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中个体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6:20

生物中个体的概念篇1

关键词:提高生物学概念能力

概念是抽象思维的起点,是判断推理的基础,科学认识的成果首先是通过概念来概括和总结的,科学中的原理、规律等都是以概念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生物教学中的概念亦是如此。在生物学教学中使学生正确、准确地理解生物学概念是学好生物学的基础,但是,要理解和应用生物学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总感觉很难,毕竟生物学概念不像日常生活用语,使用频率低,而且多抽象,要让学生上完一节课后就能理解和使用这些概念,确实不易。一到考试,学生最怕的是简答题,从批改学生的试卷和作业中简答题高错误率不难发现这一问题,多是概念的乱用现象,因此,提高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也就显得非常重要,具体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认真指导阅读教材中的概念

教材中对概念的表述,语言都具有简练、明确、严谨的特点,而且表意十分准确、完整,确定概念的范畴严格。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的首要方法是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分析概念的语句,对概念中的每个字眼和词都要注意分析,并提醒学生用笔作上记号(比如打圈圈)或注解,使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避免概念的理解和使用上错误。

例如:必修②《遗传与进化》教材中对“单倍体”的概念的描述是“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做单倍体”。概念中的关键字眼是“体细胞”、“配子”、“个体”。其中,“体细胞”强化判断几倍体是以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数为判断依据,不能以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数为判断依据;“配子”强调该变异体是不是单倍体的参比对象是正常个体的配子;“个体”强调单倍体是指个体而不是某个细胞。从概念中反应出有的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不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如六倍体小麦的单倍体含三个染色体组。以下列一道题为例,如果学生不理解单倍体概念,出错的可能性就极高。“下列不属于单倍体的是(?摇?摇)。a.蜜蜂的雄蜂B.人的细胞C.由花药离体培育成的个体D.具有两个染色体组的马铃薯植株”,很多学生错选D,其原因就是没有真正理解单倍体的概念。

二、通过具体事物或图片等理解概念

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中,有时单靠文字上的解释还不够,还必须配上一定的图解、实物或动画的课件等,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学生才更容易理解。美国的教学界有这样几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会记住;让我参与,我就能理解”,一个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构建不仅需要教师的详细解释,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直观的图片、实物等所形成的概念远比纯文字的解释要有效得多。

例如:必修②《遗传与进化》教材对“染色体组”的概念描述是:“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课本中还有“多倍体”的概念:“体细胞中含有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除外还有“二倍体”、“单倍体”、“三倍体”或“四倍体”等概念。就这几个概念,学生一直无法搞清,因为概念太抽象,而且容易混淆。为了便于他们理解,我就在黑板上画了个体细胞染色体组成的图形(如图),让他们辨析,请学生思考回答,该图有几个染色体组?并请学生上讲台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染色体组的染色体组成?如果某个体的体细胞的染色体的组成是如图所示,那么该个体是单倍体、三倍体还是四倍体?通过对学生回答的纠正和肯定,学生对这几个概念的理解就变得相对容易了。

教学中如果常用这种直观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学概念,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就会变得容易,也会掌握得更牢。

三、通过导学提纲指导学生理解概念

作为教学第一环节的“预习”是很重要的,学生如果能提前自觉预习下节课中的内容,不仅可以对要学的知识有所了解和心中有数,直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培养自学能力,增强求知欲望。在预习过程中,新的生物学概念往往是预习的难点,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概念,教师的设计的预习导学提纲就显得很重要,教师在为学生的设计的导学提纲中,要突出概念的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能抓住概念的含义和本质。

例如:在选修③《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一节的教学中,关于“单克隆抗体”的概念并没有专门的描述,可是理解这样的一个概念对该节课的教学确有重要的意义,我针对“单克隆抗体”概念,就设计了这样的导学题:“什么是单克隆抗体?是指由单一的B淋巴细胞,经过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大量增殖而产生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抗体。”这样学生对“单克隆抗体”概念中的“单”、“克隆”,以及“该种抗体的特性”等就自然理解了。如果学生在自学中能理解这个概念,那么这节课的教学也就会变得更轻松。

四、通过比较易混概念准确理解概念

在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的概念,单从概念的名称上就足以让学生混淆不清,如:“生长素”和“生长激素”、“核苷酸”和“核酸”、“细胞液”和“细胞内液”、“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还有一些概念是由于比较抽象,原理复杂,不易理解,使用少,容易忘,如“转录”和“翻译”、“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等,这些是学生在解题中使用错误频率较高的不易分清的概念,要使学生牢固理解和记住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比较,找出概念之间的本质属性,区别概念之间的差异以达到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区别。比较概念的方法通常是采用列表的形式。比如:“转录”和“翻译”就可以列出这样的表:

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区别就会更加清楚,减少用错概念的机会。

五、通过概念图的方式掌握概念

生物学教材中基本概念繁多,而生物学中每个概念不可能单独存在,每个概念都必须根据与之有关的其他概念间的关系才能确定其准确的含义。要搞清繁多的不同生物概念之间区别和联系,可以通过构建生物概念图的方法来实现。利用概念图组织教学也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之一,利用概念图可以处理每一章节的知识结构,再现相关生理过程,总结章节内相关知识的联系,它对学生掌握和运用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必修②《遗传与进化》教材中的“染色体”、“Dna”、“基因”、“蛋白质”、“脱氧核苷酸”、“转录”、“翻译”等概念如果用一个概念图来组织复习,学生就很容易区别和使用这些概念。

生物中个体的概念篇2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概念教学有效性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更强调重要概念的教学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建立、理解与应用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知识学习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对生物概念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抓住学生“头脑中的概念”,教学中要正确引导修正认识的错误与偏差,建立科学完整的生物概念。

一、通过具体现象,让学生形成正确概念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具体生物学现象,利用实例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辨别,对生物现象的共同属性、本质特征进行归纳概括,让学生形成正确概念。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生态系统与生物圈”一章中的第一节“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就概念而言除了生态系统概念外,还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其中,生态系统的概念是本节教学内容的核心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分析具体的实例,以课本中的“池塘生态系统”为例,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等。整合已有教学资源,包括学生的感性经验、小学已学过的知识,课外了解到的相关知识,以及小组其他成员的经验与已掌握的知识、课本内容,等等。经过这样的分析与比较,学生很快找到生态系统概念的本质特征,那就是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与非生物成分共同构成的整体。树林、学校等则指生态系统的不同区域,这样生态系统这个概念就水到渠成地掌握了。

二、深入理解概念,剖析概念内涵与外延

概念总具有其特定的内涵与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该本质属性的应用范围条件。只有全面理解并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才能牢记概念并正确应用。例如:“光合作用”这个概念,其内涵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太阳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如对呼吸作用概念的理解,其内涵是:在生物体内,细胞能通过分解糖类等获得能量,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其外延是:①呼吸作用的实质就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②释放出来的能量供生命活动的需要;③呼吸作用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④呼吸作用的适用对象是植物、动物、微生物。当学生掌握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重要概念后,我们就懂得了萝卜放久了会空心;如何让摘下的水果、蔬菜保鲜;如何让粮食合理贮存;如何增加植物的产量;通过这样详细、全面的剖析,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就会全面而深刻。这是一种很常规也很实用的掌握概念的方式,是对科学概念正确阐述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三、理解概念内涵,优化概念传递方式

概念的传递方式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概念术语或概念名词,一种是对概念内涵的描述。我们往往习惯用概念术语或名词方式传递概念中的重要信息。如:“生物”、“环境”、“遗传”、“基因”等。有研究表明:用内涵描述的方式表述概念有利于我们在教学中把握概念,并给学生传递概念信息,如“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非生物环境”等。在习惯与使用概念术语或名词传递概念时,常常可以引入这样的概念。重复概念是“基因”,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基因是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基因包括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通过复制就可以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让后代出现与亲代相似的形状。克隆羊的产生过程:取出甲羊乳腺细胞的细胞核与去掉细胞核的乙羊卵细胞融合形成胚胎,再把胚胎植入丙羊子宫内,最终从丙羊体内娩出的就是多利羊。这种方式让学生对概念形成直观认识,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并理解概念的内涵。

四、建立概念体系,对概念进行分解整合

生物学中的概念是对生命中基本现象与规律的解释。一个概念往往可以分解成多个层级的次位概念,我们在备课时需要理清这些次位概念与重要概念间的关系。在教学中从传递次位概念开始,通过对次位概念的整合,最终形成一个以重要概念为核心的完整概念体系。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全面把握重要概念。例如:在“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主题下,“多细胞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与生物个体”是标准中规定的一个重要概念。我们不妨根据多细胞生物体的分类,把它分解成“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与“人体的结构层次”这样两个次位概念。在“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的统领下,还可以继续分解成“细胞分裂、生长、分化形成组织”、“多种组织构成能行使一定功能的器官”、“植物体各器官相互协调形成统一的个体”等次位概念。学生学完这些次位概念后再进行有机整合,就会很轻松地建立以“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为核心的概念体系,从而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具体、透彻。

总之,教师要不断深入研读新课标,研究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重要概念组织教学活动,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概念。培养学生对概念的探究能力,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概念的表述与传递[J].中学生物学,2011(1).

生物中个体的概念篇3

1注重物理前概念的有效转化

每个学生都不是空着脑袋来学习物理知识的,在物理概念学习前学生大脑中的表象或与概念同向或与概念相悖离.同向的物理前概念可以直接转化为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提炼为感性认知推动理性飞跃;相悖离的物理前概念则可以引发认知冲突,再经过一系列物理手段可以将其转化为正确的感性认知或直接实现理性飞跃.两种不同物理前概念的转化流程如图1所示.

案例1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前,学生的物理前概念可能是与亚里斯多德的认识一样的,属于与概念本质相悖离的物理前概念,如何有效转化呢?可以采用实验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在没有空气阻力的作用下,质量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一样.也可以采用问题导学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具体问题的思考和归纳实现理性的飞跃.笔者在和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首先给学生抛出了两个问题:

问题1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物体同时在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初速度为零)释放,出现了落地快慢的差异,结合原有认知,猜想这是由于什么因素造成的?

问题2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办法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

评析不回避学生的物理前概念,从学生片面的认识出发,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在学生初步推理后,再演示“牛顿管实验”,对比抽气前、后多个不同质量在牛顿管中下落的现象,很自然地完成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转化.

2强化过程体验

物理概念不是一蹴而就的,概念教学不能搞强塞硬记,要引导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物理知识间的联系,我们从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性、学习兴趣等学习正情绪,在兴趣的驱动下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体验概念的形成的过程,丰实感性认识,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接近物理概念和规律,及各个物理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实践经验表明,重视概念形成过程的体验,不仅仅有利于概念的记忆、理解和内化,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案例2在和学生学习“加速度”这一概念时,如果直接灌输,学生的理解程度低,难以接近概念的内涵,从“加速度”这个概念本身来看,采用的是比值定义法,这个与速度的定义有相似之处,不过学生对比值定义法的认识不深刻,可以说“加速度”是学生步入高中后遇到的一个全新的概念,生活中有“加速”这个说法,不过没有情境的驱动,学生很难构成有效的联系,为此,笔者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真实的情境出发,设置问题.如表1所示提供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变化情况.

3注重物理思维

数学是物理概念建立的一个重要工具,在建立物理概念时与数学相结合是常用的方法,不过,笔者认为在概念建立时首先应该去思考能不能从学生原有的物理概念出发进行迁移.重视用物理思维思考问题,建立概念不仅仅能够建立新概念,同时还能强化对原有物理概念的理解,有利于概念体系的有效建立.

4注重自主反思

很多学生尤其是高一的新生大多感觉到物理难学,有些学生反映课堂上能够听懂的,但是过不了多久就忘记了,什么原因呢?相比于初中的物理知识,高中物理知识较抽象,而且内容增多,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学了前面忘了后面,下课后到底真正掌握了多少,心里没底.为此,笔者认为下课后应及时地反思课堂所学,及时的反思能够较清晰地还原课堂物理学习过程和习得的物理概念.那么要反思什么呢?如何进行反思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课后勤于反思的习惯:

(1)本节课上,我学会了哪些物理概念?所学物理概念与原有概念有哪些联系?在物理概念学习过程中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2)本节课上,我学会了哪些物理思想方法?所学的物理思想方法在以前的物理概念学习中有没有用过?

生物中个体的概念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有效教学;概念教学;方法

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应从一定的高度上来认识概念教学。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而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必要的细化的准备工作。如对初中物理概念进行必要的整理和分类,根据课程标准和考纲按认识要求的高低分类;根据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要求,整理出必备的基础性的重要物理概念;根据不同物理概念的特点,初步拟定不同教学方法;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整理出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并制定相应对策等等。

一、重视从实践中引入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为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简单机械的学习中,课前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杠杆、轮轴的实例以及它们的作用。再如在压强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两个实验:①一个较胖的同学和一个较瘦的同学同时站在沙坑中,观察脚陷入的情况如何?②同一个人穿平底鞋和穿细高跟鞋站入沙坑中,脚陷入的情况又怎样?这样,使学生对压强大小的决定因素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这样能为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强烈欲望,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演示实验的作用。对初中学生,尤其要讲究实验形象、鲜明、生动。例如讲磨擦起电这一课,当教师手托一块事先使之带电的泡沫塑料块走进课堂,将它放在一个同学头上磨擦后吸引该同学头发,一定可以很快地吸引住学生,促使他继续了解磨擦起电的原因。又如做电路实验,切忌教师自己在讲台上连接线路,坐在稍后的学生什么也看不见。要讲究示教板的大型化,鲜明化,这方面多费点精力是大有效益的。在讲授新概念之前,教师千方百计要从形象入手。用一开头就抄黑板写定义的方法,是注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

二、抽象概括思维形成物理概念

获得建立概念的感性认识或相关知识以后,最重要最关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运用科学方法形成物理概念。不同的概念,它们引入和建立的方法可能各不相同。在中学阶段建立物理概念主要是从感性材料中抽象出物理概念,也包括其它几种方法。

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法将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抽象出来。此法要有足够的感性材料做基础,因为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一般不是很直观和容易理解的,故选择感性材料时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此法是建立概念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最关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抽象思维的过程。如前面介绍的建立力的概念,如果能顺利地由人、书、马以及桶、桌、车抽象出物体的概念;能由提、压、拉抽象出作用的概念,那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个概念的建立,就是水到渠成了。用实验法测定物理量形成物理概念。如悬挂法测重心;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插针法测折射率,等等。此种方法是在研究物理问题的产生和应用时常用的科学方法,包括观察法,使用仪器的具体方法,实验具体操作的方法等。用理想化模型法建立物理概念。这是抽象出反映事物本质的特征建立理想化模型的方法。包括研究对象的理想化、物体所处的条件理想化、物理过程理想化所建立起的模型,如质点、刚体、理想气体、纯电阻等属于研究对象的理想化模型;光滑平面、绝热容器、匀强电场、无限长导轨等等属于条件理想化模型;匀速直线运动、简谐振动、光的直线传播、自由落体运动等等属于理想化过程。通过理想化的方法建立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思想方法之一。

三、合理运用概念,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深化认识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概念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志。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有些同学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予以理解,却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是具体的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学生不能把相关概念综合成一个相连相容的概念网络,也就不能把它们应用于各种物理场合。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即可收到一石数鸟之效。如复习“电功电功率”这一章时,学生比较电功和电热计算公式时,发现有时公式形式是相同的,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两个物理量形式上达到统一蕴藏着一条什么规律?使学生联想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何时Q=w,何时Q≠w。这样,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化。

四、应注意物理概念的教学是有层次性的。

根据认识论的理论我们知道:万物之理是多层次的,人们认识真理应是螺旋型提高的,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物理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时刻注意这一点,对某些物理概念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步认识和理解它,明确每一步的学习目标,最终实现总的学习目标。如对力的认识,就要分几个层次去逐步认识它,第一步,对力的初步概念的认识,即认识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第二步,对力的三要素和力作用效果的认识,即认识到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一定的作用效果――使物体产生形变和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且力的作用点、大小和方向均对力的作用效果产生影响,由此对不同性质的力(万有引力、电磁力、弹力等)按力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划分,如重力、下滑力、摩擦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推力、拉力等等;第三步,从力和运动的关系上进一步对力加以认识,认识到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从而认识平衡力的概念。第四步,从功、能角度去认识力,即力作用在物体上一段时间后,可产生累积效应,对物体做功,进一步引起能量的变化。最后复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全面认识力这概念。又如电压的概念,初中只要学生认识到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即可,而高中才使学生理解电压就是电势差。

参考文献

生物中个体的概念篇5

关键词:物理概念;物理实验;理解能力。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018-01在中学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存在这样的困惑:在分析具体物理现象时,常因为没能准确理解相关物理概念,从而不能将理论知识熟练地应用于具体解题中,这也是传统物理教学中存在已久的难题。上课在老师的引导下都能听懂,但是应用到具体解题时由于概念模糊不清导致无从下手。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对基本概念缺乏深刻的理解与领悟,没能理清类似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联系,往往一知半解。从教师的角度来讲,要想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根据物理概念本身的特殊性,结合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的基本含义与相互联系。

下面我们将对物理概念做一个系统的说明,以提供系统而科学的理论指导,同时落实到具体物理情境中,对如何去更深刻的理解做出分析。

1.物理概念的基本涵义

概念本身是人们从认识事物、以及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中,通过严密的逻辑思维从而抽象出的经验性的总结。物理概念是对客观事物共性的反映,它反映了基本的物理现象,揭示了物理过程的本质属性。因此,物理概念反映不是一个具体的物理过程,而是对同一类属性的物理现象的经验性总结。

2.物理概念的重要特点

从物理概念的含义可以看出,它有两个重要特点:一.它来源于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的总结,二.它在思维的高度上上升到了理性层次。物理概念有它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其内涵是它所反映的物理现象与过程,比如力的大小与方向就属于力的内涵;其外延就是它所适用的范围和条件,比如说重力、摩擦力这些都属于力的外延。因此,教师应该在简单的模型基础之上,引导学生从深层次来理解。落实到中学的基本物理概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2.1描述物理现象。比如说自由落体运动、抛物线运动、曲线运动等概念,它们本身是为了揭示或者描述一类运动情况,直接根据物理现象得到本身定义。对于这样的物理概念,应当从模型中具体分析该运动的性质规律从而去理解。

2.2反映本质属性。比如说重力、摩擦力、弹力等等,这类概念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其包含的物理定义比较深刻,也有各自存在的条件与范围,很难从字面上去全面的解释,但是可以通过相关的知识积累去加深概念理解。

2.3揭示物理规律。比如说牛顿的三大定律。这类概念是通过对具体实验的进一步推理从而得到的具有普适性的经验总结,它本身并不难理解,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如何将概念应用实际解题中。

2.4反映客观性质。比如说电场强度、电势、重力势能等这一类物理概念都可以用相关物理量或者物理量的比值来定义和描述,实际上是将抽象的物理原理具体化数值化,该比值本身是一种客观属性,我们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为了描述相关比值而引入的其它物理量上。

3.物理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物理概念之所以在中学物理的内容结构上占有很大比重,不仅因为它是对具体物理现象过程的概述以及总结,而且在于不同物理概念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与定义的相似性。以速度、电阻、密度这三个概念为例,他们的定义思路与方法如出一辙,都是将抽象的物理引入数值化来表示。对于这一类概念,可以通过类比法来整体把握与分析。

3.1纵向对比。对于同一章节的知识点,不同的物理概念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彼此都可以适用于同一个大的物理模型,而每一个物理概念的引入都是作为其中的一个版块。比如说时间、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概念,他们可以综合描述同一个运动体系。在学习此类概念时,可以用一个具体的模型为例进行讲解,同时对每一个概念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与区别。比如说: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而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等于位移和时间的比值,而加速度等于速度的变化和时间的比值等等,如此一来,不仅对每一个概念有清楚的认识,对与它相近相关的物理概念也有深刻的理解。

3.2横向对比。比如说按照作用效果来命名的重力、弹力、摩擦力,他们都属于力的基本范畴,都可以表示出各自的大小和方向,也都有各自相应的适用条件、判定标准。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类比法,将三者放到一起找出其共性与特性,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再比如说重力势能与电势能,完全可以通过类比法来理解:譬如通过做功与势能大小的改变、零势能面的选取、等势面、势能差等等的对比,从而系统而科学的掌握。

4.物理概念的引入过程

物理概念的引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适当且合理的概念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物理概念的基本涵义来看,它来源于人们对物理现象与过程的观察和对物理基本实验的总结,同时上升到了理性层次。因此,从学生角度出发,应该分为现象感知、含义理解、实践应用三个基本过程。从教师角度来讲,应该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分析与讲解基础之上,通过进一步的抽象与总结,从而让学生形成相关的概念模型,同时引入一定量的习题来巩固训练。

下面我们以"力的概念"教学为例,对每一个具体步骤进行分析与说明。

4.1实验模型的建立。首先教师应当从实际生活出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提出以下实例:①手拉弹簧;②脚踢足球;③同桌之间相互掰手腕。

4.2分析总结找关键。然后对以上的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比较,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并找出每个实例中的动词:打、踢、吸引、掰手。找出其中的施力物与受力物,让学生明确这些现象都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4.3形成概念与定义。进一步的总结与归纳,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提出疑问:不接触的物体之间可以产生力的作用吗,以及原因?接着用磁铁吸引小铁块来演示实验。

4.4概念分析与类比。接着对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析:在①中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在②中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对这些实例中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进行具体分析。

总之,物理概念反映了客观现象的共性,揭示了同一类物理原理。教师通过物理模型的建立与物理概念的教学,精心设计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同时探讨物理概念的应用过程,进一步深入分析相关的具体解题应用。从而在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实验原理的同时,增强学生知识点理解能力与解题能力。参考文献:

[1]丁一凡.物理概念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吉林教育.2009

[2]凌光运.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初探.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6

生物中个体的概念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80113

生物概念是人类对生物现象和生物本质的认识。掌握好生物概念,是掌握生物理论知识的基本前提,是学好生物学科的基本条件。对整个生物学科而言,生物概念犹如基石一般重要。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重视生物概念教学,更要掌握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下面笔者浅探高中生物教学的一些策略。

一、演示实验,增强概念的直观性

生物概念高度的抽象性是学生学习生物概念时遇到的最突出的困难,倘若教师能够在概念教学中有效解决这个难题,变抽象为直观,会让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升。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演示实验,以直观的实验引入概念,帮助学生轻松地理解概念、掌握概念、运用概念。例如,在讲解血液时,很多学生

总是搞不清楚

“血清”和“血浆”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个思维难点,笔者在课堂上现场给学生演示提取新鲜血液中纤维蛋白的实验,通过这样一个直观的实验呈现,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血清”和“血浆”的本质区别(是否含有纤维蛋白),从而顺利抓住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概念。

二、立足生活经验,挖掘概念教学资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或多或少都会通过一定的感性认知获得一些日常概念,而这些概念对学生形成科学的生物概念会有一定的帮助。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开展生物概念教学时,要立足生活,挖掘生活中的生物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由生活经验的初步概念逐渐向科学的生物概念过渡。例如,在讲遗传和变异的概念时,笔者让学生回忆自己与父母拥有哪些相似的性状;在讲渗透作用的概念时,让学生思考妈妈在腌制白菜或者萝卜之类的蔬菜时为什么会出现很多水的现象;等等。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讲解生物概念,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生物科学的距离,同时因为有了生活前概念的铺垫,也可以让概念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比较概括,把握概念的关键特征

在学习生物概念的过程中,抓住概念的关键特征是掌握概念的关键一步。然而,在学习概念时,概念的关键特征和无关特征往往是同时出现的,无关特征越明显,学生越容易陷入概念认识的误区,造成概念理解上的混淆。因此,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努力突出概念的关键特征,而通过比较的方式来突出概念特征无疑是最好的方式。例如,Dna复制、转录、翻译这三个概念,就可以利用比较的方式从模板、发生场所、原料、产物和意义这五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和概括。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抓住各个概念的关键特征,避免相近概念之间的混淆,同时还能在对比中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增强知识的系统性。

四、针对练习,巩固概念理解

在学习概念时,通过练习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来改变概念的非本质属性,可以有效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概念,这也是教师进行概念教学时必不可少的步骤。例如,在讲“硝化细菌”的概念时,笔者提出了几个问题:硝化细菌属于真核生物还是原核生物?硝化细菌由哪些结构组成?硝化细菌的遗传物质是什么?硝化细菌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进行繁殖的?硝化细菌的新陈代谢属于什么类型?它在同化作用的过程中所储存的能量来自哪里?通过以上这些不同角度和方向的针对性练习,可以让学生了解硝化细菌概念的本质,深入掌握概念。

五、制作概念图,实现概念系统化

生物中个体的概念篇7

下面具体谈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

一、注重创设概念教学情境

说起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并不陌生,在很多学科中都用到这种方法.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快速融入到学习环境中.因此,创设概念教学情境是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物理概念一般是比较抽象的.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很难理解物理概念.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个适应教学要求、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物理环境,营造一种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创设概念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类比法、故事引入法、实验法等.

例如,在讲“物质的物理属性”时,这一章属于相对简单的一章,但是包含了很多的物理概念.如,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作物体的质量;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物质状态和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作这种物质的密度;等等.这些概念是学生都背过的,却很少有学生真正地理解这些概念.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以“物体的质量”概念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演示一个实验,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学习兴趣,并融入课堂活动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验自己得出有关物体质量的相关概念,促使学生理解概念.

二、深入理解概念的物理意义

物理概念是经过一系列观察、分析等思维过程建立起来的.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学生只有深入理解概念的物理意义,才能全面、深刻地掌握物理概念.学生只有真正地掌握物理概念,才能理解物理知识,对物理产生学习兴趣.所谓的概念的物理意义就是指引入和建立该物理概念的原因,即它对物理学本身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例如,在讲“声现象”时,涉及很多的概念问题.“声音”是我们熟悉的事物,但是很少有学生去研究它的物理意义,而只是简单地记忆它的概念.面对这种熟悉的事物,教师可以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讲解.如,同学们,请你们猜一猜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可以考虑一下,通过电话我们是如何听到对方的声音的?小组之间可以进行讨论.通过这种提问的方法,不仅结合了生活实际,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讨论后,可能有的学生说,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是通过说话振动产生的;等等.可能学生得出的结论不是很正确,但也是具有一定意义的.然后引入“声音”概念,因此声音的物理意义是通过振动产生的.

又如,在讲“速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导入新课.如,在轿车运动快、自行车运动慢这一事实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距离的长短,引入“速度”的概念.因此,速度的物理意义就是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这种理解物理意义的方法,能够使学生准确地把握物理概念.

三、活化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在物理教学中,“学以致用”是教学目标之一.当学生初步形成概念之后,教师必须及时给他们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概念“返回”到具体的物理实验中,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概念的理解.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注意问题不要太难,要适合学生的学习进度,尽量找一些典型性、灵活性的概念试题.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生物中个体的概念篇8

【关键词】类比法初中物理

物理概念迁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109-01

众所周知,旧知是学习新知的基础,物理新概念的生成是学生在旧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迁移和重构。类比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学习方法,对促成学生物理概念的迁移,完成物理概念体系的建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初中物理概念,探究新概念与旧概念的结合点,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和推理,主动地发现新概念,建立物理知识结构。

一、深入挖掘学习内容,设计类比实例

在学习新的物理概念时,学生只有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主动地建构,才能真正掌握新概念。为了帮助学生运用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就应该深度解析新概念,从概念的内涵、外延进行全面地剖析,寻找已经学过的物理概念中与之相似的概念,为学生通过类比的方法由旧概念向新概念迁移创造条件。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物理《功和机械能》第三节功率的相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可以顺利地掌握“功率”这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教师通过对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分析,发现这个概念与前面所学的“速度”的概念有相似之处,而且考虑到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就已经接触到了“速度”的问题,对这个概念非常熟悉,所以在学习“功率”这个概念之前,先让学生回忆“速度”的定义,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速度等于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没错,速度是一个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的物理量,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下的定义。今天我们学习的新物理量――功率,也是采用这种方式下定义的,功率是物体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是用来描述物体工作状态的。”这样教学,教师选择了恰当的旧概念,为学生的类比迁移提供支持,促成了学生运用类比学习新知。

二、恰当提出思考问题,发现类似之处

学生能够运用类比迁移的方式学习新的物理概念的重要基础是能够发现新旧两个物理概念的相同之处。为了实现这一点,不但要求学生对于已经学过的物理概念比较熟悉,而且教师也要及时地给予恰当的点拨,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主动发现旧概念与新概念在研究的问题、揭示的本质规律等方面的共同之处,为类比迁移做好铺垫。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物理“密度”的概念时,教师借助八年级物理学习的“电阻”的概念进行类比。教师先让学生说出电阻的定义和公式:“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表示为电阻,计算公式R=[Ui]。”此时教师出示了“密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公式是ρ=[mV]。”接著教师让学生观察两个定义和公式的相同之处,学生发现两个公式都是比值的形式,密度是物体质量与体积之比,而电阻是电压与电流之比。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电流有关系吗?”“没有,电阻是导体的一种性质,不会随着导体两端的电压、电流的改变而改变。”学生回答。“那物体的密度呢?”教师问。“物体的密度也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没关系,是一个固定值。”通过设计巧妙的问题启发学生围绕着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思考,寻找到新旧概念的相似点。

三、科学组织学习活动,引导类推结论

在学习物理概念时,为了让学生正确地进行类比,实现旧知向新知的正向迁移,教师还要对学习过程进行指导,设计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利用学生集体的智慧,引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从而通过类比促进迁移,最终形成新的概念。

例如,在学习“内能”的概念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的与“能量”有关的概念,学生们很快地回答出了“动能”“势能”“机械能”等。“那什么是机械能呢?”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我们也可以把机械能理解为物体在做机械运动时储存的能量。由此类推,‘内能’可以怎样下定义呢?”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类比。“从微观角度来看,物体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组成的,而且这些微粒都在不停地运动。”“我知道了,内能是物体内部由于分子运动所具有的能量。”有学生快速地反应。“很棒。再用机械能的构成类比一下,给出内能的定义。”教师点评。学生们由“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想到了“内能”是“分子动能、分子势能的总和”。在教师启发点拨下,学生逐步通过类比推理,由“机械能”的概念得到了“内能”的概念,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

生物中个体的概念篇9

关键词:概念图生物高考复习重要性

概念图由美国康奈儿大学教授诺瓦克(JosephD.novak)首先提出,这是一种直观地展示同一知识结构中不同概念间相互联系的立体式知识结构网,有利于学生在高考生物复习中梳理知识点,把握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易混淆点,提高单位时间的复习效率。

1.概念图简介及绘制方法

1.1概念图的定义。

概念图由节点、连线、连接词和层次四大基本要素组成。节点通常由方框或圆圈表示,是指表示同一知识结构中不同的概念点;连线则表示各概念节点之间的关系;连线旁边的“连接词”阐明了两个概念点之间衍变的过程、情况等;层次体现了概念点的分布与所属关系,涵盖面最广、概括性最强的概念置于顶端,相对较为具体的概念处于其下方,依次类推,形成一张层次分明的知识网,称为概念图。

1.2概念图绘制法。

如下图1所示,这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实现有氧呼吸的过程,绘制这样一个概念图需要一步一步按照流程完成。(1)将植物光合作用、叶绿体、阳光、类囊体、基质、有机物、线粒体和有氧呼吸的概念一一列出来;(2)从上述诸项概念中挑选出含义最广、包容性最强的核心概念,设置在顶层;(3)在以上诸概念的基础上,增加具体的光反应、暗反应、细胞质基质等概念,实现概念图的分层;(4)通过连线、连接词标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或所属关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光合作用形成有氧呼吸过程的生物循环概念图。

图1植物光合作用有氧呼吸概念图

2.概念图在高考生物复习中的重要性

2.1概念图的结构特点,便于建立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高中生物教材中出现了“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等生态学核心概念,同时也引出了诸多与之相关的具体概念。在这一模块的复习中,如果利用概念图复习,就可帮助学生在复习中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替代复杂的知识框架图,使复杂的知识结构变得简单、立体,且能准确地反映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利于归纳总结。

2.2概念图的对比分析功能,利于避免概念混淆。

概念混淆是学习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如染色体、染色质、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等关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部分,常常出现学生混淆记忆的情况。这就需要发挥概念图强大的对比分析功能,如下图2所示,通过连接词、连线和箭头的使用,将各个概念间接相互关系进行了对比,使概念体系清晰许多。

图2

2.3概念图对于生物高考复习的重要意义。

概念图可有效检测学生对于知识结构的掌握程度,是促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源泉。在考试中常常运用概念图出题,要求考生根据概念图填写相关内容。这类题型要求考生对概念具有较强的提炼归纳能力,考查的知识面较广,需要学生习惯概念图的表达模式,对整体知识结构能够形成立体式记忆。

概念图有助于整合各层面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形成立体式的知识结构,有助于记忆与思考。这种形式不但通过知识的迁移强化了学生应用意识的创新意识,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从应试角度来说,能使学生在短期内迅速理清知识的整体脉络。因此,运用好概念图,是提高高考生物复习效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生物中个体的概念篇10

关键词:初中生物;重要概念;教学策略

2012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别强调了要“凸显重要概念的传递”,在内容标准的10个主题中筛选并呈现了50个生物学重要概念,并以概念内涵或命题的方式做了具体描述[1]。例如,细胞的概念: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种概念表述方式的变化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合理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学内容上做到“少而精”,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围绕重要概念组织教学,是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重要概念”的解析

此次颁布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重要概念”一词与以往我们理解的“概念”有很大的区别,这里的“重要概念”不仅包括了概念的关键语词,还有概念的本质内涵,甚至概念的拓展。因此,生物学上的“重要概念”是一个陈述性语句,是对概念本质的一种深刻认识,也明确地指出了学生学习要达到的程度和教师教学要突破的目标。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对于生物这门学科来讲,它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在概念的前面加上“重要”两个字,特别强调这些“概念”是处于生物学科的中心位置,非常重要。新课标中的“重要概念”包括对生命的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的理解和阐释。重要概念对于学生学习生物学科内容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初中生物重要概念的教学策略

1.组织课堂活动,丰富学生对重要概念的感性认识学生对重要概念的接受和理解需要以一定的事实或感性认识为基础。自然科学中的重要概念常常也是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对抽象概念的接受需要以具体的事实或者感性的、直观的材料作为基础[2]。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这些事实或者感性材料融入课堂活动,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对重要概念产生充分的感性认识,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重要概念。

例如,关于学生对器官概念的形成,教师可以先给出实物菜豆的叶和果实,并指导学生按顺序去观察,利用光学显微镜,分别找到叶和果实中相应的组织。然后教师再给出实物生活状态下完整的菜豆植株,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观察分析各部分结构的功能。由于成熟的菜豆植株的六大器官比较明显,并且来自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生熟悉的常见植物。所以,学生经过对菜豆植株的观察和思考,就容易对植物器官的功能和分类产生直观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对这些事实性知识进行抽象或概括,进而建立起“多种组织构成且能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即器官”这个概念。

2.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对重要概念的深层探究在产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剖析现象背后的规律,帮助学生把重要概念从大量的生物学事实中抽象概括出来,逐步达成对重要概念的建立。在学生建立起重要概念之后,教师利用层层递进的问题点拨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对重要概念的本质和内涵进行深入地探究,促进学生对重要概念的深层理解,实现主动探究和重要概念传递的“对接”。

3.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学生对重要概念的迁移运用教师向学生传递重要概念的最终目的是想让学生运用重要概念来解释与生物学有关的现象,解决学生在学习生物科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根据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和经验做出自己的判断,从而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学生构建起重要概念后,教师要通过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到真实的生活中,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和迁移运用。

例如,学生在建立起动物的先天和学习两个重要概念之后,教师提供“印度狼孩”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根据先天和学习的特点,分析“印度狼孩”的一系列行为。在解读狼孩行为的过程中,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先天是动物生下来就有的,由身体里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而学习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印度狼孩”这一现象,促进了对“动物行为”这一重要概念的迁移运用并加深了理解。

4.建立概念体系,完善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分解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