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7:55

科技创新的理解篇1

[关键词]科技创新体系解释结构模型影响因素分析

一、企业科技创新体系解释结构模型的构建

1.解释结构模型简介

解释结构模型化(interpretationStructuralmodel,iSm)技术是美国J・n・沃菲尔德教授于1973年作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结构问题的一种方法而开发的。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各种创造性技术,提取问题的构成要素,利用有向图、矩阵等工具和计算机技术,对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等信息进行处理,最后用文字加以解释说明,明确问题的层次和整体结构,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2.模型的应用

(1)提出问题。如何在庞大复杂的科技创新系统中理清主要影响因素与次要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关联的,它们对企业的最终目的起着什么作用等,继而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设置适于企业科技创新的评价指标及其权重。

(2)收集和整理问题的构成要素。首先收集大量资料,对近年来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进程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以企业为中心,从它的内外部考虑,找出了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一些因素。接着通过进一步的集体分析和筛选,最后归纳出现阶段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16个主要因素。其中企业内部因素有10个,外部环境因素有6个。

(3)设立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形成意识(构思)模型。要素间的逻辑关系用v、a、x表示,将各要素画成方格图,如图1-1所示。

其中v表示方格图中的行要素直接影响到列要素,a表示列要素对行要素有直接影响,x表示行列两要素相互影响。进而根据要素间二元关系的传递性,逻辑推断出要素间各次递推的二元关系,并用带括号的标识符表示。

(4)对意识模型进行处理,得到可达矩阵,再进一步得到骨架矩阵。如图1-2所示。

图1-2企业科技创新要素的缩减矩阵

(5)绘制多级递阶有向图,形成递阶结构模型。根据缩减矩阵可绘制多级递阶有向图,形成五级的递阶结构模型(图1-3)。

图1-3企业科技创新递阶结构模型

(6)建立解释结构模型。将图1-3转换成具有启发性且比较直观和易于理解的形式,即得到影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图1-4)。

图1-4影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

从图1-4可以看出,16个影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可分为5级5类。其中第i类因素是影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直接因素,它从研发、制造、市场营销三个方面揭示了从研发技术到技术转化,再到实现利润的目标与过程的关系;第ii类因素是企业进行研发与进行制造的基础因素,即人、财、物的投入及管理水平;第iii类因素反映了企业创新的内在驱动因素和企业的人文素质,它是企业创新的“软支撑”;第iV类因素为环境因素,是企业创新的依存点;第V类因素为企业创新的外在驱动因素,是企业创新的出发点。这5类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构成了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影响的递解结构关系,为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决策提供了逻辑思路。

二、企业科技创新体系解释结构模型的应用说明

1.科技创新的动因分析

(1)市场及经济环境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推动。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科学技术基础水平低,科技进步没有真正纳入到企业的发展机制中去,科学研究活动和生产经营之间缺乏相互需求、共生共长的有机联系。进入20世纪90年代,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已基本上告别了短缺经济,正在逐步向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这为企业科技创新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市场环境。企业会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构造企业的运行机制,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推动经济向更高层次的科技领域发展。

(2)国内外竞争对手的实力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推动。如何赢得市场,在竞争中占得主动位置,科技创新是获胜的关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主要依靠两个手段: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采取价格竞争无论是降低成本,还是提高质量,在现代社会中都主要靠运用先进科学技术,依靠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来实现。经济的发展,消费层次的提高,使得购买者的注意力并不仅仅停留在商品价格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与消费者能够更有效地从商品自身构造(包括质量、功能、商标、包装、服务等)上区别竞争商品。

2.外部因素分析

(1)政策环境。这些基本政策包括产业政策,税收政策,政府订货及补贴政策等。政策环境不仅决定企业科技创新的方向,而且也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生命。企业应该在政策的允许范围内,积极主动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变消极等待为主动追求。

(2)法制环境。上述政策因素对企业的创新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但一般说来,政府主要是通过制定一些法律法规来间接地影响企业的活动。为了促进和指导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国家颁布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技术成果转化法》、《企业法》、《知识产权保护法》和《科学技术成果奖励条例》等法律。此外,国家还有对工业污染程度的规定,卫生要求,产品安全要求的规定等。这些法律法规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既有鼓励促进和保护成果的作用,也有一定的约束和限制的作用。

(3)技术环境。技术环境是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时进行规模选择、方向选择和时机选择的主要依据,这里的技术包括产品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技术环境主要从两方面影响企业的创新活动。一方面,技术革新为企业创造了机遇。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出现也使企业面临挑战。技术进步会使社会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发生重大变化。竞争对手的进步可能使本企业产品或服务陈旧过时,从而失去竞争力。

(4)社会协作环境。协作环境为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服务,尤其是关键的核心技术可以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与信息优势,也可以借助于技术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有的创新系统中的中介机构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还很薄弱,难以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社会协作环境。我们应当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创造性地发展和推动各种中介服务,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和提高中介服务机构的功能。

3.企业内部因素分析

(1)企业组织制度。企业组织制度是最基础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企业制度之一,它是对企业的内部机构设置、经营管理权划分、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处理进行安排的制度。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的同时,也要进行组织制度的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在企业创新活动中始终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合理完善的组织制度,是可以促使领导作出重大的科技创新决策。组织制度连同决策层意识可以影响企业的科技管理能力,最终将影响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

(2)决策层意识。从解释结构模型可以看出,决策层意识直接影响了科技管理的水平,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正是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推动了产品结构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策层意识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不断创新的意识;二是有成就意识;三是具有机会意识;四是要善于用人。

(3)人力资源管理与员工素质。从解释结构模型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制度决定了企业人员的素质,而人员素质的高低又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研发、制造和营销三大能力,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在科技创新的“软支撑”中是十分重要的。企业的科技创新主要还是要靠人去实施,对于企业来说,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提高员工素质,不仅是科技创新的需要,而且也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

(4)资金投入能力与技术设备水平。从解释结构模型可以看出,企业的资金投入能力和技术设备水平是紧密联系、互为影响的两大“硬支撑”要素,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研发能力与制造能力。资金投入越多,企业用于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越雄厚,用于制造的技术装备也就越先进,其结果是大大推动创新成果的形成以及生产水平的提高。

(5)科技管理能力。从解释结构模型可以看出,对于企业的研发能力而言,仅仅有创新的人、财、物(设备)投入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将三者联合的“粘结剂”,这就是企业的科技管理部门,它将高层领导的决策同具体从事研发的基层人员沟通起来,全面规划和落实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是企业科技创新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环。科技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促进企业科技管理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进行科技创新有一定的风险,为了提高科技创新的成功率和缩短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投入产出周期,必然要求企业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来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必然会带来新工艺的运用或新产品的试制、生产,它必然要求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进行新的劳动组合,进行人员、资源的更合理配置,同时也要求运用新的管理方法去管理人、财、物以及一切创新和转化活动,这必然又会从诸多方面推动企业科技管理水平的提高。

科技创新的理解篇2

科学技术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生产力,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培训,是实现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方法。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大发展时期,要想实现科学技术的创新,就必须不断的对科学技术进行研究,加强对各种新型科学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因此,科技培训活动的开展需要依据科技创新当前的发展状况,为科技创新提供全面的服务。

二、进行科技创新法规和相关政策培训,为科技创新提供依据

当前,我国政府出台了很多支持科技创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比如,为发展新型科技,国家制定了从中央到地方不同级别的发展规划、投入政策、专项科技活动、税收鼓励、政府采购、金融支持、知识产权保护,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等。国家出台的这些法规和优惠政策,为开展创新科技活动提供了依据,同时,也推动了我国产学研、金融、财税的有机结合。由于其内容相对复杂,所以,只有不断加强培训,才能更为深入的理解和全面掌握相关政策信息,进而利用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实现科技的不断创新。因此,国家的科技管理相关单位应该加强对科技培训的认识,并鼓励相关企业培训科技创新法规和相关政策。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为有效实现科技创新,就需要相关部门注重加强对企业的科技培训,让企业在认识各项科技创新政策作用的基础上,也能够将科技政策作为一种可用的科技创新资源,利用这种资源的力量,加快企业自身的经济发展。国家的科技管理相关单位和相关企业应该对创新政策进行贯彻落实,以政策为指导,为自身创造出更适宜的科技创新软环境,并加大宣传创新政策以及培训力度,进而使创新政策能够深入到每个科技创新工作者的心里,为实现高品质的科技创新奠定基础。

三、进行科技创新的科学管理培训,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

我国当前在科技创新管理工作上,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为确保科技创新工作的稳定发展,加强对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的改革显得十分重要。创新科技管理,具体的操作过程为:结合科技活动特征,把握科技活动具有的规律性,认识外界环境的变化情况,采用相关措施完善科学技术的管理体系,进而使创新科技管理有利于推动科技活动的不断发展。[2]因此,为实现科技管理的全面创新,一方面,需要提高相关管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水平,使之具有先进的创新意识,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管理工作主体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优化科技管理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为催生创新型科技管理意识奠定基础。这里所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主要是指:洞察新事物的能力、把握科研活动规律的能力、收集分析与科技相关学科发展信息的能力、协调组织课题研究的能力、科学预测未来科研发展趋势的能力等。科技管理工作者只有具备了上述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才有可能在进行科技管理的实践过程中,有效解决创新科技管理的问题,进而增加实现科技创新的可能性。

四、进行科技创新的实现策略培训,为科技创新提供路径

当前,随着科技创新工作的不断开展和进步,采用传统模式的创新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科技创新工作正常开展的需求。因此,从事科技创新的相关单位应该培训实现科技创新的有效策略,进而为创新科技提供路径。例如陕西省目前正在推广的创新方法,就是一种被称为“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的实现科技创新的有效方法,即tRiZ理论。该理论能够体现出创造发明所遵循的原理和规律,具有找出矛盾、解决矛盾的作用,最终取得满意的应用效果,是一种最具先进性的创新技术方法。实践表明,合理使用tRiZ理论,确实对创造发明具有推动作用,同时,也能创新出高品质的新型产品。tRiZ理论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实用性,同时,也具有经过实践检验的优势,因此,为实现科技创新工作的与时俱进发展,加大对tRiZ理论的培训和推广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国家的科技管理相关单位在学习tRiZ理论时,充分抓住该项理论系统分析问题情境的作用,如何发现问题本质,如何准确确定问题的探索方向等,突破传统的思维障碍,学会依据科学技术在进化过程中呈现的规律性,对其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进而研发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科技产品。

五、进行科技创新的新型人才培训,为科技创新创造条件

创新科技,需要坚持人才为本。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经成为一种由时代赋予给每个行业的重要管理原则。为实现我国科技创新工作的和谐发展,就需要相关单位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策略的综合型人才作为支撑。另外,同志也曾做过相关指示:人才是建设和发展创新型社会主义国家的关键,特别是对于具有创新性的科技人才来说,不断培养造就科技创新人才,是全面提升中国实现自主创新的必然条件。因此,国家的科技管理相关单位要积极培养、发现创新型科技人才。当前,采用科技培训,是有效把握具有创新性的科技人才特征和成长规律,全面提升该种人才各项能力及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国家的科技管理相关单位重视科技培训工作,不断完善原有的培训模式,充分发挥科技培训的作用。[5]一方面,相关单位应该根据单位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积极构建一个更加具有实用性的科技培训体系,该体系应该以科技创新为主,并具备多技能性和多知识性,进而适应我国当前科技发展实际需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在开展科技培训的实践活动中,要树立具有改革开放的培训理念,充分吸收国内外关于科技创新的培训经验及创新人才培训经验,摒弃过去陈旧的体制和方法,综合培训相关工作人员在研发新型科学技术方面的能力,并保证科技培训工作能够按照计划、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进而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全体科技创新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水平,使之更好的为我国的科技发展事业服务。

六、结语

科技创新的理解篇3

摘要加强基层电力公司科技创新管理工作是构建国际一流公司科技创新体系的内在要求。文章结合电力企业自身特点和科技创新现状,研究新时期基层电力公司科技创新管理对策,提出并构建了以“分层管控”为主要形式的基层电力公司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以期为改进基层电力公司科技管理体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基层电力公司科技创新分层管控

电力企业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工作,国家电网公司作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提出并大力实施“一流四大”的科技发展战略。近年来在科技创新投入、组织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机制、科技创新全过程管理机制、外部合作机制和成果保护机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基层电力公司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是增强国家电网公司科技创新实力的支撑和保障。如何充分发挥省级供电公司科技管理职能,有效落实基层直属单位和供电公司的科技创新职能是电力企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管理课题。一、基层电力公司科技创新管理存在问题

(一)管理模式相对落后

近年来,尽管基层电力公司在科技管理模式上进行了不断探索.并取得成效,但也显现出一些不足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停留在只注重科研计划、科技评奖、组织以及协调科研中各种关系和工作的管理模式上,减少了对于“创新”本身的重视程度。同时,由于科技管理体制相对滞后,科技管理手段落后,信息沟通交流不畅,造成了科研力量分散,规模效益不明显、资源整合率不高等现象,这对于基层电力公司科技工作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缺少专门的科技管理机构和专家人才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市级供电公司(包括省公司直属单位)及其下级电力公司一般不设置专门的科技工作管理机构,基层科技管理工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职能有待清晰,管理机构的科技管理职能与其他管理职能存在一定交叉。另一方面,虽然企业人力资源比较充足,企业拥有高学历青年员工,但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短缺,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科研队伍整体水平较低,尤其缺少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专家级人才[1]。

(三)创新动力不足

基层电力公司创新动力不足主要由于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市场压力是建设“创新型”企业的动力基础石。电力企业具有“社会服务”的属性,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企业发展目标,加之其科技发展具有资金优势、人才优势、设备优势,从而造成了由于市场压力不足而导致基层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的现象[2]。第二,基层电力公司领导和员工普遍关注常规生产任务,对于科技工作的奖励力度偏低,现行的企业管理及员工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与员工科技创新工作不相配套,这在一定程度上都遏制了员工科技创新意识的发展,不利于调动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

(四)缺乏科技创新外部条件和环境核心技术

基层电力公司承担的科技创新项目工作一般分为科技研发、科技推广、群众性创新、及专利等,其中科技研发类项目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对于基层电力公司而言,每年科技研发项目申请和批复数量是有限的,只有小部分人员,能够真正参与到科技研发项目中。久而久之,降低了其他人员的科技创新热情,也不利于企业良好的创新环境的形成。

二、加强基层电力公司科技创新管理对策

(一)完善基层科技管理组织体系

明确基层科技管理机构工作定位,强化四项职能建设。一是加强参谋职能,深入了解摸清本单位科技创新工作现状,准确了解和把握上级科技创新工作思路,逐步确立本单位科技创新工作发展战略,为公司领导正确决策提供支持和建议,充分发挥“参谋部”和“咨询部”的作用。二是加强协调管理职能,完善科技创新管理手段,提高执行能力。通过营造政策环境,调动员工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各方面的科技力量,共同做好公司科技创新工作。三是加强服务职能,主动承担内部宣传科技工作知识和信息的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引导和监督作用,积极协助员工解决科技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建立完善的基层科技创新工作支撑组织体系,改变“个别参与”的科技创新工作现状,以创新工作为载体,有针对行的将员工分为三种类型,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组建创新团队,承担不同的创新工作。公司层面集中骨干力量,跨部门组建科技创新团队,组织重大科技课题研发工作。各专业部室层面以理论和实践互补有机结合,形成实用型创新小组,主要承担公司年度科技创新指标工作任务,解决生产上的技术难题。依托公司团委,组织年轻高学历人才组建学习型创新小组,自选课题研发。

(二)加强基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掘内部人力资源优势

以科技创新“分层”组织管理体系为基础,分三个层次开展公司科技创新人员队伍建设。一是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团队建设,有计划地加强尖子人才和领军人物的发掘和培养。以“创出大成果,造就一流人才”为目标,加强跨部门人才合作,建立公司层面科技创新“精英”团队。二是以氛围营造和与生产结合为目标,各专业部室建立实用型科技创新“基础团队”。“基础团队”结合日常工作,注重在工作能力提升的同时,培养其科技创新工作思维。通过在部门内部采取“互师互补”的形式,培育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扎实的专业人才。三是在青年员工内部建立“创新工作室”,以将科技专利和论文等主题的科技创新工作为突破口,通过让青年员工参与某个专项科研任务和课题研究,培养新进人才的团队意识,增进对科技

工作的了解。通过“创新工作室”为公司打造具有科技创新热情,能干肯干的技创新工作“生力军”。三个团队在对科技人员的能力提升方面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科技工作人员可以在团队之间流动,这样以来有利于盘活人才资源存量,培育和造就一支梯次结构合理、专业种类齐全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三)建立完善激励及考核机制,提升科技创新动力

建立更为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是提升公司科技创新动力关键所在。在薪酬分配、学术活动等方面给予科研人员扶持,实行差异化分配制度,选择学术带头人,对在关键技术攻关、重大技术创新、重大课题进展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另一方面,对主要参与科技创新工作的部门实行科研量化考核,建立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培育的科技创新动力产生机制。

(四)加强科技引导,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科技创新的理解篇4

思想意识决定前进的方向。在这种意识推动下,近年来,晋江市的科技工作紧紧围绕着“深化科技服务,强化技术创新,促进转型升级”的总体目标,以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加强产学研合作,聚集创新创业人才,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助推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在市政府的带领下,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端正了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态度,强化了自身的科技创新意识,从本质上认识到社会、市场发展的趋势,结合自身发展的现状,积极探索企业发展中的不足和缺陷,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例如优兰发集团不断增强自身的拿来意识、自主意识以及机遇意识,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从最初的瓦楞纸到高端复印纸,再到薄页,企业不断创新和自我突破,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2加强产学研究、合作,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目前各院校都是以信息技术发展所需求的人才为依据进行教育教学课程设置的。而科技创新活动是中小企业在激烈竞争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项目,所以中小企业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通过合作能够为企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能够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关,缓解企业科技创新的压力,从而推动企业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例如,晋江企业在市政府的带领下,与东华大学合作,就探讨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战略合作协议,探讨落实校市合作、校企合作、工业设计大赛、互派挂职、共建产学研用基地等问题,这些合作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研究所、高校拥有先进的研究设备和有较强的科研优势,尽可能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技术难题。

3弘扬创新文化,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市政府也正努力学习和宣传这次会议的精神,通过多种形式的报道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让创新创业者成为受人尊重的公众人物,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中小企业也要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运用各种激励机制鼓励员工不怕挑战和困难,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对于中小企业良好文化氛围的创造,企业的管理者要给予足够重视,大力宣传先进工作者的事迹,给广大员工提供一种鲜活的类比和模范的引领,用舆论的力量推动企业的科技创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集思广益,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出谋划策,解决难关,促进企业的发展。

4建设科研创新基地,加强科技创新基础研究

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信息技术发展飞速,为了能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企业就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战略目标来抓。因此,政府应协同中小企业一起建设科研创新基地,加强科技创新基础研究,以大幅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推进创新成果转化与扩散,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同时,政府还要不断完善科技管理体制,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建立科学合理的宏观管理、治理结构及评价制度,统筹配置科研设施、人才团队等创新资源,不断提高企业的科技竞争力。

5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企业在进行科学研究,在进行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中介机构能够起到很好的桥梁和传播作用。国家和地方政策要鼓励相关的科研机构转变为科技创新的中介结构,大力发扬创业服务机构、科学技术发展中心等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的人才、信息和技术等方面提供相关的支持和援助。在这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中,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的信息对企业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市政府要起牵头作用,尽快建立和完善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在政府机构、中小企业、各科研单位和各大学之间建立起科研技术平台以及信息共享平台,优化资源配置,使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进而最大程度地帮助中小企业走出科技创新的困境,促进企业的创新与发展。

6结语

科技创新的理解篇5

论文关键词:triz理论;电力企业;科技创新

一、电力企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2012年7月,胡锦涛主席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要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温家宝总理继而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科技创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电力企业是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骨干企业,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经济、清洁、可持续能源供应的基本使命,电力企业理应走在企业科技创新的前列。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是创建世界一流电网的必然要求。电网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技术密集、技术创新需求旺盛的基础产业,以电力企业为主体,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既可以解决电网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又可以提升电工装备制造业和相关产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还可以促进基础理论研究、前沿技术研究以及社会公益研究。目前,我国的电力发展和能源利用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尚存在显著差距,单位产值能耗是美国的4倍多,是日本的6倍。科技创新可以推进电网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电网。

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各电压等级电网中短路电流的不断增大,使得电网的安全运行受到严峻考验,电力企业只有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才有可能确保电网供电的可靠性,有效降低台风、雷电、冰冻等自然灾害对电网安全运行的影响。电网建设早期投入运行的输变电设备即将进入老化阶段,也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手段,对老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才有可能及时、有效地掌握设备健康状况,提高电力设备的利用率。由此可见,电力企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电网科技水平,是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实现电网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是打造国际一流企业的必由之路。目前正是国家电网构建“三集五大”体系、落实“十二五”规划的攻坚期,也是加快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深化“两个转变”的关键期,公司发展进入体制变革和管理创新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只有加快科技创新的推进步伐,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优化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落实公司宏伟发展战略,更快地实现公司“一强三优”建设目标,充分适应公司发展方式和电网发展方式的“两个转变”,科学完成公司体制变革与管理创新,从而成功建设创新型企业和国际一流集团。

二、triz理论对推进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

推进科技创新必须基于有效的方法,正确的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创新效率,从而使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增强。triz理论是基于众多技术发展演化规律总结出来的创新理论体系,triz理论揭示了创新的内在规律,贯穿于创新的整个过程中,有助于科研人员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势,以新的视角进行问题分析,明确创新的探索方向,加快找到问题解决方案的速度,从而大大提高科技创新的实现效率。

triz理论起源于1946年,当时以海军专利审查员阿奇舒勒为首的一群来自不同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业的前苏联学者,经过50多年的时间,对250多万份专利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分析和研究,并对其中的四万份有的放矢的进行了重点归纳、提炼、总结和重组,在结合多门学科理论原理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基于技术系统进化原理的解决发明创造问题的实用性方法体系。triz理论是一种方法,它基于知识、面向用户,提供了解决发明创造问题的途径;triz理论也是一种工具,它包含了阿奇舒勒矛盾矩阵、物-场模型分析、物理矛盾分离原理、最终理性解(ifr)、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八大技术系统进化法则、40个发明原理、76个标准解法和101个效应知识库等实用性理论工具;triz理论更是一种哲学思想,其对理想化、功能性、矛盾、资源、空间、时间等问题开拓了创造性思维。

triz理论不仅具有高度的实用价值,还可以加快发明创造的进程,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技术领域,已经为众多企业获取了显著的创新效益。美国已有数以百计的公司开始研究和应用triz理论,其中福特公司利用triz理论创新的产品可以为其带来每年10亿多美元的销售利润。韩国三星公司也借助triz理论取得了诸多技术专利,2007年已排名世界第二,使企业从1997年金融危机濒临倒闭的企业成为如今市值1500多亿美元的韩国第一大企业。其他国家如德国、日本等也相继出现了以triz为基础的研究和咨询机构,并在众多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中广泛采用了triz的理论方法,为企业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我国引进triz理论的学习与应用相对较晚,目前已经有中国船舶、中国兵器、中国航天以及中兴、ut斯达康等许多企业开始采用triz理论方法。据不完全统计,企业在应用triz理论与方法后,申请的专利数量可以增加80%以上,新产品开发效率可以提高60%以上,产品上市时间可以缩短50%以上。

除了在技术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triz理论现在已逐步向其他诸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和生物科学等领域扩展。摩尔多瓦曾有总统借助triz理论参加竞选并取得了成功;2003年“非典”期间,新加坡曾利用triz理论的40个发明原理,提出了防治“非典”的一系列方法,其中许多被政府采纳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完善,triz理论已经充分吸收了其他先进创新理论方法的优点,创造出了诸多重大发明,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triz理论具有非常好的操作性、实用性以及系统性,在全球推进科技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当今创新设计和创造研究领域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方法之一,被欧美专家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

三、基于triz理论的科技创新平台研究

triz理论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用价值,是一种特别适合科技创新的工具和方法,对于推进科技创新有其鲜明的特点和优势。创建电力企业triz科技创新平台有助于提高电力企业创新效率,减少电力企业创新成本,加速电网建设进程,降低电网创新风险,推进电力企业科技创新的步伐,帮助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优势。

电力企业triz科技创新平台,以推广应用triz理论为基础,以服务电力企业实践为目标,通过在企业科技人员中开展triz理论培训,使triz理论能够在电力企业得到推广和应用;通过对电力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进行创新资源的充分交换,从而推进电力企业科技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从功能上可以将电力企业triz科技创新平台分为推广应用平台和技术创新平台两个部分。

电力企业triz理论推广应用平台的主要作用是:宣传普及和推广应用triz理论,利用triz理论培训师的力量,引导更多的科技骨干投身于企业创新实践活动。该平台以triz理论培训基地和triz理论培训师为依托,开展多种层次、多种途径的triz理论培训,普及triz理论前沿、特点及应用优势,为电力企业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其职能主要包括:triz理论培训及推广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开展triz理论普及与系统培训,提供创新咨询服务,统计分析triz理论培训效果。同时,该平台还应加强网站建设,在电力企业局域网内建立triz理论知识学习模块,把triz理论的主要内容共享到系统局域网内,利用局域网开展triz理论基本内容的学习和triz理论应用于电力企业科技创新实践的探讨,使triz理论为推进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奠定基础。

电力企业triz理论技术创新平台的主要作用是:在triz理论推广应用平台的基础上,组织经过triz理论培训的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针对电力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实际,应用triz理论的诸多方法与工具,对电力企业实际问题和电网发展实际困难进行分析,为科技创新中的矛盾、冲突提出解决措施,进而指导开展具体的科技创新工作,从而提升电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最后,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组织具有专利申请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专利的创造、申请、应用和保护等工作。

电力企业triz科技创新平台旨在在triz理论推广应用的基础上,为电力企业提供未来科技发展趋势预测和创新矛盾分析;围绕电力企业的发展需求,确定适应企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运行机制,发挥triz理论对电网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triz理论培训,培育电网创新力量,培养企业创新人才,调动人员创新精神,加强创新资源共享,创建技术创新团队,实现创新技术互补,从而提升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与能力,最终实现电网发展战略目标。

科技创新的理解篇6

关键词科技场馆;创新;科学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1)49-0005-02

“科学传播”就是一方面科学家向非科学家公众传播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公众也参与科学知识的创造过程,参与科学政策的制定和科学体制的建立,与科学家共同塑造科学的、恰当的社会角色①。

在这个双向互动过程中,公众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接受科学,那是一种在实践中的学习。同时,双向互动过程意味着一种观念上的变化,即科学不再是一种高高在上教训人的东西,它本身是出自人、为了人的。公众有权利来评价科学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广东省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以下简称东莞科技馆)自2005年12月开馆以来,自2009年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以来,始终坚持“崇尚科学,力行创新”的核心价值观,吸引了国内外游客250多万人次,持续开展创新的科学传播活动,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已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学传播创新模式。

1持续创新的科学传播活动

科学传播活动打破了以往单向的科普模式,通过创新、互动、交流的方式让公众体验科技乐趣,学习科技知识。下面,我们将展示东莞科技馆五个典型的科学传播活动。

1.1“小小讲解员”培训与大赛

“小小讲解员”活动是我馆的特色项目,从2009年开办以来,我馆已连续举办了两届小小讲解员培训及大赛,培养出来许多优秀的小小讲解员。2009年11月22日,两名小小讲解员的精彩讲解获得了来我馆视察的国家领导人李长春同志的高度赞扬。“小小讲解员”活动已获得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1.2科普剧创作与表演

2008年率先承办全国科普场馆科普互动剧创作表演大赛,实现该类全国性大赛零的突破,2009年、2010年连续举办东莞市科普剧全国邀请赛,我馆剧目《父亲的礼物》、《异国情调》和《网》先后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通过举办科普剧全国性大赛,为科技馆交流科普剧的创作表演经验提供了平台,丰富了科学普及的形式。

1.3科技课与科普秀

推出科普新项目“科普秀”,创作了《茶水变色》《大象牙膏》《铁链双环》《水结晶》《过三关》《静电show》等项目,以各种形式让参与者享受科学。此外,我馆还创设了科技课,整合师资力量开发出了《伯努利原理与滑翔机》、《声音的传播》、《神奇的光纤》等课件,让学生在互动中亲手体验科学的乐趣。

1.4绿色校园行动

“气候酷派”绿色校园行动吸引了东莞、佛山南海地区70多所中小学团队积极参与。通过这样的一次活动,提升了广大中小学师生对环保问题的认识以及参与指导环保的能力,把环保的概念辐射到其身边的亲友,校园、社区甚至整个社会,呼吁公众保护地球家园。

1.5东莞科技创新论坛

针对政府、企业、市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精心选题,定期举办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邀请科技团体、行业专家教授和技术领头人进行研讨和交流。我馆每年承办东莞科技创新论坛20多场次,为我市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近百条,解决了我市科技产业在高速发展中存在的很多实际问题。

2科学传播创新在科技场馆的发展趋势

2.1更加重视科学传播活动的核心内容

科学传播活动的核心内容将更加重视科技、经济、社会和民生热点,符合这些条件的科学传播活动,能够充分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也有充分的社会基础,能够与公众产生较大的共鸣。如东莞科技馆开展东莞科技创新论坛,每年都选取10多个与东莞科技产业、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题目进行研究,为全市的科技产业转型升级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双转型,受到全市各级部门的企事业单位的广泛关注。

2.2更加重视科学传播活动的目标人群

在创新科学传播开展上,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不同的传播活动,做到目标人群细分,让不同的人群在参与各自的科学传播活动,并收到最大的成效。如东莞科技馆开展的小小讲解员培训与大赛活动,专门针对9~12周岁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让他们在活动中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并参与讨论科学发展的过程。

2.3更加重视科学传播活动的方式

科学传播活动需要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就要求我们对其方式进行创新,要求公众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与科学家进行交流,思考科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如东莞科技馆联合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开展的“绿色校园”活动,以倡导绿色、节能的理念,在校园中广泛征集校园节能的各种方案,为我们的环境保护作出贡献。这个活动中,既让青少年学生充分看到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环境影响的一面,又让青少年学生与科学家共同探讨如何消除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环境的影响。

2.4更加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各类的科学传播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组织和开展创新型科学传播活动的宗旨。在创新科学传播活动中,创新能力培养应该贯彻始终,最终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2.5更加重视科学传播活动的绩效评估

东莞科技馆在2009年下半年引入了“平衡记分卡”战略管理、绩效评价的理念,并在2010年上半年开始实施战略与绩效管理,对举办的科学传播活动进行了全程的管理和监督,更充分发挥科学传播活动的社会效益。目前,该管理工具已在东莞科技馆实施近2年,东莞科技馆的各项科学传播活动过程顺利,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吴国盛.“用科学传播替代科学普及”.光明日报,2000-11-2.

[2]翟杰全.“让科技跨越时空――科技传播与科技传播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科技创新的理解篇7

一、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成效和体会

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区科技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不断创新发展举措,优化发展环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发展技术先进型服务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由于“退城进园”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区着力实施以技术先进型服务业为主导的科技产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技术先进型服务业,积极推动科技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以亚联开源、中拓信息为龙头的软件研发,亿唐动画、龙盛动漫为龙头的动漫制作,泛亚信息、恒烨科技为龙头的服务外包三大技术先进型服务业产业集群,为推动全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

2、推进“三创”载体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按照“五年目标四年完成”的总体要求,我局全力推进“三创”载体建设,按照创意设计、软件研发、服务外包等产业的不同需求,打造了北仓门创意产业园、广瑞路创意产业园、广益家居创意设计园、东方广场b栋等各具特色的“三创”载体,进一步优化了我区科技产业的发展环境,为我区科技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提升科技管理水平,扶持重点企业发展。

为了更好地为我区科技企业服务,我局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管理方式,全心全意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科技创业人才。20__年,我局组织了24大类共45个企业和项目申报省、市各类科技、科协计划,其中27个企业和项目已申报成功,争取各类科技项目扶持资金127万元,企业研发经费共计3457.5万元获批税前列支。在项目申报数、获批项目数和争取扶持资金等方面均超过了前五年的总和。值得一提的是,泛亚信息、亚联开源和恒烨科技成功获批企业研发机构,填补了我区技术先进型服务业研发机构的空白,显示我区科技产业的转型升级已初见成效。

4、集聚高层次创业人才,构筑创新创业高地

近两年来,我局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创业,成功引进了一批海外科技创业团队和项目,贾栋“高可信linux系统”项目,林显邦“公钥跳码芯片”项目和成岗“日本软件外包”项目落户东方广场,同济大学张苗苗“高速数据采集系统”项目落户广瑞路创意产业园,赵宁“三维水墨动画”项目落户北仓门创意产业园。通过对落户项目的精心培育和全力扶持,我区的“530”企业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有望成为我区科技产业新的增长点。

5、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为充分利用我市“8+1”政产学研合作平台、我局积极组织科技企业参加各类产学研活动,推动企业与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攻克技术难关、引进专业人才、共建研发中心等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帮助企业完善核心技术,提高核心竞争力。在引导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我局还进一步深化了与同济大学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的合作,达成了双方共建同济大学无锡软件园的协议,有望借助同济大学的影响力实现我区技术先进型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回顾总结近几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特别是通过这次深入学习实践活动,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进一步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我们深刻认识到,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不断创新工作举措,提升服务水平,才能够有效地推动科技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局领导班子清醒地认识到,作为政府行使科技管理职能的部门,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职责。虽然近年来我们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工作上作了有益的尝试和努力,在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上也有了一定提高,但对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见,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工作思路还不够宽

我局对以往科技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和思考,特别是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和全社会的创新需求,适时调整了工作思路,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科技发展战略思路上依然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对科技产业的总体布局和高端化发展考虑不够,推动科技创新创业的思路还不够活,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的思路还不够系统。

2、调查研究还不够透彻

虽然我们能够不定期地深入到区内科技企业和各街道了解情况、分析研究,但是总体来说,调查研究工作还不够透彻。在企业经营层面,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如何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化危为机的调研还不够深入,对改进政府服务水平作用有限。在产业发展层面,面临日新月异的国际科技形势,如何因势利导,巧妙地借助国际科技产业转移的机遇推动我区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调研还不够细致,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3、工作措施还不够有力

虽然我局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是对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近两年来,通过赴国内外先进城市进行拜访推介活动,以及广泛借助各种资源,在重点企业引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项目源和信息源拓展方面的力度还不够大。此外,在完善产业发展环境,提升产业层次等方面的工作措施也不够有力,还不能满足我区科技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存在以上问题,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是因为:

1、学习理解科学发展观还不够深入透彻

我们深知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也采取一定措施强化理论学习的力度,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深化。但是由于忙于应付日常事务性工作,学习抓得还不够紧,特别是不能很好地集中时间和精力,对科学发展观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系统地学习。工作中受过去的经验、观念束缚还比较大,有“求稳”的心理,影响到紧迫感、危机意识、创新意识的强化;面对区域发展竞争和科技资源相对紧张的压力,在工作中自觉不自觉有“求快”的心理,“又好又快、好字优先”的意识有,但行动上还不够坚决;面向产业结构调整、资源环境约束等方面对科技创新的强烈需求,往往把目光和精力更多地聚焦在急需解决的问题上,难免出现“求当前”、对长远谋划不够的问题。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还不够全面彻底

在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中,虽然能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力完成好各项目标任务,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还不够全面彻底。主要表现在:三创载体的建设速度还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重大项目的引进力度还不够大,科技产业的管理水平还不够高,对科技管理工作的理论性研究、经验性总结和规律性归纳还不够系统。

3、探索实践科学发展观还不够开拓创新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尽管在推动科技产业发展和创新科技管理模式上也动了许多脑筋,进行了一些探索和

实践,在重点项目引进和科技企业服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衡量,还有许多需要提高和改进的地方。在三创载体的发展模式还没有做到思路创新,在重大项目的引进方式上还没有做到全力突破,在科技企业的扶持上还没有做到针对有效。三、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努力方向

当前,我区正处于优化发展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科技工作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非常严峻。我局将充分认清形势,切实履行职责,针对社会意见和自身查找出的问题,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高的目标、更扎实的工作态度和更开放的思路抓创新,以“科技创业与服务外包促进年”为契机,全面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一手抓三创载体建设,一手抓科技企业集聚,全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为__优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着力于思想大解放,提高科学发展的意识和水平

充分认识科技部门在推动全区科学发展中所肩负的重任,以新的思想大解放推动科技创新大发展,努力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技产业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建设创新型城区的自觉行动。要从注重当前发展向注重谋划长远发展转变,高度重视对事关全局和长远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研究,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助手。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快转入创新驱动型发展轨道,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突出园区特色,争当自主创新推动科学发展的先行军。勇于开拓创新,以全球视野和国际眼光谋划__科技产业发展,不断查找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敢于突破过去,善于超越自我,找准科技创新工作的突破口,在推进高端产业发展,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规划建设科技平台,打造科技人才队伍等方面真正取得重大突破,做出显著亮点。

2、着力加快三创载体建设,提升三创载体质量和内涵。

全力推动北仓门苏豪仓库“腾笼换鸟”计划的全面实施,加快建设北仓门创意产业园二期,确保年内完成改造工程。做好同济大学无锡软件园项目的跟踪与推动,加快完善地块建设计划,尽快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争取在年内开工建设。切实做好广益科技大厦、__留学生创业创意园、国际创意港等在建园区的指导和协助工作,努力建设符合科技产业需求的高水准专业园区。整合城区楼宇资源,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打造科技产业主题楼宇。高标准、高质量地抓好广瑞路创意产业园的管理建设,不断提升园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力争到20__年,累计建设超过30万平米的三创载体,为我区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着力加强招商引企力度,增强科技产业集聚效应

强化对国内外软件和服务外包重点企业的招商推介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全力拓展项目信息源,努力吸引业内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在我区投资落户,推动我区科技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切实加强“530”项目的拓展和申报工作,大力引进符合城区特色的领军型留学归国创业项目,实现“530”a类项目的突破,打造我区科技产业新亮点。继续注重对区内科技企业的扶持和培育,为企业争取各类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重点培养软件、动漫、服务外包等技术先进型服务业龙头企业,努力实现高端科技产业在我区的集聚发展。

4、着力完善人才引育机制,打造科技人才集聚优势

切实把加快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集聚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创业的当之急,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引育机制,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大力引进各类创新创业人才,特别是重视引进一批善于组织研发和成果转化的科技型创新创业人才,加快引进对我区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发挥引领作用的领军型人才,真正使各类高层次人才成为推动我区科技创新创业,促进产业转型发展的主导力量。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工作的政策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不断加大科技人才引育力度。

5、着力增强政策引导力度,形成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围绕国家产业导向,通过组织科技项目申报等工作,积极引导各类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提高政府科技资金的引导性和针对性,更好地突出科技项目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抓住各级政府加大投入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科技项目、资金的力度,促进科技计划项目实施质量的提高。紧紧抓住高新技术企业新的认定管理办法,引导企业进一步提升技术研发能力、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充分发挥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做好部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民营科技企业的申报工作,打造一批科技型示范企业。

6、着力营造自主创新氛围,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建设

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继续加大专利工作的宣传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各级各类企业对知识产权的认知和运用能力,切实引导规模型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最大限度地创造知识产权,为增强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发挥支撑作用。采取主动服务和典型引导的方式,帮助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增强知识产权创造与与保护意识,实现专利申请的突破。引导辖区内的中小学及个人共同参与发明专利的创新创造,营造全社会关注重视知识产权工作,高度重视专利结构的改善,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

7、着力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完善科技创业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同时引进专业化的配套服务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从手续代办、人才培训、认证咨询到风险投资等全方位的服务。积极帮助企业协调税务、工商等政府职能部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经营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使科技企业能够无后顾之忧地安心发展。不断加强与境内外重要行业协会、投融资机构、专业服务机构以及业内龙头企业的沟通交流,努力拓展科技产业关系网络,为企业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提供更多的市场机遇和发展机会,帮助他们“走出去”、“引进来”,通过多元化的合作来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企业解决经营中的各种实际困难,化解企业经营风险,为他们在__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力支撑。

8、着力加强自身班子建设,提升推动产业发展水平

科技创新的理解篇8

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是国有特大高新技术创新型企业,集团下属有太矿集团、山西煤机、榆次液压集团等山西省大型机械企业,主要生产大型起重机、大型挖掘机、轧钢设备、锻压设备、煤气发生炉、大型油膜轴承、航天发射装置、火车轮轴、大型铸锻件、工矿配件、煤机成套设备等,科技人员3000多人。建厂60多年来,为冶金、矿山、水电、交通、建筑、化工、国防等基础行业,特别是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提供了600余种、7000多台(套)、100余万吨重矿机械产品,先后获国家发明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科技成果奖10项、国家重大装备研制成果奖7项。公司生产产品种类多、范围广,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

这样一家大型国企,是如何在创新方法这个比较“冷门”的领域获得优异成绩?创新方法又为这个企业带来了什么呢?

解密一:

创新是太重的新常态

2014年3月3日,太重特种铸造分公司为南非某矿山公司生产的6套特大型拉铲的关键零部件正式装车发运。这不仅是太重首次特大型拉铲的关键零部件出口非洲,同时也是我国特大型拉铲的关键零部件进入非洲大陆。

2014年11月20日,世界首台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乏燃料地车及屏蔽罩成套设备在山西太重(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研制成功,顺利完成了各项出厂试验和验收。

2015年7月7日,太重集团在其大型铸锻件国产化研制基地成功浇注重达565吨的压机立柱,又一次刷新了大型铸件的世界记录,实现了太重热加工能力新的突破,有力地促进了太重产品的大型化、重型化转型发展。该立柱是为太重承制的世界最大35000吨多向模锻压机配套生产的,在中国乃至世界铸造史上,堪称是重量最大、尺寸最大、难度最大的一次铸件浇注。

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近年来,太重集团坚持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等,全面实施创新驱动,通过创新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先后完成了对煤炭与矿山机械、冶金机械、发电设备与新能源、工程机械与高端液压产品、轨道交通设备、港口机械和海工装备等六大领域的创新驱动,其中一些产品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太重人坚持认为,惟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立于不败之地,他们也会将创新进行到底。

太重集团作为中国第一座重型装备制造企业,建厂65年,创造了430多项国内外第一,相当于平均每两个月就有一项“第一”诞生。在每年出厂的产品中,创新产品占到一半以上,2014年太重集团实现了销售收入233亿元,同比增长13.8%。创新是这个装备制造业共和国长子成长的基因,也成为太重集团引领发展的根本动力。2014年7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公布了通过考核评价的第一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名单,太重集团排名在第一位。

太重董事长王创民说,我们的灵魂是创新,只有这样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市场。

解密二:

企业科协拓展创新工作新局面

董事长王创民的话不是空话,在太重,与创新相关的一切活动和部门都是受领导层青睐的。

2016年4月,太重集团公司召开2015年度“讲理想、比贡献”总结表彰大会,太重集团公司党委常委、副董事长、总经理张志德,党委副书记丁永平,总工程师李富奎出席了会议,并邀请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企业科协处长冯耕,山西省科协副主席王德贵参加。李富奎在大会上作的《发挥优势坚持创新强化服务为开创太重“十三五”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工作报告中称,太重各级科协组织要切实发挥好“组织、协调、推动、服务”的作用,通过开展富有特色的科协科技活动,继续保持好太重科协在全国企业科协工作中的领先地位,在“十三五”开局之年,为太重的平稳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企业科协扎根于企业内部,不仅将来自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不同专业的科技人员以群众性的科技创新活动、学术交流、技术攻关、科学普及、创新小组或攻关团队等形式结合在一起,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互动、智慧碰撞实现知识的成倍叠加、灵感的相互激发和技术瓶颈突破;同时以双向交流的“窗口”形式把企业内外部科技人员联系在一起,有针对性地组织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学术研讨和技术交流活动。

太重科协副秘书长杜正义亲自参加了本次全国企业创新方法大赛,他在金奖擂台赛上的陈述打动了许多在场的评委和观众,正是这位英姿飒爽的成熟中年科技工作者,撑起了太重企业科协的一片天空。2003年就担任太重企业科协副秘书的杜正义,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忙碌着、快乐着为科技工作者服务。

在企业科协,杜正义要负责编排全月活动计划,还要组织大型竞赛活动,开办知识讲座,举办科协干部培训班。此外,还要举办科普知识板报展,开展基层科协分会调查问卷,做好机械工程师认证工作,为科技人员体检……空余时间,他经常走访基层科协组织,认真倾听科技人员的意见和呼声,及时对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这次比赛,也是企业科协积极组织,从培训到参赛,全程“包办”金牌的诞生。

太重企业科协从1958年成立至今,已有56年了。56年的风风雨雨,56年的辉煌历史,伴随着一代代太重人的成长。作为为科技人员服务的群众组织,太重科协锐意创新,为太重的科技创新,开辟了新的征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组织开展了“讲理想、比贡献”活动,进行了科技普及和学术交流,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开展科技咨询服务,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及企业文化建设探索……工作之繁重可想而知,这就是靠着像杜正义这样的一代代科技工作干部支撑起来的。

解密三:

创新方法为创新指路

2008年,太重科协派人首次参加了中国科协科技咨询服务中心(现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在京举办的企业科协秘书长创新方法(tRiZ理论)培训班,引起公司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2009年4月15日,由中国科协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山西省科协、太原市科协联合组织的企业技术创新报告会在太重隆重举办,太重300多人参加了报告会(人手一册tRiZ理论培训学习教材)。报告会上,原中国科协科技咨询服务中心李赤泉总工程师作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利器――tRiZ理论》的专题报告。与此同时,中国科协、山西省科协确定太重集团为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培训试点单位,并于6月在太重举办了第一期创新方法初级培训班。科协选择公司技术中心和主产分公司的55位技术带头人、骨干参加此次培训。培训人员大都从事专业技术工作10年以上,具有较丰富的生产实际经验,其中包括集团公司各主产设计所长、技术科长等。本次培训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集团培养了一批创新方法应用人才。从此,太重技术创新方法应用培训拉开帷幕。

2011年,经过山西省科协和太重集团公司的积极争取,中国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将太重集团列为创新方法培训的示范企业,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并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3月,在前期创新方法培训的基础上,集团从技术中心骨干中挑选了对创新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学习积极性高的两名技术人员赴京参加中国科技咨询中心举办的为期七天的创新方法师资培训。培训结束后,两位师资人员根据企业情况,制作了课件,并通过了中国咨询中心的认可。4月,集团科协从技术中心、各分公司选出100名技术人员,要求每个参训人员都提出技术难题,分两批参加创新方法初级培训班。邀请李海军博士主讲,两位企业师资辅助。使创新方法的理论及应用在太重全面落地生根。

就在2011年,太重对创新方法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

6~9月,太重科协在初级培训后,根据学员对创新方法的掌握及应用情况,挑选出参加深度培训的50名技术人员,进行了技术难题的征集,并在集团内部组织评选,最终评选出10个技术难题上报中国科协科技咨询中心,与创新方法培训专家进行对接,并安排深度培训相关事宜。

10月,太重科协选拔23名技术骨干参加国际研讨班深度培训,邀请韩国tRiZ专家金昊宗博士主讲,李海军、朱险峰博士协助,使学员更深入地掌握应用创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12月,再次特邀韩国金昊宗博士为太重进行第二次深度培训,来自集团的20名技术骨干参加培训。通过创新方法培训共解决技术难题24项,申请专利4项,为企业培养创新方法师资30名,组建了创新方法解题小组,深入集团各公司针对典型的技术难题探讨,将创新方法解题模式全面推广。

这样的热情在随后的企业创新发展中一直持续。

2013年,创新方法培训及推广应用工作稳步推进并取得实效。经过几年的努力,太重科协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初见成效,涌现出太原重工技术中心传动制造、太重煤机采煤机研发等创新方法应用小组。就在当年,有15项创新方法应用成果,累计创造价值3000多万元。

科技创新的理解篇9

[关键词]创新方法;自主创新;作用机理

[中图分类号]G303[文献标识码]a

目前,世界上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家都十分重视创新方法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并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方法培训和科学工具的自主研发,强化本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例如美国十分重视创新方法工作,不仅提出了头脑风暴法、6分质量管理法等具有世界影响的创新方法,还开发出了大量先进的科学仪器和软件,这对巩固和提高美国的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起到了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我国在创新方法工作方面起步较晚,对创新方法的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正如《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的,“长期以来,我国对创新方法工作重视相对不够,科学思维培育相对落后,科技活动仍未摆脱跟踪模仿的局面,自主创新成果较少,高精尖科学仪器设备严重依赖进口,与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极其不相适应。”要改变这种状况,应正确认识创新方法研究在推进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1揭示创新竞争的手段

创新方法研究揭示创新竞争的实质,有助于提高广大创新实践者通过方法创新实现跨越发展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从技术-经济系统的结构看,以核心技术群为基础的技术范式、技术标准,具体的技术产品,生产技术产品的工具和工艺等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技术-经济体系。虽然市场竞争直接表现为技术产品和生产技术产品的工具和工艺的竞争,但真正决定竞争力的却是其背后的技术范式和技术标准。在知识化、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进程中,发达国家往往通过建构技术范式、垄断核心技术、推行其主导的技术标准等方式,巩固和维护其在全球劳动分工和利益分配中的优势地位。

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表面看是对其技术产品和生产技术的依赖,实质上是对其技术标准、技术范式的依赖。改变对国外技术的路径依赖,从跟踪、模仿的发展模式转向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讲是要探索改变既有技术范式和技术标准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主导权的技术范式和技术标准,唯此才能真正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发展。

要探求新的技术范式和技术标准,意味着将与领先者的竞争前移到更具基础性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层面,既要研究旧范式在方法上的局限性,也要分析构建新技术范式、探寻新技术轨道的可能途径,这既需要创新者打破“先进者不可超越”的神话,树立批判旧方法探索新方法的自信心,也需要创新者时刻保持通过方法创新实现跨越发展的自觉性和敏感性。

2发现和组织自主创新的过程

创新方法研究从方法上打开创新的黑箱,有助于引导创新者更好地发现自主创新的方向和组织设计自主创新的过程。

熊彼特把创新定义为在生产体系中“执行新的组合”,但并没有完全回答为什么要在生产体系中引入“新的组合”,如何“执行新的组合”的问题,由此创新的研究也长期没有扩展到方法的层面。正如法格博格(J.Fagerberg)在评述以往的创新研究时曾指出的:“政策制定者和商界领袖都十分关注促进创新的各种方法。然而,尽管在过去50年中出现了大量对创新的研究,但是我们了解得更多的是创新能带来什么,而对它为什么发生及如何发生了解甚少。”[1]

通过对众多创新案例的分析,我们从创新方法的角度提出,创新是一个“发掘创意并通过技术化、物质化的手段实现创意”的过程。具体地说,这个过程包括:“产生创意”――“创意选择和具体化”――“解决创意实现的知识和技术问题”――“创意物质化”――“创意成果市场化”几个不同的阶段。这个过程具体图示如图1。

这种从方法上对创新过程的重新认识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和意义。

一是充分认识到创新过程中“创意”和“愿景”的重要性。愿景是创新者对于未来是什么样子,会如何改变以及在保持创新者介入或不介入的情况下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信念。福特(H.Ford)将福特公司的愿景设立为“汽车进入家庭”[2]、乔布斯(S.Jobs)把“让计算机走进千家万户”作为苹果公司的愿景[3]。愿景体现了创新者对理想生活方式或生存状态的向往,指向更加理想的生活与生存方式以及引导新的需求或满足需求的新方式,在创意背后则内含创造新事物和开拓新局面的意志和抱负。而“创意”也并不简单的是“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想法”或“新点子”,而是愿景实现的现实载体,创意实现的过程即是愿景不断实现和接受检验的过程。高度重视创新过程中的“创意”和愿景,可以回答为什么要创新、创新为什么会发生的问题,也引导我们纠正以往只关注创新的后端却忽视了创新的前端的偏向,把精心维护“创意”和“愿景”作为自主创新的起点,作为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点。

二是可以沿着“创意挖掘――创意实现”的主线条具体梳理创新过程中的方法问题,有助于更好地组织和设计创新的过程。创意挖掘和社会选择的过程是开放性的价值选择和愿景管理的过程,对话、体验、比喻、类比等解释性方法对于创意的产生和具化具有重要作用,如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最初是借助类比推理的启发,丰田雅阁旅行车的开发曾借助于“隼”和“茶室”的比喻[4]。创意的具体化涉及从创意实现的路径设计,到具体明晰需要解决的一系列知识、技术问题的转换,这关系到“发现问题――问题具化――解决问题”的认识过程和认识方法,也必然与解决具体科学问题、技术问题的方法问题有密切联系;创意的物质化和社会化既关系到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工艺,也关系到新技术产品进入市场的经营策略。与此同时,从“创意的挖掘”到“创意的实现”,每个环节可能都需要不同行动者和不同机构的共同参与,由此创新管理的方法也将成为创新方法研究的重要内容,而这个方面恰恰是创新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之一。

三是这种从创新方法角度对创新过程的重新解读能够更好地理解以往创新成功案例的启发性意义。袁隆平开拓杂交水稻研究并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得益于他不断地进行方法论的反思。他通过对西红柿、西瓜等“无性杂交”实验失败的方法论反思使其突破了李森科遗传学说的思想束缚;通过对有性遗传学说的方法论反思又使其破除了“水稻没有杂交优势”的成见等等。方法论的反思和变革引导袁隆平突破一个又一个思想禁锢,获得一个又一个创新成果。

3为创新提供方法

创新方法研究对创新方法的系统总结和提炼,有助于为自主创新提供方法启示,提高创新效率和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是继承中的变革,也在变革中继承。关于创新与创新系统的研究表明,创新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创新系统是不同行动者之间交互学习的社会网络。创新过程中既包括在同一个创新活动中不同角色之间的交互学习,也包括从创新的历史发展中汲取经验和教训。由于所有的创新活动都是不可以完全复制的,所以这种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启发式的方法或模式借鉴。忽视这种学习的可能性,创新的活动不但将长期陷入封闭低效的孤立探索,而且会因为不了解前人的创新方法和创新成果而做出大量无用的努力。

尽管创新过程不存在保证创新必然成功的指令性方法,但对创新活动的启发性方法研究仍然对指引创新方向、提高创新效率有重要意义。比如苏联发明家阿利赫舒(G.S.altshuller)提出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的推广和应用,大大提高了苏联的创新效率和质量,在国防科技、尖端武器等领域迅速赶超美国,以至于tRiZ被西方学者称为隐藏在苏联技术创新背后的“神秘的幕后精灵”。

我国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高与创新方法研究落后有很大关系,很多科研人员和创新实践者既不了解国际先进的科学方法,也不重视从自己和前人的创新实践中总结提炼有效的方法,创新活动的具体实践者与创新方法的理论研究者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协作,不但严重影响了创新的效率和质量,也极大地妨碍了创新方法的理论研究和创新方法的教育。创新方法工作把“加强科学方法的研究、总结和应用”、“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方法研究、培训、推广和应用”作为重要任务,将有助于改变上述状况,为我国的自主创新提供方法支持,提高创新的效率,促进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

4有助于科学工具创新

创新方法研究可以开发先进的科研仪器和设备,有助于摆脱科研活动受制于人的局面,催生原创性的创新成果。

自近代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以来,技术的不断升级和新技术产品的不断涌现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特点,利用先进的科研仪器进行科学实验也成为不断发现新知识并拓展人类认识疆域的主要途径。特别是进入到20世纪之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和改造不断向新的深度和广度拓展,研究开发活动越来越从常规条件走向非常规的极端条件,先进科研仪器和设备不但是开展科学研究和实现发明创造的必要手段,而且是最重要的科技资源之一。

科研仪器和设备的不断创新既是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载体,也是创新方法技术化、物质化的表现形式。先进的科研仪器和设备不但自身内含多方面创新方法的成果,而且反过来成为展开新的研发活动的重要手段。可以说,一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往往离不开一流的科学工具,现代科技的重大突破越来越依赖于先进的科学工具,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工具就掌握了科技发展的主动权。

当前,我国在很多领域,尤其是在尖端科技和民生科技领域,我国先进科学仪器的自主研发能力还十分薄弱,特别是高精尖科学仪器设备严重依赖进口,这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国的创新活动受制于人,制约着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更值得我们警惕的是,涉及核心竞争力的科研仪器和设备是根本买不来的。想要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必须通过自主创新打破国外对核心技术和重要科研仪器设备的垄断。例如银河、曙光、天河等超级计算机的研制成功和应用一举突破了外国的技术封锁,为我国核技术研究赢得了主动,从源头上提升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先进科研仪器的研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方法研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科研仪器的原理本身就是把特定知识或技术方法化,加强科学仪器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开展科学仪器的新原理、新设计、新工艺的研究和开发,是最终形成原创性科学仪器设备的必要环节。另一方面,在通过引进、消化和吸收探求科研仪器的二次创新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对国外先进仪器设备内在原理和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在这种技术学习中发现原有仪器设备的不足,进行再创新。

5有助于创新教育

创新方法研究揭示创新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规律,助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促进高水平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人才是第一资源,自主创新能力归根结底是人的创新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出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创新思维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核心特质,创新思维是不断突破旧传统的束缚、塑造新的愿景,产生新的创意并最终形成重要创新成果的发动机,要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模式对我国青少年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产生了不良影响。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意识,除了要改变应试教育的体制机制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在深入理解和把握创造性思维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普遍树立创新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育的素质教育体系。

创新方法工作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助推器,能够从三个基本方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一是通过对重要科学家以及引导其做出重大科技创新的思维方式的理论和案例研究,集成认知科学、心理学、科学哲学等关于创新思维的研究成果,总结和提炼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基本特质和培养规律,为创造性人才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启发性案例。二是通过对国内外各层次、各领域创新思维教育成功案例的深入研究,归纳创造性思维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有效方式,同时通过研发科学思维培训软件,建立科学思维案例库和互动平台,推进创造性思维培育。三是要通过创造性思维的典型教育,营造宽容、开放、竞争的良好创新思维环境,树立人人能创新、人人会创新、创新可培养的成才理念,增强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自觉意识。

参考文献

[1][挪]詹・法格博格,[美]戴维・莫利,[美]理查德・纳尔逊.牛津创新手册[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23.

[2]Davidweitzman.modelt:HowHenry

FordBuiltaLegend[m].newYork:Crownpubli-

shers.2002:1.

[3][美]卡迈恩・加洛.非同凡想[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55.

科技创新的理解篇10

(福建省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003)

摘 要:在创新方法分析归纳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国内外创新方法研究的发展现状,以福建省为例,分析了福建创新方法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从中心基地建设、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构建了福建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体系,并给出了加强推广应用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183-02

收稿日期:2014-10-23

基金项目:科技部计划项目(项目号:2012im021500)“福建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体系建设”、福建省软科学计划项目(项目号:2013R0027)“福建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体系建设研究”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霖(1953-),男,福建福州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政策、科技创新;许艺苹(1985-),女,福建漳州人,硕士,研究方向:科技产业与评估;张明火(1979-),男,福建莆田人,助理研究员,博士生,研究方向:科技体制改革;陈德金(1983-),男,河南信阳人,博士后,研究方向:科技政策与管理。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创新发展战略,2006年,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了科技发展目标: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积极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科技部联合多部门启动创新方法工作,于2008年4月下发《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对推进创新方法工作提出了明确的部署和要求,并先后批复四川、江苏、广东、厦门等10多个省市作为创新方法试点省市。

一、创新方法概述

1.创新方法有关研究。创新方法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总称。创新方法源于前苏联科学家根里奇·阿奇舒勒1946年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研究工作,创建了一种由解决技术问题、实现技术创新的各种方法组成的理论体系,并开启了创新方法的有关研究。国外学者起步较早,大致沿着两条主线来加以演进:一是对创新方法的具体操作技巧的研究;二是对创新方法在创新活动的作用过程加以研究(皮成功,2014)。我国学者对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张爱琴(2014)运用文献综述法、比较分析法多视角评述了国内外创新方法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脉络,并提炼了创新方法研究的3个主要发展趋势及研究线索。总体而言,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方法内涵、创新方法应用等方面,如芮延年(2007)认为创新方法主要基于创新思维的研究,本质特征就是开拓性和创新性,也具有可操作性、可思维性、技巧性、探索性和独创性等基本特点;刘朝刚等(2011)提出了广东省创新方法工作4体系与4机制的机制导图,并给出了对策建议。

2.国内外创新方法实践。全球各国积极支持创新工作,国外的创新型国家政府高度重视创新方法工作,美国重视素质教育,注重培养、激发创新精神;欧盟第七框架计划将原创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支持;日本2002年就制定了高精密科学仪器振兴计划;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理事会制定了“研究工具、仪器和实施计划”。我国创新方法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受到传统体制机制,以及长期以来套用国外技术研发模式及方法的影响,从而导致创新过程中缺乏内生活力等弊端。2010年,科技部长万钢在“创新方法高层论坛”上指出:“创新方法是创新活动的推进器、创新过程的催化剂,系统掌握和运用创新方法,并不断地发现新的方法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途经”。对比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引进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创新方法的成功经验,建立有利于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能有效增强创新发展的内生活力,推动我国创新方法工作进展并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

二、国内和福建省创新方法发展概况

2007年,科技部在全国启动了创新方法研究和推广计划,批复技术创新方法试点省市,加快创新方法应用推广工作;之后,科技部联合有关部门和高校成立了“创新方法研究会”。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共同推动下,我国已有一批企业和大学开展了tRiZ的研究、培训和应用。中国船舶、中国兵器、中国航天等大型企业集团,以及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高校也先后开展了tRiZ理论的推广与应用。河北工业大学檀润华教授及其课题组成员成功开发出tRiZ理论的计算机辅助创新(Cai)软件inventiontool2.0、inventiontool3.0并推向市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7个省(区、市)已开展创新方法的试点和推广工作;参加创新方法培训的人数超过18万;开展创新方法试点示范企业达300多家;申请专利3479项,已获专利授权1947项;共解决企业技术难题2800多个。仅2012年,全国利用创新方法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已超过6亿2千多万元。

福建省创新方法推广工作2009年开始起步,厦门市2009年获批成为国家创新方法工作试点城市。近年来,全省先后举办40期创新工程师培训班,300多家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15000多人次参加培训,辅导企业研发人员运用tRiZ解决研发难题,取得良好成效。厦门理工学院将tRiZ培训课程纳入创新创业教育学分体系;同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创新方法研究所为依托,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取得很好成效。2012年“福建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体系建设”项目获得科技部批准。并且我省积极推进创新方法进企业,目前已确定星网锐捷、新大陆、厦门钨业、特步、福耀玻璃等5家企业为创新方法区域示范企业。

三、福建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体系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1.主要目标。根据全国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的要求,围绕福建省重点产业和企业创新方法需求,研究提出全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体系建设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建成福建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福建省创新方法培训基地,同时完成20名创新方法培训师、10名创新方法咨询师的培养,对全省1万人次以上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轮训;在全省建立100所企业创新工作站,为100个企业解决技术问题,解决5个行业的共性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服务并申请专利100件,打造两家创新管理体系样板企业。

2.重点任务。按照我国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原则和要求,重点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与在校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相结合;采取普及培训与项目攻关实战相结合。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将创新方法基地、企业创新工作站建设、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企业科学创新管理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探索一条“创新师资队伍培育、创新方法普及培训、产业技术难题攻关、企业技术创新指导与突破、典型示范试点”相结合的道路。

(1)建立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机构可设立为虚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建立在工科高校内。主要工作是承担国内外tRiZ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及动态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新一代创新方法应用软件开发;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人才培养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等。此外,在该机构中建设省级企业科学创新管理工作站,开展基于tRiZ理论的企业科学创新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2)建立福建省创新工程师培训基地。联合全省各设区市科技局和高校师资力量,在全省高新技术园区或具有创新方法基础的地点,统筹建立若干个区域或行业培训基地,邀请国内外tRiZ专家对工程技术人员开展不定期的培训工作。

(3)建立多层次的创新师资队伍培养体系。在高校、科研机构和重点企业选拔一批熟悉tRiZ、有授课经验的人员,负责基础性培训推广工作;在高校和重点企业中遴选若干名具有研发能力和实践工程经验的人员,经培训后点对点地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问题的求解;同时,在高校中开设创新方法课程。

(4)建立点面结合的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体系。在“点”上,以设区市为主,选择具有影响力的企业设点成立创新方法tRiZ培训点,开展普及培训。在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建立创新方法工作站,开展高级研修班培训工作,并结合实际工程问题,运用tRiZ工具实战求解。在“面”上,以现有的全省50多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基础,由创新方法咨询师和行业中的技术骨干一同组成攻关小组,开展行业共性技术难题攻关工作。

(5)建设创新方法沟通共享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创新信息处理和创新知识发现服务平台,负责软件开发、信息处理和服务工作,收集行业的技术需求信息,建设行业共性技术难题库;建设福建省创新方法网站,开发出功能完善,具有培训、宣传、辅助教学、学术技术交流的官方网站;不定期召开年度创新方法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指导相关工作。

(6)建立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保障体系。重点是积极争取各级政府财政经费的投入和社会力量的支持,推动创新方法学习的普及,并将tRiZ理论作为各级继续教育课程必修课目。

四、加强福建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体系建设的建议

1.加强对创新方法工作的领导。全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量大、范围广,尤其是在起步阶段,要充分发挥各部门的领导和推动作用。成立全省创新方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科教、经贸、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的沟通,制定和实施推进创新方法的有效措施和方案;适时成立福建省创新方法研究会,加强组织协调和创新方法的研究工作。同时,营造有利于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的社会环境,真正形成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推广应用体系。

2.加强创新方法的基础教育与科普工作。在高校中,通过增设创新方法课程,增强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将创新方法作为继续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培训等方法,促进各类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掌握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

3.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财力和智力投入。在国家科技和财政部门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创新方法工作投入的同时,省内也要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性投入机制,确立各级财税支持创新方法工作的引导和保障作用。在智力方面,以高层次创新方法研究团队和专业技术服务团队建设为重点,鼓励科技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利用创新方法大胆创新。另外,要鼓励和动员社会团体,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创新方法工作建设,形成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多方投入,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4.建立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引导机制和绩效考评工作。根据创新方法的普及和提升的要求,要逐步引导在政府财政项目的立项申请、成果验收和项目奖励中,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创新活动列入重要的绩效考评指标。

参考文献:

[1]皮成功,别超,侯光明.创新方法的综合评价及应用决策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5).

[2]刘朝刚,等.广东省创新方法工作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7).

[3]芮延年.创新学原理及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檀润华,曹国忠,陈子顺.面向制造业的创新设计案例[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