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十篇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十篇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3:17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篇1

〔论文关键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淮安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1.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随机抽取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教学研究部门及淮安市直初中及清河区、清浦区、开发区、淮阴区、楚州区、涟水县、洪泽县、金湖县、盱眙县等县区初中学校。发放问卷167份,回收有效问卷16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7%,问卷涵盖市直学校3所,县区直属学校20所,农村学校141所;学校管理者42人,教师122人。访谈学校10所,其中市直学校2所,县区直属学校3所,农村学校5所;访谈人员15人,其中,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3人,教学研究部门教研员2人,学校管理者4人,教师6人。

2.研究工具

(1)运用了自编的《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情况调查问卷》对全市167所初中进行调查。本问卷共设计封闭式问题28道,填空题4道,选择题24道,包括学校基本情况、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工作开展情况、心理咨询室建设情况等。

(2)运用了自编的《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情况访谈提纲》,与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教学研究部门教研员,学校管理者,教师进行访谈。本访谈提纲包括4道开放式问题,包括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如何应对、对此项工作有何计划与设想等。

二、问题与讨论

1.认识模糊不清,工作方法简单,缺乏科学规划

一些学校的校长、教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模糊不清,不到位,认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只要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配备了心理咨询室、购买了心理测试软件、开展了心理咨询活动即可,至于如何开展这项工作,那是心理教师、政治教师、德育处老师的事,与自己的专业、工作无关。一些教师只注重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某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只是迎接检查时的摆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不实,流于形式,表面化。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一般只在各校初一年级开设,约占调查学校的62%,有极少数的学校将其作为必修课,更多的学校将其作为选修课或校本活动课程,并且课时很难保证。这势必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实效性。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归属问题的认识仍然模糊不清,使这一问题更加严重。

通过访谈了解到,目前淮安市还没有制订一个“中长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绝大多数学校对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没有具体、可行的计划,工作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他们所思考的还是一些零星的、琐碎的工作。主要有: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与校长的工作业绩挂钩。②组织学校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的评选活动。③组织优秀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有计划地到各学校交流、支教。④逐步对区域内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合格验收等。

在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是由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主设计和进行的,约占46%,随意性强,缺乏规划性、系统性。学校在经费和人手方面的支持不够,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的难度,很多工作常常有头无尾,不了了之,最后搁置或者放弃。

2.发展不够平衡,城乡差距大,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目前淮安市已有近90%的初中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从表面上看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从横向上比较,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表现十分突出:市直初中优于县区直属初中,县区直属初中优于农村初中。城乡差距大,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方面,市直初中积极主动,能够正常开课,取得了一定成效。县区直属初中多为兼职心理教师,工作断断续续,不能保证正常开设课程。农村初中学校情况更差,师资缺乏,在调查问卷的统计中,没有开课的34所学校全部为农村初中学校,有的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几乎为空白。

在心理咨询室建设方面,市直属初中、县区直属初中等城区学校,由于配备了专兼职心理教师,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基本上都购买了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每周一次或每月一两次向学生开放,学生也能主动找心理教师或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在设有心理咨询室的学校中,85%以上的学校有完善的工作制度。多数农村初中学校心理咨询室利用率很低,心理咨询室只是摆设或应付上级检查,甚或根本没有。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固然与学校领导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有关。因此,加强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改变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重点,是推进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发展的关键。

3.师资队伍问题:体现为人员缺乏,业务能力不强

从问卷调查中得知,淮安市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113名,其中专职教师18人,兼职教师95人。可见,专职心理教师很少,且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又被安排做其他工作,不能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全市平均每2800名学生有1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理想状态(500-800名学生/1名心理教师)相差甚远,农村初中尤为突出。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毕业或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培训的教师不到心理教师的1/6,人员素质远远没有达到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学校在开展班、团队活动时,常常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狭隘化;在开展学科教育时不注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时,没有为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等。这些问题常常出现,也说明其科学化、专业化水平不高。

在心理教师的专业培训方面,淮安市主要方法是全员培训,包括领导培训(学校分管德育校长、县区教育局分管德育工作领导)、专兼职心理教师培训、新教师岗位培训和各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和班团队辅导员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方式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等,但培训多为专题培训和研讨会形式,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专业性。全市虽有近千人参加市级培训,但是,这些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很难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不规范:突显投入不足,心理咨询室利用率低

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得知,除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能正常使用外,大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多为摆设,不能利用起来。甚至还有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用其他办公室代替。心理咨询室硬件设施比较完善的初中占10%左右,一般的占60%,缺乏的占30%。教师拥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比例很低,很多教师为政治教师、学校德育主任等,他们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仅凭兴趣、爱好、热情,绝大多数心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心理咨询室的直接管理者为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及其他人员的占80%,专职心理教师仅占20%。开放情况差别也较大,每周一次的占10%,每月一两次占18%,不定期开放的占50%,不开放的占22%。多半以上的学校没有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有专业心理测量工具的学校,又缺乏专业的心理测量人员,现有的心理测量工作也是由未经过严格培训的人员操作的,盲目性、误导性很强。为全体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很少,仅占5%,为部分班级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占23%,为咨询学生个体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占51%,没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学校占21%。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咨询室的专项经费,即使有,也仅能达到可支持机构正常运作的1/10左右。由于经费投入过低,心理咨询室缺少系统的软件和相关的图书资料及必需的一些设备,档案资料管理混乱。由此可见,缺乏规范的心理辅导室也是制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直接障碍。

三、加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

1.重视薄弱初中,确保平衡发展

(1)应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和岗位编制。建议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薄弱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和心理教师岗位编制上能有相应的硬性规定和保障政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重视薄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和师资编制,并把它作为评估、考核学校业绩的一项重要标准。学校的环境建设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切实解决目前部分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设施不完备、经费投入有限、教师工作量无法计量、缺少相关的图书及资料等现实问题。

学校要确立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地位。在制定工作目标、工作计划的同时,校领导要亲自过问、专门负责,并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常规课程管理之中。要设立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划拨经费,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保证其课程时间,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推进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初中校应进一步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渗透到家庭、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学校要通过各种活动,破除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好的旧观念,创设家长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要关注社区的环境,净化社区的环境,充分利用社区一些有益资源和场所,营造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氛围。

(3)寻求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突破口。淮安的初中学校有相当一部分位于农村,因此,寻求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突破口,是解决薄弱初中,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平衡发展的关键。淮安市教育局、淮安市教研室要在人员培训、硬件投入、经费划拨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暂不具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同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主动协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学校开展帮扶和支教活动。市、县、区可以组织优秀心理教师成立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经常性地深入农村学校,为学生、为家长、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此外,还可以借鉴其他行业流动服务的形式,将心理咨询室装备到面包车上,组织优秀的、有国家资质的心理教师深入农村学校,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实施水平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持续、健康地发展,需要有一支专业的、权威的心理专家、学者团队作坚强后盾。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能将这方面的培训计划,纳入正规的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计划之中。

在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特别是校长培训时,要增加和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提高校长及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多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咨询技巧,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心理教师的流动性大、专业教师少、兼职教师业务不熟练及培训机会少等现实问题。对心理教师的要求是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教师。同时要注意加强对专职心理教师的交流、学习与再培训工作,努力将其培养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中坚骨干。

3.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与评估体系,加强督察和指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估和指导,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队伍的建设情况,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各学科课程的渗透情况,科研情况,实际效果等。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细则、评估办法,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教育教学研究机构要就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的一些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帮助各校确定发展方向、制定工作实施计划,明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以及对象。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行政层面上若不建立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教育督导和评估措施(体系),不加强督察和指导,就很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可以借鉴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的一些做法,建立相关规章制度,保障师资、资金、场地等到位,并提出具体的措施、细则和考核标准,有章可依,有章必依,定期考评,必要时实行一票否决制。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篇2

〔关键词〕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5)20-0009-04

中学生的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是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需要生涯规划的支持,另一方面又为科学、切实的生涯规划提供重要保障,两者在个体身上构成一种循环和整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1]。俞国良[2]等曾指出,心理健康视野下的生涯规划是在纵横交织的生涯发展框架中展开的,其根本任务是建构完整的人格,有效地适应社会,其终极目标是自我实现。

我国高校自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面临着难以就业的困境。这一问题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学生在生涯探索、规划和决策上面存在种种困惑,却没有及早接受正规的生涯规划教育,也是关键原因之一。如果中学生能尽早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能力有所了解,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并对这一职业所涉及的专业进行一些探索和研究,那么他们在高考选择专业和毕业择业的时候就会有比较清晰的方向。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追逐无限的知识,那就危险了。在当今多元的社会环境下,学生该如何将有限的知识学以致用,这就很有必要事先制定生涯规划,有目标地进行学习、培养自己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我国庞大的中学教育体系,存在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相对滞后的现状,使得在中学阶段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变得尤为迫切。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生命成长与发展起着引导、示范、催化、矫正和疏导的作用,这也正是基于学生生命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开发学生的潜能,奠定学生终生发展的心理基础。它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自我信念、健全的情绪与情感,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独立的生存能力,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实现[3]。本文以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现实情境需要为出发点,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方式,探索中学生的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模式,从而促进中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一、生涯及生涯发展的演变

(一)生涯的概念

我国的生涯概念最早开始于孔子。孔子曾对人的一生进行过生涯规划:人只要本着“仁、义、理、智、信”的行为准则行事,以“克己复礼”的原则约束自己,采取《易经》的辨证思维方法,则可按如下步骤度过人生:“十五治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八十而圣”,如此则有望实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4]。

西方学者对于“生涯”则作出了不同的定义。Shartle认为,生涯是指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所经历的职业或职位的总称。mcFarland指出,生涯是一个人依据心中的长期目标所形成的一系列工作选择以及相关的教育或训练活动,是有计划的职业发展历程。webster强调的生涯是指个人一生职业、社会与人际关系的总称,即个人终身发展的历程[5]。Super认为的“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6]。

综上所述,对生涯概念的定义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长期到终身、由静态到动态,由关注个体行为和职业发展向注重个体的心理特质与心理过程,在不断演变,而这一演变历程正是生涯规划逐步迈入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历程。

(二)生涯发展的演变

在生涯发展理论被提出之前,职业指导已经为人们所熟知[7],但随着生涯理论的不断演变,“职业辅导”逐渐被“生涯发展”所取代。生涯发展强调个人一生发展的全过程,它包括个体在一生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是各种角色的协调和整合,是人生发展的全过程。这一概念的转变被Super记录在自己的生涯发展理论之中,从此生涯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最重要的则是生涯发展教育被纳进了学校教育之中,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8]。生涯发展取代职业辅导,意味着从只关注人的学术发展与职业发展转变为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该理念的转变在教育中展现的功能将会愈来愈明显,这也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启迪。

对于人的生涯发展的探索研究大约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生涯发展的理论则出现在50年代,此时的理论涉及兴趣、态度与个性发展等因素,人们开始关注经济与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对人的职业发展的影响。60年代生涯发展理论进入其成型的重要阶段,在60年代大批理论涌现的基础之上,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自己亲身实践的检验,继续推动着生涯理论的向前发展,至80年代生涯理论的发展逐步进入到了成熟阶段[9]。

二、探索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

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是指把二者结合起来实施,使学生在生涯规划课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素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主动思考如何在把握自身心理特性的基础上进行生涯规划,使它们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可持续成长与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既不是隶属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属于交叉关系,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且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正是它们结合的条件和基础[10]。

面对日趋激烈的升学、就业压力,中学生在生活事件、意识形态、成长、家庭、社会等方面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和心理问题[11]。生涯的规划同样需要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基础,在充分把握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开展中学生的生涯规划[12]。中学生处于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我是谁、我想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和我如何去做。下面就中学各年级的不同特点分别进行阐述。

(一)初中阶段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是为初中生奠定生涯成熟的基础,促进学生的生涯发展。因此,对于初中生的生涯规划内容选择不宜过于专业,应该适合于大多数初中生,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认识、职业认识与生涯规划。同时学校在组织与开展活动时,要注意建立层次递进的活动体系,以适合学生的阶段性发展特点,促进其身心健康[13]。

初中一年级:这一时期的学生处于生涯发展的认知阶段,同时也处于自我意识强而不稳的青春期。教育应侧重给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的指导,使之了解生涯规划的一般知识,初步帮助学生树立生涯规划的意识,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尤其是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初中二年级:这个阶段应考虑学生的能力因素,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进行生涯规划的探索与尝试,并逐步提升相应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涯规划观念与合适的职业倾向,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社会需求并认识自身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理想积淀力量。

初中三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们面临就业或升学的压力和选择。一部分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投身工作,但绝大多数学生会继续升学,因此应侧重对其进行就业与升学的指导,帮助学生培养相关的职业能力与技巧。

(二)高中阶段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生与初中生相比,身体的主要器官与性发育都趋于成熟,产生了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同时也面临新的矛盾和冲突,形成探索与解决矛盾的过程[14]。高中生需要面对高一结束后的文理分科和高考后的专业选择,这些都是生涯规划中的重大选择,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因此,要重视这个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抓住实施的关键时期。生涯规划的实施并不是杂乱无章地传授,而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循序渐进地开展[15]。

高一年级: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已有生涯规划的知识体系基础上,继续对社会环境进行认知与探索。可以通过组织与高年级学生的交流会、聆听专家讲座报告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专业特点,了解相关政策和法律,理性看待当前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锚等测试,帮助学生分析自我特长、优势和局限,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特征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职业适应范围,了解专业发展方向,为高一结束后的文理分科做好充分准备。

高二年级:学校一方面要强调分科方向,让学生对自身文理各科的学习情况有清晰认识;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分科学习后,也可以对分科结果作出调整,这时就需要得到学校专业人员的指导,让学生能顺利进行调整。同时,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社会探索,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

高三年级:这一阶段应着重进行专业选择、就业心态等方面的指导,培养学生生涯规划的决策能力、实施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业能力等。让学生充分了解就业形势、专业特色和发展前景;集中宣传高考志愿填报政策和填报技巧,举办专业选择、就业程序的讲座;对毕业生提供升学、就业等方面的政策咨询与指导;通过各种心理测试,引导毕业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及时修正升学、就业目标,确立合理的升学和就业期望,帮助学生转变角色,尽快适应社会。

综上所述,中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休戚相关,但两者却不存在替代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俞国良[2]认为,生涯规划概念的演变历程是生涯规划逐步迈入心理健康教育视野的历程,也是生涯规划的理念与当代心理健康观日趋吻合的历程。个体在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实现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继而影响着生涯规划的整个过程。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生涯教育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涵[2]”。

相对于初中生、高中生具体设计的生涯规划方案,可以通过让学生回答6个“w”问题[16](见下页表3),设计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生涯规划方案。

三、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及启示

生涯规划课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评估的出发点不是教师与学生的知识授受程度,而是通过学生是否有更明确的自我认识、是否增强了生涯规划的意识等标准进行评估。此外,评估的参与者也不能忽视生涯规划的主体――学生。

(一)生涯规划档案和心理健康档案

建立中学生的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的跟踪档案,记录并有效地监督个体在设计生涯规划及其确定生涯规划后的成长历程,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给予其相关的生涯规划辅导,及时纠正偏差,以帮助中学生提高综合素质[15]。生涯规划档案和心理健康档案能对每位学生提供切实帮助,为生涯规划辅导和心理咨询提供了重要保证。同时,这也是评估中学生的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

(二)各种心理测验辅助评估

开展各种心理测验,如职业兴趣测验、职业价值观及动机测验、职业能力测验、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和职业性格测验等等,这些测验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测验前要先充分学习该测验的使用手册,了解测验用途及使用规则。此外,解释测验分数的时候也要得当,测验是为了初步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不是主观给学生“下诊断”和“贴标签”,所以不仅要解释测验分数的意义,还要帮助学生针对测验结果,寻找改进与提高现有状况的方法。

(三)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生涯规划

在中学阶段,各学校可以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内容包括个人探索、职业探索、就业形势和政策、素质拓展训练、成功校友经验分享、模拟招聘、兼职体验等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帮助中学生合理地思考和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动力,帮助中学生了解各类大学及专业的具体情况,提高将来考入大学及专业选择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春峰.论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通互动[J].教育与职业,2012(17):88-90.

[2]俞国良,曾盼盼.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J].教育研究,2008,(10):63-67.

[3]江光荣,柳BB,黎少游,等.国内外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27-32.

[4]任卓.初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

[5]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85-129.

[6]孔春梅.国外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综述[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9(3):5-9.

[7]吴武典.生涯发展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19-21.

[8]胡春森.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的探索性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9]程利娜.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J].教学研究,2012,35(4):41-45.

[10]褚庆文,施永斌,孙秋芳,等.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6):656-658.

[11]骆一,郑涌.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3):661-664.

[12]王亚歌.初中阶段生涯发展教育初探[D].上海师范大学,2008.

[13]杨蓁.普通高中职业指导实施途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14]何晓丽.青少年生涯教育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

[15]nevillDD.thedevelopmentofcareerdevelopmenttheory[J].CareerDevelopmentQuarterly,1997,45(3):288-292.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篇3

一、农村卫生

(一)开展调查研究,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解决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一步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推动我省农村卫生事业发展。

(二)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施行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制定《*省乡村医生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组织做好乡医的执业注册工作。组织开展《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的学习宣传,组织对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有关人员的培训,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三)根据农村卫生工作发展的需要,抓紧制订乡镇卫生院管理制度、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方案、农村卫生站的建设标准。

(四)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提高基层服务水平。组织实施乡镇卫生院长管理知识、乡镇卫生院传染病主检医师和乡村医生传染病防治基本知识培训项目,加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提高乡镇卫生院的队伍素质和服务水平。

二、社区卫生

(一)制订《*省*-2010年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和城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并根据需要进行结构和功能改造。按照卫生部颁布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原则与标准,对现有城镇卫生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卫生配置,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综合服务功能。针对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有计划地实施社区干预,建设健康社区。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二)继续通过开展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产生一批在落实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方针政策、加快健全服务网络、建立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实现基本服务功能、严格监督管理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在社区疾病预防控制与重点人群保健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居民群众广泛认可和拥护的全国及省的示范城区的候选单位。

各地要因地制宜,开展“妇幼进社区”、“中医药进社区”、“健康教育进社区”等特色社区卫生服务。

(三)召开全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现场会。总结近年来我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经验,部署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交流各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经验。

(四)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推进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和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组织社区医生参加全科主治医师技术资格考试;加强大中型医院、预防保健机构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业务技术指导。组织社区卫生服务骨干人员到社区服务开展较好的地区进行培训考察。

(五)加强对各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做好区域卫生规划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和技术的准入管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日常检查指导,定期考核评价。

(六)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扶持力度,各级财政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帮助其配备基本设备和房屋等设施。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群众基本需求,制定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具体项目和补助标准,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落实执行药品“收支两条线”政策中用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资金,部分可用于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补助的政策。协调有关部门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机构范围。

(七)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理论研究。组织对卫生部政策研究课题“中小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模式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总结;开展社区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成本测算研究。

三、妇幼卫生

(一)围绕我省卫生发展规划妇幼保健目标,进一步加大贯彻实施“一法”“两纲”的力度,加强妇幼保健机构现状和《*省先天性心脏病综合防治方案》等问题的调查研究,全面推动我省妇幼保健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二)加大执法监督力度,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争取出台《*省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根据卫生部《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修订《*省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启动和做好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的许可审批工作。配合卫生部研究制定母婴保健许可和监督管理的规范性措施和要求,完善母婴保健法制建设。

探讨婚前医学检查工作的新思路,争取将婚前医学检查作为执法调研内容纳入*年的工作计划,并与有关部门合作开展婚前医学检查知识宣传教育普及活动。采取措施规范婚前医学检查服务,落实免费婚前医学咨询等婚前保健工作,提高婚前医学检查水平。

组织全省母婴保健执法检查,重点检查各地卫生行政部门执行母婴保健行政许可和监督管理情况,以及医疗保健机构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执行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有关制度措施和出生医学证明管理登记核查制度的情况。

(三)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体系建设。在妇幼保健机构现状调研基础上,研究制订我省妇幼保健机构规范化建设具体措施,对妇幼保健机构进行分类管理。深化妇幼卫生改革,开展妇幼保健进社区的试点工作,继续做好我省妇幼保健机构对口帮扶工作。进一步加强基层妇幼保健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产儿科建设,做好基层群体妇幼保健工作。

强化妇幼保健机构公共卫生职能,落实妇幼保健机构的补助政策。召开全省妇幼卫生工作会议,总结“十五”规划实施情况,部署*年工作,研讨我省“*”妇幼保健事业发展规划。

(四)全面实施母婴安全工程,保障母亲和儿童健康。继续加强对农村贫困地区和流动人口中孕产妇死亡和新生儿破伤风的专项治理。按照*-*年度降消项目工作计划,认真做好*年度降消项目培训、健康教育、专家驻县指导和项目督导等工作。积极做好降消项目*-*年度继续滚动的有关准备工作。总结推广农村住院分娩纳入合作医疗和流动人口孕产妇社区管理模式,提高住院分娩率。

认真做好爱婴医院检查评估和重新确认的有关准备工作,加强对爱婴医院的监督管理。继续组织有条件的妇幼保健机构开展儿童心理卫生保健示范单位创建工作。继续推广责任制助产的服务模式。认真做好控制艾滋病母婴传播的试点工作。加强对国际和国家妇幼卫生合作项目(生殖健康和计划生育项目,妇女孕前期和孕产期人性化服务试点研究项目、中国育龄妇女营养状况调查项目、儿童早期综合发展项目等)的监督指导。

(五)积极推进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地中海贫血和先天性心脏病的群体防治工作,争取有关部门将控制地中海贫血和先天性心脏病列为专项工作,加大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的实施力度。加强宣传和健康教育,组织好今年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宣传周活动。开展出生缺陷群体监测的试点工作。规范和加强我省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服务的管理。研究制订《*省地中海贫血综合防治方案》、《*省先天性心脏病综合防治方案》和《*省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的行动计划(*-2010)》。

(六)围绕两纲中期评估,加强妇幼卫生信息统计工作。进一步完善妇幼卫生信息“3+1”的上报模式,做好省级质控。加强妇幼卫生三网监测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实行孕产妇死亡登记报告制度。建立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信息统计制度。做好妇女儿童两个纲要中期评估的数据统计、执行报告等工作。

四、初级卫生保健

(一)把农村初保工作与组织实施省委、省政府十项民心工程结合起来,努力实现规划目标,推进初保工作全面发展。重点加大农村卫生投资力度,合理调整和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完善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体系。

(二)建立健全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的初保工作机制,召开“*省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初保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三)建立督导制度,加强对初保工作的监督与指导,规范以乡镇、县为单位的初保目标审评认定办法。制定《*省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评审认定办法(*-2010年)》、《*省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督导制度》。

(四)全面开展以乡镇、县为单位的初保审评认定工作。制定下发以乡镇、县为单位的《*省农村*-2010年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目标审评认定记录(试行)》,指导各县对乡镇初保工作的审评认定工作。举办各市、县初保办相关人员参加的审评认定工作培训班。

(五)召开全省初保工作会议,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成效,部署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六)做好世界卫生组织*-*年度合作项目的前期工作,并以该项目为依据组织申请省的自然科学基金立项。

(七)加快初保工作法制化建设步伐。组织起草《*省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管理条例》。

五、健康教育

(一)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和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进一步做好我省城乡防控非典、禽流感、流感、流脑等重大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普及防控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的预防知识和技能。

(二)继续积极组织实施《*省“亿万农民健康教育行动”规划方案》,加大工作力度,检查督促全省各地“行动”落实情况,组织一次全省“行动”试点互评活动,争取创建更多的“行动”试点,总结推广省、市“行动”试点经验,迎接*年全国“行动”终期评审工作。

(三)加大医院、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力度。与教育部门联合倡导开展创建健康促进学校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营造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社会环境。

(四)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网站建设,把健康教育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制定*省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召开全省健康教育学术交流会。

(五)深入开展控烟宣传和评选无烟单位、无烟草广告城市等活动,采取多种形式普及疾病预防和卫生保健知识,引导和帮助公众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健康相关行为的形成。

(六)积极开展项目宣传活动,组织筹办今年“第十八个世界无烟日”活动。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篇4

一、厘清学段教学内容,构建水平四学校教学内容框架

体育教学内容是课程构建的核心之一,整体构建是涉及全校的课程内容分布的问题,厘清三级课程管理系统学段教学内容,构建学校教学内容框架。

《课标》(2011版)列举的课程内容如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游泳或冰雪类、武术类、其他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等。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v江苏省2014年7月w的课程内容划分为必学、限学、自选三类,必学内容:基本活动技能v田径类、体操类w;武术;体育与健康知识。限学内容:球类v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w;韵律活动与舞蹈;民间传统体育等。自选内容:游泳、花样跳绳、定向运动、新兴运动项目等。我校已有的课程内容如“每月一赛”(拔河、合作跑、跑操、广播体操、接力跑等);海门市传统体育运动项目v花样跳绳、踢毽和跳橡皮筋w。

体育教师必做的学校体育工作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南通市体育学科学业水平测试、海门市季度体质与视力状况监测等;“每月一赛”;“体育节”(田径运动会、球赛等);“一校一品”v篮球、足球等w;市教育局、体育局组织的体育比赛,学生全员参与的比赛v广播体操、跑操等w等。

结合学校体育工作筛选课程内容,选择学校具备条件、学生喜欢、教师能教的教学内容,构建水平四学校教学内容框架,具体思路:1、体能v田径类、体操类、武术等w、体育文化和健康教育知识、校本课程确定是学生必修的内容。正确处理一般体能类教学内容,避免出现体育课上成体能训练课的现象,学生在学习与运用中形成基本运动技能并增强体能。2.依据精教类、简教类、知晓类、锻炼类教学原理确定田径、体操、球类等运动项目。如篮球精教类教学内容,“一校一品”篮球大教学单元内容v40C50课时w,分配在各学年学期中。结合各社团种类确定简教类教学内容v乒乓球、羽毛球等w,并分配在各学年的学期中。3、整合测试项目,融入在相应的运动单元教学中。南通市初中学生体育学科学业水平测试方案,考生体育成绩包括《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平时体能素质与运动技能水平测试和毕业升学体育考试三个方面组成。每学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体能素质与运动技能水平测试3项,其中800米(女生)、1000米(男生)跑为必测项目,其余2项在体能素质类与运动技能类项目中各选测1项。可供学生选测的体能素质类和运动技能类项目各不少于3项,且各学期2项选测的项目不得重复测试;毕业升学体育考试规定在题库中田径、体操、球类三大类测试项目每大类各供选三项,学生每大类“三选一”自主选择考试。中考题库中三十多个测试项目,每学期教体能技能选测6个项目、必测1个项目,初一、初二、初三上学期五个学期可选教题库30多个项目,初三下学期根据学生选项,复习应考。如何优化整合中考题库考试项目呢?遵循运动项目教学先易后难的顺序如跳跃类,先立定跳远再立定三级蛙跳、立定三级跳远,后跳绳、跳高、跳远,可确定初一立定跳远、跳绳,初二立定三级蛙跳、跳远,初三立定三级跳远、跳高;与精教类、简教类、知晓体验类教学内容融合如篮球运球绕杆、运球投篮v中考题库测试项目w安排在篮球教学单元的运球、投篮部分。4、处理好基础年级、毕业年级教学与中考内容之间的关系。初一、初二基础年级学生在相对集中时期系统地学习。如初一上学期选择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实心球v体能w;广播体操、篮球、足球v技能w;耐久跑v男女生必测项目1000米、800米w等教学内容。5、除运动技能外,教师对选择的教学内容进行挖掘与开发,形成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水平四体能技能教学内容逻辑性编排构成学校课程框架即各学年学期的教学内容分布如初一上(下)学期教学内容:体育与健康知识、耐久跑、立定跳远(跳绳)、实心球(快速跑)、坐位体前屈v30秒立卧撑w、广播体操(技巧)、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每月一赛”(海门市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男生引体向上、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等。

二、目标统领内容,合理布局学年、学期教学计划

《课标》(2011版)学习目标与教学内容是“捆绑”在一起描述的即内容紧随目标,学习目标的达成与学生学习何种运动项目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学生喜欢并认真学习与锻炼。学习目标由水平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组成的完整体系,细化水平学习目标可得到下级学习目标。

“目标引领内容”,细化水平学习目标可得到具体教学内容四个方面的学习目标如篮球运动技能水平学习目标之一:基本掌握并运用篮球运动技术和简单战术,教学内容是达成学习目标的载体。水平四各年级篮球运动技能学习目标:学生学会运、传、投等篮球基本技术和简单战术,参与简化规则的篮球教学比赛;学会运球接投篮等“组合”技术,会学一些需要进一步掌握的基本技术和简单战术,参加具有一定对抗性的篮球教学比赛;会用所学技战术参加篮球教学比赛。各年级篮球教学比赛内容:在规定区域中教学比赛如汽车轮胎替代篮圈的长方形平地、半场、全场篮球教学比赛,运用传球、运球、投篮单项技术教学比赛;“组合”技术和简单战术的教学比赛;运用所学篮球技战术教学比赛等。

教师根据学校条件、学生学情等确定各学年、学期教学计划。如何在各学年学期中序列教学内容呢?遵循教学内容与季节、天气状况相适应如体育文化和健康教育知识教学单元星布在雨天上室内课;遵循教学内容与学生体能储备相适应如初一第一学期初广播体操、学期末实心球;其他如每月一赛在每月月初等;毕业年级学生初三下学期统考,恢复体能、学生选项分组教学、体能与技能训练、心理训练及适应性训练及考后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的体育运动。

如何分配每学期教学内容的课时呢?以每学期16周课时为例,体育理论、健康教育3-4课时,精学类运动技术10课时,简学类或知晓体验类运动技术8-10课时、体能技能项目19-20课时,校本课程项目4-5课时。

三、科学合理地设计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是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基本单位,各学年学期的具体教学内容可运用单元教学的形式教学。单元教学计划设计一般通过分析教学内容选择分解教学法还是完整教学法,根据学生学习基础等决定教学单元技战术重点、难点及教学内容搭配,就学生学习状况分配教学单元课时。以融合在足球教学单元中的定位球踢远为例,运用分解教学法,运动技术各环节具有阶梯性,原地定位球踢远技术、助跑定位球踢远(上一步、3-5步助跑)技术。原地定位球踢远技术、助跑定位球踢远(上一步、3-5步助跑)技术、教学比赛(踢准、踢远)等组成小单元教学,与足球运球绕杆等小单元教学串接构成大单元教学;搭配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练习如立卧撑、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

运用单元教学编辑教学内容,单元教学可结合学校体育活动设计,仅选用考试测试项目,会让学生失去体育运动兴趣,更不会参加体育运动。体育教学要课内外结合,教学延伸到课外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单元教学中的大量练习可在大课间、体育活动课时得到补偿,丰富的练习手段、多样的组织形式等能够引领学生自主锻炼、拓展练习如排球――垫球,学生运用垫球技术自主练习或垫多比赛、集体游戏――垫球接龙等,在课外良好的体育氛围中体验体育文化魅力;匹配学校群众性体育比赛,学生能运用体育课习得的各单元教学运动技能参加各种比赛,加深对体育运动的理解如每学年秋、春季田径运动会、“每月一赛”等是学生学习交流、锻炼、展示的平台;各种主题形式的单元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融会贯通,如不同教学内容组合在单元教学中,加深学生对运动原理的理解,例实心球、排球发球、定位足球踢远用力方法即用力速度快、距离长,用力部位即球的后下方相同。并开发教学内容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实现学习目标,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四、针对性且个性化的设计课时教学计划

课时教学计划是单元教学计划的具体化,要避免单元学习目标课时化,分析课时教学内容,确定课时教学重点难点如实心球初一重点用力顺序,难点投掷角度;初三重点远离器械、鞭打技术,难点投掷高度;身体练习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抓住技术教学载体,设置辅助练习如用“抱膝跳”体会蹲踞式跳远的“腾空”动作;运用直观教学法,结合挂图讲解、模型示范等,并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尝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运用语言法渗透体育运动技术原理和健身方法等教学教育。课时计划体现身体练习的课堂运动密度与强度学科特点;运用分层分组教学等有效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技能形成、体能发展,并享受体育运动乐趣。

课时教学计划为班级学生量身定做,因此具有针对性。体育教学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的过程,而教师与学生之间人与人互动的过程是最大的变数。如男生喜欢球类运动,课上预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进行球类运动能保持他们学习的热情;女生能遵守课堂秩序,可引导她们之间的协作,形成良好的团队等。分析各班学情,因势而导,达成教学教育目标。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篇5

关键词:体育锻炼;习惯;模式;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9)06-0044-04

thephysicalHealthSituationandexerciseHabitsFormationmodelofGroupswithDifferentexerciseHabit

ZHanGYingqiu,KonGChuihui

(BeijingSport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abstract:Dependingonthecurrentsituationofmiddleschoolstudents'physicalexercise,questionnairecombinedwithphysicaltestisgivento3712maleandfemalestudentsinthefirstandsecondyearofjuniormiddleschoolinHaidianDistrictofBeijing.thesestudentsaredividedintodifferentgroupsaccordingtotheirphysicalexerciseconsciousness,frequencyanddurationofeachtime,andthedifferencesamongthesegroupsinmorphology,physicalfitness,bodyfunction,mentalhealthandsocialadaptabilityarecompared.thepaperproposesthebestmodelofphysicalexerciseandstrategyofcultivatingexercisehabitsforstudentsofthisage,soastoprovidethereferencefortheconcerneddepartmentstomakerelevantpolicies,scientificdataforthenationalphysiquemonitoringintheimplementofnationalmassFitnessprogramwiththepurposeofimprovingpeople'sphysique,andtheoreticalbasisfortheimplementationofSunshineSportprogram.

Keywords:physicalexercise;habit;model;strategy

根据调查显示,2000年的国民体质监测与1985、1995年的调研相比,儿童、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成全面下降的趋势,特别是肌肉力量、耐力和柔韧性。2006年底,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决定从2007年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是指为切实推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而关于我国初中生体育锻炼与体质关系的深入研究未见报道,这使得本研究具有极大的社会价值。

本研究在深入研究北京市海淀区初中学生不同锻炼习惯人群社会能力、心理、生理发育状况的前提下,提出该年龄段体育锻炼的最佳模式及其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策略,从而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为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的国民体质监测提供科学数据,进而提高国民体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在海淀区5所中学选取初一和初二的学生3172人,其中男生1660人,女生1512人,并对他们的体育锻炼习惯和体质状况进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于2007年4月至2007年5月对海淀区5所中学35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3357份,其中有效问卷3172份,回收率为95.9%,有效率为94.5%,达到统计学标准,并采用两周对100名调查对象回测的方法进行信度检验,达到统计学标准。

1.2.2体质测试法于发放问卷的同时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自评问卷,北京师范大学编)、心理健康(心理健康问卷,王极盛编)、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胸围、腰围、臀围、皮褶厚度(上臂、肩胛下、小腿后、腹部))、身体素质(握力、闭眼单脚站立、原地纵跳、反应时、体前屈)、机能(血压、脉搏、台阶实验、肺活量)测试。

1.2.3统计计算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1)从数据库中删除所有缺失数据的样本;2)对数据库中的每个原始数据,依据数据类型、测试细则及每个样本数据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删除含有可疑数据的样本;3)将数据库分成男子组和女子组,其次,对各项数据进行一致化处理。采用标准分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再依据结果的具体情况修正公式中的常数项,以确保结果在1-100之间。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体育锻炼习惯群体间体质状况比较体育锻炼是指运用各种体育手段,结合自然力(日光、空气、水)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控精神和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过程。不同体育锻炼习惯群体间体质状况比较见表1-表8。

表1,表2显示:1)男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高于同年龄段的女生组,但均未达到教育部规定的85%的人数比例;2)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身体素质及体质状况均明显好于不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3,表4显示,1)女生每周锻炼的频率明显小于男生,女生以每周锻炼1次的比例最高,男生以每天锻炼1次的比例最高;2)除女生形态指标外,其它指标均为锻炼频度小于每半月1次学生的各项指标得分最低,而每天进行体育锻炼学生的各项指标得分最高,说明此年龄段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而此阶段的女生自我意识飞速发育,爱美之心凸显,且社会上流行骨感美女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她们的审美观。因此,一部分丰满的女生为达到减肥的目的而每日锻炼,此外,每日锻炼后营养摄入不够又影响了一部分女生的形态得分。

表5,表6显示:1)60%左右的男女学生每次锻炼的时间基本为15~75min;2)女生除社会适应能力指标每次锻炼75~90min的得分高于其它组外,其它指标均为每次锻炼45~75min组得分最高,而男生则表现为社会和心理指标为每次锻炼45~75min组高于其它组,生理指标为每次锻炼时间75~90min组最好。说明此年龄段的学生每次锻炼应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和强度才能使有机体产生良好的适应变化。

表7,表8显示:1)女生体育锻炼得分明显低于男生;2)不同体育锻炼习惯男女学生群体间无论生理指标,还是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指标都具有显著差异。

讨论:1)不同体育锻炼习惯群体间,无论生理指标,还是社会、心理指标均具有显著差异,说明体育锻炼对青春期学生身心健康发育具有重要意义。青春期人体在形态、功能、性征、内分泌以及心理、行为等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因此,此期是人一生体质水平飞跃发展、为成年健康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如能较好的利用体育锻炼这把利剑,积极发挥有利影响因素,不仅能把正常青少年的体质推到更高水准,就是对那些体质弱,甚至于先天不足的少年,也能充分促其改造和提高,而且,目前医学研究证明,成年期众多的疾病多起源于青少年时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处于生命准备期的青少年,其生活方式不仅影响着其一生,而且这些未来的父母将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一代甚至几代人的生活方式。因此,要利用青少年具有积极向上、可塑性强的特点,为青少年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综合性的体育健康教育和体育活动,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自己及他人的健康和生活负起更大的责任,降低青春期各种疾病的患病率、死亡率,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以达到增强人民体质的体育工作宗旨。2)女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及其锻炼的频度、时间均低于男生,而女生不仅与男生一样承担着建设祖国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生儿育女的重任,因此,决不能忽视这一现象。3)每天进行体育锻炼、每次锻炼45~90min的学生在生理、心理、社会指标得分均明显高于其它组别的学生,然而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行为却不够理想,只有11人(男10人,女1人)能够坚持每天锻炼1h,其他学生有的每天锻炼,但锻炼的量和强度不够,有的锻炼的时间达到1h,但锻炼的频度不够,因此,造成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持续下降。这表明只有科学的体育锻炼才能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赋予人们以健康、快乐和满足,同时亦说明教育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大意义。4)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改善学生形态、机能、素质的发育水平,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还可以通过游戏、球类等运动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在与同伴配合的基础上,发挥集体的力量与对方展开公平竞争,并在竞争中取得胜利,这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的模拟试验,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提高遵守社会法规及与人相处的能力,从而达到调剂情绪、锻炼意志品质、培养高尚情操的健心目的。

2.2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模式

2.2.1目前存在的问题1)网络、电脑游戏、电视、电影、KtV等娱乐手段的发展,降低了干预对象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2)紧张学习生活占据了学生一天的大量时间,造成睡眠及体育锻炼时间的不足,而重点中学或学校中试验班的学生此问题更加严重;

3)学校领导、班主任、家长对体育锻炼的重视不足,没有形成体育锻炼的社会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

4)学校和社区体育设施及场馆匮乏、收费较高、对外开放时间较短等因素严重地制约了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养成;

5)我国中小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学生的体育锻炼,以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纯竞技化以及体育教学内容的单调和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未成年人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6)我国社区健康指导员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学生健康知识的贫乏,严重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科学性。

2.2.2目标1)提高体育锻炼意义的知晓率,达90%;

2)提高每天锻炼1h的人数比例,达85%;

3)提高科学体育锻炼原则、方法的掌握率,达85%;

4)提高干预对象的体质水平;

5)将体育锻炼的缺勤率降低至20%;

6)降低肥胖人数比例80%。

2.2.3体育锻炼的原则

2.2.3.1循序渐进运动量、运动强度、动作幅度都应从小到大,应在健身指导员和体育教师的指导下,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

2.2.3.2持之以恒结合自己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贵在坚持,切不可一曝十寒。

2.2.3.3区别对待从实际出发,依据个人的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进行针对性的锻炼,力求取得最大的锻炼效果。

2.2.3.4系统、全面健康指导员和体育教师应为预对象制订年、月、周、日的锻炼计划,以保证锻炼的科学性。

2.2.3.5学校体育锻炼与社区、社会体育锻炼相结合。

2.2.4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模式

2.2.4.1健康诊断与需求评估第一步:开展不同锻炼水平预对象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相关关系的社会调查,了解预对象个体或群体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信念、态度、价值观以及认知程度,分析预对象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内在促成因素和阻碍因素,以加强干预教育的针对性;

第二步:分析对预对象体育锻炼习惯形成起主要作用的外因,如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体育卫生政策导向、体育场地设施、学校健康教育、体育教育教学方式、家长对预对象体育锻炼的态度及其体育锻炼的习惯等,探求学校体育与健康相关资源的保有和利用情况,执行规划的主要障碍分析,以及可能促使行为与环境改变的各种因素;

第三步:制定正确的教育策略,并根据各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及资源情况确定干预重点,同时设计和制定有关促进预对象健身行为的奖励和促成政策,并提出优化方案。

2.2.4.2项目操作准备与实施第一步:根据不同预对象的体质现状和锻炼水平,划分干预目标,设计干预流程,拟订相关因素结构分配表,制定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宿舍体育体育文化节的系列体育健康促进政策和措施,制订行为监测、效果评价、综合评估的详细计划,为有效的实施做好准备。

第二步:从下列环节入手促进预对象健康促进规划的实施。1)塑造校园体育健康氛围。从政策上争取各级领导和部门相关人员对有利于健康活动的支持,保证提供必备体育与卫生资源。在教师和预对象中,倡导建立科学体育锻炼的社会支持环境以促进预对象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2)发展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初中阶段正是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强大的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同伴、家长的社会支持体系能够激发预对象对体育活动的兴趣,鼓励个体与群体积极参与有益于健康的体育活动,同时,其强大的督促作用能够确保体育锻炼习惯的坚持时间,并在此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体育锻炼的群体效应,开展健康传播活动,最终养成体育锻炼习惯。3)开展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根据不同锻炼水平预对象的体质特征,因人而异,因时制宜,按需开课,并有效地把早操、课间操、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俱乐部及文化体育节等活动结合起来,吸引学生自觉走向操场,走进阳光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的、科学的体育活动。

在授课过程中要确保预对象知晓健康知识,习得锻炼技能,掌握练习方法。同时,有效地利用黑板报、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立体、平面媒体等提供给预对象体育与健康相关的公共信息,扩展健康知识渗透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进一步强化健康意识,构筑牢固的健康信念,自觉进行体育锻炼。

2.2.4.3健康促进规划的评估第一步:对体育健康促进的活动规划进行阶段性回馈,分析项目实施的经验与教训;

第二步:根据预对象体质水平和体育锻炼习惯的群体及个体的发展趋势,及时修正调整健康促进计划的策略和活动计划。

3结论

1)体育锻炼能够显著改善初中男女学生的形态、素质、机能、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育水平,说明体育锻炼对青春期学生身心健康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2)每天进行体育锻炼,每次体育锻炼时间为60min左右能够有效地增强初中男女学生社会、心理、生理的健康水平,充分发掘他们的遗传潜力,进一步证明了教育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科学性及重要性。

3)目前初中学生中有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比例较低,特别是女生,这主要与此阶段学生学习压力大、家长和学校支持力度不够、体育设施和场地匮乏、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单调、课外文体活动不足以及学生缺乏体育健康知识等因素有关。

4)初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模式包括健康诊断与需求评估、项目操作准备与实施及健康促进规划的评估三个步骤,通过这些活动能够在有效掌握预对象体质状况和健身需求,在分析其形成体育锻炼习惯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学校体育卫生环境、开展针对性的体育健身教育活动,使预对象完成“知识习得――信念确立――行为尝试――习惯形成”的行为模式,并依据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和修正,从而推动学生体质状况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体卫艺司.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n].教育部,2006,12.

[2]张瑛秋.青春期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篇6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病程阶段;健康教育

【摘要】目的 探讨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不同病程治疗阶段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 将164例女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按治疗进程的不同分为住院初期、症状控制期和疾病恢复期三个阶段,采用精神科标准健康教育计划表实施健康教育并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在疾病的不同治疗阶段,患者自知力恢复程度的不同,对健康教育内容的了解差异有极显著性(χ2=40.66,p<0.01)。结论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病程的治疗阶段实施相应的健康教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病程阶段;健康教育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病期自知力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往往否认自己有病,不愿意住院治疗。为了使其配合治疗,本文将164例女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分为住院初期、症状控制期和疾病恢复期3个阶段进行健康教育。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病例为2004年6月~2005年3月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住院的进行健康教育的208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

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住院时间≥2mo;(3)疗效达临床显著进步;(4)小学以上文化程度;(5)排除严重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药物滥用、妊娠、哺乳妇女及药物过敏者。符合入组条件的共164例。年龄15~64a,其中≤20a者29例,21~30a者66例,31~40a者36例,41~50a者25例,≥51a者8例,平均年龄30.8±9.6a;文化程度:大专以上4例,中专和高中44例,初中69例,小学47例;职业:干部20例,农民99例,工人18例,学生12例,自由职业者15例;住院时间30~116d,平均46.2±24.1d。

1.2方法 (1)按治疗进程分为住院初期、症状控制期和疾病恢复期(入院后至主要治疗药物剂量增加阶段为住院初期;药量维持阶段为症状控制期;药量减少阶段为疾病恢复期)。(2)由护士长制订计划,护理组长负责,护理人员参与。根据不同阶段向患者进行入院、精神分裂症相关知识、药物知识、睡眠、检查、饮食、心理治疗、出院等方面的介绍和指导。以计划性教育(群体性教育)和随机性教育(个体性教育)相结合,通过语言教育和书面教育等,将与健康有关的知识介绍给患者。(3)让患者复述应知道的健康教育内容,每一大项内容回答正确达到≥50%者为知晓,<50%为不知晓。统计每一大项知晓的总例数,以百分比表示。(4)所有数据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不同病程阶段健康教育结果比较,见表1。

   

表1显示,住院初期患者对入院介绍回答正确率最高为21.95%,总知晓率为9.15%;症状控制期患者对用药注意事项,检查目的、方法,心理卫生知识,饮食注意事项4项回答正确率均>50%,总知晓率为41.57%;在疾病恢复期患者对11项健康教育内容的正确回答率均>50%,总知晓率平均为80.15%。3个不同病程阶段对健康教育内容的了解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χ2=40.66,p<0.01)。

表1 不同病程阶段患者健康教育结果比较(略)

注:3组比较,χ2=40.66,p<0.005

2.2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年龄段健康教育的比较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在3个不同病程阶段总知晓率明显高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分别为132例次(91.67%)和62例次(75.29%),差异有极显著性(χ2=17.13,p<0.01);在不同年龄段中,≤40a组和≥41a组在3个不同疾病阶段的总知晓率分别为8372%(329例)和65.66%(65例),差异有极显著性(χ2=16.17,p<0.01)。

3讨论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过程,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和促进人体的健康[1]。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初期,除了认知功能损害外,还伴随着思维和行为的紊乱,即对自身疾病缺乏认识,不愿接受治疗。住院初期的患者,除了"入院介绍"一项知晓的比例稍高一些,由于受病态的影响,对其他的健康教育内容的总体知晓率仅达到9.15%。通过治疗,随着疾病的好转,其自知力也逐步恢复,当其处在症状控制期时,患者对用药注意事项,检查目的、方法和心理卫生知识,饮食注意事项等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因而对这部分内容知晓的比例均>50%。当患者处在疾病恢复期时,患者对所接受的健康教育内容总知晓率达到了80.15%,提示患者在疾病恢复阶段,其认知能力、自知力、记忆和注意力等均在逐步恢复,健康教育的力度和频度应重点放在这一时期。

健康教育要求护士对病人所传递的信息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适用性,才能提高患者的兴趣[2]。同时,本研究提示: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不但要注意患者的不同病程阶段,还要考虑患者的文化背景年龄层次等个体接受能力的差异。所以在健康教育过程中,除了群体性教育外,还应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因人因时而宜,随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至于健康教育内容的设置和所需时间的分配等对健康教育效果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作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篇7

关键词:素质教育心理教育

初中生处于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心理需求,系统、科学的心理教育,能够帮助他们设计人生初步目标、学会人际交往、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和健全的人格,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一、实施心理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初中生独有的特点需要加强心理教育。初中生的年龄一般在12-15岁,处在青春期向成年期过度的时期,也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但由于社会阅历尚浅,自我调节能力有限,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严重的可能会使他们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这就需要加强心理方面的教育,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调控的能力和方法。

(二)实现教育的目标需要加强心理教育。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把学生培养成独立健康的个体,同时也要培养他们成为健康的社会人。初中生由于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往往过高或过低的评价自我,其独立性常常与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规范相冲突,很容易与身边的人和环境产生冲突。有的学生无法认清和抵御社会的不良诱惑而走上犯罪道路或深陷险境,有些学生困因难以承受考试和升学压力而放弃生命等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我们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发展规律和社会要求积极的引导。

(三)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加强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系统的心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培养学生高尚、健康的情趣和远大的理想,能够解决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和维护心理健康,能够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只有把心理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二、目前心理教育的现状和不足

(一)部分学校对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初中阶段,一方面由于心理教育的成果不能量化,难以考核,一些学校片面的追求升学率,把考核当做工作指挥棒;另一方面,由于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基本处于被支配状态,难以凸显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这两方面造成部分学校忽视心理教育,把心理教育当做摆设,导致学生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自己成败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其他素质的提高。造成一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但生活自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很差,极大的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这些问题在大学及以后阶段充分暴露出来,表现为不能够合理的支配学习和生活,缺少计划目标和进取心,浑浑噩噩,空虚无聊。

(二)目前心理教育缺乏系统性。虽然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意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也开设了部分心理教育课程,但往往流于表面。心理教育是需要长期关注、潜移默化的过程,他贯穿于教育的始终,单单通过几节心理讲课或者讲座很难取得效果。

(三)目前心理教育缺乏针对性。在教育方法上,一些学校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不顾对不同年级、不同个体的差异,采取"一刀切"式教育方法,把一切标准生硬的塞给学生。在教学内容上,片面的选择古今中外成功励志故事教育学生,不能从身边的人和事出发,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起到反作用。

三、加强心理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要注重提高教师的心理教育水平。教师是影响学生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率、社会行为及心理健康等都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要注重树立正确的心理教育观念。作为教师,要全面、客观的看待每一名学生,既要看到他们尊重老师、乐于接受教育的一面,又要看到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学习习惯和生活态度的一面,要充分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关心他们,要将教师的身份和朋友的身份融为一体。另一方面要加强心理教育的培训。心理教育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要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师的作用,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教育,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现自我价值。

(二)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科学规划人生目标。"三观"包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人生规划是对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作出一种预先的策划和设计,包括个人自身规划、事业规划等等。正确的"三观"和科学的人生规划能够有效的挖掘学生潜力和创造力。初中阶段是"三观"形成和规划人生的开始和关键期,作为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耐心启发诱导,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和理想,进行科学的人生规划指导,制定人生设计计划和目标,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三)要注重加强学生的意志教育和情感教育。在意志教育方面,结合身边的事情,教育和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现实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学会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矛盾的方法,做到在逆境中不垂头丧气,在顺境中不骄傲自满。如结合某次考试或活动,让学生明白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对成功的要及时总结经验,对失败的要分析原因,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自立自强的生活态度。在情感教育方面,要通过开展谈论、课外实践和电视讲座等活动,如组织讨论"我眼中的责任"、开展帮扶老人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内心,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观察和倾听,用自己的内心去感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四)要注重加强人际关系交往教育。人际关系的处理对个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不良的人际关系能够导致自卑感、孤独感等问题,甚至会对学生以后的适应社会造成消极影响。加强人际关系教育,可以通过"学习一帮一"、足球比赛、爬山等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可以通过"父母的一天"等活动,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理解和体察人。使每个人都能够乐于与人交往,形成尊重、宽容和谅解良好心态。

参考文献:

[1]姚先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仁[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篇8

一、设置农村医士专业

护等卫生污业学校的农村医士专业应属医士系列专业之一,但由于此专业主要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为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的网底—村卫生室培养人才,所以虽同属中专水平教育,但又应与普通中等卫生专业教育内容有所区别。另一方面,由于中等卫生专业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较高,其农村医士专业教育的水平应高于职业卫校和县办卫校,起到示范作用。为此,建议对其教学模式和计划,作适当修改.

1.专业培养目标中专卫校正规化、系统化培养农村医士的基本任务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卫生工作方针,为我国农村基层初级卫生保健网培养离土不离乡、能防能治、能中能西、能医能防、能够胜任社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

2.招收对象、学制与经费来源此专业经入学考试,择优录取由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推荐的种毕业生,学制3年。在校学习经费实行多架道集奔,即学生本人交纳一部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卫生教育经费拨一部分,学员所在乡、村的公益金资助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回原村卫生室工作,国家不包分配,不转户口。

3.课程与教材农村医士专业教育应有别于普通医士专业教育,课程设置面相对要宽,专业知识实用性要强,并应实出成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目标所要求的内容。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l)适当减少普通基础课.略去医学物理学、医用化学、生物化学和生物学4门课程,其中必要的内容分别结合诊断学基础、药理学、解剖组胚学与微生物、寄生虫学课程讲授。(2)增设农村卫生学课程。各省应组织力量,结合本地农村特点,编写农村卫生学教材,其中应包括乡镇企业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内容。邻)增设初级卫生保健课程。此课程应密切结合我国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目标、管理程度设置、教授社区卫生规划、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社区康复等方面内容。(4)增设基础护理学课程,教授基础护理技术与技能,注意增加护理心理学、家庭保健等方面知识的传授。(5)临床课程设置基本上与普通医士专业相同,但应密切结合农村基层的实际,注重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和训练。加强危急重症的鉴别、处理、基本外科技术、妇女儿童保健、计划生育、防盲等方面知识的传授。

4.教学实习与毕业实习临床实习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应保证在县级以下医院进行。此外,应增加卫生防疫和初级卫生保健课程的实习,由县以上初级卫生保健委员会安排学员去试点乡、村,实地参与初级卫生保健工作。

5.考试与结业每学期考试科目不应少于3门,毕业考试应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农村卫生学和初级卫生保健。成纹合格者发给毕业证书,等同于乡村医生证,卫生行政部门承认其中专学历。

二、在.通中等卫生专业中设置初级卫生保健课程

初级卫生保健课程不是公共卫生孚的翻版,也不应是各医学学科的简单综合,它是中等医学教育中-个崭新的科目,应列为医士系列各专业的必修课。

1.任务与教学目的初级卫生保健课程是应我国卫生事业,特别是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一门新的学科,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开展社区卫生工作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直接参与、组织社区的初级卫生保健工作。

2.课程内容初级卫生保健课程应包括下述内容:全球及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现状、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战略及我国农村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战略目标及指标,社区卫生卫生形势分析及社区卫生规划的制定方法,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网的建设与管理,健康教育及卫生宜传;儿童、孕产妇的系统管理、居民健康管理及卫生行为指导,计划免疫;计划生育管理,农村环境卫生及乡镇企业卫生监督;社区康复.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篇9

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疗养院运行模式也在不断更新,以期更好地适应新的医疗环境,做好医疗保障服务。国内各家疗养院都在探讨新的疗养模式,其中以健康管理模式、专病疗养模式等较多,本院将临床路径应用于疗养路径得到了良好的效果[1]。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风险因素进行干预的过程,主要内容是健康检查、健康评估、风险干预和健康促进[2]。在疗养路径中,与健康管理模式有着很多共通的地方,将疗养路径分为5部分,即疗养准备期、前期、中期、后期和跟踪随访期,采用健康管理模式来制定疗养路径,探讨健康管理模式在疗养路径中应用的相关问题。

1疗养准备期

疗养院主要服务对象是有疗养需求的健康、亚健康人群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疾病康复期人群。服务对象因疗养需求会对疗养院进行了解,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全面比较,选择合适的疗养院进行详细的咨询与沟通,确定整个流程后携带健康资料开始准备疗养。因此,疗养院应有让服务对象了解的服务平台,详尽介绍疗养院的整体服务项目、流程以及特色、优势等内容,与疗养员即时沟通、咨询,收集疗养员初步信息,答复疗养需求,提出建议,商定疗养初步计划与流程,将疗养员初步信息、需求及计划在疗养期前提交疗养科,开始进入疗养路径规划。

2疗养前期

2.1疗养员信息的收集

疗养员信息包括一般情况和健康状况。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个人信息;运动、膳食、睡眠、吸烟、饮酒等行为及生活方式;工作性质、生活条件、经济收入、家庭状况等社会环境因素;个性性格、压力及紧张度等心理因素;家族遗传因素;个人健康意识、社会健康保障体系的完整性等。健康状况通过问卷调查、病史回顾及健康检查进行收集。先进行健康需求咨询,再通过疗养员携带的健康资料以及采用临床系统回顾方式进行病史回顾,初步了解健康状况。健康检查包括体温、脉搏、血压、血糖及系统体格检查等,还包括根据疗养需求以及健康状况建议进行的实验室检查及心电图、超声、影像学等辅助检查,以及体能、心理测评等。

2.2健康风险评估及预测

建立健康管理档案,通过疾病风险预测系统,分析健康危险因素,预测在未来数年内各种疾病的发生率。评估主要内容有:(1)健康状况评估,根据躯体、辅助检查、体能检查、心理调查和家族健康调查等,评估其健康基本状况;(2)生活方式评估,包括饮食、睡眠、运动、个人嗜好、工作、休闲娱乐等;(3)疾病风险评估,主要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危险因素的评估;(4)安全风险评估,包括跌倒风险、景观疗养适应证、海水浴疗养适应证、运动处方适应证风险评估等。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对人群进行分类:健康、亚健康、疾病状态,疾病状态可再细分为心血管病、内分泌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等各个专病,以及健康危险分层:极高危、高危、中危、低危[1]。再由主管医生与疗养员共同探讨,选择个性化疗养方案,进入下一个疗养路径。

3疗养中期

3.1健康干预与健康促进

根据健康评估系统出具的报告,结合专家经验,对影响健康的不良行为、不良生活方式及习惯等危险因素,以及导致的不良健康状态进行综合处置,为疗养员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有效的健康指导方案。提供饮食、睡眠、心理、运动、养生、保健处方,应用中西医、理疗、心理、康复等手段,对疾病及亚健康状态进行整体调治。开展个性化健康管理,包括健康咨询与健康教育、营养与运动干预、心理与精神干预、健康风险控制与管理以及就医指导等。

3.1.1健康教育与指导

3.1.1.1共同活动课目

为疗养员提供健康手册,健康手册包括体检和保健两大部分,体检部分主要介绍疗养院的常规体检项目、体检流程及注意事项;保健部分主要涵盖疗养群体常见疾病的预防保健常识等[3]。开设公开课,主要包括(1)入院介绍会,向疗养员全面介绍疗养院及科室概况、周边环境、计划安排、注意事项、管理要求等,同时解读健康疗养新理念,使疗养员对即将开始的疗养生活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2)膳食营养健康课,指导疗养员科学合理地平衡饮食,指出患病者应注意的饮食禁忌;由营养师根据病情为疗养员开出有针对性的膳食处方,提交给餐厅进行个性化菜谱准备;(3)身心健康保健课,由心理健康专家授课,指导疗养员端正自己目前的位置和状态,科学评价自己,积极预防和治疗影响健康相关性疾病;提供心理咨询,帮助疗养员纠正不良的心理状态;(4)中医保健课,由中医专家授课,指导疗养员如何适应、利用疗养条件,传授简单的传统健身术或保健体操,正确应用药物、推拿、针灸养生等内容。利用宣传栏及多媒体等途径传播健康保健知识,开通院内专题有线电视节目,按疗养期安排固定的节目滚动播放。

3.1.1.2个性化活动科目

通过对疗养员综合健康状况的科学评估,针对疗养员的疗养需求及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教育处方。由经治医师根据体检反馈结果、心理专家评估后的心理调控方案、营养师的膳食营养方案、专病专科医师的用药指导、中医养生专家的运动、理疗建议等内容,制定健康教育计划,由主管医师及主管护师配合完成。在查房时进行“一对一”健康教育,介绍健康计划的目标及具体内容,强化健康理念,纠正不良生活方式,提供可行性健康计划,形成个性化健康指导手册[4]。电视节目安排点播形式,让疗养员选择自己需要、感兴趣的健康节目。

3.1.2生活方式干预

世界卫生组织曾列举了吸烟、过量饮酒、过劳、情绪不佳、高糖高盐饮食、迷信及等18种不良行为[5]。首先让疗养员了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然后根据个体情况,建议、指导正确的生活方式,使其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规律生活节奏,注意休息和睡眠,节制和不良嗜好,均衡饮食结构,戒烟限酒,坚持适当体育锻炼,保持情绪乐观,放松心态,服用合适的保健品。建议并制定日常疗养生活作息,针对不良习惯制定逐步改正计划,由随员及医护人员共同监督完成。

3.1.3危险因素干预与健康促进

对健康评估中存在血压、血糖、血脂、心电图等体检结果异常,有遗传病家族史,家庭突发变故,患有慢性病等的疗养员,针对危险因素,制订干预措施及目标,落实互动计划。实施综合疗养方案,运用景观疗养、运动处方、理疗体疗、心理辅导、药物治疗等,提高疗养员的身体素质、改善心境。根据疗养员身体健康的不同情况及兴趣爱好,安排景观游览项目。设计运动处方,包括运动种类、运动强度、持续时间、运动频度及注意事项等。适当安排步行、慢跑、做健身操、打太极、爬山等体育活动。让疗养员掌握1~2种合适的健身方法,学会选择运动时间、运动方式,以及控制运动量、运动强度的方法。利用疗养院特有的自然疗养因子和人工疗养因子,提供海水浴、海沙浴、矿泉浴或矿泉泳、森林氧吧运动、户外景观大道有氧运动等。方案安排依据分类分层次进行,运动量既要达到锻炼的目的,又要确保安全,真正做到劳逸结合。

3.2实时监测评估

建立实时的监测系统,包括(1)疗养员身体状况监测,如体温、心率、血压、体力、血糖等生理指标变化,以及头晕、头痛、感冒、咳嗽、腹痛、腹泻、睡眠等躯体症状体征变化;(2)疗养员反馈意见,如对膳食安排、饮食口味、居住条件、休息需求是否满意,对健康教育指导内容是否理解或需要进一步解释、帮助,对生活干预及健康促进内容是否适应和需要调整、补充;(3)还要监测疗养路径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得到顺利贯彻,存在的问题,执行效果如何,目标是否达到,并及时调整疗养方案。

4疗养后期

疗养后期主要安排健康状况的再评估、疗养效果的评估、返回途中的注意事项及出院后定期的疗效随访等,以及疗养路径评价、总结。健康状况再评估,重点复查初次体检的异常项目,通过疾病风险预测系统,分析健康危险因素改善情况。疗养效果评价,主要评价疗养员是否得到饮食、运动、心理及药物等系统的科学指导,是否掌握自我保健知识、提高防病治病的能力,精神、食欲、睡眠等主观感觉、心理状态和体力状况是否得到改善等[6]。总结健康管理病案和疗养计划情况、效果,根据后期健康状况以及出院后工作性质、生活环境、社会和经济背景等各种不同指标,重新制定出院后健康管理方案及健康干预、促进计划。通过健康信息的统计分析,对生活规律、饮食成分、体育运动、文化娱乐、心理需求等方面提出参考性意见建议,提供“健康管理指南”手册。对疗养路径执行情况、路径问题纠正、健康干预效果进行总结评价,整个疗养路径的内容安排是否简捷、合理、高效,是否充分调动疗养员和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根据反馈意见及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细化疗养路径。

5跟踪随访期

建立疗养员健康档案,定期信件、电话追踪回访,督促定期体检,使疗养员积极参与到自身健康的管理当中。采用医学物联网服务,跟踪、管理、监测疗养员健康状况,定期进行健康评估,对疾病发生预警和健康指导,确保疗养员出院后健康管理的延续[7]。根据疗养员的需求及健康状况,建议并定期安排疗养员再次疗养,确定进一步疗养计划。采用信息网络平台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建立快捷、方便、有效、综合、连续的预防保健体系,最终达到让疗养员自觉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帮助疗养员及其家庭提高健康素养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俊,李丽.疗养路径初探[J].东南国防医药,2010,12(1):75-76.

[2]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委会.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3(3):141-147.

[3]周红丽.某疗养院实施健康教育的做法[J].实用医药杂志,2011,28(10):954.

[4]吴晓青,于方.疗养院个性化健康教育的实施与评价探索[J].中国疗养医学,2014,23(8):729-730.

[5]王军民.如何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J].健康人生,2016,(1):27-28.

[6]张晶,付新云,沈桂英.高脂血症特勤人员实施全程健康教育护理模式效果评价[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6,18(5):418-419.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篇10

全面实施校园阳光体育工程,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具体体现,因此,各校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对学校现有的运动场所进行建设和改造,力争20*年完成5所学校塑胶跑道任务,并投入使用。要加大体育设施器材的投资力度,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按要求添置体育标准器材,以满足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需要。要科学安排体育课和活动课,确保中小学生每天至少累计有1小时的活动时间。各中小学要组建一支篮球队和一支田径队,坚持每年开展一至两项特色体育项目比赛,县教育局坚持每三年举办一次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隔年举办中小学生篮球赛。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制度,使85%的学生掌握二项体育技能。

二、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加强体育设施建设,确保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有效开展,切实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健康水平,扎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三、任务与要求

(一)硬件建设:

1、室外要有:篮球场、排球场、双杆、单杆、爬竿、平梯、乒乓球台、沙坑、环形跑道或直跑道等。

2、校园内要有一条固定标语。如,“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

3、器材设备: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器材、设备,按照教育“双高普九”要求,配足配齐。

4、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器材配备。

(二)软件建设:

1、课程计划。严格按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各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要充分考虑场地、器材,统筹合理安排体育课,特别是大的学校要认真考虑,避免出现体育课过于集中的现象,切实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2、活动课计划(每个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计划)。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制度,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每班学生课外活动计划,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和具体的活动内容。

3、固定活动计划:

(1)教育局安排:县中小学生篮球赛每年举办一次,小学生篮球赛(逢单年),中学生篮球赛(逢双年);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每三年举办一次(中小学参加)。

(2)中小学安排:校田径运动会每年举办一次,其他体育项目活动由各校自行安排。

4、特色计划:

各中小学都必须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1-2个体育特色项目,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做到常抓不懈。原来已经创办体育项目的传统校,要继续保持并使之发扬光大。如,举办以“迎奥运北京万里行”为主题的系列长跑活动比赛。形式不限,可以是个人跑,小组跑,班级跑,还可以是年段跑。

四、措施与办法

1、加强领导。为切实加强对我县青少年体质增强工程的领导,教育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余名辉,副组长:位志强、黄元元、陈新。成员:叶长福、柯德勇、李廉贵、夏必金、陈宗义、郑作衍、梁志和、陈卫东、廖绪永、魏德利。各校也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校园阳光体育工程领导小组,落实责任,统筹安排,制定切合学校实际的实施细则,要动员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并起表率作用,以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体育硬件设施设备建设。各中小学必须加大力度,改造现有运动场所,以满足体育教学与活动的需要。城区学校力争今年把实验小学、水南中心小学、双溪中心小学、顺昌二中、顺昌一中等5所学校建成塑胶运动场,并投入使用。农村学校,除仁寿和岚下中心小学外,其他中学、中心小学的运动场所都必须达标,年底接受县里验收。

3、认真贯彻执行省颁体育课教学计划。各校必须贯彻执行省颁体育课教学计划,小学1—6年级每周3课时,初中各年级每周2课时,高中各年级每周2课时,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挤占教育部规定的中小学体育课时。各校要坚持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行课,严格执行体育教学的常规要求,坚决杜绝体育教学中的随意性和“放羊式”现象,要切实规范体育课堂的教学行为,体育教师的课堂着装必须符合规范要求。

4、学校每天上午要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时间,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同时,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展适合学生特点,学生兴趣、学校特色的群体体育活动,没有体育课的班级,学校当天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30分钟的集体体育锻炼,并列入教学计划。各班级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不能流于形式,教师必须参与。应计算相应教师的工作量,以确保每个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5、学校体育组要注重把体育与舞蹈(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结合起来,组织好体操类、舞蹈类、体育竞技类、趣味游戏类等体育活动

6、寄宿制学校生管组每天早晨要组织寄宿生做早操和晨跑等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并实行点名制。

7、学校体育兴趣小组要组织学生开展兴趣项目活动,做到天天有内容,周周有安排,人人有成果。如,举办以“迎奥运北京万里行”为主题的系列长跑活动比赛。可以采取发任务券的形式,鼓励学生完成比赛任务,每跑一段路程,均可获得相应里程的任务券,完成者学校颁发证书。

8、根据南平市体育局和南平市教育局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县学校实际,各中小学要组建一支篮球队和一支田径队,坚持长年开展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要举办体育特色项目比赛,为上级学校输送体育合格人才。

9、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各校要按照南平市教育局南教德[20*]29号文件要求尽快做好测试器材的配备添置工作,定期开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并做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数据上报工作,测试成绩要记入小学生成长记录或学生素质报告书,初中以上学生要记入学生档案,并作为其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同时,要认真组织全体学生积极开展“达标争优”活动,对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等级的学生,颁发“校园阳光体育奖章”作为学生评优升学重要依据之一。

10、全面落实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工作。根据中发[20*]7号文件、福建省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实施方案和南教德[20*]31号文件精神,从20*年开始,全省初中毕业生全面恢复升学体育考试工作

11、经费投入。各校公用经费要按一定的比例专项用于学校体育工作。确保每一项活动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