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的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5:42

法治教育的案例篇1

关键词:法治教育;案例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1-0212-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法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基础”课教育者正确把握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使“基础”课中的法治理念内修于心,外显于行,切实实现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教学效果。

一、“基础”课法治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又称个案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的方法。案例教学法最早在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管理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并运用于经济、管理等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教学。在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法历来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所谓案例,就是现实生活中某个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的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只有当案例所蕴含的理论问题与教学目标相关联或相一致时,才能称之为教学案例[1]。

“基础”课注重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有较强的实践性。在“基础”课法治教育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第一,“基础”课法治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对法治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法治精神。

案例把“基础”课程中法治知识点的抽象内容具体化,把真实、典型问题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因此,通过案例教学,能增进学生对法治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去思考和分析案例背后的法律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法治理念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法治精神。

第二,“基础”课法治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容易使学生将法治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的法治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培养法治理念的教学效果。

“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强调学生在法治方面理论知识的提升和知识结构的完善,另一方面更强调学生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培养,让法治思维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而案例教学法,正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与现实实际紧密结合的有效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运用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中的现实问题密切联系的过程。在“基础”课案例教学中,学生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一种教学实践情景。这种实践情景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法治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了现实实际问题,也培养了自身的法治理念。

二、“基础”课法治教育案例的递进式教学组织

以典型的案例为导入,展开“基础”课法治教育案例的递进式教学组织,能实现案例教学法在“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有效运用。具体来说,就是用典型的案例中基本案情反映的法律事件,为学生提供一种虚拟的教学情境,将案例情境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案件的欣赏、解读和分析,在小组讨论中充分展开论证和思辨,在模拟法庭中扮演特定的法律角色,通过训练学生的法治思维,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递进式教学组织中,展开“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应合理设计案例教学的具体环节。

第一,学生查询资料环节。

学生查询资料环节是案例教学是否成功展开的前提。教师通过以多媒体或网络平台等形式给出案例的基本案情后,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案情的积极性,并结合法治的基本知识点,给出几个大方向的问题启发引导,如案例背后的法治思维问题,要求每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询案例中的法律知识点,探知案例中的法律问题,找出相关法律知识点,如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等,记录疑惑之处,为下一个环节的讨论和庭审做好应对的准备。这种做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

第二,课堂案例讨论环节。

课堂案例讨论环节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学生法律表达能力、论证能力和法律推理能力。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中总结的法律问题的相似性,将学生进行分组,一般以8-10人为一个小组,采用小组研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在充分讨论交流中发现和解决法律问题。如针对案例中的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等知识点进行思考的同学,分别组合成小组。学生要利用自己查询搜集到的有关案情和法律知识材料来进行论证问题,说服其他同学,并提出自己的法律观点。这个环节教师主要起到组织者的作用,在分组后教师要巡视各个小组,鼓励学生结合案情进行推理与提问,引导学生在合理的课堂时间内给出一定的交流讨论结果,并最终听取各个分组代表的案例讨论汇报。

第三,模拟法庭审理环节。

在小组案例讨论的基础上,由各组选出代表,扮演模拟法庭中的各个法律角色,如法官、公诉人、被告、证人等,展开模拟法庭的调查、辩论和裁决等审理实践环节。这个环节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自主学习法庭审理中的程序规则,准备法庭审理中的诉讼文书、辩护词等法律文书,并展开课余的模拟法庭审理演练,在课堂模拟法庭中充分展示其法律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法律论证能力。尤其在法庭辩论阶段,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灵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案例的播放过程,教师可以情景假设某一庭审过程,引导学生代表围绕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展开模拟法庭审理的设计和演练,运用“公平正义”“正当程序”等法治理念进行法律推理,最终实现在课堂上展现一场精彩的模拟法庭。

第四,教师总结点评环节。

通过课堂案例讨论环节和模拟法庭审理环节,同学们基本上对案例中的主要法律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和点评,这也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指出学生在资料搜集、案例讨论和模拟法庭审理等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值得表扬的地方,做好对学生培养法治思维的讲解,引导学生积极掌握“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同时,针对社会舆情的各种正负面的信息,教师应从正能量的效果加以正确积极的引导。

三、“基础”课法治教育案例教学组织中的注意要点

选用典型的案例,展开“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在教学培养目标方面,“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应实现培养学生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位一体”的法治理念。

一切教学法包括案例教学法在内,都是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手段和途径。方法服务于内容,案例是为了揭示理论,它是提升课堂效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舍本逐末,以手段代目的,为了方法而方法[2]。因此,在“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中,不能为了案例而讲案例,而要实现培养学生法治理念的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从知识层面上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进行对法治知识点的法理解析。如2015年修订版“基础”教材从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五个方面来概括法治思维的基本特征,其学理基础是将法律、权力、价值、权利和程序视为治国理政的五个基本要素。因此,“基础”课教师要在案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案例中有关法律、权力、价值、权利和程序等五个要素上的法治知识点问题。

从情感层面上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在案例交流、辩论和分析法律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情感,坚定学生深层次的“认同法治、尊重法治”的法治态度,最终实现以法治信仰作为培养学生法治理念的高境界要求。

从行为层面上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发现法律问题能力、进行法律辩论和推理能力、表达和沟通能力以及解决案例中法律问题的能力等,并在法治实践能力的培养中,真正使“基础”课法治教育中的法治理念知识内修于心,外显于行。

第二,在教学原则方面,“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组织中应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教师在“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组织、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的开展案例分析、讨论活动。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自主学习,查阅相关法律法规,搜集并整理有关材料,针对案例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充分论证其合理合法性和操作可行性。这将加深学生对相关法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有助于学生法治理念的培养。

第三,在教学导向方面,“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中老师应正确解读案例,实现正能量价值观的教学导向。

如果说,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典型案例的正确选择是前提,那么,案例的正面解读则是关键。案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正面或负面的信息,只有正确地进行价值观的解读,才真正实现案例教学的教育效果。“基础”课法治教育中,教师应结合案例案情因素和社会舆情,给学生进行正能量的说理和引导,及时消除负面信息带给学生的负能量感受,从而引导学生以积极、正确的态度看待司法公正和培育法治理念。

总之,以典型案例导入,通过查询资料、案例讨论和模拟法庭审理等递进式教学组织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灵活生动的案例教学中实现“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使典型案例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知识点融为一体,使案例相关人员与学生的法治情感融为一体,使案例解析与学生法治理念融为一体,从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实现“基础”课法治教育的知识理解、法治情感的体验和法治理念的培养。在建设“法治中国”的大背景下,“基础”课法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培育学生学会用法治思维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把法治理念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而提升其自身的法律修养。

参考文献:

法治教育的案例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经济政治与生活;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029-01

《经济政治与社会》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长久的教学中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然而,随着教育模式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趋势。刻板教条的教学方式已经为社会所淘汰,照本宣书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将课堂的知识于实际社会相联系,学生学习起来没有激情和动力,更不能立足于事实,理解与应用上存在很大的问题。针对传统教学中课程受重视程度不高、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教学与实际社会脱轨等问题,教育事业改革势在必行,随着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有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也能够发挥出本身应有的教育意义。

一、《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目的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是中职院校的重点必修课,在众多院校中都有相关的开课安排。《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基本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围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进行现代化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政治经济知识水平,综合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使得现代教育培养下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政治文化素养,能够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经济。教育旨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念,让学生从包容的角度去看待世界上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督促自己,发展自己,在自身得到充足发展的同时,积极投身到现代会建设中去,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综上所述,《经济政治与社会》是现代教育中不可缺少的课程理论,因此,如何上好这门课程,让学生真正提高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修养很有必要,案例分析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为上好《经济政治与社会》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二、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在广大教育者与社会工作者不断摸索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为上好《经济政治与社会》提供了很大的优势。案例分析法主要是指通过运用案例教学,选取与课程知识点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给出自己的观点。案例分析法在具体的应用中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有很大的灵活性,教育者能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选取案例,案例的来源也相当广泛,可以是我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的一幕,也可以是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正在发生的某件事。除了选材灵活多样,案例分析法应用能够有效的带动学习气氛,帮助学生的理解,因为只是简单的陈述不能让一个知识或者观点深入人心,而且学生在理解上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通过案例分析就能充分带动学生的思绪,引发学生的思考,案例与观点结合分析的时候就是对学习内容的深入加工,学生以实例为基点联想能够有效帮助理解,也能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三、《经济政治与社会》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1、案例教学法贴近生活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一门与人类生活紧密相关的课程,在教学中,如果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除了可以引经据典,也可以举一些我们可以看到接触到的正在发生的事。比如国家领导人的某次讲话,某个企业的发展历程,某个社区的干部选举,具体的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这些都是经济政治文化,这些事都发生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我们能够从网络上、新闻上、生活中了解到很多这样的信息,我们对于这些案例并不陌生,这也就是案例分析法在《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育中的一个重大优势,在对案例分析中,这样接近生活的实例能够帮助我们的理解,也能够让我们与社会更加紧密联系,从认知的角度去了解世界。

2、案例教学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举例说明或者亲身去展开调查都是案例分析法中常用的手段,教师可以通过社会发生的事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相关课题的研究,也可以组织学生亲身参与到案例调研中,例如在讲述“依法行使民利”时,可以组织或者鼓励学生到当地的行政服务中心去深入调查,这就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不局限课本知识中,亲身实践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案例分析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教育模式的枷锁,使得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到社会生活中,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积极性是学习一门课程的重要条件。

3、案例教学法更加利于生活

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中的广泛使用,不断能够督促学生学好课程知识,也能让学生学会更好地生活。因为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应用中能够培养学生对于一些社会现象的认知与解决方法,使得学生能够逐渐向成良好的价值观念。除此之外,案例教学法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不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去深入了解社会,学会更好的行使权力,承担责任。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职院校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针对目前《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开展中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与实际脱离等问题,案例教学法等教育方法的广泛使用使得课程教育开展有了一个新的方向。在现代教育中,案例分析法能够充分联系社会生活,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向芳.案例教学法在《经济生活》教学中运用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法治教育的案例篇3

   ——浅议案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提要:要正确使用案例必须做到:(1)选用类型要精当。(2)运用时机要适当。(3)使用方法要恰当。

   关键词:教学法  案例教学

   案例以其具有的典型性、直观性、时效性和趣味性而被广大政治课教师喜爱。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正确使用案例呢?我认为要正确使用好教学案例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精当。即选用案例类型要精当。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政治课教师都会有这种体会:如果选用的案例不具有趣味性、典型性和时代感,就很难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选用案例是否精当是案例教学能否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在教学实践中选用案例要注意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新。就是选用的案例要新鲜,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比如,教师要阐述“青少年要有开拓进取精神”这一观点时,如果选用“张衡发明地动仪”这个案例来说明虽然也能说明清楚,但对学生来说毕竟有些陈旧和遥远。相反如果选用“中国工程院院士、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院士是怎样成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这个案例,则不但可以给学生讲清“开拓进取”的深刻内含,而且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气息。(2)近。就是选用的案例要切近学生的生活。“隔山打抢,难辨虚实”这是学生对教师在教学中所举的一些远离学生,远离现实的案例的确切评价。这样的案例不仅不具有说服力,而且还会让学生怀疑其真实性,削弱案例教学的实效性。相反,在教学中如果多运用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学生就会感同身受,印象深刻。(3)真。就是选用的案例要有事实依据。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的案例,经不起推敲的案例,如果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不但不能说明思想政治有关的概念和原理,而且还会大大降低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4)精。这里所说的“精”就是选用的案例必须是最贴切地说明概念和原理,最能引起学生兴趣,最有教育意义。如果在教学中对所选用的案例不加筛选,仅仅是为举例而举例,是泛泛举例,那就失去了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真正意义,有百弊而无一利。

   二、适当。即运用案例的时机要适当。能否抓住有利的教学时机运用案例是案例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师在运用案例进行教学时,要抓住适当的教学时机,开展案例教学。(1)欲“引人入胜”之时。即烘托课堂气氛时使用。思想政治以其理论性、抽象性、思想性而让学生难以理解以至产生厌学心理。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或开头,或结尾,或中间穿插一些典型案例,给学生以新鲜感,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强烈兴趣,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比如,我在讲授“刑事违法行为应受刑罚处罚”这一内容时,一开课我就播放了《焦点访谈》播出的“法轮功痴迷者傅怡彬杀亲灭妻”这一典型案例。这个案例的运用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通过案例弄清了我国刑罚的目的。同时,通过这个案例,还让学生认清了法轮功“反人类、反社会、反人民”的罪恶本质。(2)需“画龙点睛”之时。即突出教学重点时使用。突出教学重点是一节思想政治课的中心任务。政治课教师为突出教学重点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找教学资料,设计教学方法来加以实现。因此,如果运用典型案例来突出教学重点,则是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比如,我在讲授“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这一重点内容时,选用了“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克杰因贪污受贿被依法判处死刑”这一典型案例来加以说明。这个案例不仅充分证明了“公民在法律在前一律平等”这一重要法律原则,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教育了广大学生,增强了他们学法、守法、护法的自觉性,同时又表明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的决心,起到了舆论宣传、监督的作用。(3)应“围魏救赵”之时。即突破教学难点时使用。思想政治课中的教学难点往往都是些知识性、理论性、抽象性很强的概念、原理或观点。政治课教师如果还采用过去的那种单纯说理、“填鸭式”教学方法来突破教学难点,其效果显然是不会理想的。如果这个时候能够正确运用典型案例来“围魏救赵”,就可实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比如,我在讲授“诉讼与审判的基本程序”这一内容时,为了突破“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程序的区别”这一难点,我采用电影《秋菊打官司》中“秋菊为维护自己丈夫的合法权益所进行的多种诉讼”这一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秋菊所打的“官司”中分别包括哪些诉讼程序?这些诉讼又是如何进行的?结果,学生不仅在浓厚的兴趣中学到了知识,弄清了各种诉讼之间的区别,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教师也轻而易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功效。(4)望“醍醐灌顶”之时。即发出警醒、明示时使用。思想政治课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学除了要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以外,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提高全体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以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的高度统一。运用典型案例来说明深奥道理,给学生树立榜样、做出示范是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有效方法之一,能给学生以深刻的警示与激励,能起到醍醐灌顶的功效。比如,我在讲授“我们青少年要树立崇高理想”这一内容时,我选取了“革命烈士周文雍、陈铁军在刑场上举行的惊天地泣鬼神的绝世婚礼”这个典型事例,充分地说明了正是因为有了崇高而伟大的理想,无数革命志士才表现出如此的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这个案例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了强烈的震撼,更加坚定了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发努力的崇高信念,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三、恰当。即使用案例方法要恰当。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能否恰当运用案例进行教学是思想政治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要恰当运用案例进行政治课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力求全面具体,切忌顾比失彼。教师在进行政治课教学中,要始终牢记教书育人这一宗旨。如果只重视知识性和趣味性而忽视思想性和教育性,就会丧失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比如教师在讲授“犯罪的本质特征”这一内容时,举例说:“一名只差一天就满14周岁的少年,为打游戏机与祖母发生争执,用极残忍的方法杀害了祖母,这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是犯罪。但他却没有被判刑,原因是他属于完全不负刑事责任人。”教师举此案例的目的是为了突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严重性,但运用这样的案例则可能会诱导一些品行不良的学生学会钻法律的空子,甚至以年少不会被判刑为由,铤而走险去实施违法犯罪活动。(2)坚持正面教育,切忌追奇猎艳。正面教育原则是思想政治课教育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强有力杠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一味追求有“趣味”,一味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而过分地讲述一些离奇古怪的案例,或过多地描述一些奸淫烧杀的犯罪情节,就会在学生中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这不仅有悖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目的,而且也是教师职业道德所不容许的。(3)确保有的放矢,切忌随意评议。政治课教学中运用案例要有针对性,要力争达到案例内容与学习的知识点有机结合,努力实现“案”“理”合一。如果教师对所采用的案例随意评价,妄加断言,就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甚至会出现有害的结果。比如,教师在讲授“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内容时,如果举例说:“人称‘中国烟王’、原云南红塔集团董事长褚时健,因大肆鲸吞国家和集体财产而受到了法律的严惩,但从客观上讲他多少有些冤枉。因为他为国家和集体创造了巨大财富,每年创利税就达200个亿。”显然,该教师所举的这个案例不仅会极大削弱学生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正确理解,增大思想教育上的困惑与障碍,而且甚至还会产生错误的结果,形成“即使犯罪也情有可原”的错误心理。其实,教师举此案例的落脚点应是“不论是谁,不论功劳有多大,地位有多高,只要侵害了社会和他人的利益,都要受到法律的惩处。”决不能让情感上的差异取代法律上公正。(4)注重典型引导,切忌涉案过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举例一个接一个,甚至搞案中案,把政治课上成案例堆砌会,让知识服务于案例,让学生沉迷于案例讲述中,就会严重削弱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冲淡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是典型的本末倒置。教师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应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以开启他们思维的闸门,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在听课中思考,从案例中汲取,以达到预期学习目的。

   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这就为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精当、适当和恰当运用案例进行政治课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趣味性、知识性和教育性,而且还必将使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力与觉悟得到较大提高,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中学教学全书——政治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2.《中学课堂教学全书——政治课堂教学(上、下)》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3.《思想政治课教学》(98——2002)

   4.《政治课教学》(97——2002)

   5.《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1——2002)

   6.《政治教育》(98——2002)

   7.《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2002)

法治教育的案例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新课改误区

在新课改过程中,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形式,日益受到广大政治教师的重视。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要求,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通过案例教学创设情境,关注学生的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益处。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通常包括四个环节:精选案例、呈现案例、分析讨论、总结评述。案例教学具有鲜活性、启迪性、针对性、直接实践性等特点,但在教学实践中,人们常常陷入以下误区:

一、将案例教学法等同于举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与举例教学法尽管都是利用具体生动的事例进行课堂教学,都贯彻了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但二者具有明显的区别。首先,从教学过程来看,案例教学模式:案例――理论――案例,案例在教学中占据中心地位,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围绕案例展开的,案例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而举例教学模式是:理论――事例――理论,事例在教学中居次要地位,它只是为说明或论证某个理论或问题,理论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其次,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讨论、评价等,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践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中扮演的是中心角色;而举例教学是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利用有关事例进行分析、论证,以求获得正确认识的一种方法,举例只是教师讲解知识点的手段,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角色。

二、将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等同于传统教学中的角色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给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政治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主宰者、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和鼓励者。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充当着多种角色,要精心备课:选择课题、搜集材料、编写案例、设计讨论;课上既要讲解、演示案例材料,又要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还要监督案例分析、讨论的情况等。案例讨论过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正确地引导学生讨论是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具有驾驭案例教学的能力,要能够控制案例教学的进程和案例讨论的气氛。案例教学中,主体是学生,教师不再独霸课堂的话语权,而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充当的是学生互动学习过程中“平等中的首席”。

三、认为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取是主观随意的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只有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热点才有进行案例教学的必要,应针对这“四点”选择案例进行案例教学。精心选择适合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它直接决定着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因此,案例的选择不是随意的,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教育性和开放性相结合。思想政治课中教学案例的选择必然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挖掘事例的思想道德教育意义,同时要克服保守主义倾向,教学中不应回避热点和敏感问题。第二,典型性与普遍性相结合。所选择的案例必须是能普遍适用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代表性是蕴含在普遍性中的代表性。第三,时代性和历史性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时代脉搏,不断把国内外形势变化的最新资料补充到教学中,使政治课更富有时代气息。第四,趣味性和启发性相结合。我们必须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案例,这样他们才会就案例涉及的问题进行思考、展开讨论,同时必须具有一定的深度,为学生预留出想象的空间。第五,贴近性与客观真实性相结合。政治课教学案例的选择,必须力求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实际特点,拉近理论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

四、认为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案例教学要求学生直接参与案例的收集、分析、讨论和评价,因而在教学中教师改变了包办代替的作风,还主动权给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就彻底改变了学生“接收器”的角色,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案例教学不单纯是要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案例教学可以弥补教材内容滞后性和容量有限性的不足,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案例教学法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以案例为载体,通过师生多维合作互动,实现了由传统的授受型向研讨型的转变。在民主和谐的讨论气氛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案例教学找到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架起了沟通课内与课外、书本与社会的桥梁,体现出鲜明的实践性和教育性,增强了思想政治课“育人”的实效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学习知识、掌握规律、增强能力、提高素质才是我们提倡案例教学的目的,如果只注重追求表面上课堂气氛的活跃,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那就本末倒置了。

总之,案例教学就是要营造实践课堂,理论联系实际;营造互动课堂,激趣增智;营造和谐课堂,教学相长。案例教学法促进了政治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更新。实践中,只要我们走出以上误区,正确理解和运用案例教学法,就一定能使政治课变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使思想政治课成为受欢迎的课程,并且可以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惠男.浅谈案例教学法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思想政治课教学,2002(3).

法治教育的案例篇5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

(一)学生性格特点鲜明、文化基础薄弱、理想信念有待坚定

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性格特点十分鲜明。他们大多是90后独生子女,性格特点独特,缺乏人际交往的训练和艰苦环境的磨练,以自我为中心。文化基础薄弱,生源参差不齐。有的来自普通应届高中毕业生,有的来自职业高中,还有的来自中专毕业生,总体成绩处于中下等水平,一部分人学习能力偏低,学习困难,知识面较为狭窄、单一。受各种因素的不良影响,理想信念不够坚定。自身道德修养较差,缺乏公德意识,功利性强,精神动力不足。很多学生认为高职教育就是职业教育,只要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就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不学无所谓。面对“就业难”的问题,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对待、目光短浅、心灰意冷、缺乏自信心,有的学生虚度光阴、心理空虚、理想丧失、信念动摇。

(二)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

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如何,关键在教师。目前,在教学中仍然是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体,课上没有学生的能力训练。加之部分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有限,教学手段单一,上课照本宣科、课堂气氛沉闷,教学缺乏创新性、互动性和吸引力,不能及时答疑解惑造成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少兴趣,教学效果较差。

(三)实践教学薄弱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必须从实践环节去寻找出路,实践教学具有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但实践教学操作难度大、投入经费多,而有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经费又较少,这就造成了实践教学薄弱的局面。即使开展实践教学也只是注重调查,忽视学生的认识水平、认识方法,缺乏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智慧、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二案例教学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就是用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案例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职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担负培养和渗透高职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的“核心能力”的任务。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和高职高专学生学情的现实制约,高职高专思想政治课教学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强调理论、轻视实践,强调灌输、轻视研讨着重接受、忽视发现,重视教师、忽视学生的倾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不强。从总体上看,课堂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不强,学生在教学中扮演的仍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因此,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内在诉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对于提升教师素质、增强学生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发挥着积极作用。所以,探讨和研究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案例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按照教育部提出的要求,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国外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在商业、管理和医学领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被广泛应用。基于此,在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案例贴近大学生的专业实际,能够进行学科之间的融合和渗透,易于被大学生接受。

(二)案例教学法符合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有利于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积极而不断建构的活动;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也正是对当代认知心理学这些基本观点的一种应用。教学过程中,学生了解案例的基本情况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案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激活学生求知欲和探索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激情,学生才会乐意学习、自主学习,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得到关注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

(三)案例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教学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的组织设计、呈现介绍、分析点评都离不开教师精心的准备,妥善的协调,及时的归纳总结。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大量的相关信息,对教学案例有透彻的理解、精辟的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也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更新,促使教师自身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一定要适应高职学生的思想和认识水平。结合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和意义,教师应该努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同时也存在着案理分离、讨论实效性不高,设置问题不够合理等现象,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选择、充分利用。

(一)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精心选择编写案例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第一,教师要系统学习和掌握现代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理念。要深刻领会“主体性教育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通晓高等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第二,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同时,要密切关注时事动态,及时准确地了解相关知识,把握时事的发展趋势,并能够灵活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第三,教师要具备熟练的教学本领。它表现在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应变能力和理论水平等方面。案例教学法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要求教师必须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第四,教师要精心选择、编写典型案例。案例教学中潜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是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精心选择适合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决定着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比如教学团队、教学网络和音像等,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精心组织。

(二)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中,如果仅仅依靠教师或学生口述有关事实,既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又不够直观生动,难以将案例描述清楚,而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充分利用文本、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技术能够使案例教学具有趣味性,内容不单调、空洞,使理论课教学由简单片面走向丰富全面,由被动机械走向主动选择,由呆板抽象走向形象直观,能够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获取本节教学相关内容信息的主动性、参与性。

(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它不仅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也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的同时,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尤其是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课前案例的收集、组织、编写、采用到课堂教师的展现、学生的阅读、小组讨论、师生交流,这些环节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和配合。在这样一个信息海量、信息对等的社会,教师掌握的教学资源和信息也是有限的。要想获取大量的第一手教学案例,需要学生的动态支持。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学生可以从各种媒体中和生活的亲历中提炼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的社会热点案例素材。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走向社会的热情,又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教师要让学生提前了解案例、熟悉相关背景和知识,认真阅读、独立分析、做好课堂发言的准备。课堂中,可以采用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在共识中得到启发。通过引经据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交流和讨论,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应变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还是一个有待完善的过程。科学地选用案例教学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性和学生的创新性。同时,教师要根据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真正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高职学生愿意上、喜欢上、听得懂、听进去,真学、真用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杨慧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

法治教育的案例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学

案例教学在国外各领域教学实践中经过多年的运用,在理论及实际操作方面已经比较成熟,被公认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最密切的一种教学方式,不失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好办法。因此,案例教学如何与政治教学相结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模式,有待于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的研究。

一、案例教学的内涵

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案例教学以教学案例为载体,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从事教学的一种教学法,它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特征,强调师生对案例素材共同进行探讨,并写出有关案例报告,它与案例为本课程的关系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不过,还有学者认为,案例教学是以教师预备的案例为线索,学生通过个人自学、小组讨论、班级讨论,分析和研究案例及其问题,从而掌握理论知识,发展自身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案例教学在中职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组织和实施

实施案例教学,不仅仅是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对案例做出分析,首先,应该是课前的充分准备,包括教师的准备和学生的准备。其次,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引入课堂,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该案例,最后做出总结性评价。

1.案例教学的准备

主要指案例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在选择案例时,要体现教育教学目标,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有所帮助。选取的案例语言要精练、生动,内容要有典型性、开放性、趣味性。

2.案例教学的课堂操作

当案例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就绪,就可以以某种适合于教学内容及学生需要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

(1)案例呈现。教师首先要明确该课所讲授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读教材,使学生熟悉相关的理论知识,这部分内容学生课前尽管己经预习过,但教师也必须给予学生简单的讲解,使学生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后面的案例讨论奠定基础,能使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紧紧联系课本,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2)案例讨论。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它与传统讲授法课堂教学中的讨论是不同的。讲授法的讨论是教师传授知识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临时插入的一个小片段,而案例教学的讨论则是师生通过案例分析,为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的,它伴随着整个课堂,讨论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讨论举一反三,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传统意义上的评价,主要指课堂教学评价,由于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组织教学的,因此对课堂评价以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为标准,对学生是以其是否掌握所学知识为标准,自下而上进行的评价,它的功能是测量学生,带有技术理性色彩管理主义倾向,追求效率和控制,导致课程评价的机械化和非人性化,妨碍了学生与教师的健康发展。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强调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案例教学的评价就是对学生案例讨论的评价,及时总结讨论其中的优缺点,分析案例的重难点,对学生讨论中暴露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点拨,不断点燃学生心中的创新火花,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创设一种特有的情感氛围,让学生自己感受体验。

三、案例教学在中职思想政治课中运用的建议

案例教学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对于推进中职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具有极大的运用与推广价值。但同时,案例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还需要全体教师及有关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来不断完善。

1.处理好不同层次学生的关系

同一班级的学生层次往往并不相同,学生习惯上被划分为“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应该以中间为主,促进两头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以中间为主,并不是忽视优秀生和后进生,特别是不能漠视后进生的存在。在案例教学中,我们深感难以处理的是如何把后进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进生即所谓的“差生”,由于自身的弱点和缺陷,常常带着自卑心理,不想或者不敢参与到讨论中来,仅仅做发言同学的听众,甚至思想游离于课堂之外。为了使他们能积极参与到案例的讨论中去,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后进生的情况,全面分析每个人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对他们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当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提出新的意见时,要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从而增强他们的信心。

2.建立完整的案例教学资源库

编写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它不仅要求教师深刻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更要熟悉案例教学的规律,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任课教师能够通力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以丰富案例的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如果以教学组为单位或是以学校为单位组建教学资源库的话,一方面,会减轻教师在寻找、编写案例上的负担;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当然,如果能够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在全国或全省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统一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库,广泛征集案例,再组织有关专家集体研讨,最后由专人加工整理,编写出符合教学需要的教学案例,输入案例库,供任课教师选用,那对于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推广将会有极大的帮助。

3.案例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实行案例教学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完全否定,也不是对基础知识的弱化。所以,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兼顾和协调教学内容的多方面要求,这样有利于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案例教学法只是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一种,要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并不是简单地以一种教法替代另一种教法,它必须随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法治教育的案例篇7

关键词:案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215-02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文化的传播大致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使得文化传播的手段越来越丰富,人们通过不同的途径接受新鲜的资讯,人们观察社会的视角不同,感受不同,往往得出的结论就不同,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价值观也不同。特别是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在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而且他们正处于重要的价值观形成阶段,这时候,如何让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就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同于一般的传授解惑的教育教学,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地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创新和研究中,案例教育逐渐被思想政治研究者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案例教育以其形象、生动、影响深远和受教者乐于接受,深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案例教育有利于把学校、学生、社会三者有效的联系在一起。更加密切了三者的联系。

一、案例教育分析的含义

案例教学是由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推广,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于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

传统上的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场景重现或者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自己纳入案例场景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育模式。

案例分析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中逐渐焕发出新的面貌,学界对它的定义主要有两大类别:第一种观点认为案例是小概率事件,案例就是案例,从案例中不能得出带一般规律性普遍性的结论;第二种观点认为对案例的研究可以得出新的假说以及分析性的普遍结论。

本文认为思想教育中案例分析是教育工作者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方法,与学生共同分析、观察,总结现实存在的问题,并遵循一定的原则把这些现象通过整理、概括、提炼得出普遍性的结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恩格斯曾经说:“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从痛苦的经验中学习。”因此当我们碰到问题的时候,进行总结,并从中学习。正是我们行事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也如此,不断地从案例分析中吸取有利的思想,摒除错误的思想,灌输高校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正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在。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案例分析需要具备以下特点。

1.案例分析须具备客观性

客观性即客观实在性,指事物客观存在。案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是主观见于客观的事物,在案例的选取上必须尊重客观事实。才能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案例分析须具备目的性

思想政治教育为达到某一阶段的成绩和目标,需要不同的案例进行辅助教育,这正体现了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要针对不同的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也方便受教者接受。

3.案例分析须具备典型性

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典型的代表,每个时期的典型人物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时代特色。岳飞精忠报国反映出在封建王朝中的忠君爱国思想。张丽莉老师的舍己救人反映出社会主义旗帜下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案例选取的典型性直接关乎受教者的受教程度。

二、案例教育分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过于死板和片面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学习沦为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随着国外资本主义思潮的入侵,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例如,近年来大学生中存在行为失范现象和道德滑坡现象,已成为社会的共识。这正说明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大批的思想政治研究者致力于思想政治的研究工作,并且逐渐意识到案例分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案例分析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概括表述,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其基本精神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整顿党的作风》中谈到:“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目前高校中的理论教学过于刻板,在校学生往往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可有可无的,纯粹的理论考试在塑造在校学生的价值观方面意义不大。马哲、思政成绩好的学生并不代表其价值观没有问题。如,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吉林农业大学的郭力维事件。仅仅是因为同学关系的处理上出了问题就拿起屠刀,这些不得不让人担忧大学生的道德问题。

案例分析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出现唤醒了无数人心中最纯粹的美好。她舍己为人的精神感动了全中国的人。她爱生如子的精神给所有人都上了一课,是一堂最生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师范类院校掀起了一股爱岗敬业,爱生如子,舍己为人,大爱无疆的热潮。这个典型的案例把奉献精神,集体主义的理论融入进了实际。更生动形象地为全体师生上了一课,有利于促进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法治教育的案例篇8

一、案例诊断法的内涵分析

“诊断”,原为医学术语,是指根据患者的症状来识别所患何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诊,二是断。所谓“诊”,即分析;“断”,即判断。用来认识疾病的诊断最广泛,是治疗、预后、预防的前提。本文所述“案例诊断”,是指根据具体的个案事实,结合相关法律规定,对于案件可能的结果作出的一种分析和判断。案例诊断法来源于法律专业教育中的“法律诊所”、诊所式法律教育或临床法律教育(Clinicallegaleducation)。诊所式法律教育是指法科学生在法律专家(法官、检察官、律师等)的指导下,对于需要法律帮助的当事人,通过对其“望”“闻”“问”“切”等途径,了解案件情况,分析、判断法律关系,进而确定采取何种方法来实现权利救济的法律教育方法。“法律诊所”已在美国等西方法治发达国家法律院校广泛采用。在课堂上,需要法律帮助的当事人现场咨询,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并提出法律解决方案,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我国法律诊所起步较晚。部分政法院校也在逐步探索法律诊所教育,如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等院校。本文所述“案例诊断法”,类似于“法律诊所”的教育教学法,但又有所不同。“法律诊所”适用于针对法科生的法律专业教育,适用范围较窄;“案例诊断法”适用于对所有大学生进行法律教育。“案例诊断法”又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只针对具体案件提出分析意见,并不进行法律判断和决策,也即本文开头所述只“诊”不“断”。本文所述“案例诊断法”,是指学生在法律专家的指导下,根据具体的个案事实,结合相关的法律规定,对于案件进行法律分析和判断,并采取法律手段减少、制止损失的发生或扩大,以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一种法律教育方法。

二、当前高校法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院校对法律教育普遍不重视,法律教育理念认识不到位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党从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到十八大、一直重申、强调“依法治国”,说明法律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性。青年大学生作为未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使命;而法治素养在大学生整体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长期以来实际上是缺位的。虽然我们提出了“依法治国”的目标和战略,但没有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从实际情况来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更重视德育工作,而往往忽略法律教育。在不少学生和教师的观念里,法律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学科,而不是一个普及的教育科目,这种教育理念认识上的不够直接导致不少高校开设有德育教研室而没有法律教研室,可见高校法律教育实践起来还是困难重重。

(二)法律教育没有单独设置专门的课程,而是渗透在思想政治课中,教育内容不成体系,充斥着艰涩的理论,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不能结合普通高校学生实际

当前普通高等学校的法律教育,课堂教学仍然是根据、教育部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渗透进行法律教育,并没有设置专门的法律教育课程。该方案很好地将德育和法律教育进行结合,最新修订的2018年版教材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前的文风,更加贴近社会和学生实际,但仍偏重于理论逻辑的完整性和严谨性,注重法学理论的阐述,忽略了普通大学生的接受程度,这种风格适合于少数科研型高校或法律类高校师生,不适合广大普通教学型高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导致教材内容本身可读性、趣味性不强,教师和学生参与度不够。同时,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将以前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进行合并的,合并后将“法律基础”部分放在教材最后,同时相应减少法律教育的课时,淡化了法律教育的重要性。这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解决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

(三)高校法律教育教学方式单一,不能适应新时代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需求

目前,在我国政法类院校,因有专门的法律专业,有模拟法庭等硬件设施的配备,部分院校根据课程具体安排采用模拟法庭的方式来进行法律教育教学;另有少数院校采用“法律诊所”方式开展法律教育,这种方式仅在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比较好的政法院校开展,并未在法科院校全面展开。对于大部分非法律类普通高等院校,法律教育课程仅仅属于普法性质的公共选修课程,并不属于必须开设的必修课,因此对于这些高校学生,法律教育教学方式大多采用课堂讲授、“满堂灌”的“填鸭式”方法进行,学生参与度、获得感不强,课堂教学方式单一、乏味,课堂效果不佳,这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于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需求。

(四)高校法律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如前所述,由于认识上的差距、理念上的不足,加之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对于法律教育不够重视,导致高校法律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法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育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笔者了解到,除政法类院校外,其他普通高校法律教师配备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更有甚者,部分院校法律教育课程由其他学科或专业教师代替进行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法律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新时代我国高校法律教育的路径选择

构建新时代我国高校法律教育模式,完善法律教育制度体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代优秀人才,是国家长治久安,构建法治社会的基础。

(一)中国高校法律教育目标和方法的重构

针对以上我国高校法律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重新审视我国高校法律教育体系,重构高校法律教育方法和目标。1.应坚持分类、分层次的原则,构建法律教育体系。在重构法律教育体系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院校性质和高校的办学层次来分类、分层次施教。如根据是否属于法律专业,区分政法类(法律类)和非法律类(普通高校);根据生源质量和学生层次实际情况,区分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类院校。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法律教育教学方法,根据学校、教师、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法律诊所”、模拟法庭等教学方法,融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通过教学项目或活动能真正理解法律的精神。哈佛大学法学院郎代尔认为:“有效掌握法律原理的最快最好的途径之一是学习那些包含这些原理的案例”。3.通过学习,树立宪法和法律意识,确立宪法法律至上的理念。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深刻论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和具体举措,党的进一步强调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性,而法律(法治)教育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法律教育教学课堂作为法治教育的主阵地,更应承担起全社会法治教育先锋的旗帜。

法治教育的案例篇9

一、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事件为题材,把真实的典型实例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相互讨论,让学生有一个体验、质疑、点评案例的过程,并从案例中归纳出一般的原理,从而达到正确理解他们所要学习的内容,解决存在的问题,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情感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创设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它能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分析、讨论所学知识,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帮助。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正确地运用案例教学法对提高教学效果,纠正学生行为偏差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应用案例教学法启迪学生思维,纠正学生行为偏差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案例展示、个人分析、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教学形式,使学生始终处于认真思考,寻找答案的积极状态中。不但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教师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完成了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从而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找到了突破口。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了学生对政治课教学的枯燥感。

传统教学法使用的是单一的教科书配以相应的板书,信息量小而陈旧,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课堂气氛死滞、呆板。长此以往,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出现了严重的厌学情绪。而案例教学法使用的是精心选择的案例以及相关的媒体资料,为学生提供了生动、逼真的正反案例,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在对案例的讨论、交流过程中,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多的展现自我的机会,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学习探索,容易产生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厌学为愿学,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把理论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活跃了课堂气氛,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解决了学生对政治课教学的枯燥感。

2.缩短理论与现实的距离,有效纠正学生行为偏差。

案例教学法通过视觉材料、经过分析,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社会现实问题浓缩在课堂上,它能把社会大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引进小课堂,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让学生进入案例情境,设身处地地作出反应,为他们提供一种不用真正深入实践,但却在短期内接触,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3.案例教学法的要求。

虽然案例教学法对政治课教学有很大作用,但对案例的选择必须满足一定条件:(1)案例的选择要注意思想性。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思想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灵魂,因此政治课案例的选择必须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必须坚持指导思想正确,内容健康,具有鲜明的阶级观、价值观。达到引人思考、启迪智慧的效果。(2)案例的选择应恰到好处。由于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它要从属于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所以选择案例一定要与所学的知识点紧密结合,尽量找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案例。(3)案例的选择要少而精。由于案例是对本节课堂教学内容的引导,所以一堂课案例不应过多。案例过多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偏离教学目的和内容,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而且案例分析通常要占用较多时间,过多的案例可能导致教学时间的紧张,甚至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法治教育的案例篇10

   进行政治教学改革,认清政治教学的主要目标,即教育、培养学生,为他们指明前进的方向。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要改革教育方法,我们要用现代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学生,要把政治教育与社会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在教学中适当地使用一些真实的生活案例,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政治教育的内涵,感受政治教育的魅力,学会理智地面对、解决问题。一名初中生的社会经验并不多,也没有完全形成正确的是非观,所以很容易被一些不正确的观点所误导,从而走上错误的道路。因此,在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教会他们判断是非曲直的方法。同时,教师还要尽可能地寻找机会让学生走进社会,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通过实践中的实例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除此以外,我们还应该改进传统的考试模式,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是能够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是我们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传统的考试并不能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他们自己的东西,我们可以适当地在考试中增加一部分实践题。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或者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用小故事或其他形式展示给大家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考核,不仅可以改变学生传统的考试观念,还可以使政治教育变得更加实用,这才是我们政治教育所期望达到的效果。

   二、注重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素质

   在初中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地为学生展示新题型,让学生通过练习各种题型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收集一些适合锻炼与发展学生能力的案例,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有独立思考问题的空间,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科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学会从容地应对和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不断地交流与分析,学生从案例中吸取了经验知识,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且,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不但不会感到政治课像以前那样枯燥乏味,大大增加了学习政治的兴趣,而且学生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来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从而使自己不断地得到完善。由此可见,将案例分析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的一种新形式。

   三、评价标准科学化,政治教育完善化

   目前,我国课堂教育的目的还是以应试为主,政治教育也不例外,这就大大降低了政治教育的效果。有些学生为了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每天都抱着书本学习,不愿踏入社会与外界进行交流,这就导致一部分学生的生活与外界社会脱轨。为了鼓励这些学生走入社会,我们应该改进考试评定的方法,综合多种方式进行成绩的考核,形成客观的评定结果。例如,我们可以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同学及家长的评价都作为对学生考核的一部分,并对积极回答问题、阐述自己观点的学生进行加分鼓励,这样就会使学生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