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训练的好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3:48

创新思维训练的好处篇1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思维;原则;路径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05年11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指出:经济社会的发展关键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它在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还是薄弱环节,更多的是强调教学过程是知识传承的过程,对理论知识大多不敢批判和怀疑,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面相似,差别只是在掌握知识的多少,思维呈现单向化趋势。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胆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自身存在问题的内在要求。

一、深刻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课程之一,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德育基础,面对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素质的要求,必须把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学生是一个高智商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有较强的创新欲望和创新动机,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很有必要。

(一)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迎接国际竞争挑战的必然选择。21世纪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传播、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和智力为支柱的知识经济的时代。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要通过学校各个学科的教学来具体实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高等学校中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应该确立正确的学科教育观念和内容体系,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探索出新办法、新理念、新形象、新观点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和时代的迫切需要。

(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求新、求异思维的训练,鼓励养成学生想问、敢问、善问的习惯,进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能够质疑问难,进行自主、自由的思考,能够通过合作探究,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初步尝试来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三)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学无止境,教师首先要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树立新型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以创新思维训练教育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坚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思维潜能,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努力构建适合学生创新发展的教学模式。同时还要增强科研意识,勇于探索创新,强化自身的创新能力。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贵在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必须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己任。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应遵循的原则和需要处理好的两种关系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应遵循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要根据大学生年龄、心理和生理特征,确定大学生各个阶段的创新思维训练目标,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加以训练。实践表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思维能力既不能靠教师“灌”进去,也不能靠学生“背”出来,而是要靠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综合的练习,最终内化为个人的心理品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树立学生的自主意识,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民主气氛,创设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独立解决问题,针对问题的焦点,做多维度的思考,以寻求创新的见解。

2.层次性原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按学生思维发展的层次性特征(直觉思维——经验型的抽象思维——理论型的抽象思维——辨证思维)分层次有区别地培养。要遵循思想政治课基本理论——分析和判断的基本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层次性过程。

3.整体性原则。要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功能为目标,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各项指标的功能,又要注意其相互联系性和综合功能。

4.量力性原则。训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要以目前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实际智力水平为基础,也要接近学生思维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循序渐进,通过对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迁移性、广阔性、自觉性、批判性、顿悟性等思维品质的培养,来达到创新思维之境界。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创新思维训练需要处理好两种关系

1.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要注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创新型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相互渗透,拓宽学习渠道,丰富感性材料,扩大知识经验,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培养创新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与延伸,也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

2.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创新不单纯依赖于人的智力,更依赖于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比如,远大的成就动机、广泛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等都对创新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可见,在创新思维训练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训练具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的路径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思维训练是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为根本,以理论和社会实践问题为中心开展的教与学的活动。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和创新思维教学的要求,创新思维训练首先从专业和思想上武装教师要牢记“学术无禁区。教学有规矩,宣传有纪律”,不要给学生留下说一套做一套的印象,专业上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过硬、知识面广、处理好教学中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的关系。要根据青年大学生充满热情和好奇,对时代热点问题和现实矛盾感兴趣的特点设置教学内容,以此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具体做法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教学中的基本理论的学习,务实创新思维基础。思想政治课基本理论的学习是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的阶梯,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更是创新思维的沃土。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努力实现。在传授新知识中,学生是第一次接受新内容,教师要抓住此时学生赶新鲜的时机,让学生通过感官对所学知识进行感知,充分理解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能在理解的过程中掌握、记忆,有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高。进行复习课教学时,教师要将一单元、一章节的知识点一一点出,并将这些知识点用内外联系的方法建立网络,使学生产生联想,便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创新思维是各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既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就发散思维而言,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它具有流畅、变通、独特三个特征。就聚合思维而言,就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集起来,向着同一方面得出一个共同的思维。它是一种利用已有的知识或传统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有方向、有范围、有组织、有条理的思维形式。培养聚合思维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抽象、分析和概括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训练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兴趣具备倾向性,没有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就没有创新思维。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加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意学生兴趣的转移和发展,其次要对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相应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即按照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水平进行教学,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充分反映思想理论课的博大精深,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习中发展,在学习中提高,使学生产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逐步形成思维习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灵活采用演讲、辩论会、讨论对话、专题论坛等方法使学生全都参与到教学中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种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常用教学方法。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锤炼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性能力。实践活动是人的认识事物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程,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和聚合思维能力的必然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创新思维训练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实际,并运用多媒体展示,变思想政治抽象理论为具体形象的事例。同样,学生也要在教师的协作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运用相关的学习策略,如积极参与、敢于质疑、大胆求证、善于讨论交流、自学探究、追求真理等。

创新思维训练的好处篇2

目前,高校的教学缺乏对学生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发现美的能力的培养,可通过训练开拓学生的设计思维和想象力,提高他们创新的主动性,为学生奠定设计思维的基础,把思维的开发作为创造力的基础。对思维训练课程教学方法及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

艺术设计思维训练教学创新

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思维训练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直以来,国内高校设计教育中存在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学生创新能力很弱,学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所谓的设计,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与判断,所做的设计大部分都是照搬或模仿。其主要原因是高校的教育缺乏对学生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发现美的能力的培养,对生活好奇心的培养,对事物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培养。高校的设计教育、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研究现代艺术设计的思维方式,也更加需要汲取艺术的原创精神,使得艺术与科技能够较完美的结合。设计艺术在我国作为一门较为年轻的艺术科学,如果艺术思维与设计思维形成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将会提供一种较为理想的处理科技的理性与艺术的感性之间关系的设计思维方法,科技与艺术的紧密、完美结合,设计才会以独具特色的方式在设计的作品中体现出来。如果能处理好这些关系,或许高校艺术设计的美好前景就会更广阔。这样的憧憬总鼓励着我们这些从事高校设计基础教育的教师,深入去探索设计思维训练的教育方式与方法。

思维训练课程在设计类院校已经开设有一些年头了。据调查,很多任课教师都还是处在一种布置作业、收作业、点评作业的教学方法。在课程中教师是否能始终坚持着现场教学与学生互动的特点,从哲学的角度研究思维的理念;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思维的生理特性;从逻辑学的角度研究思维的形式。力图在教学现场呈现教学思想,教师与学生不断进行思想的即时交锋,从而将我们的思维方式暴露出来,发现了问题,才能改进我们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把艺术中的视觉表现和形象思维特点与设计的理性分析思维相结合,通过训练开拓学生的设计思维和想象力,提高他们创新的主动性,为学生奠定设计思维的基础,并在设计过程中提升其文化性、审美性。教育学生如何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美,养成高尚的人格,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才是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二、思维训练课程的学习特点与创新构架的建立

中国普通中小学的教育,一切都是以高考为中心,考一个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是学生们的唯一目标,所以学校都是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现代艺术与设计教育的共识是: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重视学生的创造力与个性的培养。但如何去实施?如何落实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仍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具体实践的事情,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不断的调整与探索,否则任何完美的理论都是空谈,不解决任何具体问题。

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创新思维课程一般都是和相关专业结合在一起。例如广告专业或视觉传达专业的思维总是停留在图形创意方面,工业或产品设计的思维侧重于空间造型的想象与表达上,思维课程往往受到相关专业训练的约束。作为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思维训练,要加强对我们现实世界的理解与观察,对事物的探究和发现美的能力,对视觉表现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思维训练课程提倡通过大量的图书阅读和现代艺术作品的欣赏来开启学生思维的窗户。通过杰出的艺术大师作品和广泛的优秀设计,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其视野,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思维训练课程反对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让其画画这种闭门造车的传统做法,而是把思维的开发作为创造力的基础,并且把艺术的想象力思维和设计的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开启学生的心智。

思维训练课程强调在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这比基本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师生之间互动或学生之间互动,对同一问题能表现出不同认识的思维角度,能对比出思维的相似与相异,使得个体单一认识的偏向,得到多向或多维的思维扩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多地对学生强调,所设计的物质产品基础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意义,鼓励创新、鼓励超越规范,不要给学生太多的束缚。使设计的作品体现人文情怀与理想寄托,是理性思考与感性想象的综合。由此训练出的设计思维就是主动的、富于文化性的、发展的创造性思维,是艺术的形象思维和设计的理性思维的结合。

三、思维训练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安排的探索

思维训练课程的教学应该是一个团队式教学。团队教学的优点在于团队组织教学现场师生间的讨论,以这种方式来实现教学的基本构想,使得教学思路变得更为清晰,创意方案更完整。先是大班讲座、作业用投影方式进行讲评,之后分别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小班辅导,教师与学生个别的交谈的方式。集体授课的方式能很好地集中不同教师的不同知识经验,避免个别指导的局限性。思维训练课程的教学创新,不仅要在授课的内容方面有所创新,而在教育模式上也要结合现实条件进行创新,让师生都以一种快乐与兴奋的状态投入其中。因此,课程开始前任课教师们要在一起进行备课,进行教学讨论,在教学讨论会上提出基本的教学设想,对思维的方式进行针对性的“快题”训练。集中对理性思维涉及的各种要素进行分析,作为第一阶段的主切入点,并确定“快题”训练内容。教师分别进行相关的艺术与设计图片的搜集,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述、分析。随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审视,以保持活跃的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特别是学生,要改变过去等待标准答案的学习习惯,要自己主动贯穿于直觉、视觉、知觉、思维、理解、创新的整个过程。多与教师、同学交流,不封闭,不视存在为合理,不视规则为真理,要敢于挑战权威。改变单向的视角为多向视角,要进入从习惯于“唯一”到“各种可能”的状态。不限定主题和概念,而是让学生在对现实形象的广泛观察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素材,然后再分析感受到的东西。其实分析事物的过程也是分析自我的过程,从分析中确定自己发展的方向,通过联想与想象,最后形成的设计,其结果必然是多样化的。如果教与学都能保持这种自由交往的状态,互动的课堂将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信息活跃交流场,各种设计思想的集散地。

参考文献:

[1]周至禹.艺术设计思维训练教程[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

[2]王受之.中国现代设计史[m].新世纪出版社,2001

[3]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创新思维训练的好处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训练设计训练点拨训练评价

课堂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有力保障。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抓住课堂训练的各个环节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敢于探究、善于突破、乐于创新,掌握学习技巧,提高学习效率呢?

一、抓训练设计

在语文教学中,训练是教学的主体,并贯穿课堂的始终,但练不能烂练,练习要巧而精,形式要创新,要充分调用学生的多种感官,达到练中悟新的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训练内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发现知识间的新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意识。

在设计训练时,我们应考虑到点面结合:

面上力求“轻装上阵”,切准“要害”,引导学生感悟全篇主旨,掌握文本学习的思维链。如《田园诗情》这类中心较为明确的文章,可以用“为什么称荷兰是花之国,水之国,牧场之国”作为全篇学习的思维链;《三袋麦子》这样一些结构类同的文章,可以用“土地爷爷分别给谁送了一口袋麦子,他们是怎样处理这一袋麦子的?从中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一组训练作为本课训练的主线,形成文本学习的思维链;《徐悲鸿励志学画》这样一些过渡明显的文章,可以巧妙抓住文章的过渡句设计训练,即相同体裁的文章,我们可以用不同文体的学习方法设计训练,形成文本学习的思维链。

点上力求“重磅出击”,重点突破,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探究文本学习的思维点。这些思维点的设计,可以在文章的关键字词处,可以在文章题眼处,可以在文章“比较处”,可以在文章的疑问处……

一节课,“轻装上阵”统领全篇的“思维链”设计,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清晰,学习环节层层相扣,是课堂的灵魂;“重磅出击”品词析句的思维点设计,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是课堂的精髓。点面结合、两相配合的语文课堂才更精彩。

二、抓训练点拨

课堂训练,充分培养了学生“靠思索而自得”的能力与素质,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老师所设计的训练题并不能百分之百地掌握,有时通过思索,学生并不能“自得”,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启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1.相机诱导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于,而在相机诱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把握时机,相机诱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运用才智,积极思考,创造性思维,独立理解文本。

比如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当交流体会柳在高原生长的艰辛时,一位学生这样说:“‘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从这个‘熬’字我体会到了柳生长的艰辛,因为这株柳要在高原生长起来,需要经历‘持久的干旱’非常的不易。”教师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之后,可以进行这样的诱导:(1)演示“熬”这一象形文字的演变过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透过‘熬’字的演变,你能体会到什么?”(2)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株柳需要经受怎样的煎熬?(3)播放配音及高原图片,感受这株柳所经受的煎熬。(4)自由想象,这株柳在高原上还要经受怎样的煎熬?

这样点拨,学生深深体会到:理解文本,我们可以从字的本身入手理解文本,可以通过上串下联理解文本,可以通过想象练说理解文本,可以通过感情朗读理解文本,通过换词比较理解文本,读一读,写一写,画一画,联一联,想一想……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定能形成独到的见解。

2.联系比较法

事物与事物之间总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语文学习也是如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与比较的方法,注意从文章与文章的关联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如教完“借物喻人”的文章《青海高原一株柳》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山谷中的谜底》,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落花生》、《白杨》等文章,让学生在反复的比较中体会借物喻人这种写法的作用;教完《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后,在学生深入体会文章最后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之后,引导学生“在学过的课文中去找一找,还有哪些文章也运用了这种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在作文中我们该如何巧妙地运用这种方法”等,学用结合,形成读写技巧。

3.质疑问难法

质疑问难是学生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然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训练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从小到课题、遣词、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前后文探究篇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训练他们思维的准确性。如教完《桂花雨》一文后,我给学生留了一段质疑的时间,一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文中写道:‘桂花开得最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两句中为什么用‘浸’字’?”这一问题,着实问住了某些同学。此时,我引导学生用换词法、联系上下文比较法等讨论这一问题。通过讨论,学生终于明白作者“浸”字运用的巧妙、用词的准确。

三、抓训练评价

《学记》中早就提出“长善救失”的教学观点,“长善救失”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评价。这对于鞭策先进、激励后进、肯定正确、否定错误,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均有积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的评价恰到好处。

常规的语文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大多就问题的答案正确与否而进行。这样的评价,对其他同学的启迪不是太大。我认为,课堂训练的评价既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更要体现整体性与指导性。

所谓针对性,指教师的评价要针对单个学生的回答作一定的评价,该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是否完整等。通过教师评价,该学生明确地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对还是错,哪里还需要改进?哪里值得学习?教师的评价,要对学生个体有一定的指导与点拨作用。

创新思维训练的好处篇4

一、自主性学习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

目前,“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思想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学生独立支配自己学习的一种能力。在课堂上,只有学生充当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也才有思想的解放、思维的活跃、潜能的发挥,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才会时时闪现。

发展性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拥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度,拥有自主活动的机会。以前的识字教学,老师带领学生逐个分析读音、笔画、笔顺、偏旁、结构。学生完全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参与意识,完全是低效率的被动学习,谈何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的今天,许多老师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中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要把时间交给学生,把主动交给学生。同样是识字教学,如果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他们会寻找、发现识字规律,从中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诱发学生质疑,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质疑是创新的萌芽。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质疑问难,使学生敢问会问。当然,教师也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比如:从题目质疑,从课文词、句、内容上质疑,从表现课文的中心质疑,从课文的前后联系质疑等等。

三、培养创新意识应寓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

语文课特有的任务是进行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衡量一堂语文课质量的高低,首先得看语言文字训练是否落到了实处。然而有的教师上语文课,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揪住某个情节,引申开去,尽情“发散”,结果越扯越远。而学生课文还不会读,有的生字也不会写,这种游离于语言文字训练去搞创新思维的做法岂不是南辕北辙吗?

其实,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就孕育着许多创造性因素。比如:可将识字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比较字的异同中发展学生的发散、聚合思维。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因此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创新思维因素。如《司马光》中的逆向思维,《草船借箭》和《称象》的求异思维等。

四、优化练习设计

创新思维训练的好处篇5

1影响田径运动员心理变化的因素

常常听专家说教学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教书匠的境界,能按照教材完整的诠释知识,适当的进行拓展和延伸,在教?w的形式上能推陈出新;第二重境界是优秀教师的境界,他们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不受教材的拘泥,对教材大胆的裁剪、扩充,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听他们的课就是一种享受;第三重境界是道的境界,道可道,非常道,这种境界下,你听的、学的不再是知识,而是对道的感悟。参加比赛的田径运动员在赛前的情绪易于激动,比赛的规模越大他们的情绪波动就越大,如果只是学校的运动会,他们往往信心十足,因为没有多少竞争对手,他们为班级拿比分比较容易,那么他的情绪就不易激动。当这些运动员被选拔参加全区青少年运动员时,因为竞争激烈,对手的实力都很强大,要想在比赛中取胜就不是很容易的事了。另外运动员训练情况、他们参加的比赛经验和实力的对比也是影响运动员心里变化的主要因素。

体育教师的教学经验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对比自身,我觉得自己至多就是一个熟练的运动员水平,而且还不是其中最顶尖的。理念思路方法还是在较为传统的老路上徘徊。运动员实力相差悬殊,情绪低落,即便用些新的教学手段,还是时时处处露出马脚,老是忍不住越俎代庖。怎么能再继续提高呢?每个运动员都希望自己能取得好成绩,但同样也希望遇到势均力敌的对手,取得成绩也不理想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老师们总是希望通过少讲精讲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会,并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体现老师教的高效。学生希望用最少的时间投入,获得最高的成绩,显示学生学的高效。但是体育课堂和其他文化课不太一样,为了调动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积极性,体育教师就要从运动员产生的动机是否与体育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相联系来划分,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比赛的胜利与失败,不仅受运动员自身条件所制约,同时还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如人气、场地、观众和裁判等。这些外界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运动员的心理活动。

2学校要有意识地引导老师为运动员创造创新的环境

任何举措都是有利有弊的,要培养创新思维就要创造创新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就要有所付出。在人文环境的创设上,学校领导要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从软环境上培植有利于创新的气氛背景。创新管理制度,激发老师创新教学的积极性,用多维的标准评价老师的教学行为,有深度、有广度地从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层面全面分配教学资源。老师自身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已有观点,用创新的眼光审视发生的事。创新的教育才能培养创新的思维,有创新思维的老师才能衍生有创新思维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将来才可能成为有所成就和贡献的人才。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传统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所有人都有的。每一位同学都有创造性思维。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用它,大量的创新思维被埋没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乏创新环境、缺乏对创新思维的有意识的培养、缺乏对创新才能、成就的激励和评价,无疑是最主要的。

3体育教师要为运动员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措施

创新思维训练的好处篇6

[关键词]平面广告设计;创造性思维;训练

平面设计主要考查学生的平面设计能力,是技校平面广告设计专业学生必备的一项专业化素质。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模式,是创造力的集中表现,通过运用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及抽象思维等形式,来对人脑中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再处理的过程,是聚合思维的集中表现,将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集中为一体,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有目的、有计划开展提供了便利。

一、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

平面广告设计作为一项集数字技术、电脑技术、艺术创意为一体的综合性工作,对提升品牌销售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性作用。该项课程是建立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平面广告设计的效果,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直接关系。目前,技校的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讲述了平面广告设计的理论知识及设计软件操作方法,学生的专业技能大大提升,但是学生的学科素养能力却较差,审美水平、想象力及思维创新力都相对较差,导致在进行平面设计时,无法实现创新,模仿他人现象频出,不能创造出有特色的平面广告设计作品。基于这一现象,教师要加大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诱发学生的艺术灵感,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性,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便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独创性及新颖性思维成果,推动平面设计行业发展。

二、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一)形象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形象思维是一种以具体的内容及形象为主的思维心态,通过对触觉、听觉及视觉进行再利用的过程,来完成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提升信息加工及处理能力,要明确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提出合理化解决问题的方法,确保艺术形态的合理构建,提升平面设计教学效果。形象思维自身展现出了较强的细节性、可感性及直观性特点。形象思维训练和培养作为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能够促使设计人员洞察力及想象大大提升。另外,基于形象思维能够有效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在给人们带来强烈视觉冲击的同时,还能给人们带来良好的视觉享受,强化人们的视觉感知能力,增强对图像的认知及理解能力,将其更好地应用到平面广告设计中去,提升广告设计创意效果及广告的宣传质量。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训练时,要给学生提供更多接触自然及社会的机会,让学生对自然界中的事物进行观察,能够直观地了解社会活动,强化对自然的感知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郊游,让学生观察美丽的景色,从景色中提炼出素材,将素材融入平面设计中。并要求学生大量使用图像,将图像与产品有机融合在一起,使人们能够透过图像了解到产品的含义。并且通过将身边的素材融入产品创作中,增强了人们的亲切感,有助于提升产品价值。

(二)聚合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聚合思维主要是指将广阔的思路汇聚成一个焦点,通过对现有的资料信息进行深度挖掘,来得出一个逻辑结论,该项结论具有方向性、逻辑性、条理性。在进行广告设计中,会使用大量的色彩、线条、文字及图形,将这些要素有机组合在一起,来构成特定的空间布局,实现对空间的有效布置。聚合思维设计强调对创意构思的表现,在设计过程中,要满足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坚持整体布局方式,凸显广告的独特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聚合思维训练及培养时,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将广阔的思路汇集在一起,强调收集信息的重要性,基于综合考虑及权衡,构建准确性及合理性的设计方案,对收集回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及处理,采用概括、归纳及类比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例如,教师收集了手机平面宣传广告,例如,oppo手机、ViVo手机、华为手机、苹果手机及小米手机,同类商品广告设计方法却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让学生找出这些平面广告存在的本质特性,对共同点及不同点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将自己的想法整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广告设计建立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思路融合进去,最终获得最佳的解决方法。

(三)发散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发散性思维主要是指设计者要凭借自己的直觉、想象力、联想及灵感等多方面的因素,来构建出新颖及独特的思维模式,该种思维方式展现出独特性、流畅性及变通性特征,是创造者思维本质特征的集中展现,加大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设计灵感。在平面广告设计中,要求学生各项设计工作要建立在已掌握信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自己的思维融入实际的创作中。例如,教师给学生一个设计主题,产品为辣椒酱,定位为辣。首先要求学生进入角色。明确辣椒酱的定位,对相关的材料进行总结和归纳,在脑海中搜集有关辣椒酱辣的词语,红、热、上火、爽、流泪等。其次,对学生进行变通性训练。以上每个词语又能产生更多的可能性及联想,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力,如辣能延伸出来的词语有红—过年—喜庆—春晚—唱歌———辣妹子—宋祖英;还能延伸出热—出汗—空调—凉风—沙尘暴;上火—长痘—丑—面膜—护肤品。通过该种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四)联想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联想思维主要是指受某种外因影响,避免在不同的表象下,人在记忆表象系统下所产生的一项联系性思维活动,联想的方式包括相关联想、相似联想及相似的其他现象等。能够透过相似的现象推理出深层次的逻辑内容,进而来产生某种新设想的过程。联想是想象思维中的重要工作,通过联想能够引导学生发现新的事物,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思想更具跳跃性,使学生在纷杂的事物中,探寻事物的本质特征,了解事物之间的内部关系,将原本不同的事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对提升问题解决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对学生的联想思维进行训练和培养时,要选择一个主题,从而使学生联想出更多与之相关的主题。例如,在nineweSt平面广告中,用双手摆出女性穿高跟鞋的姿态,广告语为用手做鞋,寓意是用灵巧的手创造出完美的鞋。再如,在沙宣洗发水的平面广告设计中,是十只手指向上拖住瓶底,手指头向上联想成梳子,广告的寓意是用手将秀发梳理柔顺,展现出了洗发水柔顺的功能。

(五)跳跃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想象力是一项抽象性较强的概念,通过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之间的相关方法对事物进行创造,进而来提升事物价值的过程。联想法是平面广告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培养学生的跳跃性思维,进而来完成对学生想象力及创造力的培养。该种思维方法将学生从禁锢的思维中解放出来,给学生提供了大量思考的机会,解除了学生的思维禁锢,能够达到培养学生想象力及创造力的目的,更快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在创造过程中能够快速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利用自己的想象力联想到两种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提升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六)收敛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收敛思维主要是指引导学生对已经存在的事物进行分析和理解,通过对事物探寻的过程,来了解广告的设计意图,寻找广告设计中的事物特征,提升学生问题分析能力及综合思考能力,能够通过思考结果,来完成对事物的调研及批判,提升广告设计效果,为平面广告设计提供策略。收敛思维自身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征,教师在运用该种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针对课程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确保提出的问题能够与教学内容相符合,不受课程内容的束缚,与学生共同来找到探究问题的答案,并结合实例进行对比分析,最终设计出极富个性色彩的平面广告设计方案。王老吉平面广告设计中,将水、太阳和椰树作为主元素,中间的广告语为“青春正能量,我的王老吉”,与年轻人的思想不谋而合,整体的画面给人以年轻和青春的感觉。还有一则王老吉广告,将正能量作为标语,在平面广告上的宣传语为“奔跑吧,来一罐冰爽王老吉,拨开迷茫,青春向上”,平面广告的主要寓意是向人们传递正能量,给人们带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通过讲解这两则广告,让学生了解广告的设计意图,寻找两则广告中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进入思考。

(七)逆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转移性思考法是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一项重要设计方法,主要是通过转移学生思维的形式,来达到对学生进行训练及培养的目的。除了引导学生从正面看待问题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从反面进行广告设计,以一种侧面表达方式来看待问题的实质,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思考和判断。通过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和培养的过程,打破了常规的训练方法,帮助学生摆脱束缚,有助于提升平面广告设计效果及设计质量。逆向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广告设计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侧面思考问题,并将思考的问题融入平面广告设计中,通过逆向性思维设计方法,使人眼前一亮,达到良好的广告效果,促进产品销售。本文从想象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跳跃思维、收敛思维及逆向思维七方面来论述在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创造性思维作为平面广告设计的艺术核心及艺术灵魂,广告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想象力及创造力的大大提升,确保设计出来的平面广告更具有艺术性及创意性,提升平面广告价值。

参考文献:

[1]章婷.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与培养[J].文学教育(下),2016(9):176.

[2]陈铭.浅谈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与培养[J].大众文艺,2016(5):249.

创新思维训练的好处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维培养;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10-01

语文这一学科可以养情养性,也可以教会人们如何为人,更重要的是语文能开启人的智慧,塑造人的品质,由此可见,学习语文的作用如此巨大,虽然语文这一科目在表面上与别的科目没有关系,但是经过日积月累,语文可以使我们养成一种适合自己的科学的思维方式,是一个人养出文学气质的有效学科。而且语文思维对我们事业发展有重要作用,故而要想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思维,就要把思维培养贯彻到语文教学中。

一、我国语文教育家对与语文教学中思维培养的认识

“我国语文教育家早就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可见,我国的教育家思想家,已十分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还有叶圣陶在1980年就提出了“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要同时并举”的原则。张志公在谈到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问题时指出,语文训练和思维训练要同时进行,二者相辅相成。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加强思维训练,无疑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语文要想真正出成效,不能仅局限于教法的改变,而要首先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把语文教学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思维领域。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

二、语文学习必须与思维活动紧密相连

语文是语言,而思维是贯穿言语活动的始终的。可以说,没有思维,就没有语文,因而必须重视语文学习中的思维活动,此为其一。其二,作为智力核心的思维能力是我们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提高思维能力可以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中来实现。因此,也必须将思维训练与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

语言活动中的思维的具体运作潜藏在大脑之中,而大脑这一“黑箱”至今还没用完全打开,只是在某些部分、某些方面被掀开了那么一点点,可以看到的只有“冰山一角”,远不是全部。在语文学习中,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分不开的,听、说、读、写的过程往往既需要形象思维,又需要抽象思维。语言应用能力主要取决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是否得体。同样地,语文学习中的思维也是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还是再现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统一。

三、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方法

1、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创设,是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的体现。正如名人所说:语文课堂教学中,导思的过程,若起伏跌宕,有张有弛的流动感,若清新别致,能充溢着灵动和诗意的光辉,则必将营造出朝气蓬勃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开发将大有裨益。

在创建良好教学气氛过程中,首先要设计优秀的导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端。精彩的导入往往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成为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其次是善于捕捉思想火花,因势利导激活思维是创设良好课堂氛围培养思维能力的又一策略。.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思维不够活跃,思路不够开阔,学习质量不是很高,表现在学习上,懒于动脑,可是他们也时而闪烁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应善于捕捉这一智慧的火花点亮他们智慧的心灯,开启他们的思维之扉、智慧之门。

2、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生思维能力训练。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感知-体验-理解-运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获得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核心还是思维能力。而对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可以从以下几点做到:

(1)训练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的速度快,对问题迅速作出反应。敏捷的思维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形成的。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持久的加以训练。这样,既让学生对课文有了全方位的整体了解,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2)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思维的独特性是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依赖、不盲从、不迷信,能有独到见解的分析判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努力为学生提供独立的思考探究问题的空间,从而锻炼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3)老是要善于设计问题。教师还要善于设计问题,所设计的问题,既能给学生创造思索的空间,又能提供创造性思维的范例。使学生明白“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让学生思维发展的历程在教师这盏智慧之灯的指引下顺利航行。在问答中授之设疑之法,于平淡中见疑,于无疑处生疑。这样的思维成果才会有独创性。

3、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钻研和思考问题,对事物的认识不满足表象,善于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特征。其方法是:抓住矛盾加以展示。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容易引起思考,无论是文章的主旨,还是结构安排,或是细节描写只要抓住课文的本身矛盾,就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学习《孔已己》时,教师提出“孔已己既穿长衫为何站着喝酒?既穷为何穿长衫?”这一问挑起矛盾,学生思想产生碰撞,陷入了积极思考,经过讨论,学生明白“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这一笔,实乃用心良苦,浓缩了孔已己整个精神世界和社会处境。通过探究学生不仅理解了作品的深意,也学会一种质疑探究的方法――于矛盾之处生疑探疑,进而锻炼思维的深刻性。

学习语文就是不断思考的过程,我们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不断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J].北京教育科学出社,1991:126.127.128.

[2]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编.叶圣陶集[J].第25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34)

[3]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编.叶圣陶集[J].第24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470.

创新思维训练的好处篇8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突破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就曾拿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命题,如《站在月球上想到的》、《飞碟发射之前》、《35年后的班会》、《给句子看病》、《勤与懒的对话》等,这些文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生活中、课本里有许多能藉以引发兴趣的东西,若抓得准,导得好。就能使学生形成一种浓厚的兴趣,学生头脑中创新的“马达”就会快速运转。笔者也曾尝试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引导其练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比如《愚公和智叟的第二次见面》、《广告随想》、《成功,感觉真好》、《掬一份爱心,献希望工程》、《欲说如今好困惑》等文题,学生普遍感到创新其实并不遥远,有的同学还洋洋洒洒写出了一千多字的文章。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大可不必舍近求远,放弃实实在在的生活而只围绕考试转。

二、凸出训练,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升的关键

教学中有意识地渗入一些思维训练,可以开启学生思路,改变被动接收知识的状况。创新思维的训练主要体现在多向思维、逆向思维和联想思维三方面。

多向思维:横看成岭侧成峰

在一次研究创造的会议上,有个叫许国泰的人提出曲别针可以有亿万种用途。根据他的论证,曲别针由于相同的重量可以做各种砝码;作为一个金属物,曲别针可以和各种酸类及其他的化学物质产生不知多少种新物质,曲别针可以变成各个数字,可以变成英文、拉丁文、俄文,所以凡语言能表达的东西,曲别针都可以表达……

一个物体,通过多角度思考可以得到众多答案同样,一件事或一个生活现象也可以进行多因素的考察。这就是多向思维。在写作指导时,应经常启发学生把思维的触角伸向尽可能广阔的时空领域,大范围、多方位、立体式地审题、选材、立意。例如,笔者在指导“沟通”这一话题作文时,告诉学生围绕“沟通”多方搜索,快速打开思路。什么是沟通?与谁沟通?沟通后有什么好处?还可写曲解沟通的一些现象:单位里一些人与上司沟通感情,目的是为了争取升迁。也可写不同的人对“沟通”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心态。学生思考后发现了新的选材角度,创造欲受到了激发。这次的练笔涌现了一些佳作,如蔡琪同学的作文构思新颖,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秦始皇沟通,让自己的困惑和疑问通过历史人物的口作出回答……

逆向思维:反弹琵琶成新曲

写作指导中适度地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思辩能力,从而开拓了写作的深度和广度。如在学了《愚公移山》一文后,要求写一读后感,大多数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要学习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一观点,如果“反其道而思之”,就不妨从讲究效益的角度思考,提出“移山不如搬家好”的观点。在平时练笔中,教师可以穿插适宜逆向思维的文题进行写作训练。如《“忠言”未必要“逆耳”》、《学海无涯“乐”作舟》、《弄斧还须到班门》等,这些文题均可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敢于推陈出新。

逆向思维的训练,并非一定要在作文指导课或作后评讲课上进行。其实,在阅读教学时也可插入相关指导,达到有效训练的目的。如在教《曹刿论战》时,笔者提问:鲁庄公真的“鄙”吗?就有学生认为鲁庄公是一个开明的国君,理由是他战前召见乡人曹刿,广开言路;战时让曹刿参与指挥,知人善任;战后虚心求教取胜原因,不耻下问……笔者当即表扬了这位同学,并鼓励全班同学思考:“鲁庄公目光短浅似乎已成定论,然而他的怀若谷,身为国君而不刚愎自用,难道不也是弱鲁战胜强齐的主因吗?”诸如此类的训练,只要教者有心,材料还是很多的。这种逆向思维训练的环节,不仅能让学生把握原文,更主要的是能够引导学生进入一个认识的新天地,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积极思考,乐于探求创新的惯性,这无疑是一箭双雕的做法。

联想思维:自在娇鸳哈恰啼

作文创新的方法很多,善于联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白杨礼赞》从白杨树联想到抗日军民的气质,这就是运用联想进行创作的例证。联想展开了,就可以“视通万里,思接千载”,思路活跃了,文章就活了。

联想的方式有:横向联想、纵向联想、对比联想等。训练学生的联想思维不必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可以从多方面着手。如串词联想。教师给学生两个以上互不相关的词语,要求学生选定若干词语连续造句。学生不断变化词语排列,展开联想,这样可以提高创新所必备的敏捷的构思能力。又如立意选材方面的联想。黑板上画了一个圈,这幅画表示什么呢?看法自然难以划一,教师提供若干思路引导学生联想:表示什么也没有的零,表示一定范围的生活天地,表示一种圆滑的处世哲学,表示和谐的完美……在展开讨论后,学生们还可以联想到:表示急转的旋涡,表示结束的句号;表示虚无的梦幻;表示走了很多路,却又回到了原点……这样的训练,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习作发表,是展示成果,激励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抓手

创新思维训练的好处篇9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国省训练校内训练电子信息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1(c)-0202-06

2012年,党的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5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又具体表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等学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也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为实施这一重大战略服务。为了搞好创新创业教育,教育部规定:“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1]。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使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加充分”[2]。那么,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阶段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自应一马当先,引领其它。提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校内训练”的概念与任务,便是这方面的新颖构思与行动,它非常有利于贯彻、落实党的发展战略、教育方针和就业政策。

1为什么要搞校内训练

“大学生创新创业校内训练”的概念与任务的提出,是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国省训练(列入部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创新创业训练,以下简称国省训练)的示范与启发下想出来的。

国省训练自2012年实施以来,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3]的作用,但因自身结构要素少的原因(仅有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以下简称三类项目),功能上存在着先天不足,存在着参训者少、成果少、人才少及成果、人才水准不理想的弊端,形成培养短板。为了弥补这些缺陷,推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校内训练(以下简称校内训练)。

1.1校内训练的内涵与外延

校内训练是一个概念,所以有内涵与外延。

1.1.1校内训练的内涵

这一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无穷无尽的创新成果和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促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正确认识、检验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为国省训练奠定基础,提供补充。它以社会需求为基点,以国省训练为示范,以强化创新创业实践为要求,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以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为支撑,以创新色彩浓郁的理论教学为先导,以专门的教学条件为扶持。做法是用创新创业训练的面貌来改造实践教学,做到人人参训、个个创新。

上述内涵,同时也是教学理念,能够指引校内训练的方向,规范校内训练的行为,总结校内训练的经验,激励校内训练的前进。

1.1.2校内训练的外延

除国省训练以外的一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它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学科基础实验(部分)、专业方向实验、综合实践和社会实践、自主实践诸平台的活动。容纳了国省训练的三类项目,增添了学科竞赛、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可以进行创新创业训练的内容。

1.2校内训练的结构与功能

校内训练是一个系统,所以有结构与功能。

1.2.1校内训练的结构

(1)外在要素,是结构的“骨肉”。它是从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巧妙地截取一部分,不必另起炉灶,推倒重来。然后,将这些要素在内在要素的统率下,按照一定方式,联系、作用而组成校内训练的结构。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4]所示。

在组建校内训练结构时,保留了学科基础实验(部分)平台、专业方向实验平台、综合实践和社会实践平台、自主实践平台,以它们作为校内训练结构的外在要素。

(2)内在要素,是结构的“灵魂”。可分为物质要素、精神要素、政治要素3部分,统率着外在要素。物质要素是指训练的过程与结果等;精神要素是指训练的目的与指导思想等;政治要素是指训练的组织、管理、激励、协调等。

(3)要素之间的联系、作用方式为:交织融合、互动制约、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等。即根据实际,将外在要素赋予新的观念、新的任务、新的要求、新的目的、新的手段等,由低到高,互为促进地开展训练。这种结构,容纳了国省训练的三类项目,如学科基础实验(部分)、专业方向实验和自主实践,完全可以兼做创新训练项目和创业训练项目。有了成果,还可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并且,增添了学科竞赛、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可以进行创新创业训练的内容。

1.2.2校内训练的功能

结构的不同,往往体现着功能的不同。过去的实践教学,不是校内训练的结构,虽然具备校内训练的某些外在要素,却实现不了校内训练的功能;虽然所培养的某些学生也能够创新创业,却是“搂草打兔子”式的培养,不全面、不自觉、也不专门。这样,效果从量和质上都不会达到最佳。现在的校内训练,是另一种结构,用创新创业训练的面貌来改造实践教学,仅截取了它的几个要素,集中兵力,单刀直入,全面地、自觉地、专门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却实现了校内训练的功能。效果从量和质上都会达到最佳。下面加以分述:

(1)对党的发展战略和教育方针以及就业政策而言,首先能够促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校内训练由于覆盖面广、普遍参训、形式多样等特点,事事处处都可以开展训练(完成三类项目、上实验课、学科竞赛、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都是参训),要素远远多于国省训练,因而能以众多的、成熟的成果与人才,直接为促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这就弥补了国省训练的不足,实现了两条腿走路,造就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二者共同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力,校内训练以量取胜,国省训练以质领先。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合作共赢。以上所述关系如图2所示。

其次由于前述优点,使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变成了全体学生的实践,完整的实践,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使广大学生都有增长真知与才干的机会,做到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健全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利于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再次,由于前述优点,广泛的、长期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就业创业阻力不大,能够使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加充分”,创业也行有余力。

(2)对国省训练而言,一是校内训练能够为国省训练起到奠基作用,是国省训练的初级阶段。由于学生的普遍参加,“众人拾柴火焰高”,会出众多的、成熟的成果。然后,可在此基础上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申报国省训练,既容易中标,也容易完成。所出的成果、人才,会达到很高的水准;二是它与国省训练构成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校内训练由于格低面广,优势在量上,因而是普及。它的作用是全员训练,众擎易举,为国省训练积累能量和输送选手。国省训练格高面窄,优势在质上,因而是提高。它的作用是攻坚克难,带头示范,反作用于校内训练。如果没有校内训练或校内训练搞得不好,基础不牢,超越阶段,就产生不了众多的、成熟的成果和人才。好中选优,优中选强,就是一句空话;如果没有国省训练或国省训练搞得不好,提供不了样板供人们学习借鉴,启发不了人们的联想,扩大不了认识成果,也难使校内训练上规模、上档次。因而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

(3)对训练的难易程度而言,它能够起到降低成本、方便运行的作用。校内训练因与实践教学部分要素相同,不须另搞一套。从形式上看,完成了实践教学即完成了校内训练:一是不必投入专门的人力、财力、物力,因而成本低廉,适于广大学生;二是虽然有计划,但手续不是那样繁琐,学校和老师都可以定,因而简便易行。

(4)对实践教学而言,它能够起到促进作用。校内训练因与实践教学部分要素相同,所以源于实践教学,又高于实践教学,很容易做出成绩,出好成绩。校内训练出了成绩,自然也是实践教学的功劳,实现了双赢。同时,这样做又促进了实践教学中其余平台的建设,使校内训练的基础更加牢固。

2怎样搞好校内训练

一要实事求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认识、改造事物;二要加强环境建设,加速校内训练进程。

2.1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认识、改造事物

校内训练既然在本质上属于实践,那么就要按照实践来对待。实践由目的、手段、过程、结果构成,校内训练也应如此。

2.1.1提出目的,做好计划

校内训练首先要有目的。“实践是人类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其自觉性和目的性首先体现在实践目标上。人们在进行实践活动之前,必先确立实践目标,然后根据实践目标的要求去计划自己的行动”[5]。校内训练也是这样,应当有自己的目的:长远目的是符合党的发展战略和教育方针以及就业政策,适应学生前途、利益要求,满足社会需求;近期目的是满足校内训练需要。这就要对校内训练的三类项目和学科竞赛、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标准和要求。

校内训练其次要做好计划,修订好人才培养方案。计划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中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在校内训练还没真刀真枪地行动前,就要在头脑中先预演一遍,根据相关理论和已知事实描绘训练蓝图,模拟训练过程,了解环境因素,明确注意事项,合理安排人力、财力、物力,以低投入换取高产出。古人所说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是这个道理。

校内训练计划,包括人才培养计划(方案)及配套计划(方案)。其制定,要根据社会需求融入创新创业的内容。在任务、要求、时间、范围、方法、步骤等方面,都要做出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的规定。

2.1.2明确手段,做好准备

校内训练的手段与准备,在质上与国省训练大致相同,手段不外乎组织、管理、激励、协调等。准备不外乎教会学生了解和识别有关元器件,教会学生知晓和会用有关工具,教会学生懂得正确的工具操作方法,教会学生撰写报告、商业计划书、论文等。

2.1.3动态监控,递进完成

校内训练与国省训练一样,其计划的实施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只能用负反馈的办法对训练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在目标确定的前提下,一边干一边根据实际调整自己的思想与行动,不断排除非定向动作,一步步地接近和达到目标。以毕业设计为例,首先,题目、内容必须有创新创业价值。其次在开题报告、产品制作、论文撰写、答辩各阶段,始终作动态性检查,发现毛病及时让学生改正,直至合格,而不是等到最后的答辩阶段才做这一切,费时费力,顾此失彼。同时,还应当看到,“不论在变革自然或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人们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出来的事,是很少的。这是因为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们,常常受许多的限制,不但常常受到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也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暴露)。在这种情形之下,由于实践中发现前所未料的情况,因而部分地改变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的事是常有的,全部地改变的事也是有的”[6]。校内训练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怎么办?部分错了,部分纠正,全部错了,全部纠正,直到完全合乎实际为止。只有这样,才能验证方案,修正认识,达到目的。

2.1.4提升成果,转化成果

校内训练到了最后阶段,应当收获成果。目的之一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无穷无尽的创新成果,因而校内训练成果是国家创新成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生的校内训练成果开始可能是个“丑小鸭”,但这只是序幕,不是高潮。经过努力,假以时日,完全可以变成“白天鹅”。该专业在2014年大连市“为老服务”竞赛的获奖作品中,有5项获批实用新型专利,就是证明。

有了成果,还必须加以提升。校内训练成果在档次上有高有低,有责任把档次低的成果提升为档次高的成果。科技史告诉人们,发明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每一项发明之后,必然要伴随着一系列的改进,这样才能日臻完善。学生出了成果,不能束之高阁,而要不断改进,不断提高。例如:对学科竞赛的成果加以改进,直至上升为专利,做到水平和档次上的无可挑剔。

提升了的成果必须加以转化。不是为了成果而成果,而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才出成果。所以,当学生有了像样的成果后,不能当陈列品,而要不失时机地抓好转化,从科研转向生产,创造经济效益,这同时也是创业实践。到此时,校内训练方能画上圆满的句号。

2.2加强环境建设

校内训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环境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在同等条件下,环境好,校内训练也会搞好。环境不好,校内训练也不会搞好。要搞好校内训练,就必须有一个好的环境,这也是学校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所在。

(1)要学好国家、学校有关创新创业的文件、规定等。使校内训练事出有据,做到与时俱进,用足用好政策,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和缺憾,提高师生参训的积极性。同时,要学习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2)培育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思想决定行动,人要获得成功,思维方式必须正确,校内训练也是如此。在校内训练中,正确的思维方式就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关键,创新思维的本质是一种批判性、革命性的思维,其贯穿创新活动的全过程”[7]。创新思维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大胆质疑,追求真理,敢于打破已有的条条框框,因而是创新创业活动所必须遵循的思维方式。如果怀着死板守旧的思维方式去搞校内训练,无异缘木求鱼。用创新思维作用于校内训练,能使学生获得思想上、行动上的双重收获,少走弯路,事半功倍,受益终身。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有:转变教学理念,诱发创新兴趣,教授创新方法,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引导学生善于创新,创设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如:记录创新闪念训练、发散收敛思维训练、推测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总结创新思维经验等。

(3)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2013年五四青年节,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高屋建瓴地指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8]。同理,校内训练如果没有文化支撑,也难以持续长久。创新创业文化,要从创新创业实践中产生,并反作用于创新创业实践。首先要把校内训练中产生的好想法、好做法,上升为带有该单位特色的、先进的创新创业文化。其次,用这种文化解决态度问题、方法问题、制度问题、风气问题等。

创新创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一般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3方面。

①创新创业物质文化是学校为满足校内训练而创设的物质载体,如:教学设施、科研设备、后勤装备、活动设施、校园环境等。这些方面,是校内训练得以正常开展的先决条件,特别是校内外实训基地和适当的资金支持两项。即使与校内训练关系较远的校园环境也要把设计格局、建筑风格、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视作知识的载体,让它们闪烁创新的火花。

②创新创业制度文化是学校为满足校内训练而创设的各种政策保障和规章制度。首先,要有好的校内训练制度。例如,“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探索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客观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并在现有相关评优评先项目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表彰优秀创新创业的学生”等[9];再如,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还如,建立能促进校内训练的教学工作和学生创新评价体系等,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完善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完善创新创业资金和政策保障体系,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奖励基金,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等。特别要注意建立激励机制,如:物质和精神的正激励、负激励机制,以此调动师生参加校内训练的积极性和遏止负面现象的发生。其次,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再好的制度如果不去执行,也会形同虚设。从某种意义上讲,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更坏。因此执行制度必须坚决彻底,落实到位,真抓实干,令行禁止。

③创新创业精神文化是学校为满足校内训练而创设的精神产品,如教风学风、舆论环境等。它们能激发师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引领师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拓展师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塑造师生的创新创业人格。建设创新创业精神文化,入手之处有:建设校内训练所需要的教风学风:教师要诲人不倦,教法日新;学生要学而不厌,砥砺创新。还要营造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竞争弄潮的氛围等。

(4)建立创新色彩浓郁的理论教学。

建立创新色彩浓郁的理论教学,实际上是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在教学上的应用,亦为校内训练的思想先导。它有两层意思:一是要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二是理论联系实际。

①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总体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9]。具体要求是,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它的知识结构分通识教育、综合教育、专业教育三部分,那么,建立创新色彩浓郁的理论教学也要从这三部分入手。

通识教育。按教育部规定的办:“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10]。但要从学生入学做起,让他们对创新创业训练产生感性认识和参与意识,为学生大二开始的校内训练及国省训练打下良好基础。

综合教育。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组织好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认知态度、价值取向以及建立在这些基础上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发挥好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控制、调节好他们的实践能力,为他们的创新创业教育增添激情和热情,因为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主体的人,“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11]。

专业教育。在相关学科基础、专业方向课上,“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9]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的转变。

②理论联系实际。首先,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要紧踏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足迹,不可变成空洞的理论。列宁说过,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决不会完全地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的要求可以“防止错误和防止僵化”[12]。那么,要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必须要以校内训练等实践为源泉,广泛占有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抽象思维方法,抽取个别的、现象的、具体的认识材料,揭示在具体形象中潜藏的共性、本质和规律,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宝库,完成认识世界的任务。其次,校内训练要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不可变成盲目的实践。要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解释校内训练现状,预测未来,把以往在校内训练实践中形成的思想,在新的实践中实现,完成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完成改造世界的任务。根本途径是走群众路线,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动员全体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以此取得成果,造就人才。同时,用校内训练实践检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使它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

(5)创造专门的教学条件,为校内训练提供扶持。

教学条件中的环境因素,属创新创业文化的物质文化,前面已经讲过,这里谈一下其他部分。

首先是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在校内训练中也不例外。所以,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没有能创新的教师,是教不出能创新的学生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为此,“要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并建立定期考核、淘汰制度。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并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9]。国省训练往往是由学校的专业机构,如创新创业中心等组织的,专业教师很少参与组织。而进行人人参训的校内训练,必须靠全体教师来组织。在校内训练中,教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启发学生智力,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还要以身作则,带头创新创业,让学生以教师为榜样,努力放飞创新思维,结出创新硕果。同时,教师要组织好校内训练活动,并将所教学生建设成一个目标明确、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打硬仗的创新创业队伍,完成好校内训练任务。

其次是教材。通识课教材,要在专门的创新创业教材中,选取那些符合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专业课教材,要选取那些饱含创新创业色彩的。没有,就组织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并注意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

再次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授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两大类,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达不到目的。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之间,教法处于支配地位,但在校内训练的不同阶段,教法的侧重面有所不同:在发动阶段,主要用于兴趣教学法唤起学生兴趣,让学生踊跃参训;在实施阶段,主要用启发法、任务驱动法、课堂讨论法、参与法、实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指导自学法等启发学生心智,让学生萌发创新创业思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产生创新创业成果;在收尾阶段,用经验总结法等固化创新创业成果,赢得学校和社会的承认。

3结语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虽然今天才正式提出校内训练的概念与任务,但它已经“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13]。看吧,不久的将来,校内训练将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亮丽风采,并遍地开花,成为主流,从而极大地助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无穷无尽的创新成果与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并能很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就业政策。满怀信心地期待着这一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北京:教育部门户网站,2010-05-13.

[2].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北京:中国时政网,2012-11-20.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eB/oL].北京:教育部门户网站,2012-03-09.

[4]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0.

[5]胡寿鹤.论实践目标[J].北京:哲学研究,1988(2):21.

[6].实践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14-15.

[7]徐阔.基于创新素质培养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4:19.

[8].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北京: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3-05-05.

[9]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5-05-13.

[10]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eB/oL].北京:教育部门户网站,2015-12-01.

[1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26.

创新思维训练的好处篇10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创造思维,训练,方法

素质教育要求:化学实验教学并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化学概念和规律,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辩证而客观地认识世界。化学实验就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方法更好培养学生的潜质与创造性思维,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笔者仅对新课程应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要围绕“三大原理”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化学实验理论的主体内容可概括为:①实验原理;②装置原理;③操作原理。教师应当在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上述“三大原理”的探索、理解和辨析,自始至终渗透着思维训练活动。如实验原理的思维训练。“实验原理”即反应原理,指的是每个具体的化学实验,反映了或说明了或推断了什么样的物质发生何种变化的理论。

可以围绕如下的角度引发学生思考:①变化实质,什么化学物质?(有时还应进一步分析为什么要选用这些物质)②定量关系反应物之间采用怎样的物质的量(或质量、或体积、或微粒数目)的关系?为什么要采取此种定量或过量关系?③反应条件,实验时应选择怎样的物质状态、变化温度、压强或催化剂条件?为何要选择这样的条件?仪器选用──根据实验原理,对特定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应选用哪种量取、混合、反应、加热、除杂、干燥、检验、收集、吸收、分离、缓冲(安全)的仪器?为何选用这些仪器更适宜;配套组合根据实验需要,选用的仪器之间,大小、规格应怎样协调、搭配?如若不这样组合会出现什么弊端?能否作某种调换或代用;连接顺序──为达到良好效果,选用的仪器应采取怎样连接的位置顺序和安装与拆除的先后顺序?为什么要安排这种顺序?不遵循此顺序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

2要进行细心观察的训练,为创造性思维夯实基础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用砖砌墙和贴瓷砖时,先要将砖和瓷砖用水湿润;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水泥、铝和氮气的性质。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奇特的实验现象。例如:一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首先,易拉罐“内凹变瘪”,接着“瘪了的罐重新又鼓起来”。对于前面的现象一般很容易解释。这是因为学生很容易从固有的思维定势出发,即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只从加入的物质来考虑,只分析naoH溶液与Co2的反应,就能得出易拉罐“内凹变瘪”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后面的现象呢?深入思考,不难得出这是因为容器本身“铝”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发生反应。对这些现象的好奇,能使学生的情绪亢奋、激动,从而在白热化的思维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3要运用典型实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效能,教师应当借助典型的化学实验来诱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教师宏观地把握课标、教材的整体,通过哪些典型实验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思维训练的规划,分阶段、分层次实施;二是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将教材规定的某些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改为实验设计或实验习题,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己提出实施方案,以提高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例如,给初三学生讲铁的性质,做铁钉生锈这个演示实验时,可先让学生自己找材料,每人在实验前10天准备三支干净的医用针剂小药瓶。按装满水、少量水、干燥三个不同条件各放入铁钉一枚。让学生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等到讲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带来“成果”。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结合,直到得出正确结论;三是选用一些中考试卷的典型综合实验题,指导学生解题,乃至跟动手实验结合起来训练,中学教材和历届高、中考试题,不乏优秀的典型化学实验题型,如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的制取与系列性质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颇有作用。

4要运用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等进行思维训练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形式,它生动、简捷、有效,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可在平时实施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分为三种形式教学:①对于重要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②对一些要求不高的实验,可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要求学生设计或改进后上台演示;③对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现象又不太明显的实验,教师先进行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的缺陷在哪里,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究的思维状态,进而改进实验。将分组实验改为单人实验,这样做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而且独立进行。它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们懂得:办任何事情都要有目的、有计划,还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这也是教育本身所急需培养的一种能力。

5要通过科技活动进行思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