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的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5:11

法治教育的心得体会篇1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指导。人民法院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人民法官的头脑,保证人民法院队伍永远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政治本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是“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要通过深入的学习教育活动,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要密切联系法院队伍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教育广*法官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防止西方法治理念的负面影响,清除极左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在思想上真正搞清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防止什么。

从当前人民法院工作的实际来看,还存在一些与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司法为民的宗旨观念淡薄,特权思想较为严重。少数司法人员以管人者自居,“以法治民”思想严重,高高在上,在司法过程中要求服务对象为司法活动提出种种条件,满足司法机关和人员的工作需求,一味强调服务对象的对其服从服务,造成了司法活动中主仆地位颠倒。二是司法效率不高,审判质量较差。少数审判人员不负责任,办事拖拉,造成少数案件久拖不决,久执不结,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有的审判人员不注重学习,专业素质较差,导致案件经常出现差错。三是服务大局意识不强,办案的社会效果不够好。有的办案人员就案办案,或偏离了法治的轨道,或忽视了保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没有很好地考虑群众的诉求,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导致办案社会效果不佳。四是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较为严重。地方保护主义、本位主义的执法观,损害了法制的统一。由于司法机关现行的人、财、物管理体制受制于地方,有的司法机关往往以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为重,在涉及重大经济利益的案件中争取管辖权,对一些执法难度大、无经济利益的案件又相互推诿,或者为“保护”本地企业及本系统部门不顾司法公正,偏袒一方当事人。五是执法不廉、司法不公的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少数审判人员办关系案、人情案,对当事人吃、拿、卡、要,严重损害了人民法院的形象。

上述问题的存在虽然在形式上表现不同,但根源还是没有牢固树立正确科学的执法观,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一些司法人员的执法思想、执法观念产生混乱,执法工作出现偏差,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树立,制约和阻滞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步伐。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指导司法实践、推动司法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人民法院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指导作用,在结合实际、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上下工夫,确保教育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同思想作风整顿活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同巩固和扩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结合起来,使广*法官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紧密联系思想作风整顿活动的实际,牢牢抓住容易发生问题的重点岗位和重点环节,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规范体系;要紧密联系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实际,确保人民法院改革向纵深推进,突破长期影响和制约法院工作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束缚和保障性困扰;要紧密联系法院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依法及时解决人民群众通过诉讼途径表达的利益诉求,最大程度地维护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具体而言,我们在司法活动中要始终做到“五个坚持”。

一是要坚持公正司法。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人民法院是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公正司法是对人民法院最根本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赋予了司法机关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最高人民法院在2000年就明确提出“公正与效率”是21世纪人民法院工作的主题,把公正作为人民法院工作的首要价值目标。对此,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推进法官革命化、职业化建设,着力提高广*法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保障公正司法的各种有效的监督防范机制。切实加强对审判工作的管理,加强案件质量评查和执法检查,严格落实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加大公开审判力度,不断完善司法公开的内容,丰富司法公开的手段和形式,增强司法工作的透明度、公信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对司法活动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以公开促公正。

二是要坚持为民司法。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去年,根据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人民法院确立了“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由此可见,司法为民是人民法院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为此,要切实加强广*法官的思想教育,解决“为谁掌权,为谁司法,为谁服务”的问题,做到慎用权力,心系群众,把司法岗位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平台,把司法活动作为保护和实现人民利益的途径,真正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执法,本着对群众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办案。要坚决克服和纠正司法领域的官僚主义作风,切实解决群众参与诉讼中遇到的困难和民事判决执行难问题。认真落实各种司法便民、利民、护民措施,实行上门立案、巡回审判、预约开庭、司法救助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制度,方便群众诉讼。要贯彻群众路线,实行专门机关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加强和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熟悉民情、了解民意的作用,促进司法公正,真正做到“人民司法,司法为民”。

三是要坚持高效司法。司法公正不仅体现在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上,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体现在效率上。“迟到的正义也是不正义”。当前,人民群众反映司法不公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审判效率低,办案周期长。有的官司虽然打赢了,但由于拖的时间太长,当事人遭受的损失已无法弥补。因此,提高司法效率是当前审判工作的一项重中之重。要积极推进审判方式改革,建立和完善高效快捷的审判运行机制。加强案件审限的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案件在审限内的结案速度。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建立案件繁简分流机制,缩短办案周期。

法治教育的心得体会篇2

一、已取得的成果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有了新的研究视角,即从心理现象、心理问题以及心理规律入手,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此种研究方法既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科学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又是其‘‘科学化”的现实需要。总的来说,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首先,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诞生十多年来,学界对其基础理论进行了深入的不懈研究。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基本范畴、内容体系、学科特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理论基础,等等。”^学界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基本形成了共识。以其研究对象为例,学界看法大体一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有着特定的研究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胡凯、荣复康着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以人们的思想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规律以及依据这种心理规律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0。姜相志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是这样来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郭崇岳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们心理活动规律及如何遵循人们心理活动规律去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科学。”4可以看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问题,表述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原则上大体没有分歧。那么可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基础性问题上,学界达成了普遍的共识,也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

其次,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的发起者、组织者,可以说,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者的心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教育,也事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教育能否取得一定的实效。而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践行者,其教育的“好与坏’“成与败”直接体现在受教育者的身上。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都关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学界关于教育者的心理研究中指出:其一,需要定位教育者在教育中的角色,提法有“政治的引路人’“精神的指导者’“心理的咨询师’“人格的示范者”等。提法虽然不同,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的提法对教育者有了不同的定位,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其二,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来论述教育者的心理品质。如智力方面的良好认知能力、敏锐观察能力、较强分析研究能力等,非智力方面的高尚的人格、顽强的意志力、良好的表达、决策及人际沟通能力等。其三,指出了改善和提高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途径,即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以及自我修养。关于受教育者的心理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个体心理研究和群体心理研究。个体心理研究集中在个体的学习心理、接受心理、个性心理以及个体差异心理研究等方面。群体心理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二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研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成果的一个方面。

再次,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引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单一,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引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多种研究手段,有利于加强、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如心理学研究中的心理咨询法、心理剌激法、心理诱导法等都对良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所帮助。科学的方法及手段有利于科学教育的实施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实践表明,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摈弃传统的“满堂灌”的教育方法。因为实践证明,这种忽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方法是有很大弊端的,同时,也会引起受教育者的抵触和逆反心理,而只有引入尊重受教育者心理及其心理规律的方法,才会取得教育的效果。而心理学的_些方法能给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这种现实的需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借鉴和引入心理学的方法是有所批判和保留的引入,缘由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特殊、独立的学科,有其特殊的教育方法。如果毫无保留地、不加批判地全盘引入心理学的方法,那么就会丧失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独立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引入心理学的方法时,需事先把握好_个度,即引入的前提与目的是‘‘为我所用’以便‘‘充实和完善自我”。

最后,关于教育环境的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时,_方面离不开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离不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学者指出,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小环境,同时包括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等社会大环境。自然环境有地理条件、气候、季节等。从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入手,了解受教育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而研究受教育者的心理环境。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关于教育环境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进步。因为教育对象的思想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有关,而研究外在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并进一步研究受教育者内在的心理环境,对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并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有很大的益处。

二、面临的难题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新兴的学科,自成立以来,其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面临一系列的困惑与难题,等待研究者进一步进行研究。

难题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学界主要有两种倾向:_种是构建心理学体系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主要以童彭庆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为代表,主张从教育对象的心理现象出发,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另一种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总纲,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影响教育活动的所有心理因素,以杨芷英、王希永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为代表。第一种是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第二种是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探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各种心理因素。相比来说,第二种比第一种更值得借鉴。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建立,总的来说,还是为了更好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也是为了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独立的特殊学科,不能将其纳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否则将使这门学科失去其特有的属性。但是,可以借鉴吸收心理学研究中有益的东西来充实、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难题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范畴的确定。这个争论主要是为了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和内容‘‘是什么”的问题。多数学者主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同时,另有学者认为,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概括为四大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心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研究。0可以看出,这种主张,从方方面面界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除了研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外,还涉及教育环境、教育过程。但是,又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不应该太宽泛,而是要深入研究,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就会失去其特有的学科地位。无论哪种主张,都有其可借鉴之处,但是需要学者进一步进行研究讨论,以达成一种普遍的共识,这对于构建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大有裨益。

难题三: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工作者队伍的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究竟这些理论成果能否称之为科学的理论,就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因为只有理论用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以验证,才能得知其是否为科学的、可行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也不例外,须由实践来证明和验证。那么建立一支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工作者队伍是必要的,这样也有利于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实际操作。但是,遗憾的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建立时间不长,使得学科队伍建设也比较滞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体系,导致专业化从业人员比较缺乏,从而也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实践中困难重重。鉴于此,在未来研究中,大力推动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工作者队伍刻不容缓。

三、未来的发展构想

结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和现实需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构想,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

第建立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作为一门成立不久的年轻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面临着学科体系方面不成熟、理论准备不充分、理论整合不强等问题。基于这样的现状,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未来的发展中,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并与诸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进行整合,逐步完善其理论体系,形成自己完善的理论体系是当务之急。

第二,加强实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产生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基础上。应用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其理论更多的是用以指导实践,因此免不了注重实际操作的研究。同时,加强实证研究,有助于推动理论体系科学化。一个理论能否称之为科学的理论,全仰仗于该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如果理论在实践的检验中被证明是可行的、正确的,那么理论才是可以被采纳的。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的科学化和实践的可操作化。

法治教育的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中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差异;启示

引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起来,人们的思维特征和心理需求也不断变化。大量的调查分析表明,很多人在关心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的同时,也越来越关心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在关心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关心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在关心个人社会价值的同时,也越来越关心自己的经济价值。前段时间,网上备受争议的“南京父母就孩子在文物上刻字公开道歉”引起世人关注。复旦大学毒杀室友案让我们胆战心惊。太多这样的事件频频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如何来体现呢?很多人从心理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满足甚至是不满意。其实这并不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排斥,而是他们另一个层面上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而纵观西方历史,我们知道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长时期的发展,具有明显西方文化的传统和特点。当代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西方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在借鉴西方文明的问题上,我们要头脑清醒,不能盲目崇拜、全盘西化,应该科学地吸取他人的长处,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一、中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1]

中国古代社会,包括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原始社会,由于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产中分离出来,而且文字还没有产生,所以教育主要是通过集体生产劳动和原始宗教活动来完成的。公元前21世纪,在中国的奴隶社会出现了阶级,文字也在生产劳动中慢慢产生。奴隶主问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充分利用宗教迷信欺骗和麻痹奴隶和平民,用讲“德政”,建“礼治”的手段来缓和阶级矛盾。进入春秋时期后,教育迅速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伦理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孔孟则是其中就为杰出的代表,他们所创立的儒家思想理论和方法最为系统,所以一直为封建统治阶级所承袭为统治阶级服务。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1)教育灌输。统治者为了传播儒家思想,使儒家的经典《诗》、《书》、《春秋》、《论语》、《孟子》等得以普及,历代统治者采取了编写和普及蒙书的手段,来灌输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如《三字经》、《女儿经》、《千字文》、《神童诗》、《增广贤文》等等,这些读物均为当时学童的启蒙教材,不管其是否能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只要求其奉读铭记,无条件接受。当然,统治者编写的这些读物容易背诵,以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传播儒家道德思想,使其在民间大量推广流传,从而达到普及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目的。(2)化民成俗。统治者实现“化民成俗”一方面是教育灌输的结果,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自发养成的。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多种多样。如秦汉时期,地方设“三老”专职教化,他们的任务是发现本地区的为民法式的人和事。一经发现,就会奏报朝廷,以门庭悬挂荣誉匾额大事宣扬以示表彰。树立典范加官进爵,树立牌坊,修建祠堂,建立家谱家规等。通过这些方式营造出统治者所需要的社会氛围,随着生产和生活实践的积累,形成了深受儒家伦理道德影响的社会民俗。(3)身教示范。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特别重视教育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孔子认为,一个人能正己然后才能正人。教育者应该是伦常的完美体现者,是学生的道德楷模,要以自己负责的精神、谦恭态度和博学多知来教育学生、感化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为学生树立典范,以此实现道德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二)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

西方思想政治教育[2]方法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具有明显西方文化的传统和特点。当代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既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孕育的产物,又是为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服务的。

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相对明显的阶段。第一阶段,宗教方法主导阶段。从古代到19世纪,西方国家的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同宗教紧密结合,教育方法主要是宗教方法。第二阶段,权威方法主导阶段。从19世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国家强调权威管理和教育,权威教育方法起主要作用。第三阶段,学科方法主导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到现在,西方国家从多个学科角度研究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将各种学科理论应用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实践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方法,这些方法超越经验,表现出明显的学科特征。

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1、道德认知发展方法。道德认知方法论是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建构的方法体系。一是道德讨论法,通过引导学生对道德的两难问题开展讨论,引发认知冲突,达到促进积极的道德思维,促进道德判断发展的方法。二是公正团体法。这一方法强调团体的教育力量和民主管理的教育作用。2、价值澄清方法。价值澄清方法论,重视现实生活,针对西方无所适从的道德教育实际提出来,具有可操作性和时效性,因而受到人们的欢迎,在西方各国传播很快,对西方现代道德教育影响较大。3、社会学习方法。社会学习法是以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一种道德教育方法体系。一是榜样法。榜样对发展道德倾向具有重大影响,榜样示范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二是强化法。行为结果,如成功、失败、奖励、惩罚等对道德行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因为这些结果使人产生相应的期望。4政治社会化技术。政治社会化不仅有可能使国家自身的合法性权威得到普遍的承认和接受,而且还可能降低社会统治成本而有利于社会稳定。5、隐性教育方法。隐性教育是相对于学校正式课程而言,主要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得隐蔽因素构成的一个开放的、立体的网状结构的教育形式。

二、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差异

通观东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双方不同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同

东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整体价值取向与个体价值取向之别。与西方国家相比,东方国家更注重整体价值。古代中国坚持整体价值取向,表现为“以家为本,家国一体”。在其伦理思想体系中要求个人要服从和服务于整体和社会,重视整体的要求多于重视个体的发展。直到现在,我们仍倡导和奉行的是“集体的价值高于一切”、在利益面前“应该先国家、再集体、后个人”、“人们应为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牺牲个人的利益”。整体价值取向仍以其特有的号召力和合理性给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巨大的影响。

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与东方国家不同,它们更强调个体价值。西欧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由强调神权、君权、等级特权向强调人权的转变:从古代到中世纪,西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强调神权、君权和等级特权。资本主义制度巩固后,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自由主义思想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而且个人自由与个人利益发展为自由贸易、自由经营、个性的自由发展、自由竞争等。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取向更加突出,譬如当代法国在小学生的教育中,努力使儿童懂得做一个新的公民,必须尊重人身安全、尊重人类庄严及自由表达的权利。

(二)教育方式不同

21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差异。

我们在中国从小到大都有“思想品德”、“政治”等直接设置的课程,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平起平坐,构成了我国特色的直接思想政治教育。这些课程参与考核,与学生和家长最重视的升学等直接挂上关系。所以,不管懂不懂,几乎每个小学毕业生都能说上两句政治用语。有些并不是因为他们对这些有多深的理解认识,只是因为考试要考,不背好就不能读好的学校。这是典型的显性教育方式。

西方学校注重隐形教育,强调利用学术报告、学校庆典、毕业典礼等活动以渗透式德育对学生成长进行指导;我国注重显形教育,提倡积极开展理论学习和教育,通过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西方,学校通过课程教学,进行广泛的资本主义优越性教育、公民权利义务教育以及国民精神等政治教育[3],还包括众多道德、宗教、思想教育,以西方高校为例,其主要课程有大学生活导论课、职业道德课、社会研究课、公民课、政治课、哲学课、人文课等。同时,西方高校还十分强调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文理各科教学过程之中,如在历史、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国民信念、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开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22强制式灌输教育为主与立足柔性灌输教育的差异。

中国德育课程目标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学校德育把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四有”新人作为根本任务,德育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纲领和政策服务。侧重于系统的教育,理论的灌输,道德知识传授,注重道德教育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在我国,小学有思想品德课,中学有思想政治课,大学则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原理、邓小平理论、思想道德修养、形势政策等“两课”教育,研究生还设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等必修课,同时学校也积极发挥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西方德育目标的政治倾向相对隐蔽,侧重于实践的教育,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择业、交友等实际中,让学生自己分析和讨论各种道德问题,做出道德判断,并在判断过程中明确道德价值标准,逐渐树立公民道德观念和伦理观念。

23伦理方式的传承性和宗教方式的传承性的差异

中国古代强调伦理方法的传承性,儒家伦理和伦理方法,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它具有专制性、等级性、保守性和封闭性,这是应当加以批判的。但是,儒家重伦理、讲道德的传统,儒家所提出的许多伦理方法,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都应继承和发扬。

西方国家则强调宗教方法的传承性。信奉宗教,一直是西方国家的文化传统,伦理与宗教结合也一向是西方国家道德教育的特点。

三、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我国的启示

(一)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寓思想政治工作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应努力做到运用形式各异、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方法和手段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4]。要学会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如文明创建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等。在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及时抓住各种教育机会,灵活地进行教育。充分合理地利用教育资源,培养人们的民族自豪感、集体意识、文化意识和时代感等等。使受教育者不再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为一种精神负担,而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进而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认识差异比以往更加复杂,观念上的冲突也更加激烈。在这种形式下,思想政治教育更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思想工作的关键来抓,要善于把握人的内心世界,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要研究群众心理、贴近群众生活,增强宣传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要善于感情投资,关心群众的生活疾苦,为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困难,在领导和群众间架起感情的桥梁。此外还要适当的启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在平等的讨论中沟通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使思想政治工作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教育对象的实际,既要灌输,又要渗透[5]。

(三)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整体性,加强社会大环境和其他方式的配合。

国外非常重视社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思想教育对象生活在现实之中,无时无刻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我们也必须调动一切因素,一切手段,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团体和大众传媒,注重营造思想政治下作的氛围,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强烈的渗透性和持久性,使人们在良好的大小氛围中经受精神的洗礼,提高思想境界。而良好的社会大环境的形成又要靠公民的自觉性、社会良好的控制手段、专业人员的良好素质以及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四)坚持“意识形态化”,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

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阶级社会中的人总是有政治倾向和政治观念的,不存在没有政治观点的“中性思想”。从美国和日本的情况可以看出,无论是哪个资本主义国家,其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使资本主义制度永葆青春。而我们国内却有一些人主张取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性内容,这显然是对当前政治形势缺乏清醒的认识。现时期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就是在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一步加强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思想政治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当我们从孩提时代接受的本土文化,其实它的许多成分当初也是从别的文化经过本土化的改造而来的,当初也是颇具争议性的,正如汤林森所说的:“文化帝国主义威胁的是:我们的集体想象内涵以及我们心目中确定不移的过去的文化。”外来文化的输入势必会影响到我们心目中传统文化的地位,而这是每个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

结论

综上所述,东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各国交往的增多,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东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相互渗透的趋势也愈益显著。我们必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充分发挥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示范、榜样作用,学习借鉴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可取之处,结合我国目前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努力方向,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

[2]崔光胜试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木方法[J]党政干部论坛2000年第5期

法治教育的心得体会篇4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东莞523419)

摘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形式多样,其中,心理咨询方法更是在思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团体心理咨询作为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能同时解决多人的心理困扰和问题。将此方法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有助于探索思政教育的新思路。文章从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重点梳理团体心理咨询与思政教育的关系,以期丰富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实效。

关键词:团体心理咨询;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212-0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青年教师发展基金”资助项目成果(JG26)

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多样,心理咨询法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心理咨询着重处理心理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是思想品德问题,心理问题和思想品德问题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团体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的一种形式,能同时帮助若干个成员处理相同问题。团体心理咨询有着独特的功能和积极的效果,在高校中得以广泛应用和较快发展。将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方法引入高校思政教育,深入探讨两者的内在关系,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的思路。

1团体心理咨询概述

团体心理咨询(GroupCounseling)是一门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团体心理咨询开始于20世纪初,从欧美最早发展起来,至今已有较长历史。1991年樊富珉教授将团体心理咨询引入我国,我国的专家学者对团体心理咨询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团体心理咨询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认识自我,在团体的相互影响下,调整与他人的关系,改变行为方式,以培养个体良好的适应性。

团体心理咨询由一至两名咨询员(团体领导者)主持,若干个成员(团体成员)参加。团体领导者根据各个成员的相似性问题组成小组,再进行商量、讨论、指引,解决各个参与者的共同问题或共有的心理障碍。团体心理咨询的规模通常根据咨询目标进行相应的变化,五人以内,或几十人,都可以运用。“通过多次的团体活动,成员间互相交流,了解自己及他人的心理,以便改善人际关系,增加社会适应性,促进人格成长。”[1]实践证明,团体心理咨询无论对于心理治疗,还是思想教育活动,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团体心理咨询特别注重发挥团体的优势,通过团体使各位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产生作用。团体心理咨询运用多向沟通的方法,使每个成员都保持有多个影响源。基于团体内各成员的相似性问题,在团体情境下,各位成员可以共同面对,共同商讨,进而得到启发,努力解决问题。团体心理咨询较个别咨询效率高。团体心理咨询属于一对多的心理咨询服务形式。现今,高校里的专业咨询人员数量较少,开展团体心理咨询可以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为更多需求者提供专业服务。团体心理咨询在团体的氛围中让成员发现自身的问题,更深入地认识自己,通过观察其他成员的表现,潜移默化,从而使自身行为得以改变。这种改变会迁移到成员的日常生活,影响广泛。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中央学校部课题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进行调研,报告显示,“学生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脱离大学生实际’(48.5%),二是‘课程实效性差’(45.0%),三是‘授课方式陈旧’(41.6%)和‘教材建设滞后’(22.2%)。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主要问题的看法与大学生完全一致。”[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也可结合实际,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2.1实效性欠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满足学生在竞争、信息、网络等新的领域发展需要方面的理论、价值、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传统、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和个性化发展不相适应。”[3]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了高校思政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虽然国内学者有很多益的探讨和尝试,如教育方式转变方面热议的慕课、翻转课堂等,都是为了适应时展和教育观念转变的成果。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欠佳的事实,也充分说明了思政教育所面对的严峻挑战。

2.2针对性不强

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及时更新相应的教育内容,由于知识更替频繁,教育内容就会滞后。当思政教育内容难以突显时效性时,就会使得教育本身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现时部分大学生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对社会主义制度缺乏信心,对党和政府缺乏信任。当教育价值难以被大学生所认可时,教育效果就不明显,甚至会使学生产生更严重的对抗情绪,难以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作用,这是问题的关键。

2.3感染力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是突显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的实践活动,作用在人的思想转变和思想改造方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应通过思想、理论的传递达到学生思想转变和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大学生产生持久的精神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灌输性,教育者的灌输式教育,理性施教,会表现出强势特征,与受教育者在沟通交流的时候会形成一种非对称性关系,降低了教育对象在教育中的参与热情和对话能力,使教育感染力不足,较易引起教育对象的反感,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有效开展。

2.4吸引力不够

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形态能够契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不断引发大学生的关注和兴趣,使得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发展认知能力,而且可以在各种活动形态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产生对认知对象的高度体认。”[4]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就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而“我国目前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仍是以课堂灌输为主,老师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处于客体地位,学生总以一种被动、应付的态度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将思想政治教育教化内化,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5]虽然灌输教育法有其存在的价值,但如果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没有相应的创新,就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较大的反作用力,影响教育实效。

3团体心理咨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团体心理咨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较多层面都有密切的联系,虽然两者的工作过程各不相同,但在目标、内容、方法、形式方面有很可的关联性,由此,也说明了团体心理咨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相当紧密。

3.1目标相关

团体心理咨询是有计划的咨询活动,最主要目标是使参与者的问题得到重视和解决,促进身心的健康与发展,从而使个人呈现更好的生活状态。团体心理咨询通过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各自给对方产生影响,发挥团队的向心力,以达到成员间的相互启发和引导。而这种互相认识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每个成员在处理问题上得到锻炼和提升。思政教育的目标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整个教育活动最终期望达到的结果,在培养要求上必然坚持全面发展观,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6]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思政教育从本质要去努力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正是在这样的要求和标准下,对大学生提出相应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发展的总体目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关乎目标的最终实现,而他们只有从各方面努力提升素质,才能达到自身的全面发展。虽然团体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不同,但两者最终目标密切相关。

3.2内容相关

团体心理咨询的主要内容是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形成对事物相对正确的认识,促进其行为方式发生改变,身心成长。思政教育的内容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这些教育内容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层次,“思想教育是先导,政治教育是核心,道德教育是重点,心理教育是基础”[7]心理健康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内容,是开展其他内容教育的根基,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和思想问题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对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有效,而且能较好地解决某些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难以奏效的思想行为问题,同时它也能为顺利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一个健康的心理氛围。”[8]大学生相形成的心理问题通常是他们在对事、对人、对物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有关。究其根源,也就是每个学生本身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上所表现的差异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从三观培养上着力帮助学生解决相应的心理问题。通过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强化心理素质。因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3.3方法相关

团体心理咨询的顺利开展需要运用各种技术和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发挥相关功效。除了在个别咨询中会运用的方法外,还有一些特有的技术,如面质、示范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说理引导法、自我教育法等。团体心理咨询用到的面质与思政教育的自我教育法,同样是让受教育者在自我认识和反省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再通过自身的主动自觉行为去产生行为方式的改变。团体心理咨询中的示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感染法同样是发挥团体中榜样的积极作用,用其言行举止默默感化团体成员,发挥教育效果。团体心理咨询的同理心和催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说理引导法,也存在相同之处,通过团体领导者的带领和开导,逐渐化解团体成员内心的焦虑和困扰,从而解决问题。团体心理咨询与高校思政教育在方法上的共通,可以使更多的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巧在思政教育中加以运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3.4形式相关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类的生活方式离不开群体。“群体是个体的有机组合,又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组织形态,具有共同社会心理特点和较高的心理相容度,对人的思想和心理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9]而团体动力学的研究也证明,一个人要改变和完善自己,实现自我价值最好到团体中去。团体心理咨询通过团体的人际互动,使成员间产生相互影响,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学校里会形成很多不同的团体,如学生所在的班级、宿舍、参与的各种社团等,都是可以开展相应教育的群体。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环境因素,如学校的育人环境、学习氛围等,都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影响。大学校园生活不可能脱离团体,每个大学生都会遇到各种人生课题,会有相似的问题产生,更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反馈和建议。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团体的积极作用,利用校园内形成的各种团体环境,深入细致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团体心理咨询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形式上同样可以结合运用。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中央学校部课题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5(7):10.

(3)郑永廷、朱孔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反思与时代课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5):10.

(4)邱柏生,左超。从社会思潮的影响特征看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J]。思想理论教育,2010(17):53.

(5)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3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7)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2、263.

法治教育的心得体会篇5

思想政治方法理念教育方法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的内涵

1.从理论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问题

这是我们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的理论基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处于党的灵魂、核心地位。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世界观,又是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蕴含着科学的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其理论依据必然是马克思主义。同时它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开放体系。因此,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开拓创新,就必须借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牢牢把握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理论高度去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方法创新,由此从最根本上确立方法理念。

2.从形式上厘清方法与教育主体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

方法作为联系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中介因素,是教育主体作用于教育客体的方式、手段。如何实现方法的有效性,就涉及到厘清方法与主客体之间关系问题。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学校政工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课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而客体则是大学生群体。由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创新要关注人的问题。

3.从途径上厘清方法与实践相伴发展的有关问题

这是由方法动态发展性所决定的。从根本上说,一定的方法理念是与之相应的方法理论及实践认识和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了一种时代精神、实践理性和价值取向,它支撑和影响着该方法理论的建构和发展,同时又直接影响着该实践发展。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新时期、新情况,把握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点,切实解决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和大学生师生员工的各种思想问题,这就表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理念要关注时代背景、价值取向、实践发展等因素。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的构建

1.价值理念

价值理念是人们对价值的信念、倾向、态度和主张的基本观点。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说和实际工作的最坚固的基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价值理念,是指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信念、倾向、态度和主张的基本观点。它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追求目标,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法论。要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解决好的根本问题,也是价值观问题。

2.时念

时念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论为指导,针对当前全球化、市场化、政治化、信息化等时代转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挑战和要求,所形成一种把握时代背景和环境特征的理念。时代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时展的高度,使方法理念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论,为我们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时念提供了方法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理念必然要受制于大学生面临的时代背景和环境特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作用的一部分,它受制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总体要求,而社会意识形态的运作,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总形势的需求。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理念要关注时展趋势。

3.人本理念

人本理念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及当前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终极目的是真正为人的教育理念。人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也是其基本出发点。而人的全面发展,是指社会全体成员每个人的多方面的充分自由的发展,也是指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明确方法所针对的对象,也就是方法要作用于谁的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必然要立足于大学生自身特点和大学生成长成才发展,在实践中以人本理念来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方法创新,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取得实效。

4.实践理念

实践理念是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在实践中要达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同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尺度是评价实践活动的客观标准。“我们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会产生的;因此,我们在衡量需要和享受时是以社会为尺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否有效,必须在实践发展中才能得到证明。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是凭主观臆断来设定,它不仅要依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特征,还必须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发展要求。既要承载社会理想信念发展,又要于根植于现实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既要有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要有符合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既要理解和把握方法客观规律和矛盾,又要实现系统规划、方法手段和途径的创新。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

5.继承发展理念

继承发展理念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方法创新要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求,树立起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理念。继承是发展基础和前提。马克思曾分析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是受其传统和教育所制约。继承传统的教育方法,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逻辑起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是丰富多彩的,在不同社会阶段有不同的创新方法表现。因此,继承发展理念需要开放的心态和兼收并蓄,从而推动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的现实转化

1.坚持校党政领导和各级部门的协调合作,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教育平台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的转化要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和学校各部门的协调合作,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同时,要把握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并结合高校自身办学教育理念和发展方向,完善和健全激励机制,积极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投身于教育实践,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转化提供广阔的教育平台。

2.搞好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落实方法理念的有效转化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必须依靠一支强有力的工作队伍来落实。为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和作风正的要求,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同时,要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状况和新形势的要求,通过学习、培训和实践等途径,从政治素质、品德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等方面来整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为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的有效转化,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3.找准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切合点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观念的认识已由“社会为本”转为“以人为本”。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大学生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与大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关键是找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迫切需要解决人的问题。随着时展和大学生思想状况新变化,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的显得陈旧,原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侧重于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对大学生关心不够,忽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侧重于党与国家的需要,而对大学生的需要则重视不够。为了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在坚持“三贴近”方面不断探索,注重将教育规范性与大学生的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使方法创新在实践中渗透到大学生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环节。

4.营造方法理念转化的氛围,为有效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造条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了新情况,新特点而做出的选择,需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渗透在课程专业学习、校园文化建设、课外活动以及日常生活和学校的行政管理中,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置身于校园生活中的大学生,他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都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和特征,受到周围环境氛围的影响。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一方面当代社会生活使他们情感情绪日益丰富,自我适应性增强,主体意识增强,批判思维增强。另一方面,也使他们的内心世界发生转变,呈现出需求增多、压力加大、矛盾加剧等特征。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必须改变思路,方法途径要贯穿于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的全过程,做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切忌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搞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更要克服简单化、片面化,从而为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的现实转化营造良好的氛围。

5.方法的综合运用和方法手段的现代化相结合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正呈现整合发展的趋势,方法形式具有多样性和时代性。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知识形态和工具形态的发展来实现的。在方法理论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发展,尤其是科学发展观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理论基础和开阔了理论视野。在方法形式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观念模式也变得多样化和丰富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开始摆脱模式化和单一化影响,向综合性和系统性方向发展。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的转化,要适合新时代特点和方法要求,用系统的思维方式从整体上统筹方法的综合运用,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实现教育方法手段的现代化,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余仰涛.思想政治工作学研究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法治教育的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法制教育;教育体系;途径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在社会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法治的规范和引领作用初见成效,许多社会问题也通过法治的途径得以有效解决,法治除了有法可依,更重要的是守法执法,创造法治化的社会氛围,为法治建设的发展提供源动力,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尤其要注重对国民法治精神、法制观念构建和培养。

1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职责

政府部门有责任和义务为国民营造法治化环境,上行下效,政府需明确其职能定位,行政机关在行使法律赋予的行政职权时,其行为是否合法,是否依照法律程序,有没有越权行使直接关系到法律的尊严,如果政府在行使其职能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让法律得到很好的实施,对树立国家形象至关重要,对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能否实现也至关重要,尤其在我国现有法律体系框架内,大部分是由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作为执行者,因此可以看出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对国家法治环境创设的重要性。

2将法治教育纳入国家义务教育体系

在教育体系内应对法治进行接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法治教育应贯穿教育始终,在各阶段都应注重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让法治教育发展成为一种全民式的教育,让大家充分重视法治的重要性,将法治贯穿于国家教育体系的始终,分阶段分年龄分层次将法制教育展开,同时在各个行业展开各领域的专门法律教育,从整体上提升全民的法治意识,从而推进我国的法治化进程。

在我国现行的全日制教育体系内,应加大法治课程的设置,教育部应组织专家编写普法教材,中小学设置专职法律教师,将法制课程列为重点必修课程,在课时计划内每周保证应有的课时数,同时,建立法制教育教学评价考核体系。我国现有将近三亿未成年人,在义务教育阶段法治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越早将法制教育纳入学生必修课程,教育学生真正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其社会作用至关重要,尤其针对现阶段国家留守儿童等问题,缺少了监护人的陪护和指导,我们必须考虑这样一个群体走向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时的影响,在义务教育阶段纳入法治课程,这样既宣传了法治,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在法治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过程中,要不断完善其保障体系,甚至需要进行专门立法,从而保障法制教育的有效实施。同时要有专门的经费支撑,教育需要成本,国家应设立专项基金应用到法治教育的轨道铺设上来,加大对法治教育相关软硬件的投入,保障法制教育能够自主运行,积极适应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3法治教育应有所侧重

法治教育的侧重点应放在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先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我国的农村法治建设历程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投入这两方面不断前行的。自1998年修订《村委会组织法》,在农村地区全面推行民族选举制度,紧接着农业部门明确要求重视对农村村镇干部的法律培训以及流动人口的法制宣传教育。制度和宣传的进步带来的是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开拓了法制宣传新途径,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基层法治建设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问题也不容忽视,例如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了西部地区法制建设投入不足,法治发展相对落后。

主要表现为农村地区法律基础薄弱,很多村民的法律意识淡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受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缺乏法治意识植根的土壤,遇到纠纷人们首先想到的不是法律,二是采取法律之外的比如到政府部门上访,或找关系自行调解,甚至有的不了了之。从以上两方面来看农村地区法治建设投入不足,发展滞后,没有专门的法律服务等等,是导致这一局面存在主要原因。基于以上问题,首先政府应该转变办事思维,加大法治的投入,在立法方面也应出台更多针对农村问题的法律,让农民有更多的法律可依。

4在宣传方面还应加大力度

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推进法治化进程的前提。国家新闻媒体应利用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宣传正确的指导思想、国家发展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为社会人群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可以说各种形式主流媒体都有从国家利益出发维护大局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法治宣传教育,传达真正的社会心声,弘扬正能量,让法治借助媒体的辐射作用对国民进行法治教育,使社会因为法治充满正义感。

目前在我国很多地方普法主管部门仍然延用着年初分解落实任务,年中随机检查督促,年底抽样考核验收等古老的工作方法,没有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考虑问题,也没有强有力的经济和人才支撑去完成法制宣传工作方式、方法的根本转变。流于形式的宣传没有办法真正起到作用,不能在老百姓的心中培养出法律意识,鉴于此我们在宣传方式上应该有所改变。

随着媒体资源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尤其基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网络媒体,它们往往主导着社会舆论大方向,这对法治宣传是难得的契机,我国相关部门应充分重视各类媒体对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性,为了让其起到法治宣传的预期作用,弥补法治宣传建设的缺陷,各部门间需要进行整体协调,共同搭建法治宣传平台。着力对我国法治建设进程、法治的实施、典型案例广而告之,弘扬法治正能量,从而褪去法律高大上的面纱,让法律变得简单易懂,让法律有法必依,让人们对法治充满信心。

将法治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一蹴而就,受我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加上现阶段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且国民素质参差不齐等因素,法治化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应该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各部门各领域共同努力,不断增强人们的法治观念,共同推进我国的法治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贺卫方编.中国法律教育之路[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法治教育的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功能;情感属性;情感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093-04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外在表现,更是表征其存在合理性的根本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正确认识是实现其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学界虽有各种认识,但无外乎社会功能论和个体功能论,社会功能论是“社会需要论”研究方法的必然结果,个体功能论是“人的需要论”研究方法的自然结论。但无论是社会需要还是人的需要,都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外部解释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本文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是基于功能的哲学理解,尝试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探究其情感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功能的内涵

哲学上,功能是与结构相对应的一对范畴,它主要是从事物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来揭示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概念。功能是指事物作用于他物的能力,功能与作用是从不同角度表述的同一过程,就事物本身而言,是指其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就此事物与他事物的关系而言,是指他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因此,功能有两个义项,即指事功与能力和功效与作用。事物的功能取决于多种因素,不同的层次具有不同的功能,一般来说,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元功能”,事物的功能首先取决于组成该事物的要素之性质,事物内部的任何一种要素,都有某种程度的相对独立性,从而就有某种相对独立的功能。一个要素在孤立状态下不依赖于整体而具有的功能称为“元功能”。第二,“本功能”,也就是组成事物各个要素的“元功能”的机械和。第三,“构功能”,也就是事物的结构所形成的功能。因此,事物的功能是要素产生的“本功能”和结构产生的“构功能”之和。整体而言,功能就是指事物各要素的构成方式以及该事物与他事物发生联系时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和产生的效果。

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要素的构成方式及思想政治教育与外部环境之间发生联系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特性和产生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组成。”本文对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构成方式所产生的情感功能的理解选取的是“元功能”的理解方式,即思想政治教育各组成要素的情感属性所表现出的情感能力。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的理解选取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功能的两个方面,分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各组成要素所具有的情感属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情感作用,具体表现为评价作用、调节作用和强化作用等。

一、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功能的具体构成

1.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情感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人,其情感属性显而易见,但是具体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这一特定职业的人,其情感属性,首先,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爱以及由此产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导因素,其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爱和由此产生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人生价值的重要表现。马克思曾指出,人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是体现其本质力量的对象性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表现其本质力量的对象性活动中,充满激情,充满热爱,进而进发出深沉的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才能更好的体现其本质,实现其价值。其次,是教育者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目的的认识和理解中所产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思想政治教育所蕴含、展示的理想、信念的笃信感。教育者对所教内容的信仰和支持对受教育者来说,就是一种无形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受教育者会从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无限热爱中感受到教育者所教授知识的价值和魅力,从而自觉的接受教育者所教授的观点。最后,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发自内心的尊重、关心和爱护的情感。这是良好师生关系得以建立的心理前提,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特有的理论性以及灌输方法的使用,师生之间是一种“我说你听,我打你通,我令你听”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就是把受教育者当成“物”、“美德袋子”和“知识的接收器”,进而教育者也把自己抽象化为知识的传输者和灵魂的塑造者,其结果只能是师生之间的疏离,教师成为高高在上的领导者、布道者,学生对他们敬而远之,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只有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满怀关心、充满情感,教育者才会俯下身子,敞开心扉,不仅让学生走进自己的心里,也让自己走进学生的心里。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发自内心的尊重、关心和爱护的情感,是打开受教育者心房的一把钥匙。我们的革命先驱正是靠着对人民群众的尊重最终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获得了革命胜利。在大革命时期要求广大党员,“到你那熟悉或不熟悉的乡村去,夏天晒着炽热的太阳,冬天冒着严寒的风雪,挽着农民的手,问他们痛苦些什么,问他们需要些什么”。正是对人民怀抱深情的肺腑之言。

2.受教育者的情感属性

同教育者一样,受教育者作为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情感性的存在,情感在受教育者的生存和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情感对于人的发展而言是一种基础性的质料,它与生俱来,不断发育成为支持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的基础性,内质性材料。”因此,受教育者情感的健全和丰富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支持性条件。在思想政治教育世界里,受教育者的情感属性。首先,表现为受教育者基本的生命情感、必备的道德感和必须的幸福感的存在。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是人作为自然生命体的一种必要的心理准备;道德感是人作为社会人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能够有效遵守社会规则,开展社会活动的必要心理前提;幸福感是人作为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有效融入社会,享受生命的一种心理基础。其次,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任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人的思想,要想改变旧的、不合时宜的思想,接受教育者所传输的思想,就必须打开受教育者的心门,打开心门最合适的途径就是以心

换心,而这里的心就是人的情感,只有受教育者接受了教育者,信任教育者,他才可能敞开心扉,接受教育者所传输的信息。再次,是对教育内容的认同感。教育内容不仅是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教育者完成其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受教育者只有认同了教育者所传输的信息,这种信息才有可能在受教育者那里得到同化和转化,才有可能成为受教育者自身的观念。最后,对教育内容的体验感。改造人们思想观念的目的是要改造客观世界,提升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自觉的将所学到的理论观点,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修正已有的观念,实现理性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可以说,受教育者是否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体验感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凭证。

3.教育内容的情感属性

教育内容的情感属性就是教育内容本身所蕴涵和表达的情感。思想政治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其中,思想教育主要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着重解决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问题,在目前主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来教育广大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还是一部充溢人文精神、渗透人文关怀,饱含深切情感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落脚点是全面发展的人。因此,人是马克思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人是充满丰富情感的现实存在物,这就要求思想教育的内容必须要关注人的情感世界的发展和完善,更要以人的情感的和谐发展为重要’目标。政治教育主要进行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立场、政治情感等教育,更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增强人们对党、祖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共识和深厚感情。因此,政治教育中必然包含有丰富的情感教育,其中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是其核心内容。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规范教育,旨在内化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观念、发展道德判断、培养道德情感、养成道德行为、提高道德素质。而情感在道德教育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动情是德育的关键”,道德教育也必然要蕴涵丰厚的情感资源。心理教育主要是提高受教者的心理素质,而健康的情感、乐观的心态,坚强的意志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健康的情感在心理健康中是一种奠基性的成分。综上可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饱含着丰富的情感资源,表达和体现着人的方方面面的情感。

4.教育目的的情感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服务于教育目的,因此,二者在情感属性上具有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真正按照人的属性来实现人的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文、政治与道德、生理与心理、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真正成为‘完整的人”’。“完整的人”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感觉、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器官……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占有对象。”全面发展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当然要占有自己的情感本质,因此,人的情感的全面发展,必须也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5.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情感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情感属性,就是要用最能打动人心、激发人情感的方法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无论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还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对话法、情感体验法、心理辅导法,都是充分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属性而进行的。以情感人主要就是采用感染的方法,所谓感染的方法就是受教育者在无意识和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一定感染体或环境的影响、熏陶、感化而接受教育的方法。情感性是感染教育的主要特点,因此,感染教育就是要利用情感对人的感染力来打动人,使人接受教育者的观点。导之以行,就是用教育者自己的模范行为去教育对象,感染对象,当然也要求教育者充分利用自己的情感力量去感染教育对象。交往对话法,强调的是教育双方基于平等、尊重的态度,从各自的理解出发,以语言为中介,以交往、沟通和互动为主要方式,以实现教育双方更大视界融合的一种教育方法。对话的核心是理解,强调的是对话双方的心灵沟通和视界融合,而理解就是一种情感和生活的再体验,因此,情感交往在对话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当然,情感体验法和心理辅导法更要重视情感的作用了。

6.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情感属性

情境,即情景、境地,是具体场合的情形。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景,是指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而创设的具体情景。作为思想政治要素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展开而特意创设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发生作用的精神氛围和物质条件的统一体。其中,情境的情感性是主要的,物质条件是服务于精神内核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必须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教育对象起着引导和感染作用。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中所广泛采用的情境陶冶法,就是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情感属性而展开的教学活动。所谓的情境陶冶法,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日的的引入或者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对新课学习的欲望和一定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带着情感感知具体情境,领悟教材内容,达成陶冶情感、情达理通,激情促信之目的的教学方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更是蕴涵丰富的情感资源。

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情感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从人的活动的视野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是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主体性活动。”人的生命有三重表现,即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依托于人的自然生命、以社会生命为内容来完成精神生命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质就是人的思想品德的建构过程。所谓人的思想品德结构,是一个以世界观为核心的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的多种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倾向性的整体。“人的思想品德建构活动作为人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方式,是主体以改造自我主观精神世界、发展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目的的自我建构活动,是主体不断为自己确定理想自我,追求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这个过程要经历确立理想自我、获取客观信息、建构观念世界和现实生活几个阶段,其中,建构观念世界的过程是人的思想品德建构的关键环节,而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情感活动来完成的,表现为主体对思想道德文化客体的认识、接纳与强烈的追求和实践愿望。”从这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情感存在和情感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一种特定情感培育活动,这些特定情感主要是指含有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的情感,包括义务感、羞耻感、荣誉感、幸福感、政治使命感、爱国主义情

感、道德责任感、友谊感、自尊感、自信感、羞愧感和感恩,等等。因此,作为情感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情感作用就不言而喻了,具体表现如下:

1.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在活动初期的评价作用

作为情感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活动初期首先起着评价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要传达的信息进行评价。评价活动作为人们的一种意向性心理活动,是对客体满足或符合主体的某种利益和需要进行的感知和判断,它建立在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基础之上,具有强烈的实用性、功利性和合目的性。而情感的这种评价作为一种主体感受、体验的自然流露,它体现着人们对一定社会所倡导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一种直接感知和领悟。它是受教育者对客观的道德事实、政治现象是否符合主体需要的一种情绪体验,是主体内蕴的道德需要、政治要求是否得到满足的一种反映。因此,思想政治情感就以喜悦、幸福、失望、焦虑等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情境、教育目标进行评价,当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些要素能够适应和满足受教育者的某种需要时,受教育者就接收教育,反之,就拒绝接收教育。因此,情感的这种评价或者过滤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如果不能引起受教育者积极的情感体验,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根本就无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世界,也就谈不上外化的实现了。

2.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在教育中期的调节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要素在经过了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的初步评价和过滤之后,进入到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和心灵世界,而只有进入人的情感世界的知识才有可能转化为人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上看是一种价值教育,它使受教育者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知识形态上看就是评价性知识。“评价性知识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价值经验,包括社会道德准则,理想,审美意识、情感和趣味、科学价值、理想,等等。这种知识一旦被个人理解,并唤起相应的感情,便会以多姿的形式存在于个性经验中,成为人的内在需要、情感追求的价值目标,并调节其活动――把所获的价值经验作为价值尺度,调节、改变、完善自己的行为和活动,创造新的现实。”因此,以评价性知识进入受教育者心灵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于已经经过了情感的过滤,也就是说,已经唤起了相应的情感,所以,这些带有情感印记或者情绪记忆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便沉淀为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情感追求的目标,自觉调节着受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引导着受教育者继续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同时也开始了初步的自我教育。

法治教育的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德育”;实施

“大德育”观念是新时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这一理念对于在很大程度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树立和实施“大德育”观念,是提高人们思想政治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既应重视教育对象的一般,又应重视教育对象的重点

理论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狭义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仅指受教育者。而青少年和领导干部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从“大德育”的观念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教育对象的一般,即关注全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同时也要突出重点。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应关注社会的所有成员。重视对社会成员的品德教育,是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所持的一个重要观点。我国古代的孔子非常重视德育,明确提出德育是治国安邦的措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也指出,教育的最高的最后的目的包括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在我国维新派人物康有为所办的学校中,“德育居十之七,智育居十之三”。蔡元培在“临时教育会议”演说中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认为“五育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美国教育家杜威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他把道德作为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人们幸福的决定因素。他认为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可见,培养社会成员的良好的道德始终是人类追求的一个重要社会发展目标。

在实践上,建国以来我们党一直重视对全体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首次明确地提出了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邓小平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了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江泽民多次强调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他所做的历次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中都体现了这一重要思想。2001年10月出台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被作为全体公民应遵循的道德要求被提了出来,成为指导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指针。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也十分关注全体公民的道德建设,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都深刻体现了这一理念。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应十分关注青少年和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提高。这是由他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客观历史地位和作用以及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青少年来讲,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思想政治变化迅速,容易受到不良错误思想的影响,需要给予特别的关心和培养。而他们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力量,他们的思想政治面貌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纲领的实现,应此,我们应站在历史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要充分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诸方面力量,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在培养青少年的道德素质方面,国外也有不少好的经验。比如在美国,高校对思想政治课就十分重视。近20年来,商科一直是美国大学里的一门热门学科。商学院颁授的学位差不多占全美学士及硕士学位总数的1/4,作为一个如此热门的专业,商学院在教学及管理上都非常及时地反映着市场的变化。它对社会和商界的新要求所做的最积极的回应之一就是普遍开设必修的道德课。这一做法在社会上引起了普遍的关注。一度担任美国证券和交易委员会主席的约翰·沙德,1998年从自己的财产中捐出3000万美元给哈佛大学商学院,研究如何把道德教育的内容融入整个课程。这一措施的核心思想是要商科学生把眼光放得远大一些。斯坦福大学的柯克·汉森教授说:我们必须权衡我们的决策对各方面得失的影响。不道德行为之所以发生,主要是因为商业管理人员不了解他们本身所处的环境。新课程的目标是迫使学生讨论一项行动的所有后果,看清它对世界全局的影响。社会学家阿未蒂·埃齐奥尼要求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学生辩论两个题目:一是利用迎合消费者心理的广告以制造人为的需求是否符合道德;二是高级经理人员将政治捐款倾注于当选者以扩大其公司的影响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可见,全社会都要关注青少年的道德素质的提高,因为,只有赢得青少年,才能赢得社会的未来。

就领导干部来讲,他们是党和国家的骨干力量,是现代化建设的许多具体方针、政策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他们的思想政治面貌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各级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整个社会的思想政治风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面临着新的考验,而且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使命也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加强社会的思想政治建设,首先应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广大领导干部要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自觉接受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切实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开展工作,规范行为,严于律己,做好人民公仆。

二、思想政治教育既应重视教育内容的广博性,又应重视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习惯于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不加区分,在学校中则将德育课教学等同于德育,从而窄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是涉及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等诸多领域的一项社会活动,是形成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养成高尚的社会道德情操等几个方面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同人的其他素质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不能单纯地就思想政治教育论思想政治教育,而应将其和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和人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提高紧密结合起来。由此,从“大德育”的观念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在确立教育内容的时候,应避免以往那种单纯的道德说教,而是将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西方行为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和反映当代社会与科学发展的新知识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较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手段,又有其特定的内容。从根本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具体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根本内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着眼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他问题就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在我国,这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教育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教育。二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这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政治观上的具体展开,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教育。三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这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建设广泛性与现实性的体现。简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就体现在要立足于提高全社会成员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有针对地进行“三观”、“三德”、“三个主义”的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既应重视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又应重视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已充分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层次性、多样性。就其实施来讲,就有任何情况和条件下都要运用的基本方法;一般情况下运用的一般方法;特殊情况下运用的特殊方法;复杂情况下运用的综合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应针对具体的不同情况,灵活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这包括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和批评于自我批评的方法。理论教育法是通过基本原理、思想观念的传授、学习、宣传进行教育的方法,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通常的理论教育方法有讲授讲解、理论学习与研讨、宣传教育等。实践教育法是指通过组织人们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而提高思想觉悟的方法。因为人们思想的形成、发展、检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所以实践方法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实践方法通常通过劳动教育、社会考察和各种社会服务活动来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成员进行自我教育的基本方法。所谓批评是指对他人或社会组织、人民团体等存在的问题加以指明并分析产生原因和提出克服意见。所谓自我批评是指对自己的过失或缺点进行公开的剖析和检查。可见,这二者的主体是不同的,但又是相辅相成的,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

法治教育的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内隐学习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056-03

在个体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或者已经适应环境中的某种规则,而这种普遍存在的认知过程就是本文所要阐述的内隐学习。对内隐学习的研究。其实就是为了揭示无意识学习过程的特点和心理机刺。对此。本文首先介绍一下目前有关内堪学习的各种定义,之后将具体探讨内隐学习的特点以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内隐学习的界定及其特点

1.在内隐学习的研究中,研究者们所面临的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对内隐学习的界定。即究竞什么是内隐学习。目前较有代表性的定叉大致有以下几种。(1)Reber最早于1965年提出内隐学习一词,用他早期著作中的话说,内隐学习就是无意识获得刺激环境中的复杂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并没有意识到或者陈速出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2)在Lewicki。Czyzewsh和Hoffman(1987)的眼中,内隐学习是指被试获得具体知识,然而说不出他们所习得的知识。甚至意识不到他们已有所学习的情况。(3)mathews(1989)则认为内隐学习是不同于外显学习的另一种学习模式。它是自动化的、无意识的,而且能更有效地发现任务变量阎的不显著的协变关系。(4)Cleeremam和tiHmenz(1996)主张如果知识是在无目的状态下获得的,并且能够无意识地影响行为,那么发生的应谊是内隐学习。(5)seger(1998)认为内隐学习:以一种偶然的方式发生;无需获得足够的有意识的知识,它就能提高被试在测验中的成靖;是新材料的学习,不涉夏先前已有表征的激活;是健忘症患者能够进行的学习。(6)Fremch(1998)在对内隐学习概念实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内隐学习是无目的、自动地获得事件或客体间的结构关系,也就是说,个体还没有意识到环境的结构关系。学习便发生了。(7)我国学者杨治良(1993)也于同期开始关注内隐学习,他以无意义字母串为材料,提出了内隐学习的“三高特征”:高选择力、高潜力、高效性,时内隐学习的定义予以辅助。

2.内隐学习的特点。(1)自动性;即内隐学习会自动地产生,无需有意识地去发现任务操作中的外显规则。(2)抽象性;抽象性这一特点体现在内隐学习可以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所获得的知识不依赖于刺激的表面物理形式。(3)理解性;内隐学习具有理解性,即内隐学习的产物――缄默知识在部分程度上可以被意识到。(4)抗干扰性;内隐学习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这一点在p,eber(1993)的内隐学习生物进化论中有详尽的阐述,具体表现为:强健性(不易受到机能障碍和机能失调的影响)、年龄和iQ独立性(不受年龄和iQ的影响)、平易性(个体及群体差异小)、过程的普遍性(内隐学习的内部机制具有跨物种的普遍性)。(5)三高特征;我国学者杨治良等(1993)也对内隐学习的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采用一种测量内隐和外显学习的新方法,要求被试学套把相片按其组合特征分类。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内隐学习的“三高特征”:高选择力、高潜力、高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为何运用内隐学习

同志早就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河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有正确的方针和原则。而且还要有科学的方法和艺术,在当前环境下是非常越要的。那么,一个有效的方法的实施将决定了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而我们将内隐学习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来,也是切实地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合理的手段将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来,已到达最佳的效果。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得不到学生重视、授课效果差,速在全国很多学校中是一种普遍现象。内隐学习具有自动性和无意识性,其加工过程和结果是无意识的,在不知不觉之中以自动化方式进行,是一种快速的信息并入过程,且不受短时记忆容量的限制。

第二,内隐学习理论发源于心理学研究,它的确立有一定的心理学依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品德的形成更多的是无意识的、内隐习惯的形成。在大多教人眼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重实际、轻理论、重形象、轻抽象,重感性体验、轻逻辑推导的特点。因此,从中国人的思堆方式来看,内隐学习这种无意识的接受方式更符合中国人的思雏特点。

第三,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往往偏向于单一的外显学习,这是一种有计划、分阶段、按明确逻辑程序进行的学习活动。然而,相对于内隐学习而言,它没有确定和严密的逻辑程序,但它具有突发性,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通过直觉、顿悟等方式解决问题,抽象出刺激材料隐舍的潜在结构与底层规则;且其学习结果存在于主体意识之外,主体虽不能像对外显学习结果那样有意识地加以提取和运用,但却能在适当的情境下自动激活,自行发挥作用。

三、运用内隐学习的优势何在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对内隐学习的应用可以带来很好的教育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效性。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速度加快,多元的思想文化成为影响学生思想观念的重要因素。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却没有紧跟时展,导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遭遇严重的实效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常用的就是理论的直接灌输教育法,通过知识体系化的过程,将思想政治教育传授给受教育者。这种方法直接。易于操作,但这种方法往往适得其反。从结合内隐学习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依靠潜移默化的方法来进行教育。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人与人交互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人们主要是靠内隐学习机制获得精神文化从而提升品格的。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觉主动地研究、发挥内隐学习的作用与功能,我们就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效性,走出当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2.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教育与自我教育两种教育形式中,自我教育强调受教育者主体性地位,能更好地促进个体道德素养的提高。因此自我教育是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重要

逢径。在古代,教育者就十分重视“自省”、“慎独”等个人道德修养的自我教育方法。内隐学习正好符合自我教育的发生机制。首先,内隐学习通过无意识的潜移默化产生非陈述性记忆,自觉形成自主的道德思想;其次,通过内隐学习的迁移现象,将内化于心的道德思想在特定情境中外显出来,从而提高自身道德水平,并自觉运用。

3.内隐学习的高效信息处理特性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收集与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可以说就是思想信息的传递过程。内隐学习具有自动性与迁移性等生理特性,这就决定了内隐学习的信息处理机制是高效低耗的,学习者基本上能在无意识中不知不觉的学习,又能在实践中潜移默化的迁移出来。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信息收集与分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与方法,通过内隐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在看似与思想政治教育无关的教育过程中收集教育对象的思想信息,能够让教育对象在无意识下输出信息,避免他们对思想信息进行在再加工与选择性表达,最大限度地避免信息的失真与滞后。

四、如何运用内隐学习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内德学习理论应用要如何进行,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学枝课程设置上。美国的高校并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客隐含在社会科和公民科的课程中,并且所有课程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栽体,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都要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这一做法充分运用了内隐学习规律,抓住学生关注专业课的心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在借鉴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应该:首先,拓宽“两课”教育的领域,开设以理论升华为特色的历史教育类课程,除政治军事史外,增加民族史、城市史、文物史等教育内容,从中渗透民族传统教育。其次,进行系统的国家成就教育,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素材,从理论教育的角度强化国家观念。最后,除思想政治教育课外,在包括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等高校所有课程中隐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在自然科学教育中渗透科学道德和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在人文社会科学中贯穿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思想等。这些隐蔽的、无意识的教育因素,不仅具有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同等的教育意义,甚至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课无法达到的教育效果。

2.创设教育情境,在情境中进行内隐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应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获得思想上的成熟。注重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思想道德水平的发展,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情境的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予以规定和把握的环境。它是一种文化的、心理的、内在的、精神的、主体的人际互动。主要包括集体学习情境创设、认知情境创设和人文感化情境创设等。内隐学习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不同其他科学的学习,它有着特殊的要求:外在环境刺激和材料要有利于思想道德潜能的复苏,创设以当前社会现实为背景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内隐学习的进行。我们应该主动用蕴含真善美的情境、矛盾主动去刺激它、施与它适宜的务件,最终形成内隐记忆,指导我们的日常行为。

3.加强社会环境与制度建设。内隐学习的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同整个社会环境建设、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社会环境与制度应该提供给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主体尽量多的善良、正义等正面刺激。一个具有高度思想道德水平的社会制度必须建立在民主、人性和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础上。一方面,这样的制度本身就蕴含着一定的伦理追求、道德原则和价值判断,构成一个社会德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这样的社会制度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公民,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道德的内隐性记忆。如今,我们国家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艾奋斗目标,提出“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与方针,进一步深化民主政治体制改革。这些都可以为我国的道德教育提供越来越好的社会环境。

法治教育的心得体会篇10

http://

关键词:党的十八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1-0240-02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于回答“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什么”这一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但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还影响到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标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但关系到每个受教育者,而且关乎全社会,是二者统一的有机整体。新时期,我国对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部署,这也意味着我们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提出新的要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发展

1.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更具社会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在这短短的24字当中,蕴含了我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景。其中,民主和自由更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层面诠释出党和国家的任务,不仅是要构建一个经济、政治和文化繁荣发展的社会,更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社会发展目标,让思想政治教育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新价值,使其效果的衡量有了新依据。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新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即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全面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对全面深化改革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将越来越高,作用将越来越大。在当前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社会性更加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为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激励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协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促进和保证政党、政府和市场对国家和社会的治理。

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届四中全会,会议指出,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就要求党领导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从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此过程中,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目标,有利于全面贯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的要求。

2.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更具实效性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新事物作为更符合当下环境要求的元素,应被予以支持和鼓励。马克思曾指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是同时产生”。在物质世界中,我们就是在不断通过解决新问题来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新的条件和环境,而这种实践基础之上的理论创新,正是能够引起社会伟大变革的先导。

其次,主席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两个巩固也是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其中,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行动指南。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丰富和发展,这些理论体系会更加密切地通过对思想的教育指导实践,使社会朝向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最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改革共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国家,集体和个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指导。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

1.加强社会主义信念教育

信念是意志行为的基础,是个体动机目标与其整体长远目标相互的统一,没有信念人们就不会有意志,更不会有积极主动的行为。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加强对社会主义信念的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信念教育与理想教育相伴出现、密不可分。当信念成为一种心理动能,能够为了实现理想而激发人们潜在的各种能力,就能达成与理想信仰相应的行为志向。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就是将坚定的社会主义教育普及到每一位群众,再将社会理想内化为个人理想,达到二者的辩证统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在全社会开展信念教育,使其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和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