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呼吸系统疾病病人护理十篇呼吸系统疾病病人护理十篇

呼吸系统疾病病人护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7:12

呼吸系统疾病病人护理篇1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8月~2010年10月45位矽肺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的男性患者,年龄60~84岁,平均68.7岁。

1.2方法

其中1期矽肺合并肺气肿28例,2期矽肺14例,3期矽肺3例,采取心理疏导、饮食指导、病情观察、咳嗽、咳痰的对症护理、功能锻炼、电话随访。

1.3结果

经护理干预后45例,除2例因年龄大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去世,43例通过护理干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症状减轻,情绪稳定,能正确对待疾病,身心状态良好。

2护理

2.1病人评估1期矽肺即使肺功能下降不影响正常生活,但当身体抵抗力下降,患呼吸系统疾病,可引起咳嗽、咳痰症状加重,反复急性发作和缓解交替发生,进行性加重。2期矽肺肺功能明显下降,胸闷、气短、缺氧等肺气肿症状。3期矽肺支气管痉挛或粘膜水肿,缺氧出现紫绀,合并肺心病时,颈静脉怒张,肝肿大、下肢水肿。

2.2心理护理矽肺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因为长期患病,影响日常生活,不同程度出现焦虑、紧张、恐惧、悲观失望等不良心理,我们针对病情及心理特征及时给予精神安慰,心理疏导。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护理环境和氛围,有计划地进行矽肺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病因、治疗和预后等知识宣教,取得患者的信任,并主动与患者接触,肯定他们为国家煤炭事业所做的贡献,耐心倾听工人师傅的诉说,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培养患者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与其家属配合,逐渐消除患者的焦虑、紧张、恐惧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3生活及饮食护理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室内每日上午9:00~10:00,下午15:00~16:00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根据每一个患者的病情给予卧床休息,坐位或半卧位,衣服宽松,被服松软、暖和,以减轻对呼吸运动的限制。对心、肝、肾功能正常的病人,给予充足的水分和热量,每日饮水量1500ml以上,有利于保持呼吸道黏膜的湿润,降低痰液黏稠度,使痰容易咳出。适当增加蛋白质、热量、粗纤维饮食,低糖饮食,可避免血液中二氧化碳过高,可以在食物中加入不饱和脂肪酸如:黄豆油、花生油等。粗纤维食物可预防便秘,避免产气食物,可以预防腹胀。高蛋白食物提高能量,强壮肌肉和骨骼。

2.4病情观察病人急性期有明显的咳嗽、咳痰及痰量增多,缺氧发绀加重常为原发病加重的表现,注意观察神志、呼吸、心率、血压及心肺体征变化,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测心率、心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节律及血压的变化,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5咳嗽、咳痰对症护理(1)深呼吸和有效咳嗽:鼓励和指导病人进行有效咳嗽,指导病人每日2~4小时定时进行数次随意的深呼吸,在吸气终了屏气片刻后爆发性咳嗽,排出呼吸道内分泌物。(2)胸部叩击:五指并拢,呈空心掌叩击胸部,叩击从肺底到肺尖,肺外侧到内侧,叩击时间15~20min,每日2~3次,注意观察病人面色、呼吸、咳嗽、排痰情况。

2.6呼吸功能锻炼(1)腹式呼吸锻炼方法:患者取立位、坐位和仰卧位,做深呼吸,一手放于腹部,一手放于胸前,用鼻子吸气时尽力挺腹,用口呼气时腹部内陷,尽量将气呼出。吸气2秒,呼气4~6秒,吸气与呼气时间之比1:2或1:3。(2)缩唇呼吸锻炼方法:通过缩唇形成的微弱阻力来延长呼气时间,增加气道压力,延缓气道塌陷。[2]用鼻吸气,缩唇做吹口哨样缓慢呼气,自动调节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缩唇程度,每天3次,每次30分钟。以上两种锻炼方法达到提高潮气容积,减少无效腔,增加肺泡通气量,提高气道内压,防止小气道的过早闭合,增强肺泡换气,改善缺氧,缓解气促的症状。

2.7电话回访患者出院后护士每月一次电话回访,询问身体情况,告诉病人做到生活规律、预防感冒、避免受凉及与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接触,避免烟尘吸入,如天气良好多到户外活动,提高呼吸肌力量,改善呼吸。

3小结

矽肺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到生命健康。早期预防并采取有效地治疗和护理,可改善患者的预后,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是矽肺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好转的有效措施。护理人员应加强相关知识学习,更好地为临床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呼吸系统疾病病人护理篇2

【关键词】穴位贴敷法;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5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62-02

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高,病程较长,很多都是慢性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大[1]。尤其在老年群体中,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已经成为多发病和常见病,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因此,要积极采取措施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进行治疗。穴位贴敷法是中医上一种重要的疗法,操作简单,疗效显著,可用来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文章对110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采用穴位贴敷法治疗和护理的相关情况作了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选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110例进行研究,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54例。患者年龄最大为79岁,最小为16岁。疾病类型:慢性支气管炎45例,哮喘33例,过敏性鼻炎18例,肺气肿11例,慢性咽炎3例。本次所选病例排除有严重心肝肾疾病患者、过敏体质患者、糖尿病患者、处于疾病发作期患者、孕妇。

1.2治疗方法入选病例均用“冬病夏治”疗法,采用穴位贴敷法,自制药膏,主要成分为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将其研成粉末,然后用稀释的姜汁做成膏状,每次取2g,先将患者背部的汗液擦干,保持背部皮肤清洁,因为腧穴是内脏主要的经气输注之处,因此要对腧穴按摩数秒,当患者感到麻、酸、胀的时候,将药膏敷在患者双侧心俞、肺俞、膈俞上。贴敷时间为每年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连续治疗3年。

1.3护理方法①贴敷前护理:在穴位贴敷之前要向患者说明治疗的机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正确的操作方法,同时明确治疗中的注意事项,让患者了解在治疗中会出现局部热、麻痒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水泡,让患者对此有心理准备。②贴敷护理:在整个操作中医护人员要坚持无菌操作,对患者病情密切监视,尤其要防止患者受凉。对于老年慢性呼吸道系统疾病患者来说,他们的身体机能下降,耐药性较差,在贴敷中应该严格全面考虑这些因素。③贴敷后护理:药膏贴敷后患者局部会出现烧灼感,如烧灼感非常明显,直接取下药物即可,不需要进行特殊的处理。如贴敷部位烧灼感明显,出现水泡,要告知患者不能用手抓挠,小水泡切忌弄破,要让其自行吸收。当水泡直径过大,需要做特殊处理,首先要对局部消毒,然后采用无菌注射器将水泡中的渗液吸出,最后将止痒粉和湿润烧伤膏直接涂到上面,3-4d后痊愈。皮肤愈合后早期会有色素沉积,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色素会逐渐消退,不会留下瘢痕。④生活护理:在药膏贴敷过程中患者饮食应该以清淡为主,1个月内禁烟酒,禁止进食辛辣、生冷的食物。在贴敷4-6h内不宜洗澡,局部不用肥皂。患者要注意保暖,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预防感冒。

1.4疗效评价标准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在冬季仍有发作,但发作次数减少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未改善为无效。总的治疗有效率为显效率+有效率。

2结果

本组110例患者采用穴位贴敷法治疗,显效54例,有效48例,无效8例,总的治疗有效率为92.7%。8例治疗无效的患者主要是未坚持治疗。

3讨论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在冬季发病较多,主要与气候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多数患者症状冬重夏轻,这部分患者属于阳虚性体质[2]。因此,治疗时间应该以夏季为宜,需要通过春夏养阳,改善患者阳虚体质,让患者阳气充沛,恢复到健康状态。在本组研究中采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方法对患者相关穴位进行刺激,使患者经络畅通,气血调和。此种治疗方法与其他给药途径相比,减轻了患者的不良反应,降低了对患者肝脏以及胃肠道的刺激,药物作用能充分发挥[3]。贴敷时间选择在三伏天,主要是因为三伏天是1年的阳中阳,而午时是1天中的阳中阳,在这个时候人体的穴位毛孔充分张开,贴敷药膏后,药物会通过穴位、经络等渗透到体内,产生较强的作用。

在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过程中,护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优质的护理工作不仅能提高患者的配合度,而且能通过合理的饮食指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疾病诱发因素,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陶香梅.老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特点和护理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5):170-171.

呼吸系统疾病病人护理篇3

【关键词】呼吸内科;呼吸系统;护理干预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7.178

呼吸系统疾病是近年来高发的一种呼吸内科疾病,此病病程比较长,且发病患者年龄逐渐偏大,这使得临床护理容易存在安全隐患及护理风险。如果护理不当,难免会发生意外突发事件[1],为了进一步减少护理风险,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有必要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实施安全护理模式。选取2015年2~11月对本院呼吸内科收治的58例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住院患者实施安全护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2~11月本院呼吸内科收治的116例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0例,女56例;年龄64~83岁,平均年龄(73.4±2.7)岁;慢性支气管炎50例,支气管哮喘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2例,其他4例。将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8例。

1.2方法两组均采用相同的临床治疗方案。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率、心律等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指导患者科学饮食,加强心理护理。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安全护理干预措施:①加强医疗器械及药品质量的监管:对呼吸内科常见的医疗器械加强监管,对药品的质量进行监管,确保医疗器械使用安全及用药安全。②强化护理人员培训力度:通过讲座、专门培训等方式加强护理人员,尤其是新进护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其综合护理素质。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静脉注射技巧、胸腔引流技能、雾化吸入方法,风险事故应急方案等。③规范临床护理操作:指导护理人员正确掌握吸氧与吸痰等临床护理操作技能,进一步熟悉临床氧疗的注意事项、吸氧方式等。④优化护理环境:护理人员可在患者的病床醒目位置贴上警示标志,安置床档,防范意外事故的发生。对患者的病房实施定期消毒及通风,确保病房保持安静与整洁。⑤强化患者的安全教育: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定期实施安全教育,提高患者安全防护的意识[2]。⑥强化医护沟通和合作:医护人员要主动跟患者沟通,努力解决患者提出的各种合理诉求,调动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

1.3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估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4.8%(55/58),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79.3%(46/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干预后,研究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3.4%(2/58),对照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0.7%(12/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呼吸内科发生医疗纠纷的几率比较高,究其原因为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住院患者大部分是老年人,而老年患者的病情比较危重、病情发作突然、机体免疫力低下,存在一定的交流及沟通障碍,基础疾病也比较多,使用药物较复杂等[3],导致呼吸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工作相对繁琐,护理要求也相对较高,也容易出现医疗纠纷。为此,应该加强护理干预,尤其是安全护理,进而消除安全隐患,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临床上引发呼吸内科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如护理人员及患者的安全意识不够、护理管理制度不健全、医疗器械使用不当、医患之间缺乏沟通、护理人员护理技能缺乏、护理经验不足、应对护理风险事件的处置经验严重缺乏等[4-6]。为此,针对上述问题,作者实施安全护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4.8%(55/58),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79.3%(46/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呼吸内科实施安全护理模式,能够明显提升呼吸内科整体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有效控制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可在呼吸内科临床护理中选择使用。

参考文献

[1]姜慧芬,郑云仙.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中应用的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5):67-68.

[2]季双美.呼吸内科病房安全管理措施的应用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研究.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35(8):981-982.

[3]赵波,刘红梅.责任制整体护理在呼吸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应用的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3):71.

[4]刘爱英.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中的应用.吉林医学,2013,34(7):1356-1357.

[5]王一兰.呼吸内科患者安全护理方式的临床效果观察.吉林医学,2013,34(30):6356-6357.

呼吸系统疾病病人护理篇4

【关键词】orem自护模式;呼吸系统疾病;护理

美国护理学家D.e.orem提出的自护学说认为,自理是个人为维持生命健康和舒适而进行的自我照顾活动[1]。根据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护理人员通过三个护理系统:完全补偿系统、部分补偿系统和教育支持系统,以替代、协助、支持、指导的方法满足患者自理需要。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由于长期慢性疾病折磨,自理能力受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安于患者角色,有的甚至出现角色强化,传统的分级护理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我科采用orem自护模式制定护理措施,并采用分级护理作为对照,观察不同护理方式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0月我科收治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145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74例,其中男48例,女26例,年龄(56.2±16.3)岁;对照组71例,其中男45例,女26例,年龄(54.8±15.8)岁,分别为一级护理50例,二级护理21例。以上两组患者均神志清楚,有支配行为能力,经t检验,两组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资料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入院时,记录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疾病、护理级别,采用问卷调查法,入院2d内由专科护士进行aDL、SDSS测试,不加暗示,逐条阅读,记录患者1周内情况,出院时重复上述测量。

1.2.2护理系统的选择:患者完全不能进行自理活动,选择完全补偿系统;患者生活部分自理,护士与其共同承担自理需要,选择部分补偿系统;患者自理能力完全能满足自理需要,护士提供支持指导,选择教育支持系统。

1.2.3护理措施:①鼓励患者进行呼吸运动锻炼,指导有效咳嗽的正确方法,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体位引流、胸部叩击等,鼓励患者进行耐寒锻炼和呼吸功能锻炼,用冷水洗脸。②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场所,避免与呼吸道感染者接触。③吸烟者劝其戒烟。④合理膳食,加强营养,增强体质。⑤防止压疮发生,督促或协助定时变换体位,保持皮肤干燥、清洁。⑥观察痰液的性质、颜色、气味和量,采用吸入疗法、体位引流、胸部扣击等方法促进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1.2.4评价方法: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分值为14~56分,14分为完全自理,56分为丧失自理。社会功能量表(SDSS)有10项内容,无缺陷记0分,有缺陷记1分,严重缺陷记2分[2]。

1.2.5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两组患者住院前后aDL、SDSS量表得分情况比较表(x±s)

2结果

由表1可知,出院时实验组自理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照组认为自己有慢性疾病,需要别人照顾,不适合也不愿参加社会活动。

3讨论

orem自护模式作为重要的护理概念,对人、护理、健康、环境四个基本概念进行了独特的论述,从帮助人获得、恢复和提高自理能力的角度界定了护理专业的任务和领域,有助于提升护理专业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以及提高护士在恢复、维持和促进健康的地位[3]。护士根据患者所处的特定阶段和健康状况,通过采取不同的护理系统对患者进行帮助与照顾,使患者从被动接受治疗、护理转变为主动参与,并为其回归家庭、社会及提高生存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前,绝大多数老年人表示不需要护士提供更多的生活护理,反映了老年人对自我护理的需要。因此,护理计划的设计应以患者的需要、价值、意愿为基础,运用orem自理学说对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疾病认知、精神调护、合理营养、适当运动及出院指导,增强患者的主动参与意识,缩短了住院日期,融洽了医护患之间的关系,增加了患者对医院的信赖感,患者回归家庭后,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了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李武平,江会,苏春联.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教育探讨[J].护理研究,2002,16(8):447.

呼吸系统疾病病人护理篇5

【关键词】呼吸训练;护理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207―02

在临床呼吸科慢性疾病当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对人们的健康生活质量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因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时间较长,容易反复发作,对病人的身心健康造成较大的损害[1]。本文作者对我院呼吸科收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采用呼吸训练以及相关护理干预,其临床治疗效果显著,详见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取2011年3月-2012年7月在我院呼吸科收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实验组当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在32-70岁,平均岁数在51.34±11.32岁;对照组当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在30-73岁,平均岁数在52.26±12.56岁。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等相关方面经过统计学分析以后,两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1.2治疗方法

实验组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之上采用呼吸训练和相关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以及护理。

1.3护理方法

对病人进行呼吸肌训练,能够显著使病人的肺活量得以增加,进而使病人血液当中的含氧量得以显著提高,进而使患者住院治疗的时间明显减少,并且这种呼吸训练方法非常容易学会,同时还有非常好的效果。护士应该向病人进行正确的示范,而且协助病人来进行呼吸肌锻炼,使病人全部懂得运用这种呼吸训练方法为止,并向病人阐述只有长时间的坚持呼吸锻炼才能获得良好的恢复效果。

1.3.2心理护理

建立一个和谐的护患关系,给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进而使病人紧张情绪得到稳定,使病人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当病人有紧张、焦虑不安等相关不良情绪的时候,护士要将病人的注意力进行转移,并让病人采取一些室内运动,帮助病人改善其情绪,以及告诉患者病房的设施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噪音,让病人做好心理准备,以免因为仪器突然启动或者停止所引发的噪音对病人的心理和情绪的影响。同时护士应该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并向病人详细介绍成功治愈病例的经验,使患者能够建立一个战胜疾病的自信心。

1.3.3面罩护理

护士需要耐心对患者讲解面罩吸氧的治疗方法、其意义、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有效性,使病人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吸氧。并且将面罩调整到患者感觉最舒服的位置。在通气初期,让专业人员陪伴病人进行治疗,进而使病人的安全感得以保证[2]。引导病人有规律的进行呼吸,尽量和呼吸机的节奏相一致。

1.3.4饮食护理

让病人多食用高蛋白、高热量以及高纤维食物,并且食用容易消化的食物。在治疗过程当中,不要暴饮暴食以及饮用碳酸饮料,还有要给予患者进行微量元素和电解质的补充。

1.3.5不良反应护理

在患者进行面罩通气治疗时,必须要多饮水、漱口,并且指导病人在呼吸机送气时要避免张口,以免气流直接吸入气管当中,要及时清除病人呼吸道的分泌物,以免出现误吸对病人通气治疗造成影响。同时在治疗期间要将患者头部抬高,并采用胃动力药物进行治疗,以免出现误吸现象发生。

1.4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病人护理以后的通气功能(pao2、paCo2),以及病人的顺从性。

1.5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卡方检验,t检验,p

2结果

实验组病人的通气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病人(p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临床呼吸科当中是一种普遍的疾病,得病人数非常多,其死亡率非常高。因为这种疾病较为迟缓的开始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健康质量带来了不良影响。CopD病人在发生疾病以后,虽然经过临床治疗以后有一定的缓解,但病人的肺功能依然存在恶化的现象,因为老年患者居多,其抵抗外界各种有害物质和自身免疫力系统能力明显降低,造成病人久治不愈,并且会产生其相关并发症[3]。由于病情反复发作和久治不愈给病人的治疗费用和精神上的压力带来了重大影响。文本试验分析表明,实验组的戒除香烟、进行呼吸肌锻炼、长期氧气治疗等相关显著优于对照组。进行呼吸肌锻炼可以有效的改善病人的的肺部功能,但是因为长时间的治疗以及顺从性较差,所以,只能通过一些相关护理方法,提升病人的顺从性,进而使病人能够更好的坚持呼吸肌锻炼,减少病人的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有效的呼吸肌锻炼能够显著改善病人的顺从性,使之形成一个显著的循环。

参考文献:

[1]郭霞.呼吸训练及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4):369.

呼吸系统疾病病人护理篇6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呼吸内科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辽宁省鞍山市长大医院收治的60例呼吸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掌握情况、康复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对疾病的掌握度和康复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呼吸内科实行优质护理既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掌握度,促使其早日康复,又能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

优质护理;呼吸内科;应用价值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医学护理学也在逐步完善,其原则是以患者为中心,护理人员应顾及患者感受,尽可能地满足其需求。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对基础护理工作进行强化改进,落实护理责任制,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1-2]。据资料显示,目前大部分医院均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使护理工作真正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以提高医院的护理水平[3-4]。优质护理服务具有较高安全性、合理性和科学性,能有效控制不良反应发生[5]。本研究就优质护理在呼吸内科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呼吸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0~71岁,平均(41.2±1.5)岁;观察组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9~72岁,平均(42.1±1.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应将病室内温度控制在20℃左右,保持空气清新,护理人员应及时清除患者鼻腔及口腔内异物,嘱其睡觉时保持侧卧位,经常翻身,使痰液引流通畅。呼吸内科患者应注意口腔卫生,饭前饭后应用淡盐水漱口,睡前刷牙,保持口腔清洁,并戒烟。护理人员应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变化,出现异常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具体如下。

1.2.1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耐心、和善地对待患者,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互患关系,使其能够对护理人员敞开心扉,主动倾诉。护理人员应时刻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患者进行心理教育,使其保持愉快、积极的心态。

1.2.2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

护士长每日应随机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考察,并对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加以探讨,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1.2.3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应定期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宣教,使患者掌握疾病防治基本知识,提高自我疾病防范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1.2.4改进排班方式

通过改进排班方式,确保护理人员精神状态。如果护理人员因过度疲劳而出现睡眠不足、精神不佳等状态,易造成工作失误。保证护理人员的精神状态不仅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又能使其发挥自身的护理优势,精神饱满地工作,心情愉悦地对待患者。

1.2.5环境护理

应为患者营造人性化环境,使患者感受到家的温暖与温馨。对于呼吸内科患者,应在其床头安置供氧器、呼叫器及中心吸引装置。

1.2.6生活护理

护理人员应于每日清晨对患者床铺进行整理,必要时还需协助患者洗漱、饮食,并指导其进行适当活动,定时对患者情况进行询问了解。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掌握情况、康复情况及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疾病掌握情况、康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对自身疾病了解28例,疾病掌握度为93.3%,经护理后康复27例,康复率为90.0%;对照组患者中,对自身疾病了解21例,疾病掌握度为70.0%,经护理后康复21例,康复率为70.0%;观察组患者对疾病的掌握度和康复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呼吸内科开展优质护理能够增强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进而提高医疗质量[6]。而且,呼吸内科中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肺炎、慢性咳嗽、支气管炎等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居多,通过对相关疾病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可使其生活方式得以改变,病情得到缓解,进而提高生命质量[7-8]。在优质护理中,护理人员会积极引导患者,使其能够规范自身习惯及行为,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9]。此外,通过优质护理,还可以提高我院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对护理人员进行垂直管理体制下的新型绩效分配模式,能够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既对护理人员有激励作用,使其能够多劳多得,又能使人力资源得以合理分配,在医院内能够形成良好的管理体系,既可以使患者享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又可以对医院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优质护理服务离不开前瞻性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通过建立前瞻性质量控制体系能够使护理质量持续提高。前瞻性质量控制体系就是将质量控制转移至患者身上,对患者进行宣教培训,扩大护理人员服务范围。由护理人员对每一例出院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延伸护理范围,使患者能够将问题及时反馈给护理人员。前瞻性质量控制体系通过实践证明了其实施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及水平。通过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对于患者来说,既掌握了相关疾病知识,又使其享受到优质服务,有利于其快速痊愈;对护理人员来说,实施优质护理,既人性化,实现了公平公正,使其能积极地投入工作,又能巩固护理人员的基础知识,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对疾病的掌握度和康复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在呼吸内科实行优质护理既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掌握度,促使其早日康复,又能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史孪瑛单位:辽宁省鞍山市长大医院

参考文献

[1]王孟.护理干预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3(21):2009-2010.

[2]赵波,刘红梅.责任制整体护理在呼吸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3):71-73.

[3]武红,甄洁玉.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8(4):128-129.

[4]陆永秀,黄志强.睡眠护理对呼吸内科患者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4(4):877-878.

[5]刘淑霞.优质护理服务在呼吸内科的实践与应用[J].医学信息,2013,26(1):189-190.

[6]黄秀华,王芳,梁凤英.优质护理服务在呼吸内科的实践与效果评价[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0):7509-7510.

[7]陈心容,何剑.落实优质护理提高呼吸内科护理质量[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2,19(4):148-149.

呼吸系统疾病病人护理篇7

【关键词】肺炎;老年;临床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8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033-02

老年肺炎是指60岁以上(或65岁)患者所患肺炎[1],这种肺炎无论在感染学、呼吸道感染学、老年学,还是在预后上,都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据我国卫生部近些年公布的十大死因呼吸系统感染在我国农村一直稳居首位,在城市占第四位老年肺炎在感染疾患分类中占46.3%,也占首位[1],足见其重要,也可见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危险性更大。近年来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高,而老年人因形态、生理、生化改变都导致老年人患病机会增加。老年人一旦感染肺炎疾病进展快,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因此对老年肺炎的治疗、观察和护理至关重要。

1临床特点

老年肺炎有明显的几大特点:①基础疾病多,且严重,难于治愈,免疫功能下降。随着年龄增长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脑血管疾病增多,还有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老年痴呆、恶性肿瘤等。老年肺炎中相当一部分是因误吸引起,本组有21例患者是由于误吸导致肺炎发生。②临床症状不典型,得到及时就诊的少。老年人体质虚弱,呼吸系统反射活动减弱,因此肺炎临床症状不典型[2],呼吸疾患特有症状不明显,而其他系统症状,如意识障碍、腹部症状反而明显,以致误诊。本组有9例患者仅表现为乏力、纳差、腹胀而无明显咳嗽咳痰,出现高热的1例,意识障碍1例,③病情进展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治疗的时效性差,机体恢复慢,本组1例病人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2治疗与护理

2.1治疗:老年肺炎的治疗需要争分夺秒,全面仔细地观察病情,防止从单纯肺炎转向呼吸衰竭、全身炎症综合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

2.1.1抗生素选择有效抗生素是关键,首先要分清患者是Cap还是Hap,结合本院今年使用的抗生素状况及病原菌培养结果来选用抗生素,对重病例使用广谱抗菌素。

2.1.2皮质激素皮质激素的抗炎、抗毒素、抗渗出、抗氧化等作用对治疗肺炎是有利的,根据4条使用激素的标准[1]即①肺炎发病4日内;②pao2<8.0Kpa;③广谱抗生素足量;④观察疗效如不满意则不必超过7日。此外,皮质激素具有排钾作用,老年人肾功能减退,易引起低钾血症,而补钾不慎又极易导致高钾血症[4],使用皮质激素期间予血钾监测,心电监护,严密观察血钾情况,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

2.1.3保护重要脏器、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保护机体各脏器的功能在老年肺炎治疗中很重要,不仅肺脏,其他脏器随年龄增加也有各种各样的衰退,无论是疾病本身,还是医源性的都要时刻保护各脏器的功能。

2.2护理:

2.2.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给予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心率、心律、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老年病人尤应注意观察神志、精神状况,观察电解质及血气分析,加强巡视,及时记录。注意并发症的观察,发现患者意识、神志呼吸节律改变是病情危重的表现,须立即救治,本组有2例出现意识障碍,血气分析报告:动脉血氧分压(pao2)50~53mmHg,二氧化碳分压(paCo2)80~100mmHg,pH10~7.30,提示是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Ⅱ型呼衰,及时的使用呼吸机(临床上不一定都选择这种模式。)辅助通气治疗后,病情改善。

2.2.2保持呼吸道通畅老年病人尤其是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和老年痴呆的病人,咳嗽反射减弱,不能有效排痰,常有气道分泌物的潴留,给予翻身拍背,指导患者深呼吸及2步咳痰法训练,协助病人取坐位或半坐卧位,胸前抱一软枕,平静呼吸数次后深吸气末屏住呼吸10秒钟,接着用力咳嗽,将气道深部的痰咳出。鼓励患者自行咳痰,以减少负压吸痰引起的不适与并发症。给予雾化吸入时指导病人深吸气,使雾化药液可达气管黏膜。

2.2.3及时采取痰液标本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留取标本前指导和协助病人漱口,拍背促进排痰,痰标本留取后及时送检,对不能有效配合留取痰标本的痴呆病人采用气道内吸痰的方式留取,将吸引器连吸引管,在吸引管与吸痰管之间连接一个“双耳”试管,由两人配合操作留取痰液。

2.2.4呼吸衰竭的病人按医嘱尽早行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比如使用双水平正压通气可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减少气道插管的机率[5]。上机前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紧张心理,取得病人的配合,按医嘱合理调节呼吸机参数,吸气末(ipap)10cmH2o,呼气末压(epap)5cmH2o,吸氧流量(Fio2)40~60%,注意观察呼吸机的运转情况及病人的病情变化,指导病人闭唇呼吸,监测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血氧饱和度(Sao2),根据血气分析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注意观察使用呼吸机的并发症,观察有无胃肠胀气、排痰困难,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上机期间密切关察患者排痰情况,发现痰液多及时脱机排痰,脱机期间改鼻导管吸氧(5L/分),防止脱机低氧血症发生。

2.2.5心理护理对老年人的心理治疗和生活信心的鼓励是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老年病人患病后容易产生焦虑、悲观、恐惧、孤独等负面心理,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关心体谅病人,多与病人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各项操作前耐心做好解释,是病人有安全感。有研究表明,焦虑与家庭内支持、家庭外支持呈明显正相关[6]。鼓励亲友按时探望,允许家属陪护,给病人心理支持,减轻孤独感,使其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早日康复。

2.2.6营养支持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鼓励病人进食,心肺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多饮水,有利于排痰。进食呛咳的病人,进食时取高半卧位或坐位,进食速度宜慢,以免呛咳引起误吸加重病情。对容易误吸的脑中风后及痴呆的患者留置鼻胃管,给予鼻饲高能流质,满足机体营养需求。使用呼吸机时合理安排上机与进食时间,保证营养供给。

2.2.7健康教育重点是预防,根据调查每年冬春季是老年肺炎的高发时期,外出时要注意保暖,加强体育锻炼,做些力所能及的运动,如深呼吸,太极拳。散步,慢跑等运动,增强体质,保持居室空气清新,不到人群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及时就诊,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3体会

老年肺炎有其疾病特点,典型肺炎症状不明显、就诊迟,疾病变化快,并发症多、预后差。治疗中除严密监护、及时治疗外,及时的采取痰液标本至关重要,根据病原菌使用抗生素是有效控制感染的关键,此外,营养支持和心理护理是促进疾病康复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张金铭.呼吸系统疑难病和罕少病.天京.天京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4,4:44-47

[2]冯炜.老年肺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体会.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2):97

[3]朱晓梅.浅谈老年人合理用药.中外医疗,2009,28(3):95

[4]王怀良.老年人药物治疗应注意的问题.中国社区医师,2002,8(23):20-21

[5]徐国建,彭丽萍,吕晓红等.双水平正气道压通气治疗老年肺炎并发肺水肿疗效观察.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3(2):347-349

呼吸系统疾病病人护理篇8

【关键词】老年患者;呼吸内科感染;预防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40-0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患者选择呼吸内科收治的老年患者,女患者76人,男患者90人,共166人。所有的老年患者中,患病最长时间为20年,最短病患是2年。166例患者中都有不同的病症,其中12例不稳定性的发生心绞痛,45例Ⅱ型糖尿病,56例患者有哮喘,22例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还有31人患有高血压。

1.2方法我们对在医院治疗的166位老年患者的全部资料进行分析,分析老年患者感染的原因,并针对感染的情况进行详细的分类,并对感染的原因采取预防措施。

2结果

2.1统计下面表格是166位老年患者感染情况分析表。从表1中不难发现,泌尿系统感染的情况最少,呼吸系统感染和消化系统感染的情况最多。

2.2病原菌的种类主要有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及真菌等。

2.3感染因素分析环境因素。首先机械通气等医源性的治疗使老年患者的气道保护免疫力降低,真菌感染几率增加。其次老年患者家属及其它人员的探视,病房内空气污染加重。医院中病原菌原本就多,护士护理时操作步骤不规范,等都是引发呼吸道感染的因素。

心理因素。多数呼吸内科老年患者感染后,会出现胸闷,胸痛,咳血,咳嗽及咳痰等症状,增加了其痛苦。此外长时间的病程使患者心理极易产生紧张,烦躁不安,抑郁,恐惧及焦虑等负性情绪。其中生活无法自理的部分患者抑郁心理更为严重。在上述诸类消极情绪影响下,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从而影响预后的效果,临床治愈率降低,感染几率增加。

生理因素。呼吸内科感染的老年患者,多为年龄大,且并存有多种糖尿病,高血压,哮喘等基础性疾病,病程长,发作频,致使真菌入侵下呼吸道,感染肺部。研究资料调查显示,呼吸内科患者的上呼吸道带真菌者高达20%。

3讨论

老年呼吸内科感染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不仅严重影响了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也对其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究其原因,与心理、生理、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

老年患者由于生理性衰退,机体各组织、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均较青壮年下降,自身免疫力低下,呼吸系统对外界致病因素的防御能力减弱。大部分老年患者均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性疾病,进一步增加了老年患者对感染的易感性,为病原微生物的种植提供了机会。老年患者病情迁延、易复发,对于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与青壮年患者不同,大部分老年患者均有广谱抗生素应用史,抗生素的不合理用药使耐药菌株形成,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由于老年患者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在治疗过程中常需要进行侵入性操作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和治疗。侵入性操作增加了与致病微生物的接触,使感染的风险大大上升。

呼吸内科是感染性科室,患者多为肺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各种病原微生物相对较多,且种类复杂,同一病房内的患者可通过飞沫传播病原微生物,反复感染的发生率较高。

本组研究通过分析166例患者感染的因素,体会如下:①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对呼吸内科老年患者诊治时,应勤洗手,避免细菌传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以防侵袭性操作引发的感染。多数老年患者病程长,发作频繁,心理承受能力极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多与其进行交流沟通,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②严禁滥用药物,严格管理抗菌素的应用。35%的感染发生率与抗菌素的过度使用有关。为此在为患者治疗过程中,应规范应用抗生素,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范围及使用量。尽可能缩短抗生素使用时间,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增强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或防止感染发生率。③加强呼吸内科管理。对呼吸内科医护人员进行管理制度培训,加强、完善其管理工作。做好消毒、隔离工作,病房内经常通风,定期消毒。告知患者及家属严格遵守医院陪护制度,尽可能减少探视时间。

针对感染因素,在今后对呼吸内科老年患者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感染的预防,维持病房内适宜的温湿度,经常自然通风,定期采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地面、台面等采用消毒剂擦洗。将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患者隔离,对感染性患者的分泌物妥善处理。积极治疗基础性疾病,增强机体免疫力,加强全身支持。接触患者、实施侵入性操作前后严格执行手卫生,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抗感染治疗时注意每日观察患者痰液性状和量,结合临床检查结果正确判断感染类型、严重程度等情况。

综上所述,医院感染由诸多因素引起。对于呼吸系统感染的老年患者,应加强管理,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对症治疗,严格控制抗菌素用量,合理用药。对患者因疾病出现的不良情绪进行适当干预,使其以最佳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感染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张秀芳,李亚娜,王九红.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15):3606-3608.

呼吸系统疾病病人护理篇9

[关键词]无创正压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护理

[中图分类号]R56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13)09(c)-0101-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内科常见疾病,患者以呼吸困难、咳嗽、咳痰、憋闷、气喘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常呈进行性加重,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的呼吸功能明显下降,最终演变为呼吸衰竭,其中以Ⅱ型呼吸衰竭最常见[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无创正压通气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本方法安全有效,但其有效性与护理人员的操作经验与密切观察息息相关。近年来,本院呼吸内科针对本病患者采取了规范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0月~2012年12月本院呼吸内科住院部接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患者96例,其中,男65例,女31例;年龄48~85岁,平均(68.4±3.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并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衰竭,pao2均50mmHg。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对照组4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氧流量为1~2L/min,每天持续时间不少于15h[2]。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采用规范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给氧方式的选择及护理护理人员要加强对呼吸机使用方法和技巧的培训,并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呼吸机。首先嘱患者取舒适位,以半卧位或坐位为宜,为患者选取并佩戴合适的面罩,检查松紧度,防止过紧引起患者不适或过松导致漏气。合理配置并调整呼吸参数,嘱患者适应5min左右,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给氧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动脉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使动脉血氧饱和度保持在90%以上[4]。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给氧时一定要注意持续低流量给氧,因为此类患者的呼吸状态主要依靠低氧血症对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来维持[3],若给氧浓度过高,血氧浓度迅速上升,低氧对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的刺激迅速下降,可使患者的呼吸受到抑制,通气功能状况恶化,严重者甚至昏迷或死亡。另外,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用鼻吸气嘴呼气的方式保持呼吸均匀,吸氧的同时进行缩唇呼吸,使肺内气体缓慢均匀地呼出,最大程度地减少肺内残气量,保证有效通气量,改善通气状态[5]。

1.2.2呼吸道护理嘱患者定时咳嗽咳痰,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每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1次,并拍打其背部,促进痰液排出[6]。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呼吸道湿润以利于痰液排出。对咳痰困难者可给予吸痰器、祛痰药物或雾化吸入促进咳痰。及时观察患者咳痰的色、量、质的变化,如痰液黄稠或有血丝应及时告知主治医师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2.3生命体征监测及并发症护理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是否清醒,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无创正压通气因给氧量大、持续时间长、气体干燥,患者多有口舌干燥感,应嘱患者多饮水,并保持口腔清洁。部分患者应用呼吸机时张口呼吸,致使消化道吸入大量气体,导致胃肠胀气[7],护理人员应及时指导患者用鼻吸气嘴呼气,同时嘱家属或患者自行按摩腹部,促进气体排出,必要时给予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呼吸机的面罩较重,长时间使用会压迫面部,可在受压部位垫纱布以减轻压迫,压迫部位皮肤受损者给予护肤霜酌情处理。吸入性肺炎是最严重的并发症,虽然发生率较低但致死率较高,多因患者误吸入呼吸道分泌物或胃容物所致[8]。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的观察,督促患者多排痰,对痰量较大及排痰困难者应及时给予吸痰器协助排痰。

1.2.4心理护理有效的心理护理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心理护理应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解决患者的疑惑,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慌,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争取患者的全力配合。

1.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及治疗后72h的心率、呼吸频率及动脉血气分析变化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24h的心率、呼吸频率、pao2及paCo2较治疗前有所改善,72h后观察指标进一步改善。治疗后24、72h观察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可改善患者肺组织通气状态,提高血氧分压,降低血二氧化碳分压,缓解患者病情,且操作简便,费用低廉,是治疗本病重要的辅助措施之一[9]。本院呼吸内科采用无创正压通气辅以规范护理措施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治疗24h后患者的症状即得到有效改善,72h后各项观察指标进一步好转,与一般护理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效地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莉.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的护理体会[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0,13(4):444-445.

[2]王仁霞,孙敏,王华.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7,2(11):120-122.

[3]王春兰,仇中叶.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54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1):176-177.

[4]陈玉玲,邵华军,张文辉,等.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呼吸衰竭的治疗[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5,25(12):893-895.

[5]李青,东燕,赵婷.无创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7):78-79.

[6]张伟兵,田欣燕,张慧,等.无创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治疗中的价值[J].中国危重病急救学,2008,20(10):601-603.

[7]蓝伟锋.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1):18-19.

[8]韩仰光.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12,21(9):646-648.

呼吸系统疾病病人护理篇10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院内感染;临床分析

院内感染指的是住院的患者在入院前无感染或只存在潜伏感染,在医院内部获得的感染[1]。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院内感染所占比例较高,严重影响医疗安全和患者的健康[2]。因此,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对于院内感染的预防尤为重要。为更好的对院内感染进行有效控制,提升医疗水平,现将我院呼吸科收治的60例发生院内感染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感染发生的部位、原因和处理方法,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呼吸内科于2014年1月~2014年6月间收集到的60例发生院内感染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入院前均无明显感染现象。其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范围为23-78岁,平均年龄为60.3岁。患者的住院天数为9-27天,平均住院天数为15.2天。

1.2方法

对上述收集到的呼吸系统发生院内感染的病例,对感染的发生部位、导致患者感染的致病体以及感染发生后所采取的对应措施等进行总结和分析。

2结果

2.1感染发生的部位

对院内感染患者的感染发生部位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呼吸道发生感染的比例最高,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

表1.感染发生的部位

感染部位

例数

比例(%)

上呼吸道

13

21.67

下呼吸道

26

43.33

胃肠道

9

15.0

泌尿系统

5

8.33

其他部位

7

11.67

2.2导致感染的致病体

获取感染样本,进行致病体的鉴定和检测,对鉴定结果进行统计,发现引发感染比例最高的致病体为假单胞菌,其次为大肠杆菌。具体结果见表2。

表2.引发感染的致病体

致病体种类

例数

比例(%)

假单胞菌

21

35.0

大肠杆菌

12

20.0

不动杆菌

8

13.33

变形杆菌

7

11.67

金黄色葡萄球菌

5

8.33

真菌

2

3.33

其他

5

8.33

3讨论

3.1院内感染患者的男女比例和年龄分布

根据我们的统计,呼吸科发生院内感染患者中,男性患者为41名远多于女性的19例,可见院内感染的发生与性别存在一定相关性,男性患者的比例较高。

而在收集到的60个感染病例中,年轻患者和中老年患者均有,年龄最小的患者为23岁,最大为76岁。对年龄分布进行的进一步分析发现,院内感染患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中老年,分析原因可能是中老年患者的体质较年轻人差,各项身体机能和免疫系统抵抗病原入侵的能力均下降,更易发生感染。

3.2感染发生的部位

对患者感染的发生部位进行分析,发现主要的发生部位是上呼吸道、下呼吸道、胃肠道以及泌尿系统,上述部位均是感染的易发部位,对于感染的有针对性预防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3.3导致感染的致病体

对引发感染的致病体进行鉴定的结果显示,导致呼吸科患者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为假单胞菌,其次为大肠杆菌,绝大部分为细菌类致病菌,其他的还包括少部分的真菌以及支原体和衣原体等。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得部分细菌产生抗药性[3],不利于抗感染治疗,也提示医务人员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更加谨慎和合理,尽可能减少细菌抗药性的产生。

3.4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分析

导致呼吸科患者产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包括患者的原因、护理原因、环境因素以及抗生素的使用情况等[4]。其中,呼吸科的住院患者年龄偏大,免疫力低下,更易遭受致病菌的感染。部分院内感染的发生与医护人员的预防经验不足以及操作不够规范有关,有时甚至出现交叉感染。此外,住院环境也与院内感染的发生有关,呼吸科疾病多由细菌感染引起,未感染的呼吸科患者在住院后,可能从环境中获得由其他患者产生的感染源而导致感染。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也会加重院内感染的发生。

3.5预防院内感染的对应措施

呼吸疾病的患者是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因此,在患者入院后,应对其各项生理指标进行实时的监控,一旦出现异常或者发生感染,立即采取相应的抗感染措施,同时增加患者的户外活动时间,呼吸新鲜空气。

为有效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加强对医护人员进行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培训十分重要,提高相关人员的应变能力,让其能充分掌握院内感染的理论知识,在感染发生时可及时采取措施。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对于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至关重要。

此外,住院环境的优化对于院内感染的控制也十分重要。医疗用品应进行严格的消毒,谨慎处理医疗废品,切断呼吸科院内感染的传播途径,对病房进行必要的通风,减少致病菌的存在。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时消毒,避免患者之间交叉感染。

对院内感染的控制能力是衡量一个科室的管理水平和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5]。在临床的治疗过程中,如果院内感染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将直接影响患者的健康,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痛苦。而呼吸科是院内感染高发的科室,对院内感染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院内感染可由多种致病体导致在多个部位发生,引发感染的因素也是多样的。为有效控制和预防院内感染,医护人员应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对患者的监护,改善住院环境,并合理使用抗生素。

【参考文献】[1]盖显英,王成玉,黄英华,等.全面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4,14(11):1265-1267.

[2]李善华,涂明利.呼吸科疾病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9,28(3):295-296.

[3]王思国.消化内科患者院内感染的管理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15(9):295-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