工作计划,各自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5)检查阶段:经常性检查,中间检查,学生自查,学生互查,教师检查交替进行,除对工作计划以内的内容进行检查外,还应对工作安全和质量保证情况进行检查。必要时还要进行排除故障的练习。

(6)评价阶段:由实践指导教师进行最后的工作总结、成绩评定、并找出差距和改正办法。在各个阶段都确定相对应的教学培训目标,学生经过多个项目实践课题的不断强化培训,通过教师不断地启发、引导,在完成课题的技术活动中使学生懂得遵循行为科学原理,形成自觉的行为意识,构成完整的职业行为方式。

3.2团队教学的组织方式

无论职业院校的专业理论学习,还是实验实践及实训,教学组织的选择和安排对教学和学习效果会有很大的影响。为了能够使教学最优化,学校应采用排式教学组织形式(圆桌式教学组织形式)和“做中学”式教学组织形式。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合作,增强了团队工作精神、独立工作以及解决个人所负责工作中问题的能力;学会了和他人交流、进行创新性思考;锻炼了批判性地评价自己工作成果的能力。

3.3教师作用和地位的改变

在项目教学、小组教学等新颖教学组织形式中,职业院校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技能传授者,而是一个顾问、支持者和咨询专家。教师一般不再总是站在教室的前方宣讲知识,而是站在小组的旁边,随时指导学生。教师地位和作用的这种变化并非说明对教师的要求降低了,相反却是提高了。教师经常要面对一组学生,解答一个群体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因此,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要有丰富的行业、企业实践经验,具有工程实践经验,以适应新形势不断变换的要求。

3.4产教结合的实训基地

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建设相应的实训基地,使教学直接融于生产环境中。这就要求加强校企合作办学,实行产教结合的生产教学模式。学校投入一部分资金到企业,既节省了企业开支,也能使学生尽早接触生产实际;教师也可以经常亲临现场,感受企业技术革新的不断变化。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篇8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技术兵;国防教育

随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尖端武器装备的普及,军队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依托高等职业学校培养专业技术兵则是军队根据专业技术兵员补充的需要,在高等职业学校建立专业技术兵储备基地,由学校从在校生中选拔,经当地军分区确认后进行专门培养,毕业后入伍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业技术兵员。此举是全面提高专业技术兵培养质量,加速推进军队人才培养的重大举措。对加强专业技术兵教育管理,确保为军队输送高素质高级技能型军事专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推进专业技术兵培养工作,构建科学的培养体制和机制,为我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就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军委主席“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理念,落实“十二五”规划,遵循高等职业学校育人规律和军事人才培养规律,融合国防人力资源开发和地方人才资源开发,对专业技术兵培养工作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应坚持国家主导、制度创新、市场运作、军民兼容的原则,充分依托和利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改进军队人才征招选拔方式,完善从高等职业学校直接征招各类人才的政策措施。应着眼军事高技术和信息化战争,适应国家“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和军队质量建军的要求,组建专业技术兵储备基地,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切实加强专业技术兵的选拔、征集、培养、使用、储备和动员的系统化建设,打造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可靠平台。

一、依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专业技术兵工作的意义

依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专业技术兵可以充分依托地方教育资源,为部队输送更多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军队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提供坚强的支撑和保障。同时,也可增强地方院校学生乃至全社会的国防意识,并可拓宽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一)依托地方高职教育资源,提高专业技术兵培养质量

1.军队对专业技术兵的要求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正好不谋而合。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特别是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齐全,课程体系完备,师资力量雄厚,信息来源广泛,教学实验和图书馆条件较强,因此,利用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理念培养专业技术兵,可以有效地弥补军队院校的不足,有利于把地方的教育资源用来提高军队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军队人才培养速度,以加强对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

2.拓宽了专业技术兵来源,提高了专业技术兵素质。目前,中国高等职业学校有1200多所,在校生1128万余人,依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专业技术兵,能确保军队有可靠、稳定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来源,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二)发挥综合效应,推动学校国防教育和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

1.推动高等职业学校的军事课教学工作。军事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其课程性质是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我国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服务。在高等职业学校进行专业技术兵培养,能使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军人和战争的存在,增强国防意识,从而更加牢固地树立爱国主义观念。

2.带动高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专业技术兵作为未来军人,政治素质是第一位的,必须加强政治素质的培养,筑牢思想道德防线。通过加强专业技术兵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3.有利于提高高等职业学校各项管理活动。专业技术兵作为一个群体,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观念、鲜明的政治态度和参与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精神风貌,应该成为大学生身边的标兵和榜样。通过对专业技术兵进行军政训练,可以带动全体学生增强纪律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有利于学校各项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提升国防科技和专业技术兵储备动员水平,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高等职业学校以培养专业技术兵的形式,向军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拓宽了高等职业学校为社会服务的渠道,使学校不但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且培养国家的保卫者,成为新型军事人才的培育基地。作为新形势下高等职业学校拥军的新形式,专业技术兵培养进一步密切了学校与军队的关系。培养专业技术兵可增强国防动员能力,在未来的战争中,学校能迅速动员一支用先进理论和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高科技大军,这是打赢高技术和信息化战争的重要保障。同时,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还可拓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四)探索利用专业技术兵储备基地培训预备役军人,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预备役部队是我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专业素质的高低,对打赢未来高技术和信息化战争至关重要。利用高等职业学校对预备役专业技术兵进行系统培训,可极大地提高预备役部队的专业素质和战斗力,提高我军现代化作战的能力。

二、专业技术兵培养体制和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技术兵培养体制

高等职业院校应与当地军分区合作,建立高校专业技术兵储备基地。军、校双方成立专业技术兵教育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协调本校有关部门、军事教研室和系部,组织开展专业技术兵教育管理工作。专业技术兵实行相关系部和学校学生处(武装部)共同管理,以系为主的管理模式,同时接受当地军分区的指导。学校学生处(武装部)、教务处和有关系部要按照标准条件,落实专业技术兵选拔、招收和培养工作。

(二)专业技术兵人才培养方案

1.专业技术兵教育管理工作,应当遵循普通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着眼军事人才培养要求,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主,注重军政训练(含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养成,夯实任职需要的素质基础。要科学设计、精心实施专业技术兵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毕业生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军队,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践行科学发展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

上,重点掌握从事专业技术兵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以及军事知识技能;具备较快适应专业技术兵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体魄;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3.加强素质教育,强化国防教育,明确培养目标。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专业技术兵培养的全过程。按照军队对专业技术兵的要求,培养“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军队后备专业技术兵。专业技术兵毕业以后,应与军队工作要求实现无缝对接,特别是在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技能上具有明显的优势。高度重视和精心设计专业技术兵的军事理论教育和军事技能训练,以及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国防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造就一批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4.在坚持与普通大学生专业培养目标基本一致,总学时、学分基本平衡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合理、必须够用的原则,适当精简、科学设计专业技术兵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工夫。

三、依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专业技术兵的具体对策

(一)统筹规划,加强组织领导

积极依靠军队和地方、个人与集体的多元力量,建立起由国家、军队、社会、高校和家庭构成的“五位一体”的专业技术兵培养体系和军地职能部门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坚持专业技术兵培养军地双重领导体制,努力形成军地密切配合的教育格局。

学校要将专业技术兵教育管理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建设发展规划,并作为系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学校专业技术兵教育管理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学生处(武装部)、教务处、军事教研室和有关系部要切实履行各自职责,严格程序和制度,确保专业技术兵选拔、招收和培养的质量。

军地之间要密切合作,按照职责分工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当地军分区应选派军事教员,定期来学校讲授国防教育课,让广大专业技术储备人才提前了解部队,掌握军事基础知识。军队要积极为院校提供人才培养信息,确保储备基地人才培养工作的正确方向,为建设强大国防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二)真抓实干,强化军政训练

专业技术兵的军政训练应以国防教育为主线,以军事理论教学为重点,通过军政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训练储备合格专业技术兵打下坚实基础。

军政训练应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作为专业技术兵必修课或者必选课计算学分。专业技术兵军政训练成绩要记入学生成绩档案,毕业时应当达到规定的标准和要求。除了军政理论课教学和在校日常训练,一般在第一、第二学年应安排以军事训练和部队见习为主,集训总时间不少于14个训练日的集中训练。训练地点应与军队作训和动员部门结合,由部队、军队院校或者训练机构作为训练基地,承担集中训练任务。

(三)教育管理,提高学生素质

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要更加重视专业技术兵的军事化管理以及教育培养的统一化、规范化和强制性要求。学校相关部门应建立工作例会或者合署办公制度,定期分析专业技术兵教育管理形势,及时掌握专业技术兵思想变化、社会交往等情况,加强教育引导。应从着装仪表、行为举止、礼节礼貌等方面,加强专业技术兵作风纪律养成。专业技术兵应定期向辅导员汇报思想情况,遇到重大问题或者特殊情况应当及时报告。学校要每年开展评选优秀专业技术兵活动,结合学年总结进行表彰。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篇9

关键词: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054-03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受教育者设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原则、程序和方式。

近年来,随着城镇建设的迅猛发展,建设类人才需求激增,推动了我国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当今,建设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层出不穷,其评价也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究竟哪种建设类人才培养模式最优呢?难以一言以蔽之,单一的建设类人才培养模式显然难以囊括情况复杂的实践。笔者拟对我国建设类高职教育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分析,以抛砖引玉。

建设类高职教育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特征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海外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美国“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拿大“CBe”(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英国“三明治”(“CBet”)人才培养模式;澳大利亚“taFe”(技术与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台湾“建教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等。

中国内地的高职院校积极借鉴海外先进经验,结合国情、省情、行情和企业、地域、校况等现实,探索出一些较为成功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就业导向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一主两辅”(以应用型为主,复合型、外向型为辅)培养模式;目标导向培养模式;实践导向培养模式;能力本位培养模式;过程导向培养模式;周期循环培养模式;产教结合培养模式;主体联合培养模式;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复合型培养模式,等等。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学校与企业互动、生产与学习结合,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上岗,受到企业的欢迎。

(二)多样化的建设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当今中国,房地产成为支柱产业而蓬勃发展,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在此背景下学习借鉴海内外职业教育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行业、企业特点,探索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总结出多样化的建设类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各异。反过来,多样化的建设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又促进了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下面择其要者做些介绍。

“123”建设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123”模式前四学期为专业平台阶段,学习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第五学期为专业方向能力强化阶段;第六学期为企业实践阶段。其中,专业方向能力强化阶段是学生面临就业选择的一年,市场信息比较准确,能够根据学生就业岗位和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分流,并设置相应课程和教学内容。

“3+2+(2)+1”人才培养模式即“3个学期的专业素质教学+2个学期的职业技能培训+2个暑假顶岗实习+1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实现工学交替,强化生产育人。

“2+1”建设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前两年校内学习,第三年企业实习。

“232”建设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前一个“2”是指学校与企业双元合作,“3”是指每学年3学期工学交替,后一个“2”是指毕业证与上岗证双证融通。

“411”建设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4学期)为专业基础平台阶段,进行基本能力培养;第二阶段(1学期)为专业综合平台阶段,进行综合能力培养;第三阶段(1学期)为职业实践平台阶段,进行跟岗能力培养。

“2.5+0.5”建设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前2.5年校内学习,毕业前0.5年在企业实习

“0.5+2.5”建设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前0.5年在企业实习、开门办学,后2.5年在校内学习。

“1+2”建设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前1年在企业实习、开门办学,后2年在校内学习。

“0.5+2+0.5”建设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1学期)在企业实习、开门办学;第二阶段(4学期)在校内学习专业基础,进行基本能力培养;第三阶段(1学期)又在企业进行职业实践、跟岗能力培养。

“1+1+1”建设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1年)在校内学习;第二阶段(1年)在企业实习、开门办学;第三阶段(1年)又在校内学习专业知识,进行基本能力培养、深化、拓展、巩固。

“1.5+0.5+l”建设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1.5年)在校内学习;第二阶段(0.5年)在企业实习、开门办学;第三阶段(1年)又在校内学习专业知识,进行基本能力培养、深化、拓展、巩固。

“2+0.3+0.7”建设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2年)在校内学习专业基础,进行基本能力培养;第二阶段(0.3年)在校内进行专业综合实训,培养综合能力;第三阶段(0.7年)又在企业实习、开门办学,进行职业实践、培养跟岗能力。

如此种种,模式众多,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加强了实践性环节,强调的是实践性,突出的是更新性。只有不断更新的建设类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具有生命力。

建设类高职教育多样化人才

培养模式需进一步规范的几个方面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国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急需的各类应用型人才,对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初步形成了具有建设类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在具体的多样化人才培养工作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同一模式可能各行其道、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可能不统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尽合理、教学手段和方法各异亦亟待改革等;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体制市场化,科技网络化,人文多元化,这一切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产生深刻的影响,使技术应用型教学体系呈现出不断完善、不断更新的态势,对人才的素质、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老模式操作、运行,势必难以达标,因此,必须对建设类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加以规范,以适应新的形势需求。为此,应对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各自的条件进行归类,对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进行正确定位,充分认识建设类高职教育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对建设类高职教育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每一种模式在培养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设计、课程模式、实验实训条件、教材等方面予以规范、配套,使各种人才培养模式更加规范、更有成效、更易操作,从而促进专业建设的全面提升,使人才素质全面提高。

培养目标:应满足市场要求、行业要求或工作领域的岗位要求,所以培养目标又是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选择教学制度的前提和依据。因此,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因根据各自的条件、地域设置相应的培养目标。

师资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从整个教师队伍的结构来说,既有专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既有来自高校的,又有来自企业的;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又有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从教师个体来说,主要是指基本素质要求,即专业课教师既要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

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对教学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安排,它既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的前提和依据,又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各自的条件、地域、学校的档次等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课程设置:理论和实践并重。课程设置应以岗位能力需求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从职业分析入手,以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为向导,精选教学内容,构建课程结构,形成有本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随着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不断变化,高等职业教育面临越来越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区域经济发展带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应当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有所体现。因此,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各自的条件、地域等设置相应的课程。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对学生理论学习的检验,是培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因此,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各自的条件等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建立校内实圳基地。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应积极开门办学,利用外部资源。因此,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各自的条件、企业实际等进行相应的校企合作。

教学设计: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宗旨。职业综合能力主要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项基本要素构成。对有关专业(或专业方向)进行职业综合能力的分析与分解,是高职专业教学设计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项工作。因此,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各自的条件、地域等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

课程模式:理论和实践并重改进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体验性,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学练并重,提高教学效果。要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破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教与学都看成是“学习―实践―创新”的过程,特别强调实践和创新在教和学中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对本门课程负责,还要对学生成长过程起指导作用。因此,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各自的条件、地域等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式。

由于学校不同,资源不一,所在地区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式会有差异。可在一定区域、一定条件下各自形成一套包括上述教学目标在内的完整的建设类人才培养资源,让其他各校共享。

参考文献:

[1]徐公芳.“四一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

[2]陈维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7(21):97-99.

[3]薛凤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4(2):8-9.

[4]胡启涛,凌卫,束志高,王华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1(3):109-112.

[5]闫国新,梁建林.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7(17):12-13.

[6]俞仲文,沈耀泉,李建求,秦同瞬,侯大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5):15-17.

[7]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24(10):20-22.

[8]徐立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构成[J].职业教育,2008(9):22.

[9]张云霞.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19):20-22.

[10]李桂霞.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59-60.

[11]蔡炎斌.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76-77.

[12]李定清.试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J].高教探索,2006(6):64-66.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篇10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217-02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逐步加快,市场经济也一步步走向成熟。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对职业化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出现,顺应了这一时代的要求,为企业培养了大批技术性人才,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时期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遇到了发展的瓶颈,教育模式的僵化使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得到全面实现,问题层出不穷。客观现实让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从业人员逐渐冷静下来,进行自我反思,以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化解目前的困境。面对这一现实问题,要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呼声四起,并逐渐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但是具体的操作方法是见仁见智的。为了厘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就首先要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进行明确的定位,在对其具体把握中,明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特色,从而提高整体办学水平。

一、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定位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下,形成了固定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对职业化技术性人才的需求也相对较弱。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给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中国逐步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走向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道路,中国进而步入了工业化的时代。工业化的社会需要大量职业化技术性人才的支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也使技术性人才供需矛盾逐渐凸现出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正是在这种内驱力的作用下应运而生。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几十年中,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技术性人才,大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的问题。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起步较晚,在计划经济体制的余威下,人才培养模式仍残留了那一时期的影响,培养方式较为僵化,难以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首先,从设置的专业来看,专业自身定位模糊。高职院校开办的专业与普高教育基本雷同,没有体现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教学范围大而全,专业化程度不高。而一部分高职院校保留了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体现出办学层次的高低不同。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就业岗位逐渐增多,专业性也逐步增强,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针对性以及对就业市场的敏感度,这就造成高职技术教育阶段培养的学生在研究能力上不如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技术操作上与中职院校相比,也没有任何竞争优势,就业压力增大。可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进行明确的界定,进行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战略,是高职教育突围的关键所在。

其次,从教师的角度来说,缺乏正确的自我定位。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全面掌握上存在严重不足。一部分教师来自于普通高等院校,而普高的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把握,实践操作能力较弱。另一部分教师来自于中职院校,实践操作能力较强,而对理论知识的把握程度较低。这种情况体现在教学中,就形成以教师为中心开设课程的现象。教师可以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学校就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学生在这中间完全是被动的。教师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缺乏积极主动性,没有积极的从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入手,对人才培养目标没有清晰的认识,对人才培养采取消极的态度。这种自我定位的模糊也误导了学生,教师没有职业化的素质,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很难得到提高。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应该完全摒弃的。

再次,从学生自身来讲,自我定位不清晰。高职教育的生源一部分来自普通高中,一部分来自中职院校,由于目前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还不完善,处于高等教育阶段的最低层次,因此,生源的质量较差,学生文化素质较低,对自我发展方向也比较模糊。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自卑感,与中职院校的学生相比,又存在一定的优越感。这种状况的存在,致使高职学生不愿完全从事技术性的工作,将自身定位在管理岗位,但是,高职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对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学生自己也缺乏主动性的自我能力的提高,对自身定位的不合理,就业方向不确定,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缺乏市场竞争力,造成资源的浪费。

总而言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缺乏对自身明确的定位,直接阻碍了技术性人才培养的成功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也应该区别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倾向于培养研究型人才,重在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把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则侧重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中等职业教育侧重于对技术性工人的定向培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既应该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也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管理等能力,在培养层次上,与中等职业教育相区分。在进行专业划分的同时,应以就业为导向,有其针对性;面对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的趋势,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增强自身实践能力,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自我优势,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学生应对自我有明确的定位,积极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按照自身特点,确定发展方向,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才能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由此可见,对高职教育进行科学的定位、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突破自身发展障碍,完成自我革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二、全方位促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传统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计划经济体制阴影下的产物。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定向的培养,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国家按照各行业的需要进行定向输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日益深入,高等教育的全面扩招,定向培养变成自主择业。这就增大了学生自身的就业压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种陈旧的培养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严重桎梏。全面促使人才培养模式向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成为高职教育的必经之路。

第一,以市场为导向,时刻紧跟时代的步伐。市场不仅是经济的晴雨表,也是人才培养的试金石。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社会需要更加职业化的人才来适应就业岗位的不断变化。高职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应摆脱固有人才培养模式的惯性,按照自身发展水平,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应积极的跟随市场的步伐,面对就业市场不断的变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随就业市场的变化进行调整,不断的进行自我革新,调整教学方法,革新教学内容,体现时代特征。

第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强调教师单向灌注知识的过程,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教学实践环节,弱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以学生听、看为主,课程设置上强化知识的掌握,将实践教学简单化处理,加之教学设备落后,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结果导致人才培养的恶性循环。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成为现代教学方式的典型特征。高职技术教育更应该加强学生自我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特别是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实践,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对自身能力有明确的界定,增强就业的针对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三,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投入教学过程。科技的革新促使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教学手段的革新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了整个教学过程,利用教学影像资料,立体化的整体感受,使教学更加直观,学生更能深入教学过程,完成自我能力的提升。在实践教学环节,将社会实践中新的成果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专业当前的发展动向有清晰的认识,并能熟练的掌握这些实践成果,这对于学生自身职业化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整合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传统教学模式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全方位人才培养模式,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如任务教学法,在课堂上给学生分配任务,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规定的任务。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应的技术,同时也获得了团队合作的经验,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这成为今后职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可以按照学校的自身情况加以整合,使教学效率达到最大化。如可以将案例分析法和任务教学法相结合,使学生对具体案例有一定的了解,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理解能力等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使人才培养进入良性的循环过程。

三、结语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传统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培养手段的落后,培养方法的单一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就业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的革新是高职教育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何革新成为从事高职教育的人士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视为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主体性的发挥,对知识和技术的掌握达到了最佳的效果,即使结束了在校学习的阶段,通过自主性的学习能很快适应岗位的要求,体现个人价值。这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梦云.职业教育的特征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6):116-119.

[2]黄益中.新世纪我国高等职业学校的特色[a].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C].2002(04).

[3]姜大源,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