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发展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1:39

绿色建筑发展史篇1

关键字:绿色建筑;交通;古城保护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我国频繁的城市环境问题和越来越机械化的生活,使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等问题刻不容缓。城市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绿色规划则着重强调能源的再生、人文环境的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实现经济目标的同时,将环保、节能发挥到城市规划的各项建设中去。

1.用绿色的建筑改善人的生活环境

1.1绿色建筑定义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室内布局十分合理,尽量减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阳光,节省能源,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

1.2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节能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节约资源: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1.3绿色建筑着手方向

1.3.1严格控制建筑产业规模,限制从业人员数量。粗放型增长模式的集中表现为各地争上建筑项目、建设过程中采用人海战术,一旦国家限制建设规模,将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导致机械化程度降低,劳动力水平低下。

1.3.2加大科技投入,更新技术水平,建立和完善科技装备投入机制。着力建筑科技开发和应用研究,结合工程项目,针对未来建筑业特点,有计划地组织科技攻关,研究开发新机具、新工艺、新材料,积极引进、吸收和消化国际先进科学技术科技成果,提高机械化水平。

1.3.3在城市规划、勘察设计中贯穿“绿色建筑”的思路。家庭住宅和城镇建设必须保留在建或改建的余地,从采光、通风、排水等方面控制对环境的破坏。

1.3.4精心施工,降低资源消耗,在建筑生产过程中,应采用节能降耗措施,防止过多地消耗土地资源、水资源、电力资源等。

2.建设绿色城市交通提倡健康出行

2.1绿色交通概念

绿色交通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它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可持续性发展概念一脉相承。它强调的是城市交通的“绿色性”,即减轻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社会公平,合理利用资源。其本质是建立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体系,以满足人们的交通需求,以最少的社会成本实现最大的交通效率。绿色交通能使人们得到安全、便利、快速和平稳舒适的运输功能,能使环保和城市的景观协调能够满足大气污染轻、噪音小、与有限的城市自然环境承载力协调的要求;使城市中人畅其行,物畅其流,减少城市交通中的交叉干扰和拥堵现象,同时交通设施建设与大自然和城市景观以及人文氛围协调,甚至能够达到车、城、山、水融为一体的现代化交通的境界。

2.2城市绿色交通建议

2.2.1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相结合

城市交通规划首先应当从城市布局方面来解决城市交通的可持续问题,寻求高可达性、低交通需求的土地利用――交通系统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地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特别要重视交通模式和土地使用模式的相互配合。在城市规划中以步行、公共交通为导向,在改造城市不合理结构布局的同时划分步行专用通道和公交专用线、预留轨道线、合理设置公交换乘枢纽为城市步行、公交的发展创造最佳条件。

2.2.2优化城市交通结构,优先发展公交系统

随着小汽车在我国的迅速普及以及城市交通问题的日益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仅仅依靠小汽车来完成城市交通任务是不可行的。而公共交通系统有效地利用了城市道路空间,有效率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能有效地抑制小汽车数量的增长。因此在进行城市交通规划的时候,应当着力提高公共交通系统在城市交通结构中的比重。在近期必须加快规划和建设公交专用道路网络,使公共交通优先落到实处。

目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存在着基础设施不足、结构单一、效率低下、服务水平差等问题。要确立公共交通在发展“绿色”交通中的主导地位,建立大运量、低污染、低能耗、快捷的公共交通运输体系,还应给予公共交通更多的政策倾斜与扶持,改革公共交通经营体制,激发公共交通的活力,增加公共交通的科技含量,开发智能型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注重换乘系统建设。

2.2.3确保交通工具的环保性能,引导人们选用绿色交通工具

研制并推广使用小排量、轻型化和环保型能源的新车种,公共交通大量使用清洁能源为动力的轨道交通。此外,对机车进行严格的维护、保养和修理,确保机车良好的状态。发展高新技术的有轨、无轨电车,发挥电车的无污染、噪音小、节能、运营费用低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其舒适性和适应能力,以提高其竞争力,提倡步行和自行车的使用。实现城市的“生态交通”,需要广大市民的参与。为此,必须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引导市民选择绿色交通工具。这不仅需要政府大力开发绿色交通技术,建立公交优先网络系统,还需要通过提高公共交通的舒适性,在财政上抑制购置私人汽车及摩托车,鼓励和诱导城市居民放弃私人机动车,选用绿色交通工具。

3城市建设注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3.1历史文化的重要性

历史文化是长时间沉淀产生的,是一个地区传统特色的积累与表现,它既带有某一历史阶段的时代烙印,又融合了多个历史阶段的修正与积累,具有丰富、珍贵的科学文化价值和教育美学价值。城市历史遗留下的建筑空间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它们凝固与浓缩了当时的文化,并以物质的形态进行展示,是城市传统与特色的继承.从不同时期的建筑空间环境的变化可以找寻到城市历史演变的轨迹,从而了解一个城市的发展变化。

3.2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存在的问题

由于各种原因,当下城市发展和城市保护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开发性破坏较为严重

许多城市在现代化的名义下进行着剧烈的改造,一批批古老街巷和古朴民居被拆除,大规模的高楼大厦取代了一些古街老巷,特别是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把一些具有历史韵味的街道一部分或全部的拆除,使古城区的一些古街道大力兴建的现代化高楼,也使得一些文物单位被高层建筑物包围而失去了原有的文化生态环境,破坏了古城的历史格局和原有的空间尺度。

(二)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保护力度不够

我国的文化古城保护立法体系采用国家立法与地方立法相结合方式,国家制定全国性保护法律及其法规性文件,地方在立法权限范围内制定地方性法规、法规性文件。与英、法、日等国家的法律制度相比,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法律制度要相对滞后,主要是与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相对应的全国性法律、法规不完善。

(三)古城建设认知存在偏差

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些官员认为古城本就是为商业而建。这样出自官方的想法给古镇的保护,尤其是非物质文化的保护造成了很大阻碍和不利影响。

3.3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基本原则

推进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使尽可能多的历史风貌得到保护,不但需要转变过去点状保护的观念,树立区域保护的意识,而且要确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历史街区整体保护的原则:像鄂州这样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必须坚持街区整体保护的原则,将街区整体保护与个体文物保护相结合。因为只有个体保护,没有整体保护,就留不下历史文化名城的特有风貌。整体保护包括保留城市的基本轮廓、格局和街道、胡同系统。

第二,坚持历史风貌保护优先的原则。在鄂州旧城范围内,开发建设应以不破坏原有的历史风貌、文物古迹为前提。城市的发展战略、总体布局以及城市道路改造、商业中心建设等各项详细规划都要体现这一原则.应将其做为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加以确定。

第三,坚持文物原地保护的原则。文物保护单位不仅本身具有历史文化的价值,它还是原有城市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历史文化体系的标志物。离开了原有的空间.它的文化价值将大大降低因此不论是新建建筑还是道路.在规划设计上都应尽可能绕开文物,个别实在绕不开的.只可在原地做短距离的整体移动,不可做长距离的搬迁。

第四,确立保留历史标志物的原则。对于旧城区的改造,应摈弃简单的“剃光头”式的改造办法,在不得不拆除的旧街区内,应规定老建筑的最低保留数量,保证在原地留下少量标志性的历史建筑.这些建筑不仅包括文物保护单位,还应包括保存较好的非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和其他标志性物体,如庙、碑刻、水井等,以保持历史文化景观的地域延续性

第五,实行保护与开发利用结合的原则。在旧城区内,不论是文物保护单位还是历史文化保护区,都是鄂州城市具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他们的保护应与使用相结合,尽可能加以开发利用,通过利用实现保护。

4.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规划的精髓就是可持续发展,因为对于城市规划设计本身也要保证其能够“与时俱进”的特性,就要将其作为一种倡导性规划,通过政府鼓励、企业操作、百姓参与,把绿色规划理念推广到全社会。绿色规划不一定就是高造价、高技术,关键是在于我们对自然的保护、理解与利用。正确认识绿色规划,树立全民性的绿色思维,是倡导绿色规划的最理想途径。

参考文献

[1]牛季平.《绿色建筑与城市生态环境[J]》.工业建筑,2009(12).

[2]马荣国,杨立波.《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规划[J]》.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2000(4):53~56

绿色建筑发展史篇2

关键词:绿色建筑;策略;技术

一、绿色建筑最基本的要素

2008中国住交会第四届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论坛暨中国之家国际研讨会,于2008年11月30日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召开。会议主题围绕生态人居展开,将有关绿色建筑和低碳建筑各方面的经验,绿色建筑的设备等介绍给大家、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来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从定义的角度来讲,基本要素也就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四个方面,从我这方面理解、也就是通过各方面的手段和措施,在降低建筑能耗和对周边环境影响的同时合理使用和分配能源供给,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从而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当前,随着城市空气质量下降。粉尘污染增加和人们在室内停留的时间大大增加,生态通风技术与“房屋呼吸”概念出现。但建筑通风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建筑的体量面积增加、密闭性加强、传统的自然通风减少、新型建筑及装修材料释放有害气体、大量使用空调和热水,室内干湿度不符合人体舒适度要求,在无法实现自然通风采光的房间,构造处理欠佳的墙面,容易出现凝结水和发霉,设计应通过保证足够的开启扇面积在房间内及中庭顶部(若有条件,可依建筑形式而设)开设一定的开窗面积,即达到了自然采光的目的、又可依靠室内外的风压及热压差来形成有组织的自然通风,在室外气候适宜时通过自然通风达到调节室内热环境的目的,绿色建筑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这六类指标涵盖了绿色建筑的基本要素,包含了建筑物全寿命周期内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及回收各阶段的评定指标的子系统;历史与现实表明,在西方现代主义建筑观的产生,存在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背景。从文化的意义上讲,现代主义建筑观是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主义从20世纪初开始直至六七十年代后现代主义产生前,几乎成为席卷全球的主流文化,它以其革命性、民主性、个人性、主观性、形式主义性、技术性、工具性、理性化等鲜明特征,几乎涉及文化意识形态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说,现代主义建筑观是与追求经济增长为主要特征的工业文明相适应的建筑观。但是,现代主义建筑观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却存在三个方面的重大缺陷:一是忽视了人与自然的有机关系,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使得现代主义建筑观漠视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仅把自然环境当作建筑的外在变量,建筑作为一种人工之物与自然之物相对立,人正是通过建筑的功能来与自然抗争。二是割断了建筑与文化、历史的内在关联。现代主义的建筑观坚决主张抛弃历史上的建筑风格与文化样式,认为它们是虚伪的、病态的、不健康的、保守的、落后的,只有放弃沉重的历史文化的包袱,割断历史与文脉,才能自由地进行建筑设计与创造。三是导致了建筑意义的丧失。在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中,从世界观到人本身及其需要,从建筑设计到建造过程从建筑的空间、结构、功能到形式,都全面被现代技术所渗透。

二、绿色建筑的策略

大家知道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资源能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我们人类如何应对呢?让我们简单的分析一下来提出几个策略:第一、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策略是碳减排,比如说京东意见书对气体排放量提出明确的要求;第二,应对资源短缺的主要策略是资源循环利用,包括水资源和固体的再生,和循环经济的推进,其结果是碳减排;第三应对能源短缺的主要策略是发展清洁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其结果也是碳减排;第四应对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策略是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化补偿,其结果是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达到碳吸收、碳综合的目标。可以看出这几项策略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就是碳减排,这是大的背景;绿色建筑的建设的特点,第一是生态化补偿技术的应用。第二是优化结构体系。第三是节能环保的外来结构。第四是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的室内环境控制。第五是低碳的能源系统;尽管对绿色建筑的内涵有各式各样的列举,范围有宽有窄,但基本上是围绕这三个主题,减少对地球资源与环境的负荷和影响,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与周围自然环境相融合。这是绿色建筑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在绿色建筑设计方案中加大建筑间距、集中绿地、加强绿化、并采用了较大的人工水景布置(使其与空气的热湿交换加强,有效地降低了空气的温度)。小区室外地面停车位采用植草砖,道路及景观铺地等采用新型透水材料,补充了小区的地下水量通过这些措施有效降低了小区的热岛效应。

三、绿色建筑技术理念

绿色建筑亦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在建筑经济学领域,绿色建筑措施带来了社会效益、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降低建筑项目的风险。在规划领域,绿色建筑首先强调辨识场地的生态特征和开发定位,以充分利用场地的资源和能源来减少不合理的建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使建筑与环境持续和谐相处,在设计领域中、绿色建筑采用建筑集成设计方法并遵守环境设计准则,将建筑物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综合考虑建筑的间距朝向、形状、结构体系、围护结构等因素,在施工领域中绿色建筑的目标能减少对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为了减少施工对环境的负荷,避免施工中的严惩浪费现象,项目在施工开始就制定了绿色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目标网络图和绿色建筑施工保证体系,具体由组长(项目经理)、副组长(施工员)、组员(安全员、材料员、后勤管理员、质检员)落花流水实岗位责任,保证实施到位;屋顶绿化是建筑与园林艺术的结合,可增加城市绿地面积,还具有隔热、保温、积蓄雨水及保护屋顶建筑物等功能,同时为居民提供巨大的“氧气库”和赏心悦目的外部休憩环境,因地制宜的内涵之一是绿色建筑要与本地的建筑文化相结合。良诸地域文化悠久,建有良渚文化博物院。本项目规划设计中,除雕塑、小品外,尚在景观平台、沿河走廊、楼间花池、木伐台等处展现良渚文化。

总结:

在现今的社会里,发展绿色建筑已将慢慢的成为时代的主题,所以,发展绿色建筑刻不容缓。我国的建筑不能一味追求奢侈、浪费和讲排场。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面前,绿色建筑的发展扮演了一个最最重要的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为绿色建筑所做的一切努力,将无愧于现在,也必将无愧于后人。

参考文献:

[1]住宅:跨世纪发展热点聚焦.99中国住宅发展论坛文集[a].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戴林琳盖世杰:“泛绿效应”下房地产营销策划的若干转变[J].建筑经济,2007(12专刊)

绿色建筑发展史篇3

关键词:绿色建筑;地域性;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一、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的概念有不同表述,但其基本内涵是表示人、建筑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即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必须节约能源、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要求人们在利用自然条件和技术手段创造良好、健康居住环境的同时,应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过度使用和破坏,维持生态环境和人类向大自然的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动态平衡。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一般而言,绿色建筑的设计思想包括:节约建筑材料;创造

健康的室内环境;尽可能使用天然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目前,对绿色建筑的主要关注是放在建筑物理和材料技术上,这些是构成绿色建筑的物质基础。而从“节约建筑材料、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等方面来实现建筑绿色化,其实也是新地域主义建筑思想理念的体现。一方面,吸收传统建筑节能的理念,充分体现本地化;另一方面,全面进行材料、技术的创新,充分体现自主创新、依照本地气候创新。

二、地域性建筑的设计理念

所谓地域性,是指在设计中运用地方形式和地方材料创造与当地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技术经济条件等相适应的特色建筑。地域建筑这个称谓本身蕴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即一定地域内的建筑在特征上有明显的相似性;而不同地域的建筑在特征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当前普遍认为,地域建筑受到当地的、同质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条件所制约,并由此构成了建筑形式和风格的基本特点。地域建筑就是该地区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等诸多方面特征反映在建筑上的结果。地域建筑的设计注重民族文化、风土人情、地域自然气候。但新时代背景下的地域性建筑绝对不是在形式上矫情的模仿和狭隘、偏执的民族主义,它应该是为寻求建筑发展与地域文化传统的特殊性相结合,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诺伯格•舒尔兹在《现代

建筑之根源》一书中提出“新地域主义”,即:“任何一种建筑语言都应该与当地的情况相适应。

只有表现出真实的、具有根源感的内质,建筑才得以存在。”

三、绿色建筑的地域性设计分析

1、绿色建筑的地域性设计要继承历史

我国幅员广阔,民族众多,在悠久的历史长河,形成了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各种乡土文化,不仅结合本地自然条件及文脉留下了许多优良的建筑构造及造型,也留下了许多独特的生活习俗及风格,诸如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及本地建材的选用等。国家建设部李先逵先生曾指出:中国优秀传统建筑文化有三大特色,一是有丰富博大的建筑文化哲理内涵;二是有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生态价值体系;三是有以人为中心重情知礼的人本主义,其中有许多精华都是与当代人居环境科学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相通的,与未来建筑的高智能化、高生态化、高情感化、高艺术化的发展趋势相通的。在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的同时,我们不应忘记发扬光大自己建筑文化的优良传统。建筑师华沙宣言曾着重指出:“建筑师应保护和发展社会遗产,为社会创造新的形式,并保持文化发展的连续性。”

2、绿色建筑的地域性设计要与乡土的有机结合

在绿色建筑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力求贯彻保持传统聚居生活方式“原型”的原则,因为传统的建筑居住模式包含了人类生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对生存空间的创造这二层含义。另外,当地传统建筑设计与营造技术中有许多本就蕴藏的“绿色”内涵,是本地区人民千百年来与严酷的自然条件搏斗的结果,因此居住模式的“原型”包含了“民族传统”与“时代精神”两方面的含义。所以,无论在设计和施工中均需对这些世世代代传下来的“遗产”通过对其精粹的提取和对时间框架的认识,进行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

在设计中,我们应当根据不同的经济条件,从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精神需求出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适应复杂地形,节约耕地,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灵活划分内外空间,构成开敞、通透的布局,达到明快、开朗的效果;争取更多的使用空间;合理地运用材料、结构、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形成朴素自然的体型风貌;合理节约投资;充分利用地方材料上的许多独到之处,很好地解决实用、经济、美观三者之间的关系。

因此与乡土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地区的文化背景,使其“优秀”的东西能保持下来并发扬光大,另一方面要运用传统的适宜技术与现代科学手段相结合进行创造性的继承与有机更新,克服消极文化的影响,使本地域成为传统文化和当代文明共存的空间。

3、绿色建筑的地域性设计要注重历史景观的保护与继承

1)对优秀的单体建筑、建筑组群、地方特色街区及影响城乡景观的地段,应通过城乡规划、设计,划定历史建筑环境保护区和环境协调影响地带,并确定满足城乡景观要求的视廊保护空间。2)保护区内应注意建筑文化特征、邻里地域、环境的总体艺术形象及适当控制环境容量。在保护区内更新建筑必须从全局着眼进行总体设计,在宏观上使新建筑与原有城乡风貌默契配合,注意城乡整体环境的效果,并使整个城乡的建筑文化更为增色;应尽量保持原有建筑款式,着重注意邻里环境整体空间的秩序感和协调性。3)对历史建筑不得任意拆除、加层、搭救及外观改动,为适应其再开发利用,可在不损害原有建筑风貌和装饰特色的前提下,对其内部设备采用现代技术更新改造。4)在旧城改造中,应特别强调城市环境整体再生原则,要成片地保护一个城市生活圈,而不是只保护其中的一些重点建筑,因为一旦古建筑文物与它周围的环境失去联系,那么如何修复都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城市效果。5)在保护中不能只关注一些重大历史建筑,而忽略一些具有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的小建筑。我们应当公正地、历史地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文化现象,应当对那些具有鲜明个性而又常常不囿于规范、标准之中的建筑作品加以足够的重视;应当对那些反映各流派、风格、历史转折时期的历史特征的创作加以重点的分析、研究;选择工作的范围不应只局限于那些著名建筑师的作品,还要注意那些被人们所遗忘了的民间建筑师的创作。

4、绿色建筑的设计要融入地域

绿色建筑要求将时代的社会生活模式与传统的地域性社会生活模式相结合,通过模式进化完成建筑形态进化,从而达到设计具有现代化地域特色建筑的效果。新的设计仍应以场所的自然条件及历史人文的积淀为依据,在将传统文化因子进行现代表达的同时,还要努力培育其面向未来的时代意义,除用以维持场所与自然过程相和谐以及延续传统的文脉外,又能符合社会生活的变迁。实践证明,从传统中汲取营养是创造地区特色、丰富建筑多样性的有效途径。绿色建筑应当强调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统一的精神,强调继承与创新有机协调的观念,通过合理地调适新旧建筑空间组织,使之既能再现城乡历史的风貌,又能反映现代城乡社会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在设计时,我们要充分揭示环境的地域特征,对自然特性和景观特性进行整合研究。将自然景观作为一种资源加以识别、控制、保护和有计划地开发,自然因素要作为设计的首要的和最经济的要素去研究。人际关系也是一种生态关系,要加强第三空间文化的研究,加强聚居环境的社区交流场所和健康型休憩场所的规划和设计。因此,应使新的设计能充分利用地域原有的景观资源,进一步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新景观,并使新旧建筑彼此水乳相融。

参考文献:

[1][英]布莱恩爱德华兹著,周玉鹏宋晔皓等译.可持续性建筑[Μ].北京:研究出版社.2003

绿色建筑发展史篇4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人文理念;应用

一、绿色建筑设计

由于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历史传统等原因不同,对绿色建筑有不同的定义,本文采用了比较折中的定义方法,那就是《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定义,其规定“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这样的概括已经很准确了,在此我想分析一下对绿色建筑定义的理解,作者认为“绿色建筑”关键是在“绿色”,那么这个“绿色”怎么去理解呢?我认为的绿色首先是能源的节能和清洁,其次崇尚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平衡、尊重生命、保持活力,还有就是它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绿色建筑的丰富内涵了:它应该揽括历史建筑的传统,也吸收了现代科技运用于建筑的创新;既包括了气候对建筑的要求,也体现了人为的居住需要;既满足经济发展需求,也最大限度的将建筑融入到自然环境中以期减少环境的破坏。也就是说我们的绿色建筑就是尽量减少对环境破坏,又能满足人们居住舒适度的生态建筑。也就是说绿色建筑大致有这么几个标准:首先,能源得以充分利用,最好能实现循环。其次,将对环境的危害降至最低;再次,就是建筑要以健康舒适高效利用为标准。

这些标准要求我们在绿色建筑设计的时候不仅要考虑采光性、通风性、噪音、以及温湿度等问题,而且怎么将人文理念运用于绿色建筑设计,比如说色彩、布局等设计如何能够更好的符合当地的价值观,提升大家的美学的享受感,以愉悦大家的心情。这是大家越来越多考虑的问题,而且在今后将成为世界建筑的发展方向。

二、我国推行绿色建筑的背景

我国推行绿色建筑的发展,是在全球环境危机越来越严重的背景下,为了推动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而提出的节能减排的战略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在过去的“十一五”期间,我们已经完成了节能减排的阶段性工作,当然这中间也应该有绿色建筑贡献的力量,但是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仍然很严重,节能减排的压力仍然很大。所以在2012年4月,财政部和住房城乡建社部联合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力争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的目标,由于我国绿色建筑开展起步晚,无论是设计还是管理都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要完成《实施意见》的目标,除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最重要的一环还是要立足于自身,探索将人文理念融入到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创新之路。

(一)绿色建筑的人文理念

说到绿色建筑的人文理念,实际上是包含了“人文理念”、“绿色”、“建筑”三层含义,其体现了文化、自然、建筑技术等有机统一,如果说绿色建筑技术是绿色建筑搭建的骨骼,那么人文理念将是绿色建筑的灵魂。

那么什么是绿色建筑的人文理念呢?其实他经历了漫长的积累和沉淀过程,同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体现为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说古埃及的金字塔,其实它就是墓穴,但是因为其融合了当时文化,体现了劳苦大众的辛苦和血汗,所以形成了独到的人文景观和价值;再比如我们中国北方的四合院,最初是大户人家为了方便管理而修建,后来普通老百姓也喜欢在四合院生活,因为这里邻里关系更亲近,互相有个照应,这也是符合当时的人文理念的;还有大家有没有注意过,北方的房屋建筑的屋顶设计一般采用的的平顶设计,原因是什么,除了北方雨水少的主要原因外,还有重要功能,就是能晾晒东西,方便生产和生活;还有南方的苏州园林,这也是集我们古人的建筑智慧和当地文化传统的,小桥流水,移步换景,无不诉说着当地老百姓崇尚的优雅、闲适的生活状态。也是我们建筑先祖们对文化的揣摩和精湛的建筑技术的应用。

同时我们的绿色建筑人文理念也是伴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而发展的。作者认为处于当下的时代,我们的绿色建筑的人为理念,应该秉承以人为本,将科技、环保、审美融入一体,提倡简约、舒适、实用为原则,体现出建筑的文化韵味,让我们的身心都得以释放和愉悦,提升大家的幸福指数的生态建筑。

(二)人文理念如何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应用

人文理念指导下的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和原则。设计理念要求,其要求将感性的人文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中,这样的人文理念符合时代特征,符合城市的历史传统,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同时符合人们对美学的追求,诗情画意的生活目标。那么人文理念指导下的绿色建筑设计原则为:

首先,注重环保,高效利用能源。这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首要任务,尽量因地制宜,减少对环境的索取和排放,能就地利用的资源尽量采用,同时尽量使用清洁能源,通过运用各种技术方法,实现采光、通风、温度湿度调节、噪音减少等自然实现,采取相关措施已达到能源的内部循环的效果,最终实现能源的充分利用。

其次,要与时俱进,体现出以健康舒适简约高效利用为标准。任何建筑都反应了时代的特征,上面都闪耀着一定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光采,现在建筑设计也不会例外,在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推动下,当下时代对建筑的要求也许更重视它的健康、舒适、简约、空间的高效利用。

再次,体现出本土文化,让其在建筑设计中耀耀生辉。这是人文理念体现在绿色建筑中最明显的特征,这也是建筑区别性的最大体现,同时也承担了当地文化展示的窗口和历史记录这么一个功能,比如说中国的故宫,它矗立在那里,就是在像来参观的人们讲述着历史和自己的故事,所以这样的建筑在文化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最后,能够给人们带来美学的欣赏价值。也就是说要符合大众的审美追求,通过布局和涉及让人们赏心悦目,享受融入大自然的生活憧憬,这对现代人习惯了竞争压力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来说,绿色建筑将实现其自我放松和恢复的功能。(三)人文理念指导下的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

1.可以采用外部闭合,内部开放的总体部局。外部闭合,主要为了抵御天气、气候等自然因素,而对于我们房屋内部结构和外观则建以以文化和人文理念为指导,以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路。

2.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和自然能源。所谓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就是因地制宜,就建筑设计从当地的自然风貌取景,这有点像我们的“玉雕”技术,就是运用原石的本貌,进行构思创作,最终创造出与自然形态融为一体的人为艺术品。充分利用自然能源,是指比如说我们的太阳能,如果我们能对太阳能进行采集,并进行储存和转化,那我将能节省不少的能源消耗;比如说我们的房屋设计中可以考虑自然收集雨水,以用于浇灌等对水质要求不高的使用;再比如对制冷的设计也可以考虑房屋的朝向,以利于通风等等。

3.对于房屋的布局要采用综合式布局方法,考虑空间的最大化利用和美学欣赏。要处理好空间的转折、收放和渗透等技术手段在我们的发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同时也要将文化、艺术等的因素融入设计中,以增强美的享受。

结束语

总之,将人文理念引入到绿色建筑设计中,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方式,并且将引领将来绿色建筑的设计,中国作为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更应该提倡符合自身人文理念的绿色建筑发展观。

参考资料:

[1]赵安启,王飞.论绿色建筑人文理念的基本内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2]李志彬.浅谈绿色建筑中太阳辐射能的利用.《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2(08).

[3]王昆.对于现代城市规划中建筑设计理念的新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04).

[4]贾德昌.《绿色建筑前景广阔》[J].《中国工程咨询》,2010(02).

绿色建筑发展史篇5

绿色建筑的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和能源问题日趋严峻,建筑作为能源消耗的主要消费者和环境污染的重要制造者必然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在此大背景下,绿色建筑应运而生。那究竟什么是绿色建筑呢?归纳起来绿色建筑具有人居环境健康舒适、建筑低能耗,利于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特征。

国外绿色建筑发展状况

1.萌芽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

60年代以前的生态建筑设计主要体现在对气候的关注。1963年,维克多奥戈雅《设计结合气候:建筑地方主义的生物气候研究》概括总结了60年代以前建筑设计与气候、地域关系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生物气候地方主义”设计理论与方法。

60年代,美籍意大利著名建筑师保罗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概念综合在一起,提出了著名的“生态建筑”(arology)新理念,使得人们对建筑的本质又有了新的认识,建筑领域的生态意识逐渐被唤醒。

2.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90年代)

20世纪70年代,面对日趋恶化的生存条件和能源危机,尤其是阿拉伯石油公司石油禁运事件发生之后更是激发了工业发达国家对建筑节能的研究兴趣,太阳能、地热、风能、节能围护结构等新技术应运而生。

80年代开始,建筑们就将目光逐渐聚焦在了建筑的历史性和地区性。他们基于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气候、经济状况、技术水平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因素,来研究和设计人类的生存空间。

进入90年代,世界各国关于可持续建筑的研究与发展又有了新的进展。1990年,英国率先制定了世界首个绿色建筑评估标准。1992年,在巴西的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使“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并首次提出了绿色建筑概念。

3.蓬勃发展阶段(21世纪至今)

21世纪,绿色建筑迎来了它的蓬勃兴盛期,他的内涵与外延获到了极大的丰富。日本在绿色建筑方面提出了“建筑的节能与环境共存设计”与“环境共生住宅”的概念。继20世纪90年代英、美等国之后,全球引发了对绿色建筑评估的热潮,相继出台了符合地域特点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极大的规范和推动绿色住宅的发展。如日本的CaSBee、德国的LnB、法国的eSCaLe等

国内绿色住宅的研究进展

1.萌芽阶段(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

20世纪80年代,顾孟潮先生在国内首先提出了“未来的世界是是生态建筑学的时代”的观点。全国各地也在努力研究能够改善建筑性能的办法如北方地区生土建筑的研究和实践。国内绿色建筑进入萌芽阶段。

2.初步发展阶段(1990年~~2006年)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提倡建筑节能,但是有关绿色建筑的系统研究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许多相关的技术研究领域仍是空白。1994年,根据我国国情,中国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我国人口、社会、经济、资源要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标志着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政府和行业的共识。

3.蓬勃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

在总结以往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基础上,我国于2006年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9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境测控优化研究中心成立,协助地方政府和业主方申请绿色建筑标识。2011年,国内掀起了一股生态城市热潮,带动了绿色建筑从建筑向城市的发展,其中生态城市要求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所占比例80%以上,截至2012年底,全国已有670多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政府部门对绿色建筑发展也给予高度重视,2012年4月我国财政部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以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为目标,并制定了绿色建筑补贴政策,201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提出将绿色建筑行动的目标任务科学分解到省级政府,纳入省级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体系,到2015年新增绿色建筑10亿m2以上。

总结

我国绿色建筑经过几十年的不断的进取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依旧存在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

(1)客户对绿色建筑的认识不足,企业重视程度不够.;

(2)相关政策法规规范尚未成熟;

(3)绿色建筑技术本土经验实践较少,实施度、运行度不佳。

绿色建筑发展史篇6

1城市建筑设计的基本含义

一个城市的特色,应该是其地域文化与具体建筑元素完美的结合,使得建筑与人的活动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建筑是城市规划中的主体部分,是最为显眼的吸引物,它的外观设计和色彩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建筑设计就不仅仅是对建筑物本身的设计,还应该包括对建筑周围空间环境的设计,对城市建筑传统文化的设计,而后者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对建筑本身的设计。对于建筑设计,如果片面强调建筑设计本身而忽略建筑文化本身,将使建筑收不到好的效果。每个城市的规划设计还应该考虑到自身城市的特点,把地域性、气候性、人为性因素也考虑进去。当然自然的环境是任何人工环境都不可比拟的,城市的景观建筑也应该充分利用城市特定的自然资源和条件,使人工系统和自然资源协调和谐,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完美的城市格局。

2搞好城市建筑设计的意义

2.1建筑设计对城市和谐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建筑业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它为城市的高速运行贡献了巨大力量。人类在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城市的出现。人们从村庄聚居到形成乡镇,随着经济活动的繁荣,不同功能的建筑开始出现,慢慢演变成了一定规模的城市。不难发现,建筑是城市的必要组成元素,它与城市是相统一的关系,如同水滴之于大海,树木之于森林。因此建筑设计要先考虑城市发展的要求,在城市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具体需要发展建筑,同时建筑设计本身要符合城市的整体特色,彰显本城文化,形成独特魅力。城市的发展为建筑设计提供经济基础和战略指导,建筑设计对于促进城市发展又具有积极的发作用,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2.2建筑对市民生活的影响从功能上讲,建筑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人创造设计了建筑,建筑反过来又影响人。所以,城市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特色。建筑设计首先要注重解决人的生理问题,如坐、卧、行、遮阳、避寒、进食、排泄等。其次还应满足社会及精神文化的需求,如影剧院为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设立母婴候车室考虑为特殊人群提供所需的空间等。

2.3建筑对社会文明进步的作用建筑设计是结合了科学、艺术,逻辑、形象等多学科,来组织空间、创造环境的劳动。建筑会超越它本身形象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象征,世代传承。任何一幢建筑都会受到社会状况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而这些方面对建筑的影响又是综合的,因而建筑文化不像一般文明意义上的知识文化概念那样通俗,它本身更为博大,纵观古今中外的建筑实例,都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是建筑与文化同构的例证。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就反映了当时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以高大的城楼为起点,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如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以及虹桥码头区的繁华景象。可见,建筑设计在社会文明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所以,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其功能、形式、技术、造价等因素。

3城市建筑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

3.1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建筑与人达到自然和谐建筑最终是服务于人类的,创造出使人生理、心理、现实、未来的需求都能得以满足且具有健康特质的建筑是设计师的一个原则。城市与建筑的核心是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城市建筑中必须遵守的设计法则。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居住空间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在欧洲,大量可见的是与自然山水非常和谐的城市和建筑,它们的尺度、空间、功能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呼应都堪称典范。这是由于对建筑空间的合理安排,各得其所,分区明确,并使各功能的空间有诗意的尺度比例方便物品的摆放和人的活动以及相对的私密性,体现一定的艺术性和超前性。建筑的意义,不在于是何种设计,采用何种材料,更重要的是其建筑本身适合当地居民的生活需要,符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随着人类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低能耗的建筑大量兴起,自然能(太阳能,风能)的直接利用,如各种技术装置的风车和太阳能收集装置,将太阳能和风能直接转化为人们生活的动力。

3.2延续城市历史文化和与时俱进、创新传统城市建筑特色一个城市的建筑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信息的载体,特别是传统文化信息载体的沉淀,一个城市的城市建筑构成这个城市的基本特色。因此,城市建筑的发展对塑造城市特色具有重要意义,而一个城市的历史性建筑是其历史文化特色的点睛之笔,在保护历史性建筑以延续城市文化的同时,新的建筑设计应考虑其对周围历史古建筑的影响,尽量做到少影响甚至不影响到古建筑。另外,在修建新建筑时要符合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风俗,在此基础上力求创新与进步,在追求奇特的同时强调高雅,讲究文化品位,追求地方特色。大部分城市建筑为了达到设计上的高品位,必然要在处理建筑形式语言与功能上下功夫,这也是近年来我国现代主义建筑发展方向的延续。立足于民族文化传统土壤与现代观念的多元化,实现本土现代主义设计,创新发展本土设计理念,这是世纪之交城市建筑领域的主流,在新的主流还没到来之前,这一本土性质的现代主义建筑还将继续下去。

3.3坚持生态环保节能原则绿色建筑概念传入我国仅有不到10年时间,同时基础研究起步较晚、区域差异很大、制度体系不完善、绿色环保观念欠缺以及建筑质量等诸多因素使我国在发展绿色建筑的过程中较发达国家有更多的困难。目前,环境污染给城市居民带来巨大的危害,使得广大居民迫切要求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以改善生活与工作的环境。因此,我国在绿色建筑设计、自然通风、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环保建材、室内环境技术、资源回用技术、绿化配置技术等研究方面均需加快应用研究。同时,建筑设计还要要充分考虑设计区域的自然条件,利用城市的自然地貌特征和原有的植被,水体,花卉等本着保护和恢复原始生态的原则,按照体现不同城市特点的要求,尽可能的协调绿地,水体和建筑物之间的关系。以大型公园,植物园为“面”以小型的街心绿地为“点”以建筑物之间的通道为“线”对建筑与环境进行紧密的结合。体现出现代城市的建筑特征。

绿色建筑发展史篇7

第一,节能降耗特征。这是绿色建筑最重要的特征,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然能源或可再生资源,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降低对自然有污染的传统火力发电的应用,防止污染。第二,绿色环保特征。工程施工从开始设计时,就要考虑使用无污染、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在竣工后和使用后的拆除,要本着保护周围环境的原则,在本质上真正做好环保。第三,舒适安全特征。绿色环保设计所强调的理念是以人为本,注重建筑内部设计的安全性,遵循设计特征和科学合理的秩序,充分体现绿色建筑设计的环保性和人性化。

2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1)共生性原则。

在绿色建筑设计中,本着相互间相互共存的原则,绿色建筑在生态建筑中占有重要位置,是调整生态系统平衡与其他生物间的关系,达到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2)反馈性原则。

在企业进行绿色建筑施工时,要做好市场调查研究,把社会和人们对绿色建筑需求信息及时反馈,通过向社会作好传承和倡导,使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绿色建筑,喜欢绿色建筑,也让绿色建筑走进人们的生活之中,占领广阔的市场。

(3)整体性原则。

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必须把握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原则,在细节上要符合绿色建筑的整体要求,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相互依赖互相共存。

(4)可持续性原则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生物平衡关系,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促进,才是绿色建筑设计应该遵循的规律。本着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满足人类与生物共同利益的情况下,为自然资源长足发展提供需要和保障。

3绿色建筑设计的常见方法

3.1绿色建筑设计的前期策划

第一,绿色建筑设计前,设计师要全面认真的进行思考,把绿色建筑的节能和环保的特性,进行初步设计;第二,定稿后,要做好调查研究,认真采纳用户的反馈意见,分析对绿色建筑施工设计所提要求,呈现出人性化设计;第三,做论证,通过对绿色建筑设计方案整体优化,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服从政策,解决阶段性出现的各类问题。

3.2绿色建筑方案设计中的重点方面

(1)自然资源。

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对其进行开发,借助大自然的各方面进行考虑。

(2)成本计算。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建筑长期的成本,不单只考虑工程本身的费用成本。

(3)回收利用。

通过考虑和满足人们的要求,关注人们的舒适度,以及运用适当的生态策略技术。

(4)方案不同。

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并结合方案的最佳优点,用最好的方式方法,力求在设计方案时,突出特点完善设计。

(5)给群众设计,活动场所。

考虑群众生活生产的各方面需要。

3.3多工种协同工作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随着时代不断向前发展,计算机被广泛应用,同时应用于绿色建筑中。计算机的应用使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退出时展的舞台,改变原来建筑设计师先提方案,再由木工或其他系统的工程师提出设计的方法,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要通过与专业人员沟通,计算机广泛应用打破了各设计专业间存在的隔阂,各专业间的信息,都利用电计算机集成,及时调整方案,增大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因设计方案而造成的材料和人工的浪费,减少因采用绿色方案人造成的绿色建筑投资的增加值。

4绿色建筑设计的设计要点

4.1因地制宜

绿色建筑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建筑工程。所以,必须选择良好的、适合的条件,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情况,气候、地貌、地形,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被动式集热和制冷,从而减少因采光、通风、供暖、空调所致的能耗和污染。在不同地区绿色建筑设计有不同的效能。

4.2尊重基地环境

在进行建筑规划设计时,力求与周围各项环境保持统一和谐,创造人类安全健康的使用空间,高效使用能源和环保材料,提高绿色建筑最大应用性,是建筑达到经济、实用、便利、安全的最基本保障,建筑设计同时又是人文、地理、生态学科的复杂工程,具有自身特性,所涉及领域和学科繁多。

4.3重视整体设计

绿色建筑注重的是在整体设计中是否存在问题,因为设计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建筑本身的预算、性能和成本付出。在设计时要与经济、文化、气候、环境有机地结合,做到综合分析,整体规划,合理设计。要根据当地实地情况,结合需要进行设计,避免因盲目随众而出现问题。

4.4应用减轻环境负荷的建筑节能新技术

建造新的或改造旧建筑时,一定要与当地文化环境地域性质结合起来。在保障居民原有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更新或提升现有生活居住环境,使街道社区与建筑设计很好地融合起来,本着继承和保护原来地域景观,改造新的城市景观的原则,采用地方传统建筑工艺,对历史建筑、传统街区景观妥善保护,使绿色建筑真正发挥最大作用。

4.5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建筑设计师要在做好室外环境的整体规划基础上,还要兼顾室内环境的,合理规划,要想保证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就需要使用对人体无害环保的建筑材料,阻碍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辐射、电波和气体的产生,避免不良空气的出现,优化各类环境使室内环境合格达标。

4.6使建筑融入历史与地域的人文环境

提到绿色建筑就与节能环保对接,在设计中,使用高效节能环保的建筑节能技术和材料是最合理的选择。第一,根据日照情况选择照明系统,在设计师结合日照强度,有针对性地使用局域控调、换气、换水系统;第二,注意能源的循环使用,合理利用蓄热系统、排热回收,做好二次能源的利用:第三,使用耐久性强的建筑材料时,要考虑对于建筑更新、保养、修缮的合理设计;第四,给竖井,层高,机房设备等设计需留有发展余地。

5结束语

绿色建筑发展史篇8

广宁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广宁区与医巫闾山、北镇庙具有地理的、历史渊源的密切关系。对广宁区的认识有必要扩展到对“山”、“庙”的认识。其城镇特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1城市景观风貌基本特征

1.1城市文化特色:满汉相存

北镇素有“幽州重镇”、“冀北严彊”之称。早在新石器时期已有人类活动。是辽文化的发源地。历史上经隋唐的统一,辽金的割据,元明清三朝的再次发融合,北镇一直维系着各民族的杂居并存。其中,满族和汉族占绝大多数,满汉相存是一个历史事实。

1.2城市格局特色

(1)城山相依。广宁区与医巫闾山,以及闾山神庙在地里位置上接近,北镇名城保护要和周围环境相结合,其协调范围要轴向延伸至北镇庙和医巫闾山。城、庙、山各具风貌主题,又具历史文化上的统一性,他们共同组成北镇古城的风貌特色。

(2)新旧相托。古城既要保护,也要发展,要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城市总体风貌控制

根据广宁区的传统特色,力求使城市的布局结构与自然山水相结合、名胜古迹与绿色环境相结合、新区风貌与现代产业相结合,形成局部环境与整体环境相协调的城市景观系统。

2.1总体策略

(1)显山:营造城市重要的观山节点,构建山城相依的城市风貌。

(2)亮水:提升蓝脉绿网的城市品质,创造永续和谐的人居典范。

(3)秀城:传承中华智慧的古城脉络,展示新旧相托的城市格局。

保护传统格局、强化城市历史文化特征,加强历史地区城市传统格局的保护与建筑风格尺度的控制;严格保护现存的文物古迹和近代历史建筑,根据文献资料可以适当恢复一些已经不存在的重要历史建筑,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利用应当与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建设结合,再现其古韵。

(4)引绿:强调引绿入城的景观理念,融入休闲观光的生态设想。

在城市控制大尺度的自然生态空间,包括闾山风景区等大型生态绿地,严格保护城市整体结构中的多条大型生态绿楔;广宁区强化公园绿地和多条滨水连续绿化带建设,强化其沿线的绿化环境,形成连通山水的多条绿色纽带,形成“城在绿中、绿在城中”的整体风貌。

2.2总体风貌控制要求

(1)合理开发利用滨水区域。加强河流水系在城市整体生态平衡中的作用,突出河流水系在城市景观体系中的地位。严格控制滨水地区建设项目的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化率等指标,确保滨水景观的层次性,避免在滨水区形成“一面墙”式的高层建筑群。

(2)保护山体丘陵的自然地貌。城市建设区中的山体边缘区应当控制开发强度,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山体丘陵等自然地貌。建筑布局应当紧凑、有机,与山地环境相融合,使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交融,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城市的远景山体轮廓,应当作为城市永久性的开放空间,将其纳入城市景观规划和城市绿化体系中。

(3)加强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利用。保护和恢复重要文物古迹和景观特色,逐步恢复广宁区的传统城市传统格局。加强建筑风格尺度的控制,体现多样人文精神的风貌应在环境建设和新建构筑物和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中给与充分的考虑。

(4)突出城市轮廓特征,重视高层建筑选址。增强主要标志点的视见度,严格保护主要视廊,突出城市自然轮廓线与人工轮廓线交相辉映的景观特征。在建筑布局上充分结合城市形态与山水背景、结构轴带和交通走廊。滨水地区和城市地区严格控制新建项目的建筑高度和建筑密度,创造宜人的城市空间。

(5)加强城市公共艺术系统的建设与控制。通过城市公共艺术(如雕塑、小品、广告)等方面的系统建设与控制体现城市文化内涵。

3景观视廊

规划形成联系鼓楼、双塔、万紫山、北镇庙、行政中心等主要景点和观景点的城市视廊。

以观景点与景点的连线为中线,两侧各控制25米宽范围,共50米宽作为视廊核心区。由观景点为顶点,以核心区为中线,水平15度视角范围内区域作为视廊控制区。根据具体情况在景物后一定范围划定背景控制区。

为了保护和改善北镇古城空间形象的完整性和艺术性,维护城市空间的通透感和视觉连续性,规划划定了古城重点文物、景点之间的视线通廊。这是展示古城风貌的重要手段之一。

新建筑设计,应严格参照视线通廊和高程限制的要求。通过城市建筑的高度控制,保护城市景观视廊,建设控制强度要求从视廊核心区向两侧递减。

4城市景观节点

(1)鼓楼、双塔、北镇庙核心景观节点。鼓楼、双塔、北镇庙是广宁区的核心景观节点,也是集中展现北镇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特色的“城市客厅”。应当强化绿化景观建设,适当扩大空间,增加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

(2)门户节点。规划重要城市入口门户节点主要包括阜盘高速入口、G102城市入口等城市的主要对外道路出入口和广宁客运站广场等。采用城市设计的手段对城市门户节点进行景观设计,城市风貌整治和改善。

绿色建筑发展史篇9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旧城改造;哈尔滨

中图分类号:F592.9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8-0126-02

哈尔滨是一座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以冰雪文化著称的北方名城,面对现代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建设用地日益紧张,哈尔滨旧城改造、新区建设过程中一系列矛盾凸显。为了适应城市经营和塑造城市品牌的需要,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保护就尤为重要。既要使城市的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又要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善居民的工作生活环境,保护与建设要协调统一[1]。

一、哈尔滨城市建设的历史

哈尔滨于1994年1月4日,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部级历史文化名城。1898年由于中东铁路的修建,哈尔滨从松花江畔一个荒僻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为我国东北北部最大的中心城市。建城初期,由于采用了欧洲近代的城市规划方法,逐步形成了与中国传统城市格局截然不同的城市肌理。哈尔滨的城市特色,是特定的历史背景、自然地理环境、建筑技术和艺术的综合体现。它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在中国近代城建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哈尔滨城市建设的历史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俄帝国时期

中日甲午战争后,俄国协迫清政府合作修建中东铁路。哈尔滨被选作工程指挥中心并成为了中东铁路管理中心镇,从而拉开了哈尔滨近代城市建设的序幕。

日俄战争后,大量外国商人和白俄难民云集哈尔滨,以至于外国人的数量一度超过在哈尔滨的中国人数,这一时期哈尔滨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城市规划按照西方方格网状结构布局,形成“四”字形结构。并形成了有明显贫富差异的人口聚居区。这一时期为满足大量外国人在哈尔滨的居住和工作需要,建设了大量的东正教堂,天主教堂,以及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建筑形式主要为从欧洲流传过来的新艺术运动风格和巴洛克、新古典主义风格,构成了哈尔滨近代城市的主体风格特征。松花江铁路桥、索非亚大教堂、省博物馆、秋林公司、中山路两侧花园洋房,中央大街、靖宇大街、花园街铁路职工花园住宅等是这一时期的经典建筑,已经成为哈尔滨历史的写照,使哈尔滨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惟一的新艺术运动城市[2]。

(二)日伪统治时期

1932年哈尔滨沦陷,此后日伪统治哈尔滨达14年之久,为了增加容纳更多的日本移民,大部分郊区土地变为移民地。在建筑风格上大多体现了日本的“帝国风格”,如国际饭店等。但这一时期有保留价值的建筑并不多。

(三)解放后调整与发展时期

1946年哈尔滨解放,经历了战后的调整期和“一五”时期的大发展,城市建设围绕工业项目布局展开。由于50年代中国与苏联关系密切,所以在建筑风格上也刻意模仿。宏伟高大、带有明显欧洲传统建筑特征,但又具备现代建筑简练语言的折衷主义风格,是这一时期许多重要建筑的共同特征。这种做法客观上使哈尔滨的城市建设风格得到了很好的延续。总体来看,“一五”和“二五”时期哈尔滨的建设基本保持和发展了原来的“欧陆风情”特色,历史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延续。但是,由于城市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工作上,工作用地布局又比较分散,所以城市格局受到较大影响。

(四)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后,哈尔滨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总体结构并没有跳出以往的框架。开发区的建设使城市部分功能跳出中心城区,但城市中心区易深度开发、改造的力度并没有降低,中心区建设密度不断加大,旧日塔尖林立的景观早已让位给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南岗中心区、道里中心区已经是高楼林立,但新的建筑并没有统一的风格和色彩,彼此间也缺乏协调和对话,传统的建筑和空间不断被拆除、挤占,城市整体秩序遭到较大破坏,新区建设也没有形成明显的特点。

二、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一)环状加放射的铁路网和方格网状道路格局

哈市因兴建中东铁路而建,一环加五条放射线状铁路格局是中东铁路历史形成的格局。铁路将哈市划分为道里、道外和南岗等区,铁路因应地形、地势特征而筑,与城市街道、松花江水道和南岗高地形成呼应之势。只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铁路才逐渐成为横亘城市中心地带的障碍,给城市带来许多不便。哈市道路网最早是由俄国高级建筑师在莫斯科精心规划设计而成的,当时,俄国沙皇推崇法国巴黎的建筑和城市格局,因此,当时俄国许多建筑师在进行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时借用了许多巴黎手法。哈市城市道路骨架基本以方格网为主,在主要街道交叉处形成多条路放射的环岛。道里、道外商业中心区的路网密度加大,这种网格布局生长性好,为以后各时期路网布局的延续奠定了基础。

(二)红军街、中山路和东、西大直街形成的历史十字轴

红军街和大直街是哈尔滨历史上最早形成的两条主要街道,街道沿线曾经是中东铁路办公和职工居住最集中的地区。两条街道宽阔舒展,两侧分布着许多精美的欧式建筑,两条大街的交汇点形成现在的红博广场。解放后,大直街和红军街分别向西、向东延伸,两侧的建筑和绿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山路沿线先后建设了工人文化宫、省政府大楼、省公安厅大楼等大型公共建筑,使中山路成为黑龙江省政治文化中心。西大直街在解放后由于诸多高等学府的云集而成为一条文化大街,东大直街的秋林商场为核心,建设了大量商场和高层金融、商务办公楼,成为哈市商业贸易中心之一。中山路和大直街是展现哈尔滨各时期城市建设的历史长廊。

(三)传统欧式建筑和历史街区

1898年哈尔滨开埠时,正是新艺术运动在俄罗斯流行的时候,哈尔滨成为了远东最大的新艺术运动中心。同时哥特复兴建筑、巴洛克复兴建筑,文艺复兴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中西合璧的折衷主义建筑等许多类型建筑在哈尔滨大行其道。道里、道外、南岗成为哈尔滨早期建筑、街道、广场、公园最集中的地区,也是保护价值最高的地区。其中,中央大街、红军街、中山路、景阳街、靖宇街、西大直街东段、东大直街西段等地区是最典型的代表。

哈尔滨的欧式公共建筑大部分都建有穹顶,尤其是教堂建筑形成了穹顶林立的标志性景观,展示出了塔尖林立的天际轮廓线[3]。

(四)自然风光美不胜收

哈尔滨的冬夏风光如画,美不胜收。夏季松花江畔绿树成荫,防洪纪念塔巍然屹立,江畔餐厅,江上工人俱乐部等建筑小品充满了异国情调。江北太阳岛上一座座度假村掩映在红花绿柳之中,从江南望去一片郁郁葱葱,开阔自然。冬季的冰城近年时常出现自然美丽的雾凇,自然气候与热情奔放的冰城人相得益彰,别有韵味。饮誉国内外的冰雪文化使冬天的哈尔滨游人如织,增添了冬日里的暖意。

三、名城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

旧城改造大拆大改的思路是破坏哈尔滨名城特色的根源。近年来旧城改造拆毁了大量传统建筑,只有中央大街、靖宇大街等少数影响大、历史风貌突出、保护建筑集中的街区,以及部分独立的、质量较好的历史性建筑得以幸免,其余大部分历史性街区并没有作为保护对象进行整体保护和控制。与此同时,中心区内进行的高密度建设使得传统中心区地带高楼林立,低缓舒展的天际轮廓线已不复存在,代之以高层密集,传统建筑在夹缝中生存的景观形象[4]。

由于现代建筑新功能的产生和新材料的运用,哈尔滨的新建筑已经失去了传统的风格特色,新建筑与传统建筑缺乏对话,建筑色彩也缺乏协调,街道景观与其他城市日益趋同。拯救历史文化名城的根本出路在于城市整体空间布局的舒展和中心区功能的拉开。必须及时扭转旧城改造大拆大改的思路,保障历史性建筑和历史街区生存的环境,进行历史街区整体保护和对环境的综合整治。新的建设必须充分尊重历史环境和整体风貌特色的要求,与传统进行对话[5]。

四、旧城改造的整体思路

(一)旧城存在的问题

片面强调旧城改造,损毁了大量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城市发展与保护历史文化特征的矛盾凸显;建设密度过大,人居环境受到影响。道里、南岗中心区高层商住楼的开发建设密度仍在继续加大,对老区的交通造成了巨大压力,公共空间和城市绿地日益减少。20世纪90年代以来,哈市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对于人口和建筑量的增长而言,公园、绿地、广场的建设还未尽人意、很多道路拓宽后街道绿化减少甚至取消。

(二)旧城改造的整体思路

旧城改造最重要的是疏解中心区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保持适当的开敞空间和绿化质量。旧城改造中最迫切的事情有两条:一是历史街区的保护;二是控制适度的建设密度。

为此,首先要慎重对待老街坊的改造,尽量保留传统街区特征和结构,划定更多的历史保护地区,使哈尔滨的旧日风貌能够得以充分体现。中心地区只要着重于改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完善城市服务功能[6]。其次,对老城区内解放后建设的居住区要进行更新改造,增加绿化,配套公共设施;配合住宅功能的改进和面积的扩大,改造建筑立面和屋顶形式,使这些结构尚好的旧建筑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居住水平提高的要求。最关键的是,要在更大的空间内分布城市的各项设施,保障中心区功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1,(10).

[2]刘松茯.近代哈尔滨城市建筑的文化结构与内涵[J].新建筑,2002,(1).

[3]姚征峰.浅析“新艺术”运动的建筑装饰风格[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5).

[4]郑伟亚.旧城改造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经济师,2008,(2).

绿色建筑发展史篇10

关键词: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节能环保;生态环境

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那么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建筑也在不断的与时俱进,不断有新的元素注入进来,绿色建筑的发展无疑是为房地产行业带来了一场相对来说新的革命。绿色建筑的发展不仅与社会个人还是整个世界环境的改善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与特点

1、绿色建筑的概念

对于绿色建筑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不同的理解,从广义上看,绿色建筑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概念,如任何建筑只要能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都可以说它是走向了绿色建筑的领域。绿色建筑还可以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更为严格具体的一点界定的话绿色建筑应该是:零耗能,零排放。维持建筑物正常运转,完全依靠自然的条件和建筑物内部的自然生态链来完成。

2、绿色建筑的特点

根据对绿色建筑的定义,可以看出绿色建筑在节能减排方面有着较为突出的优点。

首先,绿色建筑是依靠自然条件来产生相应的供给能量的,这些能源一般指可再生能源,污染少,甚至可以达到无污染的目的。例如绿色建筑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有风能、太阳能、河水和潮汐以及地热等产生能量以供整个建筑内部的消耗。

其次,绿色建筑拥有自己的自然生态链,这个生态链包括自然净化、生物和化学能量的转化,将该建筑内产生的各种生活垃圾等进行有效的转化,变废为宝,如将垃圾发酵产生沼气和肥料,用自然通风降低室温,用地热来升高室温,此外还可以在绿色建筑内养殖绿色植物来降低环境温度,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还可以释放大量的氧气,有些植物还可以起到净化空气等作用。

由此可见,绿色建筑在一定意义上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通常意义上也可以称之为可持续发展建筑。

二、发展绿色建筑的优势

对于绿色建筑的发展整个建筑行业还处在一个相对来说较为基础的层次,绿色建筑的建设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绿色建筑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确实不可忽略的。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房地产行业也发展的突飞猛进,每年的新建建筑面积不断的扩大,城镇建设投资额可高达数万亿元,规模巨大,而这些新建建筑就需要大量的土地,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其直接消耗的能源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用水约占城市用水的47%,使用钢材约占全国用钢量的30%,水泥约25%。由此可见,建筑行业的能耗占有重要的一部分,那么提倡可持续发展,节约土地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材料和环境保护,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绿色建筑在以上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优势。

三、绿色建筑对人类发展的益处

首先,对于人类生活而言,绿色建筑可以为人类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绿色建筑的整体结构决定了它可以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便利。绿色建筑不仅包含建筑内部的结构和各种资源能量的循环,还包括了建筑外部环境生态功能系统以及建构社区安全、健康稳定的生态服务和维护功能系统。

那么就室外环境而言,通过合理科学有效的设计,将绿色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新能源利用、废水回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结合,使得绿色建筑的能耗达到较低的水平,那么这就使得在里面居住的居民生活成本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是居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相应的减少。此外,绿色建筑还有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具有综合有效的节能措施,建筑环境也会通过运用科技使得更加的舒适,循环使用的资源可以使得废物排放量减少且还不会污染环境,建筑的功能还可以根据居住的实际需要进行灵活变化等众多优势。

而绿色建筑的室内环境更是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进行调整,它可以充分的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因地制宜,根据人们的实际需求,从建筑的规划、设计以及环境配置等方面入手,将各种绿色技术与之结合,提高建筑室内的舒适性,那么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人们的健康生活,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质量。

此外,发展绿色建筑是调整房地产业结构和改变建筑业增长方式,促进经济调整的必要手段,绿色建筑可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要求,建设节约型社会,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对于整个建筑行业来说可以以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和高效益的方式进行建设投资生产,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可估量。

由此可见,发展绿色建筑,不仅对于整个建筑行业,房地产行业,甚至对于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和人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益处。因此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是十分必要的。

综上所述,绿色建筑的发展对整个人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益处,在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前提下,环境污染对人们的生活渐渐显现。提倡绿色环保是一个长久不变的主题,绿色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恰能解决这种问题,因此发展绿色建筑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就目前而言,绿色建筑的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应用还没有十分的广泛,因此还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积极努力,将绿色建筑发展,最终使得全人类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李晓惠;魏保平;;绿色建筑――21世纪建筑业发展的主流[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06期

[2]宋波,叶文虎;从增长和稳定的角度重新认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