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法治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十篇法治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十篇

法治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8:14

法治思维培养的重要性篇1

(一)保障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

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行政权力在资源配置中作用逐渐弱化,而市场的作用逐渐强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公权力逐渐与利益脱钩,民事主体的权利逐步落实,利益获得尊重实现的过程。由于目前政府职能转变的不到位,对经济主体的干预过多,有的甚至侵犯企业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造成市场扭曲。在领导活动中,还存在着不善于运用法治原则处理政企关系、权法关系、权利义务等现实问题,不能很好地按照经济规律甚至不断发生以权压法、以言代法、以情动法等干扰市场经济发展的现象。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积极转变职能,更为主要的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管理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今天改革发展已经进入攻坚阶段,领导干部具有法治思维不仅有助于普及法律知识教育和带动本地区、本部门学法守法、依法办事,而且有助于推动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整个国家的法治建设,从而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

(二)依法行政决策的内在要求

行政决策是政府工作的中心环节,无论是一般决策还是重大事项的决策,都是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职权的具体体现。现实中个别领导干部仍然习惯于依靠长官意志和简单的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在决策中搞地方保护主义、部门利益至上,损害了国家法律和政策的统一。党的十报告强调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并将依法作为决策的首要条件以及提高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因为中国的法治政府建设还没有到位,违法决策现象还比较突出,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强。作为领导干部,如何避免决策失误,使做出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首先得增强法治意识,即依法办事的意识,这是依法行政的前提。没有法制意识,在决策前根本就想不到要依法。其次是要在法律规定的权限内依法行使权力,依照法律程序来行使职权。只有依法决策才能维护行政机关的权威,才能防止重大决策失误,才能防止损害群众利益。所以,领导干部具备法治思维,运用法律规范来调控领导决策过程,使领导决策行为在法律的范围内进行,并受法律保护和监督,这不仅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依法行政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领导决策科学化的必然要求。

(三)妥善化解矛盾的现实要求

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和调整,利益主体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导致社会生活中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日益凸显,群众不同的利益诉求也相继涌现并呈高发多元态势,尤其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大量上访事件已经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坦率地讲,近年来一些地方频发,基层干群关系紧张,与少数基层党政干部法律意识淡薄、法治素养匮乏,和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有着必然的关联。在此背景下,强调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根本,在此方面法治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社会稳定,就必须充分发挥司法在解决纠纷、化解矛盾中的主导作用,摈弃“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的庸俗哲学,打破“越维越不稳”的“怪圈”。由此可见,法治是保持社会稳定、化解矛盾的前提,具备法治思维是新形势下履行领导职责的基础。领导干部只有不断提高法律意识,运用法治思维,才能更好地把握形势,解决前进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这是新形势新任务下的现实要求。

二、领导干部应具备的法治思维探析

(一)具备法制思维必须树立法律之上的理念

任何现代法治都意味着是用法律对国家公共权力的限制,权力与法律都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社会支配力量,是保证社会秩序和使之有效运转的必要手段。与法律相比,权力作为一种强制力量更多地具有特殊性和带有人格性,而法律则具有普遍性和非人格化的支配力量。现代法治要求法律应当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凌驾于任何权力之上,权力的行使必须服从于法律。法律至上作为现代社会法治的理念,它已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之中,是实现法治国家的理性选择。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是经常出现以权代法、以权力冲击法律的现象,造成公共权力的滥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害。因此,领导干部在行使行政权力时要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坚守法律的至上效力和最高尊严。当领导个人意志与法律相冲突时,法律必须高于领导个人意志,否则就会出现法律和国家政策因为领导个人意志而改变,出现人治政体下的不稳定状态。

(二)具备法制思维必须树立职权法定的理念

职权法定原则是中国推进依法行政最核心的要求。由于权力本身所具有的强制性和危害性,如果允许行政机关或其他有权者在法律外享有职权,此种权力就会失去限制,当权者就会无限地扩张自己的权力,并将该权力演化为任意所为,公民、组织的权益也就无法得到保障,社会秩序就会被破坏。宪法最高价值是制约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无限制的、被滥用的公权力,有悖于原则和法治精神,有损于社会的公平正义。历史经验表明,权力皆有滥用和腐败的趋势,对权力进行有效控制是社会安定和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职权法定原则要求行政机关的创设、存在依据和活动范围等皆源于法律规定,没有法律依据,不得设立行政机关;行政机关不得行使法律未授予的权力。因此,作为现代领导干部应明确公共权力是有限的,必须树立职权法定的理念,其所享有的职权、职权范围和行为限度等都必须从法律上来寻找,不得行使法律未授予的权力。

(三)具备法制思维必须树立程序正当的理念

法律对利益和行为的调整是在程序当中实现的,法律只有完全按照法律的程序走,让当事人充分参与到每个程序中来,其结果才能更让人信服,才更有说服力,才能更好地维护法律的尊严。因此,程序是法律制度的生命形式。政府不仅要按法定权限办事,还要按法定程序办事,所有政府行为都要于法有据,程序正当。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在中国历来有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在行政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当前重权限轻程序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许多损害、侵犯群众利益的问题往往是不按程序办事或执行不规范造成的。所以作为依法行政主体的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树立程序正当的理念,树立程序意识,严格按程序办事,对于违反行政程序损害群众利益,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纪依法追究责任。

(四)具备法制思维必须树立责权统一的理念

权责统一实质上是赋予给政府机关的义务和责任,要求其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和行动依法履行其职责,擅自放弃、不履行其法定职责或违法、不当行使其职权的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规定,以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的基本完善、政府的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明显加强以及行政监督效能显著提高,来保证行政权力与责任紧密挂钩、与行政权力主体利益彻底脱钩,实现权责统一。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权力与义务的统一、职权与责任的统一,本应是法律的基本规则。但长期以来,在中国行政管理领域里,却存在着过分强调公民的责任而忽视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责任的倾向,导致政府职权与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脱节,造成了中国行政管理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的不健全。因此,无论从权责统一的理论观点出发,还是从解决现存主要问题的实践角度考虑,都要求领导干部具备责权统一的理念,以便更好地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推进建设法治政府进程,从而建设名副其实的责任政府。

三、培养领导干部法治思维举措探析

(一)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培养自身法治理念

法律知识是培养法治理念不可或缺的基础和前提,一个法律知识储备不足的领导干部不可能形成正确的法治思维。因此,领导干部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从而不断增强自身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只有了解国家在某个问题上的法律规定,才能对该问题进行法治思维。领导干部学习法律知识,要结合自己的工作需要,既要学习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又要学习相应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这样有助于真正领会法律精神;既要学习实体法律规范,又要学习程序法律规范,这样有助于确立“程序与实体并重”的正确认识;既要学习法理学、逻辑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又要学习实务中的实际应用知识,这样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工作所需的法律知识,并在工作、生活中不断积累和更新自己的法律知识,这样才能为培养正确的法治理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法律实践参与,提升自身思维习惯

法治思维是一种在法律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的思维方式。脱离开活生生的法律生活和法律实践,不可能养成法治思维方式。我们只有通过反复参与各种法律活动,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才能养成一种自觉的法治思维习惯。中国法律法规的许多内容是与领导干部的实际工作息息相关的,这为提高自身的法治思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领导干部要自觉根据法律规定的权力种类和范围,依据相应的程序行使权力,处理法律问题,从而维护法律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处理法律问题,要坚持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某种行为是否合法,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等问题,都应当运用法治思维,以法律为标准作出理性判断。

(三)加强法治建设考核,强化自身法律信仰

为全面提升依法行政水平,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进程,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就必须把依法行政考核结果与奖励惩处、干部任免紧密挂钩。用政绩考评杠杆,建立健全领导者个人法治考核档案,把领导干部是否重视弘扬法治文化,是否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等,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把重要工作实绩和重大过失记入档案,作为选拔、奖惩、晋升、晋级的重要依据。过去评议考核,通常的做法是听汇报、看材料,这样的考评难以了解其全面的真实的情况,这就需要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创新评议考核的方式。可通过对执法人员进行法律知识抽查测试,了解其法律素质状况;可通过群众主动检举、反映或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执法队伍的执法状况;还可通过对执法部门的明察暗访,发现群众反映强烈而平时疏于监督的问题等。政府法制机构和行政机关将考核结果汇总后报组织、人事部门,作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调动、提拔和奖励的重要依据。

(四)加强法治环境改善,提升自身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培养的重要性篇2

一、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伴随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我国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各个学科也在不断进行着改革,当然政治学科也不例外。对于高中政治课程来说,由传统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主,特别是思维能力的培养。一门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但是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保障,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高中政治来说,政治教师不仅要将基本的政治知识教给学生,而且要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将学生潜能挖掘出来。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可以主动去思考政治知识,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即使在课外也能够关心国家的时事政治,并可以针对时事政治,形成自己的观点。高中政治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发散性思维及创新性思维的综合体现,整体思维能力培养,不但对课程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政治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

在高中政治课堂上,教师要转变思想,以素质教育及能力培养为目标,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政治教学,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促进其全面发展,那么探索出适合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是必要的,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伴随企事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思维能力也成为其选拔人才的重要准则,尤其重视创新思维的具备。在高中政治教学时,政治教师也善于利用各种方式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升学生精神层面的思想觉悟,也就是引导学生探索政治知识真正蕴含的人文精神,体会到政治思想的关键点。不同时代不同的政治思想,要培养学生可以站在时代的背景下,理解政治思想,并且要使其理解社会主义先驱所做出的努力,同时也要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并与时代相结合,以此为基础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出来。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才能作为新时代的人才,才能担负起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思维能力培养最重要的一方面,教师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2.发挥探索思维的引导作用

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但教师的作用仍然是巨大的,是学生生活和学习路上的风向标,具有很大的引导作用。一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同时学习兴趣也是提升学生求知欲的基础,只有对学科有求知欲,积极探索政治知识,才是政治学科的真正目的。因此,教师就要在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方面下工夫,从而将其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出来,也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一段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课程学习中,这样学生就可以主动探索知识,在培养学生求知欲的同时,也将思维能力培养出来。另外,教师可以将政治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可以利用政治理论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并且要将一些经典的案例用于政治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其政治理论具有立体性,而不只是枯燥的理论。

3.善于接受学生的观点

法治思维培养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培养;强化;法治思维

“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出的一个决定,它表明了培养和强化党员干部法治思维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党员干部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提出的一项具体要求。

一、法治思维的概念和特点

法治思维,就是用法治的理念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是指人们对遇到或在处理的问题,以法治的固有特性和法治的信念为基准,通过运用法律规则和法律逻辑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推理判断,从而得出理性结论的思考视角和思路过程。一般来说,法治思维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规则性

法治思维,顾名思义,是一种运用法治的固有特性、法律规定和法律手段进行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带有规则性特点,表现为思考问题、制定决策、处理事务时人的视角和思路会受法律的规定和法律原则的约束和指引。一个具有法治思维的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标准是法治,行为的底线在于严格遵守宪法法律的规定。

(二)推定性

法治思维的推定性,是指依据宪法法律,判断公民和国家机关行为正当与否的推理过程。如无罪推定原则和负面清单制度就是法治思维的推定性在工作中的具体运用。还有在判定公民权利时,只要法律没有明令禁止的,就可推定为公民可享受和行使的权力。再有在判定国家机关能否行使某项权力时,只要法律没有明确授权的,就可推定为不能行使的。

(三)程序性

法治重视程序,要求思考问题、制定决策、处理事务必须严格遵守程序。如“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是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表明了法治程序的重要性。坚持公正科学的法治程序,运行的权力才能摊开在阳光下;坚持公正科学的法治程序,处理的事务才更让人信服、更加有说服力;坚持公正科学的法治程序,作出决策才能更加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因此,党员干部在处理是非对错的争议和矛盾纠纷,必须严格遵守法治程序,并优先考虑程序上的处理方式,给争议各方平等发表意见的机会。否则法治程序不到位,会导致所作出的决定可能无效甚至是违法的。

(四)权衡性

权衡利弊、兼顾各方是法治的基本任务,同时是法治思维的一个特征。它具体体现为在同价值之间进行平衡,力求消除冲突。比如在自由和秩序中既要尊重自由又要维护秩序;在安全和限制中既维权又维稳;在生存和发展、平等和差别、公平和效率等之间做到既要保护少数又要尊重多数,以实现各价值追求的最佳结合,实现双赢甚至多赢。法治思维在思考问题、制定决策、处理事务时有个度量衡。这个度量衡就是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是处理问题最好的尺度。它的关键在于依法办事。

(五)建设性

社会主义法治是要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从这一点看,法治作为治国理政方式,不会具有破坏性的,反而会通过提供更多建设性的制度政策,保障人民权利。法治思维用建设性思路思考问题、制定决策、处理事务,制定出适合的制度政策等,用以修复被损害的社会关系,解决好社会事务,建设一个焕然一新的社会。如在化解社会矛盾时,为给争议各方平等发表意见的机会而依法建立群众进行利益表达的组织和平台;为保障党员干部与各方群众定期定时进行协商沟通;为维护社会稳定时依法救济救助权益受损害的弱势群体等等,都体现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社会关系的建构功能。

二、培养和强化党员干部法治思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重要性

1、培养和强化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是凝聚着“四个全面”的法治共识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涉及国计民生,牵一发动全身。在这一过程中各种问题矛盾会层出不穷,要怎么做才能国泰民安,才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就需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正如要求的“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2、培养和强化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是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的需要

任何创新都是从思维创新开始的,社会治理创新发展也要从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创新开始。在社会新常态下,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只有运用法治思维才能化解各种复杂的问题和矛盾,才能提高公平效率,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近年来个别地区、个别部门的一些作为如行政高压手段、乱许愿、乱施“恩惠”、“花钱买平安”等等不顾及法律的相应规定,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和影响,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缺乏法治思维或者法治思维能力不强。防止和减少类似这些行为问题的再次产生,确实需要培育和强化党员干部自身的法治思维。

3、培养和强化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是由党员干部自身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榜样示范带动作用决定的

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所思所言所行对其他社会成员起着形象塑造和榜样引领作用。只有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运用法治思维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法治理念,才能带头尊崇和遵守宪法法律并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才能以上率下,从而形成良好的法治风尚;才能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形成有事找法,干事依法、成事用法、纾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二)紧迫性

培养和强化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具有现实紧迫性。在现实工作中,一些党员干部缺乏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经济社会事务。有的虽然重视学习法律知识,但在处理问题时习惯于用传统的人治思维,欠缺把法律知识转换为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有的认为法律是自己手中管理的一个工具,是管老百姓的,是约束别人的,自己却排除在法律约束之外,致使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只是口号化地把法治思维喊在嘴上、贴在墙上,但是从来没有认真地放在心上、握在手中。这些问题说明,培养和强化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三、培养和强化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的路径

(一)树立党员干部对法治尊崇敬仰

只有党员干部从内心自发产生对法治认同和尊崇敬仰,才能在思想上自然而然形成凡事先从法治角度和思路思考,才能在行为上自觉地依法办事。因此,培养和强化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须牢牢树立对法治尊崇敬仰,进一步深化对法治的认识以及对法治发自内心的认同和遵循,把法治精神深深植入党员干部的心脑里。只有这样,党员干部主动、自觉和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有事找法,干事依法、成事用法、纾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才能水到渠成。

(二)提高党员干部的法治素养

培养和强化法治思维,必须提高法治素养。注重提升自身的法治素养,是党员干部必须掌握的又一个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党员干部的法治素养越高,法治思维越强,法治能力水平也越高。

加强法治知识学习和更新,储备法治思维知识。在当今中国,法治已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如果党员干部不学法、不懂法,连基本法律常识都不知道,怎么能当好人民公仆?导致党员干部在现实工作中缺乏法治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部分党员干部法律知识贫乏、守法意识缺乏和法治精神困乏。党员干部要重视学法,不仅要认真学习宪法,学法的原则、原理、价值、精神等,而且要学习与本部门、本单位、本行业相关法律的知识和法律程序,更重要是积极用法分析解决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地投入依法治理的工作。因此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法治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法律意识,养成依法办事、信仰法制权威的习惯。

形成善于用法的思维定势。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党员干部都应主动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发展需要,把法治思维作为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时自发产生的需求和首要选择,养成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和矛盾时,善于用法治思维定势推动经济发展新常态;善于用法治思维定势深化改革;善于用法治思维定势解决问题、协调关系、处理纠纷,化解矛盾;善于用法治思维定势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维护社会稳定。

(三)完善依法治国的决策问责和纠错机制

仅仅依靠自觉自愿就能让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良好外部环境和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为此,必须建立健全依法治国的决策问责和纠错机制。要通过强有力的倒逼机制,积极营造有利于党员干部自觉运用法治思维的良好外部环境。一是规范权力运行,把权力运行置于制约之下。二是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完善对不作为、乱作为的违法违纪行为的责任追踪机制。三是保证对党员干部的有效监督,健全质询、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法治制度。

(四)用良好社会环境和法治环境氛围滋养熏陶党员干部法治思维

培育法治思维,必须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和法治环境。党员干部是我国法治精神的传播者和塑造者,要勇于担当起以实际行动改善法治环境的责任。用良好社会环境和法治环境熏陶法治思维。

1、重视法治思维教育工作。把形成法治思维定势和培育法治精神作为在党员干部队伍中法治思维宣传教育的重要目标。法治思维的养成不是简单的学习法律知识,而是在重视法律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重视法治思维和法治精神的培育。因此,促进党员干部法治思维的形成,要加大党员干部学法、用法以及案例分析;要增加事前法治思维教育和事后运用法治思维的效果评价延伸,增强党员干部对法治思维定势的认知,引导党员干部主动依法办事,自觉形成法治思想;要加大宣传推广法治正反典型经验,激励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协调关系、处理纠纷,化解矛盾,善于运用法治方式治国理政。

2、健全严格按程序办事的规则。党员干部只有在工作中守规矩,不折不扣地按程序办事,才能克服个人的主观随意性和无原则的弹性,使权力运行更加规范有序;才能减少错误、减少麻烦,使得工作顺利开展;才能减少拍脑袋决策、拍胸脯办事,使得工作开展更加阳光透明,让人服气,从而更好地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法治思维培养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统一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田华银(1968-),男,重庆人,长江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逻辑哲学研究。(重庆408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长江师范学院教研教改项目“基于批判性思维的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CFS20110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126-02

批判性思维是个体面对相信什么和做什么作出合理判断和反省,并进行自我调控和纠正的倾向和技能,它是能抓住信息要领,善于质疑辨析,严格推断,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是基于充分的理性和事实而非感性和传闻来进行理论评估的能力和意愿;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知识和能力的统一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

一、批判性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价值

1.批判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学习和训练,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系统性,能使他们清晰地学习和使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概念,作出符合逻辑的正确判断和推理,不出现自相矛盾、违背基本原理的现象,而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能力的基本形式和基本要素;批判性思维的学习和训练能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推理、论证等能力,而这些能力是人的思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必不可少的素养,对于学生理解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对于他们理解基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等具有基础性作用。

2.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工作能力。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理念、思维方法和能力,对于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它遵循了个性发展的原则,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培养其自主意识、独立人格和批判性的精神;它坚持系统性的原则,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等诸要素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它能培养学生的交际习惯和协作精神,培养他们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能学会在与人合作中进行探讨和工作;能给人的成长塑造民主的环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鼓励他们评判性、创造性地学习理论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纷繁复杂的信息的选择、分析、评价、辨别、判断和应用的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习提高能力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3.批判性思维是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健全人格要求个体具有思想开放、独立自主的品质,具有尊重他人、诚信交往的良好道德情操,具有强烈的自信心、社会责任感和公平正义的品质。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就总是浮于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批判性思维就是要培养人的公正合理评判的品质,避免对权威的盲目崇拜,敏锐地发现问题,它是能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公正思想。因此,以批判性思维为基本理念培养的人才,具有看问题的全面性和开放的思想品质,具有克服自我中心,学会移情思考,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等品质。将批判性思维运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是培育独立自主人格的基础。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现状

既然批判性思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该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水平怎样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于2011年10月对长江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1级、2010级和2009级学生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测试。

从表1可知,该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级和2010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非常接近,互有高低;但2011级新生各维度的平均得分均高于前两个年级;从平均总分来看,2010级最低,为246.812,2009级其次,为248.957,2011级最高,为256.710,表明2010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最弱,2009级次之,而2011级新生最强。从三个年级的总体情况来看,平均总分均在280以下,表明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属于中性,还处于比较弱的状态。

从127页表2可知,总分在210分以下的学生,2009级3人,占全班的3.26%,2010级有6人,占全班的8.70%,2011级仅1人,占全班的1.45%,说明2010级学生对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气质明显抵触的学生最多,2009级次之,2011级最少。总分在210~280的学生中,2009级和2010级均占班级的82.61%,2011级占班级的78.26%;总分在280~350之间的学生中,2011级占14.13%,2010级仅占8.70%,2009级占班级的14.13%,表明2011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要强于2009级和2010级。从三个年级学生的总体情况看,81.30%学生的总分处于210~280的区域,表明绝大部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处于中性区域,还明显较弱。

总之,根据测试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也许学到了很多知识,思想道德修养也有一定提升,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还不够强,没有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统一。

三、批判性思维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原则与措施

1.批判性思维语境下专业建设的原则。以批判性思维作为理念、方法和培养目标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必须坚持“原则性知识”为基本前提的原则。作为培养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的专业,需要传授给学生的原则性知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要掌握基本的逻辑规律和推理方法。这些知识是保证推理有效性和正确性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理性的思辨能力的必要条件。二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他们必须具有本专业的基本原理性知识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必须深刻领会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些知识是确保人才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必要条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基本保障。

2.批判性思维语境下专业建设的途径。第一,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为了实现人才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统一,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高度统一;为了提高人才对于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设基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逻辑学与批判性思维”课程和“中国媒介教育”等课程;增加基础理论即原则性知识课程的课时量,减少理论课程门数,强化实践课程的地位;在课时安排方面,为了加强实践和能力训练,培养方案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时间,把课余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转变教学管理观念。从批判性思维的视角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首先需要教师深入学习和领会批判性思维知识,养成批判性思维的思维方式,具有优秀的批判性思维者的品质,善于应用批判性思维工具。在此基础上,教师转变教学管理观念,改传统的家长式禁锢式管理为民主制开放式管理,改传统的“知识本位”观念为“能力本位”观念,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引导启发式”教学。

第三,重视批判性思维的作用,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优秀的批判性思维者的效用,重视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的培养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融批判性思维于课程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精神和能力。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具体特点,教师把教学的艺术性、能力或技能要求和反思的优势结合起来,采取“艺术+能力+反思”的教学范式。同时,在课外,通过“教学团学一体化平台”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运用专业知识开展能力训练。

第四,教师充当引导者角色,营造平等教学氛围。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教学活动主体。根据批判性思维的精神、方法和思维模式开展课程教学改革,营造鼓励讨论、增强自信、气氛宽松的平等的教学环境,因为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宽松平等的环境是首要因素。只有学生感到安全、平等,知道不会受嘲笑和受指责,才会主动呈现自己的观点、暴露自己的问题,才会主动参加讨论、探究,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

第五,采用多样化和过程性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实行知识和能力双重目标考核。在课程评价考核方面,教师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的评价方式,针对课程性质,灵活多样地采用多种考核评价方式;改革课程考核评价的内容结构,尽量限制概念定义、简答题等死记硬背的内容,提倡把知识与重大理论问题、当前的热点问题、生活问题和行业问题的思考结合起来,着重考核学生的逻辑分析、判断与推理能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立与创新的观点;在考核评价的时间方面,注重教学过程性考核,把平时的课堂学习、讨论发言与课外实践训练纳入考核评价范围。除此之外,我们还采用批判性思维测评工具及其他方法和手段,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进行分阶段的全程测试、调研,采取实证研究方法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思路、措施、手段和方法。

综上所述,批判性思维能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优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开展有效益的工作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基础和能力基础。

[参考文献]

[1](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许良英,赵中立,李宝恒,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美)戴尔・斯科特・里德利.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m].沈湘秦,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3]胡瑞,李忠云.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

[4]刘春杰,武宏志.简论批判性思维与高等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4(12).

法治思维培养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农村;高中政治;发散性思维;策略分析

近几年来,高考政治主观题的答案逐渐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不仅仅是答案拟定过程中出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要考查学生的思维方式。这一改变意味着学生的思维要从原来的平面思维向立体思维转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进行思考,从而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更加全面与深刻。高考的这一改变要求学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要有一定的主见。因此,这也要求教师在学生备考的时候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本文主要从农村政治教育中发散性思维的现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它的消极影响和解决措施四个方面讲述发散性思维,同时在讲述农村政治教育中发散性思维现状的时候与城市学生进行了比较。

一、农村高中政治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现状

农村高中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在政治教学方面还存在部分缺陷,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谈谈我的看法:

现状分析一:与城市学生相比,基础较差,发散性思维则更差。初中的教育是为了学生在高中更容易地学习,是高中教育的基础,然而在很多农村,由于专业的老师较少,在政治这方面显得尤为严重,有时校领导甚至认为政治课谁都可以上,然后让一位非专业的老师进行教学,像个别学校让一位物理老师教学生政治,物理老师说:“政治”无非就是死记硬背。因此照本宣科,一堂课的内容用十分钟就上完了,剩下的时间就让学生自己看书背书,这样的教学情况连基本的教学目标都无法实现,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很多农村优秀的学生在上高中的时候都跑到城市去上学,这就导致了城市的优秀学生更加多,而农村则越来越少,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情况,并且还有逐渐加剧的趋势。从生源和师源的角度考虑,由于学生接触环境的不一样和学生的差别,导致了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也具有较大的差别。

现状分析二:教学模式有待改进,现在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对于高中政治,老师一般都是将三年的课程两年上完,这对于城市学校基础较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能利大于弊,但是对于农村学生,由于普遍的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这样往往导致学生吃坏肚子,或造成消化不良,更不用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高中政治课程中,《经济生活》《哲学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国际组织》,这么多的知识,老师在教授的时候往往只顾赶进度,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老师将希望放在了总复习上面,但在进行总复习的时候,老师总是让学生用粗线条勾画教学内容,同时再加以大量的复习资料,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囫囵吞枣地进行知识吸收,对知识的理解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发散性思维就更难提高。

现状分析三:农村高中政治教学不被重视,排课较为不科学。在农村还存在这样的现象:校领导较为重视数、理、化、英语,而对于政治教育较为不重视,在排课的时候,政治课程部分时间往往被其他课程占用,这样就导致了教师在想要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时候,发觉时间根本不够用,同时也导致学生不重视自己思维的培养,上课成了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 二、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 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实际情况是,农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城市学生相比较差。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发觉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校领导对政治课程的重视不够

校领导对这门课程的不重视首先表现在排课上,在排课的时候政治课程往往比其他课程少,老师在教学时发觉没有较多的时间进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尚需提高

农村由于环境、生源和待遇的各方面原因导致教学能力较好的教师都愿意在城市教学,而不愿在农村教学,这就导致了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城市教师相比较差,而教师师资能力较差、思维能力较差,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程度也就较差。

3.学生对政治课程不够重视

在上课的时候,很多学生对政治课程存在一种轻视的心里,认为政治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它的重要程度要比其他课程弱一些,更谈不上提高自己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产生的后果

学生在学习政治的时候,如果发散性思维较差可以产生很多较为严重的后果,首先,近几年高考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即发散性思维能力,如果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较差,在考试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少答要点的情况,从而造成学生的成绩较低。其次,发散性思维可以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在学生学习的时候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模块,最后形成知识网络。学生发散性思维较差时,可能造成学习很努力但是效果较差。最后,学生良好的发散性思维可以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在考虑实际问题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虑,从而进行筛选解决方案。如果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较差,可能对学生以后的实际能力有影响。

四、提高农村学生在政治课程中发散性思维的方法

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发散性思维具有三个基本的特点,即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1.从思维的流畅性着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法治思维培养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创造性思维;途径策略

一、创造性思维以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1.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

所谓创造性思维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革新能力,从而富有探索精神和主观能动性以达到在现有条件和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寻找新规律、总结新理论、创造新方法等。创造性思维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灵感来源,更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在思想政治授课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指学生对于现实世界中的哲学现象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通过独立分析和思考,以政治思维从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最终将其解决。创造性思维具体包括求异性思维、探索性思维以及开创性思维。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国家、社会对于人才创造性能力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创造性能力已经成为优质人才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在思想政治的授课过程中,由于知识的深度、广度较之小学政治而言具有明显的不同,对于学生自身能力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因此,在初中思想政治的授课实践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对于辅助教学开展、提升学生素质以及开发学生情感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此,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性思维的作用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在初中思想政治授课实践中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确保受教育者的教学主体地位,增强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二,在初中思想政治授课实践中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抒发,通过主动的发现与探索,完成知识的获取过程;

第三,在初中思想政治授课实践中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受教育者逻辑思维的完善,促进学生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提升,进而提升自身素质。

二、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由于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仅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速度方面,并将其视为教学的核心任务。而事实并非如此,忽视了创造性的教育,对于课堂教学具有十分严重的负面作用。因此,针对当前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现状,将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

第一,低年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明显高于高年级,并且在年级高度与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感兴趣程度之间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反比例关系;

第二,相当一部分学生抱着“思想政治课程可有可无”的想法,认为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对于总成绩并无太大益处,而数学、物理、化学等才是学习的重中之重。

第三,许多学生喜欢通过自学的方式学习思想政治知识,而比较排斥课上教学,他们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知识与自我知识储备之间存在明显的距离。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研究

分析当前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其提出有效解决措施提供依据。依据上述问题的分析,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几点措施策略:

1.从教学内容入手,培养创造性思维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主要依托于教材进行开展,教材是经过诸多思想政治学家多年的积累和总结,将实践经验中的精髓部分升华为理论,从而形成的集知识与经验于一体,融理论与情感为一身的教学资料。思想政治教材中既包含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蕴含丰富的情感哲理,是理论知识与感性认识的完美结合。初中思想政治教材中大都是源自古今中外的思想、政治精髓,可谓是“内心情感的结晶”。例如,在粤教版初中思想政治教材,《珍爱生命》一课,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将两幅具有对比性的图画附于黑板,一幅描绘的是“万里晴空之上,大雁翱翔、马儿吃草……”,另一幅描绘的是“天空乌云密布,土地干裂、马儿无处觅食……”。教师可以为学生给予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上述两幅图画各自代表什么内涵,通过“什么”式的提问,促使学生自发性的调动思维。

2.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创造性思维

课堂教学是课程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其主要任务在于向学生传授教学知识之外,还要为学生解答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和疑问,而对于问题的解决过程,创造性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可以将当前发达的科学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融入课堂教学,从而为课堂教学创造出接近实际的、有利于课程开展的教学情景,进而使学生在情景的作用下自发开展创造。例如,在粤教版初中思想政治教材,《诚实守信》一课,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播放韩红创作的一首歌——《天亮了》,并在歌曲播放的过程中,为学生讲述歌曲背后的故事,“在某个秋天,一对夫妻携孩子去游玩,在乘坐缆车的过程中,由于缆车本身的质量问题并且没有合法的许可证,造成了悲惨事故……”。曲终,同学仍沉浸在歌曲的情节之中,进而,教师进行提问“你认为诚信对于一个人是否重要?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哪些方面”,通过提问,将学生从歌曲情境中逐渐过渡到课堂教学环节,同时,利用情景和问题的双重作用,使学生深入思考,更加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3.改革作业方式,培养创造性思维

对于课程教学而言,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相对有限,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则是当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课后布置作业的时间,实现创造性思维的巩固和完善。例如,在粤教版初中思想政治教材,《走进中学》一课,可以为学生布置一项设计“班徽、班训”的课后作业,对于易于实践的设计可以选择将设计的成果以实物的形式上交作业,对于较为复杂的设计可以采用设计图画的形式上交作业,如此,既延续了情感体验式教学,又丰富了作业布置形式。更加重要的是,通过此种作业方式,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个人才智,更加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4.敢于大胆质疑,培养创造性思维

质疑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环节,只有敢于质疑,才能在质疑的思考中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从而达到更好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例如,在上述第二点建议当中的自由发言阶段,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因而,对于他人的见解未必会是完全的赞同或者完全的反对。因此,在自由发言阶段,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对他人的见解提出质疑,并相应阐述自我观点,且为之寻求依据作为支撑。通过大胆的质疑-反质疑过程,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从而更深层次的调动创造性思维。

四、结论

初中教育是国民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初中教育的重要教育环节。本文针对当前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途径和策略:从教学内容入手,培养创造性思维;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创造性思维;改革作业方式,培养创造性思维;敢于大胆质疑,培养创造性思维。文章的策略建议对于实际教学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法治思维培养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教学

现代的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他们整天接触的是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他们希望政治课老师能真正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就他们所关心的一些诸如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国际形势的变化等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给他们以信服的解答,希望通过政治课学习,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改革,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需求,把提高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这样,政治课教学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创设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教学的问题情境是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学习兴趣在学习的动力系统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也有人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所以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两个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立即回答,而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启发思维是政治教学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关键的一步。因此在政治课中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全身心参与投入,在创设新环境中,能产生碰撞,开拓思路,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政治课教学中,创设情境主要通过设疑。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的欲望,这不仅能使学生在兴趣和成功的喜悦中较好地掌握新知识,还能从中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一是要向他们提供尽可能多一些创新机遇;二是要根据所授的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

二、重视学法指导,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地、能动地参与,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从学法指导入手,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法指导的设计是有层次的,以自学方法为例,第一层次是预习,给预习提纲,指导学生学会逐字逐句的阅读,理解其中的关键词语,然后是逐段逐节的阅读,理解并归纳其中的重点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学习阅读方法;第二层次是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比较、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根据所要学的知识,结合社会实际提出问题,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三层次应该让学生学会独立获取信息,并且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构结合,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或问题解决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知识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质的飞跃。

三、在政治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一般能力培养紧密相连

创新能力是在一定目的和条件下,个体可能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与一般能力中具体能力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要与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相结合。

1.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政治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在外部世界中,存在着大量复杂的信息,其中有些是常规性问题,有些是创造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去鉴别、选择有关问题。但由于以往的知识经验、习惯、情感以及流行的观念与见解深刻地影响人们的认识与活动,人们通常获取的问题往往只限于自己已有的知识范围之内,重视常规性问题,忽视了对创造性问题的探索。能否发现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有关的信息,完全取决于敏锐的洞察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从而来发现问题。

2.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辩证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引导学生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从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坚持逻辑与历史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政治课教学内容中直接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总的看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首先使学生了解丰富而生动的辩证法事实,通过分析、归纳,使学生了解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的道理。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要注意纠正学生从单一侧面绝对看问题的思维倾向。例如,在讲改革开放巨大成就时,简单的说教效果往往不好,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然后进行课堂讨论,讨论中,学生对改革开放中的成绩和问题会产生不同看法。教师针对学生的分歧意见引导学生从自己家乡的变化,有的从报刊的数据事实,反复论证观点,经过一系列的分析综合的思维活动,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成就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认识,其辩证思维能力也获得很大提高。

法治思维培养的重要性篇8

一、中职政治老师要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欲望

思维上的创新开发,是主观心理需要和客观外界刺激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要培育和发展学生思维上的创新,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坚持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想方设法使自己的教法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要亲切友好地接触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平等、友善的师生关系,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心理特征,对学生行为的与众不同、思维的新颖要给予鼓励性评价,对学生在实践中的偶然失误要持

宽容态度,教师要引导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自我矫正行为,要给学生提供自由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为培养学生思维上的创新建立优良的基础。

培养学生思维上的创新,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设置良好的环境,创造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氛围,创设问题意识环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具有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

发展。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中职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自愿地学习。所以,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体会到发现的乐趣。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要从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出发,给予适当地指导,指导也要因人而异。中职政治课堂教学担负着思想教育和知识传授两方面的任务。中职政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过程,更应该是而且必须是思想观念的更新、知识的生成和创新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打破知识的平衡性,产生新的知识不平衡和

知识点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多边信息交流和思维冲击,把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和创造新知识,坚持以学生为中

心、以培养能力为中心,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和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心去学习前人的知识,身体力行地去创造新的知识,从中获得创造的乐趣,使师生之间的思维和知识得以启发互动,相互冲击,从而迸发出智慧与思想的火花,进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

中职学生虽然理论学习薄弱,但动手的希望强烈、模仿能力强,对于实践很感兴趣,力求创造。因此,我们就要努力发现学生这种思维上的创新,培养和提升思维上的创新,这对于毕业生的就业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为此,中职学校除进行常规教学实训活动外,还必须经常性地举办一些科技劳动、文体手工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找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创新展示、锻炼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中职政治课堂教学,要着重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政治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上的创新和能力的提升。这种创新对于学生定势的思维会很有突破,思维由此得到发散,在实践中能大胆猜测,认真求证,能标新立异,进而在实践活动中突破和创新。这种思维品质的培育,能使中职学生在毕业后的创业活动中具备自信、独立、勤奋、果敢、诚信与思维上的创新,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创业技能和拓展创业领域,转变就业观念,适应社会的挑战,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机会。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贯彻实施创新教育思想,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寻找并探讨新的适合当前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思想的创新、思维的创新、能力的创新和提升,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创新创业品质,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创业服务,更重要的是创新能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培养更高素质的劳动者,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宗桂琴.浅论创新思维在工作中的运用[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6,5(2).

[2]刘美忠.政治教学中培育同学们创新思维的教学策略[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10(1).

法治思维培养的重要性篇9

一、培养学生能力必须以学科知识为基础

学科能力是运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现实的具体的学科能力总是与一定的学科知识结构相联系,所有学科问题的理解、推理、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过程的展开必须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离开了学科知识,就会成“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然而知识的积累,不应理解为知识的简单叠加,它所追求的是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当一个个单项知识经过积累和发展,升华为能力的前提条件便具有了。因此,掌握政治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极为重要,培养学生能力必须以掌握学科知识为基础才能得以进行。

二、重视概括能力的培养

所谓概括,是指在思维上将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事物或将某种已分出来的一般的共同特性结合起来。一切学科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以概括为基础,学生的学科能力正是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基上通过概括化而形成的。可见,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发展学生学科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灵活迁移知识,做到举一反三,同时,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他们以大量感性材料中提炼中心内容的归纳综合能力,并逐步提高其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就其品质来说,包括思维的清晰性、缜密性、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和灵活性等。它们体现了思维的水平和智力、能力的个性差异。我们说要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运用等思维能力,就是要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作为发展学生学科能力的突破口,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研究反复实践,大量质疑和释疑。例如,可以选择概括性和逻辑性强的教学内容或材料设置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清晰性,缜密性和深刻性;选择能进行发散、逆向和迁移的内容设置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独立性等等。

四、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法治思维培养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辩证思维扩散思维创造性思维

近几年来,政治教学改革,主要依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需求的模式,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逐步实现考试的科学化、规范化,有效地发挥其对学科教学、复习的导向作用。为了适应中考政治试题的改革,搞好初三思想政治教学,必须了解中考政治试题的导向,改进思想政治教学,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近几年中考有以下几个特点:

注意多向思维能力的考查,把能力的考核深入到深刻思维领域,提高试题的预测效度。这个特点表现在突破旧有的思维模式。让考生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评论某一观点,分析某一材料,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在分析论述题型上,给考生更多展示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政治中考既要考查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及掌握情况,又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能力考查中,注重考查考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考生不能从教材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只靠死记硬背就不能取得好成绩。

全面考察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推动政治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个特点表现在,考查内容已不局限于初三这一学年所学的内容,而是涉及中学生所应当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还表现在考查的内容力求体现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以全面反映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为了适应中考政治试题的改革,必须改革思想政治的教学方法,逐渐摆脱思维的单一性、习惯性,培养思维的多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具体说,教师要善于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启发学生的扩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发展辩证思维。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对于初三年学生来说,就是要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社会的政治现象,对于任何一种社会的政治现象,都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看到其正面和反面、长处和短处,这样才能对各种复杂复杂的政治现象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少年儿童的思维特点主要变现为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发展,青年学生思维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逻辑思维的过渡发展,但由于青年学生年龄较小,社会阅历浅,辩证思维能力较差,因而遇事容易产生过激情绪,对问题的看法多有片面性,甚至产生误解,例如在“在承担责任中成长”这节课教学中,讲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互依存,集体应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个人更应当积极关心、维护集体利益,关爱集体,人人有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维护国家的尊严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社会需要互助、彼此关爱;信守承诺、勇担过错,自觉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时,学生表示有不同的看法。教师遇到这样的情况,既不能训斥学生,又不能回避问题,而应该教育和引导学生用联系、发展、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告诉学生观察社会的政治现象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本质和现象,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完善的过程,这种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启发扩散思维。所谓启发扩散思维,就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用多种思维方法寻找某一问题的答案。在初三思想政治教学中,根据当前中考改革的导向,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从知识考核到能力考核这一转变,必须认真发掘教材内容,根据各部分知识的不同特点,设计出不同类型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供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认识、掌握和运用。例如“基层民主”这个问题表面看起来比较简单,而且教材里是在一个材料里概括地从基层民主的内容、基层民主形式说明健全基层民主的重要意义。如果学生不调动思维的积极性,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就会搬用教材的现成内容回答。因此,必须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引导和启发学生根据教材中相关方面的知识,多角度地运用阶级的、历史的、辩证的观点认识这个问题。既要说明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发展和取得的进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又要通过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的回顾体会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提高政治鉴别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说明其具有的特点和优势。这样能使学生思维得到启发,有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其主人翁意识和关注国家政治生活的价值取向。启发学生的扩散思维,对于搞好思想政治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克服以往那种上课记条条,考试背条条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灵活性,这不仅对学生在学习阶段大有好处,对他们将来走工作岗位后,树立精神、培养创造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