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1:01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篇1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其教育目的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决定了其目的的政治性。列宁指出:“在各方面的工作中,我们都不能抱着教育不问政治的旧观点,不能让教育工作不联系政治。”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政治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政治意识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总体设想,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一种主观意识。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只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其次,政治意志性,阶级社会里社会意志过程表现为以国家为中心的政治活动。政治意志过程的主体是经济上占主要地位的统治阶级,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过程中,统治阶级作为主体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并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性质

首先,从理论的角度看思想政治目的的性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一种主观意识,它显示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其次,从实践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始终受到自觉的目的的支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成果的预测和追求,它内在地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确立原则

(一)人的主体性原则

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的活力来源于人的活力,人的主体性以及主观能动性使人能不断认识自然和社会规律,并按自身的需要去改造自然与社会,使自然和社会更适应自身的发展。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时要体现人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授社会规范与培养能力和个性有机结合的原则

传统教育思想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传道”,不重视培养人们的能力和个性。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绝对清晰、绝对纯粹的善于正义的观念,成为意志的主要目标,按照这些观念,性格的内在中心――人格的核心――决定性格本身,并把所有任意的冲动推回去,这才是道德培养的目标所在。”社会规范的教授与个人能力和个性的培养互相联系,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就必须把教授社会规范与培养个性和能力有机结合,协调统一。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应具有社会批判性

了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制约的复杂性,这需要对复杂的社会制约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批判。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没有社会批判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其目的也就毫无意义。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

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更具有操作性,还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进行目标细化。

目的和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目的是应达到的效果,目标是要达到效果的量化指标。目的与目标有共同的结果,但是目标更侧重于可量化。目的是目标的中心和指导,决定着目标的最终发展方向,目标使目的更为具体并具备可实现性,它解释着目的的各个因素,目标可以是多个、多方面的,他们整体构成了目的。因此,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更具有可操作性,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进行目标细化。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目标操作,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制定符合长远目标的近期化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多样的,可区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远期目标规定了国家各个行政部门、各单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远期目标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要经过长久的努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应该在远期目标的引领下,制定出每个阶段的具体目标。完成各阶段的具体目标,远期目标便指日可待。

(二)简单、奖抽目标转变为具体可行目标

过于简单的目标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目标会无法实现;目标抽象化则会无所适从,同样得不到理想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制定的过程中既要根据人的愿望、要求等主观情况,又要与客观环境相结合制定出具体可行的目标。这样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化。

(三)把理想目标与现实的行为目标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目的;实现过程

人的实践活动以目的为依据,目的贯穿于实践过程的始终。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我们从事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或目标指向,体现着人们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提高人们认识世界以及改造世界的能力,并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因此,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以及实现过程将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归宿和出发点,还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必须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为什么要先确立其目的呢?从其表现的意义来分析:

首先,为思想政治教学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理论作为其理论的基础,不仅指导着相关的其他理论以及研究方法、方向,而且是其他理论研究开展的出发点,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体系的构建思想以及理论基础。

其次,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为挖掘人们的潜在动力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动员人们为实现正确的目标而奋斗,并最终产生伟大的精神力量。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确立了开展教育活动的基本方向,为其整个运作过程提供了基本依据。正如,斯大林所说“伟大的精神是因伟大的目的而产生的。”使得教育者能够充分发挥自身能力,为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献计献策,争取教育目的能够成功实现。

第三,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检验尺度。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都有其所要实现的目的和目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将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成效。如目的没有实现,意味着教育活动开展的成效不理想。

二、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依据

1、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确立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结合我国的政治、经济、生产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必须放眼世界来关注中国,联系历史来考察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赢得了民族的解放和独立,实现了政治经济的飞跃发展,确立了建设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目标。而目标的实现需要全民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努力奋斗。为此,必须增强全民的凝聚力,巩固全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为经济建设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专业人才。

2、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确立还必须依据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需要。其一,个人发展的需要。人丰富的本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必须针对不同个人进行教育。不同的个体有着各自差异,表现出多姿多彩的性格,具备不同的心理素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阅历觉悟、社会关系等等。个体间的种种差异会使他们的思维方式、接受能力以及对待客观事物的看法等有所不同,必然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应有所不同。据此,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确立时,必须考虑受教育者接受的可能性以及接受程度。其二,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社会经济在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接受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反作用。若思想政治教育滞后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就会起阻碍作用,若适度超前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则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想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随时调整思想教育策略,及时更新认识、创新教育、巩固成果。

三、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制定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全面促进个人发展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制定应从现实情况出发,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并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过程。

1、国家制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总要求。宏观上来看,它规定着受教育者的规格以及素质。从形式来看,它不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的促进作用,更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所能完成的社会功能,使之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繁荣作出贡献。它的制定必须依照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以及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虽然它是由代表着国家一定利益的团体制定的,但这些团体中的个体仍具备自己的表述方式和主观判断。

2、各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总目标制定各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社会各类、各级受教育者的质量和规格的确定,是全面贯彻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总目标要求的具体化。在充分体现各级教育特征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各类各级受教育者的特点,确定受教育者的一般要求和规格,开展有的放矢的教育。

3、学校制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具体实践目标。它规定着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以及具体培养目标,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功能,并且使其在具体实践中得到检验。

四、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

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各部分的划分可以看到,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越来越趋于实际和理性,同时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更加细化,更具操作性。目标作为目的实现的基础,它和目的之间是不可分割,有机联系的。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内容的选择,还是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等都需要围绕目标进行,若目标模糊或不准确,将会直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混乱,甚至难以进行。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又是多方面的,它解释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各个因素,它们的整体才构成了最终的目标。要切实实现教育目的的操作,必须结合目标,做好以下几个步骤:

1、符合个体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需要受教育对象即个体的参与,故必须提高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通过确立符合个体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可以使受教育者充分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对自身的价值,使目标能够对受教育者产生激励和导向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受教育个体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才,这也是教育的灵魂和中心。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必须围绕个体的价值,不然定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目标的确立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主要部分,由教育者进行目标的制定和确立,但个体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并不完全是教育者的主观期望值的反映,还是对教育对象和社会要求的主观反映。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教育者的参与,更需要受教育者的参与,其实质是反映受教育者各自的需求,并由教育者依照社会的要求对其需求进行升华的过程。目标确立时,必须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时代性。要求想政治教育个体的价值目标在确立时,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个人的价值目标应体现出社会新时期对个体的新要求,以及个体思想政治品德发展和变化的重要特点;二是区域性。因受教育个体所处地理环境不同,思想状况、生活方式都会千差万别。在确立个体价值目标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个体区域差距,根据地区差异确立具有地方特色的个体价值目标。三是个体化。受教育个体有着独特的性格特征和需求差异,品德、能力等素质也各不相同。在进行个体价值目标的确立时,必须重视受教育个体之间的差异,避免出现目标的单一化。

2、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输入与内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输入以及个体的内化,即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精神价值的实现过程。根据受教育个体的实际情况和目标,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通过符合个体的教育方法对个体施加影响。信息输入之前,必须对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都必须进行严格筛选。教育者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对于先进的受教育个体,教育者可以提高其教育内容的层次,而对于一般个体,结合实际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内容进行教育。信息输入之后,积极促进受教育个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选择性的接受和内化。

3、受教育个体素质外化与评估

当受教育者将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化以后,其内在素质不断提高,且会引起其行为的外化。期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受教育个体外化的行为进行评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进行检测。通过对其外化行为进行合理评估,以促进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唯有通过正确评估,才能了解教育过程实施的各种情况,及时改进工作,以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席颖.浅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J].学理论,2009(27).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篇3

关键词:大学生;自杀;生命;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1—118—03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杀人数逐年上升。一份“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我国当代大学生的自杀率约为20/10万,是自杀人群中最高的一部分。大学生自杀,给家庭和社会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因此,必须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何谓“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指对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华东师范大学的邱伟光教授认为,生命利益是学生的根本利益,因此,生命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德育理所当然地应当根据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生命教育,使之懂得尊重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目标,是整个教育活动预期要达到的目的,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即生存意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和生命质量提升教育。

一、生存意识教育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目标的第一个层次是生存意识教育,即引导当代大学生懂得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教育,这是生命教育的基础和前提。现如今在校大学生自杀率持续升高的危机状态,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即其首要目标就是要加强生存意识教育,使其珍爱生命,尊重生命。

1对大学生进行生命常识教育。可以组织学生去医院参观,如参观婴室、手术室急诊室,甚至与临终病人交流,感受他们对生命的领悟和眷恋;还可以让学生体验死亡的场面,带领学生参观殡仪馆或参加亲朋好友的追悼仪式,体会失去亲人、失去生命的悲痛,感悟生命的可贵性等活动,让学生真正理解生命是不可逆性和不可替代的,对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无法挽回,任何不负责任的轻生念头和行为,都是对生命的一种亵渎。还可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堂上,引导大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的思维方式,用科学的唯物辩证的方法去理解和体验自己的生命,深化对生命的理解,从而不断地去追寻生命的意义。

2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所谓“挫折无根日日生”,由于当代在校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缺乏艰苦磨炼,抗挫折的能力较差,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加之其所处的特殊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他们通常忽略生命发展过程中的艰难部分,当其一旦遇到一些挫折和失败时,往往表现为垂头丧气、萎靡不振,甚至轻易采取自杀等极端的行为,如此严峻的形势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提出了要求,必须使他们意识到生命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酸甜苦辣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些困难和挫折是他们生命成长中必然要经历的,关键是看人以什么样的姿态对待它们。可以在“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针对当今在校大学生的特点,实施能磨炼大学生意志和增强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教育内容,培养大学生挑战苦难,磨炼他们的生命意志。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堂上用哲学的知识引导大学正确认识到成功和失败的辩证关系。让大学生们明白没有对苦难的挑战,也体会不出生命的甘甜。多一份苦难与磨炼,便多了一种体验,这样才会使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坚定,才会更有意义。人,只有积极地审视生命,投入自己的激情,才会发现生命的无穷的魅力所在。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当代大学生可以从虽然“近黄昏”,但是“无限好”的“夕阳”中感悟到人生的短暂,体会到生命的珍贵。大学生的生命作为个体的存在,是其创造其他价值的必备的先决条件。因为只有生命存在了,才能谈得上质量提升的问题。

3开展“爱洒心间”教育活动,让学生尊重生命。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他们虽有自己的主见,但缺乏社会经验,因此,在实际交往中容易与父母、同学和教师发生矛盾和冲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爱洒心间”教育活动,如给父母的一封信、抚摸妈妈的手等活动,为了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我们专门把《感恩的心》这首歌的手语操教给学生,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评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同时对寝室、班级和家庭中人际交往的现状进行调查。根据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存在的问题、困惑和矛盾,编成校本剧,反映矛盾的发生、发展及解决的全过程,并请教师和家长担任一定的角色。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考和才艺得以展现。通过这次教育活动,使学生更加懂得人际交往中理解和沟通的珍贵,进一步涵养孝亲敬长的美德,更加懂得尊重生命。

二、生存能力教育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目标的第二个层次是生存能力教育。生存能力是个体生命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生生长的环境也越来越优越。“你们这一代人不是我们的对手”——日本小学校长的一句话带给我们带来莫大的震惊与愤慨的同时,也让我们发现了学生们的生存能力的确相对较差。一份关于贵州省青少年“生存教育”的提案里称,在我国的青少年中,大约有17%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此外,不少人难以应对逆境,在受到打击,或者不如意时不知咋办,有的竟然做出极端的举动,甚至自杀。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没有对这个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不可能形成一股合力。“人的生命首先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离开个体生命的存在,一切都会失去真实的承担和前提”。生存能力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具备独立生存能力,还要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和周围环境,调整自己的行为,发挥个人潜能,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以达到最佳的发展和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应当做到:

1着力培养大学生的自主能力,加强动手能力,尤其是基本的生活自理和自卫能力。高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寝室文化比赛、书法绘画大赛、歌咏大赛等校园文化节形式来增强学生们的自主和动手能力。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求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头脑自己做主,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们多看,多想,多做,从而增长见识,以促成大学生们及早自主自立。另外,高校还可以开设大学生养成教育课来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

2培养大学生的自救能力,掌握最基本的生存技巧。如请专家讲解和演示如何防雷击,怎样科学用电,如何使用灭火器等,让学生在遇到灾难时,在没有别人帮助的情况下能独立自救,甚至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同时要时时向学生们宣传自主自救的典型事例。

3培养大学生尽快适应环境的能力。高校应把大学生从虚拟课堂带到野外进行强化训练,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出校门,进入社会,了解社会,并逐渐适应社会。

4培养大学生的自我防范能力。即教给学生“怎样进行适度的娱乐和玩耍”,“怎样进行自我控制”等方面的具体知识和行为能力。高校可以通过制定《大学生行为守则》、开展安全小卫士、模拟法庭、旁听青少年犯罪审判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防止任何可能性的伤害事件发生。另外,还可以举办一些关于健康生命,比如健康饮食、禁毒和预防艾滋病等专题讲座,或者健康生活知识竞赛等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使大学生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学生明白生命是脆弱的,死亡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培养学生守望人生花季的责任感和成就感,从而促进生命的良好发展。

三、生命质量提升教育

生命质量提升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目标的第三个层次,也就是生命价值升华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生命质量提升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毕淑敏认为,从自然属性角度看,人活着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人是向死而生的,但人的生命不同于低级动物的“本能型”生命,人类要给自己的生命确定一个意义,也就是说,人不仅要“活着”,还要“活出意义”。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会去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与目标。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生命的长和外表的美,而在于心灵的善和人格的健全。因此,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目标之生命质量提升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个体认清自我、肯定自我,将人生所积蓄的能量发挥出来,从而最终实现真正的自我。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务必要端正当代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务必要教会大学生摒弃生命中功利化的价值取向,更多地追求自己精神世界的提升,在为他人为社会谋福利的过程中不断升华自己的生命价值。

1树立崇高理想教育。可以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大力加强大学生的“三观”教育。理想是人类生命的意义,人生有了理想,生命才会有意义,生存才有价值。大学生如果对于生命没有树立正确的目标或者理想,便不能确定人生的方向,不能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当然,这一崇高理想要与大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这样才会指引大学生向着人生的目标奋勇前进。

2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教育。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看相关的教育影片如感动中国人物,或者组织学生采访德高望重的人物,并写出相关的感受及今后的打算等。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这是大学生自我生命发展和完善的客观需要,也是大学生成才的必然要求。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教育,以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修养,升华道德境界,提升其生命的价值。

3培养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教育。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生命知识和人生价值观念的理论灌输,还要辅之以大学生志愿者行动为第二课堂的实践拓展,使其在实践中真正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大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自愿地参加“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志愿者活动,包括敬老工程、扶贫济困的爱心工程等活动。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追寻生命的意义”的专题活动,如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爱国主义题材的影片,体验英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生命境界,真正体会“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生命价值。还可以在我国的“五四”青年节等特殊节日进行系列教育活动,理解当时的青年大学生们如何心系祖国,为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壮举,让大学生进行“我的生命宣誓”。要让大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真正能体会出生命存在的价值。对一个大学生来说,最主要的奋斗目标也是最大的责任就是使自己早日成才,实现自我,回馈社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大学生”的生命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篇4

【关键词】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异同分析及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社会和个体发展需求,对受教育的一种教育效果设定。不同的国家对国民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各自的要求,有些要求是有共性的,有些要求则体现出个性,对不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进行对比研究,有利于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认识,也有利于加深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特别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设定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一、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共性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无论西方还是东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思想政治教育泛指人类所有阶级社会共有的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特指无产阶级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所以,每个国家都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只是各自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导向,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内涵,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也深深地烙上社会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烙印。归结起来,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共同构成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共性部分,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反映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无论哪个国家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时候,总是体现着一定价值观和功能性,一般来讲,每个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定都是为了实现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西方国家为了粉饰这一看似不道德的行为,把体现统治阶级利益和要求换个说法,有的用国家的名义,有的套上民族的大义,当归根到底,体现的都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肩负着为国家发展提供精神支撑的重任,符合国家发展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每个国家的统治阶级总是通过这样那样的形式反应和代表他们的阶级利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自然选择,必然产生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也在国家目标、阶级目标之间找到了必然之路,而这条路是每个国家,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都要走的路,只是道不同而“共谋”之。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的共性

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虽然各有不同,但就其具体目标的内容构成也存在结构上共性。每个国家尽管其主流价值观、国家体制、发展阶段、文化传统等各不相同,但就其公民教育中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自我的教育目标还是存在结构上的共同之处。首先,从国家层面看,每个国家都希望培养出爱国的公民,培养爱国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目标的第一重任,另外,培养出国家需要的遵纪守法、素质过硬的各类人才等,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其次,从社会层面看,社会的风气、道德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的深层构建等,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从做人的工作中慢慢养成,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同样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内涵。再次,从家庭层面看,每个家庭都希望“父慈子孝”,家庭和睦,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之处就是培养出具有家庭美德的公民。最后,从个人层面看,通过国家、社会、家庭三个层面的要求具体化为个人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个人的实现往往与外在各方面的要求相矛盾,只有在国家、社会、家庭与个人发展一致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在个人层面上才能实现其意义,就此处的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个人层面上就表现为个人与国家、社会和家庭要求的矛盾性与一致性,切矛盾是永恒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教育模式

当今世界各国都意识到在信息技术化日新月异和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不可避免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以学校课设专门课程就能毕其功于一役,而要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下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研究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除了学校之外,渗透到了社会各个领域和家庭教育中,其实反过来说更为恰当,即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设定区域和重要模式,因此,可以说世界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把社会、学校、和家庭纳入其实现的应有范围,从而构建起立体的目标实现网络,这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世界模式。

二、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差异

中西方思想正式教育目标的差异是由中西方文化差异、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功能差异决定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目标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文化功能也存在巨大差异,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文化功能更多的是要形成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竞争、自由等价值观,而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要形成一种礼仪廉耻、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等价值观。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目标的差异

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不同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为其政治目标服务,西方国家是以资本主义制度为主导,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现着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诉求,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资产阶级执政这一目标而服务的,对民众的政治道德、法律意识、政治参与、国际视野等提出了特定的方向和目标。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包含了这些方向和目标,但其体现的利益主体则完全不同,人民民主转达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规定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目标是为人民服务,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利益而服务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培养目标的差异

思想政治教育一切目标的实现都是以个体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和基础,中西方对个体培养的目标存在着本质的差异。西方注重对个体的能力、职业道德、守法精神和宗教精神的培养,“德国巴伐利亚州法律对此规定得很详细,对18岁以上的学生在道德方面的要求是:尊重人的尊严、自我克制、责任感、乐于负责与助人,能接受一切真、善、美的胸怀,以及对自然和环境的责任心。”“可以说,来自德国文化传统的宗教特色、个人主义、普遍人性,决定了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上的特点”可以看出,西方博爱、自由、人性的价值设定缺乏一种“发生学”的语境解读,即使有,也不过是漂浮在世俗基础之上的,这些观念建立的基础无法再现实生活中找到,这也就不得不让我们的理解走到这样一种逻辑之中:西方对个体的培养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资产阶级统治和剥削,为资产阶级提供更好的智力剥削资源。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目标培养是也必然放到这样一种逻辑之中来考虑,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这些价值观念的构建是放在现实物质基础之上的,是有着鲜明的利益指向的,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可以总结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又为社会发展提供必要支撑,最终达到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实现。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异同比较研究的启示

通过对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异同的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目标的设定都是根据各国的国情而定,即使西方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也不尽相同,这也给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定与实现提供了一些启示。

(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定的本土性

通过比较我们看到的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共性中也包括差异,共性是质上的共性,只是一种视角,因此,差异是永恒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设定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时要坚持本土性原著,本土性的内涵应该包括本土文化传统、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目标、民族素质现状等。

(二)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定的国际视野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交融、竞争的世界,我国培养的人才要在全世界有竞争力,必须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定的国际视野,即以世界现在需求和未来发展为参照制定我国标准,“本土性”是根据自身条件和国家未来发展要求而定,“国际视野”是根据外在条件和发展要求而定。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定的科学性要正确看待“本土性”和“国际视野”二者的编制关系,既不能丢失自我,也不能闭门造车。

四、结语

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异同比较研究是一个世界课题,中国要研究西方,西方同样也要研究中国,把中西方作为一对关系概念进行研究也有待进一步规范,作为一种研究范式,中西方比较研究存在一定逻辑“盲点”,在本文的对比研究中也出现了一些难以说明的关系,目前很多著作、论文在进行中西方比较研究时也显示出一些尴尬,要具体具体不下去,要抽象抽象不起来,本文仅仅只提供一种信息堆积和研究视角,我想完整性和细节化都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篇5

关键词:儒学;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30-01

我国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是为适应现代政治生活需要以及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需要而产生的,古代严格来说并不存在现代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却又事实地存在于古代政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完成这项任务主要是通过人格教育和道德培养来实现。但是我们为了方便叙述,便笼统地将古代的这项活动称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然而,古代和现代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根本区别:古代思想政治教育被深深地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它划定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是一种等级教育。而现代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在中国,已经消除了阶级的界限,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资源的整合,集中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一批拥有责任意识的现代人,是一种成才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明确,在奴隶社会,生产力落后,人们认识世界能力有限,无知导致畏惧,畏惧产生盲从。于是统治者利用人们的盲从,借助神灵的力量将人们的敬畏由虚无的神转向现实的人,即对天子的崇拜和对天命的毋庸置疑。他们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通过礼乐的形式表现出来。奴隶主阶级被定格在了权力的顶峰,而奴隶与生俱来就在社会的最底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加深,教育活动仅仅停留在依靠神灵驱使人们盲从显然已经过时了,奴隶制度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将因奴隶制度的瓦解而随之殉葬。封建社会酝酿时期,思想百花齐放,为我国漫长历史奠定了文化基础。

其中儒家学派,以培养君子、圣贤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但其深层次的目的在于为政治服务。孔子注重把人的自身修养与治国安邦联系起来,是一种内圣外王的教育。在个人修养方面,孔子认为"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而在《大学》篇中,孔子更是以一系列的论证,告诉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在孔子看来,只有圣人、贤人、品德高尚的人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而治理国家也必须"远小人,亲贤能",并做到"道之以政,齐之以礼",才能如《为政》之开篇所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那么儒家思想是怎样实现它的教育目标的呢?也就是怎样把人塑造成"君子""圣贤",怎样出色地完成了其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呢?

1.寓教于民

孔子思想一部分来自于对夏商周文化的尊尊亲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另一部分是孔子在游历各国的途中所见所闻所思的总结概括。其著作是一种源自于生活感悟的对白书,孔子自己也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其思想的本色。因此儒家著作直白易懂,利于传播,大众容易学习和接受。再者,孔子的弟子来自不同的阶级,包括士、农、工、商,他的弟子又将这些思想以游学、开讲授教的方式传播到更广阔的人群中去,使得儒家思想能够深入到社会的不同阶层。这是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实践,客观上扩大了其思想的群众基础。这是儒家思想作为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能够长久进行的必备条件。

2.不使民知

看似儒学通篇都在教化个人如何成为圣贤,孟子也说"人皆可以为尧舜"。然而"可以"仅是逻辑上的可以。在孔子看来,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他把道德修养看作是本,并无时无刻不把政治寓于道德教育之中,"教者,政之本也。"他假设每个人都是君子,而君子就要"慎独""素其位而行""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但是这只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孔子并没有期许达到。他反对刑法,把道德教化放在首位,呼吁统治者"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把民众仅仅作为教化的对象,而把道德教化寓于圣人的形象中,言传身教。他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儒家的教化不是让人民成为圣贤,而是要人民仰望圣贤。他的教化是要让人们安分守己,不行违逆之事,成为社会的"良民"。这正迎合了统治者的需求,因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成为必要,也论证了其学说存在的必要。

3.推己及人

孔子一生宣传自己的思想,却未见到儒家思想在政治舞台上浓墨重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处理方法,也是对待一种学说的宽容态度。继董仲舒之后,儒学却引导君子之风盛行。还引领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核心落脚点--精英教育,即塑造完美人格。孔子的思想以及其讲学的实践,正是将这种教育思想推己及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独善其身是底线,最终目标则是兼济天下。这种思想的推己及人,就好比一场思想界的互相监督,人人身边皆可能有"尧舜",这便无时无刻不在督促激励人们向着道德教化的目标靠近。推己及人,不仅内化为自身的修养,也外化为对他人的监督教导,使得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无形的道德捆绑,这便使得儒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此深得人心,乃至化民成俗。

4.笼络人心

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在于它迎合了普通大众的心理。它不像法家那样强硬,让人感到裸的恐惧;也不像道家那样对宇宙世界的追根问底,让人不知所云;更不像后来的墨家那样,造就一批居无定所的游侠。它关心政治,却又不在庙堂之高;它关心人民,也不在江湖之远。儒学重视个人修养,从言、行、举止,到学、思、论辩都为人们提供了参考。重视家庭和睦,朋友亲善。强调"君臣父子之礼,夫妻长幼之别"。将忠君与等级的思想融入到家庭教育的细微之处,迎合了统治者的心理。还强调治国安邦,爱民亲贤。这为社会上有才之士施展才华提供了理论支撑。它反对酷刑,把德教放在首位,迎合了大众的心理。它强调君主贤德,在文人演变为忠君情结,在普通民众则是生存的最终保障。而其"有教无类"思想更是第一次拉近了高高在上的统治学说与普通民众的关系。总之,儒学从个人,从家庭,从国家,甚至是政治理想角度,都为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从内心彻底笼络了人心,也难怪一场思想的解放不得不从儒学开始。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解构社会和重建新社会的能力。对儒学所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值得思索。在长达两千年的古代社会里,服从,成了人们"自觉自愿"的行为,不可以说完全是被迫的。每一个现代的人都可以说是儒家的传承者,忠、孝、义、仁、爱、善等等,如果没有这些,我们将以什么来填补思想的空白,又将以何自诩为一个中国人。然而它对文化和社会造成的侵害亦不可忽视,这成为了它本身解决不了的历史难题和承担不了的历史责任,只能由我们带着对学术的敬畏和对理性的思索去继续专研。

参考文献:

[1]《论语》[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

[2]《中庸大学》[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

[3]《道德经》[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

[4]《墨子》[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

[5]陈德述孔子思想主要是从社会生活中概括出来的[n]光明日报2000-07-18

[6]孙晓春教化哲学与愚民政治[J]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7]王惠英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8年3月第24卷第2期

[8]谭凤娥论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1月第17卷第1期

[9]汪洪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篇6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培养目标 体育教学 渗透 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同时还担负着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体育运动以它的丰富多彩吸引着广大青年学生,各种不同项目的体育运动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能较全面地实现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个性的培养。体育教育教学通过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优良道德作风的特殊功能,是其他学科和活动所不可比拟的,它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好场所、好时机、好的活教材,是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直接途径,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体育教育教学处处可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一、结合教材内容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因素。由于各种运动项目内容不同,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因此,在教学的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深刻的内涵,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球类项目的教学过程中,可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一定的情境,通过模仿练习和运动,重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的良好作风、勇敢顽强的思想品德,正确对待同伴的失误和犯规,尊重裁判和观众的良好品质等。在开展体操、田径项目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勇敢、果断、顽强拼搏的精神,要在这些项目的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到战胜自我,获得成功后的喜悦感,树立自信心。还可以通过补充讲解我国在奥运会、亚运会上取得的辉煌战果以及运动健儿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来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可见体育教材的内容有着极其丰富的教育内涵,一个项目可以达到多种教育目标,一种目标也可以由不同项目来完成。教师要抓住这些课程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术的同时,学会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让这些优良品质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个性的培养。

二、结合课堂教学特点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1 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也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等结合起来,使学生逐步养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例如,课前整队集合,体育委员向教师报告人数,队列、队形的合理调动、变换,练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保护与帮助等都有具体的要求,都蕴涵着生动的育人因素,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对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和生活的各种准则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2 结合不同的教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学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运用启发引导教学,利用在课堂中组织实施教法的各个环节,不断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例如,学生在每个项目的练习中都要承受较大的肌肉疲劳,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肌肉活动的直接兴趣,让学生认识到现在忍受的练习强度,将获得相应的体能提升回报,引导他们在练习中更加刻苦、认真。在做1分钟仰卧起坐时,告诉学生,当做到35次时,肌肉感到酸痛,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否则成绩永远不能进步,让学生在练习中养成吃苦耐劳的心理品质。再如,在短跑的教学中,可根据学生个体的身体差异,采取不同起点起跑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奋力争先、永争第一的竞争意识,让学生感到只要自己努力都有成功的可能。最后,还可以采取设置困难环节的教学方法,如适当增加器材的高度、重量和数量,相应提高动作的次数、难度和质量标准,适当改变动作的节奏、幅度和重心,增加动作的障碍和对抗因素等,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敢于拼搏,勇于挑战,不断战胜自我。

3 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这是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的思想和行动的真实流露与表现。例如活动时学生间的磕磕碰碰导致言语过激,甚至动手打架,还有“恶作剧”等,有时是针对教师的,有时是针对同学的,不管何种情况,当遇到突发事件时,教师要保持冷静,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和表现,及时处理有代表性的事件,在分析主客观原因的基础上,把事情向好的方面化解,用教师特有的教学机智灵活应对,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表扬或批评,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同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利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的教育和引导。如在足球教学比赛中,有学生被绊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事例,教师应及时给以恰当的鼓励与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很有效的。转贴于

4 结合教师以身作则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本身就是教育内容的体现者和表现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品德、自身修养、业务能力、言谈举止和对待工作的态度等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提高自身修养,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职业道德观。“身教重于言教”是教育工作者信奉的至理名言,“以身立教”是体育教师所遵循的基本工作原则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教师只有对党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和热爱,具备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教风端正,行为高尚,爱护学生,严于律己,处处都成为学生的楷模,才能称得上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也将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体育教师的神态气质甚至习性,无不作为信息传达到学生的大脑,反馈于教学过程中,带动着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冬天在室外上体育课时,寒风刺骨,学生有畏难情绪,而体育教师笔挺的身姿、洪亮的声音,将无时无刻地感召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教师的榜样作用下完成课堂学习;夏天的操场上,烈日炎炎,体育教师认真讲解动作要领,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帮助学生进行练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也会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因此,教师要以良好的师德、真诚的情感、精湛的教法去教育、启迪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威望,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这种严谨、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三、结合课外体育活动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它不仅是学生提高运动技术和锻炼手段,养成自觉锻炼身体习惯的过程,而且是学生践行体育道德规范,培养体育道德作风的过程。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学生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品德作风充分地暴露出来,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些机会,通过体育活动应遵循的道德和比赛规则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例如,精心组织一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大型体育节和各项竞赛活动,赛前要求学生刻苦训练、团结合作、彼此鼓励;赛中教育学生诚实守信、恪守体育道德,为胜利者鼓掌、喝彩,为坚持到底者加油、呐喊;赛后做好总结,调整学习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这些竞赛活动,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规则允许的,什么是“犯规”等,借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而学生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时,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产生积极的进取心,依据自己的道德认知水平,主动接受先进的思想和正确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同时,参与集体活动的学生受到群体规则、规范和同伴思想行为的影响,能在集体的相互帮教中促进个体的自我教育。

四、结合体育竞赛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篇7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调整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theRoleofSocialistCoreValueSystemonCollegeStudents'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targetadjustment

wanGYingquan

(ForeignLanguagesSchool,Changchun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Jilin130032)

abstract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targetarecollegestudents'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valuedestination,istocarryoutallactivitiesinpursuitofvalue.asthesocialistcorevaluesystemintothedeepening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ofthewholeprocess,accordingtothesocialistcorevaluesystemtoadjustthetargetcollegestudents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ordertoadapttothe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personneltrainingneeds,thedemandsofcollegeall-rounddevelopmentofreality.thispapertriestooverallpositioning,structuraloptimization,thesequenceofdevelopmentinthreeareastoseek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goalsadjustmentbreakthrough.

Keywordssocialistcorevaluesystem;collegestudents'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targetadjustment

科学有序地调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既能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活动的方向和标准,也能增强大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整合,既要在理论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也要在实践中促进大学生科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上看,都是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使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按照将社会为追求目标。按照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结构体系,就是要实现引导目标科学定位、优化目标结构体系、建构目标发展序列。

1定位性调整:引导目标科学定位

定位就是确定一个事物的位置或方位,并以此来把握它的意义、性质和特点。定位性调整是指将事物放在一定的结构系统中,根据新情况和新标准重新把握事物的方位,探寻事物的本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定位性调整是指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置于整个社会发展系统中,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对目标提出的新要求,重新调整和定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现有体系。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进行重新定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标研究中一直存在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争。一方面,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特殊追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必然追求大学生道德能力和精神水平的提升,但追求大学生持续发展的动力则是更重要的目标。即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自觉。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存在于一定的客观社会环境之中,为一定的社会经济服务,这是不容置疑的。在社会运动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形成大学生的社会存在性,包括个人心理属性与社会职能,大学生要通过接受社会意识、生活准则和道德习俗等方面的教育,从而逐渐形成一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品质,包括性格、才能、技巧和道德意识等,以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定位过程中,存在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性调整的重要意义正是在于为目标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争提供了解决思路,并进一步为其明确了关注大学生现实生活的核心取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定位,既要考虑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现实诉求,又要考虑学生自身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即目标定位的“高度”要适中。这个“高度”应是大学生在现有的政治思想道德水平上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同时也是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基础和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融贯古今、兼收并蓄、蕴涵丰富、知行合一的多样而统一的价值体系,它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结合中国社会的历史和实践的智慧创造,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基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并包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内容的价值认同体系;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的支配和统摄着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体系,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任务和发展模式,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内核。从这一角度出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很好、很全面地表达当前国家对大学生的社会要求,蕴含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社会本位的理论思想。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充分具有人文关怀的文化价值体系,其建设的第一原则便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关注人的精神诉求,善于发现人民群众中积极向上的思想和精神,不断引导人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从这一角度出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在满足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关照学生个人价值的诉求,同时也蕴含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人本位的理论思想。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文化价值体系,树立了在丰富多样的对话与理解中具有的共享性的价值态度,在我国当前社会形态下能够反映社会要求与个人需求的共同价值理解和价值诉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这一立场最大的意义在于,能够使其摆脱以个人为本位或以社会为本位的教育目标的局限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促进社会发展的工具价值与促进人的发展的内在价值统一起来。

2结构性调整:优化目标结构体系

按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和不同层次组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结构,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进行分解的目标总和。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横向划分,反映了目标针对于大学生不同群体和不同特点所具有的不同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结构的完善是指,按照一定的逻辑和标准,不断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使其形成一个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目标结构。

大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主要活动范围不同,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生活范围呈现一定的阶段性变化。“入学初期,大部分学生处于适应期,其主要交往范围集中于学生寝室和本班级、本专业的学生,对于寝室和班级的归属感最强。”这一时期大学生主要个人生活开展活动,相应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围绕大学生的个人生活层面设定基础性的教育目标。而在“大二年级,学生开始更多地参与到学校的各级各类学生组织之中,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组织成为学生的又一个主要活动、成长空间;到了大三年级,学生的组织参与情况出现了分流;大四年级学生的校内组织参与更少,但是此时参与校外组织的学生比例达到最高。”随着大学生的不断成长,大学生的交往范围逐渐由个人生活领域扩展到社会生活领域。相应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围绕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设定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活领域的教育目标。也就是说,随着大学生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心理状态、行为规范等出现了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这就需要一个能够涵盖所有受教主体并能有针对性地发挥效用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结构:既能照顾大多数,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定在多数人能够达到的层次;又能坚持循序渐进、渐次升华的原则,提供由基础目标、底线目标向理想目标、终极目标提升的可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结构完善指明了方向,“这个方向是层次性与方向性的统一,既突出了政治方向,又在价值、道德等各个层次上规定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向。”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不同成长阶段中的大学生应有的统一思想、共同理想、精神支柱和道德规范提供了不同标准,从而为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结构完善提供了具体参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参照标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就不能用同样的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而是应该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元性与多元性、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从而构建出由基础目标、核心目标和最高目标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结构。所谓基础目标,是指社会对大学生最基本的政治素质、道德水平、精神状态等为代表的个人目标,旨在培养大学生成为一个政治合格、思想良好、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能够遵循一般道德规范的大学生。所谓核心目标是指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方向和性质,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教育目标,主要包括以思想政治品质、理想信念、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为代表的教育目标,旨在把大学生培养成一个政治过硬、遵守道德与法律,明白个人应该享受的权益、必须履行的义务、可能承担的责任的社会人。所谓最高目标是使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使其真正成为党的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观照下进行目标的结构调整,必须结合这三方面的要求,合理地确定目标结构的层次。

3序列性调整:构建目标发展序列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序列是指按照大学生的阶段成长规律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分解成具体的目标总和。这是从纵向的角度划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反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大学生不同成长阶段,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不同阶段中所具有的不同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序列构建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构建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动态发展序列。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篇8

关键词:目标激励;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文)是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纲领和指导方针,文件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校管理之中,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使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这就明确了激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2015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要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启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运用激励理论,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目标设定理论的内涵

目标设定理论是过程型激励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1954年,彼得・德鲁克(peterF.Drncker)在《管理实践》中首次提出目标管理的概念,其内涵为“通过设置目标激励、指导人的行为,将个人的需要、期望与目标糅合在一起,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1967年,彼得・德鲁克提出“目标设定理论”(GoalSettingtheory)。他通过研究发现,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所以囊欢ǔ潭壬辖玻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的作用,而且能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与既定的目标进行对照,及时进行修正和调整,从而实现既定目标。这种由需要转化为动机,再由动机影响行动以达成目标的过程就是目标激励。

在设定目标时要注意目标的明确和难度的适中。一方面,明确的目标可以使人们更清楚要如何做才能达到目标,提高行为的自我控制水平;而模糊的目标不利于引导个体的行为和评价他(她)的成绩。另一方面,目标的难易程度依赖于人和目标之间的关系,同样的目标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难易程度不一样,这就需要设定合适的目标,特别是需要设定一个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努力能实现的激励目标,这样才能产生更好的激励效果。

将目标设定理论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种有效且可操作的激励方法。新建本科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可以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有难度并可实现的目标,特别是要把学生远大的理想与现实的具体目标相结合,促使他们分阶段地完成并形成反馈和总结,最后根据反馈和总结的结果来督促和调整他们的行为以更好地完成目标。

二、目标设定理论的应用原则

1.人本性原则

目标设定理论遵循管理学的一般原则,管理学的基本前提假设就是人性论的性质断定和评价,而激励的对象和落脚点终究也是要落实到人这个主体上。这就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目标设定理论首先要遵循人本性的原则。坚持人本性的原则主要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贴近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尊重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设条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在激励目标、内容的设定上,要重视大学生自身的需要,遵循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大学生的主体性。

2.差异性原则

一方面,差异性体现在当代大学生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文化底蕴、成长环境等方面的区别,体现在对目标价值的理解的区别,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方法的接受程度的区别。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从个体的特点出发,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设置不同难度、不同类型的目标,力求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差异性体现在设置的目标难度要适中。

3.及时反馈原则

目标与反馈相结合更能提高绩效。目标给人们指出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或结果,同时它也是个体评价自己绩效的标准。反馈则告诉人们这些标准满足得怎么样,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有待改进。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及时与受教育者沟通,根据他们在不同阶段设定的不同目标,及时对其行为进行反馈总结,并对下一阶段的目标进行修正和调整,从而更好地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

三、目标设定理论在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与传统的本科院校相比较,新建本科院校存在自身发展的特点和挑战,其中在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存在普遍较低的情况,以及学生受社会思潮、价值取向等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合理采用各种教育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的、重大的且紧迫的任务,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学生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目标设定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设定合理的目标

目标激励是一种将组织目标与个人需求相结合的管理制度。遵循这样的思路,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设定应该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才规律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整体育德、全面发展、开放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大学生个人成才需要,建立一个明确的、有针对性的、分层次、分类型的目标体系。大学生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努力奋斗来实现目标,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设定目标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组织行为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总是由尚未满足的需要中的最强烈、最重要的需要所支配、决定的。”因此,为了更好地达到激励的效果,了解大学生的需求是激励的基础。只有当激励的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需要相匹配时,才能充分引发其行为转变的动机。

第二,根据大学生的性别、年龄、学业层次和阶段等特点,制订不同类型的目标,主要有个体目标和集体目标、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单项目标和综合目标。三大类型的目标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整体。

2.科学运用多种激励方法实现目标

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方式、程序和手段的总和。具体来说,教育者为了实现教育目标、传递教育内容,要科学运用多种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方法。

一是引导激励与过程激励相结合。引导激励主要是通过目标设置引发教育对象行为的生成,即目标激励法。过程激励旨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行为进行持续调控,教育者运用榜样、奖惩、情感、情景等多种方式对教育对象的行为进行强化,使之保持一致性。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入学生实际,了解学生的客观需要,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运用榜样激励、奖惩激励、情感激励、情景激励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行为较持久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引导激励和过程激励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使激励的过程处于良性循环中。

二是群体激励与个体激励相结合。个体的概念是相对于群体而言的,两者是相互依存的p系。个体在群体中,能够直接参照其心理活动和行为,能够不断获得社会的支持和反馈,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与群体保持一致。从群体的角度说,它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个体的特征与状态,也会直接影响到群体的状况与特点。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重视树立先进典型,激励周围学生、集体共同进步,也要表彰优秀集体,进一步增强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群体激励和个体激励要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才能收到良好的激励效果。

3.对目标成果进行反馈和总结

目标设定理论认为,反馈是组织里常用的激励策略和行为矫正手段。反馈可以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是指个体达到了某项标准而得到的反馈,而负反馈是个体没有达到某项标准而得到的反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大学生阶段性的目标成果进行检查和评价,并根据目标成果进行经验教训总结,以此作为修正和调整下一阶段目标的依据。在进行目标检查时,要按照既定的目标要求、内容和标准来检查,以保证其公平性。在必要时要及时调整、更新和完善指标体系,以适应目标的设定。在进行目标评价时,要用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发展的长远眼光进行评价,并坚持目标成果的正强化和负强化相结合,也就是奖励与惩罚相结合、教育与批评相结合。

在实际工作中,正强化强调对受教育者思想行为中积极的因素进行肯定和表扬,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等方式,如各类奖学金和各种荣誉称号,来激励学生继续奋发向上。而负强化强调对受教育者不良的思想行为进行说服教育,通过惩罚包括批评、处分等方式,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目标前进。最后,在进行目标成果反馈时,要做到及时反馈、及时处理。

结合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科学、合理地运用目标设定理论,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热情,挖掘他们的潜能,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行为方向,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朱岩,那广利.论目标激励理论在大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3]李奇,姚孟帆.德鲁克目标激励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2(4).

[4]赵怡.刍议目标管理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

本文系2014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辅导员项目)(14FDY025)的成果。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中国梦;大学生教育

2012年12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每一个都有自己的中国梦。作为一名教师,笔者的中国梦就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功能,从而促进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目标的实现。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2013年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专门颁布了《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各地各高校要精心组织开展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学生深入西部、深入农村、深入一线,开展参与式观察和服务式体验,感悟由千万个‘中国梦’组成的民族梦、时代梦,采撷征集有代表性的百姓梦想。”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使学生在理论的学习过程中受到“中国梦”教育。

思想政治课是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遍实施的课程,是我国各级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在推进大学生中国梦的教育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本文从思想政治课的政治导向功能、价值指引功能和行为指导功能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怎样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

1思想政治课的政治导向功能与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目标的实现

思想政治课的政治导向功能是指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以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头脑,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政治原则和政治信念,从而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政治基本素养。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必须对这个特殊群体进行“中国梦”教育。因此,必须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政治导向功能,向学生宣传“中国梦”的理论知识。

首先,要使学生深刻把握“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记录着我们的历史,承载着我们现在,展现着我们的未来。因此,思想政治课必须结合《中国近现代史》、《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相关课程,向学生讲授近代中国100多年屈辱侵略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的艰苦奋斗以及新世纪中国梦的时间表等知识,从而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深刻把握中国梦的内涵。

其次,要使学生着重理解“中国梦”的实现路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中走出来的,这条道路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中国道路,怎样走中国道路;什么是中国精神,怎样弘扬中国精神;什么的中国力量,怎样凝聚中国力量。因此,大学生的中国梦教育,就必须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及《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相关课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导向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宣扬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使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培养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的精神,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

2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引导功能与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目标的实现

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引导功能是指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构建良好的精神家园。思想政治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一直担负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必须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引导功能。

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经过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理应把民族精神牢牢印在脑海里,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实践上。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当代大学生缺少具备基本的民族精神素养。因此,思想政治课必须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介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上,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感人事迹和模范人物,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民族精神,进而引导大学生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其次,要引导大学生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经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我们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必须弘扬时代精神。因此,大学生必须树立改革创新重任青年责无旁贷的意识,正如梁启超的“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大学生必须明确,青年富于并敢于改革创新,世界上很多重大发明发现都是产生于青年时期,如爱迪生29岁发明留声机,爱因斯坦26岁提出狭义相对论等;大学生还必须明确改革创新贵在实践,实践出真知。

3思想政治课的行为指导功能与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目标的实现

思想政治课的政治导向功能、价值引导功能落到实处就是指导主体进行正确的行为选择。“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高素质群体,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每一个人都应该是“中国梦”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每一个人都应该为国家、地方以及学校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首先,当代大学生必须要坚定理想信念。大学生必须要认真践行“五四讲话”中引用的“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大学生必须要坚持用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己的头脑,培养自己的政治素养;大学生还必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正确认识世情、党情和国情,进而增强自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自觉性。

其次,当代大学生必须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大学生的素质和本领如何将直接影响到社会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中国梦的进程。因此,大学生必须要抓好学习的黄金时期,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如饥似渴的学习,打牢基础知识,不断更新知识,同时掌握相关技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贡献打下基石。

最后,当代大学生必须要重视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社会服务,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重视社会实践。所以,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之余,必须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等,从而鼓励自己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群众周边去,了解群众的生活和需要,检验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真正成为“中国梦”的参与者、实践者。

参考文献

[1].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就是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复兴之路》大型展览上的讲话.2012.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篇10

论文摘要: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思想多元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只有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锐意创新,不断探索和创造新的理念、新的内容、新的方法、新的手段和新的机制,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从而切实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新形势、新情况,带来了新任务、新问题,呼唤着新思路、新对策,更需要新的教育理念,引导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只有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锐意创新,不断探索和创造新的理念、新的内容、新的方法、新的手段和新的机制,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真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的首要问题,对其他创新活动起着制约作用。教育目标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育的各种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明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前提。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是一个国家教育的阶级性、政治性的集中体现,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首要的核心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定位体现着国家、社会的期望和要求,反映着教育者、受教育者的需要和追求,预示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方向及其结果,制约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整个过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代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方向和未来,规定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的基本任务和要求,也是衡量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成效的尺度。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不是一经确定就永恒不变的,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任务的变迁及教育对象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它在不同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培养目标。在革命战争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革命者;建国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培养目标自然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保持高度一致性,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应有自己的特殊性,有必要重新定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没有明确的目标定位或目标定位不正确必然导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盲目性。我国多年来的教育之所以矛盾重重,陷入一个个难以走出的怪圈,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实效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出在教育目标上。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定位中尚存在缺位、错位等现象。

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创新精神和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念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念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的思想先导,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实效的先决条件。任何教育行为都应以教育理念为指导,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教育理念正确与否关系到教育创新的成败。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没有教育理念的创新,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创新。教育理念是教育实践的内在动力,教育改革与进步必须以理念的突破和更新为先导。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目标必定是片面的,教育的行为必然是短期的,教育的发展必将是被动的。在教育创新中,更新教育理念,突破和超越原有的思维方式是最具有前提性、迫切性和艰巨性,因为所有的社会实践与变动都是由人来进行的;而人是有思想的,人总是在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态度的指导下从事具体的活动,并体现着自己所追求的价值方向。

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发展的实际情况,迫切要求我们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念进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念创新,其实质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扬弃或超越。教育理念创新过程,是批判继承传统教育理念,总结现实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提炼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教育理念的过程。教育理念创新,不仅是现实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而且,新的教育理念还表征着未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发展趋势。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产业化、大众化的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念要实现八个转变,即从传统的社会本位论转到社会价值目标与个体价值目标的统一;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从以继承为中心转到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从以灌输为中心转到灌输与渗透的有机结合;从单纯的理论说教转到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从习惯于主导性教育转到主导性与多样性教育相结合;从以应对考试为中心转到以提高人的素质为中心;从精英教育时代培养社会精英、国家干部转到大众化教育时代培养好公民和接班人。

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创新,必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也要随之更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二者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的建构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的实现,影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实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不仅体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而且为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服务。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诸多因素决定的,特别是由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所决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其基本内容是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根据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变化而不断调整教育内容,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进程而不断充实和丰富发展教育内容。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体系,这些基本内容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核心,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性质。但是,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环境和青年学生发展情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要针对现实情况不断地创新,要始终做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新性。当然,提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创新,不是离开已经形成的内容体系另搞一套,而是要对原有陈旧的理论、重复的内容加以调整,不断充实新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教育教学内容。

现阶段,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是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开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展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健康观和法制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

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法创新

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法的创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从一定意义上讲,它制约和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的实现程度。教育方法是架设于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之间的桥梁,是教育工作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双向交流的渠道,它的作用在于实现教育的目标,完成教育的任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也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法形成之后,作为知识性工具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一定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法,总是适应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思想特点而创造出来,因而具有时代适应性与个体针对性。当时代背景、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以及人们的思想行为发生了变化时,原有的方法必须随目标的变化、理论内容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创新。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提高教学实效性问题。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是最根本的途径。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法单一,师生双向交流差,教学实践环节少,在新形势下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只有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坚持方法的不断创新,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法进一步科学化和现代化,才能不断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法要实现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科学型转变,从单向灌输型向双向交流型转变,从显性型向显性与隐性结合型转变,从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

五、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评价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评价的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保证。教育评价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创新是否达成的一个重要验证基准。随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的创新,必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评价创新。教育评价是现代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系统的观点衡量实际活动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存在着一个教育效果的问题,只不过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评价较之于一般的教育评价会有更多的特点和更大的难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评价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量、分析、比较,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评价,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科学化,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地开展教育评价活动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评价更多地停留在经验水平上,这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科学化的要求很不适应。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评价,由于专注教学结果的评定,因而特别重视期末终结性考试,轻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由于专注知识和技能的评定,忽视其他教学目标实现情况的评定,而考试又是评定知识和技能的唯一手段,因而考试的标准就成为学生事实上的奋斗目标。这样,考试就成了教学的指挥棒,这种为考试而学习的教学评价导向机制,时常使教学陷入应试教教育的怪圈。另外,对学生个体思想政治素质的测评仍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对学生在非认知因素、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的测评,缺乏科学、有效的技术和手段,使评价机制的构建和运用受到制约。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缺乏坚实的科学依据,操作性较差,而且体系过于庞杂,影响了教育评价的信度和效度。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评价的“瓶颈”作用日益显露,逐渐成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的主要难题。因此,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评价机制刻不容缓。

在新形势下,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评价工作,就必须以创新的精神探索符合新生代的成长规律和新时代高校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评价工作思路。要由注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结果的评价发展为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条件、过程和结果的系统评价;由对学生过于强调认知目标评价发展为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统一的全面评价;由单纯采用测验手段的定量评价发展为采用多种手段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由关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评价的管理和选拔功能功能发展为重视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由单一的他人评价发展为多元主体的评价。

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关键在教师

建设一支高素质和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办学最重要的是教师,教师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教育和教学的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关键取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讲者,他们的人格形象好坏和人格力量大小,直接影响到受对所讲内容的接受和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具体组织者与实践者,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支配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的主体,也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的主体。实践证明,只有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才能从组织上加强和保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顺利开展;只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才能担当起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的重任,从而开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局面。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集中体现在创新主体,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创新者,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的国家的创新体系输送人才和直接提供科研成果的双重任务。因此,创新者自身的素质就成为能否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的重要前提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教育观念、高尚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质,较全面的能力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

七、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主题在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