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基础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7:54

内科护理基础知识篇1

[关键词]基础护理技术;全媒体;高职护生;课程思政

以往高职院校基础护理技术课程的实施,无论是授课内容还是方法,并不会受到过多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但在全媒体时代下,该课程的授课过程可能会以短视频的方式传播,还可能在其他社交平台上传播,造成学生无法甄别和判断教师与视频内容传输的正确性,尤其是在全媒体的干预下,部分信息传输者以权威身份传播相关知识和学科内容,使学生在信息的甄选和采纳时出现各种困难。在这个背景下,开展高职院校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可提高高职院校护生对知识的分辨和判断能力,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一、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思政开展的必要性

(一)媒体信息纷乱,学生难以甄别

当前媒体信息的流量巨大,形式多样,这是扰动基础护理技术课程建设的主要外部因素。在基础护理技术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积累才能很好地给学生传递学科知识。但是,现阶段的护理理论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这些最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并没有更新到基础护理技术的课程教学中,却存在于各种媒体信息之中。然而,当前自媒体群体身份认证门槛不高,一般自媒体的身份认证是自我身份认证而非官方身份认证,导致大量虚假内容散布在各种护理理念与技术信息中,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对相关信息的分辨能力较为有限,并不具备对学科知识的统摄性了解和总体性掌握,学生只能被动接收相关基础护理技术课程的学科内容,而不能够对基础护理技术课程内容进行主动的分辨,很难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有效甄别,从而带来各种疑惑和矛盾,进而质疑教材和课程内容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扰乱了该课程的全面建设和健康发展。在这种背景之下,引入课程思政教学显得非常必要。如果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来指导高职院校护生的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的思辨精神,促使和帮助学生改变对当前媒体信息和学科信息的认知方式,掌握科学的信息分辨方法理论,从而在混乱的信息中合理分离出所需求信息,并将其作为教材知识和授课内容的有益补充。

(二)价值观念复杂,滋生不良心理

在全媒体时代,在高职院校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信息类型已经十分多元化,学生在接受教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信息混乱的影响。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扰乱人们特别是在校学生接受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此外,自媒体的参与让更多的负面信息带入课堂,严重影响学生接受正确的基础护理技术教学。

二、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对策

(一)基于思辨精神,形成学科知识分辨能力

思辨和质疑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和未来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需要不断被强调的具体内容。在基础护理技术课程开展过程中,学生思辨精神的培养需要让学生知晓,在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本身内容中的相关理论,并不具备绝对的权威性和正确性,科学的发展需要通过对前人理论的不断证伪和修正,才能得以不断进步和发展。高职院校学生需要对基础护理技术学科内具备思辨精神,思考相关知识的存在合理性和存在合理性的原因。在基础护理技术课程建设过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创新,体现在基础护理技术课程内容本身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之间的融合性和交互性,在思辨精神的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教会学生以合理方式分辨学科知识可能存在的突破性和边界性,对于基础护理技术课程开展而言,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存在较多的疑点以及较多的漏洞,学生需要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合理分析和把握,认清在具体学科知识构建过程中存在的相应漏洞和相应边界性,从知识学科构建的边界性角度出发对边界问题进行合理质疑,从而能够不断深入提升自身对学科知识的整体分辨能力。在学生思辨精神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在教会学生基础护理技术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对知识权威性的质疑精神,质疑精神是思辨精神的第一步。当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持有疑问时才能更好地对相关知识发展和知识内容进行思考,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对知识学科的质疑能力、对知识权威性的质疑能力,通过质疑能力的培养分析基础护理技术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掌握其操作和应用的合理性,从而不断改善和修正理论和实践的相关性,真正让基础护理技术课程在发展和建设过程中不断被调整和更新。

(二)借助理论和经验判断工具,掌握科学知识

思政教育教学创新实际实践过程中,基础护理技术课程和思政教育创新的融合,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和工具,同样教师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将该种工具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全媒体时代下提高对相关基础护理技术课程学科内容的分辨。在全媒体时代下,信息的混杂性会造成学生对相关信息无法进行有效提取,或者无法分辨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在该种背景之下,学生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中培养运用理论和经验作为判断工具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内容。一是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尽量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理念和知识,提升识别和判断真伪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手段查询正确知识,并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以排除自媒体错误信息的干扰。三是广泛运用新型自媒体、融媒体等工具或设备,让学生能直观、快捷、高效地接受正确的思政教育和进行基护课程内容的学习。所谓学科中理论和经验的判断工具,在具体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理论和经验进行学科知识的判断。在此过程中,所谓理论是指通过大量相关文献和资料的查阅验证和辅助,它可以判断视频网络或社交平台中看到关于基础护理技术相关的科普信息是否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真实性。高职院校学生本身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并不深入和透彻,只有借助理论工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判断相关信息是否真实、可靠、有效,学生无法通过自己的经验或自己存储的相关知识对科普信息进行直接的判断。但可以利用理论工具进行初步判断,如果在理论工具中存在相关实践或基础护理技术的相关应用等,那么学生就可以判断全媒体分布中,部分媒体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如果在理论领域并未看到相关的应用或相应的研究探讨,那么,就意味着在多媒体频道中观看的基础护理技术课程相应内容不具备科学性。在进行初步判断后,需要以实践作为佐证工具进行进一步判断,基础护理技术是应用型的学科内容,学科内容应用性是否高,需要进入实际实践中,当实践中也产生相应的应用或实践经验时,才能得知其传播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当被验证多媒体频道中相关信息具备有效性后,代表着基础护理技术在多媒体频道中的传输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科学性,通过该种方式能够让学生不断判断在多媒体时代下传输信息是否真实、有效,同样帮助学生提升知识的掌握水平和整体能力。

(三)借助媒体工具参与教学的影响

媒体工具的迅猛发展会导致基础护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断更新,以方便学生在新颖、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支持下更好地接受老师的思政教育。比如,在课堂上,直接连线已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让他们直接现身说法,介绍学习基护知识或某个知识点的重要性,包括职业岗位和职业素养以及护患沟通等具体要求。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当具备这一思想和理念,从而增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判断力,让学生能够真正在学科发展中掌握合理知识和合理知识分辨方法。这一过程同样需要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才能够达到上述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全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基础护理技术课程具体开展过程中,全媒体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信息的复杂性和扰动性,对于基础护理技术课程建设本身都出现了极大的挑战,但从学科发展角度出发,科学知识的不断更替和进步性不可否认,也就不可否认在全媒体时代下科普类自媒体传输内容具备不可信属性。在上述两点的综合考虑之下,高职院校基础护理技术课程建设需要从联合协同思想政治教育出发,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判断工具,从而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分辨性。

参考文献:

[1]彭鑫,黄晓通.地方高校“双创”教学管理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12):141-142.

[2]翟彩宁,霍刚,王一前,等.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政教师的语言艺术要求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11):149-150.

[3]李欢欢.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大学生饮食安全与思政教育新探[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1,42(5):232.

[4]周政华,刘振中,范晖,等.挑战性学习融合课程思政教育在医学科研基本方法中的实践[J].高教学刊,2021(9):62-65.

[5]匡翠芳,刘小勇.高职院校“大思政”教育资源开发与共享机制建设的现状分析[J].高教学刊,2021(9):193-196.

内科护理基础知识篇2

关键词:护士资格考试;护理;策略

本文为河北省教师学会课题(课题号:JJS2010--055)相关论文

进入21世纪护士职业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凡申请护士执业者必须通过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获得护士执业证书。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简称GLen,我国从1994年开始在全国推行,每年举行一次,而2009年报名范围发生了变化:在校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也可以参加考试了,而且考试由两年滚动通过改为一年通过,使执业护士资格考试这项全国性的考试成为护生进入卫生职业队伍的准入证,越来越受到重视,具有从业资格和法律效应。而其考试范围的改革更增加了考试的难度,为护理人员的资格获得提出了更高要求。

学院要发展必须靠教学质量,而护士资格证考试在在校生中进行,正是考验教学水平,做好社会宣传的最好途径,也是在校护理专业学生就业成功的重要保障。本课题期望了解近两年初级护士考试各个科目的过线情况及学生对考试改革的想法和复习方法进行问卷调查,为提高今后考生的过线率并为今后的考试辅导提供事实依据。尤其是研究资格考试改革对在校护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为护理专业在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安排具有指导意义。

一、护士资格考试各个科目的过线情况统计

1.对象和方法

选取我院2009、2010年参加护士资格证考试的护理专业大专班的学生。采用历史性研究方法,对参加护士资格考试的611名全体大专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见表1~2)

表1:2009、2010年初级护士资格考试通过情况

表2:2009、2010年初级护士资格考试4个科目通过情况[n(%)]

从表1、表2可看出两个特点:一、是由于人们对考试的重视,过线率显著提高;二、是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这两项过线率低,特别是基础知识最低。

二、问卷调查

1.对象和方法

选取我院2009、2010年参加护士资格证考试的护理专业大专班的学生。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在报考初级护士资格考试前,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向其发放问卷并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611份,回收有效问卷611份,有效回收率100%,并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及相关分析。

2.结果

(1)100%的学生在参加考试之前都做过模拟题或看过相关辅导资料,说明学生都很重视考试。

(2)2009届学生在参加考试之前均未参加考前辅导班,因为学院未举办这类辅导班,院外辅导班也很少;2010届学生考前有1.3%的学生参加了考前辅导班。且参加辅导班的42名学生(36名过线,过线率为85.7%)的过线率高于未参加辅导班的281名学生(229名通过,过线率为81.5%)的过线率。

(3)参加考试之前感到紧张的学生2009年占97.6%,2010年占96.6%,说明学生普遍有考前紧张,需要进一步的心理疏导。

(4)我国是一个传统观念很强的的国家,无论经济状况如何,绝大多数家庭其独生子女均视为掌上明珠,成为几代人呵护的对象。在一定程度上,怕苦怕累、娇生惯养成为这类学生的通病。我校生源进入独生子女高峰期,本次调查中,在未过线的学生中,2009年独生子女占76.7%,2010年独生子女占74.1%,均较高。

(5)本次调查中,在过线的437名学生中,农村学生过线率为79.4%,明显高于城镇学生的53.1%。可以说明农村学生成绩优于城镇学生。

三、讨论与策略

护理工作是一项涉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工作,护士对其执业能力负有法律责任。对护士进行严格的考试,注册制度是一种国际惯例,如美国CGFnS国际护士注册考试等考试在国际上40多个国家开设考点。我国从1994年开始了护士执业考试(GLen),这对于加强临床护理工作管理,提高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和护理工作安全,巩固护理教育成果,促进我国护理事业与国际接轨,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2003年度起护士执业考试与护理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并轨。我国护士资格考试报考条件:(1)获得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护理专业设置评审合格的中等卫生护士学校护理专业毕业证书;(2)获得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护理专业专科毕业证;(3)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境外中等或高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毕业证和护士执业执照,其中外国人应当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定的汉语水平考试合格证明,并在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中见习3个月以上。2009年报名范围发生了变化:在校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也可以参加考试了,而且考试由两年滚动通过改为一年通过,使执业护士资格考试这项全国性的考试,成为护生进入卫生职业队伍的准入证,具有从业资格和法律效应,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其考试范围的改革更增加了考试的难度,为护理人员的资格获得提出了更高要求。

初级护士专业资格考试分为4场4个科目,即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其中前3个科目内容又包括临床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等知识,内、外科知识各占35%,妇、儿科知识各占15%;专业实践能力均为护理学基础知识。但不管是哪一个科目没通过,都不能拿到初级护士执业资格证[2]。专业基础知识主要内容涵盖常见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及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相关专业知识主要内容涵盖常用实验室检查,X线等辅助检查,一些特殊检查、特殊治疗;专业知识主要内容涵盖常见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并发症、护理;技能操作主要指专业实践能力,其主要内容涵盖护理学基础知识的有关理论与操作。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过线率低,特别是基础知识最低。说明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往往只重视实践和动手机会,而忽视基础知识的再提高。因此在临床实习期间要教育他们改变重临床、轻基础的观念,注意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的双向渗透,结合“三基”训练,通过临床实践来印证所学理论知识。在工作中,要善于运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解答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打破学科界限,并通过考试或自测形式,对所学医学基础理论有一个巩固和再认识的过程,以此来实现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扎实、打牢理论根基。

护士资格考试内容涉及面广,只有全面复习护理学基础知识及临床内、外、妇、儿等科的知识才能考出好成绩。考生要想在短时间内通过考试,必须端正态度、全面复习知识:既要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又不能忽视理论的学习;既要重视护理专业知识,又不能忽视护理学基础理论。学校在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任不能忽视他们的理论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一定要重视知识的传授,不要错误地认为考生毕业及资格考试没有直接的考试科目而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另外考生在学校学习及实习后的复习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基础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掌握差的基础和相关知识,应肯下功夫、多下功夫,做到有的放矢。

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农村学生过线率明显高于城镇学生,而独生子女低于普遍过线率,说明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绩。城镇学生和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好,怕苦怕累、娇生惯养,经常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为改变生活环境而学习的愿望较弱,学习主动性较差。因而影响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使其热爱护理事业,主动学习护理知识,提高资格考试的提高率,为今后的护理工作准备有效的“敲门砖”。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考前培训能够明显提高过线率。增加考前培训、进行集中、系统的复习对学生考前知识的查漏补缺是效果显著的一种好方法。考前培训,可以保证考前学习的时间,尤其对那些自控能力较差、实习工作繁忙的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有组织的形式帮助他们系统地完成复习任务、保证复习的成效。学院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考前培训,当然培训的教师、教材和内容选择都应该做到有针对性,高效率。我们2010年的做法是根据全国卫生专业资格考试护理学考试大纲,充分利用全国护理学卫生资格考试应试指导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等权威院校编写的模拟试题,指定各科有经验并参加了全国护士资格考试师资培训的教师讲解相关内容,课时培训方式以集中讲解为主,针对全国护士资格考试涉及知识面广、重视基础理论的特点,根据大纲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授课,详细地讲解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并依照授课内容及复习进度定期安排考试。参考资料也显示随时了解学生对本阶段复习内容的掌握以及教与学之间的配合,授课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及时解答学员的疑问,可以有效提高过线率[3]。

另外,还应该在考试之前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减轻学生应试前的紧张情绪,做到心情轻松、准备充分的参加考试,从而有效提高考试通过率。

日前,2011年护士资格考试的考试大纲已经公布,最新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范围和科目均有较大变动,考试科目改为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两个科目,改革后的考试内容主要按照各个系统进行编写,打破了原有的内、外、妇、儿基础护理学的分类方法,增加了《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生命发展保健》《中医基础知识》《护理法规与护理管理》《护理伦理》《人际沟通》等学科,并且增加了疾病的护理问题和健康教育等板块,说明护士资格考试在不断地随着现代护理观念而改变,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策略也应该不断地跟随职业的需求而改变,才能使学生考试通过率提高,培养的人才才能满足护理职业岗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4-227.

内科护理基础知识篇3

[关键词]中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衔接

随着社会发展对各层次职业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模式不断拓展,呈现出多种层次的办学模式[1]。就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来说,同时存在初中生源的中职、5年制高职、高中生源的普通高职及对口招生高职等多种形式。生源不同,教学模式也应有差异,如何做好不同类型的中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安排,是护理专业发展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皖西卫生职业学院护理专业为例,对中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衔接问题进行探讨。

1我院护理专业学情分析

从护理专业招生的学制看,有3年制的中职、普通高职专科、对口招生高职专科以及5年制“3+2”(3年中职+2年高职)高职专科等4种类型。从学生的知识层次看,中职教育的学生只经历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对新环境、新教师、新教材、新教法难以适应,易出现经常性的学习困难、产生自卑等负面情绪,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并且学生的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缺乏护理专业的知识基础、专业意识薄弱、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不高。普通高职专科的学生接受过高中阶段的教育,文化课基础相对扎实,对护理专业课程有一定的理解力,学习护理专业的能力较好,但对护理专业的了解和认知不够全面,有时也出现学习情绪的偏差。“3+2”高职专科学生首先要完成为期3年的中职阶段的护理专业课程学习及技能训练,然后进入2年高等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认为多数课程已学习过,再学习是重复,学生对于临床的护理专业认识与理解较全面,但缺乏高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和严格的技能实践。对口招生高职专科的生源来自职业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既有护理专业,也有其它医学类专业,还有一些其它专业,其生源的专业有差别,进入高职后在护理专业学习亦有差异。从学生的实践能力看,中职教育的学生理解能力不足,在学习护理操作时理解不到位,绝大部分都是验证性模仿练习,学习效果欠佳。对于“3+2”高职专科学生和对口招生的高职专科学生来说,在中职阶段进行了为期2年的理论学习和1年的实习训练,学生对已有的护理基本技能操作较熟练,少数学生还获得了护士职业资格证书,具备了基本的护理专业操作能力,但缺乏高职教育临床护理专业的系统实习和综合性临床护理技能的实践能力。对于普通高职专科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基础理论知识,接受专业知识较快、实践操作能力较强。因此,现有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从时间和内容上均不能满足护理学生再学习、再提高的需要。从学生的学习目标看,中职教育的学生处于心理成熟的早期,自律性差、动力不足、对个人未来茫然无知、课堂学习态度欠端正、学习效率不高、意志力欠缺、学习目标不明确。普通高职专科的学生选择护理专业是为了以后能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学习积极性高、目标明确、自觉性强、有一定的学习竞争意识。对于“3+2”高职专科学生及对口招生的高职专科学生来说,绝大部分学生是为了提升学历而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对学过的护理知识不感兴趣,对临床护理专业的新知识、新技能有极大的兴趣,有一定的选择性学习目标。

2对中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

注重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培养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与实践技能、富有人文关怀精神的中高等护理专业人才是当前护理专业的发展方向[2]。实现不同类型中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衔接时迫切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2.1需要制定适合不同学制类型的个性化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而实施的人才教育的过程总和。不同生源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不同,其培养方案应该有差异。对于中职生来说,要以基础理论教学的应用为主导,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临床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指导构建人才知识能力结构,最终培养适应临床一线的中等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对于高职生来说,其理论基础高于中职学生,要以学生的高素质为基线,重点开展专业教育,培养临床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型、具有高等职业素养的专门人才;对于“3+2”的5年制高职学生,则要5年统筹考虑,并不是中职与高职的相加;对口招生的高职学生,其文化课基础逊于统招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意识都强于统招高职护理专业学生,需要补充提高专业文化基础课。4种类型的生源、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均有差异,需要分别对待,制定适合不同学制类型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培养要求。在制定方案前,学校可到医疗单位、临床一线调研,可聘请卫生部门管理人员、医院管理人员、临床一线技术人才、兄弟医学院校的专家教授研讨,集思广益,制定可行、合理的培养方案。同时,要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就业岗位为基线,依据中、高职两个阶段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分层次制定培养方案。此外还可利用学院的附属医院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线实训内容,做到资源共享。

2.2需要科学设置不同学制类型的理论及实践课程

课程是专业教学的实现形式,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载体[3]。中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衔接就是课程的衔接。学制类型不同,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也有差异,围绕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也应依据不同的生源,分类实施。就中职学生而言,基础知识必须够用,并具备一定的临床应用技能。因此在开设人体解剖学、健康评估学、病理学等必须的基础理论课程后,开设有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五官科护理、护理学基础等专业课程,并在第3年进入临床实习,以提高实践能力,实现培养目标。对于3年制高职学生,在开展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直接让学生进入临床或实习基地,通过模拟或真实的实践,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以培养学生的高等职业素养。课程方面,在开设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五官科护理、社区护理、老年护理、急救护理技术、护理学基础等专业课的同时,增加了护理人际沟通、护理礼仪、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涯规划等职业素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内涵。对于“3+2”高职学生,经过前3年的中职阶段学习,已经具备够用的基础知识与一定的临床应用技能,其后2年的高职阶段主要是对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强化。为此,特地调整了高职阶段的课程比例,使基础专业课程、临床专科课程、综合实训课程及职业素质拓展课程的比例达到1∶2∶4∶4,主要开设成人护理、母婴护理、儿科护理、基础护理技术等临床专科课程和内、外、妇、产、儿病例情境等综合实训课程以及护理人际沟通、护理职业素养、护理法律法规等职业素质拓展课程。在强化基础理论课与专业课的同时,增加新知识与新技能,提升学生的实训和职业素养能力。对口招生的高职学生,入学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课基础及相关专业技能,但是护理专业的基础理论及临床技能较薄弱。因此开设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五官科护理等临床医学基础课程以及成人护理技术、母婴护理技术、儿科护理技术等临床护理课程,并在第3学年开展临床护理实习,以提高临床护理的实践技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程的分类组合,各有侧重,使不同学制类型的学生都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及一定的专业实践技能。

2.3需要开展多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中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衔接

面对不同学制类型、专业基础、学习自觉性、学习目标的学生,如何才能做好专业教学过程中的衔接,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笔者认为除了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设置适合不同学制类型的理论及实践课程外,还必须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中高职护理专业的教育教学衔接。

2.3.1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针对中高职护理专业不同层次的生源特点,创设多元化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适时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讲授护理技能操作时,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和分角色扮演的模式展开教学,由学生扮演患者、家属、医生、护士等,让学生进入到临床情境中;由教师或学生创设情境,请学生扮演,再由其他学生进行讨论评价,最后教师总结。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有效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教师之间的有效互动,课堂效果得到较好地改善和提高[4,5]。

2.3.2按照职业岗位需求,重组课程教学内容

按照岗位需求,结合护理专业教学特点和临床工作的实际技能开展讲解。例如在中高职学生共同的必修课临床护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为了避免对口护理专业与“3+2”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对重复学习的厌倦感,可从人的护理的整体性着手,同时遵循临床护理认知规律,将临床护理专业课与基础护理学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将《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与《基础护理学》整合为《成人护理技术》,将《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与《基础护理学》整合为《妇幼护理技术》,将《老年护理》与《基础护理学》整合为《老年护理技术》等,整合后根据临床护理工作所需进行课程设计,使课堂教学内容更能贴近临床实际,也适合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实现学得进、记得住、会动手、用得上的教学效果,教学衔接得以实现。

2.3.3注重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对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在内科、外科、妇产科护理等专业教学过程中,注重将单纯的课堂理论融入临床实践,加深学生对实践认知的同时,也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应用能力。例如在讲授氧疗技术时,不仅强调不同病情的患者其氧疗需求不同,更应该结合内科知识,告诉学生何种患者需要选择低流量持续给氧、何种患者需要选择高浓度给氧。在讲授静脉输液穿刺操作时,要根据内科、外科、儿科等不同患者讲授不同的穿刺方法、不同的滴速调节,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要注重将护理知识与临床知识有机整合,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如在讲授生命体征护理技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先引入肺炎的病例,简要介绍病情,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临床表现判断病情,明确诊断,需要进行哪些检查、采用什么样的治疗方法、如何护理、在护理过程中会应用到哪些有关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相关的护理技能操作、如何实施,通过分步骤思考问题,结合临床知识,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

2.3.4开展各种形式的实习实训,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

依据中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实际现状,制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专业实践方案,积极开展校内实习、创岗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训实践教学形式,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教中做,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通过安排学生到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实习、实训,或组织学生到家庭、老人院、乡镇卫生院等校外实训场所开展活动,让学生真正接触患者,进一步熟练规范操作,提高实践技能,毕业后能较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有效地开展工作。

2.4需要建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为实现教学衔接提供保障

要顺利实现中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衔接,必须拥有一支理论基础雄厚、实践技能丰富的师资队伍。教师不仅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也要积极参加各类职业实践培训,以获取相关临床技能。我院是安徽大别山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可以充分依托职教集团的力量,实现校校联合、校医联动,让教师走出去,深入临床,开展一线临床实践工作和医院临床培训,同时借助职教集团的教学优势,与兄弟学校开展教学工作互访、听课、研讨等活动,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与临床工作水平,为实现中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衔接提供保障。高职院校中高职专业的多层次、多学制类型共存的办学模式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将继续存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及时改进,才能逐步提高并最终实现不同学制类型之间的有效衔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茜.我国护理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0):273-275.

[2]李娜.关于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3,20(31):91-92.

[3]李晓松.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9):1075-1077.

[4]孙建勋,刘笑梦,张彦芳,等.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护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护理研究,2014,11(33):4116-4118.

内科护理基础知识篇4

关键词:高职护理教学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改革举措

1.2011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新变化

1.1考试内容的编排形式由“学科”变为“系统”。

新的考试大纲并没有按照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来划分知识点,而是将学科内容整合为“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两个科目,将疾病按系统进行分类。即按照疾病发病率,列出护士执业过程中的常见疾病,并较之前扩大了疾病范围。考试大纲内容包括: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传染疾病病人的护理等21章。

1.2考试所涉及的学科由专科变为全能。

原来只需要考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五个学科的内容,而今年又新增了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生命发展保健、中医基础知识、护理管理、护理伦理与法规、人际沟通等多个人文学科的内容。

1.3考试涉及的主要护理任务以护理工作过程为主线。

考试涉及的主要护理任务为护士临床工作初期常见的护理工作。共包括7类:(1)照护病人,满足病人基本需求的护理活动及护理特有操作;(2)安全用药、协助治疗的相关活动;(3)与病人及所在医疗团队成员进行沟通交流,满足病人心理需求的活动;(4)护理评估/评价活动;(5)为病人提供安全而有效的治疗和康复环境;(6)为病人和家庭提供健康指导;(7)执行护理工作中与伦理法律有关的活动。

1.4考试涉及的知识模块以护士初期临床工作任务为要求。

考试涉及的知识模块是以护士完成初期临床工作任务时所体现的相关知识为要求,包括护理工作需要的医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社会人文知识三个知识模块。其中护理工作中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考试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护理技能、疾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健康评估、护理程序及护理专业技术、健康教育及适量的中医护理基础知识和技能。

1.5考试大纲更加抽象化,考试内容更加灵活。

改革后的考试更加强调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更加贴近临床护理实际。学生不仅要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要有一定的临床护理经验,要善于综合分析与判断。这对于仅有8―10个月临床实习经历的学生而言,考试的难度增加了不少。

1.6考试的题型以临床病例题为主。

单句型最佳选择题即a1型题由50%减少到20%,而病历摘要型最佳选择题即a2型题则由30%增加到了60%。增加了护理问题和健康教育两项内容,更加重视预防、贴近临床。

1.7考试内容的增加和删减。

在2011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增加了肝炎、艾滋病、羊水栓塞、子宫破裂、多胎妊娠、心包疾病、肥厚性心肌病等内容,删除了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的护理,休克病人的护理,麻醉病人的护理,外科围术期病人的护理等内容,无疑增加了难度。

2.目前高职护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2.1直接以护考大纲作为学校的护理教学大纲,片面追求护考通过率,忽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学生就业能力低。

2.2仍按教育部规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教学,但护理教学与护考工作严重脱节,毕业生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不高,学生就业能力下降,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

3.高职护理教学改革新举措

3.1采用新的护理教学模式对高职护生进行护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考核。

在理论教学中每一章节每个内容都密切结合护考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历年考点串讲,实验教学和考核中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完全进行情境教学和考核,改革考核方式和考试制度。核心的要求是突出强调与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考查和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核。专业课考核以现场操作为主要途径,基础课考核以基本能力为重点,初步形成新的评价考核体系。

3.2加大“双证”教育的力度。

一是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与学生“取证”的内容和要求相对接,推广采用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以及情景模拟教学法,并且组织学生开展技能竞赛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加强考前辅导,全面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3.3紧扣考试大纲,及时增减内容。

护士执业考试作为部级考试,是严肃和规范的。考题难度和范围严格遵照考试大纲。考题的信度和效率都经过严格检测,要求考生必须切实掌握大纲要求的知识内容。而考试大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甚至是比较大范围地改动许多细节性内容。

3.4加强实习期间管理。

临床实习是护理实习生通过临床实践获得感性认识,以验证并巩固学过的知识,拓宽知识面,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阶段。加强护生实习期教育管理,加强护理道德、“三基”教育、强化角色转换十分重要。在护生离校进入临床实习动员大会中,我们结合上届护生考后调研结果及执业考试情况,告知护生应如何选择及使用辅导用书,如何提前为通过执业考试做准备。实习期间,与护生经常沟通,收集护生在执业考试准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及时进行教学内容的增减、更新,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实习期的管理,引导护生正确处理实习与考试复习时间上的冲突,有效提高对护理知识的记忆、应用和融会贯通的能力,及时了解护生在备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为考前培训侧重点的确立提供依据。

总之,高职护理教学应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为切入点,积极开展护理教学改革,努力缩小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与护理教学计划和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内科护理基础知识篇5

abstract:purpose:tostudytherelevantproblemsexistinginthebasicmedicalsciencecoursesinnursingprofession;method:analyzingthedirectrelationofcurriculumsettingandthestudyingoflate-stageclinicalcoursesandclinicalwork;Result:thereareshortagesindistributionofteachinghours,selectionofmaterial,educationalbackgroundandteachingmethodofteachers;Conclusion:Furtherimprovementofcurriculumsettinginnursingprofession.

关键词: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课程设置

Keywords:nursingprofession;basicmedicalcourse;curriculumsetting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271-02

0引言

基础医学课程主要阐述了人体正常和出现异常时的形态、结构、功能,为疾病的诊断、防治和康复等提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支持。是护理及医学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习护理专业临床课程的先期课程,其开设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到护生对临床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我校的实际情况是,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共开设: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病理、药理学7门课程。

在课程设置与安排上,受以往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影响,对课程及内容选择、安排顺序,形成的课程方案与过去中专学校时无明显变化,对目前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笔者认为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在课程设置与安排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现叙述如下。

1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学时分配问题

任何一次课程改革,都存在着一个共性的问题,即各学科教师都认为自己担任的科目重要,要求增加学时,造成各个学科课时比例分配不合理。所以制定现代化的新型课程体系,如何科学合理分配学时,应作为一条重要原则。按照每门学科对人才培养目标所起的独特作用,来合理的进行学时分配。

我校三年制专科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占总学时的21.1%,对于学时的分配,是基础医学教学中最有争议的一个问题。学科不同的教师他们的观点不一样。基础医学的教师认为应增加基础医学学时。护理专业的临床医学教师认为应维持现状。但是我校受调查66%的06级学生(121人)认为基础医学学时需要增加。我校成人教育学生(在职医院护理工作者)104人,61%的人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内容太多,难学而意义不大。

2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使用教材的问题

护理专业在过去使用的是“供医学、护理、口腔等专业使用”字样的书籍,目前选择的教材范围缩小,但护理专业开设的7门课程中5门基础医学课程选用的教科书是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的。护理学需要改编现有的基础医学教材,使其更适用于护理专业,以避免医学模式阻碍护理专业的发展。我校已意识到了没有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教材所出现的问题,于是发现一些较大的书店的医学专柜,都有各式各样的供护理专业使用的基础医学书籍,但真的选用时还得谨慎抉择。因此,目前还没有做出新的行动。

3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师的问题

我校护理教育的基础医学老师几乎都受过医学教育,他们既教授护理专业的学生也教授其他医学专业的学生,甚至不同专业在同一课堂讲课,我们了解到只有协和医学院和复旦大学等少数学校的护理学院才有专门给护理学生上基础医学课的教师。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具有深厚的知识功底,但是将护理专业学生基础医学知识与护理实践相联系差距较大,使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相脱节。

4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其他问题

4.1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后,少数院校基础医学的教学模式由单一的分科课程向综合课程转变。在此期间,有的学校按系统讲课,但是,在同一系统频繁更换不同教研室的教师,使得学生既要被动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在书本上跳来跳去,又要被迫习惯于不同面孔和不同教学风格的老师,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均不能很好体现,而且这种教学方法也主要限于七年制以上,教学效果也有待时间认定。更何况高职高专缺乏人力、物力等支持,学生层次、学制也受到一定制约,教师授课仍然是“自由发挥”。

4.2授课内容缺乏指导的问题在护理专业领域没有对于基础医学所要教的内容质量、难易程度进行指导。教师们认为正是基于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缺少指导,对于教学内容的深浅难以把握。他们只有根据自己的对护理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理解来选择课程内容,实际上应根据学生在临床上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

4.3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理论不能联系实际是众多院校都存在的普遍问题,尤其在高职高专具有较强实践技能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但在学习基础医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认为基础医学课程难学,教师也觉得基础医学难教。药理学、病理学是最能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但是也是最难把握的课程。护生在基础医学上所花的学习时间较多。但学生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完以后,大多不能把基础医学知识和护理实践相联系,难以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临床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加之许多教师教学任务重,到临床实践的机会极少,执业资格限制等问题,也很难把基础医学知识与护理实践相结合。为此,在所学的教材中加入基础医学和实践相关的例子以及与其他医学相关的专业内容,供教师们共同探讨如何理论联系实际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但目前还没有较为合适的教材供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使用,学生学习时不能把基础医学与疾病联系起来,便认为基础医学与护理关系不大。

基础医学与理论联系实际的重担压在教师身上,需要教师有大量可供选择的基础知识,而且还需有深厚的临床背景,正所谓临床教师基础医学知识较薄弱,基础医学教师临床知识技能不足。

4.4护理专业考试的问题护理专业执业资格考试中,并不直接考试与基础医学的相关题目,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但至少也是学生认为基础医学课程与护理专业无多大关系的思想根源之一。以上是现阶段我校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据了解全国许多类似学校也有较为相似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还有待各校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我校护理专业采取何种课程安排的方式,以满足护理专业特色而又有别于其它医学专业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还有待于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张会君,李红玉,刘涛.护理本科教学中“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设置[J].中国护理管理,2006,6(6):18-19.

[2]彭玉高,秦索娜.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2006,4(3):165-166.

内科护理基础知识篇6

【关键词】护士执业考试新变化

外科护理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154-02

自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实施以来,我国建立了护士执业考试、执业注册管理制度。这标志着我国护士管理走上了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从1995年开始,从事护理工作的从业人员必须参加并通过全国统一组织的护士执业考试,通过考试并取得护士执业证书后方可执业。由此可见,考试的通过率及成绩直接反映学校教学质量,同时影响学校招生、就业等工作,最终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各校在教学改革中以学生护士执业考试的通过率作为教学改革的关键点。外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学生的主要课程之一,且在护士的执业考试中占着较大的比例。2011年护士执业考试大纲发生了新的变化,考试内容打破了学科界限,对此,如何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结合新大纲的需求,改革外科护理学的教学方法,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一、2011年护士执业考试大纲的新变化

2011年护士执业考试发生新变化,改革力度较大,考试内容打破了学科界限,考试学科、疾病种类、疾病内容均有增减;考试形式为两个科目,增加了临床操作和实践技能型的a2、a3、a4型题。笔者结合这些变化,将大纲的变化归纳为“七变”:一变是考试涉及学科由专科到全科,并增加人文、沟通的相关知识;二变是考试形式立体整合,两个科目的考核包括了原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护理学基础、人际沟通、护理法规、护理伦理、护理管理、中医的相关知识;三变是考试题型a2、a3、a4等临床病例题分量大增;四变是主要考试内容编排形式由学科到系统;五变是增加护理问题和健康教育的内容,重沟通、重预防,逐渐接近临床;六变是疾病的增加和删除;七变是考试大纲的形式抽象化、考试内容灵活化。

二、护士执业考试大纲新变化下的外科护理学教学改革

(一)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针对新大纲的变化,在外科护理教学中,可将教学内容按“以适应护士执业考试标准,符合护士职业能力要求,围绕着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核心”原则来进行整合。

1.将医学基础知识渗入教学中。医学基础知识作为医学临床的奠基石,在外科护理学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护士执业考试的知识,教师在备课时应对运用到的医学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为学生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由于目前的中职生文化基础差,理解能力弱,且学生入学第一学期的医学基础课程多,学生难于理解,如靠死记硬背来掌握知识,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点较为局限。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温故知新,在学过的医学的基础知识上引入新的学习内容?这就需要授课教师熟悉医学基础的教学重点与新知识之间的衔接。如在讲授“烧伤病人护理”的内容时,教师帮助学生复习皮肤结构、皮肤功能等相关的医学基础知识后,再帮助学生理解体液、水电解代谢紊乱、补液的知识,后引入新的内容“烧伤病人护理”,这样就解决了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到外科护理学的重要知识点的衔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牢记所学过的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护士执业考试成绩。

2.通过临床案例,设计工作情境,将护理学基础、人际沟通、护理法规、护理管理等知识融入外科护理学的教学中。如南宁市卫生学校2010年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对外科护理学进行整合,设置了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急性腹膜炎病人的护理、胃大部分切除病人的术后护理、大肠癌病人的护理、开放性伤口病人的护理、烧伤病人的护理、破伤风病人的护理、甲亢病人的手术前后护理、肾结石病人的护理、血气胸病人的护理、颅内血肿病人的护理等11个学习情境。同时,按照病人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设计实施情境的过程,并将护理的技能、人文知识、法律知识、安全知识及沟通技巧融入学习情境中。学习内容的整合,适应了护士执业考试编排及知识面的综合性;工作情境设计,也体现了学生综合知识运用的过程,符合护士执业考试内容的变化。

(二)改革教学方法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教学。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是以临床案例的形式,设计学习型的工作任务,通过学习型工作任务将知识、技能、态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学习者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和培养态度,从而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以下以学习“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为例,描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过程。

第一,教师布置学习型工作任务。即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病人情况完成相应的任务。病人基本情况:病人王某,男性,55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4小时”入院,诊断为急性阑尾炎,需要手术治疗。据此,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任务:一是学会接待病人,并完成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评估(内容病因、发病机制、身体状况、心理—社会状况、辅助检查);二是制订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术前护理计划;三是按操作流程完成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手术前护理;四是学会使用外科术前护理常用器械、物品;五是与病人及其家属、其他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沟通。

第二,学生分组。学生分为6组,每组为10人左右,并选出一名责任心强的同学担任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的学习。

第三,课前知识准备。按下发的工作任务,利用课余时间借助相关学习材料,通过网络、临床医院等学习途径,准备与工作任务有相关的知识,如阑尾炎的解剖、生理、病理知识,病人的入院指导,静脉输液技术、术前准备,等等。

第四,工作方案制订。将所收集的材料经过小组讨论,确定工作方案,并与教师共同选择最优的工作方案。同时做好角色的分工。

第五,学生工作任务的实施。学生根据制定的工作方案,设计与临床一致的工作情境,进行角色扮演。这样可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使教学内容直观、易于理解,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人文关怀等意识,并指导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对照计划确定的成果进行自查,找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第六,成果展示及评价。实施后,每组进行成果展示。采取多元化评价方法,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阶段性评价等。

第七,总结与反思。学生分析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哪些知识有遗漏,哪些没做好,提出下步改进的措施。

第八,知识拓展。采用启发式或精讲的形式,根据工作过程中的相关知识点,结合护士执业考试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2.加强课后实训,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实训室由学生管理,实施全天开放,加强第二课堂的学习。第二课堂活动是以育人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载体来开展的一系列开放性活动。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不定期到实训室练习,强化与巩固对课中的知识的理解。如学生学习“胸腔闭式引流护理”与“胃肠减压护理”时,二者吸气末屏气拔管操作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不同。胸腔闭式引流吸气末屏气拔管,是预防气体通过引流口进入胸膜腔;胃肠减压吸气末屏气拔管,是预防拔管时内容物进入气管。这些知识易于混淆,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识别它们的不同点,将知识点融入操作过程中,达到有意识记忆,使学生便于记忆,牢固掌握知识。同时,课后练习的组织形式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的学习,学生实现互动学习。护生通过小组互动、讨论和自检,可以学会共同学习,加深友谊,满足心理需要,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加强护士执业考试前的强化训练。为了提高学生护士执业考试的通过率,教师除狠抓在校的教学课堂质量外,还应加强考前的辅导。学生经过在校的理论学习及临床医院的1年实习,虽然操作能力得到提高,但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会贯通的能力仍较弱,学生对护士执业考试的知识点的认识仍是分散的。笔者认为在考试前1~2个月,教师应组织学生集中辅导,根据护士执业考试知识点帮助学生进行分析总结、理解记忆,利用顺口溜、谐音、联想记忆寻找规律,将书本知识生活化,以便学生掌握知识点,强化知识点的记忆。必要时,可通过列表归纳、比较记忆或是口诀记忆法来加强学生的记忆,如乳腺癌患者术后肢体活动的记忆:“一(24小时)动手,三(1~3天)动肘,功能锻炼朝上走,四可以动动肩,直到举手高过头”。

总之,由于新大纲的变化,护士执业考试难度相应增加,教师与学生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为了适应新大纲的变化,确保考试的通过率,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以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赵书贵,张立新.全国护士执业考试现状与发展方向[J].中国医院管理,1997(3)

[2]张巧玲,杨金友.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改革对护理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0(8)

[3]李英.工学结合一体化课业学习包的开发[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4]朱艳.角色扮演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0(13)

[5]丁丹,王芝华.高校第二课堂育人模式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

内科护理基础知识篇7

【关键词】优质服务;基础护理;临床意义

基础护理主要包括生活护理、压疮护理、晚间护理、晨间护理、口腔护理等,这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医生对患者进行诊疗过程中的的主要内容。医生对基础护理的认知是影响基础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护理人员一定要提高基础护理的质量。本文将就五种基础护理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做简单的分析,现报告如下。

1基础护理的研究对象

2011年1月,某乡镇医院按照比例选取了96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医护人员的基础护理水平以及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待患者的态度等。其中,共有医生35名,护理人员61名。调查中发现,医护人员对基础护理都保持着科学的态度,这表明医生与护理人员的职责分工极为明确。调查结果证明,加强医护人员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是理清基础护理与生活护理的关系,提高医护人员掌握基础护理知识的准确性,以及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和服务的重要因素。

2五个护理在基础护理中的含义

2.1压疮护理是基础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护理人员应时刻防止压疮的紧急发生,这也是急诊科科室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2.2晚间护理是为患者提供良好睡眠的主要因素,医护人员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在护理的过程中进行操作。而要想使晚间护理的服务效果达到目标及需求,要想满足患者的要求,就要在护理过程中找到问题所在,并据此制订出一套可行的方案,再认真地加以实施。

2.3生活护理是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的一项最基本的护理工作,其内容包含了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在整个诊疗期间,患者都是需要被关怀和照顾的。护理人员应该在患者从患病到痊愈的整个过程中,对患者的饮食、环境、卫生、睡眠、活动等生活内容进行精心合理的安排。

2.4晨间护理是为了防止患者并发症的再次发生,使患者在护理中体会到清洁感和舒适感。医护人员应该在对患者的病情加以了解和观察的情况下,为患者提供治疗和诊断。晨间护理的主要内容便是保持患者病床和病室的清洁卫生。

2.5口腔护理对于患者来说,是有利于其进行住院治疗及恢复健康的,应积极应对。口腔护理一般采用含漱与刷牙的方式,来预防口腔内微生物的增长或抵触细菌在口腔内的繁殖生长,从而达到清除口腔异味,使口腔内部清新与舒适的目的。

3分析与讨论

3.1树立新理念,拓展新内涵护理服务不仅体现护理学科的价值,更是乡镇医院赢得患者信赖的基础。护理部要积极宣传护理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全院护理人员更新观念,大力推行人性化服务。

3.2塑造新形象,提升综合素质医院应积极开展素质教育,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利用工余时间进行职业道德、礼仪、心理、护理理论、技术操作等方面的学习,使医护人员自身的仪态、语言、沟通技巧、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等有明显的进步,从而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形象,促进专科护理的发展。

3.3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措施

3.3.1营造温馨的氛围注重乡镇医院的文化建设,将现代人文文化融入环境中,营造高层次的服务理念和人文关怀。营造舒适的环境,使患者身心愉悦。

3.3.2提供优质的服务把患者的需求作为首要任务,以优质的服务流程来完成患者的需求,以患者对服务的满意度为目标,用以检验服务的实际效果,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3.3.3注重细节服务在细节上做文章,让细节成就精品。坚持推广人性化的服务,让每一份真情填满服务的每一个细节中。例如,在各科的看诊室放置饮水机和一次性水杯,提供给患者使用;在每个看诊位提供患者放置私人物品的空间。

3.3.4加强沟通和理解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要积极沟通,护理人员要多理解患者的痛苦,给予患者除治疗之外更多的服务,在心灵上多加关爱及慰藉患者。

4结论

4.1创新护理模式,提高专科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4.1.1我们现有的护理模式与世界先进的护理模式尚存在一定的距离,这并不符合我们对于护理质量的追求理念。思想观念对护理实践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在乡镇医院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建立奖惩制度,把基础护理放入护理工作的概念里,这也是对基础护理质量确切有效的保证。

4.1.2加大对生活护理的管理力度,将基础护理列入各级护理管理者的质量监控之中,强化基础护理的质前控制、环节控制和终末控制。

4.1.3实行人性化服务护理模式,拓展护理服务新内涵,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督促并激励护理人员通过多种途径熟练掌握专科知识和技术,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丰富相关学科和边缘学科知识,尤其是心理学、伦理学、交际学、人文科学和管理知识等,进一步提高个人修养、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能力、沟通技巧等综合素质,从而提升专科护理的质量。

4.1.4低投入高产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介于当今社会医疗事业的发展及医疗机构的日益增加,医疗系统的竞争极为激烈,在这样的情形下,只有取得患者的信任,乡镇医院才有深度发展的希望。为了在激励的竞争中取得胜利,乡镇医院必须扎实稳打,保持和谐发展,让人性化服务为乡镇医院注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乡镇医院异军突起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米继民.从患者生活护理的落实看护长的管理效应[J].中国医院管理,2002,18(1):56.

[2]徐筱萍.医院现有条件下实施整体护理的探索[J].上海护理,2004,2(2):57-58.

[3]陈福春.浅谈医院的人性化服务[J].中国医院,2004,7(12):35-37.

[4]濮品洁.实行“人性化”服务提升整体护理水平[J].现代护理,2005,9(11):87.

内科护理基础知识篇8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医学高职高专教育起步较晚,而且没有规范的模式供借鉴,使得医学高职教育很难把握“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定位,其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的不合理性曰益凸显,存在的问题如下。

1.1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内容首先,在基础医学课程的学时分配上,基础医学课程的课时总数占总课时比例过大,学生负担较重,导致后续的专业课课时相对不足,限制了后续专业课程的开设。其次,课程体系仍然是以学科为基础单独进行教学的传统模式,各课程为了保证自身的完整性、系统性,而忽视了与相关科目的联系,造成了课程之间知识内容的重复,基础与临床相脱节,忽视了基础医学课程的实用性和相关性。最后,目前医学院校采用的教材基本上还是通用基础医学教材模式,虽然近年来出版的教材已经重视基础与临床的结合,但是也只是浅尝辄止,不能满足教师授课的需要。

1.2教学方法由于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新兴学科的不断涌现,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曰益膨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繁重的教学内容,致使教师授课多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这很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2],忽视了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满足不了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求。

1.3实验教学目前,大多数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实验教学仍然是按学科设置实验室,实验课由各教研室独立负责,实验室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实验技术人员知识面窄,教学科研能力不高。不同学科的实验室之间有实验设备陈旧、重复配置、资源浪费等现象。实验教学内容与临床联系不够紧密,并且以开设验证性、简单性实验为主,缺乏护理内容相关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不高,态度不认真,缺乏求知探索精神。总之,以学科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可使人体的系统知识被人为分成诸多学科[3],实验教学没能达到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团结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任务。

2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指导思想

  鉴于目前高职护理基础医学课程存在的问题,课程整合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课程整合应当及时转变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实现基础医学课程的整体优化,以适应新的现代医学模式和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在整合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联系,在基础医学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与护理操作、健康指导等有关的实用性内容。通过课程整合,以生命过程或临床工作过程为主线,将相关课程系统化,一方面增加了基础与临床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更有效地利用有限学时,完成教学任务[4]。课程整合的指导思想是:遵循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治疗药物的原则,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按照人体系统逐一学习基础医学知识[5]。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帮助学生理解,加强记忆,符合学习规律,提高教学效率。

3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整合的思考与设想

  3.1调整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基础医学课程课时所占总课时比例过大,这是许多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所以,基础医学课程的学时数首先要有所减少,同时也要保证减少后不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护理教育比较发达的美国,其基础医学课程课时占到总课时的20%左右,值得效仿。在保证基础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前提下,减少学科之间内容重复的部分,删除老化、过时的知识,加强基础学科之间、基础与临床学科之间的衔接与有机融合,避免基础医学课时过多而限制专业技能的培养。在优化整合教学内容的时候,要注意加强基础医学与护理专业知识的合理衔接,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又可以让学生较早地接触专业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在实验教学方面,应该适当增加实验课所占比例,因为实验课是医学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课的学习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和动手操作能力。首先,可以将实验室按照学科特点进行合并重组,取消与护理关系不大的、验证性的陈旧实验,如生物化学实验中的蛋白质沉淀实验、酶作用的影响因素实验等,而应该增设如Dna提取、血糖和尿糖测定这样的综合性、技术性、实用性的实验。并且可以开设一些由学生自行设计操作的实验,使实验室能够真正成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实训基地。

3.2编写出版整合课程教材随着护理教育的快速发展,科学的进步,各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各门课程的教科书内容越来越多,而这些课程之间又缺乏足够的联系,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将来从事的是临床护理工作,要与时倶进,需根据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目标,探索出版基础医学整合教材,这些教材能够结合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全面发展、学以致用的原则,对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地体现护理专业特点。近年来,国内外陆续出版了一些基础医学的整合教材,如《正常人体功能》,涵盖生物化学和生理学;又如《正常人体学》,主要涵盖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生理学等。为了与理论教材相适应,应当制定相应的实训课程标准,编写实验指导,设计综合性、自主性的实验项目,出版配套的实验教材。

  3.3创新基础医学教学方法我国基础医学教师多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这样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课程整合带来的教学学时数减少,为不减少教学内容并保证教学质量,这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大课堂的信息量和直观性,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丰富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度引入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pBL教学法要求学生掌握重点,学会如何学习和综合医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8],使学生能够尽早接触专业知识,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提高教学效果。

内科护理基础知识篇9

【关键词】基础护理;研究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305-01

基础护理是指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为了保障病人的治疗、康复的顺利进行,为病人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生活服务、完成常规治疗等护理工作。基础护理的质量不仅直接反映医院的护理水平,也反映了医院的管理质量。目前,各医院基础护理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表现为生活护理不到位,病情观察不及时,病区管理不规范等。本文总结目前基础护理的现状,并分析其发展方向,报道如下。

1基础护理的现状

1.1人力资源不足

2005年卫生部对全国400家医院调查结果显示,三级综合医院病房床护比平均1:0.33,最低为1:0.26,远低于国外医院的床护比(美国1:1.6,法国1:1.2)。护理人力不足导致护士只能忙于执行危重病人的医嘱和完成硬指标的治疗护理工作,忽视或无暇顾及基础护理等软指标的工作内容。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医院特别注重医疗效率指标的优化,将减少患者住院天数、增加床位周转率及收治患者数作为考核科室工作的重要指标,带来护理工作量的大量增长;另一方面,目前以患者为中心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要求护理工作的内涵从单纯执行医嘱延伸到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同时服务对象的法律意识增强,如对疾病观察的某些疏忽或观察记录不全,护士可能面临法律纠纷,需要她们付出更多的劳动让患者满意,造成护理人员相对不足。

1.2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滞后

临床护理人员知识结构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难以提高基础质量。有调查表明,护士的压疮防治知识相当缺乏,主要表现为“对己压红的皮肤进行局部按摩”、“在无感染的情况下,压疮创面保持干燥利于愈合”作为教科书提供的知识,与研究结果相悖,而“为减小骶尾部剪切力,半卧位时抬高床头5°~30°为宜”在基础护理教科书中并未提到,所以,基础护理学教材作为护理人员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应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提供正确的知识和信息,以提高临床实践活动质量[1]。

1.3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指对工作中长期的情感和人际关系压力源的持续反应,不仅可引起多种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还可导致工作满意度降低、工作效率下降等。护士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当前护士在工作中普遍感到工作紧张以及工作量大[2]。护士的职业倦怠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和高风险性、护理工作的高负荷和高责任、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和工作性质的不稳定、医尊护卑的观念及医护之间巨大的福利差异有关,令护士们感到职业前景暗淡、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工作无成就感,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影响基础护理质量。

1.4基础护理设施落后

临床一线使用的基础护理设施大都简陋,如无多功能病床、沐浴机等,多依靠护士的双手和付出体力来完成各项护理操作。一些方便、快捷的仪器因价格昂贵而无法得到广泛应用。如此效率低、耗时长的基础护理方法严重影响了基础护理工作的发展。

1.5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滞后

虽然临床护理工作要求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管理,各项护理质量标准纷纷出台,但评价方法还基本上停留在功能制护理和责任制护理水平,如医嘱是否按时执行,分级护理是否落实有效等为主,而基础护理工作的量化管理明显不足,如病情观察、生活与心理护理等“软指标”缺乏比较完善的、真正意义上的质量评价体系。

2基础护理的思路和对策

2.1改变护士服务理念,调动护士主观能动性

在护理工作中,通过改变护士的基础护理服务理念,将“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对病人的护理服务过程中,在提供基础护理服务的同时,加强与病人的沟通交流,为病人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同时,管理者应帮助护士克服职业倦怠,让护士真正了解自己的职业内涵,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护士对基础护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加职业自豪感,体现自身价值。正确的服务理念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基础护理实践中起决定性作用。

2.2提高护士基本技能水平,鼓励参与科研创新

走向临床护理工作一线的每个护士,无论学历、职称如何变化,基础护理技能始终是不可生疏的基本功。首先,加强护士基本技能培训,并对薄弱环节、薄弱对象进行专题教育,从技术上保证基础护理质量。其次,在临床上要发挥本科生及高学历护士的特长,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生活护理、护理安全、健康教育等基础护理方面的科研创新和突破,以提高基础护理质量。

2.3加大护理经费投入,使用先进的护理设施

医院应加大护理经费的投入,提高护士工资、奖金、福利等劳动待遇,并应用先进的护理设施,如翻身床、转运病人的吊机等,不仅减轻护士的劳动强度,提高护理工作效率,还使护士有更多的精力、体力来为病人服务[3]。

2.4改进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标准

医院可以结合护士队伍分级管理,明确基础护理职责,通过责任制护理模式,使护士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从而加强护士工作责任心,方便管理者对责任护士工作进行评价和监督。有研究发现,在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后,病人压疮发生率减低,健康教育的满意程度显著提高[4]。一些医院通过创建“示范病房”,让病人参与评价等措施,加强基础护理,规范护理行为,改善护理服务。另外,基础护理的质量评价标准是促进基础护理质量进一步提高的有力保证。健全基础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确定指标权重,用量化管理方法把软指标具体化、目标化,改善基础护理质量的薄弱点,使基础护理质量得到有效持续改进。

3小结

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护理管理者及护士都将面临新的挑战,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础护理是护理工作中最基础也是病人最需要的服务[5]。做好基础护理是确保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必备基石,也是发展专科护理的重要保证[6]。如何保证基础护理质量,深入研究其有效举措是护理管理人员不断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骆宏,叶到弘,冯莺.护士职业倦怠与工作领域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13.

[2]程蕾,游川.注重基础护理内涵建设促进护理学科发展[J].全科护理,2010,8(3B):739-740

[3]陆洁,张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实践与体会[J].护理杂志,2010,27(8B):1206-1231.

[4]丁炎明.护理人员现代护理观与基础护理认识现状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3):56-58.

内科护理基础知识篇10

【关键词】中职;解剖学;教学;分析;探讨

中职解剖学基础教学课程中的课时安排相对较少且教学数量被过度重视,教学质量则会被忽视,课时数量缩减与教学目的和教学准则相违背,此时中职教师应该正视中职教学现状,不仅要向学生教授课本知识,还应该在立足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逐一举例,做到言传身教、授之以渔。中职解剖学基础教学要求教师能够对基本教学内容和基本临床护理操作知识等熟练掌握,之后在此基础上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讲解,以至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一、解剖学基础教学中,应对运动系统体表骨性知识和运动系统肌性知识等进行重点讲解

众所周知,人体中有206块骨和大约600多块骨骼肌,中职解剖学基础教学中,教师不必对所有人体骨和人体骨骼肌进行全面系统介绍。较为正确的做法是应对各个小结中骨性标志知识和相关肌性知识等进行重点讲解,此时教师需要讲解的主要内容包括露骨骨性标志和躯干骨骨性标志以及对应四肢骨骨性标志等。颅骨骨性标志主要有枕外隆突、乳突、下颌角、翼点,躯干骨骨性标志则分为第七颈椎棘突、胸骨角、剑突、全部胸腰椎棘突和肋弓,四肢骨骨性标志与前者不同,其主要分为肩胛骨下角、桡/尺骨茎突、髂嵴、髂前上棘、耻骨结节、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

应该了解到,全身肌性标志有咀嚼肌、胸锁乳突肌、胸大肌、腹直肌、肱二头肌、三角肌、股四头肌、臀大肌、小腿三头肌。上述人体骨性标志和人体饥性标志均在整体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中起到辅助定位作用,可以对人体深部器官位置和血管以及相应神经走向等进行准确判定,在一定程度上为临床穿刺定位提供科学合理依据。中职教师在教授解剖学课程时应对每个课时进行详细教授,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从自身部位中找到正确位置,这样即可有效联系到临床实践,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若找到体内三角肌且同时指出人体肌肉注射正确部位即为人体内部三角肌中部,通过此种方法能够有效突出此类标志的重要性,以便使学生能够深刻记住这类知识。

二、人体器官形态结构和功能以及与相应临床护理流程相结合

此条中首要一点就是将人体消化系统、人体呼吸系统、人体泌尿系统、人体生殖系统中各个人体器官形态结构和人体器官功能相互联系,在此前提下将人体器官功能和临床护理知识相互联系起来,将学习顺序安排妥当,为后续解剖学知识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我们在四大人体系统教授过程中应该将人体器官形态结构―功能―临床护理相结合的课时教学放在第一位,教师在人体器官形态结构讲解时应将人体脏器体表投影知识等进行重点讲解,进而联系临床以至能够为护理诊断工作提供科学化依据与合理化依据。

1.顺序教学法

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顺序教学方法,此方法对学生掌握以及有效吸收知识更为有利,且使学生在课程思路方面更清晰,掌握更牢固。人体消化系统教学中,教师通常都会按照器官顺序进行讲解,其基本教学顺序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教师在讲授此类知识的同时也应重点讲解人体脏器形态结构知识和人体脏器功能知识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等。胃壁结构特点教学中,胃底腺主要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之后在此基础上会适时参与蛋白质分解功能,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胃底腺壁细胞会分泌出盐酸和内因子等物质,此时盐酸则具有杀菌功能和激活人体胃蛋白酶原功能,内因子会对将回肠维生素B12吸收效能提升到最大限度,教师要将临床护理进行课堂教学融入,当胃粘膜出现损伤状况时,胃酸分泌会有所减少且会出现消化不良等状况。细菌生产繁殖会使人体胃酸分泌过多,会侵蚀胃和十二指肠等部位致使溃疡病状等产生。

2.脏器大体形态结构基础教学及体表投影基础教学相结合

人体重要内脏形态结构知识讲解和相应人体体表投影讲解等显得尤为重要,便于内外科护理系统疾病诊断教学和系统疾病护理教学等,内脏体表投影记忆工作也会从中受益,内外科护理疾病诊断效率和诊断质量也会有所提升,二者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和关系,这也是解剖学基础教学得以长足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单就人体脏内结构与人体内脏功能而言,人体器官毗邻压缩则最为适宜,综上所述,中职教师在讲解解剖学知识时要侧重于内脏大体形态结构知识教学及人体体表投影知识教学等,在消化系统中胃、十二指肠、阑尾、肝脏、胆囊、胰腺的大体形态结构和体表投影;在呼吸系统中肺的大体形态结构和体表投影;泌尿系统中肾、输尿管、膀胱的大体形态结构和体表投影;生殖系统中、输精管、前列腺、卵巢、输卵管、子宫的大体形态结构和体表投影。

三、人体神经系统教学和人体脉管系统教学综述

1.人体脉管系统教学要点分析

应按照以够用教学原则进行中职解剖学基础知识教学,人体脉管系统检测时,护理专业学生和专业临床医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别,中职护理专业需要重点掌握好人体全身血管分支和具体浅表静脉走行,细小人体血管动脉血分布知识和人体静脉学收集范围知识等,教师只要稍有提及即可,在教学中插入护理常用静脉注射部位及动脉止血部位,动脉血压的测量,丰富课堂教学。而对于心脏,在讲授中需侧重于讲授心脏的大体形态结构、入口与出口及心脏的体表投影,这样可以为临床护理内、外科心脏系统疾病的讲授打下基础。

2.人体神经系统教学要点分析

应该了解到,人体神经系统知识对于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而言极为困难,本人从多年教学经历中发现,在进行解剖学基础教学中不能对人体神经系统知识进行盲目讲解,这样就不会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和预期教学质量,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会屡不清头绪,基本知识也会难以掌握。教师在讲解人体神经系统内容时应对中枢神经系统答题形态和对应概念着重讲解,不必拘泥于临床护理关系知识讲解中,脊髓内上、下行纤维素知识、脑干内的神经核团知识、内脏神经、脑和脊髓传导通路知识等通通可以略讲,要详细介绍中枢神经系统的形态结构及周围神经的主要分布,这样就使神经系统一章浅显易懂,有利于学生记忆深刻。

结束语

解剖学基础课程是我们在进行整体中职护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操作环节,从实际角度而言,其实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解剖学基础教学内容应该与具体临床护理需要等教学知识紧密相连,最为常见的即为护理注射技术教学、穿刺技术教学、插管技术教学和急救技术教学以及相应诊疗技术教学等,上述教学内容教授过程中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应用到解剖学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