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9:19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篇1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7-0218-02

一、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浪潮的冲击,社会结构的分化,利益分配的调整,社会节奏的加快,各种思潮有冲击,我们的大学生在心理行为等方面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有20%~30%左右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主要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情感危机和神经衰弱等。面对日益沉重的心理压力,我们高校教育者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团体心理辅导(groupcounseling/guidance)又称团体心理咨询或团体心理咨商,是相对一对一的个体心理辅导而言的,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援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由领导者根据成员问题的相似性或成员自发组成课题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的优越性在于将团体作为一个微型环境,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压抑的成员提供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在这个宽松的环境中,参与者探索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学习有效的社会技巧;团体成员之间能讨论彼此的心得体会,并不断审视改进自己,培养成员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团体心理辅导可用来满足各种特殊群体的需要,是当展最快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形式之一。团体心理辅导自20世纪90年代初传入中国后,高校经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全面客观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提高抗挫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二、如何在大学生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这种形式在我国虽然开展了一段时间,但水平参差不齐。在研究中,辅导人员的活动设计水平也有较大差距。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教师在设计、性质、目标和对象上要全面考虑,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此外,辅导人员的知识水平,是否受过系统训练,都影响活动的设计,最后也会影响到辅导效果。院系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要特别注重互动性、实践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目前高校中常用易操作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主要有:

1.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一种很重要和常用的技术。20世纪20年代,为了培训有效的生产领班,心理学家莫雷诺根据他自创的团体心理治疗技术――心理剧改变提出了角色扮演培训方法,其方法是让团体成员依据一定的故事情节,简单模仿故事中的人物,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达到理解他人、增进相互了解的目的。角色扮演法具有展示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不同技艺和观念、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和合作精神、用来研究困难情境中不同行为的可能结果的优点。此法对于大学生增强人际关系尤为有效。

在实施角色扮演法时,受训者扮演分配给他们的角色,并获取有关背景信息(如工作或人际关系的问题)。当然,在进行角色扮演时,学员对他所进行角色的把握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对学员在培训中的要求可能更高。随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角色扮演这一沿用至今的教学方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展现出来更多的活力和其培训的实用性。

2.行为训练法:安排一定的训练任务,要求组员按时完成,以达到养成良好行为、克服不良行为的目的。其中行为训练法应遵循从易到难、示范性、及时强化原则。其程序为情景的选择与描述――确定训练目标――团体讨论――提供示范――正式训练――总结与评价。

3.心理剧:是通过特殊的戏剧化形式,让组员扮演。心理剧是一种以现实生活为模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它以特殊的戏剧化形式,让参加者通过演出这个角色,体验到一些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情感和态度,并达到宣泄情绪、减轻压力的目的。在大学校园当中,可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心理问题编排一些反映实际情况的校园心理剧,通过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达到思想上的碰撞、心灵上的共鸣,以取得较好的心理辅导作用。

4.游戏辅导:此类心理辅导是以“游戏”作为中介,使成员的内心世界投射出来,进而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心理游戏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流行,最近几年才进入中国。心理游戏进入高校课堂,更是心理教育的一种新尝试。当代大学生因为价值观的多元化,加上社会竞争激烈,他们对生命的思考、对周围存在的关怀已开始慢慢淡化。开展一些有意思的心理游戏活动,一方面可以调动起学生切身参与的乐趣,体验到意外的发现;另一方面也能通心理游戏活动唤起当代大学生对生活的激情,对周围人的关注,对父母的关爱,极大地冲击了个体的人生价值观念。

5.音乐心理调适训练:音乐可以说是最能表现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的艺术形式。借助音乐旋律的节奏,可以调节和改善人的心理状态,使之趋于和谐、平衡并逐渐向健康发展。音乐可以陶冶性情、丰富情感,有利于人格的健康成长。其原理是运用音乐体验的形式,帮助被治疗者达到心理健康,其心理机制是审美反射的生理机制和联想的认知心理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过程。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起着调节情绪,陶治情操,完善人格等方面的作用。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一)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激发自我潜能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核心在于自我观念问题。在团体情境中,成员之间通过个体的自我分享,会意识到原来别人的许多问题与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是相似的,这样就会减轻心理负担,改变不当的自我评价,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此外,团体中每个人为寻求改变而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进步,对于其他成员都是一种鼓励,可以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激发自我潜能。在团体中形成新的自我观念,在团体活动结束后也会促进个体更好地与所在群体的互动和协调。

(二)纠正心理偏差,促进心理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

团体心理辅导的积极目的在于发展的功能,这是咨询心理学遵循发展模式的直接体现。通过团体活动可以改善成员的不成熟的偏差及行为,促进其良好的心理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尤其是学校团体心理辅导能给予正常学生以启发与引导。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可以创造一种安全、温暖、可信任的气氛,这种气氛会促使成员自我表露,在团体中将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表达出来与他人分享。团体中的分享,可以促使成员多角度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团组成员的相似境遇使得团体成员不会感到孤独、无助和另类,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满足一定的心理需要,消除一些心理压抑感,合理宣泄情感,在互动中成长。

(三)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基本形式。人际交往的体验如何,是影响个人社会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

心理学家丁瓒曾说,所有心理问题都是由人际关系的不适应造成的。有关资料显示,人际交往困惑是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每一个人都需要培养人际沟通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团体训练中,成员可以学习如何有效地交往,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做决定,怎样表达自己的意见等。通过小组成员相互作用的体验,学习对自己、对他人、对团队的理解和洞察,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人际关系的技能。

(四)增强团体凝聚力,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

团体凝聚力是指团体对个体的吸引力和个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团体凝聚力的强弱对组织的管理有重要影响。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各种活动有利于增强团体凝聚力,在团体中,成员通过分享经验或竞争,彼此之间达成共识,增进理解,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增加成员对团体的认同。

四、团体心理辅导的前景

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许多人已经进行了很好的研究,辅导方向上也由最初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逐渐向心理品质的各个方面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方向也由治疗团体开始转向了发展性团体,这些都是积极变化。另外,有研究者把心理辅导从即时影响转向了辅导后的长效影响,这为大学生今后良好人格的塑造起到了积极作用。团体心理辅导日益成为我们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勇.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2]白羽.改变心力――团体心理训练与潜能激发[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

[3]黄学规,金瑾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m].浙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Groupcounselingforthecollegestudents’mentalhealtheducation

Lijing,maXiao-hong

(HumanitiesandLawcollege,jiaxinguniversity,314001,China)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篇2

本文为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2016年资助专项课题“独立学院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与实践--以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为例”成果。

【摘要】

经济重压下,部分独立学院贫困生身上容易出现自卑、人际关系敏感、对未来迷茫等心理问题,通过团体辅导,创设安全、包容、温馨的团队氛围,实施心理行为训练,可以帮助他们正视贫困现实、正确认识自我,明确未来规划及提高人际交往技能。

【关键词】

团体辅导;贫困生;应用

国家扶贫办2016年10月17日的《中国精准扶贫发展报告》显示,中国高校贫困学子数量高达300万,已占据目前在校大学生的1/4左右。贫困程度对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症状和精神病性症状这六个方面,其中以人际关系敏感最为显著。而众所周知,独立学院学费昂贵,家庭富裕学生相对更多,贫困生体验到的落差感更大,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团体辅导是通过团体来指导个人,即通过团体活动协助参加者发展个人潜能,学习解决问题及克服情绪、行为上的困难的助人过程。因其具有感染力强、影响广泛、省时省力、辅导效果容易巩固等特点,正逐渐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1]。不少研究者将团体辅导技术应用于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取得了良好效果[2][3]。借鉴以往研究,本研究将团体辅导技术应用于独立学院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上,探索独立学院贫困生心理扶助工作的新途径。

一、独立学院贫困生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自卑感

一方面,作为新生事物,独立学院的社会认可度本来就不高,甚至有“三本不是大学”的言论,这让独立学院大学生承受很大心理压力,容易因学校产生自卑感,而独立学院贫困生的这种感觉更为严重;另一方面,独立学院贫困生可能在接到入学通知书那一刻起,就开始陷入对生活和前途的担忧,需要考虑如何通过节约、兼职、争取奖助学金以维持在校的基本开支。当看到周围同学衣食无忧,可以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做任何决定都不需要考虑经济因素时,难免心生羡慕却又无能为力。此外,独立学员贫困生多来自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教育环境本来就差,加上家庭经济困难,课外学习、锻炼的机会少,综合素质就会明显比家庭经济优渥,享受良好成长及教育条件的同学差。身边同学见多识广、多才多艺,人际交往能力强,相形见绌之下,独立学院贫困生难免容易产生强烈自卑感。

(二)人际交往不良

作为青年大学生,独立学院贫困生有着强烈的交往需求,渴望与他人平等交往,融入群体,拥有友情。但是,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又往往表现出自我封闭、不合群等特点。一方面,由于现在的大学生交往不只是精神上的交往,还会涉及到金钱上的开支,如出游、聚餐、互赠礼物等费用,这对贫困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有时他们会迫于经济压力不参加集体活动;另一方面,由于早期生活环境的闭塞及教育条件的限制,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锻炼也相对较少,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羞怯、交往技能缺乏等问题。害怕在公共场合发言,也有在众人面前暴露自己缺点、怕被别人看不起等顾虑。此外,处在成年早期,自我意识发展已基本成熟阶段的他们,又有着强烈的自尊需求。在自卑和过强的自尊心的同时作用下,他们心理上会表现出脆弱、敏感的特点,容易对别人的话进行过分解读,进而导致自己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外在表现就是逃避,甚至出现一些过激行为。这样就会给身边同学留下“性格古怪”的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人对自己的接纳,最终造成人际关系不良等问题。

(三)对未来迷茫

由于经济原因,大多数独立学院贫困生在自己人生规划问题上感到迷茫与焦虑,不知该何去何从。第一,由于强烈的自卑感,他们对自己的学业、就业和个人发展本身就缺乏信心,缺乏挑战自我的勇气,因此在考虑择业就业问题上患得患失。第二,经济重压下,在学校,很多贫困生需要去做兼职赚取生活费,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在其它同学纷纷考虑考研、出国时,他们往往只能考虑以后直接就业,而且是努力找稳妥的工作,以保证他们一毕业就能养家糊口,偿还债务等。面对现实的无奈,部分成绩优秀,有继续深造愿望的贫困生心有不甘,但又无能为力。第三,他们的父辈大多都是知识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农民、工人、小商贩等底层劳动者,不能给他们在职业规划问题上提供有效的指导,有的甚至会起到消极作用,如强烈要求孩子放弃自己的兴趣选择他们认为能“挣大钱”的专业或工作。多重因素作用下,很多独立学院贫困生对于自己的未来倍感迷茫。

二、独立学院贫困生团体辅导实践

(一)活动目标

通过营造一个安全、包容、温馨的氛围,帮助独立学院贫困生释放心理压力,正视贫困现实,做到物质贫困但精神不贫困。引导他们主动融入集体,提高人际交往技能,同时积极探索自我、客观评价及悦纳自我,发现自身优点,提高自信心与战胜困难的勇气,对未来充满希望。

(二)活动组织形式

本次团体辅导活动领导者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另有一名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辅导员作为助手。成员为在全校范围内招募的24名在贫困生数据库中且身体健康,无明显心理障碍并愿意参与团体辅导活动学生。活动包括六个单元,分六周进行。每周六下午一次,每次150分钟。围绕人际交往技能提高、自我探索、职业规划等内容展开,每个单元突出一个主题,以团体游戏、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为主要形式,注重活动后的分享环节,辅以家庭作业,指导成员将活动中所学、所感、所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三)具体活动流程

(四)活动效果分析

1.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培养了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勇气和信心

因为家庭贫困,很多贫困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甚至会全盘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但是,通过“20个我是谁”、“天生我才”等活动,他们对自己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旧的自我概念逐渐被打破,加上团体成员间相互鼓励和领导者的肯定,他们发现了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意识到自己也是独特的个体,有着自己的“闪光点”,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活出精彩人生。“高台演讲”环节,更是让同学们发现了自己不可思议的变化:居然可以站在高台上即兴演讲3分钟,并且没有太多紧张感,这对平时缺乏锻炼,且一直不敢在公众场合表现的他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突破。可见团队营造的良好氛围可以让个体在短时间内发掘自己的潜能,战胜内心的胆怯与不安,完成平时难以完成的任务,这样的成功体验也会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

2.深刻感受集体的温暖,提升人际交往的愿望与技巧

团体营造了一个相对安全、包容、温暖的人际氛围,让成员可以在活动中真实、坦率地开放自己,分享自己在学习、生活、个人发展问题上的种种体验和困惑。有的学生曾经因为害怕在众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势和缺点而不敢参加集体活动,但是,在分享过程中,大家发现原来别人身上也会存在类似的问题,自己并不是异类。在一次次的分享与交流之后,他们逐渐放下沉重的心理负担,开放和悦纳自己,真诚的接纳他人,感受集体带来的温暖与力量。“信任之旅”、“突围闯关”等合作项目的开展,使得大家的友谊在身体的接触及智力的碰撞中得以升华。同时,成员们也在活动过程中思考如何更好的与人交往,认识到只有真诚地开放自己,主动伸出手,才能握到别人的手。认识到友谊本身就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即使自己在家庭背景上与部分同学有着较大的差异,但这并不会影响彼此成为朋友。

3.开阔了视野、学习了新的经验、对未来更加乐观

生活上的窘境,心理断乳期不可避免的种种矛盾冲突,导致贫困生很容易以消极、片面的眼光看待生活。在交流过程中,大家坦诚相待,互相鼓励、互相启发,开阔了视野,学习了新的处理问题的经验与方法,学会用更加全面、积极、客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意识到家庭无法选择,但态度可以改变。“我的五样”让成员们意识到原来自己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宝贵的东西值得自己去珍惜,有关心自己的父母、师长、朋友,甚至是社会上的陌生人,这些真挚的感情都值得自己去感恩,也应该成为自己成长、前进的动力。“我的生命线”给成员们提供了梳理自己过往人生,规划、畅想未来生活的机会,也让大家意识到,再也不应该让贫困成为自己享受美好生活与勇敢前进的阻碍。人生道路漫长,而困难只是阶段性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自己充满信心,脚踏实地,努力拼搏,一样可以拥有精彩的未来。

三、关于在独立学院开展贫困生心理辅导的思考

实践证明,团体辅导是独立学院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一次团体辅导若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须从活动设计、成员招募、过程实施等方面进行认真斟酌。首先,活动设计上,注重用积极关注的态度对待贫困生,去“问题化”与“特殊性”,不要刻意强调“贫困生”的个人背景,主动发现学生的潜能和积极资源,并帮助其培养自信心,发现自身优点,并形成积极的认知方式[1]。其次,成员招募上,要保证成员是自愿参加,有强烈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愿望,有合作精神,能遵守团体规则。第三,过程实施中,要注意良好团队氛围的营造。放松而专注、自由与安全的氛围是一个有效运作的团体所必须的[4],领导者要注意对所有成员做到真诚、热情、无条件积极关注,让每一个成员都能感受到团队的包容、接纳。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成员才能积极而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消除心理防御,进行深层次的情感交流、经验分享与自我探索。最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该对成员进行跟踪服务,持续地为他们提供指导与支持,保证他们在团体辅导活动中学习的经验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总之,相比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心理扶助与支持的作用更长远、彻底。独立学院应积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心理扶助合力,不断探索有效帮扶与教育途径,为贫困生的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作者:韦玉敏陈维维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5-9.

[2]何瑾,樊富珉.团体辅导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3:397-399.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篇3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205-02

一、团体心理辅导涵义及特点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涵义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团体心理环境下,一些专业心理教师的指导为成员提供心理上帮助和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方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在适当的辅导方法下,通过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学会自我认识、自我探索、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增强适应能力、预防和解决问题、激发个人潜能的一个过程。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

1.团体心理辅导影响广泛。团体心理辅导是一个多项沟通的过程。在团体情境下,成员可以同时模仿多个团体成员的适应行为,可以从多个角度了解和洞察自己。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每个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支持,集思广益,共同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各种困难得到解决。

2.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高心理辅导的效率。相对于个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往往具有相似性,将具有相似问题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在有限的时间为更多的人提供帮助。

3.团体心理辅导咨询效果易巩固。团体心理辅导创造了一个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它为参加者提供了社交机会。成员在团体中的言行往往是他们日常生活行为的复制品。在这个社交团体中,要建立信任的关系,一个良好的团体气氛可以使参加者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团体心理辅导特别适用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人。有些人因为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缺乏对他人的信任,难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人人际交际不适应,均可由团体心理辅导来改善和纠正。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

(一)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接纳自我

激发自我潜能在个体心理辅导中,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成员在积极自我观念的指导下,会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从而更勇敢、更积极地去解决问题。

(二)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基本形式。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学生通过经验和感受的交流分享,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何解决问题、如何作决定等,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人际关系的技能。

(三)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增强团体凝聚力,促进成员间的相互认同

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各种活动有利于增强团体凝聚力,在团体中,成员通过分享经验和竞争,彼此之间增进相互了解和认同,从而增加成员对团体的认同。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开展

目前高校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和方法有多种多样,其中主要有:

(一)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让团体成员在一定的故事情节中,根据简单的故事情节来模仿故事中的人物,去体验和感受不同的角色。在尝试这些角色的过程中,学会理解和帮助他人,达到增进互相理解的目的。角色扮演法具有展示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不同技艺和观念、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和合作精神、用来研究困难情境中不同行为的可能结果的优点。

(二)心理剧

心理剧对于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具有其他团体心理辅导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优势首先,心理剧对提高学生内心世界的感受有很大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发泄,从而达到治疗效果。其次,学生可以去体会心理剧中人物角色的感情思想,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在心理剧的角色扮演中,使团体成员获得体验和感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共鸣,调动了成员的参与性,改变了他们的意识和情绪状态。

(三)游戏辅导

游戏辅导是以“游戏”作为中介,使成员的内心世界投射出来,进而对其进行心理辅导。我们在游戏辅导的过程中,可以开展一些有意思的心理游戏活动,这些游戏可以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感受和体验到意外的发现;也能通过心理游戏活动唤起当代大学生对生活的激情、对周围人的关注、对父母的关爱,极大地冲击了个体的人生价值观念。

四、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应用领域

(一)形成新团队

借用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活动,以帮助新生快速相识、减少孤独感,初步形成班级或新团队的凝聚力。在刚进入大学的初期,很多学生面对全新的环境会感受陌生,很难融入新的集体,在生活和学习中存在了较多的不适应。作为辅导员教师,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尽快融入集体、让其顺利开始大学生活。

(二)针对不同主题,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普遍的问题。如:如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遇到很多问题。而大二大三的学生会以学习压力大、专业和理想的矛盾、还有情感困惑等问题为主;毕业生的问题则更多的是以就业带来的压力而产生的担忧、恐惧。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带来的不同问题,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让学生们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五、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辅导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及应对办法

目前的团体心理辅导还存在着辅导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有些未受过系统训练等不足。但我们仍然要将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继续发展下去,为更多的学生更好地服务。

(二)难办成员的出现会影响团体

团体心理辅导实施过程中,很有可能遇到一些使领导者比较难办的成员,这是正常现象。一般来说,参加团体的成员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个人问题。这些问题带到团体,靠领导者引导他们参与团体活动,加深自我认识,进而妥善处理个人问题,使他们得到成长、成熟。但是,有些团体成员对团体活动不太投入,或者经常迟到早退,出席不稳定;或者讨论时随意性大、不切题,谈话内容过于表面化;或者态度忽冷忽热,或者旁观。这些不投入者不仅自身无法在团体中得到帮助,而且会破坏团体的凝聚力。

六、对不投入的成员的应对方法

不投入行为的原因有多种。第一,性格。有些人的性格是对事物较少投入,或投入但不能持久;第二,可能是被迫参加团体,因非自愿所以抗拒;第三,出于内心的不安全感,这些人往往自我认知偏低,自信不足,有不安全感,害怕敞开内心世界,想方设法隐藏自己,防御心理强。解决团体成员的不投入现象,应具体分析原因以寻求解决办法。领导者友善与真诚,能有效化解成员的抗拒,改善不投入行为。团体领导者还可以通过加强团体本身的吸引力,比如组织有趣的活动,吸引成员参与,改善不投入的态度和行为。团体第一次集会时要说明团体的运作和可能达到的目标,使团体成员保持恰当的期望。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樊富珉.团体心理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樊富珉.我国团体心理辅导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清华大学学报,2005(6):62-63.

[4]李帮琼.心理剧――有效的学校团体心理咨询方式[J].教学与管理.2007

[5]刘红艳,王会军.高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思考[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3).

[6]温金梅.论团体心理辅导在学校心理教育中的作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0).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篇4

摘要目的:探讨团体辅导对抑郁症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2012年3月~2013年6月筛选心身门诊抑郁症患者的家属44名,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实施团体辅导,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干预结束后对两组进行比较,观察团体辅导对家属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效果。结果:试验组干预后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团体辅导可以提高抑郁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种对抑郁症患者家庭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关键词团体辅导;抑郁症;家属;心理健康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3.078

抑郁症是危害全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病,是心理负担最重的疾病之一,抑郁症给患者及家庭成员带来的痛苦难以用语言形容。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是相互影响和互相依赖的,患者家属因为长期与患者相处,工作或生活必须做出较大的调整来满足患者的需要,难免会使家属的身体和心理状态都受到一定的影响,并带来多方面的损失,如经济状况的影响、休闲活动的减少和自由支配时间减少,而产生情绪问题[1]。2012年3月~2013年6月对我院抑郁症患者家属进行团体辅导的心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心身门诊抑郁症患者的主要家属44名。平均年龄(39.64±9.309)岁。患者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抑郁症诊断标准,家属与患者共同生活,均知情同意参加的本次研究,44名家属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家属的性别、婚姻、文化程度、家庭人口数、与患者的关系、城乡、收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一般干预方法,试验组实施团体辅导干预方法。干预结束后对两组进行测评,考察团体辅导对家属心理健康状况影响。

1.2.1团体辅导活的实施方法团体辅导共8个单元,每周1次,每次1单元,每次2h。活动地点在我院心身科团体辅导室。团体性质为治疗性、教育性和具有固定成员的结构性团体。团体辅导总体方案名称为“同舟共济,共同成长”。主要形式:讲解、材料学习、讨论与分享、角色扮演、作业讨论等活动形式。团体辅导方案:(1)团体初期阶段(第1,2次)。使成员了解团体的运作方式、目标和团体规则;增进成员互相认同感。如热身活动(相见欢)、自我介绍(叠罗汉)、秘密大会串(请成员将目前有关面对抑郁症患者最感困惑的方面写下,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采用讨论、示范、角色扮演、书面资料提供等逐个解决)等。(2)团体发展阶段(第3~7次)。主要主题有压力释放、情绪管理、有效沟通和社会资源利用。帮助成员学会调节紧张情绪,掌握自我放松的要领和技巧,使用合理信念来管理情绪,学会交往技巧,增进成员间信任和接纳,提高交往能力,挖掘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外界资源。主要的活动有“把压力吹跑”“最近比较烦”“快乐清单”“只有一个橘子”“清理垃圾桶”“我想有个家”“能量聚集”等。(3)团体终结阶段(第8次)。帮助成员处理对分离和结束团体的情绪,评价团体的影响作用,成员要针对自己想要做出的改变和如何实现这些变化,做出选择和计划。主要的活动“笑迎未来”“感恩的心”等。

1.2.2调查工具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2],该量表包含90个项目,包含10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每一个因子反映出被试的某方面症状痛苦情况,每题采用5点评分,症状从无到严重分别评为1,2,3,4,5分,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总分是90个项目所得分之和。可以评定一个特定的时间,通常是评定1周以来的时间。它具有容量大、效度好,已较广泛应用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

1.3评价方法记录辅导前后两组家属SCL-90各因子得分并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检验水准ɑ=0.05。

2结果(表1)

3讨论

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团体辅导提高了抑郁症患者的家属心理健康水平,并减轻了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抑郁症病程长、易复发,使家人的负担极为沉重。患者情绪抑郁,必影响家庭生活氛围,家庭环境是影响人的心理生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家庭成员身心健康,容易产生疲劳感,出现睡眠问题等躯体化障碍。照顾抑郁症的家人是一个压力源,不同程度给抑郁症的家人带来了多方面的困难,对整个家庭造成冲击。Ray发现个体在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支持和良好的应对方式,则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43.3%[3]。抑郁症患者家属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抑郁症患者对其家属的影响涉及到心身健康的多个方面,突出表现在自尊、性功能、精神紧张度、睡眠、婚姻家庭、认知功能、正负性情感、躯体不适、娱乐及经济等方面[4]。抑郁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需要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

从另一个角度可知,要想有效帮助抑郁症家庭,仅依靠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家庭成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焦点在家庭各成员之间的人际互动上,协助实现“健全”家庭的功能,改善不良家庭关系,减少患者与患者家属之间的负面影响[5]。将心理健康干预教育落到实处,把对患者家庭照顾者的干预作为患者疾病治疗的一部分,关注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团体辅导提供良性的团体氛围,具有支持性心理治疗作用。在团体辅导干预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团体氛围,成员通常在交流的过程中会发现一种“原来我们都一样”的感觉,自己遇到的问题别人也正在面临,从而减少焦虑和不安,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和互相尊重的融洽团体气氛,在团体中彼此接纳,获得认同感,增进了互助合作的精神,激发成员的思考力,能有效改善和提高家属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对家属实施团体辅导提高家属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家庭和谐,可以更经济、更有效地满足对抑郁症患者家庭干预的实际需求,是一种对抑郁症患者家庭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1]HighetnJ,mcnairBG,Davenportta,etal.Howmuchcanwelose:carerandfamilyperspectivesonlivingwithapersonwithdepression[J].medJaust,2006,181(Suppl.7):S6-S9.

[2]常会丽,于海涛.“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14(4):63-65.

[3]王继堃,赵旭东.抑郁症与家庭功能的关系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2,39(1):21-23.

[4]李梅枝,龙浩文.抑郁症患者家属生活质量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5,15(1):9-10.

[5]罗锦秀,彭菊意.系统家庭治疗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2004,3(1):55-56.

(收稿日期:2014-04-22)

(本文编辑刘学英)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篇5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

近几年来,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水平在提升,各方面师资力量都在增强,同时也局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所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把团体心理辅导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技术都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进行高频次的互动和交流以及探索,可要求高职学生实际互动的过程中,在体验中共享,不断完善自我健康内容。

一、什么是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就是针对个体而提出的一种心理辅导教育,即在团体活动条件下,一部分接受过专业教育的领导人,按照成t之间的类似情况,为全体成员提供一个好的认知以及行为方法。团体心理辅导是个体在团体之中经过学习、体验以及观察,进而正确认知自我和接纳自我以及提高自我,从中学到全新的行为方式,进而实现助人与自助的方法的心理辅导形式。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

首先,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弥补个体心理辅导的不足。在社会以及学校,因为求助人数比较多,而专业性的心理咨询人员有限,导致大部分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接受不到有效的心理辅导,然而团体辅导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其次,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激发个体内在的潜能,创建积极的自我观念。因为在创建团体的时候,成员相互之间坦诚相待,说出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而可以减轻心理负担,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最后,团体心理辅导可以避免走入心理误区,培养健全的人格,且能够提升个人的人际沟通能力。

三、针对高职学校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应用

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方式,与高职相关教育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可以尝试把心理健康学科分成3部分和6模块以及9个教学专题。

1.导入部分

首先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进而开展心理健康导入理论知识学习,其次,进行专题讲授。比如,走进心理健康课堂,这是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基本准则,树立一个较好的心理健康观念,让学生自我调节不良心理状态,进而维护自身心理健康。让大学生深入了解大学生的一些常见的心理疑惑以及异常心理,了解各种心理疾病,从而进行自我调整或者心理咨询。

2.基础部分

这一部分是为了让高职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进而发展自我。当今学生进入大学阶段,这是其人生的重要阶段,这时的学生会更多注意自身的内心世界以及外在社会对自己的评判。高职学生因为自身高考分数比较低,所以也就被列入社会传统观点认为的不好学生或者坏学生行列。因此,学生内心对自己的肯定与外界对自己的负面评判产生了很大矛盾,导致一些高职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多开展大学生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其目标是让高职学生能够了解人格方面的基本知识、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特点以及自我人格发展情况,了解大学生人格缺陷形成的因素。

3.提升部分

这一部分是为了提升高职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所以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着手,对大学生非常关注的问题开展心理学详细分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大学生合理和科学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应合理安排学生的自我管理实践,并且让学生学会学习、人际沟通和交流能力,学会最基本的生活知识,促使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

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可以拓宽教学渠道,丰富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和以往的教学方法相比较,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方式更具有效性。相关实验表明,采用团体心理辅导方式给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研究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也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因而,团体心理辅导的运用对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非常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篇6

关键词: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心理干预

分类号:B849

1前言

大一新生面临着学习生活的重大变化,要适应全新的环境,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2010年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发现,大一新生中有11.6%的人可能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2011)。如何预防和解决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目前高校新生辅导存在的问题是仅仅关注大学生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影响,辅导方式也多为安排教师或学长讲解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的区别,加快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让学生更多了解学校的政策法规和校园文化。但这其实是一个浅层次的辅导,对新环境的适应随着时间会好转,但大学生活还会出现新的问题,更本质的认知风格和解释方式才是关键,而这是无法通过传统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的。

积极心理学作为“关注人类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近年来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团体辅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国外大量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学应用于个体和团体咨询中能够有效地提高健康水平,预防抑郁。Seligman利用积极心理学进行团体辅导的实践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可以缓解抑郁症病人的抑郁情绪状态,提高其生活满意度(Krentzman,2012)。但国外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抑郁症、物质依赖和癌症等身心疾病患者群体,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的发展性辅导研究比较少,而相应的团体辅导实践更少。

团体辅导在国内的发展迅速,已有研究表明,团体辅导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各个不同方面,主要有缓解抑郁、愤怒、生气情绪,加强适应能力,缓解社交焦虑,减低人际敏感等(李丽娜,孙洪霞,付英雪,郭永芳,李建明,2012)。适应不良是大一新生常见的心理困惑,团体辅导被证实有利于提升新生人际和谐、自尊水平,降低压力和抑郁(葛慈,张聪颖,武雪娇,马红霞,2013)。国内目前针对大一新生的团体辅导主要集中在学业适应和人际关系提升两个方面,这是问题导向的补救性措施,目的是解决现存的问题,而对新生的长处和优势关注甚少。有研究者尝试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应用于团体辅导,结果提升了贫困生和研究生的自尊和幸福感,促进了高职学生的情绪调节和心理幸福感(何瑾,樊富珉,2010;黄文倩,张蓉,柳迎新,朱婉儿,2012;李丽娜,孙洪霞,付英雪,郭永芳,李建明,2012;杨云,陶嵘,2012)。本研究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入团体辅导,通过对大一新生开展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检验其促进大一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通过公开志愿招募的方式,在北京某高校选取大一本科新生36名,并平衡性别和专业的比例。通过面谈筛除精神疾病患者和其他不适合参加团体辅导者。将学生平均随机分配到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18人(男生12人,女生6人,平均年龄19.4岁),对照组18人(男生12人,女生6人,平均年龄19.4岁)。

2.2研究方法

2.2.1研究工具

Beck抑郁自评量表(BeckDepressioni,BDi)。该量表是应用最广泛的抑郁评估量表之一,共有13个项目,各项症状分别为:抑郁、悲观、失败感、满意感缺失、自罪感、自我失望感、消极倾向、社交退缩、犹豫不决、自我形象改变、工作困难、疲乏感、食欲丧失。各项都为四级评分,得分越高说明抑郁程度越高。

罗森博格自尊量表。该量表共有10个项目,按非常不符合、不符合、符合和非常符合4个等级打分。

内控性量表。Levenson在i-e量表的基础上于1981年发展了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nternality,powerfulothers,andChanceScale,ipC量表)。本研究中只选用其内控性维度,测量个体对生活的控制感。

2.2.2团体干预方案

团体干预前1周,组织36名初选被试在统一的时间、地点完成Beck抑郁自评量表、罗森博格自尊量表、内控性量表。干预组进行6次团体干预,每周1次,每次2小时,活动设置见表1。辅导老师为经验丰富的高校心理咨询师。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

后测及6周后追踪测验。在团体辅导结束后和6周后分别进行量表重测。

2.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本研究采用多变量重复测量设计,追踪了被试的抑郁状态、内控性与自尊在团体干预之前、干预结束当时以及干预结束6周之后的变化情况。对干预组与控制组数据在不同时间点上的差别两两比较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组内在不同时间点上的差异比较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

3结果

3.1积极心理团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即时促进作用

从表2可以看出:在6周的积极心理团体干预后,干预组被试的抑郁水平显著降低(t=4.08,p

3.2积极心理团体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持效果

从表2可以看出,在积极团体干预结束6周后的追踪测验中,干预组被试的抑郁水平继续降低,追踪测验和后测的结果没有显著差异(t=1.79,p>0.05),可见干预效果具有稳定性。干预对自尊提高的效果也在团体结束后6周得到了保持,甚至进一步提升(t=2.15,p0.05)。而对照组被试的抑郁水平虽然有所降低,但是追踪测验和后测的结果没有显著差异(p>0.05),这说明即使没有干预,随着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大一新生的抑郁水平也会有一定程度的自愈。对照组被试的自尊在追踪测验和前测上存在显著差异(t=2.63,p0.05),这也说明随着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大一新生的自尊水平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对照组的内控性在前测、后测和追踪测验上都没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内控性是一个较为稳定的特质。

4讨论

根据本研究结果,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能有效改善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大一新生的自尊和内控性,降低大一新生的抑郁水平。积极团体心理辅导的本质是放弃追究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自己的不成功、不快乐,而聚焦在做哪些事情可以让自己更成功、更快乐。也就是接纳自身和外界环境的限制,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可能丰富自己的生命,既品味当下的幸福,也为将来持续的幸福努力。这在团体辅导中主要是通过塑造积极认知、体验积极情绪和建立积极的团队支持三方面完成的。积极情绪能够直接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积极认知的培养实质上是塑造个体对环境做出一种积极的解释,从而为积极行为的表现奠定基础。这两点都是从个体的层面上做工作,而建立积极的团队则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拓宽到同辈辅导的组织层面上,积极利用学生本身的力量和资源,为学生的长期发展和互助合作奠定基础。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篇7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c)-0204-02

根据中国扶贫基金会统计,目前全国在校大学生中贫困生比例约为20%。研究发现高校贫困生相对于非贫困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从而诱发心理疾病。因此,对于高校资助工作来讲,经济资助和心理辅导应同样重要。目前大多数高校对贫困生的帮扶还停留在经济资助方面,而不太重视对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帮扶。近年来一些高校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辅导,达到了较好的资助育人效果。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具有其特殊性,如何运用团体辅导提高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建立起普遍适用的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体系,是每所高校需要研究的问题。

1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

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兴起于西方欧美国家,我国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才被我国学者重视,进而引入高校资助体系。由于贫困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和高校教书育人目的的一致性,因此,广泛被各个高校采用,帮助贫困学生剖析真实的自己、制定详细可行的职业规划、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群体动力学是高校开展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一个良好运转的团体,能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来源于参与者对团体活动内部规章制度的遵从,让每个参与者的需求与团体目标达成一致,紧密联系,进而促使团体活动参与者的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整体比部分重要,群体作为一种内在的关系组成的系统,其影响力或作用远大于孤立的个体。”因为参与者在进行的团体活动中,容易受到群体心理的制约,所以,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比个别心理辅导更有影响力。

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指出:“学习是直接经验学习和问接经验学习的综合,实验表明,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有替代强化的作用。”每个人一出生就处于不断自我成长过程,通过有目的的学习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发展潜力,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在高校开展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情景活动,可以通过经典团体辅导的案例,提高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除此以外,卡尔・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的咨询理论,柏恩的交互作用分析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也是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理论基础。在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情景活动中,大家本着真诚、友善的态度,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在帮助者和受助者两种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在这样的心理辅导活动中可以使参与者更好地展现自己,增进与其他人的了解,并在交流活动中取长补短,进而解决心理问题。

2贫困生存在的心理健康状况

2.1自尊与自卑

自尊是人格的核心因素之一,也是人的正常需求。许多贫困生虽然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但因肩负着父母长辈的厚望,希望通过自己的不解努力,从而改变家庭和自己的命运。他们十分注重自己的外在表现,争强好胜,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强烈的自尊心容易让他们产生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心态,也就形成了一种经不起挫折的脆弱的自尊心。许多贫困生在校期间生活十分拮据,由于担心得不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尊重,自认为“矮”了其他同学一等,自我评价低,寡言少语,部分贫困生由于害怕其他同学歧视自己家庭经济条件差,从而刻意隐瞒自己家庭实际情况,不参加学校的贫困生认定,拒绝接受国家、社会和学校给予的资助,从而产生过于自卑的心态。

2.2交流与封闭

人际交往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大多数贫困生都能够主动参加高校的各项社团活动、主题活动、文艺活动、社会实践。通过这些活动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提高自己的阅历,培养自己的爱好,加强人际交往的能力,从而达到与其他同学平等交流的目的。部分贫困生由于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虽然渴望交流,但又害怕受到歧视,从而沉默寡言,遇事退缩,不敢承担责任。这种渴望交流但又封闭自我的心理状况极易给贫困生带来心理上的压抑和焦虑,长此以往,容易导致他们感情淡泊、心理抑郁、性格扭曲。如果贫困生在人际交往时还处于这种心态,也会让其他同学感到厌烦,乃至疏远,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2.3自强与消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由于每一位贫困生家庭情况、性格特征、生活阅历不同,使得他们对待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心态。许多贫困生都会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勇于克服困难,用自己的努力,积极争取学校的各项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通过勤工俭学和社会兼职来减轻自己在校期间学业、生活上的负担。少部分贫困生则会产生自暴自弃、自我消沉的心态,没有自己合理的人生规划,过度依赖国家、社会、学校物质方面的救助,缺少直面困难的勇气和改变自己命运的决心。他们在思想上缺乏积极向上的心态,在学习上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生活上缺乏自我肯定的信心,这种消沉心态严重影响他们成长成才。

3开展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指导意义

3.1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个别辅导是高校辅导员与贫困生之间直接沟通的过程,而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咨询师通过特定的团体情景,面向多个贫困生进行沟通的过程。由于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多样,生动有趣,有利于吸引贫困生积极投入。在团体活动中,对每一位贫困生来说既是“求助者”又是“助人者”。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引导,在团体心理活动中,贫困生可以通过模仿其他学生的行为,进而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不仅可以有效地影响或改变自己的某些错误观念或想法,还可以协助解决他人所存在问题。

3.2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具有很高的效率

相比于个别辅导,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具有效率高、效果好的特点。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不但可以大大增加了辅导的贫困生人数,而且节约了辅导的时间与人力。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优势还体现在防患于未然,避免贫困生观察问题的片面性,利用集思广益的团体活动,让所有贫困生共同讨论贫困生心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通过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让贫困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更好地解决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3.3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具有可持续的效果

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情景是对一次社会活动的重现,为参与者提供了一次人际交往的机会,力求真实地表现自己,倡导用积极的心态和方式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特别适用于一些过度自尊、自卑,人际关系较差的贫困生。在充满信任,具有良好气氛的团体情景中,通过演示、模仿、帮助、被帮助等方法,发现自己缺乏对他人的信任、过于贬低自己、人际交往差等缺点,从而改变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而与其他参加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这种改变也会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去,即团体辅导的作用迁移到日常生活中,逐步改变自己的心理缺点,使得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效果具有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管秀雪.团体心理辅导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实效性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5):135-137.

[2]仲稳山.基于高校贫困生人格重塑的团体心理辅导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8):81-83.

[3]桂莉娜,金俊彤.团体心理辅导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应对方式的干预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5(3):86-88.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篇8

2016年8月20日,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重点强调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指出,要加大心理健康服务。目前,高职院校科普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引进课堂。因此,?樘岣吖愦蟾咧霸盒Q?生心理健康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笔者尝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中引入团体辅导,希望能够借此为我国广大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和强化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支持。

1研究意义

1.1提高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现实需要

作为现阶段提升广大高职院校学生生理健康水平、综合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我们必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质量,直接关乎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当前,国内已经有很多高职院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本校教学计划中来,以20课时的公共必修课形式表现出来,并聘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授课。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传统的授课方式,并不能将理论性较强的心理学知识真正为其所用;再者据调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不尽如人意:学生在学习上动力不足,厌学情绪严重;生活上独立不够,交往技巧匮乏;生理上日益成熟,情绪波动很大;心理上需求加重,网络迷恋很深。因此,如何切实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迫在眉梢。

1.2适应学生主体要求,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高职学生独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强,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却又缺乏主见和是非观念。将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来,让广大高职院校学生能够在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团体活动中交往生活中的点滴、反思自己的言行,让他们在和谐而宽松的氛围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行为,这对于提升课堂整体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显然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因此在本文研究中,创造性的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构建设计中引入了团体辅导理念,为这一课程的开展提供给了一些新的思路,探寻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1.3丰富团体辅导理论体系的需要

当前,团体辅导理论应用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中还较为罕见,理论方面尚未成熟,值得我们对其加以更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2研究内容

2.1团体辅导的内涵及特点研究

本研究中所引用的团体辅导的一般性概念主要是指:通过营造团体情景来为目标对象提供心理辅导的一种形式。在实际的操作中,利用团体氛围下的人际交往来推动个体的心理建设,通过不断的剖析自我、完善自我,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并逐步接受一系列优秀的态度和行为,为其综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在高职教育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核心目标在于有效的提升高职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全体学生共性的心理问题,为其身心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而团体辅导引入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来,可以通过团体氛围,让广大高职生在生活情境中放松的讨论和交流,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心理素质,并通过对团体成员的观察掌握心理变化规律,让学生在这种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中,深化自我认识,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2.3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具体实施的路径

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构建自我形象等,是当前阶段我国高职生普遍具有的心理需求。因此,围绕新生适应、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情绪调控、职业生涯5个专题进行团体辅导具体方案设计。根据设计好的团体辅导方案,按照计划进行辅导。每周一次,进行五周。每次活动结束后让每组成员填写团体单元反馈自评表。

2.3.1结合我院学生特点,设计了团体辅导的具体方案

2.3.2选取团体辅导对象

本研究中,对本校2016级新生开展随机整群抽样调查,随机抽取3个班级同学,划分为2个实验班和1个对照班。实验1班50人,实验2班50人,对照班49人。每个班男女人数比例大致均等。

2.3.3团体辅导活动实施

以方案中所设计5个项目为出发点,分别为实验班1提供团体辅导教学模式、实验班2提供传统教学方式和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照版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全部参与测试班级均设定10学时,以教学测评表对完成教学任务的班级进行测评。为了保证测评效果,在两个实验班设计了团体气氛自评表。

2.4研究结果

2.4.1实验班与对照班教学效果测评结果比较

通过对表1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实验班的整体教学满意度提升明显,同时在课程对自己帮助一项上,实验1班>实验2班>对照班,教学效果测评结果实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

2.4.2实验班学生团体气氛自评结果比较

每次课程结束后采用徐西森编制的《团体氛围自评量表》对两个实验班的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分析看出:实验1班学生的兴趣和觉察因子尤为突出;相比之下,实验2班学生对团体气氛的总体评价低于实验1班,基本集中在前3个选项(诚实、接受、兴趣),但总体上仍以正性评价居多。

2.5研究结论

相对于传统心理健康教学方式方法来说,本文所研究的团体辅导教学法,对于高职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和学习积极性的强化方面都有着更为出色的表现。

整体教学效果方面,团体辅导更为出色,不过在一些特定情形下,可适当考虑团体辅导和传统心理健康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3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3.1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开展团体辅导教学模式是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

客观上来说,团体活动能够为受教育者提供更为宽松的相处环境,不仅能够激发其共鸣,而且也能够为受教育者提供观察他人心理变化和行为特征的机会。这种情况下,受教育者显然可以更为清晰而有效的评价自身的行为。除此之外,团体活动也同样为时参与者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观摩的重要机会,从而为受教育者的自我成长提供更为有效的对照,促使其不断自我领悟、自我完善。同时,通过本次研究,也同样证明了本文所研究的团体辅导之所以在教学效果上优于传统心理健康教学方式方法,和师生之间所达成的双向沟通、交流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两个实验班采取用了一系列团体辅导活动,在增强课堂生动性、趣味性的同时,也突出了互动性和实用性,教学效果自然更好,也更受学生青睐。在本次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心理健康课程对于他们有着更强的吸引力,并表示相对于以往,自己更加自信了。这也同样在侧面证明了将团体辅导引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来的有效性。

3.2团体辅导比传统讲座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效果更好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在团体氛围的评价和综合教学效果方面,实验1班更为出色,这种情况的客观存在,证明了完全意义的团体辅导具有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这种情形可能和实验2班教学过程中仅仅将团体辅导当做辅助教学手段有关。实验2班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受到条件限制而不能开展所有的团体辅导活动,因此对于学生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如实验1班强烈。但同时研究结果也表明:尽管实验2班总体效果不如实验1班,但与对照班差异显著。

3.3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可探讨心理讲座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

如果有良好的条件,那么完善的团体辅导对于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有着更好的表现。但是如果在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团体辅导相结合,也同样有着令人满意的效果。

4本项目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4.1完善团体辅导方式方法

如构建更为和谐的师生关系、畅通师生之间沟通渠道等。把这些技术迁移到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增进师生关系。

4.2积极探索朋辈辅导干预方式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篇9

【关键词】现实疗法;团体辅导;工科院校;心理健康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所面临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心理咨询的需求量随之增长,致使各种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及形式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应用。团体辅导因其操作性强、活动形式多样、省力高效等特点受到咨询者和学生的欢迎。

一、现实疗法

现实疗法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姆.格拉瑟创立,该理论强调人所有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生存、爱与归属、权利、自由和快乐五种基本需要;十分强调责任,认为学习负责任是人终身的任务,教会个体负责任的行为是重心,同时强调注重现在而非过去。该疗法的精髓在于教会人们如何管理特生活,提高应对生活中压力和问题的能力,因其“注重个体建设性、负责任的行为方式培养”,在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中逐渐被接受和应用。

已有的研究表明:在个体咨询治疗中,现实疗法对人际关系问题、神经性厌食症和新生适应不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在团体辅导中,现实疗法对网络成瘾和焦虑问题具有较好的效果。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在团体辅导中引入现实疗法的理论对于工科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我们设计了8次团体辅导训练,并对训练前后的SCL-90和16pF数据进行了分析。

二、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从长春工业大学2012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结果中筛选出Upi得分在25分以上且明确提出咨询要求者,通过面谈的方式确定自愿参加者24名,并通过抽签的方式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男生9人,女生3人;对照组男生7人,女生5人。两组成员特征:身体健康,精神状态良好,在心理健康方面有需求。

(二)方法。首先根据现实疗法的理论设计了8次团体辅导方案,每周进行一次,每次1-2小时,共用时8周时间。8次团体辅导共分为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团体形成阶段,即通过破冰游戏、交朋友小组等方式促进团体成员相识,为良好的辅导咨询关系的建立打好基础;第二阶段:自我探索和成长阶段,即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帮助团体成员考察并评判自己当前的行为;第三阶段:作出承诺阶段,即通过指定计划等方式来指导团体成员作出承诺,在此过程中不接受“借口”,不使用惩罚,对每个成员都不放弃不抛弃,目的是让团体成员掌握提升心理健康素质的方法和技巧;第四阶段:结束团体阶段,即通过测量工具测量团体辅导的效果,鼓励团体成员继续成长,不断提升自己。

(三)测量工具SCL-90量表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

(四)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对实验前后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

(一)SCL-90各因子实验前后结果分析。对实验组、对照组成员辅导前后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成员辅导后在强迫、人际关系、焦虑、恐怖4个心理健康因素方面均有显著改变。而对照组成员SCL-90各项因子在辅导前后未发生显著的改变。

经过8周时间共8次以现实疗法为理论基础的团体心理辅导之后,实验组成员在心理健康适应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而对照组成员在这8周时间内未参与本次团体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适应方面未发生明显的变化,其出现的较小程度的变化是个体自身逐步适应环境的结果。

(二)16pF人格因素实验前后结果分析。实验后实验组成员在乐群性、敢为性、忧虑性、紧张性4个方面有显著改变,这说明团体成员在经过现实疗法的团体辅导之后,在适应方面有显著发展。对照组在实验组团体辅导的这8周内虽然16pF各因子均有变化,但发展变化不明显,说明对照组成员在逐步适应大学生活,各方面均向好的方面发展,但却没有实验组的发展变化显著。

四、结论

团体辅导以其“活动形式多样,灵活易操作、省时高效”等特点逐渐成为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在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问题揉入不同的心理咨询理论,如人本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现实疗法等,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入大学的新生,普遍会面临着种种适应问题,但通过个体积极的自我心理调节,辅以必要的心理辅导,他们所表现出的不适应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现实疗法在于教会学生如何管理生活,提高应对生活中压力和问题的能力,为考察现实疗法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我们的研究通过实施为期8周揉入现实疗法的团体辅导后,数据结果现实:实施现实疗法的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成员在SCL-90在强迫、人际交往、焦虑等因子有了显著变化,心理健康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而16pF测查结果提示实验组成员在乐群性、敢为性、忧虑性、紧张性4个方面有显著改变。这说明现实疗法在团体辅导中对工科院校新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能起传递正能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谈晓佩.现实疗法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3).

[2]吴菲,胡佩诚.现实疗法矫正人际关系中的无益行为[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2).

[3]周.现实疗法治疗神经性厌食症1例报告[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1).

[4]刘海玲.一例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案例报告[J].健康研究,2010,30(4).

[5]徐广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团体辅导现实疗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6).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篇10

关键词:团体辅导;高校学生干部;心理健康教育

团体辅导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高校学生干部是高校学生工作、学生活动主要的组织者,提高学生干部的素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运用团体辅导对高校学生干部进行培训对学生干部队伍的执行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有很好的提升作用。

一、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学生干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点

(一)形式方面

团体心理辅导更多的采用体验、分享的方式,让学生干部通过游戏和活动的形式亲身去体验,在这一过程中互相协调,互相合作,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培养了自身的团队合作能力、协调能力。他们分享团体辅导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一环节中团体成员各抒己见,彼此打开心扉,思维相互碰撞,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Q问题。

(二)效果方面

在团体情境中,成员之间的体验、感受、分享,可以改变团体成员的自我观念,促进他们认知、情感以及行为模式的改变。团体辅导是一个多向沟通、助人自助的过程,具有广泛的影响和很强的感染力。团体辅导使原有的一对一的模式向一对多的模式转变,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又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因此,团体辅导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培训途径。

二、高校学生干部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干部扮演着学生与干部双重角色,由于这种特殊性,使得他们面临较一般学生更复杂和多样的问题和事情。一方面要面对工作和学习的矛盾冲突,另一方面要完成自己干部角色的塑造。因此,学习成绩及师生对其工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都会影响学生干部的心理。

(二)学生干部需要处理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学生干部之间的人际关系及与普通同学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处理不好,将会产生各种矛盾,因此而感到苦恼。

三、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实施阶段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都是由专业的团体辅导队伍开展的,辅导活动中要注意跟学生干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避免脱离实际的无效活动,另外也需要对辅导的效果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评估,具体的团体辅导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一)破冰阶段:此阶段是用来相互介绍,消除新任学生干部之间的陌生感,增进成员之间的了解,拉近彼此距离,营造良好的关系。

(二)具体运作阶段:该阶段侧重于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将注意力集中于团体目标,利用学生干部团体资源,鼓励团体成员探索个人的态度、感受、价值与行为,深化对自我的认识。在探索自我的过程中注重培养觉察他人需要的能力,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协助成员解决问题,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自我成长的同时帮助他人成长,最终促进团体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三)结束收尾阶段:该阶段可以理解为总结汇报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干部成员回顾、总结已有的成长与改变,巩固习得的适应行为。

四、团体辅导在高校学生干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实践――以郑州财经学院现代物流与管理学院为例

笔者在郑州财经学院现代物流与管理学院的学生干部培训中,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对参加培训的150名学生干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团体心理辅导开始之前让这些学生干部填写由我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老师编制的学生干部能力测评量表。

本次活动主要包括“大风吹小风吹”、“水果蹲”、“棒打薄情郎”和“蒙眼摆形状”等游戏,游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开场游戏“大风吹小风吹”作为热身活动,打破了尴尬的局面;“水果蹲”和“棒打薄情郎”让大家在短时间内相互认识;“蒙眼摆形状”强化团队协作,也更是将本次团体辅导活动推向高潮。让陌生的新同学在欢快轻松的氛围中,打破沉闷,快速认识,增进了解。活动期间,同学们热情参与、默契配合,掌声不断,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大家团结合作,齐心协力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挑战,增进了集体荣誉感。

培训结束之后,让学生再次填写该量表,作为培训后效果评估,并让参与培训的学生干部每人写一份活动感想和总结。结合前后量表数据结果以及活动感想,笔者发现学生干部们表示本次团体辅导活动有效拉近了同学间的距离,通过活动大家相互了解,相互协作,相互信任,学会了共同分享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体会到了团队带给自己的力量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管丹.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学生干部培训中的运用[J].心理健康教育,2009,(5):47.

[2]樊富珉.团体心理辅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