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数学思维的能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3:01

孩子数学思维的能力篇1

做十道题,不如讲一道题。孩子做完家庭作业后,家长不妨鼓励孩子开口讲解一下数学作业中的难题。培养质疑的习惯。有时,可以故意制造一些错误让孩子去发现、评价、思考。通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会在思维上逐步形成独立见解,养成一种质疑的习惯。举一反三,学会变通。在数学的训练中,要给孩子举一反三训练。一道题看似理解,但孩子的思维可能比较直线。建立错题本,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做一个错题本,像写日记一样,记录下自己的错题和感想。成为孩子探讨的伙伴,而非孩子的领导者。作为家长,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生命中影响力最重要的老师,要多表扬、多鼓励,与孩子成为问题探讨的伙伴,而不是孩子的教导者和管理者。图形推理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最好的工具。多训练一些图形推理题,对其逻辑思维很有帮助。

(来源:文章屋网http://www.wzu.com)

孩子数学思维的能力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想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学习的精髓不在于数学知识,而在于数学学习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让孩子们掌握多少数学知识,而在于提高孩子们运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课堂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培养孩子们的数学思想上。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挖掘教科书中的数学思想,采取多种方法对孩子们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并逐步提高孩子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内涵

数学思想方法是指孩子们在学习具体数学内容和对其认知过程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学习方法和理性认识,它是孩子们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向孩子们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并使孩子们领悟到学习的真谛,懂得学习数学的意义,学会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并把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还要注意情感素养的培养,这正是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所强调的。

二、小学阶段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由于孩子们认知能力不强,因此我们只能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落实到课外教学辅导中,并且对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不应该要求过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化归思想方法、符号思想方法、类比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方法和数形结合方法这五种。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他们的实际生活,易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有效的思想方法能够很好地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掌握这些思想方法能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小学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小学阶段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途径

1.通过小结和复习及时概括数学思想方法。

因为同一内容可以表现为多种数学思想方法,而同一数学思想方法又可以体现在很多不同的知识点里,所以在单元小结时要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有效的整理和概括。例如,在讲分数应用题时,我们在小结中可概括性地向孩子们指出分数应用题实质是对应思想,找准相应的数量关系,然后通过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2.培养积极提问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孩子们提问质疑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给孩子们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鼓励孩子们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我们要鼓励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多用批判的眼光观察和分析问题。另外,还要培养孩子们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对应用原有知识不能解释的老问题,可以引申出新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可以延伸出新问题等,培养孩子们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考虑问题,训练孩子们良好的思维方式,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3.教学中注意数形结合。

数与形是社会生活中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两类基本对象。在小学数学中的“数”主要指自然数、小数和分数,属于抽象思维,是孩子们左脑思维的产物。而“形“主要指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几何图形,属于形象思维,是孩子们右脑思维的产物,数形结合使孩子们充分运用左、右两脑的思维功能,彼此补充调动,全面、协调、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数形结合的实质就是通过数与形的有效转化,把抽象的数量关系和学习方法,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几何图形,从图形的结构体现数量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解决有关数量的数学问题或者是把一些几何图形的问题用数量或方程加以表示,进而研究相关图形的性质和特征。在数学学习中,数量关系通过图形展示,能够使那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关系直观化、形象化,有利于探究解题的新方法;而有些几何图形的问题转化为数量关系问题,又能获得严谨的论证,这就是以数辅形。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有效运用数形结合思想,不仅有利于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法,而且有利于培养孩子们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孩子们自觉地检查自己的数学思维,反思自己学习过程,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等。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对数学思想方法有科学有效的认识,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由量的积累上升到质的飞跃。

4.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着重体现数学思想方法。

孩子数学思维的能力篇3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小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小学生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小组合作等,充分体验数学的发展和创造历程,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新课标如此注重孩子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对祖国未来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在以创新思维而闻名世界的以色列来说,思维决定思路、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在教育方面,以色列从小就将好奇心植入每一个以色列孩子的心中,犹太父母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孩子们从小受到父母的鼓励,擅长提问,注重思辨,父母在孩子放学回家之后问的第一句话经常是“今天你提问题了吗?”犹太人认为孩子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可放眼现在的我们中国孩子,眼神中少了灵气,思维缺少了创造。笔者身边不乏有些老师和家长认为,认真听课,按要求做事,成绩优异,就是一个好学生。而某些孩子古怪的想法、新奇的行为往往会被视为异类,扼杀在萌芽期。为了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认可,孩子们不得不强迫性的学习,被动的接受,久而久之,孩子把学习当成了老师和家长的任务,大大地限制了孩子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其实纵观历史,任何一项伟大的发明都起源于一个新奇的想法。因此,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呵护他们每一个小小的发现,每一个新奇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适应未来祖国发展的需要。

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就这一课题,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做了以下的策略研究。

一、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营造创新思维氛围

好奇心是推动人积极主动地去观察世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力。成长阶段的小学生对一切他未知的世界都充满好奇,有着天马行空般的丰富想象力。为了促使学生好奇心的发展,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善于向学生提供能引起他们主动去观察思考的情境,并引导学生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形成积极活跃的探究氛围,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例如,在教学《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教师事先在黑板上写上一组待填空的算式,只有第二个因数,让孩子们在一块小黑板写上第一个因数,只有全班学生可以看见,老师是看不见的,但是老师可以根据学生说的第一个得数,写出下面其它算式的得数。这个富有魔术色彩的情境一下子就抓住孩子们的好奇心,思维立刻活跃了起来。紧接着老师快速得写出了其它算式的得数,学生们由惊奇到兴趣盎然,说出了种种可能和猜想,激起了学生探究“积的变化规律”的欲望,从而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很快学生们就发现老师的魔术谜底: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是原来的积乘几。在这一个教学过程中,好奇心推动了学生大胆的猜测,积极主动地探索、验证,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可以让学生带着好奇,带着探索真相的欲望,从学习和思考过程中,体验创造给学习带来的乐趣。

我们只有从孩子的好奇心入手,结合实际教学中的重点去不断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的兴趣,努力营造一种创新思维的氛围,才能为孩子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善于创新奠定基础。

二、鼓励孩子质疑问难,拓展创新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他认为牛顿力学不是全部物理学,提出了相对论,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可见质疑是打开创造性思维的金钥匙。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不能仅仅满足于书本,要善于发挥学生勇敢的个性,鼓励他们质疑问难,这对于拓展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先让孩子大胆猜一猜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孩子们自己去思考,去验证,学生们很快就想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这个验证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问难,拓展创造的过程。最后让孩子们回顾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活动过程,与此同时老师从旁介绍,数学得以有今天的发展,那是无数前辈数学家在一次次重复着“猜测―验证―结论”的这样一个过程,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遇到困难,我们也要敢于大胆的猜测,然后想办法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说不定,将来的某一天,某一条数学定理就会以你的名字命名。就在此时,孩子们的眼睛闪起了亮光。

又如,在教学《找规律》这一课时,教师先让孩子数出图中每一组间隔排列物体的个数。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每组间隔排列的物体的个数都相差1这一问题的提出,一下子就打开了孩子们创造性思维的闸门,有的孩子用画,有的孩子用写,有的孩子用圆圈,有的孩子用符号……

三、拓宽孩子交流空间,挖掘创新思维潜能

语言和思维有着紧密的联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而思维又必须在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哪里有思维活动,哪里就有语言活动,语言的发展水平有多高,思维的发展水平就有多高。由此可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能大大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所以,在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语言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拓宽孩子交流的空间,不仅有老师与学生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还有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充分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教授新知时,除了引导孩子自己的推导,质疑,验证,得出结论,更要让孩子自己组织语言进行归纳总结,并表述出来。再如,让孩子尝试写写数学日记,把课堂和生活中的数学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的魅力,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更能很好的发展小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改变传统质量评定观,保护创新思维意识

孩子数学思维的能力篇4

孩子对书中的图画、色彩蛮有兴趣,很喜欢动手去翻翻看看,但是要让学生真正掌握书中知识并灵活运用是一个艰辛并快乐的过程,老师要利用书中的知识来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对于六、七岁的孩子来说还是很漫长的过程。小学低年级儿童由于年龄小,认知水平有限,思维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等特点,我在具体教学中通过多次的实验与探索发现,学具的操作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教学中大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进行教学教学效果显著: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发现隐含的数学规律,形成稳定的思维方法,从而使其获得更多的笛Щ疃经验,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1教学中利用学具操作让童趣培养孩子思维能力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低,而形象思维比较发达的特点,利用在颜色、形状等方面都近似于儿童玩具的学具,孩子们很喜欢动手去玩玩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激发孩子的童趣,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1-10的认识时,要求孩子们不仅认识数字,还要知道数的分解和组成,这对6岁左右的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太枯燥了,它没有丰富多彩的童话故事那么吸引孩子,只有通过摆学具来把抽象的数字变成直观的色彩斑斓的学具,让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掌握数的分解和组成,让学生在快乐的富有童趣的课堂中学习。这样既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又培养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中利用学具操作让难变易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抽象的数学知识,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具有相当大的困难。老师在教学中利用学具操作的直观性、动态性、形象性和空间特征,是可以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易懂的知识,降低学习的难度。如:在教学《认识图形》课时,要让六、七岁的孩子能认识各种常见的平面、立体图形,并记住大致特征老师不好讲解,学生难以理解辨别,通过利用各种形状的学具,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看一看、折一折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观察、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可以让学生在直观学习中探索到数学知识里隐藏着的奥秘,让学生发现规律,记住规律,了解各类图形的特征,比死记硬背强多了。在动手过程中,同时收集生活中图形,让学生运用这些色彩丰富的学具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学生在操作的同时,把操作思维与语言逻辑思维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教学中利用学具操作激发兴趣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有效钥匙,它为学生打开知识大门,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教材中编排的知识本来符合孩子的好奇性,如果用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死气沉沉当听客,这样掌握在老师手里的课堂是没有生机的课堂,学生听起来枯燥,精力不集中,思想很容易开小差,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很差的,老师从何而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只有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去自主探索新知识,由不知到知的探索,激发学习兴趣,把学习主动权利还给学生,才有利于课堂的有效,才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思维发展能力。如在教学《分类》时,学生利用自己收集的各种废弃纸盒、球等,通过摸、看,从直观上将具有相同特点的物体分为一类,从而达到从直观理解到抽象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等各类物体的特点。这样的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既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操作中培养思维能力。

4教学中利用学具操作合作、交流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孩子数学思维的能力篇5

中国式父母的抱怨

父母总是抱怨孩子的动手能力差,逻辑思维更是跟不上趟。实际上,孩子展现的所有能力全部来自于父母。

陈家华的儿子明明今年5岁,他所在的幼儿园举行了一次夹球比赛。活动中,许多小朋友都很熟练地用筷子夹球,明明也很努力,可他怎么夹也夹不住。陈家华在一旁着急地喊着:“小明快点呀,手不要抖动。”听到妈妈的喊叫,他有点恼怒地对妈妈说:“谁叫你平时不让我用筷子吃饭!”

和陈家华的烦恼不同,林晓宇担心自己孩子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我家小孩在学蒙式数学,有一道走迷宫的题目,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来走。她来回走了很多次,都搞不清楚。是不是她的逻辑思维方面太差了?”

他们的焦虑在中国许多家庭都存在。遇到这些问题,说白了,主要是父母的问题。

乱贴标签。当孩子的表现差强人意时,擅长焦虑的父母开始自问“难道是多动症?”“智力方面不会有问题吧?”“这孩子太贪玩跟谁学的?”乱贴标签、乱下结论,只会让自己心理压力过大,并传染到孩子身上。

凡事包办。如果把孩子当做掌上明珠对待,担心孩子小不会做事,怕他出事,或怕孩子损坏东西,许多事不让孩子自己动作去做,由父母包办,那么孩子在失去了一次次动手的机会之后,只能是一个万事依赖、毫无主见的明珠。

成人化约束。孩子的成长需要自己的小天地,有些父母教导孩子进屋要安静,不许碰这动那,玩具也不能自由拿取,活动空间受到束缚会让孩子产生拘束感,抑制孩子的能动性。

父母一方面期待一个动手能力强的孩子,另一方面又自我矛盾地不让孩子触碰新鲜事物,怕麻烦地全部包办,最终得到的只能是依赖父母、不愿尝试、没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外国父母动手能力强

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相辅相成,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日渐缜密,相应的,逻辑思维成长也能让操作过程更有条理。

在德国,孩子的劳动义务明明白白写进了法律:6岁以上的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干家务。这在中国父母看来似乎不可想象,6岁的孩子,不是帮倒忙吗?恰恰相反,孩子可塑性之强是教对了的爸妈才能体会的。

绘制地图是德国人独创的教育方式,常常可以看见在海滨的沙滩上,幼儿在父母的启发下,用小木棍画出记忆中的家宅、附近的街道等,在画画的过程中,幼儿一遍遍理清思路,形象思维凝聚,并逐步演变为逻辑思维,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德国的严谨风格从小就得到培养。

在美国,一般年满3岁的幼儿,如果能够大小便完全自理,能够自己吃饭就可以顺利入园,否则会被劝退。6月底幼儿园的学年已经结束,在9月份新学年开始之前,各幼儿园是夏令营期,与平时相比增加了不少集体户外活动。一份3岁幼儿夏令营的内容安排,包括戏水、烧烤、模拟食品大排档做生意、制作柠檬汁打折广告牌等。这些既考验动手能力,又考验思维能力的暑假作业,比中国式作业本有趣多了。

大部分中国父母显然说的比做的多,催促孩子动手做时,自己却怕麻烦。一位中国妈妈送5岁的女儿上美国的学前班时,看到课程表上很少有阅读、数学等学习课程,就向老师咨询要不要在课余给孩子增加一些课程。老师惊讶地说:“孩子在学校一天已经很辛苦了,不要再增加负担了。”

动手能力尽早开始

一个发育生长正常的儿童,2岁后大多数会自然地出现摆脱母亲“控制”的倾向。他们往往会大声嚷嚷:“妈妈,让我自己洗脸!”“妈妈,我不要你喂饭,我自己会吃饭!”此时,聪明的德国人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参与家庭的各种家务活,无论是摆放盘子,还是拖地扫地,都让孩子参与。

对于中国父母来说,要清除轻视动手的观念,让孩子把动手能力当成必修课。改变“学生是专门读书的”老派想法,把孩子的双手解放出来。

进行模仿性操作实践。让孩子学着大人那样做事。除做一般家务外,还要学习打鸡蛋、炒菜、做饭、洗衣、熨衣、摄影、使用各种家电设备、种树、浇花施肥等。

进行“修旧利废”的操作实践。这是带有一点创造性的活动,如修理家具、玩具,巧妙利用废牙膏管、废圆珠笔芯、空罐头盒、纸盒、塑料瓶等材料来做新玩意儿,变废为宝。

指导孩子自制玩具,如用纸折叠玩具,用蜡和肥皂雕塑玩具,用鸭蛋壳做不倒翁,用塑料薄膜做灯笼,用蜡光纸做风车等。父母要做有心人,帮助孩子搜集材料,找来有关工具,参与制作。

指导孩子进行综合性的、有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实践活动,如办小阅览室、小图书馆、小玩具馆、小储蓄所、小商店等,为同班同学或同院内的孩子服务,学着成人那样分工、值班、管理、进货、记账。

指导孩子做科学小实验。可以建立一个小小的实验室,做空气实验,水的三态实验,地球四季成因实验,水中沉浮的规律实验以及各种趣味实验等。每个小实验都蕴含着自然科学的奥秘,极利于培养孩子对科学的热爱,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探索思考能力和动手创造能力。

动手能力强,

逻辑思维自然跟得上

研究表明,幼儿园孩子进入小学后,有难以适应学校学习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逻辑思维能力跟不上,思维的逻辑性在学前期就萌发了,因此,要抓住关键期启发宝宝的逻辑能力!

0~3岁:动作思维为主

这个阶段,孩子只有在听、看、玩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进行思维。比如,理解数字的基本概念,让孩子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一边用手摸物品,这些物品可以是珠珠、碗、豆豆等。同时,学习分类法,了解顺序的概念。

3~4岁: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过渡

培养简单的看图说话的能力。在认数教学中,让孩子说出带有数量的一句话,逐步提高难度。

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是思维的眼睛,孩子通过观察获得表象,进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如大小观察、种类观察、颜色观察等。观察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6岁: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已经初步出现抽象逻辑思维

阅读更多的书籍,丰富孩子的知识,知识越丰富,思维也就会越活跃。

利用想象打开思路。家长要善于对孩子提出各种问题,随时随地启发。比如,看见汽车的轮子,可以引申各种圆形及橡胶制品等。

孩子数学思维的能力篇6

我的女儿今年上六年级,她不是一个聪明孩子,但数学成绩很好,这就得益于一个正确的学习数学的方法。下面我就同大家交流一下我对数学学习的一点浅显的看法。

一、培养孩子认真阅读数学课本

数学的学习,应注意培养孩子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使孩子具备阅读课本的能力,把“看、读、思、练”结合起来。从孩子一入学就应该带领她逐步学会看懂图、式、文,再引导孩子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引发思考。随着孩子年龄和抽象能力的不断提高,提出更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养成先阅读后做作业的习惯。

二、培养孩子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进行正确计算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审题训练,孩子可以养成认真严谨的习惯,再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一)做题时,首先应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这就需要在平时注意培养孩子读题、理解题的能力,明确题目中究竟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再进行计算。(二)教会孩子观察题型,正确运用定律、性质,使计算简便。(三)审题要始终贯穿整个解题过程,既要看全题,又要看运算过程出现的新数字、新情况,做到方法得当。正确的审题能够保证正确、迅速的解题,所以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培养孩子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

孩子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首先要注意激发孩子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孩子思考的问题,形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孩子有根据、有条理、有序的进行思考的习惯;第三,要留给孩子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孩子在引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一般情况下,孩子想出比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过早的作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孩子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如要求用数学语言准确的表达17-8所表示的意义,一般表达为17减去8得多少,但如果留给孩子充分思考时间,启发他从减法的运算名称、意义等多角度进行思考,就会促使孩子积极动脑。(1)被减数是17,减数是8,差是多少?(2)17比8多多少?(3)8比17少多少?(4)8再添上几就是17?(5)17减去多少与8同样多?所以,我们要善于观察,多方引导,恰当把握时机,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

四、培养孩子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孩子数学思维的能力篇7

非常感谢各位家长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这次活动,你们的到来即是对孩子的关心,也是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因为有你们,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才得以顺利的进行。相信各位家长会一如既往,继续配合好工作。下面我谈一下我这几个月下来的一些体会和对问题的一些看法:

一、本学期数学学科的主要教学内容

新课程中数学学科的课程理念除了让学生获得有用和必需的数学外,还强调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着不同的发展。因此金桥数学课程拥有它特色的地方。三年级数学教学有着三个组成部分,包括苏教版数学书的教学、思维训练书的教学与数学活动课上思维训练卷的教学。本册数学书的教学,偏向于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如对加减乘除的计算、长方形与正方形认识、认识千克与克、24时记时法、分数的初步认识等。这部分内容一般都在每个学期前、期中考试后的数学课上进行教授。每课练和补充习题是这部分内容辅助练习材料。思维训练书的教学,是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拓展,他的难度要高于数学书的思维训练要求。而且,本书内容多含趣味性,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部分内容是在数学书教完后的数学课上教授。在每周一、二、五的下午最后一节课是数学活动课,采用讲义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应用题的解题训练,应用题的解题训练一向是思维训练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二、本学期至今遇到的一些问题

1。对思维的训练是一种有格调的生活。对思维的训练,不仅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水平。还培养学生的毅力,处理问题时的决心和耐心。在学期初,因为是才接手这个班,对班上学生都不了解,所以存在短时间的磨合期。在此期间,学生的思维水平参差不齐,家长不清楚学生对思维训练内容的掌握情况,所以在学期初,我有几次是让学生把试卷带回家的。我这么做是想让大家了解下孩子在这一块内容的学习情况。但是,问题也存在,三年级的思维训练在难度上比低年级上升了一个台阶,孩子需要一个适应期,在一开始存在一定数量的孩子对这内容掌握的并不是很好。所以,我们家长经常会花许多许多的时间对孩子进行辅导,让孩子对试卷上的习题订正再巩固。再此,我感谢各位的帮助和配合。现在,我对这些孩子已经有所了解,加上学生已经适应这种学习生活,因此,大部分学生能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对于一些在这方面学习需要多花时间的一些孩子们,在课堂里我就给予他们帮助,并尽可能地利用在学校时间给他们讲解,尽可能让他们在学校里把任务完成。学得好的孩子,帮助他走得更高更远。我希望大家能够把思维训练内容的学习当作是孩子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不要理解成负担。毕竟我从来没有因为这块内容学得好坏去指责过孩子,我一直用的是正面激励的方式。学校也没有对此进行过考试。学校每学期的应用题比赛也从不报分,从不排名。比赛中学生得奖面非常广,而且除一二三等外还设立进步奖,真正是为了提高所有孩子的学习兴趣而做的。

2。老师并不残忍。这主要讲作业量。我平时的作业一般是每课练或补充习题2面,有时增加些口算练习和错题本的整理。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平均时间大约是15分钟。双休日两天作业大约共需要40分钟。

个别家长若发现学生某天数学作业特别多,能和我联系下,一般会出现以下原因:

1。孩子当天在学校学习任务或昨天的回家作业没有完成。孩子很会掩饰自己的错误,估计很少孩子会说:“我昨天没做作业,今天要补了。”所以家长以为是今天作业太多了。

2。孩子记错作业,导致多做。

3。孩子在课堂内不认真听讲,做题不会巧解,在死做。这主要是出现在思维训练书上的练习里。思维训练书的教授,我一般先让孩子在自备本上做做,要求独立思考,不会的是可以空的。第二天在学校听课的效率可以更高些,去吸收更好的解题方法。回家后在1号本上把讲过的题重新做一遍。所以,掌握好方法的和死做题所花的时间差距会非常大。

4。关于奥数作业。

孩子数学思维的能力篇8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a-

0090-01

数学是一门空间探索的实践性学科,从表面上看,是抽象思维的结果,但最终还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的。因此,数学学习的根还是在生活中,数学学习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尤其是儿童更需要如此,因为他们大部分的思维还处于具象阶段。因此,实践性学习必不可少。

一、课堂实践,起飞儿童思维

1.通过实践性活动将抽象概念具形化

众所周知,手与脑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事实上,双手越是灵巧,大脑也越是灵活。操作性实践能够将思维活动与真实的动作结合起来,以动作促进思维,并让思维直接指导动作,在这样的交互中,孩子们能够直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学习的兴趣会大大提高。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数的认识》时,让孩子通过数一数小棒、拨一拨珠子等过程,自觉形成“数”的概念。又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笔者让孩子带上纸张和圆规,在现场将纸对折,并用圆规画圆,孩子们在操作的过程中,欣然认识了什么是分数;再比如教学《认识物体》时,笔者直接将孩子带到教室外面,让孩子们摸摸一些物体,然后再用手跟同伴一起搭一搭,再说一说,最后,让孩子们将认识到的物体进行分类,并阐述分类的理由。这样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到了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基本的几何形体。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调动孩子们的多种感官,让孩子能够直接以感官进行学习,这是孩子们最爱做的事情。

2.通过实践性活动获取新知

实践性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让孩子们处在大量的信息当中,从而能够提取出自己想要的信息。这样,新知获取就开始了。因此,我们可以将“处理”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应用数学知识和经验,主动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比如应用比例尺的知识,笔者让学生为学校设计一张地图;又如,笔者还让孩子们设计一些比较好看的几何图形,并用这些图形制作成真实的造型,来装扮自己的房间。这样的制作过程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进行,我们可以想象到课堂上热烈的气氛。

二、校园实践,运用数学知识

杜威先生曾经设想,将学校建成一个个民主性小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孩子们拥有很多实践基地,他们能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这些实践基地中。校园实践活动,能够让孩子们亲身感悟、体验这些数学知识,孩子们的印象会更加深刻,知识掌握也将更加扎实牢固。如“植树问题”的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因为孩子们的抽象思维还没有发育到一定的程度,这时候创设植树的情境就显得十分必要了。于是笔者便跟孩子利用小棒进行“微型植树活动”,孩子们一下子来到了游戏当中,显得其乐无穷。

从校园实践活动提取出来的数学知识,更具有体验性、情趣性,孩子们十分喜欢,这样的知识在生活中也更具有生命力。且校园对孩子们来说相对更加熟悉,因此,孩子们更喜欢参加这样的活动,加强在校园实践活动中学数学,可以提升孩子们“人”的意识,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校外实践,提升数学能力

数学来源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让孩子们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数学也就是由一堆堆数字、一堆堆符号组成的。当孩子们从校园走向校外后,他们的眼界会一下子开阔起来,他们会突然感到生活的秩序其实就由数学建立起来的,数学其实具有神奇的生活魅力。孩子们形成这样的意识,就一定能够带着数学走出校门,走向校外。

校外的天地是广阔的,因此活动范围也十分宽广。比如在学习“利率”之前,笔者让孩子了解银行的利息问题,跟大人讨论如何进行理财,甚至让孩子们到银行现场采访办事员,了解不同的理财产品等。再比如,我们还请担任政府官员的家长到我们的教室讲解什么叫生产总值,什么叫GDp的增幅;同时,请家长到学校现场进行家庭收入和支出的统计等。教学“计量单位”时,笔者让孩子们进行一个汇报活动,汇报自家小院的面积、书橱的表面积或者自家的小菜地等。这样的实践活动,孩子们做起来兴趣盎然,数学也变得更有魅力了。

孩子数学思维的能力篇9

【关键词】数学教学;幼儿创造力;《奇妙的七巧造型》:培养策略

从客观角度而言,人的智力在幼儿时期发育最为迅速,这一时期的孩子求知欲强,思想单纯,思考问题注意力集中,且想象力丰富,因此,幼儿期是开发孩子创造力的最好时期。现笔者将以数学活动课《奇妙的七巧造型》为例探究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开发幼儿的创造力。

1以兴趣为导向,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

从客观角度而言,兴趣就是好奇心,因为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孩子们就会对蕴含在这些事物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探索蕴藉其中的知识与规律,从而令创新思维获得可持续发展。譬如在教学《奇妙的七巧造型》一课时我就采取了如下方式激发孩子的兴趣。首先我向孩子们展示了一个五颜六色的七巧板,然后介绍:这个七巧板一共有七种颜色,是由七块形状不一的小木板组合而成。那么两个大小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什么图形呢?此时我一边说,一边给孩子们示范,分别拼出了正方形、大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这时不少孩子对此感到十分新奇。此后我又给孩子们示范了如何将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拼成梯形。此时孩子们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随即我抓住这稍纵即逝的一刻给孩子们引出课题:“既然大家对七巧板这么感兴趣,下面就请大家拿出自己的七巧板摆出最喜欢的图形,看看能有什么新的发现。”随后孩子们马上拿出七巧板开始摆弄各种图形,表现出很高的热情,更令人感到吃惊的是不少孩子摆出了很多具有创意的图形。由此可见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如能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实施积极有效的策略去激发孩子的兴趣,定能有效培养其创新思维。

2实施与新课改理念一脉相承的教学法,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

在《奇妙的七巧造型》这一课的实践教学中,我发现唯有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改理念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法引导孩子们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能培养其创新思维。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就通过引导、点拨的方式,让他们在独立自主的操作中去发现问题,探究规律。当他们在拼摆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我会适时点拨,帮助孩子们解决出现的问题。譬如在拼摆狐狸图案时,首先我就让孩子们自行观察这个图案的特点,然后在孩子们获得感性认识之后,我就对他们进行认真仔细的讲解:“角对角,边对边,有时需要转转就变成一个图案”,在孩子们掌握这一要领后,我就让他们开始动手拼摆,有很多孩子根据我之前讲授的要领都拼摆出图案,并且摆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有的孩子不会拼摆,我则对其指导点拨,最后他们也能拼摆出图案,但是这并不是我教学的最终目标,接下来我告诉孩子们,拼摆图案时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自行拼摆,不一定要按照我的方法进行,只要你最终能拼摆出图案,那么你就是成功的,在我的启发下不少孩子根据自己的体会,运用自己的方法也拼摆出狐狸图案。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培养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的创新思维。

3通过多种模板的展示,培养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创新思维

幼儿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可向孩子们展示丰富多彩的模型,让其在具象化的体验中形成创新意识。譬如在《奇妙的七巧造型》的数学活动中我就给孩子们展示了各种迥异不同的造型,有各类人物、动物、桥、房等等。然后我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各类造型的特点,以此丰富他们对各类造型的感性认识。然后我用七块模板为孩子们示范拼摆以上造型,一边拼摆,一边讲解,在整个示范过程结束后。我要求孩子们用上七块模板,自己动手根据我的示范拼摆上述造型,而且让他们自行动手这一环节是按照由易到难的程序安排的,首先我让他们用有线模板拼摆造型,之后让他们用无线模板拼摆造型,这样坚持多模板拼摆的原则,能有效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有两个极为重要的问题须注意:第一、孩子们拼摆时,我鼓励他们根据我的提示按照自己的思路来拼摆图案,这一步骤是极为重要的,能有效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第二、在让学生动手拼摆图案时,根据活动单导学案的要求,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具体而言就是鼓励孩子们在拼摆图案时遇到问题能相互之间互相讨论,进行合作交流,这样就能让他们在讨论中解决遇到的问题,进而培养其创新思维。可见,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孩子的个性化特点,通过多种模板的展示,深化孩子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最终促进孩子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奇妙的七巧造型》的教学中我极为重视通过多种模板展示这一环节,准备了大量的有线模板与无线模板,并耐心指导学生观察,开拓了孩子们拼摆七巧板图案的思路,有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4结语

通过《奇妙的七巧造型》这一课的教学让我深刻体会到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与新课改理念一脉相承的教学法,方能有效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

孩子数学思维的能力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3-092-1

我经常和孩子们说:“老师教给你的东西,就是过了几年,你把数学知识全部忘掉后,剩在你脑子里的东西。”那么,剩下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思维,而这种思维是与孩子日后解决问题的能力密切相关的。下面这节课上发生的事情证明了我的想法。

作为老师,当你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看到的却是三条边都毛毛糙糙的三角形时,你会作何感想?你一定会认为这个孩子太不认真了,连个三角形都不好好剪!至少我会这样想。但当我看到这个孩子是如何“剪出”这个三角形时,我却有了不同的认识!

那是一节认识三角形的数学课,事先我让孩子们剪下书后的三角形,以备课上使用。一上课,我让孩子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满眼看到的都是剪得非常标准的三角形。这时,一个格格不入的景象映入我的眼帘:一个孩子准备的几个三角形都是毛毛糙糙的边,不知道怎么剪的!我很生气,但我知道现在要以课堂为主,我看了他一眼,就继续了自己的讲课。

下课后,我总觉得应该要和他好好谈谈。

我找到他,问:“你觉得你的三角形怎么样?”他低下头说:“不好!”我接着问:“怎么不好了?”他说:“边不平,角不准!”“既然知道不好,为什么不好好剪?”我又接着问。他小声地说:“昨天,我忘记剪了。今天我又没带剪刀,所以……”我好奇了,没有剪刀,难道用手撕的吗?不像啊!虽然不整齐,但基本的线条还是有的。于是,我问:“那你是怎么剪下这个三角形的呢?”一听到这,他立刻抬起头,兴奋地告诉我:“老师,我找到一个好办法,不用剪刀也能把三角形剪下来。就是用尺!”用尺?我在脑子里思考着!还没等我说话,他立刻拿出尺在我面前示范起来。一边给我解释,一边动手操作着:“用尺的边对齐三角形的一条边,摁紧尺,一撕一条边就出来啦!”在整个过程中,他很投入,很专注,像在给我演示一个新的发明。

我想,虽然这不算是一个很伟大的发明,充其量只能说是一个小聪明的展示罢了。但在这背后所蕴含的是孩子面对问题时自我思考,自我解决的能力。很多时候,当没有现成的工具时,孩子们选择的是等待,是放弃,而从这个三角形上我看到了孩子积极思考,寻求解决方法的身影!

我表扬了他!在肯定他的做法的同时,我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你再思考一下,今天我们学习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是要直直的奥,毕竟这个三角形还是有缺陷的,能想办法使它的边更整齐吗?”一句话,引起了他又一轮的思考。我看得出,他一定会又投入进去的,而不是应付我的任务,那种自然流淌的探索精神深深打动了我。

下午,孩子兴奋的来到我的办公室,告诉我他找到了好的办法。他激动的表情感染了我,我停下了手中的事,专注的听他讲解起来!他说:“老师,我们可以在撕之前,沿着三角形的边折一下,压出边痕,然后再用尺摁紧后撕,这样出来的边很整齐,真的!我试验过了!”……其实,是不是真的能撕出很整齐的边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去思考了,他积极主动的去探索了。学习不正是这样一个过程吗?

这节课,这个孩子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以下几点:

1.孩子眼中的世界与我们成人是不同的。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及能力也许不合乎我们的观念,但是我们要用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它。给予孩子一个欣赏的眼神,给予孩子一个鼓励的行动,这些都能给予孩子无穷的力量。孩子会在这些眼神和行动中更积极地去解决遇到的问题。

2.我认为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理性思维能力和科学思想方法,绝不是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因此,让孩子去解决一个问题时,作为老师应该要给孩子留下一定的空间,引导他们去思考、去琢磨,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结果。正如教育专家周玉仁教授所说:“教学中学生能探索得知的教师不要替代,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要暗示,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