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运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7:39

科技创新与运用篇1

除了政府的农业科技推广之外,日本民间机构日本农协更是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的主力军。1947年日本颁布了《农业协同组合法》,次年在该法的指导下成立了“日本农业协同组合”(简称日本农协)。日本农户90%以上参加了农协,农协在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方面起到了政府农业科技推广组织无法比拟的作用。《农业协同组合法》规定农协“要为组合成员提供农业经营和技术指导服务”以及“提供农村生活与文件事业改善”,还规定营农指导体系的相关收费,这些规定构成了日本农协营农指导事业的指导思想。营农指导员通过家庭访问、举办讲习会、现场指导和专门咨询等形式,为组合成员或部分农民提供服务,以达到农业技术提高和生活改善的目的。经过60多年的发展,农协的营农指导队伍不断扩大,在农业组织培育。新技术和新品种引入、农业机械化推广、产地联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农业科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日本是一个教育强国,其高等教育水平在世界位于前列。日本各高校对农业相关学科专业也十分重视。据统计,2000年日本4年制本科大学有604所,其中,国立大学99所,公立大学61所,私立大学444所。设有农学部的大学有52所,含农学类学部60个。

进入21世纪,日本大学的农学教育逐步向多学科、跨门类、综合型学科发展,其高校农学专业教育具有以下特点:一要求学生在学习之前先到学校农场和农户劳动,边实践边学习农业技术、经营、管理等知识;二要求学生住进专门的集体宿舍(注:日本绝大部分大学都没有集体宿舍,学生往往在学校附近租房居住),目的是加深友谊,培养合作精神,相互鼓励,逐步使学生关心和热爱农业;三教师来源主要是是农业推广机构的改良普及员、农业试验场职员,教学内容与当地推广的技术,社区农业、经济紧密结合;教师要始终通过实践起到表率作用。

除了大学之外,日本还要农业职业学校434所,其培养方式为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及学会种植、养殖等基本技能,又能熟练地掌握农业生产经营和流通相关知识。政府还在全国各地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短训班,向青年农民传授科学技术知识。日本农业中科技贡献率高达70%,正是有赖于日本农业高效的科研成果与农业科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二、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人多地少,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和8亿农民的增收问题始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农业科技发展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在今后一段较长的时间,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均有重要作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颁布显示了中国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建设相关体系的决心,也坚定了各级农业科技从业人员的信心。在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与相关服务体系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模式逐渐清晰的当今,借鉴邻国日本先进经验与做法有一定意义。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农业科研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政府必须在农业科研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正如前文第二部分提及,日本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的经费几乎100%来自国家政府,公立农业科研机构经费90%以上来自当地政府,因此日本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农业科研体系。近年来虽然中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有所提高,但是与国外农业科研投资仍有很大差距。国家应该切实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针对农业科研公益性强的特点,为农业科研项目提供稳定和充足的经费,并有计划地为科研单位配备先进和急需的设备,帮助农业科研工作者改善工作条件,同时保障农业科研工作者的生活待遇,使农业科研工作者能够免除后顾之忧,集中精力进行农业科研攻关,提高工作效率和科研水平。为了进一步增加农业科研投资强度、改善科研条件,在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科研投入的同时,也要积极鼓励相关涉农企业增加对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积极发挥市场需求、社会需求对农业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农业科研单位应开拓创新,促成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转换。

2、调动社会力量,构建全方位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民间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一道共同为农民提供服务。在日本的农业科技体系中,以日本农协为代表的民间机构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指导中发挥积极作用,为农户提供从生产到销售的一体化服务。中国民间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要在基层很好的发挥效力,就必须积极取经日本农协,按“群众自愿,民间主导”的原则鼓励农民加入各种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使农民能通过所参加的农民合作组织得到农业科技信息,有效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的效率。同时政府要制订各种法律及相关政策,积极引导并扶持民间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良性发展。政府和民间要共同创造条件,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积极构建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的全方位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

科技创新与运用篇2

关键词:体育科技创新科技异化体育文化体育道德

引言

21世纪是一个科技创新引导的世纪。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要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其中包括体育科技创新。我国体育要在如今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求进步与发展也必须走创新的道路,而且必须把体育科技创新和体育科技普及同等重视,任何偏废都不利于体育的发展。所谓体育科技创新,它特指与体育科学技术发展相关的创造性活动,包括体育科学知识的生产,体育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体育新技术成果的引进与本土化,以及体育成果推广等等。

1.体育科技创新必须具备的品性

1.1体育科技创新应具有远见性和深见性

人们对人体的认识有一个艰难的过程。人类对自身自然的探求从未停止过,它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开始,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从古到今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古代“天人相应”的“小宇宙”人体观;近代“人是机器”的机械论人体观;现代“辨证综合”的人体观。从这个艰难的历史发展过程可以折射出体育科技的发展轨迹,没有体育科技的发展就没有对人的进一步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在当前世界新技术革命新形势下,体育科学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宽,研究的问题越来越深。体育现代化和体育理论科学化,体育目标手段和体系的现代化都是体育科技不断发展创新的结果。体育作为关于人的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人的日益重视,体育的科研机构在迅速增多,体育科研人才科研投机将会呈加速发展的趋势。可以断定,随着现代高科技的突破性发展及其在体育上的综合运用,体育科学研究将会呈加速发展的趋势。当前的种种迹象也向我们昭示了这一发展趋势:体育科研规模日益扩大;多学科综合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优势明显,只有学科协同研究才有可能解决整体性问题。

1.2体育科技创新还应具有开放性

国际科研交流的日益频繁;大众体育异军突起,体育科研丛正在形成,体育产业化日益明显,在这一背景下体育科学研究正在朝有序化方向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开放的创新就没有更具优势的发展,体育创新更是如此。体育科技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和未来。体育的创新核心表现在体育科学技术的创新,这可以从体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得到体现。现代化体育能促进人的现代化,未来的体育将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未来体育是进一步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力量。

2.体育科技创新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2.1体育科技创新必须解决科技异化的问题

谈到体育与体育科技创新不能不谈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与科技异化的问题。在二十世纪下半叶科技异化逐渐成为哲学家们,尤其是技术哲学家们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在19世纪末期科技异化还没有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观念之前就有人开始针对其存在采取了积极的消除行为――法国教育家皮埃尔・德・顾拜旦立志借助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消除社会上存在的种种技术异化现象,如技术导致人主体地位缺失、人际关系冷漠、社会丑恶现象丛生、社会道德水平下降、人类生存环境恶化、战争阴影加剧等现象,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沉思。然而顾拜旦并没有从理性的高度对技术现象的发生与存在机理等学术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与论证,为了获得自身存在与发展的机会,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逐渐引进了现代技术来推动自身的发展,如今技术已成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核心动力,这样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科技异化现象,如科技的强大作用使人的主体地位缺失,公平竞争精神受到破坏,人们的健康受到损害等异化现象。在如何消除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所发生的技术异化现象,最佳的途径是进行体育科技的不断改革与创新,使理想与技术达到一种和谐的发展。科技异化的最终因素恰恰是人本身,因而体育科技创新要与人文主义很好地结合,才能真正使体育科技创新成为体育运动发展的新动力。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性,体育科技创新离开人本主义很容易走上异化的道路。

现在我们倡导的“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是以促进人的和谐健康发展为前提的。如何实现这一理念,科技的创新起着主导的作用。科技的发展已渗透到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体育离开“科技”是无法顺利实现“人文”和“绿色”的。高科技的运转已是奥运最基本的因素,科技的较量已全面体现在奥运的运作上。比如现代科学技术使奥运会上使用的体育器材和设备不断更新,以此不断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奥运会建立了越来越发达的信息服务系统。毋庸置疑,体育科技创新搞得越好体育也必将为我们带来越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奥运会之外的其他领域的科技异化现象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也必须得到遏制,才能使整个体育走上健康的发展之路。

2.2体育科技创新必须解决与体育文化建设的互动问题

在我国,一般认为体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的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是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制约,也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而狭义的体育则是指通过身体活动,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它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主要方面。无论广义的体育还是狭义的体育,其核心便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类发展而服务。必须紧紧抓住它的核心来进行体育科技创新,否则便会使体育走上一条畸形的发展道路,乃至走向倒退。人类要求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在科技日益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处理好体育科技创新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使人得到和谐健康发展,这是体育科技创新必须解决的先决问题,其中体育文化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所谓体育文化主要指社会特有和嗣承的体育观念模式、体育价值模式、体育行为模式和体育制度模式,既包括体育价值观、体育态度、体育信念、体育行为规范和人们普遍持有的体育见解等等,也包括与之相适应的体育社会制度和体育体制等等。要“用体育创新中国”,要“使体育文化成为企业的另一种推动力”等等都离不开体育科技创新。必须依靠体育科技创新来带动体育创新文化建设,必须摒弃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改革科研管理制度,不断形成以创新为主导的价值观和有利于创造力的思维品格。有了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又能促进体育科技创新发展,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

2.3体育科技创新必须重视体育人才的培养

体育人才的培养包括体育科学人才和体育技术人才的培养。体育人才是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量优秀体育文化人的培养能极大推进体育科技的创新与进步。遵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发展体育事业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体育科技工作必须面向体育实践的方针,不断提高体育的科技含量。未来是人才竞争的社会,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一批中青年科技人才和学术带头人对体育科技创新有着关键的作用。

3.体育科技创新必须重视体育道德建设

道德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方式。体育科技创新没有道德的激励与保障便失去了创新的真正意义,甚至走上穷途末路。体育是和谐社会伦理道德构建的天然要素,是整个社会价值目标的基本文化价值资源,体育科技创新必须反对和杜绝伪创新。伪创新改头换面严重糟蹋科技创新。体育科技创新还必须防止科技负面因素的发展。比如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正当运用,导致科学技术昌明的同时,却带来了兴奋剂这一“毒瘤”的泛滥。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揭露出有的运动员依靠服用兴奋剂来提高成绩时起,短短的几十年,兴奋剂问题已成为体育界的头号敌人。兴奋剂研制和药检术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花样翻新,滥用和禁用的斗争还远未结束。体育科技创新必须对科技的负面进行科学的预测和预防,最大限度地减低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优良道德传统的大国如何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正确的体育科技创新之路,让体育最大限度地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服务,这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有重大意义的问题。思想要先于行动,创新活动已越来越趋向于全球化,我们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并善于利用资源,具备良好的体育道德,用思想带动行动去实现体育科技真正创新。

我国体育科技的发展与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紧密相连。体育科技创新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我们必须在不断的改革中探寻一条最佳的体育科技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周志俊,魏名国.体育辩证法[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2]董传升.科技奥运的困境与消解[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

[3]唐凯麟.伦理学教程[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9.

科技创新与运用篇3

【关键词】科技平台创新能力管理体制探索与实践

【课题来源】本文系重庆市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课题编号:0824085)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47-02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是为了将学科建设、人才建设与科技发展统一起来,实现人才和资源的充分共享,继而形成一种新的、交叉的、重要的科研组织运行模式。这种科技创新平台主要包含:设在学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学校自荐的研究开发基地等。科技平台的主要作用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近年来,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以及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科技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并直接参与了国际合作和竞争,为高校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然而,不难看到无论是重点实验室还是工程研究中心,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集中在硕士、博士研究生等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上,而在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由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存在的各种问题,未能形成有效的培养体系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众所周知,高校科技平台是国家、地方和高校重点建设和重点投入的部门,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同时承担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技术开发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具备了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何充分利用高校科技平台条件实现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依托科研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一、充分利用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目前高校重点对创新条件、人才队伍、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建设,并关注平台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平台建设与队伍建设的关系的处理。在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方面,也认识到作为学校科技创新实体的科技创新平台,同样也要承担人才的培养任务,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任务,这是高校的特色和优势,只有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平台才会有生命力,才会有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但目前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主要结合研究生教育,把研究生培养工作作为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却忽略了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就其原因可归结为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现有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中,未结合科技平台的师资、设备及项目领域状况,使得科技平台无法发挥其在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二是科技平台的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主要针对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研究生)培养,由于本科生数量大,没有相应的配套教师指导及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制度,从而阻碍了本科生充分利用科技平台的优势进行创新实践。三是缺乏科技创新平台在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考核与激励机制。要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在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必须解决如下主要问题:

(一)建立基于科技平台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在研究现行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科技平台的师资、设备及项目领域状况,对现行本科生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进一步完善创新能力培养教学环节的设置与安排。

(二)构建适合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科技平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不违背国家有关部委对科技平台的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对科技平台的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建立适合于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科技平台管理新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制性将科技平台纳入本科生人才培养体系中,并将本科生人才培养作为科技平台的重要考核指标,包括指导教师、开放、课题研究、经费、考核等。

(三)建立基于科技平台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与考核体系。基于本科生培养的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环节研究,并结合创新平台运行和管理模式的改革研究成果,制订创新能力培养环节的考核目标和考核体系。

二、基于科技创新平台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探索

为了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在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构建起完善、合理、可行的基于科技平台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我们依托本校国家山区内河航道整治技术工程中心、水利水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市航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水工建筑物健康诊断技术与设备工程研究中心等四个水利类科技创新平台,以及港口及航道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两个水利类本科专业的本科学生培养,结合现有科技平台的运行与管理体制、现行本科生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就基于科技平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开展了研究,并初步提出了适合当前我校水利工程专业类的、基于科技平台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一)基于科技平台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

我校现有的水利类专业有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两个专业是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水利类专业高等工程技术人才。从21世纪水利类学科发展来看,水利类高等工程技术人才要具备的素质包括: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特别是有较好的人文素质;水利类基础及专业知识。依据创新能力要素的三个方面和创新实践应当建立三个模块的课程体系,分别是:水利工程知识积累模块;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模块:创新实践模块。然而,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中缺乏创新知识模块,无法实施创新人才的培养。为此,吸取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办学经验,改变过去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单线条式的教学模式,以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成果为基础,以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名师和教学团队为保障,创建以递进式精品课程群和系列化双语课程群等为课堂教学链,以部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重点实验室、规模化实习基地和创新研发基地等为创新实践链,以高频次国内外水利港航类创新竞赛、国际课程班、海外项目管理人才班、双学位等为交流合作链的立体化、开放性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的培养采取“以人为本”的开放式、多样化、递进式的培养模式,以四年制本科为基础,以工程教育为导向,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将本科和硕士两个阶段综合考虑,相关课程贯通,减少本科毕业考硕士的环节,减少课程重复,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形成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

在知识体系上,水利类专业知识体系由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法律法规与经济管理知识、工程技术知识和专业知识等6个知识领域组成。专业知识,包括专业所必须的基础专业知识和核心专业知识。实践体系由基本素质、基础技能、综合训练、专业技能四个层次组成,并与教学知识体系相对应,实践体系重在培养实验技能、工程设计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模块上增设科技创新模块和科研训练模块,该模块紧密结合科技平台试验条件和项目,设立研究型和开放型自选课题,并设定学分,学生需完成相应的创新学分。最具代表性的是通过所承担的河工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和水工结构试验研究,分别在“河流动力学”和“港口水工建筑物”课程中新增了“推移质实验”和“内河船舶撞击实验”等创新性实验项目23项。实践环节中,将毕业设计(论文)与科技平台工程设计和研究项目紧密结合。

(二)科技平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试点

我校四个水利类科技创新平台除了满足各部委规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外,为了充分发挥科技平台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并完成规定的创新学分。在实验室、工程中心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方面采取了如下措施:

1.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

实验室特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基金。大学生科研基金的资助对象为本实验室依托的水利类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实验室成立大学生创新基金管理小组,组长由实验室主任担任,副组长由实验室副主任和学院分管本科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担任,秘书由实验室秘书和学生辅导员担任,成员有5―7教师组成。大学生创新基金管理小组的职责是:(1)负责筹措基金;(2)负责接受项目的申请、审批、中期检查、验收、评奖等;(3)负责管理、使用科研基金。基金的筹措渠道:(1)实验室建设经费;(2)实验室科技开发收入;(3)教师、学生、校友和社会人士的捐赠;(4)从接受本基金资助的项目中获得收益。

每年资助额度控制在30000元左右,经费由实验室负责解决。基金的管理纳入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统一管理,单列科目,专款专用,由实验室主任审批。基金的使用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本着“节约”和“包干使用”的原则,合理使用大学生创新基金,结余的经费收回,超支的部分由项目负责人自行解决。基金资助范围包括具有一定创新理念或应用前景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包括概念性设计方案、软件开发、科技制作、科技发明等)、有一定学术价值和学术水平的论文版面费、专利申请费和参加学术会议差旅费。资助额度为单项资助额度原则上不超过3000元。

2.实行科技创新平台向本科生全面开放制度

为了推动实验室的开放工作的进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室特制定了《面向大学生开放的管理办法》,在八小时内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开放,八小时以外通过预约登记面向学生开放。开放实验内容为各实验厅(室)常规实验项目和现有设备基础上能够完成的研究性项目,各实验项目内容及研究方向在《开放实验项目及设备清单》上。并要求学生和教师进入实验室时,必须在值班教师处登记,填写开放实验登记表,进入实验室的学生和教师必须遵守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

3.对指导教师和学生实行奖励和考核制度

重点实验室对凡按协议要求保质保量完成科研项目的,优先推荐参加重庆市和全国的“挑战杯”科研竞赛及其它各种评奖活动。取得突出成果者,根据成果涉及的课程范围、专业领域、研究和实践的学时数,经专家评审,报教务处批准,作为任选学分,记入“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实践学分”。项目完成质量优秀的负责人,在下一年度项目申报评审中予以优先考虑。老师指导学生完成科研项目,并取得突出成果或成绩,可在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申报中予以优先考虑,同时纳入教师本科教学工作奖励范畴。在教师的年度考核中,专业教师每年至少完成一项本科生创新训练指导项目,同时记入教师绩效。

三、基于科技创新平台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效果

按照“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善管理、会创新”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通过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对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优化,增加创新能力培养模块。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实验项目,并纳入课程实验教学,作为必修内容,以培养和锻炼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从2008年开始,我校充分发挥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水利水运重点实验室、交通运输部内河航道整治重点实验室、重庆市航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重庆市水工建筑物健康诊断与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的资源优势,开始在水利类专业实施基于科技创新平台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近4年来先后利用各类重大工程科技项目吸纳学生近3000人次参与各项目组的研发活动;每年设置开放性试验项目30余个、学生参与开放性试验活动1000余人次;连续4年每年设置了10万元大学生实践与创新活动开放基金。支持大学生实践与创新项目近100项。4年来我校水利类专业学生共获得各类国家奖项96项,其中,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技术作品大赛全国一等奖1项,创业计划全国铜奖1项,水利创新大赛全国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数模竞赛全国一等奖8项、二等奖11项,英语竞赛全国二等奖6项;2010年、2011年、2012年连续三年均有学生获得全国水利专业优秀毕业生;研究生考取率连年稳定在20%―25%。近2年来,我校水利类本科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篇,作为主研获得发明专利3项。2009年获得部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基于科技平台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有效指导了我校“土木工程”等16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的制定,同时从2012年开始,在全校实行了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和创新创业学分的认定,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在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介绍了我校依托水利类科技创新平台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实践表明,在不违背国家有关部委对科技平台的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对科技平台的现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完善,通过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实验室对本科生实行全面开放、对指导教师和学生实行激励机制等方式,构建适合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科技平台运行管理体系;通过改变过去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单线条式的教学模式,以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成果为基础,以科技创新平台、规模化实习基地和创新研发基地等为创新实践链,构建立体化、开放性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利于充分利用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挥科研优势、有效推动科研成果深度融入教学、激发本科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兴趣、提升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苏跃增,徐剑波.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几个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6,(12):39―41.

[2]杨邦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讨[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6,2(4).

[3]杨震.论新时期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8.

[4]汪卫琴,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和对策思考[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2).

[5]蔡文联.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与实践[J].彰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4):155―156.

科技创新与运用篇4

 

科技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班组作为企业生产工作的最前线,是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在班组中开展群众性的职工技术创新活动,不仅能取得客观的经济效益,还能满足职工对创新的需求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渴望,体现企业对职工需求的尊重,对职工价值的认可。班组的创新能力对提升企业竞争力有重要的意义。

 

一直以来,变电运维室很重视对班组科技创新的激励和创新人才队伍的培养,本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将科技创新与质量管理相结合,以人才培养为基石,科技创新为抓手,不断提高班组质量的管理水平,以实现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1提高班组科技创新水平的措施

 

1.1采取激励措施促进班组科技创新工作

 

为了充分发挥基层员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变电运维室将班组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和成果纳入绩效考核机制。例如,在《变电运维室科技项目管理办法》中对获得室本部、市公司和其他更高层次奖项的科技成果表彰、奖励,并在当月的绩效考核中予以体现。通过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机会激励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调动员工的创新积极性,促进班组科技创新工作的有序开展。

 

1.2加强技术指导和日常管理

 

由室领导和管理组组成专家小组,对各班组在科技创新项目选题、课题开展的过程中给予技术指导和组织领导,引导班组选择符合现场实际工作需求,具有先进性和可操作性,成果或相关解决方案具有一定可推广性的课题,进而有效提高课题的科技含量和成果质量。将专业技术人员与一线员工紧密结合,共同提升变电运维室科技创新工作的整体水平。同时,加强对已注册课题的日常管理和进度控制,定期检查班组课题项目的开展情况和活动记录,并考评班组课题的执行率和成果率。

 

1.3开展班组培训培养创新人才

 

变电运维室每年邀请室内部专家开展一次班组科技创新培训,围绕电力行业的特点,以变电运维专业工作为导向,采用具体案例向班组员工讲解如何从日常工作中挖掘创新点,并将创新点转化为科技创新成果,以及科技创新成果报告和会ppt撰写要点等内容。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和讲解,可以加深班组员工对科技创新的理解和认识,培养班组员工的创新意识,使班组成为科技创新的源泉,同时,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员工正确组织和开展科技创新工作,避免走弯路,从而为班组培养创新人才。

 

1.4组织召开成果会

 

变电运维室每年定期举行科技创新成果会,成果以实物、ppt、woRD文档或其他文档的形式展示,由室领导和具有相关认证资质的专家评选,对优秀成果和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评选出的优秀成果推选到市公司进行展示。通过组织召开成果会,为员工提供展示个人专业技术水平、演讲能力和ppt制作能力的平台,增强员工的自信心,以此激发员工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和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充分挖掘个人潜力,实现个人成才、成长和企业发展进步的双赢。

 

1.5注重创新成果推广应用

 

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一环,创新成果的价值只有应用到生产实际中才能得以体现。空有大量的创新成果却不能服务于生产、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必将严重影响班组的创新热情,打击员工的创新积极性。为了避免创新成果变为“陈果”,变电运维室要建立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机制,每年从科技创新项目中选取优秀课题成果应用到班组生产实际和日常工作中,并设立“监督员”全程管控创新成果的应用情况,及时了解成果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取得的成效,确保创新成果扎实落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成果的应用价值。

 

1.6汇总创新成果,实现相互学习和成果改进

 

变电运维室要定期将班组科技创新成果和所取得的荣誉汇编成册,成果材料要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以方便班组之间相互借鉴学习,促进班组共同进步,提高班组的科技创新质量和能力。同时,要发挥班组的集体智慧,勇于发现尚有改进空间的成果,提出改进措施,形成新的创新项目,循序渐进,将创新工作做到极致,最大限度地提升班组质量管理水平。

 

2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变电运维室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以生产实际问题为选题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将科技创新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推广应用创新成果,在安全质量、工程质量和班组建设3个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

 

2.1安全质量

 

变电站作为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联系电厂与用户的关键枢纽,变电站的安全质量直接关系着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变电运维室作为变电站的直接管理部门,良好的设备质量是保证变电站安全运行的必备条件。班组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改进现有设备存在的缺陷,以确保变电站的运行安全和质量。例如,变电站穿墙套管底板存在发热严重的问题,班组通过对底板焊接材料、施工方法和工艺的研究发现,过热是由于底板材料电磁感性产生涡流所致。针对这个情况,相关部门开展了相应的科技创新项目,创造性地提出了采用新型无磁钢作为穿墙套管底板材料,从而解决了这一难题。

 

2.2工作质量

 

变电运维室始终贯彻“以工作质量为中心,标准化作业保安全”的原则,在工作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为了确保工作质量,有时要以牺牲工作效率为代价。科技创新为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共存提供了可能。例如,对于设备巡视中发现的缺陷,为了确保缺陷定性准确,需将现场情况拍照后上报班组管理人员。这样做,耗时费力,严重降低了工作效率。而借助微信平台,发现缺陷随手拍照,通过网络发送给班组管理人员,快速直观,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都大大提高了。

科技创新与运用篇5

关键词:户外运动产品;技术创新模式;功能性;极地仿生;tieF科技;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S941.7文献标志码:B

thetechnologicalinnovationandDevelopingtrendofoutdoorSportingGoods―aCaseStudyoftoreadHoldingGroupCo.,Ltd.

abstract:Basedonanalyzingthedevelopmentstatus-quoofoutdoorsportinggoods,includingtheinfluenceoflifestyle,marketdemand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onthedevelopmentofsuchproducts,thepapersumsupthetechnologicalinnovationmodesofexistingproducts;thenitintroducestheinnovationorientationoftoreadHoldingGroupCo.,Ltd.,includingplatformconstruction,collaborativeR&D,labconstruction,establishmentofstandards,etc.;theapplicationsoftheinnovationmethodsarealsointroducedbyfocusingon“polarbionictechnology”andtakingthedevelopmentoftieFtechnologyasanexample;andfinally,thepaperpointsoutthedevelopingtrendofoutdoorsportinggoodstowards“comfort,professionalandfashionable”.

Keywords:outdoorsportinggoods;technologicalinnovationmode;function;polarbionics;tiFFtechnology;developingtrend

近些年随着国内运动健康理念的流行,户外运动的概念越来越为大众所关注和接受。户外运动发展史最早可追溯至18世纪欧美早期的传教、探险和科学考察活动。当时的登山者,为了克服终年积雪的冰岩地形,进而发展出一整套技g,只是此时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装备上都还相当简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为了符合特种地形作战上的需求,军队开始发展了这些技术,攀岩和野营才逐渐形成雏形。上世纪70年代以后,分类的体育项目才真正形成。这些项目的历史虽然很短,但在后几十年中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普及的运动,同时野外露营更是成为大众十分喜爱的活动。

中国的户外运动可以追溯到400年前的徐霞客时代,但那时还没有概念,也没有大规模的发展。上世纪末开始有户外运动爱好者积极倡导户外运动,同时国内的户外品牌也逐渐发展起来,户外俱乐部和网站组织快速成长,渐渐形成了登山、徒步、露营、旅行等几个大类的户外活动形式。随着大众的参与,一些小的项目也越来越普及,如滑雪、钓鱼、骑行、自驾、溯溪、越野、探洞、攀岩、抱石、潜水等等,而且对应的户外产品如户外服装、鞋品、装备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样化。

随着国内经济和服装行业的蓬勃发展,户外运动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入,很多品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开始显现,导致产品逐渐走向同质化,使得竞争环境日趋恶化,品牌利润随之降低。如何实现品牌的差异化,提升品牌的价值与附加值,成为很多国内服装品牌面临的现实问题。

在诸多决定品牌成败的因素中,产品本身无疑是最为关键的。相比于一般的服装类产品,户外用品更强调功能性与实用性,因此户外运动产品更需要加强对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的重视。

1户外运动产品的创新研发类型

户外运动产品结合了最新的功能性产品特征与最为传统的纺织服装行业特征,所以其科技创新的模式在不同的企业和不同的时间呈现出不同的形式。

专业研发型。一般集中在大型制造企业,企业内部具有强大的研发能力,有明确的长、中、短期的研发目标,华为、格力、海尔都是家喻户晓的优秀代表;在纺织服装行业中,“南有溢达、北有鲁泰”也是行业内佳话。这类企业是国家科技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力量,但具有这样能力的企业毕竟有限。

自主创新型。一般是以技术创新进行创业的创新型企业,在户外品牌刚刚兴起时,大多数户外品牌企业都属于这一类企业。这类企业规模并不是很大,如苏州金辉、丹东优耐特等,有一批专业人士在从事创新研发,多数是专注一个领域,探路者也曾经是这些企业中的一员。

合作平台型。大多数成长起来的国内品牌企业都属于这种形式,有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但多数还是依靠与其它单位合作。李宁公司是这一类企业的代表,研发机制相对传统。

客户导向综合型。这是笔者对户外运动产品企业――探路者的研发体系的定义,此类研发是基于上述自主创新型和合作平台型研发的创新和发展。其更关注消费者和客户的需求,具有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时以多种形式与合作单位合作,推动科技研发的发展。此类研发最大的优势是具有自主科技研发能力,并可最大程度整合行业资源,符合“互联网+”时代的研发需求。

2户外运动产品的技术创新要求

经过长期在技术创新研发模式方面的研究,笔者发现户外行业特征明显:就是以应对全天候的环境,而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功能性产品。所以,明确技术创新的目标和要求非常关键,也是创新研发取得成绩并得到消费者认可的重要因素。探路者在产品研发方面,要求符合以下4个目标,即产品的科技属性(图1)。

首先是物有所值,就是产品一定要符合品牌定位与市场需求,有很好的性价比,让消费者可以体验到的技术才是优秀的技术;其次是具有差异性,差异化是创新中不变的话题,产品要具备市场竞争力;第三是具有吸引力,科技要可视、可感受,要使终端用户能够实际感知到产品的特点和优势;最后,最重要的是继承性,要将一个项目作为一个可持续拓展的研发方向,保持长久战略,才能深入人心并重点突破,这也是探路者品牌重要的基因之一。

3户外运动产品的技术创新总体方向

3.1以市场需求、消费者诉求为导向

一个产品的成功,源于对市场需求的满足,只有深入挖掘和了解用户实际需求,将问题的解决方案融入到产品设计中,才有可能成功。

对于市场需求,可以采取多种渠道获取信息。首先,与国内外优秀的行业领袖合作,由其根据自身的经历与经验,提出对产品的设想,同时根据其在专业运动中实际使用产品的情况,提出专业的改进建议。例如探路者与中国南北极考察队以及新西兰著名登山家RussellBrice的合作,便对完善自身产品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通过组织和参加系列户外运动团体的活动,深入了解和掌握用户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利用线上论坛、微信等全新互联网形式,对用户反馈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快速收集与整理,探路者旗下的“绿野户外网”、“野玩儿”、“户外科技”公众号便是其中的代表。第三种方式为主动出击,通过门店调研、参加国内外展会和会议等方式了解市场动向。

通过这3个渠道,便可以汇集到比较详尽的市场需求信息。之后,探路者研发部门会同设计策划部门一起,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最后形成未来的产品规划。

3.2确认总体创新方向,做好根基,以软硬件实力为支撑

基于科技属性的4个目标和对消费者的研究,为了更好地做出有科技含量的产品,探路者提出了4个创新的方向,以有效地打好根基:建设横向研发平台,积极联合业界、大学及技术供货商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发展应用科研以及户外产品科技,形成专有技术;发展内部科技支持平台,完善测试系统及实验室体系,提供技术支援;制订相关产品的企业标准,并促进引导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制订。

早在2008年,探路者便提出“发展内部科技支持平台,完善测试系统及实验室体系,为各事业部提供技术支援”的发展方向。以实验室为例,探路者将“持续打造户外行业顶级实验室”作为目标,在2008―2012年4年间,实验室先后进行了3次升级,面积从28m2扩充到310m2;各类检测设备也扩充至近80台,可进行拉伸断裂强力、拉链负荷拉次、透湿性、抗起毛起球性、耐磨性、防钻绒性、表面抗湿性、耐摩擦色牢度、耐低温测试等100余项检测;尤其是-70℃低温模拟人体实验室,可模拟南北极等极端环境,以进行睡袋、羽绒服、耐寒鞋等专业户外用品测试。

除了硬件设施的提升外,探路者还积极参与相关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引领行业向前发展的同时,增强企业的软实力。多年来,探路者参与制修订了包括《户外运动服装冲锋衣》、《针织摇粒绒》、《野营帐篷》、《针织专业运动服装通用技术要求》、《针织复合服用面料》等在内的27项国家及行业标准。

探路者除了自身注重产品研发外,还广泛寻求与其他单位、科研机构等的合作,建设横向研发平台,积极联合业界、大学及技术供货商共同开展科研项目。

3.3创新“极地仿生科技”平台,发展核心科技

科技研发的核心应既能体现企业科技的发展方向,又能深入消费者体现消费需求。户外运动本身是一项贴近自然的运动,同时又是一项具有挑战的运动。因此,探路者以自然、环保为核心科技,推出了“极地仿生科技”平_(图2)。

“极地仿生科技”由tieF功能面料科技和SaFree功能鞋底科技组成,以“取之自然、用之自然”为仿生灵感,汲取自然生物在形态、结构、特质、功能等方面优异的进化特征,结合产品概念进行研发与设计创新,并运用高科技仿生技术,为户外运动提供安全、舒适的体验(图3)。

实际上,即便对于同一产品,面对不同市场时,由于用户使用习惯与环境的不同,对产品本身的要求也会大相径庭,这会对研发方向产生直接影响,因此需要在前期需求调研时尽可能地深入和全面。

以防水面料为例,国外传统的户外防水面料一般采用烘干测试方法,这与国外洗衣烘干的习惯相符,但亚洲人一般采用机洗晾干的方式,如果采用传统工艺进行面料制造,则晾干后防水效果衰减严重。针对这个问题,在进行产品开发时,利用汉麻仿生技术研发出属于亚洲人的防水科技――tieFpRo防水面料(图4),取得了很好的市场反馈。

而tieFDry采用蜂巢仿生科技(图5),利用差动毛细效应和微型窗技术,通过利用差别化纤维的芯吸作用和印花获得的蜂巢单向导湿锁水结构,设计出具有优异单向导湿功能的针织面料,比普通吸湿速干面料干燥速度快5倍。该面料在户外具有非常好的优势,特别是夏季山下和山顶温差大,而登山过程中又会大量出汗,普通面料到山顶后湿冷明显,轻的容易导致感冒,而重的可能就会导致“失温”而有生命危险,tieFDry面料则可始终保持贴身干爽的效果。基于此结构,结合丙纶材料,可开发出适合冬季,既有单向导湿又有保暖效果的功能tieF产品。

4户外运动产品的创新发展趋势

由户外运动产品的创新目标、方向以及创新实例可知,无论户外运动产品和技术如何发展,其满足消费者需求、以客户为导向进行综合性研发的宗旨是不变的。做到以安全为基础的舒适性、以顶尖科技创新为载体的专业性、符合美学趋势的时尚性,做到追求科技领先,为勇敢进取的人提供安全舒适的户外装备,将一直是户外运动产品创新研发的本质工作。基于户外产品和消费者生活习惯的变化,户外运动产品的发展趋势将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高端产品更加专业化。各运动分类更加清晰,因此高端客户更加需要基于运动和不同场景的专业化产品。(2)功能产品更加时尚化。也可以理解为时尚产品的功能化,2个方向,同样的趋势,均属于跨界的延伸。(3)冬奥经济,滑雪产品现活力。随着冬奥会的临近,滑雪运动越来越受到青睐,滑雪产品也出现了上升的势头,预计到2018年将出现明显的上升,因此布局滑雪产业,将是户外运动产品的又一发展趋势。(4)跑步产品火热。随着马拉松、越野跑越来越热,基于这项运动的配套专业产品将成为各个品牌布局的一个重要方面。

科技创新与运用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科技教育;创新能力

生物属于自然学科,实验是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进行高中生物学习时,不仅需要学生对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也需要对一些生命现象系统剖析,实验方式能够使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在此过程中能够实现对学生的科技教育,并且培养其创新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和实践中有所收获[1]。

1做好学科教育与科技教育之间关系的处理

在进行生物学科教育的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科技辅导,多数高中生对科技活动的参与热情都比较高,但是在具体实施时,活动小组中的人员在流动性方面比较大,取得的效果也差强人意,而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处理好学科教育与科技教育之间的关系。科技教育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科学知识,培养科技人才,学科教育是由教育体系向认知体系的转变,进而使学生在丰富认识的过程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因此学科教育与学科教育之间相互影响、联系紧密。但是就当前情况来讲,学科教育是教育活动主要方向,并且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使学生认知水平获得发展,学科教育质量的提升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重点[2]。因此科技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和学科教育之间实现融合,这样才能获得社会的广泛支持,进而增强学生的科技活动当中的热情,使活动小组更具稳定性,进而科技教育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获得更好效果。

2对科技教育和学科教育进行整合

科技教育与科学教育之间的整合,能够使科技教育获得快速发展,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对整合模式进行积极探索。在课程改革逐渐实施和深入背景下,教育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主要方式是使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实现方式的转变,由传统教育模式中的被动状态逐渐变得主动,积极运行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在对高中生物进行探究学习时,主要包括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做出假设、交流讨论和实施计划等几个方面[3]。探究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够使学生以更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并且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在实际探究时,可以以某个方面为切入点,也可以将完成过程作为切入点。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促进科技教育与学科教育之间的整合。在高中生物课程中,有很多关于思维创新与科学实践的课题,比如微生物学、环境学以及动物学等,这也使科技教育和创新能力在培养层面上变得更加广泛,使学生在对课题进行研究时更具多样性。在学习中,兴趣能够发挥对学生的驱动作用,使学生在探究问题时更具倾向性,因此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科技教育的重要推动力。在生物教学中,往往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能够使其在学习中更好地获得灵感,在获取灵感时,学生可以运用查找书籍方式,也可以运用寻求网络、杂志等帮助的方式,这主要是由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发现课题、探究课题以及理解课题,并且对课题内容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同时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比较能够使其在探究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兴趣培养充分的重视,促进其科学素养的提升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增强。

3综合利用教学资源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需改变以往满堂灌教学模式,将学生视为课堂中的主体,运用帮助、引导以及启发教育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此过程中,需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学会独立思考、探究,并且积极创新,进而使教学获得较好效果[4]。在此过程中,尤其需注重对学生的求异思维的培养,开展针对性教学。科技教育实际上属于自由、开放活动,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对内容、方法等进行研究,并且对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将学校资源作为依托,并且自主地查找一些有效的资源,进行使学生在接受科技教育时能够获得较为丰富的资源,并且获得社会比较广泛的支持。

4组织科技创新大赛

为了使科技教育获得更好的效果,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应积极组织科技创新大赛,在组织科技创新大赛时,需选择比较有价值和创意的研究课题,并且解决科技创新大赛与学科教育在时间方面的冲突。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可以在课程当中进行研究学习,掌握学科学习方法,并且发现相关研究价值比较大的课题。在学习中,学生可以利用自身课余实践参与相关活动和大赛。

5积极联系生活实际

运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相应问题意识,使在生活常见现象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在交流和讨论中解题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需给予其适当的引导。而在学生对问题进行解决时,又会产生全新的问题,在问题解答与问题产生的循环中,能够增强其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科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培养和提升。高中生物有很多内容都需运用实验方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实验的开展,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在实验中,学生学习兴趣能够得到明显增强,视野也会得到开阔。同时也会使其形成热爱自然的思想意识,自觉探究自然界的奥妙。为了使学生在较短时间了解实验基本操作,提升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将实验室开放或者是设置第二课堂,实验过程中不仅能够使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也能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并且开发其智力。实验中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会得到不断强化,为学科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验中,教师可以将生活背景、学科知识、科学实践之间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学科知识进行科学之间,进而使学生在认识上实现感性到理性的转变,实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用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生物这一学科来讲,其中包含的知识多数和学生的生活、健康比较贴近,这使学生在实际学习中能够较容易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在生活当中。在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培养其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当中的现象,并且运用生物知识和观点对生活内容进行剖析,进而使生物教学更生活化和实际化,实际学习中能获得更好效果。

科技创新与运用篇7

一、科技风险与科技保险

(一)科技风险

科技风险是指科研开发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项目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科研开发者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科研开发项目失败、中止、达不到预期的技术经济指标的可能性。科技风险由科技研发风险、成果转化风险和市场应用风险三个有机联系的阶段所构成,表现为高新技术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或其他经营管理活动中所面临的包括关键设备的风险,关键研发人员的人身安全、流失等风险,研发中止风险,研发失败风险,技术交易风险,高新技术产品责任风险,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风险等。

(二)科技保险

科技保险是指为了规避以上的科技风险而设置的保险,是对某项科学技术的理论研究、新产品开发或新技术产业化,以保险期内的失败为前提,以等待期内无成功事实出现为条件,以合同商议价为保险金额的给付保险。科技保险也可以理解为:以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相关的有形或无形财产、人力资源、对第三方应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以及创新活动的预期成果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当发生了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造成投保人的损失时,由保险人根据约定给付保险金。科技保险与一般保险相比而言,具有政策性、创新性、集成性等特点。

科技保险能使高投入、高风险的科技型企业及相关活动出现损失后获得补赔,能有效化解科技型企业出资人及研发人员的有关风险,成为进行科技风险有效规避与管理的金融工具之一。

二、科技保险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政府对科技保险的支持和引导

科技保险的政策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供求失衡,对政府干预提出了客观上要求。因此,政府对科技保险的支持和引导,建立政策和法律支撑保障体系和政府主导下多方参与的协调机制与运作平台,进而在此基础上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运作模式,成为科技保险发展(特别是其发展初期)的关键因素。

目前,我国科技保险工作正在稳步发展,政府在科技保险中的重要影响也是被我国理论研究和试点实践所证实的。

(二)科技型企业对科技保险的需求

企业是市场经济运行和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型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在企业技术创新中占据主导地位,所面临的科技风险更大,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决定了科技型企业对科技保险需求的必然性。科技型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受到内外部环境、自身的素质和发展水平的影响,对保险的需求具有特殊性,进而从需求角度对科技保险的数量、结构、规模、质量和技术水平等提出要求,成为影响科技保险的根本性市场因素。

在科技保险领域,科技型企业作为投保人向保险公司支付科技保险保费,获得对其科技创新活动的承保。科技型企业除对传统财险和寿险的一般需求外,随着创新活动的增多、创新地位的日益突出,对包括关键设备险、关键研发人员意外险、研发中止险、研发失败险、技术交易险、高新技术产品责任险、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险等科技保险的需求日益提高。

(三)保险公司对科技保险的供给

科技保险是科技和金融结合的产物,也是保险公司契合科技型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创新产品。科技保险的承保人即保险公司按照合同向科技型企业收取科技保险保费,对其科技创新活动承保,对承保范围内发生的科技风险所造成的损失进行赔付。

保险公司对科技保险产品的供给具有创新性。由于科技型企业风险较高、专业性强,一般的保险产品无法保障科技企业的特殊风险;同时,科技型企业通常规模较小、资金短缺,常规的市场化保险机制无法推动保险供给和需求的结合。因此,需要科技保险承保人强化保险产品创新及其经营机制创新。科技保险承保人应在科技保险工作中积极探索,创新产品内容和业务模式,通过内外互动、总分联动、试点先行、全面推动的工作方式,为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创业风险提供全面的保险保障机制。

(四)中介组织对科技保险的组织实施推动

中介组织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特殊主体,一般承担着现代服务业和公共服务的相关职能,它通过强大的信息支持系统沟通供需双方,为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产品的价值实现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科技保险的创新性、复杂性、信息不对称性等特征,仅依靠科技型企业和保险公司各自的能力和信息,难以实现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和均衡。因此,拥有强大信息资源、渠道和配置能力的中介组织的作用凸现出来。

在我国,提供科技公共服务的行政管理部门往往衍生出诸如生产力促进中心、成果转化中心等科技中介组织,成为政府引导科技保险运行的具体执行者;同时,作为保险市场分工专业化产物的保险中介(如保险经纪公司)对科技保险的供需对接提供了更为高效和全面的服务。

(五)其他技术性因素

科技保险作为科技金融创新的工具之一,具有很强的技术要求。科技型企业信用评价、科技风险的评估测算、科技保险保费的厘定、科技保险标的和险种的设计、政府补贴对象和补贴标准的制定等等都需要计量统计和金融工程等定量分析技术和模型,所以相应的知识和人力资本基础成为影响科技保险实际操作和运行的重要因素。

三、科技保险运行模式

政策性是科技保险的重要特征。在政策性科技保险的运行中,政府可以通过法律、行政、财税等工具来搭建科技保险体系,对科技保险政策性业务进行制度供给和产品供给,也可以对规定的科技保险产品给予财税支持。

根据政府与市场结合的程度和方式,科技保险的运作模式在理论上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政府主办,政府经营模式

该模式下,政府承担科技保险产品的供给,由政府亲自或通过其辅助机构经营。

在市场环境下,政府通过成立科技保险公司或科技再保险公司,由政府提供所有经营科技保险的费用、超额赔付等,以保证准备金的积累和长期稳定经营。这样,政府既进行宏观干预,提供制度政策,又参与微观经营管理,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所以,“政府主办,政府经营模式”是政策性最强的一种科技保险运行模式。

政府参与运营,采取自行经营或成立科技保险公司方式,会同保险公司进行科技保险产品的选择和有效配置,共同作为供给主体,并面向科技型企业具体组织实施。

在运行过程中,由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提供所有经营科技保险的费用、赔付比例等,以保证准备金的积累和长期稳定经营。

【关键词】模式,探析,运行,及其,保险,科技,

(二)政府主办,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

该模式下,政府提供科技保险产品的供给,委托给商业保险公司经营。

由政府提供保单和代办费用、委托有经营经验、经营能力的保险公司代办科技保险业务,统筹收取保费和给予赔付,并将积余存入准备金或交付政府,此过程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这种模式政府承担所有风险,代办保险公司只收取代办费用,不享受其他任何利益。

这样,政府进行科技保险的制度供给、产品设计与供给实现,但不参与微观经营管理,通过委托的形式由商业保险公司运营。“政府主办,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的政策性居中。

政府出台政策及制度,并承担补贴资金及代办费用,引导科技型企业参与投保,同时委托商业保险公司代办科技保险业务,由保险公司负责具体运行,如统筹收取保费和给予赔付,并将盈余存入准备金或交付政府。

在这一模式中,政府不参与具体经营管理,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市场化运作,但政府同时也承担了所有风险。

(三)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运作模式

这种模式下,政府进行制度供给和险种设计,提供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等支持,但保险产品的供给(如何供给以及供给多少)则由商业保险公司决定,在市场机制引导下,保险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府不承担任何市场风险。

这样,“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运作模式”中,政府行为离市场微观运行距离较远,主要起到设计和引导作用;保险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权利与责任实现有效匹配保证了保险公司产品供给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在政府引导下,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科技保险的供求对接与均衡,科技型企业(或科技企业)和保险公司(或保险经纪公司)通过契约合同和价格信号等市场手段,进行科技保险产品的选择和有效配置。

在此基础上,以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为依托,建立包括科技厅、保监局和财政厅等政府部门,以及科技型企业、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银行、风险投资等多方主体参与的协调合作机制小组,以及由审计、财政、科技、保监等部门联合组成的监管体系。

四、结论

创新型国家的建立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需要科技创新的动力支持,而其中所面临的科技风险又需要科技保险这一金融创新工具来规避和分散。

科技创新与运用篇8

1.1科技管理创新与科技管理创新空间的概述

科技管理创新主要是指一种可有效整合各类资源的新模式,其中主要可分为五种情况,即提出并实施一种经济发展思路,设计并保证一种新型组织机械的有效运转,提出一种新方式方法,设计进行科技管理的一种新模式,对一项制度进行创新。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进一步产生了科技管理创新的空间,在市场活动中,企业作为发生交易活动的主体,始终与企业外部保持着联系并发生能量交换,对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有着不可避免的影响,这就使企业的运行程序与科技管理都成为不可确定的程序程式,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科技管理创新空间的产生,而且随着社会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市场活动较为复杂的要求将企业对内部资源的配置划分为简单与复杂两种趋势。

1.2展开科技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

科技管理创新即一种高效率整合资源的新型模式,既可以指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全部过程,也可指对单个具体方面细节上进行的科技管理,这样也就决定了科技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对思路、组织、制度、技术、科技以及方式等各个方面的创新,所有的内容之间又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2科技管理创新的必然性与其重要作用

2.1科技管理创新的必然性

面对社会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企业必须主动适应社会变化与发展形势,恰当地做出科技管理上的改革与创新,紧跟时代步伐,才能满足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的要求。

2.2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作用

首先,进行科技管理创新的主要目标在于对企业内固有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通过提高固有资源的配置效率可加快企业资金运转的速度,进一步提高企业内部的生产率并减少其中产生的资源损耗等,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收益的增加。其次,通过对企业科技管理阶层制度的创新,可将一些在企业外的活动实现内部化,进而有效地节省企业交易方面的费用。再次,通过科技管理创新工作的展开,可为企业进行科技管理提供更为有效的方式、方法与手段,进一步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同时,如果企业的市场营销方面能够总进行科技管理创新,对于企业在市场上的拓展与竞争将有很大的帮助。

3科技管理创新的方法与手段

3.1切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科技管理创新

进行创新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增加企业收益。因此,要进行科技管理创新,就必须要切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一种新型的适合当前企业的科技管理模式,充分调动起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有效实施各种措施来达到降低企业生产与经营方面的成本,进而起到对企业经济安全运行与服务的保障作用。

3.2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成果进行科技管理创新

发展企业的科技管理与当代的科学成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要科学的进行科技管理,就应当将科学技术与社会学、心理学等融入到企业的科技管理中,也就是对行为科学的运用,并以此进行对企业科技管理方式的创新与改进,充分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进而有效提高其工作效率。

3.3保证企业科技管理的持续创新

要进行创新,就必须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以提高企业科技管理系统的总体功能,并且保证科技管理创新的效果,这也必须要保证持续的创新,企业才能防范风险的发生。同时,企业要想不断变强也需要保持不断的创新。

3.4推动科技管理创新工程的建设

首先,为了加快对科技管理创新工程的建设,就必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与职能,强化对各类科技投入与科技管理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从而促进科技管理创新工程的建设能够顺利进行。其次,要全面面向企业,适当地借助外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科技管理创新工程的实施。最后,结合社会市场环境变化,加强企业培训,积极建设科技创新的平台,以有效开展科技管理创新。

4结语

科技创新与运用篇9

关键词: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创新

一、引言

总理曾经强调指出:“要增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支撑。要重视和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骨干作用”。高校作为新思想、新知识的重要发源地,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于一身,成为了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但由于受到技术创新资金的限制,加上自身市场化能力较弱,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更低,严重阻碍了高校科技创新的发展。同时,在我国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企业面临着如何根据市场变化迅速实现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及产品更新的形势。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进行不断的技术创新。

二、校企合作研究方向

目前,国内关于校企合作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关于建立正式合作关系前的阻碍因素研究、合作重要性研究、创新主体研究、合作动机研究等;另一方面是建立正式合作关系后校企合作模式研究、合作对策研究及合作机制研究等。长期以来,我国的校企合作存在合作关系不稳定、缺少规范性、合作效率低等问题,希望通过对校企共建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研究,能够从理论上探索出校企合作创新的有效途径,解决校企合作创新中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增加合作关系的稳定性、长久性,提高合作效率,使校企共建创新平台成为校企合作创新的有效模式,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国家经济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的资源与动力

人力资源:平台的人力资源是指平台中从事合作技术创新活动的所有人员,既包括高校的科研人员也包括企业的科研人员。

知识资源:平台的知识资源是指存在于平台中的合作创新所需的数据库、各类期刊、文献、图书、知识产权、专利等,以及存在于人头脑中的科学理念、思维方式、创新经验等等

技术资源:平台中的技术资源主要包括技术图纸、科技成果、技术诀窍等等,技术资源为平台提供技术创新支撑。

资金资源:资金资源是指用于支持平台创新活动的一切经费,是平台运行的财物保障。

校企共建创新平台来自高校的动力:

①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②获得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③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④推进学科建设;⑤开阔创新视野。来自企业的动力:①弥补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不足;②降低创新风险与创新周期;③降低研发成本;④借助高校力量解决重大技术问题;⑤获得高校品牌的无形资产。

关于校企共建创新平台的功能,总体来讲是整合高校和企业的创新资源,通过与外部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及信息的交换,实现平台的创新功能。具体表现为:

①资源整合功能;②示范功能;③协调功能;④降低风险功能。

四、校企合作平台建设过程

借鉴了国内外大量关于校企合作的理论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了一定的创新性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研究对象上,首次将平台理论引入到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的过程之中,对校企共建创新平台的内涵、成因、特征、功能、构成机理及运行机制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系统理论。

②在对现有研究成果综述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技术创新与创新平台理论、产学研合作创新理论等,提出了校企共建创新平台的概念,为建立校企共建创新平台的理论体系奠定基础。

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各种研究方法,具体包括:

①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以技术创新及创新平台理论、产学研合作理论及机制理论等为指导,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对校企共建创新平台的内涵、构成机理和运行机制进行理论研究。

②文献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使用文献调查法,收集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方法;同时采用专家打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③系统分析法:将因素、结构、控制为主要内容的系统理论运用在平台构成研究及复杂性分析上,揭示平台的功能、特征及运行规律,为平台的运行机制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安永丽.美国大学教育中的教学过程探讨[J].科技信息,2012,10.

[2]王培光,高春霞,赵璞.电气信息类工程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26):109-110

[3]安永丽,高雪飞.3G时代独立学院通信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5):9-10

作者简介:

安永丽(1979-),女,河北唐山人,河北联合大学,讲师,博士研究生。

科技创新与运用篇10

【关键词】科技,体育,创新,发展

1我国科技体育的创新和发展现状

伴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水平的改善,当今社会的人们已不再为吃不饱穿不暖而发愁。紧接着,物质上的需求已得到满足,人们更加关心的就是身体的健康。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开始注重体育锻炼。而体育科技更是为体育锻炼深入群众提供了科技支撑。除此之外,科学的健身理念和运动处方都是体育科技的结果。因此,体育科技需要全面深刻的创新和研究。如果要从科技创新的过程讲,我们不应响应先有科技成果再将再将创造出来的成果转型。而是应该注重实践,掌握需求,这需要我们注重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将成果的价值和有益于我们的部分展现出来。主要讲来,运动队和科研人员都是起很大作用的部分但前者是整个的主体。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体会科技创新的含义,体会运动队和与科研院所的有机内容结合起来将给与创新的力量。

2体育科技创新具有的特点

2.1体育科技创新具有实效性

虽说竞技体育主要是以竞赛的方式来完成的。但是,竞技体育的水平高低能够影响体育科技的发展。随着各种高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在竞技体育上的广泛应用,竞技体育比的是技术支撑的强弱。以及一流的训练方法和后勤保障。自从冬奥会的新时速滑道开始启用后,越来越显示出老式的用站立的形式起跑的技术的不完善之处,自身的重心开始向前移动,导致起跑的时候身体的稳定性不好,向前跑的冲力不够,而且易引起犯规行为。而通过专业的科技人员的改正和创新,一种新的起跑方式新鲜出炉了,那就是——蛙式起跑。蛙式起跑能够使身体向前弯曲的幅度缩小,降低身体的重心,从而增大了支撑的面积,与起跑时的水平分力和向前的速度,起到了增强稳定性和缩短起跑时间的效果。起跑的前五米、前十米和一百米的成绩也明显优于旧式的起跑方式。足疾跑的最开始应该使用蹬冰支点牢固的方法,这样能更好的提高效果。如今的实践告诉我们,刻苦的训练是不能满足运动员的,充分的体育科技支持和保障是不可避免的。另外,成功的举办现代化的高水平竞技也需要体育科技的支持。北京奥运会把“科技奥运”定为奥运会三大理念之一,也是科学技术与体育竞技结合的先河,足可体现科技是多么的重要。

2.2体育科技创新具有间歇性

在以前,运动的训练中往往会用持续时间长,强度非常高的训练为主体,得到的结果非常的不好,常常使受训练的人员受到很大的伤害,运动员需要很长时间的休息来修复受过的损伤,甚至造成不可修复的损伤,不适合于对训练成绩的提高。而用间歇性低氧训练的方法能够让全身经常存在于缺少氧气的环境,从而提高有氧代谢酶的活性,增强肌体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对氧气代谢的能力还有呼吸、循环系统适应的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乳酸阈强度,运动员作力竭运动时也会明显轻松很多,经过时间的推移,经常经受这种特殊训练能感受到自身的代谢水平会有明显的变化,对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提高有较大益处,使得运动员在对付各式各样的艰苦训练时游刃有余。

2.3体育科技创新具有科学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体育竞技变成了无硝烟的战场,激烈的竞争开始对运动员的身体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求身体素质必须好,所以选材变成了很重要的一环。好的身体素质能在今后的训练中做到更好。而且能更好地满足体育竞技所需要的能力。以往会依据教练选材的经验以及运动员的体型能力。但是这些开始是优势的特点往往会随着运动员年龄的增长而成为限制他们成绩的绊脚石,而这些问题往往是最普遍的问题,通常造成许多人才的流失和资源的浪费。针对这些原因,科研人员也研制出了应对方法。譬如除开教练选材的经验,还可以通过仪器来选材,仪器可以帮助分析运动员的骨骼和血液的生化反应,从而判断哪些人更能在做运动员这方面有一番作为,帮助一些有体育梦想却不自信的人认清自己的潜能,还可以减少人员的浪费和损耗。

3现代体育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

体育科技的涉及范围广泛,但是存在许多争议,但是可以为体育事业提供保障和支撑。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延续,现在的体坛已经成为了集民族、科技和商机一体化的新发展领域。体育对于现代人来说已不仅仅只是展现各国和地区的自身形象,还是运动员的一场展现力和美的视觉盛宴,又是各国展现自己最新的体育科技的t台。一个国家的实力都可以由体育科技展现,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着国家的社会文明发展程度。

3.1高端科技和运动训练

凭着每日的高强度体能训练,各个国家的运动员才能为全世界的观众展现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所以,相对于注重于改进体育用品和运动器械,人们更加倾向于开发出人们最大的运动潜能。现今,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训练,在不少的运动项目中将体能和精神的激发都达到了极限,胜负通常只是由微小的差距来评分,这充分地展现了体育科技的魅力。运动员现今更多地是依靠体育科技和科学家的智慧来代替以前靠强健肌肉和竞技状态来获得胜利。现在,运动员的潜力能够更好地展现和发掘。

3.2高端科技与教练员

随着科学化训练的日益深入,教练员是将体育科技成果介入运动训练的主要人物。教练员和科技人员都需要积极性和长期的合作与配合。通过长期的互相锻炼和默契培养,从而缓解以前不能解决的体育科研课题和运动训练实际不相融合的情况,使科技创新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局面。

4促进体育科技创新的发展的方法分析

现今我国体育科技改革的阻碍是影响我国体育综合国力的一个主要因素。我国的体育科技改革存在着许多问题。没有真正形成将体育科技人才作为主体创新技术的一元体制;不能确立在体育创新中政府与市场的互动关系;不能平衡体育市场科技、经济和体育科技进步三者之间完美的互动关系。针对这些症状,我国提出了一系列的对于体育科技改革的发展而出的对策与措施:(1)根据市场的动向,加强体育科技的法律力度,使得法律制度更加完善。(2)将体育科技制度改革提上日程,将体育科技创新坚持到底,要将建立的进程加快,确定体育科研竞争的公平性。(3)要加大对体育科技经费的投入,使具有“造血功能”的某些机构初步形成。飞速发展的科技,快速进步的体育,都使当今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育科技变成了进步体育的发动机,科技逐渐在体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现在的状况,专家们通过研究和分析,也提出了三点意见:(1)强调创新意识的重要性,掀起创新的风潮。(2)以体制改革作为突破点,讲好结合的问题先进一步解决。(3)加大体育科技的进步,更加全面地推进体育科技的步伐。(4)培养体育科技人才,创建创新型团队,吸纳更多的人才加入到体育科技创新中去。将人才培养体系搭建好,创造积极的条件将国内外的人才都参加进去。(5)投入经费,建立更多的渠道,使投入体系更多元化。

我国的经济体系多种多样,但是体育产业俨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支中流砥柱,因其发展特别的快速而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用品企业的创新能力还很低且技术含量不高,产业的标准化程度低。在当今的体育用品企业中,由国外品牌垄断高端体育用品,而我国的主要在中低档竞争,而其他方面也面临此问题。科技的落后成为了体育创新和体育产业的闭塞期,我国的体育产业最需要做的就是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使企业更加完善,抓住最好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