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6:58

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篇1

1地域特征概念分析

所谓地域特征,就是指在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内,由于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融合,形成的一种只有该地区独有的特点。一般常见的自然因素为水文特征、气候特点。而气候本身对地域内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造成严重影响。水温因素对一个地区地域特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整体环境打造上,如周庄就是典型的以水著称的地方。而人文因素则是一个地区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受到历史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最终形成的文化精神特点。而将地域特征融入环境艺术设计当中,则是我国艺术设计行业发展始终忽视的一个问题。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其主要原因是无法实现地域特征与艺术设计的完美融合。例如,当前我国许多地区的艺术设计当中都使用了玻璃幕墙形式,可是这一形式的应用却没有将各地区的特点融合起来,这就会导致地域特征无从体现,进而造成地域文化逐渐走向消亡。

2在我国传统环境艺术设计中所体现出的地域特征

2.1古典园林

虽然说我国在艺术设计领域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且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但是也不得不说我国在古典园林设计方面,也尝试将地域文化和特征融入其中。首先,我国传统思想本身对我国传统设计的影响是相当明显的,而这体现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就是和谐、端庄之美。讲求自然的和谐与实际景观之间可以融为一体,互相衬托。这与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分不开,同时也是我国优秀思想文化的体现。其次,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在园林设计过程中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作用。众所周知,我国古典园林往往给人一种充满文化气息与色彩,并且体现着我国悠久历史的特点。尤其是我国山水画,更为讲求良好的意境,而其创作灵感也是依山靠水形成的。这些文化特点在园林设计当中有着重要体现,比如构景应该保持一定的顺序,还应该对空间进行严格划分,这些都是传统园林设计中需要遵循的历史文化要求,同时也是我国独特地域文化特征的展现。

2.2传统民居

传统民居也是我国地域特征显现的重要形式,因为其受到的人文因素远大于自然因素。传统民居本身蕴含了丰富的风俗特点与风土人情,如蒙古包就是我国典型的带有地方特色与地域特点的建筑,其也成为我国当前重要的民居文化遗产。所以在民居设计中,地域特征确实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

3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内在关系的分析与探讨

3.1环境艺术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地域特征的限制

前面已经提到了地域特征的概念,同时也分析了古典园林与传统民居设计中,是如何体现我国地域特征文化的。那么地域特征本身与环境艺术设计必然存在着分不开的关系。首先环境艺术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地域特征的限制与影响。其一,从设计师角度来看,环境设计师并不一定是当地人,所以在其设计理念当中,很容易受到自身传统思维文化的影响,故而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其二,环境艺术设计本身是对当前已有环境的再创造,所以往往需要通过思维的跳跃创设出符合当前设计要求的设计内容。故而在环境设计过程中,除了应该遵循传统的地域文化特征,更需要设计师充分发挥想象,实现主客观因素的全面融合,进而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实现共同促进。

3.2环境艺术设计是对地域特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地域特征文化实际上是对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展现,所以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融合地域特征,也是对地域特征文化和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从某种程度上看,地域特征的发展经历了相对漫长的阶段,而在这一过程中,确实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所以环境艺术设计需要注重对地域特征文化的加工与传播。在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首先应该充分了解传统文化并且给予其足够的认同。将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体现出来,经过加工与创造赋予其新的内涵,在现代建筑中对其有所展现与传播。例如,苏州园林,其私家园林中包括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以及留园,这四大名园反映的艺术风格就分别是我国宋元明清四朝代的特点。每一时期因为社会背景不同,所以在艺术风格设计、传统文化融入以及社会主流思想影响下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同,都会导致不同时期的艺术设计风格出现差异。其次,设计师还需要对现代文化进行融合,可以通过借鉴与学习先进的理念与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保留,并且在其基础上发展出全新的内容。例如,宁夏地区的“中阿之轴”就是以中式建筑风格与阿拉伯文化有机结合的典范,更是将地域文化植根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举措。

3.3是现代化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

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实际上也是现代化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因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离不开环境艺术设计,所以在现代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考虑与当地地域文化的一致性。例如,在实际设计过程当中,应该考虑当地的自然情况,如天气、气候、环境,并且确保环境设计本身不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始终以节能环保的理念对设计方案进行改进与优化,从而实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不仅仅具有很强的视觉观赏效果,更应该具有典型的生态可持续特点。简言之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必须要将艺术设计本身与当地地域特征完美结合起来,才能满足当前人们的审美需求,也满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目标,最终将环境艺术设计本身打造成极具地方特色的环境艺术作品。

4结束语

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篇2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地域文化,同时由于地域的差异,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差异,这就是地域特征,而环境艺术设计则是通过一定的组织以及围合手段,对空间界面进行艺术处理,再结合自然光,人工照明,家具以及饰物的布置和造型等设计语言,以及植物花卉,水体,小品以及雕塑等的配置,使建筑物的室内外空间环境体现出特定的氛围和风格,以达到满足人们对使用功能以及视觉审美上的要求和需要。

地域特征的概述

地域特征主要指的是在某个地域内由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组合从而形成的一种特征,一般情况下,自然因素主要是指气候环境和水文等,而人文因素主要是指历史沉淀以及文化内容等,在这其中自然因素的水文对地域特征的形成有非常大的影响,地域特征包罗万象,同时又有非常鲜明的特点,第一个就是具有区域性,研究地域特征必须在一定特定的区域范围内,第二个就是人文性,通过人类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活动,与自然和谐共处,形成特定的地域文化,第三个就是具有综合性,也就是说分析地域特征不仅包括经济,人文以及科技等方面,还包含其他方面的事务,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共同形成地域特征的各种条件,以此造就了地域特征。

环境艺术设计的地域特征分析

中国传统环境艺术下的地域自然观。环境艺术设计涉及的面很广,主要包括城市,景观,园林,建筑以及室内装饰装修等方面,包含人居环境的系统规划和不同场所的设计建造,在这方面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我国的传统建筑,尤其是园林建筑最讲究与自然协调和谐,讲究环境艺术,从而达到天人合一,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我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下来所形成的文化对环境艺术的影响非常大,其中汉代的园,圃,囿等字体都是由象形文演变而来的,从外表就可以看出,字体的外框表示范围,形容地域界限,而且以园林文化来比较,我国的就与国外的有所不同,都有各自的民族地域特点,我国的园林建筑多以山水,花木,屏联,题刻以及雕塑等装饰共同组成一种美伦美焕的艺术品,除了具有实用居住性之外,还具有观赏游览性,而且我国的园林建筑讲究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性,既要有自然意境,还要有人文特色,以诗情画意为最终追求,而国外的园林建筑就没有这些山水,花草等艺术表现形式,它多是通过人与自然相对的形式来表现,通过人来对自然进行人为加工,比如欧洲皇家园林,多是把树精心修剪成规矩整齐的各种造型,把花草排列成各种看上去整齐的图案花纹,然后再配置相应的雕塑作品,整个园林虽然看上去也具有特色,也给人一种眼眼一亮的感觉,但要说到人与自然的融入感以及园林结构的设计精巧程度,与我国的园林艺术建筑还是要差上一个档次。

另外我国的园林建筑在环境艺术设计上还讲究自然之感,多是按照山石的脉络走向,以及水源流向来进行风景布局,在讲解自然美的基础上再表现园林的观赏美,同时还利用了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让园林建筑充满诗情画意,在寄情山水的过程中,让人获得与众不同的艺术感觉。

从传统环境艺术看待其与地域特征之间的关系。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是一种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在我国的文化传承史上占剧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各地民居而论,各地民居在建造过程中,由于受到各地环境的影响,再加上各地人民的生活习惯不尽相同,生产工作也有所差异,因此建造出来的民居也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比如北京的四合院,西南地区的吊脚楼,陕北的窑洞,傣族的竹楼以及大理丽江的四合五天井等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建筑,这些都是我国历史韵味浓厚的文化遗传,同时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不同,人们在建造民居时所用的材料,建筑方法等也有明显的差异,另外一些地方还受到当地宗教的影响,体现出浓浓的宗教文化气息。

由此也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域环境,所体现出来的环境艺术设计也不尽相同,无论从历史传统,生活习俗,还是从人文条件与审美观点等方面来看,各地的地域特征也是各具特色,但总结起来我们可以发现,无论这些各地的民居建筑建造得多么有地方特色,功能多么齐全合理,但都是与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表现出了对当代的生态学观念,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到了最小,这与我国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境界不谋而合,更体现出我国古人对环境艺术的追求与自然和谐的一致性,因此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之间存关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通过上文的分析得出,环境艺术设计离不开地域特征的影响,在这个大背景下,地域特征所带来的地域氛围与文化特色势必将影响到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但通过对地域特征的结合,使得环境艺术设计更具有创新性,使艺术效果更能达到升华,在与地域特征融为一体之后,创造出更为浑然一体的艺术性建筑,总的来说,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通过结合地域特征可增加其不同的地域特色,第二个方面就是通过结合地域特征,可改变环境艺术设计时的表现手法,从而创造出更多喜闻乐见并且富有创造力的艺术作品,第三个方面就是通过结合地域特征可以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内容,让内容更加饱满,让结构更富有层次化,让环境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多种多样。

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篇3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地域特征;自然特征;人文特征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世界各地历史、地理、人文、气候等自然和历史条件的不同,使不同的区域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和地域景观,地域特征各具特色。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不同的地域特征往往造就不同类型的风景园林。纵观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优秀风景园林作品,都体现了基于地域特征的规划设计原则,在尊重不同区域地域特征的过程中,反应了各地域的人文历史、社会属性、自然环境等。忽略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使得景区众景一面、城区千城一面,不会是一个好的设计,也降低了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及建设意义。

一、地域特征的相关概念

地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综合体。地域一般有区域性、人文性、系统性三个基本特征。不同的地域反射着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别具一格的地域景观。地域特征是指在某一个地域范围之内存在的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标志、表征,包括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多个方面。

二、地域特征的内容阐述

在地理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实习惯,地域特征可细分为两大类:地域自然特征、地域人文特征。对地域特征相关内容的研究可以从地域自然特征、地域人文特征中分别进行。

1.对地域自然特征主要内容的研究

在多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的作用下,地球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的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在不同的地域造就了不一样的自然特征,自然特征是气象气候、地质地貌、植被、水文与生命界有机组合的综合反应,是一个自然综合体。

(1)气候气象。处于地球外圈层的大气,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是自然环境因素中最活跃的部分,在满足地球生物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需要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气候气象特征。

(2)地质地貌。不同地域的地质土壤的不同情况,决定了自然景观特征的不同。地貌指地球表面在不同的内外力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地球表面承受着来至于岩浆活动、地壳活动、地震等带来的内力,同时承受着气候中流水、冰川、风化等外力作用,形成了地球表面类型丰富的地貌特征。地质地貌往往关系着风景园林中植被的种植、亭台楼阁的建造。

(3)植被。植被是人居环境中的参与者,是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环境因素。在风景园林的规划和设计中,植被是主要的设计和规划对象,是风景园林生态属性的主要体现因素,是环境建设、风景园林建设中除了人之外的又一活因子,因此,风景园林受到地域植被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4)水文条件。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临水而居是最常见的社会行为。在我国优秀的古典园林作品中,以山、水为自然屏障的规划设计非常普遍。

2.对地域人文特征主要内容的研究

人文特征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地理环境为基础,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等积累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人文环境。人文特征是一个内容广泛、含义丰富的概念,就其中所包含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中应重点考虑的内容做简单介绍。历史遗迹与历史背景。不同的地域,在产生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都有着不同的历史。历史背景的研究要深入到地域发展线索的梳理,了解人文特征的形成与变化。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要在宏观的整体的时空背景下思考地域,充分了解地域的历史背景,使景区园林与历史遗迹有更好的融合。民俗风情与民族信仰。受地理因素和的影响,每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传统民俗,传统的风俗习惯有着明显的时空连续性、地域性、集体性等。在景区园林的规划设计中,民俗风情及信仰的融入,使人们更容易接受景区,也利于民俗传统和风情的具体体现和传承。另外,人文符号、社会背景也是地域人文特征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1.设计规划中的地域自然特征

气候气象、地质地貌、植被,水文条件等自然特征,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错综复杂。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设计者要充分了解每一项自然特征,综合分析使用功能、生态保护、艺术价值等,依据地形地貌合理的筑亭建台、堆山理水,加强山、水等天然风景与构建风景的完美融合,达到园艺设计中“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的要求,更好的达到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

2.设计规划中的地域人文特征

尊重并延续地域的文脉,是现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特征。任何的设计流派,无论风格样式有着怎样的风貌,实质上都是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自然条件与社会需求共同决定的艺术形式,有着渊远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深刻的技术背景。地域人文特征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某些地域的风景园林规划中,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历史遗迹是历史留给后人记载和反应人类历史活动的宝贵印记,是人类在地域特征上的宝贵财富,在后人对历史活动、历史人物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在历史的记载和传承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要对历史遗迹进行合理的利用,但这种利用不能以肆意的修改和抹煞为前提。在杭州西湖西进景区的规划建设中,以纯自然的外部景观创造出朴素脱俗的美景,并在景区中重现了历史上的杨公堤、古上香水道、苏小小

墓等,重现的历史遗迹与原风景园林相得益彰。在后现代主义的众多代表作品中,人文符号这一地域人文特征因素的融入已经有了明显的体现。比较有代表性的设计是西湖上的西泠印社,此处山体较陡、离湖面较近,并不适宜进行建筑,但如果能将此处建成用于篆刻爱好者聚会的山林别墅,园林的整体艺术性、实用性会有很大改观,基于空间比较局促的现实,设计人员别出心裁的化不利为神奇,在山石之中凿出了一个亭舍。庭园的整体布局,像极了雕刻中一枚印章,布局构图又与该处的功用完美融合,庭园的规划布局在开合有度之中疏密错落的安置景点,使得游览路线也变得顿挫起伏。园区的石级、门坊、池、桥、洞等景区元素上的题刻生拙古朴,诚如刻章的刀法。将印章这一人文符号完美的融入园林的设计中,游园犹如在赏印,进园便知金石家的所在,人文符号在景观环境中得到了更好的表达。

四、结语

风景园林的社会价值、人文价值、艺术价值的实现,已成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不断追求的目标,而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则,永远是重要不可忽视的。地域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上会不断的发生变化,风景园林的设计师要去研究和发现变化,并分析和确定变化,最终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去创造和表现。

参考文献

[1]王葆华,杜丽.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在全球强势文化下保持地域文化的多样性[J].陕西建筑,2008(12).

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篇4

关键词: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逻辑性文化特征文化内涵概述

在建筑创作的设计思想上。现代主义建筑创作思潮以其“国际式”建筑风格宣告了某种建筑价值的普遍性和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适性,从而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内成为主导建筑领域的一种思想体系。正如格罗皮乌斯所说“希望开展一种世界统一的景观,这是我们时代的面貌,强调从个人的局限中解放精神价值的需要,并把它们提高到客观有效的高度——在现代建筑中,什么是个人的和民族的客观性是相当清楚地被注意到了。以世界交流和世界技术为条件的现代统一趋势,正超越国界,在所有的文化领域中发展,而个人和民族却仍然被约束在这个界限内。建筑总是民族的,也总是个人的,但又是三个同心圆——个人、民族、人类,第三个也是最大的一个,包含其他两个,因此标题为:国际建筑”(1)。这种思潮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内成为主导建筑领域的一种思想体系。然而,即使在“国际主义”流行时,也存在着地域化建筑创作设计思潮的潜流。随着人们面对不断增长的趋同性和世界化的巨大压力,愈来愈多的人们认识到地域特性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地域化建筑创作设计思潮扎根于“当时与当地的现实生活”,其生命力蕴藏于“当时与当地的现实生活”之中。其建筑创作作品体现出了建筑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背景。地域化建筑创作针是对现代建筑国际式风格所表露出的建筑与自然的对立,割裂了建筑与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等问题而提出的。这些问题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建筑师对于建筑与自然、文化的关系深层次的思考。在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想中,包括了对于建筑含义的更广泛的认识,突破了建筑本体的局限,强调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及对于地域文化的认同。

一、地域化建筑的特征

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包涵了一个广义的建筑概念,相对于现代主义建筑创作思潮中的“国际式”建筑中的普遍性特征,它更强调建筑的地域性的特殊性和客观性。它体现了地域性的环境特征、文化特征和技术、经济特征。

1.地域化建筑的环境特征

建筑产生于环境中,建筑与环境的对立统一构成了千百年来人类建筑活动最基本的矛盾关系。自然环境是建筑赖以存在的物质前提。人类的建筑活动就是从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之利。从人类早期的聚落选址以及其原始建设形式演变的进程中,可以看到它们是如何在特定的地域中取自然之利,避自然之害。展现环境特色。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随着人类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这种对地域性环境特殊性的表现从最初的无意识或被动的行为,逐步转化成自觉和积极的进取与创造而延续至今。

2地域性建筑的文化特征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都有其各具特色的文化,“每一文化有它赖以成长的肥沃土壤,有缔造它的伟大人民,还有杰出的代表人物,当然也必然有其杰出的城市建筑与园林作品,在这些杰作的背后。更蕴含有智慧、哲理,反映着民俗、风情……”。文化根殖于当地人民的生活之中。正是它们孕育了地域性建筑文化与场所精神。“文化是经济和技术进步的真正量度”;“文化是是历史的沉淀”,建筑创作观念的地域化趋向意味着在世界文化丛林中找出地域文化环境中那些既根深蒂固又充满活力的设计思想。挖掘地域性建筑的文化特征有种种方式,如从地方的气候特征出发寻找地域性建筑文化;从挖掘地方传统文化中寻找失去的建筑文化,等……

3.地域化建筑的技术经济特征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种技术并存的时代,由于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使得建筑技术因地域不同而呈现出丰富多样性,例如高新技术、传统技术等。从而不能单纯地认为建筑中体现的经济与技术特征对于建筑的决定作用。建筑技术经济的特征应深深的扎根于“当时和当地的现实生活”,应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技术条件,发挥创造力,挖掘技术潜力,创造富有特色的地域性建筑,这就是地域性建筑的技术经济特征的内,涵与意义。在地域化建筑创作中。建筑师们总结传统经验,走适宜技术的道路,并且积极地融汇各种技术,推动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的发展和形态的创造,出现了丰富的建筑设计理论和建筑设计作品。

二、研究方法

地域化建筑创作的涵义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作为一种设计思潮被人们所关注,主要是因为人们普遍意识到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的国际式建筑风格对于人类社会造成诸多的社会问题。同时,该创作思潮本身就是反对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所宣告的某种建筑价值的普遍性和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适性,强调地域的特殊性和多元性的价值观念。这就造成了地域化建筑创作概念上的宽泛性,它包涵了诸多的设计流派和设计手法;追求多元性的价值观念作品散布于世界各地,形态和创作手法上丰富多样。这也造成了分析的难度。

建筑设计语言作为建筑创作的落脚点,清晰地表达了建筑创作的思想。本文透过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影响下的各种纷繁的创作流派和设计手法的外表,从分析建筑的设计语言着手,来探析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过程中的创作思想和价值取向,从而避免了单纯从理论上进行探讨所产生的空泛性。

某一特定的建筑设计语言是关于某一特定的建筑在设计构思、建筑的空间与形式、及设计观念的综合。就建筑设计语言本身而言,内容也极其丰富。不同的地域之间。设计语言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不同的建筑师所使用的设计语言也各具特色;另外,设计语言中存在着传承性,它含有先前建筑创作之中沿用至今的习惯做法和前人的经验。这就造成了在界定具有地域化特色的建筑设计语言的范围中存在着模糊性,和它内部所含内容的宽泛性。但是,建筑设计语言清晰地表达了创作者的设计思想。在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建筑设计语言体现了建筑师所面对的具有共性的实际问题,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具有共性的价值取向。因此,本文通过建筑室内与室外的关系、“原型”的引用和建筑与自然的对话这三个方面的分析,归纳了建筑师在创作地域建筑中的几个出发点,即“处于起源状态下的概念或形式”(3)。继而探讨其形式生成的逻辑性,对建筑形式的创作进行理性的分析。最后,通过对其文化特征和文化内涵的探讨。来分析建筑设计语言所具有普遍的价值观念。

因为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产生于人类社会向工业文明转化的过渡时期,它在否定以往的建筑创作思想的同时建立新的建筑艺术形式和设计观念,这种新的建筑艺术形式和设计观念产生了划时代的革命意义,它的合理成分被后来的各个设计流派所吸收、继承。所以,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具有传承的关系。本文在分析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的建筑设计语言时,以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艺术成就为原点,通过探讨它们之间的否定与继承的关系,以便于对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建筑的设计语言产生和演变的脉络有深刻的认识。

1处于起源状态下的概念或形式

在这里,处于起源状态下的概念或形式是指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时的出发点,是建筑师对于设计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后。对于建筑设计的总体构思。它对于建筑所采用的设计语言具有指导意义和规范作用。在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针对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所呈现出来的主要问题:建筑与自然形成对立、割裂地方文化,于是建筑师们开始重新进行思考,并重新确立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并重新认识地方性文化在建筑中的价值。这是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主要原因,也是该思潮所而对的主要问题。例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文一在1996年上海住宅设计国际竞赛最高奖方案“绿野·里弄构想——人与自然的对话”中,将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和延续地方性文化作为构思中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出发点,引发出建筑与自然的交融的建筑构思,并引用了当地传统建筑中典型的建筑形态“里弄”作为设计原型。勒·柯布西耶在其建筑创作中,引用了地中海民间建筑的外观式样作为其建筑形象构思的源泉;本文在对于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建筑设计语言的分析中,着重分析了建筑创作领域中“建筑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原型结构”的引用、“建筑与自然的对话”这三个处于起源状态下的概念,由此引申出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影响下的重要的设计概念及创作手法。

(1)建筑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

建筑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是建筑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矛盾,它涉及到建筑室内外空间的创造及空间的界定,并引申到城市设计中建筑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同构关系。从建靴作历程来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创作思潮的影响下,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对于这一矛盾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在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内外有别”的礼制的影响下,中国典型的民居“四合院”呈现出对外封闭,对内与自然亲和的水平延展的院落形态:在现代建筑运动中的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在萨伏依别墅的创作中体现出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对于建筑与自然二元对立的理解。以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相对于这一矛盾所呈现出的设计概念、空间与形式为出发点,在地域化建筑设计思潮的影响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

、地域环境中,不同的建筑师发展了诸多的建筑设计概念,运用到他们的建筑创作中。例如,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所提出的“灰空间”的设计概念;美国建筑师文丘里所倡导的以功能为引导的室内外二元关系的协调。

(2)“原型”的引用

荣格认为,“原型”是一种普遍存在着的心理活动的基本模式,这种基本模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遗迹,那些典型经验的积累和浓缩。从科学的、因果的角度来看。原型可以被设想为一种记忆储藏,它来源于同一经验的无数过程的凝缩。在建筑学领域内,“原型”是存在于传统建筑文化之中的一种典型的形态,它凝聚了聚居在当地的人们所特有的哲理、情感和艺术修养,体现了在传统建筑文化中,人们对于人与自然等多种深层次的矛盾关系的理解。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并正确地反映到建筑作品中,是地域化建筑创作所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其创作设计中,把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原型”引入到新的设计观念、新的技术材料、新的价值观念之中,使它融人到现实生活中,使建筑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延续。

(3)建筑与自然的对话

建筑与自然的对话反映了地域化建筑设计思潮中探求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设计观念。风、光、水等自然要素和环境景现在建筑创作中,作为构筑空间的同位体,展示出建筑师对于建筑与自然的关系的观点和主张。英国著名的建筑师罗杰斯曾经说过:“建筑是捕捉光的容器,就如同乐器如何捕捉音乐一样,光需要可使其展示的建筑”。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把光作为一种自然要素融入到建筑的形体构成之中的设计概念。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路易斯·康的金贝尔美术馆、约翰逊的水晶教堂均充分运用了自然光的特性,塑造出了一种神圣、脱俗的空间。建筑大ifi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则融入在自然环境之中,展现了极高的建筑意境。

2.形式生成的逻辑性

在建筑形式的生成过程中,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不可或缺。建筑作品以其形式展现出自身的特征,表达了建筑的文化含义。形象思维决定建筑的形象特征和图形品质,它使建筑作品产生出区别于其他建筑的特殊性,创造出了建筑独特的意境。同时。在建筑作品的创造过程中,逻辑思维则抓住了建筑创作的共性和普遍性.它体现在建筑作品的创造过程中对于诸多矛盾处理的整体把握。形式是建筑创作中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最终落脚点。通过对于形式生成过程中所具有逻辑思维的分析,使我们能够透过纷繁的建筑作品的表象,对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具有共性的形式生成规律进行总体的把握。在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建筑师在新的设计观念的指导下,面对了许多新的设计问题,新的建筑设计要素也随之引入到建筑创作之中。使得建筑学的含义和内容得到了扩展。另外,相关学科的成就被引入到建筑学科之中。这就使得在建筑形式生成的过程中,设计方法发生了转变。相对于以往的建筑设计方法,具有新的内容。

3.形式与空间的文化含义

“每一文化有它赖以生长的肥沃土壤。有缔造它的伟大人民还有杰出的代表人物,当然也必然有其杰出的城市建筑与园林作品,在这些杰作的背后,更蕴有智慧、哲理,反映着民俗、风情……”。在文化层面上,地域化建筑设计作品的深层意念中有着地域文化环境中那些既很深蒂固又充满活力的文化含义,这些文化含义物化为丰富多彩的建筑作品中的形式与空间。它们决定了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时的价值观念。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所具有的文化含义表现出诸多表面上自相对立的性格特征,它反对现代主义建筑创作思潮所宣扬的某种建筑价值的普遍性和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适性,从而追求其地域的特殊性,同时,各地域之间文化价值观念多元并存:它力求延续地域性传统文化。同时又关注当时与当地的现实生活,表现出文化价值的原创性:它对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合理内容和地方传统文化价值兼容并蓄,同时又追求自身所特有的、符合当今社会的文化价值。通过对于这些表面上自相对立的性格特征进行对比分祈,可以深刻地揭示出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所追求的文化价值取向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本奈沃洛西方现代建筑史邹德侬、巴竹师、高军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吴良镛.关于建筑学未来的几点思考.建筑学报,1997.2

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篇5

【关键词】新课标高考地理复习法

一、新课程中高考区域地理的复习方向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综合运用经纬网、等高线、海岸线突出区域地理气候、地形、水系、水文、农业城市人口、交通、资源、概括区域发展问题、提出区域发展对策等分析。不要盲目的追求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这些热点、焦点的发生必然在一定的区域之中。问题最终落脚点还是考查地理基础知识与地理基本能力,因此重在把复习的重点放在区域地理的分析方法和构建模型上,从中找出相关的地理素材,用学科知识去分析、阐释。同时要求学生每天要坚持看地图,熟悉见过的图。地理试题的信息往往来源于图表,图表也是地理学科的特殊语言,因此对地理图表的分析应该成为经常性的练习。

二、区域地理分析的方法

近年来有关区域地理的考试内容和题型,有分析理解区域特征、地理分布、地理变化、地理成因、区位因素、存在问题、解决措施等,对比分析区域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高考常用手法),区域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发展方向等。这里归纳出一些复习方法。

1.以区域综合分析方法培养为重点。一个区域是多种要素的综合体,如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中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因此在分析各要素时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自然地理要素是基础,决定了人文要素,如人口数量和分布、工农业生产、城市分布、交通分布、区域开发等。

【例题1】如上图中B区域总体特征的分析。利用图中的经纬度分析地理位置,再分析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其河流水文特征多内流河、内流湖;植被覆盖率低,植被由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为主;水资源缺乏、石油天然气丰富;生产特征是工农业生产水源不足,工业、农业种植业相对落后,以灌溉农业和畜牧业为主;人口分布、农业生产、村庄、城市多呈点状(绿洲)和带状(沿交通线和河谷)分布;温带大陆性气候,日温差大,光照充足,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所以瓜果产量高、甜,棉花质量好(长绒棉)等。

2.加强区域各要素的比较。区域对比仍然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地理要素的异同,通过逐项比较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准确掌握各地理区域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同时也便于记。比较项目有差异,但是仍是多个各要素或某一要素的对比。因此在区域地理教学和复习中,要经常指导学生进行区域地理特征相似或差异性对比来学习区域地理。

(1)加强相似特征的比较。如例1图中简要归纳a、B两阴影区域相似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征。(温带大陆性气候;以荒漠草原为主;以内流河、内陆湖为主;水资源缺乏;石油、天然气丰富)

(2)加强区域地理差异性比较。

【例题2】读下图,指出下面两图中甲阴影区与乙阴影区农业结构的不同,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甲区以畜牧业、园艺业为主,乙区以种植业为主。甲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和多雨,适宜牧草生长;乙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宜谷物生长。)

3.突出区域中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如例1图甲中,描述C地附近等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并说出其影响因素有哪些。(总体由西向东降水量逐渐递减;西风、海陆和地形因素)

4.突出某区域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特征的影响(变化)。如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对黄河下游的水文特征有何影响。

5.重视区域人文区位因素的分析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的迁移。如例1图乙中的克拉玛依以采矿为主的资源型城市都会面临资源枯竭问题。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克拉玛依市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措施。(利用区位优势。发展边境贸易;进一步发展石化工业。延长产业链;发展观光旅游和工业旅游,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利用良好的光照条件,发展节水农业;优化环境,改善生态。)

三、建立区域复习模型,构建思维导图

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篇6

本文以我国地域文化差异为影响因子,通过对不同地域的家具设计风格、设计流程及设计方法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地域文化差异对家具设计的影响以及家具设计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

家具设计;地域文化;设计风格

一、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指不同地理区域的文化。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地域文化专指特定区域的居民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考古学文化。在经过长期的多层面反复探讨之后,多数专家学者认同:地域文化是一种带有文化意味的地区传统,某个特定地区的地域文化往往具有该地区特有的风格与渊源。地理区位是地区文化发展的载体和基础。作为丰富的文化实体,我国文化中,由地域性造成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对这种差异,最直接的划分方式是把我国分为南北两大块,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但根据文化地理,以长江为界是明清以来的划分方式,这种方式更为合理,也更为普遍。中国南北文化差异是由某个地区特有的文化基因所决定的,另外,还有四个比较主要的因素影响着南北地域文化的发展方向,气候、食物、土壤、地形四个影响因子,分别从环境、饮食、农耕形式与建筑形式四个角度影响着特定区域居民的生活。民国学者刘申叔说:“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北方有着广阔的土地面积,气候干旱寒冷,景色壮丽,植被稀疏,天空高远;而南方水系纵横,山青水秀,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盛,云彩低垂而清秀。

二、家具设计

家具设计是指用绘图和文字叙述等方法,来表达家具的造型、功能、尺度与尺寸、色彩、材料和结构。民族性是家具设计的基础。民族文化的形成,往往由该民族、该地区的语言、风俗、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决定,而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特征和局部地域文化特征,从各个方面制约着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家居设计的地域特征主要体现在观念层面上,整个地区居民的心理特征由文化观念所决定,地域差异、环境差异,造成了文化观念的差异,而文化观念的差异,形成了地域文化的不同,当然,也影响着当地家具设计的发展。民族性影响着家具设计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制约着家具设计的迭代。在某个民族的某个特定发展阶段,会体现出相应的家具设计特征,家具设计是民族发展过程的真实写照,民族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具有文化的融合与承接,因此,家具设计与民族性之间是一种承前启后、不断轮转的螺旋发展关系。时代性是家具设计的趋势。现代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推动者世界各国居民之间的来往与交流。与此同时,工业文明的发展又带来了环境与生态的危机。当代设计师应当努力利用人类文明高速发展带来的机遇,同时良好地处理设计活动带来的风险,将家具设计与时展融为一体,使设计成为改善社会发展方式、处理人与环境相处形式、同时传承地域文化的产物。

家具设计有四个基本原则:功能、舒适、耐久和美观。作为功能性物件,家具设计首先要满足使用需要,家具是设计价值的体现。比如坐具,必须能够做到避免使用者的臀部接触到地面;床榻,则可以让用户躺在上面进行休息。功能性作为家具设计的首要前提,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则。家具在具有功能性的同时还应具有舒适度。舒适度是家具功能的延伸,是决定家具功能性能否被良好展现的关键因素。一件家具能否长久地被使用,取决于其功能性和舒适性是否能被长时间的展现出来,因此家具设计也应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很多消费者将耐久性当作是产品质量的唯一检验标准。而实际上,每个家具设计原则的体现都与家具的质量息息相关,包括家具设计的最后一个原则:美观。一件十分耐用的椅子,如果没有好的外观设计。也不是高质量的椅子。经过设计的椅子,应该具有良好的外形,美观程度应该达到被消费者认可和接受的程度。高品质家具设计的四个原则之间是不断地相互紧密联系的,缺一不可。

三、家具设计与地域文化差异分析

由于社会意识形态而异的地方审美标准的不同,由于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不同的民族、地区有着不同特征的文化。地域文化的差异,个性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家用器具风格和功能的要求不尽相同。个性化是设计的根本,只要好好借用地域文化的优势,设计师就能使家具成为展现主人文化层次、思想感情、审美趣味的个性化物品。不仅要从家具的外形来体现地域文化,还要从加工方式、材料应用等方向来深刻体现不同地域文化影响下的家具设计特征。家具设计应将符合时代特色与体现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两方面同时体现出来,显示出独具风采的艺术魅力和设计风格。

在未来的几年里,个性化不仅是消费者对家具产品的要求,也是设计师做设计的新理念。好的家具设计必定是个性化的。设计者对各地区文化内涵的理解、消化,设计者独特的设计观念,设计者先进的设计视点,设计者深厚的文化积淀,都是个性化的来源点。用户的社会地位和观念,相应的经济能力,用户的文化素养,都会通过家具本身折射出来。人们将更加重视生活品质,对自我、个性的要求将更多,更追求变化。厚重、不可移动的家具将会大量减少,简洁流畅可拆卸的家具将成为主流,但一切变化都将建立在相应的地域文化基础之上,文化是设计的灵魂,而体现文化差异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文化内涵通过家具这一载体展现出来。除此之外,个性化的家具设计还可以充分应用具有地域文化的设计素材来进行。稳定的文化积淀往往由悠久的历史符号沉淀而成,历史的不断发展往往催生出带有地方特色的审美意义,不同的地域文化,具有不同的特色风格,也为设计师提供了很多设计灵感来源。将带有地域文化特征的设计元素合理地应用在家居设计中,就能得到相对具有个性的设计风格。“家具”是人的器具,“地域”是人的环境,“文化”是人的内涵,“设计”也永远是为人服务的。设计者只有在继承地域文化精神,保持本身地域文化特征的基础上,从各个地区的文化风格、地域特征中汲取设计影响,才能够创造出满足时展的,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适应人们自身生理和心理要求的舒适家具。

四、结语

地域文化差异是影响家具设计风格的重要因素,设计师在进行家具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深度考虑地域文化差异的因素,然后再此基础上思考设计风格的确定,从家具的形态,加工方式,加工环境乃至木材选用等方面入手,将地域文化差异因素恰当地体现在家具设计当中去。同时,应该注意到,所谓“差异”,不是纯粹的割裂,地域文化作用于家具设计,家具设计又反过来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发展。要将地域文化差异作为体现家具作品特征的载体,通过家具设计作品来反应地域文化的和谐与统一。

参考文献:

[1]于伸,王湘.21世纪家具设计趋势[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1.

[2]杨红旗.家具设计与生活方式[J].山东建设,2006(7).

[3]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

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篇7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核心素养;区域认知;学习素养

在当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背景下,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直接关乎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初中的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其核心素养在于空间感知。区域性是时空较为典型的一个学科特征,也可以说是在提升学科素养的基础所在,区域认知在以空间位置为逻辑起点的同时,相互作用下形成了逻辑关系,为后续学习活动有序开展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由此看来,加强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区域认知研究尤为必要,有助于为后续实际教学活动提供参考依据,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明确区域位置,发挥地图定位优势

在明确区域相关概念和定义基础上,进一步来确定区域所处位置,主要是由于区域位置是形成区域环境的基本要素,诸如世界五大洲和四大洋分布情况,中国行政区划分等等关于区域位置的内容,均可以有效融入其中。故此,确定区域位置,只有真正的发挥地图定位优势,才能为后续教学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地图具有直观性和地理方位卫性特点,几何定位更加精准,借助空间信息图形语言,判断出区域空间位置和区域之间的关系。

1.区域的地理位置判读

诸如,在确定澳大利亚大陆的地理位置,首先应该在世界行政区上来找到澳大利亚的区域分布,位于南半球,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从澳大利亚大陆中间穿过的一条线是那回归线,同时也是一条特殊的纬线,借此来判断区域的所处气候带;利用地图,来判断出澳大利亚大陆的结构特征。同过地图分析后,不难看出澳大利亚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区域内分布着大量的优质牧场,为畜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机械化水平较高。

2.区域人文地理位置判断

在判断我国省级行政区时,以新疆为例,在亚洲行政区图上找到它的位置,主要是在我国的西北边陲地带,同中亚、北亚和南亚几个国家相接壤。从该生的地理位置上可以看出,是一个多民族、多的复杂区域。贯穿新疆省的兰新铁路,是我国重要的中东部经济带,同时也是古代的丝绸之路必经之路。基于此,可以了解到新疆省独特的经济、政治和经济文化特色。

二、了解区域要素,运用系统分析

区域要素主要是强调区域内部的主要成分,其中包括人文要素、自然要素两个部分,区域要素同时也是构成区域认知的基本单位,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具体有十分突出的区域系统特征。故此,为了能够更为充分的了解到区域内部特征,首要一点就是了解到区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区域要素之间的联系,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故此,在了解到区域要素时,可以通过系统分析法,将其看作是一个系统整体,对系统内部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寻求合理的解决对策。一般情况下,气候、地表形态和土壤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有机的自然系统,内部的气候条件往往占据着主导作用,直接影响到区域内的地表形态和土壤发育程度等。同样的,其他要素同样会对气候产生不同程度上的影响,诸如,地形中地势高低,可能会影响到温度的变化。区域内的各个要素之间影响较为直接和复杂。

此外,在区域内的语言和宗教、民族、文化和经济等各个要素之间在相互影响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区域人文系统。其中内部的经济活动要素占据了主导地位,人类经济活动直接影到人口分布、民族和的发展。故此,在探究区域经济人文要素时,通过经济活动要素,即可更为全面的了解到区域内的人文特征。

三、掌握区域特征,把握关键要素策略

区域要素之间是存在密切联系的,均是在一定区域中展开的,特定区域内具有不同的经济、自然和文化特征,具有突出的区域地理特征。就区域特征本质来看,作为人们日常生活时空中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教育改革对于此类知识重视程度较高,诸如,描述中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面貌,了解具体区域特征;世界不同国家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不同的风土人等内容。基于此,形成区域认知,首要一点就是了解到区域的特征,抓住区域内起到主导作用的关键要素,因为主导要素直接影响着区域内其他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现出区域内特出特征。

诸如,青藏高原作为雪域高原,形成这一特色的关键要素则是地形要素,青藏高原海报较高,超过4000米,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区域内的气温伴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这也造就了青藏高原上独特的高寒气候,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雪域特色。

四、明确区域差异和联系,探寻空间结构

不同区域内具有不同的区域特征,同时在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也就是区域差异特征。人类在长期活动中,区域要素之间的交流形成了区域联系。在分析不同区域内的要素联系和差异中,需要深入分析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的了解到区域特征。

出现这种区域差异的本质原因在于空间事物分布不均衡,区域地理事物空间联接也为区域内要素之间的联系提供了途径和可能。故此,掌握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就需要从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着手,掌握区域联系和差异规律,为后续区域探索提供参考依据。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区域认知”中,应该从多种角度进行诠释,包括区域位置、区域要素、区域特征、区域间的联系和差异等,提升区域认知,根据实际教学要求,选择合理的手段来帮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区域与认知,养成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金亚素.顶层设计微式实践--从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到教学关键问题[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5,24(12):7-9.

[2]何辉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J].新校园(中旬刊),2016,31(6):46-46.

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篇8

 

关键词:长三角 区域文化 区域创新系统

上海文化、浙江文化和江苏文化均属于江南文化,基本特征非常相似,正所谓文化相通。这些相似的内容构成了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基本特征。长三角区域文化在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正是由其基本特征决定的。合作创新是长三角区域文化的核心、精髓和灵魂。长三角区域文化主要是通过创新主体对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发挥重大持久、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

一、长三角区域文化和区域创新系统的关系

本文论述的区域文化主要是指具体地域的人在长期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积累、积淀而形成的思想理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生存精神、道德信仰、行为准则等。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不过是一种强化人的生存的机制。当然,它是对作为其载体的人影响和作用最重大的强化机制。文化几乎成了人生存与发展的唯一依靠。我们根本无法想象今天的人能够摆脱文化而生存下去。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文化是价值认同的思想基础。

考察沪苏浙三地文化发现,基于开放包容、务实诚信的合作创新是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长三角区域文化的核心、精髓和灵魂。而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中心任务就是创新。因此,长三角区域文化对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就具有重大而持久的影响。这正是本文特别强调从区域文化的视角研究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根本原因。长三角区域文化和区域创新系统的关系,在本质上主要是地域文化和创新主体的关系,是文化与人的关系。

一方面,长三角区域文化塑造着长三角区域创新主体的创新文化素养、创新文化底蕴、创新文化意识、创新文化精神及创新文化境界。另一方面,长三角区域创新主体推动和促进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发展,丰富着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创新内涵。文化浸润、潜行于人的生存和生活的所有活动细节中,但它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稳定、富有生命生机活力的精神体系。文化是依靠内在的生命机制自然发育、自然生长的,一种文化的成熟、成型需要漫长的时间。制定、实施文化发展战略是追逐文化速成、文化速效的做法,不符合文化发展规律,也违背了文化的本性,很容易也极可能会伤害文化自身。文化发展战略充其量适合于物质层面的文化。当前流行的“浙江精神”、“江苏精神”,不过是浙江文化、江苏文化的意识形态化的表述方式。其实,我们能做的只是尊重文化内在本性,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继承并发扬已有的区域文化历史传统,吸收和借鉴区域之外一切有益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文化养分,进而创新区域文化。

创新文化对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具有重大持久的影响。所以,不应把文化仅当做普通的环境要素,对文化的本质、地位和作用需要重新认识。创新文化的主要特质包括容忍失败、宽容叛逆、敢冒风险、崇尚创新等。优秀的创新文化不是三天两日就能够成就的,也不是几个人振臂一呼就能确立的。优秀的创新文化是一个区域内各阶层人士长期以来共同探索、不懈追求、锐意进取的结果。它既是历史的产物,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长三角区域在开展创新的过程中,政府对创新行为的大力支持;产学研之间的合作创新;法律体系对创新行为及成果的保护;教育培训机构对创新精神的大力弘扬、对创新意识的不断强化、对创新人才的大量培养,这些都反映了该区域优秀的创新文化的丰富内涵。它们将提升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水平,使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具有持久强大的内生性比较竞争优势,对其他区域创新系统具有显著的引领和示范效应。

二、江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江南”的概念“江南”既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又是一个社会政治区域,更是一个文化区域。在历史上,“江南”始终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地域概念,也来没有一个公认的界定。近代所说的江南,通常是指今天的苏南和浙江一带。1992年长江三角洲经济协调会的15个组成城市(上海、南京、扬州、镇江、南通、泰州、苏州、无锡、常州、杭州、湖州、宁波、嘉兴、舟山、绍兴),与明清时期的“江南”所包括的地区相比较,其行政地域的主体部分(指苏南的苏州、常州、镇江、南京,浙北的杭州、嘉兴、湖州以及上海)几乎完全重叠。由此可见,今天的“长三角”是由明清时期的江南各府发展而来的。

(二)江南文化的主要特征

以吴越文化为底蕴和渊源的江南文化,是以苏南的苏锡常、浙北的杭嘉湖以及上海为核心区域的长三角地区人民通过千百年来的积淀、融合、凝聚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文化。江南文化是世世代代江南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和繁衍生息的精神动力。从吴越文化到江南文化到今天的长三角区域文化,一脉相承,但也有明显的阶段之分。吴越文化古朴刚野,但也柔雅;江南文化柔弱文雅,但也烈性。正是南方的吴越文化吸收、融合了北方中原文化的一些成分才形成了江南文化。江南文化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在不断的融合与扬弃中建构起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至隋唐其主要内涵已渐趋稳定。

江南文化的主要特征表现如下:

1.崇文重教。江南地区历来崇文重教,吟咏成风,鸿儒巨子层出不穷,明清时期则登峰造极。江南人温文尔雅,知书达礼,讲理性,善思考,守秩序。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使江南地区人才辈出、社会进步、经济繁荣。

2.诚信合作。江南人诚实守信,善与人处,把诚信合作视为安身立命之本和商业经营之道。江南地区地域相连,人缘相亲,联系密切,来往频繁。在此基础上,诚信合作造就了江南地区的繁荣繁华。

3.谦和礼让。江南人不仅重文,而且重商。懂经营,善交易,在商业活动中谦和礼让,即使与人争执,亦柔声细气。这种品德使江南人不仅赢得了良好人缘,而且抓住了宝贵商机。商人追求和气生财;官人显得和蔼可亲;文人崇尚平和淡泊;长者具有高风亮节。

4.求精务实。江南人在农事上精耕细作,在经商方面精打细算,在传统手工制作上精雕细刻,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精益求精的态度。江南人崇尚务实,反对空谈,脚踏实地,进取向上。

5.融合开放。独特的水乡环境,优越的海陆区位,使江南人具有开放的胸怀和融合的气度。江南人虚怀若谷,宽容大度,像水一样随形就势,灵活亲和。千江百川归人大海。江南人拥有大海的胸襟和气魄。

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篇9

将地域文化应用到是室内设计中并不是简单的对地方传统建筑文化的复制,其本质是在遵循现代人们需求的基础上,达到功能与设计构造的统一和谐。因此,在进行室内设计时,首先要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特征、地方自然资源,同时要能把握住时代特征。其次,要强化对本地文化特征及传统文化元素的分析,并将其运用到室内设计中。从而能塑造出能表现地域文化,又能体现时代潮流和生态性的文化生活环境。

二、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应用中的原则

(一)坚持地域性与时代性的对立统一

曾有著名的建筑学家曾说过,当今世界建筑就像一个古来的大树,其中的各种枝桠就是各种建筑流派或理论,但是其主干只有两支,一是物质技术,二是地域文化。由此可见,影响室内设计发展的因素只有物质技术与地域文化。其中物质技术并不受地域限制,只有地域文化才能使室内设计带上地域的情感与特征。若是室内设计无法体现出地域文化特征,那么设计就会出现“全球化的统一”,从而失去了地域文化多样性呈现出的精彩纷呈。

(二)坚持使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有机结合

现代室内设计不仅要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还应该拥有精神功能,换言之,就是要坚持室内设计的一体两面。使用功能与精神是密不可分的,既要满足其实用性,又要满足形式性。具体指的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室内设计要满足功能的实用性,又要运用形式语言来表现出其情感、主题与意境。要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首先要强调室内的结构与形式的完整性,其次要追求地域文化、物质技术与室内空间表现的精确性与深度。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地域文化在长期地发展与积累中,为人类创造着独特的价值与文明的同时也出现许多问题。故而,在室内设计中,不能将地域文化简单的当作形式符号进行利用,而是要提取出地域文化的特有的价值与文明,吸取其深层次的蕴涵。具体来说,在进行室内设计时需要引导消费者进行适度消费,要在设计中体现出自己的思想,不能盲目跟风或复制。无论是西方古典建筑或是中国传统建筑,都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在室内设计时,不能笼统进行继承传统,过于片面强调地域文化,而是要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把握住室内设计的创意核心,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内涵的室内设计。

三、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应用中的基本方法

(一)符号法

符号是人类的特有的创造物,从人类出现至今出现了许多具有地域文化的符号。室内设计中就应当通过将复杂多变的地域文化进行归纳与分析及提炼与演变,从而使其变成一种具有代表意义或象征意义的符号元素,并将其运用到室内设计中,传达出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及信息的传达能力,充分体现出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最终,提升室内设计的文化内涵。例如在进行中式风格的室内设计时,将我国“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当作文化符号,将屋顶的吊饰做成圆形造型,与方形地面或床相互呼应,既不失简洁、大方,又不古意韵然,从而将地域文化很好地体现在室内设计中,并展出了中式设计风格的简洁凝练。

(二)抽象法

室内设计实质上也可以将设计看作是对线条、色调、色系等要素的设计。因此可以利用抽象法将室内设计中要素看作抽象的点、线、面、体,在保证形式美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排列组合,同时加入本地地域文化的特征。例如,中式风格的设计过程中,电视柜、墙面、橱柜等整体上要以直线和平面立体为主,同时为了体现出地域文化特征。在电视柜上可以加入黑、红、白色体现浓厚的地域色彩;在墙面上点缀由窗花演变来的花纹,展现独特魅力;在橱柜上可以增加犹如古代门栓的把手。这样的室内设计,不仅富有时代现代抽象主义,又蕴含强烈的地域特色。

(三)因地制宜法

实际的室内设计过程中最不能不能脱离的便是地域环境的影响。故而,除了要开发出本地的文化资源外,还应当充分掌握并提炼出现有的地域文化,以确保设计能利用地域内的地理环境等特征,最终保障室内设计的因地制宜及其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四、结束语

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篇10

一个时期以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令人谈虎色变,许多国家纷纷出重资救市。一时乎人们对发达国家消费主义时尚文化引导的现代化产生质疑,对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嗤之以鼻。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生活方式的构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我国农民生活方式的构建不能走发达国家消费主义时尚文化引导的老路,而应走一条切合我国农村发展实际的途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生活方式。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生活方式必须具有显著的时代性特征、鲜明的民族性特征、突出的地域性特征和明确的主体性特征。

一、我国农民生活方式的构建必须具有显著的时代性特征

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生活方式,时代性是其关键特征。生活方式总是要受到一定时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从而使生活方式打上时代的烙印。21世纪我国农民生活方式建构的基本目标模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活方式,也就是要构建一种不以金钱作为生活价值主要衡量标准,却可以提高农民幸福感与满意度的生活方式。其中“和谐”是建设目标,“文明、健康、科学”是建设内涵,“勤劳节俭、注重生活质量”是建设主导。具有显著时代性特征的我国农民生活方式主要表现为:生产方式逐步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脱胎并主动接受现代农业生产方式,重视土地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不断增加收入水平和提高消费能力,劳动不再只是获取生活的义务,同时成为愉快的享受;消费方式以求得生存为主向日益提高的物质享受转变,在物质享受增加的同时精神生活极大丰富,有很强的精神满足感和生活幸福感;家庭方式由家族型转变为核心型,妇女的家庭地位和自益受到维护,家庭职能不再只是消费和生育,广泛的社会交往成为家庭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日趋和谐;闲暇方式从低级趣味、无聊消遣转变为情趣高尚、主动参与,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和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需要的人群各有所得和各有所乐,形成文明健康的村庄社区组织。从农民主体地位出发的我国农民生活方式构建,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从而使农民生活方式构建既具有很强的多样性,又有显著的时代性。

二、我国农民生活方式的构建必须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生活方式,民族性是其核15、,特征。民族是由共同祖先、共同文化、共同习惯构成的特殊社会群体,我国农民生活方式的构建必须建立在民族基石之上,植根于民族土壤之中。我国不但是一个多民族和睦共存的国家,而且不同民族主要以分散状态星罗棋布于我国广袤的农(山、牧、副、渔)村,是一个有着自己相对独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综合共同体,所以也必然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构成我国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具有鲜明民族性特征的我国农民生活方式主要体现在:精神生活从娱乐性变为享受型,特别是不同民族的文化生活如文艺、体育、节日、礼仪等,不仅应成为本民族的精神享受,还应通过文化交流为兄弟民族提供精神享受;物质生活从单调型转向丰富性,不论是饮食、穿着、居所,还是交通、通讯、用品,都随着收入的改善和提高发生越来越深刻的变化;劳动生活从传统型转向现代型,许多民族已经从刀耕火种、游牧渔猎的传统劳动生活中逐步解放出来,集群定居并采取现代生产方式以获取更高的劳动生产率;闲暇生活从单一型转向多样型,逐渐富裕起来的不同民族群体闲暇生活的社会性更加广泛,使得原本相对活跃的闲暇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此外,具有中国特色农民生活方式的民族性特征在宗教、道德、交往等方面,都要在摒弃糟粕的基础上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尊重民族生活习惯,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使我国农民生活方式的构建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三、我国农民生活方式的构建必须具有突出的地域性特征

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生活方式,地域性是其必要特征。我国农民所在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经济社会条件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对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劳动生活、闲暇生活、家庭生活等生活方式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经济,不仅是构成民族的基本要素,而且是我国农民集群而居的基础。我国农民居所的地域性差异,决定了生活方式的地域性特征。从静态方面看,不同地域的自然资源在农民生活方式构建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自然资源的地域性特征形成特征性地域生活方式;从动态方面看,探讨地域环境对农民生活方式的影响,主要是探讨地域环境对农民生活方式的形成、改变、传播和发展所起的作用;从哲学角度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活方式与地域环境的辩证关系,至少应包括人们生活方式与地域环境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的因果关系、人们生活方式与地域环境的关系是一种间接关系、人们生活方式与地域环境的关系是一种动态关系和人们生活方式与地域环境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可以说,生产力是地域环境影响农民生活方式的根本要素,而生产关系则是决定农民生活方式的直接原因。此外,地域还对人的气质、性格产生影响,如风光秀美的江南水乡,人的气质性格多倾向温柔细腻,而山河壮阔的北方大地,人的气质性格多表现豪放粗犷。由此可知,地域性特征是我国农民生活方式多样性的重要基础,深入研究农民生活方式的地域性特征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四、我国农民生活方式的构建必须具有明确的主体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