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科学相关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8:46

动物科学相关课程篇1

比较行为学是比较医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人类行为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并通过研究动物模型的行为内涵,建立可以评价的行为研究方法与人类行为内涵的比较,进而为人类行为研究提供基础。比较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行为的遗传学倾向、行为的生理基础、动物行为特点和研究方法、自发和社会行为研究方法、认知行为研究方法、摄食行为研究方法、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及研究方法、帕金森病动物模型及行为研究方法等。本课程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对生物体行为的了解,也可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基础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2教学概况

吉林医药学院面向本科各专业开设了比较行为学选修课,内容涉及行为的遗传学基础、啮齿动物的行为生理学、动物行为特征及研究方法、啮齿动物的自发与社会行为研究、认知行为研究方法、摄食行为模型与研究方法、运动行为研究方法、跑台与动物模型运动研究、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及行为分析、精神疾病动物模型及相关行为学研究、帕金森病动物模型和行为研究方法等。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性质不同,且学生多凭兴趣选取,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可更加灵活多样,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结合视频的教学形式,且二者占用学时相同,因而更为生动地展现了相关行为学案例,同时教学中结合了课堂讨论、课后作业、课前提问等方式,不仅使学生加深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更加深刻的学习氛围,开阔视野,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课程考核采用作业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完相应的知识点,让学生根据知识点查阅资料,围绕知识点书写相关课题的近几年研究成果,完成作业,回收率达到100%。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平时课堂表现。课程结束后,对课程学习情况等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情况以及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课程教学。

3问卷调查

在课程结束时,对选修本课程的各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范围包括2013级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护理学、预防医学、药学等本科各专业共124名学生,几乎涵盖了所有医学相关专业;调查内容主要包括选修该课程的原因、课程中印象深刻的内容、期望学习的内容等,期望通过调查能够了解学生选修这门课程的真正原因、在修习这门课程中的收获以及对这门课程更高的期望等,从而探讨这门课程在医学相关专业开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放124份问卷调查表,收回有效问卷117份,有效回收率为94%,调查主要项目内容及结果如下。

1)关于选择比较行为学课程原因的调查。结果显示,66%的学生是因为对这门课程感兴趣,因好奇而选修的学生占19%,只有5%的学生仅为修学分而选择该门课程,其他原因占10%。结果表明,多数学生(85%)在选择这门课程的时候是以兴趣爱好为主,说明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或者好奇的程度非常高,也间接反映出在医学相关专业开设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2)关于对印象深刻内容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动物行为特征和人类相关疾病等方面的内容印象较为深刻,分别占到64%和36%,其他(表观遗传学等)占4%。提示多数学生对行为学方面的知识以及人类相关疾病方面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较好,这些都是学生平时感兴趣但没有机会深入学习的内容,因而在课程结束后对相关内容印象非常深刻。

3)关于对期望学习的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期望更多地了解人与人以及人与动物方面行为比较的内容(分别占21%、15%),说明学生在选修这门课程后,期望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这也反映出这门课程对学生的意义。从问卷调查结果中发现,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对比较行为学课程感兴趣程度非常高,一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不了解,因为好奇选择这门课程,更多的学生对这门课程是充满兴趣的,期望了解相关知识。而经过课程学习后,多数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较好,尤其是关于动物行为和人类相关疾病方面的内容印象更为深刻,这些内容一方面是与生活和专业密切相关的,如自闭症、帕金森等人类相关疾病,另一方面学生对动物行为感兴趣程度很高,因此,学过之后印象极为深刻。而且多数学生对比较行为学课程内容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和期望,也表明学生在学习过后,不仅了解和掌握了这门课程相关内容,而且期望学习更多,体现出很强的求知欲,而这种兴趣和求知欲正是学生在医学课程学习中最为缺乏的,也是医学教学改革中期望激发的。随着基础医学发展进步,各学科的知识不断扩张,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不断衍生大量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比较行为学作为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与行为学、解剖学、遗传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机能学、临床医学等有很深的关联性,能将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很多学科联系在一起,从而加深学生对基础医学各学科的学习欲望,这正是这门课程开设的重要作用。

4意义

比较行为学与医学专业学生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关系密切,通过比较行为学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层次地理解医学课程。如行为与遗传学密切关联,比较行为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基因如何影响和控制行为;行为学与解剖学及生理学相关,每一个物种都会不断接受来自环境的各种刺激,为了生存和繁衍,必须具有可接受各种信息的感受器,还需靠效应器和内分泌系统对外界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通过比较行为学的学习,可以加深对解剖结构及相应生理学知识的理解;行为学与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及医学机能学有关联性,比较行为学研究中常用的各种动物模型,包括学习记忆相关的疾病动物模型如瞬膜条件反射模型、创伤性脑损伤动物模型、脑缺血模型、老年痴呆模型、帕金森病动物模型制备等,这些都需要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及医学机能学知识为支撑。在模型制备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一些机能学实验,如研究学习记忆行为学的迷宫(morris水迷宫、t型迷宫、放射状或辐射状迷宫、Barnes迷宫、高架十字迷宫)、场景性和提示性恐惧条件反射、被动和主动回避实验、物体识别实验、条件性厌食症、瞬膜条件反射、嗅觉任务实验及种群识别等实验。为适应21世纪医学科学和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很多高校陆续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教改模式,比较行为学作为各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有利于基础与临床学科内容之间的结合,有利于提高基础医学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利于学生丰富知识与提高能力。

5结语

动物科学相关课程篇2

[关键词]实验动物;动物实验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2)04(a)-0171-02

practiceandexperienceofteachingreformofexperimentalanimalsandanimalexperimentmethodscourse

LUpingSHiJingjing

Schoolofpharmacy,tCmofHe′nanUniversity,He′nanprovince,Zhengzhou450008,China

[abstract]inaccordancewiththeactualneedsofpostgraduatecultivationinhighercollegesanduniversitie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eachingoftheexperimentalanimalsandanimalexperimentmethodscoursewasreformedinordertoimprovetheteachingeffectivenessandensurethequalityofpostgraduatecultivation.thispaperintroducestheteachingreformpracticeandexperienceofthecoursefromthechoiceofteachingcontent,teachingmethods,assessmentmethods,teachingeffectivenessanalysisandevaluationandotheraspects.

[Keywords]experimentalanimal;animalexperimentmethods;teachingreform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方法是研究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理论及实践知识的一门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习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其目的是使学生接受动物实验中基本技能的训练,熟悉和掌握一些常用动物实验的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独立开展科研课题的研究奠定基础。随着时代的进展,实验动物科学为生命科学的发展起着很大的推进作用,其重要性愈来愈为人们所认识[1]。但是,与西医院校相比,在中医药院校对学生动物实验等方面动手能力的培养,还远远不够。在多数中医药院校本科阶段的专业都没有开设相关课程,而只在药理学、生理学等课程中分散学习了动物实验的相关内容,因此造成学生们在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方面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动手能力较差,也使部分高层次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科研水平难以在短期内提高,以至于与现代中医药科研工作的要求形成反差[2]。因此,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方法课程在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如何开展好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方法课程的教学,满足培养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的需要,一直是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思考的问题,自我校开设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方法课程以来,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对该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

1关于课程的教学内容

1.1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通过教学发现,虽然中医药院校的研究生大多是中医药专业的毕业生,本科阶段通过一些课程的学习也多少做过动物实验,但大部分学生动物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很差,许多学生连大、小鼠如何保定都不会正确操作,对实验动物的知识更是知之甚少,急需提高在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操作方面的能力。因此,虽然在本校该课程是硕士研究生的一门选修课,但很多研究生导师都要求学生选修这门课程,以便为之后的科研工作做好准备。

基于所培养研究生的实际需求,加上课程学时的限制,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方法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动物实验方法为主,主要向学生介绍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技术、科学研究中的动物实验方法及动物外科实验操作方法等内容,同时结合课程内容尽量多地安排不同类型的动物实验项目,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实验动物的相关知识为辅,主要向学生介绍实验动物的概念、分类、选择,动物模型、常见实验动物品系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影响动物实验结果的因素等内容,从而使学生们在今后从事动物实验时,能够从实验目的和需要出发,合理地选择和应用各种实验动物。而对与研究生以后科研工作关系相对较小的实验动物育种学和生态学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删减。

1.2适当增加科研方法方面的内容

根据学生以后进行科研实验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科研方法方面的内容。对于医药院校的研究生,今后的科研实验很多都与药物有关,药物的配制以及剂量的确定对获得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十分重要。因此,增加了常用中西药物或试剂浓度的表示方法、给药溶液的配制与换算、不同种属动物间剂量的换算、人与动物用药量的比例换算等内容。另外,对于研究生来说,学位论文是检验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学术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其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3]。而在本科生阶段,学生缺乏科研论文写作方面的训练,有的同学甚至连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都不会写,或者很不规范,因此,该课程还增加了动物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运算,常用统计学方法的选择及应用,实验报告与论文的撰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并结合相关实验项目让学生及时进行练习,使学生在进入实际科研工作之前,对相应的科学研究方法有所了解,为以后能够迅速准确地开展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1.3介绍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技术方面发展前沿内容

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断补充和课程有关的一些开拓性、前沿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内容。例如:讲解传统屏障系统特点的同时,介绍近年来倍受关注的独立通气笼具设备(iVC)的特点以及在清洁级以上实验动物饲养和饲养中的应用情况;讲授传统动物实验操作技术的过程中,介绍基因导入技术、克隆技术、胚胎移植技术、胚胎干细胞技术等知识在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当中的应用。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前生物医学发展前沿的这些最新技术,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2教学方法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方法对于今后从事科研实验研究的研究生们来说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然而该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实践性强,而课时有限,为了满足教学需要,理论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利用多媒体教学可视性强的特点,在课件中尽量补充大量的有关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方法等方面的图片及影像资料,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而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的特点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学内容多而课时有限的矛盾。但是,多媒体教学能够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而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形成,只能通过实际训练才能获得[4]。因此,该课程的教学非常重视学生的实验操作练习,在每次理论教学完成后,都会安排与之相关的具体实验项目由学生独立完成,及时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课程安排上,理论和实验课时比为1∶2,大大增加了实验课的比例,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并且,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将在部分章节中尝试引入自主授课式教学[5]或pBL教学[6]等多种教学方式,使课程教学手段更加多元化,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考核方法

本课程的考核由三部分组成:①平时成绩。主要以实验报告为主,占总评成绩的30%。②期末实验操作考试。实行一对一考试,试题由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两部分内容组成,其中实验操作由学生独立动手完成,指导教师根据完成的情况评分。占总评成绩的60%。③撰写相关综述或小论文。要求学生查阅与动物实验或实验动物相关的文献资料,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论述,同时独立完成小论文。如果在批改过程中发现互相抄袭、内容雷同的,成绩均为零,并令其重做。该部分占总评成绩的10%。通过这些考核,一方面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课堂学习和实验操作训练,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以后独立撰写实验报告和科研论文打下基础。

4教学效果分析与评价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对我院2006~2010级选修该课程的研究生进行调查后发现,该课程得到了导师和学生们的认可。通过课后反馈了解到,课程中加强动物实验操作技术方面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而对实验动物相关知识的讲解加深了学生对实验动物的认识,有助于今后科研工作中对于实验动物的有效利用。同时,学生们普遍认为,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有机结合,特别是讲授完相关理论内容随后就进行实验操作的教学安排对强化理论内容的理解和操作技术的掌握非常有效,学生的问卷调查满意度达95%以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目前还存在着教学课时不足,实验场地偏小,实验教学仪器台件数不足等情况[7-9]。今后,对于该课程的教学,还需继续努力改进、扩大知识面、改进教学方法,对教学安排和教学条件还要进一步完善,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凤奎,王纯耀.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方法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3-4.

[2]章敏.中医药院校开设《实验动物学》课程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11):846-847.

[3]蔡红兵.研究生论文撰写及答辩中存在的问题及质量管理的措施[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0):104-105.

[4]寇冰,陈朝阳,宋国华.实验动物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3):339-340.

[5]何惠宇,满云娜,王星.自主授课式教学在成人口腔材料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8):110-111.

[6]姚领爱.关于开展pBL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科研杂志,2009,21(7):34.

[7]陈树君,张秀夯,陈玲,等.病例情境模拟考核在临床医学专业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1):106,114.

[8]陈运英.论加强中等护理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J].广西医学,2009,31(1):124-126.

动物科学相关课程篇3

关键词物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0005-02

物理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是科学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大学物理课程,如何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已成为目前各高校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作为一名大学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断推进大学物理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物理改革强调教学要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兴趣与能力,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物理教学要突出学生的做,淡化教师的讲。大学物理教师要做好导向工作,使学生明确学学物理的目的,让学生对学习新知识充满信心,从而能够主动地去学习。其次,大学物理授课教师不仅要精通大学阶段的物理学内容,还要熟悉中学物理内容,了解学生学习的思维模式,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地探寻出适用于新课程教学的新思路。

一、大学物理课程现状

目前,我国经过几次教学改革之后,物理课程的学时大幅度缩减。对于工科院校的“标准值”是200学时,然而在实际实行中有的可能更少,例如我们学院要求只有100多学时。因此,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大学物理的所有课程都学完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然而在发达国家,工科院校的物理课程的学时设置一般都在400学时以上,并且还设两年的公共物理课以及相应的实验课。其次,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物理实验,学生可以更直观、更简单的方式接受那些比较抽象的物理知识。然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实验课程的安排与理论课的安排严重脱节、实验仪器老化、教师对物理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是我国目前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二、要加强物理和各专业课之间的联系

大学物理是多数工科院校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但是,由于学生对自己专业的了解还不够深入,这就需要基础课老师给予合理的引导,同时把物理教学内容与学生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联系,渗透专业思想教育。这样可以有效地加强物理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联系,让学生清楚地知道物理是其将要学习的专业课的基础,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大学物理同时还存在内容多、学时少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方法,这必然让学生养成不加思考的习惯。因此,应该根据专业实际情况适当增减教学内容,但并不是直接删掉与实际应用相关的内容。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把大学物理课程设计为“必修+选修”的形式。把各个专业通用的内容设计为必修模块,把与各类专业结合紧密的部分设计成选修模块,供不同的专业学生选择学习。同时可以把与其专业相关的物理前沿知识引入到选修模块中,作为与专业相关的专题进行介绍。

三、加强人本主义教育

动物科学相关课程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创造性探究性能力培养

为了尽快适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委实施的新教材、新标准的需要,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在兵团教委统一安排下,全兵团生物教师于10年7月在石河子大学生命学院多功能学术厅进行了为期四天的新教材教学、教法培训。来自广东的几位名师教师倾囊相授,把各自在新教材教学中的经验和创新教法毫不吝惜的与全兵团生物教师分享。

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泛而深远。如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技术的突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干细胞研究的进展、脑科学的深入发展、生物工程产业的兴起等,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尤其是生物科学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正在逐渐融合并显示出强大的经济力量,已成为科学发展和技术革命的世纪标志。生物科学和技术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高中生物课程应当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自1978年起,我国高中生物课程历经多次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适应时展的需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吸纳现行高中生物学教育优点的基础上,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更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本次新教材培训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依据《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进行,培训学习内容如下:在培训中围绕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以学生为主,创造适合学生的课堂氛围","保持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等主题,各教研组教师畅所欲言,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本次的培训学习,教师们受益匪浅。接合培训学习笔者谈谈对所任生物学科的几点体会。

一、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认真学习和领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进行教学。其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科学素养,让学生逐步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以传递性知识为主的价值取向,改变以现成结论和多次反复训练为主的应试教育模式。这种教学过程不大关心知识是怎么来的,也忽视了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更不关心知识对学生自身的现实生活、对社会生产发展有什么影响和和作用,降低了学科应有的价值,也影响了教学的质量。新《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发掘学科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学习能力。教学过程中《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生物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

二、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在生物教学中充分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

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创设情景,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并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并撰写报告,进行汇报交流。在生物新课程改革中,要将促进学生的发展放到中心地位,所以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学习生物科学史

以往的生物教学中对生物科学史不够重视,新的高中生物课程在这方面有明显的改进,强调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因此,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对学科科学史的学习能使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学科认知结构,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

四、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关注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的指导思想

与原大纲相比,新标准开始关注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不再一味注重理论的教授,更注重实效,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正确认识并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它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生物科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当今,它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且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正在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知识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作出相关的决策,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作好准备,这些都是旧课程中所没有的。

总之,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高中教师需要不断地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吸收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通过这一次的教师培训,教师学习和认识到的东西很多,为将来成为一名新时代的优秀教育工作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动物科学相关课程篇5

关键词:精品课程;新药设计与开发;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王桂玲(1977-),女,吉林九台人,泰山医学院药学院,讲师;赵雪梅(1970-),女,山东泰安人,泰山医学院药学院,教授。(山东泰安27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泰山医学院2011年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课题编号:Xw201102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123-02

国家教育部曾在2003年下发的《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2]一所学校拥有的国家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数目的多少已经成为评价学校教学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而精品课程建设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建设等诸多方面。因此要通过建设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从而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目的。

本文把建设精品课程作为带动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把握“质量建设”的内涵实质,广泛吸取了国内高校的相关课程的建设经验,对“新药设计与开发”课程分别从优化教学内容及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进行了探讨,目的是促进本门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新世纪培养高质量的药学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新药设计与开发”课程特点、包含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新药设计与开发”课程是药学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也是一门交叉的学科,课程涵盖知识面广,涉及到生物化学、药物化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本课程采用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药学专业第七轮规划教材——徐文方教授主编的《药物设计学》。这门课程着重围绕药物发现所涉及的生命科学基础,新药设计所需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药物设计学的前沿热点领域,以及新药开发的基本途径和方法等内容进行教学。[3]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使学生从药物作用的机理角度掌握新药设计的一些原理和方法,了解新药开发的一般程序,熟悉新药研究的前沿技术,也为以后从事新药研究和开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药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在虽然有很多高校都相继开设了这门课程,但由于这门课程是一门交叉的学科,课程涵盖知识面很广,部分学校包括泰山医学院还没有摸索出这门课程有效的教学模式,大部分仍然按照课本的内容采取灌输的教学方式。在长期使用这种教学方式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由于课本上有些知识学生在相关课程中已经学到过,比如前药原理、生物电子等排原理等知识,如果再重复介绍,虽然可以加深、巩固学生所学过的知识,但是长期如此,学生会认为这门课程没有什么新意,会逐渐削弱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热情。而这门课程除了介绍一些药物设计领域成熟的设计原理与方法外,还介绍了很多药物设计领域的前沿技术,比如:组合化学、化学基因组学、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这些前沿技术是学生之前在其他学科并没有接触过的。而这些技术所涉及的原理、方法有的非常复杂、抽象,某些技术还需要采用相关的设计软件来完成。所以仅仅通过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学生是很难理解这些前沿领域技术的,而且这种方式也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性,也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更不利于培养创新性、实践性专业人才。

三、优化教学内容及更新教学方法的措施

1.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学内容改革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随着新技术、新知识的不断涌现,教学内容也必须随之不断进行更新,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4-5]课堂教学既要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同时更应注重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体现出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1)学习相关的专业学科知识,以提高教师素质。因这门课程所涉及的学科门类多,作为教师不仅要掌握药物化学方面的知识,还要具有药理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相关的背景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博览群书,加强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学习,特别是有关学科发展的一些前沿信息,并且还要将这些知识、信息融会贯通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这门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先进性和前沿性。

(2)通过网上或相关资料查找国内外新近上市的新药,举例介绍。因这门课程主要介绍的是新药设计所涉及到的方法和原理,课本上介绍药物设计原理时虽然举了很多药物的例子,但有些例子如青霉素、普萘洛尔、青蒿素等学生在其他课程中已学到过,缺乏新颖性。因此通过网上或相关的资料查找近期国内外采用某种原理和方法设计的新药,可以从合成工艺、结构、理化性质、生物活性等方面进行介绍。这些例子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前沿性和代表性。这样教学不但促进了学生对这种设计方法和原理的理解、掌握,还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

2.教学方法、手段的更新

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精品课程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师生互动,鼓励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6-7]本门课程目标是培养出高素质的药学人才,教学方法方面也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型授课的方式,可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把授课的相关资料如课件、教案、教学大纲、习题、参考书等表现出来,实现资源共享、师生互动。

(1)理论课教学。采用“问题教学”的方式:授课过程中随时设置问题,比如讲解某个药物时,如果是学生熟悉的一些药物,可以让学生来回答这个药物的作用、理化性质、合成路径等内容。如果是学生以前没学到过的药物,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及数据库来查找这个药物的作用、理化性质等相关的信息。这种方式的教学使学生能将以前所学学科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知道学科之间是有联系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遇到问题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Flash、powerpoint等方式将课程内容、药物设计的过程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实行全过程的多媒体教学。另外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把授课的相关资料如课件、教案、教学大纲、习题、参考书等表现出来,实现资源共享,师生互动。

“换位式”教学:将“学生”与“教师”角色进行互换,在授课过程中可定期将课本上的一部分内容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课余时间进行自学,主要从课件、教案、讲稿、课堂组织等方面进行准备,然后每组选派一名学生讲解这部分内容,也可在讲解过程中适当提出一些问题,与教师和同学讨论。这种方式的教学不但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还增强了师生互动,有利于促进这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2)实践教学。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因为这门课程介绍了很多的与药物设计相关的一些前沿技术,有些技术很抽象,在其他学科中学生并没有接触过,对于这些技术如果单凭理论讲解,学生是很难理解的,而有些技术是采用相关的设计软件完成的。因此授课时要采用理论知识与软件相结合方式讲解这部分内容。例如介绍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时,就是通过采用catalyst、ludi等软件来介绍设计的一些药物,也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动手操作来对一些药物进行结构修饰和改造。这样学生结合理论知识理解这些前沿技术相对来说容易一些,知道这门技术在新药设计中是如何应用的,以及应用后达到了怎样的效果。这样不但向学生介绍了这门前沿技术,而且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开阔思路,培养了动手能力,更能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3)组织专题讲座。定期组织由一些专家开展的与“新药设计与开发”这门课程相关学科领域的专题讲座,来介绍这门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充知识面,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本上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总的来说,由于这门课程主要面向药学、制药工程、药学(临床药学方向)专业的学生开设,而这些专业的学生有一定相关的专业学科知识(药物化学、药理学、生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生物化学、计算机等)作基础,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另外学校现在还配置了很多的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这些都为“新药设计与开发”精品课程的建设及实施提供了有利的保障。经过这几年不断的建设,通过在两届学生中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不但促进了这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对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也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R].

[2]李春雨,刘志宏,张晓青,等.浅谈对高职高专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目标的认识与把握——以2007年部级精品课程《动物药理》建设为例[J].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4-8.

[3]徐文方.药物设计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4]李伟东,吴皓,陆兔林,等.中药炮制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3):29-32.

[5]孙莹,郝加虎,陶芳标,等.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全面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15-16.

[6]郭玉婷.巩固精品课程建设成绩,提高精品课程建设效果[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76-77.

动物科学相关课程篇6

关键词课程资源生物学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的基础和保障。可以说,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因此,教师必须对新课程的教学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以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途径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纲要》要求:“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院、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各种信息化课程资源。”《生物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生物学教学的传统做法。当前,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出来。基于此,教师在生物学教学改革中,必须有效开发与合理利用各种生物学新课程资源,以利于生物学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1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内涵

课程资源对于生物学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面临的一个崭新的课题。课程资源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可以说,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就很难落实。

依据有关论著,课程资源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对于课程资源的分类,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其分类也不相同,这里不再一一叙述,可参考有关专家论著。

依据《生物学课程标准》和《生物学课程标准解读》的有关论述,再结合相关论著,可以认为,生物学课程资源既包含了生物学的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含学生已有的生物学及其分支学科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相关能力等无形的资源,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学校教学设备是生物学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成《生物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生物学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以及生物学科技活动等教学活动的必要物质条件。

2.2图书馆也是生物学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1.3社区课程资源,包括社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动植物标本馆、动物园、植物园、少年宫、科技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良种场、养殖场以及周围的自然环境等都是生物学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

1.4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无形的课程资源。如,有的学生参观过动物园、植物园;有的学生领略过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的风光;有的学生有过饲养家畜或种植花卉的经历等,这些都是无形的课程资源。

1.5信息化课程资源在生物学课程资源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包括使用各种生物学教学软件、网络上的生物学教育资源等。

2开发与利用生物学课程资源的作用

生物学课程资源是决定生物学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生物学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生物学课程资源,是深化生物学课程改革、提高生物学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2.1开发和利用生物学课程资源,可以更好地发挥本地区生物学课程资源的优势,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发展。在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随着对生物学课程资源的认识不断更新,有利于拓宽发展教育的思路,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势,打造出一片生物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新天地来。特别重要的是,在物质条件相对贫乏的地区,可以因地制宜,积极利用本地的有利条件,创造性地谱写生物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新篇章。如溧阳南部山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但山区的生物多样性资源非常丰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开发大有前景。抓住了这个特色,并结合实际开发与利用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就能为生物学新课程的改革带来新的机遇。

2.2开发与利用生物学课程资源,有利于帮助学生与校外环境打交道,引导学生去积极适应社会。特别是生物学学科,不少课程资源都是活的资源,都是有生命的资源,学会同这些资源打交道,懂得如何开发与利用这些活的资源,这是在传统的生物学教学中所不能学到的知识,也必将培养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能力。如在植物资源的考察和标本的采集中、与动物的接触中、和人的交往中,都可以充分地培养这些能力。

3生物学教学中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形式与途径多种多样,《生物课程标准》和《生物课程标准解读》中都作出了相关的论述。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结合新课程实施的一些体会,再作一些展开性的叙述。

3.1充分开发与利用生物学新教材资源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试行)》的精神和《生物课程标准》的有关理念,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探究性学习。标准的实施需要课程资源的支持,而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合理利用,就是实施探究性教学的一个重要渠道。人教版生物学新教材,作为按照《纲要》和《标准》编写的一套高质量的生物学新教材,具有它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凝结了专家、学者和广大教师的心血和智慧,这套生物学新教材无疑就是非常宝贵的、主要的生物学课程资源。

3.2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生物实验室、生物实验园等课程资源

实验、实践是生物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生物学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生物学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当前生物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和重要的课程资源。

3.2.1丰富、选择和整合生物实验室、生物实验园等课程资源

在生物学新课程实验中,生物学教师要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生物学课程的特点,丰富、选择和整合生物实验室、生物实验园等课程资源,为当前生物学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服务。一方面,教师要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根据教学需要为生物实验室征订一些必备的教学仪器、资料等,为生物实验园购买一些必需的生物材料、器具等;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努力创设条件,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器具,利用学生周围的生物资源,使之也成为生物实验室、生物实验园的资源之一,充分为教学服务,更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认识到他们自己也是生物实验室、生物实验园的主人。

3.2.2开放生物实验室、生物实验园,为学生的科学探究创造条件

生物学科中的科学探究主要是通过生物学实验、实践活动来进行和完成的。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以生物实验室、生物实验园中的实验、实践活动为手段,通过探究,自己去设计实验、实践活动方案,收集实验、实践的有关数据,归纳关总结出规律。因此,实验和实践应该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条件,生物实验室、生物实验园应向学生开放,让学生随时熟悉生物实验室、生物实验园中的有关仪器和生物材料,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室、实验园的日常管理中来,以便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适当的方法和材料来进行科学探究。

3.2.3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生物实验室、生物实验园等课程资源的作用

标准的理念之一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更要人人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生物实验室和生物实验园要进一步充实有关仪器设备,改变以往的使用模式,按照标准中关于科学探究的要求,设计好、组织好实验和实践活动;也可以充分利用生物实验室、实验园中的有关材料器具,将实验、实践活动延伸到课外甚至家庭,以便更好地发挥生物实验室、生物实验园课程资源的作用。

3.2.4将信息技术等引入生物实验室、生物实验园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生物学教师要逐渐重视将信息技术引入生物实验室、实验园,要逐步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也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模拟生物学实验和实践过程,让学生在生物学实验和实践中接触现代科技,丰富生物实验室、生物园课程资源的内容。

3.3合理开发与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

《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广泛利用学校周围的自然环境资源,自然环境资源是生物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广阔的自然界更是生物学教学的天然实验室,依靠自然界可以开展许多科学探究活动。”依据本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资源优势,充分挖掘自然环境资源的潜力,可以很好地推动一个地区生物学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如溧阳地区丰富的生态资源(国家生态示范县)、旅游资源(4a级旅游度假区)、生物多样性资源(溧阳南部山区的生物多样性)等,如能够加以合理利用,再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去开发生物学自然环境资源,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提高学生应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

3.4挖掘利用隐形的生物学课程资源

按照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不同,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显形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所谓隐形的生物学课程资源就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生物学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生物学课程资源,如学校和社会风气、家庭氛围、师生关系等,也包括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他们所了解的生物科学信息。如学生大多接种过疫苗,对有关免疫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有的学生有过饲养动物或种植植物的经历;有的学生参观过动物园、植物园等;也有的学生通过自己的一些途径,已经了解了不少生物科学的相关信息,这些都是生物学课程资源中的隐形资源,是使生物学课程密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基础。

这些课程资源,由于它们是隐形的,它们的作用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它们不构成教育教学的直接内容,但它们对教育教学内容的质量起着持久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了解这些隐性的生物学资源,从中寻找到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如合作学习方式、模拟和游戏方式等。

3.5积极开发利用生物学课程的信息技术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生物学课程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也为生物学课程的改革带来了新的发展和机遇。信息技术资源广泛应用于生物学教学,将改变学校课程资源的结构,为课程资源的优化提供动力。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技术资源”,《生物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充分重视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利用,并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和说明。将生物学课程的信息技术资源整合于生物学教学之中,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学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发展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3.5.1网络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与利用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各种教学资源在网上日益丰富起来。网络资源具有信息量大,超文本链接等特点,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兴趣和特长的学生的需求。如何有效快捷地获取网络课程资源为生物学教学服务,已成为当前生物学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具体到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应当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如学校的数据库、局域网、因特网来获取和交换网络课程信息,让学生以自主收集到的课程资源信息为基础,进行科学探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里,网络应成为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工具,促进学生发现和提出相关的问题。在学生开始进行科学探究时,网络就是他们获取学习和探究资料的平台,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的强大搜索功能,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思想交流,观察其它小组的研究,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形成师生共同讨论的平台;另外,通过计算机的强大运算功能,学生可以有效地处理研究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成果的;让多媒体网络也成为反馈学习成果的工具。

可供学生获取更多的生物学知识的和观点的相关网站有:生物引擎网网站http://bio-engine.com;生物学科普之窗网网站http://www.wilbid.go.163.com;现代生物图片库网站http://www.biogallery.yeah.net;生物天地网网站http://www.duyone.myetang.com等。利用这些相关网站的网络课程资源,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现代信息素养。

3.5.2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多媒体课程资源,一般指幻灯片、投影片、录相带、视听光盘、多媒体课件等。多媒体课程资源与传统的“印刷品“相比,具有超媒体性、互动性、智能化等优点。它的容量非常大,可以将不同媒体所记载和表达的信息融为一体,满足学习者视听等各种感官的需求。多媒体课程资源还具有容易分解、组合、检索、提取和利用的特点,为知识的获取和保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些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创设生物学课程独特的课堂教学情景,丰富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探索科学的热情,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如讲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章“人的性别遗传”时,将有关性细胞结合的内容制成Flash动画演示,可以大大增加有关理论内容的直观性,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

在合理利用多媒体课程资源时,不仅仅是把它们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更为重要的是把它们当作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如相关配套的显微投影片、显微幻灯片等;另外,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这类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色,负责好有关脚本的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避免用先进的手段教落后的思想;再者,要尽快建立起多媒体资源的数据库,拓宽校校之间多媒体课程资源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多媒体资源的利用效率。

3.5.3广播、电视等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

从广义的范围上来说,广播、电视等课程资源也是信息技术资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国已基本普及了电视,学生每天从电视上获取的生物科技信息是非常重要和直观的课程资源,如CCtV-7(农业频道)和CCtV-10(科学、教育频道)的有关节目,各地方台播出的如“探索DiSCoVeR”之类的有关节目等,都有助于丰富教师和学生的生物学课程信息,及时了解生命科学的最新进展。此外,广播、电视这些媒体上还不断有与生物学教学有关的新闻报道,如环境问题(酸雨等)、生物多样性问题(生物入侵等)、营养与保健问题(阜阳劣质奶粉案等),教师如能做个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收集,最好能录下有关声音、画面,制成音响资料,把这些资料作为学生课堂讨论的素材,这样可充分发挥它们的时效性,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做到这类信息技术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

4生物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模式浅说

生物学教师是开发与利用生物学课程资源的主体,生物学教学活动也是生物学课程的一个重要资源。就这两方面而言,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际上也就是如何把生物学课程资源引入到生物学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过程。按照段兆兵等的有关论点,结合新课程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探究性、体验性、合作性和生命性的特"点,可以有如下几种模式:

4.1实践——体验模式:生物学教材是最重要的生物学课程资源,但如果仅仅局限在生物学教材之中,就很容易陷入单一的讲授——接受模式,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充分挖掘当地独特的生物学课程资源,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生物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生物学实践过程中,自觉地把间接的理论知识和直接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

动物科学相关课程篇7

力学、热学课程是师范院校物理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而紧跟力学、热学课程而开设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是培养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的重要课程。物理教育专业学生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学习中,随着课程的深入,递归循环、指针等难度较大内容出现,一部分学生感觉较难理解,更难自己编写计算机程序实现某些略为复杂的算法,容易产生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学习无从与物理专业课相联系、枯燥无味的感觉,降低了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然而大学物理与与计算机的关系密切,物理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物理学科硕士论文,都涉及大量的计算机编程,因为物理学复杂的非线性问题已经无法找到理论精确解,只能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求解、分析、预测,另外计算机仿真实验提供了验证物理学理论、探测真实物理实验方案的可行性、验证物理数据的一种实验成本低廉、快捷的方法[1-3],因此,物理教育专业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其本科毕业论文研究以及将来可能的硕士论文研究。现有的教学研究论文中,未见定量分析大学物理基础课程成绩对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成绩的影响[4-6]。因此,选取论文作者所授课的广西师范大学物理教育专业4届5个班本科生的力学与热学课程期考成绩、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段考与期考成绩,利用相关系数法定量分析力学、热学课程成绩对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成绩的影响。

2实验对象与分析方法

实验对论文作者所授课的广西师范大学物理教育专业4届5个班本科生,其中1997级81人、1999级78人、2000级65人、2001级1班59人、2001级2班55人,选取大学一年级的力学、热学的期考成绩,力热课程开设之后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段考、期考成绩。利用相关系数法反映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成绩与力学、热学课程成绩之间线性关系的密切程度[7,8]。

3实验结果

分析所选取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成绩比例分布,考虑优秀、不及格两端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少,进行相关分析的误差较大,而良好、中等、及格分数段的学生人数较多,因此将分数S分为优良分数段(S≥80)、中等分数段(70≤S<80)、及格与不及格分数段(S<70)三段,三段中的学生人数相差不大,分别计算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成绩全部、优良分数段、中等分数段、及格与不及格分数段与力学、热学课程相对应成绩的相关系数,结果见表1、表2。可以看出,表中所有相关系数均为正值,除个别外主要分布在0.40~0.80之间,绝大部分相关系数均大于0.45,大于0.8的相关系数很少,没有大于0.9的相关系数,说明力学、热学课程成绩对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成绩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并不是特别显著,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相关性并不是特别高,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成绩还受其它因素的综合影响。

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成绩在优良分数段、及格与不及格分数段与力学、热学课程相对应成绩的相关系数几乎都低于全部分数段的相关系数,甚至出现相关系数为0.20~0.39,极低无显著性意义的现象,而中等分数段的相关系数几乎都略大于全部分数段的相关系数,说明中等分数段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成绩受力学、热学课程相对应成绩的影响要比优良分数段、及格与不及格分数段显著一些,即有一些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成绩优良的学生未必对应力学、热学课程成绩优良,也即有一些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成绩较差的学生也未必对应力学、热学课程成绩较差。力学、热学两门课程成绩各自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成绩的相关系数整体差异不大,影响的显著性相差不大。

动物科学相关课程篇8

关键词:实验动物;实验动物医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249-02

实验动物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科学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实验动物在感染,特别在是隐性感染状态下,往往会从免疫调节、代谢产物调节和与宿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等多个方面导致科学试验失败,或导致科学研究结果不准确和不可重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严重浪费,严重阻滞了实验动物行业的健康发展。作为我国最早开设实验动物专业的高等院校,扬州大学实验动物学系在实验动物专业设置、本科教学及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量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本文结合扬州大学兽医学院实验动物学系近年来开设实验动物医学课程的经历,谈谈实验动物医学的研究范畴,课程开设的目的意义,课程内容设置、讲述重点及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以期为更好地培养实验动物专业学生提供一些借鉴。

一、实验动物医学研究范畴

实验动物医学是美国兽医协会认可的兽医学范畴中的一个专业领域,其职责范围涉及作为生物医学业务活动对象的各种动物的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其中也包括探索尽量减轻科研用动物的疼痛或不适的各种方法,以及鉴定影响利用动物开展科学研究的各种因素。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培育和人工改造,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遗传、营养、环境实行控制,来源清楚、遗传背景明确,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及其他科学试验的动物。众所周知,标准化实验动物是获得可靠试验结果的有力保障和支撑,绝大多数重要的生命科学相关成果的取得都取决于以标准实验动物进行的动物试验,也正是动物试验推动了实验动物医学的发展,促使了科研工作者对实验动物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措施和防控策略,以及病原感染对科学研究的潜在性干扰,逐步形成了实验动物医学的研究范畴。

二、实验动物医学的学习和教育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实验动物医学的发展历程较短,其发展主要伴随实验动物学的发展,也是实验动物学中微生物质量控制的延伸、丰富和拓展。目前,国内外尚未有专门的实验动物医学教程,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对实验动物医学的学习主要依赖于继续教育、会议交流、通讯咨询、相关论文杂志、课题研究,以及通过从工作中学习或通过各类交叉学科的培训等方式,从而达到对实验动物医学相关内容的了解、理解和掌握,并进而推动实验动物行业整体健康发展,近些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的蓬勃发展,对实验动物质量的日趋严格,也加快了实验动物医学的发展,增加了实验动物医学再教育和自我提高的机会。

三、实验动物医学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

为系统性建设实验动物专业课程,推动实验动物科学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以实验动物主要易感病原为主体,以实验动物感染病原后的对科学研究的干扰为抓手,驱动学生深层次理解实验动物感染病原微生物对科学研究和生产检定产生干扰的危害性;促进实验动物专业学生深入理解实验动物微生物检测国家标准中规定的必须和必要检查项目的意义以及标准制定的依据;推动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动物的环境要求,实验动物设施,实验动物设施的建设及实验动物的饲料、饮水和垫料管理等授课内容;进一步明确实验动物标准化对生命科学相关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课程内容和设置

1999年,扬州大学依托兽医学院,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率先设置了实验动物学专业,经15年的探索和经验积累,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方向,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性人才,为我国实验动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实验动物学》是实验动物专业的主干课程,其主要讲述实验动物学相关概念、实验动物的环境与设施、实验动物遗传、繁殖与繁育体系、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及常规实验动物等内容。因课时量限制,实验动物的微生物质量控制基本不作讲述。然而,近些年来全国实验动物微生物的质量检查结果不容乐观,实验动物群体如啮齿类动物感染重要病原的比例仍然较高,且经常能听到客户对实验动物质量问题的反馈,这已经对实验动物行业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因此,为从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角度更好地掌握实验动物学的内容,及时发现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规避其影响科学研究的风险,减少人、财、物力的浪费,扬州大学实验动物学系于2010年开设了《实验动物医学》课程。由于没有参考教材,讲授内容主要依据《Laboratoryanimalmedicine2ndedition》和《naturalpathogensofLaboratoryanimalstheireffectsonResearch》两本英文原版书籍,同时结合国外著名大学实验动物机构网站以及扬州大学实验动物学系的相关研究结果,自编了《实验动物医学》讲义。以啮齿类动物(大鼠、小鼠、仓鼠、豚鼠和兔)、犬及非人灵长类动物为对象,主要讲述病原特性、流行病学(重点讲述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品系)、临床表现、病理变化、诊断、防控,着重阐述病原感染对科学研究的干扰。目前,课程设置为40个学时,其中理论课24学时,实验课16学时,实验课程紧扣理论课程,实验课主要以病原模拟感染实验动物,从临床表现、诊断和对科学研究产生干扰等方面进一步掌握理论课程所授内容,较好地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五、教学体会

自2010年起,扬州大学实验动物学系自设了实验动物医学课程,坚持从英文原版书籍及原始文献中汲取营养,坚持不断修改教学大纲、完善教学内容;坚持以更好地掌握实验动物专业内容和技能为宗旨,从无到有,由点到面,逐步积累,初步形成了实验动物医学的课程体系,明确了授课的侧重点,有效地补充了本专业的授课内容,丰富了本专业的教学内容,拓展了实验动物专业的研究方向。我们认为,要上好实验动物医学这门课,首先要充分了解实验动物学这门主干课程,实验动物学课程是本专业的基石,充分掌握实验动物学课程内容,才能更好地有侧重点地阐述实验动物医学的相关内容;其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跟踪实验动物病原的研究进展,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大纲及授课幻灯,挖掘与本专业相关的经典案列,活跃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坚持理论课和实验课相结合,理论课讲解概念、方法和基础理论知识,实验课以动物实验推动学生进一步理解理论课的内容,相辅相成。经过5年的探索,我们初步建立了实验动物医学课程的讲授体系,促进了学生对实验动物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师生反映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隋丽华,范薇,杨敬,等.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抽样调查及分析[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08,28(4):259-62.

[2]李厚达.实验动物学[m].第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3]熊忠良,赵海忠,甘伏生.实验动物在兽用生物制品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J].畜牧与兽医,2011,43(1):84-87.

[4]JamesG.Fox,LynnC.anderson,Franklinm.Loew,Fredw.Quimby.Laboratoryanimalmedicine2ndedition[m].California:academicpress,2002.

[5]DavidG..Baker.naturalpathogensofLaboratoryanimals-theireffectsonResearch[m].washington:aSmpress,2003.

[6]mcCaskeySJ,Rondiniea,ClinthorneJF,etal.increasedpresenceofeffectorlymphocytesduringHelicobacterhepaticus-inducedcolitis[J].worldJGastroenterol,2012,18(13):1459-1469.

[7]高正琴,岳秉飞,贺争鸣.首次从中国小鼠中分离到肝螺杆菌及其鉴定[J].中国共患病学报,2008,25(3):210-213.

[8]ZhangQ,XuX,YuanY,etal.ipS-1playsadualfunctiontodirectlyinduceapoptosisinmurinemelanomacellsbyinactivatedSendaivirus[J].intJCancer,2014,134(1):224-34.

动物科学相关课程篇9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初中科学这门课程能够增加学生的科学知识,有利初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学生学好科学这门课程具有很大的帮助,教师要在科学课堂上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篇文章主要对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就如何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给予相关的策略。

一、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1、课堂教学没有以学生为主体

随着教育部不断的改革,形成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在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科学教师的教学模式没有充分的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一些教师在科学课堂上,教师根据自己上课前准备好的教学内容,不顾学生是不是能够理解,机械式的传授知识,学生也只是机械的接受,不能够将教师所讲的内容全部的理解。教师这种只是传授课本上知识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课堂的主体性,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不能够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

2、缺乏对初中科学实验的重视

初中科学课程涉及到物理、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学习这些基础知识时离不开实验,通过实验才能够更好的让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在许多初中课堂教学中对实验教学的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科学实验教学对初中学生发展的重要性。科学课本上的实验内容,教师只是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和结果给学生读一遍,并没有组织学生一起进行实验,不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初中学校缺少对科学实验设备的投资,因为缺乏相应的实验设备,就是教师想要带领学生开展实验教学,但也因为没有实验设备只能根据书本教学。

3、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

一般教师会比较精通一门课程来进行教学,但是初中科学这门课程涵盖了生物、物理、化学等相关的知识,现在学校的科学教师对科学课程中的一些内容还不够熟悉,也就不能够很好的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不利于提高初中学生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有一些科学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落后,缺乏创新性,不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不高[2]。

二、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策略

1、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初中科学教学课堂上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常见的动物》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提问,如我们生活中主要有哪些动物?这些动物的特点你们知道吗?先让学生彼此之间进行讨论,然后在回答教师的这些问题。教师在播放一段动物世界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不容易见到的动物,例如老虎、大象、狮子等,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将课本上一些常见动物的特点,生活习性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到讲台上模仿自己喜欢的动物,可以模仿动物的声音,也可以模仿动物的走路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更多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动物的生活特点,提高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3]。

2、加强对初中科学实验的重视

要不断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不断加强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视。教师和学校领导都要增加对初中科学实验重要性的认识,学校领导要加大对科学实验设备的投资,给科学教师提供完善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教师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开展相关的实验教学,例如在学习《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这一节时,教师先不要急着把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告诉学生,而是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教师给学生准备好电阻、电压表、电流表以及电源等实验器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在讲台上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讲解,并且指导每个小组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学生们分工合作,有的连接电路,有的记录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最后小组同学通过分析得到的数据总结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最后老师再进行总结。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还能够加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科学课堂的有效性。

3、加强对科学教师队伍的建设

初中学校要加强对科学教师的培训力度,让科学教师全面掌握科学教材上所涉及的不同科目的相关知识,不断完善对科学教师队伍建设。科学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来提高科学教学的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地球和宇宙》这章时要结合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形状,地球、月球、太阳的相对位置关系,动画演示日食、月食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更能深刻的了解所学到的知识。教师还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如在学习《物质的变化》这以节时,教师可以结合环境保护来创设教学情景,教师可以说环境保护是现在非常热点的一个话题,空气中含有So2,它的变化将对环境造成很大的伤害,教师通过介绍历史上因为So2所产生的烟雾和哮喘事件,来讲So2变成酸雨的过程,增加学生对这种有毒气体的认识,这样也提高学生对学习物质变化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4]。

结束语:

初中科学这门课程对初中学生认识科学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加强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不断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初中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初中科学教师要及时的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提高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对科学实验的重视,以及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创新科学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初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吴昊19840110男浙江义乌汉族中二本科科学教育

参考文献:

[1]裘海峰.基于学生认知起点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浙教版科学《物体为什么会下落》教学片段分析[J].物理教学探讨.2011,09(09):58-59

[2]孟兴,胡碧刚.借“教学设计”追求“有效教学”――在科学教学中追求“有效教学”的一些理解与实践[J].教师.2013,09(18):89-90

动物科学相关课程篇10

关键词:材料物理性能教学改革新材料产业化形式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241-02

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新材料是材料工业发展的先导,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材料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与新材料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在传统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一批具有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称为新材料。任何新材料从研发到生产使用过程中都离不开科学的分析检测手段,材料物理性能分析方法是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因此,新时期材料科学研究工作者必须掌握材料物理性能理论,并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材料物理性能》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增强材料类专业学生解决分析材料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适应新时期材料科学发展需求。基于新材料产业化形式与该课程课堂教学特点,我校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入手对材料物理性能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以期使新材料产业化形式下的材料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科研与实践能力。

一、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性质

材料物理性能课程主要涉及材料的电学、热学、磁学、光学以及热电学等性能。该课程主要研究上述各种物理性能的本质及其随着外界条件改变的变化规律和外界条件对性能的影响机制等。在此基础上,掌握各种物理性能的表征手段和方法。

材料物理性能课程内容抽象,不仅涉及到传统的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还涉及到功能材料的相关知识。如果仅仅是以讲授原理方面知识为重点或主体,一方面课堂教学内容枯燥,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我们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教学方法,并对其进行实施与研究。

二、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新形势下材料类大学生的科学实践与创新能力,材料物理性能教学除了应该具有科学研究方法外,还势必要将具有引导性、实时性、前瞻性的问题引入到教学中,我们将该方法称之为“实事教学法”。该方法的使用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该方法的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阐明课程主线

该方法实施的前提是学生首先掌握该门课程的学习内容主线,即让学生掌握课程涉及到哪些材料及其相关物理性能分析方法。通过网络期刊等资料的查询,了解新材料的研究动向,例如新能源材料、光电材料、电磁材料、纳米材料等新兴领域研究的成果,并且总结课程学习与新材料研究和开发的相关性。利用4学时介绍课程的总体概况及相关物理性能的特点,让学生对课程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a上设置课外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设定一个物理性能研究方法,通过查询资料获得该物理性能方法的应用对象或范畴,然后利用2学时按照小组进行汇报。带着问题有学习课程内容,即可以加强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又可以提高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

(二)依托于现有的科研环境和条件

在学生对课程有了整体的认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本教学单位的科研资源,将课程的学习与现有的科学研究结合起来,这样让学生做到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程教学中将本教学单位的相关科学研究工作引入到课堂中,通过对现有实例进行分析。

例如在热学性能学习中,各种转变包括熔化、凝固及固态相变产生的热效应,使金属及合金的热函、热容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正是利用这一特征,可以研究材料相变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利用本单位的Sta409pC示差扫描量热仪对玻璃陶瓷Cao-al2o3-Sio2-Ceo2的相变热力学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该玻璃陶瓷体系进行热分析测定,获得热分析曲线,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该玻璃陶瓷体系的相变活化能,从而确定相变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利用热分析技术可以测定材料的相变点,这样可以科学合理的制定新材料的合成或者加工工艺,便于增强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度。

(三)开展第二课堂

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有条件的课程在实验室完成,实践操作环节有助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对电学性能中电阻测量的学习中,我们完全可以在物理实验室进行,一边讲解理论,一边让学生进行电路的连接。学生通过直观地数据能够更好地理解单电桥和双电桥电路在测量电阻中的特点及区别,这样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以教学方法为背景进行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以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为目标,以掌握新材料研究和应用发展为导向,结合课程的内容及特点和本教学单位情况对课程进行合理化设置。表1是依据“实事教学法”而设置的《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方案。

四、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教学与新材料产业化进程的关系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低碳生活、清洁能源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这就对新材料的性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材料主要以功能材料为主体,其研发和应用过程中离不开物理性能分析方法。因此,材料物理性能课程可以利用新材料进行丰富与扩展,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学生是新时期材料研究和生产的后备力量,将会成为新材料产业的主力军。为此,提高材料类大学生对材料物理性能分析方法本质的认识和理解非常重要。材料物理性能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加速新材料产业化的进程。新材料产业化必将促进材料类大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并增加学习主动性。

五、结语

我们从《材料物理性能》课程本质和特点出发,结合新材料发展动向,进行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突破了传统的单一讲授形式。“实事教学法”的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我们虽然在《材料物理性能》课程的教学中获得了一些经验,但是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为新材料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项目(JYLY2014-01)与佳木斯大学教育科研项目(no.JKa2013-001)资助。]

参考文献:

[1]马向东.《材料物理性能》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19)

[2]江民红,张潇燕,陈国华,等.新世纪材料物理性能实验课程的教学平台建设与实践初探[J].高教视窗,2008(3)

[3]李享成,邓承继.“材料物理性能”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冶金教育,2010(5)

[4]LijieQu,BinLi,Jingwang,YuemeiGu.applicationofDSCtechniqueinStudyofGlassCeramic.advancedmaterialsResearch,2010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