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0:17

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篇1

关键词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实践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innovationandeffectofinlandCollegemarineResourcesand

environmentprofessionalpracticeteachingSystem

DonGKunming[1][2],Baoweiyang[1][2],ZHoUXiaojian[1][2],miaoLi[1][2]

([1]CollegeofenvironmentalScienceandengineering,YangzhouUniversity,Yangzhou,Jiangsu225127;

[2]instituteofmarineScienceandtechnology,YangzhouUniversity,Yangzhou,Jiangsu225127)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theinlanduniversitiesspecializinginmarineresourcesandtheenvironmentduringtheconstructionofpracticalteachingsysteminnovationofnecessityandpossibility,summarizesthemainpracticeteachinginnovationsintheprofessionsincetheestablishmentofYangzhouUniversitycarriedoutandachievedeffectintheshortterm.

Keywordsmarineresourcesandenvironment;practiceteaching;innovation

自新的《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学校要突破传统观念和限制加强海洋教育以来,许多院校,包括内陆有条件的一些高校纷纷设立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海洋资源与环境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在它的专业教学中,必须给予学生们大量的实践机会,以便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同时该专业也是一个创新性很强的新专业,各院校纷纷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与内容,以期让学生们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运用新的知识,获得成功的信心并体现自己的专业价值。①②③为此,原有的一些专业建设所采用的实践教学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必须对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创新探索并及时总结。

1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必要性

1.1社会认知和学生认识方面对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要求

长期以来,人们对海洋学科的认识停留在海洋类专业只能在临海高校才可以进行研究教学等工作,而非临海高校无法设置这类专业。基于这种认识,很多人对非临海高校开设的海洋类专业不了解,不愿报考内地高校海洋类学科,这导致该学科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调剂方式招收进来。这些学生进入校后,对专业了解不足,对专业的学习感到迷茫。这必将导致这些学生缺乏学习动力,不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也不能很好地掌握专业技能。随之而来的是他们毕业后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以及就业困难。事实上,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深入,国家和社会,对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实验技能以及富有创新精神的海洋科技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结果是,一方面海洋类学生在学校没有获得足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能够满足海洋强国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许多涉海产业的快速发展急需海洋类科技人才。必须依赖于改革教学体系,尤其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来化解这一矛盾。与理论教学体系相比,实践教学体系更能培养一个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依靠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开拓思想,增加专业认知,并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出符合建设海洋强国要求、立志于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1.2学生兴趣爱好与专业学习有效结合的要求

兴趣是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起着动力作用的因素。但目前相当多的大学生缺乏真正的专业兴趣,尤其是对那些通过调剂招收进来的学生。同时大多数学生或多或少都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有些热衷于网络,喜欢从网络中获取知识,并建立相关的网页网站;有些热衷于摄影,喜欢拍摄自然界的各种生物景观等;有些热衷于旅游,喜欢到各种生态环境中考察……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应当考虑如何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调整或者提升兴趣目标。在专业学习和兴趣爱好相结合的过程中,使得专业知识学习和兴趣发展有机统一,相互促进。

1.3学生就业和创业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要求

自高考改革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然而我国高等教育的许多环节仍沿用精英教育的模式,这使得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和我国的产业调整与发展出现了一些脱节。特别是对当前蓬勃发展的非公有制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很多非公有制企业不能吸纳或者吸引更多大学生就业。创新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也是新时代的要求。对优秀毕业生的回访也证明,许多在社会上取得成功的毕业生,在以往的实践教学中不仅获得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通过实践教学增加了对相关产业的直观认知,开拓了眼界。从而早早地为将来的就业以及创业确定了目标,打下了基础。

如何通过教学改革,让专业实践教育环节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亮点,加快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与专门化,使得实践教学体系向着有利于社会认知、社会需求、学生认识、学生学习和发展等等方向进行深度的改革创新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措施

2.1优化专业课实验教学内容

海洋资源与环境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专业实验课所要求的基本实验技能以及专业技能,这是学生达到专业培养方案的前提,并且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开拓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们首先优化与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理论课程紧密结合的实验课程内容,在实验教学上适当减少验证性实验,最大限度地增开综合性实验以及设计性实验。并且为了适应实验课程的优化,专业教师在已有专业实验手册的基础上,加入了新的适应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内容,同时针对实验类型的不同,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方法。精心确定每个实验课的目的、理论、实验内容、数据分析等内容,区别对待不同类型实验项目,将实验项目要完成的要点涵盖整个实验教学体系。使得实验教学体系既能满足于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2强化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主干课程的集中教学实习

在掌握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开设海洋资源与环境的集中教学实习,并通过集中教学实习这种方式,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将各门基础实验课学到的各项技能综合到一起并能熟练应用。对于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海洋调查方法》和《海洋防污染与环境保护》,我校开设了四十课时以上的专业实习,并组织配备经验丰富的教师以及相应企事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实习指导工作,使学生在强化各项技能的基础上开拓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为学生在将来应用以及更深入地学习专业知识打下了坚实基础。针对专业基础课程《海洋浮游生物和生物饵料培养》和《海水养殖学》,在江苏如东海产品养殖基地进行教学实践实习。通过这些专业技能的集中教学,学生提高了动手能力,开拓了视野、培养了科学的精神以及态度。

2.3丰富课外实践方式

基于学生个人情况因材施教。在学生基本专业技能强化训练和实践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实践训练。这些方式包括:第一,在大二学生完成专业技能强化训练之后,建立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去,熟悉科研创新工作。第二,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创新基金的申报,获得资助的团队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创新基金的研究工作。第三,鼓励学生实性践学习,从三年级开始,让学生参加实践基地的生产过程,在技术人员的指导参与各类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的调查统计工作,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四,鼓励学生组建创业团队,进行创业设计或根据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开设的专业发展课程,进行创业初期研究,例如:根据《海水养殖学》课程的内容选择某一种海洋生物,例如经济藻类、鱼类、贝类、海参等进行饲养,了解它们的养殖过程,计算成本和收益,为毕业后创业做准备,从而达到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目的。

3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效果

学生专业兴趣逐渐增强。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增强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理解,使得学生可以系统性以及连贯性地把知识点融会贯通。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是被动地接收专业知识,更多的是连贯式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他们对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伴随着学生们的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互助、相互协作、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在积极拓宽课外实践方式的同时,我们鼓励学生申报各级科创基金。近年来学生共申报50余项科创基金。这些创新基金申请有一半以上获得了校级、省级以及部级的立项。这些立项是对学生科创能力的肯定,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积极性以及参与科研的热情,使得他们更愿意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科研。近三年来,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共有3个学生创新团队获得学校的科创表彰,学生以第一作者或参与三十余篇。

学生专业素质普遍提高。通过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学科实践教学体系更加适合学生学习以及发展的需要。在这个体系的创新假设中,我们以专业实验教学为基础,以专业实践为综合,以专业实习为开拓,以学生参与科研、参与科创基金申报、参加科技服务小组等活动为增强点。这些方式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开拓了他们的专业视野,增加了他们的专业认同感。

注释

①彭熙伟,郑戌华,王向周.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选题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12(12):45-47.

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篇2

审计6班17011056黄董文希

【摘要】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将“贯彻新发展理念”写入宪法,其中绿色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海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是促进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本文以新发展理念下绿色发展的视角出发,结合审计理论和绿色发展相关理论,探讨了海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框架,探索海洋资源绩效审计发展现状,并通过案例分析印证理论框架,最后从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完善审计技术方法和重视绩效审计评价四个方面提出可行建议。

【关键词】海洋资源环境;绿色发展;绩效审计

Research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performanceauditingofmarinefromtheperspectiveofnewDevelopmentConcepts

abstract:the13thnationalpeople'sCongresspassedthe"implementationofthenewdevelopmentconcept"intotheconstitution,inwhichgreendevelopmentisthekeytobuildingabeautifulChina.thegoalofthemarineresourceenvironmentalperformanceauditistopromotethesustainableuseofmarineresourcesandtheenvironment,whileachievingeconomic,socialandecologicalandenvironmentalbenefits.Startingfromtheperspectiveofgreendevelopmentunderthenewdevelopmentconcept,thispaperdiscussesthetheoreticalframeworkofenvironmentalperformanceauditingofmarineresources,exploresthedevelopmentstatusofmarineresourceperformanceauditing,andconfirmsthetheoreticalframeworkthroughcaseanalysis,combiningaudittheoriesandrelatedtheoriesofgreendevelopment.improvethelegalsystem,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oftheauditteam,improvetheaudittechnologyandmethods,andpayattentiontoperformanceauditevaluation.

Keywords:marineresourcesandenvironmentgreendevelopmentperformanceaudit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一、引言………………………………………………………………………………………1

二、文献综述…………………………………………………………………………………1

三、理论研究…………………………………………………………………………………2

(一)相关概念…………………………………………………………………………2

(二)理论基础…………………………………………………………………………3

(三)海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理论框架………………………………………………5

四、我国海洋环境资源审计现状分析………………………………………………………6

(一)实践情况…………………………………………………………………………6

(二)实践评价…………………………………………………………………………6

五、案例分析…………………………………………………………………………………7

(一)SZ市的背景概述…………………………………………………………………7

(二)审计目标…………………………………………………………………………7

(三)审计内容及范围…………………………………………………………………7

(四)审计结果…………………………………………………………………………8

六、新发展理念下优化海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的建议……………………………………9

(一)健全海洋资源环境审计法律法规…………………………………………………9

(二)加强人才培训和审计队伍建设……………………………………………………9

(三)完善审计技术和方法……………………………………………………………9

(四)以财政财务资金为牵引,同时更加重视绩效评价………………………………9

参考文献………………………………………………………………………………………10

致谢………………………………………………………………………………………11

一、引言

我国幅员辽阔,水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并且浪费和污染现象严重,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作为水资源利用的一部分,近年来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中海洋渔业、海洋旅游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能源产业等主要海洋经济产业都必须依托在良好的海洋资源环境上,若不加以管理和监督,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将对这些产业经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出,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强海洋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强化海洋环境污染源头控制,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同时新发展理念写入宪法,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本文在新发展理念的视角下研究海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兼顾海洋资源利用的经济性、效益型、效果性以及公平性和环境性,望有助于我国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文献综述

对于水环境审计,国外起步早于我国,一些发达国家的法律制度已发展较为成熟。美国、荷兰、加拿大等国家在上世纪就陆续颁布了关于水环境保护的法律,加拿大在水资源利用保护环境审计方面走在国际前列,就是得益于较早关注环境问题并提供法律支持,如《海洋废弃物倾倒控制法》、《加拿大水法》等,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在审计实践方面,国际注册环境审计师委员会了相关实务准则,intoSai在2001年还颁布了一项指南,专门指导审计人员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工作,该指南海阐述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为我国政府执行环境审计提供思路。在我国也已有多部关于水环境的立法,但环境审计的主要法律依据仍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骆良彬(2019)认为,审计法虽然赋予了国家审计机关监督财政财务收支合法合规性的责任,但审计机关对于公共环境管理绩效水平的评价依据仍然不足。我国虽然起步晚,但在审计实践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成就,2001年至2007年,审计署对“三河三湖”进行了水污染防治情况审查;2009年,我国颁布了《审计署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为我国水环境审计的发展明确方向。

海洋资源审计是水环境审计下具体的一类,现阶段国内外学者对理论的研究还较少,而更多针对是资源环境审计这一大门类。这里列举一部分学者的研究。ernst(2001)根据环境管理、服务、能源以及生物多样化为水利相关行业建立了四个层面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Gray(2010)从环境、社会和可持续方面的角度出发,指出当前环境审计鉴证实践的一些弱项;Boiral(2010)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审计为研究方向,分析和批判了可持续发展绩效的相关理论。国内对于海洋资源环境审计的研究近年来会相对多一些,胡文霞(2018)阐述了海洋资源环境审计的主客体、内容和重点以及标准,搭建了海洋资源环境审计的实施框架;张奇琦等(2020)基于pSR模型对海洋资源审计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究;彭兰香等(2015)创造性地将pSR与绩效棱柱理论,针对浙江省“五水共治”绩效审计构建了评价体系。

再具体到水资源绩效审计,我国早已有了很多实践,但理论研究也仍然较少,从而也限制了实践的发展。李璐(2012)认为我国水环境审计报告虽然有绩效字眼,但内容上大部分还是财务的合规性问题,还未更进一步在合规性的基础上分析制度政策的合理性、评价环保资金的效益性等等;韩杰等(2018)认为水环境绩效审计是对社会各界给予水环境保护采取的措施通过统一指标体系进行鉴证评价,并给出建议;史金鑫等(2019)指出,审计机关应当在监督财政财务资金收支过程中,考虑环境效益问题,把环境绩效审计当作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有力工具。大多数学者的态度表明,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将发展为环境审计的主流,并且将更多的关注点从经济发展转移到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上去。

三、理论研究

(一)、相关概念

1.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指的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我国“十三五时期”甚至更长一段时期的发展思路,本文研究资源环境方面的审计,所以将更加关注绿色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增长,代价便是环境的严重破坏。其实不仅是我国,国际上大部分国家都是通过牺牲环境效益来换取经济利益的,201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可持续发展大会就提出要持续关注绿色经济,即相比于以往,各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也关注社会环境效益,对于环境责任不能再是零成本。这几年,我国在治理环境污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和低碳产业也作出了许多努力,获取了一些成就。2017年,在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并首次奖建设“美丽中国”加入到本世纪中叶的强国目标中去;2018年,党的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将新发展理念写入宪法,所蕴含的内涵,就是要摒弃以往先开发再保护的错误思想,区别于单纯保护生态环境下的发展,而是要将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有机统一,将资源资产、经济资产与财富有机统一,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2.水资源审计及海洋资源环境审计

我国虽然幅员辽阔,水资源丰富,但相对于十几亿的人口来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甚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为解决水污染严重、水资源匮乏的问题,我国加大了对水利建设、水资源保护方面的投资,于是相关水资源的审计也尤为重要。根据世界权威机构wGea的定义,水资源审计是环境审计的一部分,同样也可以包括财务真实性审计、合规性审计以及绩效审计等方面。海洋资源环境审计又是水资源审计的细分,主要是针对海洋资源开发、海洋资源利用、海洋资源治理和海洋资源收益等内容进行审计。

3.海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

海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简单来看是资源环境审计和绩效审计的结合,但其中理论联系学术界还未有确切定论。从广义来讲,绩效是指人对委托人期望的履行情况,委托人对人的全部期望组成了绩效的内容,即绩效审计就由真实性审计、合规审计和效益性审计的加总。那么海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就是委托人对海洋资源的管理利用方,即涉海相关部门、企业及人员在涉海资金管理利用、相关法规政策制订与执行情况及目标达成和资源使用效率情况进行鉴证评价。从狭义来看,即把真实、合规和效益相独立开来,认为绩效审计是根据审计目标来确定的,把效益性审计单独称为绩效审计,这样情况下,绩效审计的核心就是鉴证、提供目标达成情况及资源利用是否效率的相关信息。具体到海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我们可以理解为其就是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治理专项资金真实、合规审计的基础上,进一步评价资金使用时候具有效率,是否同时有益于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

(二)、理论基础

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来研究海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除了最基础的受托责任理论,学界中认同的理论还有可持续发展论、资源环境价值论、外部性理论。

1.受托责任理论

审计因受托责任产生而产生,在本课题中,受托责任主要是受托管理资源环境的责任。根据我国性质,自然资源理应归全体公民所有,但个体公民是无法对如此丰富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利用的,于是各级政府则受托管理这些自然资源,并有义务向委托人说明其行为过程及结果。作为独立的监督者,审计机关应接受这些资源财产所有者的共同代表,即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委托,对公共资源的管理者进行监督,这就是自然资源审计的三方关系。将该理论应用于本课题,海洋资源无疑具有公共性、共享性的特点,各级政府及有关企业在利用海洋资源产生经济利益的同时,可能会为了谋求自己利益最大化而过度开发、忽视保护或事违规利用,危害环境的同时也危害了资源所有者——公民的利益,所以审计机关应推进海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过程中相关项目建设的资金筹集、使用情况,有关资源的战略规划情况,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等方面进行监督,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就是资源要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也不对后代人发展对资源的需要构成危害。建国以来,在我们经济力量不够雄厚的时候,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对资源环境造成了难以逆转的破坏,并引起了严重的代际间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为弥补以往的过失,我们往往需要花更大的时间和资金成本去修复环境。但其实,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反而能促进经济良性发展。因此,政府应该重视可持续发展方向的环境绩效审计。对于海洋资源,虽然海洋幅员辽阔,但我们目前有能力利用的资源只有一部分。另外,水源具有流动性,一定区域的污染很有可能蔓延出去,造成恶性循环。因此,绩效审计应当充分关注各海洋资源管理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海洋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长远战略的制订提供有用信息。

3.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原来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可以理解为一个行为主体对其他个体造成的非市场行为,但其实经济学家们并未统一外部性的定义。现在,外部性早已不光光是生产领域或事消费领域中的问题了,而是被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概念,即代内和代际的外部性,代内的外部性就是要考虑资源是否合理利用和配置,代际的外部性则是要解决我们人类代际之间对资源环境利用行为的影响,这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基本相似的。海洋资源属于公共资源,且并不具备绝对的排他性,使得经济主体在利用海洋资源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并不会自觉得加以保护,对资源的再利用造成阻碍。这种行为是无法自发调节的,必须借助国家审计的监督力量。

4.环境资源价值理论

该理论认为环境中蕴含着资源,有资源就一定有价值。环境资源价值是指环境资源本身具有一定的存在价值,当这种价值表现为总经济价值,则可分为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学界对环境资源价值已有一些评估方法,基于“支付意愿”理论,人们可以通过直接市场评价法、揭示偏好价值评价法等方法对一定区域的环境资源做量化评价,分析这些资源在合理期间内对经济带来的价值,甚至可以把资源的损耗、环境的破坏作为影响因子加以考虑,这就能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设计提供一些思路。

(三)、海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理论框架

1.审计客体

对于海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审计客体一定是受托管理海洋资源的相关部门和领导人员,主要包括沿海地区的政府部门,涉及海洋开发和保护的部门如海事局、水务局、渔政等部门,当然,涉海资金流动轨迹上的所有部门和企业也都可以延伸作为审计的对象。

2.审计主体

审计主体通常包括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本文认为政府审计最适合作为海洋资源环境审计的主体,这一结论的得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海洋资源环境审计中,政府部门本身作为审计客体,从权力等级上来讲,审计主体就应该是上级审计机关或特殊情况下的同级政府审计机关,也只有政府审计有必需的强制力。另一方面,可以考虑海洋资源环境的特点,海洋流域大、影响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广、涉及的资金量庞杂、需要的专业技术难,而民间升级和内部审计的专业领域、人员设施配备可能不足以应对如此庞大的项目,所以依靠政府资源调动、人员培训、资金调配的能力,在合理的成本效益下实施审计工作。

3.审计目标

从宏观上来看,海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就是维护海洋资源的利益,保障海洋资源环境安全,并能够促进海洋资源长期可持续利用和发展。若更多从绩效审计鉴证和评价功能去思考,在制定目标时还可以考虑对绩效信息的真实性的鉴证和相关绩效水平的提高。

4.审计内容和重点

根据wGea在2001年的指南,本文将海洋资源环境的绩效审计内容概括为五部分,分别是对政府涉海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的审计、对政府针对海洋环境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的审计、对政府其他项目对海洋资源环境造成影响情况的审计、对海洋环境管理监管系统的审计和对计划的海洋资源环境开发利用及保护政策和项目可行性、科学性的评估。针对具体项目的审计重点,可以从“5e”理论出发来考虑。经济性可以是海洋资境治理资金预算是否合理、各项经济资源的利用是否节约;效率性主要考虑成本效益,投入资金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是否有不必要的支出;效果性反映目标执行结果,比如有关海洋的资源环境管理政策是否有效执行、环境治理项目是否达到改善环境目标等;公平性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影响,比如说代际公平,资源环境的管理利用和保护能否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是否有只开发不保护的现象;环境性反映环境影响,要评估政府涉海项目对海洋生物多样性、水质等情况的影响大小、范围,从而合理开发、有效保护。

四、我国海洋环境资源审计现状分析

(一)、实践情况

下面简单例举2018年的几个审计项目:

浙江省嵊泗县审计局对全县海洋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审计。此次审计重点关注了东部乡镇的贻贝养殖情况,并发现存在养殖海域未批准私自启用、违规扩张养殖海域而阻碍航道等问题,同时发现海洋局与渔业局在海洋特别保护区法规贯彻落实不到位、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完善的问题。后期整改中,该县一是细化了法规,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并与环保、边防等部门联合执法,推进海洋资源和环境的双重保护;二是追回了欠缴的海洋生态补偿金、海域使用金等未收款项,加强了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绩效。

深圳办在Y省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将审计重点确定为海岸带管理、围填海项目和海水养殖,旨在推动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此次审计发现了违规下放围填海项目管理审批权、优质海岸线资源被占用、无序粗放建设、海水养殖入海排污造成局部污染等众多问题。

山东青岛省围绕海洋资源资产基本情况、海洋职能部门履职情况、海洋资源环境开发利用及修复情况进行了审计工作。此次审计重点落在了胶州湾保护、渔业养殖清理、排污总量控制等的专项资金审查,对涉及污染防治的海洋渔业执法、涉及海岛海域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等情况的责任落实,并且利用了卫星遥感技术等创新技术方法。

(二)、实践评价

从审计署官网公布的审计信息来看,近年来,审计机构越来越频繁地对海洋资源环境的利用和保护进行审计或是在临海省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中关注海洋资源利用。我国海洋资源审计的内容和范围也越发丰富,涵盖了海洋资源政策、资金使用、资源开发保护和收益等方面,但是也可以发现,这些审计工作大部分围绕了专项资金使用真实性、合法性和政策执行的合规性,而通过量化绩效评价指标来对工作绩效做评价考察的实践较少。海洋资源,甚至自然资源管理,目的就是要兼顾开发和保护资源,在当期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维护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所以推行绩效审计是趋势,即在合规和财务真实性审计的同时,还要关注资源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五、案例分析

(一)、SZ市的背景概述

SZ是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示范市,其地理位置优越,共有东西两大港口群,将近260公里的海岸线分隔开。西部港区水深港阔,四通八达,可与国内沿海及世界港口相通;东部港区海面开阔,风平浪静,是华南地区的天然优良港湾。

据统计,2005年,SZ港外贸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了亿吨大关,同比增长20%。2017年完成货物吞吐量2.4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约2520万标箱,已经连续五年成为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枢纽港。到2018年底,SZ港共开通集装箱班轮航线239条,形成了完善的班轮运输结构。尽管SZ市港口建设水平世界领先,海洋经济总量持续上涨,但其海洋经济发展也面临着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生产风险突出等问题。为面向未来,进一步建设绿色港口,国家审计决定对SZ市开展海洋资源保护利用绩效审计,以护卫经济发展。

(二)、审计目标

本次审计是为落实“十八大”提出的“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要求,为实现海洋经济良性发展而开展的海洋资源保护利用绩效审计。直接目标是为了鉴证和提供有关政策执行情况、各项涉海资金使用效益、海洋环境治理及生产安全风险防护情况等方面的信息,识别绩效差异,寻找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最终提升海洋资源利用的绩效水平。

(三)、审计内容及范围

本案例审计对象主要为市海洋局、海事局、市财政委、市人居环境委员会及市水务局等相关单位。部分审计内容如下:

一是海洋综合管理法规体系的建立和执行情况。2012年,市政府将海洋综合管理职能划入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委员会,从机构上实现了陆海的统一。下一步就是要积极推进海洋管理的立法和制定海洋规划。由于海陆统筹涉及多部门分工与合作,所以需要建立相关的综合管理体系,区分职责、明确责任。另外海洋整体发展规划完善与否也是审计的一方面,从过去偏重对陆地的开发,到现阶段对海洋经济资源利用的重视,需要对本市海域整体利用和规划,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对海洋资源进行可持续发展利用,使得投入资金达到最优效益。

二是海洋污染的防护与治理情况。本市设立了113个海洋监测站点,形成了全市海域监测站网,定期公开数据、公告。本次审计应对这些海洋监测站点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对生成数据的真实性进行检查。同时,审计组了解到该市海洋污染主要来自陆地,因此对入海口排污情况,及相关责任单位如市环保部门、水务部门、海洋局等在海洋污染情况的监控、防治和管理等方面通力合作情况也要做绩效评价。

三是海上及港口生产安全突发事件的防控情况。对于海港,每日货轮来往频繁,针对海面溢油事件的处理能力一般都是审计的重点之一。另外,对其他海上危险化学品泄露的处理能力和相关装备物资的储备情况也是审计需要关注的方面。

(四)、审计结果

第一,海洋资源规划布局缺乏战略性。检查文件发现,该市在2004年制定了《SZ市海洋功能区划》对2005~2010年的海洋资源开发作出了指导,但随着国家战略布局及相关功能区划的标准发生变化,该市《功能区划》未能及时修订,同时也未按《海域使用管理条例》的要求制定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配套规划。对于SZ市丰富的海洋资源,管理部门应建立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长期利用和保护规划,以及中短期功能区划及产业布局,做到在保护中利用海洋资源,在绿色发展的指导下发展海洋经济。但是审计发现实际规划严重不足,以沙滩资源为例,东部海滩约有50余个沙滩,仅个位数合法取得海域使用证,开发海水浴场等旅游产业,其余海滩无人管理或被私自使用,并经常能看到垃圾在未经批准的沙滩上堆砌,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和环境。

第二,部分海域污染严重,污染排放严重超标。审计组以海水水质标准为评价依据,发现西部海域海水水质标准超四类海水水质标准1倍以上,远差于东部海域。经过了解,该市海域污染主要来自于陆地,即污水排放。检测结果显示,15个入海排污口中有6个排污口排放超标,这表明海陆共治维护生态环境的目标并没有实现,投入建设的排污管道、污水处理厂、监测站点等设施的使用绩效低下。追责到有关部门,审计组发现环保部门、水务部门、海洋局等相关部门在污染防治方面并没有相互协调合作,从而导致污染防治的海陆脱节,违规现象暗中滋生。

第三,面对突发生产安全问题能力存有缺陷。首先,面对海面溢油的意外情况应对能力不足。SZ港运输等业务发展迅速,常有上万吨级别的邮轮停靠,万一发生溢油事件,溢油扩散出港区外,可能对海洋生态和资源造成难以逆转的伤害。SZ港能够处理的溢油吨数应大于邮轮油舱破损的最大溢油量,才能保证安全,然而根据调查,该市海域油污清除能力仅在50吨左右,远低于标准。另外,SZ港对危险化工物品泄漏的防控抢险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应急设备库的建设也还没有启动。目前海事等部门仅有一些初级的检测防护设备,应急部门相关人员的应急处理技术和能力不足,这方面隐藏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六、新发展理念视角下优化海洋资源环境绩效审计的建议

(一)、健全海洋资源环境审计法律法规

我国还没有一套专门指导水环境审计的准则。政府审计依据《审计法》开展工作,但对水环境审计工作针对性不强,对于水资源的特殊性,应该专门制订一套水环境审计准则为理论指导。我国已有的一些与水资源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如《水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等,都是以治理环境,绿色发展为出发点的,可以作为审计标准应用,但这些法律多是阐述合规性问题,并未提供相对统一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我国应针对水环境绩效审计建立绩效评价指标库,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层次综合评价资源利用绩效水平,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绿色发展。

(二)、加强人才培训和审计队伍建设

海洋资源环境审计不同于常规的财务审计,不仅需要审计人员懂得财会和审计知识,还要要求审计组中有如环境工程、化学、水利、地理等跨专业人才。对于现有审计人员,应定期组织培训,更新知识;对于疑难问题,还应当合理利用专家工作。同时,审计机构应该与海事局、环保局、水务局这类相关机构建立联系,共享信息,这样可以大大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

(三)、完善审计技术和方法

针对海洋资源环境的审计涉及面广,不仅仅是海域内资源,海岸带、港口,甚至城市内排污管都可能在审计范围内。在自然资源审计中,最常见到的就是遥感技术,通过空间图像与数据信息的结合,可以帮助捕捉审计疑点。另外,根据海洋资源环境审计涉及的数据种类多、变化快等特点,可以将海域开发利用、海岸线开发治理等相关矢量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建立一个动态的信息数据管理监控系统,这样可以全方位的评价资源管理绩效。在海洋污染防治中,还需要进行一系列跟踪审计,并适当评价治理绩效,提出优化意见,提高治污水平。

(四)、以财政财务资金为牵引,同时更加重视绩效评价

资源环境绩效评价是发展趋势,并不是要我们忽视财务审计,对于一个庞大项目,财政资金流转到哪里,相关责任就落到哪里。在海洋资源环境审计中,对于环保专项资金、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的审查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快速发现疑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进一步审计程序。但是,财务审计并不是终点,不能以“配套资金未及时拨付”、“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这样的字眼评价绩效,而是把资金的筹集、拨付、使用、管理作为绩效评价的一个方面,融合进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去综合考虑。比如在评价海洋资源开发环节的绩效水平时,可以考虑资金拨付率;在资源利用环节,可以计算海洋产值增值量占投资的比重等等。

参考文献:

[1]张奇琦,宋钰怡,石怀旺,凌学轩,杨斯捷.pSR模型下安徽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0-12

[2]李璐.水环境审计的实施主体探析[J].审计月刊,2014(05):6-9

[3]李璐,张龙平.关于我国开展水环境审计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06):72-77

[4]韩杰,胡爱嘉.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水环境审计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08):239-240

[5]李新月.水资源审计现状及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05):205-206

[6]唐样,韩杰,张俭.国外水环境审计对我国水环境审计发展的经验与借鉴[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8(34):94-104

[7]胡文霞.海洋资源环境审计现状及实施框架与研究[J].当代会计,2018(04):61-62

[8]赵彩虹.海洋经济活动中审计的目标与实现机制研究[J].审计研究,2014(02):38-44

[9]刘桂春.完善水环境绩效审计的建议[J].审计月刊,2018(11):17-18

[10]骆良彬,史金鑫.政府环境审计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亚太经济,2019(06):74-79

[11]郑鹏,赵师嘉.基于pSR模型的海洋资源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会计之友,2019(22):133-140

[12]彭兰香,季佳丽,刘婷.基于绩效棱柱和pSR模型的水环保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以浙江省“五水共治”为例[J].财经论丛,2015(05):67-73

[13]白恩泽.基于免疫系统论的海洋资源绩效审计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7

[14]尹平,郑石桥.政府审计学[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3

[15]郑石桥.绩效审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16]DaniJenniferBarrington,alisonprior,GoenHo.theroleofwaterauditinginachievingwaterconservationintheprocessindustry[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13,52:356-361.

[17]GrayR.CurrentDevelopmentandtrendsinSocialandenvironmentauditing,Reportingandattestation:areviewandcomment[J].internationalJournalofauditing,2010(03):247-268

[18]YaleCenterforenvironmentalLawandpolicy,CenterforinternationalearthScienceinformationnetworkColumbiaUniversity[R].pilotenvironmentalperformanceindex,2020

[19]olivierBoiral,YvesGendron.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Certificationpractices:LessonsLearnedandprospects[J].BusinessStrategyandtheenvironment,2011,20(5):331-347

[20]胡莹莹.水资源绩效审计理论与实践——以深圳市治水提质绩效审计为例[J].现代企业,2018(10):118-119.

[21]徐泓,曲婧.自然资源绩效审计的目标、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审计研究,2012(02):14-19+51.

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篇3

一、“十二五”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一)海洋战略地位更显突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明确要立足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全局,着力构建和推进与我国国际地位、国家权益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海洋事业,提高海洋综合管理能力。加强海洋经济的指导和调节,促进海洋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将沿海打造成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战略前沿,为建设海洋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互动不断增强,保障通道安全任务更为艰巨

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中“中国元素”凸显。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并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更加重要的影响。我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加大,外部对中国市场的依存度上升,有利于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更好地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扩大我国在全球配置资源的余地。2009年我国货物贸易规模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出口居世界第一位,进口为第二位,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航运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腾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85%的国际贸易货物运输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世界航运市场近1/5的大宗货物运往中国,22%的出口集装箱来自中国,我国商船队的航迹遍布世界1200多个港口,成为依赖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经济大国,保障海上通道安全已成为新时期的重要任务。

(三)资源瓶颈凸显,对科学开发海洋资源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对资源需求也持续增加。海洋被誉为“蓝色国土”,日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空间和资源宝库。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享有和管辖权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陆地面积的1/3。随着海洋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海洋开发利用能力的快速提高,国际海域空间和资源也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会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积极开拓海洋发展新空间,将成为缓解我国资源短缺的一个重要途径,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将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四)环境压力加大,对海洋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近海海域总体为轻度污染,但江河湖口局部海域环境极差。按照监测点位计算①,2009年一类、二类海水占72.9%,比上年上升2.5个百分点;三类海水占6.0%,比上年下降5.3个百分点;四类和劣四类海水占21.1%,比上年上升2.8个百分点。四大海区近岸海域中,黄海和南海近岸海域水质良好,渤海近岸海域水质轻度污染,东海近岸海域水质较差。

从国际环境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全球范围内遏制海洋资源衰竭和生态环境恶化,走海洋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必然趋势。实现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综合管理,以环境容量优化海洋经济区域布局,以环境改善倒逼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任务。

(五)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近年来,我国在深海技术、海水开发利用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等海洋高新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已成为世界上能制造深潜器的少数国家之一。“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作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抓手,可再生能源开发、水污染治理、新药创制、转基因技术、深海探测、深地勘探等领域将会取得新突破。在国内外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海洋生物技术、海洋新能源、深海资源勘探和开发、船舶制造的高端技术将为我国海洋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重要的增长极;空间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将大大促进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化工、海洋油气业、海水利用业、海洋工程、港口物流业的升级和壮大。

(六)人口和经济向沿海聚集,对海洋公益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

沿海11个省(市)用全国12.4%的土地,承载了全国42.4%的人口,实现了56.8%的地区生产总值。未来一段时期,沿海地区将继续发挥对全国经济的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人口和经济向沿海聚集的趋势将持续。

随着沿海地区人口和经济总量的增加,要求海洋资源调查、海洋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预报、海上交通安全、海洋防灾减灾等公益服务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快速提高海洋公益服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是海洋事业中需要加强的关键环节,特别要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准确及时各种海洋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减少灾害损失。

二、“十二五”海洋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维护海洋权益任务更为艰巨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高,走向世界和走向海洋不可避免地引起猜疑和遏制,涉海矛盾日益突出,海洋热点升温,海洋权益争夺更趋复杂。

维护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形势日趋复杂,除了岛礁、海洋划界、海洋资源争端以及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外,还面临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海上通道安全和海上恐怖主义等新的挑战。除了渤海是我国毫无争议的内海外,与8个海洋邻国在黄海、东海、南海都存在海上划界问题,海域划界潜在矛盾表面化,划界谈判提上日程,岛礁争端尖锐复杂,海洋资源争端突出,海洋领土纠纷不断,周边国家海域争端成为维护海洋权益的突出问题。近年来,海洋邻国纷纷采取实际控制、国内立法、国际联盟等多种手段,试图将侵犯我国海洋权益的行为事实化、合法化和国际化。此外,美国、印度等域外势力介入南海问题,使本来复杂的南海问题更加错综复杂。海上军事调查也成为我国海上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十二五”时期解决海上划界争端、宣誓、维护和拓展海洋权益的任务更为艰巨。

(二)海洋资源重开发、轻保护仍然存在,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增长方式任务更为迫切

我国绝大部分海洋活动都集中在近岸海域,近岸资源过度开发,已大大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岸线开发混乱,70%的沙质海岸侵蚀严重,50%以上的滩涂湿地丧失,近海大部分经济鱼类已不成汛,过度捕捞、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造成了海洋生物资源日益匮乏。沿海陆地与海域开发建设失衡,近岸海域污染加重,大部分海湾、河口、滨海湿地等生态系统都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2009年,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14.7万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7.3%,73.7%的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主要污染物的80%来源于陆地,沿海开发建设向海洋扩张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不合理的海洋开发利用活动,带来了生态系统结构失衡与功能退化,典型生态系统受损严重,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减少,海湾、河口及滨海湿地等典型生态环境丧失或改变问题愈加突出,赤潮等生态灾害事件爆发的频率和强度持续增加,生态系统健康严重受损,服务功能急剧衰退。随着沿海地区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海洋资源破坏和环境恶化趋势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

面对日趋严峻的海洋环境形势,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海洋经济宏观调控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实行陆海统筹,加大陆源污染治理,规范海洋开发秩序,强化海域和海岛管理,严格控制围填海规模,加强海洋保护区建设,修复海洋生态。同时要加快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增强安全高效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推动海洋“走出去”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切实保护和修复海洋生态环境。

(三)海洋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难以适应建设海洋强国的需要

我国海洋关键技术自给率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据统计,我国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20%;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不足30%,而一些发达国家已达70―80%。我国海洋科学和技术装备水平不高,主要海洋仪器依赖进口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特别是在深海资源勘探和环境观测方面,技术装备水平明显落后。

随着全球能源短缺日趋严重和国际油价日益高涨,世界各国加强对海洋开发、争夺和控制的态势已初露端倪,其中最重要的取向就是向深海进军,抢占深海技术制高点。我国要成为真正的海洋强国,必须改变海洋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总体落后和装备依赖国外的状况。“十二五”期间,力争在海洋生物技术、海水淡化技术、深海装备技术、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海水养殖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海洋综合管理保障能力不能适应海洋事业发展的要求

在海洋法规建设方面,我国出台的海洋开发、保护、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绝大部分是专项性的,尚无一部综合性海洋法律,因而也不利于综合管理海洋事务、维护国家海洋权益。需加紧制定《海洋基本法》、《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岛保护法》的配套法规,研究制定《海洋观测预报条例》、《南极考察活动管理条例》,修订《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

在海洋执法方面,既包括海监、海政、海事、边防(公安海警)和海关5支主要海上执法力量,也有中央和地方执法队伍的划分。除海关缉私和海事外,其他海上执法队伍既有国家队伍,也有地方队伍,各部门的管理体制差异较大。除了5支执法队伍外,承担海洋执法任务或涉及海洋管理的还有军队、环保、国土、文物、石油、旅游等10多个部门,在职能上存在交叉和重叠,多头执法一直成为困扰我国海洋执法的突出问题。强化海洋执法能力,形成统一、强有力的海上执法力量已成为海洋综合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协调资源开发和保护海洋环境方面,海洋是多部门、多产业活动区域,许多部门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时,往往更多考虑本部门和本行业的利益,有的甚至为了当前利益而不惜浪费资源或损害其他部门和国家的长远利益。海洋产业部分各自为政,使海洋开发纠纷增多、秩序混乱,统筹协调能力有待提高。海域管理界限不清,涉海部门之间关系没理顺,海洋污染事故查处权力分散,海域综合管理体制亟待完善。

三、推进由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建议

(一)全力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加强海军、海洋监察船队、科学考察船队和各类海洋科学专家队伍建设,加强基础性、常态化海洋科学调查与海洋测绘工作,构建国家海洋安全体系。加大对我国管辖海域及敏感水域的有效控制,确保领海和岛屿不受侵犯,确保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权利和管辖权不受侵犯,逐步形成维护航道安全活动的制度化,确保海洋贸易通道和重要航线安全。利用我国的政治优势和地缘优势,防止南海争议扩大化和国际化。

(二)提升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

海洋是开放型经济的纽带,新时期海洋综合管理不能局限在近海和专属经济区,加快提高对国际海域的控制能力,拓展海洋权益,维护国家海洋通道安全。加强近岸海洋资源和环境调查,提升深海资源环境综合调查评价能力。积极参与联合国海洋事务,加强与传统海洋强国的沟通和协调,推进与新兴市场国家合作,努力提高我国在国际海域规章制定中的话语权。增强国际海域“资源先占先得”意识,提高在国际海底区域和南北两极的影响力,根据国际海底区域矿产资源勘探的新形势,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谋划布局,增加战略资源储备;进一步开展《南极条约》及相关条约研究,积极参加北极国际事务。加快推进海洋外交,加强与海上邻国、海洋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与地区合作。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开发海洋资源,建立稳定的供给体系。

(三)加快海洋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过渡时期,也是推进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稳定发展海洋第一产业,逐步实现海洋渔业、海洋盐业由大变精;积极发展第二产业,实现海洋油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船舶制造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实现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由大变强。着力发展海洋医药、海水利用、海洋能利用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海洋产业,积极发展海洋产业集群,壮大海洋经济实力,增强海洋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提高海洋经济科技含量

海洋科学技术要围绕维护海洋权益、增加海洋财富、保护海洋环境、提高海洋服务能力的目的,实行高技术先导战略,形成高技术、关键技术和基础性研究相结合的战略部署。海洋行政管理部门要研究提出海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领域的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组织实施海洋资源调查与评价、海洋环境监测、防灾减灾、深海探矿与加工等领域的科技攻关,提高我国海洋科技核心竞争力。支持建立若干国家海洋高科技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以产业基地为载体,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逐步使我国海洋经济向产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五)强化海洋资源综合管理

加强对国外海洋管理体制研究,提出我国海洋综合管理改革方案,建立综合性、权威性的海洋管理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海洋主管部门要在规划编制、制度建设、政策制定,以及统筹协调、维护秩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加强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及信息。建立统一、多职能、准军事化的海上执法队伍,全面监视近岸海域,基本控制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各种违法活动和突发事件。健全海洋环境、风暴潮、海啸、赤潮等海洋灾害的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理体系。加大对国际海洋立法跟踪研究力度,及时提出我国的立场和主张,加快国内海洋立法进程。

注:

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篇4

关键词:海域污染;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K9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8-0076-01

一、我国海域污染现状

近岸海域是海陆相互作用相当剧烈的区域,自然环境本身就比较敏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近岸海域作为沿海城市的重要依托,该区域自然就称为人们开发利用的“宝地”。近几年来,近岸海域产业聚集,人口密集,环境脆弱。2010年,我国海洋环境质量总体维持在较好水平,但江河污染物入海量增加,溢油等突发事故灾害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损害严重。近岸局部海域富营养化、海洋环境灾害频发和海岸带生境破坏是影响我国海洋环境状况的突出问题。

二、我国海域污染来源

海洋污染的来源一是陆域排污,二是海上开发。陆源污染的排放是我国海域污染最主要原因。首先,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聚集,生活污水排放量成为近岸海域污染的重要来源。其次,治污设施不够先进,大量生活废水排入海域,工业污染物质成为我国近岸海域的最大污染源。另外,近岸海域均为我国的集约农业发达地区,在农业耕作时施用的化肥、农药产生的污染物,相当部分随地表径流进入海域。

海上开发也加剧了海域污染。盲目的大规模养殖使得本来就已经富营养化的养殖海域营养过剩,养殖生物病害频繁发生。随着我国能源需求的不断扩大,陆上石油的供给紧缺,造成海上石油开发迅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溢油等事故发生的次数,石油类海洋污染物总量日益增加。其他一些海上开发活动也会造成海域环境的污染。

三、对我国海域污染治理的建议

1.做好海域环境管理机制研究

建立新的污染治理机制、探索生态补偿机制。“以奖促治”是国家根据对地方环境质量目标实现情况和污染治理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估考核结果,按照一定比例以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方式,将中央投资的污染治理资金奖励给当地政府,并由其主导继续用于污染治理,是一种经济奖励的新机制。

2.建立入海污染总量控制体系

发达国家实践经验表明,环境质量的改善只有在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的共同管理下才能实现,总量控制方法能够解决污染源排放总量和环境目标之间的定量关系问题。通过对污染海域主要污染物总量的分析和研究,找出海域可以承受的污染物排放量,对建立总量排放制度提供理论基础;提高源头污染控制技术,从污染物的源头入手,才能有效控制污染总量;通过完善企业生产设施、改善治污设备,提供治污资金等鼓励大家积极控制污水排放。

3.建立海洋开发及经济规划体系

我们要按照相关国家规划、专项规划以及区域性规划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如渔业资源规划、海洋油气资源规划等。同时,海洋开发经济规划也很重要。通过对我国海洋经济合理正确地引导,防止为了海洋经济的急速发展而盲目地开发海洋资源。

4.加强科技攻关,创新海域污染治理新技术

注重技术创新研究,开展了污水处理设备成套化技术研究,提高污染防治水平;加大污水回收技术的投入,既让之污染又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完善海域环境监测体系,随时掌控海域环境状况;建立环境安全应急防控体系,以防重大污染事故。

5.完善海洋环境相关的各类法律法规

虽然与海洋环境相关的各类法律法规有数十部,但由于缺乏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可操作性不强。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13条规定对违反有关排放污染物等规定行为的处以罚款,但是没有根据违反的程度作出规定,导致海监部门只能根据这条规定对那些对海域污染特别严重的行为处以罚款。

6.提高群众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和提供群众保护环境机会

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篇5

关键词:浙江;海洋产业集聚;环境资源;耦合度

在物理学中,耦合是指两个实体相互依赖于对方的量度。而系统耦合是两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的动态关系的量度。比如系统a、B之间的耦合作用,当系统a的特性发生变化后,系统B通过一定的途径对a限制或促进,而且这种作用力是相互的,系统B也遭受着来自于系统a的影响,或抑制或促进。耦合为我们研究海洋产业集聚系统与环境资源系统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进而为科学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进行经济建设献计献策。

1海洋产业集聚系统与环境资源系统耦合协调发展

海洋产业集聚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作用的机理其实是在寻求两个系统之间的均衡,一但偏离均衡,一方作用于另一方,迫其改变并使两者趋向于均衡。表现为偏离均衡——趋向均衡的动态变化。在寻找均衡的过程中,一方通过对连接两个系统的载体的改变达到对另一方的制衡。

连接海洋产业集聚系统与环境系统的载体是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及技术。当海洋产业集聚在发展过程中偏离与环境系统的均衡,如出现自然资源遭受破坏、人力资源扩张、技术落后时,环境资源系统就会做出反应,抑制产业集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二者趋向均衡,分别表现为对环境污染治理的要求、对产业升级的要求和人力资源缩减的要求。系统间的耦合作用使人们关注环境保护和治理,提高环境问题解决的速度,进而为海洋产业集聚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源环境与投资环境,提高产业集聚规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耦合度理论及模型

2.1耦合度模型

假设f(x)和g(y)分别是海洋产业集聚系统和环境资源系统的综合评价函数,公式表示为:f(x)=ωixi,g(y)=ωjyj。这是将两个系统的各个指标标准化后加权求和得到的。其中,xi(i=1,2,…a)为海洋产业集聚系统的各指标的标准化值,ωi是其权重;yj(j=1,2,…b)为环境资源系统的各指标的标准化值,ωj是其权重。

借鉴物理中关于容量耦合度的计算,两个系统的耦合度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u1、u2分别表示两个系统。

由(1)式得海洋产业集聚系统同环境资源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函数为:,为使耦合度增加其区分度,我们将C做进一步调整

C反映出了海洋产业集聚同环境资源之间的耦合程度,由(2)可以看出C介于0到1之间,值越大,耦合程度越高,值越小,耦合性越差。

2.2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度虽是衡量海洋产业集群同环境资源耦合程度的重要指标,但却不能反映出海洋产业集聚同环境资源系统整体功效和协同效应。因为耦合度不能显示海洋产业集聚和资源环境的发展水平,它的大小不是在同一发展水平上进行对比,得出的结论就会有误导。为了消除这一误导,真实地反映海洋产业集聚同环境资源系统的耦合关系,我们引入耦合协调度:

其中,R为耦合协调度,p为海洋产业集聚与环境资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α是海洋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权重,β是环境资源系统发展水平权重,因为本文中海洋产业集聚同环境资源的重要性是一样的,所以α=β=0.5。一般取θ=0.5。

2.3海洋产业集聚同环境资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标准

在研究海洋产业集聚同环境资源系统耦合关系时,我们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将f(x)同g(y)进行比较(见表1所示),另一方面是耦合协调度。由耦合协调度的计算模型,我们可知R∈(0,1),我们对耦合协调度大致进行划分,一般认为:①0

3实证研究

3.1指标的选取与权重的确定

在选取指标实证时,我们借鉴黄瑞芬在2011年进行的环渤海经济区的产业集聚与环境资源的相关研究中指标体系的设计,并针对浙江省海域产业与资源的特征做了相应的调整。对于海洋产业集聚系统,本文从海洋产业的规模、结构和活力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对于环境资源系统,则分为资源禀赋水平、环境压力水平和环境抗逆水平三部分。其中,环境资源系统的资源禀赋水平,我们去除掉海洋原油产量和海洋天然气产量,增加了港口货物吞吐量;环境压力水平则增加了渔业灾害损失、中度污染与严重污染占全省近岸海域面积比值这两个指标。

在确定指标的权重时,本文采用主观赋值法中的专家会议法,根据统计专家们不同的建议而得到权重。这样使所得到的结果更富有经济含义。

3.2数据的搜集与处理

本文选取了浙江省2000-2010年11年间海洋产业与环境资源系统的时间序列数据。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国海域使用报告》、《浙江省统计年鉴》、《浙江海洋灾害报告》、国家统计数据库、浙江统计信息网。

对于数据的处理,为了消除指标数据的量纲并保证数据的非负性,本文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将数据标准化。公式为:

i为年份,j为指标序号,x为指标数据。

3.3实证结果

通过利用模型公式以及标准化后的数据,我们计算出耦合度等,具体见表3

3.4结果分析

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篇6

水是地球生命之源,海洋是资源的宝库。水资源的开发、管理和保护,是21世纪国土资源综合利用相关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港口资源在内的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沿海地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水资源与海洋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就业于水利、交通、海洋和环保等部门从事工程规划、勘测、设计、研发和管理等工作。近年来,水资源与海洋工程专业的高级技术专门人才十分紧缺,毕业生供不应求,具有十分良好的就业前景。

水资源与海洋工程专业介绍

本专业是在原有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以及土木工程专业的水工结构方向的基础上,为适应新世纪工程水利逐渐向资源水利和环境水利发展的需要而调整设置的新专业。本专业秉承七十多年的办学理念,拥有一流的教学和实验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具备跟踪社会需求,按照基础扎实、一专多能、结构合理、务实创新的办学思想,为国家基本建设培养高级技术专门人才的办学

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篇7

深海是地球表面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对深海生物系统及生物资源的研究,对于生物起源和进化、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医药卫生、生物技术、轻化工等方面的研究,都能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国际上对深海生物资源,尤其是深海生物基因资源的勘探和研究越来越关注,邵宗泽研究员为我们介绍了国内外深海生物资源的勘探和研究现状,并对我国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记者: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深海生态系统调查研究的意义与动态情况。

邵宗泽:深海水体、深海沉积物、深海平原、海山、海沟、冷泉等各种生境构成了深海特殊的生态系统。深海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复杂独特、生境多样,蕴藏着巨大的基因资源,已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与地球上其他生态系统相比,对深海生态系统的调查研究还很少。虽然早在1977年,美国“阿尔文”号深潜器就发现了深海热液区,但目前对深海热液生态系统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不同地质背景的热液成分及生物群落组成具有独特性,目前对各大洋的热液生态系统的分布与生物种群特征还没有全面的了解。对古菌、细菌以及噬菌体等在深海生态系统的形成与维持过程中的作用,还有很多问题等待解答,热液活动在地球生命起源中的作用仍是一个谜。

记者:深海微生物是深海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请您介绍一下国际上深海微生物调查研究的情况。

邵宗泽:微生物是深海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海洋生物形成了密切的共附生关系。深海极端高温、低温、有氧、无氧等各种各样的环境条件选择出了多种多样的微生物。营养贫乏的大洋环境造就了寡营养的海洋微生物,寡营养微生物以其精简的基因组和特殊的代谢机制适应了特殊的深海环境。总的来说,各种古菌、细菌、噬菌体广泛分布于整个海洋环境,构成了独特的“深部生物圈”,它们在地球生物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中,深海化能自养微生物对热液及海底冷泉生态系统的形成至关重要。用时8年的化能自养生态系统计划(Chessproject)对南大西洋、南太平洋等四个海区的深海化能自养生态系统进行了调查。在位于南太平洋开曼海槽(Caymantrough)的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发现了水深最深热液口(6800米),生态环境独一无二;在南大西洋中脊发现了最热的热液口,还在新西兰附近发现了巨大的深海冷泉区,在北极的摩恩(mohnsRidge)发现了大量的硫氧化菌席。

深海沉积物也是一个巨大的、天然的Dna资源库,仅位于深海沉积物顶部的10厘米空间,据估算约含有4.5亿吨脱氧核糖核酸(Dna)。已经证实,海底1626米以下的沉积物中也有微生物活动。深海中蕴藏着地球上最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最大的生物量,被公认是未来重要的基因资源来源地,具有巨大的应用开发潜力。

随着环境基因组、宏蛋白组等组学分析技术的进步,对海洋微生物的认识取得了重大进展。美国克雷格?文特尔研究小组开展的海洋微生物环境基因组系列调查发现,仅在表层海水就有大量的微生物新物种、新基因、新蛋白、新途径。这些微生物新物种、新蛋白家族、新代谢过程的科学价值、环境作用和资源价值目前难以估量。

记者:目前,深海生物基因资源已成为各国在国际海底竞相角逐的战略资源,能不能介绍一下国际社会的看法与态度?

邵宗泽:人类对海洋生物基因资源知识产权的拥有量每年在以12%的速度快速增长,目前有超过18000个天然产物和4900个专利与海洋生物基因有关,说明它不再只是个应用远景,而是一类现实的可商业利用的重要生物资源。基因组测序技术与生物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加速了海洋微生物基因资源的发现与发掘速度。

目前,公海海洋生物基因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以及知识产权归属已经成为联合国国际海底会议的重要议题。从2004年起,联合国会员大会成立了“国家管辖以外海域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工作组”,每两年召开正式会议磋商,我国每次由外交、管理人员和学术专家应邀组团参加,目前还没有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法律框架来保护和规范海洋生物基因资源的开发。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因各自的经济实力、深海调查能力的差异,对海底遗传资源生物勘探所持的态度也不一致。发达国家坚持先入为主、自由采探,主张知识产权的保护。相反,发展中国家主张“人类共同遗产”原则,坚持利益共享,不支持公海海洋生物基因资源知识产权的申请保护。

记者:我国近年来在我国大洋深海生物基因资源勘探方面的研究进展与现状如何?

邵宗泽:我国在“十五”期间就启动了深海生物及其基因资源的相关研究,并依托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建立了中国大洋生物基因研发基地。在深海微生物研究装备的研制、深海微生物基础科学研究以及资源开发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从2003年起,初步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深海微生物资源库。2005年起,在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支持下,在深海微生物资源库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海洋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经过六年积累,分离了大量新的大洋微生物资源,并通过资源的标准化、规范化整理,建立了资源共享平台。

“十一五”期间,在大洋协会洋中脊项目支持下,发表深海微生物研究论文200多篇,其中147篇SCi文章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在极端微生物资源获取、极端酶研究、活性物质筛选以及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初步形成了集大洋生物基因资源勘探及大洋科学研究于一体的优秀团队。

“十二五”期间,在深海生物调查技术能力、深海(微)生物勘探与资源潜力评估以及微生物资源开发方面,已经得到了在科技部、海洋局、大洋协会等各 类项目大力支持,有望获得更大的进展。

记者:在深海生物基因资源勘探方面,我国还存在哪些不足?您认为应该如何提高我们的研究水平来缩短差距?

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篇8

关键词:海洋环境执法;海洋权益;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DF4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120-02

一、海洋环境执法的涵义

海洋环境是由海水水体、海床、底土、生活于其中的海洋生物,环绕于周围的海岸、滨海、陆地和邻近海面上空的大气等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构成的统一整体。海洋执法是指国家有关部门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海洋环境、资源、海域使用和海洋权益等海洋事务实施法律的专门活动。海洋环境执法属于海洋执法的分支,主要是指执法主体以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为目标,通过监测与监视规范、标准和法律的贯彻执行,控制陆源、海上船舶运行、海洋倾废、油污、海岸工程建设等污染源以及因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所导致的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和损害,从而防止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遭受人类活动的过度损害。

二、海洋环境执法的法理基础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规定,各国有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的普遍义务,应在适当情形下个别或联合地采取一切符合本公约的必要措施,防止、减少和控制任何来源的海洋环境污染。《公约》将全球海洋划分为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等五个法律地位不同的政治地理区域,各国依法对不同的海域分别享有不同的、权利和专属管辖权。

(一)国家

是国家具有的对内最高权和对外独立地位。国家包括国家的领土、自卫权、独立权、管辖权和豁免权等。它是整个国际法的核心与基础,的最高性和独立性决定了国家可以通过立法、司法、行政、政治、经济、文化等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统治,独立地处理其范围内的事务而不受外来干扰。如国家对其领海享有开发和利用领海水域、海床和底土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的权利,制定有关航行、海关、卫生、移民、环境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养护、保护海底电缆和管道以及其他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的法律法规的权利,同时,还享有对违法者予以制裁的权利等。

(二)权利和管辖权

不仅具有最高性和独立性,还具有领域性,国家所享有的最高政治和法律权威是以领土为基础的,即在领土范围内,其管辖权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但在国家领土之外,国家只能行使国际法所赋予的权利和境外管辖权。权利是一种具有性质,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的权利,它高于一般的管辖权,是仅次于的一种占有性权利。按照权利客体的不同,权利包括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环境权利等。环境权利主要是指一国对本国范围内的环境问题的处理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其中,环境处理权指国家对境内的环境及自然资源拥有永久性,有权决定对其处理和开发利用;环境管理权指国家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境内人体、动植物的健康和安全;而环境监督权则指由国家通过环境监督部门或其他授权部门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或通过立法赋予民众环境监督权等,从而督促国家切实履行保护环境的职责。管辖权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司法和行政等手段对本国领土范围之内或之外的一定的人、事、物进行管理和处置的权力。它是国家固有的、不可缺少的根本性的权力之一,它的行使以国家为依据,是国家的直接体现。

根据《公约》,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享有以勘探、开发、养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和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资源(不论为生物或非生物资源)为目的的权利;以勘探大陆架和开发其自然资源为目的,对大陆架行使权利。在行使其上述权利时,沿海国可采取为确保其有关法律和规章得到遵守所必要的措施,包括登临、检查、逮捕和进行司法程序等。如挪威《海岸警卫队法案》规定,海岸警卫队在履行有关监管捕鱼及资源管理的职责时,有权拦截船舶并对船舶或固定设施进行检查,对进入及通过挪威领水的船舶,海岸警卫队有登临并进行检查的权利,包括检查船上文件、货物、设备及任何人员。此外,对于外国船舶违反沿海国适用于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包括大陆架上设施周围的安全地带的法律和规章的行为,沿海国有权在其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上覆水域行使紧迫权。在加拿大和日本的“京丸2号”案(thekoyomaruno.2Case)中,日本渔船“京丸2号”在加拿大渔区内捕鱼,由于加拿大宣布的200海里渔区已于1977年1月1日正式生效。因此。加方认为日本在该区域内的捕鱼行为违反了其沿海渔业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加拿大有权对其紧追并予以逮捕。

当然,不是绝对的,国家在行使其环境权利的同时,亦负有尊重或不损害他国环境权利的义务,此义务包含了对国家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的限制,而这种限制不仅在国际条约、国际组织的决议中获得了确认,而且在国际司法判例中一再予以阐明。它已成为国际习惯法的一部分。如《公约》第194条第2款规定,各国应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确保在其管辖或控制下活动的进行不致使其他国家及其环境遭受污染的损害,并确保在其管辖或控制范围内的事件或活动所造成的污染不致扩大到其按照本公约行使权利的区域之外。1972年6月16日《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载明了“尊重国家和不损害国外环境原则”,宣言第21条规定,根据联合国和国际法原则,各国享有根据它们自己的环境政策开发其环境资源的权利,各国也有义务使其管辖范围内或控制下的活动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和任何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地区造成损害。在司法实践中,1941年特雷尔冶炼厂仲裁案中仲裁庭在其裁决中表明:“在国际法原则和美国的法律下,任何国家都没有权利因为使用或允许使用其领土的任何方法而释放气体导致损害到任一其他国家的土地、财产或人等。”

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篇9

“十一五”时期,江苏省海洋经济总体实力有了较为显著的提升。2010年,江苏省海洋生产总值约为3 241亿元,比2005年提高了近2个百分点,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7.9%,按现价计算,年均增长25.6%,大大高于同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一)主要海洋产业发展迅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江苏省滨海旅游、海洋船舶修造、海洋渔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江苏省造船业的市场份额全国第一,2010年完工量2 300万综合t,占市场份额的35.1%。亿吨大港数量也居全国第一,连云港港、苏州港、南通港、镇江港、江阴港、南京港都为亿吨大港,沿江港口货物的吞吐量约为5.1亿t,沿海货物吞吐量达到了1.51亿t。近年来,江苏海洋经济结构正逐步优化,工程装备、风电、生物医药等海洋新兴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至2010年底,江苏省海洋风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了150万kw,每年发电量25.5亿kw•h,高速齿轮箱、风力发电机等产品占领了全国一半的市场,产业链初步形成。

(二)科技兴海战略深入推进

为了摸清“海洋家底”,推进绿色海洋经济的发展,江苏省开展了“908”专项调查,并组织实施了国家海洋科技公益专项活动,启动了海洋环境容量的专项研究工作。海洋化工、海洋生物、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应用科技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建成了一大批海洋公益性研究与服务机构,加快了产学研创新基地的建设步伐。

(三)海洋环境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

江苏省率先完成了省、市两级海域的动态监视监测系统的建设,海洋环境监管体系也在不断健全当中。全省共设各类海洋环境监测点536个,江苏省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适时全省海洋预报;其次,逐步完善了海洋环保分级负责制,推行了对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不断强化竣工验收及跟踪监管,陆源排海特征污染物的在线监测系统已开始投入运行;另外,进一步强化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注重海洋生态修复和海洋渔业资源养护,新建了2个部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严格了捕捞许可制度,加强了伏季的休渔管理,开展了人工增殖放流活动等。

二、江苏省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理念和海洋绿色制度都有待进一步健全

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理念是许多发达国家奉行的海洋开发战略。美国、俄罗斯等国每年都不惜投入巨额资金对海洋污染进行治理,以恢复、重建海洋生态平衡。大力推行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战略,是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当前,江苏省虽制定了一系列的海洋环保法规和制度,但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意识和理念仍有待加强,追求当前经济利益最大化,不计海洋生态环境破坏的后果,无序开发海洋的现象仍比较严重。海洋绿色制度是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保障。当前,海洋资源环境的补偿制度仍不健全,生态税方面的法规几乎一片空白,同时,还存在海洋排污收费标准偏低、收费面不全等问题,使海洋生态破坏得不到应有的补偿,难以弥补海洋资源环境修复的费用。

(二)海洋经济评价体系不健全

江苏省现行海洋经济核算指标体系不完整,统计口径不统一,可比性不强。目前海洋经济核算的重点主要是海洋经济运行情况和总体规模等,主要计算的指标是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而在核算海洋经济生产总值时,主要是统计那些可以价格化的看得见的要素,对海洋资源的稀缺性和海洋生态环境退化等要素则很少予以考虑,不能全面反映海洋经济活动所支付的代价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导致海洋自然资源不断毁损,海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物多样性下降。

(三)海洋资源开发层次偏低,科技整体水平不高

科技的发展制约着海洋资源开发的层次。江苏省港口、渔业、土地、矿产、盐业、能源、旅游等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但从目前的开发利用情况来看,仍局限在盐业、渔业、港口、旅游等方面。科技对江苏省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不高,科技产出能力和产出效率都较低。受技术水平的限制,传统产业仍是江苏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海洋药物、海洋能源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明显不足,占比仍明显偏低,产业升级较慢。海洋资源开发仍局限在低水平、低层次的粗放开发利用阶段,难以充分发挥海洋资源的综合效益。

(四)海洋生态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2010年江苏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与2009年相比,江苏省污染海域面积进一步扩大,污染物主要为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污染严重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山河口、灌河口、射阳河口、启东沿岸等海域。92.9%的陆源入海排污口存在污染物超标排放现象,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其中,连云港海域主要受到铬污染,盐城海域镉污染较严重。据测算,近几年来仅连云港市每年入海的工业污水量都达6000万t左右,生活污水CoD每年排入大海的总量也达2万t,海区污染非常严重。苏北浅滩生态系统也仍处于亚健康状态,水体氮磷比失衡,呈富营养化,不利于海洋生物生长繁衍,导致海洋生物逐年萎缩,浮游植物群落简单化,浮游动物密度降低,鱼卵仔鱼密度也呈下降趋势。国家海洋局《2012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同时显示,长江口、苏北浅滩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关键生态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水平呈下降趋势。

三、江苏省发展绿色海洋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全面推行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理念,完善海洋绿色制度

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空间。只有全面推行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社会公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合理用海、护海观念,保护海洋生态资源,才能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尽快建立海洋生态环境补偿金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利用海洋环境资源的时候,都要依据其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程度或依据其破坏、污染海洋环境的程度,缴纳补偿金。另外,要结合海洋的主要环境和生态问题,逐步征收海洋生态环境税。

(二)完善海洋经济绿色评价体系

海洋经济核算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污染、海洋资源浪费和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应将那些没有统计进入传统海洋经济核算指标但对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加以考虑,综合考虑海洋经济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只有完善海洋经济绿色评价体系,才能明确生态环境质量退化和海洋资源过度使用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才能协调海洋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江苏省应尽快开展海洋经济绿色核算,对海洋环境破坏和海洋资源消耗的成本进行定价,并将海洋环境破坏和海洋资源消耗产生的经济成本从国民经济总值中予以扣除,以真实反映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状况。

(三)提高海洋经济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绿色海洋技术

海洋产业是一种投入高、收益高、风险大的产业,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撑。海洋科技的发展是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保障,能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海洋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江苏省应坚持海水养殖业、盐业、捕捞业、化工业、港口运输业、能源矿产业、旅游业多业并举,推进海洋产业科技的全面进步。具体而言,结合江苏省海洋经济的产业发展趋势和主导产业,应优先发展海洋渔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海洋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海洋生态建设、海洋环境污染控制等方面的技术,以促进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生态环境的良性协调发展。

(四)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

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篇10

[关键词]天津;海洋强市;海洋经济;海陆产业联动

中图分类号:F120.4;F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0X(2016)02-0091-06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世界各沿海国家和地区都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将发展海洋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海洋经济、开发海洋资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新的竞争焦点。

党的十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和重大任务。在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2013年10月,又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强国,强调了海陆联动发展的重要性。这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发展阶段做出的新的战略部署。

天津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城市,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市”是突破目前经济发展瓶颈的必然选择。虽然,天津早已把发展海洋经济确定为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9月国务院就批准天津建设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并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海洋强市”的奋斗目标。但是,目前在支撑天津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中,海洋产业所占比重非常低,在未来的一段时期,特别是“十三五”时期,天津必须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寻求突破。

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陆域经济的支持,要想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必须实现海陆产业联动发展,这是目前世界各沿海国家和地区在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实施的重要战略。在开发海洋的过程中,海洋产业会随着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而不断壮大,这就需要有强大的陆域经济做支撑[1](p4)。因此,在天津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要注重使海洋产业向陆域腹地延伸,利用天津沿海和陆域的空间联系,开发海洋资源,实施海陆产业联动发展,这对于实现天津建成海洋强市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天津建设海洋强市背景下的海陆联动分析

(一)海洋产业对天津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

许多学者通过灰色关联度测算出海陆产业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海洋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通过产业关联效应拉动陆域产业发展,这种效应在海洋产业达到一定的高度化水平时将体现得更为明显,下面运用某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公式[2],分析天津海洋产业对陆域经济生产总值的拉动效应。

2011年至2014年天津海洋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总体呈上升趋势,2014年达到最高值3.29个百分点,表明海洋产业已经成为拉动天津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见表1)。从海洋三次产业看,总体上对区域经济增长拉动效应最大的是海洋第二产业,其次是海洋第三产业,拉动效应最小的是海洋第一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天津海洋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产值拉动效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主要是因为该年海洋第三产业产值增幅超过了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增长率最高。从未来发展看,随着海洋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天津海洋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产值拉动效应必将呈现出“三、二、一”格局,与发达国家保持一致。

(二)天津经济发展对海洋经济的依赖度

2011年至2014年天津地区生产总值对海洋经济的依赖度达到了30%以上,这在全国沿海省市中排名前列,表明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天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14年,天津海洋生产总值为5027亿元,占天津地区生产总值的31.97%,在全国沿海各省市中排名第一,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8.39%(见表2)。

另外,天津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之间具有极高的相关性,随着天津建设海洋强市过程中对发展海洋经济不断加大力度,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天津经济发展对海洋经济的依赖度还会进一步上升。

(三)天津海陆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2011年至2014年天津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平均增速13.8%,陆域经济生产总值平均增速13.2%,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增速旗鼓相当。但是,从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来考察,2014年海洋三次产业比重为

0.3∶63.4∶36.3,陆域三次产业比重为1.3∶49.4∶49.3,从整体上看,海洋产业的高度化水平低于陆域产业的高度化水平(见表3)。目前天津海洋产业正处于“二、三、一”结构阶段。从海洋产业发展的演变规律看,此阶段并不是海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阶段,其必定会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达到稳定的“三、二、一”产业结构。另外,天津陆域产业结构虽仍是“二、三、一”结构,但是已经到了第二产业面临触顶、第一产业继续萎缩和第三产业持续扩张的阶段,接近“三、二、一”产业结构高级化阶段。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海洋经济在天津经济总量中不占主导地位,但是天津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略快于陆域经济。目前天津海洋经济发展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今后对陆域经济必将起到拉动甚至支撑作用,形成天津海陆经济联动发展。

三、天津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动因及制约因素

(一)天津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动因分析

1.科技进步是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根本动因。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发展本国经济的过程中都是按照由陆向海的顺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海洋开发需要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海洋的先天属性决定了海洋对陆域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依赖性。随着陆域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开始开发海洋各种资源,比如海洋能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化学资源和海洋矿藏资源等。而随着对海洋资源开发种类的不断丰富、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反过来又能促进陆域技术的进步,通过这样的循环往复,科技作为载体就把海域经济和陆域经济连接起来,最终使海陆产业联动发展成为可能。

近年来,随着“海洋强市”战略的实施,天津越来越重视海洋产业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一方面,加强对海洋经济的科技研发力度,在天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院校建立了海洋学院,在天津开发区成立了海洋科技园,建立了海洋科技研发中心,积极推动海洋产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相结合,加快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加强对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很多大专院校都设有海洋专业。这些都是天津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根本动因。

2.天津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是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直接动因。首先,自然资源方面。天津提出建设“海洋强市”目标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经济发展遇到了陆域资源的瓶颈,陆域资源越来越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十三五”时期,天津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海洋,发展海洋经济是天津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当前,天津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与陆域资源的开发利用相比,被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占已开发利用资源的比重较小,海陆产业系统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差异是海陆联动发展的直接动力。其次,经济基础方面。2014年天津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97%

参见天津市海洋局《2014年天津市海洋经济统计公报》。,这表明海洋产业的经济基础和陆域产业相比存在着差距。目前天津陆域产业的经济基础相比较于海洋产业的经济基础较好,陆海经济基础的差距客观上要求各自产业子系统中的生产要素相互流动,这样不仅能使陆域中比较成熟的产业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还能促进海域产业的快速发展[3]。最后,空间开发方面。天津拥有海岸线长度为153.7公里,拥有海域面积2146平方公里,这为天津海洋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与潜力。

(二)实现天津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制约因素

1.天津缺乏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机制和规划。国际上,海陆经济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表明,海陆联动发展一方面需要建立合理顺畅的机制,另一方面需要主管部门通过统筹规划来推动[4],这样的机制和规划需要政府牵头建立相应机构。目前,天津市具有海洋经济综合管理职能的部门包括市发改委、滨海委、海洋局等,主管机构过多自然造成职责不清、效率低下等问题。首先,天津目前缺乏专门主管海陆经济的管理机构负责海陆联动发展,解决海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没有制定专门的政策鼓励支持海陆产业的联动发展。其次,天津还未搭建起海陆产业发展的技术共享平台,海陆自主创新技术基础研究与应用配套平台缺失。最后,天津尚未出台海陆联动发展的统一规划,还没有形成制度化的海陆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长效机制。对海陆资源整合、海陆产业协调发展等方面亦缺乏统一的宏观规划和科学指导,其必然造成海陆产业相互脱节,各自发展。

2.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资源要素配置不足。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资源要素包括资金、技术、人才、土地和信息等,要想真正实现海陆产业联动发展就必须实现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流动。目前,天津在海陆产业联动发展中出现的资源要素配置不足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首先是发展资金不足。由于涉海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大多建设周期长、工程量大、建设成本高,需要投入大额的资金,目前天津在这方面融资能力欠缺,涉海融资服务机构和企业比较少。另外,对国际涉海投资机构引进步伐不快,缺少大项目大企业的带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发展。其次是技术转化率低。目前,天津虽然有相当数量的涉海科研院校和机构,各类有关海洋经济的科研项目成果也很多,但真正能够推广应用到实际中去的不多,科技成果示范应用和产业化进展缓慢、转化率较低。再次是土地资源紧缺。天津市临海经济区的建设需要围海造地来建造港口工业一体化的海上工业新城,疏浚航道、建造码头泊位,这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最后,天津在海陆产业联动发展过程中还没有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海陆产业联动的顺畅发展。

3.海陆产业联动发展受到环境制约。陆源污染排放是海洋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压力来源。由于天津还没建立起海陆产业联动发展机制,对海洋环境的海陆产业联动保护机制严重缺失,近海陆源污染的监控和执法检查不到位,造成了近海海域污染严重。环境问题是今后天津陆海产业联动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根据《2014年天津市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天津入海河流排污形势严峻,北塘、大沽排污河和子牙新河入海口邻近海域环境状况无明显改善,均不能满足周边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永定新河、蓟运河、潮白新河水质类别为劣Ⅴ类,主要污染物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和总氮。同时,由于天津在前期对临海产业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投入不足,管理水平不高,导致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的冲突和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些问题也成为天津海陆联动发展重要的制约因素。

四、加快天津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思路及建议

(一)加快制定海陆产业联动发展规划

要真正实现海陆产业联动发展,首先需要制定海陆联动发展规划,构建制度化的海陆产业联动发展机制,对海陆产业联动发展进行统筹指导。目前,天津市陆域、海域发展规划由两个体系构成,陆域发展规划体系主要是由天津市政府编制的《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天津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所形成;海域发展规划体系主要是由天津市海洋局、天津市发改委编制的《天津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国家海洋局编制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所形成。正是由于天津的陆域发展规划和海域发展规划两个体系是独立存在的,必然为天津实施海陆产业联动发展带来不便。因此,“十三五”时期迫切需要制定出台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统一规划。天津应该以市政府名义开展编制《天津海陆产业联动发展规划》工作,确保天津在建设海洋强市过程中,实现海陆产业联动发展能够健康有序进行。相关部门制定海陆产业联动发展规划后,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指导作用,对发展规划进行全程监控,同时加强沟通协调,指导和帮助解决海陆产业联动发展规划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积极发挥天津港在海陆产业联动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港口资源既是天津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也是核心战略资源。在海陆产业联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好天津港的带动作用。天津港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是北方沿海主枢纽港和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因此,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加快港口经济发展,对于天津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首先,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大力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在发展海洋运输业方面要实施海铁联运,搞好陆桥运输业,构建港口集团与铁路集团之间高层沟通协调机制,协调港口与铁路的业务对接,加快推进海铁运市场项目的共同开发,形成以天津港为核心的集疏运体系和高效便捷的服务体系。其次,重点发展现代石化、装备制造业。加快现代石化龙头项目建设,打造南港成为世界一流的石化产业基地,以中石油、中化工和渤化集团等为重点,打造化工产业集群。以建成国内先进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为目标,着重发展海洋油气装备等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建立政府对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研发、转化和产业化全链条财政支持体系。最后,积极发展现代港口物流、科技研发,把天津临港工业区发展成为海上工业新城。天津港目前具有以乙烯为龙头的石油化工业,以氯碱化工和盐化工为基础的海洋化工业,以及其下游衍生出来的材料化工和精细化工业。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强化产业集聚效应,以天津港口优势吸引重大项目进驻,以重大项目带动产业发展,最终形成港口、临港工业和临港城镇联动发展,逐步建立起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运行机制。

(三)加强海陆内部产业链对接,增强涉海企业融资服务力度

天津海陆产业联动发展需要首先实现海陆产业内部的产业链对接,比如加强海域第一产业与陆域第一产业的对接、海域第一产业与陆域第三产业的对接,以及海域第三产业与陆域第二产业的对接。另外,陆域要加大对涉海产业的资金、科研教育投入力度,实现陆域产业与涉海金融服务业、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的对接。

首先,加强海陆第一产业间的联动对接。可以选择以饲料和化肥为纽带,实现海域第一产业和陆域第一产业之间的对接。海陆第一产业可以在捕捞技术和饲养技术方面进行交流互动,以此来推动海陆第一产业间联动发展。其次,通过发展体验经济,加强海域第一产业与陆域第三产业之间的对接。体验方式包括娱乐、休闲、教育、健身等,比如,游客亲自参与海洋动物娱乐表演、渔民或服务公司为游客提供休闲出海游、孩子从海洋鱼类中获得新知识、游客自己钓螃蟹等,把海洋渔业与休闲、娱乐、教育、健身联系在一起。再次,积极推动海洋第三产业和陆地第二产业之间的联动,天津先进制造业发展具有坚实基础,可以将海洋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与陆地第二产业中的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等产业结合在一起。最后,加大对涉海企业的融资扶持力度,加强对涉海产业的科研、教育投入力度,加快海洋保险业与陆域产业的对接,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力度。比如发展专业化的金融机构,引导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增设海洋服务业专项业务部门。设立涉海专业,成立更多涉海研究机构,加强涉海人才、资金和技术的交流。

(四)从海陆联动角度提升海洋产业层次,延伸产业链条

天津发展海洋经济具有港、油、渔、景等先天资源,应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从海陆联动发展的视角推动海洋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为此,应加强海洋与陆域腹地的有效衔接,加快海洋产业链条不断向陆域腹地延伸,达到带动与陆域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目的。

首先,天津要根据资源条件,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比如,利用石油储量丰富的优势发展海洋油气业,利用天津港的优势大力发展临港工业,通过陆桥运输大力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利用海洋科技和人才优势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等。其次,通过海陆科技联动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做好海陆高新技术的衔接和配套,促进海陆开发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优势产业向高端化方向发展,培育海陆产业集群,提升海陆产业层次。最后,通过海陆产业联动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充分利用天津海域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优势,把油气开发发展成为大型配套工业项目。油气综合开发业的显著特点是产业链条较长,可以利用此特点开发油气下游产业链条的相关产品,如附加值较高的尿素、氨等精细化工产品等。

(五)加强海陆联动环境保护工作

目前天津市海域环境保护部门是天津市海洋局,陆域环境保护部门为天津市环保局,这两个部门是相互独立的。为此,首先,要加强市环保局和市海洋局以及渔业、交通等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构建形成海陆联动环境调控机制。其次,要对陆域污染源进行控制。一方面要对陆域经济活动产生的各种污染物严加处理,重点监控,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污染物的化工生产企业要坚决关闭,另一方面要整治重点入海河流,控制污染物不加处理排入海洋。再次,加强海上污染源管理,形成污染监控体系。对可能造成污染的海洋工程项目进行环境评测,严格执行海区水质制度,落实一到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最后,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建设水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及时掌握废物倾倒后的扩散输移路径及倾废海域的水质环境状况。

参考文献:

[1]栾维新.海陆一体化建设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2]吴姗姗.大连区域海陆经济互动机理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