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规划土地用途调整方案十篇规划土地用途调整方案十篇

规划土地用途调整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0:17

规划土地用途调整方案篇1

本次规划修编以《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八八战略”,文秘部落围绕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精神和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战略部署,结合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发展、坚持“三保“主线,正确处理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张、全面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推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次规划要充分与上一轮规划相衔接,继承和发扬在规划编制、实施中的经验。同时要与时俱进,做到六个“转变”,即规划定位向区域规划转变,工作任务向资源保护和集约利用并重转变,规划方法由指标控制型向空间控制型转变,规划内容由耕地保护研究向综合研究转变,决策方法逐步由领导决策向民主决策转变,规划实施由目标导向型向过程导向型转变。努力使修编后的规划更具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服务于全市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原则

总体上要坚持“保护、保障、挖潜和集约利用”的原则。保护就是依法依法保护耕地、保障基本农田、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保障,就是千方百计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建设用地的合理需求;挖潜,就是清理消化闲置土地和盘活存量土地;集约用地,就是努力提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平。

1、用途管制原则。

土地用途管制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要统筹合理安排各业用地,明确各土地利用区块的用途,严禁随意改变土地用途。用途管制的重点是耕地保护,特别是加强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的保护,要立足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努力推进耕地保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上并重转变。

2、占补平衡原则。

根据《绍兴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进一步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大力推进农村居民点的撤并和退耕,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确保实现全市耕地占补平衡。

3、合力建设原则。

“工业立市、开放兴市、合力建市”是这几年我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按照明确重点,兼顾一般,统筹安排的原则,遵循市场化机制,在全市范围内实现资金和资源的互补和互流,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4、集约用地原则。

一是要加强土地利用水平评价,调查闲置土地情况,制定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措施和方法。二是要研究促进新增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政策,完善“双控”指标体系。

5、公众参与原则。

规划编制要充分利用“外脑”,依靠科研单位、专业技术单位和大专院校的技术力量,提高规划编制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技术性。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公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建立相关信息的交流和互动渠道,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听证或公示等手段,完善规划的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努力做到规划“以人为本”、公正透明。

6、三规衔接原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正确把握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科学预测用地需求,认真分析土地供应潜力,合理土地资源布局,正确处理“保护”和“保障”的关系,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十一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机结合。同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要与矿产资源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

7、成方成块原则根据城市发展边界理论,按发展阶段、重要程度和资源供给能力,合理界定城市和开发区的外延扩张边界,开发区块尽量做到成方成块,以利于资源配置、规划实施和耕地保护。

8、可持续利用原则。

要按照生态绍兴建设的要求,充分考虑“环境

容量”和生态承载力,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进行土地敏感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减少对生态脆弱地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不合理的开发,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9、信息化原则。

要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信息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规划编制、规划审批、规划实施,满足规划要素实时更新、快速统计、共享互动等要求,增加规划科技含量,有效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工作时间总体上按省厅和市政府有关要求安排,即计划在本年度完成整项工作。如遇国家、省、市相关政策及安排的影响,则作相应的时间调整。

1、健全组织机构。

(1)由市政府统一成立“三规”领导小组。(时间根据市政府安排)(2)在成立“三规”领导小组后半个月内设置联络员、专家咨询组。

(3)成立市国土局规划修编工作组。(4月1日---4月15日)2、落实资金。(4月1日----4月23日)已编制经费预算,由办公室具体落实。

3、落实编制单位。(4月30日前)(1)确定落实编制单位的方法、程序和要求;(4月4日前)(2)收集编制单位的资料、信息;(4月11前)(3)按规定落实编制单位,签订委托协议。(4月23日前)

4、调查研究阶段(4月24日至7月23日)这一阶段与下阶段的工作将穿行,主要工作包括资料收集、实地踏勘、召开座谈会。总体规划综合性强,涉及部门多,需要进行多方调查。走访各有关部门,调查各部门规划期内用地需求,征求各部门对总体规划的建议。深入各重点地块进行实地踏勘和典型调查。

5、专题研究阶段(5月24日至7月23日)在前期调查研究和全市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批准的基础上,开展上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土地供给与需求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与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等专题研究,为规划大纲及规划文本草案的编制提供依据。

6、规划大纲拟定阶段(7月24日至9月23日)规划大纲文本包括绍兴市基本概况、规划总则、规划目标、土地利用总体布局与结构优化、主要用地规划和空间管制引导、规划修编方法与实施机制创新、预期规划实施成效等内容。规划大纲编制完成后须报市、省批准后方可开展下步工作,时间进度较难把握。

7、规划草案拟定与选优阶段(9月24日至11月23日)本阶段主要是落实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确定土地用途以及完成规划草图。

需拟定的方案包括:全市、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重点建设项目和城镇建设用地布局方案、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方案和土地利用分区方案。最终提供2~3套供选规划方案。

确定规划供选方案的主要要求:⑴在编制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方案过程中,应分析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拟定规划供选方案。⑵每个供选方案均需保证规划主要目标的实现。⑶对每个供选方案的实施,从组织、技术,资金投入、公众接受程度等方面进行可行性论证、评价其实施可能达到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综合评价后,提出推荐方案,供领导小组审定。

规划土地用途调整方案篇2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政府收购储备、企业自行改造、建筑物功能改变、改革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加强批后监管等方式,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区,加快构筑新的产业高地,切实提升资源要素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实现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是政府引导原则。发挥政府职能,制定相关政策,充分调动建设用地原使用权人及相关权利人的积极性,吸引社会各方广泛参与,实现多方共赢。同时切实加强监管,确保规范有序推进。

二是规划管控原则。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现状,依据城乡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工业企业“二次开发”和产业布局进行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地制定具体建设用地改造方案,强化源头管控。

三是公开透明原则。坚持相关部门集体审核,相关内容公示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四是依法稳妥原则。兼顾历史事实和土地管理政策的延续性,认真做好与国家现行相关法规政策的衔接,坚持改造利用与完善手续相结合,依法依规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防止发生新的违法违规用地行为。

三、采取多种方式调整工业用地结构

(一)城乡规划功能已调整为商业服务业用地的,鼓励企业自行改造升级。

对符合下列条件的工业用地,经依法审批可以以协议出让方式改变为商业服务业用地。

1.办理条件

(1)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供地批准时间在年日前;

(2)未列入政府区块改造计划或政府收购储备计划;

(3)不影响周边其他地块开发,扣除道路、公共绿化等公建用地后可开发或相邻地块经转让(或成立独立企业法人)联合开发的土地面积不少于5000平方米;

(4)改变土地用途后仅限于企业自用或出租,不得分割销售、分割转让和分割办理权证,禁止开发商品住宅。企业所属员工安置、设备搬迁和建筑物的处置由企业自行负责。

2.办理程序

(1)企业申请。由企业向镇(街道)、管委会提出申请,经镇(街道)、管委会审核后向国土资源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原土地使用证、供地批准文件、房产证等相关资料;

(2)部门初审。由国土资源部门通过网上会审,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初审。规划部门审核申请地块改造要求是否符合城乡规划,并确定规划条件;建设部门审核地块是否纳入拆迁改造计划;国土资源部门审核改造项目是否纳入收购储备计划、是否符合自行改造升级的条件;发展改革、经济发展、贸易粮食部门审核是否符合产业政策和产业导向目录、工业转型升级及服务业发展规划要求;其他部门按照各自工作职责参与相关审核,并在5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初审意见;

(3)拟定出让方案。委托有资质的地价评估机构评估应补缴的出让金(应补缴出让金为批准改变用途时新土地使用条件下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价格与批准改变时原土地使用条件下剩余年期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价格的差额),拟定协议出让方案。经发展改革、经济发展、建设、规划、国土资源、财政、环保、监察等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审查同意,形成联席会议纪要;

(4)社会公示。对符合自行改造条件的,由国土资源部门将相关内容在公开媒体公示,公示期限不少于7天;

(5)签订合同。公示期满无异议,或虽有异议但经审查未发现存在违反规定行为的,由国土资源部门将协议出让方案上报市政府审批。协议出让方案经市政府批准后,由国土资源部门与企业重新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企业按合同要求补缴土地出让金,办理土地使用权登记。

(二)临时改变用途,利用原厂房发展服务业。

1.办理条件

对城镇规划区暂未列入改造计划的工业企业,允许企业自身对低效、闲置厂房进行利用改造,在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不变、土地登记用途不变、建筑物不变的前提下,经依法审批,允许按商业服务业功能使用并收取相应的土地收益,对发展创意产业包括设计、研发、产品展示等生产业的,经市政府批准暂不收取土地收益。

2.办理程序

(1)企业申请。由企业向镇(街道)、管委会提出申请,经镇(街道)、管委会审核后向国土资源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原土地使用证、供地批准文件、房产证等相关资料;

(2)部门审核。由国土资源部门通过网上会审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审核。规划部门审核是否符合城乡规划要求;环保、建设、交警、消防部门审核原厂房是否符合临时改变用途要求;发展改革、经济发展、贸易粮食部门审核是否符合工业转型升级及服务业发展规划要求;其他部门按照各自工作职责参与相关审核,并在5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初审意见;

(3)拟定方案。对符合使用条件的,由国土资源部门测算每年应收取的土地收益,拟定临时改变用途允许年限及补缴收益金的初步方案,经发展改革、经济发展、建设、规划、国土资源、财政、环保、消防、工商、监察等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审查同意后,上报市政府审批。土地收益一般以年度为限补缴收益金,按该地块所在区域的商业用地基准楼面地价与工业用地基准地面地价的差额的2.5%计算。

(4)办理手续。临时改变用途允许年限及补缴收益金的方案经市政府批准后,企业按期补缴土地收益金,并出具承诺书,承诺今后政府拆迁时按照原土地房屋用途予以补偿安置。企业补缴土地收益金、出具承诺书后,国土资源部门发放同意临时改变用途核准书,企业凭核准书向工商、财政、贸易粮食、环保、消防、卫生等部门办理相关登记审批手续。

在本文件下发前已改变土地用途,且符合企业自行改造和利用原厂房发展服务业条件的,必须对其违法行为作出处理,补缴收益金。补缴金额按照实际已改变用途的年份乘以所处地段商业用地基准楼面地价与工业用地基准地面地价的差额的2.5%计算,实际改变用途年份从颁发营业执照之日起计。处理到位后,按上述程序办理相关手续。若不符合企业自行改造和利用原厂房发展服务业条件的,责令其在本文件下发起两年内自行整改到位。整改期间,每年按照不低于所处地段商业用地基准楼面地价与工业用地基准地价的差额的2.5%缴纳土地收益。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一律按违法用地严肃处理。

(三)城乡规划已调整为商住用地或居住用地的,按现行政策收回后重新公开出让。

四、改革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

进一步细化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完善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办法,针对不同项目采取不同方式进行供地。

(一)分类设置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

一般性的工业项目用地,在符合城乡规划、产业规划和环保要求的前提下,行业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GB/t4754-)的13—43大类分类执行。取消报名前置的项目准入条件审查,以完全竞价方式公开出让,企业和自然人均可报名竞价。

产业园区有特定产业规划要求的项目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符合国家、省、市产业导向目录中鼓励类的重点工业项目,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产业、产业链中的关键行业、高科技含量的产业以及符合上述要求的招商引资项目),设定详细的地块行业准入条件、项目投资产出标准、建设规划条件,实行限产业、限使用条件出让。

(二)探索工业用地分阶段出让工作

积极探索新增工业用地分阶段出让工作,促使新增工业用地按合同约定按期开发建设、投产使用,防止土地不完全开发、闲置、炒卖、违法改变用途等问题的发生。在新增工业用地公开出让时,分阶段签订出让合同。第一阶段年限一般不超过5年,以后阶段年限为50年减去前面阶段年限的剩余年限,具体实施办法另行制订。

五、健全工业用地批后监管

(一)加强部门合作。对新增工业用地项目做到全程管理,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严格把关,对土地取得、项目建设、投入产出进行全程跟踪,真正做到无缝对接。同时,建立完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会审制度、竣工复核验收制度、投入产出评价考核制度,全面加强对工业项目土地利用的监管。

(二)加大监管力度。出让的工业用地,严格按照土地出让合同约定落实开发建设责任,根据合同约定及时提醒、督促企业按期开发建设,在约定动工日期前1个月及时下发《提醒动工通知书》,督促企业及时动工。加强对企业的违约责任追究,对违反开竣工、使用条件约定的企业收取违约金,达到闲置的,坚决依法处置。

(三)严格用途管制。对擅自将工业用地改变为商业服务业用地的违法行为,必须坚决予以查处。市级相关部门要共同配合,联合执法。用地单位若不能提供商业服务业用途的土地使用证或临时改变用途核准书的,发展改革等经济投资主管部门不得为其办理项目备案、核准手续;规划部门不得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建设部门不得发放建筑施工许可证;电力和市政公用部门不得为其通电、通水、通气,房产管理部门应按法定用途进行登记;工商部门不得办理设立登记,并在年检和验照时配合把关;公安消防部门不得通过消防许可;城管执法、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按各自职责加大对违章建筑的处理力度。

(四)完善责任落实。全面落实批后监管责任,将批后监管工作列入市政府对镇(街道)、管委会的目标管理考核,监管不力的扣减相应土地管理考核分值,并与下一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相挂钩。

六、激励企业充分利用原有土地,提高投入产出效益

(一)积极落实土地优惠政策。企业在不改变用途并符合城乡规划的情况下,经批准利用原厂房加层、重建、改建的方式扩大生产性用房、开展技改淘汰落后产能实现用地扩容等,提高容积率或利用地下空间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

(二)完善城镇土地使用税相关配套政策。合理提高城镇土地使用税计税标准,充分发挥税收杠杆作用,增加土地的持有成本,以促使企业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继续完善财政奖励政策,加大对投入产出多、土地亩产高的企业的财政奖励力度,真正建立土地集约使用的新机制,引导企业节约集约用地。

七、规范工业用地流转退出机制

建立企业股权转让信息共享机制。企业因股权转让办理工商变更登记后,工商部门及时将相关变更信息反馈至税务、国土资源和房管部门。税务部门要及时征收相关税费,企业凭税务部门开具的完税或免税凭证至国土资源和房管部门办理权证变更手续。

对原协议出让和完全竞价出让的工业用地,开发投资超过25%的(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可通过政府引导,将土地转让给能满足所在区域对新进项目相关产业要求的工业企业。

八、加快推进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进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为确保这项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市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办公室、发展改革、经济发展、规划、建设、国土资源、财政、环保、贸易粮食、工商、卫生、消防、监察、公共资源交管、城管执法等部门参加,由市政府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审核分析各类办理事项和相关问题。

规划土地用途调整方案篇3

[关键词]土地资源;珠三角;旧改;混合使用

珠三角城乡建设用地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570.0km2~1988年的1765.3km2,再到了2006年的6816.04km2,年均增速达7.79%,而2013年已达到约8534.0km2,增加了近5倍。在深圳、东莞以及佛山的南海、顺德等地,建设用地占城乡总用地的比例已经超过40%,这意味着这些城市几年之后便会无建设地可用。与此同时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同样加剧了用地的紧张,从粗放扩张式用地向节约集约用地转变,探索了节地新模式已十分迫切。土地混合使用是一种集约型城市发展方式,对于已走向“存量”规划的珠三角区域而言,城市更新项目很大程度上都难以回避土地混合使用的问题。因此,对城市更新项目中土地混合使用模式的研究十分必要。本研究正是从增加和整合不同用地使用类型的视角出发,针对单一地块的多种建筑功能和同一街坊内多种用地性质的混合使用为对象,试图分析在城市更新项目中混合使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珠三角各地城市土地混合使用状况综述

1.深圳市城市更新项目中的土地混合使用

深圳经过三十余年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开始受到“四个难以为继”的制约,土地和空间、能源和水资源、人口和劳动力以及环境承载力等压力,迫使深圳由过去的“增量扩张”为主转向“存量优化”为主。以增量更新为主导的城市空间增长方式对土地使用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在法定图则的编制和管理中,土地混合使用得到了强化。据有关统计分析,深圳市2008~2009年法定图则委员会审议已批法定图则个案修改案例中,审议事项中61%与用地性质调整以及土地混合使用有关,6次会议共审议41项图则个案修改,其中25项涉及用地功能调整。伴随着深圳市更新进程的加快,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和混合使用已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在用地功能调整案例中,在原规划功能的基础上申请混合建设其他使用功能的案例占比达40%。土地混合开发的案例主要是居住用地中要求增加商业、办公等功能,仓储用地要求兼容开发仓库、展览、办公、公寓等物流功能,工业用地要求建设研发功能,轨道交通设施用地要求混合开发居住、商业、办公功能等。

2.广州市“三旧”改造项目中的土地混合使用

随着城市的发展,广州建设用地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加大“三旧”改造力度同样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015年2月28日,广州市城市更新局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以更新改造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探索低效存量建设用地发展阶段的到来。广州市自2009年“三旧”改造工作全面启动以来,全市“三旧”用地就达15000宗,城市更新所释放出来的用地数量巨大。而从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网站公开的331例“三旧”改造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调整的相关批复中进行统计(2007年3月~2015年3月),涉及单一用地性质调整为混合用地的1078宗,共195案,审议事项中59%与土地用地性质调整和混合用地有关,土地混合使用表现为商业与住宅、科研、商务、交通,居住与交通、工业与科研等类型。可见,广州市城市更新项目中土地混合使用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管理中重要手段。土地利用混合程度还可以从城市不同性质土地混合的总体情况得到验证。在城市地理学中,可以引入信息论中的熵值原理来表示用地的混合情况,熵值的大小反映混合程度的强弱,参考林红、李军对2005年广州市城区各区的土地利用混合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在城市更新项目较为集中的越秀、荔湾和海珠区,相应的土地利用混合率也相对较高。

3.其他城市“三旧”改造项目中的土地混合使用

2007年6月,佛山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改造的决定及3个相关指导意见》,“三旧”改造逐步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心。以佛山市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局网站公示的四区及佛山新城《佛山市2013年经营性房地产及工业用地勾地表》为例,仅2013年,全市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189宗地中混合用地共有78宗,占比41.26%,土地混合使用也较为普遍,其中以更新改造形式供应用地27宗,混合用地25宗,占比92.59%。开发宗地中土地混合使用的形式以商住混合、商业商务混合为主,有少量的新交通编组站、上盖居住、商服综合开发地块。珠海城中旧村改造中土地混合使用也较为普遍。依据珠海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网站公示的《珠海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13—2020》,到2020年珠海全市列入“三旧”改造的城市更新地块规模为1606个,共37.48km2,城市更新已成为珠海盘活存量土地的主力。而2014年珠海市城市更新单元计划第一批计划中,城市更新单元6个,更新用地面积11.43公顷,其中混4个为混合用地,共计8.38公顷,占比73.32%,土地混合使用在更新项目中已成主流,主要的混合使用形式为商业、商务办公混合,商业居住混合,商业商务居住混合等。东莞早在2008年就开始实施“三旧”改造,先后出台了配套政策性文件20多份来推动“三旧”改造的实施。笔者从东莞市“三旧”办获悉,截止到2014年4月,东莞市已批出或审查“三旧”改造方案596宗,面积32m2,已落实项目的415宗。目前正推动5个大型改造片区(共约12.7km2)组团式连片改造试点工作。城市更新过程中以开发商主导的混合开发趋势非常强烈,土地混合使用案例多集中在地铁和城际轨道站点周围和城市中心区域,用地性质以商住混合、商业商务混合为主,为了全面规范东莞“三旧”改造工作,东莞相继推出《意见》《办法》等新规,规定市区内用于商住的更新项目不得超过60%,而镇区则不得超过40%,工改商住的项目比例会控制在40%以内。

4.小结

可见,在珠三角的主要城市中,城市用地的混合使用现象已较为普遍。对于已经步入“存量”规划时代的珠三角区域而言,城市更新已经成为释放现有土地资源,实现内涵式增长的主要途径。如何在城市更新过程中顺应市场的多元化需求,满足开发主体对土地混合使用的需要,分析土地混合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建立可行的操作机制,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城市更新中土地混合使用存在的问题

1.技术标准滞后

深圳市2014版《深标》专门增加了土地混合使用的章节,在珠三角众多城市中实属首创。对单一用地性质的混合使用功能在建筑面积比例上进行约束,在充分保障各类公共设施建设规模和使用功能的基础上,鼓励公共管理与服务设施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与各类用地的混合使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尽管2014版《深标》对土地的混合使用在制度标准方面进行了可喜的尝试,但在城市发展转型与市场经济不确定性的宏观环境下,严格细化的土地分类直接导致了土地用途的单一和排他性,多种新型、混合的城市功能或产业功能很难用一两种用地性质准确表达,导致了规划编制的表达混乱和法定图则的频繁修改,规划编制制度的弹性仍然存在问题。

2.编制技术科学性不强

目前,无论是深圳的法定图则,还是广州的管理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基本上延续了传统控规的编制思路。是建立在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等上位规划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的形式进行的技术深化,以地方经验为依据,确定每个地块的土地用途。动辄几平方公里范围的控规编制,很难对现状成千上万的权利主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考虑周详,规划师“拍脑袋”定性规划的现象仍较为普遍,与社会经济的实际需要存在脱节,规划的严肃性不够。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城中村、新居住区、高端CBD、工业园等开发类型同时存在,新旧差异巨大,部分“三旧”区域功能复合化十分突出,改建、私建等不规范的用途调整加剧了技术处理的复杂程度,动态更新的操作很难及时跟上。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就规划编制队伍本身而言,长期以来以城市规划、建筑学学科背景为主流的城市规划从业者,尚未能从物质空间为主体的规划设计工作中转换角色,规划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不足,处理措施粗暴,造成了形态空间无法解决多元的市场需求和城市复合化的增长规律。

3.相关政策不完善

广州、深圳、东莞等城市进入产业加速转型时期后,以创意研发、设计、物流、现代服务业等2.5产业迅速崛起,不仅符合城市产业发展导向,又具有使用方便、转型快、成本低等特点,有助于企业产业方向的快速、灵活调整,应对市场快速变化。创新型产业无不体现出多种功能的高度混合,然而,现有的规划标准和管理规则却没能及时调整,造成规划主管部门缺乏对其进行规划许可或规范管理的政策工具。拿深圳来讲,《城乡规划法》《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以及《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实施细则》等文件对法定图则(控规)修改规定了一套刚性、严格的程序,极大的促进了城市规划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无独有偶,广州市城市更新局和珠海市、东莞市、佛山市“三旧”改造办无一例外的建立了内容大致相似的城市更新修改审批机制,这些政策文件多采用直接的规划指导措施,保障了法定图则、控规实施的刚性管理。但是,随着近年土地混合使用需求的普遍增加,土地混合用途调整的个案频次逐年增加,由于图则修改控制严格、程序复杂、耗费时间长,对城市建设与市场开发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结语

通过对珠三角区域土地混合使用的分析发现,在当前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已经自发形成了强烈的混合开发诉求,在城市更新规划中由于技术处理手段科学性不足、技术标准、政策制度不完善等综合原因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地混合使用需求,但“旧改”活动本身对制度、政策的依赖特点决定了如何改革规划编制技术,优化政策制度才是促进土地混合利用的关键。规划不应只是一种实现城市美好蓝图的纯技术手段,还应是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分配与调节,协调城市发展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行动。因此,在土地再开发中建立多方参与、凝聚共识的土地再开发决策体系及多元利益共同体协调合作的实施机制,才是从根本上实现土地混合使用体制良性发展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叶玉瑶.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城乡建设用地扩展及其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08.

[2]珠三角多市土地开发强度超警戒线[n].羊城晚报地方版,2015.

[3]卢轶.广东“三旧”改造有了标准[n].南方日报,2009-9-21.

[4]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林红,李军.出行空间分布与土地利用混合程度关系研究——以广州中心片区为例[J].城市规划,2008,9(32):53-74.

[6]黄观平.东莞选5大片区开展连片组团式改造试点[n].东莞日版,2014-4-24(a6).

规划土地用途调整方案篇4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做好规划实施管理工作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土地的重要体现,是加强土地宏观管理的关键措施,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据。土地利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土地条件,统筹安排各业用地,规定土地用途,依据法律和规划维护和监督城乡建设、土地开发等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的合理有序进行,实现土地的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工作包括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管理等方面,是一项长期、连续的任务,规划实施管理是规划工作的重点和核心,是实现规划各项目标和任务、发挥规划宏观调控作用的基本措施。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规划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基础地位和“龙头”作用,充分认识做好规划实施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管理,保障土地利用和管理目标的实现。

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准后,要及时组织规划实施,绝不能放松规划工作。要把规划实施管理放到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领导目标责任体系,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规划工作,加强配合,自觉遵守和积极维护经依法批准的规划。

二、建立健全规划审查和计划管理制度,全面加强对建设用地、农用地和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规划管理

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阶段,必须按规定程序和权限报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预审。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法律规定的建设项目不得通过用地预审。属于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权限的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建设项目确需占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的土地,可通过用地预审,同时提出规划调整建议。未通过预审的建设项目,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受理建设用地申请。

切实做好农用地转用的规划审查工作。在建设用地项目报批过程中,各级土地管理部门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审查,并由负责规划的职能部门出具审核意见,对建设项目是否符合规划、计划负责。对单独选址建设项目,已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及时做好规划和用地审查的各项工作,按照规定及时批准用地;未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但符合《土地管理法》第26条规定的,要按照法律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规定,根据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对项目的批准文件,及时调整规划,并将规划调整方案与建设用地的有关报批资料一并报批;对未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不符合《土地管理法》第26条规定的,不得批准用地,确需建设的项目,需先修改规划,按规定程序报原批准机关批准后才能审批用地。申报的分批次农用地转用,不得超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因特殊原因,小部分用地确需超出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的,在编制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用方案的同时,可以对规划作局部调整,落实到规划图上,并将规划调整方案与建设用地的有关报批资料一并上报,在审查项目的同时由负责规划的职能部门对规划局部调整进行审查确认;全部或大部分超出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的,须按法律规定修改规划并报原批准机关批准后,才能审批用地。

加强对城市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的用地规划审查、审核。对报国务院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在规划编制和上报过程中,省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审核把关,确保规划期内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范围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规划期限不一致的,要审查城市人口预测和人均用地指标是否合理,结合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利用效益,确定合理的用地规模。由地方人民政府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也要参照上述要求,建立相应的审查、审核制度。

加强对农用地结构调整的规划引导。依法做好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公告工作,通过公告土地利用规划用途,引导农民合理调整农用地结构和布局,发展适应市场、优质高效的农产品,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规划审查制度。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编制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专项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深化和补充。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的立项,必须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计划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手段。要建立严格的计划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计划对用地总量和用地方向的调控作用。农用地转用必须纳入计划,对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严格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未取得计划指标,不得批准建设项目用地,坚决杜绝计划外用地。加强对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管,建立计划指标台帐制度,实行土地利用计划的动态管理。

三、制定和完善规划实施管理法规、规章,加强执法检查,推进规划法治化

加强法制建设是有效实施规划的保障。要尽快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办法》,完善规划法规体系。各地也要根据本地实施规划的需要,制定和完善地方配套法规、规章,把规划实施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

要严格执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具有法律效力,城乡建设、土地开发等各项土地利用活动都必须符合规划的要求,不允许任何地方、任何领导随意改变规划。擅自修改规划、违反规划批地和用地的,要依法严肃查处。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经常化监督检查,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制度,认真查处和纠正各种违反规划的行为。地方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每年要就规划实施检查情况,向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四、深入调查研究,搞好试点示范,积极探索实施规划的有效机制和方法

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客观情况变化,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问题。近期要重点围绕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城市化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等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专题调研,提出对策和措施。

搞好规划实施试点。部将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荐的基础上,确定部分市或县作为规划实施试点,加强跟踪调查,及时总结规划实施的经验,研究探索实施规划的新机制、新方法、发挥试点示范作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相应开展规划实施试点工作。

五、加强规划基础业务建设,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规划实施管理水平

切实做好规划档案管理和规划成果备案管理。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关于做好土地利用规划档案和成果备案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0〕11号)的要求,建立健全规划档案管理制度,切实加强档案管理,并按要求做好规划成果上报备案工作。规划实施中形成的有关文件和资料,也要及时收入规划档案。

运用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和改进规划实施管理工作。加快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规范和标准的研制,尽快建设全国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积极开展市、县级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建设,以指导和推动各地的工作。实行常规监测与遥感监测相结合,切实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管理,重点加强对重要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规划实施遥感动态监测。

六、搞好规划队伍建设,保障规划实施管理工作的开展

规划土地用途调整方案篇5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全面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现就严格土地管理、坚持依法依规用地、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定如下意见:

一、严格规划和计划管理,有效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严把用地审批关口。严格落实国务院关于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审批按规划、计划进行管理的规定,把节约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到实处。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国土、发改、住建、环保等部门要相互沟通,从规划用途、用地规模、计划指标等方面严格把关。凡是不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没有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一律不予报批。凡不符合局部调整条件的一律不得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严格建设用地项目规划和土地管理,在没有控制性详细规划或详细蓝图的地区,除市政基础设施外,一律不得办理规划许可、出让手续或进行招商活动。

严控项目用地规模。认真执行国家、省用地控制指标,严格新建项目用地预审、审批,凡不符合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的,必须核减用地。除单独选址项目外,新建项目用地原则上不得超过7公顷。扩建项目要将原用地规模与申请新增用地规模合并计算和审查,不得变相超标准用地。

二、加强土地征收,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进一步明确征地工作职责。由县政府统一调度,国土局、财政局、土地所在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被征地村、勘测定界单位共同完成现场调查、清点、核实工作。各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负责做好群众工作,组织村集体做好现场认定、地上附着物的清理工作,并负责把土地补偿款拨付到村、组或农户,县国土局根据现场认定的信息负责制定土地补偿安置方案,并会同财政局、人社局同被征地村签订土地征收补偿安置协议,财政局负责征地相关费用的拨付工作,人社局负责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的收取和制定分配方案工作。各相关部门配合做好征地环境保障、道路、电力、通信线路修复、迁改工作。

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及有关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保证依法足额和及时支付土地补偿费,建立社保账户,确保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在县城规划区内,将因征地而导致失地的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建立保障制度,有条件的可以实行留地安置制度。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财政、国土、人社、民政、农业等相关部门要通力协作,结合村务公开制度,探索建立征地补偿费在村组集体内部的分配管理办法,指导征地补偿费管理、分配和使用,减少由此引发的矛盾纠纷和上访等不稳定因素。

三、严格项目初期审查,规范工业用地管理

严格按照产业类别保障用地。对建设项目的供地,要严格执行国家、省产业政策,凡国家《禁止供地目录》中的禁止类项目严禁供地,《限制供地目录》中的限制类项目要符合规定的准入条件。充分发挥土地利用计划的调控作用,加大对新兴产业、低碳产业项目以及产业转型升级项目的保障力度。保障鼓励类项目用地计划,允许类项目用地原则上利用存量建设用地或租赁标准厂房,一律不予安排禁止类、淘汰类项目用地。

严格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县国土资源局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及存量用地情况对项目的用地位置进行审查;依据项目投资计划,按照《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提出用地规模,其中属分批投资的,应按实际到帐金额分批确定用地规模。在对新增建设用地项目位置、用地规模审查的同时,还需对用地单位提出明确的用地手续办理时限。规划部门对项目的选址是否符合城市(村镇)规划进行审查;发改部门对项目是否符合产业政策提出意见;环保部门对项目是否符合环保政策提出意见;经济开发区做好对项目法人经济实力的考查论证。

实行建设项目论证制度。县政府成立县建设项目用地会办联审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国土工作的副县长任副组长,开发区、国土、发改、环保、规划等单位和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实行每月会办制,对国土部门综合提出的用地预审意见进行研究会办,最终确定企业的用地面积、位置;对重大或急办项目可实行专办制度。开发区、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依据会办意见,落实项目具体用地,规划、住建、工商、税务等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国土资源局对已通过用地预审的建设项目,如建设人或项目发生变更的,应重新进行用地预审。

提高工业用地准入门槛。进一步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土地产出效率等工业用地准入门槛,增加用地企业的注册资本要求。新供应的工业项目用地必须实行严格的预申请制度。项目落户投资协议要明确约定项目开工、竣工、投产时限、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亩均纳税等内容要求以及惩罚措施。在经济开发区落地的项目投资强度要达到200万元/亩。实行不饱和供地机制,结合项目投资进度安排供地,首期供地满足项目开工需求,原则上不得超过总用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当期用地达不到节约集约用地要求的,不得安排下期供地。

大力推行标准化厂房的开发建设。注重引进、培育低投入、高产出、高附加值的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以项目建设带动标准化厂房建设、以标准化厂房建设促进项目建设。鼓励社会资金以及有实力的企业和各类开发企业多渠道投资建设多层标准化厂房,引导中小企业租赁和购买。建设多层标准化厂房的,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第二层减半征收、三层(包括三层)以上免征。对行业无特殊要求的新建工业项目,依据控制性规划,一般应建造2层(包括2层)以上厂房,容积率一般不得低于0.8,建筑密度一般不得低于35%,不得建造单层厂房。工业用地不得规划建设成片绿地。企业内部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比例不高于7%。《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中有特殊规定的从其标准。

四、大力开展用地挖潜,促进存量土地利用

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土地储备要积极参与国有建设用地收回、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集体土地征收,充分发挥房屋征收部门、基层政府和投融资平台等各方面力量,创新储备体制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储备力度。对旧城区内应当搬迁的工厂、需要整合的机关事业单位、“城中村”等按照规划需要调整用途和容积率较低的存量土地,应当优先纳入储备范围。积极主动地与人民法院沟通协调,盘活破产、抵押、偿清、查封等涉案土地纳入储备,避免涉案企业的土地使用权长期闲置。

全面落实“净地”出让政策。旧城区改建涉及经营性用地的,要统一规划,统一进行基础设施配套,处理好土地的产权、补偿安置等经济法律关系,完成必要的通水、通电、通路、土地平整等前期开发,按“净地”分块供应,保证供应土地产权清晰,促使尽快实现有效利用,防止土地闲置浪费。

合理确定房地产开发用地的规划条件,鼓励适度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房地产开发用地出让前,规划部门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出让地块规划设计条件,明确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地上地下空间、商住比例、配建设施等指标要求。在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容积率上限标准。确需改变规划条件的,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省城市建设用地性质和容积率调整规划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调整变更土地用途和容积率缴纳土地出让价款的有关政策规定,鼓励深度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地下一层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金按照基准地价的一定比例收取,地下二层及以下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金,按地下一层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金的50%收取。

严控划拨用地范围,促进存量国有划拨土地有偿使用。除党政机关、非营利性教育、福利救助、城市道路、广场绿地、消防环卫、水工建筑、有关住房保障等用地和特殊用地外,其他用途项目用地都应当实行有偿使用。商业服务业、工矿仓储等存量划拨用地没有改变土地登记用途并符合城市规划的,鼓励按照土地登记用途和现状容积率办理土地出让手续,土地出让金按照基准地价的40%收取;土地登记用途与城市规划不一致、需要实施规划的,应当依法纳入储备。鼓励支持存量租赁土地退城进园。机关事业单位等存量划拨用地部分改变用途的,按照地租征收管理的规定征收土地租金。

加强农村建设用地管理。稳妥有序,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科学编制农村集中居住点规划。住建部门应严格做好农村集中居住区规划编制工作,农村集中居住区规划选址必须符合村镇体系规划,并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以规模大、区位优、基本设施配套较好的现有村庄进行整治、严格控制新建村庄,严禁占用基本农田新建农民集中居住区,鼓励农民进城或进镇购房。

支持集体存量建设用地流转。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乡镇规划、权属合法、界址清楚和已经依法登记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坚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的原则上,允许以各种方式有偿有限期流转。

五、建立批后监管机制,加强闲置低效用地管理

严格开竣工时限要求,实行土地出让合同履约保证金制度。土地出让合同签订后1个月内必须缴清土地出让金,6个月内必须开工,2年内必须竣工。土地出让合同要明确履约保证条款,按照土地出让金的一定比例收取履约保证金,配合开竣工申报制度的实施。

加强闲置低效用地清理工作。对历史形成以及新发生的各类闲置低效用地及时依法分类处理。按照规范化、操作性强的要求,制定分工明晰的工作程序,将各类闲置低效用地清理工作纳入日常管理。经济开发区应根据本地实际,制定规范企业用地的具体意见。对供而不用、长期闲置的项目用地,必须坚决收回。超过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开工期限满一年(不满两年)的,按土地出让金的20%征收闲置费依法征收土地闲置费,并限期开发利用。对虽已开工建设、但由于自身实力或市场变化而进退两难、低效利用的项目,要限期引进新项目嫁接盘活,对超过期限仍未达到合同约定条件的,要坚决予以收回。对因征地补偿未到位、规划方案未确定、通电通路等基础设施不具备等非企业原因造成闲置的,有关单位和部门要抓紧排除影响合理用地的制约因素,促使项目尽快开工。属于批而未供的,要尽快落实拆迁安置补偿,明确规划设计条件,按照供地计划有序实施。

建立闲置低效用地数据库。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存量土地调查,对城镇建设用地中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的闲置土地和未充分利用土地以及低效用地进行全面的调查评价,建立并定期更新相应的数据库,数据库要涵盖用地指标、规划建设指标、投资强度、产出效益、税收贡献等信息,为依法盘活处置提供基础依据。金融机构对闲置低效用地企业应审慎贷款和核准融资,国土部门不得为闲置低效用地的工业企业办理土地抵押贷款手续。

六、严格执法监察,落实土地管理责任

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经济开发区及有关部门要认真总结历次卫片执法检查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牢固树立科学发展、有序发展的观念。坚决纠正和制止未批先建等违法占地行为,严肃查处各类土地违法案件,做到既处理事又处理人。要落实县、乡、村三级共同监管责任,把开展违法违规用地清查整治活动与加强日常管理、健全相关制度、强化督促检查相结合,积极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将违规违法用地消灭在萌芽状态,维护正常的土地管理秩序。

坚决查处违法用地和违规建筑。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非法占地、非法转让土地和违规建筑等违法违规案件,严厉打击利用违法用地进行非法房地产开发经营的行为。对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违法用地违规建筑,县执法局要依法予以拆除,不得以罚款、补办手续取代。对土地历史遗留问题,应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依法进行处理。加强规划效能监察,对各辖区实施规划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建立执法部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快建立查处违法用地违规建筑长效机制,着重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问题。实行查事与查人并重,严格责任追究,对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司法机关要严肃追究刑事责任。

明确管理职责,严格实行问责制。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调、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要求,各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内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的第一责任人。要将新增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以实际耕地保有量和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作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考核、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依据。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土地违法违规案件造成严重后果,对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不制止、不组织查处的,对土地违法违规问题隐瞒不报、压案不查的,将严格按照中央《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和监察部等国家三部委《违反土地管理行为处分办法》(15号令)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规划土地用途调整方案篇6

国土局要深化行政审批改革,严格执行行政决策程序,推行政务公开,改进政务服务;要严格执行各项行政审批程序,明确行政责任,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执行行政责任问责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土局单位工作计划范文模板3篇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国土局单位工作计划范文一

今年以来,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各项工作任务,确保了国土资源执法监察职能的全面落实。

一、主要工作

(一)开展土地矿产执法日常工作

1、大力查处土地矿产违法案件,非法占地和非法采矿行为得到及时有效遏制。今年以来,我局和分局立案查处的土地违法案件共87宗,涉及土地面积1831.27亩,其中,占用耕地面积487.7亩、基本农田199.09亩,需拆除违法构建物面积410272.34平方米(其中,拆除建筑物面积368596.53平方米、其他附属物面积41675.81平方米),没收违法构建物面积342632.13平方米(其中,没收违法建筑物面积338251平方米、其他附属物面积4381.13平方米),罚款5526.03万元(已缴罚款1038.44969万元)。

2、加强对各分局执法工作的指导和协助现场执法工作。

一是开展矿产现场执法行动。协助、指导四个大队现场(特别对甲子镇长昌煤矿、南港长流一带及三江大致坡片区等重点领域)执法外,还配合省厅对各采矿点进行执法检查及开展对定安新坡江福砂场和澄迈东山桥下游非法采砂等联合执法行动;二是对各分局重大非法占地案件进行现场指导。如多次对琼山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美兰花卉大产业园等非法占地案件进行现场指导。

3、完成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投诉受理、处置及各种数据的统计上报工作。(1)执法局和分局受理信访投诉件共236件,办结228件,办结率为96.6%(其中12336热线举报117宗,办结109宗,办结率为93.16%)。切实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2)按时完成12336电话举报、违法案件等各种数据的统计和上报工作。

4、组织开展案件听证和行政案件执行工作。(1)组织开展案件听证工作。全年共受理听证案件14宗,1宗当事人自动放弃,其他13宗案件的听证工作均得到较好完成。(2)全年共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案件共4宗,法院裁定不准予强制执行2宗,还未下达行政裁定2宗。

5、对建设项目用地报批协助进行执法监察查验。一年来,对我市建设用地报批地块进行了查验并呈文上报,共报送了43个查验报告。

6、协助做好高尔夫球场综合治理整治工作。根据我市及省厅对高尔夫球场综合治理整治工作安排进行情况审核并对其中的违法用地罚款追缴到位1205.954332万元,督促各球场对不符合规划的耕地进行复垦,涉及面积48.23亩。

(二)开展相关专项工作

1、牵头组织开展20__年土地例行督察工作。土地例行督察工作从今年3月份开始,共经历了自查、检查、反馈和整改四个阶段。市、局领导对该项工作高度重视,亲自指导工作开展及部署部落整改。执法局作为局党组指定的牵头单位,在市、局领导的指导下具体开展了以下工作:1、自查阶段:根据《国家土地督察督察通知书》(穗通[20__]3号)要求,代拟了《__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我市配合开展20__年土地例行督察工作方案的通知》和《__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印发配合开展土地例行督察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分别上报市政府和市局,并印发实施,组织市局各处室及相关单位,填报各类督察数据,并收集档案材料;2、检查阶段:全程配合督察组做好材料的收集、现场查验、召开座谈会等工作;3、反馈阶段:督察组对例行督察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反馈会上,省厅陈健春厅长和市长倪强在会上做作了表态发言。我们针对督察组反馈的问题,组织各单位人员进行了认真核对,将核对后的情况反馈给广州督察局。最后广州督察局认定__市20__年土地例行督察共发现8个方面问题。4、整改阶段:代拟了《海口土地例行督察整改工作方案》并报市政府印发实施,组织各单位开展整改工作。按广州督察局要求,我们每半个月统计、汇总每个问题的整改进度,并向广州督察局书面报告。为进一步落实整改,我们又制定了《__市国土资源局土地例行督察整改最后一公里冲刺工作方案》,进一步落实整改工作。目前,该项工作正进入攻坚阶段,我们将继续牵头做好该工作,动员力量,大力开展整改,力争按要求完成任务。

市政府高度重视例行督察工作。倪强市长、鞠磊副市长及佟吉强副秘书长多次组织召开会议,督促落实整改。局党组书记、局长盛林也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如何落实整改,布置工作任务。督察组对市、局领导积极配合的工作态度和扎实的工作作风给予了充分肯定。

2、土地矿产卫片执法监督检查工作取得实效。卫片图斑下发后,从执法局到各分局全力投入,主要领导亲自抓工作落实,问进展,解难题,确保工作有序开展。通过近2个月的加班加点,较好的完成了卫片执法监督检查工作。目前省验收组对我市的土地矿产卫片执法监督检查工作进行了初步的验收。

3、大力开展矿产资源专项整治活动。开展了建筑石料矿点专项整治、为期1个半月的打击河道非法采砂专项整治行动、为期3个月的配合市道路交通协调联席会开展超载超限运输车辆专项整治工作以及安全大检查深化“打非治违”专项整治工作。

(三)抓好国土资源执法正规化建设

1、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国土资源执法工作职责。草拟了《__市土地执法共同责任若干规定》,并征询各区政府意见后报市政府审定,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承担的国土资源执法工作职责。

2、规范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查处工作程序和编印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指导性文件,指导国土资源执法工作。一是编印了《__市国土资源动态巡查和违法行为查处工作程序》,进一步细化规范国土资源动态巡查和违法行为查处工作程序;二是编印了《__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文件汇编》共收录了与国土资源执法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38份;三是每季度编印1期《国土资源执法工作报刊摘要》,收录全国国土资源执法工作好的经验做法、当前国土资源执法工作前沿问题研究以及国土资源执法工作法律实务等。

3、协助拟制我市设施农用地实施细则。协助局领导对设施农用地完成调研,并草拟了《__市设施农用地实施细则》。

(四)组织开展“三严三实”以及党风廉政建设专题教育

一是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按局党组“三严三实”教育方案要求,组织和开展相关活动;二是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专题教育。组织全体支部党员开展“守纪律、讲规矩”以及“落实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等专题教育。组织全体党员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教育党员按新的标准、新的要求做到廉洁自律。组织11名党员到海口监狱参观,进行廉政警示教育。

(五)大力开展“双创”工作

按市局“双创”工作要求,制定我局“双创”工作方案,按方案扎实开展“双创”工作:一是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双创”相关知识,重点内容做到熟记;二是制订卫生管理制度,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对办公场所做到每天打扫1次,每星期进行1次大扫除,每月进行1次卫生评比,达到办公场所干净、整治、无烟尘;三是组织开展健康宣传教育,每季度出1期健康和“双创”工作宣传专栏。组织全体人员每半年进行一次健康知识测试,使大家掌握健康及“双创”知识;四是开展职工健身活动,落实工间操制度,利用上午上班休息时间组织全体职工做工间操。通过以上措施,目前我局“双创”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六)其他工作

一是做好人员调入调出、职务晋升、工资调整等人事工作;二是完成办公用房的清理整治工作,并按时填报《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报表》及撰写资产报表文字分析报告,报送市财政局;三是做好执法用车管理及执法车辆相关数据的上报工作;四做好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并按时完成本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年检工作。

20__年,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在局党组的领导下,开拓创新,扎扎实实地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是扎实做好20__年土地矿产卫片执法监督检查工作。一是研究和制定在国土资源执法权下放到各区后土地矿产卫片执法监督检查工作流程;二是采取措施,形成“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早处置”的国土资源动态巡查监管机制;三是对卫片工作做到早介入,避免卫片下达后工作的被动。

二是加强国土资源执法工作政策研究。一是针对我市国土资源执法工作的实际情况,学习借鉴外省先进工作经验,适时向上级部门提出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执法工作的政策建议;二是针对经济新常态及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实际情况,开展国土资源执法工作前沿课题研究。

三是加强对各区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工作的监督和指导。一是做好国土资源执法权力事项的移交工作,同时协助做好人员业务培训;二是做好对各区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工作的指导;三是做好对各区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的监督和挂牌督办工作。

国土局单位工作计划范文二

今年二十二团国土分局建设用地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贯彻落实兵、师的重大部署,进一步转变观念、从严管理、完善体制、提高素质,积极参与宏观调控、促进资源集约利用,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强化社会公共服务,为二十二团“三化”建设做出贡献。二十二团国土分局结合自身实际,认真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素质,严格用途管制,做好供地前、中、后的跟踪管理工作,做好土地利用规划,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农用地转用的控制和引导作用,严格审批程序,保证粮食安全、工业发展、城镇建设的持续利用。

一、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

1、切实增强法制意识,自觉遵守土地法律法规,做到依法管地。

2、严格依照法定的审批权限审批土地,不得违反规定随意审批土地,不能弄虚作假,及时上报团连建设项目的各类用地报件。

3、严格用地审批程序,规范用地行为,切实做好设施农用地和养殖农用地的申报、管理工作。

二、加强土地规划管理和用途管制

加强规划的实施管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对农用地转用的控制和引导作用,确保土地利用按照规划进行。

1、加强用地的预审管理。在用地管理中,首先要把好各类用地的预审关,把握好各类用地的预审、初审,确保各类用地都能按规程办理,凡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没有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的建设项目,不予预审。

2、严格土地利用用途管制。土地用途管制的核心是不能随意改变农用地的用途。因此,要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切实保护耕地,确保耕地动态平衡。

三、加大土地有偿使用,大力推进招标、拍卖、挂牌出让

1、严格控制划拨用地范围,经营性基础设施要逐步实行有偿使用,凡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都一律实行有偿使用,但经营性用地应当按土地市场进行公开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

2、深化农用地有偿使用,对养殖用地、个人农业种植用地的开发,实行有偿使用,使土地利用开发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为团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服务意识

1、强化分局工作人员的政治、业务学习,尽快掌握用地管理的业务知识,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在六月份前完成批次用地的申报工作。

2、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努力学习,改善工作方式和服务态度,杜绝“三难”现象,做好各类用地审批的批前、批中、批后的跟踪管理工作。

国土局单位工作计划范文三

1、按照要求完成省厅下达的“全省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情况专项清理工作实施方案”的工作部署,对辖区内20__年1月1日至20__年12月31日期间代应的所有建设用地按五次要求逐案清理,完成专项清理实施步骤的四个阶段,重点做好内业台账和制定表格。

2、做好经营性用地地块挂牌上市的前期准备及挂牌地案的组织报批工作和工业用地招、拍、挂、报呈批工作(包括600亩经营性用地的招、拍、挂,其中200亩为中低档商品房,400亩为商住用地)。

3、做好建设用地跟踪管理数据录入、地案巡查工作、完善省厅备案系统的相关程序,按照苏国土资发[20__]300号“关于建立四级联动机制加强建设用地全程跟踪管理工作的.通知”的相关要求,完成地案信息填报工作。

4、搞好土地供应管理工作,全面建立建设用地复核验收制度,加强对新增建设用地的监察管理,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和开发区用地供地率。

5、认真做好土地一、二级市场的日常工作。

耕地保护

1、根据高新区发展和年度征地计划,实施盘城工业园启动区600亩,龙王山以西地块1500亩,样板地1500亩(宁淮高速公路以西、规划永新路以北地块)计3600亩,土地实施工作(预计拆迁共##户##平方米)

2、认真组织实施征地房屋拆迁政策宣传解释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做好被征地农民劳力安置保障工作(预计20__年劳力安置3800人)。

3、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管理,完善基本农田保护系统功能,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人信息网络,完成20__年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签订工作,做好保护块的更新和维护工作。

地籍管理

1、完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将地籍管理中土地登记的功能逐步过渡到电子政务系统中来。

2、继续开展村庄地籍调查和第二次权属调查工作。

3、认真做好农民建房和土地纠纷调处工作。

4、加强土地管理,真正做到以图管地,全面对辖区内乡镇企业建设用地进行调查工作。

土地规划

1、做好土地规划、计划服务工作,认真做好20__年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修改工作,确定用地布置调整方向,适时进行土地利用规划修改,认真做好用地需求分析,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

2、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方式,做好城乡建设用地调整工作。

执法监察

1、建立执法监察信息系统,开发完善违法用地巡查制度,形成国土所、分局、市局三级联网的执法监察,建立健全土地管理信息员管理制度。

2、开发违法用地查处后续跟踪管理系统,掌握违法用地查处后的动态信息。

信访

1、认真做好来信来访接待工作,杜绝集体访和越级访,降低信访发生率。

矿产资源

规划土地用途调整方案篇7

中图分类号:D9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9-031-02

一、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与土地流转制度建设的关系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在部门规章和地方政策文件中频繁提到,反映出在我国各项农业基础政策中,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这一政策极为重要。但究其本义,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即是指通过流转农用地以集中土地,保证农业生产在适度的面积上进行,最终取得最优的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实现农用地由小规模经营向农业规模经营转变。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必先经历农用地的大规模流转,直至达到土地最优的规模以此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土地流转制度①不仅能够解决土地规模小的问题,而且能够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帕累托最优配置。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进程,解决农用地流转所存在的问题是第一步,也是实现规模效益的前提。

现有研究对农用土地流转制度的完善意见偏向土地流转程序制度的构建,如推进流转合同书面化、完善农地流转价格指导机制、为农地流转提供中介等。这些意见没有将农地流转看成一个联系的前后相继的过程,过多关注流转行为本身的规制,忽视将农用地流转的规划、计划和农地流转的事后监管纳入完善流转机制的制度设计范围之内。将土地流转制度的完善看做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更有利维护土地流转制度,进而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二、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进程中土地流转规划制度的问题和对策

土地流转量近年不断增大,以浙江省为例,截止到2008年6月,土地流转总面积513.47万亩,占总承包耕地面积的25.9%。唯有合理的规划引导才能保证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在承包地自愿流转的基础上,政府对流转市场宏观的控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地流转产生的经济规模效果如何。

(一)土地流转规划制度的问题

1.规划缺乏土地流转主体参与

中西部地区参加农地流转的农户比列偏低,东部等农业生产发展较好的地区农地流转的农户比例较高,农地流转的规模大。这种现状揭示出部分地区农地流转激励机制不足。农民不了解农地流转机制,不愿意流转土地,重要原因是必须要被迫接受政府关于农地流转的一些安排和指导②。而地方政府为了拉高政绩往往对承包地流转进行,强制要求并操纵流转价格,违法、违规行为极多,使欠发达地区推动土地流转、实现土地集约化的进程将更为艰难。

研究表明,流转土地的农民只有在非农收入上有一定的能力优势时其流转土地后的总收入才有可能高于其在流转土地前的总收入,在进行土地流转的规划、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农户的实际情况,有条件的鼓励土地流转。

2.规划没有与“适度”原则相适应

种植不同作物实现最优规模经营要求的土地总量不同,对“适度”标准采取判断的依据也会不同,规模经营的最优效益只有在适度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实现。但实践当中地方政府对促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所持的态度极为盲目。在四川、山西各省推进规模经营的文件中均有“要最大程度的推进土地流转”这样的表述。政府尽一切可能的说服农民流转土地,农民难以真正的“自愿”流转土地,被迫流转土地者不在少数。

政府没真正理解“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要以“适度”为前提,单纯重视“规模”,追求最大可能的农地流转。这种不理性的政策规划不但不能实现土地的最优规模,更有可能使土地产生的规模效益还不能和未流转集中前的规模效益相比,最终损害农民收益。

(二)建立有利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土地流转规划制度

1.土地流转规划实现农民参与

土地利用规划决策要积极吸收各种利益主体的合理诉求,促进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在激励,补充规划外在的行政命令控制不足,增加农民对规划的认同。良好的土地流转规划制度能真正调动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制定相应规划的时,可以邀请农民参加,让农民了解流转土地对促进区域生产发展的重要意义,内化的土地流转激励机制。规划中还要充分调查本地农民脱离土地后进行非农业劳动的能力,对于非农业劳动能力不足的农户,让其谨慎考虑土地流转的相关事宜。对于整体非农业劳动能力不足的乡镇,其农用地流转应当进行控制和引导。

2.规划中引入经济分析,贯彻“适度”理念

合理的规划土地流转的总量十分必要。在推行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各地方政府应当坚持适度原则。在进行地方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商讨年度计划的过程中,要根据专业人员的意见对该地区的农地土地类型进行划分定位,确定最优的经营目标。明确不同类型土地和不同目标应当采取一定经济模型,计算出最优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数值,而不是一味的集中土地,追求“大规模”,有条件的、理性的推行土地流转,实现流转真正为适度规模经营服务、真正为农民增收服务。

三、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进程中土地流转监管的问题和对策

据统计,根据2010年全国土地使用情况,全国违法违规使用土地超过48000公顷,其中耕地达18000公顷。一方面土地流转量不断增大、问题也日益增多,一方面却没有完善与之相对监管制度,对推动我国农业后续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一)土地流转事后监管中的问题

1.没落实监管责任主体及责任标准

现在承包地流转的监察的问题主要在于责任主体不明和具体责任不明两方面。以四川省为例,相关文件仅表示“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执法监察和动态监管工作。”可以看到的“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具体指代哪几个部门,分别承担什么样的责任都没有明确。而其他地方政府的相关规定条款亦是大同小异。

实践中土地行政部门、农业主管部门等部门均对土地流转的监管负有一定的责任,相互间权力交叉、职责不明的状况。规定不明确,责任内容不具体,时常出现各部门相互推脱职责的情况。

2.不健全的土地流转事后监管方式

我国对土地流转的监管方式单一,主要为大宗土地的流转备案制度和中央组织的抽查活动。地方政府作相应备案后,便不再对流转的承包地用途状况进行跟踪地核查和监督。仅仅只有中央进行大规模调查后,地方政府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不定期的专项整改。

有的地方政府要求对以非农业建设为目的实施的土地流转,或者“以租”进行非农业建设的,责令解除土地流转协议,限期拆除地上建筑物,恢复土地的农用地性质。这种专项整改连续性差,成为应对中央调查的一时之策。这种监管方式,仅有地方政府进行事前监管、形式化审查,没有将土地流转的事后监察也积极纳入地方政府的监察机制,弊端良多。

(二)建立有利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土地流转监管制度

1.落实政府机关的监管职责和责任

确定具体职责,执法行为的主体也就明确了下来,土地违规违法问题之后的问责难的问题也会引刃而解。首先确定所谓的有关土体流转监管责任的机关;再在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农业管理部门等机关中确定对流转后的用途监管有明确监察职责的特定机关,同时其他相关部门必须对特定的监管部门的工作进行配合,做到分工明确。

还要落实具体的问责制度。对失职机关要依法处罚,积极对行政机关中所存在的管理问题进行清查。再者,不能仅着力于机关的问责,失职机关对违法违规流转的土地给出整改方案,实现土地流转的规范性整治。整治进度及最终结果都应当上报,方便对用途整改的结果进行验收。问责的根本不仅是为了行政执法内部问题的解决,更是要强调对于执法问题中引起的不良社会效果进行评估和整改。

2.实行流转地用途事后定期监察制度

我国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监察主要集中在事前监察,事后监察一般只有在土地违规违法问题比较严重之后才进行专项清查。而土地的用途一旦改变,治理整改其用途的成本极大,甚至不可能真正得到治理。

监管流转不当局限于事前的监管规制,还要在流转后要对农用地的用途进行定期的审查。在期间制定上可以采取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监督核查,每季度进行一次抽查;在模式选择上可以对规模经营规划中的农用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大户进行跟踪性的重点监管,防止农用地用途的异化。这种构建就不似现有监管制度,单纯强调对土地流转状况的形式上数字统计,而没有事后的完善体制建设相对应,不强调对已流转的土地用途的实质管制。

只有严密的事后监管制度才能及时发现中途改变用途的行为,并予以整改、规制,在房产修建前或者建设前期对其进行处理,减少整改成本、降低治理难度,达成良好的社会经济效应。

注释:

①此处“土地流转制度”当做狭义理解,仅指代土地使用权流转,即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的情形。

②此处“土地流转规划”并非强制性的规划,而是指各地方政府的对于当地土地流转相关工作所做的规划或计划,没有强制性行政效力。然而这种规划还是会在一定层面上影响政府的行政行为,所以仍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冯振东、霍丽、邵传林.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述评.西北大学学报.2010(3).24.

[2]杨华.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制度困局和出路.法学杂志.2010(7).74.

[3]张萧然.土地流转吹响了农业规模化号角.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81008/22485368973.shtml.2008-10-08.

[4]叶建平、蒋研、丰雷.中国农村土地轮流转市场调查研究——基于2005年17省调查的分析和建议.中国农村观察.2006(4).48.

[5]彭代彦、吴扬杰.农地集中于农民增收关系的实证检验.中国农村经济.2009(4).22.

[6]许庆、尹荣梁.中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研究综述.中国土地科学.2010(4).79.

[7]郭洁.集体建设用地规划实施的经济法调控.法学.2010(8).85.

[8]李晓萍.2010年全国违法违规使用土地面积超过48000公顷.http://gb.cri.cn/27824/2011/04/19/5187s3222825.htm.2011-04-19.

规划土地用途调整方案篇8

全面加强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科学合理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优化配置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保证国民经济协调持续发展,保障我县社会经济发展用地供给。为实施土地用途的规划管制提供依据,并为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创造良好条件。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县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为指针,紧紧围绕建设“一城两柱”、打造“一线两区”、发展“五大经济”、实现“两个转变”,统筹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坚持从县情出发,按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实现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巩固和发展我县商品粮基地的地位和作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统筹安排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业发展用地,确保重大项目用地。以保障发展、保护资源为指导思想。保障全县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土地资源。

三、规划期限

规划基期年:2005年;

规划目标年:2020年;

规划近期年:2010年;

规划展望年:2030年。

四、原则

(一)坚持严格保护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坚持在供给控制需求前提下,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各业用地;

(四)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突出*特色;

(五)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六)坚持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七)坚持规划连续性,注重与各专项规划的协调;

(八)坚持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

(九)重点保证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潜力的经济发展强镇。

1、保证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发展用地,按照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建设规划布局预留用地空间。

2、保证城镇发展用地,依据规划部门编制的城镇建设规划,预留建设用地空间。

3、安排村屯农民建房用地。主要考虑农村公益事业、农民新居用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用地、经济实力较强的城镇周边的村屯迁屯、并屯用地。

4、合理安排畜牧业标准小区建设用地。根据畜牧部门规划,以乡镇为单位预留建设用地。

5、合理安排林业、水利工程用地。依据林业、水利规划预留用地空间。

6、垃圾场、污水处理厂、水源保护区和特殊用地预留。

五、主要任务和分配方法

根据市级规划要求和我县土地资源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将市里下达到我县土地利用各项规划指标分配并控制乡镇,调整土地利用布局,落实重点项目用地规模与布局,组织划定土地利用分区并制定用途管制措施,确定全县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方案,明确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一)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1、建设用地指标来源

本轮规划市里给我县下达非农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为3700公顷。其中:城市工矿用地2000公顷,用途主要用于城市、城镇、工业项目和农村工矿建设用地;基础设施用地1700公顷。用途主要用于交通、能源、水利、矿产、军事、环保等建设用地。

按照市国土资源局要求,根据国土资源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08】138号文件精神,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增减挂钩,即整理复垦农村建设用地新增为耕地的指标可以作为城镇建设用地使用。为此,我县规划期内整理复垦农村建设用地新增为耕地2000公顷。其中:砖厂复垦新增耕地480公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合并村屯新增为耕地1520公顷。

2、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方法

全县22个乡镇共划分为五类。将*镇区、*工业集中区划分为一类;合隆经济开发区划分为二类;伏龙泉镇(省百镇)、开安镇划分为三类;将302国道沿线的华家镇、哈拉海镇、长白西线沿线的烧锅镇划分为四类;其余15个乡镇划分为五类。同时对波罗湖、太平池生态旅游、万金塔二氧化碳、油母页岩、刘家马场、莫波泡子、三宝砂矿、小城子陶土陶粒矿、水利用地、农民建房也安排了建设用地。

在指标使用上,我县2006—2010年不能超过市下达建设用地指标总量的44%,即总面积不得超过1628公顷。

规划土地用途调整方案篇9

第二条市区供应工业用地,应当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但依法可以实行协议出让的除外。

第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依法采取协议方式供地:

(一)原划拨土地使用权为非工业用途改变为工业用途,不改变土地使用权人,或者原划拨工业用地出让、转让,且《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或法律、法规、规章等没有明确应当收回土地使用权实行招拍挂出让的;

(二)因实施城市规划,工业企业需要调整置换使用与原使用土地面积相当的土地的;

(三)已出让工业地使用期满不改变用途,经审查准予续期使用的;

(四)涉及国家保密和国家安全事项不宜以公开方式竞争的;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实行协议出让的。

第四条工业用地出让,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市招标采购交易中心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

第五条工业项目使用国有土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供地政策,必须符合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要求。

第六条市区范围内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由市国土资源局组织实施,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具体承办。

第七条编制工业用地年度供应计划。市国土资源局应当在每年第一季度,会同市发改委、建委、规划局、工业经委、环保局、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及各开发区、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等部门和单位,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家产业政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土地年度储备及实施计划等,科学编制市区工业用地年度供应计划,报市政府批准并向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向社会公布。

第八条实行工业用地出让信息公布制度。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会同各区(开发区)国土资源分局,根据各区(开发区)、城镇以及乡村工业项目投资情况,分阶段将工业用地年度供应计划进行逐级分解,落实到地块,并明确相应的产业类型、投入产出标准,规划控制及环保等内容。分批次制订工业用地供应信息。由市国土资源局向社会公示。

第九条建立工业用地预申请制度。凡单位和个人对列入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计划的具体地块有使用意向的,可以持申请书、单位或个人身份证明、资金有效证明等材料,向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提出书面预申请,并承诺愿意支付的土地价格。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应将预申请情况报市国土资源局备案。

第十条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起始价,由具有土地评估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估,由市国土资源局、财政局、审计局、监察局、招标采购管理局、土地收储中心等部门和单位组成会审小组,根据评估结果和产业发展政策综合确定,但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

第十一条根据工业用地年度供应计划和工业用地预申请情况,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要会同区(开发区)相关部门拟定具体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案。出让方案内容包括:工业用地地类、产业类型、面积、规划设计条件、投资强度、环保要求、出让年限、开工竣工期限、出让起始价等土地使用条件,经市国土资源局会同市发改委、规划局、环保局等有关部门审核,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二条出让方案依法报经批准后,市国土资源局应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39号)及《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试行)》规定的程序,组织实施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并通知预申请单位或个人参加竞投和竞买。预申请的单位或个人必须参加竞投或竞买,且报价不得低于承诺的价格。

第十三条中标人或竞得人持《工业用地出让方案批准书》(或《工业用地出让方案核准意见书》)、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中标通知书》(或《成交确认书》)等资料,到有关部门依法办理工业项目立项、建设规划、环境评价、企业登记等有关批准手续;因特殊情况,用地者未能在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文件规定时限内办理相关手续的,其土地出让成交确认书自行废止。

有关管理部门应当在法定时限内及时办理有关手续;其承诺时限短于法定时限的,应当在承诺时限内及时办理有关手续。中标人或竟得人认为有关管理部门办理有关手续超出规定时限的,可以向市监察等部门投诉,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做出调查处理,并答复投诉人。

第十四条用地者在履行相关报批手续后,到市国土资源局正式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及其补充协议,申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用地批准书》,付清全部出让金后,办理土地使用权登记手续。

第十五条建立健全建设用地供应结果公示制度。工业项目用地出让后,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在10个工作日内,将土地受让人、土地位置、面积、用途、使用年限、出让金额及支付方式等信息向社会公布。如出让后需对出让合同有关条款进行调整的,必须及时将调整内容及理由在原信息公开场所,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六条加强工业用地出让后的监督管理。国土资源局要对工业用地出让合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依法加大对违约责任的追究力度,切实减少土地低效利用和隐性浪费现象的发生。对于用地者自身原因造成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开工之日起满1年未动工开发建设的,以及已动工开发建设但开发建设的面积不足应动工开发建设总面积1/3的,或者已投资额不足总投资额25%且未经批准中止开发建设连续满1年的,市国土资源局将依法向用地者征收相当于土地出让金20%的土地闲置费,并责令其限期复建,逾期不复建或满2年未动工建设的,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

第十七条工业项目竣工后,市国土资源局应会同有关部门对项目用地进行验收,未经出让人同意,擅自改变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土地使用条件的,市国土资源局将依法予以处罚。

规划土地用途调整方案篇10

关键词:社会性;公众性;城市规划

1我国的城市规划大多会通过一些规范性文件的方式下发确定,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但是目前在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中,这些文件往往不能被贯彻执行,这种现象成为了我国城市规划的建设管理中的一大难题。而该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应当从多方面考虑,规划的自身存在着问题,同时规划之外的社会因素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1.1规划理论以及技术问题

目前我国的规划理念较为落后,规划理论也不健全,规划技术不规范。城市规划会受到规划者的技术水平影响,计划技术人员的方案会直接影响到规划成果质量,而规划的建设成果是对规划者技术以及思想的直接体现。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理论还不甚完善,且存在较多的理论派别,由于认识无法达成统一,因此在规划中采用的规划理念具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在项目规划的建设方案的确定上往往会大相径庭,甚至有些方案同实际要求以及城市的发展相去甚远。

1.2行政干预

规划方案虽然是通过规范性的法律文件确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理论上不应当随意改变,但是,我国的行政部门往往都会通过某些行政行为进行干预,这也是由于我国现有的行政管理机制造成的,基于这种弊端,我国的行政官员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志影响城市规划方案,并且这种现象较为普遍。并且有些行政领导并没有意识到长远的城市规划效益,单单关注眼前,使得具有长足发展空间的城市规划方案被迫修改。虽然短期内这种方式能够为城市的发展带来利益,但是长远的考虑,未来城市的发展空间和隐患问题堪忧。

1.3社会发展的影响

城市的土地面积有限,而土地作为可重复利用的资源,在城市的规划中规划方案主要是针对城市土地资源利用规律,必须提供最高效配置促进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的提高。城市的规划以及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计划、城市规划投资相互配合统一,因此,城市规划方案计划往往会受到计划投资以及土地资源计划变动的影响。目前我国城市在建设中由于土地配置作用的增强,加之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变化使得计划方案的实施受到了多方面外在压力的阻碍。尤其在一些不法黑市中土地使用权的交易现象,由于高额利润就促使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方式取得城建部门的允许,若是执法力度不严,监督检查力度不足,则很容易使得具有法律效益的规划方案变为一纸空文。

2社会化城市规划途径

将社会规划变为社会公众的参与过程,而将城市规划逐渐转变为社会化过程的途径就是将规划变为公众参与的活动,主要就是加大公众参与的程度,让公众参与到规划的管理以及编制中去。城市规划的公众性最初起源于北美,其本质目的是为了在城市规划各方利益中寻找一个平衡点,以保证社会和谐,而随着规划技术的发展,其已经开始被人们所接受,作为一种普遍的理论和技术被推广开来。

2.1社会化现状

通过对我国今年来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程度的研究,通过规划文件的介绍以及结合我国国情开展的一些参与实施途径、形式,进行了一些公开规划活动。通过实践的总结可以得出以下几点:首先我国公众性的城市固化还处于初级的起步阶段;其次,直到现在我国并没有对公众进行统一的定义和细致分析,笼统的将普通民众作为公众,因此城市规划活动的公众参与效率不高;最后,公众性的城市规划仅仅处于编制以及规划阶段,而其实施之后没有响应的后续规划、监督管理机制予以支持,因而无法加强公众参与程度,也无法增大实施力度。

2.2如何提高公众参与程度

通过分析总结世界各国的实践经验,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所涉及的方面很广,不但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基础同时还会影响上层建筑。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建设的质量受到了公民的民族意识影响,进而才依赖于规划的科学管理机制以及公众参与途径。所以,提高公众参与程度的有效办法即不断的加强政治体制管理,深化规划管理改革机制,找出更加有效的方式以及促进公众参与的途径,保证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2.2.1推进民主化进程,保障公众规划参与权

公众的规划参与权归根到底就是一种参政议政的民利,公众参与规划的问题也就是一个行使公民权的问题。因而这种参与的广度与深度与民主化程度是紧密相关的,政治民主化、政务公开化是公众有效参与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所以应大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赋予公民更多民利,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中充分享有利益表达的机会,参与政府的决策。民主化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不一蹴而就,实施公众参与反过来也可以推进这一进程。

2.2.2建立调控有力的规划管理体制现行的规划管理体制存在着诸多弊端

因为在我国现阶段有些行政领导中存在着出政绩、发展经济、吸引投资、突破规划的思想行为方式。建立一个有效的规划管理体制有赖于深化城市政府机构的改革。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我国正对各级政府机构进行大的调整和优化,对政府机构权力范围的调整和加强对其行政行为的监督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这为规划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历史契机。

(1)应加强对领导层的监督,把公众评议和规划实施的组织工作列入政绩考核的指标中。

(2)改造城市规划委员会,使之隶属于上一级政府,由上级政府首脑领导,由上级规划主管部门主持日常工作,成员还包括本市各相关部门负责人、规划专家代表和公众代表,以加强规划编制与实施中的协调、仲裁、决策和执法监察工作。

(3)建立一套公众参与的组织程序与工作方法,以保障公众在城市规划中的参与权利。

2.2.3公众参与方式

综上所述,充分总结国际先进城市规划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对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中如何提高公众参与程度的方式以及途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首先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在城市和城市之间存在了不同的历史文化,且发展也不尽相同。每个城市都具有其独有特色,因此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应当根据当地的习惯以及方法进行,而采取的方式以及参与深度、广度也需要进行实际的调查研究之后才能予以确定。其次,一般的普通民众无法对城市规划的方案制定造成什么实质性的影响,而普通的个体民众更是无法得到重视,所以将公众组织化是提高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度的有效途径。通过组建一些利益相同的团体,并推选出相应的集体代言人,为集体的利益实现予以表达。

3结束语

文章对于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实际推进中存在的阻力和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多方面分析了城市规划中如何实现公众参与,并提出了一些建议,论述了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相关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全,张峰,徐建刚.试论信息时代的规划公众参与[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