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音乐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0:55

计算机音乐教学篇1

一、传统音乐理论课教学中的局限

在目前音乐专业的专业课教学中,音乐理论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这门课程主要是通过向学生系统介绍基础的音乐理论知识,培养出学生在音乐乐谱读写方面的基本能力,使其在音乐的欣赏、理解、分析能力上更进一步。传统的教学模式――黑板和钢琴一直沿用到现在,但是在音乐理论的很多教学内容中,仅仅使用钢琴的演奏是不足以达到实际要求的,而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的谱例在学生心中也是比较模糊的,多少有些“纸上谈兵”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教学活动,尽管代课教师讲的认真,学生学得辛苦,但是很多时候学生得到的都是一些抽象的、繁琐的条文制度。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怎么样去避免书面作业错误这一误区之上,同时也缺乏相关的一些分析训练等等,最严重的是这样会导致理论学习和实际效果出现脱节,在教学成果上难以形成一种教与学的融合。同时,因为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导致很多同学对音乐理论课程失去了学习兴趣。在心理学的观点中,人的认知发展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即感觉动作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以及形成运算阶段。四个阶段的发展是步步为营、由浅入深的,只有在前一个阶段完成的基础上,下一个阶段才能够进行。在教学过程中,造成音乐理论教学的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违背了人类的认知规律造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还未感受到一些起码的声音、音响效果时,就要接受各式各样的抽象规则,而面对枯燥、飘渺的理论也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消耗殆尽。

二、计算机音乐软件在音乐理论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计算机音乐软件在音乐理论中的教学的具体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基本技术理论学科教育的应用

这个主要有两种教学模式:即在教师的辅助下通过计算机辅助音乐软件为教学工具的教学模式,和完全基于计算机系统化教学的自动化教学模式,这两种教学模式既可单独使用,又可有机结合。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乐理和作曲技术理论的教学,由于受教学工具的局限性,很多时候导致理论和实践相割裂,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例如,在传统的和声教育中,黑板和钢琴一直是和声教学中重要的辅助工具,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的谱例,无法在学生心中形成听觉联想和共鸣,导致学生有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感觉。重视乐谱书写,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将学习重心放在如何避免书写错误这种教学误区之中,使得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引进计算机专业软件之后,利用专业软件的强大编辑功能,就可以对学生进行视听一体化的教学。同时,由于专业软件有着非常直观的乐谱显示功能,通过这个优势,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谱例和实际音响效果同步展示在学生面前,并且可重复演示以加强学习效率。另外,也可以利用它的录音功能,在弹奏曲目之前按下录音键,弹奏和录音工作就可以同步完成。通过使用专业的计算机音乐软件辅助教学活动,任何理论都可以在计算机音乐系统平台上随时得到实践和检验,因为计算机音乐软件基于数字音乐模块,力图打造一支涵盖所有乐器又同时能应对任何高难度演奏技巧的庞大乐队。无论是基本的乐理知识、和声、配乐,还是作曲等的任何理论知识,都可以在计算机音乐系统中得到有效的实践。计算机专业系统在音乐教学的理论教学中,扮演了一个“超级教辅工具”的角色。在教学内容的自主性、学习进度的灵活性、学习时间安排的合理性等方面,都是传统式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使用这一教学程序软件,也是对理论教学的一个强有力的补充和对教学质量的保障。

(二)在音乐欣赏、作品分析教学活动的应用

利用计算机专业软件的数字音频和图像处理技术、海量数据存储能力,计算机专业软件可以播放任何形式的数字音频资料。更为可贵的是,计算机专业软件作为一个可以编辑的播放器,任何音乐片段的检索、定位、播放、以及变调、加减效果、加减速度,甚至是剪切都操作,都可以轻松在计算机上操作完成,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作品分析和欣赏备课中人工劳动的时间和强度。再加之计算机专业软件的优势,可以在音乐教学的同时,伴随例如视频资料、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乐谱资料等同时的呈现,更加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计算机作为一个超级多媒体的播放系统,从根本上改变了欣赏教学的教学模式,同时也大幅度提高了作品分析和音乐欣赏的教学效率。与此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音乐软件的智能化程度也在不断加强,这样对专业教学的辅助作用也会不断增加。

(三)在综合性音乐学科教学活动的应用

通过专业软件进行专业教学活动,是当前计算机时代各个学科采取最普遍的一种教学形式,也就是通过教学软件,将每个教学单元的内容都编辑成课件。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进行呈现,计算机专业软件在这一过程中担任“超级黑板”的角色。这种教学模式,可以简化那种教学信息容量大、知识体系结构相对复杂的课程。图文并茂、音像一体的系统化呈现下,相比较传统教学模式的授课方式,在信息传输量、学生理解程度上的优势都是不可比拟的。同时,在知识点的传授方面,也是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线状链式模式,拓展成网状链接结构,这种结构给接近人脑中关于信息链接的结构特性,从而更有利于学生架构知识体系和提高学习效率。计算机音乐软件在综合性音乐学科教学活动的广泛应用,对促进音乐理论课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升作用十分明显。

计算机音乐教学篇2

关键词:计算机音乐制作;创新教学;综合教学观;联动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146-02

伴随数字技术时代的推进,音乐艺术和数字技术平台愈发紧密结合。计算机音乐制作已成为现代社会音乐创作的主流方式,极大影响了音乐艺术在现代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形态。基于计算机音乐的强大优势和影响力,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及设有艺术专业的综合性院校纷纷设立了相应的音乐制作课程,期望为音乐艺术、市场、教育等领域建设输送优秀人才。与此同时,社会科技与文化的深度结合与发展为计算机音乐制作人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向输出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提出了挑战。

一、教学创新的主客观需求

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鲜明的个性特征决定了其教学是一个创新多变的过程。其中计算机技术和音乐创作是明确课程特性的两个关键词,也是推动课程持续创新的生发点。计算机技术高度的不稳定性和创造性促使应用领域也走在科技文化发展的创新前沿。面对技术工具的更新换代,课程教学必然要接受一次次技术创新的考验。同时,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的研究主体是音乐创作,创作者的知识存储和创造能力直接影响作品的审美价值。只有在一个持续创新、充满生机的教学环境下,创作者的创造力才能得以不断激发,创作出更多样的音乐作品。基于上述两个要素的内在需求,相较于音乐学科的其他课程,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的教学更应注重对科技研究最新成果的学习和探索,更应与外界保持信息互流的活跃状态。课程教学的创新也是客观环境使然。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推进了科技与经济、文化的深度交集,文化创意产业应运而生,成为我国艺术人才输送的主要领域。然而,作为相关音乐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艺术高校或设有艺术专业的综合性院校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滞后性和不适应性。从宏观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到微观课程结构、教学手段和方式等都缺少与时俱进的积极风貌,使计算机音乐制作等新兴课程也陷入重专业、重知识的传统教学思维中,忽视了对课程个性优势的挖掘。

二、树立综合教学观

观念指导实践,在完善教学行为之前,需明确教学的主导观念。这里提出的综合教学观是指突破具体专业知识结构的界限,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计算机音乐制作与音乐学科内部其他课程,以及与非音乐学科之间知识交叉与融合的态度和看法。需要强调的是,课程的综合,并不是多科知识技能数量的相加,而是在不同学科的连接与沟通中,形成新的整合。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在教学观念上需消除学科间的隔阂,树立综合互融的观念。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得科学研究领域各个学科间的交流途径豁然畅通,彼此间也逐渐从各自为政的状态转向交叉融合,在频繁的对话与合作中不断碰撞出新兴学科领域。计算机音乐就是学科互融的产物,其基础学科背景横跨音乐学与计算机科学,呈现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形态,其研究与教学必然建立在学科互动的观念基础上。近些年新技术媒体层出不穷,音乐从“一枝独秀”走向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合作,形成了艺术大融合的壮观景象。音乐艺术生存环境的改变要求课程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的教学在坚持学科壁垒的同时,还需要延伸学科知识触角,帮助学生探索和积累新音乐形式的创作经验。因此,把教学观念放置到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从全局的角度树立综合教学观,是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的内在倾向和外部环境的需求所在。

三、综合观下的联动教学实践

联动教学指整合教学资源,加强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合作,实行联合课堂、联合讨论、联合作业与联合评价的教学方式。通过联合教学活动,促进教师与课程之间的交流,形成“触一点而动全局”式的网络状教学模式。

1.联合课堂,实现资源共享。课堂的联合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设立一门综合课程,以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为主线,定期拓展研究视野,邀请其他相关学科门类的教师辅助讲解,形成“百家讲坛”式的教学样式。其他学科知识以专题讨论会的形式分阶段引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知识资源的互享和共享,引导学生在各异的知识技能之间寻找交叉点;二是技术上的联合,在计算机技术教学之外,通过引入互联网、多媒体和交互技术,延伸课堂教学,创造深层互动的教学环境。互联网能够突破课堂的空间和时间限制,使课程信息更加快捷广泛地传播,促进教师与学生间沟通和交流。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像、文字等为一体,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形体和言语的综合艺术感知力。交互技术更是有利于缩短人机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大大减弱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力。两种方式在层次上由浅入深,互为补充,尽管行为方式各异,但殊途同归。课堂联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融会贯通、整合创新、跨域转行的能力。

2.联合讨论,促进沟通合作。讨论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的常见行为,也是信息在人群中传播、对流和创新的最佳途径。在教学中,有计划地组织讨论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在西方国家,专题讨论课在教育界和学术界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相较之下,国内高校中课堂内外的讨论气氛较为淡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术气氛的提升。因此,可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在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中设立专题讨论课,为学生提供一方可以自由表达观点和思想的天地,促进学术交流与研究。专题讨论课可以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确定下来,以非正式的形式来授课。课上,教师设立单元主题,组织学生针对课程或学科发展中某些比较重要的问题进行研讨。学生在讨论课之前要求对主题予以一定的研究、分析和思考,课堂上可以先由教师抛砖引玉,继而由学生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每个人可以自由表达对他人研究成果的看法。参与的教师与学生群体不一定只局限在本专业,尽量吸收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外专业人士进入,知识背景差异越大,讨论的视角越多元,彼此间创新与合作的可能性也越大。在全体大讨论的环境下,学生自觉投入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在表达自己观点的学习过程中,无形中培养了学生探索和反思精神,自学能力显著提高。同时,也推进了师生间、不同专业学科间的知识互补,交流互动。

3.联合创作,丰富作品的艺术内涵和表现形式。鼓励学生不拘泥于一己之能,与相关跨学科、跨领域的专业人士合作,来完成音乐作品的筹划与创作。在传统作曲概念中,音乐创作是对音符、节奏、节拍、和声等构成因素的编排和组合,创作思维在和声、曲式、配器、复调作曲等“四大件”构成的表现空间中展开。而在数字环境下,依托计算机音频工作站,“音乐创作的思维方式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在内容表现上都呈现出一种无限开放的特征”,众多大胆新奇、前卫多样的音乐作品粉墨登场,奇妙的创意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带给人们全新的艺术体验。变化多样的作品呈现出一个共同特征,即音乐创作愈发建立在多学科人才紧密合作的基础上。许多作品并非音乐人才独立完成,而是集合了诸如计算机编程、戏剧文学、舞蹈等专业人士的智慧与技术才能,是多种知识信息整合、交融、提取和重组的产物。高等院校具备人才合作、资源整合的天然优势,因此,在计算机音乐制作教学过程中,针对跨学科、跨媒介的音乐创作趋势,可以设计一门合作创意课,规定好具体的学时数和考核标准,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走出专业课堂,探索音乐与外专业领域的新交合点,从而创造出更具艺术内涵,形式更为丰富多样的音乐作品。

4.联合评价,扩展评价主体,提升反馈价值。联合评价是指通过邀请业内专家,或联合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协同任课教师本人,共同参与学生作品的评价审核的方式,是对目前课堂“一对多”评价形式的有力补充。评价的组织方式比较灵活,既可让学生与各位评委现场面对面直接交流,也可通过网络获得反馈信息。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集音乐所有门类课程之所学,是计算机应用、音乐技能、基础理论以及其他课程知识的合成课,涵盖知识面广,对教师和学生的音乐素质和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在评价和指导学生作品时,必然会产生意见空泛、内容趋同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作品的改进空间。克服问题的方式之一,是扩大评价主体的队伍,定期邀请校内外的相关专家和教师,汇集各方视角,对作品给予精当、全面、清晰的评价,增强评价信息的内在价值。联动教学实践的四个部分是对现行教学模式的补充和延续,除了第一部分以外,其他三项都易于实施。第一部分的实现难度关键在于专业教师。联合课堂的搭建,需要专业教师具有扎实的业务素质、开阔的学科视野、深厚的专业积淀和崇高的敬业精神。然而计算机音乐学科走入国内的历史较短,师资队伍尚处于向成熟和壮大的前行中,现有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有待磨炼和提升。由此看出,联合课堂在高等院校的建立需要一个探索、实验、调整、逐渐完善和成熟的过程。

综上所述,在科技与艺术日益交融的大环境下,音乐事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广学识的音乐科技人才。高校计算机音乐人才的教学应面向社会发展的需要,凸显音乐科技学科特色,树立综合教学观,敏锐把握计算机音乐在新媒体技术时代的发展动态与趋势,使教学的内容涵盖音乐、艺术、科技与文化的前沿领域。在教学方式上,联合社会力量,整合学术资源,推进学科间理论与实践的交流合作,锻炼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的不断创新中,为社会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广博文化内涵的综合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计算机音乐教学篇3

计算机创作教学的可行性

1.创作教学,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必然

创作教学,是指在基础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学实践。应试教育侧重于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素质教育则侧重激发学生个性特长和对知识的组合创新,将书本知识运用实践验证或进行延伸创造,立足于开发特长、释放学生的潜能。教学不再将知识的学习作为教学的目的,而是把知识的学习作为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学生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而是强调创造性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

音乐创作为音乐课教学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创造性教学的空间。在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作曲、编曲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达到独立认识和创造性学习的目的。这种教学的效果,是任何一堂传统音乐课都无法达成的。

2.创作教学,突破传统思维变革教学方式

启发并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并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创造的精神,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过程都离不开想象力、创造力。有关研究表明,人在二十岁以前,智力的提高几乎是直线式的。如果人的大脑在新型的教育活动的刺激下,完全有可能把创造性的才能发展到更高的程度。音乐创作教学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开发和发展。在创作活动中,通过学生创作音乐,增加学生创作的欲望和勇气,打破创作神秘的思想。

3.创作教学,加强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通过有意识的对客观现实的观察了解,运用所学过的各种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段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获得了了更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加强了学生对生活与音乐创作之间联系的思考。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创作、表演他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物和情感,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感染自己,鼓励自己。

4.创作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传统的音乐课中,乐理知识的教学非常重要,但其内容较难掌握,而且缺乏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其它如视唱练耳、听音记谱等训练学生音乐能力的练习,在原来的音乐课中也有安排,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学效果甚微。除了一些音乐天赋较好的同学以外,其他大多数同学的音乐能力还是不能很到很大提高。在创作课中,上述所有的内容都成为了操作软件的必要条件。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功”之后,才有操作计算机进行编曲的可能。在编辑乐谱的过程中获得、锻炼和巩固有关的音乐知识,同时通过作品的完成来检验学习的效果,形成了一个学习――创作――再学习――再创作的良性循环。

计算机创作教学的实践性

1.创作教学的横纵界定

①创作教学的广深度

创作教学的广度,指广义音乐创作教学活动,凡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音乐教学活动,都包括在内――像即兴编唱一首歌,敲击一个节奏,选择适当的伴奏乐器都在此列。另外,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修改、补充、更正他们不熟悉的歌曲节奏、旋律、歌词、表情处理等,也都属于音乐创作教学的范围。

音乐创作教学的深度,主要指使学生初步掌握音乐表现手段和曲式结构等作曲常识。如旋律的进行,节奏的变化和主题的发展手法,以及曲式起、承、转、合的结构等等。

应当指出,从目前音乐教学实际水平出发,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会作曲,都具有记谱的能力。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我们应逐步培养学生创作与记谱的能力。

②创作教学的计划

进行音乐创作教学的实践,首先在通过摸底掌握了班里每位同学的音乐素质之后,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定了教学计划(实践时间为一学期),将一首歌曲的制作简化到旋律、节奏、和声、歌词及音色音量的设定几个部分,争取通过将近15个课时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音乐制作系统的操作,完成简单的歌曲创作和编配。

③创作教学范围

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学过程中,为不同程度的学生设定了不同的要求。

a.乐曲的输入

根据自己的水平,同学们可以自己创作一段乐曲或选择输入一段自己喜欢的旋律。考虑到有的旋律在节奏、曲风上存在着众多的难点,教师建议学生选择节奏规整、稍舒缓的旋律。在音乐软件上有三种乐谱输入方式:会演奏键盘乐器的同学可以利用计算机键盘的“键盘”功能录入乐谱;一般的同学可以使用单步录音,选择好音符的时值,用计算机键盘将音符一个个弹奏录入;也可以选择使用鼠标点击输入的方式,这种方式速度较慢,但是操作最为简便和直观。

b.节奏的选择和编配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风格的节奏,学生可以根据乐曲的特点选择不同风格的节奏型作为“鼓底”。这是一种简便的操作方式,只要根据作品的需要加以修改,即可轻松地完成节奏的编配。也可以自己制作“鼓底”。如制作一个基本的disco节奏,用三个轨道分别输入大鼓(××)、小军鼓(×)和落地踩叉(××××)的节奏型,合在一起演奏即可。

c.和声的编配

学生可以从教师为作品编配的和声中选择,也可以自己进行和声的编配。如果进行独立制作,学生必须掌握的有关和声的基础知识,一、四、五级的编配以及伴奏织体的设计。在此基础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和声编配能力和听觉检验,设法为作品进行和声编配。

d.歌词的填写

填写歌词看似简单,实际上牵涉到连音线、圆滑线、倒字等等一系列问题。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这个环节中没有过多的要求,只是要求每位同学创作的歌词能够符合一般的审美观点。

2.创作教学的准备工作

包括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具有独立的视唱能力和记谱能力,以及感受、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等。这是他们进行音乐创作的基础。在两个课时的短暂教学时间里,乐理知识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五线谱的记谱与和声的编配。五线谱知识的复习、巩固可以结合音乐软件的操作学习进行。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是市场上最为流行的Cakewalk编曲软件和encore专业打谱软件。为了使学生具有正确规范的概念,乐谱的输入、修改均在encore软件上进行。专业打谱软件所具有的规范化功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比如现在要求输入一小节4/4拍的旋律:如果输入时值总和超过4拍,计算机就会发出“叮”的一声提示输入错误,并拒绝输入超出时值的音符;如果输入的时值不足4拍,在乐谱上就会出现音符排列错误或演奏出错(如演奏突然停止)等情况。和声编配的学习只要求了解基本的一、四、五级及其排列规则。在实际操作中,对学生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只要大致的和声结构正确便予以认可。我们必须认识到:培养能力不能靠一蹴而就,而是要在较长的时间内,通过平时的教学工作,一点一滴地去积累,靠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才能奏效。

3.对教师的要求

要能够较好地完成计算机音乐创作课的教学,教师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了解更多的知识。

①广泛涉猎各种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音乐

从音乐院校音乐专业或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音乐教师,一般都在古典音乐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涉猎,对于现代通俗音乐却是知之甚少。而这部分的音乐正好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他们的创作中必然会有深刻的通俗音乐的痕迹体现。假如教师在教学中心中无数,必然无法指导学生的学习。只有广泛地涉猎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尤其是学生最为熟悉的通俗音乐部分,才能真正地体现教师在计算机音乐创作课中的主导作用。

②学会熟练地操作、使用计算机音乐软件

现在市场上的计算机音乐制作软件主要包括三类:编曲类的如Cakewalk、Soundforge,它们的功能是编辑、创作miDi乐曲;打谱类的如encore、Finaly98,它们是目前市场上最为专业的打谱软件,其乐谱编辑功能完全可以和乐谱排版系统相媲美,且对于专业人士而言,操作十分简便;自动配器类的如Bandinabox,只要输入旋律、和声,选择作品风格,软件就会自动生成伴奏乐曲,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不失为很好的一种快速编曲工具。教师如果全面地掌握了不同软件的不同功能,就能更好地为教学设计创造情境,促使学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让学生产生认识(操作过程中)的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去进行创造性的探索。这也是创造性教学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

创作教学注意事项

1.硬件问题

由于计算机音乐创作教学对设备的要求较高(一套设备的最低配置也要将近一万人民币),一般的学校无法完成这样的硬件配置。如要让计算机音乐创作教学成为现实,音乐教育必须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更多重视。

2.软件问题

软件问题牵涉到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完成计算机音乐创作课对音乐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教师对音乐软件的操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创作课的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决定了学生创作的风格与审美观。就一般的普通中学而言,学生的音乐基础与目前期望的要求也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针对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查漏补缺;一是在最初教学的过程中适当放宽对学生的要求,今后再根据学生的进步逐渐提高。

计算机音乐教学篇4

关键词:综合音乐感;练耳软件;多要素;多感官;多角色感

在如今的高校视唱练耳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参与教学的做法已然成为一种风潮。新科技的运用固然丰富了教学手段,有效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听觉审美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听唱水平,但现代电脑技术却存在着缺乏情感因素、难以因材施教、教师参与性差等特征,不具备真人演奏的张力和即兴感。因此,我们在合理开发和利用新技术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教师主体的支配力和主导地位,必须将其作用与教学理念和方法的革新相结合。比起培养学生无伴奏听觉为主要方法的柯达伊教学法,和以体态律动、即兴创造能力为突破口的奥尔夫、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美国综合音乐教学法因其将音乐学习的各方面看成是有机关联的系统体系而越来越得到更广泛重视。“综合音乐感”观念的贯彻,能为计算机技术运用到视唱练耳教学的尝试提供正确的审美教育理念,更具当下意义。

一、综合音乐感的含义

比起其他20世纪流行的音乐教法,“综合音乐感”成型更晚。约产生于上世纪下半叶的美国。与奥尔夫、柯达伊、铃木等现代教学法从某种音乐要素的掌握入手,更适用于幼儿教育与基础教育阶段不同,“综合音乐感”教学法从当代美国大专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在各大专院校中普及,并逐步推广到其他阶段的教育过程中。这种音乐教法力求培养学生七个方面的素质:“乐音(包括力度、音高、音色等)、节奏、旋律、和声、曲式、调性、织体,并通过十六个周期的纵向训练,分别对儿童力度、曲式、音高、节奏、音色这五个方面进行训练”,以达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在具体的操作环节上,它将对学生综合音乐能力的培养按照“自由探索、引导探索、即兴创作,有计划即兴创作、加强巩固概念”的顺序一步步进行,将音乐学习的各个环节统一为一个有机系统:视音乐的各种要素为相互作用的整体:在双主体、多角色的思维形态下,探讨主客关系。

二、“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在当代视唱练耳计算机教学环境下的运用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在世界各地的广泛流行,不但让通才教育的概念得到世界的普遍认可;也让理论知识与艺术实践紧密结合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其所倡导的多感官、多主体的音乐理解过程,也为当代多媒体技术下的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目前艺术类高校的视唱练耳教学中,《练耳大师》(earmaster)软件被广泛采用。作为一款来自丹麦的课程软件,其体现出的交融性、互动性原则,是对综合音乐感教学理念的有效贯彻。

1.多要素的共结

“综合音乐感”教法对于中小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依照《曼海顿维尔教育大纲》进行。“大纲”中提出了根据学生程度的深浅,在上文提到的十六个周期中,对学生的音高、节奏、曲式、力度、音色五种基本要素进行“螺旋型上升”的培养。这种多要素共同结合的横向教学方式,在如今的高校视唱练耳教学环境中依然适用。

《练耳大师》中对音的识别先从音程大小间的比较开始,让学生对音程的宽窄有初步的认识,之后再通过对旋律音程与和声音程的性质及音高听辨、各种度数的原位与转位音程、和弦的听辨和听写,由浅入深,让学生通过掌握音程、和弦的效果和色彩入手,逐步迈过音乐音高、音色关。在具体操作环节上,由于School版增加了教师修改试题的功能,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程度,有针对性地在同度至两个八度之间设定听辩材料的音域,让学生从中清晰比较各种音程、和弦的效果和音色变化。在对高年级的和声进行训练中,有意识地扩大音值,放慢播放速度,以及适当设置分解和弦,可让学生更仔细分辨和声横向进行中的高度和色彩变换。对节奏、力度与曲式等要素的训练,软件可从简单的节奏型练习入手,在掌握基本节奏型的基础上,逐步进入节奏模打、节奏对比和节奏改错环节。在此过程中,对于节奏、力度要素的训练和在8-12小节节奏中贯彻的简单曲式原则被学生潜移默化地接纳。旋律的模唱和听写是对各种要素的综合训练。在各种对音乐要素有针对性的练习中,音乐中的音高起伏、节奏节拍的律动中的强弱和快慢对比、乐句的划分乃至音乐的表情功能表达,都被有意识、有统筹地综合训练。学生对于各种音乐要素的理解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发展。

2.多感官的综合

计算机练耳软件在教学中的运用,让原本学生在谱面上作答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的交互性特征显著提高。学生在听辨练习中即听即奏,他们必须百分之百集中精力,才能有效接收声音,并用模仿奏出的形式将音乐表现出来。在视听和模写的过程中,学生的耳、眼、手等多感官被同时高效调动起来。模仿节奏和旋律模唱的过程,学生的口,即语音系统也被调动。这种多通道的学习过程,绝不是独立运用的,就像我们讲话时总会辅以肢体的配合和眼神的交流。交互式练耳软件的运用,能最大限度完成视、听、唱、触等多感官的相互沟通和有效转化。学生耳朵听到的音乐通过大脑转换,可快速形成演唱的意识,从而形成口中的模唱。通过键盘和鼠标书写的乐谱也会立刻在头脑中形成内心听觉,并通过演唱的方式表达出来。同样,学生在运用练耳软件调动听觉、触觉或歌唱的过程中音调的起伏,也会与内心情绪起伏形成一定的对应关系。当这种对感官的调动过程越积极、丰富,几种感官的作用力越协调一致,所能达到的训练作用就越有效,激起的审美欲望也愈发强烈。

3.双主体的多角色感

面向专业音乐院校的视唱练耳教学的练耳大师“earmasterSchool”版本,比起通用的“pRo”版本,增加了教师辅助教学的功能。这大大加强了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对于课程的共同参与感。在“综合音乐感”教学理念中,那种单纯以学生为主体或教师为主导者的教育观念被彻底摒弃,教师和学生对于教学活动都扮演着开发者的角色,而非谁主导谁,谁主谁次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应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同存共创,一起发现自我对知识、技能的创新性认知,甚至对对方的创造性教学或学习起到有效促进作用。

计算机音乐教学篇5

   电脑能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

   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和音乐创造力,是教师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的根本,也是音乐教学追求的目的。为此,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显得更加重要。传统的音乐欣赏课,一般是通过教师的示范、录音录像里的传统录制的比较粗糙音乐片段来获得一个模糊、朦胧的音乐印象。这种单一的听老师演奏示范或放磁带录音欣赏,显得极其单调、枯燥无味。学生的欣赏注意十分分散,学生在音乐欣赏时要么奸声雷动,要么交头接耳,教师上课显得非常被动。同时,教师要浪费大量时间找资料,录制学生欣赏的音乐作品,编制教学方案。而电脑多媒体给我们提供了音乐欣赏教学的便利平台。音乐教师可以利用电脑多媒体网上查阅资料方便快捷、电脑内存量大的优势,将不同国家、不同风格、不同地域、不同派别、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制作成音乐课件,保存在电脑的硬盘上,以备给学生系统的全面的欣赏。笔者在引导学生赏析《黄河大合唱》音乐片断中,欣赏前,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个乐曲的力度、速度、器乐音色及乐曲的情绪。学生在欣赏乐曲《黄河船夫曲》时,聆听了劳动号子的魅力,好像亲眼目睹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的生动形象以及中华子孙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黄河怨》,作品通过沦陷区一位妇女的悲惨遭遇和痛不欲生的控诉,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哭诉了我们民族的深重灾难,用血和泪唤起人们拿起武器,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战争。其中《怒吼吧!黄河》音乐所表现的更是淋漓尽致。展现在学生面前是雷鸣,是激动,是中华人民的一句句呐喊;学生紧跟音乐气氛紧张起来,似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暴风骤雨即将来临!怒吼吧!怒吼吧!怒吼吧!用旋律传递着炎黄子孙的爱国情怀。学生在欣赏乐曲时非常投入沉浸在高昂、深沉、凄婉、悲壮的音乐意境之中,浮想联翩,将自己和音乐画面、音乐场景溶为一体,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可见,音乐欣赏教学必须营造一种学生容易接受、学生有兴趣的环境气氛。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欣赏美、感悟美,并使心理受到情绪的影响,而情绪受到心境的调控。电脑多媒体音乐中反映的音乐图片、音乐文字、音乐画面、音乐影像等信息,能刺激人的各种感官,调动学生在欣赏音乐时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老师及电脑多媒体音乐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表现、音乐的力度、音乐的速度。学生在欣赏电脑多媒体音乐中优美画面和音乐时,脑海里浮现出音乐所表现的种种生动的画面,活灵活现,犹如身临其境。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音乐表现欲、音乐创作欲。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电脑为音乐实践创新提供帮手

计算机音乐教学篇6

关键词:计算机音乐;课程整合;创新

计算机音乐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音乐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中的事件分离特点,把音乐音响的诸多属性分离呈现,使我们能够对构成音乐的各要素进行单独处理。这一先天优势在对音乐作品、音乐音响进行分析的时候表现得特别充分。各种音色、不同音区和力度等对作品产生的影响都可以马上呈现出来,鲜明的对比效果巩固和强化了学生的认知,课堂教学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但是,我们从事的是师范教育工作,计算机音乐更多的是应用在专业音乐创作领域,把它引进到音乐教育领域并开设成为一门课程,其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它能对我们的培养对象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计算机音乐是现代电子技术与音乐艺术结合的产物,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音乐创作手段,怎样使计算机音乐和普通音乐教育很好的结合?我们的教学投入和人才的产出是否成正比?能否将计算机音乐技术的诸多优点应用于音乐专业其它课程的教学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和憧憬,1997年5月,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当时的师专音乐系成立了“音乐与电脑”课题研究小组,主要进行计算机与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探索。课题组先后在《音乐欣赏》、《基本乐理》、《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学科教学法》和《视唱练耳》等6门课程中运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音乐的教学形式也从讲座推进到课堂,并纳入了三年制专科和四年制本科的教学计划,从2000学年度开始,正式将《计算机音乐基础》开设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随着课程建设的深入,我们从基础理论、核心技能和知识拓展三个方面构建了比较完善的计算机音乐课程教学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进步。学校也逐年加大教学硬件的投入力度,截至目前,已建立起2间计算机音乐专业实验室,2间数码钢琴教室,1间电子打击乐教室,1间双排键电子琴教室、1间全数字化高精度录音棚、1间遵循音频行业国际标准构建的苹果计算机系统录音实验室,这样的规模和水平,在省内乃至全国同级院校中都是比较领先的。

一、目前高师计算机音乐课程教学的普遍方式及其局限性

计算机音乐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自从二十多年前引进到中国以后,就一直没有停下其发展和普及的步伐。据了解,目前全国高等师范院校里的音乐专业,几乎都不同程度开设了计算机音乐的相关课程。部分学校甚至在师资、硬件等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也跟风开设。而且,绝大多数院校都把计算机音乐作为一种技术操作性的课程开设,主要教授计算机音乐的制作技巧。这样的教学模式,无异于对学生进行软件操作培训,一旦不进行操作实践,学生很快就忘记了,甚至软件升级后就不知就里。

计算机音乐之所以能够产生和发展,是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的。它首先是与音乐的紧密结合,其次利用计算机音乐技术可以开发很多教育功能。因此,它与音乐学科的很多课程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离开这些联系孤立的开设这门课程,其结果就会变成职业技能培训。

著名学者李开复曾说过:“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而是一个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平台。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这段话,完全可以成为计算机音乐这类课程开设的指导性原则。

我认为,作为一种新的音乐创作手段,我们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给学生指出该学科可能的发展方向和最新的前沿成果,特别是该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这对我们培养一专多能的中小学音乐师资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而合格的标准,是要与时俱进、逐步提高的。21世纪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是复合型人才,而复合型人才必须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优化、更新的前提下才能培养出来。如果不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这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把革新教学手段、积极探索计算机音乐技术与音乐传统学科的教法整合作为计算机音乐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成为绵阳师范学院计算机音乐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必然之选。

计算机音乐教学篇7

在谈及计算机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回避不了一个名词miDi,上个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音乐发展过程中的革命性转折点——miDi(musicalinstrumentDigitalinterface)技术诞生,从此计算机音乐开始得到了最大化的普及与推广。“miDi”即音乐数字设备接口,是一种数字化通信语言,一种使相关设备间相互交融并实现信息交流的技术标准。miDi技术的诞生解决了设备与设备之间无法同步的问题,使的不同生产厂家之间的设备可以互相兼容。在miDi未诞生之前,这个“兼容性”的问题一直是计算机音乐发展的瓶颈所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计算机音乐技术的发展,我国的计算机音乐学科开始逐步建立。其构建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学科专业的草创探索阶段

我国最早有关计算机音乐技术的研究是从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大学这两所综合性院校开始的。1984年,上海交通大学的徐树中教授创建了我国最早的计算机音乐实验室,并且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果;1986年,徐树中教授开始招收计算机音乐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994年,随着徐树中教授的退休,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音乐实验室的各项研究基本停止。受到徐树中教授的影响,龚镇雄教授于1986年在北京大学创建了音乐声学和计算机音乐研究室,同样取得了斐然的成绩;1995年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龚镇雄教授的著作《音乐声学——音响乐器计算机音乐miDi音乐厅声学原理及应用》一书,对国内计算机音乐学科的未来发展做了精辟分析和展望,并且对音乐声学、miDi、计算机音乐等新技术领域做了重点介绍。随后由于龚镇雄教授身体的原因,北京大学计算机音乐研究室的各项工作也基本停止。

(二)学科专业的体系建立阶段

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我国专业院校的计算机音乐学科的建设紧跟时代步伐,进入了一个发展新阶段。1987年,以刘健教授为代表的团队在武汉音乐学院创建了计算机音乐音响实验室;1989年,武汉音乐学院获准设立第一个音乐与音响导演专业,后国家将其更名为“录音艺术”专业;1993年,该专业获准招收四年制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刘健教授成为本专业方向的第一个硕士生导师。1993年,张小夫教授留法归来,在中央音乐学院创建了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199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上;2001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5年招收博士研究生,成为国内第一个具有本科到博士完整学历的专业人才培养单位。1997年,吴粤北教授调入星海音乐学院,并开设音乐与音响导演专业,随后1999年,该专业扩展成我国专业院校的第一个音乐和音响导演系。1997年,上海音乐学院开设音乐与音响工程专业,在此基础之上于2003年创建了音乐工程系。这些综合性大学及专业院校对计算机音乐学科的草创、探索,为其后来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源泉。

(三)学科专业的繁荣发展阶段

进入新世纪的十几年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及其相关音乐软件、硬件的成熟应用。促使了商业音乐的高速发展,使得计算机音乐几乎渗入到相关音乐方面的各个领域。审时度势,各地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也开始关注并且积极的引入计算机音乐技术,计算机音乐专业课程成为继音乐专业常说的“和声、曲式、复调、配器”四大件之外的“第五大件”,但与其他四大件不同的是,计算机音乐可以将理论直接转化为实践成果,顺应社会的需求。首都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河南大学等师范或者综合性大学在新世纪的开头,都已率先设置了计算机音乐学科相关课程,并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具有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资格。随后,各地含有音乐专业的院校几乎都设置了计算机音乐相关的课程,有的招收计算机音乐专业的学生,有的作为学修课程,培养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短短二三十年间,计算机音乐学科在高校如此盛行并且快速发展,正是因其紧跟时代潮流的发展,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使音乐专业的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

二、计算机音乐课程对应用实践型人才的培养

计算机音乐课程是一个综合性实体,注重其操作性、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正如张小夫教授所说的“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艺术实体”。普及的计算机音乐课程主要体现在音乐创作与制作、录音艺术两方面,这两方面是计算机音乐课程介入社会和服务社会的有效手段,同时也体现了计算机音乐课程对应用实践性人才的培养。

(一)音乐创作与制作

计算机音乐创作与制作是相对于传统音乐的创作上来说的,但是其便利性是不言而喻的。用一台计算机、音序软件、软件音源、声卡和键盘(miDi键盘、电钢琴、电子琴、电声吉他等)就可以独立的完成作品从构思到最终的成品。此时的创作者就好比一个乐队的指挥,可以随意的指挥自己的作品,扩展自己的创作思路,这些都是传统音乐创作的手段所无法达到的。在传统的音乐创作过程中,首先要先在乐谱上写出自己的构思,再通过乐队的演练来进行修改,最后通过对乐队的录制而产出成品。这钟传统的方式既耗时耗力,而且也不容易实现,阻碍了学生们的创作成长过程。计算机音乐创作与制作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可以将所学之音乐理论快速的转化为实践成果,将传统的创作过程移植到计算机音乐技术上来。面对社会中音乐文化的繁荣状态,往往需要我们为一个构思创作一首音乐,或者为一首已有的歌曲制作一首伴奏,逐渐就形成了现在的一个专有名词“编曲”,现代的“编曲”主要是依靠计算机音乐技术对已有的音乐作品(一般指的是歌曲旋律)进行二度创作,让整个音乐作品的情感和情绪表达的鲜活充实起来。比如对已有旋律增加引子、结尾或者一些过渡性段落,添加一些新的旋律动机与最初的旋律构成对位,在和声方面确定主音或者引入一个转调,然后把每个独立的声部分配给不同的乐器来演奏,这个过程需要对乐器的色彩、声音分量、平衡、强度以及乐器的实际演奏能力有着敏锐的意识。编曲的人才是现代社会文化发展中极其所需的,近几年一些非常火的媒体综艺节目,如《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最美和声》等,无一不体现了现代编曲的重要性,也让编曲一词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使更多的人了解编曲行业,也预示着编曲职业的兴盛。计算机音乐课程正是培养编曲这一职业能力,通过计算机音乐课程的学习与培养,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快速上手并且参与到社会活动的制作中去。

(二)录音艺术

录音艺术是计算机音乐课程中的一方面内容,其强调学生们的“操作性与实践性”,主要培养学生们对音频的技术处理、对录音设备的熟悉及其使用等。录音艺术不仅仅是简单的指录音操作,还有录音之后的混音与最终成品,以及现场扩音等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录音技术是社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人们也越来越追求音响的质量,这也就扩大了录音艺术所适应的市场范围。录音的发展也已不再是纯音乐方面的录音,各种社会活动可能也都需要录音,比如演讲、朗诵,播音演出,各种晚会与学术交流等。就目前的情况,主流的录音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类,实况立体声录音、实况混音至2声轨录音、使用多轨录音机和调音台的录音、独立的数字音频工作站录音、计算机Daw录音以及miDi音序录音。在计算机音乐课程中,这些都是所要学习及涉及的内容。学生通过这些方面的实践训练与应用操作,可以快速的适应社会需求,为自己拓宽人生的发展轨迹。录音艺术的学习实践是极其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在电影制作、游戏配乐、电视台、群众歌咏、民间采风以及音频的数字化保存等,都需要录音艺术来担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晚会、音乐会、学术交流等实践活动来提升自己的操作能力。

(三)“工具论”的应用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计算机音乐不仅仅可以作为编创音乐的主要方式,同时计算机音乐中所涉及的主流音序软件也可以作为音乐课堂教学的一种便捷性工具。如著名的乐谱制作软件Sibelius就以其强大的功能以及易学的操作方式而常常被应用于音乐理论的课堂教学之中,尤其是《配器法》与《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等课程。《配器法》要求对于不同乐器的性能构造、音色效果、相同或不同乐器之间的组合方式进行学习。乐器数量的众多使得我们在现实的学习环境中是无法完全获得的。然而将Sibelius引入进这一课堂教学之后,便可以实时的获得各种乐器的音色效果,不同乐器的不同组合的音响,所运用的织体节奏的特点,甚至是每一个音、每一个和声的音响色彩。授课过程中将不再是只有书中冷冰冰的理论,而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了。除了获得实时的音色、音响效果外,Sibelius还具有很多智能的纠错功能,如乐器的音域限制,和声写作过程中常见的平行五八度、隐伏五八度、四部同向等现象,一旦出现这些原则上的错误,音符便会呈现出红色状态来警示写作者。将计算机音乐作为一种“工具”引入音乐课堂可以很好的解决音响的实时性、可操作性,基本上可以形成一种看的到的音响效果,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与互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与自主创作的积极性。

计算机音乐教学篇8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字化;音乐课程;教学辅助系统

1引言

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影响下,计算机实现了广泛应用,并且以其独特优势,即快速便捷,高效广联等,逐渐渗透到了教育教学中去。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依旧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而教育教学的数字化与信息化势必会成为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数字化音乐技能训练系统,是以音乐知识技能、生理知识、录音分析技术、视频分析技术、现代化信息技术等为基础的。通过音乐技能训练要素的数字化信息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应用,构成了数字化音乐课程辅助教学系统[1]。

2数字化音乐课程辅助教学模式的优势

2.1有利于音乐教学直观形象

音乐教学比较抽象,一般就是外在演唱。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为音乐课程教学提供了很多便利,使得音乐教学更加直观形象。在现代化教学方式中,基于多媒体电脑安装数字音频卡和数字音频软件,能够促使音乐教学实现直观化和生动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对声音波形进行详细分析,以助于指导学生学习。

2.2有利于拓展音乐教学内容

利用数字化教学手段进行音乐教学,可以提前备好歌曲伴奏,学生能够从而对音乐节奏与风格产生一定认知。另外,数字化教学手段还能够引进多声音乐教学,学生便可以学习多声音乐。

2.3有利于数字化教学手段的有效应用

音乐教学对环境要求并不高,如果学校条件比较好,能够配置很多高级教学设施设备,而学校教学条件太过有限,只能配置基础性设施设备。利用数字化教学手段,所需配置基础设备是数字音频卡、数字音频软件、麦克风,以及高级软件。就教师来讲,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如何操作音频设备[2]。

3基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音乐课程教学辅助系统总结构

基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音乐课程教学辅助系统,能够提供海量数据,存储能力非常强大,其可以把音乐专业学生的练习、比赛、演唱等进行全程详细记录。通过相同平台的存储数据信息,可以对其进行详细,从而发现学生的不同特性,辅助制定可行的、完善的学生训练计划,并总结技能训练规律,再加上经验验证,以此使得训练更具科学性与系统性。构建完善的音乐课程教学辅助训练系统,将计算机与相应设施设备切实应用到音乐专业学生技能学习和训练中去,这样一来,传统学习流程发生了相应改变[3]。据此,基于传统教学训练设计音乐课程教学辅助训练流程。系统训练流程主要包含两个闭环,其中,内环保留传统训练模式回路,外环属于自我纠正回路,二者相结合。内环单纯在反馈回路中增添了数据库与计算机辅助分析两大功能模块,数据库详细记录学生历史训练内容与效率等参数,计算机辅助分析则基于数据库利用数据指标分析等方式,替代教师职能对学生身体状态等进行分析。外环是新增添的回路,常规训练方式是模糊概念,包含训练计划、方式、技术动作等音乐表演技能的相关联要素。系统在获取数据信息之后,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则通过与系统互动,实现训练要素改变,自我纠正的目的[4]。

4基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音乐课程教学辅助系统设计与实现

4.1系统结构

音乐课程教学辅助系统主要包含数据采集、储存、分析、显示、建议决策等部分[5]。

4.2系统功能

系统设计应详细分析音乐技能与要素,基于声乐教学训练,通过歌唱生理机制进行深入探究。声乐属于歌唱技能,声乐训练则应围绕此技能进行训练。正确发声是呼吸、发音、共鸣、语言等多重要素共同作用配合成的,但是彼此之间也相互牵制,必须配合发声。在辅助教学训练时,从任何角度着手,都会促使整个歌唱机体成为最佳歌唱状态积累。所以,系统应用到声乐教学训练中的时候,会兼顾生理与声音两大要素,需要相应的外部设施设备和计算机相互连接加以收集。其中,声音模块主要利用录音设备与录音软件、音频分析软件等,生理模块则是由喉镜、生命体征监测仪器、图像处理分析软件等构成。系统针对学生构建相应的数据库,基于传统教学经验,对各级段教学内容做量化分析,大量数据统计分析与结果可以为教师、学生的教学训练提供更有力的参考数据[6]。

4.2.1声音功能模块实现

根据系统所具备的声音功能,教师能够详细分析学生训练声音,并根据所显示图像数据,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教学指导。声音子系统具备三大功能,其一,对声音信号和音乐器信号进行科学实时处理;其二,对比声音信号与音乐器信号;其三,根据差异实时反馈。一般情况下,系统接收到学生声波形信号,会将此数据信息与标准进行比较分析,以此判断学生的演唱技能。系统判断学生演唱出现错误,会明确指出错误出现的具体位置以及类型。系统还可以播放正确数据信息,从而为学生提供有力参考依据。就其中出现的错误,系统可以分析出具体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学生通过不断测试,熟练掌握演唱方式。

4.2.2生理功能模块实现

在音乐课程教学中,系统提前设置多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基于计算机为学生详细阐述歌唱生理知识内容,并具体介绍人的口腔与声带等。另外,系统以设施设备为载体可以实时观测学生的口腔部位,将学生的发声器官与课件中备置的知识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促使学生充分了解器官的生理结构。在进行歌唱呼吸数据信息分析时,系统主要利用的是生理监测设施设备,以此全程监控呼吸与呼吸肌肉群的运动状态。学生根据系统分析数据信息,充分了解自身呼吸运动状态,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度调整,从而促使自身能够处于最佳呼吸状态[7]。

计算机音乐教学篇9

关键词:数字化音乐环境数字音乐制作技术多媒体系统应用高校视唱练耳教学

当新世纪到来的时候,我们发现,历史赋予了中国高校音乐教育新的发展契机。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脑进入了千家万户,于此同时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全世界利用电脑、互联网进行工作、交流、学习研究的人数不断增长。人们更方便、快捷地利用电脑从国际互联网上查询信息、收集资料、进行知识交流。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的方式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此时,高校音乐教育必须抓住机遇,利用科技迅速调整相关课程教学模式,将伴随着计算机发展而逐步成熟的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多媒体系统引入教学中,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它们的应用不仅关系着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培养出来的人才还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模式的发展和人才素质的提高,甚至对我国音乐教育思维也将产生根本的改变。

一、数字化音乐环境中需要教学新模式

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多媒体系统是科技发展的结晶,也是数字化音乐环境不可缺少的技术和硬件支持。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指利用相关硬件和软件对音乐信息进行编辑和整理的技术。多媒体系统包括计算机本身机体和外接设备如:声卡、合成器(或miDi键盘)、音频制作软件、音源、调音台、数码录音机和miDi连接线、投影仪等。计算机可以将来源于音源的信息进行适当处理并转化为数字信息存入硬盘,然后用制作软件对每个轨道的音乐进行节奏、旋律、音色、像位、混响、延时等方面的编辑处理,再通过音源、调音台、数码录音机将数字信息转化为声音信息录制为磁带或CD等声音载体。

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在中国已经为广大音乐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所拥戴。因为其有多方面的应用,在现代音乐制作上,它的地位已不可取代,不论是影视舞台音乐还是广告音乐,计算机音乐事实上占据了主要地位。其优势在于:易修改性,具有传统乐器及乐队无法达到的声效,具有优良的音质和宽动态等特点。数字化音乐环境及计算机音乐随着计算机和英特网的发展而产生,我们认识到,它们还可以应用于音乐教学中。通过相关软件的支持(如:CaKewaiK8.0\9.0、SonaR1.0\2.0、mw3.0、JammeR4.0、BanD-in-a-BoX9.0\10\11等)利用相关设备器材学习作曲、和声、视唱练耳、制作打印乐谱。可以制作各类型音乐,具有即时修改各项内容的功能。当现代科技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是否应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思路呢?在教学中我们即时可以听到所需音响效果,是否比空洞的纸上谈兵先进呢?“技术就是生产力”,充分利用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多媒体系统革新高校基础课教学新模式,势必为高校音乐教学带来新的技术革命。

二、高校视唱练耳教学如何适应数字化音乐环境的发展

1,传统教学模式与当代数字化音乐环境

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是对所有学习音乐的学生及音乐工作者的基本音乐能力训练。但是,在教学中一直困扰着教师是:怎样合理安排教学结构?运用什么手段?如何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何把基本能力与音乐实践相结合?等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校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成效不明显。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数字化音乐环境中音乐文化呈现出的多元性和学生的吸收能力已远远超出了教育者的想象。在以钢琴作为辅助工具的学习环境中,课堂音响来源多为钢琴音色,传统的单一钢琴音色及单纯的听觉技术训练已不能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这就造成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教学进度迟缓、学生学习被动,使教学效果、考试成绩、学生实际需掌握的音乐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无法保证。因为以钢琴为音色主体、伴奏主体的视唱训练和以其为打击乐器使用的练耳训练已远远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音乐文化。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或通过磁带、CD、mp3等载体承载的多元化音乐现象往往会使他们迷失。摆在他们面前的音乐千变万化,数字化程度太高!从音色上来讲有:弦乐音色、木管铜管音色、打击乐音色、电子乐器音色、合成音色;从节奏上来讲有迪斯科、华尔兹、伦巴、探戈、摇摆、摇滚等;从音乐风格来讲有:古典、民谣、乡村、爵士、蓝草、拉丁风格、非洲风格、新纪元风格等。在如此丰富多彩的音乐现象面前,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听觉究尽应该如何来适应数字化音乐环境。

学生面前的困惑实际上反映的就是传统模式教学与当代音乐环境脱节的现实。如今随着高级音色采样技术和电子合成技术的高度发展,电子乐器的逐步完善,以及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电脑多媒体系统的不断完善、音序软件的不断更新使改善教学模式,拓展教学内容成为可能。利用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多媒体系统提高视唱练耳教学质量已成为现实,将它们结合运用到教学中完全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训练中即与当代音乐文化接轨。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存储量、编辑能力及现场改编能力足以使教师的备课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的内容空间得到极至扩展。人机交互、反馈及时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由于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可以通过多感官进行,而用多媒体表达的信息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计算机上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某些现象的发生或再现时,可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能让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接近自然和科学。在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多媒体系统运用的数字化环境中,视唱练耳教学极大地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

2,数字化教学手段与教学效果

将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多媒体系统严肃地应用到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中,已渐渐成为当代高校视唱练耳教师必须掌握的现代教学手段之一。它一方面有效地丰富了传统听觉训练;另一方面缩短了学生与实际作品之间的距离,改善了传统视唱练耳教学处于单一音响状态,听觉材料有限和风格单一的状况,并且对其它音乐基础技能教学的辅助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视唱与听音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在以钢琴为教具进行此项教学时,教师一定会遇到训练音色单一,要不断反复弹奏,无暇顾及学生学习效果的难题。教师可以事先运用电脑多媒体系统制作好训练内容如:不同音色音程、和弦、旋律、节奏、伴奏。上课时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系统对视唱曲与练耳内容进行编程、自动播放,从而使教师在集体训练时得以到学生中去进行近距离辅导。同时,在视唱训练时更可以减轻教师不停伴奏范唱的辛劳,因为制作合成的内容,音高节奏准确,可以任意逐小节,逐句随教师意愿及学生熟练程度播放,其速度、音调和示范音色均可随机变化。只要合理运用系统的编程功能,教师将会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既省时又省力,同时取得很高的效率和质量。以视唱伴奏为例,教师在若干视唱曲目中挑出部分曲目,课前制作好音乐伴奏,其中即可灵活运用除钢琴之外的数百种音色,还可以运用不同风格的打击乐器,穿插不同类型节奏,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音色和伴奏风格。为学生以后参加各类型演唱、演奏、合奏、

协奏打下良好的听觉基础。在制作的音乐伴奏下,一方面学生的视唱练耳训练融入到了实际的音乐作品中来,同时对不同声部可以从整体音乐结构中剥离出来,让学生对每个声部有清晰听辨,这样的听觉训练即可以从整体到局部,又可以从局部到整体。另一方面学生所获得的是从音色、节奏到音乐情绪的立体的多方位的音乐感知。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更好地帮助学生及早适应多元化的音乐发展,并且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增强社会竟争力。这样的训练手段同时满足了学生对音色、音高、和声、现代节奏、乐队合奏、协奏、交响作品等音乐要素乃至整体音乐作品的吸取。通过使用新的数字化音乐技术手段,新的音色,目的在于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视唱练耳课作为基础课的目的是什么?过去由于设备的落后,多着重训练音乐的基本属性即音高、音强、音值。如今有了先进的数字化音乐手段,有高科技色备和软件所提供的大信息量,使得基础课也完全有能力承担音色感、音乐的情感属性及多元化节奏感等音乐本质的训练。

素有“音乐灵魂”之称的节奏在视唱练耳教学的训练过程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也是最具有训练难度的。因为节奏训练要求精确性的掌握和不同风格的把握。电脑音乐系统内具备全人类发明的几乎所有代表性的打击乐器效果,统称“鼓机”功能。它不仅音真,而且表现力度具有手感,从全套爵士鼓到木鱼,从拉丁鼓到梆子等百余种打击乐器都能从合成器的键盘上或音源中找到自己相应的位置。每一种打击乐器又可以任意编成节奏型,可以即时播放,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即时改变速度、力度,与传统日常节奏训练时教师用跺脚拍掌、用嘴干喊“哒哒哒”进行教学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其效果和效率有天壤之别,。

3、优秀辅助教学软件的应用

合理运用优秀的教学软件进行教学也将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澳大利亚RiSinG公司以其优秀的《auralia》进入视唱练耳软件领域。《auralia》包含26课分属于4个主要课题:音程和音阶,和弦,节奏,音高和旋律。①音程与音阶中包括:音程的比较、音程的听辨、音程的视唱、音阶的听辨、音阶的视唱、复杂的音阶、复杂的音阶视唱。②和弦部分包括:终止式的听辨、和弦的听辨、和弦的视唱、和弦进行的听辨、复杂进行的听辨、音块的听辨、爵士和弦的听辨、爵士和弦听辨视唱、爵士和弦进行的听辨。③节奏部分包括:拍号的听辨、节奏的听写、基本节奏型的听辨、基本节奏型的听写、节奏模仿、节奏风格的听辨。④音高和旋律部分包括:对位视唱、旋律听写、音符听辨。其中各部分由易到难分不同的级别,有大量的习题供选择,并伴随正确答案。

《auralia》提供了大量在线帮助,每一课都有相关的理论背景和交互式教程,以及教程的使用方法。它为教师提供了大量可以自定的选择,虽然不能增加新的课题,但是可以加进新的和弦类型,编辑现有的和弦类型,改变某些术语。用它作测验非常简单。可以从菜单进入,让学习者为一次测验命名,决定哪一个课题和级别,题目的数量和允许出错的次数。学生登录以后程序就会通知他有一个测验,让其选择题目同时显示其过去的测验成绩。有的学生更希望能够增加课题。检测音高的功能给程序增加了趣味。在视唱练耳听觉训练教室中《auralia》也能够连成大的网络,供更多学生同时使用。这是一款卓有成效的练耳软件,适用于多种程度的学生。它提供了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软件的辅助下学习基本的视唱练耳课程,软件能够对学生的练习给以评判。据悉中音公司已完成该软件的汉化工作,这无疑对其推广和应用起很大帮助。

《earmasterprofessional》(可译为“练耳大师”)是另一款交互式多媒体听觉训练教学软件。它包括旋律音程与和声音程的性质及音高听辨;原位与转位和弦的音高听辨;长短不一、风格各异的四声部和声进行听辨;数十种调式音阶的类型及音高听辨;十多种拍子类型,1-6小节长度的节奏视奏、节奏模仿、节奏对比练习;4-12小节不等的旋律听记等十项训练内容。每一项训练内容又根据不同的练习难度分别设定为10-60课不等。

《earmasterprofessional》有着极强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例如:(一)在音程性质听辨中,教师可以按照教学进度的要求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在同度至两个八度之间设定听辨材料的范围、听辨的音域、旋律音程或是和声音程、旋律音程的进行方向是上行还是下行或是上下行交替出现。(二)在音程的音高听辨中,可以设定是否指定调性、是否显示调号、是否显示旋律音程的第一个音域和声音程的低音、参考音是单音或是调内和声进行等等。(三)在和弦听辨中,可以设定听辨材料的范围、听辨的音域、柱式和弦或是分解和弦、分解和弦的进行方向是上行或是下行。不但可以听辨传统和声范围内的各种和弦材料(可以选择只听自然音三和弦、七和弦、甚至只听各种增六和弦),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些现代和声的和弦材料进行听辨。(四)其余各项练习内容如音阶、节奏、旋律、四部和声等,都可以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根据教学要求自行设计每一课的训练内容。

《auralia》和《earmasterprofessional》这两款软件不仅可以在视唱练耳课的课堂教学中使用,还可以在学生的课后练习中广泛使用。如果学习者真正能够按照教师或程序设定的教学计划,通过计算机循序渐进地学完各项内容的所有课程,其听觉能力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必然会大大超过视唱练耳教学大纲所要求达到的程度。同时单一的听觉技术训练和音乐本体得以完美结合。

 4,数字化音乐实验室的建立

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数字化音乐实验室,即可以进行音乐制作课程教学,同时该实验室还可以作为视唱练耳听觉训练教室。利用电脑安装训练软件,使学生的课外学习在无教师指导下既不用求助同伴,又有了完整正确且科学的进度标准。学生在视唱练耳听觉训练教室里,不但可听辨上千条不同的听觉曲目(其中许多内容是我们目前课程中未能涉及到的领域,如:各时期的音阶、和声连接、节奏等内容;从中古调式一直到爵士音阶;从传统和声连接到爵士、蓝调和声进行、从传统节奏组合到近现代节奏安排等),并且还可以做构唱、视唱练习。学生可在任意的时间,通过计算机中的学习软件来巩固、加强自己的学习,并可获得许多额外的收获,所有的学习过程都是在非常愉快的形式下完成的。这种形式的采用克服了以往学生训练的盲目性和枯燥性,同时丰富的训练内容和科学的检测方式增强了训练的趣味性。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视唱练耳听觉训练教室的建立和使用,为全国有能力建立数字化音乐实验室的院校作出了样板,并且领导着数字化音乐环境中的全国各院校视唱练耳教学。

5,教师的素质要求

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要求任课教师熟悉计算机系统的操作(如:window98\2000\Xp系统),熟悉计算机的硬件结构,熟练掌握计算机音乐制作技巧(如对音乐制作软件CaKewaiK8.0\9.0、SonaR1.0\2.0、mw3.0风格软件JammeR4.0、BanD-in-a-BoX9.0\10\11等的熟练操作)和相关硬件设备(如miDi接口、音源、功放、调音台,合成器)的操作。与此同时教师应该了解熟悉国外优秀的练耳软件,有选择有针对性地使用。事实上,要运用好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也并非易事,需要大量的精力和合理的知识体系。一堂质量差的多媒体音乐课或许比传统方式教学还要糟糕。但是,数字化音乐环境中多媒体所带来的崭新知识传输方式,广博的信息量是传统音乐教学模式所不可比拟的,所以作者本人认为各高校视唱练耳教师应该尽早掌握这一先进数字化教学技术,为教学服务是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三、利

用数字化教学技术培养更多优秀音乐人才

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多媒体系统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扩展并延伸了传统教学方式中的精华部分。作为一种实用性极强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电脑多媒体系统以其特有的形象直观性和应用交互性为学习者提供了全新的音乐学习方式,在音乐教育中已经展现出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实践证明,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利用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多媒体系统进行交互式教学,不仅更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使抽象的音乐理论教学变得真实感性、活泼生动,极大地开阔了学习者的音乐视野,活跃了学生的音乐思维,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较大幅度地提高了音乐学习的效率。

我们确信,随着一切的不断完善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多媒体系统的推广应用,这一切必将使传统的教学体系从观念、内容、手段、方法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变化,同时也为学习者能够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音乐学习研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所有的一切,对于深化高校的音乐教学改革,实现音乐教育的现代化,提高我国音乐教育的质量与水平,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难以估量的历史作用

时代赋予了高等音乐教育新的模式,新的发展契机,也让教育者背负了新的技术负担。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教育者及受教育者终身学习成为必须!21世纪,高等音乐院校视唱练耳课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计算机音乐技术和多媒体系统,在数字化音乐环境中,站在传统音乐教学所铺垫的基石上,面向未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易山、付妮《电脑网络时代的视唱练耳、乐理教学》

2,王瑞年《miDi和多媒体系统在高师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3,王小龙《数字化音乐教育离我们有多远》

计算机音乐教学篇10

一、理论与应用兼顾的理念贯穿始终

从章节布局来看,《计算机应用作曲》包含了软件操作、作曲技术理论、应用音乐的写作规律三大部分的内容。在“软件操作”方面,以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三大工作站平台Logicpro、nuendo、Sonar和主流插件为实例,引导读者快速搭建自己的工作站。因为此类技术资料较丰富,故教材中并未对这些软件进行操作步骤上的具体演示,但却对“效果器加载”进行了详细的指导。这是有原因的:初接触计算机音乐创作(包括低年级学生和初涉计算机音乐的作曲家)往往会忽视音源与效果器的互动作用,这种“忽视”突出体现为只会使用预置的音色而不会用效果器等手段调制出新的、更适合作品的音色。教材这一章节的设计正是为了纠正这一习惯。教材中还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针对的教学设计,如教材p100页,提到paD音色与弦乐音色的混响效果器应用时说到“pad音与弦乐一起构成了一个清新透彻的清晨景象,弦乐的空间音响在这里十分重要,主要运用较大的混响量”这便是结合了应用创作与音乐风格的软件应用讲解。教材对这一知识点的强调可谓煞费苦心,也是教材作者教学经验丰富的体现。同样,在教材的其他部分章节中,凡涉及软件、插件操作方面的知识点均未以具体操作步骤的方式体现,而是结合具体音乐风格,从应用的角度对相关软件、插件进行的原则性指导。在“作曲技术理论”方面,强调传统作曲技术理论的同时,紧紧围绕“应用性”这一中心,正如教材中所说:“这些作曲的基础学习应该在专门的课程中进行这里只是对这些内容从作曲应用角度作一个简要的梳理”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传统作曲技术理论的表现意义以及在计算机音序环境下的特点。比如,在“和声的表现特征”章节中,教材没有纠结于和声的连接规则、功能秩序和进行禁忌等方面,而是从和声的功能性、色彩性、紧张度三个实用的角度重新梳理和声学的课程内容。又如,在“曲式的应用实践”章节中,将传统作曲理论中的主题与发展、结构与曲式概念转换为音乐进行中各个构成部分的形态研究与写作技法观念指导,这就使传统的曲式学理论更贴合创作应用。在作为教材使用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扩大或缩减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从教材提供的角度有意识的对个别章节进行重点讲授,如“配器”、“风格”等章节,以弥补课程设置、教学资源等方面的不足。“应用音乐的写作规律”是该教材的重点内容。在这一部分,教材用“音乐的基本织体功能与创作”、“不同情绪情景的创作”、“结合音频素材的创作”三个章节,始终围绕“创作实践”这一中心,对应用音乐的写作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并且,这种设计始终没有脱离计算机音乐的特性。在“音乐的基本织体功能与创作”一章中,教材从“陈述功能”的角度,对音乐中各个声部的主体陈述功能、辅助陈述功能、装饰功能、低音功能分别进行讲解与演示。最后还对陈述功能的复杂形式——复合功能与功能转换进行了总结与应用指导。在“不同情绪情景的创作”一章中,教材将应用性音乐分为抒情、戏剧、明朗等6类情绪情景,每一类情绪情景从6个方面进行解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带领学生掌握这些创作手法。关于这一部分的内容将在下文中展开。“结合音频素材的创作”是目前计算机音乐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方式,也是与传统作曲距离更远的一个领域。教材从音频素材的分类为突破口,进行了“音频素材的搭建创作”、“音频素材的音响化创作”两个角度的教学设计。这样的教学设计在兼顾了应用型音乐创作效率的同时,又能极大的拓展创作视野,创作出更富有时代感、更富有个性甚至带有探索性的音乐作品来。

二、目的明确、效果显著的习题设计

习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是否有训练目标明确、实施效果明显的课程习题设计是评价一部教材的重要指标。作为教材,习题在《计算机应用作曲》一书中占有很大的篇幅,这些习题分为两个部分:每章后面附带的“习题”。每章后面附带的“习题”有操作练习、创作练习、归纳思考、作品赏析等。这些练习都有明确的任务要求和实施建议与指导。如“将音乐制作成一个具有核心材料发展的短曲。注意材料的集中,多用模进和转调”。又如,“在音乐作品中聆听并寻找pad类音色的应用、注意pad类音色不同的运用特点和音色特点、列举几个实例片段”。这些练习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其中的操作练习与创作练习有助于学生掌握相关技能,而归纳思考和有任务的作品赏析则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与欣赏习惯,以不断积累,丰富学生的音乐理解。教材“应用音乐的写作规律”部分的创作练习。这部分内容主要分布在教材的第四、五章,可以这样说:这些章节本身就是教师带领下的各种具体音乐类型的创作实践练习。在这里,教材意图通过拆解、剖析各类音乐,总结其特点,以指导创作,并通过实践训练掌握,真正做到“知”与“会”的结合。若能严格实施这些训练并由老师做出指导改正,学生必将大有裨益。正如教材作者所说的:“(实施这些练习后,)尽管创作练习中还有很多问题,但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创作方向明确和创作想象已经在萌芽”。难得的是,部分练习还附带了一部分教材作者指导的学生作业,可以看出这些练习已经在教学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倘若只是泛泛的阅读教材而不认真做这些练习将是一个非常遗憾的选择。

三、情绪情感表达角度的创作指导

音乐的文化内涵、形式内容、概念内容、叙事情节、情绪情感等等,构成了音乐表现内容的不同侧面。由于音乐这一艺术形式的非语义性特点,故面对具体某一首音乐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甚至差异巨大的理解,特别是文化内涵、叙事情节等方面差异更大,但在音乐的情绪情感方面却能得到较为一致的认识。同时,从市场的角度看,影视、动漫、游戏等行业对音乐的情绪情感表达往往也更为重视。在实际的教学中,将各类情绪情感音乐的特点归纳总结并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讲解,是掌握应用音乐创作规律的有效途径。在《计算机应用作曲》中,作者从音乐构成的规律为立足点,从主体陈述、织体与辅助陈述、结构与陈述方式、和声、音色音响特征等角度选取了抒情、戏剧、明朗等六类典型,对这六类典型风格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剖析与创作指导。例如:在“戏剧性类型的音乐创作”中,在主体陈述方面,强调了“短小的具有发展空间的短旋律”、“力度、速度、织体形态的多变”、“至少两种以上有鲜明对比的核心材料”等;在织体与辅助陈述方面,强调了“主调”、“点状与块面状动态装饰”等;在结构与陈述方式方面,强调了“非方整性”、“展开型陈述为主”、“自由的结构集中的材料块以避免结构过于松散”;在和声方面,强调了“突出紧张性”、“常用附加音和弦、高叠和弦、人工和弦”等;在音色音响方面,强调了“多用打击性的、质感强烈的音色”、“音响的紧张与松弛幅度较大”等,在这些理性、简练的创作指导中,可以强烈的感受到作者对待教学的严谨与务实。这种从主体陈述、主体与辅助陈述、结构与陈述方式、和声、音色音响等这些共性规律入手,掌握这些规律,并创作出新作品的风格摹写训练模式距离创作更近,学生实践起来积极性高、且有据可依,对创新能力提升效果显著,同时提供了一种极具操作性的思路,值得相关专业培养借鉴。

四、丰富的原创示范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