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民间艺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6:59

西方民间艺术篇1

关键词:儿童艺术;民间艺术;原始艺术;西方现代派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299-02

如果试着把儿童画,西方现代派绘画,原始艺术,民间艺术摆在一起,你会发现:无论是从审美风格上的比较,还是从发生,发展去看,都有着惊人的相似。

不知哪位先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从某个意义上说,儿童也是真正的艺术家,决不过分。”在这里我们暂时不论他所说的是否完全正确,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一点:对儿童画不可小看,认为是小孩子气,没有欣赏价值,其实他具有成人作品所不可以比拟的独特形式,独特风格,独特的创造性。

儿童的世界是独特的,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童心世界,他们不是大人的附属品,也不是缩小的成人,而有其独立的完整的世界,在他们的画中充满稚气,似乎是下意识创作的即兴之作,往往令人惊奇不已,那奇特的想象,简朴的造型,强烈的色彩,率真而随心所欲的艺术表现,不能不使人叹服。

其实,只要把儿童画和原始绘画,民间美术、西方现代派画仔细的分析一下,你会发现他们的相似亦不足为怪。

1.原始艺术与儿童艺术

原始艺术与儿童绘画从审美特点来看,原始艺术与儿童艺术最突出的相似之处在于艺术的稚拙和奇特的风格以及对时空的忽略。

原始艺术的稚拙是由于原始人所使用的材料的局限和控制能力低下,再加之原始人所使用的绘画是没有经过训练的,他们只是用一种形式来表达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并没有考虑到现代绘画中的艺术规律,因而他们的绘画是人类最早期的稚气,这样,导致了原始绘画的稚拙效果,而这种稚拙效果跟儿童画中由于儿童的幼稚、天真而表现出的稚拙有很大程度上的类似。

你看过“人面含鱼纹”吗?人面含鱼纹的绘制是这样的幼稚,仿佛出自儿童之手,整个纹的图案没有严格的比例,且所有的物体全部平行展开,特别是人边的鱼网,四角分别画上小三角,真令人想起幼儿画中向桌面四角处散开的桌椅,体现了儿童式的幼稚天真。

原始艺术的奇异,则由于原始人对自然界的现象不理解而产生神秘、恐怖心理,正是由于神秘心理发生作用,加之把客观事物本身扭曲变形,再加之现代人与原始人心理差距而产生的陌生、惊奇,从而形成原始艺术的奇异风格。

在儿童画中,由于儿童的心理上的不成熟而对自然界没有正确理解,于是,他们只能用他们自己那种奇异的想法来代替,在绘画当中也就表现出一种奇异的风格,这与原始艺术的奇异没有很大的区别。

再看,由于原始人对神灵的崇拜,对自然时空尚存恐惧、回避心理,所以,他们只能用线这种富有装饰性的手段,然而又是最简单、最直接、最富有感彩的手段去表现神灵的意识,从而忽略时空的存在。

在未经训练和开发的儿童,也常把时间和空间关系混在一起,时间的流动便是空间的体现,因此儿童便天真地使用线的流动性来表现物体的形象。

例:原始人的洞穴壁画,房面和儿童早期绘画一样。都很简单,头,躯体,手,脚,只是几根简略的线就表现出来了。

2.民间美术与儿童美术

民间美术中最原始艺术的早熟,因而他们保捧着原始艺术的神灵崇拜,原始艺术的稚拙和奇异在民间美术中也就表现出来了,这种艺术稚拙和奇异始终是儿童绘画的重要特点。

常言道:“童言之忌”,儿童画常以期天真率直的心态每每使成人拍手叫快,正如黑格尔所说:“儿童是最美好的,一切个别特殊性在他们身上好象都还沉睡在未展开的幼芽里,还没有什么没狭隘的东西在他们胸中激动,在儿童还在变化的面貌上,还看不出成人繁复意图所造成的烦恼,因而在儿童绘画里所表现出来的是他们对事物的无意识的、天真率直的看法,”民间美术在这个方面也表现得令人陶醉:真诚是心声的自然流露,唯有真诚才是感人的。民间美术就是饱含那些民间艺人所特有质朴的爱,它处处渗透着真诚,有时它所表现出来的率直,自然美及没有半点浮华的艺术语言,会令人激动不已。

民间美术的“青蛙形耳枕”,是母亲为了保护孩子耳朵不受压力,就在枕的中心挖一个小洞,这个小洞再一加之几组图案构成一幅令人发笑的形象,这种形象就饱含着母亲的祝福,是母亲心声的流露,同时也表现出一种雅致的艺术格调,把母亲那个爱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3.西方现代派与儿童美术

在西方现代派中所表现的荒诞和随意性跟儿童画中的荒诞和随意是一致的。

“怪诞艺术比起优美、崇高的艺术更加深刻地表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生命力。”这是西方一些画派对艺术的看法,也是西方现代对怪诞艺术的推崇,现代派大师马蒂斯?毕加索等人就从古代非洲的绘画和雕塑中吸取那些怪异而又荒诞的特点,在我们的眼中是不合常规,是荒诞的。

十七、八世纪流行一时的巴洛克主义,他们本义是不整齐,扭曲,怪诞,使人眼花了乱,这与儿童画中无意识,加之对事物的荒诞想法而制作的画面惊人的相似。

西方现代派中的塔奇主义,又叫“涂抹主义”其主要特征是随心所欲地用各种物质材料任意涂抹,其主要代表是美国画家杰逊波,洛克曾公开称“当我画画时,我不知道要画什么,只有画成以后、我才看到了我画了什么”,恰恰由于儿童生理特征,形成的儿童美术特点。儿童时期涂鸦期,象征期的美术特点实际上是一种乱涂,是不受视觉控制的动作,这跟洛克又有多大的区别呢?

因而,西方现代派绘画的荒诞的随意性在儿童画中成为突出。艺术大师毕加索曾经这样说过“我花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象孩子那样绘画”这就是艺术大师对儿童画画的看法。

西方民间艺术篇2

西域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的宝库,为我们进行现代艺术设计带来了丰富的艺术资源,而现代设计中如何将西域民间艺术与其融合,是现代设计中对传统、民族艺术宝库如何利用的棘手问题,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决不能拘泥于完全的“拿来主义”,必须融入一定的创新手法,进行新层次的解构主义,才不会导致西域民间艺术发展的停滞,不会使在我们的时代留下大批的古董拷贝而无设计可言。然而设计本身就是一门需要综合艺术修养的一门学科,它所涉及到的内容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等相关领域因素,因此,要想发展民间艺术,要求设计师本身具有能够驾驭多个艺术领域的能力。西域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艺术难点就在于如何将西域民间艺术的艺术精髓、艺术灵魂、艺术底蕴恰到好处的融合在现在设计中,那么只有正确的传承与发展西域民间艺术,将西域民间艺术随着历史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以及与外来文化的不断碰撞,从而形成新的艺术生命,才能更好的继承和发展西域民间艺术。

二、西域民间艺术传承与现代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西域民间艺术作为中国民族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西域民间艺术展示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画面,透视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只有真正了解包括西域民间艺术在内的少数民族区域文化艺术才能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全部。我们对西域民间艺术的发展不能是单纯的重复性传承,而是将其继续创新、冲破陈规、摆脱约束,从而形成崭新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在西域文化中,飞天艺术以及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文化图案是我们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元素,传统的西域民间艺术其传播者大多数为佛教、伊斯兰教信徒以及生活在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而如何做到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眼光及需求,就必须由现代设计师通过现代手法重新发展和传播西域特色,才能将西域民间艺术进一步弘扬与发展,让更多人去接受西域的伟大艺术。本世纪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工业生产革命的推动、人类文明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然而世界文化艺术的突飞猛进,在现代设计多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随着生存方式上新观念的介入,思维的引导和情感的表达方法的不断更新,以及寻求合理化的视觉空间要求不断提高,对中国设计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而中国的平面设计艺术领域在观念上、功能上、语意和形式表现上,都备受东西方文化思潮和艺术风格的影响,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中国的现代设计师吸取西方艺术精华,并学习、模仿西方现代设计师的特点,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内不断学习和创新,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现代设计艺术理念的新道路。同时在国际化的浪潮下,东西方文化思潮和艺术风格对相对比较保守的中国传统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性的影响,中国本土艺术设计的发展不只需要走出吸收外来文化艺术,同样需要在我国浩如烟海的传统艺术中深刻发掘。此时,相对较为独立、较为保守的西域艺术来到我们的视野中。此外,西域民间艺术在被现代设计所借鉴和使用中,由于艺术传播所具有的活态流变的性质,是继承与变异、一致与差异的辩证结合,是再一次艺术理念上的革新,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就要面对“变异”与“发展”的问题,“发展”中是完全保留原状,还是在“变异”中寻找突破,实际上,在西域民间艺术的传播中,始终保持与历史时代的文化、民族特色相互融合,从而呈现出传承与发展并存的状态,故而在现代设计中的西域民间艺术虽然有变异,但仍然存在基础的一致性,保持着应有的特质。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想对包括西域民间艺术在内的民族传统艺术进行传承和发展,必须以全面的文化、知识为起点,全面地审视民族传统艺术,通过多方面、多层面的交流与碰撞完成对民族传统的认识和理解,并不断运用最新的方法论,全局性的反复审视,确保保存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同时,要把握艺术本身是人类感情的创造性表达方式,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本质特征和不竭动力,因此艺术发展的过程是不断创新的过程,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是创新的积累和结晶,不断创新是民族传统艺术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决定因素,创新与继承是统一的,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环节,民族传统艺术保存与发展需要融合创新因素,才能随社会发展共同前行。

三、结论

西方民间艺术篇3

当前高校有不少人文课程拘泥于专业知识的抽象传授,缺乏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尤其缺乏本土特色民族文化艺术素材,教材的内容和方法抽象、空洞、僵化、死板,很难激发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创造灵感,因此,建设本土化的特色人文课程教材势在必行。与此同时,受全球化及市场经济的影响,许多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正在淡化、失传,民间艺术人才发生严重断层,因此及时挖掘和抢救民间艺术资源并建设成本土化的特色课程教材加以传承发展之,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研究任务。

1.研究现状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未存在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及其教材,更未存在有关这方面建设的研究,然而,在挖掘、保护并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已成为全球热点和国家策略的大好形势下,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为基础的教学改革蔚然成风———如广西艺术学院《美术教学论》课程负责教师长期深入研究并利用广西民族美术方面的文化资源,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术教学课程及其教材;广西民族大学《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负责教师也长期深入研究并利用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教学课程及其教材。杭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董春雷在《文艺研究》(2005年第5期)上发表题为《民间美术与学校教育》的论文认为:民间美术根植于民间,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它既蕴藏着民族精神,同时又历经了时间的洗礼,显示出强大的生命活力。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变革,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民间美术的原生态面临严峻的挑战。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胡俊涛在《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2期)发表的论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民间美术课程教学研究》也持相同的观点———民间美术根植于民间,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但该文更进一步地指出,民间美术的艺术形态的内涵与本质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爱与重视,许多教育研究者也在不断地探索研究这个领域。为了能更广泛、更深远地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该文就民间美术的艺术特点,着重分析了课程设置意义、教学方法等问题,力求探索出一套较为合理的、适合艺术专业学生的民间美术课程的思路。

事实上,许多高校艺术类或人文类的教师都已经开始投入这一教学实践中,就如何运用民间艺术资源(尤其是尚保持完整的边远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来整合艺术类课程或人文类课程,掀起一股强劲的课程教学与教材改革创新之风。最为典型的成功范例是原任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的王杰先生从1997年起,牵头申报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教学改革项目“文艺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的跨学科交融”,接着又组织文艺学、民俗学、民族学、少数民族文学等学科硕士点,联合向自治区教育厅申请“审美人类学系列研究”,获得立项后,他们便深入地对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以及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边远地区)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进行审美人类学田野调查,基于广西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来搞科研与教学,以审美人类学理论与实践为一条红线,把中文系相关的人文学科的研究贯穿成为相互关联的学术整体。在他的带动下,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审美人类学课题组积极探讨审美人类学学科建设的方案以及审美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方法、意义及其学理依据等等,自觉形成一门具有影响力的特色人文课程———审美人类学,该课程教学成果荣获2005年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很快,由王杰先生主编的《审美人类学概论》作为“十一五”部级教材开始了立项建设。

2.研究内容及其方法

基于广西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来开展高校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建设研究,是一项具有时代性迫切要求的教学改革任务。然而,面对广西11个少数民族许多不同族群或支系,分门别类地去挖掘、收集、整理其中的民间艺术资源,并形成一部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实际上是一个十分庞大而繁难的教学改革“工程”。因此,在立项建设研究方面,必须选择这样的思路:从壮族开始,逐个对这11个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进行研究,并逐个形成相关的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以壮族为例,具体研究内容为:整合并利用当代广西壮族民间艺术资源———侧重于壮族神话、山歌、舞蹈、戏曲(壮剧)、乐器、服饰、工艺美术等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运用网络及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当代广西壮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建设的研究。在具体的建设研究过程中,我们将采取以下的研究方法:

2.1以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研究为基础,展开多种学科理论及其方法的运用。课题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研究理论及其方法,对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内容进行研究,但要求在严谨的调查研究———深入壮族村寨开展田野调查以及进行相应的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的基础上,围绕“民间艺术鉴赏”中的“鉴赏”来展开教材建设研究,这一“鉴赏”要求从起源、发展、演变等方面以及从政治、经济或文化等方面,充分揭示该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尤其是审美方面)的本质内涵及其特征意义。

2.2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影视、录像、摄影、多媒体等,制作相应的课件,开展当代广西壮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课堂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形成有效的教案或讲义,在此基础上,完成相应的教材内容的编撰工作。众所周知,如果一门课程的教材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无效的,则说明这部教材并非从扎实的教学实践中来,而是凭主观想象得来,而适合教学实践并能够推动教学实践的发展并产生良好的教学效益的教材,才是真正有效的教材,才能成为教学改革的丰硕成果。当前,我们必须学会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相应的受学生喜爱的课件,在多媒体教室或通过网络技术开展当代广西壮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课堂教学实践,这是与时俱进的表现,也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表现。总之,以壮族为例,我们对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的建设研究,将会有一个好的开端,为以后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3.研究意义

在高科技和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人类危机四伏———能源危机、生态危机、人的精神危机等等,造成人本身的许多焦虑和不安。人们开始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怀念过去,在无所适从的时候,这只能更增加精神的焦虑和不安。为了解决危机,人类学家们引导人们关注处于“文明的边缘”的少数民族———那些还没有被现代文明同化的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族群,深入到其中开展人类学田野调查,以寻求解决人类危机的“原生态文化方案”。在这样的情形下,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建设研究课题组通过田野调查,展开对当代广西共计11个少数民族———壮、瑶、苗、侗、彝、水、回、京、仡佬、仫佬、毛南———民间文化艺术的比较研究,收集整理其中已经濒临消亡的民间艺术,经过提炼加工,形成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学内容,事实上,这是一种解决人类危机的“原生态文化方案”。因此,该课程所讲授的“民间艺术”,专指“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是指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存活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原生态的民间艺术。所谓“原生态”,是以自然生态之义喻指这些艺术均由该少数民族某一族群集体创造并世代传承下来的尚保存完好的活态艺术,是非官方的、非现代的、非个人的元文化。其艺术表达可以变化发展,但其所蕴涵的该民族精神和基本话语结构没有改变,比如作为壮族族群之一的那坡县黑衣壮的山歌艺术中的“过山腔”,依然用黑衣壮话演唱,尚保留着古代完整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押韵风格,传达着古代黑衣壮特有的精神风貌。#p#分页标题#e#

毫无疑问,这些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一旦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就明显表现出两大相互矛盾的特性———当代性和原生态性。所谓“当代性”是指这些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具有当代的特征,反映当今时代的个性和追求。所谓“原生态性”,是指这些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保持有自古以来的精神内涵和话语结构,由民间集体传承着,具有原始原创性和集体传承性,任何个人或官方都无法改变。之所以具有突出的“当代性”,是因为处于“文明的边缘”的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在市场经济、高科技和全球化的浪潮冲击下,或多或少地受到当代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和都市文化的“侵入”或“渗入”而产生了“当代性因素”,与此同时产生了“对抗性”因素———“原生态性”。“原生态性”“对抗性”的接纳或反利用这些外来的“当代性因素”,在碰撞与交流中发生聚合性的“杂语共生”的文化景观———“原生态性”和“当代性”矛盾统一而和谐地构成了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象。在这里,“当代性因素”获得了另一种表达,而“原生态性因素”也逐渐发生了当代性转型,当代性危机或原生态性危机因此而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化解。正因为这样,学习和研究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以及开展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建设研究,便具有了以下意义:

3.1保存少数民族本土化的特色艺术的需要。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保存少数民族本土化的特色艺术,有助于及时挖掘和抢救民间艺术资源,促进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文化的建设。与此同时,在人类全面危机和异化爆势下,提供给人类消除危机和异化的精神武器,抵制现代文明和工具理性的侵害。

西方民间艺术篇4

陕北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大批怀着革命理想的知识分子论文联盟奔赴延安。随着大量知识分子的到来,延安成了抗战时期的文化之都。西方文化随着这些知识分子的到来而传播到延安。

延安相对宽松的文学环境容纳西方文化在延安绽放,延安曾经深受西方文化影响,西化而又浪漫。我们从当时作家的学习生活、创作心态,以及鲁艺文学教学等方面都可以看到西方文化的影子。“我曾经有一个时期想钻研一下散文,于是我便把当时可以找到的堪称散文范本的一些散文:从法国的蒙田、美国的爱默生到西班牙的巴罗哈和阿左林的散文代表作,都抄在本子上,朝夕吟诵。我曾经有一本手抄的梅里美的散文《西班牙书简》(全文大约有五万字)和都德的《磨房书简》的选本,直到解放战争期间才遗失掉。”〔1〕(p128)这是冯牧先生回忆他在延安学习文学时的情景。冯牧先生当时研习的散文范本都是在世界影响甚大的西方文学名著,延安文学教育完全与世界文学接轨。西方文学并没有在陕北这块荒凉贫瘠之地绝迹,反而在这里生根发芽,成长起来。

延安民间文化也充满生机。信天游、民间秧歌、口头故事、小唱本等这些带有原始形态的民间文化,最为陕北农民所熟悉。延安对民间文化加以改造利用,使其为工农兵服务。民间文化生长为延安文化的重要一极。

西方文化是从西方输入的带有现代性特征的文化,而民间文化是中国在本土民间社会孕育发展起来的文化。两者具有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审美特征。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两种文化在延安汇合,相互碰撞,发生融合与矛盾的复杂关系,而从这融合矛盾的复杂关系中,能够窥见延安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延安西方文化与民间文化融合与矛盾的关系有着具体的表现。

西方文化从上海等深受西洋文化影响的城市传播到延安,与延安民间文化汇合。两种文化的的融合首先表现在亭子间的人与山顶上的人的融合。所谓亭子间的人,指的是在上海等城市从事左翼文艺运动的文化人。山顶上的人指的是在革命根据地从事文艺工作的文化人。亭子间的人大多数有过留学国外的经历,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而山顶上的人更多是在根据地从事大众文化、民间文化普及工作。周立波、周扬、萧军、丁玲、罗烽、白朗、何其芳、艾青等文艺青年从亭子间来到延安,在他们身上,充满着西方文化的气息,这些是亭子间的人。沙可夫、赵树理、李伯钊、马可等可谓山顶上的人的代表。这两部分人在文学倾向上有显著的区别。共同的时代使命使他们融合在一起,携手奔赴抗日前线,以文艺为武器打击日本侵略者。西方文化与民间文化这两种不同特质的文化在延安这个文学场域中互相融合渗透。

延安鲁艺教学与创作实践也很好地表现出西方文化与民间文化的纠葛融合。鲁艺在前期实施了学院派的教学方式,它实际上成为传播西方文学艺术的基地。鲁艺在成立初期,学院派作风比较浓厚,在教学上也是比较倾向于正规化、专门化的文学教育。进入鲁艺学习的学生不仅要经过正规的、严格的考试,而且要系统学习中西方现代文学,因此,鲁艺存在着浓厚的西方文学氛围。这里有一份鲁艺的专业课名单,“各系的专业课,文学系有‘旧形式研究’、‘世界文学’、‘名著研究’、‘创作’、‘俄文’等。”〔2〕(p77)我们从文学系开设的专业课程可以看出,西方文学艺术已经成为鲁艺日常文艺教育的一部分。除了在课程开设上的正规化规范化,容纳西方文学进入鲁艺之外,鲁艺在学制上、在组织结构上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在制度上保证了西方文学艺术在鲁艺的持久生命力。鲁艺建立了规范的学制。1940年7月,鲁艺制定了新的教育计划及其实施方案。方案首先把文学系的教学时间延长到三年,在时间上保证了文学教育的质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鲁艺在组织机构方面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不仅重新组建成文学系,还聘请著名新文学家、唯美主义诗人何其芳任系主任。由于鲁艺的提倡,西方文学艺术、西方文化成为鲁艺甚至延安的一道风景线,在荒凉贫瘠的西北,奔涌着洋气的西方文化。〔3〕(p76-97)

一方面,鲁艺步入正规化、专门化的文学教育轨道,催促西方文化在延安的勃兴,另一方面,在延安领导人的提倡下,陕北民间文化逐步抬头,鲁艺形成一股自觉的民间文化思潮。1942年以后,鲁艺这种正规化、专门化的艺术教育遭到了、等中央领导的严厉批评,被斥为“关门提高”。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为延安文学民间方向作出了硬性规定。在《讲话》精神指引下,鲁艺师生纷纷走出“小鲁艺”,深入到“大鲁艺”中去,深入民间,向农民学习,到民间去吸收艺术营养。美术系老师王式廓的艺术转型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王式廓之前在鲁艺学习教授西画,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艺术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此

转贴于论文联盟

后的艺术创作和教学都在努力实践《讲话》精神。《讲话》后,王式廓下到乡村,深入到工厂,参加劳动,和农民工人同吃同住。王式廓一改过去的西画风格,把创作对象聚焦于工农兵。他在下工厂过程中发现了延安农具厂特等劳模赵占魁,为了讴歌赵占魁的特等事迹,他给赵占魁画了三张画像,还画了许多张劳动场面的速写,后来又和夏风同志合作刻了一套十多张木刻连环画。王式廓和美术系的师生一起创办了《桥儿沟画报》,表现边区大生产运动,讴歌劳动模范,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4〕诗人李季的转变也颇具有代表性。李季在学习《讲话》后,认识到劳动人民的的创作才能,对民歌发生浓厚的兴趣。他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到群众中间收集陕北信天游。民间文艺吸引鲁艺众多文艺工作者的目光,延安掀起民间文学的高潮,诞生了许多民族化的经典之作。

鲁艺师生不仅深入民间,向农民学习民间文艺,还整理改造,把这些民间文艺重新发掘出来。根据地民间资源十分丰富,有秧歌、秦腔、信天游、??戏、道情、花鼓等民歌、地方戏、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民间文学。这些种类繁多的民间文艺,被鲁艺文艺工作者加以改造利用,成为延安文学的一部分。首先是改造秧歌。延安革命政权对民间秧歌进行改造整理,创作出了一批群众喜爱的秧歌剧。如《兄妹开荒》、《牛永贵挂彩》等。为了满足日益蓬勃发展的秧歌运动,延安鲁艺许多专业作家投入到秧歌剧创作中,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民间戏剧也得到改造利用。综合前面分析,毋庸置疑,鲁艺同时融汇着西方文化与民间文化。

亭子间的人与山顶上的人的融合、西方文艺论文联盟与民间文艺共同存在于鲁艺的教学创作活动中表现出西方文化与民间文化的纠葛融合,但这两种文化在融合中又产生一系列的矛盾,两者又表现出矛盾对立的关系。延安西方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对立在诸多文艺活动中也有很好的表现。

延安油画与木刻的对立表现出西方文化与民间文化的矛盾对立。木刻虽然是三十年代直接在域外舶来品影响之下产生的新的艺术,但是延安木刻版画更多地借鉴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借鉴民间年画、传统剪纸、中国古代线描等传统艺术形式,使延安木刻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延安木刻实际已经融为延安民间艺术的一部分,深受边区民众喜爱。延安版画家古元的木刻版画逐步消除了西方艺术的影响,大量运用民族主义的绘画技法和陕北民间的艺术形式,以延安军民斗争和陕北民间生活为内容和题材,带有浓厚的陕北民间色彩。他创作的《讲究卫生,人兴财旺》、《送饭》、《卫生》、《装粮》、《喂猪》、《送饭》等木刻版画从年画、民间剪纸等民间艺术中去吸收民间艺术乳汁,木刻艺术更加生动有趣。〔5〕延安不仅有木刻这种民间艺术品,还有洋气十足的油画。延安的油画家不乏其人,王式廓、王曼硕、莫朴都是受到专门西画训练的油画家。以油画和木刻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与民间文化在延安形成对立。转贴于论文联盟

西方民间艺术篇5

关键词非遗跳绳艺术体育民俗

中图分类号:G852.9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5-000-02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核心理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出台,促进了全国各地非物质文化申遗的进程,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研究也蓬勃兴起。在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对传统的民间体育艺术项目的探索与研究也颇有成效。比如安塞腰鼓已列入部级非遗项目,跳绳已列入县级非遗项目,而且跳绳已被正式列为竞赛项目,2011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首次颁布了《跳绳竞赛规则》,并成功地举办了两届全国跳绳精英大奖赛。这些举措都说明了国家对于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视。

跳绳运动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相关的研究却不多,主要有:

赵振平《从小玩跳绳》(200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阐述了跳绳对人的益处,介绍了多种跳绳技法和注意事项。

段绍斌等《民间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学校体育的整合——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花样跳绳研究》,文章主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民间体育的特色,从而缓解学校体育资源的不足,使课程标准更好的实施,民间体育资源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和传承。

冯俊彦《陕西省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花样跳绳比赛调研与分析》,文章对陕西省花样跳绳比赛进行了调研和分析,旨在将这一传统体育项目引进大、中、小学课堂,并得到进一步的普及与开展。

何云《将合作学习向课外延伸——让跳绳飞起来》,文章论述了将跳绳延伸到课外,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打造“阳光体育、阳光人生”的校园文化。

在理论研究的同时,跳绳活动在全国各地也蓬勃开展。2010年和2011年,我国成功举办了两届跳绳精英大奖赛及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跳绳运动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陕西是跳绳的故乡,20世纪50年代,跳绳正式进入学校体育教育范畴,西安高中创编了“跳绳舞”,陕西师范大学举办了我国最早的跳绳班。80年代初,陕西全面推广跳绳新技艺,先后举行了400多期跳绳培训班。陕西花样跳绳队应邀出访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并参加了北京国庆五十周年庆典活动,取得了全国多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花样跳绳表演一等奖。同时跳绳也走上了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舞台。

西安各地的机关、部队、企业、学校也经常举行群众性跳绳比赛。西安的跳绳艺术逐步衍生出包含12大类60多种套路300余种跳法的“花样跳绳”,把跳绳从一项民间传统活动发展成了一种极具感官冲击力的体育艺术。

体育师资力量的培训一直以来是西安文理学院初等教育学院的特色教学项目。1993年该校成立了全国第一家“跳绳协会”;1995年以该校学生为主力的“陕西省跳绳交流团”应邀访问新加坡。1999年该校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跳绳艺术学校”。

国外的跳绳活动也很兴盛,如日本具有独特而完善的跳绳体系,跳绳设有级别和段位,还有一整套完善的裁判员等级制度和技术要求。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的许多发达国家,知名的跳绳俱乐部就有500多家,且多数均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综上所述,跳绳活动以及对于跳绳艺术的研究在我国已有一定程度的开展,但尚属初级阶段,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对跳绳艺术的渊源和发展历史挖掘不够。跳绳艺术起源于我国,但相关的考古发现、历史背景、发展状况以及传承史都不甚清楚。

(二)对传统跳绳艺术的理论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截止目前的研究成果较少,且理论研究只限于体育界,并未深入到其他相关学科。

(三)民间跳绳艺术的传承主要靠家族传授的方式,传授者的思想比较禁锢、保守。这对一些特色跳绳技巧的流传和推广产生了消极影响。

(四)跳绳艺术教育采用的多是传统的内容和授课方式,缺乏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无法将流传在民间的跳绳技巧引入课堂。

二、研究内容

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对陕西优秀民间体育艺术资源进行挖掘、整理,使其成为一个体系,探索民间体育艺术资源走进课堂、开拓学校体育的模式,以新的教育理念丰富民间体育艺术的内容,推动民间体育艺术发展形式的多样化。并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促进全民健身运动,为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以及和谐社会的发展做出努力。从历史、文化、体育艺术等方向入手,对源自陕西以及流行于陕西的民间体育艺术资源,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研究:

(一)从物质与非物质文化构成和参与人群对陕西西安民间体育艺术跳绳的传承变迁的历史进行探索,发现其传承变迁的内、外动因和不同时期的社会价值。

(二)探索陕西西安民间体育艺术跳绳资源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实现多样化的发展,丰富民族传统体育艺术理论,实现民间体育艺术资源的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三)从体育教学的角度,研究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及新的教学模式。

(四)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研究与探索民间体育艺术跳绳与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关系。

(五)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研究与探索培养民间体育艺术跳绳的合格师资的有效路径。

(六)从体育运动媒介的角度,促进陕西民间体育艺术跳绳社团的形成,丰富体育文化生活,致力于增强全民体质、提高运动水平、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三、突破的难题

(一)搜集有关跳绳艺术起源和发展的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这些资料的分布极其零散,延续时间很长,在此之前没有形成系统的资料积累,因此,收集资料的困难较大。

(二)挖掘陕西民间体育资源的健身与艺术价值,赋予其时代文化内涵,加强民间体育艺术理论的研究。

(三)探索在部分学校开展民间体育艺术课程的可行性和民间体育资源的新的教育传承模式。

(四)探析民间体育资源的流行动因,把源自民间的体育资源通过学校教学与研究跟民间乡土传承相结合,实现陕西民间体育资源的存在—发展—创新—再发展的可持续性特征。

四、研究方法

(一)采用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体育、文化遗产、心理学、运动医学等。

(二)文献资料与实物资料相结合的方法。

(三)调查法:包括乡野调查访问和问卷调查法等。

(四)行动研究法:在相关学校进行跳绳研究的样本选择。

(五)数理统计法:利用前测、后测的数据对比,在数字方面进行量化分析。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如图1所示:

技术关键:本研究将从项目的实际开发与利用入手,将跳绳运动通过学校教学的实践研究,找到适合学校教育和民间体育艺术资源发展的模式,同时将民间体育艺术资源与时代元素相嫁接,探寻推广跳绳艺术的更多途径。

五、研究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绵延千载的民间跳绳艺术是华夏数千年民族艺术的积淀,体现着的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的存在是一种社会、文化乃至意识形态的象征,其价值已远远超出了单纯绳技、绳舞的范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价值的取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文化娱乐形式的多元化,具有典型民间特色的跳绳艺术被逐渐推向了历史舞台的边沿,甚至于面临着被湮灭的危险。充分挖掘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特别是其中的艺术价值和体育价值,对更好地继承和弘扬跳绳运动——这一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本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从文化、艺术、体育健身等多个层面切入,分析、探索民族跳绳艺术的发展和演变的规律,为其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展示文化融合的无穷魅力,体现民族文化的最高价值。为陕西民间体育跳绳艺术的发展和创新提供理论方面的依据,为丰富民族体育奠定理论基础。

(二)实践意义

本课题运用多学科的方法,挖掘、探索民间体育艺术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创新,通过对陕西民间体育艺术资源的搜集和整理,让民间体育艺术资源走进校园,延伸课外。开拓学校教育理念、模式的创新,指导民间体育艺术活动的开展,促进阳光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通过这一项健康、环保、有意义的体育活动旨在实现以下实践意义:

首先在心理素质方面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适应能力、坚强的意志品质,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增强学生的协作精神。培养各种优良品质,陶冶情操。在身体素质方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对身体的灵活性、速度、耐力、身体姿态、平衡能力、协调性和柔韧性都有促进作用。

其次,在整个社会娱乐网络化极其普及的背景下,简便可行的传统跳绳艺术对于展现民族体育活动的魅力,对抗娱乐低俗化,减少网络犯罪,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间体育艺术资源的开发与推广,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展开,这不仅挖掘、保护了陕西民间体育艺术资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情感。在文化全球化的大潮下,开展体育、艺术等传统项目,为广大民众标示中华民族文化身份、坚守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国家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上升至国家文化安全高度,因此,发展兼具传承文化、健身等多项功能的体育艺术项目,必将为此做出卓越贡献。

从陕西民间体育跳绳艺术项目发展本身而言,对促进体育艺术资源产业化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民间体育艺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加快这些艺术资源的发展进程,扩大发展规模,实现民间体育艺术资源产业化发展的良性循环,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与繁荣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六、预期效益

(一)完成“陕西传统体育艺术资源开发的研究”。整理汇总古代直至现代陕西民间体育跳绳艺术资源,充分挖掘体育跳绳艺术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并对陕西省民间体育艺术跳绳进行创编,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积极推广。

西方民间艺术篇6

关键词:设计教育民间工艺主题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201

1引言

陕西自古人杰地灵,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民间工艺更是种类繁多、内涵丰富,沉淀了几千年民俗艺术的清晰印迹。作为一种手工艺的民间工艺,其兴衰符合一定经济规律。现代社会科技进步、技术发达、批量化生产的经济优势不可取代,相比之下,民间工艺手工制作数量有限而导致经济效益相对低下。因此,民间工艺要经过相应的创新设计并进行相当数量的生产,真正使民间工艺品融入现代社会生活,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但创新设计需要人才,而人才就需要培养,需要高校设计教育。有了优秀设计人才,才能更好促进陕西地方经济发展和相关旅游产业的发展,鉴于此,本文提出将陕西民间工艺引入高校设计教育,以期能为陕西民间工艺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提出一些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2国内现状分析

资料分析表明,目前我国设有设计艺术系、科的院校及有能力开设设计类课的院校有400多所,但只有一些主要美术院校设有部分适应地方民间工艺的设计专业,且每年招生规模有限,而陕西高校在设计专业中专门针对民间工艺进行教学的更是凤毛麟角。总之,就我国目前民间工艺教育现状来看,每年培养的设计人才屈指可数,而且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无法满足全国市场的需要,更不要说为欠发达地方的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了。因此,有步骤、有计划地在陕西高校设计教育中增加设置陕西民间工艺主题创新设计势在必行,这既是保护陕西地方民间工艺传统的要求,同时也会对发展陕西本土经济和地方旅游产业产生重大影响。

3设计教育引入地方民间工艺的思路研究

3.1民间工艺课程群机制探索

通过调研走访以及资料分析的手段对陕西民间工艺品类进行全面梳理,选择特定民间工艺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从其工艺、技艺、选材、形态、色彩、审美等方面做原态分析和研究,构建民间工艺课程群研究的基础。相关民间工艺手工技艺和现代设计是共生共荣的关系。因此,课程群的构建的重要依据是:如何在传统民间工艺中提取相应的设计语言为现代设计服务,而现代工业设计的方式方法如何对传统民间工艺的促进和创新。

另外,课程群的构建还应考虑到年级之间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的交叉融合,大一、大二年级以工艺品理论学习、工艺品研究及分析为主,大三、大四年级以工艺品创新设计为主。

3.2民间工艺阶梯式主题创新设计

以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专业为试点,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从传承和创新的角度出发,在原态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市场细分和准确定位,针对特定民间工艺进行阶梯式主题设计,并进行成果展示,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设计素养。

在试点过程中,打造民间工艺主题创新设计,建立和相关民间工艺基地的定点对口合作,学习并服务于定点基地;精选研究内容,拓宽主题设计思路和研发内容,建立民间工艺创新设计资源包。资源包的内容包括:特定民间工艺原态深度分析、市场分析和定位、相关主题设计思路、主题创新设计实施内容以及成果展示等。

4高校设计教育引入地方民间工艺的价值意义

4.1深度挖掘民间工艺非物质性特征的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受到历史环境、不同地域、民族及种族的影响,逐步形成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独特个性,因而造就了文化价值的多样性和独特性。高校设计教学价值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并经历各种转型时期的曲折摸索之后,最终确立了几个值得大家关注的目标:一是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为基本观念;二是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三是教育的文化性必须与民族的文化性相结合。如果我们以这个目标为客体属性,那么作为民间工艺所具有的非物质性特征的文化价值,就是不变的主体属性,并与现阶段高校设计教育教学发展目标相一致,主客体相互作用下的高校设计教育教学才会变得更富有价值与意义。

4.2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把传统艺术资源融入设计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作为历史、生态、自然、环境、社会等对传统民族艺术的产生和形成的影响,以及本民族与他民族艺术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以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

高校设计教育,不仅仅在于培养设计创造能力,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与艺术素质及创造力的人才,即全力培养复合型创新设计人才。利用和导入民间工艺美术的实践教学价值,是设计教育教学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改革步骤。

5结语

民间工艺在传承发展过程中不仅同生产紧密结合,在现代物质文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还以其本身所具备的艺术性特点,为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发挥它特有的力量,激发社会公民热爱生活的感情,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增强人们坚强生活的意志和动力。因此,研究民间工艺在高校设计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在任何时代都无可替代。我们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其文化价值和实践价值之精髓,既能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彰显设计教育教学的区域文化特色,更能打造陕西高校设计教育教学的特色。

参考文献:

[1]郝一甲.民间工艺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1,(9).

[2]李雅日.民间工艺美术的教学利用价值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12).

[3]梁烨.论民间工艺美术在当代工业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0,(4).

[4]邱云生.民间工艺美术品产业发展及对策探讨[J].经济体制改革,2010,(4).

西方民间艺术篇7

关键词:民俗民间艺术;元素;油画;借鉴

现代工业文明高度发达,中西方出现一股厌烦工业都市的情感倾向,提出了艺术回归自然原始,从而产生了对原始民艺的向往与猎奇,追求稚拙、纯朴的初始情趣,追求原始艺术的神秘与真挚的野性。而中国有着丰富而独特的东方民间艺术宝藏,为中国现当代油画家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程度对民俗民间艺术借鉴与利用提供源泉和动力。民间艺术的最初始功能是非审美性的,而是人类生产生活“实用性”的最初表现-即民俗活动。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民间艺术恰恰体现在民俗活动中,这种文化的创造精神,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民间艺术本身。“忽视民间艺术,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民族文化及其基本精神。不将民间艺术当作民俗现象来考察,不研究它与其他民俗活动的联系,也就是民间艺术失去了依托,不可能对民间艺术有深层次的了解。”我国多民族交融,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各具特色,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的内在动力。积极的向上的民间艺术永远充满生命活力,寄寓着人们美好的愿望,承裁着人们真诚的祈盼,按自己的想象和认知去自由创作。造型样式上都是生机盎然,他们心安理得地简化概括,随心所欲的移动视点,抛开我们学院派教学中所认知的透视比例,突破空间时间的概念,重点夸张内心印象深刻的事物。审美意蕴上神秘与直白,稚拙与成熟,粗犷与细腻,质朴与柔媚。在构图上饱满充实、极具张力。在色彩上鲜明强烈,绚丽灿烂,生机勃勃。面对如此丰盛繁赜的民间艺术造型世界,我为其绮丽多姿的形态而倾倒,为其奇古独特的艺术魅力所感染,深深震撼了我的灵魂。油画作为外来艺术一直处在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矛盾之中,不同文化中又共同存在现代与传统的对立和交融,形成了中外古今错综复杂的状态。当今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画家在借鉴和运用民间艺术的传统造型样式时,应把它赋予时代的精神进行新的创造,使传统的民俗文化精神或造型手段,以新的样式呈现。对于痴迷探索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精髓的艺术工作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在接纳西方艺术的同时,还要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不断的融合与对话。在这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中,我们必须向更深的层次去探索研究。新的呈现指的不仅仅是外在语言样式,还需如何去呈现并升华这种民族精神。不知哪位哲学家曾说过“最原始的往往是最现代的,最幼稚的往往也是最成熟的”这也许就是艺术规律的一种自然循环。民间艺术是人对自然和人类自身的崇拜并将之物化为具体样式和形态的行为结果,从古至今,在其发展过程中又转化为自身的精神体现,接着成为人们祈祷、祝愿美好生活的实现。在传统的民间艺术中如绘画、雕塑、布艺、刺绣、面具等作品中,无不渗透出神秘、质朴、夸张、稚拙、直白、庄重、诙谐的意蕴,这些意蕴无一不呈现“现代的元素”。然而这些民间艺术造型的审美意蕴启示着我,在油画创作中探索质朴与真实,呈现那种对生命的讴歌、对生活的咏唱,通过劳动人民的民俗活动体现出向上的积极的气氛。表述出传统民俗在今天依旧时尚、璀璨。作品《盛世》从选题上,描述的是正月里在锣鼓、唢呐有节奏的韵律中,人们满载着喜悦与收获的激情,带着对来年的祈望,头顶花冠浓妆艳抹载歌载舞。这是人们朴实与直白的呈现,也是古老民俗的传承,更是令我深深思恋和神往的民间。民间艺术给我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在我完成《盛世》的制作后又连续创作了《冰雪节》《新水浒故事·武松打虎no.1》等作品。在创作中,民俗活动成了我传达情感的方式,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民间艺术中我感到了传统文化的厚重与沧桑,使我的创作方向与追求得到了本质的升华。我的创作从民间艺术中借鉴质朴而强烈、稚拙而简洁的造型样式,同时也从现代西方抽象表现艺术中感悟西方色彩与构成在造型艺术中的重要。西方的抽象表现艺术与传统的民间艺术有着相似的相通的艺术样式,如造型的随意性、概括性、平面性、装饰性、主观性、原始性等。然而当今中国油画的发展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民间艺术质朴率真的艺术表现形式何尝又不是现代艺术所追求的呢!当然,一幅作品的存在不是单方面的,他会包含很多因素,有中国的,有西方的,有民间艺术的,有油画特有的,也有传统造型上的,还有当代流行的,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便是我的语言样式,但还需加上我自己对自身性情的偏执,然后融通一起呈现出的一种造型观念。我认为,这种融合借鉴的实质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从材料、语言样式的视觉上,完成民间艺术与油画艺术的融合,这种融合首要的是时代性,同时要具有中国民间艺术的特质,还要有西方油画的传统技巧。可以从造型元素中借鉴民间艺术的语言样式,如色彩、线条等。运用民间艺术特有的样式并与油画语言相融合。创作出中国当代油画的新的形式,使这种表现形式具装饰性、平面性、观念性、及原始性。其次是从中国民间艺术所承载的民俗文化以及独特的审美现象方面为切入口,在其造型的审美意蕴中寻幽探秘,并融入在油画的创作之中,只有这种结合才是真真正正把握油画艺术创作的灵魂,才能让油画艺术在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视觉表述之时没有丝毫的牵强,同时也能呈现油画艺术具有东方精神的独特魅力。近百年来,当代中国的油画创作中已有很多成功范例。罗中立的《巴山夜雨》系列、宫立龙的《舞蹈》、顾黎明的《杨家埠门神》系列等等,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从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民俗生活的时代变迁来呈现生命力的沧桑感和厚重感。由此可见,民间艺术的独特的造型样式及审美意蕴有力地强化了当代油画的审美意识,非常直接地使描绘对象与油画表现形式之间形成内在的联系。因此,把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语言样式与造型观念作为一种途径融入油画创作中,会使作品具有民间艺术那种神秘、质朴、粗犷、稚拙、诙谐的丰富多样性,又有油画艺术的那种视觉深度和强度。总之,在油画的东方精神和境界的创作活动中,当代油画艺术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借鉴运用,不是完整地嫁接后再附上当代的题材,应该说是与民间艺术造型观念及审美意蕴的相融合,是与传统血脉的相融相通,这种融通会发生质的变化,会成为中国油画艺术一种新的创作思路,也是世界油画创作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左汉中著.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3月.

[2]颜新元著.中国当代新民间艺术[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8月.

[3]李泽厚著.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5月.

[4]吕品田著.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7月.

[5]顾丞峰著.现代化与百年中国美术[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6月.

西方民间艺术篇8

凤翔泥塑凤翔泥塑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独具特色的泥制工艺品之一,具有很高的美学研究价值。色彩上以红、绿、黄、黑为主;造型上多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人物、动物的性格特点;装饰纹样上多以花鸟虫鱼、祥禽瑞兽为主,特别是坐虎、狮、牛等动物,深受群众喜爱。凤翔泥塑作为具有美观效果的室内装饰用品主要有两类,一是泥玩具,以动物造型为主,多塑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挂件和摆放类,有社火马勺脸谱、挂虎、坐虎、牛等[5](图2~3)。

面花又称花馍、礼馍,是广泛流传于陕西民间的一种风俗礼馍。其造型多样,装饰精美,可作为人们生日祝寿、嫁娶、走亲访友等活动的礼品,实用性与观赏性兼具。在造型形式上,无论是盘馍上点缀花鸟虫鱼的贴花型和插花型,还是动物题材的单纯造型(图4),均色彩艳丽、栩栩如生,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意蕴,寄托人们的真实情感,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社火马勺脸谱社火马勺脸谱为陕西民间所独有,由中国民间社火脸谱演化而来。马勺即水瓢,是旧时民间舀水和取粮食用的工具,一般采用桐木、柳木制作而成。社火马勺脸谱即绘制有陕西社火脸谱图案的马勺。社火马勺脸谱的图案多取自神话传说中的正义人物,并以人物的容貌和性格特征出发[6],采用云纹、火纹、水纹(图5)等不同纹饰的组合,以夸张的手法描画人物的五官部位和肤色,强调色彩对比,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在陕西民间,多将马勺脸谱悬挂在厅堂居室,多取其辟邪、求祥之意。

石雕陕北绥德被誉为“石雕之乡”,民间的石雕工艺历史悠久。石雕中最常见的有镇宅的石狮、柱础、抱鼓石等,其上都有浮雕或阴刻石纹。富裕讲究的家庭,多在抱鼓石的鼓面、柱础等上雕刻狮子滚绣球、蝙蝠、牡丹、祥云等装饰,反映出宅主希冀全家幸福美满的心理。

木雕陕西传统民居中的木雕艺术独具特色,蕴涵丰富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陕西,木雕艺术主要集中在隔扇、窗棂、匾额、梁枋、雀替等建筑构件上,极大地丰富了建筑艺术的形象和审美价值。木雕的装饰题材涉及花卉果木、祥禽瑞兽、人物以及大量的吉祥组合图案,如“五福捧寿”、“双凤牡丹”,以及充满农耕生活情调的装饰图案卧牛、奔马等。

砖雕在陕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中,砖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鉴赏和研究价值。在陕西,砖雕艺术广泛应用于建筑门头、影壁、土地神龛以及侧墙等重点部位[7]。砖雕的装饰题材广泛,思想内涵丰富。如:象征吉祥富贵的狮子、麒麟、牡丹、芍药等图案纹样;蕴涵求取功名思想的“一路连科”(鹿、莲、荷)的图案纹样等,充分体现出宅院主人的心理诉求和文化修养。

布堆画布堆画是陕北延川地区具有鲜明地域性的传统民间艺术,其雏形来自婆姨们打补丁的针线活。渐渐地,人们在缝制新衣或其他针织品时,缝缀上一些吉祥图案,表达出一种对家人祝福、对美好生活祈盼的心理诉求。人们以此为借鉴,以棉纺织土布为原材料,以民间传说、民俗生活、花鸟禽兽为题材,绘出图样或剪出样品,然后依样配料配色,在底布上进行贴块、拼接、镶花、堆叠、缝合,制作出造型丰富、意象生动、极具地域特色的布堆画(图6)。

皮影皮影戏是中国民间最古老的光影传播艺术,而皮影戏偶则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陕西是皮影戏的发源地,历史悠久。陕西皮影在取材上以牛皮为主,造型上以人物为主,兼有景物和道具,广泛吸收了陕西民间画、剪纸、社火脸谱等民间艺术的造型特点[8],而且采用了大量在木雕、剪纸等民间艺术中广泛使用的龙凤、牡丹、芍药、祥云等吉祥的装饰纹样,既丰富了皮影的造型,又反映了人们的艺术审美观念和民俗心态(图7)。

陕西民间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陕西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富有深厚的内涵和表现力。一方面,可将剪纸、木雕、刺绣、面花、泥塑等传统的民间技艺加以提炼,应用于设计实践;另一方面,可以将这些民间技艺不加提炼和改造地直接应用于陕西民俗村等以旅游为特色的农村景观设计和室内展示设计中。如:陕西凤翔六营村的“民俗主题小院”,家家户户院中琳琅满目的泥塑作品,以其独特的造型、艳丽的色彩,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室内不可或缺的装饰品。

剪纸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剪纸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带有剪纸元素的隔断、灯具、家具等[9],是一种艺术符号,更是一种特殊的民族语言和地方文化。如图8所示,设计师提取了剪纸元素中的红色,又提取了剪纸的造型来装饰座椅,给现代造型的座椅营造了浓浓的文化韵味;镂空的大幅剪纸墙壁装饰,把整个空间装饰得大气、喜庆(图9)。

刺绣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刺绣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将刺绣工艺和装饰材料相结合,如领绣刺绣将手工刺绣技艺嫁接到墙布上,营造出室内高贵大气的奢华感(图10);二是将纯刺绣以装饰画或屏风、隔断的方式作为室内的陈设艺术品来表现现代装饰艺术。

面花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在陕西,面花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已经逐步由过去的“吃”转为现在的“看”,成为稀罕的民间手工艺。但面花的保存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障碍:面湿了会发霉,干了又会干裂碎掉,为了保护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面花的转型势在必行。一些捏面花的手艺人,尝试用泥代替面,将面花的创作形式和题材用于花瓶、日用器皿,如茶具、酒具、咖啡具等陶制品的设计中,使其在室内成为具有实用价值的陈设装饰品,起到点缀空间的作用,使人从中享受美的意境和情趣(图11)。

泥塑、社火马勺脸谱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泥塑、社火马勺脸谱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大胆夸张的造型和高纯度的色彩,传达出特有的视觉信息,在装饰设计时,可直接用于室内作为独具特色的欣赏类工艺品陈设,亦可将凤翔泥塑中比较典型的十二生肖动物造型形象加以提炼和改造,并借鉴凤翔泥塑独特的色彩语言———大红大绿等对比色的应用,设计并制作出造型新颖的动物泥塑的工艺品(图12),将其用于室内陈设的艺术品,可以起到调节室内环境色彩的作用,成为室内陈设设计的点睛之笔。社火马勺脸谱艺术亦可作为陶瓷类家居饰品、室内装饰的设计元素,如花瓶、瓷盘、茶具、壁龛设计等(图13),成为室内美观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艺术品;或将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马勺隔断设计方案用在餐饮环境的隔断设计中,不仅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浓厚的陕西民俗文化韵味,还有祈福、纳祥之意。

木雕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陕西传统民居木雕艺术以其独具特色的装饰艺术效果,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空间很大。带有步步锦纹、冰裂纹、灯笼锦纹等装饰纹样的窗棂装饰、木雕构件装饰的室内天花、隔断屏风、摆设于室内供人欣赏的木雕工艺品等,在美化室内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更能体现出一种文化韵味(图14~15)。

布堆画、皮影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陕西的布堆画、皮影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造型和色彩搭配作为室内装饰的设计元素,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如以布堆画、皮影为题材的壁挂类陈设形成室内“软雕塑”,对室内气氛、意境的营造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或在屏风、家具表面饰以皮影艺术元素的彩绘图案(图16),用于酒店、宾馆等室内环境的隔断屏风或家具陈设,在丰富视觉效果的同时更多的是反映一种地方特色和民族传统文化。

石雕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石雕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公共空间内大幅石雕壁饰,形成室内的视觉中心;另一类是石雕陈设品,其中最为典型的“磬石文具”杂件作为石雕中的陈设小品,常被置于书桌或案桌之上,作为欣赏与实用相结合的工艺雕刻品,能够体现个人的喜好,营造室内环境的情趣;而石狮多用于宅院或某些公共建筑的入口两侧,起到装饰门厅的作用,也取其驱邪除恶的守护神之意。

结论与建议

重视陕西民间艺术的传承陕西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省,蕴涵丰富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资源。其中凤翔泥塑、民间刺绣等多项民间艺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能够发掘陕西民间优秀的艺术资源,并将其提炼、重构或直接应用于现代艺术创作领域,不但能够提供丰富的设计元素,而且能够借助设计艺术的手段传播陕西民俗文化,保留并传承民间有价值的技艺[10-12]。

合理利用民间艺术资源,建设民俗文化旅游村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使得陕西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的大省,如果陕西各民间艺术之乡能够合理利用民间艺术资源,将民间艺术与乡村旅游相结合,进行民俗文化旅游村的建设,势必会提升乡村旅游氛围和文化品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3-14]。

西方民间艺术篇9

“从婴儿出生时抹去体液的布,至死去时脸上覆盖的布,从出生到离世,人类的生存空间离不开纺织品的呵护”。这是日本设计师渡边广子对纤维织物与人类的关系所作的精辟描述,也说明纤维材料与人类的紧密关系。所谓纤维艺术,即艺术家利用这些与人类关系最密切、最具亲和力的材料,以编织、环结、缠绕、缝缀等制作手法来塑造平面、立体的空间装置形象的一种艺术形式。现代纤维艺术是当代艺术的一部分,现代纤维艺术侧重精神性和审美性,存在于更多的主观性、参与性和实验性,可以直接抒发艺术家内心的真实感情。在中国,纤维艺术现状很大程度的从实用价值追求中解放出来,相对集中地以较为纯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所追求的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

近些年来,现代纤维艺术在中国这片热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在北京有“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展”,在杭州有“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各大艺术院校普遍开设纤维艺术课程,部分院校腾出场地,投入巨资建设纤维艺术工作室,教学也大部分走现代纤维创作模式。在清华美院的纤维教学以研究性质为主:研究纤维艺术美的语言,并着重于平面编织语言;纤维艺术存在的各种从平面到立体的形式和语言;在材料运用上达到无限的扩展;建立和不断扩展与世界纤维界的交流平台。在中国美院,纤维艺术更多的是延续万曼先生立体风格,注重感觉的表达,以及传统文化、哲理表达,通过编结等立体形式,展现作品的厚重感和生动感。而其他院校往往都延续这两所纤维艺术最富影响力院校的风格,在本土化、民族化纤维艺术教学创作方面还没有得到教学单位的充分重视,也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深入研究,这是我们现代纤维艺术创作方面的空缺。

二、本土化纤维艺术创作的意义和内涵

虽然我国关于纤维材料的运用可以追溯到史前,但是现代纤维艺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来看是相对较晚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缺少的是纤维艺术中独特区域文化背景,鲜明的民族特色。2000年是我国纤维艺术突破性发展的开始,“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从瑞士洛桑来到北京,它的出现大大开阔了我国纤维艺术界的视野,而国内纤维艺术水平的国际化,使我们可以更直接的参与、了解国际最前沿的纤维艺术作品,也预示着我国的纤维艺术一步步地走向了世界的舞台。在从洛桑到北京的国际双年展上,经常也会出现一些民族、民间题材作品,例如段建华的作品《乡情》,作品用瓷盘做底,外面用白布和东北的大花面料布包裹起来,并进行构成组合,形成喜庆的民族意境的优秀作品。56个少数民族56六朵花,民间传统文化丰厚,纤维艺术本土化创作大有作为,总有一天我们会看到中国大地上民族纤维艺术之花的盛开,展现我们民族艺术之魂。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任何伟大的艺术创作都应该有其生活、历史、文化、观念等等的根源,我们的创作应该来自于我们的生活,我们地域的文化。将现代纤维艺术的技法、理论拿来与我们五千年文化艺术相结合,必定能够焕发出新的活力,满足我们现代老百姓的文化生活需求,立足中国,走向世界。因而,在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广西处于国家面向东南亚改革开放的前沿,有着良好的地理优势、民族资源,浓厚的风土人情也提供着文化优势。研究本土纤维艺术创作,其一保护本地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以及民族精髓文化传承;其二开发广西本土现代纤维艺术创作对广西本土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有引导意义;其三对广西现代纤维艺术旅游产品的开发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现代纤维艺术本土化创作研究

世界各民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社会背景、地域特点和民族文化,在宗教观念、价值观念、审美观念、文化艺术、民俗民风上都体现出各自的特点和个性。这些各具代表性民族特征和民族文化之间的互动也是纤维艺术家们创作灵感的来源。广西有12个世居民族,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等,是具有丰富民族文化与民间工艺美术资源的地区,丰富的民族元素是广西的一大宝藏,壮锦、瑶绣、苗银等等纹样,都各具特色。因而我们研究的首要任务如下:

其一、将这些抽象的民俗、民间文化进行图形化的形象表达,这就需要我们对广西的图腾、纹样、色彩进行提取、概括、组织,使作品既有现代气息,又有民族特色。

其二、广西特有的传统纤维材料和工艺:例如壮锦、博白芒编、竹编等等,这些本土工艺和材料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应当研究开发的。我们要在深刻地理解广西本土的民族文化内涵、民族文化灵魂的基础上,以现代思维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段进行多层次的再创造,将其哲学内涵、自然的情怀融入纤维作品中,形成独一无二的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质,使本土的民族文化更具影响力。

在现代文明不断发展,各种高科技不断蔓延的今天,也不要忘记保护祖先留给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将广西的壮锦元素进行造型和色彩的改良,使其符合现代人的欣赏习惯,既有传承,也有发展。将广西壮锦民族元素和现代纤维艺术合理结合研发出一系列旅游产品,成为当地旅游文化资源,带动经济的增长,是一件极有价值的事情。

其三、结合实用品进行产品开发:纤维艺术的创作当中,我们需要植根民间,利用广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来展开现代纤维艺术的设计创作,开发出具有当地特色的使用工艺品、旅游产品等等。这种再创造将元素进行变形、改造、提取,加入自己的设计语言,与时尚的实用品结合,生产出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形成独一无二的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质的产品。

其四、将广西少数民族的生活与现代纤维艺术结合:通过深入生活,采集广西少数民族生活场景、盛装服饰,进行艺术加工创作,结合现代纤维艺术表现手法,创作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适合现代人欣赏的艺术品。如王瑞星运用苗族盛装元素进行壁挂艺术创作,作品以广西少数民族人物为原型,将其进行装饰性的加工,铸造出独特的民族艺术语言的壁挂,摒弃了民族元素一贯的大红大绿鲜艳的色彩,采用了大多数现代人喜爱的中性色调,使用羊毛线以最纯粹的平纹编织手法编织出来,使整个壁挂统一且赋予装饰变化。

四、总结

西方民间艺术篇10

我国现今的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教育体系:一是以传统的图案为设计基础;二是以西方广泛推崇并且相当普及的“三大构成”为设计基础。而如今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通常以第二种为主导。第一种体系注重图形与图案,是传统的工艺美术设计,偏重艺术训练;第二种体系则以“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为基础训练,注重形式美,由二维到三维空间,从形式至色彩都规律化、程式化,培养学生理性地分析美的能力。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艺术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一直都是以传统的图形、纹样、图案的设计为主要的训练手段,以传统样式为素材,以民间工艺为表现对象来进行艺术设计教学。但随着改革开放,大量西方事物不断涌入,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变,艺术院校也深受影响。“设计基础”这一领域的教育,改变了以往以图案为主的传统教学,不再注重工艺美术式的训练模式,引入了“三大构成”设计理论,全盘接受了西方的培养方式与体系,忽视了我国的手工艺艺术与民间艺术等传统元素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试分析形成这一现状的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是由于受改革开放经济大潮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客观条件、历史背景的制约。首先,文化艺术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必然受经济的影响。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和融合、信息化的普及、信息产业的崛起等等,这些都要求现代艺术设计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与之相适应。而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起步较晚,教学理论与时机都不成熟。为了迎头赶上,所以一切以“拿来”为上。另外西方国家高度发展的经济和生活水平,使得中国大众有了一种强烈的崇洋心理,习惯于把西方的事物奉为圣典。而正是在这盲从的影响下,使得艺术设计教学正逐渐丧失应有的本土文化传统,全盘照搬西方的教育模式与方法。其次,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状况相对落后,从理论、实践到教育体系都不够完整。这些可以从我国艺术设计院校的师资水平、教材取用、教学方法等方面窥见一斑。此外,现今社会需要大量的设计人才,迫使艺术设计院校不断加快培养现代艺术设计人才的步伐。而以“三大构成”为主的设计基础教育,正好迎合了这一“快速”要求。传统图案设计教育要求学生进行大量古代图案临摹与绘制的基础训练,在此过程中不断吸取营养来更好地领会我国深厚的传统内涵,从而达到提升学生领悟美的能力、提高基础设计技能的目的。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师法自然、气韵生动、立意中得心源”。说的是从自然中提炼出形象与感觉,最后形成心中的意象与美的内涵。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培养感性的直觉和对美的领悟力。图案设计还很重视寓意与象征,这一点也对设计者的文化背景提出较高要求“。三大构成”则正好与之相反。它以“点、线、面”三要素来概括二维与三维空间的形象,以色彩的形成与配置表达视觉规律。美变得简单和概念化,概括成为“形式美法则”,美都可以方法化、程式化、规律化。只要从这些规则、规律、方法出发,理性地分析形象,归纳要素,就可以掌握美学规律和标准。任何人都可以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美术产品,可以达到人对美的追求。设计变得简单、易学。这种速食、快餐式的培养,只需要很短时间,在短期内就可以打好基础,从而达到“快速”培养设计人才的目的。但它的弊端显而易见:缺乏了艺术应有的文化内涵与底蕴,脱离了文化背景。虽然外表形式优美,但往往并不耐看,太机械化,缺少人情味。其实,这就突显出了一个西方文化的审美标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标准之间的问题。双方的概念与准则在中国的土地上显得尤为冲突。

二、传统的回归

1.传统的文化艺术价值一百年前列强侵略与随之的社会动荡,使得中国民众常以一种卑微的心态看待西方事物与文化,而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却以一种粗暴的态度。古老的、民族的常被认为是“落后的、不现代的、不时尚的”。但是中国艺术是需要中国文化作为其背景的,是要站在民间文化的根基之上的,是离不开传统文化滋养的。那如何理解“传统”呢“?传”即传布和流传,由上代交给下代“。统”即一脉相承,相互联系的系统。总的说就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人伦、风俗、艺术、制度等。概括起来主要是表现在文化方面[1]p112-113。传统文化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内心深处,共为一体。它一直存在,不会受西化影响而改变或消亡“,民族的才是永恒的”。设计只有具备自己民族的艺术特色,适应民族的审美习惯,作品才会与大众产生共鸣,为我们所喜爱。中华文化五千多年来的继承与发扬,经过长时间的取舍,所留下来的其实是最为优秀、最具竞争力的精髓。它们成为传统艺术的载体,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光辉。西方对于文化艺术的传承有着积极的态度。我们赞叹着西方优秀雕塑、绘画、建筑、设计精品的同时,其实也能发现那些精品身上无一例外地有着西方传统的影子,无一例外地都是西方深厚传统文化底蕴造就的艺术作品。例如大家所熟知的古希腊艺术有着古埃及和两河流域艺术的深远影响;古罗马艺术是古希腊艺术的传承;而伟大的文艺复兴艺术又以古希腊、古罗马艺术为载体;学院派、古典主义是文艺复兴的发展与延续等等。西方现代艺术虽然是百家争鸣,也是因为艺术家们站在了传统的“肩膀”之上,凭着对其深刻的理解与发扬,才使他们的作品得以被世人称颂。所以传统是“根”,只有在“根”的滋养下,艺术设计这棵“树”才能枝繁叶茂,日益强大,拥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2.中国设计师的身份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全方位的影响、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全盘西化等等,这些都对中国现代设计师的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力。由于历史与国情的原因,中国设计师不能够象西方设计师那样有足够时间经历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的运动和碰撞。而这些经历是能在每次失败或成功后明确其发展方向与道路的。中国设计师一开始就生活在西方设计的阴影之下,接受着西方现成的艺术设计。太丰富与太迅速的设计信息,深深影响着这一代中国设计师的设计思维与思考方式,中国设计师迷失了自己的身份。我们应该看到对于中国才起步、很不成熟的设计来说,西方的影响起了一定积极的促进作用,设计是需要物质与技术的保障和支持的。西方现有的成就可以缩短我们的时间,成功的道路似乎并不漫长,彼岸近在咫尺。其实真正在彼岸,需要我们用漫长时间去探索,求得自身的传统美学修养与中华民族共同的艺术语言,而这就是中国设计师的身份。现代设计表面上看是一种外在包装行为,体现着外在形式美,关乎市场与生产。但实际上并不单纯是这些。它需要体现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审美习惯与传统文化。设计师是这种行为的具体实现者。中国设计师在完成作品美学风格的创造之外,更需要达到内在传统文化精神的统一。这样才能唤起中国大众的内在共鸣,唤起人们内心深处亲切记忆。透过表面形式美的包装,中国大众能看到传统的儒雅、民俗、禅幽等。这样的作品往往更会被人们所接受和铭记。所以中国设计师应自省其身份,带着中国古典美学眼光,带着中国大众的审美心理,带着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体现出中国式的智慧、意境与精神,将现代设计与中国传统更好地融合。

3.中国的传统艺术体现着中国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艺术设计的具体表现通常为图案、纹样,这些也是中国传统艺术教学的主要手段与形式。很多优秀的图案、纹样得以代代相传,不仅仅因为它优美的形式,更在于它的深刻寓意和它具有的中国“人文精神”。中国的艺术或华丽或朴素、或高雅或通俗,不拘一定形式,但有一定内在永恒性:立意、意境的含蓄和悠远。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特性,也是与西方艺术的强大差别之处。中国传统图案体现优美形式,体现美妙意境,体现美好的精神追求。例如民间图案的“喜上眉梢”,绘喜鹊站在梅花枝头“;连年有余”,绘莲花与鲫鱼。而男女之间美好爱情也爱用图案寓意来表现,例如“鱼戏莲”,绘鱼游莲花、莲叶间,鱼指男莲指女等等。这些传统图案与文字的谐音寓意共同使用,使得人们对其含义理解更为迅速与直接,印象深刻。并且这种间接的表现也符合着中华民族含蓄、内敛的性格。而中国自古以来的有识之士、文人士大夫,更爱追求这种含蓄与道德精神的体现。他们注重自身修养与意志磨练。从“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感受到其高远的人生感悟与艺术哲理。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创造与传承者,所以这也是中国传统艺术“人文精神”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也能看到很多运用了中国传统的现代设计例子,但常停留于表面,借鉴中国传统某一特征、某一色彩、某一形式,进行复制加工,便以为得到精髓。其实,他们只得到了传统的美丽外衣,缺少了这“些人文精神”。优秀的设计作品必定是在满足审美心理的前提下体现出大众的精神追求、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与内涵的。例如:靳埭强先生所设计的中银集团与中国银行标志,以铜钱为象征。孔方铜钱图形在中国影响几千年,大众的概念已根深蒂固,所以用此来做金融机构银行的象征,合适又贴切。并且在铜钱标志中隐含一“中”字来点题,它的符号化符合设计原则。再比如中国联通标志所用的是中国结造型,原为佛教密宗的八种吉祥物之一,称为“金刚结”。汉化佛教取其“佛说回环一切通明”之意,成为广为流传的吉祥图案,是大众喜闻乐见、熟悉亲切的图案。并且也隐含着中国联通之“联”与“通”之意,恰当点题而又尽显中国传统意味。所以只有在设计作品中把握住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有着精深的美学修养与艺术思想,与大众的文化情感有着共鸣,才能体现出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