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教学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6:48

武术教学方案篇1

【关键词】河南省;普通高校;地方传统武术;苌家拳

analysisonthepresentConditionoftheLocaltraditionalmartialartsinHenanCommonUniversities

――promotionofChang-styleBoxinginHuangheScienceandtechnologyCollegeasaCase

JinChun-xia

【abstract】thispaperregardsthepromotionofChang-styleboxinginHuangheScienceandtechnologyCollegeastheresearchobject􀆰HuangheScienceandtechnologyCollegehascarriedoutChang-styleBoxinginpublicphysicaleducationclass􀆰theauthoranalyzestheproblemsencounteredinthecourseofthepromotionofHenanlocaltraditionalmartialarts-Chang-styleboxinginHuangheScienceandtechnologyCollegeonthebasisofpracticeteaching,hopingtoprovidethebeneficialreferenceforthepopularizationofHenanlocaltraditionalmartialartsinHenanordinaryuniversities􀆰

【Keywords】Henanprovince;ordinaryUniversities;localtraditionalmartialarts;Chang-styleboxing

收稿日期:2013-07-10;修回日期:2013-07-20

作者简介:金春霞(1979―),女,河南郑州人,黄河科技学院传统武术文化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传统武术理论与教学方向研究。

基金项目:河南省民办教学协会课题成果Hmx20110023

练习中国武术,体验中国武术文化,是一个培养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河南省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发源地之一,在河南高校推广、普及优秀的河南地方传统武术具有深远的意义。近年来,黄河科技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日渐多样化。在此背景之下,黄河科技学院公共体育课武术教学引入了河南省地方传统武术――苌家拳,对河南省地方传统武术在大学校园推广进行了大胆尝试。

当前,在校大学生由于对河南地方传统武术的认知甚少,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意识日益淡漠。本文对黄河科技学院公共体育课开展的河南省传统武术――苌家拳进行实践探索,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深入剖析黄河科技学院在推广苌家拳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案,为河南地方传统武术在高校的推广提供有益参考。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的专业网站、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书籍等搜集整理,查阅了河南省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学现状、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河南省地方传统武术发展现状等相关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专家访谈法

为了了解在河南省高校推广地方传统武术教学的可行性,走访相关武术学者、教学专家等,以使本研究更具有针对性。

1􀆰3数理统计法

对研究中所搜集到的数据运用excel进行统计处理,并对数据结果展开分析、讨论,得出本教学推广的结论。

1􀆰4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设计了学生调查问卷。聘请6位专家对问卷的效度进行检验,并依据专家提出的建议,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修改完善。发放调查问卷共计130份,共回收120份,回收率为92􀆰31%。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100%。

2结果与分析

2􀆰1黄河科技学院推广苌家拳的目的和意义

苌家拳,又称苌门拳、苌家锤,由清朝乾隆年间原汜水县苌乃周先生所创。苌家拳以正大淳厚的功力、奇幻莫测的技击打法、独有的形神风格套路而自成体系,独树一帜。苌氏武功内练注重于养气、行气、聚气、发气的柔练刚发之过程。苌氏众多拳法与兵器系列形成了它独有的风格特色,它集养生、健体与技击实战的双重效果于一体,独立一派。其创始人苌乃周收徒众多,苌家拳传播迅速,名手辈出,传播范围十分广泛,成为与少林、太极并重的河南三大拳派〔1〕之一。

河南省作为苌家拳的发源地,在河南省普通高校推广普及河南地方优秀传统武术拳种具有深刻的意义。黄河科技学院自开设公共体育课程以来,武术课教学主要以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散打、初级长拳三路、初级剑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学生对河南省传统拳种的知识和技术了解甚少,学习传统武术文化的意识日益淡漠,传统武术正逐渐失去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本着大学生作为文化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应该成为继承和弘扬传统武术的推动者和传承人初衷,同时充分利用学校优势教育资源,使学生练习中国武术,体验中国武术文化,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目的,黄河科技学院把地方拳种苌家拳纳入黄河科技学院公共体育课教学之中。

2􀆰2黄河科技学院推广苌家拳的情况分析

2􀆰2􀆰1人才引进

体育教师武术基础薄弱是高校传统武术教学的一大障碍,缺少传统武术传播者是传统武术在高校推广面临的最大问题〔2〕。为了加强黄河科技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的特色,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1年邀请苌氏武技第八代传人刘义明来校担任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主修课程,主要教授苌家拳。2012年初,公共体育部将苌家拳引入公共体育课程之中,在进一步探索公共体育教学特色的同时,加强高校推广和传承苌家拳。

2􀆰2􀆰2课程设置

黄河科技学院公共体育课自推出《自卫防身术》课程以来,深受广大学生的认同,在公共体育课选课人数方面一直处于前列。黄河科技学院2011级普招本科新生共5315人,选择《自身防卫术》的323人,占6􀆰02%。

传统武术技击功能为大家所公认,2012年初黄河科技学院公共体育教学班开始将陈氏太极拳、少林拳、苌家拳、心意六合拳四个河南省著名的地方传统武术项目融入《自卫防身术》,作为其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借此将苌家拳引入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从而达到推广和传播这一河南省优秀地方拳种的目的。

2􀆰2􀆰3授课内容

在公共体育课教学实践中,苌家拳教师根据男女生体质、性别等的差异,并结合苌家拳特点安排教学内容。男同学注重技击实战内容,把《苌氏武技》二十四大战拳套路演示的猛招式变化奇巧,内容丰富,气势宏大,删除高难度动作,简化为十八式,套路演练时间为1分钟,既符合国家武术比赛规则,又使学生容易掌握。女学生大都喜爱自己有一个苗条的身材,则以《苌氏武技》的《中气》为拳学理论根基,吸取双蛇掌和八卦银凤掌之精华提炼、创编成“凤之武”。它既是以柔化刚的技击术,又是武艺,其形姿优美而酷似舞蹈,动姿旋腰拧胯,轻柔飘逸,技法神奇,显示少女的天生丽姿。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从表1可以看出,对教学内容的难易及实用程度的评价,得到了94%学生的肯定;只有6%的学生由于原来基础较差,还不能适应苌家拳运动的特点,需要继续努力提高。

2􀆰2􀆰4授课方式

苌家拳授课除采用一般的课内学习与课外练习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训练与套路演练相结合等教学方式外,还采用个人思维练习与表演相结合、武术快摔与技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保证课堂教学、练习质量,提高教学、指导效率,除专业教师授课外,在公共体育课苌家拳课堂授课中还选用了具备一定苌家拳基础且均取得过优异比赛成绩的武术系学生对公体学生进行指导,这些学生有一年以上苌家拳练习经历,较系统地掌握了苌家拳理论和技术,具备基础的教学能力。通过这种传、帮、带的授课形式,提高了苌家拳的课堂教学质量。表2显示,学生非常认可教师在苌家拳课堂上的授课方式,认为教师教学方式适合学生,教师和学生交流相处得好,老师上课认真负责,课程轻松易懂等。

2􀆰2􀆰5考核模式

大学体育课中很多学生都是被动学习的,为了修学分上课的学生不在少数。教师为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苌家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公共体育课苌家拳的考核中,采用现场表演评分加平时成绩的考核等进行评定。

现场评分环节评委由黄河科技学院武术系学生担任,这样的考核方式一方面执行了学校教考分离的政策,另一方面为武术系学生提供裁判实践机会,更重要的是让公共体育课学习苌家拳的学生对武术考核有一个直观认识,亲身体验。在平时成绩中除课堂练习出勤率外,凡是每周六参加苌家拳教师义务指导训练的学生,每到一次加1分,这样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通过学生对自身学习苌家拳情况的评价和学生考试成绩统计表看出,2011-2012第二学期公共体育课苌家拳教学效果值得肯定(见表3、表4)。

2􀆰3黄河科技学院在推广苌家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3􀆰1传统拳师聘任与高校规章制度相悖

高校目前的武术教师大都是体育院校毕业的,虽然专修武术,但在学校学习的大都是普及性的武术套路,真正由传统拳师亲身传授的很少,其所接受的教育和传授知识、技艺与传统武术的方式有很大的区别,更缺乏对传统武术套路的身体练习和理论研究。而传统技艺的武术拳师却没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无职称、无学历,这样的“三无”人员要进入普通高等学校任教困难重重,与高校当前用人的规章制度即高职称、高学历的实际完全不符。由此造成在高校推广、传承传统武术方面人才的短缺。

2􀆰3􀆰2授课内容难以确定

通过对苌家拳的合理分解及一个学期的教学,练习苌家拳的学生对苌家拳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河南省传统武术种类繁多,仅河南省挖掘整理的拳械就有40种,单项拳械85种,共125种,套路5181套,其中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省级19项〔3〕。如何选择授课项目?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如何提高学生习练积极性?如何通过授课内容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传统武术观?这些都是我们要考虑和平衡的问题。

2􀆰3􀆰3学时限制

高校一般公共体育选修课是以普及、推广为目标,因此选修学时有限,要考虑到期末考核、运动会、节假日、风雨天等因素,实际教学、练习时间不到30学时。而传统武术的学习又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传统武术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理解传统武术的精髓,其难度可想而知。通过一个学期的苌家拳教学推广,习练学生对苌家拳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学生也有了继续练习苌家拳的欲望。但是由于学时限制,如何让对该项传统武术产生兴趣的学生有继续学练的机会,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2􀆰3􀆰4学生认识不足

河南地方传统武术拳种众多,虽然政府部门重视此方面的研究,但现实基层状况不容乐观〔4〕。传承落后于发展,流失速度快于传承速度,武术整体在萎缩,尤其是一些有名的老拳师相继离世,致使一些拳种的后备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个别拳种已经到了失传的状况。传统武术也在现代竞技体育的冲击下走向衰落,导致民众对其认知较少。从表5对习练苌家拳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对河南地方传统武术稍有了解的只有10%,而且,了解的内容仅限于太极拳和少林拳。

2􀆰4苌家拳推广案例给河南省普通高校推广地方传统武术的启示

2􀆰4􀆰1制定灵活的传统武术师资聘用制度

河南有40多个传统武术拳种,其中6个是部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另有13个河南省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这19个项目,都有明确的传承人,聘任传承人到高校任教是继承和传承传统武术的最重要的举措。通过制定灵活的高校师资聘用制度解决河南省高校地方传统武术教学方面人才的匮乏问题。

2􀆰4􀆰2合理选编传统武术的教学内容

河南省地方传统武术课程内容由拳种传承人商定,在保留传统武术特点的基础上,删减高难度动作,简化套路内容,让学生更好入门,产生兴趣,是地方传统武术在高校开展的重要保证。

表6显示,在习练苌家拳的学生中,认为练习苌家拳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娱乐观赏和文化传承的作用,频次分别占92%、36%、40%和62%,表明学生对练习苌家拳健身作用最为认可,对其文化传承功能的认识居第二位,由此可以看出老师在课堂中强调过,学生有一定的认同感。防身自卫的频率最低,仅占36%,由此看出教师欠缺对苌家拳防身技击讲解。把地方有知名度的武术家请到学校来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在保持武术原有特色不变的情况下,整理出既适合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需求又利于学生接受,又有锻炼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武术练习套路。

2􀆰4􀆰3适当增加地方传统武术学时

高校公共体育课一般设置大一、大二两学年四个学期,每学期34学时,共计136学时,课程教学内容一般分为普修和选修两个部分。传统武术功夫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就的,适当地增加课堂的学时数,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解传统武术的学习方法,形成较正确的动作定型和理论认识,从而产生终身学习的兴趣,达到高校公共体育课堂传统武术教学的最终目标。可以增加专项选修教学课时,并且允许学生重复选择,为学生提高专项技术水平提供时间保障。

2􀆰4􀆰4增加学生对地方传统武术的认知途径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宣传地方传统武术,让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吸引学生习练。通过地方传统武术老师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团结一批以传承弘扬传统武术和中国文化为理想的学生。习练的学生可能来自于不同的专业,毕业之后或者从事传统武术的教学,或者从事不同行业的工作,所展现的武术习练水平会影响本行业更多的人来关注地方传统武术。

2􀆰4􀆰5增设各类地方传统武术比赛的机会

河南地域宽广,传统武术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依托地方高校,传承地方传统武术,无疑是高校体育和传统武术的双赢体现。地方高校首选地方部级、省级非遗项目进行继承和传承,而后,延伸至市级的非遗项目,分批分次逐步学习。在河南省大学生武术比赛中,增设传统武术项目,也是传播河南省地方传统武术的重要举措。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河南省作为苌家拳的发源地,在河南省普通高校推广普及优秀的河南地方优秀传统武术拳种具有深刻的意义。黄河科技学院公共体育课本着传承地方传统武术,增强学生体质,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目的,将地方拳种苌家拳纳入黄河科技学院公共体育课教学之中。黄河科技学院在推广地方传统武术――苌家拳过程中在人才引进、课程设置、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模式等方面探索、积累了一定的有益经验。黄河科技学院在推广地方传统武术――苌家拳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传统拳师聘任与高校规章制度相悖、传统武术授课内容难以确定、学时限制、学生对传统武术认识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3􀆰2建议

针对高校地方传统武术师资缺乏的现状,制定灵活的传统武术师资聘用制度,满足教学需要。根据不同地方传统武术拳种特点,合理选编既利于学生掌握,又利于推广地方传统武术的教学内容。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适当增加地方传统武术学时,为推广地方传统武术提供时间保障。增加学生对地方传统武术的认知途径,为推广地方传统武术奠定人群基础。增设各类地方传统武术比赛的机会,为推广地方传统武术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张云飞􀆰苌家拳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0,6􀆰

〔2〕祁燕􀆰新疆高校开展地方传统武术教学探讨〔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7,15(3):93-95􀆰

武术教学方案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武术散打;有效教学

1.构建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构建高素质的教师团队,主要是为之后的教学工作奠定有效的基础,因此这是实际发展中最重要的工作。高职院校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依据自身具备的特点和教师资源,引导现阶段的教师去武术院校进行学习,以此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并且可以引进一些高素质、高技能的武师来到高职院校。在提升武术教师团队构建资源的过程中,需要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从而为构建高素质教师团队奠定有效的基础。

2.改善教学方案,丰富教学内容

武术散打教学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具有非常大的专业性,但是学习的过程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在一开始学习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兴趣,同时随着学习过程的不断加深,知识层次的不断提升,训练内容的不断增强,就会导致学生产生不想学、不愿学的观念。出现这些问题的基本因素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课堂上教师用灌溉式教学会影响学生建立学习主观能动性,被动接受的结果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主动去学习,从而对学习到的知识记得不明确、不深入;第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到的应用技能难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对于知识和技能全面的学生更为关注,但是对于那些具备知识较少、技能不完善的学习不关注,导致促使教师难以掌控一部分学生的学习[1]。依据这一问题,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对武术散打教学形式进行创新,构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课堂,引导学生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培养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3.依据互相切磋的形式提升教学效果

武术上的相互切磋就是在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对打比赛。因为散打是一项实战型的运动,以此引导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切磋比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技能。因为大学生有竞争的心理特点,在实施散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互相切磋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武术的了解。除此之外,依据相互切磋有助于教师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技能特点,掌控学生学习的特点,从而更好制订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方向,这对武术散打教学工作的实施有一定的影响力[2]。

4.课堂教学要结合实践

武术散打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一直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那就是关注理论,不关注实践应用,武术运动不但是具备较高运动量,同时还具备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在实施的过程中内容丰富多彩,实践技术非常的重要,其具备的理论知识也较为宽阔。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可以将理论结合到实际应用中,关注技术动作的特点、规则以及意义等,依据理论知识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并且结合现代化的科技技术更好地实施教学工作。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实践对战能力,从而展现中国武术的特点。

5.依据多媒体的特点进行视频教学工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信息时代成为现阶段重要的新形式,更多优质的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面对这一特点,武术散打的教学理念、形式以及方案等都需要进行改革,高职院校和教师需要全面认识这些问题,并且制订有效的方案进行工作,从而提升教学服务的质量。依据计算机等设施实施武术散打教学工作,这是以往教学工作无法做到的。

在高职院校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在实施教学工作的时候需要依据锻炼身体、提升素质、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员意志等为目标,结合武术散打运动自身的特点和学员自身的特点,加大对以往教学工作的创新,从而在新形势下明确优质的武术散打教学工作,结合多样化现代教学形式的应用,有助于提升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武术教学方案篇3

摘要: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轻武器射击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模拟、仿真、互动、情景创设等优势,使学员适应轻武器实战所需要的心理素质,培养和提高学员的轻武器射击技能。就多媒体技术在轻武器射击教学中的应用和对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射击教学;应用;对策

多媒体技术作为20世纪教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果和人类智慧的结晶,由于其融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的功能,以及其模拟、仿真、互动、情景创设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和表现手段,已成为教育科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武警院校的轻武器射击教学,是军事科目教学的主要课程之一,教学的难度也较大,因为射击技术不仅仅是一枪毙敌的技术动作,同时涉及到还有心理素质、战术意识、安全意识和天气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在轻武器射击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更具独特的优点,有利于学员射击技、战术等射击综合素质的培养。

1多媒体技术在轻武器射击教学中的应用轻武器射击应用于实战中由于目标的不确定性

目标种类多、出现突然、暴露的时间短、距离不定、地形复杂、外界环境影响大等诸多特点;在教学中只考虑轻武器射击打得准、打得快的这种单纯的以技术为主的教学,对提高学员的实战综合技能是不理想的。因此,利用多媒体的模拟、仿真、互动以及实战情景创设的功能,制作轻武器射击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更能提高射击教学效果。

(1)用多媒体技术的多功能的特点制作不同的射击互动场景课件,对学员进行射击教学与训练,不仅有利于学员形成正确的射击技术动作的动力定型,同时有利于培养实战所需要的心理素质。采用轻武器射击比赛的教学方法进行射击教学,由于靶位的相对固定,同时没有实战中的敌我互动的场景,很难达到实战中对射手所要求的技术动作和心理素质。如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图像、图形、视频等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整合在一起,制成模拟犯罪分子持枪挟持人质逃跑、犯罪分子抢劫以及持枪对峙的仿真场景的课件,运用于教学训练中,由于其仿真、互动的贴近实战的效果,使学员在这种目标的种类多、出现突然、暴露时间短、距离不定、地形复杂、外界环境影响大的情景中训练,更能提高学员在情况复杂的条件下轻武器快速射击技术和实战所需要的心理素质;同时还有利于锻炼学员在复杂的情况下实施射击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快速正确地判断,以消灭犯罪分子,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对于武警部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发生的枪战案例,依据案件发生的过程,制作成多媒体的影像课件,运用于轻武器射击教学,提高学员的实战经验

利用这种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可以把案件的全过程直观地展现在学员面前,特别是有利于学员提高自己的轻武器射击实战经验。

(3)利用多媒体射击教学课件场景互动技术,对学员进行射击教学考核,把考核过程通过录影输入计算机进行分析评价。这样考核不仅仅是对技术动作的考核,同时,对于学员在实施射击时其隐蔽意识和战术动作运用的效果可以作出综合的评价。

(4)制作模拟的实战场景多媒体教学课件。由于它的直观效果,用在教学中共同研究,更有利于提高学员的思考能力,使学员遇有问题不是照搬理论,也不是教学的简单重复;同时也有利教员思维的延伸,提高教学质量。

2多媒体技术在轻武器射击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提高军事教员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操作能力。由于军事教员对电脑操作有畏难心理,对应用软件不熟悉,存在较大的依赖性,课件的制作大多是由军事教员和计算机专业人员配合完成,存在着衔接和沟通的问题,不利于教学。因此,军事教员要进一步熟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操作和教学课件的制作能力,以加大教学中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2)注重射击教学课件素材的收集。由于缺乏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注意案件的文字素材的讲授,而没有注重通过对影像资料的收集来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轻武器射击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环节还比较少。其实电影影片、录像等枪战场面资料大多可以作为我们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原始材料,也可以通过电脑模拟、自己录制等方法来制作;同时可以通过联合开发教学软件的途径来提高软件质量。

武术教学方案篇4

关键词认知弹性理论武术综合素质能力学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武术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传统课程,在提高学生武术运动技能、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武术精神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全民健身运动日益普及、高校体育教学社会化发展目标已经确立的背景下,武术教学的重要作用与功能愈加凸显,培养学生武术综合素质能力已成为高校武术教学的核心目标。在学生武术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中,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其知识及能力获得中的主导部分和主体部分,通过知识表征的建构,在掌握概念的复杂性和跨越案例的变化性的基础上,能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在真实情境中灵活地迁移和应用,进而满足学生武术学习通融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要求。斯皮罗的认知弹性理论对培养高校学生武术综合素质能力具有重要的导向价值。

1认知弹性理论的基本含义

认知弹性理论亦称为认知灵活性理论,是指通过多种方式来重新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以便于能够在构建过程中针对发生根本变化的情景领域做出快速、有效以及适宜的反应。认知弹性理论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聚焦与“十字交叉”两种类型。其中,认知弹性理论聚焦于揭示复杂与结构不良领域中的学习本质。从多个角度去检验某一概念,这种要求对事物多元化的认知是认知弹性理论的核心问题。而“十字交叉”是借以说明以原有概念为出发点,通过从不同方向去观察和思考,获得新的概念,从而新概念和原概念都获得了加强。就如在实例式教学中,学生在实际的环境中感受和体验问题,获取认知概念的具体示例。

2认知弹性理论对高校学生武术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价值

2.1使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加强

认知弹性理论为在高级学习阶段的结构不良知识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更切合实际的方法,教师的导学转变为依据问题的不同侧面提供多个不同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得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获得对同一知识的正确理解。在这样的导学之下,学生武术学习的主体地位被进一步加强了,在学生从不同的情境中自主决策去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了,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尤其得以开发,这为学生独立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为结构不良知识的习得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在武术学习中,结构不良问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面对这些复杂的知识领域,传统导论式教学显得苍白无力,针对于此,斯皮罗依据认知弹性理论提出了随机通达教学。在解决复杂问题时,任何单一角度的理解都可能会遗漏某些重要的方面,只有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借助实例,联系具体情境,在概念与案例交织成的“十字交叉”中,全面地把握有价值信息,才能更准确地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本质),在此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能力增强了。在随机通达教学中,由于随机进入学习内容,在不同的情境中捕捉相关联信息,又需将诸多方面的信息进行梳理和重新构建,在此过程中,思维能力获得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生成。这些能力是武术综合素质能力中的重要素质。

2.3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网络资源

会自主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是未来学习型社会人才的基本素质,计算机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囊括海量信息和多元文化的资源共享平台。武术纷繁复杂的门派、种类,以及底蕴深厚的文化特征,要求高校学生要具备精确掌握概念复杂性和变化性的能力,在不同案例中对概念的认知具有灵活的弹性,并能将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这正是认知弹性超文本的核心作用――情境敏感知识的加工与应用。

3认知弹性理论引导下高校学生武术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策略

3.1立足社会发展的主流,实现武术教育的社会化发展

一切优良的素质都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统一的目标预期下,依托先进的理论导向,借以科学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遵循素质能力的生成规律,通过长期而理性的共同努力而获得。随着我国社会各个领域发展节奏稳中加快,武术教育的受重视程度逐步提高。专才与通才相通融,既具备深厚的专业背景,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当前和未来武术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能力中最具价值的元素。因此,基于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运用认知弹性理论来指导与规范对高校学生武术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3.2制定规范化的管理机制,推动武术教学课程资源的优化与整合

高等教育“严进严出”的管理机制势在必行,充实课程资源,优化课程设置是优效人才培养的必要手段。因此,在认知弹性理论的引导下,武术教学应广泛开展多层次、多方位、多元化交流活动,促使武术教育过程开启思路,吐故纳新,取长补短,构建与完善广阔的实践平台,确保高校学生武术学习的各方面能力经受考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会在实际的历练中成长。

3.3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核心,促进高校学生武术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武术学习具有延续性、贯通性和终身性,学校教育为武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阶段性教育,而独立的自主学习伴随人才成长的始终,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个体的自主学习,无论是武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还是相关学科领域知识的涉猎,认知弹性理论的培养价值都不容忽视,它纠正了传统教学过于简单化的偏向,基于将学习分类的逻辑起点,强调建构,同时又给学习者留有充分的自主空间,这对武术综合素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可或缺,尤其是对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开发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武术教学方案篇5

关键词:武术;特色;学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4-027-2

我校始建于1952年,学校先后荣获常州市优质小学、常州市生命教育项目学校、常州市体育特色学校等称号。近年来,学校确立了“尚武崇文,正德厚生”的办学理念,加强武术特色培育,并通过环境的涵养、学科的浸润、多种德育活动的熏陶等途径强化落实,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效益。

一、健全网络,创建齐全设备设施

学校开展武术项目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的关注和支持,得到社区家长的合作与配合。为更好地做好学校武术特色项目创建工作,学校成立了“武术特色项目创建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工作,为进一步发展特色项目,学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武术教育背景下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方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武术特色教育”活动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

为了扶植武术特色教育工作和武术队的长远发展,学校每年都要投入一定的经费建设,以营造学生习武氛围;配备了近5万元的器械和设备,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方便,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投入近3万元建设了武术展览教室供学生了解、学习武术知识之用。

二、营造文化,注重武术环境育人

1.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遵循学生特点,精心雕琢校园文化,使校园充满生命的气息,让墙壁会说话,让花草能传情,让学生接受文化的浸润。一走进吕墅小学,迎面看到的是一面武术特色墙,“传承武魂,武以正人”是我们的特色建设理念。在校园草坪中,有精心设计和布置的武术雕塑,栩栩如生地展现了武术动作造型,有学生命名的“飞鸿园”;在校园操场上,整个围墙画满了我校学生习武内容图,书写着关于武术的谚语和名言警句;在校园文化墙上,有学生关于练习武术的书法、美术作品;在校园橱窗内,有同学们参加武术活动、表演的照片和获奖的照片……在吕墅小学,处处洋溢着武术的氛围,时刻让学生接受武术的熏陶。

2.开展丰富多彩的武术活动,注重活动熏陶。

为了进一步推进武术活动的开展,我校每学年举办一次武术健身节活动,至今已经开展七届。武术节期间主要开展武术知识竞赛、了解武术杰出人物、学习良好武术品德、学习武术技艺、开展武术比赛、武术切磋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师生走近武术,学习武术,营造武术文化校园氛围。同时,结合学校读书节、生命教育周等其他各种文化活动,有机渗透武术思想、文化,使武术与学校的各项活动有机结合,逐步形成武术特色。我们从2010年自己设计第一套武术操,到现在学习全国第二套武术操,一共学习了四套武术操。全校师生共同练习武术操,营造了浓郁的武术氛围,掀起了全体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潮,成为学校大课间活动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年11月,举行武术操比赛已经成为一种常规。

3.建设精美的武术展览室,展示武术教育成果。

2008年3月,我校投资建立了校武术展览室,为师生进一步了解武术、学习武术提供了良好的平台。2011年,我们又对展览室进行了重新布局,每个走进武术展览室的人,都会为之一振:正对门口的是一个斗大的红色“武”字,背景是吕小学生学习武术的照片,两旁是武术的器械,刀、剑、棍、勾连枪、拂尘等。整个武术展览室充分展示了学生学习的武术知识、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取得的优秀成绩,以及书法、剪纸、绘画、手工作品。武术展览室成为了学生学习武术的工作室、加油站。

三、开发课程,精心实施武术教育

1.配备优秀师资,确保实施质量。

根据武术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我们特邀徐国平同志担任校本课程的专职教练,徐教练是中国武术协会会员、江苏省武术协会会员,常州市武术协会常务理事,杨氏太极拳正宗第六代传人,曾入编《中华武术人物志》一书,学校武术老师李亚为武术套路国家一级裁判。另外我校还辅以兼职老师,共同参与武术项目建设。过硬的师资队伍为学校的武术特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统筹设置课程,规范实施课程。

我校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全面实施武术校本课程,每周安排两课时,一般为一节新授课、一节练习课。在课程安排上,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与体育课、体育活动课合理配置,相互协调,使武术课程能顺利展开,引导教师按照课程计划严格执行。

3.精心选择内容,提高教学实效。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为了使小学生学得扎实有效,我们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武术的特点,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进行系列性安排。一年级学习武术操,基本手型、步型;二年级学习武术基本功训练、五步拳;三年级学习武术基本功训练、一段长拳;四年级学习武术基本知识、少儿初级剑术;五年级学习十六式太极拳;六年级综合练习。同时,学校还选拔优秀武术苗子成立学校小精灵武术队,每周集中两次开展活动,并进一步拓展学习内容,为优秀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内容。

4.编写《武姿飞扬》和《武文化》等武术校本教材。

武术校本课程在我校已经开设近6年,在全校师生的不断努力下,它不断发展着。在此基础上,2010我们开始着手编写了我校的第一本武术校本教材《武姿飞扬》。根据学生学习武术的实际情况,我们在专职教练的帮助下,摄制图片,撰写文字解说,编写了涵盖五步拳、一段长拳、二段长拳、十六式太极拳、少儿初级剑术等内容武术校本教材。随后,我们把这套教材印发给全体师生,并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实践、完善这套教材。今年我们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对校本教材进行了修改,在注重武术技能学习的同时,更加关注武德培养的渗透,重编了第二本武术校本教材《武文化》,从而为师生学习武术知识技能,培养高尚武德奠定了基础。

5.加强武术课程的常规化管理。

由学校教导处负责,将武术校本课程的管理落实到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网络中,使校本课程的实施制度化、规范化,督促教师严格按照课程计划上课,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我们设立了校本课程教研组,每月进行一次研讨活动。研讨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教师课堂语言等方面。平时,我们还加强随堂课的听课力度,注重引导教师反思、改进,促进教师提高实施校本课程的水平。

6.改革评价制度,激励学生发展。

(1)对学生的评价。武术校本课程一般不采用书面方式的考试或考查,对学生评价主要是四看:一看学生学习武术的动作质量,参照各项武术动作的规范要求,每学期期末进行考核,根据武术动作质量进行等级评定;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学校“武术之星”评比的重要条件。三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四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作好考勤记录,作为评价的参考条件。同时,坚持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每学年我校还依据《吕墅小学学生武术段位考核办法》组织学生进行武术段位考核活动。

(2)对授课教师的评价。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主要是三看:一看学生练习武术的整体质量,二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三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

四、整合资源,促进教育深入发展

1.实施课程整合,促进武术全面推行。近年来,为了将武术校本课程推广和进一步的开发,学校将其与“大课间活动”结合在一起,每天师生一起先练习武术操,再开展其他大课间活动。同时还将武术练习渗透到“大课间活动”各个项目中去。在武术教练的口令中,孩子们“哈”的一声,齐刷刷地使劲伸出了拳头。同学们个个英姿飒爽,精神抖擞……另外,学校还尝试了体育教学与武术教学的整合,每周利用一节体育课,将武术训练有计划地穿插到体育教学之中,由体育教师进行陪练,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2.以演促练,搭建展示的舞台。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我校的武术特色教育工作从初探性的教学渐渐走向了制度化、常规化。学校先后参加了江苏省“太极拳(太极推手)比赛”,江苏省“汉鼎杯”武术交流大赛,江苏省“精益杯”武术交流比赛,中华艺术环球武术交流比赛暨武术与健身论坛交流大会,常州市首届学生武术(跆拳道)大赛,常州市“迎国庆全民健身武术交流会”等活动,每次,学校有重大的庆祝活动,都少不了各年级学生的武术队的精彩演出。学生的自信心、文明礼仪、团结协作、心理素质胆量等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通过表演,他们更加自信,能力在一次次的活动表演中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3.重视家校沟通,保证学习效果。总结这几年来的工作,除了领导重视,如何取得家长的支持也是搞好工作的成败之一。因为我们的学生是进入小学后才开始学习武术的,刚进学校时,孩子们又要学习文化课,又要学习武术,如何来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呢?我们利用一切可以和家长沟通的机会,如:家长会、家校互动的平台等有利机会,向家长进行宣传和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由于与家长进行了近距离的沟通,家长看到了孩子的变化,感到了万分的欣喜,在家长的支持下,学生们从刚开始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五、注重普及,形成武术校园文化

学生武术队的组建带动了我校体育教学。通过武术教育进课堂,拓宽体育教学的外延,丰富体育教学的内涵,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通过对民族武术知识和民族武术训练的教学,学生不仅初步知道武术的基础知识和掌握武术的基本技能,并且从中了解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民族文化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陶冶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情感,激发学生弘扬和继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志向,培养学生学习民族武术的热情,升华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作用。武术本身所具有的文化魅力让学生深深陶醉。

我校的武术教育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梯队建设。武术在我校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或教育手段,她更是一种校园文化。现在,如果说武术教育在同类学校和一定的范围内打响了品牌,靠的是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效能。

武术教学方案篇6

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园将武术精髓“知行合一”的精神特质转化为教育管理目标,形成独特的“武文化管理”,从而拓展“武文化”立园的视野和思维,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学“武”止境文化品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走上武文化立园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营造积极向上“文武兼备”的环境

文武双全是中国古人的人格理想,文人以武学为好,武人以儒侠为尊。“文武相融”的文化品牌的核心是“融”,即现在说的和谐。在多年的园本武术课程建设过程管理中,我们鼓励教师教育教学中外显武术的“精、气、神”,具体体现在日常教学的每一天,让家长、幼儿感受到“快乐、健康”的正能量。对于教师的自身素质的提升上面,鼓励教师们多读书,多反思,以文修性、以文修身。

1.“以武传神――人人参与”

我园户外有一棵高大挺拔的松树,有“站似一棵松”之意与武术文化精神相得益彰,场地上错落有致的大小山坡与跷跷板、梅花桩有机组合,构成了生态、灵动、和谐的武文化景观;室内的共享空间和楼梯墙面,以武德为元素,以文字加图案的方式巧妙融入武文化理念;二楼和三楼的转角处,武术小人与招式组合成层次错落的画面……幼儿园的每个角落都散发出武文化“精、气、神”的气息,教师、家长、幼儿每天徜徉其中,晨间活动、区域活动、教学活动融入武术课程,切身感受武文化的精髓。

2.“园所兴旺――人人有责”

共同构建园所的共同愿景――建成一所富有传统“武德”、充满“武艺”融和氛围的市特色幼儿园。其次是引领、指导员工建立与园所共同愿景相一致的部室(团队)愿景和个人愿景,从而建立起员工个人一团队一幼儿园三个层次的愿景体系。通过对团队愿景的诠释和反复宣传、沟通,使幼儿园每一位员工正确认识学“武”止境文化品牌。我们激励团队成员把个人目标升华到团队目标中去,愿意为实现团队目标而发挥自己的才能。

二、构建刚柔相济的“集思广益”管理机制

遵循“凝心聚力,汇武成林”的管理理念,把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有机结合,形成了“学‘武’止境”人文关怀特色的管理文化。

1.健全规章制度,体现“武德”之刚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体现“武德”刚性管理的关键。我园对已有规章制度及岗位职责进行修改、整理与补充,形成了“武之规”(规章制度)10条,“武之本”(岗位职责)10篇,“武之律”(考核细则)10篇。同时,通过公开征集的方式确定了我园教师、幼儿、家长的文明礼仪和行为规范以及教师的规范用语等,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幼儿园管理制度,汇编成《武园文化手册》发放到每位教职工手中。

2.实施人文关怀,展现“武德”之柔

逐步探索并形成了具有园本特色的柔性管理模式,即充分尊重和满足不同教师的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将教师的潜力发挥到最大限度,实现管理的双赢。

(1)申报活动指导。凡是园内的大型活动都由教师主动申报担任活动指导人员。活动指导教师从方案策划、组织联络、物品准备、宣传报道等方面进行统筹,活动指导举措增强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尤其是让80后、90后教师发挥了敢想敢做的优势,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

(2)组建武术社团。我园开设的武术社团着眼于教师的兴趣爱好,请有特长的教师轮流与担任武术社团负责人,其余教师自主选择参与。武术社团融合了“武术指导专家”“家长后援团”,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促进了武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打造德才兼备的“厚积薄发”教师队伍

在“学‘武’止境”文化品牌滋养下,我们将“武”所具有的生机勃勃、奋发向上、坚韧不息的品质与打造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有机融合,效果显著。

1.打造一支“德高品正”的教师队伍

依据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我们制定了“盛幼教师行为规范”,开展“武德在我心”征文、

“武术伴我成长”沙龙、“木兰扇”评选等活动,引导教师用更深的师爱、更大的耐心、更多

的宽容来对待幼儿。

2.打造一支“追求高远”的教师队伍

我们注重对教师个人发展的规划,对年轻教师群体中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新秀,为其搭建“骨干教师培训班”,开展了“园级优秀班主任”“园优秀班级”评比等活动,充分尊重不同教师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为教师们提供广阔的舞台,鼓励他们秀出独有的风采,展现各自的价值。

武术教学方案篇7

关键词:档案学高等教育;中国;加拿大;比较研究;武汉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1引言

档案学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的重要责任,同时,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国档案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笔者选取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作为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的两个典型机构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中加在档案学高等教育方面的异同与优劣,使我国档案高校明确自身优缺点,进行调整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前身可追溯到1934年湖北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设立的档案管理特种教席,为我国档案学教育之滥觞。目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在教学水平、科研实力、教育层次等方面,均走在全国档案学教育的前列,是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的极佳典型。1961年,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创办了图书馆学院;1981年,图书馆学院与历史学院合作开始招收档案专业硕士研究生,开了整个北美地区档案专业硕士教育的先河。1984年,图书馆学院正式更名为“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目前,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了种类丰富的档案学研究生培养项目,包括档案学硕士、档案学硕士(原住民研究方向)、档案与图书馆学双硕士、哲学博士(档案学方向)等,且为档案工作人员提供进修教育,成为北美地区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典范。此外,2009年,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成为ischools联盟第31位成员,这是唯一一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成员机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也是该联盟的成员之一。因此,二者在档案专业成立的背景、现实科研水平等方面都具可比性。

2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现状比较

2.1培养层次。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培养层次分为博士、硕士、本科教育三个层次。2003年,经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武汉大学建立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招收档案学博士后高级研究人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档案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完整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专业功底,同时,也可能由于教学内容较为集中,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范围相对狭窄。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的档案学人才培养层次起点较高,从培养硕士研究生开始,向上延伸至博士层次。学院招收所有正规大学任意学科背景的本科毕业生进入档案专业学习,但学生成绩在本科期间至少在“b+”以上,同时,还招收外籍学生,为国外培养档案人才。

通过比较,我们可发现,两个学院在培养层次上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三个层次的培养模式,其中,以培养本科学生为主体,主要原因是我国各级档案机构数量众多,且社会整体档案意识不断增强,人才需求量大。而加拿大的档案学高等教育起点高,且可为国外培养专业人才,与加拿大总体教育水平高密不可分。

2.2培养目标。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在不同培养层次其培养目标亦不相同:在本科阶段的教育中,要求学生“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种信息机构从事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在研究生阶段,则要求学生“具有独立从事研究、敦学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注重学生“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硕士阶段,则主要培养学生“能够高效地计划、实施和提升档案馆保存、组织和有效利用社会记录信息的能力”,注重对档案从业人员工作技能的培训;在博士培养阶段,主要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能够从理论和方法论角度丰富档案专业核心知识,通过研究创新贡献于信息学领域及其学科的发展”,意在提升档案学教育的发展水平。

通过培养目标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两国虽然都认为档案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加拿大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而,直到博士层次才主要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而我国则始终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而,设置了不同的培养层次来贯彻这一专业教育理念。

2.3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反映档案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为了便于比较,本文选取了两个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进行分析,课程设置详情见下表。

武汉大学根据时展的要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例如,设置了《电子政务原理与应用》、《数字档案馆原理与技术》等课程。学院设置了4个研究方向,包括:档案学理论与应用;电子文件管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档案管理现代化。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三类,应修学分不少于28学分,学科通开课不少于8—10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不少于4学分(至少2门),其余为选修学分。

自1981年设置档案学课程以来,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紧密结合本国档案工作发展的现状,不断调整课程的设置。学院要求学生应完成48学分的课程,其中,24分为核心课程,24分为选修课程,以及一些0学分的课程和实践活动(例如参观)等,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写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的要求上,中加两国存在较大差异,在我国,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是获得硕士学位的必要条件,而加拿大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进行选择是否写毕业论文。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设置

通过两个学院硕士课程的比较,我们还可以发现,两个学院课程设置,均具有浓厚的院系背景色彩,武汉大学设置了许多与政务信息相关的课程,而哥伦比亚大学则设置了图书馆学相关课程。

2.4师资队伍。根据相关统计结果,近年来,我国档案学专业教师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了较大改善:从职称结构上来看,2000年至2008年,全国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档案学专业教师数量逐年增加,由52人增至84人,增长约61.5%;从学历结构上看,2000年至2008年,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档案学教师数量大幅增加,由2000年的26人增至2008年的129人,增长近4倍。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拥有较强的师资队伍,经调研,目前,档案系共有教师10名,拥有“正高”、“副高”职称的教师占整个师资队伍的80%,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0%。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除了拥有12名档案专职教师外,还拥有26位兼职教师,共29人拥有蹲士学位,占师资队伍的76%以上。兼职教师来自当地一些信息机构或大学图书馆、城市档案馆,拥有非常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师资队伍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    

色——教师的国籍构成多样化,分别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多国文化与档案信息资源的沟通与交流。

3启示

我国档案学教育具有多层次的培养模式,有利于系统地培养档案人才,这是我国的优势。同时,也存在问题与不足,应进行一定的改革。

3.1在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化的前提下,分类型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saa”)在1982年和2004年,分别开展了对档案工作者职业发展状况的调查,并根据得出的结果指导档案研究生教育和档案就业工作的开展,使美国的档案学高等教育取得r良好的教育效果,成为世界范围内档案学教育的典范。而我国与加拿大都没有档案工作机构为高校档案学教育进行类似的实际调研,并指导其制定培养目标,这是两国档案学教育的共同缺陷。

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分为本、硕、博三个层次,其中,本科教育是整个培养体系的基础,硕士、博士阶段均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为主。在本科教育阶段,教师就应指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对本科毕业后希望直接从事档案工作的学生,增加其专业技能性课程的比重,并为学生积极提供实习机会;而对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在本科教育的后期,就要注重他们研究能力的培养,为他们开设基础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课程。不可否认,当前,我国档案学研究生大都处于导师助手的位置,在导师确定的研究课题下,负责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不具备“独立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显然,不符合硕士、博士阶段的培养目标,这也是制约档案学基础理论发展的瓶颈。

3.2课程设置在坚持特色化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相关学科的内容。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档案学课程体系中,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体现了浓厚的“档案”特色,如,设置了《档案古文书学》、《档案文献管理与著录》等课程。由于其档案学专业是由图书馆学院与历史学院合作建立而成,因此,课程和培养项目的设置还体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该校档案与图书馆学双硕士项目中,要求学生完成档案、图书馆学两个学科的基础课程,培养学生适应文档一体化、图书与档案管理一体化工作需要的能力,使之成为“复合型”人才。

教育部档案学学科指导委员会提出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要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档案学高等教育要真正达到此目标,必须在保证学生学到专业核心知识的同时,打通与其他相关学科的隔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也大都依托历史学或图书馆学建立起来,长期以来,为了保证学科发展的独立性,我们过多地关注削弱甚至消除与历史学、图书馆学有关课程,今后,我们应该适当增加这些相关课程的内容,达到“厚基础”的人才要求。此外,为了适应学科、职业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如英语、计算机能力。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强以计算机网络设备和数据库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是“十二五”期间档案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在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特别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时,要着重加强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武术教学方案篇8

论文关键词:工程硕士;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育改革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置适应了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适应了在岗人员进一步提高自身能力素质的需要。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相比,它们虽然处于同一层次,但由于其生源的显著差异,其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培养模式等均有较大不同。要使工程硕士成为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贯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制订一套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模式。

为了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规范培养模式和培养流程、明确评估办法等,2005年7月召开了第二届全国工程领域教育协作组组长全体会议,提出“建立规范化的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设想,并选择了控制工程等五个领域,以课题研究的形式,率先开展工作。2007年全国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颁布了“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试行)”,对我院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指导性作用。考虑我院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主要是面向部队、基地等情况,在对“专业学位标准实施细则”修订中,培养方案在符合学科内涵的基础上,要兼顾生源单位需求,在研究方向的确定、课程设置等方面突出应用性、针对性,切实使培养的工程硕士在相应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以武器控制系统为中心确定培养方案的主要研究方向

现代兵器装备的特点是精确化、远程化、智能化,以导弹、无人机、指挥系统等为代表的武器装备更突出了这一特点,这些特点的基础之一是自动化技术。根据我院生源主要分别来自武器装备论证、武器装备试验、军代表、部队技术保障、部队装备管理单位等岗位特点,依托控制工程领域培养工程硕士,应该以武器装备为大背景,在控制工程学科内涵的基础上紧紧以武器控制系统为中心,来确定相应的研究方向,因此我院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研究方向确定的基本思路是:涵盖我军武器控制系统分析论证、试验优化与质量监控、武器控制系统性能测试与故障诊断、武器控制系统信息化管理等方面,为军代表系统、武器装备试验基地、部队修理所、部队装备管理等单位培养具有我军特色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具体如下:

1.武器控制系统分析论证、试验优化与质量监控

该方向以提高复杂武器控制系统综合战术技术性能为目标,以数学、力学、控制理论、系统科学、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研究武器控制系统分析论证、试验优化与质量监控的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火控、指控、无人机和导弹等复杂武器控制系统分析论证、试验优化与质量监控的方法及武器系统作战效能评估等。

2.武器控制系统性能测试与故障诊断

该方向以提高武器系统技术保障人员的装备保障能力、试验技术人员的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以自动测试技术、故障诊断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为基础,研究武器系统的性能检测、故障诊断的技术与方法及靶场试验中技术保障的关键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新标准测试总线的应用、测试系统模块化设计、武器系统运行状态监测与诊断、测试诊断设备研制等。

3.武器系统信息化管理

该方向以提高各级装备保障管理人员的管理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为目标,以人工智能、装备保障理论、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为基础,研究装备保障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和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制订适合装备保障信息化管理的标准体系,研究建立统一的适合装备保障管理信息化的数据交换代码,基于装备的状态信息、故障信息、维修信息等进行研究装备保障领域的全程可视化信息管理系统。

二、以适应培养方向要求为出发点确定适宜的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是工程硕士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打下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只有打下牢固的基础,才能自如地实现向新领域的转变,才具有可靠的应变能力的坚实后劲;只有在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知识、事例和经验,才能运用它们来进行创造性思维。课程设置在整个课程教学工作中起着基石性和原本性的作用,只有合理的课程设置才有可能使研究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才有可能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考虑到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是“进校不离岗”,边工作边学习,在职攻读学位的特点,在课程学习上,我院采取的是“两阶段”学习方式,即第一阶段主要学习公共和领域必修课程,在学院集中学习;第二阶段主要学习选修课,采取先寄发教材供学员自学,再到学院集中辅导两次,每次为期两周,最后集中进行考试。因此课程设置一方面要充分考虑这些特点、安排,另一方面更要考虑所设置课程应与各培养方向相适宜。对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来说,应具备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原理为核心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具备基于与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等相结合的、针对具体应用方向的知识面。这些知识结构、知识面要通过一类课程群的设置来落实。由于培养时间、教学时数的限制,课程的门数设置受到了约束,这样就要求对课程的选择必须反复斟酌,切实使选择的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有利于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进行后续的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我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包含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适用各个研究方向的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和领域必修课。公共必修课主要包含自然辩证法、英语、数理统计、科技信息检索。领域必修课主要有线性系统理论、计算机控制系统、自动测试系统。另一部分是为不同研究方向设置的选修课。选修课设置的基本思想是在保证对一个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而言,至少应掌握一个课程群的知识要求的基础上,引入专题讲座形式来开阔学生视野,增大学生知识面。根据学科培养方案设置的三个研究方向,结合部队岗位需求,我们按优化、控制类课程群、控制系统故障检测与诊断课程群、信息传输与处理类课程群的要求设置领域专业技术类选修课课程。

具体地讲,为三个研究方向设置的选修课程分别是:

为武器控制系统分析论证、试验优化与质量监控研究方向设置了优化、控制类为主的课程,包含军事运筹分析、系统决策与建模、智能控制、人工神经网络、防空武器系统效能分析以及专题讲座。

为武器控制系统性能测试与故障诊断研究方向设置了故障检测与诊断为中心的课程,包含测试与接口技术、军用电子系统测试、电子系统故障诊断、故障分析与预测、人工智能原理以及专题讲座。

为武器系统信息化管理研究方向设置了信息传输与处理为中心的课程,包含数字信号处理、战术互联网及其应用、图像工程、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原理以及专题讲座。

武术教学方案篇9

武汉大学mpa教育的办学成效

武汉大学mpa教育的基本概况自2001年招收首届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研究生以来,武汉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中心充分利用武汉大学优越的办学条件和丰富的办学经验,主动与政府部门合作,努力拓展办学空间,为社会提供人才培养服务。2001年至2015年,已连续招生2139名,已毕业学生1327名。围绕mpa专业学位教育工作,武汉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中心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教学管理力度,教学质量稳步提高,mpa研究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学位论文总体质量较高,mpa研究生毕业后的反响普遍较好,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广泛赞誉。武汉大学mpa教育的办学成效第一,mpa研究生素质普遍提高。武汉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紧密切合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的实际需求并充分利用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综合优势,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到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都严格把控mpa培养质量关。学员通过对公共管理专业理论的系统学习,既夯实了mpa研究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又增强了运用专业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第二,mpa学位论文质量高。自首届mpa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起,mpa专业学位教育中心就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及《武汉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论文实施细则》以及《武汉大学mpa教育中心关于学位论文印制规格的规定》,严格论文导师遴选程序和论文指导规范,加强指导,严格答辩,保证质量。在全国mpa首批院校中较早地实行了mpa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制度和优秀mpa毕业论文评选制度,加上从2010年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开始的论文重复率检测制度,武汉大学mpa毕业论文100%参检,符合要求后进入匿名评审程序。正是这些有效的措施保证了武汉大学90%以上的mpa学位论文符合选题实践性强、格式规范、内容充实、理论联系实际、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或学术水平的要求。第三,mpa毕业生质量高。自开办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以来,武汉大学在招生录取工作中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宁缺毋滥”的基本原则,每届mpa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都确定在与武汉大学在全国高校综合实力排名相称的水平上。mpa专业学位教育中心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并且严格教学管理、规范培养程序,在已毕业的mpa研究生中,有相当一部分通过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增强了工作能力并提高了管理水平,进而在事业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他们中获得提拔任用者有之,研究成果受到有关部门重视和采纳者有之,更有不少的mpa研究生考取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

武汉大学mpa教育的主要办学特点

办学目标思路清晰,学科基础优势明显武汉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能、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能熟练从事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管理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针对上述目标,学校明确了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的办学思路,即依靠学校力量、依托所在学院,面向实际部门、服务地方建设,发挥学科优势、打造特色方向,强化教学管理、保证培养质量,拓展办学空间、稳步创新发展。武汉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教育有着优良的传统和深厚的基础,积累了较为雄厚的教育资源,教育教学质量深受社会赞誉。

办学组织保障有力,管理制度建立完善

武术教学方案篇10

秦在东教授,1957年8月出生。湖北宜昌人。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法学博士。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市社会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湖北省跨世纪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北京大学、南昌大学、海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大学、江汉大学、吉首大学、湖北民族学院、衡阳师范学院、桂林工学院、黄冈师范学院、大理学院兼职教授。国际应用心理学学会会员、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理事、湖北省企业文化促进会顾问、湖北省伦理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创新学会副会长、武汉创意产业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社区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武汉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委员、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政府咨询委委员。山东省曲阜市人民政府文化发展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

1991年7月至1993年7月,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社会学系、心理学系高访学者和客座教授,与国际知名学者汤姆・伯恩斯博士合作“社会管理与道德管理”研究,与国际著名应用心理学家布莱赫曼博士合作“跨文化社会心理机理”研究;1994年7月应邀出席在西班牙召开的第23届国际应用心理学大会,做大会主题发言;1999年9月至2000年5月,美国孟菲斯大学心理学系、地理系、商学院访问教授,进行中美跨文化社会管理考察与比较研究。

2002年9月至2004年2月,参加教育部基教司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制订工作,担任《文化生活》课程标准制订组牵头人,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制订组核心喊员。自1982年以来,一直任教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主讲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管理、经济伦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等课程。先后独立承担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和文化部专项基金、湖北省社科基金、武汉市社科基金等科研课题十二项。

主持编写了《山东省曲阜市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与发展规划》、《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武汉市动漫产业发展规划》、《河南省巩义市孝义街道办事处城中村改造实施方案》。先后担任过武汉广场、中商集团、中百集团、武烟集团、武汉钢铁公司、中国移动湖北公司、湖北第二建筑公司、湖北省地税局、武汉市公交集团、武汉市邮政局、武汉市洪山区地税局、武汉市汉阳区国税局、武汉市武昌检察院、共青团武汉市委、武汉体育中心、湖北剧院等三十余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首席策划人。

主要学术著作有:《现代企业管理新方略》、《企业激励方略》、《企业劳动道德培养技巧》、《企业制胜新策略》(丛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等。发表各类学术(含理论性)文章1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