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补课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7:02

关于小学补课的问题篇1

 

 

整治重点

 

1.中小学校(含民办学校,下同)组织、要求学生参加有偿补课;

 

2.中小学校与校外培训机构联合进行有偿补课;

 

3.中小学校为校外培训机构有偿补课提供教育教学设施或学生信息;

 

4.在职中小学教师组织、推荐和诱导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偿补课;

 

5.在职中小学教师参加校外培训机构或由其他教师、家长、家长委员会、社会人员等组织的有偿补课;

 

6.在职中小学教师为校外培训机构和他人介绍生源、提供相关信息。

 

处理办法

 

对查实的问题要依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教师〔2018〕18号)(以下简称《处理办法》)《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小学减负措施的通知》(教基〔2018〕26号)等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1.学校组织有偿补课的,对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的领导干部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2.在职中小学教师参与有偿补课、受聘在培训机构补课、个人单独有偿补课的,对教师本人按照《处理办法》严肃处理。违规人员有荣誉称号的,要报相关部门按批准权限予以撤销,并取消相关待遇。违规人员是中共党员的,同时给予党纪处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纪检监察部门对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典型案例进行曝光。

 

3.有偿补课的违规收入在县(市区)教育局的监督下,全额返还学生家长。

 

4.对一个年度内被查实三起以上在职教师有偿补课的学校,对学校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依法依规严肃问责。

 

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并落实本地区、本学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坚决制止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行为。

 

2.落实主体责任。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是治理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责任主体,各学校校长作为本校治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认真履行管理监督责任,组织好调查、核实等工作。

 

3.加强宣传引导。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要教育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成才观念,理性看待参加各类补课的作用,不盲目攀比,科学认识并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

关于小学补课的问题篇2

1什么是试题“补偿单”

所谓试题“补偿单”,是针对试题评讲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对原有知识点中学生掌握较差的问题实施补救训练,弥补不足,促进学生学习有效性而设计的教学活动单.它是原有“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延伸、拓展和后续.通过实际教学发现,应用“补偿单”教学能够对学生的思维方法的提升、规范答题的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起到很好的实际效果,同时对师生之间的教与学和彼此之间的信任都起到促进作用.

2试题“补偿单”的类型试题“补偿单”的类型大致分两种:课堂练习“补偿单”和试卷评讲“补偿单”.

2.1课堂练习“补偿单”

结合“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新授课教学中,针对学生自己不理解或经过小组讨论之后仍有疑问的练习要创设课堂练习“补偿单”,让他们达到当堂课消化的效果以便实现高效课堂.考虑到学生不会做的某一道题的原因,往往不是因为这个题目学生一点都不会做,而是在解决题目的过程中的某一个知识点被卡住,导致整个题目不会做.那么,在集体备课时就要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事先设计好课堂练习“补偿单”.当教师将该题讲评完后,就针对这个知识点展示设计的相关习题作为补偿,让学生重复练习,达到理解巩固的效果.

例如,教师在讲解有关游标卡尺读数的时候,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读数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之前教师就要准备好容易影响游标卡尺读数出现错误的相关题目,当教师教给学生游标卡尺的相关结构和读数方法之后,让学生开始对导学案上的练习题进行读数.发现错误后,让小组讨论,更改自己错误的习题并总结自己错误的原因,然后,将准备好的练习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使记忆深刻.投影片段如图1所示.

游标卡尺

(1)结构

(2)读数方法

第一步:看游标尺明确精确度(如10分度、20分度、50分度的精确度).

第二步:读出游标尺零刻度线左侧的主尺

整毫米数(X);如图2所示,例题中为X=41mm.

第三步:找出游标尺与主尺刻度线“正对”的位置,并在游标尺上读出对齐线到零刻度线的小格数(n)(不要估读);如图2例题中为10个小格,即n=10.

第四步:按读数公式读出测量值.

读数公式:

测量值(L)=主尺读数(X)+游标尺读数(n×精确度)

如:以下例题的测量值=41mm+10×0.02mm=41.20mm,单位换算后其读数为4.120cm

例1有一种游标卡尺,它的游标尺上有50个小的等分刻度,总长度为49mm.用它测量某物体长度,卡尺示数如图2所示,则该物体的长度是cm.

答案:4.120(漏掉末位有效数字“0”不给分)

读数经验之谈

(1)主尺上的读数,应以游标的0刻度线左端上主尺的读数为准;

(2)看清游标的精确度;

(3)游标卡尺都是根据游标的刻线对齐来读数的,所以都不再往下一位估读.

补偿练习(图3和图4)

运用课堂上的“补偿单”可以随时通过多媒体投影或者一体机拍照上传等方式展现,快捷、方便.所以“补偿单”并非一定有“单”,它主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的过程.

2.2试卷“补偿单”

在讲评试卷之前,老师首先要将试卷认真批阅,对试卷整体的错误情况进行分析,统计错误的知识点,并对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分析原因,做好讲解点评.根据整张试卷的结构和班级的整体错误情况,教师查找收集相关知识点的习题,通过筛选提取针对性的习题,组成试卷“补偿单”,经备课组讨论后定稿,印刷后发给学生.

例如,在考完徐州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物理试卷之后,通过阅卷对试卷的整体分析,发现学生错误率较高的有:第3题:关行器变轨问题;第7题:物体受力动态平衡问题;第9题:速度时间图象问题;第12题:验证机械能守衡问题;第15题:多过程结合图像问题;第16题:有关传送带的相关问题.针对这几种类型的问题,备课组专门选择相关题目作为补偿,印制了一张补偿单,当教师评讲完之后,让学生现场测试,效果较好.

在讲评试卷时,首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对错误率较低的试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更正.然后让学生针对错误率较高的试题,通过小组讨论逐题分析错误的原因和应该注意的事项,并对学生的解释进行点评或总结,接着让学生快速处理“补偿单”上的专项习题,达到补偿的作用.

3试题“补偿单”的特点

试题“补偿单”的特点:目标性强、针对性强、灵活性强、交互性强等.

3.1目标性强

试题“补偿单”主要补偿整套试卷中学生错误率较高的知识点.如何对相关问题进行设计、设计的问题能否激活学生的思维、讲评的过程能否让学生快速接受,是学生追求高效课堂有所收获的关键,更是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构建知识体系、自我完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催化剂”.3.2针对性强

试卷讲评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每个题目都细讲,每个环节都面面俱到.对于试卷中错误较少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自主改正,要选择讲评错误率较高的知识点,所以,问题的设计就要围绕几个知识点展开.试卷“补偿单”主要是针对错误率较高的题目中的知识点的考查.比如可以是针对较难理解的相关概念、公式模糊还是运动状态、多过程分析不完整,亦或者是高中生较难掌握的问题.设计相关习题作为补偿,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以不变应万变,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

3.3灵活性强

试题“补偿单”可以是一个题目的一题多变、举一反三,也可以是对相关知识的拓展和延伸.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基本是涉及到学生知识欠缺、思维定势、知识负迁移、拓展方法受限等问题,可以通过各个专项练习克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解题的效率,增加学生的成就感.3.4交互性强

在讲评试卷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试卷题目的难易程度,选择先讲评试卷的题目,然后通过“补偿单”起到巩固的作用;有时候试卷上的题目难度大、问题设置少、过程多、空间大,讲评的时候难度也大,不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教师可以将相关的考点变成一个个低起点,低台阶的问题出现在“补偿单”上,让学生易于解决,找到自信后,再解决试卷的难题或听教师讲评的时候更显得得心应手,胸有成竹.

4实施试题“补偿单”的反思

关于小学补课的问题篇3

关键词:跨专业生源;补修课;植物保护;地方院校;农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141-03

2011年,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工作单位,获得了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与学位授予资格。目前,学校在农业硕士类别下设置了植物保护、作物、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信息化4个领域的培养方向。对于该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校在转变教育理念、主动服务需求、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与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适合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三双、四模块、七学段”人才培养新模式。试点工作以“服务需求、突出特色、创新模式、严格标准”为指导思想,引导高等学校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推动科研和教学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依托现有农业硕士平台,本文从科学合理的农业硕士培养定位入手,探讨现阶段植物保护领域专业补修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为植物保护领域提出一套与专业相符合的系列补修课程,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具备一定专业实践经验的应用型植物保护人才,满足湖南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一、我校研究生生源现状

自奈夜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改革后,跨专业报考研究生的考生人数逐年增加,同时录取的比例也在同步增加,主要原因有:(1)入学考试科目改革后,考试的科目除了英语和政治外,学校只考两门专业基础课,减少了跨专业考生备考难度;(2)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学生对各类专业有进一步了解后,对喜欢的专业定位更明确,此时想通过考研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3)有些学生追求热门专业,如近年来农学学生就业率开始居于各专业之首,因此选择跨专业考入农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4)大多在职的及少数应届考生仅仅为了获得学位而考研,部分应届考生为了推迟就业,因此选择较容易上线的专业[1];(5)目前我国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大多为2年,少数为2.5年,故因工作或考博需要而跨专业选择学习时间短的农业硕士。基于以上原因,近年来跨专业考生及录取的比例一直呈上升的趋势,跨专业研究生也成为研究生中的一个重要群体。

按照本专科专业与研究生专业跨度的大小,可以把跨专业研究生分为以下三大类:(1)一级学科内各二级学科之间的跨专业考生,如从植物病理学、昆虫学专业跨入农药学专业。(2)相同学科门类下各一级学科之间的跨专业考生,如从园艺学、作物学等专业跨入植物保护学专业。(3)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跨专业考生,如从英语、中文等专业跨入植物保护学专业[1]。据统计,近年来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报考人数中有将近50%的考生是属于跨专业的。也有学者曾对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做过调查问卷,调查发现,跨学科的考生占57.3%[2]。通过对近4年我校植物保护专业考生生源分析发现,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跨学科考生的比例就达60%以上,加上跨一级学科及二级学科的考生,跨专业考生超过80%。我校跨专业考生第一学位的专业有汉语言文学、英语、物理学、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运动训练、公共事业管理、农林经济管理等。在不同专业之间日益交叉融合、跨专业研究迅速发展和社会问题日趋复杂化的背景下,跨专业研究生培养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跨专业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我校农业硕士属于新申报的硕士点,对校外生源的宣传力度和吸引力均有限,主要以本校的应届各专业毕业生及在职教职工为主,造成生源质量参差不齐。这种跨专业考生学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1.跨专业学生学习硕士专业课程很吃力。非植物保护特别是非农学专业的本科生缺乏对植物保护专业的知识基础,在第一个学习阶段突然面对大量的专业课程学习,显然无法接受、理解和及时消化所学知识。

2.无法在第一、二学段带着目的去学习。学生在第一、二学段面对大量专业课的学习,依然只能像本科生一样被动地去接受知识,甚至不知道课后应该要去学习什么内容,因为学生并不知道以后所要从事的职业和所要研究的课题。

3.获得的实践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学生在每门专业课的校内实践,学习到的只是病虫草害发生的典型案例,而那些以为自己全面掌握了相关知识的学生们,到生产实际中去重新了解和认识病虫害时,才发现两者相去甚远。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们在每门课的教学实习过程中只是看到了病虫害发生发展的一个小的部分,对于病虫害发生发展的实践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3]。

跨专业研究生学习上存在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缺乏系统的植物保护专业知识的学习,而解决以上问题的常用方式为入学后补修部分相关专业课程。

三、补修课程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生教育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我国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它对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特别是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已经是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重要任务。而占有较大比例的跨学科研究生,其学习的好坏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体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因此,如何提高跨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我校跨专业考生的来源及存在的问题,对跨学科研究生学习现状及特点形成了全面认识,并根据跨专业考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补修部分课程,并依此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同时引起教育工作者对跨学科研究生的关注并形成正确的认识,也促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理论的科学化,并为提高其他跨学科研究生的学习质量提供借鉴[4]。

四、现阶段补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经调查发现,学校目前在落实补修课教学工作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导致了补修课的教学质量难以达到预期要求。

1.补修课程组织落实不够。按照研究生管理部门规定,每门补修课程的学习与本科生同时进行。但调查发现跨专业学生在补修课程中普通存在学习课时数不足的现象,学生的到课率并不高,有的甚至直接参加考试以达到拿分数完成任务的目的。造成以上结果,一方面是因为补修课的授课时间与研究生课程、外出实践等存在时间上的冲突;另一方面是由于补修课并不计入学分,仅作为毕业的一个附加学习要求而未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2.学生学习过程中监督不足。相对于研究生学习期间纳入毕业学分内的课程而言,补修课的考核比较宽松。学校对学生的考核只要求提交一份补修的考试成绩,往往不关注平时作业、教学活动、学习小组活动等传统的考核项目,造成学生到课率及是否认真听课全取决于学生的自觉。

3.考试难度低而应付现象多。目前,补修课由本科教师自行组织命题、考试和阅卷,一般多采取开卷形式,考试难度小。学生即使平时不看书、不听课,临时应付一下也能过关,因此天生的惰性使学生对补修课不重视,学习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4.相关文件资料管理不够。补修课程相关文件资料应该包括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过程记录、学生学习情况记录、考试试卷、成绩等,由于管理人员和学生普遍忽视补修课程的重要性,造成目前对学生补修课完成与否的检查往往只有试卷和成绩[5],同时对相关文件资料的保存也降低了要求。

五、解决补修课教学中的问题的几点思路

针对补修课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补修课教学实施办法,在制度上保证、思想上重视、过程中加强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目前补修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方法如下。

1.制度上应保证补修课程有序进行。完善补修课教学实施管理办法。招生人员在新生入学前汇总跨专业新生补修课信息表,要求根据是否跨专业,填写所需补修的课程和免补修的课程,管理人员将此表报教务处审核、签字确认;需要补修课程的学员,按照本科手续报选修课,教务人员组织相关教学,安排补修课考试等一系列考务工作,最后将考核结果反馈回研究生管理部门[6]。

2.思想上应重视补修课程。补修课程的实施,直接关系到绝大多数跨专业学生能否顺利修完专业课程。所以管理人员、任课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改变观念,不能因为不计入毕业学分就轻视补修课程的学习。同时管理人员应在新生入学时做好宣传工作,使其从思想上对补修课程加以重视。

3.教学前应加强组织管理。补修课程设置的目的,是解决跨专业学生突然面对大量专业课出现学习难的问题,所以补修课的开设时间必须在专业课之前,一般是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段,管理人员要在这段时间内做好补修课程的教学安排,不能因故推迟,并与硕士专业课程做好协调工作,避免时间冲突[7]。

4.过程中应注重学习效果。补修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补修课的教学效果,直接体现在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整个过程中。所以,补修课的教学,更应该注重平时的过程管理。任课教师应将学生的到课情况、平时作业完成情况、教学活动参与情况、学习小组活动情况等纳入到补修课的考核中,作为学生课程考核成绩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教学点要建立o管机制,形成管理人员、任课教师、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以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补修课程的期末考试,应该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考试命题应该增加实用性、灵活性更强的题目,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做出解答,尽量避免让学生“抄书”。

5.考核上应改进资料管理。研究生管理人员除保存学生补修课程的教学记录、考试试卷和考试成绩外,还应将学生的补修课程进度详细记录在学籍档案中,包括学生参加补修课程学习的时间、取得的成绩情况等,最终作为学生毕业的考核内容[8]。

六、我校植物保护领域跨专业研究生补修课程的设置

我校植物保护领域设置的专业课程有植物有害生物鉴定与监测、植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植物保护技术与应用、农药管理与营销、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市场化运作的原理与实践、农业生物安全、农药剂型加工与残留分析、绿色植保与农药无害化应用、农田杂草、植保机具、农药活性天然产物及其分离技术等。这些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以学生掌握了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植物病理学、农业生态学、农业昆虫学、植物检疫学、农药学、植物保护概论等课程为基础的。而植物保护领域硕士入学考试的课程包括:植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农业生态学、植物育种学、土壤学、植物保护概论,复试课程为植物化学保护,除农业植物病理学与农业昆虫学外,已基本覆盖所有基础理论课。

目前我校植物保护领域跨专业硕士的补修课程为农药学和植物保护概论,其中农药学的内容与复试课程――植物化学保护相似度很高。植物保护概论为初试课程,而跨专业考生已通过了这两门课程的考试,所以可不再需要补修该课程。综上所述,现可考虑对以下课程进行补修。

1.农业植物病理学与农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与农业昆虫学是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的两门重要专业骨干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能否掌握植保专业知识以及高水平、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目前这两门课程仅为同等学历考生的加试课程,而跨专业考生同样需要加强这两门课程的学习。

2.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植物保护领域学生在实践及完成毕业论文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实验工作,而对于跨专业,特别是对于不同学科门类跨专业的考生来说,显然不具备进行试验设计及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的能力,因此可考虑将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作为跨专业考生的补修课程。

参考文献:

[1]孙淑萍.提高跨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5):60-62.

[2]李中亮.跨专业研究生教育:问题与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3,(Z1):104-108.

[3]蒋琳玺.跨专业研究生学习困境及对策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3,(2):229-230.

[4]王珍珍.跨学科研究生学习状况的调查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3.

[5]王炫.有效分配资源完善质量保证――关于开放教育基层教学点开展本科补修课教学的思考[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4):25-27.

[6]景姗娜.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学院补修课程教学管理办法探讨[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4,3(19):35-37.

关于小学补课的问题篇4

针对上面的问题,我们一线教师包括学校、市级教育领导都在反思,培育厚重的课堂文化,构建减负增效的课堂,必须强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在“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经过学习、探讨、实践我们生物组构建出如下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新授课模式流程:导――学――结――读――检

具体过程:

第1步“导”: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提出教学目标。

(1)课前准备工作:根据教材需要准备导课所需要的实物、幻灯片、动画、或复习上节学习内容所需要的系列连续问题;根据学生的情况准备课前、课堂上对学生问题的处理。

(2)课堂上采取方式:①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导入②由教材问题探究导入③图片或者是动画导入④复习提问导入等。

(3)本环节课堂目标:教师通过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设置情景,使学生带着问题和求知的欲望以及本节具体的教学目标去完成本节的学习任务。

(4)本环节操作关键点:语言精练、简洁、生动、自然或幽默。

第2步“学”:学是一堂课的主要环节,按照老师设置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课前准备工作:依据新课标、教材以及学生实际制定学习目标,设置问题串,用以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2)课堂上采取方式:①学生结合学习目标和老师设置的问题,阅读课本,进行自主探究。有目的地去进行学习。②学生通过生生互动,小组互动等形式达成学习目标。对重点、难点内容小组进行深入探究,③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各小组将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有分歧的问题在全班提出来,在老师的参与下全体同学共同解决,问题解决的方式仍然以学生自行解决为主,教师主要发挥点拨引导作用。该环节主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认真听讲(听老师讲和同学讲)的习惯,以及敢于公开表达自己见解的意识。

(3)本环节课堂目标:学生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基础知识,合作探索重点、难点,教师在本环节中起引导作用,要点拨适时、到位。

(4)本环节操作关键点:教师要搭建好和谐、民主、轻松、愉悦的学习平台,耐心听取学生的表达,并及时给予最科学的引导和评价。

第3步“结”:课堂小结是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完善和补充。

(1)课前准备工作:根据学生在上一环节的表现,准备对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学生可能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然后设计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改进不足之处,同时设置恰当的系列问题以引导学生自主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

(2)课堂上采取方式:学生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回扣本节的学习内容,整体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可以用线框、图表,因为过度连接是线,简洁流畅,也可采用知识树,总结重点知识。

(3)本环节课堂目标: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自行整理知识网络,梳理核心概念,让学生对学得的知识及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

(4)本环节操作关键点:此环节教师应注意:①不但教给学生归纳提炼的方法;还要教给学生思维方法;②教师要及时有针对性的查缺补漏,强化重点。

第4步“读”:打造高效课堂最有效的一步。

根据生物学科特点在上面几个环节完成后,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给出3-5(不同内容可作调整)分钟时间针对本节内容进行短时间强化记忆。这时就可以边读边把第3步小结中的知识线框、图表等构图在脑中,同时背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第5步“检”:就是当堂检测,根据本节内容特点,采用适当方式进行检测,从而达到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反馈本节学生学习情况。

(1)课前准备工作:教师可以提供检测题,要依据学情,内容既要覆盖知识点,又要体现重点知识重点考查;题量要适中,题目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既利于学生的达标,又能让学生进一步暴露问题,以便师生进行查漏补缺而进行补偿教学。

(2)课堂上采取方式:学生先自我检测,独立完成,可通过教师抽检、小组长批阅、同桌互批等方式了解学生答题情况,然后组内交流,解决绝大部分问题;对本组内仍存在的争议或疑惑再在班内进行生生、师生的交流,以便在交流中进一步达成共识,达成补偿教学。这一环节主要利用好“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战略,促进学生全体发展。

(3)本环节课堂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形成性检测,加强所学知识的巩固及应用,并且通过交流进行查漏补缺而完成补偿教学。

关于小学补课的问题篇5

在第十课“追帧动画”中,学生对动画和时间轴、帧、关键帧等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学会了应用关键帧进行动画的制作等知识,但学生对动画的制作还不太熟练,对动画的了解还不够透切。通过本节课运用多图层制作“运动补间动画”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了解动画的相关概念,对不同种类的动画有更深入的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运动补间动画的原理,学会利用工具栏的工具创建动画中的元素,学会制作运动补间动画。

过程与方法:通过微课等了解动画部件动画的制作过程;通过任务驱动发法,问题引领法,小组讨论等方法学会动画补间动画,并应用动画补间动画进行动画的制作,体会和感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乐趣与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自己懂得的地方下手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创新能力,体验成功与失败,体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动画补间动画的原理,学会利用动画补间动画的进行多图层动画的创作。

难点:利用动画补间动画进行多图层动画的创作。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对动画的原理、时间轴、帧、关键帧空白关键帧概念的复习。

设计意图:对旧知识的复习,引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重现,引出本节的课题,为本节的教学和学习铺垫。

新课学习。

学习任务一:制作小汽车移动的动画。

教师出示小汽车从左边往右边开过的效果动画,提出“老师提供在flash库中提供了小车的原件,怎样才能完成如图所示的动画效果呢?同学们可以借助老师提供的学习锦囊,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锦囊一:word文档展示flas制作过程的关键步骤;锦囊二:提供书本p68页的书本原图、锦囊三:提供小汽车动画制作的微课)。(板书:任务一、制作小车移动动画)

教师提问自学情况。

小车移动的动画应用到那些我们上一节课的知识?做小车移动的动画中,最重要的两个步骤是什么?最后选出两组代表展示动画操作的过程。

o计意图:先展示动画效果,再展示学习任务。教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再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利用不同类型的学习策略来完成学习目标。与锦囊一和二相比,锦囊三是利用微课进行了flas制作,能更形象、生动地展现制作小车运动的过程与原理,体现了其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资源的优势。

学习任务二:制作小车与客车相向行驶的动画。

师:“老师想要两台车在不同方向的移动,那应该怎么做呢?”(板书:任务二、相向移动动画的制作)让学生先思考,再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最后让每个小组分享本组的解决方法并加以实践。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提取分析,最后亮出教师的法宝“微课”――利用图层的关系进行多个物体运动动画的制作。

设计意图:任务二在开始时让给学生大胆的猜想和实践,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互助的方法,让学生“碰壁”,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微课”解决遇到的问题。“微课”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图层的意义,也能突出教学重难点,把复杂的图层形象化,具体化。同时任务二对学习任务的解决过程也能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渗透“先思考、后行动”的思想。

学习任务三:完善动画的背景。(板书:动画背景的制作)

让学生根据学习到的图层的知识,利用素材库中的元素,探究完成动画的背景制作。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动画的背景设置,最先完成的学生当“小老师”帮助小组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自行观看“利用图层的关系进行多个物体运动动画的制作”的微课来学学习。教师巡回指导,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最后鼓励学生上台展示。

设计思路:动画背景的制作时对图层的进一步的理解和应用。小组内互助,“小老师”、“微课”不仅能满足学习好的学生,也能帮助到学习能力先对比较差的学生,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也体现了教学策略的差异性。

评价与展示:

小组代表展示动画的效果,师生评价、组间评价。并根据小组的得分,选出优秀的小组。

设计意图:评价的多元化,有助于团队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自我反思与发展。

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我们学习到了那些重要的知识呢?课后同学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创造出跟多不一样的动画。

教学反思:

关于小学补课的问题篇6

关键词:“影子教育”国外研究国内研究

课外补习在国外被称为“影子教育(shadoweducation)”,国内研究者对其术语的界定各有不同,有人认为“补习教育指中小学生在接受学校正规教育之外所私自参加的针对其文化课或艺术方面进行的辅导、补习。其主要形式有:聘请家庭教师、参加假期或周末学校、参加日常补习班。”①也有人认为“教育补习类似于英文中‘privatetutoring’。它指除正常学校教育外,家庭购买的、额外的教育服务形式。包括聘请家庭教师为子女授课或送子女到补习班就读等。”②还有人认为“课外补习是由私人支付的主流教育之外的补充性教育,它以学术性课程为内容,以正在接受正规教育的中小学生为对象。”③无论是“影子教育”、“补习教育”、“课外补习”等,都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关于影子教育存在的空间――在学校教育或称主流教育、正规教育之外;二是关于影子教育体现的内容――大多类似于学校课程,主要以文化课为主,以完成或帮助完成某种考核为目标;三是关于影子教育面向的对象――以在校学生为主体。客观地说,补习教育实践相比理论来说要更加丰富。

一、国外研究进展综述

国外对影子教育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对课外补习活动做出开创性研究,并较早提出“影子教育”概念的是史蒂文森和贝克(StevensonBecker1992)。到目前为止,国外主要从以下方面对“影子教育”开展了研究。

从区域来看,研究者发现相比于西方国家,例如美国和英国,在东亚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北、韩国、日本,以及新加坡的学生,更希望在学术性课程上请家教进行辅导。④日本、韩国与我国台湾的家教市场都很繁荣,日本的课外补习机构―私塾甚至被称为“第二学校制度”。⑤马克・贝磊认为:世界各国参加有偿家教的学生越来越多,有一些国家家长投在子女身上的家教费用总计已超过百亿美元。其中以日本、韩国、斯里兰卡尤为突出。日本一项调查显示,24%的小学生和60%的中学生参加过辅导,大约70%的学生在即将中学毕业时接受过辅导。⑥韩国政府自20世纪60年代晚期开始关注影子教育问题,70年代政府的教育政策是禁止私人补习教育,从1981年到1999年,韩国政府的影子教育禁止政策进入修正和补充时期,从2000年开始,影子教育合法化。然而,韩国学术界对影子教育仍然存在两种视角的争论。一是基于社会公正和机会均等的立场,主张抑制影子教育的发展,他们所持的理论视角是社区理论、平等主义理论、再生产理论,以及教育本质目标理论;二是基于社会竞争、市场供需的立场,坚决主张影子教育应该合法化,他们所持的理论视角是经典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人力资本理论等。⑦欧洲的私人补习教育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学界对此的关注还是不够,主要因为这种影子教育现象已经嵌入于欧洲文化当中,并被自然化。随着全球化与国际合作的发展,欧洲各国中影子教育的形式与政策的调控逐渐趋于相似。⑧

从内容来看,一是关于影子教育的内容。课外学习内容主要集中在数学、英语和语文3科。⑨东欧三国(阿尔巴尼亚、格鲁尼亚、立陶宛)学生接受辅导的内容可能根据所在教育系统中优先科目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总的来说,数学、科学,以及外语(主要是英语)仍然是最为普遍的补习科目。以数学为例,阿尔巴尼亚、格鲁尼亚、立陶宛参加数学补习的学生就分别占了总数的87.6%,59.6%和44.5%。⑩二是关于影子教育的研究内容。夸克从潜在教育市场中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对香港中学层次私人补习教育的需求进行了多层面的社会分析。另外,他还对广州、顺德、郑州、珠海、杭州、苏州、九泉、兰州、北京和青岛等12个城市及其乡镇中的中小学补习教育进行了长期的走访与调研,由于缺乏官方统计数据,再加上其敏感性,研究难度很大。通过大量的一手资料的分析,他对私人补习教育供需关系提出了以下八个分析层面:家庭负担补习教育学费的能力;弥补学生个体在家庭、课堂和学校中学习需求的不足;从中央到地方、学校,评估模式、班级规模、学校课程、教师物质条件等方面政策分化的程度;补习教育信息、资料等方面的获得机会;补习教育的灵活性;补习教育的市场能力;政府对补习教育的治理程度;补习教育学费支付转账方式。{11}马克・贝磊对老挝和香港的补习性私人家教的政策、意义、财政等层面进行了较为理论性与经验性的深入调查与探讨,其研究的视角主要为两个方面:一是“是谁且为什么请私人家教”,调查发现“请者”多是学习好的学生,而且很多学生请家教是因为家长的竞争意识在起作用;二是“是谁且如何从事家教的”,有主流学校的正式教员或退休人员、中学生和大学生等进行一对一、小群体、庞大群体等形式的教学。他认为影子教育体制在诸多国家的众多有关政策的讨论中被忽视了,私人家教虽花费相当的时间和金钱,对社会、教育甚至经济的发展均有重要影响,但很少有教育权威机构对补习教育的规模进行过统计。{12}

二、我国研究进展综述

“影子教育”在全球逐渐扩张,中国也不例外。{13}家教的学术研究远不如现实的家教市场火热,21世纪以来,尽管一些学者对家教现象提出诸多观点,但未有较系统的研究结果仍然是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相关研究没有纳入到学科领域;缺乏确切的客观调研数据;甚至有偿家教的定义也未有统一的标准。{14}家教是一个被教育学的学科边界拒绝研究的实际问题,家教作为一种教学事实愈演愈烈,这如果不属于重大的教育问题,也至少是这些问题所导致的教育问题。对此置之度外或疏于研究,不能不认为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今天教育的悲哀。{15}

国内研究者对教育补习的称谓虽有出入(本文采用“教育补习”),但对其概念的阐释和形式的划分确有共识,刘永恒将其归纳如下:一是它存在于正规教育(学校教育或主流教育)之外;二是它以类似于学校课程或是学校课程“同质化拓展”的课程为内容;三是它主要以在校中小学生为对象;四是它主要有两种形式,“家教”(其定义可参见杨启亮教授的《“家教”:一个教学论边缘的实际问题》一文)和补习班(如奥班、强化班、艺术特长班、兴趣班、周末学校等)。{16}

薛海平将校外辅导称为“教育补习”,并借鉴了雷万鹏的概念界定,其研究使用《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就业情况调查―2004》的调查数据,研究了中国城镇学生的教育补习活动。研究显示:超过一半以上的城镇学生参加了教育补习,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比例最高;家庭经济背景和学校背景等因素对城镇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几率和教育补习支出有显著影响;我国城镇学生基础教育补习主要是“培优”,造成了不同社会经济背景家庭的子女在接受基础教育质量上的不公平;教育补习在很大程度上也加重了我国城镇学生的学业负担。政府对我国城镇基础教育不公平的关注重点应由数量的不公平转向深层次质量的不公平,利用财政、法律等手段对教育补习实施有限干预。{17}王吉《关于补习教育的思考》一文中认为对补习教育这一普遍的社会现象首先要做的应是对其合理性进行客观分析,以降低课外补习的负面效应。其视角主要是从家长、学生的需求(买方市场)和教师、大学生的创收愿望(卖方市场)的关系来论证补习教育的合理性。{18}孙璐的《国内外关于中小学课外辅导的研究述评》从国内外对中小学校外辅导研究的概况、内容和结论,以及研究的差异等方面进行总结,并对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认为在未来关于课外辅导的研究应该有新的方向,诸如研究课外辅导中学习新的发展技能与教师的指导、家长的积极参与这三个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效果。{19}一是相对于学校教育的“影子教育”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无论从文化层面、经济层面还是教育获得层面,都有其合理性,但其合理性不能削弱其对社会、学校、家庭与学生个体的消极影响;二是作为体制外的教育现象,政府不能坐视不管或主观臆断地打压甚至取消,而是应该采用相关政策去规范与监督,使其向良性方面发展。{20}

注释:

①王有升.补习教育:一类不可忽视的教育现象[J].上海教育科研,1997,(6).

②雷万鹏.高中生教育补习支出:影响因素及政策启示[J].教育与经济,2005,(1).

③彭湃.“影子教育”:国外关于课外补习的研究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9).

④ShengliZHan.Students’participationinprivatetutoringinHongKong:FindingsfrompiSa2009Data.

⑤方晓东,李水山,李协京,李新翠.日本、韩国与中国台湾家教市场的研究报告.

⑥马克・贝磊著.杨桂清译.课外辅导热席卷全球[n].人民日报,2005-12-8.

⑦Lee,Chong-JaeandJang,Hyo-min./HistoryofGovernmentpolicytoShadoweducation,09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ducationResearch:asia&europeDialogueineducationResearch,2008.

⑧Ventura,a./privateSupplementarytutoringineurope:anoverview.09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ducationResearch:asia&europeDialogueineducationResearch,2008.

⑨放学后,孩子们在干啥[n].中国教育报,2008-11-11(4).

⑩ivetaSilova,Virginija,markBray(2006)educationinahiddenmarketplace:monitoringofprivatetutoring-overviewandCountryReports,Budapest:educationSupportprogram(eSp)oftheopenSocietyinstitute.

{11}Kwok,p.amulti-levelSocialanalysisofDemandforprivateSupplementarytutoringatSecondaryLevelinHongKong(HongKong:theUniversityofHongKong,2001);Kwok,p./atheoreticalmodelaccountingforDemandandSupplyofprivatetutoringinChina:Demandintensity,marketparameters,andpolicyResponse.09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ducationResearch:asia&europeDialogueineducationResearch,2008.

{12}Bray,m./theShadoweducationSystem:privatetutoringanditsimplicationsforplanners,0Fundamentalsofeducationalplanning61(1999);Bray,m.theprivateCostsofpublicSchooling:HouseholdandCommunityFinancingofprimaryeducationinCambodia(paris:UneSCointernationalinstituteforeducationalplanning,1999);Bray,m.adverseeffectsofprivateSupplementarytutoring:Dimensions,implications,andGovernmentResponse(paris:UneSCo.2003).

{13}[英]马克・贝磊1著.廖青2译.“影子教育”之全球扩张:教育公平、质量、发展中的利弊谈[J].比较教育研究,2012(2).

{14}董芬,刘新玲.有偿家教的历史与现状:基于文献研究的综述[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4).

{15}杨启亮.家教:一个教学论边缘的实际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

{16}刘永恒.近十年来国内教育补习研究:回顾与展望[J].未来与发展,2008(9).

{17}薛海平.中国城镇学生教育补习实证研究[Z].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山东青岛),2006.

{18}王吉.关于补习教育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8).

关于小学补课的问题篇7

下面就低年级在新授课、练习课和复习课三种课型方面来谈谈如何为以后生本教学进行孕伏:

一、低年级在“新授课”中,如何为生本进行孕伏

1.阅读课本,自己探究(小研究)

阅读课本是学生进行探究的根本。因此,低年级学生首先要学会如何阅读课本、如何理解图意、如何分解知识点、找准重难点等。

2.同桌交流,自我修正

课前几分钟,同桌之间根据自己独立探究的小研究进行交流。然后根据交流结果用红笔进行自我修正。对于同桌都不会的地方用笔做个记号,以备全班互动时进行解决。

3.展示汇报,质疑补充

根据同桌交流的情况,让准备充分的学生到讲台前向全班同学讲解。其余学生进行质疑、补充或评价。教师适当地点拨或有针对性地讲解。

4.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教师根据课前备课内容并结合学生课堂的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尽量让学生自己讲,教师只是适当地点拨或有针对性地讲解(一般情况都是一些基本的练习题)。

5.引导反思,内化提升

低年级学生较小,总结归纳的能力还不行,所以老师应引导学生反思,总结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恰当的鼓励,给其余学生以正确的导向。

6.拓展练习,实际应用

当学生对于基本练习掌握后,为了发散学生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激发兴趣,教师可以设计一到两个典型拓展题。

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所以课下多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练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内容。

“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新授课)

自学课本76页内容,完成下面课前小研究

教学过程:

一、看课本76页,独立完成课前小研究

二、同课交流,自我修正(用红笔)

三、展示交流,质疑补充

四、反馈,巩固新知:7859910081012

五、引导反思,内化提升

六、拓展练习:79页第5题

实际应用:

回家收集你家物品的数量,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二、低年级在“练习题”中,如何为生本进行孕伏

1.前置作业,独立完成

教师提前把作业布置下去,学生提前独立完成。对于不会的题目或疑惑的问题要做个标记。

2.同桌交流,自我修正

课前几分钟,先同桌互改,然后交流讨论互批的问题,对于简单的问题,组内就能解决,并及时用红笔进行修正。对于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也用红笔做个记号,以备全班互动时进行质疑。

3.展示汇报,质疑补充

针对小组讨论交流的情况上台展示,分析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其余学生可以与台上同学互动,或补充、或评价、或质疑。老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点评,并及时鼓励。这样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导向。

4.梳理要点,总结提升

在学生展示的时候,教师就在黑板上进行了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这里不仅有重难点、易错点,还要突出对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的总结,并提炼小问题所蕴含的数学思想。

5.结合实际,针对训练

为了提升课堂的实效性,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练习,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6.整理反思,订正纠错

根据一节课的学习,把错题先用红笔纠正过来。然后再将错题订正在纠错本上,并分析错因,写出正确完整的解题步骤。

三、低年级在“复习课”中,如何为生本进行孕伏

1.阅读课本,自立整理

(1)本单元你学习了哪些内容?举例说明。

(2)本单元中你最困惑的是什么内容?举例说明(参照课本,作业)。

2.引导交流,复习梳理

(1)同桌交流前置作业中的问题。

(2)全班交流整理的第一个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有选择地将学过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板书在黑板上,形成知识网络。

(3)全班交流整理的2个问题。

对有代表性的相关题型及方法进行归类,精讲并拓展。

3.结合实际,针对练习

为了提升课堂的实效性,教师根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以及普遍存在的有代表性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真正起到查漏补缺的目的。

4.整理反思,订正纠错

让学生先用红笔把自己整理的内容中错误的部分改过来,然后再将错题订正在纠错本上(并分析错因),写出正确且完整的解题步骤。

生本教学模式并不是适合于每节课,尤其对低年级学生来讲。例如很多新授课中的“起始课”需要创设情境。而练习课和复习课中的知识梳理和题型设计更高层面上还需要教师的参与与引导。但这并不等于说在低年级教学中就没有生本的价值了,而只能说在低年级生本教学中更具有挑战性。只要你心中有生本的理念,把生本扎根在心中、扎根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拘陷于某种模式,只以激扬生命为宗旨,你就一定是个成功的生本践行者。

关于小学补课的问题篇8

新授课突出重点和难点。上课时常常感到要讲的内容很多,时间不够用。其实,一节课要讲的内容并不多的,因为新知大都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关键要善于抓住新知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例如:“和是11的加法”涉及到的知识有:①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②10以内的加法;③3个数连加(如7+3+4);④计算法则:“凑10法”。其中①②③方面的知识是学生已掌握的,只有“凑10法”是新知识,在新知识中,按“凑10法”的需要,把其中一个加数分解成两个数,教学中的重点和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应把主要精力用来解决“怎样把这个加数分解成两个数,分解出来的第一个数和另一个加数凑成10”。

引导探索学习,诱发创新灵感。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我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请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我用这种方法,你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给不完整的题目补条件、补问题,使其成为一步或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补条件、补问题的练习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初步培养学生从条件出发来考虑问题和从问题出发来考虑条件的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如:小明家养了18只小鸡,9只大鸡,?要求学生根据条件分析数量关系,补充问题。有的学生说:“小鸡18只是部分数,大鸡9只是另一部分数,可补求总数的问题。”这时教师再问:“还可补充什么问题呢?”有的学生说:“小鸡的只数和大鸡的只数相比,小鸡的只数是大数,大鸡的只数是小数,可补出相差的问题。”还有的说:“小鸡的只数和大鸡的只数相比,大鸡的只数是一倍数,小鸡的只数是几倍数,可补求倍数的问题。”这种由条件补充问题的过程正是综合的过程。又如:,黑兔有3只,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几只?这题缺少什么条件?要求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几只?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白兔的只数和黑兔的只数),黑兔的只数已知道了,必须补上白兔的只数。这种由问题想条件的过程是分析过程。教师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由条件补出问题,由问题补出条件,不仅使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关于小学补课的问题篇9

“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聚集一个问题的小课程。有以下特点:容量小:一个课程仅围绕一个特定的知识点;时间短:教学视频一般不长于10分钟;自足性:一个微课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具备完整的教学设计;基元化:不能再分成小的单元;易传播:适合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

按照课程所体现的内容,分为理论讲授型微课程,内容适用于讲解基本概念规律或原理等;推理演算型微课程,内容适用于原理、规律、定律的推演等;答疑解惑型微课程,内容适用于习题、解惑等;情感感悟型微课程,内容适用于德育类主题内容等;技能训练型微课程,内容适用于动作技能、操作技能、语言运用技能等内容;实验操作型微课程,内容适用于利用仪器或设备、器材还原过程发现规律等。

二、如何设计好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程

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微课程?部分教师已经形成了长期以讲授为主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思维定势。因此,学习运用微课程的过程,其实是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掌握信息时代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的过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教师首先自己要学会微课程设计制作方法。微课程设计制作需注意:时刻谨记微课程用户是学生;一个微课程只说一个知识点;尽量控制在10分钟以内;不要轻易跳过教学步骤,即使是很简单、很容易的内容;要给学生提供提示性信息(例如:用颜色线做标记,屏幕侧边列出关键词,用符号图形标注等);微课程是整个教学组织中的一个环节,要与其他教学活动环境配合,记住:在微课程中适当位置设置暂停,或者后续活动的提示,便于学生浏览微课程时转入相关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单统一调度下学习微课程;微课程应有恰当的提问,问题的设计要恰当安排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核心问题,灵活使用多样化的提问策略促进学生思考;每一个微课程结束时要有一个简短的总结,概括要点,帮助学习者梳理思路,强调重点和难点;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要说清楚是什么,还要说清楚不是什么,让学生明确基本概念和原理;对于关键技能的教学,要清楚说明应该如何做,不应该如何做;用字幕方式补充微课程不容易说清楚的部分,注意:只需呈现关键词语,不必像电视剧一样将所有台词都打出字幕,这会增加学生的阅读认知负荷;教师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例如,要根据学习单的指导看视频,看完视频以后要回到学习单讨论、练习),要告诉学生使用微课程的技巧(例如,遇到没有听懂的地方可以暂停重听);在学习单上将微课程和相关的资源与活动超链接起来,方便学生在学习单的统一调度下跳转学习;一门课程开始的时候,要清楚地介绍这个课程的评价方法和考试方式,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学习。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开展情况

1.信息技术与微课之间的关联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再生和使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它通过教师直观的讲解及简单的演示,然后通过学生的自作练习掌握技能。信息技术课程在与其他传统学科相比具有以下特点:基础性: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将为学生今后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基础铺垫;发展性:信息技术课程起步晚,各方面还不够成熟总在不断变化与发展;实践性:操作与知识和过程与结果两大块并重。

信息技术课堂是由若干个短小精悍的微课学习环节组合的,如能将其中的教学环节制作成微课,学生就可以结合个人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达到因材施教、弥补个性差异、查漏补缺的目的。

微课是以信息技术课程为基础而开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符合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所强调的语言、空间、音乐等智能的培养和发展。

2.现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微课建设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学校或教师对微课、翻转课堂等概念的理解不到位,造成错误的盲目实践;面向的教学对象模糊,教学目标定位不清;对微课的本质认识不清,与传统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相混淆;在设置教学环节时不规范;技术和设备的限制,拍摄效果差。

3.中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的优势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教学设计模式和学习方式,可以预见将具有较好的教育应用前景。对于教师来说,微课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教研模式利用,它突破传统的听课评课模式,有了微课资源的支持,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将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教研,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教师将在这样的资源应用中得到更好的专业提升。

对学生来说,如果有足够丰富的微课资源,就能更好地满足个性化学习,实现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我做过一个利用电子日历来探究年月日知识的课件,也曾尝试在不同环境上过该课。我发现,对于可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可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学习相关知识,教师的作用就是向学生提供探究学习材料和作引导,使研究有较强的目的性。

关于小学补课的问题篇10

关键词:数学课堂;引导;学生;讨论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175-01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这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有时学生是分组了,但是讨论却很冷清,发言也不热烈,或者讨论远离主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被激发出来。教学中教师怎样做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讨论呢?

案例1:在初一数学《角的特殊关系》一课中,教师是这样安排教学的:

1、首先出示这样一个实际应用问题:

有两堵墙,夹角大于90度。现在有人想测量在地面上墙所形成的角的大小,但人不能进入围墙外,问应怎样测量?然后教师有讲:这是一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学习“角的特殊关系”。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每人准备一副三角板,用这副三角板的各角去拼角,看能拼多少不同的角度,比一比哪一组拼出的不同角度的角多?

3、组织学生游戏:一个小组出题,写出一个角的度数,其他小组抢答出这个角的余角和补角,再由答对的小组出题,继续抢答,赛一赛哪一个小组答对的题多?

4、给出一组练习。

5、组织学生讨论:同角或等角与余角的关系,同角或等角与补角的关系,研究有关余角补角的性质。

6、巩固练习。

7、解决开始的实际问题。

8、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案例1中学生虽然也开展了讨论,但是并不热烈,学生没有表现出教师期望的热情,这位教师在另一个班上同样的这节课时做了一些改变,采用了不同的方式。

案例2:教师出示了与案例1相同的实际问题。然而教师并没有急于引入课题,而是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去测量这个角度。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和全班汇报,得出了许多种测量的办法。

(1)延长一边墙,测出延长线与另一边墙的夹角a,用180-a就得出所要测量的角度。

(2)把两边墙分别延长测出两延长线间的夹角,即为所测量的夹角的角度。

(3)过墙相交的顶点做一条直线,测量墙与这条直线的夹角a与b用180-(a+b)就得到所要测量的角度。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方法(1)中为什么要用180-a,在此基础上引出补角的概念。

此后教师又提出“若两墙间的夹角小于90度,那么将怎样测量?”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后回答。学生讨论仍然很热烈。

得到和上面一样的结论。

教师问还有另外的方法吗?学生再次进入热烈的讨论,提出第四种方案。

(4)过墙的相交顶点作一条直线与一边墙垂直,测量这条直线与另一面墙的夹角a,用90-a,就得到所要测量的角度。

教师这时又引导学生讨论方法(4)中为什么要用90-a,在此基础上引出余角的概念。

(5)以游戏的方式做关于补角和余角的练习,游戏方式与案例1相同。

(6)通过学生讨论,研究有关补角、余角的性质,并完成练习。

(7)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这一节课上完情况与案例1就完全不同了,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积极性很高,教师也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