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性十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性十篇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5:48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性篇1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设立,使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不断推向深入,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被提了出来。陈秉公教授就把科学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列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再系统化的第一个具体课题。按照他的梳理,思想政治教育的阐释“大概可以归结为四类: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的思想道德心理综合教育实践”。为此,他呼吁要加强学科基础理论建设,要科学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笔者深以为然,并提出以下思考。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讲“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本质内容。一个国家、一个群体必须对生活在这个政治共同体中的成员从普通大众到政府官员进行政治教育,以形成关于政治权利、公共权力、政治活动多方面的共同政治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的政治理想、政治行为规范、政治秩序等。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是说人不可能脱离政治体系而独立存在。而要使个人成为优秀的政治动物,要使政治共同体形成优良的政治生态,则必须使自然人经过政治社会化而成为“政治人”,而政治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方面就是对政治共同体的成员进行“政治教育”。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人们科学的政治意识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我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和谐是其关键领域,而政治是否和谐,科学的政治意识的树立又是基础。因此,“政治教育”的弱化乃至消解于和谐社会的建构是不利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理解也存在泛化和转化的倾向。2006年3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思想理论教育原理新探》、《思想理论教育热点问题》、《思想理论教育教学论》和《新中国思想理论教育史》四本书组成的一套丛书,非常醒目地推出了“思想理论教育”这一核心概念。《新中国思想理论教育史》开宗明义讲到:“思想理论教育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简称。《思想理论教育教学论》也明确指出:“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由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和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两部分构成。在我国,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而在《思想理论教育原理新探》中,作者认为:“思想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是三个同时并用的概念。这三个概念由于分别在字面和意象上突出了道德、政治和理论,因而具有不同的特色。而且如果从狭义上来看,可以说它们代表着不同的层次。其中,‘思想道德教育’层次较低,同时范围最广,可以面向社会所有成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更高一些,并不是社会中所有的人都得懂政治,都对政治感兴趣。‘思想理论教育’层次最高,它有很强的理论性,需要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因而主要面向学养较高的人群。从道德到政治,再到理论,体现着一种上升的阶梯。因而,由低到高的排序是: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理论教育。这个论述是值得商榷的。首先,从这个论述来看,“思想理论教育”不再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简称了,而是在教育内容、教育对象上相互区别的两种教育。其次,就政治教育而言,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人都不可能置身政治体系之外。尤其是在政治民主化的现代生活中,政治生活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再次,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理论教育真属于不同层次而呈现为一种上升阶梯吗?回答是否定的!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政治教育”性质的泛化和转化现象是应该纠正的。正如在2006年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学术会议上达成的共识那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姓“马”,既不能将其作为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也不能搞“借船出海”,“耕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己的地”。马克思主义学科如此,它下属的二级学科理应如此。借用这个思路,“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就应该彰显“政治教育”的本质特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彰显政治教育本性的关键在于增强“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怎么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明显改善?当然不是从根本上取消“政治教育”,也不是变相地泛化和转化“政治教育”的功能,关键在于增强“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增强“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从宏观角度,应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要科学认识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政治生活已经基本走出专制政治的历史阶段,正大踏步迈向民主政治的新天地。在民主政治的社会环境中,每个社会成员都是自身政治生活的主人,也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主人。从中国的政治发展来看,中国共产党已经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宏伟目标只有当每个人的政治热情即主人翁精神、创造活力被充分激活出来才可能实现。

其二,要科学认识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实际上这也是对全民族各个阶层一切社会成员进行政治教育的共同目标,即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所有社会成员培养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其三,要科学规范政治教育的墓本内容。这个基本内容应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应是政治实践、政治生活层面,包括国家不同时期的大政方针、具体的政治行为规范的教育;第二层面即政治理论、基本的政治原则的教育,也就是“政治观”教育。它应包括对人的政治人本性的了解、政治生活的基本假设的理解、政治生活的基本框架的认识、政治生活的基本制度的把握、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规律的把握等。这两个层面的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第一层面的教育是第二层面教育的具体体现,第二层面的教育是第一层面教育的理论基础。离开第一层面的教育,第二层面的教育就失去了价值;离开了第二层面的教育,第一层面就可能背离真理,从而难奏实效。就目前我们面临的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具体任务而言,我们特别需要的是加强第二层面的教育。而要实现第二层面教育的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科学研究则是基础。

三、“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是保证“政治教育”科学性的基础

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它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的培养两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学术理论支撑和人力资源支撑。相应的,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为此本文认为,对政治教育进行“顶天立地”的科学研究,是保证政治教育科学性的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性篇2

1.创业教育。通常来讲,创业教育指的主要是对创业方面的各种素质进行有效的培养,包括创业的思维、意识以及技能,实现被教育者具有创业方面的能力。相关的创业活动需要大学生具有勇敢、自信、诚信等优良的品质,对大学生培养有关的能力,具体包括开拓的精神、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创业教育旨在对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业方面的技能进行有效的培养,进而来有效适应新时代的全新挑战,把创作当做职业的另外的全新选择,对就业相关观念进行有效的转变。2.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社会或者社会群体使用相应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以及道德规范等,对相应的成员施加一定的影响,进而实现一定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在中国精神文明的实际建设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最为重要的内容,同时还会有效解决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二、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性

1.教育目标相同。在创业教育中,相关的素质主要包含的创业意识、精神以及品质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目标存在着内在的紧密联系,类似于思想政治教育,创业教育是对学生创新的能力、思维以及意识进行有效的开发,进而形成勇敢性、独立性、合作性等优秀的品质,目标是培养创新、创造的相关人才。2.教育内容相同。创业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同,有着很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理想教育、心理教育以及培养艰苦精神、合作意识,进而有效激发大学生创业的实际动机,对其创业的实际素质进行有效的培养。3.教育方式相同。这两者对于理论采取的都是讲授的方式,除此之外,都在对时代特征的教育载体以及方式进行积极的探索,进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以及针对性,对于实践教育、理论教育的结合都充分重视。

三、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的必要性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创业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在我国,创业教育积极介入思想政治教育是特殊的环境所决定的。我国非常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相对传统的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理论水平,同时还有创新意识极其薄弱的问题。我国大部分高校大学生严重缺乏创业意识,也没有非常强的创业能力。目前,我国严重缺乏相对比较成熟的创业教育方面的体系,这就造成专业教师队伍严重缺乏。因此,应该让有着比较丰富经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来参与到创业教育当中。2.创业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视角。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基本都是采用校长负责制,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工作非常重视。然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教育的逐渐改革,这就造成高校教育环境的变革。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进行有效的拓展,对比较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彻底的转变,进而提高该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四、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进行分析

通常,创业教育能够经过很多的途径来对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及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应该对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重点强调,还应该对这两者之间的结合途径进行积极的探索。1.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将创业新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现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教育环境的快速变化,比较传统的教育理念比较重视传授知识,这样很难对新现象进行积极的应对,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思维以及能力。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就要更新观念,彻底改变两者分割的观念。在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理念当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将全部大学生都培养成创业者,主要是利用创业教育来对比较传统的观念中存在的弊端进行有效的克服,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以及创业方面的能力。运用创业教育理念指导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及能力。2.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首先,建立两者有机结合的理论教育课程。各个高校能够利用应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设立创业理论教育方面的课程,在此基础上实施创业的相关教学方案,按照创业的内容以及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充实。在课程当充分体现创业理念,有机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及能力。其次,建立两者有机结合的实践教育课程。在大学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育课程是非常关键的构成部分,会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应采取多种形式来展开实践教育活动。实践教育课程的具体方式包括:第一,在高校展开相关创业活动,鼓励大学生进行积极地参加。第二,建立两者有机结合的创业教育基地,按照专业合学科建立。3.建立两者结合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在高校的创业教育过程中,应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创造,对学校当的创业文化环境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的途径包括以下几种。首先,充分利用宣传阵地。对大学生的创业精神进行积极宣扬以及倡导,利用广播、校报等媒体形提高大学生对于创业的认识其次,建立完善校友的联系网,对创业典型进行积极的宣传。高校可以邀请创业成功的校友进行演讲,充分发挥创业校友的影响力,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动力。最后,对创业大赛进行宣传。各个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创业比赛,进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和实践能力,有效激发创业的欲望。

五、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性篇3

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礼仪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目前,社会上“个人功利”因素和所谓的“实惠”观念对人的影响很大,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评判尺度趋向“功利化”,一些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迷失,面对社会上的道德缺失、拜金等不良现象感到困惑,仿佛就像迷失在大海中的一叶小舟,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去认识、去探讨礼、礼仪、礼貌、礼节、修养等问题,正确处理礼仪与道德修养和法律的关系,成为一个被社会发展所接受的守法规、知礼节、重品行的当代大学生。通过对这些社会命题的研讨、分析和评价,让大学生真正明白要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必须做到知礼、懂礼和守礼,知法、懂法和守法,并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下,把自己真正培养成为一个知礼仪、有修养的人,从而把“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作为基本的价值理想,并作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做到“先义后利”,反对“见利忘义”,促使大学生真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礼仪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维护人际关系健康和谐的调节器。有位学者曾说过,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在过去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该研究者深深体会到,在校大学生正处于所谓的心理断乳期,开展礼仪教育,让他们学会如何与人交往,不仅关系到他们健康成长,同时也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如何确立自己的社会角色,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供重要的保障。因此,大学期间能否学会与他人沟通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校园生活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在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了解到,一些大学生由于不懂社交技巧,交际范围狭窄以及在与人交往时常常受挫,从而使自己感到孤独寂寞,缺少朋友,有失败感,进而形成心理障碍,以至于不敢与人交往,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让大学生知道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提高自信心,降低挫折感。在良好道德修养的基础上,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常识、基本技巧和规范,从而学会相互尊重、诚信友爱、平等合作,学会如何通过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逐步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进行健康顺畅的人际交往,从而使自己的事业走向成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礼仪教育,有助于培养文明行为习惯、塑造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的社会形象越来越显得重要。所谓形象是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在对方心中形成的综合化、系统化的印象,它不仅仅是指外在的服饰、仪表和举止等等,而且更是人的内在和外在综合素质的体现。孔子曾经说过:“不学礼,无以立”,但是从目前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实际情况看,大学生的礼仪行为与文化素质的反差比较大。虽然大学生接受的是高层次教育,但部分大学生道德修养较差,思想水准不高,很大程度上与缺乏必要的礼仪教育有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良好的言行举止、行为规范不仅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更会对自己走向社会后的生活和工作产生深远影响。自觉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提升修养品味,促进健全人格发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养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树立文明乐观、健康向上的大学生形象,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4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礼仪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传承本民族优秀礼仪文化,增强其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

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目前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传统文化的文脉已断。”近年来,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大学生不断受到外来的多元文化的影响,越来越热衷于接受外来文化,对国外的一些流行时尚、礼仪盲目追求,认为就餐拿刀拿叉就是时尚,用拥抱代替鞠躬、握手就是现代文明。片面理解、甚至误解传统的“礼”文化是封建糟粕,中国传统的“礼”文化在青年人中逐渐淡化、消失。高校应该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中国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国是文明之邦、礼仪之邦,礼仪和良好道德修养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全过程。而礼仪的完善和发展同样也促进人类社会能够得以不断健康向前发展。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让学生全面地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培养崇高爱国情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5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礼仪教育,有助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构建和谐社会

礼仪素养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荀子曾说过:“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能,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大力宣传基本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和必要礼仪,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也就是说,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支撑,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和文明礼仪的国民是不可能实现伟大复兴的。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批又一批具有较高礼仪修养的优秀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使他们懂得交往对象之间应该以礼相待,以诚相见,互相尊重,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加强礼仪教育,培养良好道德品行,让他们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成为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循礼貌道德规范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不断引导和提高全民族的文明意识,逐步实现人人知礼节,个个守法度。使他们通过在校的学习和后天的悟化锻炼,形成稳定的内在品质结构,有利于把中华民族优秀礼仪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有利于提升我国整体人口的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性篇4

一、隐性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是指“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建设成就、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游等,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其中,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此方法教育意图隐蔽、渗透范围更广、受教育者自主性强、效果显现呈长期性。

教育意图隐蔽。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种年龄的人按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教育他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多数是青年人群,处于心理断乳后期,认知独立性高度发展。隐藏教育意图的方式,一方面,教育目标和计划不对受众公布,教育影响化整为零,始终处于一种平等的、愉悦的非正式的思想感染中;另一方面,与需求相结合,以心理和思想为协助,思想互动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对立统一转为教育者自身的两极――主体的我与客体的我的矛盾运动。

渗透范围更广。为达到教育目的的潜隐性,增强受教育者不同个体的作用效果,隐性教育的渗透性更加广阔。具体表现在教育时空上突破大课堂、小讨论、自查自看和补充性的主题配合活动等形式,延展到环境、服务、管理等活动中;教育媒介上突破以语言文字为主的逻辑传导,拓宽到情境、形象、行为等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感染功能的多种媒介中,形成多维度合力共育局面。

受教育者自主性强。隐性教育尊重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尊重其认知自主性和个性差异,重视通过多方面的服务及实践活动营造平等氛围,通过交往、管理、服务等途径培养教育对象适应并融入社会的能力。受教育者通过自主地对信息进行甄别、吸纳和整合,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并将诉求反馈到教育之中,进行科学引导,达成思想互动,增进教育效果。

效果显现呈长期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与显性教育的灌输不同,隐性教育的教育信息分散、教育意图隐蔽等特征使教育效果不能马上显现,表现出较长久的周期性特点。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的必要性

(一)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外部条件,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改革开放后,我国政治经济多元化发展,社会环境极大改变。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思想理念不成熟,易被误导及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者既要通过显性教育表明立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又要通过隐性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潜移默化的引导大学生正向发展,实现教育人、发展人的最终目标。

(二)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需要

“所谓以人为本,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就是要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尊重人的价值。”以人为本,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的,更要坚持以人为本,只有立足于人,从人的现实需要出发并最终回归于人,才能真正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以考试为手段而忽视了大学生的自我发展。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隐性教育的方法顾全学生身心发展特征,重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各种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需要

多元思想广泛传播,大学生原有的思想观念受到影响甚至发生动摇,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内容、工作范围上的要求更加广泛细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受到冲击,为保持原有的教育效果,必须开辟新的方法途径。信息传播加快,高校应急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长,隐性教育适应高速流动的网络信息时代,既可密切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预见紧急情况,又充分重视大学生主体地位,采取启发、示范、疏导的方法,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极大增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性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想

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创新性研究的理论

根源思想,是本文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性研究的理论根源,而其中思想活的灵魂,则是本文根本的理论根源。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曾明确指出,“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思想活的灵魂。”进一步理解,思想活的灵魂,包括三个内容,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而有关这三个重要思想之间的关系,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角度权威的分析是,实事求是是最基本、最重要和最核心的内容;群众路线是符合实事求是精神的党的根本工作路线;而独立自主主要应用于国际外交事务,是党外交政策的根本方针和根本原则。大学教师重读和反思思想活的灵魂,对大学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创新和科研突破,都具有实实在在的重要意义。在思想活的灵魂中,群众路线则是本文有关思想政治理论创新性研究的最直接理论根源。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所谓群众路线,就是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理论观点和重要的方法论依据。群众路线之所以能够成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切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路、与实事求是理论精髓相一致的重要工作路线。群众路线是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之一,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制胜的重要法宝。在新形势和新时代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性研究,就是要围绕和追随思想、思想活的灵魂和其中的“群众路线”开展,并进一步使之发扬光大。在大学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创新,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把解决好学生的利益问题作为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以学生利益为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利益,切实维护好学生的利益。具体讲,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创新性,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同群众路线相结合。进一步分析其理论核心,就是大学思政教师开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创新性研究的具体内容

而在现当代中国大学,请诸位读者反思一下,谁在基层工作?谁在一线实践?当然是我们大学教师,无论你是教授也好,副教授也好,讲师助教等等,只要是大学教师身份并从事教学活动,你就是在一线工作。作为基层教师,一线教师,尤其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大学教师,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就应该努力克服消极思想,积极培育正能量,其关键在于克服不利的思想束缚,以“人的因素”为核心,积极培养创新意识,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为广大学生群体服务,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同群众路线相结合。那么,如何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同群众路线相结合呢?笔者在此初步提出以下几点:第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者首先要克服“畏首畏尾”思想,着力强化主动意识。基层大学教师,尤其是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师,要想在教学上有更大作为,就要进一步强化进取观念和主动意识。结合自身实际理论素养和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实际理论层次和学习规律,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应该主动把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与学院宏观、微观规划和建设、党中央和中央政府的高水准精神相接轨,既要从思想政治课程的前辈教师那里学习有效套路、模式和方法,吸收前辈同仁多年教学活动积累的精髓,又要不等、不靠、不观望,不拘泥于旧模式、旧观点和旧方法,看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点,找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切入点,把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着力点,选准思政教学工作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共振点。坚持以党中央和中央政府的精神定制工作核心,按照院党委和学院的工作重点定方向,贯彻以系部的安排和计划定目标,急群众之所急,帮学生之所需,尽教师之所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找定位、不缺位、做到位。要充分发挥活跃在一线基层思想政治课程大学教师的实践和理论优势,尽心竭力服务于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大学老师,要主动搞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寻找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之规律,从学生立场出发提出发展建议,多谋思政教学之策;要深入实际生活,主动学习和研究,积极学习中央精神和地方政策,多支惠民之招,多思惠民之智;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师要主动联系群众,主动联系学生,反映社情民意,反映校情民意(主要是学生),多呼顺民之声;要主动发挥优势,多行利民之举,竭诚为学生服务。第二,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师要克服“消极应付”思想,强调培养责任意识。一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者,因为从行政岗兼职一线教学工作,大有“歇歇脚、松松气、缓缓劲、来度假”的想法,不懂教学规律,授课的补充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学生实际需求相背离,且没有责任意识,毫无工作热情。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课程大学教师,要从自身思想认识入手,端正工作态度,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思想政治课程大学教师的教育引导,切实增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变消极应付为积极应对。思想政治课程大学教师要扎实做到以“学习到一线学、观察到一线看、创新在一线出、努力往一线做、研究要针对一线需要”为主题的研究实践和教学实践,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系部、服务学院。以充分的教师责任意识、饱满的政治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作风、拼搏的学习态度,尽职尽责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以作为求得地位,以实干树立形象,以贡献赢得人民群众尤其是学生的口碑。第三,克服“教师即荣誉”思想,建立“教师即服务”的思想。当前,一线基层中有少数大学教师责任意识淡薄,仅把大学教师身份当做一种荣誉、一种资本,而忽略了肩上担负的使命和责任。一线大学教师要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就必须要服务学生,而不是学生为教师服务,更不是教师与学生的对立,要充分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觉把理想、学业和责任感结合起来,大学教师要通过相处、观察、思考、把握和充分了解学生民意,为学生和家长立好言、代好言、建好言。要组织大学教师深入学生群体,立足自身特长和优势,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发展的问题,开展好帮扶贫困学生、捐资助学、心理辅导、文化常识普及、科技服务等活动,切实为学生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发挥大学教师代表性强的优势,积极协助所在系部、所在学院做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维护稳定的工作,努力为发展减少阻力、增加助力、形成合力。第四,要克服“因循守旧”思想,强调创新意识,做好教学和科研两方面工作。一线大学教师授课,尤其是思政工作的教师,容易受到固定教材和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这就使得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大学教师,其教学工作容易形成老观念、老办法,即所谓的教学上的“程序化”,因循守旧,按部就班。而众所周知,我们今天处于一个急速变化和发展的时代,这是一个政治转型、经济换挡、文化多元、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而那些教学已经“固化程序化”的教师,注定在科研上一无所获,注定在教学上为学生所不齿,注定要沦为新时代的“恐龙”“老古董”。因此只有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才能更好地为思政教学工作发展助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进一步为学生服务。为此,就有必要在教学方法和科研工作上有新探索,改进学习研究的方式。

参考文献:

[1]王艳.国内外顾客满意度指数调查研究现状[J].统计与咨询,2006(5).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性篇6

【关键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一体化的逐步推进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中也产生了相应的改变,这样的改变显著地影响到了当前我国的高校学生,其在思想政治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变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所以说,探讨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切实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对于我国高校更好地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提升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问题。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所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学生不知不觉的过程中来进行,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成分上良好地与显性教育形成互补,这样能够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一、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从定义上的来说,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来的,它也是一种思想政治有关的教学工作。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显性的教育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均为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学工作,它们都能够达到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隐藏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并在这样的过程潜移默化地融入在高校校园的各项活动和创建工作中去,还能够参与到规章制度的制定中去。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与学生日常的学习相结合,采取一种无意识的形式,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具有很强的自主性教育特征。然而,从另一种角度来说,高校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够随意开展,在开展前仍然需要高校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与准备,这样才能够更加高效地执行规划工作。

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相对于高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隐性的教育方式具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隐性教育的开展时间主要集中在学生课外的活动时间,或者在课外的学习活动中进行教育。其隐性教育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隐蔽性。隐性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都是非常隐蔽的,对于学生来说几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而是在一些其它的特定活动或者时间中得以融合和参与。也就是说,我国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都是不可见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将教学过程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中进行开展,或者在其它类型的活动和人文环境中以隐性的方式加以进行。

(二)自主性。我国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视学生对自我的主动学习情况,这是由于其性质与显性的教育完全不一样,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不需要在学生日常学习和活动的教室内进行,老师也不一定是日常科目的教师,甚至教材也没有固定的书本形式,它的教育过程完全是隐藏在学生日常所见的其它类型事物中,所以说,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来说都在学生日常所见的学习和活动中来潜移默化地进行,这样的教育和学习过程自然就需要学生自己来进行观察和揣摩,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思政素质的提升。

(三)渗透性。一方面,对于隐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往往隐藏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甚至只是其中非常小的一个方面,所以学生往往会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习到了高校计划开展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明显,并且在短时间内也并不会出现质的改变,因此它的开展工作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才能够看出效果。

三、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当前我国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开展,为了能够强化教育的成果和质量,很多高校的教学工作者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总结来看,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加强认识。当前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并不高,这与高校教师学习新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存在问题有关,同时也与高校本身的领导管理者不够重视隐性教育有关。所以说当前我国的高校必须要从认识上加强隐性教育的重要性,扩大宣传力度,让教育工作者都能够全面了解隐性教育的概念、特点和目的等等内容。同时也要强化对教师的培养,让教师可以在最短时间内从思想上接收隐性的教育方式,并在行动上开展这样的隐性教育。

(二)拓展途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必须要有相应的依托物作为支撑,但是从当前来说,高校的隐性教育主要借助的仍然只是活动和特有的环境,从实践中进行观察可以看到,高校在隐性教育方面能够开展的途径十分有限,所以在教育质量上也仍然不够。所以说高校必须要寻求新的路径来开展隐性教育,例如充分利用学生日常接触的网络环境,通过微博、微信、短消息甚至是一些校园文艺活动来进行渗透。

(三)显隐结合。虽然说当前高校已经开始逐渐重视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且也发挥了显著地作用,但是也不能够忽略了显性教育所存在的巨大价值和地位,这是由于在实际的教育开展过程中,高校仍然坚持以显性教育作为主阵地,隐性教育的地位仍然只是辅的作用,并且高校自身的情况也有所差异,对本校应当坚持显性教育还是隐性教育仍然要商量之后再进行决策,或者在两者之间进行协调,这样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够真正提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锦红,宋刚,王青亚等.试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种形态[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2):121-123.

[2]丁蓓蕾.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开发[J].河南社会科学,2009,17(1):196-198.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性篇7

关键词:主体性思考 对话式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现实意义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很难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传统的方式已经很难体现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在当今的高校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理想和现实总是有一定距离的,在这里我仅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这个角度来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方面,随着高校的扩招,现在的高校已经不是曾经的象牙塔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代替了精英化,这本来是教育的一种进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随着大众化的推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也日趋明朗化。学生数量剧增,但是传统的讲授式或教师独白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仍在推行,一点对多点的思想传输,使思想得不到完全的交流,只能单方面灌输,忽视了师生互动的重要性,不能确保其很好地渗透到了学生的思想中。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在以改变学生错误的认识为目的的,学生在其中必须得到有关的启发,并且从中参悟出相关的道理,进而才能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方面,也存在不少脱离大学生实际情况的现象。教育者常常只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和内容,而把学生思想中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放在一边,这样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缺乏了兴趣,更谈不上作为教育主体参与到整个教育过程中去了。这种现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思想脱节,未能及时意识到学生中出现的新的思想趋势,而进一步讲,这也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学生的选择自由而导致的。要发挥大学生这些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将其培养成为非异化的、有责任意识的、合规律的行为发出者的主体,还需要经过多方的努力。

越来越多的人发出了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呼声,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由目前的教师独白为主走向,以对话方式进行为主。在教育活动中,对话式教育有着特殊的含义,是指教育主体之间内部精神世界的敞开和沟通,是对对方真诚的接纳,是在教育对话的过程中实现的观点、思想和精神上的包容、相遇与相通,从而达到生命质量的提升和精神世界的完满建构。也就是说,教育对话是教育主体之间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为基础,以寻求真知、意义创造和建构个体完满的精神世界为目标而进行的一种平等交流、相互沟通的过程,从而达到教育主体之间生命精神能量的转换,促进主体生命质量的不断提升。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才是学习,才能获得发展,这就需要个体去思考即同主观世界对话,将与客观世界交流的成果融入到自己的认识体系中去给自己予以指导,这样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也是对话式教育所追究的成果。

综上所述,“对教育来说,对话是激发内部动力的策略”。下面我们再从两方面来谈谈对话式教育在凸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方面的现实意义。

第一,让学生在自己的独立探索中发展主体性。在对话式教育中,学生所面对的是一个对于师生而言都没有预设答案的主题。因此,学生在探索研究中的没一点进步,都体现着学生的思维向一个未知领域的深入;学生的每一点收获,都是学生创造性活动的结晶。在这样一种探索性活动中,学生真正摆脱了来自教师的禁锢,摆脱了“异化的能动性”。这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的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从而发展自我,提升自我,成长自我,渴望独立,要求独立,这也就复归到了学生最初应该具有的自主的能动性上面。学生在教育中成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获取价值观、发展自我、不断走向独立的过程,也正是一个不断地确立自身主体性的过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了解大学生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切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然后就把这个主题的话语权更多地交到学生手中,让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遇到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接受对话式教育这样一种新方式,就需要教育者适时的用自己的发言来引导学生的思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样一种适当的引导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自我探索、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去。

第二,让学生在师生的真诚的对话中发展主体性。教育应该是一种师生“同在”、师生“同往”的沟通。因此,在反对任何形式的压制、奴役的同时,也要扬弃教师“独白”、“表演”式的教育教学方式,致力于在教育中建构一种对话式的师生交往关系,并通过这样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当教师把学生当成独立的个体看待,以一种平等友好的姿态出现在学生中间,教师就获得了一份信任、一份友谊,学生也流露出一种自信、一种欣喜,师生关系则表现为一种融洽、一种和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双方都是作为活生生的人投入教育过程,共同“卷入”真实的思维活动中。这使得学生和教师的对话更加真实,也更加真诚。同时师生双方真诚的交换意见,实现知识、经验和意义的共享,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就不仅仅是思想的交流与提升,更重要的是主体人的生成。

对话式教育是一种发展性的教育方式,是教育形式的发展趋势,这种教育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和创造意识,又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应用与普及,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必定将会得到很大的改观。

参考文献:

[1]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性篇8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功能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借助于一定的教育主体和社会活动,隐蔽地进行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不知觉的情况下,接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达到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教育方式。”①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在研究高校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隐蔽教育目的,利用隐蔽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影响,引导其获得教育性经验,使他们拥有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政治素养和思想品德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式。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指教育者通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实践方式对受教育者产生的积极效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隐蔽的教育方式,包含有教育者本身的示范、社会实践活动的隐性暗示、校园环境和文化的熏陶、大众传媒引导等诸种具体方法,具有教育目的和内容的潜隐性、教育载体的广泛性和丰富性、教育方式的间接性、教育接受的无意识性、教育效果的持久性、教育过程的愉悦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正是因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这些特征,

一、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克服了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障碍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与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受教育者面对教育者的教育时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其接受教育的态度,从而影响教育效果。受教育者拥有愉悦的心态,会促使他们对教育活动保持一种积极可接受的态度,教育效果必然乐观,相反,如果受教育者拥有的是一种冷漠的心态,就会使其对教育者和教育活动持有一种消极、排斥的态度,这必定会使得教育效果不理想。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恰巧可以避免由于教育者的威严和居高临下的教育方式而给受教育者带来的接受压力和表面接受实则内心排斥的心理,而是形成了一种和谐、轻松的氛围,将受教育者和教育者放在同等地位上,给其一种得到尊重的感受,因此形成愉悦的心态,从而提高接受能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网络的普及,国外文化输入到国内,对传统文化形成巨大的冲击,而大学生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并不成熟的阶段,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平等意识逐步被强化,追求平等、民主是其普遍的心理特征,因此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极易引起他们的叛逆心理,使其反对、排斥学校教育,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根据大学生这种心理特征和被尊重的心理需求,将需要传授的经验、观念隐匿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者不觉得自己是处于被教育的位置,而是和教育者一起都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和活动结果的创造者,受教育者保持持续的积极主动的心态,从而强化教育效果。

二、教育形式丰富多彩,激发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动力

美国学者德里本曾指出:“在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中,来自他们在学校环境中的经验的东西,与教给他们的东西一样多。”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具体的教育形式,具有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特点。例如,利用参观名人纪念馆、历史事件遗址、科技展览馆等,进行素质教育、爱国教育、红色文化教育、历史文化遗产教育、国家发展前景教育;利用网络专题、电视、电影、文学作品等手段,直接生动的感染人、教育人;利用学校里各种社团活动、节日庆典、毕业仪式、文艺演出、音乐会、演讲会、电影会等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育集体主义观念,增强各方面的素质;通过优化学校环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优化学校制度,增强学校管理制度化和人性化,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活动可以不受时间、场所、教学工具等因素的制约,教育载体,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时不对受教育者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既存在于教学过程当中,也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既存在于校内,也存在于校外。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的内心要求。”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强,喜欢独立思考、独立学习获得知识经验,讨厌强制教育,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所利用的各种实践活动,恰巧符合大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他们的冒险精神促使他们积极的尝试各种新奇的实践活动,而这种积极的心态可以增强他们接受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从而增强教育效果。

三、教育内容客观可信,加快受教育者接受进程

受教育者是否接受教育者所传授的教育内容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而教育内容的可信度是受教育者是否接受的重要影响因素。教育内容客观可信,受教育者不会对其产生怀疑,而如果教育内容过于空、过于大,与现实不符,受教育者就会对其产生怀疑,甚至对教育者也会产生怀疑,从而影响教育者的威信,影响教育效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客观存在的实践活动,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自己主动的去参与、去探索,所得都是客观的、真实的,因此可信度高,受教育者易接受。当代大学生独立意识强,希望通过自己实践获得经验,而获得的这种经验的实效性也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所不能比拟的。

四、总结

正是因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式具有独特的功能,因此而产生的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才使得它日益受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从而得到推广,成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式的重要补充。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选择适合的教育方式,既要重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又要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总之,上述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弥补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和实效性。(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政管学院)

注解:

①彭晓薇:《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扬芷英,土希永.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施诚,黄雪英.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张铤.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机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08期.

[4]王彬彬.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理探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年04期.

[5]徐刚,杨涛.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应用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4年06期.

[6]龙春霞.网络视域下青年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教育与管理,2014年09期.

[7]杨爱丽.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功能及有效途径[J].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28期.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性篇9

[关键词]挫折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一致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062-02

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进而通过挫折经历提升受教育者的素质能力和增强抗挫折能力的目的。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阈下,开展挫折教育具有学理性和可行性,可以说挫折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一致性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进行挫折教育是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潜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很好方法。

一、培养目标指向的一致性

每门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实施一项教育活动所期望达到的效果,它规定着教育的内容及其发展方向,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制约着整个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挫折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教育实践活动,二者从根本上说培养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相互促进的。

挫折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这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之一,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构成。抗挫折能力是指通过学生挫折教育,增强学生对挫折的容忍能力和对挫折的超越能力,也就是指接受过挫折教育的学生在遭受挫折时,不仅具有使自己的行为和心理不至于失常的能力,而且具有能够忍受挫折,并以顽强的意志、积极的心理战胜挫折、获得成功的能力。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重要的人力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要使学生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人才,不仅是教育的培养目标,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社会各种竞争日益激烈,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面临着就业、学习、经济、人际交往、恋爱、竞争等多方面的巨大压力,这就给学生在自我管理、求职择业、人际沟通、环境适应、恋爱情感、心理调适等方面带来了诸多问题和困惑,学生的思想活动也呈现出个性化、多变化和差异化的特点。通过挫折教育,增强学生承受各种压力和处理挫折事件的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树立自强自立意识、创新成才意识、就业创业意识,另一方面又使一些学生的思想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价值取向扭曲、思想观念偏激、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诸多问题,因此,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生挫折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共有的培养目标,这就使得学生挫折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指向的一致性。

二、教育功能的趋同性

教育功能是教育本质的外在集中体现,了解一种教育实践活动的功能,有助于更加全面地把握其内在本质。挫折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正心、养德、调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导向、教化、育人,虽然在基本功能的表述上各有不同,但从本质上说二者的教育功能则趋于相同。无论是挫折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有相同的教育对象――学生,都有相同的教育目的――培育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因此,同样作为教育实践活动,学生挫折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分别从不同层面发挥着教育功能。

挫折教育侧重于正心、养德、调育。在学习阶段,学生的心理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受社会环境和个人自身发展的影响,有时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心态和情绪,如顺境时的骄傲自满、自以为是,逆境时的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等。针对这些情况,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就是要有意创设一些比较困难的任务,使学生不能轻易、顺利完成,使其面临失败的情境,然后在教师因势利导下,促使他们自己找到原因,从而产生自愧、欲助的情绪体验,正视挫折,磨炼身心,使学生能够在挫折中自强、励志、修德、成长。挫折教育能够协调多种教育实践,并使之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和意识形态性的鲜明体现就是导向、育人和协调功能。导向功能主要包括理想信念导向、奋斗目标导向和行为方式导向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分别针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方面内容,即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本道德规范教育,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共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

挫折教育是通过抗挫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有效预防挫折、妥善处理挫折,保持心理的平衡,从而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素质的整体提升;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通过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等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两者发挥的教育功能都是为了培养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良好身心素质的人才,为未来社会发展需要提供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挫折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目标具有趋同性

三、环境影响的相同性

作为教育对象的人,其生存和发展都是以特定的环境为前提的,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和抗挫能力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形成和发展的。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总和,即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的一切。人们习惯把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于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共同影响教育活动的开展。但是,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孤立发挥作用,所以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抗挫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宏观社会环境通过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来影响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宏观社会环境对人的政治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大、最全面,并制约着微观环境。其中经济环境是环境诸要素中最基本的因素,是决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挫折教育的重要因素。社会的经济环境为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和抗挫能力的发展提供外部的物质技术条件,并对其提出相适应的发展要求,而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和抗挫能力的发展水平归根结底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政治环境是形成学生的政治观的外在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客观条件。社会的文化环境通过融合人们周围的各种教育因素间接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和抗挫能力的养成。微观学校环境是学生挫折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共同的微观环境。学校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基础上的社会组织体系,是一种专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特殊单位,它由教育对象、内容和校园文化等诸多因素构成。良好的学校环境对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和抗挫能力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和抗挫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和抗挫能力的培养具有促退作用。因此,在对学生挫折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过程中要重视和加强社会环境的研究,发挥社会环境中积极因素的影响,抑制消极因素的影响,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引导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朝着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并促使学生的抗挫能力不断提升。

四、本质属性的统一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性篇10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个性化教育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个性化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育活动中,根据个体自身发展需求,尊重并维护个体的独立人格和权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向导,充分尊重个体的主体性、差异性和独特性,使个体的主体性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发掘出个体良好的思想意识潜能和特长而加以引导,使其主体性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个性化教育的主要原因:

第一,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和学生从小受到的教育中,一直倡导集体的责任感是个体人格和意识发展的主导因素,这种教育确实有它的道理和意义。但是,一味的强调以群体为本位,则忽视和忘却了个体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从而导致了个人意识的淡薄和缺失,使我们的教育缺乏了独立自主的意识,也让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了个性化。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工具,真正的育人价值却被忽略了。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处于绝对的主动和被动关系地位,对受教育者的教育也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讲解层面,忽视了对受教育者个性的引导和教育,对学生内心的情感以及思维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不足,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片面性。

第三,传统的整齐划一的教育管理体系过多的强调规范整齐和统一,较少考虑到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以及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人意愿。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大学生个体的创新精神、批判意识和独立意识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压制,从而习惯甚至依赖上了填鸭式的教育,习惯了被动的接受,而不是主动探索,甚至热衷于对标准答案的追捧,缺少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都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真意义。

第四,我们现如今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紧密结合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来发挥作用。受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影响,教育者很少考虑到受教育者的认知能力、价值观念和个性需求,习惯于传统的“说教法”和填鸭式的“灌输法”,不能因材施教,不善于根据大学生个体的个性特征以及接受能力来展开个性化教育,造成了大学生在认知和学习过程中的厌倦和淡漠。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个性化教育的实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