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活动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2:46

民间艺术活动方案篇1

关键词:民族记忆;文化传承;彝族;艺术档案;保护模式

艺术档案工作是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档案工作的组成部分。艺术档案是指文化艺术单位和艺术工作者在艺术创作、艺术演出、艺术教育、艺术研究、文化交流、社会文化等工作和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实物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宝贵的文化遗产。[1]参照《艺术档案管理办法》,民族艺术档案的归档范围包括:文学创造,艺术表演,美术、摄影,社会文化,艺术研究,艺术教育,文化交流,个人艺术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艺术材料。[2]彝族民间艺术档案的开发利用包括音乐、舞蹈、戏曲、曲艺、雕塑、绘画、传统工艺品等档案内容。

1彝族艺术档案社会价值定位

民族艺术档案具有多样性、本土性、唯一性、丰富性、成套性、历史性、形象性、群众性等特征,其中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本土性。彝族艺术档案是能反映彝族文化原始材料和展现彝族文化的实物与过程的历史记录。彝族艺术档案中包含有彝族的历史渊源、居住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染织服饰、民间工艺、习俗礼仪、歌舞戏剧、等民族记忆,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文学和民俗等多种社会价值。

2楚雄彝族民间艺术档案保护开发现状

近30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现代化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楚雄地区彝族生活方式有了较大改变。加上大众传媒的普及,社会成员流动的增强,使得拥有悠久历史的彝族文化不能处于主导地位,长期以来维护和支撑着彝族传统生活方式的价值观念也正发生急剧变化,彝族传统社会的农耕文化日趋衰弱,使得传统歌舞活动赖以生存的环境有了较大改变。

2.1彝族歌舞类艺术档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各种娱乐形式不断丰富,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使得艺术档案的传承、保护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广大农村,一些颇有造诣的彝族艺人年事已高,加之后继无人,使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急剧消亡。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弱,许多民族艺术处于濒危状况。

2.1.1羊皮鼓舞。羊皮鼓舞作为一种祭祀性舞蹈有着严格的程序。其传承方式以家族式传承为主,在传带授徒中要举行一个严格传徒仪式来筛选后继人才,许多学徒在这个仪式中落选。羊皮鼓舞的重要传承活动场所――土主庙,大多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其文化功能逐渐丧失。根据普查资料显示,目前,楚雄市辖区内尚有土主庙500余处(含遗址),场所较为完整,尚能正常活动的土主庙仅有10余处,对彝族羊皮鼓舞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彝族羊皮鼓舞逐步淡化,已经濒临灭绝。目前,楚雄市境内能够独立完整主持彝族羊皮鼓舞活动的艺人仅30多人,基本掌握舞蹈动作的也不足百人。[3]

2.1.2葫芦笙舞。彝族葫芦笙舞曲目众多,目前,楚雄市收集整理有《开场调》《霄夜调》《吃白酒调》《天亮调》《关龙调》等103个曲目,每个曲目各有不同的舞蹈动作,形式上较多保留了原始古朴的艺术特点。葫芦笙的演奏一般多名艺人共同完成,在民间,葫芦笙舞表演队伍称为“班”,大多由一个村组里的人组成,在楚雄市境内经常受邀到各种场合开展活动。传承队伍仅存5班,人数约40人,掌握基本演奏技巧,能够演奏出部分曲目的还有150多人,这部分人大都年龄在50岁以上。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人口的不断减少,作为传承载体的讨亲嫁娶、起房盖屋等喜庆场合也在大量的减少,加之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传统技艺后继无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岌岌可危,彝族葫芦笙舞也面临逐渐消亡的危险。

2.2彝族工艺美术类艺术档案。

2.2.1三街刺绣。彝族先民主要属南诏国的彝族族群,由西迁而来,汉族先民多数是由中原地区迁入。由于三街村先民族源繁多,三街村传统工艺刺绣品品种也就十分繁多,应该说三街的刺绣是三街多民族文化渗透、融合的地方产物。三街刺绣品作为艺术实物档案可分以下几种:服饰如围腰、肚兜、马夹、儿童衣裤;随身饰品如钱夹、烟袋、香囊、挎包、裹背等;床上用品如被面、床单、被套、枕头套等;鞋类如女式拖鞋、男式凉鞋、虎头(绣花)童鞋、裹足鞋、方口鞋、鞋垫;居家装饰如刺壁画、刺书、电视机绣花套、沙发绣花套等。三街刺绣品作为产品在国内主要销往楚雄、昆明等地,国外销往缅甸、毛里求斯。销售方式以自行批发零售为主。单价则根据不同的品种而定,高者可达300元,如壁画;低者20元,如鞋垫。[4]

2.2.2云龙美工。云龙镇民族民间艺术多姿多彩,随着滇剧、花灯、踩高跷、打捌钱、洞经古乐、书画艺术等各种艺术门类的不断传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到了民国初年,民间工艺的制作极为盛行,经世不衰,至今流传于古镇的民间工艺品制作的种类还有:根艺、编扎、石雕、盆景兰艺、泥塑彩绘、刺绣、木雕、锻造等最具地方民族特色,影响较广,在楚雄州内外均有较高的声誉。在云龙镇,各个门类的民间工艺品制作,有普遍的群众基础,且骨干队伍稳定,传承后继有人,作品独具地方特色,民族风情较浓,深受各地客户的喜爱。各级政府给予适当的资金扶持和指导,进一步挖掘产品的文化含量,开发适应不同需求的产品。

2.2.3彝族雕绘。传统民居的大门都是用木雕刻的,墙上画有壁画。楚雄市口夸村的汝兴寺内花窗、格子门,雕龙刻凤。口夸村建有南、北两座山神庙,墙上的土地、山神像彩画而成,汝兴寺内还塑有观音、送子娘娘、龙王、山神、土地、韦陀、庙马等塑像。位于楚雄市郊苍岭镇紫峨山的布里塔土主庙,土主塑像生动传神,历经数百年而完好,其工艺精湛,在整个云南都不多见,是彝族民间艺术水平的实证。

楚雄市达诺村现存三幢四合院传统民居,始建于清末民初,门面上有各种式样的艺术雕塑(木雕),插头上雕有龙、凤凰、金鸡、莲花、麒麟、绣球等吉祥物。距王建章旧居200米处有其古墓,坐西向东,面水而立,建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占地约210平方米,墓高4.3米,宽7.4米,为青石仿三重檐木结构建筑砌筑,中间设有殿堂,占地4平方米,三面石壁上镶有五块大理石碑,门前立有两棵高浮雕龙抱柱,门框上有石联。檐下、两侧雕刻有龙、凤、马鹿、大象、狮子等瑞兽,以示守灵魂。殿堂距地面1.1米,修有五级台阶。整座墓十分壮观,雕刻精美,且保留了当时一些知名人士的祭文。[5]

3彝族艺术档案的保护模式

民族民间艺术档案能改变传统档案馆馆藏单一的纵向记录方式,突出艺术档案的多样性优势。面对彝族民间艺术档案保护的严峻形势,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楚雄州民族文化发展战略实施纲要》,楚雄州、市文化部门,对彝族民间艺术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抢救保护措施。一方面加大了对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队伍。另一方面,开发与保护并举,着力打造文化品牌。加大对该地区的旅游开发,融入民族文化特色,开发与保护并举,形成旅游业与传统文化宣传保护共同促进的良好态势。

3.1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模式。彝族艺术档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来保护、利用,可以为彝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000年,经楚雄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楚雄市彝族习俗传袭所,专门负责对市辖区内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搜集、整理和弘扬、传承、展示工作。2003年,楚雄市六届人大常委会通过议案,每年财政列支15~2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2006年成立楚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文化的副市长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楚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

开展彝族葫芦舞、大三弦舞、羊皮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制定具体的保护规划,真正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模式,逐步使保护和传承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法制化。2013年底,十二兽舞、羊皮鼓舞作为一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名民间艺人申报为羊皮鼓舞云南省民间舞蹈传承人,3名公布为楚雄市市(县)级羊皮鼓舞舞蹈传承人。[6]

3.2传承人队伍建设模式。信息网络技术在民族地区的发展使得原有民族文化传承人相对封闭的生活方式被打破,独立的传承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传承人队伍建设可以定期开展传承活动,培养传承队伍,申报公布各级项目传承人。2014年在楚雄市十二兽舞传承较好的树苴乡建立彝族十二兽舞传承点。通过不断努力,收录、整理了彝族葫芦笙舞曲100多首,两名葫芦笙舞艺人申报为州级传承人,同时在州立民族小学、大过口民族完小分别组建了民族歌舞传承队,并请当地葫芦笙演奏艺人传授技艺,形成了民族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的良好局面。

结合彝族传承文化保护区,建立彝族原生态歌舞文化传承点,集中开展传承活动。在彝族聚居村寨组建彝族葫芦舞文艺队,切实加强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培训培养工作;积极组织民间文艺队伍参加火把节、马缨花节等传统节日的原生态歌舞展演活动;在彝族聚居乡镇的中小学组建彝族葫芦舞传承队伍,培养彝族歌舞后继人才。2013年,彝族葫芦笙舞申报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公布一批市级传承人,并申报一批州级传承人。2014年,楚雄市制定彝族葫芦笙舞传承保护规划,培养一批葫芦笙舞传承队伍,指导开展传承活动。

3.3旅游开发模式。民族艺术档案具有的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生动性等特征,为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各地旅游经济的开发,提供了信息资源,是地方旅游的支撑。在旅游开发中,利用民族档案对民族文化深入挖掘和整理,可使趋于衰退与消失的民族文化得到复活、振兴,民族文化精华得到锤炼、发扬。民族文化旅游地可借助新理念新方法,依据民族档案的记载,重建、修复和增添新的风景点,让景点重现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古蕴,展示出一种绘山川灵秀、育人文精华的旅游文化时尚。[7]

紫溪山西部彝族文化园,园区内建有彝族土主庙、葫芦笙纪念塔、彝门、迎宾石牌坊、摩祖师殿、六祖殿等彝族文化活动场所,成为彝族文化展示区,同时建立了板凳山民族文艺队、紫溪彝村文艺队、西坝河大号队、彝山民族小学彝族文化传承队等队伍,为紫溪山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8]

3.4档案资源开发模式。

3.4.1收集整理建设。现存彝族档案文献遗产的分散保存不仅破坏了彝族文化之间的有机联系,也影响了其资源构建的系统性。将民族档案文献征集到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珍藏,有利于其资源建设的完整性,更好地发掘利用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彝族民间艺术档案的征集方式可参照收集整理毕摩经卷的方式。以每本200元(40至60多页)的价格,以原件格式抄录他们保存的舞谱、画卷等。

3.4.2编研出版建设。加强彝族艺术档案的研究工作,进一步规范、完善档案,建设传承、展示基地。档案部门可以开展彝族十二兽舞、葫芦笙舞、羊皮鼓舞相关彝族饮食、服饰、祭祀等民间文化习俗及彝族民间歌舞艺术研究、收集、挖掘、整理、录音、录像及出版工作。可以整理出版彝族歌舞艺术研究丛书及录音、录像资料,并开展彝族歌舞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使艺术档案的传承、保护和继承工作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还可依据彝族舞蹈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完善档案,并对档案加工提炼,打造原生态歌舞艺术精品,使其登上现代艺术舞台。

3.4.3数据库建设。通过广泛开展走访调查工作,认真组织采访、座谈、记录、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把采访调查所拍摄的照片、音像、录音及收藏的实物规范立档,建立数据库。2015年,从楚雄市民族文化专项经费中列出资金重点扶持,进一步挖掘、搜集、整理十二兽舞相关资料,建立档案数据库。在注重原生态传承的同时,认真提升其舞蹈艺术水平,积极参加每年彝族马樱花节、彝族火把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中的文化交流活动和原生态歌舞展示活动,切实加大保护宣传力度。

3.5文化产品市场化运作模式。各级政府应给予适当的资金扶持和指导,进一步挖掘产品的文化含量,开发适应不同需求的产品,注重拓展旅游工艺品市场。

3.5.1民族工艺品刺绣。手工刺绣品的制作是一项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实用性和观赏性都很高的工艺,它以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征世代相传,渗透、融合各民族文化并名扬彝州。三街手工刺绣可以作为当地富有民族特色、文化内涵深厚且具特殊意义的旅游纪念品,带动山区乡镇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也可培育出当地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顺应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兴起,对三街剪花、自画、刺绣工艺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刺绣厂的建设可以形成分工合作制,集团化计划生产,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

民间艺术活动方案篇2

关键词:原发性;求全求满;造型语言;色彩语言

中图分类号:J5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233-02

近年来,艺术设计教育蓬勃发展,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思想体系也日益完善。而民族地区的艺术设计教育如何发展成了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一味追求与其他地区院校一样的教育模式,另一种是地域化发展,结合本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引入课程资源,开拓教学的多维度视角。本人认为第二条路更为适合民族地区的艺术设计教育。

民间美术的造物思想和多元化的艺术表达方法是艺术设计教学中设计的创造性思维和造型技能的有机土壤。在艺术设计类课程引入蒙古族民间美术资源时,只是单纯的讲解其起源、发展等方面是远远不够的,民间美术资源引入艺术设计各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是:民间美术资源的造物思想、方法,换言之,民间美术资源聚集了长久以来中国劳动人民造物设计思维的智慧。

将内蒙古民间美术资源引入课程前需要教师做好充分准备,了解民间美术资源的渊源、分类、特性,并找出规律,筛选出可用的资源。内蒙古自治区横跨中国东西,有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蒙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同地域有不同特色的蒙古族民间文化,种类繁多,为课程资源的发掘提供了大量的、有效资源。通过田野调查、书籍查阅、专家咨询、网上搜索等途径,多种途径补充相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研究需要对现有的资源进行了梳理,分别从蒙古族日常穿着使用的服装、家具、图案、刺绣、工艺品、剪纸等艺术门类上整理,每类又根据其使用的情况进行了分类。主要从色彩、造型和技法等方面入手,通过分析总结提炼出蒙古族民间美术代表性的可以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艺术特征。

一、艺术创作动机的童真原发性

民间美术的出现就是伴随着人类对美有懵懂意识开始的,它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与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并不象宫廷艺术和庙堂艺术高高在上,而是一直伴随这广大劳动人们的生产和劳动向前发展着。它并非粗俗简陋,而是极具哲学、美学、人类学、社会学的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和凝聚,它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的点滴生活当中。内蒙古民间美术与其它民间艺术具有共同性,都是以(1)生命为主题祈求繁衍与生存,(2)祈祷祝福吉祥的民间吉祥艺术文化内涵,(3)驱灾辟邪是民间吉祥艺术信仰中的另一种文化内涵。这些都是追寻尽善尽美,祈福纳吉的审美思想,这是值得现代艺术设计借鉴和运用的。例如一些剪纸作品中会出现柳枝插在敖包上的表现内容,其表达的就是草原上的牧民祈求多子多福的祝福含义。

二、“求全求满”的艺术表达

蒙古族民间美术的造型语言不只限制于表现对象的外在造型和事物的固有属性。而是以创作设计者的“心”为中心,根据自己的理想意念和意象,用“心象”的感知幻觉去补充看不全的内容,所以这些设计者创造的艺术形象都是随性的,或是秩序美的概括,或是装饰美的平衡,或是简练而抽象,或是大胆奔放而夸张。蒙古族民间美术的表达既有本民族的原始审美趣味,同时也融合了其它周边民族的艺术特点,民间美术的相互传播融合本身就是再创作再发展的活动。相互融合的民间美术创作来说就是不断加入不断删减的过程,无论如何改动,民间美术最终的传统美学的“求全求美”的思想宗旨始终得以保留。

三、蒙古族民间美术的造型语言

蒙古族由于受生活的地理环境的影响,性格都很直爽,并且热爱生活,所以在图案方面具有自己的鲜明的艺术特色。

(一)蒙古族图案的造型语言特点:

蒙古语图案称为“贺乌嘎拉吉”,卷曲类图案叫“乌嘎拉吉”,其他类叫“贺”蒙古族图案的种类分别有:一为自然纹样、二为吉祥纹样。

1.卷曲是蒙古族民间美术中图案造型最重要的特点

蒙古族的抽象型卷曲纹既不是以叶形为主要表达,也不是以花为主要表达,而是以近似盘羊犄角卷曲对称的线条为主,这种图案也叫“乌嘎拉吉”。卷曲多表现的是虚实、重复、对比、多样统一等形式美感。而蒙古族的卷曲纹较少的出现粗细变化,所以显得更加简洁和粗壮,既能折射出曲线的阴柔美又能表现出力量美,充分体现了自然朴拙、粗犷劲美的草原风格。富有节奏的和韵律的卷曲花纹象征着草原上的生生不息、牲畜兴旺,吉祥美好的寓意。草原上的草经过风吹也会呈现出卷曲的造型,预示着草原上水草丰美,这样就可以养育草原上的更多牛羊,也代表着蒙古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蒙古族民间美术中图案造型常用的构形方法

“圆满”一直是民间美术的表达思维,所以对称就成了最主要的构形方法。这与中国的阴阳审美意识是相一致的。

(1)对称,对称双数中包含着和、完美的寓意。蒙古图案中对称的莲花花瓣、、山纹、水纹、图案,

(2)重复,蒙古族图案确定基本的单体形态后,构成方法是中心点向四周发射的重复,或者是又四周向中心发射的重复。或者是整个画面的重复构成。

3.几何构成,直线曲线相互转换的艺术表现手法

民间艺术活动方案篇3

关键词:民间艺术;学前教育;美术人才;培养;畲族图案艺术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

民间艺术作为人类发展中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独特的民族文化,所具有的教育价值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将民间艺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环节当中,不仅能实现文化的传承,而且还能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学前教育美术人才培养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存在诸多实际问题。如何将民间艺术引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中,是学校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要予以高度的重视。

一、畲族图案艺术概述

畲族图案独特的造型、源远的历史文化内涵承载着畲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鲜明的乡土风格和地域特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从畲族图案的来源来看,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畲族图案产生于民间信仰和神话传说;其二,畲族图案来源于人民生活中的各种物象,在不断发展中形成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符号。畲族图案内容丰富,有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和龙凤仙人等,最具代表性的是鱼龙纹饰和凤鸟纹饰;从图案的构成形式可分为独幅图案、连续图案和综合图案。

二、民间艺术对学前教育美术人才培养的意义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将其应用到学前教育美术人才培养工作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本土文化深入了解,实现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和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将民间艺术应用于美术人才的培养,能让学生体验和发现生活环境中的民间美术,有利于学生了解本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情况,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在信息时代,传统的师徒相传方式已经越来越少,学校成为传统文化保护、弘扬和传承的重要阵地,将民间美术引入到学校教育中,为弘扬民间艺术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多学科的融合,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图案艺术通常包括历史、色彩等内容,可作为学科间教学活动的链接,实现多学科的融合贯穿。同时,民间艺术还为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使得教学内容更充足,特别是对民间艺术作品的创作,能极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畲族图案艺术在学前教育美术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1.调整学科比例,健全课程设置

将畲族图案艺术应用于学前教育美术人才培养中,先要对学科比例进行必要的调整,适当地增加美术课时,使学生有足够的课时学习相关的知识内容,构建连贯且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也要对课堂教学效果实现灵活掌控,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度增减。在进行畲族图案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行素描练习;在色彩教学中,加入彩铅和油画棒的运用;同时增加鉴赏课程,让学生从简单的形象为入手,加深学生对纹样的理解,培养其对畲族图案的兴趣,再运用木、泥、纸、石等材料对畲族图案进行仿造,以此来完成对民间艺术的教学实践,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2.探索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民间艺术在学前教育美术人才培养中的应用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和创新,使学生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产生创造性的思维。首先,教师可以在美术课堂中播放音乐或引入游戏,为学生营造轻松的氛围;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畲族图案艺术,如“盘瓠崇拜”等畲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信仰,了解其原始图腾观念的延伸和外化的表现;最后,可以带领学生到美术馆、博物馆去领略畲族图案艺术的魅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将民间艺术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例如,畲族图案中的另一美学原则就是节奏和韵律,繁杂的画面变得井然有序,也是畲族图案的艺术表现之一,最为常见的就是点状图形、线状图形和回形纹等,因此要对其重复变化产生的韵律美实现透彻的分析。

四、优化教学环境,增加实习机会

为了体现民间美术教学的实效性,还需教师在课堂进行示范教学,让学生能近距离地观察畲族图案,实习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途径。通过实习,在实践中发现自身专业的不足,从而将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好地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学前教育美术人才应在实习中对幼儿的特点进行探究,对民间美术教学进行修正,通过手工和绘画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热情,而教师也要把握学生实际美术能力,并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学前教育美术教学应符合幼儿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将抽象的图案转换成形象具体的内容。

五、建立考察基地,设立民间美术研究机构

在学前教育美术人才培养中应用民间艺术,还需要在校外建立考察基地,在校内设立民间美术研究机构。一方面,可以聘请知名的畲族艺术家到课堂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而学生在基地中可以对畲族艺术作品进行观察和触摸,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认同感。如畲族如意扁方,也被称之为银板插,其长约16厘米,宽约2厘米,形如目鱼骨,还绘有花草等纹饰,总体上呈现出非对称性的视觉平衡;另一方面,设立民间美术研究机构,能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推动畲族图案艺术的发展,并创建实践操作性强的创作系统,在民间美术艺术的基础之上创造出更丰富的成果。

综上所述,畲族图案作为民间美术文化,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将畲族图案艺术应用到学前教育美术人才培养的机制当中,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对民间传统艺术起到保护和传承的作用,还丰富了专业教学内容,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还应围绕民间艺术对学前教育美术人才培养问题进一步探究,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邵统平.三年制高专学前教育美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J].现代妇女(下旬刊),2014(12).

[2]邰康锋.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决策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6):81-85.

[3]何桂云.当地民间艺术融入高职学前专业美术教育的原则――以罗山皮影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6(10):70-71.

[4]钟朝芳.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和民间艺术的传承――以东阳木雕技术学校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5):21-24.

民间艺术活动方案篇4

关键词:山西民间刺绣;视觉艺术;艺术审美

刺绣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炎帝、黄帝等上古帝王时期,据《尚书虞书》记载舜命禹制作章服,舜说:“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此为“天子衮服十二章”的来历,刺绣中的十二章纹样是已知最早的刺绣纹样,这些纹样都具有明确的象征意义。如,日月星辰象征照临无私,山象征稳重镇定。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刺绣艺术的创作思想:“凡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①

一、山西民间刺绣的审美特性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最早发源地,悠久的历史也促使山西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山西民间刺绣诞生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承载着普罗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出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和情感寄托。刺绣在民间生活用品中随处可见,门帘、坐垫、桌布、鞋垫、被面、手套、枕套、荷包、手帕等上面都有心灵手巧的妇女们绣制出的精美图案,这些作品纯朴率真、色彩鲜艳丰富、针法灵活多变、造型夸张独特、手工灵巧细致,是山西民间艺术的瑰宝,是民间艺术中的重要部分。山西民间刺绣是三晋文化与民间艺术风情的体现,受到山西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的影响展现出一种纯朴、粗犷、热烈的艺术特色。晋绣的历史宛如山西的历史一般源远流长,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浓艳、丰厚、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山西民间刺绣艺术便扎根于这片优渥的土壤,受到山西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民俗文化与思想内涵等方方面面的影响,成长为瑰丽灿烂的民间艺术奇葩。《诗经唐风扬之水》中的“素衣朱襮”“素衣朱绣”即描述了当时唐地山西的精湛刺绣艺术。

二、山西民间刺绣的艺术特点

(一)山西民间刺绣的题材与内容山西民间刺绣题材广泛,是古代劳动妇女凭借自身的生活实践经验,加入丰富的想象而创造出的生动又独具特色的刺绣图案。在她们的创作中取材十分广泛,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历史典故,舞台戏剧都能够成为创作内容。主题也丰富多变,喜鹊登梅、松鹤延年、鱼跃龙门、莲生贵子、百花争艳等等都深受百姓们的喜爱。弗朗兹博厄斯《原始艺术》中写道“表现艺术的作用并不是单纯靠其形式影响人们,而是靠内容,甚至主要是靠内容发生作用,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使得表现艺术具有感情的特色。”山西民间刺绣主题承载着妇女们内敛而细腻的情感,具有象征意义。在山西民间刺绣中吉祥动物图案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以瑞兽为主的麒麟、蝙蝠、鹤、羊等动物由于谐音和外形代表了吉祥富足、健康福寿等寓意,在婚丧嫁娶、年节宴席等民间活动中经常使用。例如龙凤合体象征龙凤呈祥,是阴阳结合的暗喻,十分切合古人对繁衍后代的期望、鸳鸯象征夫妻恩爱和顺、鱼谐音“余”象征连年有余。在山西民间刺绣中动物图案多与植物图案组合,如《莲年有鱼》(图1)和《荷花》(图2)图,主题不同但是主要元素相同,鱼与荷花相依相生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山西民间刺绣主要植物元素有荷花、梅花、石榴、牡丹、葫芦等。荷花是纯洁的象征,它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也是民间妇女们所喜爱的,又因莲蓬多子,也有多子多福的寓意;牡丹花瓣繁复艳丽象征富贵;葫芦藤蔓连绵象征繁衍。据传,在尧都平阳一代出现了最早的音乐活动,记载在《吕氏春秋古乐》中。歌舞音乐的发展也促生了戏曲的繁荣,山西戏曲历史文化遗迹十分丰富,如彩陶百戏楼模型、汉墓的歌舞陶俑等。在娱乐活动比较匮乏的年代,听戏看戏成为了山西人唯一的精神生活,只要某一村庄演一台戏十里八乡的人都会赶来看戏,他们善于品戏评戏并且从戏中获得历史知识、学习分辨忠奸善恶,开阔眼界,可以说戏曲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因此戏曲成为了山西民间刺绣的一大主要内容,妇女们一边欣赏台上的戏曲,一边做着手中的绣活,为了保留住台上最为经典的情节,她们把演员的动态神情、衣物配饰借鉴进来,再加入自己对戏曲的认知与对美的理解,创作出的戏曲刺绣既美观又极具纪念意义。在山西民间刺绣中几何纹样与文字图案也占据很大部分。几何纹样源于编织物的结构形式,编织物与其他器物接触而产生印痕,因此人们受到启发创作出了几何纹样。民间妇女们对自然形态的物体进行归纳、分析和提炼,形成了固化的特定图案。常用的纹样有圆点纹、矩形纹、波浪纹和三角纹等。常见的文字有“福、禄、寿、囍、招财、进宝”等吉祥字样。除了纯文字的装饰还会将文字图案化,是民间妇女们对于图形的巧妙处理。

(二)山西民间刺绣的造型方法山西民间刺绣是实用性与装饰性完美结合的民间艺术作品。劳动妇女们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将所见与所感通过灵巧的双手绣制出来。在她们的艺术作品中倾注了对生活的体会和感悟,主要造型手法有夸张变形、抽象变形和适形变形。1.夸张变形“艺术即是夸张”表明夸张的手法在艺术中的重要作用。艺术家用夸张手法表现作品主题,用变形表现作品形体。苏轼论画名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意指艺术表现不应该只停留在形似之上。在艺术创作中应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做到变形有方、夸张有度。从青铜器到金银器皿、玉雕、玉器等工艺美术品的纹样造型中可见民间艺术家们对使用夸张变形手法的游刃有余。山西民间刺绣大胆吸收这些工艺美术品的造型特点,将自己所见的植物、动物、人物等元素先进行细致的观察然后用自己所理解的方式简化、平面化,不受实物束缚来表现主题与特征。在造型上重神不重形,保留基本特征的同时大胆变形夸张,加上明快的色彩搭配,创作出简洁美丽的刺绣图形。2.抽象变形抽象变形手法是概括造型最常见的技法,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道:“由艺术概念的统一所导致的简化性,决不是与复杂性相对立的性质,只有当他掌握了世界的无限丰富性,而不是逃向贫乏孤立时,才能显示出简化性的真正优点。”在我国传统装饰图案中抽象变形手法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从自然界中观察到一个事物,通过想象用极简单的线条概括现实物体的形象,平衡繁简关系,用简单的图形表达丰富的内容。山西民间刺绣图案中使用这种造型方式创造出了许多灵巧生动的形象。3.象形与适形民间刺绣的实用性,决定了使用地方的不同其图案也应相应调整以适应整体形式的需要。例如衣服领子、袖口、小孩围嘴、老虎鞋等,在不规则的几何图形中需要进行适当变形,使图案与绣品轮廓相吻合。如图3虎型围嘴,又称“涎衣”,通常为圆形,后颈开口。这件围嘴以虎为形状,虎是力量与勇猛的化身,《山海经》中记录了“虎食百鬼”的传说,虎型图案使用在此处意味驱邪去病,消灾免祸。为了适合围嘴的轮廓,将虎身适度变形贴合整体形式,使绣品活泼生动,又充满童趣;再使用装饰边框填补空余部分,增加作品装饰感。图4为《凤穿牡丹》团花刺绣,凤凰象征太平吉祥,牡丹为花中之王被称为富贵花,凤凰与牡丹共同组合蕴意“吉祥富贵”。图案元素集中,凤凰与牡丹不分彼此,大小位置分布均匀,将主体布置好以后,通过添加不同大小形状的牡丹,使画面饱满适应绣品轮廓。

(三)山西民间刺绣的色彩艺术1.色彩的装饰性山西民间刺绣色彩鲜艳亮丽、浓艳热烈,配色自成体系。山西刺绣色彩使用种类不多,强调用色少而精巧,通过把握用色节奏,调节用色的韵律感和节奏感来起到丰富和谐的视觉效果。用色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幅作品的第一印象。山西民间刺绣用色有很显著的特征,通常使用黑、白、红、蓝、黄五色为基本色,强调纯色对比,平衡对比与和谐,注重装饰效果。以色彩艳丽为美的山西刺绣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色彩使用规律。首先,对比色。只有调和没有对比缺乏精神,只有对比没有调和不统一,借助色彩的冷暖对比,通过调整色彩的面积、形状,以其中一种色调为主,再使用小面积的对比色来陪衬和点缀,使整体色调和谐统一。如图5山西忻州地区荷包刺绣《伏羲女娲》,在黑色底上施以黄色、红色、白色的浅色丝线,绣制出作品的主体元素产生强烈的视觉对比,又添加了少量的紫色与深蓝浅蓝做调和绣出细节,搭配大面积白色的边框,辅以红色色块作为点缀,使整个荷包色彩对比强烈,沉稳大方又不失活泼可爱。其次,使用黄色、白色、黑色绣出元素的边框,如图6画面色彩使用很少,但是用相同的色彩不同的色块分散在不同的位置,既不孤立又不过于统一,使用绣线做边框调和绣品的色彩,增强装饰性的同时使整体更加和谐。2.色彩的象征性山西作为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也深受我国传统五行五色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色彩的象征性与传统哲学观、伦理道德观相融合,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与政治观念,表现出中国传统礼教和等级制度。五行五色观念依阴阳五行而生,在漫长的历史中渗入民间,在发展中使色彩多了人情味。色彩是艺术与设计中重要的传播情绪、表达思想的媒介。山西人纯朴敦厚不善言辞表达,因此刺绣作品就成为了民间妇女们寄托情感的媒介。

民间艺术活动方案篇5

[关键词]文化艺术;艺术档案管理

做好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承接历史、服务当代、造福子孙是时代赋予我们艺术档案管理者的应尽义务和光荣职责。如何有效、科学管理艺术档案是我们艺术档案管理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思考、研究的课题。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的边陲省份,历史悠久,文化艺术源远流长。但是,由于劳苦大众过去都没有文化,民间艺人多是文盲,他们虽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却没有留下完整的艺术档案。解放后,尽管加强了收集、挖掘、整理的工作,但由于对建立艺术档案认识不足,加上十年“”的破坏,各个演出团体的艺术档案也并未健全,就连所存的艺术资料也由于保管得不好不甚齐全。若不及时采取措施,迅速建立艺术档案,并进行科学管理,便无法系统地、完整地把这些资料保存下来传之后代。特别是那些至今还保存在老艺人手里的资料,如不及时抢救,随时有失传的危险。后人必将借助我们的经验,所以我们切不可再让后人搜集、挖掘,对我们的工作进行考古了。因此,我们必须把各种文化艺术资料搜集起来,把经验集中起来,建立、健全艺术档案为当前工作创造方便条件,也为今后艺术研究提供可靠、完备的资料和可借鉴的经验。

坚持“二为”方向,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开发利用艺术档案信息资源的出发点和归属。在服务工作中,艺术档案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以提供艺术档案信息为手段,通过开设档案阅览室、编纂档案目录、陈列档案信息及其研究成果等多种形式,为领导机关决策咨询服务,为艺术生产、科研、教学和对外交流服务,为艺术工作者学习、借鉴提高素养服务,为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服务。在服务工作中,艺术档案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坚持“双百”方针,以科学的态度,需要经常对掌管的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不同来源、不同内容和不同形式的档案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挖掘加工、更新剔旧、分门别类的研究整理工作;需要经常对不同时期的不同服务单位、不同阅览对象、不同研究课题进行了解和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提供能够全面准确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艺术门类代表作、不同艺术流派代表人物及重大艺术活动的档案信息咨询服务。

笔者认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是实现文化艺术档案有效管理的重要条件。

妥善保管和开发利用的关系。收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利用,这是信息服务工作的基本宗旨。积累材料的多和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更何况,开发利用的实际需要,正是挖掘整理艺术档案信息的大好良机。艺术档案是社会共同财富,束之高阁、藏之深闺,既不利于档案资源的利用,也束缚了艺术档案事业的发展,我们应该具有开放的观念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在发展中服务,在服务中加快发展。

阶段性征集和长期积累的关系。由于历史原因,或者是服务当前中心工作的需要,阶段性或突击完成某个专题的征集整理、归档入藏任务,是不可避免的。但艺术档案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制定比较可行、相对长远的发展规划。对已经形成的材料,要专题、有计划地收集归档。对正在进行的艺术活动,要主动跟踪,掌握动态。对即将开展的活动,也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制定工作预案,不打无准备之仗。

民间艺术活动方案篇6

【关键词】儿童化;艺术课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花蓝”在历代都包含着不同的文化含义。深深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的“青花蓝”,其审美意蕴与鲜明的视觉符号已成为民间艺术品设计的发掘点之一。在诸多民间工艺品中,蓝底白花或是白底蓝花的青花布、青花瓷(瓶、盘)是中国民间工艺品中的奇葩,它们以素净的、蓝白对比的色彩美,富有艺术性的装饰美,吸引大众的眼球,深受大家的喜爱。孩子们对这种蓝白对比的色彩也非常敏感,他们常常围在一起欣赏从家里收集来的蓝印花布、青花瓷的酒瓶、盆子,相互交流其颜色与图案花纹,并能充分地想象蓝色代表什么、白色代表什么,用稚拙的语言表达出心中对美的感受。“中国蓝”这一特色主题活动也就在幼儿的兴趣中应运而生了。在“中国蓝”特色主题活动中,我们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儿童的视角思考、看待问题,关注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学习过程,基于儿童的经验与兴趣,以儿童化的理念对主题活动的目标、内容等进行再设计、再构建,使原有的主题活动更具特色、更适宜幼儿,引导幼儿愉快、自主地认同、接纳并获得相关的民间艺术经验,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从幼儿的立场确立课程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强调幼儿的全面发展,强调教育目标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及各类教育形式中的渗透。在《纲要》理念指引下,我们对“中国蓝”特色主题活动进行了再审议,发现以往在主题活动目标的确立中,虽然考虑到了幼儿的生活水平与认知经验,考虑到了民间艺术的特性,但往往偏向于从“教”的角度考虑问题,缺乏从“学”的角度思考,对幼儿在活动中的感受与体验考虑不周全。随着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以及儿童化理念的不断更新,我们不断明晰园本课程目标、完善主题实施目标、构建特色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幼儿的感知、体验。(一)明晰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对课程的实施起着统领作用。“中国蓝”是一个民间艺术特色主题,我们将课程目标的侧重点放在艺术方面,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帮助教师不断明晰民间艺术课程目标。首先,通过专题讲座提升教师的课程理论知识,增强教师对课程目标的理解,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早期教育•教育科研2017.10度,统一了教师对课程目标的认识。在讲座、研讨、反思中使教师明确课程目标的内涵、目标在课程中的作用、目标与幼儿发展的关系。其次,我们在一次次研讨互动中逐步修正完善了民间艺术课程目标。另外,深入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艺术篇,进一步明晰民间艺术课程目标。(二)修正主题目标。随着教育对象的不断变化,我们不断思考主题实施目标的适切性,努力完善主题目标。通过课程审议引领教师分析原有目标,提出更切合主题、更具针对性、更能清楚表述幼儿发展水平的目标。在“中国蓝”主题活动中,我们注重考虑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参照《指南》艺术领域中的5~6岁幼儿的典型表现来确定目标。同时兼顾语言、社会、健康、科学等其他领域目标,全面、综合地确定主题活动目标:(1)愿意欣赏并喜爱民间工艺品,认识几种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青花工艺品,了解其制作过程。(2)通过欣赏,感知青花工艺品蓝白对比的色彩美,图案的装饰美,并能用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3)探索运用折、剪、印染等方法来进行装饰、制作简单的青花作品,提高动手操作能力。(4)用制作的青花作品进行艺术表演活动、讲述活动,喜欢参加艺术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三)细化活动目标。每一个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活动目标是否合理、明确,因此我们注重活动目标的研究。引导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水平制定适宜的活动目标,力求每个活动都能站在幼儿的角度来思考并确立。在“青花瓷”活动中,我们依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以青花瓷器展销会的内容设计线索,通过参观、收集、交流、欣赏、绘制等方式,学习单独纹样、连续纹样及情节画等不同装饰方法,简单了解青花纹样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感受青花饰品独特的韵味。如在“青花瓷瓶”活动中,我们细化了活动目标:(1)欣赏青花瓷,初步感受到白底青花的古朴简约美。(2)知道青花瓷是中国人发明的,尝试用多种线条、图案绘制青花,装饰废旧瓶子。(3)体验变废为宝的成功快乐。通过不断细化具体的活动目标,使幼儿在每次活动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以幼儿的经验开发课程资源

(一)幼儿为本,合理选择资源。民间资源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但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幼儿园的孩子。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资源的教育意义来甄别选择、合理开发利用。我们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幼儿兴趣的培养和激发。一方面将成人化的民间传统艺术儿童化。如,将操作烦琐的蜡染改为简便的宣纸印染;将精细的丝线刺绣变为比较安全且容易掌握的毛线刺绣;将高要求的编织技巧简化为幼儿穿线、编玩小玩意的游戏性活动,等等。另一方面,改编传统的童谣、游戏玩法,以贴近幼儿生活的经验,使幼儿感兴趣。如,晨间活动时,踢毽子、抬轿子、跳竹竿、斗鸡等民间体育游戏深受幼儿的喜爱,幼儿玩得开心、投入;活动区角,织布、编网、撕纸、剪纸、印染、陶泥等民间工艺操作活动更是吸引着幼儿参与。(二)面向家长,灵活拓展资源。家长有不同的知识和专业背景,是我们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我们采用“嘉宾有约”的形式把家长请进幼儿园,协助幼儿做活动调查、收集民间游戏资料。同时请家长参与到孩子们的民间特色活动中来,如,“青花瓶制作”“青花布时装表演”“青花扇展演”等活动。这不仅增进了家长对幼儿园课程的了解,同时也扩展了我们的课程资源,使课程活动更贴近幼儿。(三)立足教师,挖掘特长资源。教师是园本课程实施的关键,教师自身就是实施园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我们注重培养教师自身实施民间艺术园本课程所需要的技能技巧、教学素养、民间艺术素养。根据各人的特长、爱好,成立了教师学习培训小组:民间乐器培训、民间技艺培训、民间戏曲培训等,为实施民间艺术课程提供保障。同时,积极利用教师的特长,鼓励教师自己设计班级特色,力求使编织、剪纸、印染等民间艺术通过教师的引导在幼儿身上得到传承。

三、从幼儿的视角设计课程内容

一些实践性强和可操作的民间游戏材料,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本地区特有的民间工艺,与幼儿生活世界紧密联系的传统民俗节日等资源都是民间艺术课程内容设计的可选择内容。在建构“中国蓝”这一主题内容的过程中,我们抓住青花布、青花瓷蓝白对比的色彩,让幼儿在活动中提升发现美、感受美的情趣;抓住青花布、青花瓷上图案排列的规律性、装饰性,让幼儿在活动中探索不同装饰的方法,提高表现美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主题目标确定后,我们主要采用小组研讨、课程审议等方式来选择课程内容,教师们通过网络、书籍等渠道,收集有关特色主题的活动内容,为研讨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整个研讨活动中,教师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各抒己见,从活动目标、内容、形式及材料的收集、家长工作、环境创设等方面一一进行商讨。(一)布置凸显“中国蓝”特色的环境。环境是重要的课程内容,为了能更好地落实主题目标,真正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我们在制订主题计划时,充分考虑到环境的创设与布置,形成“人墙对话”和“人物对话”。如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收集各种青花的物品和材料,教室内以展览的形式布置蓝印花布、青花瓷盘、瓶展览会,让幼儿随时与这些物品和材料形成互动、对话,让他们置身于“青花”似的清新脱俗环境中。各班还创设了“中国蓝”的主题墙和作品展示区,充分反映这一主题活动实施的轨迹与过程,这不仅可以让幼儿在欣赏与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操作与成功的快乐,同时也让家长了解我们的课程实施情况以及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在活动区游戏中,将自制好的白底蓝花的肚兜、旗袍、围裙;扇子、伞、头巾等提供在表演区让幼儿自主选择。提供蓝白颜料、硬纸板、背心袋、蓝色手工纸等,让幼儿在动手区自主创意。将各类民间工艺品图片布置在语言区,让幼儿自主讲述和欣赏。(二)设计体现“中国蓝”特色的内容。在“青花布”的活动中,有收集活动“青花布”,利用一些网络资源,播放蓝印花布制作过程的视频,使孩子进一步了解、熟悉蓝印花布;有欣赏活动“蓝印花布”,通过欣赏蓝印花布的色彩——图案——图案的排列——图案的组成,使孩子充分认识与感受蓝印花布的色彩美与图案美,初步了解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增强民族自豪感,并对蓝印花布产生喜爱之情;有制作活动“漂亮的围裙、肚兜真漂亮”,让幼儿来大胆设计蓝印花布的花纹,运用剪纸、蔬菜拓印等方法装饰在旗袍、肚兜等服饰上;有展示活动“青花时装表演”,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参与进来和孩子一起来设计蓝印花布的服装,配上音乐,让孩子穿着自制的蓝底白花的衣服进行时装表演,体验制作与表演的乐趣。在“青花伞”的活动中,我们围绕“感知青花伞的图案美与花纹美、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尝试运用中心对称的方法装饰青花伞”等活动目标,设计了多个主题活动内容。如在收集活动中与家长共同收集有关青花伞的图片、实物、视频;把师幼共同收集的物品布置在活动区域,供幼儿欣赏游戏。通过收集活动让幼儿对青花伞有初步的认识和喜爱。“欣赏伞面”活动中,欣赏ppt感知青花图案的特点,让幼儿了解青花花纹的题材有山水、人物、动物等,初步了解牡丹、鱼、婴戏纹所表达的吉祥寓意;观察不同装饰方法的伞面,了解单独纹样、中心对称、边缘连续花纹等装饰方法;感知青花伞的美,喜欢青花伞。“设计青花伞”活动中,让幼儿通过同伴讨论、自由创意等途径设计装饰青花伞,体验创作的乐趣,提升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青花伞展示”活动中,幼儿拿着自己设计的青花伞在“青花瓷”音乐背景下表演展示,提升艺术表现力。民间艺术课程实施不仅是课改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是创造的过程,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不仅丰富了课程建设的内涵,同时也营造了课程的本土创新文化,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教育竞争力。

作者:钱琴单位:无锡市甘露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2]叶芝明.民间艺术教育“儿童化的探索”[J].早期教育.2011,(07/08).

[3]赵玉兰.幼儿园民间艺术教育课程开发[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民间艺术活动方案篇7

关键词:吉祥图案;视觉符号;设计

纵览中国传统民间美术,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突出而有趣的现象,即大量以吉祥为主题的作品在历代民间艺术家手中重复创作。虽然它们也体现了巧拙之分、质材之异,但其表达的主题及主题语境表象却是永恒不变的。它看似肤浅,实则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它看似世俗,实则诗情盎然、雅意无限。装饰纹样的吉祥主题,不仅表明了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理想,也以寓意的方式表现了人们对改变生存环境的艰苦努力和克服困难的伟大意志。它既是理想性的,又是现实性的;既有客观性的,又有主观性的。

1中国传统图案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向往、追求美好生活和吉祥寓意的装饰图案。这些图案巧妙地应用人物、走兽、花卉鸟禽、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文字等,以神话传说、民间谚语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来祈福求祥。先民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在保持与自然物象的基本结构特征相吻合的前提下,应用的传统手工装饰塑造的纹饰造型自由、想象丰富、变形多样。传统装饰图案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就已出现。最早的装饰纹样主要应用在基本的生活器皿上,以满足人们生活的最低需求。随着时代的进化、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图案开始应用在作为剩余产品交换的商品之中,从而促进了原始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进入奴隶社会的商周时期,中国冶炼技术发展到了新的水平,青铜器造型及其图案艺术进入中国历史上装饰艺术的鼎盛时期。到了封建社会各朝代的宫廷皇室为体现其显赫权势,在皇宫建筑、御膳用品、室内陈设方面极为奢华,不惜用大量人力物力精心设计制作,同时也推动了中国工艺美术向前发展,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图案的载体主要有两大类:宫廷及上层社会的器物、庶民老百姓的生活用品。前者多被称为“宫廷专业图案”,后者被称为“民间图案”。二者在装饰内容上没有本质的区别,多表现扬善惩恶、避鬼驱邪、大富大贵、吉祥如意。宫廷图案追求材质工艺的精致,民间图案则多随意、豪放,表达乡俗之情。在中华民族艺术百花园里,无论是不同的阶层、不同的民族还是不同的区域,其作为图案都有着相同的意义,即烘托主体、祈福纳祥。传统装饰图案从表现物象的种类看,有动物图案、花卉、汉字图案、吉祥图案等。其中,吉祥图案以其民俗性、大众化的特点,在装饰图案中历史最长、应用最广,在中国大地上始终具有坚实的基础和极强的生命力。

2吉祥图案的符号化审美意蕴

吉祥寓意福、禄、寿、喜、财,是中国传统装饰图案表现的主题,具有较强的中华民俗特点,比起其他形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更富有象征性和直观性,内容与形式也更完美。尤其是在一些偏远的乡村,人们保存了这种形式,并世代相传。在中国民间,流传着许多蕴含吉祥意义的图案,每逢年节或喜庆的日子,人们都喜欢用这些吉祥图案装饰自己的房间和物品,以表现对良辰佳节的庆贺、对美好事物的精神追求和祈盼,也反映了人们向往美好物质生活、寻求精神慰藉的心理。

中国的吉祥图案表现形式大体有字形吉祥图案。主要有双喜图案,其含意是双喜临门,大吉大利;寿字、福禄双全图案;字形结合吉祥图案,如蝙蝠和寿字组成的图案,蝙蝠的“蝠”与幸福的“福”同音,有幸福长寿的意思;单独形图案,如喜鹤与梅花,有“喜上眉梢”的含意;对称形图案,如双喜、双鱼,寓意好事成双;正反对称图案,如正反“福”字、“有”字,意思是福顺福到,顺也有、倒也有,在中国农村常被用到收藏谷物的器具及居宅大门上。

在人与自然长期的斗争中,人们爱用美丽温柔、雄健威猛的动物比喻男女刚柔的性格,并应用于装饰图案之中,如龙凤龟、麒麟、狮子、仙鹤等是人们想象中的瑞禽仁兽。在民间,龙凤纹饰则更多,如“龙凤呈祥”“双龙戏珠”等。龙凤纹饰图形有其深刻而广泛的含意,龙集地上和水中威猛禽兽于一身,凤则集天上飞禽美丽于一体,两者相连多寓意男女爱情喜庆而美满,龙在更多时候象征了中华民族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它们组成的文字和图形已成为寓意人世间阴阳和合、阴柔与阳刚的美好的词和符号。

中国吉祥图案的内容大体有吉祥求福、长寿喜庆等类型。其中,数字在这些图案中也有着重要的美学含意,是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例如,双喜盈门、三羊开泰、五子登科、六六大顺、八仙过海、九龙戏珠、十全十美、百吉、百利、百鄣韧及福每一个吉祥图案在民间都有动人的故事和传说。

中国吉祥图案的构成素材来自人们熟悉和喜爱的事物、民间传说及宗教故事,在此基础上加以想象、添加和整理。艺术表现语言多以直喻、隐喻、求全、谐音、象征为主,如五福捧寿图案,图案中五个蝙蝠环绕着一个“寿”字,五福是长寿、宝贵、康宁、道德、善终;百吉图案,也叫“盘长”,它无头无尾,无始无终,可以想象为许多个“结”字,借“百吉”之身象征“百事吉祥”。

3吉祥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符号化的应用

中国传统图案背后的浪漫情怀传递了先民们平静、乐观向上的人生信息,使后人们迷恋其中、难以割舍。对美好事物心存向往,其蕴含的精神意味同样适用于现代人的设计理念和视觉表达。我们在现代生活中处处可以发现将中国传统图案转换成设计符号的佳作。例如,大家熟悉的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采用的就是源于佛教“八宝”之一“盘长”图案造型,取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之意,迂回往复的线条象征现代通信网络,寓意信息社会中联通公司的通信事业井然有序、畅通无阻,同时也象征其事业无以穷尽、地久天长。这种传统与现代结合符号化的标志设计,增添了商业文化气息和团队亲和力。又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台标,借用了原始社会彩陶上的“凤鸟”图形,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现代感,反映了一种厚实的文化底蕴。近几年来,无论是在视觉传达、环境艺术还是服装设计上,都大量地应用了中国民族艺术元素将其符号化,如来自民间传说的奥运吉祥图形“福娃”及奥运开幕式舞美设计,都大量地应用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作为视觉语言,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民族艺术的魅力。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是东方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是其他艺术难以替代的,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那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熠熠生辉。透过中国传统艺术的历史延伸脉络,我们可以看出,艺术本身是一个开放系统,虽然不断受到现代新意识、新观念的冲击而更新和拓展,但其内涵与精神仍是民族文化历史长期沉淀的结晶。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融入现代设计之中,使民族文化精神与世界的设计语言相贯通,必定会使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并发扬光大。

民间艺术活动方案篇8

【关键词】设境育情;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欣赏;实效性

【abstract】establishtheJingteachfeelingistheconcernstudent'slearningprocess,thescenariowhichestablishstudyactivitygrowemotionofteachingform.passtoestablishJingtoteachafeelingabilityintheChinesenationoftheseniorhighschoolthetraditionthesenseofvisionartappreciatethelessonteachingthoroughthespiritcarryingthroughstudentethosinShanghaiCityeducationinstructionoutline,exaltationrealresults.establishJingtoteachfeelingattheexaltationseniorhighschoolracetraditionthesenseofvisionartappreciatethelessonrealresultsofthefunctionhaveconstructiontoheavilyappreciateatmosphereanddrawnearmentalstatedistance;enhancetoappreciatebeautycognitionprocess,theexaltationappreciatelevel;theexertiveemotionmovefunctionandpromotelessonoutsideexpand.establishtheJing'steachingthefeelingexaltationtraditionsenseofvisionoftheseniorhighschoolrace'sarttoappreciateteachingwithrealresultslessonpracticehasalreadyestablishedtoobserveandlearnexchangesofscenario,shapethoughtsandfeelings;establishthescenarioofgameactivity,theinterestingaspectmutuallymelt;establishascenarioofbeginthepractice,emotionexperience;establishascenarioofappreciatetheinvestigation,theemotionsublimate.establishtheJingteachthefeelingexaltationtraditionsenseofvisionoftheseniorhighschoolrace'sarttoappreciatethelessonrealresultsteachingstrategytohavealreadycomeclosestrategy,pointstrategy,interactionstrategy,encouragestrategy.

【Keywords】establishtheJingteachfeeling;thesenseofvisionartoftheracetradition;appreciate;Realresults

设境育情是指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创设学习活动的情境培育情感的教学形式。在高中中华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欣赏课教学中,通过设境育情能深入贯彻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提高实效性。

1.设境育情在提高高中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欣赏课实效性方面的作用

1.1营造浓郁的欣赏氛围,拉近心理距离。

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博大精深,中华民族艺术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高中阶段的艺术欣赏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其中的高中民族传统视觉艺术包括中国绘画、书法、工艺、雕塑、陶瓷等。由于上海的高中学生所在的国际大都市是一个开放且多元文化碰撞的环境,因此高中生对传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了解不太多,甚至个别有漠视的情况,针对学情在高中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欣赏课中采用设境育情的形式,如在艺术欣赏专用教室中展示有关的照片、图片、专题壁报、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以音乐配图片循环滚动等,增强了环境的感染力,营造了浓郁的欣赏民族传统视觉艺术的氛围,创设了面对面的欣赏情境,拉近了学生与民族传统视觉艺术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深厚的积极感情、认同感、亲近感,有利于学生从中吸取中华民族文化营养。

1.2强化审美认知过程,提高鉴赏水平。

设境育情符合上海市中学艺术课程标准中以审美为核心的要求,符合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应坚持认知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原则。认知活动是与人的情感活动紧密联系的,在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欣赏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引发学生对民族传统视觉艺术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入境入情,产生认知需要,获得审美的愉悦,进入艺术审美的良好状态。设境育情让学生在赏心悦目中体验民族文化的经久魅力,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关的教学环节,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开展艺术感知活动,主动参与欣赏过程,通过观察、思维、评议、交流、练习等活动,丰富学习经历,逐步学会欣赏和审美,加深对民族传统视觉艺术内容的理解,培养多种能力,促进人格发展,提高对民族传统视觉艺术鉴赏的水平。

1.3发挥情感迁移功能,促进课外拓展。

在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欣赏教学中通过设境育情获得以情动人、拨动心弦的教学效果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民族传统视觉艺术理解中形成艺术观念,有利于对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欣赏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外,发挥情感迁移的功能,主动去发现和关注身边生活中的民族艺术美,当再现相关的情境时,热爱民族传统视觉艺术的美好情感油然而升,养成对民族传统视觉艺术主动欣赏的习惯,并参于宣传、弘扬传统民族艺术文化。同时有利于有艺术爱好、艺术基础的学生课外深入拓展,发展个性挖掘艺术潜能,逐步形成艺术特长,传承传统民族艺术文化,成为民族传统视觉艺术的人才。

2.设境育情提高高中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欣赏课实效性的教学实践

2.1创设观摩交流的情境,陶冶情操。

设境育情要善于结合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创设观摩交流的情境,陶冶情操。例如在“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中,我校腾出专门的房间建为艺术展览馆,分别举办过中国书法展览和中国绘画展览,突出民族文化这个主题,展现校园文化风貌。在展出的作品中大部分是名家的作品。在展出期间,美术教师对美术社团的学生事先进行专门培训,然后在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欣赏课的教学阶段中,组织学生分班级分小组利用中午时间先进行观摩。要求学生带好观摩提纲,提纲内容包括有哪些名家作品?选择2——3位名家了解其生平和主要成就,并说说其作品主要有什么特点?在观摩时由美术教师和学校美术社团的学生成员在艺术展览馆内进行讲解,引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同时在学校举办艺术节期间组织相关的专题讲座,并安排学生分组代表在艺术欣赏课内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开展交流,激发艺术通感。艺术展览中展现的艺术家在文明创造过程中执着追求的精神风貌和名家人格激发了学生情感,使学生明确自身文化传承的使命,有利于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2.2创设游戏活动的情境,情趣相融。

设境育情要善于挖掘和补充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欣赏的教学内容,创设游戏活动的情境,达到情趣相融的效果。例如在新年来临前,根据民族传统风俗,教师设计了中华吉祥图案专题欣赏课。在中华吉祥图案专题欣赏课中,通过生活中的吉祥图案列举抢答,学生认识到一直到今天,吉祥图案仍然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中国民间,流传着许多蕴含吉祥意义的图案,每逢过年佳节或喜庆的日子,人们都喜欢用喜字,倒福字,拜年小孩,中国结等这些吉祥图案装饰自己的房间和物品,以表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良辰佳节的庆贺;通过讲中华吉祥图案历史小故事,学生了解到中国的吉祥图案最早开始于周代,后来在民间流传开来,到了明、清时期最为繁盛;通过中华吉祥图案分类的归类连线游戏,学生熟悉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分人物、花果草木、鸟兽鱼虫三类题材,其中表现的求福、求财、求官、求寿、婚姻、喜庆、农耕等都是和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通过采用多媒体手段重点欣赏了吉祥如意、纳福迎祥、年年有余、百事如意、松龄鹤寿、松鹤长春、龙凤呈祥等吉祥图案,品味内涵,开展吉祥图案寓意题解竟猜、分析交流探讨吉祥图案艺术表现特点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绕有兴趣地投入对吉祥图案艺术认知学习过程。学生共识到,吉祥图案凝聚着民族精神、反映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真实的诚挚的感情,鉴赏吉祥图案作品,领悟了人类真诚、关爱、善良、互助、向上、热爱生活等积极情感。吉祥图案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支奇丽的花朵,它那丰富的内涵、善美的理想,正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象征。

2.3创设动手练习的情境,情感体验。

设境育情要善于创设动手练习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去深刻理解艺术的创造源于艺术家对现实的感悟和心灵的反应,艺术的创造是激情与思想的结晶。如在工笔画欣赏课中,教师先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指导学生欣赏若干幅优秀的工笔画家的工笔画,这些工笔画古朴高雅、深不可测的意境令人神往;然后提出问题::工笔画是如何画出来的?如果你是一个画家,你会如何使用你的毛笔?师生共同回顾书法所体现的中国文化中的毛笔文化,指出工笔画对毛笔的选择及笔法的运用也是很有讲究的。接着教师示范使用毛笔画工笔画的线条,让学生通过观察尝试画出工笔画的线条并互相交流,学生欲欲而试,教师巡视指导;再采用多媒体手段对工笔画笔法细部中的描法开展欣赏。通过在欣赏中教师的指导,学生了解了工笔画对笔法的要求是比较高的,线条要画得光滑并有变化,所以描就成为了一种画法,出现了战国十八描的手法、钉头鼠尾描、高古游丝描、琴弦描等,历来有很多描法高手,甚至有一些毛笔也被称为铁画银钩等,而钩的时候则需要中锋运笔,下笔有神,运笔与书法一样是涩行的,体现了书画同源。关于中国古代画家采用积墨法,教师先演示,学生通过观察,理解了积墨法墨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不断染起来的,而每一层染得好不好就考验一个画家的功力了。最后让学生在古筝乐声中临摹一幅名作《竹雀图》的局部。选择若干学生临摹作品在大屏幕作交流后布置课后习作,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指导尝试创作。通过动手练习,学生体验艺术对象所蕴涵的审美意蕴,在尝试中了解艺术家独特的想象力、表现力,发展了学生的艺术感知力。激发了艺术创作的冲动,提高了艺术素养。

2.4创设鉴赏探究的情境,情感升华。

设境育情要善于针对高中学生好奇心理和抽象思维发展的特点,创设鉴赏探究的情境。如在世界文化遗产敦煌雕塑艺术欣赏课中,教师设计了分组模拟考察的活动,提出鉴赏探究的主题:敦煌雕塑艺术的特点。全课教学过程主要有四个环节,先分析中国地图和敦煌的俯瞰图,认识敦煌环境特点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中的一片绿洲,从俯瞰图中基本了解敦煌石窟数量及布局,使敦煌环境的荒凉与敦煌的雕塑艺术作品之丰富形成强烈的对比,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感受到这神密的土地,充满了艺术创作的灵性;然后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欣赏敦煌的代表性雕塑艺术作品,有敦煌的标志性建筑——山上凿出来的九层阁巨大佛像北大象等等;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及教师指导和归纳,共识到这些雕塑都不是一个时期的,每一时代的彩塑艺术,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显示出不同的艺术表现风格,唐代的石窟造像在莫高窟占了最大的比重,反映出唐代造像的兴盛及艺术风格、造型技巧的成熟与完美,是中华艺术的精华。敦煌彩塑的制作方式有圆塑、浮塑、影塑、悬塑。千姿百态的塑像显示了敦煌“塑匠“们娴熟的技艺、超人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接着重点观看中央电视台摄像的《敦煌再发现》,全方位考察158窟石窟雕塑内部精湛的雕塑特色,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模拟考察:整个洞窟雕塑作品的整体表现特色是什么?从局部观察,主体雕塑佛陀涅磐像(睡佛)有哪些造型特色?学生观看《敦煌再发现》后再一次热烈地讨论和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鉴赏中理解了中唐吐蕃统治时期所造的莫高窟第158窟大卧佛洞窟极富特色,采用了虚实相映的手法,主体雕塑采用了实体圆雕,而主体后面其他部分则采用了壁画手法,很有创意。人物动态刻画细致入微,十分传神,立体雕塑造像的存在,大大丰富了洞窟形制的表现形式,增加了洞窟艺术的内容,提高了对洞窟空间的使用,更使洞窟的整体布局显得层次分明。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洞窟墙上的壁画中发现了很多被破坏的历史痕迹,并联系敦煌大漠环境特点沙石随时都在侵蚀着珍贵的石窟艺术,激起了学生民族自尊心、社会责任感,在感受敦煌雕塑艺术魅力中情感升华。

3.设境育情提高高中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欣赏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3.1贴近策略。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贴近教学内容、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学生所处时代的成长环境,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课堂学习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的兴趣,增进学生对民族艺术和民族精神的感性认识。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和稳定的情感以达到教学目标,。

3.2重点策略。

以课程标准要求为指导,针对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围绕一个主题,创设情境,设计相关的教学环节,并使各环节构成互有联系的有机整体,唤起和激励学生审美冲动,,促进以审美为核心的欣赏经验的长期积累,为审美表现和传承作好准备

3.3互动策略。

师生互动中的教师的主导和指导能激活学生已有经验,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丰富的艺术欣赏和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分工、做好示范、注意答疑、交流指导、加强管理、适时调控、总结提高等方面,重视课堂生成性,通过师生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3.4激励策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参于欣赏活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将做、想、讲有机结合,调动听觉、动觉、视觉、触觉等,发挥学生艺术长处;在评价中运用激励策略,综合学生在欣赏课中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良好习惯、艺术表现、艺术创作和特长开展分项评价,激励学生热爱民族传统视觉艺术。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2]《上海市中学艺术课程标准》上海教育出版社

[3]《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

[4]《中国画的艺术与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

民间艺术活动方案篇9

【关键词】图案;图案元素;共构;文化空间

一、多维共构的蒙古族图案元素

(一)图案元素的存在空间学术意义上的“图案”包含诸多方面,尤其在某一少数民族的文化环境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我们这里所指的蒙古族图形泛指蒙古族当下审美文化中的图案符号,社会环境与文化语境的变化使得其间存在的传统图案、现代图案体现出丰富多样的情态,而本论文主要在于探讨蒙古族图案的构建及艺术手法。如在那达慕、祭敖包、祭长生天、祭火、祭灶等习俗中图案的存在意义服务于多样实用性,而其自身的样式从美学、审美构建而言还是有自足独立性的。蒙古族的祭祀活动是一个文化空间的组构,在存在状态上具有现实的物理空间场所,图案元素是这个场所的文化组构符号。蒙古族图案在个体及民众心理是民族精神、信仰文化的载体与传达纽带。同时在图案视觉感官中体现着美的原则与创作手段,这也是之所以我们称其为蒙古族图案的缘由,它蕴涵着多样的文化共性,更具本民族文化个性特色。

图案符号包含了蒙古族人民质朴的内在精神世界及特有的民族精神品质。在日常的生活中如蒙古包、饮食用具、家居等方方面面都有图案的存在样式,这些图案看似普通,实则意义丰满。既有基本的图案也有形制,这些视觉审美形态最终固化于民族的生活、祭祀、娱教等多种情态之中。

(二)图案元素的文化隐喻

蒙古族的美术特征既是一种形象化的外显,也是一种民族信仰观的体现,物质性与精神观是其存在的双重性质。图像学研究的倡导者潘诺夫斯基认为:图像学的研究方法,揭示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阶级、一种宗教或哲学信念的基本态度。图形是一种符号,是一种形式,而符号的存在意义不仅在于其形式。苏珊·朗格提出:“某种绘画的空间是一种符号性的空间,它诉诸于视觉的组织结构,是活生生的情感表现符号。”①图案也是这样,非简单的视觉感触可以完全把握的。

就文化语义而言,图案的存在空间在少数民族那里往往是依附于实用或其他功能,起到装饰与增强氛围的作用,尤其处于某一空间中时。例如,在成吉思汗陵祭祀空间中,图形符号其产生的心理感受隐射与祭祀空间的神秘和氛围是其首要的作用力方向。在蒙古族信仰观的语境中图形以其独特的形式而体现于文字、绘画、建筑、雕刻、装饰、服饰等多个方面。图案融入信仰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承载着一个民族对自然、生活、个体生命的认知与思考以及对个体内在生命对“美”的探求与向往,最终实现着自身的生命终极价值。

图案的形成基于早期人类为了实现个体或族群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沟通,北方少数民族普遍信奉萨满教的“长生天”,在早期人类宗教信仰时代,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天、地、树、日、月等自然存在被赋予了神圣的力量,万物有灵意识是普遍存在的。进入氏族社会之后,氏族集团部族的形成与某种动物、植物的佑护存在直接关系,图腾崇拜便普遍存在,这与人类的繁衍意识与生命意识是密不可分的。在随后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在某一民族的语言神话、文学、风俗习惯、绘画图案等文化样式中都有体现。在举行诸类民族的祭祀活动时,作为一种整体的文化空间,总是依赖意向中的神灵图形来实现祭祀祈愿的生存目的。所以,北方草原岩画、青铜纹饰、祭祀图案、纹饰缝绣等,都蕴含着人们对原始宗教精神信仰的一种物化寄托。这些图案的经常使用以及内容和形态的不断丰富,使图案的民族文化意蕴和艺术风格逐渐饱满、充实了起来。

(三)图案元素的审美特性

审美是伴随着人类思维与认知的发生和发展逐步产生的,在人类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与物质需要的满足,审美的意识发生了,创造美的能力提高了。求美冲动作为人类本质内核的基因存在,必然会伴随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在意识形态展现出来,在艺术的丰富感官展现中印证了自身的内在本质需求。美不仅仅是一种朴素或华丽的外表,更是人类本质内核力量的萌发,是人类审美认知的印证。

个体民族本身的审美思维与认知往往是伴随着本民族的自然认知观与信仰观而逐步生发的。民族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表现形态往往与民族的民俗活动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许多美术活动依附于本民族的民俗文化与宗教文化。美国的简·布洛克曾说过:“试图去欣赏任何形式的艺术,进而尽量多地去了解当地社会艺术方面和社会学方面实际的习俗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了。”②人类早期的视觉形态符号的创造与表现本身即是一种巫术与信仰活动。审美思维与认知是伴随着人类意识形态认知的发展与物质文化的充实而逐渐剥离的。图案符号作为一个民族多样性文化的载体,在约定俗成的民族文化形态中蕴涵着本民族集体无意识的特有的美的形态。

二、图案元素的象征特性

(一)象征的本质

美国著名的美学家苏珊·朗格在艺术符号美学研究中提到:语言并不是人类惟一的表达工具,语言不能完成情感的表达。于是,人们力求在语言之外去寻求其他感情表达、信息传递的途径,这样,天生具有“表情”属性的色彩就被派上了用场,这种“有着象征内涵的事物”,就成为“表现的手段或依据”。

象征、隐喻,是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或表象来暗喻传达某种思想、情感、意味和企图。象征的特点是基于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或某种联觉,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或含义得到含蓄而具有形象的表达。对于某一民族而言,其特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及民族文化心理等意识形态具有抽象的存在情态,为了使这些抽象的概念外化而得以表现,一般来说借助于象征、隐喻是基本的方式。因为人类意识形态抽象的概念难以用语言全面、完整的表达,而色彩、图形符号是一个民族在文化创造及民族内在基质阐释中的积淀物,在民族文化多样性中有着不容置疑的指意功能和象征功能。图案作为一种视觉形态的存在已经超出了个体的外在,由视觉而获得了某种特点的意义,视觉形态被赋予了符号的深层功能与含义的延伸。

(二)象征的类型

1.图案造型的象征

造型的象征性是指传统图案中的动物形象、植物形象等传达的某种具有民族特性的祈福、愿望等精神功利性文化特征。这种象征性特征是在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的。

造型的象征性一般来讲主要体现在动、植物图腾信仰中,如马、鹿、鹰等,还有各类型植物都传达出民族的寄予愿望与交感巫术文化特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是人类早期宗教信仰意识产生的根本。天地崇拜、自然崇拜是早期人类主体信仰形态。在人类意识形态发展史中是具有普遍的存在与意义。这也是孕育视觉审美形态创造的重要文化母体,蒙古族图形符号的深层文化含义与视觉审美正是基于民族文化意识逐步成熟的过程中所展现的。蒙古族图案造型风格独具民族特色,形式丰富多样,而且极具程式化特征。少数民族独特的审美意味与审美倾向是造就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精美图案的文化根本。

2.图案色彩的象征

对于色彩的认知,在人类的繁衍与发展中存在文化的普范性与共性,在区域文化及民族文化中又存在诸多的个性认知。个体民族对于色彩的偏爱与认知自始皆是一种民族情感的寄托符号,是在本民族的本能色彩审美识别与信仰心理的文化共构中逐步形成的认知,进而赋予了色彩特有的文化内涵与象征寓意,鄂·苏日台在《蒙古族美术史》中写道:“不同的民族对于色彩的不同理解乃至形成民族色彩学的个性,都具有强烈的民族审美意识。”③五行五色的认知对于蒙古族的色彩崇尚与喜好有着重要的影响,一直保持着具有象征意义的色彩传统习俗。不论哪个民族都有着自己对色彩的偏爱及寓意,色彩已然成为一种民族情感的寄托符号。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精神》中提出:“随着人类日益进步,他们对不同的存在和事物的体验范围才变得更为广阔了。然而最高级阶段,他们才能把握这些事物的存在意义和内部共鸣,对于色彩的体验依然。”④蒙古族对于色彩的认知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感与生存意识,与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地理环境和民俗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本民族在自身思维意识的认知发展中渐进引申的。

不同民族偏爱的色彩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地域审美文化的各个方面,如在建筑、装饰、服饰、绘画、日常生活等。在蒙古族地区对于色彩的认知与文化内涵即有历史文化语境的影响,同时和宗教背景等多重因素有密切的联系。

三、图案元素的艺术特征

(一)形式特征

蒙古族图形在艺术审美的表现中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在艺术表现手法及艺术语言等多方面必然也遵循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同时在外显形态上体现着蒙古族独特的艺术审美趣味与意象。

1.秩序的构成

秩序性的构成是艺术审美中重要的规律体现形式,早在古希腊时期诸多美学家提出对称、秩序、平衡的审美建构规律性问题。基于视觉愉悦性的感受,秩序构成的图案形制在蒙古族日常生活中的诸多方面皆有体现。这种基于理性与感性共构的艺术变现形态是人类审美创造的意象结晶,其艺术审美历史悠久,蕴涵深刻。在蒙古族日常居室、服饰、家居等很多方面都可以感受到蒙古族图案的秩序构成审美形态。图中的连续性图案构成在实物形制表现中起到分割与形态特征展现的作用,在整体性、实用性与审美多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秩序构成使图案自身的审美特质也在整体空间中展露无遗。

从横向角度分析,蒙古族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与众多民族在文化艺术中虽然长期交流融合,但基于北方草原少数民族的经济生产特性,蒙古族对于自身的文化艺术积淀不但较为完整地进行了保留,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使蒙古族图案、形制、审美趣味丰富了,形式和内涵更加多样化了。且在民族历史的自我审美发展中更加磨砺造就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与视觉审美形态。蒙古族图案几乎融入民族生活、祭祀、建筑、民族服饰、马鞍具、金属工艺、生活用具等方方面面,不仅仅是一种实用性实物的简单装饰,在民族心理基质中已经赋予了图案积极的文化意蕴和深层内涵。秩序性图案形制即是一种本民族审美的积淀形态,虽然这种样式的构成方式在历史中众多民族审美文化中比较常见,但其单元形态及在整体空间中的意象作用无疑是本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体现,在秩序的规格化中不失活泼,在整体氛围构成中不失局部特色。

2.装饰的视觉愉悦

装饰性是图案艺术特色展现的重要方式,视觉愉悦引申审美感悟与意象思考。蒙古族图案的装饰性几乎无处不在,这也是本民族图案形制的一大特点,与生活互渗。把生活中常见的素材或意象中的素材经过提炼概括,使之具有一定的美的样式及有实用价值的图形形态。如服饰上的刺绣图案、蒙古族地毯上的图案、家居上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装饰图案、蒙古包上的图案等,蒙古族服饰上的装饰图案纹样几乎都是刺绣类纹样,这些刺绣类的图案纹样在制作前一般都要先把剪好的图案纹样粘在需要装饰的部位上,再用彩色线手工缝绣出来。早期蒙古族专业制作服饰的妇女在服饰纹样的制作上几乎是手工刺绣、手工缝制,一件蒙古袍的制作即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这也是其艺术审美价值高的重要原因。在蒙古族家具中,民族图案是必不可少的装饰性体现,除了图案的形态,图案的色彩搭配也极具匠心。

蒙古族图案特有的粗犷、厚重、豪迈的大气势与纤细秀美相辉映,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纹饰有日月星辰纹、图门贺(十字)的多种变体纹、龙凤纹等。来源于佛教文化影响的盘肠纹等,经过文化的熔炉出现许多变体形式。除此而外,还有火纹、蛇纹、蛙纹、鱼纹、哈那(菱形格)、哈木尔(云文)等纹样都是具有深远文化意义的蒙古族常用的图案纹样。在图案的装饰性艺术体现上展现着蒙古族独特的审美意象及民族精神。

(二)材质运用

在蒙古族民间的宗教庆典、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节日赛会等民俗活动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感受到由民间匠师、牧民这些“准艺术家”所创造的民间艺术品。这些民间艺术既是个体艺术思维的注入,体现了个体创作的审美理想及审美取向,也是大众所共同接受与认可的民俗及审美文化外在形态的体现。以特有的材质表现蒙古族图案的样式,二者的结合产生了更具民族特色的审美形态。如马鞍皮具、金属器皿、雕刻毡帖、服饰地毯等,有的用于装饰和美化环境(如剪纸、刺绣、图案装饰、壁画等)具有极强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统一的特点。牧民们用自己的生活材料制毡,熟皮,做皮囊。用毡和皮毛制作各种绣毡、耳套、鞋帽、鞍具等。他们用大自然赋予的各种原材料制成了花色繁多的实用美术品,有的可谓是俯首可拾。据《多桑蒙古史》记载蒙古族人:“其家畜以骆驼、牛、羊、山羊为主,尤多马。其家畜供给其一切需要,用其毛、鬃制毡与绳,用其筋做线与弓弦,用其骨作箭镞。其干粪,则为沙漠地方所用之燃料。以牛之革制囊,以一种羊角作盛饮料之器。”

蒙古族民间美术的创作过程,始终包含着对原始材料的创造性地利用,较为鲜明地体现出材料自身的肌理、脉络、纹饰、硬度、光泽等原始的自然形态特征。蒙古族民间美术作品大多是牧民们日常生活、节日庆典或祭祀活动中的一些实用物品,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图案造型在实用基础上或夸张或简洁,色彩具有浓郁的装饰风格,体现了蒙古族的传统的尚色观念及宗教信仰。

结语

蒙古族图案是蒙古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创造与多样文化继承与融合而共构的视觉艺术审美形态,是群体性的审美共感的创造,是民族内在精神实质、民族审美趣味、民族本有特质的物化载体。蒙古族图形符号存在于蒙古族生活、祭祀、娱教等多重文化空间之中,以视觉审美的外显形式蕴涵了民族内在的心理基质,传达着祈福、传达着信仰、传达着某种精神。它是朴实的、直观的,也是神秘的、厚重的。

这种历史积淀并物化于外的民族审美形态,在物质经济急速发展的当下正饱受现代文明的压制与蚕食,远离了真正游牧民族生存空间的所谓民族文化艺术正在以苍白无力的说辞与浮躁的感官视觉敷衍着大众。守住民族文化生成和赖以繁衍的民族精神基质,使民族文化在碰撞、排拒、吸纳、融合中坚守自身的文化艺术价值体系与审美模式,是本民族文化艺术生生不息的根本。

注释:

①《艺术问题》苏珊.朗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6第一版,第33页

②《原始艺术哲学》.简.布洛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2第一版,第188页

③《蒙古族美术史》.鄂.苏日台,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5第一版,第5页

④《论艺术精神》.康定斯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1第一版,第32页

基金项目:内蒙古2013年社科类基地专项课题,项目编号2013J151

2013年内蒙古民俗文化研究基地课题阶段性成果

民间艺术活动方案篇10

凤翔泥塑凤翔泥塑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独具特色的泥制工艺品之一,具有很高的美学研究价值。色彩上以红、绿、黄、黑为主;造型上多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人物、动物的性格特点;装饰纹样上多以花鸟虫鱼、祥禽瑞兽为主,特别是坐虎、狮、牛等动物,深受群众喜爱。凤翔泥塑作为具有美观效果的室内装饰用品主要有两类,一是泥玩具,以动物造型为主,多塑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挂件和摆放类,有社火马勺脸谱、挂虎、坐虎、牛等[5](图2~3)。

面花又称花馍、礼馍,是广泛流传于陕西民间的一种风俗礼馍。其造型多样,装饰精美,可作为人们生日祝寿、嫁娶、走亲访友等活动的礼品,实用性与观赏性兼具。在造型形式上,无论是盘馍上点缀花鸟虫鱼的贴花型和插花型,还是动物题材的单纯造型(图4),均色彩艳丽、栩栩如生,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意蕴,寄托人们的真实情感,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社火马勺脸谱社火马勺脸谱为陕西民间所独有,由中国民间社火脸谱演化而来。马勺即水瓢,是旧时民间舀水和取粮食用的工具,一般采用桐木、柳木制作而成。社火马勺脸谱即绘制有陕西社火脸谱图案的马勺。社火马勺脸谱的图案多取自神话传说中的正义人物,并以人物的容貌和性格特征出发[6],采用云纹、火纹、水纹(图5)等不同纹饰的组合,以夸张的手法描画人物的五官部位和肤色,强调色彩对比,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在陕西民间,多将马勺脸谱悬挂在厅堂居室,多取其辟邪、求祥之意。

石雕陕北绥德被誉为“石雕之乡”,民间的石雕工艺历史悠久。石雕中最常见的有镇宅的石狮、柱础、抱鼓石等,其上都有浮雕或阴刻石纹。富裕讲究的家庭,多在抱鼓石的鼓面、柱础等上雕刻狮子滚绣球、蝙蝠、牡丹、祥云等装饰,反映出宅主希冀全家幸福美满的心理。

木雕陕西传统民居中的木雕艺术独具特色,蕴涵丰富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陕西,木雕艺术主要集中在隔扇、窗棂、匾额、梁枋、雀替等建筑构件上,极大地丰富了建筑艺术的形象和审美价值。木雕的装饰题材涉及花卉果木、祥禽瑞兽、人物以及大量的吉祥组合图案,如“五福捧寿”、“双凤牡丹”,以及充满农耕生活情调的装饰图案卧牛、奔马等。

砖雕在陕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中,砖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鉴赏和研究价值。在陕西,砖雕艺术广泛应用于建筑门头、影壁、土地神龛以及侧墙等重点部位[7]。砖雕的装饰题材广泛,思想内涵丰富。如:象征吉祥富贵的狮子、麒麟、牡丹、芍药等图案纹样;蕴涵求取功名思想的“一路连科”(鹿、莲、荷)的图案纹样等,充分体现出宅院主人的心理诉求和文化修养。

布堆画布堆画是陕北延川地区具有鲜明地域性的传统民间艺术,其雏形来自婆姨们打补丁的针线活。渐渐地,人们在缝制新衣或其他针织品时,缝缀上一些吉祥图案,表达出一种对家人祝福、对美好生活祈盼的心理诉求。人们以此为借鉴,以棉纺织土布为原材料,以民间传说、民俗生活、花鸟禽兽为题材,绘出图样或剪出样品,然后依样配料配色,在底布上进行贴块、拼接、镶花、堆叠、缝合,制作出造型丰富、意象生动、极具地域特色的布堆画(图6)。

皮影皮影戏是中国民间最古老的光影传播艺术,而皮影戏偶则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陕西是皮影戏的发源地,历史悠久。陕西皮影在取材上以牛皮为主,造型上以人物为主,兼有景物和道具,广泛吸收了陕西民间画、剪纸、社火脸谱等民间艺术的造型特点[8],而且采用了大量在木雕、剪纸等民间艺术中广泛使用的龙凤、牡丹、芍药、祥云等吉祥的装饰纹样,既丰富了皮影的造型,又反映了人们的艺术审美观念和民俗心态(图7)。

陕西民间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陕西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富有深厚的内涵和表现力。一方面,可将剪纸、木雕、刺绣、面花、泥塑等传统的民间技艺加以提炼,应用于设计实践;另一方面,可以将这些民间技艺不加提炼和改造地直接应用于陕西民俗村等以旅游为特色的农村景观设计和室内展示设计中。如:陕西凤翔六营村的“民俗主题小院”,家家户户院中琳琅满目的泥塑作品,以其独特的造型、艳丽的色彩,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室内不可或缺的装饰品。

剪纸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剪纸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带有剪纸元素的隔断、灯具、家具等[9],是一种艺术符号,更是一种特殊的民族语言和地方文化。如图8所示,设计师提取了剪纸元素中的红色,又提取了剪纸的造型来装饰座椅,给现代造型的座椅营造了浓浓的文化韵味;镂空的大幅剪纸墙壁装饰,把整个空间装饰得大气、喜庆(图9)。

刺绣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刺绣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将刺绣工艺和装饰材料相结合,如领绣刺绣将手工刺绣技艺嫁接到墙布上,营造出室内高贵大气的奢华感(图10);二是将纯刺绣以装饰画或屏风、隔断的方式作为室内的陈设艺术品来表现现代装饰艺术。

面花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在陕西,面花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已经逐步由过去的“吃”转为现在的“看”,成为稀罕的民间手工艺。但面花的保存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障碍:面湿了会发霉,干了又会干裂碎掉,为了保护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面花的转型势在必行。一些捏面花的手艺人,尝试用泥代替面,将面花的创作形式和题材用于花瓶、日用器皿,如茶具、酒具、咖啡具等陶制品的设计中,使其在室内成为具有实用价值的陈设装饰品,起到点缀空间的作用,使人从中享受美的意境和情趣(图11)。

泥塑、社火马勺脸谱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泥塑、社火马勺脸谱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大胆夸张的造型和高纯度的色彩,传达出特有的视觉信息,在装饰设计时,可直接用于室内作为独具特色的欣赏类工艺品陈设,亦可将凤翔泥塑中比较典型的十二生肖动物造型形象加以提炼和改造,并借鉴凤翔泥塑独特的色彩语言———大红大绿等对比色的应用,设计并制作出造型新颖的动物泥塑的工艺品(图12),将其用于室内陈设的艺术品,可以起到调节室内环境色彩的作用,成为室内陈设设计的点睛之笔。社火马勺脸谱艺术亦可作为陶瓷类家居饰品、室内装饰的设计元素,如花瓶、瓷盘、茶具、壁龛设计等(图13),成为室内美观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艺术品;或将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马勺隔断设计方案用在餐饮环境的隔断设计中,不仅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浓厚的陕西民俗文化韵味,还有祈福、纳祥之意。

木雕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陕西传统民居木雕艺术以其独具特色的装饰艺术效果,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空间很大。带有步步锦纹、冰裂纹、灯笼锦纹等装饰纹样的窗棂装饰、木雕构件装饰的室内天花、隔断屏风、摆设于室内供人欣赏的木雕工艺品等,在美化室内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更能体现出一种文化韵味(图14~15)。

布堆画、皮影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陕西的布堆画、皮影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造型和色彩搭配作为室内装饰的设计元素,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如以布堆画、皮影为题材的壁挂类陈设形成室内“软雕塑”,对室内气氛、意境的营造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或在屏风、家具表面饰以皮影艺术元素的彩绘图案(图16),用于酒店、宾馆等室内环境的隔断屏风或家具陈设,在丰富视觉效果的同时更多的是反映一种地方特色和民族传统文化。

石雕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石雕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公共空间内大幅石雕壁饰,形成室内的视觉中心;另一类是石雕陈设品,其中最为典型的“磬石文具”杂件作为石雕中的陈设小品,常被置于书桌或案桌之上,作为欣赏与实用相结合的工艺雕刻品,能够体现个人的喜好,营造室内环境的情趣;而石狮多用于宅院或某些公共建筑的入口两侧,起到装饰门厅的作用,也取其驱邪除恶的守护神之意。

结论与建议

重视陕西民间艺术的传承陕西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省,蕴涵丰富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资源。其中凤翔泥塑、民间刺绣等多项民间艺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能够发掘陕西民间优秀的艺术资源,并将其提炼、重构或直接应用于现代艺术创作领域,不但能够提供丰富的设计元素,而且能够借助设计艺术的手段传播陕西民俗文化,保留并传承民间有价值的技艺[10-12]。

合理利用民间艺术资源,建设民俗文化旅游村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使得陕西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的大省,如果陕西各民间艺术之乡能够合理利用民间艺术资源,将民间艺术与乡村旅游相结合,进行民俗文化旅游村的建设,势必会提升乡村旅游氛围和文化品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