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想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7:57

科技创新的想法篇1

关键词:创新科技人员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205-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一个迫切需要创新的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创新不仅是方法,而且是精神;不仅是要求,而且是责任。

科技工作者是知识分子高度密集的地方,人员文化层次较高,参与意识和接受能力较强,这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利用现代的科技创新手段不断拓宽新的领域,围绕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精心设计贴近实际、特色鲜明的创新主题和形式多样、务实管用的活动载体,以新的方式和方法来改变原有的传统简单做法,做好科技人员思想政治工作,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贡献。

1创新思路――由被动应付向积极主动转变

思路是行动的先导。让创新成为做好科技人员思想政治工作的不竭动力,使创新成为一种发展理念、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工作习惯。必须冲破思想“”,倡导创造性思维,实现思想再解放、观念再更新、思路再突破,摆脱“唯书、唯上”的思维定势,向“唯实”转变。要从“等布置、等指令”转变为从实际出发,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要根据科技系统和职工的实际需要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大力开展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的“五科”教育,力求工作上有独创性、超常性、开放性,使思想政治工作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

要大力加强理想信念宗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廉政和法纪教育,引导科技工作者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事业观,加强自我修养,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学习教育,强化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克服短期行为,提高为人民群众做好公益服务的水平,提高科技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要加强科学发展观的宣传教育,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文化和科技含量,把科普宣传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内容。

要加强学习宣传和思想教育,有针对性地做好解疑释惑工作,引导广大科技人员正确认识、大力支持、积极参与改革发展稳定的方方面面。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增强科技人员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责任感。重视科技人员提出的合理要求,及时做好矛盾化解和情绪疏导等工作,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主动了解掌握科技人员对公益服务的意见建议,努力为科技人员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2创新内容――由单一性的思想教育向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转变

科研、服务工作是科技工作者的中心工作。科技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围绕中心工作进行,将其作为自己的主战场,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要适应中心工作的需要,跟随变革的步伐,注入时代的内容,拓宽服务的领域,增加工作的职能,关键要选准“结合点”,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科技系统的科技服务、内部改革、机制转换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与科技系统各个方面工作整体配合,形成综合效应。尤其要与日常管理相结合,把刚性约束与柔性导向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性要求体现在管理制度之中,使职工在“情”的激励之下爱岗敬业,在“法”的约束下努力工作。同时,要拓展教育内容,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结合科技系统和职工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实施专业的文化技术等教育,以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形成鼓励创新、爱护创新、尊重创新、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牢固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理念,大力倡导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风尚,积极培育宽松和谐、保障创新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凝聚创新力量。

行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创新,关键要把着力点放在促进人的现代化,把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高素质职工队伍,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来抓。结合科技人员行业特点,在加大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的基础上,完善文明单位、文明岗位和文明个人标准,认真组织创建活动,使科技创新精神深入人心,从而做到敬业、创业、勤业、精业。

3创新形式――由集中、统一、大型的活动形式向小型、灵活、多样的方式转变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借鉴相关科学成果,使思想政治工作从育向层次教育转变,从单向灌输向自我教育转变,从被动应付向超前预防转变,从单纯说理向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转变。针对八小时内外的不同特点,用不同方式来开展工作,八小时内主要形式是参与、协调和调研,采用研究式、讨论式、交流式、启发式和文化管理活动结合等方式。八小时外,主要是通过各种离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活动,利用多种手段、多种形式、多种场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要结合具体业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在科技系统的实际工作中,科技工作者的思想问题往往是通过各项具体业务工作表现出来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有结合科技计划申报、知识产权申请、申报科技奖项、成果鉴定、信息咨询和落实各项科技创新政策等各项工作去做,才能有效地把握科技工作者的思想变化,把工作做到点子上,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避免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两张皮”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只有渗透到各项业务工作各去做,才能保证各项任务的正确方向和顺利完成,产生好的效果。

4创新载体――由单一的学习教育活动向学以致用和寓教于乐转变

把学习与思考、运用、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创新的基础在学习,前进的动力更在学习。学习不是最终目的,关键是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要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快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注重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习不断拓宽思想和理论视野,不断形成规律性认识,看到差距和努力方向,形成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干事创业的工作激情。紧紧围绕“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的学习主题,牢牢把握重在落实、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向,注重突出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的学习方式,坚持请进来讲、走出去看的学习模式,使学习与创新、运用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明确方向、确定目标,形成蓬勃的朝气、创新的活力、干事的激情。

以共同的价值观为核心,通过弘扬科研精神、塑造科技形象、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将教育培训、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等工作连接起来,使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得到心灵的陶冶。着重开展“创新型社会建设我该怎么办”、“科技发展必须面向市场,为经济服务”、“促进高科技产业化”等思想的宣传教育。在宣传教育中,要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的以功利性科技价值观为指导,实现“科技与经济成果结合”的事例来增强说服力。坚持寓教于乐,把思想教育寓于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中,通过观看、欣赏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广播、音乐、美术、舞蹈、书刊、摄影、建筑、体育比赛及人文景观、自然风光等文化体育活动,使科技工作者在观看、欣赏中不知不觉地陶冶性情,提高觉悟,增长知识。搞好寓教于乐教育,应在搞好正规教育的前提下进行寓教于乐,不能因寓教于乐排斥、否定正规教育;要对“乐”进行指导,使“乐”带有思想性,坚持在思想性为主的前提下,加强趣味性、知识性;要积极创造“乐”的特质条件。

5创新考核――由考核自身活动数量和形式向科学、全面、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考核方法转变

传统的考核评价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往往把自身的工作量和活动形式作为考核对象,这样不利于对思想政治工作实际效果作出综合评价。因此,要逐步改进现有的评价考核体系。在考核中,既要把经济效益和生产情况作为衡量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标准,又不能作为唯一标准,应采用科学的、客观的、合理的方法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情况进行综合性考核,这样才能真实而系统地反映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

人才是科技创新中最具能动性的战略要素,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着眼点。要深化科技评价和奖励改革,注重同行评议,侧重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形成正确的科研导向和激励机制;要遵循科研规律,简化申请程序,优化经费管理,合理绩效考核,为科技人员自由探索、潜心研究创造良好条件;要把培养造就青年人才队伍作为战略任务,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更多机会、更大舞台;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创新、鼓励创业的良好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积极性。

研究制定符合科技人员特点的管理办法和综合考核评价办法,明确要求,规范程序,改进方法,严肃纪律,强化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人员在职岗位培训、任职培训和专业培训。建立健全交流制度,认真执行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巡视等制度,建立健全领导班子民主决策制度和领导人员责任追究制度,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作用。认真抓好廉洁自律工作,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科技创新的想法篇2

一、创新时代呼唤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的时代,更是一个充满着创新的时代。创新的时代迫切呼唤着具有良好创新素质的科技人才。

1、当代科技的发展要求科技人才必须有良好的创新素质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呈加速发展趋势,知识爆炸现象加剧,知识老化速度加快,知识陈旧所需的时间,从18世纪需要80一90年,19一20世纪的30年,缩短为近50年来的二15年,有的学科已缩短为5一10年。科学、技术与生产一体化,科技成果迅速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渗透,科学技术社会化,社会科学化,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生产应用、形成产业的时间缩短,20世纪初以前大约为30年,20世纪初至中叶大致为10年,下半叶开始缩短为5年。如晶体管从发明到产品扩散于全世界市场只用了8年,电脑几乎是3一5年换一代,使人感到发明创造有立竿见影之效。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高回报,吸引和鼓励着科技人员去努力拼搏,进行发明创造。国家和企业也为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大规模投资,支持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使当代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为有组织、有目标、有计划的、高效率、团队式的集体分工协作研究开发的领域。科技活动也日益全球化,科技、经济结合日益紧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其分支纵横交错,学科门类越来越多,并日益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原始性创新成为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在这样的时代,任何科技人员的知识技能每时每刻都存在失效的可能。而科技活动本身就是探索性工作,要求不断创新,这就从客观上要求科技人才必须紧跟时展趋势,不断提高知识储备、更新知识结构与技能,形成与时俱进的创新素质,才能适应当今科技发展趋势,在科技领域有所建树。

2、激烈的国际竞争呼唤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国际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科技竞争日益成为竞争的关键,高新技术成为竞争的焦点。美、日、德、法、英等国家纷纷建立创新发明培训学校,大力培训创新型科技人才,形成学校、政府、社会一齐上的局面,极大促进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则从中、小学就开设创新发明方发方面的课程,从小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在科学发展的初始阶段就打下基础。而我们在这些方面显然是落后一筹。优胜劣汰是竞争的必然规律,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为此,就必须大量地培训和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别是中国已加入wto,这意味着国际技术贸易的壁垒在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将更加健全与完善,技术创新成果将受到越来越严格的保护,技术引进和技术仿效的难度将增大。在这种情况下,那种仅靠模仿、引进甚至是“拿来主义”而轻松得利的状况将一去不复返。没有自主创新产品,将意味着永远被动落后,独立自主的创新能力成为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必备能力和必须条件。这就迫切要求培养和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依靠自身的创新素质,形成独立的研究开发优势与自主创新能力,抢占21世纪科技发展的制高点。

3、中国的现实科技创新状况迫切要求加强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建设

目前从总体来看,我国的科技创新实力还很薄弱。在基础研究方面,主动进行的原始性、独创性研究工作十分欠缺,基本上处于拾遗补缺的状态。中国至今还未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这两类科技大奖的一等奖连续几年空缺:在产业技术领域,目前中国的发明专利只有日本和美国的1/30韩国的1/4。另据统计,近15年来,外国企业和国内企业在中国申请发明专利的比例高达6.4:1。国内高科技产品仍然只能以模仿与引进为主,缺乏具有自己特色的创新性产品,缺乏自主独创性产品。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的这些不足,要求我们在谋求科技创新的经费、设备、政策、投入、环境等客观条件改善的同时,更为重要的应该从自身创新素质的主观方面进行反思,切实把科技进步转移到依靠人的创新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

二、科技人才创新素质的时代内涵

当今时代,创新素质是科技人才最为重要的素质,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新的时代对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有何要求呢?综合起来,创新素质应主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时代内涵。

1、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和灵活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与创新行为的先导,是科技创新的驱动力,决定着科技人才能否进行创新以及创新的成败。适应开放性世界的需要,科技人才需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唯有敢于开放、勇于创新、善于学习的科技人才,才能摆脱自身思维的狭隘性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始终保持旺盛的创新意识和活跃的开拓性思维状态,敢于想别人未想过的问题,提出别人不曾提出过的概念,尝试别人未尝试过的方法,从而形成自觉的创新意识与思维。科技人才需要从广阔的外界环境中吸取一切有用的先进经验,改变那种仅仅凭直觉经验和感情因素支配的狭隘的单一思维方式,以及教条式、生搬硬套、死抠概念的形式主义的思维方式。多角度、大范围、辩证地思考问题,提高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引导科技人才在科学领域取得突破,在技术创新中成绩卓著。

2、强烈的进取竞争意识。当今世界,竞争是一种普遍现象,是当今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竞争意识是一种忧患意识,可以促使科技人才全力以赴地投身于科技工作,保持旺盛的创新精神,发挥一般状况下难以发挥的潜能,进入最佳的创造状态;竞争意识又是一种进取意识,可以培养科技人才的坚强意志,奋斗精神,可以激发强烈的创造欲望,增强创新意识,使其敢为人先、勇于创新,胜不骄、败不馁。在国内外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要求科技人才牢固树立竞争意识,时刻感受到竞争压力,全身心地去奋斗、去拼搏,争取科学发现的优先权、技术发明的专利权,实现科技进步。强烈的竞争意识是时代对创新型科技人才提出的要求,是科技创新顺利进行、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的强大动力,是当今时代科技人才必备的创新素质。

3、积极的探索精神。科技创新意味着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创造前人未曾创造过的成果。从这一意义上讲,科技创新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积极的探索精神主要表现在敢于批判、善于质疑、正确对待科技权威以及敢冒风险上。创新就是批判陈旧,改善现实。科技人才要具备敢于对现实的事物进行批判和否定,对历史进行反思,对自身进行“解剖”的勇气: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劳厄则断言:“重要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显然,无论教育本身,还是知识本身,其本质意义上的精髓和灵魂,始终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创造、创造、再创造。只有不断地创造,才能真正实现发展和赢得未来,而这,就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崇高理想与远大目标。创新始于问题,要求科技人才要有合理的怀疑精神。正如古人所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通过有条件的质疑,发现并提出问题正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科技权威是科技人才学习的榜样,但过于的迷信科技权威又会使自身的创造能力受到抑制。科技人才要在尊重权威的同时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勇于向权威挑战,立志超越权威;科技创新还需要有冒险精神,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敢想敢干敢作敢为,敢于打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精神,是科技人才创新素质的重要表现。

4、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奋斗精神是一种进取精神,是对科技创新目标的不懈追求精神。科技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道路必然是崎岖而艰辛的,创新成果的取得过程往往是楔而不舍的长期奋斗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只有在充满崎岖的科学道路上不畏劳苦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翻开科技发展史,不难发现,哪里有科学的突破、技术的发明,哪里便有科技人才不竭进取的奋斗精神。科技创新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科技工作者具有献身精神、拼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需要科技人才蝉精竭虑、废寝忘食,奋发进取、自强不息,要面对困难不低头,面对失败不气馁,面对挫折不松劲;更需要在科技实践中磨炼和保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力。

5、深厚的创新知识和正确的创新方法。知识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基本前提。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会聚变成透辟的洞察问题的能力,引领科技工作者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进行快速思考和准确的判断,从而表现出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知识和经验越丰富、扎实,就越能开阔人的视野,发现问题,越容易产生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在目前知识爆炸时代仅有丰富的知识还不够,科技人才还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个人的情况不同,知识要素的构成也是不同的,需要根据自身的专长、爱好和特点以及从事的创造活动的性质、特点,构建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科技创新活动还要求科技工作者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科研活动虽是探索性的工作,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正确的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新的方法很多,包括综合、还原、演绎、追踪、类比等等,科技人才只有牢固掌握这些科学方法,并善于灵活运用,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才能少走弯路,多出成果。

三、科技人才培养创新素质的对策

实施教育创新,培养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创造教育或称创造力开发。创新素质创造教育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发明、创造、创新的知识、经验和技巧的教育。

2、创造力训练。是指对各行各业的人们进行以提高其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完善其创造人格的系列训练,包括传授创造技法和创造经验,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想象力的训练。

3、创造性教育。是在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各种专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所有形式、类型的教育中,努力贯彻提高创造力的原则和方法,使提高创造、发明、创新能力成为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之中,对原有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和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造,以有利于开发人的创造力。

按照美国创造基金会和奥斯本的设想,“教育的目的是使教育能促进创造能力的充分发展。”为了迅速改变中国创造教育的滞后状况,不断加强全民族的创新意识,提高全民族的创造能力,激发全民族的创造精神,真正把创造教育普及开来,落到实处,深入下去,结出硕果。我们的创造教育和创造力开发,应迅速走出只在少数单位试验的做法,而将其作为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传统教育模式的现代转变基础教育方面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改革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用“启发式”教学代替“注入式”教学,激励、鼓舞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使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创新,为培育高素质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打下良好基础。高等教育更要深化改革,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注重创新实践环节的教学,鼓励、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设想,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创新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把创造学方面的课程纳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的自觉性。

加大对科技工作者的继续教育力度。继续教育是科技工作者学习新知识、开拓新思维、开创新事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与提高科技工作者创新素质的重要环节。科技工作者的继续教育紧密结合实际,结合当前的科技发展新形势,以“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为主要教育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方式,积极探索运用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方法,全面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素质。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强宣传普及。创造力的开发是振奋民族精神,提高社会创造能力和竞争能力,促进四化大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大事,它理所当然地应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教育部门、科研单位、机关、企业固然是开发创造力的前沿阵地和排头兵,新闻、宣传、文艺、出版、图书馆、博物馆,特别是各种现代化传媒,如电视、广播、电影、录像等等,也是可以大有作为、不可缺少和至关重要的。创造力开发活动要和群众的本职工作相结合,要和群众性的创造、发明、创新、创业活动相结合,和两个文明建设、科教兴国战略及社会全面发展相结合,和经济发展、生产变革相结合,和各行各业的改革实践相结合,才会有动力、有活力,才能深入持久、热气腾腾而扎扎实实地进行下去。用创新精神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多层次的创造教育和创造学的宣传普及工作,引起全社会对创造教育的了解和重视,积极参与社会性的创造活动。

建设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创新素质具有主体意识、个性鲜明的特点,要求必须有一支富有个性、知识丰富、思维活跃的教师队伍。只有教师本身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够启发、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带领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所以,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尤其是本身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是培育科技人才创新素质的关键力量,要求加快培养或引进。培养创造教育的师资力量和进行创造学研究的专业队伍,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造培训,建立各种规格的创造学研究机构和不同级别的创造学学术团体。编写新的、系列性的关于创造教育的教材,在各类学校广泛开设创造教育课程,并以此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和迸取精神;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和运用国外先进的创造学理论与创造;教育经验,开展交流、观摩、研讨活动,使创造学深人人心,使创造教育施惠于广大群众,在创造实践中结出硕果。对重大科研课题给予经费资助,协作攻关,提高水平。

优化科技人才创新素质建设的社会环境。首先,要培育科技创新意识氛围。创新精神是科技发展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共同精神,是在对自然界的认识、搏斗和改造过程中形成的崇高品质,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共同承认和一致提倡。倡导创新就要摒弃陈腐观念,通过鄙弃陈腐思想、鼓励创新行为、宣传创新思想,在全社会形成对创新精神的高度好评,以此促进科技工作者切实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并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其次,要营造自由的思想空间。自由的创新思想是科技创新顺利进行与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科技人才独立的思考能力、丰富的想象力、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需要有容纳独特个性的社会氛围。要为科技人才提供便利广阔而自由的学术交流与思想探讨空间,使其在无拘无束的思想空间里开阔自己的思维,寻找创新的灵感,发挥创新的潜力。再次,要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要努力建设完善的现代化的科技公共基础设施,充分利用科技博物馆、现代化大型图书馆、科学会堂、科技交流中心等公共设施,为科技人才开展创新思维提供便利条件。并经常性开展科技讲座、学术交流,吸引不同层次、不同单位、不同专业的科技人员共同参加,传播知识、交流经验、思想、方法等,触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思想,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切实为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科技创新的想法篇3

一、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培养科技创新的意识

说起“科学家”,孩子们的心中往往会燃起一股崇拜、敬佩、羡慕之情。为他们的一项项伟大的发现与发明而赞叹不已。因此许多孩子也由此产生了当科学家的念头,可这些念头却只是成为他们偶尔的想法,因为他们总觉得自己与科学家之间似乎遥不可及,自己去发明创造似乎也是很遥远的事。我告诉我的孩子们,其实每个人在孩童时代都是发明家,创造并不是科学家的专利,只是我们受各种观念、思维模式的束缚,限制了自己的想象发明的能力。

我坚持每周给孩子们讲科学家的故事,如,我给孩子们讲巴斯德发现病菌和病毒的故事,让孩子们明白成功源于坚持。我给孩子们讲“装太阳的孩子”的故事,孩子们被这位英国伟大科学家瑞利逗乐了……一个个故事的学习,让孩子们了解了科学家们发明创造的经过,拉近了他们与科学家之间的距离,明白科学家也是和我们一样的。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让孩子们明白了:他们之所以能有发明创造,那是他们平时善于观察,肯动脑筋,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勤于思考、努力解决问题,他们才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让孩子们以科学家为榜样,树立了发明创造的志向,培养了科技创新的意识。

二、打破发明创造的神秘,树立科技创新的信心

常言道:“信心是事业的立足点。”在发明的战场上,丢失了自信心这块阵地,就意味着整个战线的崩溃。所以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告诫人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美国莱特兄弟的名字之所以被载入史册,就是因为他俩有着很强的自信心,不相信当时的一些权威科学家关于“飞机”不能离开地面的断言是真理,坚持研制飞机多年并亲自试飞,终于在1903年12月17日驾机飞行了260米,开创了人类展翅飞翔的新纪元……

那么如何增强自信心呢?我的做法是给孩子们介绍一些同龄小学生的发明创造和一些简单的发明事例。如多支毛笔组合――写大字的排笔;菜刀上加洞――容易挂……使学生认识到发明创造并不难,离我们并不遥远,关键在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勇于去解决,勇于创新。从而刺激孩子们进行发明创造的信心,激发孩子们进行发明创造的欲望和勇气。

三、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

想象力在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想象,人就不可能有创造发明,不可能有任何预见。爱迪生小的时候非常富有幻想。他听说气球中充了气,气球就能升上天空。就联想到人吃了苏打粉不是也能飞上天空吗?因为苏打粉也会在身体中放出气体,使人像气球一样轻巧。他后来的成功,与他的丰富想象力有密切关系。如果没有声音储存的想象,他怎么能发明留声机?如果没有静画变动的想象,他怎么能发明电影?

孩子的生活中充满着想象。他们抱着布娃娃,会想象自己是医生,他们把几只小凳子排列起来,就把它想象成一列远道而来的火车。增强想象力的关键还在于不断地打破习惯性思维对自己的束缚,经常进行发散性思维,亦即给思维插上翅膀,让它在广阔无垠的世界中自由驰骋。这种不着边际的思维就是我们常说的幻想。发明创造者同样需要幻想,同时我们还应懂得,尽管有些幻想被人斥之为“想入非非”,其实,想入非非未必非!在古代,“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用从月亮上取回的土种庄稼”等,无疑都是想入非非的幻想,然而通过人们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这些幻想都变成了当今的现实。幻想是可贵的,同时它也是衡量一个人想象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因此,想增强想象力的人不妨把自己培养成一个长期幻想者。

一切想取得发明成果的青少年,千万不可忽视创造者所必备的这种基本素质――想象力。

四、掌握发明创造技法,奠定科技创新的基石

不少青少年常反映“小发明难搞,想不起来。”有些教师也讲,在这方面也化了点时间,可是成效不大。良方何在?能力培养是在知识方法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大力加强创造技法教学,使孩子们活学活用,才能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创造技法是创造发明活动的规律、方法和技巧:是根据人类的思维科学,即认识发展的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规律,总结出的历史的、有较强实用性的教学经验。据介绍:有名可查的创造技法已有上千种以上。例如缺点法、希望法、联想法、组合法、移植法、逆思法、检核表法、专利改进法等。这些无疑将青少年发明创造活动导向更有效和更深的层次,使之成为经常化、群众化、易于开展的科技活动。

科技创新的想法篇4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文化

一、引言

我国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年,从科技创新到生产方式创新,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较好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适应。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已经密不可分,区域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地区经济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成为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科技创新的内涵

1.1、科技创新文化精神建设就是要为创新主体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尊重人们的自由探索,尊重人们的首创精神,鼓励和激励人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科学想象力,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以个人成就展现自己,与此同时为国家、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倡导实验求证的务实作风,允许失败,宽容失败,并重视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弘扬学术民主,培养科学批判和学术批判意识,提倡服从真理、崇尚真理,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提倡团队合作,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弘扬取长补短,协作攻关的精神。

1.2、制度构成了创新行为的最重要的环境保障机制。涉及科学共同体内部的评价、荣誉、奖励、竞争、成果共享等各项规则,也包括整个社会范围内关于不同科技创新活动的各种管理体制、协调机制等。制度体现着全社会的创新价值取向,调节着创新资源的配置,规定着创新活动相应的评估标准和激励方式,通过持续不断的作用,导引形成科技工作者的行为模式。创新文化的这两个方面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所需的精神文化上的要素和相关的制度安排,成为科技创造力得以不断生成的土壤。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是源源不断地孕育优秀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的温床。

三、坚持自主创新的目标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件事,不能说系统研发成功了就是创新成功了。创新过程还有很多工艺化、商品化的过程,环节很多,其中一个环节不成立,创新就不会成功,创新的概念不仅局限于传统技术的创新,而更作为企业来说,看整个流程中全过程的创新。在稳定阶段另一方面,从运营管理,流程改进的角度讲,有很多创新,有所谓价值工程创新,减少成本,怎么样设计,集成创新,流程创新,价值迁移创新,如惠普把打印机这些创造的价值,最后转移到通过打印机的耗件来体现,这也是创新的转移。即使在衰退的市场中,通过合并,补足一些原来缺的东西,还有很多再生创新的内容,一个是这边以产品为主的,那边以客户体验为主,这边以运营管理为主,还有一个再生式的创新。创新是多种多样,无处不在,每个阶段都需要的创新的时候审时度势,因地制宜,明确主攻目标。创新的目的要明确,要产生一个绝活,产生一个自己能够在和别人竞争中致胜差异化的东西。这样怎么产生有效创新,需要动员整个企业,形成一种合力,这种创新要求你想办法把主要时间精力资源等真正有效的资源放在核心事务上,在创新中就占了领先的地位。

四、完善建立科技创新管理制度

运用现代管理制度,构建激励创新的机制,把激励创新的价值观转化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热情的目的。通过改革科技评估体系、优化科技奖励制度、建立科研道德约束机制等这些方面的改革,“努力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实现各方资源充分共享的科学体制,建立有利于创新的科技运行机制。创新文化建设科学管理机制的完善表现在:鼓励自主创新,对由于首创失败但具有潜力的项目给予支持;要重视发明专利,鼓励科技人员在市场中实现其价值和取得相应回报;要注重科技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给予有计划的培训机会;要强化科技人员对创新实际贡献的评价,提高科技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率;要关心团队的建设,使不同层面的人员都有发展和成才的空间;要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让科技人员在优美宁静的环境中激发创造灵感。

五、思想文化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对策

5.1、科技创新的灵魂是创新精神,创新精神说到底是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正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世界观的本质体现。这就要我们以思想解放大讨论为契机,深刻理解创新文化的内涵,并与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对其糟粕应坚决批判摈弃,对其精华应与创新文化加以有机融合,努力在思想理论、文艺创作、舆论宣传等方面确定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的主体地位,并在各级领导中带头加以宣扬,使之日益深入人心,逐渐蔚然成风。

5.2、科技创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哪个方面,科学普及也会跟踪到那个方面。总书记曾指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科技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但目前,相对科技创新而言,科普工作无论从领导重视程度、科普投入力度,还是人员队伍和设施建设。就要对科普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能真正如中央领导所要求的“像抓发展那样抓科普,以抓科普来抓发展”,全民科学素质才会在较短时期内有较大提高,中国的科学发展才有最为重要的坚实基础。

5.3、体制机制的改革促进科技创新、解放生产力。体制机制问题,首先要有利于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通过体制机制的制度性安排,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骤:其次,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和市场激励机制;三是使创新人才包括创新型企业家的形成机制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规律。体制机制的创新,既要促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进一步适应,更要改革上层建筑中行政管理体制甚至政治体制中对经济基础的不适应部分,使相关的机构设置、管理职能、运作程序等更有利于科技创新的需要。

5.4、完善的法制体系是科技创新的根本保障。针对目前科技创新的法制体系不完善、不够刚性及国民的法治意识淡漠等状况,一方面要进一步修订和补充相关法规,并注意在立法中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合理、公平公正,防止部门利益法律化;要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法规的普及教育,使相关法规深入人心,从而切实增强法治意识。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

六、结语

科技创新是发展的根本,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高,这都要归功于科技的进步,因为只有科技进步才能带动科技创新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国富民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穆素娉.促进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浅议[a].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7.34.

[2]发展创新文化推动科技创新[eBo].

[3]金吾伦.创新文化的内涵及其作用[eBpoL].[2004-03-30].http:pp省略pnflrphuatipwhmsp200403300338.htm.

[4]李杰.科技创新文化的构建[J].改革与战略,2004,9.

[5]金胜男,高芸,戴维平,陈香玲.科技创新呼唤科技创新文化[J].上海农业学报,2006,3.

科技创新的想法篇5

一、创设环境,调动学生去“想”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课堂教改的重大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去想。有人说过“幻想是成功之父”。人类自古以来就向往鸟的飞翔,我们今天才有了飞机这一先进的交通工具,可以说,现今很多高科技产品都是在前人的幻想下,经过反复的试验而制成的,所以我认为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中要始终贯穿“想”。首先要让学生敢想,现在虽说实施了素质教育,但学生的想像力依然还是没有真正地得到发挥,有些学生在作品制作中的想法有些奇特,立马就会遭到其他学生的嘲笑,而这,其实是我们的不幸。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去想,敢想其他同学想不到的。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使其知道想法的可行性,从而使下一次“想”有了一个好向导。其次要让学生多想“为什么”。很多发明家、科学家从小爱问为什么,促使自己去深入地了解,所以后来在某个领域就取得了成功。“问题不怕多,就怕为什么”。引导学生自己提问,然后他们就会有解答的欲望,努力寻找解答的方法,最后想想“怎么办”。课堂上遇到难题了或在生活中遇到不便的地方,多想想可怎样解决。这个可直接影响他的创造力,只要多想想,有些问题终可以得到解决。

二、拓宽知识,发动学生去“看”

在劳技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依靠自己的努力,独立发现或获取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新事物都是一种学生自身的体验、探究和创新。由此,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去看很多东西,比如可以看杂志,近年来针对学生的书报杂志很多,学生看得也很认真,特别是《青少年劳技报》、《动手做报》和《少年科学》等,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刊物。他们从中可以学到很多科学知识、劳技制作的技能;看展览,学校自己的劳技室,看到那么多劳技作品,学生很感兴趣,自然产生做的愿望来;看电视,当然是动手、动脑能力方面的,如《超级变、变、变》、《人与自然》等等,可以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技术动态,产生兴趣,丰富知识,激发创意。看的时候,强调学生要“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要多为自己的劳技制作实践活动做准备。

三、组织讲座,带领学生去“听”

劳技学科只有通过教学改革,教学创新,才能使基础知识与能力发展、人格塑造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性学习的过程,最终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创新性地发展。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有组织地去听科学家的故事,有很多科学家身上具有相当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令人称颂的高尚品德。如:劳模包起帆从一名普通码头工人成长为一位享誉世界的“抓斗大王”的故事等。这些不仅仅对学生的热爱科学产生作用,而且对教他们为人处事,也有很大影响;听科普知识讲座,这是一种传统的,但又很有效的活动方法,在老师的讲解下,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都将会得到极大的丰富,前面提到看作品展览,有时光看不行,还要听,听构造,听制作方法,听功能效果,这种听可以让学生对展品有更全面的了解。

四、搭建舞台,诱发学生去“说”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课堂训练形式的多变性。作品制作过程不可能只由教师一个人说、讲,那样未免太枯燥了,如果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就会发现效果大不一样,例如,当我说到某一制作时,可让学生说说,“还可以怎样做”,“你认为这个方法有哪些缺点”,这样就调动学生的思维,促使他去创新,质疑;如果一个学生有了创作,发明了,还可请他说说创作的原因,过程,材料,功能等,既培养他的说话能力,又可以使大家对他的作品有一个清楚地认识,同时也调动了其他学生的创作愿望。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有目的的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去说,去实践,也可以让学生从中掌握科学技能的奥秘,从而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如教学《电动钓鱼杆》一文,我就设计以下问题:“电动钓鱼杆是怎样产生的‘吸附’现象的?”让学生各抒己见,乃至相互争论,我从学生的回答中指出:“电动钓鱼杆的吸力取决于它的电能大小,取决于电线所绕的圈数,还取决于电动钓鱼杆与被钓物的距离。物理学中的科学知识能解开许多奥妙,能给人类造福。”进而激励学生学习科学,热爱科学,勇攀科学高峰,为人类谋幸福。

五、积累知识,启发学生去“写”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指针,使学校教育从“传授教育”向“创新教育”、“小能人教育”的转变,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劳技教学活动的形式、方法很多。“动手”中也包括写的能力,可以结合身边的“社会热点”教师给题,组织学生写写环保小论文,根据植物的嫁接、栽种写写观察日记,根据原有作品改进写写创新小作文等等。书面的表达有时更能锻炼学生,因为写的时候,他们必须先去熟悉、琢磨所写对象,否则就会无话可说,而且,写可以丰富学生的实践理论,写时可以使学生把心里的想法,疑问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表达,便于教师了解。

六、动手实践,引导学生去“做”

科技创新的想法篇6

科技创新需要坚持不懈的知识积累

科学知识的继承和积累是实现创新超越的基础。创新超越很像赛车中的“弯道超车”,要在赛道上超车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前面被“大权威”“大专家”挡住了,要想选准超越的路线、获得高于他的速度,就必须有很好的继承和积累作为能量储备。否则,你将永远跟在后面,无法实现超越。当然,科学知识的积累是很广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要异想天开。唯一的办法是发扬大庆人“缺什么,补什么”“在干中学,学中干”的精神,先突破一块或几块根据地,逐步扩大研究领域。科技创新需要追求卓越的奉献精神创新的动力是对真理的追求,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我们科技人员要时刻激励自己承担责任,在观念上和行动上养成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把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做得更好、更完美。要有献身科技的精神。我们既然选择了科研工作,就要对事业无比忠诚,不要半途而废。有的人一直很钻研,很有学者的潜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过一段时间“弃研从政”,荒废了学术研究,令人惋惜。科技人员不要受“学而优则仕”的观念的干扰和影响,要真正理解和认同科学文化,坚守自己钟爱的科研事业,做到“衣带渐宽终不悔”,真正体现我们对真理的追求和对创新的尊重。要有求真务实的态度。在科研工作中要讲求几个“严”字,就是严肃的科学态度、严格的科学规范、严密的科学方法、严谨的科学精神。不要仅仅满足于科研项目的鉴定和获奖,要树立更高远的目标,锲而不舍地坚持技术创新和推动成果转化,追求最前沿的需求刺激。急功近利是科学研究的大忌。我们鼓励“十年磨一剑”,而不是“一年磨十剑”。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创新超越的历程充满艰辛与曲折,需要我们像“钉子”一样把自己牢牢地“钉”在科研项目上。判断年轻人将来是否会有建树,除了考察品德、能力、责任感和团队精神以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看面临挑战时,是否有力争第一的勇气和韧劲。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吉耶曼为了研究下丘脑激素花了35年,经过27万次试验,忍受了无数次的耻辱痛苦,最后终于取得了成功。

科技创新需要科学理性的创造思维

科学思想是创新的灵魂。科学思想来源于科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科学实践。我们要实现科研工作的创新超越,就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独立性思维。要有思维的独立性,就是要不迷信、不盲从、不满足现成的方法和方案,而是要经过自主的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科研工作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为什么”是追究问题的原因,“怎么办”是考虑解决问题的对策,只有搞清原因,才能想出办法。此外,还要经常问几个“可能吗”,提出可能的疑问就是对权威、前人成果的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偶然性思维。思维的偶然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灵感”。科学思维中的“灵感”在解决科学问题中是有独特作用的,但其前提是知识的广泛准备和经验的积累。“意外发现”在创新中非常重要,一位绘画大师说过,缺少“意外”的绘画作品,没有灵魂,只是简单的描述。其实,“灵感”不会从天而降,更不是他人的恩赐,而是长时间的实践与思考之后,受到某种启发而融会贯通时产生的新思想。冒险性思维。在科研工作中,我们要有冒险性思维,敢于面对失败或批评,敢于怀疑并在逆境中完成任务,敢为自己的观点辩护。社会不是理想的“世外桃源”,往往不能宽容失败,来自社会、工作单位、家庭、领导及同事间的各种压力,有时令我们不堪重负。因此,我们要提高在困难中工作、在逆境中承受、在风险中进取的能力。

科技创新需要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

科技创新的想法篇7

关键词:小学生;科技创新;兴趣

“国家兴亡在于教育,教育的兴亡在于创新。”要培育小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教师首先得具有科技创新兴趣,这并不是说教师一定要有优秀的科技创新作品,但至少需要有指导、提升学生科技创新兴趣的能力,且要有科技创新精神,在教育和科学研究中不断提高师技。科学老师一定要用自己的梦想激发学生的梦想,让学生为实现美丽的中国梦贡献一份力。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科技创新兴趣?

一、满足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科学的兴趣

加强学生的科技创新,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兴趣。小学生一般都有一颗强烈的好奇心,如果我们利用科技活动这种方法,学生将点燃激情,科技创新将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指导学生在做一个“救命沙井盖”时我拿起一个塑料盒,向他们提问:“如果一个人一旦掉进沙井,以何种方式,我们可以让其他人得到求救消息?”学生立刻七嘴八舌地交谈。有的说找警察,有的说大声呼救……我就让学生讨论哪种方式是可行的,有一个学生说在盖上装自动报警装置,这方式得到了很多学生的认可。我笑了,说:“沙井那里经常有水,报警装置遇水没法发出信号救援,那该怎么办呢?”课堂讨论的气氛又活过来了。最后,一个学生建议安装防水报警装置和gps定位系统。第二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带回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促进、引导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对其提出新的挑战,引导他们用独特的思维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培养科技创新兴趣,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

二、利用课堂资源,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欲望

课堂上产生的资源常常都是突发而生的,不可预测的,教师要善于捕捉,善于发现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是具有敏锐洞察力的一种表现,创新的契机往往表现为所捕捉问题的价值。在平时上课时,教师若能把诱发学生创新兴趣的思想贯注于心,把潜藏于学生内心深处的创新兴趣诱发出来,就给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定下了良好的基调,学生自始至终都会乐于创新,时时有新问题、新发现。

例如教学一年级的艺术课程“窗花”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巧设情境:“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种特殊的花,你们也许没见过。你们看(展示讲台上的窗花)!”当我把大小不同的窗花展示在学生们面前时,其热情立刻高涨起来,你看我,我看你,都急着问:“老师,这是什么?”“窗花,这是用纸剪的,你们想学吗?”学生齐答:“想。”此时,老师在学生爱学而急切想学的情况下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剪‘窗花’。看谁最爱动脑筋,能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做出与老师不一样的窗花,能用自己的智慧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想这段开场白,一定会把学生的科技创新欲望与热情充分调动起来。

三、让学生体验喜悦,对科技创新产生兴趣

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各有不同,每个学生在环境中受到的熏陶不同。因此每个人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包括感知、思维、想象、情感、气质等方面的独特品质和风格,形成自己的特长。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爱好特长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某一方面的科技创新才能。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与成年人一样,同样有渴望成功的心理。因此,学生们“天马行空”“异想天开”的问题,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和说教,要显示一个友好的微笑和鼓励。针对一些学困生,教师要为其提供科技创新的条件,向他们传授科学的方法,尽量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创新的美感。很多实践证明,教师的充分肯定对学生创新科技文化起到重要作用。学生积极愉快地完成学习,教师也积极参与走向他们,帮助他们改进创新,引导他们走向成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成果,能够体验到科技创新的喜悦。

作为一名科技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激发小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科技创新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充分利用各种外部和内部条件,启迪学生的科技创新的兴趣,鼓励他们创造发明,使他们都能成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惠州,高向东.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落实素质教育[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1,22(4). 

科技创新的想法篇8

大家上午好!

今天,*省第三届中小学生科技节启动仪式在我市隆重举行。

在这里,我代表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向出席科技节启动仪式的各位领导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省第三届中小学生科技节启动仪式的隆重举行表示热烈地祝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和支撑。自主创新是民族发展进步的动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途径。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中华民族是富于创新精神的伟大民族,中国曾是科技发达的文明古国,当代中国科技的发展成就了我们国家今天的辉煌。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学校是培养人才,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的重要阵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教育工作,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积极在全市开展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科协组织,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涌现了许多科技创新教育先进典型。今天,*省第三届中小学生科技节启动仪式在我市的隆重举行,是对我市中小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工作的充分肯定。我希望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工作,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敬请登录公文有约,积极创造条件,多形式、多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广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使广大青少年学生接受科学技术的武装,努力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为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创造良好的环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希望你们认真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敬请登录公文有约法,积极参与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等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不懈奋斗、敢于开拓、勇于创新的信心和勇气!愿科技节成为你梦想的摇篮、成为你展翅翱翔的蓝天!

我与科技共成长。同学们,希望你们在科技创新教育和实践活动中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时刻准备着,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科技创新的想法篇9

[关键词]知识经济科技人才全面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知识的生产和科技的创新、传播及应用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所以提高科技人才的素质和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已成为我国建设创新性国家战略的关键。但对于科技人才,我国的创新理论过多地强调创新,而忽视科技人员的知识体系、能力结构和个性品质,使我国的很多科技人才成为一种单向度的工具人和机器人,缺乏人文关怀和道德感、责任感,创造力也很难持久。为此,科技人才应是一个知识、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的人,是创新精神与知、情、意完美结合的人,是立足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人,这样的素质才能使科技人才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成为民族和国家的栋梁。

一、科技人才要有博、专结合的知识准备

近几十年来,科学发展的综合化趋势十分明显,科学在不断分化的同时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科学技术上的发展往往在学科的交叉点上取得突破。因此,没有广博深厚的知识基础,就不可能发现新思想、整合新方案、创新新思路,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科技人才的知识要有宽厚度,要基础扎实,为今后的积累、发展、创造打好基础;其次要有精深度,一个人穷其毕生精力只能掌握一些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撷取那些和我们的专业有关的知识深读精研,并注意各种知识比例协调,拓宽口径、淡化专业界限,把博和专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在整体上提高自身知识体系的价值。

在当前的创新理论中,有很多的论者忽视了这一点,片面强调创新而忽视知识结构,这是一个错误认识。虽然知识水平并不能直接标示创新能力的高低,但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必须以知识水平的提高为基础。所以,科技人才必须培养宽厚的知识素养和文化积淀,应该掌握高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将宽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修养与高深的专业知识结构结合起来,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创新知识体系。

二、科技人才要有良好的智商和情商

人的智慧行为和创新行为是一个包含多种心理因素的十分复杂的心理过程。根据这些心理因素的机能,可以将他们分为两个系统:一是认知机能系统(智力因素),我们称之为智商;另一个是非认知技能系统(非智力因素),我们称之为情商。创新的关键在于智力及建立在高度发达智力基础之上的创造力的发展。发达的智力包括持久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和丰富新颖的想象力。科技人才具备良好的智力资源还并不能满足创新的需要,还应有对创新需求的敏锐预测和正确把握能力、较强的探究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以及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相对智商而言,现代科学不断证明,情商对人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不可小视。情商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要素组成。在创新行为中,首先它表现为始动功能,即激活和启动智慧活动;二是起定向和引导功能,即对创新活动目标的选择和路径的导引;三是具有维持和调节功能,可以帮助行为主体在创新活动中直面挫折、克服困难,合理和适时调整思想和行为,维持自己的自信和坚韧,无所畏惧地向目标前进。所以要想成为创新科技人才,就必须培养和塑造优良的情商素质,包括健康的动机、浓郁的兴趣、良好的情感体验、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和完善的性格。情商因素是一个不断养成和完善的过程。科技人才的勤奋严谨、果敢无畏、独立思考、敢于质疑、诚实自主、事业心和责任感等情商因素对科学创造至关重要。很难想象,一个人格平庸、意志薄弱、性格异常、情感浮躁,认知扭曲的人会在科学创新上能有所建树。

三、科技人才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科技人才应有科学的世界观和坚定的信仰,追求高尚的人生理想,确立乐观的人生态度,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崇高的献身精神,才能将自己的目光聚焦在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强盛上,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锲而不舍,不断有所发明和创造,也才能明确自己肩头的责任,处理好个人与他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把为社会服务,为人民谋福利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使创新行为真正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科技伦理也是科技人才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科技伦理的核心是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的崇高事业,不能危害人类自身。近年来国内和国际上出现很多青年高科技人才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危害人类和犯罪的事实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科技人才应有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在积极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的同时,还要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到对人类、对社会有价值的创造中去,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创新精神和文明意识的现代科技人才。

四、科技人才要有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因素之一,但在创新实践中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一切创新活动,都起源于创新性的思考。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始,并贯穿于创新活动的始终。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工程专家的技术发明,政治家的治国方略,企业家的营销之术,都是创新思维的具体体现。因此,科技人才一定要培养创新思维,积极通过一些思维方式训练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常用的方式首先是逆向思维。这种思维能使人另辟蹊径,找到解决的新方法。比如司马光砸缸救人就是这种办法。别的孩子慌忙去叫大人来是怎么让人离开水,是顺向思维;而司马光砸缸是想让水尽快离开人,是逆向思维,成就了千古佳话。第二是系统思维。一个人的系统知识和综合能力也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为它能揭示规律、举一反三、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第三是让步思维。让步思维其实就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思维方式。与逆向思维不同的是它是遇到困难时不时反向思维,而是做退一步的假设或是停下来做一些冷静的思考,然后再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法国青年化学家皮拉德就是用让步思维发现了“溴”元素的。第四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问题和解决答案的种种常规、反常规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的基本要素是想象和联想,它们是创新的不竭动力。

五、科技人才要实现学习方法的革命

要想取得丰硕的成果,科技人才就必须实现学习的革命,要倡导和践行自主性学习、创新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其中研究性学习是适应社会需求和时展的全新学习体系。研究性学习(inquirylearning)主要是指“学习者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是一种在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的更新和更有价值的学习方法和活动。其核心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是一种反传统的高级心智活动。研究性学习要求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学习的主人,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阅读、复习、谈论交流等方法外,积极开展文献法、调查研究法、实地研究法和实验法等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积极参与实践,提高动手能力,激发研究兴趣,了解研究活动中的必要环节及其运行和操作步骤,根据需要设计和分析相关实验研究;流畅地根据资料和研究实际撰写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不断提高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

六、科技人才要有良好的协作精神和健康的体魄

现代科技已进入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大科学时代,已不是牛顿时代单枪匹马地发现和发明的时候了。知识型社会要求科技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本领,而且需要良好的合作精神、真诚的工作态度和完善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因为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来看,任何创新都是以群体为基础、以个体为突破的。据统计,在诺贝尔奖头25年的获奖人数中,有41%是合作研究的;在第二个25年当中,这个比例增加到67%;而在第三个25年当中,这个比例已达到79%。,这说明科学研究中的协作呈增长之势,团队合作研究已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科技人才只有具备平等协作、合理接纳、沟通了解等现代品格,才有可能取得创新成果。

此外,健康的体魄也是科技人才的必备条件和生理基础。健康的个体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保证。科技人才必须重视、欣赏、珍惜自己的身体,因为它是生命力和美好生活的源泉,是品德、知识、智力、情商、个性等一切创新素质形成之基础。科技人才应该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生活中掌握体育锻炼和卫生保健的知识、技能、技巧,注意增强自己的体力和体质,以强健的体魄保障创新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的想法篇10

在上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主要是教材媒体化,我们称之为“以本为本”,这样做出的学科教学资源强化工具性,无法满足教师教学的个性需求。因此,后来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主要是按照教师的上课思路来开发,我们称之为“以师为本”,这样的开发弱化工具性,尊重人的思想性,服务人、关心人,这是一次由工具到人的质的跃迁。但同一节课,教师的教学思路千差万别,都按照教师的思路个别开发,工作量巨大,且共享性差,其实教师教学中没有必要全部信息化,就其中的个别步骤需要信息技术支撑。因此,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重点在利用信息技术的步骤上开发资源,我们称之为“以技术为本”,这样做大大提高了资源建设的效率,但资源建设的成效依赖教师的教学经验,对传统教学设计的支撑,没有进行方法创新,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此时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支撑原有教学和管理方法;提高了教学和管理的效率;解决了因时间不足导致的质量问题;解决了因手段不好导致的质量问题。

任何手段的变化必将引起思维模式和应用模式的变化,信息技术之于教学也不例外。信息技术作为一股新生力量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必将引起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革命性变化,要想真正有效发挥新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一定要变革学习和教学方法,打破原有的教学和学习思路,进行理想的教学设计,挖掘教学步骤中的整合点,按整合点来建设资源,这样才是在方法创新教学设计基础上的资源建设,它打破了固定思维模板的限制,给了大家自主构建资源的平台,是教学思想的创新,我们称之为“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重构,消解工具性,不是拿来就用,而是让你去创造、重构,这是由思维模板到思维创造的第二次质的跃迁。信息技术在学科中应用的最高境界是应遵循科学理性的,我们称之为“以规律为本”,以追向教师教育方法为前提理念,是对把握人的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的尊重,是一种智慧应用。我们可以把信息技术支撑教学的历史过程与趋势用下图表示。

要想创新教学方法,首先要从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出发。那就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四个要素。教师和学生两个要素是人的要素,我们无法选择,因此创新教学方法只能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两个要素来考虑。

从教学内容来看,目前学科教学更多强调的是知识内容的学习,即概念本体的学习;人类学习最终是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科基本思维方法和学科精神,即方法本体的学习;在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方法后为了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养成一定的科学态度和积累一定的学科经验,即应用本体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