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节日的差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0:01

中西文化节日的差异篇1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传统节日;体现

中西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各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各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形成第过程。节日是具有特殊社会文化意义而需要纪念的日子,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总结和延伸。该民族的每个民族节日,都具体地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反映该民族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中西传统节日习俗差异直接体现中西文化差异。

一、中西文化差异在传统的民族节日中的体现

1、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的不同。除了共同的节日,如新年、国际劳动节等,各自还拥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中元节等。西方国家有情人节、愚人节、复活节、狂欢节、万圣节、圣诞节、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等。

2、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起源不同。中国古代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因而有:“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勤劳的中国人民在终年劳作的过程中掌握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总结出四季和二十四个节气,形成了以节气为主的传统节日。例如,春节,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再有,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西方国家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传统节日与宗教有关,例如,情人节是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复活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圣诞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西方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3、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庆形式不同。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以家族、家庭内部活动为中心,讲究合家团圆,带有等级制、封闭式、家族式的封建社会特征例如中国的除夕夜,。全家要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只是家人团聚,不会邀请外人。而西方的节日,经常会邀请朋友共庆节日,表现出互动性、众人参与性、狂欢性,崇尚个性张扬,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都是如此。

4、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礼仪不同。中国的节日宴席,家族长辈或贵客一般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团团围坐在饭桌旁,有等级区分。餐桌上酒、美味佳肴是必不可少的,大家一起吃、喝,相互劝菜、夹菜和劝酒,有一种浓浓亲情的气氛。而西方人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有“女士优先”的习惯,用餐时讲究坐姿端正,吃饭优雅,吃饭发出声音被视为粗鲁了。

5、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观念不同。吃喝是中国节日的永恒主题,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是以健康长寿为目的,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良好愿望,认为通过饮食可以实现。西方的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信奉上帝,祈求上帝保佑,节日习俗以玩乐为主题,主要是因为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快乐为目的,并通过宗教和娱乐活动来实现。

6、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饮食不同。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将吃看作头等大事。节日更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而且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特色食品要求,以区别于其他节日。如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饺子、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注重食物的营养,西方节日食品主要是烤火鸡、牛排、水果沙拉、甜,主要目的在形而不是吃。

7、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的色彩不同。在中西传统节日中颜色的象征意义在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更大。红色,是中国文化中的崇尚色,象征喜庆和吉祥之意。喜庆日子要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红福字。而西方文化中的红色,是“火”与“血”的同义,象征残暴与杀戮。白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有悲凉之意,常用于丧葬礼中。而西方,白色的象征着纯洁、高雅、无邪,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不同文化之间的颜色象征意义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的产物,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8、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的目的不同。绝大部分中国人在传统节日都拜祭祖宗。祭祖活动、烧香拜佛是中国节日重视的传统祭祀节日内容,祈求祖宗保佑全家老幼平安,出入顺顺利,长命百岁。西方节日最主要的活动内容之一是敬神,感谢上帝的恩惠,虔诚地祈求上帝继续赐福于人类。

中西传统节日及其习俗有明显的差异。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主要源于岁时节气,烧香祭祖,祈求吉祥幸福,以吃喝为主要内容,追求健康长寿,红色为节日的最爱。西方的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信奉上帝,以玩乐为主,注重于情感友谊,追求健康快乐,通过宗教活动和娱乐形式来实现。不同民族传统节庆的形式,是由该民族的文化体系的生存形态和生活方式决定。

二、中西文化相互参透

传统民族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发挥着传承文化的积极作用。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但较为封闭蕴含有太多的伦理色彩。西方传统节日的节日氛围上很好,节日娱乐性强,但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不论两者之间有多大的差异,中西文化传递的都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朋友的祝福。如西方人上午见面说:“Goodmorning!”,祝愿时说:“GoodLuck!”。西方的新年,人们说得最多的是“HappynewYear!”,中国的春节,人们相互祝福“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中国有七夕节,西方有情人节,中国有中元节,西方有万圣节,中国有敬老节重阳节,而西方有父亲节、母亲节。中国有除夕夜,西方有平安夜。中国有农历新年,西方有圣诞节。中西之间有着不同之处也有天然相同之处,两种节日文化互相渗透、彼此影响。随着中西文化、经济交流日趋频繁,西方节日越来越受到中国年轻一代的欢迎,特别是圣诞节、情人节,而中国的春节、中秋节等同样得到世人的青睐。

三、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对中西交流的意义

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中西交流日益频繁。中西文化差异成为了中西传统节日跨文化交汇与移植的最大障碍。通过了解中西传统民族节日折射出的文化差异,在国际交流中克服文化差异,避免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达到更有效的融合。当今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中国正在崛起,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开始走出国门,向世人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魅力,中国人也开始了解西方节日文化的迷人之处。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要坚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克服陋习,在适当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精华的同时,既不崇洋,也不固步自封,不迷失自我。在“全球化”的今天,为我们展开中西文化对话,为中西文化交流更健康快速的发展,为积极参与人类现代文化共构,为人类平等、自由与和平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於奇.世界各国节日比较[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2]李露露.中国节[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3]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J].绥化师专学报,2003,(1).

[4]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中西文化节日的差异篇2

摘要:本文从语言中的中外文化差异、食物上的中外文化差异、节日上的中外文化差异、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异四个方面来讨论中外文化差异,分析了文化差异的现象和形成的原因,讨论了中外文化差异。

关键词:文化差异;食物;节日;日常谈话;语言

有一则趣谈:一所国际公寓闹火灾,里面住有犹太人,法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犹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箱,法国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国人则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国人则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这一趣谈反映了一个事实: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

文化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文化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那部分,因此也称之为硬文化。相对来说,精神文化就是软文化,而软文化则是文化的深层结构。中西方硬文化的差异一目了然,但处于深层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则须进一步辩证分析。中西方软文化的不同决定硬文化的差异,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正在于此――即作为文化的深层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中西文化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很复杂的。

结合笔者多年与留学生交流的经验,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中外文化差异:

一、语言中的中外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在英语与汉语的文化上,语言上很多文化差异的例子。比如cat猫,中国人喜欢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且带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语言文化中,cat用来比喻坏心眼的女人。与cat有关的成语有:likeacatonahottinroof(坐立不安);itrainscatsanddo~(倾盆大雨);fightlikecatanddog(吵吵闹闹)。hare野兔,但有时变成了“野鸡”。而汉语中的“野鸡”又与“野妓”谐音,结果成了俗语中的“娼妓”。在《罗米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戏剧)中,mercufio讥讽老乳母为娼妓时的对话:Romeo:whathaveyoufound?mercufio:nohare,sir.罗:你发现了什么?墨:倒不是野鸡,先生。JohnCanbereliedon.Heeatnofishandplaythegame如译为约翰不但可靠,不吃鱼,还玩游戏是误译。其文化内涵是:英国历史上宗教斗争激烈。旧教斋et(星期五)只许吃鱼,新教则这天拒绝吃鱼,表示忠于新教,“不吃鱼”就成为了“忠诚”之意,“玩游戏”变成了“遵守规则”。Hameduck跛鸭,文化含义为:将卸任而未重新当选的官员或破产的证券投机者,残废无能的人,说这些人失败后,垂头丧气,一瘸一拐地走出来,活像一只“跛鸭子”。owl猫头鹰,英语中有“聪明”的象征,如aswiseasaowl、awiseoldowllivedinanoak;但在汉语中,猫头鹰表示不吉利,常与死人有联系。

二、食物上的中外文化差异

“民以食为天”,从一个国家的饮食习惯,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文化,了解饮食文化的差别,可以看到许多文化差异。当今世界上有三大饮食体系:中国饮食体系、法国饮食体系和意大利饮食体系。从中国的饮食体系来看,特别注重形式,所以中国人讲究“色、香、味”,在中国的烹饪上,各类菜系千变万化,食材多种多样,方式丰富精彩,但都讲究形式,这是一个本质特色,也反映出中国文化种形式。而就法国体系和意大利体系为代表的欧洲美食体系来讲,并没有过多注重形式,注重的是质量。跟中国的饮食相比,欧洲饮食没有那么多千变万化的花样,但特别注重的是饮食的质量,比如营养的搭配、保留等。这点区别也是中国的饮食和西方的饮食的最根本的区别。

另外从用餐的工具来看,中国的饮食和西方的饮食也有很多的区别。中国人用的是筷子,西方人用的是刀叉,筷子和刀叉的使用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筷子是大家一起坐在一起共同进餐,食物是装在碗盘里共通分享的,并没有分配食物属于谁,从而形成了一种集体文化,所以在中国流行集体主义。而西方的刀叉制度,必然导致食物是必须先进行分配的,每个人都吃自己盘子里已经分配好的食物,所以西方流行的是分配以后形成的个体主义的个人主义,强调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清晰的产权关系,强调独立性。

三、节日上的中外文化差异

中国与西方在节日上也有很多的文化差异,中国与西方都有大量自己特色的节日和假日。但从根本上来说,二者有一个根本区别。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在中国的节日中,有了鲜明的农业文化的特征。由于自古以来,中国的农业都是靠天吃饭,所以气候又跟农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的节日跟农业、气候有了密切联系。比如中国的清明节、端午节、春节等都是气候、农业的重要标志。

四、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异

在日常谈话中,中国文化跟西方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中国文化强调集体文化,希望大家都好,于是会关心对方的生活,没有隐私的概念,所以打招呼习惯说“你吃了吗?”“去哪里?”,跟人聊天很容易问“什么时候结婚?”“一个月赚多少?”而这些问题在西方文化完全是忌讳的。西方强调的是个体的独立性,强调隐私权,打招呼简单的“Hi”“Hello”“Howareyoudoing?”就可以了,都不带实质性的问题。(作者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沈立文.试析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障碍[J].广州师院学报.1998(10)

[2]朱俊.英汉文化的差异与翻译[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02)

中西文化节日的差异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西方文化差异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语法、词汇的教学,主要是一门语言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要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语言特点。对于初中英语的教学,一定要融合西方文化,将西方文化渗透于初中英语教学当中,让学生通过文化的了解,激发英语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于初中英语学习的理解更加容易、深刻、全面,而且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还能拓展知识面。

1西方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

首先,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对于各个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的表达有所不同,中西方之间文化的差异会可能会使学生在学习初中英语的过程中对于语言的理解有所偏差。有时我们对于一些英语语句的翻译,会很难理解,但是了解其中的语言环境后,就会觉得理所当然。因此,在学习初中英语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西方的文化环境,理解起来会更加容易。

其次,将西方文化融入初中英语的教学当中,不但有助于学生对于英语语言学习的理解,而且能够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通过异国他乡的文化差异喜欢英语的学习,提升英语教学的课堂气氛,而不是枯燥的词汇、语法的背诵。要让学生先去理解,再去记忆,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课堂效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而不单单是为了考试去学习英语。

再次,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广泛拓展,了解西方文化的作用愈加凸显,英语学习是学习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必然的途径。初中英语教学中融入西方文化的环境也将成为一个趋势,比如一些英文的文章、语句可能会更多地融入国外的文化特征,这样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才会更加实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尽可能多地引入西方文化的环境内容,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拓展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的理解。

最后,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的时候,不但要教授学生英语语言的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让他们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提升学生的世界意识。

2初中英语教学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将其作为一个语言交际的工具。仅仅学会英语的听说读写是不够的,要真正地能够去运用它去交际。而在交际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去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最常见的也是我们最初接触到的就是日常的生活用语,比如在平时的打招呼、互相寒暄、问候、称呼等,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其表达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西方国家打招呼的用语常常是“Hello”、“Howareyou”等,而中国人往往会说“你吃过了?”、“你去哪儿?”,如果你以这样的方式翻译过来问外国人,他们往往会理解偏差,会感到茫然。中国人在寒暄的时候往往会问“你今年多大了”、“在哪里上班”等等,而在西方国家,个人的年龄、工作单位、婚姻状况、地址等都属与个人的隐私,是不能够随便问对方的,他们常常以健康、运动、天气状况等作为谈论的话题,因此在交际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其中的差异。在称呼上中西方文化也有所不同,比如称呼老师的时候有些人常常用teacher加一个姓氏来称呼,而西方国家称呼其为mrs、miss。

中西方国家在平常的生活习惯上也有所差异。在日常生活中,西方国家的人常常会借用生活中的事物或者动物的特征来形容人的行为或特征,如英语中“Youarealuckdog”,如果你直接翻译的话可能是“你是一个幸运的狗”,会觉得是一句骂人的话,但真实的翻译却是“你真是个幸运儿”。中西方的思维习惯也存在差异,如汉语的表达主要是主动语态,而西方人喜欢将行为、承受者或者结果作为叙述表达的视点,所以英语表达中会广泛地使用被动语态。

然后就是在中西方的节日方面有着显著的文化差异,除了newYear’sDay是中西方国家都有的节日,中西双方还各有独自的节日,比如中国的春节(theSpringFestiva1)、端午节(DragonBoatFestival)、中秋节(mid-autumnFestival)、七夕节(tanabatafestival)等,以及西方国家的愚人节(aprilFool'sDay)、情人节(Valentine'sDay)、圣诞节(ChristmasDay)、感恩节(thanksgivingDay)等。中西方在不同的节日里的风俗习惯也不同,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也要了解中西方国家节日文化的差异。

3初中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的渗透措施。

对于初中英语的教学,首先要明确其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而不仅仅是词汇的背诵与语法的应用,英语的教学不是为了考试而教学。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念要转变,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英语社交能力,需要注意西方文化对英语教学的渗透作用。

其次,教师要注重英语教学的教学方式,可以多引入多媒体教课方式,展开一些西方文化知识的了解,进而增加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以及对国外文化的认识,使学生能够将西方文化与英语学习相融合,以提高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

4小结。

西方文化的渗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强化是英语教学的必然趋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西方文化的渗透来教学初中英语,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他们的知识领域,促进他们对于英语语言的理解能力以及认识到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吴静寒,赵飞.英语教师该如何实现英语教学中文化的渗透[J].时代文学,2010,(10):112-114.

中西文化节日的差异篇4

[关键词]中西方节日文化软实力民歌

引言

伴随经济全球化,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西方节日对中国的影响与日俱增。许多年轻人对中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不甚了解也缺乏激情,却盲目地追求庆贺西方节日。西方节日的涌入带动了相关商业活动的发展,激发了人们对于国外生活的向往,而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却日渐被冷落,与之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濒临消亡的危险。有学者质疑中国的节日能否同样影响外国友人,推动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如何能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2006年12月来自北大等名校或科研单位的十位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圣诞节”问题的看法》,提出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的表现根本原因是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他们呼吁国人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①。面对西方节日的冲击我们虽应以开放的态度了解西方节日以扩大对外交流。但同时更要树立中国文化的主位性,关键是使国人深入了解中国节日的起源、特色,及其反映的民族心理、民族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探索其折射出的文化底蕴。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中西方节日比较

1.中西方节日所呈现的差异

(1)节日命名方式差异。中国节日多以“岁时节令”命名,西方节日多以宗教人物和事件命名,反映了中西方节日文化的世俗性与宗教性的差异。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存依赖于土地。农作物的长势是百姓心情的“调控台”,而农作物的长势势必受节气的影响。因此,中国传统节庆多依照农历节令产生。中国最重要的节日——“年”即是如此。按照古书记载,“年”本身就包含有五谷成熟、丰收的意思。又如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端”是开始的意思。《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所以“端五”也可写为“端午”。再如八月十五谓之“中秋”,又名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还有七夕是农历七月初七,重阳为农历九月初九,腊八为农历十二月初八。

西方主要流传了宗教性节日。统治西方人们思想和道德的基督教受到了广泛的尊崇。因而围绕基督教的各种宗教活动被人们作为最重要的节日延续下来。集中表现为复活节、大祈祷日(丹麦特有的一个宗教节日)、耶稣升天日、降灵节、圣诞节等。此外,西方国家也不乏有些为纪念曾为民族或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人而以其名命名的节日,如哥伦布纪念日(又称发现日),情人节,卡蒙斯日(即葡萄牙国庆日),圣马力诺节(即圣马力诺国庆日)。

(2)崇拜对象及崇拜方式的差异。西方节日主要体现对上帝的崇拜。因为基督教世界里神只有一个——上帝。西方宗教节日的庆祝因各国风俗而异,但必不可少的项目是做礼拜或洗礼等宗教活动。复活节的日出礼拜可追溯到古代庆贺日出的春节活动。复活节期间穿新衣服象征新生活的风俗来自早期基督教徒于复活节举行的洗礼活动。在耶稣升天节,信徒们要去教堂望弥撒,或早起去聆听唱诗班的晨唱。天主教会举行庆祝耶稣升天节的弥撒。在圣灵降临节中节日庆祝活动要从教会特别主日礼拜延伸到街头的表演和狂欢,在这个节日行洗礼和坚信礼对基督教徒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圣诞节前夜人们前往教堂做晚弥撒或晚礼拜。

中国节日最重要的文化特征是具有极强的世俗性及泛神性。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社会是建立在人文精神与自然崇拜相结合的基础之上的,其基本的哲学思想是主张神灵与人二者之间和谐共处,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因中国地大物博,国人崇拜神的种类、方式、祭典仪式与西方有很大差异。在古代春节来临人们要举行腊祭祈年活动。腊祭祈年既为祭祀先祖、百神,又使农民在农事之余得以休息和娱乐,并祈望丰收。再如上文提到的“腊八”也是人们在丰收后举行盛大祭典大拜天地祖先。腊祭所拜之神据文献资料所载有:先啬神、司啬神、农神、邮表畷神、猫虎神、坊神、水庸神和昆虫神。

(3)中国的饮食文化与西方的送礼文化。中国这样一个传承千年餐饮文化的泱泱大国在重要的传统节日中自然少不了特色美食。饮食文化不仅仅是关于饮食本身的文明成果,而且内化为一种具有信仰、禁忌等文化意义的民族心理,成为文化的隐喻象征符号体系。大年初一第一餐各地所吃颇有讲究:湖北团风人喝鸡汤象征平安;江西鄱阳人吃饺子和鱼意为“交子”和“年年有余”;福建闽南人吃面寓意年年长久;台湾人吃“长年菜”寓意长生不老;关中、河南部分地方吃饺子与面条同煮的饭叫“金丝穿元宝”、“银线吊葫芦”。中秋节吃月饼,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用月饼寄托思乡之情。正月十五吃元宵象征团圆吉祥。“腊八”喝腊八粥延年益寿。端午节吃粽子为纪念屈原;寒食节吃寒食纪念介子推。

而西方的节日食谱很少有特定的文化意义,且许多节日的食谱相近。可以找到特别的象征意义的要属情人节的巧克力,象征甜甜蜜蜜、美满幸福,可它主要不是作为食物而是作为礼品表达其象征意义的。真正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复活节”的彩蛋,因为基督教把彩蛋当作新生命的象征,基督复活的象征。

虽然西方节日的饮食文化没有中国的博大精深,但他们节日送礼文化却传达了特有的民族精神。每年送礼之王当属圣诞老人。他是整个西方文化精神传达的使者。圣诞节的活动就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给予与获取。“父亲节”、“母亲节”,孩子们送鲜花或小礼物以表达他们的爱和感激之情。“情人节”,不仅爱人间而且朋友间互送礼物。这些小礼物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

(4)中国人重视亲情,关注国家发展,西方人崇尚个性张扬,关注自身的快乐。中国节日多以家庭、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节日里全家要吃团圆饭,要阖家共渡。中国人强调“有福同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喜欢与亲友分享自己的喜悦之情,互送美好祝福。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活动大多展现出中华民族强烈的家庭观、民族观和社会群体观念,如除夕吃团圆饭、春节期间拜年、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赏月吃月饼等。中国人讲究举国同乐,普天同庆,要“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紧密相连。因为这样的心理中国才能连续二十多年组织强大阵容的春节联欢晚会。在春晚中回顾过去一年的收获与成就,传达真挚的祝福,表达对国家最美好的祝愿。

西方人在节日中十分注重“个性的张扬”。在风靡欧美的狂欢节中每个人都充分张扬自我,释放自我。狂欢、游行和聚会是西方节日中重要的自我释放方式。在宗教和历史的影响下,西方人追求欢乐,也通过忏悔、内省或祈祷净化个人灵魂,寻求自我解脱,他们更关注个体的心理体验和感受。

2.中西方节日所呈现的共同点

(1)两者均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各国人民都庆祝新年的到来,都向亲友表达良好的祝愿,对未来生活有美好的期待。

(2)两者都传承尊老爱幼的文明火种。中国有敬老节、重阳节。老人为后来人创造优秀文化,精湛工艺,他们挥洒汗水而奠定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根基,因此中国人讲究不能忘本。西方人同样感激辛勤抚养自己的父母。西方的父亲节、母亲节就是对所有父母的价值的肯定。

(3)两者都敬仰纪念重要的历史人物。中国有端午节、寒食节,西方有哥伦布日、圣露西节,纪念人们心中的英雄。

(4)两者都追求完美的爱情。西方有为忠于爱情的人们设立的情人节,而中国有牛郎织女鹊桥会的七夕节。人们都利用这样的节日向自己的爱人表达爱慕之情。

(5)两者都有对富足生活的渴望。中国有腊八节,西方有感恩节。无论在以农业还是畜牧业为基础的国家,人们都希望自己一年的辛劳有所收获,渴望过上富足舒适的生活。人们借此节日感谢神灵的保佑,犒劳辛勤的劳动者,祈祷来年风调雨顺,衣食无忧。

结论

1.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民族艺术体现重要价值

就节日本身而言,因各国迥异的历史而存在差异,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种类颇多,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体现了我泱泱大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历代信奉的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思想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在现代的建设和发展中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的饮食文化显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勤劳和善良。中国人重家庭,重亲情,关注国家命运的传统彰显出中国人强大的凝聚力,是国家坚实、强大的基础!是国家蒸蒸日上的不竭动力。因此传承中国传统节日,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西方节日有着诸多差别也呈现出许多共同特征,表现了人们共同的心理取向和价值取向。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在汲取西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为我所用的同时要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踏出国门。中国与法国、俄罗斯互办国家年使中国文化得以展示于世界舞台上,吸引更多外国友人关注了解中国文化。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巧妙途径——民族艺术。人们都有对艺术、对美的追求,因此民族艺术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因民族意识的差异所在,文化交流中我们不妨求同存异。首先根据各族人民共同的民族心理、价值取向用我们的民族艺术感染外国友人,引起他们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而后逐步传播中国文化,用中国的优秀文化影响与我们相距甚远的西方文化,跨越国界,消除隔阂,从而为我国经济的跨国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运用民歌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

笔者在研究民歌的过程中发现民歌作为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优秀载体,从而在文化和经济发展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民歌是广大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作的结晶,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的民族心理、价值取向。基于上文对于中西方节日比较得出的中西方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民族心理,可知民歌中所展现的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对富足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英雄人物的赞美必然能够引起外国友人的共鸣。外国民歌也具有记录人们多姿多彩的生活和表达人们美好心愿的作用。同时,中国民歌内容极其丰富,它所展现的中国独特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对国外友人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因此民歌能够担当起中国文化传播的桥梁,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确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注释:

①周锋利等.倡议书“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圣诞节问题的看法”[oL]http://.cn/s/p/2006-12-21/103811850958.shtml,2006,12.

参考文献:

[1]盖国梁.节庆趣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宋兆麟,李露露.图说中国传统节日[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西安公司,2006.

[3]朱子仪.西方的节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李丽敏.论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回归[J].鸡西大学学报,2009(8).

中西文化节日的差异篇5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高中英语教学教学模式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将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相结合。高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在文化比较和文化交际等方面组织跨文化交际的高中英语教学活动。以此培养高中生的文化差异意识、文化空间意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在任务设置中体现对学生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

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高中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引导学生寻找中西文化差异。在高中英语教材中涉及到“Differentcountrieshavedifferentfestivals.”的文化差异提示。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进行任务设置,让学生列出4个中国传统节日,通过分组讨论自己喜欢的节日,并说明原因。在学生讨论之后,发现很多学生就在各国文化交际方面出现了错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将中国传统节日用英语表述。有的同学将端午节表述为“DragonBoatFestival”、将清明节表述为“tomb-sweepingDay”或者“pourBright-nessFestival”。针对这样的表述情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了解,要知道在汉语中的“龙”与“Dragon”是不能对应的,从英语表述上来看,端午节成了龙舟节,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曲解。清明节的翻译表述也存在一样的错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语言体系中,文化内涵不是对等的,由于这些节日均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英语语言系统中很难找到相适应的词汇进行相关表达,要让学生掌握音译的有效处理方法。

二、在文化比较中加强学生文化空间意识的培养

在高中英语教材中涉及到很多有关“Festivals”(节日)与“Celebrations”(庆典)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对节日、相关人物、季节以及事件等关系的介绍,初步诠释了世界各国节日文化,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需要满足跨文化交际教学需求,在进行文章讲解的同时,还需要让学生亲自去进行相关节日的了解。

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列出3个以上英语国家的节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对这些节日中的相关人物和节日起源进行了解和学习,然后思考中西方节日的差异有哪些。在进行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因为很多学生对西方国家的节日都较为熟悉,比如像Valentine’sDay、ChristmasDay、allSaints’Day等等,但是在学生进行中西方传统节日差异的时候,一部分学生认为英语国家节日与宗教有较多的关系,中国传统节日则与自然变化有关系,比如我们国家的“mid-autumnFestival”“SpringFestival”等节日都是与相应的季节有关;而且西方国家的节日与中国传y节日注重家人团聚不同,他们更为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释放。要知道学生提出的这些观点已经上升到价值观、哲学观的层面,学生在进行中西方传统节日讨论的过程中,能对相关文化背景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空间意识。

三、在文化交际模拟中进行学生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为了能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初步培养,教师可以在利用“Festivals”(节日)与“Celebrations”(庆典)相关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相关活动。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跨文化交际,通过为外籍教师写春节邀请函,邀请教师在到自己家里过春节。在学生的邀请函中,教师可以从称谓与日期书写格式、礼貌用语的使用以及邀请理由这几个方面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考察。在学生的邀请函写作中,大部分学生出现了礼貌用语的错误使用,出现“please”祈使语气,也就是说很多学生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英语表达思维;也有同学在邀请教师除夕到家里做客,用了“party”这样的词汇,这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内涵的曲解,这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中的认识错误。所以教师要在加强对学生中西文化观念和文化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并改正,提高学生文化交际能力。

总而言之,在跨文化交际下的高中英语教学,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实现语言教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成功交际。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站在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德理.新课程高中英语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J].华章,2014,(18):274-274.

[2]朱艳艳.伦理视域下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思想意识培养体系研究[J].学周刊,2015,(24):61.

中西文化节日的差异篇6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交际能力

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的任务里有这样的描述: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事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交际能力。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

但英语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我就初中英语教学中涉及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了分类,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比较教学。

1.称呼语

人教社jefc教材book3lesson14themanupstairs中,出现过“i’msorrytotroubleyou,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就会感到莫名其妙。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上课时的问候语往往是“goodmorning,teacher!”也就相应地把“李老师”称为teacherli。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李老师=teacherli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别扭。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s.等。

2.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现在这种习惯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接受。)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youlikesomethingto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和英语国家人的不同风格。

3.赞美及回答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表现等。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you.”。如,a:yourskirtlooksnice.b:thankyou.而我们对于别人的赞美往往谦虚地说:“没有,没有。”,“哪里,哪里。”不敢喜形于色,以防被人说骄傲。

4.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book1lesson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oldareyou,mrsread?”“ah,it’sasecret!”为什么mrs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areyou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areyoudoing?)在英语国家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youhadyour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介绍

人教社jefcbook1中“what’syour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name,please?”或“mayiknowyourname?”如果使用“what’syourname?”,他们就会觉得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7.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year’s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springfestival,mid-autumn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day(情人节),aprilfool’sday(愚人节),thanksgivingday(感恩节)和christmas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这在人教社jefc教材中有充分地体现,如jefcbook2unit3mid-autumnday和book3unit13merrychristmas!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除了课堂上进行比较教学外,我还利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设英语讲座,给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的补充。通过对这些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和比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想了解世界的热情,增强了学英语的兴趣,更提高了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中西文化节日的差异篇7

中国人多以大米和面粉作为主食,所以用餐也习惯于用碗筷。又比如教学《Schoollife》这课时,可以了解到英美国家的中学学校生活是什么样的。相比中国而言,他们的学校学习时间更短、学习课程的选择性也更加自由、校内学生可以自主参加的校园活动比较多,可以从中得到许多锻炼。这与英美国家的学校教育理念分不开的,他们提倡人性化、自主性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在中国深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禁锢,在中学教育中,思想观念还相对比较保守。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学生们对中西文化的背景有了更多了解,对中西文化中的习俗习惯差异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结合生活、掌握节日文化差异

节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要体现,中国与英美国家的节日文化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职高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有关节日的课例,结合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对比了解英美国家的节日文化。也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节日,进行跨国文化渗透。通过教材与生活的巧妙结合,教师可以很自然地位学生们讲解有关节日的小故事、小知识、各国庆祝节日的不同方式等等。

比如在每年的12月25日是西方国家的重大节日圣诞节(Christ-mas),它就像中国的春节一样盛大、隆重。如恰逢在这一天上英语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圣诞节的知识。在西方国家,为了迎接圣诞节,家家都要用红、白、绿三种圣诞色来装饰,点亮圣诞树(Christmastree),挂满各种圣诞礼物(Christmasgift)等等。而在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有什么特点?是怎么过节的?学生们都会想到四处张灯结彩、挂大红灯笼、放鞭炮、包饺子、煮汤圆、吃团圆饭、穿新衣服等等,全国各地一片祥和喜庆的气氛。这与东西方传统历史、宗教文化背景相关。通过这样的对比学习,学生们既能够体会到西方节日文化,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个有关圣诞节的模拟游戏,让一个学生扮演“圣诞老人”,给“孩子们”派发礼物。

过程中“,圣诞老人”与“孩子们”必须用英语口语交流。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们的眼球,活跃了课堂气氛,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还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体验到西方文化的乐趣,感受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将语言与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

中西文化节日的差异篇8

【关键词】文化意识;词汇;话题;交际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的意识和能力。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应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应用语言的保障。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Sapir)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不同的语言因其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使用上自然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外语教学应注意文化的差异性,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避免学生因文化差异而出错。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授语言外,还应当适时、适度地渗透相关的文化知识的教育。

1.文化意识培养原则

文化涵盖面非常广在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过程中必须遵循有效原则。

(1)阶段性原则。阶段性原则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生理、心理状况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而逐步拓展文化知识内容和范围在英语教学起始阶段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异同有粗略了解;在英语学习较高阶段则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实用性原则。了解文化是为了更好地使用语言最终是为了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实用性原则《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教学中涉及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和了解外国文化兴趣进而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3)对比原则。中西方文化间有共性也有差异或个性文化上共性一般较为容易理解对于差异或个性往往有一定困难易于造成混淆和失误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文化差异对比原则通过中西文化对比使其差异更为突出和明显从而有利于加深对中外文化理解有助于文化意识培养。

(4)综合性原则。文化是综合体在教学中应将教材内容、日常交际、文化要素、文化共性、文化差异作“融会贯通”式综合性导入使学生对西方文化诸多从整体上有理性把握。

2.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差异素材。语言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对于该国文化的学习。“Learningaboutthecultureofanothercountryisthehighestpurposeoflanguageteaching”(1904Jespersen).而最能代表文化,反映民族习惯的是各种节日和庆典。因此英语国家的节日是英语教学中重要部分。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不但要挖掘教材的文化内容输送给学生,还应适当扩展,对中英文化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学习和运用语言。如在学习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2SpringFestival可与外国的ChristmasDay相比较。教师事先用圣诞树、长筒袜、礼品盒等来装饰教室,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浓烈的圣诞节氛围。在浓厚的节日气氛中,教师介绍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老人的传说,并组织学生学唱圣诞歌曲等等。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然后比较两者的不同,并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之处。

(2)在词汇教学中,比较中西文化差异。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是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它有跨文化教育的空间。词汇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各种文化信息,它是最明显的文化信息载体,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词汇本身的产生和消亡,也提供了有关文化发展的信息,许多词汇都常有特定的文化信息。

我们教学时,要挖掘词汇的知识内容及文化背景,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主观评价。例如:yellow一词,在中国文化中,一方面在古代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另一方面,又象征着腐败堕落,特指色情、,如黄色书刊、黄色录像等。但黄色在美国却没有什么特殊意义。美国英语的秋天常用fall,这是美国人用落叶一词生动形象地展现秋天时节落叶纷纷的景象。sheep在英国人心目中的隐喻形象很差,喻指“害羞的人”“胆小的人”甚至“愚蠢的人”,这种文化直接反映在成语ablacksheep“害群之马”和alostsheep“误入歧途的人”;相反,在中国文化中sheep有很好的文化内涵,它是古人主要的衣食来源,它是吉祥、善良、美好的象征。breakfast本身是由“break”和“fast”构成。在英语中,break是“打破”的意思,fast是“禁食”的意思。所以西方人把“打破禁食”的第一餐称之为“早餐”,是有其文化背景的。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它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产生不同的联想。对西方人来说breakfast其内涵是牛奶、咖啡、面包;而对中国人来说就意味着馒头、稀饭、油条之类。

(3)话题教学,渗透文化。初中英语的教材是以中心功能话题来编排各个单元的。一般来讲,一个中心话题,一个单元。每个话题都或多或少涉及到东西方的文化。如果属于东西文化共有的,学生易于理解,但有文化差异时,学生往往按中国的思维习惯,文化习俗去套,结果语用不得体。教师要有对文化差异要有一定的敏感度和知晓度。这样在学生即将遇到或已经遇到的差异问题就可以很好地处理,让学生能跨越这些障碍,实现跨文化交际。例如在八年级下册Unit6中有个句子“wouldyoupleaseturndowntheradio?”不是表疑问而表示请求,因为按照西方人的习惯,用问句形式提出对方不利的请求显得礼貌些。但是长辈对晚辈或比较熟悉的人之间则可以使用祈使句。又如“whydon'tyougowithme?”,如果单纯按语法规则回答成:“Becauseiamverybusy.”,则大错特错了。形式上是特殊疑问句,实际上却表示一种有礼貌的请求和建议;在学习功能话题时,教师一般采用情景教学方式,即在组织课堂学生活动时,积极创设语言情景,但这还不够。教师还要突出其文化氛围,要注意其中文化背景内容,要指明其文化意义或使用中的文化规约。即将课堂语言教学置于跨文化交际环境之中。着眼于学生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4)通过课外活动拓展学生英语文化。

中西文化节日的差异篇9

心有祖国――提高中西文化的鉴赏力,增强爱国意识

学习外国的文化,不是完全照搬、全盘肯定异国文化,从而摈弃自己国家的文化;也不是妄自尊大而排斥外国的文化。它强调在语言学习的同时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差异,在尊重他国文化的同时进一步理解本民族的文化,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修养。

四年级上册上第六单元,讲的是就餐,第一课讲的是中餐,第二课讲的是西餐,第三课讲的是快餐。教学中,我通过幻灯片将各种菜肴和用餐工具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通过短片让学生了解西餐的礼仪,鼓励学生去西餐厅就餐,体验生活,丰富阅历。六年级上册在六上,讲到奥运会的时候,我们学习北京举办的第28届奥运会,学生把各种手抄报和纪念品带到学校,我们一起观看领奖视频,学生爱国情绪高涨。

眼望世界――创设大情境小语境的教学环境,感受西方文化

英语教学,强调语言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理解真实的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

中西文化节日的差异篇10

不同的举止、不一样的谈吐、不一样的喜好,这些都构成了中西方明显的文化差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便形成了不同民族间交流的障碍。这种交流的障碍表现在很多方面。

龙作为中国的图腾,在我们心中以一种威严而神圣的形象存在着。在西方,希伯来文化(Hebrew)中龙本是拥有不限力量的神圣之物,甚至后来的凯尔特人(Celt)也一度崇拜于龙(dragon),直到基督教诞生后,龙被贬为“恶魔”。今天,大多数西方人认为龙是一种富有力量的邪恶象征。这正如我们认为猫头鹰是不吉利的,而在西方人眼中它确实充满智慧的,从“as wise as an owl”这句话中我们便可窥见一斑。还有,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我们很重视长幼尊卑,我们不会直呼长辈的大名。在西方则不同,他们更注重平等,他们认为父子、爷孙都应该是朋友,而朋友之间直呼其名则是很正常的。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在听到儿子称呼父亲“John”时肯定会认为这是儿子对父亲的不敬,实则不然。

由此观之,了解其独特文化也是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必不可少的任务。因此,教学改革改的不单单是方法,内容的改革也是必要的。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中西文化差别的意识的培养更应该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由于中学课时的限制,我们自然不能正堂课长篇大论的谈中西文化差异,但是平时的逐渐渗透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分析单词时,我们不应仅限于告知学生们词义和其在文章中的用法,将单词背后的文化意义传授给学生同样重要。有了文化背景的单词不在是一个个干巴巴的字母集合,而更加饱满。这更能帮助学生们记住单词。就说简单的“dog”一词,在中国虽有忠实之含义,但是更多的却是“狗急跳墙”、“狗咬吕洞宾”等不好的意象。相反在英语中,“dog”却常常含有褒义成分,如“lucky dog”意思是“幸运儿”。“又如我们中国人并不介意谈及“年龄”或是“工资”等问题,但是在西方,这些都是很避讳的。

这些零碎的知识不可能在一堂课内串讲完全,但它们又十分重要的,没有这些基本的文化知识,我们的学生就无法对自己学习的语言有充分的了解,无法很好的使用它,在用这种语言交流时更会暴露很严重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重视文化的教育,在平日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们介绍文化差异,培养他们对文化差异的自觉意识。这不仅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丰富了文化知识,也培养了他们地道的语言感觉。

比如说我们在接电话时总爱说“我是***”。而在英语交流中,表达为“this is ***.”在接受礼物时我们常会说“真是让您破费了”或者是一些推辞的话语,而地道的说英语的人则是说“thank you”或者“i really appreciate.”等,多在表达谢意或者喜爱之情。这样的语言差异可能会使学生感到困扰,或是在做情景对话练习时会被我们自己的文化引错路,不免会说一些不地道的“Chinglish”。这说明我们的同学们还没有养成一种感知文化差异的自觉意识,也说明我们更要重视在这方面对他们的悉心培养和引导。

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中,文化差异这条看似很窄、实则宽阔的鸿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去逾越它,西方文化的逐渐渗透正是最好方法。这样的教学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更贴近“native speaker”,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们较好的语感,在做练习题时会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