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培养小孩数学思维方法十篇培养小孩数学思维方法十篇

培养小孩数学思维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9:07

培养小孩数学思维方法篇1

--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孩子的数学思维

香燕

(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光后中心小学广东中山528400)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孩子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它是数学教育的重心,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成功、成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关键词:思维能力;心理特征;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在小学阶段,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而数学的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它是数学教育的重心,对儿童一生的成长、成功、成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教学的经历告诉我们,许多孩子在低年级时数学成绩顶呱呱,到了中高年级就滑下来了。我们知道,运算能力是一种低级能力。强调记忆、熟练度,而思维能力是一种高级能力,强调借助抽象的数字符号、概念进行思考与推理。低年级主要强调运算能力,而数字又比较小,有些孩子可以用数数或列举的方法算出来;或者由于刚刚学过相关知识,依葫芦画瓢地蒙出答案。但这些都不是真实的数学思维能力,只要把数字变大了,比如到了几十、几百、几千的时候,孩子的列举法就不起作用了,这个时候思维能力不足的弱点就暴露了,而有一定数学思维的孩子,在他看来不过是把小数字换成了大数字,换汤不换药而已。由此可见,培养低年级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对孩子的数学发展是必要的。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就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一、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纵观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他们之所以某领域有所建树、成就辉煌,无一不是因为他们对这些方面特别感兴趣。在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培养他们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是尤为重要的。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很严谨的科学,很少有人天生就想学数学,并能学好数学的。作为小学阶段的数学老师有一个艰巨而伟大的任务,就是努力创设各种条件和情景,激发孩子学数学、爱数学的兴趣,真正为孩子一生的成功奠基。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作为教师要学会利用这一点,往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的方面引导学生。比如说,各种有趣的数字故事,立体几何图形的书,色彩鲜艳、五彩斑斓的小儿书......,这些都是儿童最感兴趣的,因为它们能充分提高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进而激发儿童丰富的想象力,而各种各样的情景中渗透着丰富多彩的数学知识,多给孩子读一读,进而培养孩子的判断思维、逻辑推理等基本数理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材总是以丰富有趣的图画形式展出,包含丰富的想象力。如果孩子有过这方面的训练,他们会很容易接受教材知识,学起来也会是游刃有余,否则将很难入门,越学越无趣,最后厌学。

二、指导数学方法,启发孩子学会思考

由于小学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思维带有很大的盲动性,因此要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就要教会他们思维的方法。其中有条理、有顺序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在计算教学中,教会学生思维的程序性、方向性,即从哪里算起,接着想什么,再想什么;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即如何分析数量关系,找出题中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并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利用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例如,买一个书包的价钱可以正好买两本故事书,而买一本故事书的价钱刚好买四本图画书,问买一个书包的价钱可以买几本图画书。要训练儿童一步一步有条理的思考,先想一本故事书相当于几本图书,再想一个书包相当于几本故事书,最后通过实物演示拿书包跟图画书兑换,这样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就发展了儿童的思维能力。

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利用孩子经常做的游戏、经常接触到的事物,讲解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特别是在游戏时,顺便提及一些有趣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给孩子留下一些悬念,以引起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孩子日后实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做些必要的准备.

三、体验生活场景,引导孩子数学思维

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是有限,而家庭生活场景是我们学习数学的重要素材,包涵丰富的数学知识,家长要重视利用生活这个大课堂,训练儿童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要学会利用低年级孩子好动、好尝试的心理特点,利用实物场景进行培养,效果会更好。例如,到超市买东西如何付钱找钱的问题,坐公共汽车时,车要经过几站,每个站牌上多少人,下多少人,车上有多少座位,有多少或坐着或站着的人等等,生活之中处处皆学问,家长和教师切忌包办,而应该让孩子先想一想,再动手做一做,由于他们通过眼看、手摸、多种感官进行认识,通过自己动脑筋得出答案。这样不断培养了数学思维,又让他们训练了其他方面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四、通过有意识训练的多样化,发展儿童的数学思维能力

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好奇心理,要运用练习设计的多样化,使他们具有新奇感,引发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可以跟学生做各种各样的数字游戏,在游戏中既要强化顺向思维训练,也要注意逆向思维训练,还要重视多向思维训练,诸如此类练习都对孩子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五、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加强孩子的思维能力

培养小孩数学思维方法篇2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扑克牌兴趣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204

一、幼儿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与困惑

幼儿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属启蒙阶段。特别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交融是智力的核心。数学常识类的活动是一种启蒙性的的学习,是幼儿初步建构数与物相对应的过程、形成循序渐进逻辑思维的能力,但从并不是说我们像培养数学家那样培养一个未来的社会自然人。

(一)心智发展与期望值矛盾

幼儿期的孩子个个好奇、好问、好探索,他们什么都想学;我们常希望孩子超越平凡,提前让孩子接触数学,在幼儿阶段给孩子们报珠心算,强迫孩子学习数字、不断教孩子算数等等,但孩子能坚持下来吗?有可能导致孩子学数学的兴趣被泯灭了,这方面的心智被教的模式桎梏了。

(二)单调运算c综合能力矛盾

蒙特梭利说:“儿童将所学的概念一般化。”这是个智力过程,是一种内心中的深层创造。让幼儿面对枯燥的数字宝宝,反复要求让幼儿认识、死记硬背,按成人的要求来加减,刚开始效果不错,但随着孩子的成长,慢慢发现孩子进步慢,因为轻视了思维能力的引导与培养,影响其成长。

(三)自主学习与干预引导矛盾

每个孩子都存在着自身的独特性,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学习知识的方式,一样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材料用在不同的幼儿身上有不同的效果。孩子运算能力是有限的,是逐步认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对小数目的抽象运算有可能能正确把握,但不能按成人运算的方法要求孩子。

二、以扑克牌游戏为例,开启幼儿的数学核心素养培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了幼儿数学的教学并不是让孩子掌握特定的数学知识结构,而是最终强调让孩子在游戏中、生活中培养其数学意识和思维方式教育。其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在生活游戏中利用数学思维来解决生活问题。“玩扑克牌和下围棋、象棋等有相同的地方,对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等都有一定的帮助。”

(一)认识数的序与量的不同功能

小小扑克牌,益智小帮手;五十四兄弟,四种花色系;玩法花样多,好玩又有趣。

1.认识54张扑克牌。

教育学家乌申说:“没有丝毫兴趣的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幼儿探求真理的欲望”。在班级益智区中投放了扑克牌是一种常见的游戏材料,当孩子们参与活动中看到牌,就主动和我说起过新年中家长爸爸妈妈们也在玩,“老师,我会玩”“有大王、小王的”“有数字宝宝”借着孩子们的兴趣点,把一张一张的扑克牌展现我们的一体机上,请认识的孩子带动所有的伙伴们认识54张扑克牌,a、2、3、4、5、6、7、8、9、10、J11、Q12、K13、大、小王。活动后,孩子们意犹未尽,陆陆续续从家里带来很多扑克牌。成了餐后活动中最受欢迎的小游戏,使幼儿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认识扑克牌上数字,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感染带动了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排序与定位功能。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思维能力的重要动力。孩子们在同伴游戏中摆摆、玩玩、找找的过程中观察、探索着,发现a、2、3、4、5、6、7、8、9、10,每张牌都有四张,在此基础上,我带孩子们玩起扑克牌“排排队”的游戏,有的孩子先把a放在最上面,然后再把2、3、4、5、6、7、8、9、10依次摆上去,有的孩子们自己在家庭生活环境中有一定的经验,把J11、Q12、K13、大、小王都排完整。

在近期的益智区中,参与的孩子们都很专注,幼儿在实践操作中,孩子们观察发现的越来越多,“老师,这个牌上有不同的图案,有爱心的,这个是……”帮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扑克牌中的秘密,我和孩子们仔细观察,分别是黑、红、方、草四种图案,图案都是横着,数字都是竖着,孩子们沉浸在观察探索中,他们并不只是在玩,更多地吸收小知识,锻炼着大脑和思维。

3.可能性与识别术。

从小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强化孩子对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的能力,并使孩子能按照一般的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我们又换了一种玩法,同伴两两合作,拿一张牌遮住牌的一部分,猜一猜可能是几,随着图案特征的越来越明显,可能性越集中,识别正确的概率也在增大。这一过程,既让孩子建立了数与形的对应概念,也潜在地培养了可能性推理思维能力。

(二)简单游戏之数学思想的培养

扑克牌多种多样的玩法,如找不同图案、接龙、比大小等,正是运用数学思维于其中,但表现形式又较为直观,容易理解与接受,因此不失为对孩子进行数学思维启蒙的有效方法。

1.分拣数色与归类思维。

在幼儿自主性探索能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以游戏的形式带动孩子们玩扑克牌上的花色分拣,按颜色来分扑克牌,红与黑,看看谁分得快;按黑红方草四色的图案来分扑克牌,看看谁第一个完成,孩子们在玩中学着给扑克牌归类分类,通过动手动脑来提高思维能力。

2.数字接龙与数序思维。

利用扑克牌的四种花色,让孩子分类别,引导孩子概括事物的特征,并根据特征进行归纳。扑克牌中红桃、黑桃、方块、梅花四种花色,简单而明快,孩子很容易识别与记忆。玩同一副扑克牌,不同有游戏规则,体验不一样的乐趣。

3.比较大小与比较思维。

用扑克牌中的数字比大小。让孩子通过数牌面图案点数的个数,在进一步认识数字的同时,直观的、形象的感受大小的存在,从而逐渐熟悉大小的概念。如和孩子玩1-10以鹊摹氨却笮 币蝗四靡坏比大小,出牌的时候鼓励孩子大声把自己要出的牌报出来,从而加强对数字的认识,大牌管小牌,谁大谁收起牌。

(三)综合提升篇

综合运用灵活多变的游戏方式来培养幼儿解决数学核心素养的勇气和能力,从培养幼儿多维角度思考问题的角度出发,设计各种不同的游戏,引导幼儿从多角度思考,寻求多种解决的方法。

1.凑十游戏与速算思维。

可以让幼儿尝试玩凑十游戏,把牌全摊在桌面上,轮流捡牌,把能凑到10的两张牌捡走,也可以捡三张,鼓励孩子们尝试挑战、体验成功的乐趣。

2.拆数游戏与推理思维。

每个幼儿解决问题的方式都不同,无论这些方式是否有效,都是幼儿智力思维活动方式的体现,也可从简单的8能拆成几和几,到8+4中拆谁,如拆4成2和2,一个2给8凑成10,或4需要6,那么8中取6,剩下2.

3.摸奖游戏与概率思维。

为了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思维了,在玩扑克牌游戏中还可以这样引导:摸1张可能是什么花色,摸2张,摸3张……,反之,先预定10张牌,怎么保证摸到想要花色的牌,在玩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很多可以引导孩子们思考的东西。

游戏是幼儿生活中最有活力和充满喜悦的活动,是学习中非常有效的方法。平时生活中,以扑克牌为媒介的数学游戏简单实用,我们的目标不是简单认识数字、学会枯燥的加减,而是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数学的种子,通过合作交互、思辨对话、形象体验开启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金浩.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出版社,2000.

[2]沈丹丹.浅谈数学意识及其培养[J].安徽教育,2002(4):28-29.

[3]梁龙芳.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个案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培养小孩数学思维方法篇3

关键词:计算思维培养;提高教师水平;锻炼学生品质

一、提高教师水平

小学阶段孩子学习自主能力相对较差,容易被周围环境,老师,同学,家长所影响。老师作为孩子学习的领路人,在孩子成长学习道路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提高小学阶段数学教育计算能力,培养计算思维,先从老师做起。老师要改变传统教学1+1=2的模式,培养孩子们数学计算兴趣,让孩子们充分融入课堂,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孩子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小学数学计算知识的教学,对于我们老师而言,就像1+1=2一样,显而易见,清楚明了,看似没有什么可以着重强调,没有什么可以分析入微的,他就在那,就是这样,方法简单,记住就会了。而对于孩子们,其实则不然。孩子们的思维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就像刚学走路的孩子需要耐心帮扶。我们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老师应该把计算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哪怕学的慢,也要一步一个脚印。只有计算能力学的好,养成良好的计算思维,数学学习道路才能走的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计算思维的培养要想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引导培养孩子们的数学计算兴趣是关键。老师好比数学学习道路上的导游,面对表面相对不是特别美观的景点(教学内容),幽默诙谐的语言,耐心的讲解和介绍,独树一帜的风格方能引人入胜,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我们的知识又来自于生活。寓教于乐,寓教育于生活。创设生活情境,模拟生活,让我们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例如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喜欢模拟大人们生活方式,那么我们可以把“过家家”搬到课堂上,有商店,有买卖,有生活,有趣味,让孩子们津津乐道,而加减乘除一学就会。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加减乘除法,还了解到了计算在生活中的实际用处,让他们爱上数学,爱上计算。口算和估算的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做到学以致用。做外贸的小商贩,英语水平有些要比我们大学毕业生还高,就是因为他们每天都在使用,能力得到锻炼。数学计算能力的提高,计算思维的培养,与之道理类似,只有不断应用,思维方可以得到发散,能力自然提高。重视让学生通过学具的亲手操作,获得数的概念,领会计算方法。现代教学区别于传统教育一方面是我们科技发展带来各方面条件的提高。孩子们热爱游戏,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教学,将各种与计算有关的小游戏带进我们的课堂,更加充分的了解运算的意义。我们可以使用专门为学生开发研制的各种卡片,方便快捷,容易区分,易于接受。孩子们喜欢动画片,我们可以选择把动画片的有关内容作为题材引入教学,以吸引孩子的兴趣,保持孩子们的持久注意力。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不断钻研,在知识领域与时俱进,做好学生们的领路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学习其他同行业的成功典范。钻研教材,融会贯通,把前后知识合而为一,才能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加强前后知识的衔接性,方能使学生不会丢了芝麻捡了西瓜,学前忘后。加强教育教学中自己能力的提升,在成为学生良师益友的同时,把知识教授给学生。不断加强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练习,做到所学知识点能够全面检测,重点练习。认真处理孩子作业,重视每个错题,并认真讲解。分析错题,引导学生发现计算错误发生的原因,寻找解决方法。同一计算题,可以请不同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解题思路。那么,大家接受到不同思想,对自己的计算思维培养也能起到重要作用。

二、锻炼学生乐于计算,善于坚持的良好品质

学生的学习生活只有一小部分在课堂上完成的,学生学习时间还有自习课,家庭作业。课堂上有我们诲人不倦教师的句句叮嘱,我们可以按照老师说的按部就班的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那么,属于我们自由支配的时间,自习课,课外自我学习,我们是否可以管住自己,做到自律。手机,计算机在那里寂寞无聊的招呼着我们,正在做计算题的我们,有些困,有些卷,有些无聊,有些枯燥,有些禁不住诱惑。乐于计算,善于坚持,自律我们的习惯显得尤为重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计算思维的培养,正是从我们每天点点滴滴的坚持开始。

培养小孩数学思维方法篇4

一、培养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如果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抓住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使之产生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需要。选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激发兴趣,使之产生学习的动机,形成学习的有效内动力。例如,教学“商的不变规律”时,先播放猴王分桃的动画:花果山上猴王给小猴们分桃子,它让一个小猴子把24个桃子分给4只猴,小猴连连摇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顿一顿说:“那好吧,给你120个桃,分给20只猴,去吧!”小猴得寸进尺,挠挠头皮,用试探的口吻对猴王说:“大王,您再多给点行不行?”猴王跳起来一拍桌子,慷慨地说:“给240个桃子分给40只猴,你总该满意了吧!”小猴一听,乐得合不上嘴,蹦蹦跳跳地走了,这时猴王也笑了。接着出示例题:

让孩子们观察比较被除数、除数、商有什么变化规律?很快孩子们联想到猴王分桃的故事,原来猴王也懂商的不变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有趣的故事使孩子们不知不觉地、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新知,愉快地获得知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培养孩子们数学思维的能力

思维是认识世界的一种高级反映形式,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内在规律性关系的概括与间接反映,思维能力是智力因素的核心。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教师要精心设疑,启动思维,巧妙安排教学内容,重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只有感到疑惑,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才会开动脑筋去思考,从而使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提高。比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可以创设让学生“考考老师”的情境: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量出每个角的度数,报给老师两个角的度数,要求老师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然而老师都准确无误地回答了,学生很快活跃起来,奇怪老师怎么会全知道呢?这样,学生不自觉地参与思维活动,老师揭开秘密,顺利地完成了枯燥的“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这一方法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加强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概括,使得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得以训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学法指导与培养孩子们的学习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的目的在于达到不教。”教师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可从多方面入手。譬如:培养非智力因素,让学生乐学、自觉学、习惯学;培养良好的智力品质,让学生会学、学得懂;指导积累,使学生学而有识;培养技能,让学生学而会用。教学中,指导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例如,教学“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指导学生根据a+b=b+a,a×b=b×a,(a+b)+c=a+(b+c),(a×b)×c=a×(b×c),(a+b)×c=a×c+b×c的公式,用数学语言表述清楚;教学应用题时,指导学生运用分析法、综合法找出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用数学语言来表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也能促进数学学习能力的养成。

培养学习能力,注重引导观察、看清题目、诱导思维、考虑选择解题途径、鼓励质疑、领悟其意。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材编排是根据商的不变规律,把除数转化为整数来计算。为了让学生掌握算理,突破难点,可引导启发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化为整数来计算呢?设例分析:5.628÷0.67=_,把除数转化为562.8÷67=8.4,把被除数转化为整数,则为5628÷670=8.4,比较两种计算,结果完全相同,前者较简便。若以被除数转化为整数,除数可能出现小数,如10.44÷0.725=_变为1044÷72.5=_,除数是小数,商的小数点难以确定,只好将被除数与除数再扩大10倍后才能计算,即10440÷725=_,由此可见,教材编排是科学合理的。经过分析比较,疑问得以解决,学生便融会贯通。俗话说得好,“宁要点石成金的手指,勿要现成的金子”,证明了指导学生学法的重要性。

培养小孩数学思维方法篇5

关键词:灵活思考;启发教学;举一反三;愉悦教学

对于教育者而言,应寻求有效、科学的教学方式,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特别还是小学生,这一阶段的孩子思维是活跃的,不能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去禁锢孩子的想象力。对于孩子天马行空的思维,教育者更需要给孩子想象的空间并加以引导。

一、引领启发学生灵活思考

教育者在给孩子教学时采用诱导传授知识的方法,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活力。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在无形中培养孩子的灵活思考能力与学习能力。这也是启发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不同之处。

小学生的思维是很灵活的,对于一个问题可能有很多的想法。其中有些想法可能很不符合常规甚至很有个性。教育者不能随意否定他们的想法,这时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慢慢地引导孩子怎样才是最适合的。这种创新型教育法可以激发头脑风暴,打破传统教育对孩子思维的遏制,让本来活泼的思维遨游于天地之间。

二、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

伟大教育家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的教学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更为重要。对于一种题型,学生若掌握了其普遍规律,那很多相似的题目就迎刃而解了。例如,鸡兔同笼的问题与不同面额的人民币的运算是一个道理。教育者结合课程运用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够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这也是教学的主要目标。

三、愉悦的教学环境

小学生的思想单纯,教师上课时不要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紧张感和压抑感。尽量让学生处于轻松自然的状态下,这样的学习环境才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当然,愉悦不代表兴奋,过度兴奋亦无法提高课堂效率,因为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时无法全神贯注。所以,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就显得更为重要。

小学数学看似简单,却是每个教育者和家长不可忽视的。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学习思维、思考能力、学习能力的最佳时期。学习就像盖房子,地基打牢固了房子才能盖得高、盖得稳。孩子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更好地学习。好的思维习惯养成了,对现在和以后的学习都有着根本性的帮助。一个优秀的教育者不仅仅影响孩子的现在,更影响其以后的学习生涯,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方法,我们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培养小孩数学思维方法篇6

【关键词】幼儿数学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其核心就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所谓创新思维指的是在创新学习活动中应该具有的思维方式,包括思维的独特性、流畅性、敏锐性等。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应该从幼儿抓起,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幼儿园数学教育应注重启蒙性、生活化,各种教育因素,引导幼儿积极思维,大胆创造,让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而为孩子顺利进入小学学习数学,逐步养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就此谈谈笔者的几点认识。

一、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创新兴趣

我发现“做做玩玩”的游戏深受孩子的喜爱,并能使孩子展开富有创造精神的活动。“做做玩玩”的材料五花八门,方法多种多样:一张纸,一个盒子,一片树叶都能使孩子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做做”、“玩玩”中去。而且在游戏过程中又蕴含了从观察到思维,从认识到操作,从想象到创造等多种教育契机。因此,从孩子的兴趣入手,挖掘“做做玩玩”活动中的各种教育因素,引导幼儿积极思维,大胆创造,对于培各种教育因素,引导幼儿积极思维,大胆创造,对于培养幼儿的“心灵手巧”是有重要作用的。让幼儿在“做做玩玩”的游戏教学中学数学。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能够使幼儿自发地应用数学,获得有益的经验。如,积木游戏包括空间关系、几何形体、测量等数学知识,同时又与分类、排序、数量的比较等相联系。幼儿在搭建的过程中,在游戏体验中能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玩沙玩水游戏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游戏。幼儿通过用各种形状的容器盛装沙和水,感知容量守恒。沙子和水混合后还可垒成多种立体模型,使幼儿感受不同的空间形式。在各种角色游戏中,更有大量学习数学的机会。如在商店的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将商品分类摆放,并在买卖过程中学习数的加减运算。其他如抢椅子游戏、扑克牌游戏等,可使幼儿比较10以内数的多少、大小,学习数的组成、加减和序数等知识。在游戏中,幼儿能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形成初步的数概念。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孩子们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经过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他们便能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头脑中的童话世界尽自己的能力在手下展现出来。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幼儿和成人,都有可能作出优异成绩,其中主要的标志就是创新,对孩子来讲,只要有一点新建议、新思想、新观念、新做法,只要是自己想出来的,对他自己来说确实是新发现,这就是创新,而不是一味的强调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各领域教育内容虽然研究对象不同,但都包含着一定的关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内容。因此,教师在完成各领域教育任务的同时,应有意识地渗透有关数学教育内容。例如,在绘画、泥工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有关空间、形状、对称意识以及体积、重量等感性经验。在体育活动中,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形成空间方位意识。在科学教育中,幼儿可以自然地运用测量、数数等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孩子欣赏自然界中蕴含数学美的物体,如花朵、蝴蝶、贝壳、蜂房、该类植物的叶子、向日葵花盘等,使幼儿感受排列形式上的秩序美与和谐美,感受数学魅力。

三、在情境中,培养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的创新能力及其发展,具有类型和层次的差别,这种差别是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交互影响而行成的。因此,对于每一个幼儿的创新能力的发展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可用一个模式来培养。我们可以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在现实的情境中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幼儿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学习数学的信心。例如,我们可以给幼儿提供管理班级出勤的机会,让幼儿统计早上8点以前到园的小朋友是多少,8点至9点到园的是多少,9点以后到园的是多少;自己来幼儿园的小朋友是多少,爸爸妈妈送来的是多少,爷爷奶奶送来的是多少;坐自行车来的小朋友是多少,坐汽车来的是多少;今天迟到的小朋友是多少,没有到的小朋友是多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统计9点以前到幼儿园的小朋友共多少,由大人送来的小朋友共多少,今天班里一共来了多少小朋友,等等。孩子过集体生日时,我们可以启发幼儿思考蛋糕应该怎么分。结果孩子们看了大受启发,积极主动地想办法,从而提高了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使幼儿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小孩数学思维方法篇7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a-0036-02

在哲学领域,数学是空间组合的产物,又是纯概念的运用;在教育领域,数学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如何将数学教学从空间到纯概念,再联系到生活中,最终达成有效的数学运用?个人以为,数学教学首先要发展孩子的思维。实践证明,数学思维好的人,其工作的计划性、严谨性、创新性都比一般人要强。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为孩子的思维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充分挖掘孩子的思维潜力。

一、多样性问题,促进思维全面性

1设计发散性问题,促进孩子思维的联想功能

单向度思维最大的问题就是俗话说的“一根筋”,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多设计发散性的题目,以此促进孩子思维的灵活性,提升孩子的思维联想功能。如教学“足球相当于排球的”这样的发散式的数学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对孩子进行多向度、多层次的发散性引导:①排球数是足球的;②排球数比足球数多;③足球数比排球数少;④排球数是排球、足球总数的;⑤足球数是足球、排球总数的;⑥足球数占总球数比例比排球占总球数比例少……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各个时段的教学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发散性问题,将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意识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2设计隐错性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力

所谓隐错性问题,指的是在问题情境中故意隐藏错误,等待孩子自主发现,以此来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孩子的创造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密切相关。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以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因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所以如果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平行四边形,它们的内角和则为360°÷2=180°,正确吗?”在具体教学中,有的孩子确实不能立即作出正确的反应,而忘记了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和与其大小是无关的道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任何涉及到内角和的问题,都会持有一种谨慎态度,从而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3设计交逆性问题,提升孩子的交叉思维能力

所谓交逆性问题,与通常所说的互逆性问题有联系也有区别。交逆性问题,不仅具有反向性,还有交叉性。交叉性思维的培养,能够提高孩子抗干扰思维能力。如有教师在教“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个问题时,先让孩子观察讨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数的大小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时,小数点已经移到整数位的左边,教师仍然继续移动,学生会发现,这样的移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反向观察能力,更提高了孩子的抗干扰能力。

4设计变换问题,挖掘抽象思维潜能

所谓变换问题,就是将同一个性质的问题,换个提问的方法,让孩子在不同的提问中发现规律,从而抽象出较完善的数学概念,建立相应的关系。如对于下列几道习题:①制作一批零件,小明要小时,小华要小时,如果这两个人合作,需要多少个小时呢?②一辆客车从甲站到乙站需要6小时,一辆卡车从乙站到甲站要8小时,现在两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向而行,他们会在几个小时后相遇?③工厂添置设备,可购40套大机床或者60套小机床,现在要大机床和小机床合起来买,这笔钱可购置多少套?每个问题涉及的对象不同,涉及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提问的方式也不同,但概念却相同,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能逐渐形成较清晰的概念。

5设计导入式问题,促进孩子思维的敏捷性

一个概念进入孩子的思维,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同化,一种是顺应。这两种方式都需要一种导入,同化的导入指的是,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学生原有的认知图式相同,这个时候,学生对新概念是完全的接纳;所谓顺应,是指新概念与学生的认知图式有点差异,这个时候,孩子便要调整认知图式,以接纳新概念。无论哪种方式,教师只要设计好导入性问题,学生便会迅速接受概念。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迅敏性便会得到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的发展,与教师设计的导向式问题是否恰当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例如,教师在复习“除数是整数除法”和“商不变性质”后转入讲授新课“小数点的除法”时,就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向式问题:“除数056是小数,能不能让其变成整数而其大小不变呢?”实践证明,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很喜欢。

二、言语训练,促进思维的清晰性

1言说解题步骤,明晰思维过程

当学生在做一般性应用题时,可以要求学自己审题,并用语言描述应用题中的条件以及问题,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自主分析它们的关系,并有条理地说一说解题的思路。学生进行自由言说的过程,其实是明晰思维的过程。比如教授“华谊制衣厂要做1340套成衣,现在已做了9天,平均每天做164套,现在还剩下一些成衣,但需要在7天完成,现在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这道应用题时,先让学生说出已知的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尽量把解题的步骤讲清楚,最后让小组推荐组员在全班学生面前说,在这个说的过程中,师生作适当评点。这样的训练,增强了学生的言说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清晰度的提升。

2解说他人步骤,借鉴思维过程

说自己的思维过程很容易,但如果能够说清楚别人的解题思路,则便能借鉴他人的思维结果,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拓宽自己的视野。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应用题时,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说他人解答应用题的思路,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例如“一个班级有45名学生,这天老师要求带花来上课,上学时带上鲜花的有10人,带假花的42人,两种花都没带的有1人。两种花都带的有几人?”这道应用题,学生一共想到了三种列式方法:

①10+42-(45-1)=8(人)

②10-〔(45-1)-42〕=8(人)

③42-〔(45-1)-10〕=8(人)

每种解法都请一位同学说解题的思路,然后让每个学生在组内或同桌之间“复述”同学的思路。让每个学生说出别人解题的思路,意味着自己也学会了新方法。这样确实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广度。

3介绍学习方法,共享思维成果

学习方法在数学学习中尤为重要,因为数学就是一门自然学科,它蕴含着一些基本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可以更好地完善自己的思维,同时也能让大家受到启发,共同提高。比如,教学“平面图的面积公式推导”时,笔者先让学生自己探索有关规律,然后通过点拨,让学生自主算出相关图形的面积。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让学生注意观察推导面积公式的方法,尤其是用了哪些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学生边做边思考,边做边总结。很快地,学生不仅掌握了推导的方法,还从其他同学的方法中得到启发。

三、操作训练,提高思维的协调性

1进行探索新知的操作

数学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形象加抽象的思维,在进行新知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动手操作,定会使他们受益良多,探索新知的欲望也会加强。例如,笔者在进行“测量”教学时,并没有在教室里进行空洞的知识讲解,或者简单地测量一下课桌等小型的器物,而是直接将他们带到了教室外面,让他们测量学校的实践基地。在测量的过程中,笔者一方面进行示范指导,另一方面却又不讲解测量的注意点。而是直接跟学生要测量的结果。学生在进行了几番尝试后,终于知道了答案。回到教室,还没等笔者开口,大家就先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有的谈测量时的兴奋,有的谈测量时的注意点,有的谈自己是如何出错的,等等。笔者则乘机让学生进行总结:测量时需要准备什么?测量时如果认准刻度?测量时如何根据刻度计算出有关数值?紧接着,笔者再让学生对笔者列出的集中测量过程进行评点,学生评点十分到位。测量注意事项不待笔者讲解,学生已基本掌握。

2进行还新为旧的操作

培养小孩数学思维方法篇8

一、品读题目要求

1.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在孩子初步读题的过程中,要求他们逐字点读,不漏字或添字。为提升孩子的兴趣,教师可对读题的形式进行加工,如轻声读、默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并要求孩子要有目的地读题,边读边想题目的要求。如果孩子能正确领略题目的意思,要马上给予表扬与鼓励,让孩子们体会到读题的乐趣和成就感后,读题会更有兴趣。

2.加强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在孩子有一定审题能力的基础后,做题时往往用眼睛扫一下就急于动笔了,凭借“经验”去解决问题,事实上他们往往会掉入经验的陷阱里。所以在读题时要咬文嚼字,找到重点词语并仔细推敲,理解其中的意思,如在“70比()大1,()比70大1”中,只有孩子们在读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好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为了能让孩子把认真读题、仔细推敲的过程表现出来,要求孩子在读题时,把关键字加上记号,提醒自己注意。有如此细致的读题方法、及时的表扬鼓励,孩子们品读题目的能力会大大提高。

二、品读插图

1.激发孩子们浓厚学习兴趣

新课主题图一般是一幅看上去简洁但信息丰富的场景图,这样的场景图有利于引发孩子快乐的回忆,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如“数一数主题图中有葱茏的树木、飞舞的蝴蝶、自由的小鸟”等。孩子会受到场景图中艳丽的色彩、可爱的形象吸引,看到什么说什么,缺乏条理性。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看例题图,说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从实际场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可以降低思维难度,同时又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帮助孩子们走向数学思维

新课讲解图有渗透数学思想的功能,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一功能,帮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走向数学思维。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时,先让孩子品读通过小棒图展示出来的将10根单根的小棒捆成一捆的过程,突出‘满十进一’的算理,学生初步建立满十进一的表象,再通过品读分解计算过程,进一步明确计算的方法,这就从表象发展到了抽象。”长期坚持品读新课讲解图,孩子慢慢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在课后也可以自己学着品读教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预习的方法。

3.品读练习插入图

组织练习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他们的学习在维持一段时间后,是会出现学习疲劳的。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巧妙运用练习中的插图来吸引孩子们的无意注意,练习部分插图有的是一个场景,由不同人物、动物的活动组成,并伴有一些文字表述,这样的练习插图中蕴含一定的数学知识,是必须要引导孩子们品读的,既能吸引孩子们的?o意注意,又是解题的关键所在,还能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还有一部分练习插图只是简单的图画,虽然不蕴含数学信息,但是用图画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对9的分与合的完整认识,可以用蝴蝶作为背景,组织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练习9的分与合。

在练习时,教师合理利用插图,注意形式的变化,又可以利用图片使每次练习的侧重点有所区别。这样的练习,既能避免机械重复,又能保证练习效果。

4.培养孩子们组织分析能力

综合与实践插图所蕴含的信息较多,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孩子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者复杂,也要有针对性地给予鼓励,保护孩子那颗善于发现、勇于发言的心,让他们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教学小小商店时,教师要示范性地引导学生品读场景图以及教材示范性地列举的三个问题,一是为了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为学生自主解决后面的各类问题积累经验、提供支持;二是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根据场景中的各种信息提出更多的数学问题。”让他们看到课堂上学习的有趣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可以用到生活中去。

三、品读表格

用表格来呈现简单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孩子初步感悟用数量关系说明不同对象之间的联系,从而用数量关系把不同对象之间的变化规律显著地表示出来。但是,孩子对表格问题的学习掌握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

1.品读简单表格便于分析解决问题

在孩子首次接触到表格时,教师要让孩子们明白,玩具飞机、玩具汽车、玩具轮船是不同玩具的名称;而大班有、小班有、一共有等是要计算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教材呈现出的表格物体的名称都在第一行,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都在第一列,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形成思维定式,为了丰富孩子们的认识,教师可设计表格。

2.品读表格的条件问题建构基本数量关系

当孩子们对表格结构有了初步认识,教师要引导孩子们一组一组地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让孩子们明白这些问题相同的地方都是告诉我们大班有的数量和小班有的数量,求一共的数量。所以都是用大班的数量加上小班的数量等于一共的数量。只不过每一个问题中物体的名称不同而已,有的是玩具飞机、有的是玩具汽车、有的是玩具轮船。从中我们发现虽然问题情境不同,但是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是相同的。

引导孩子们品读表格,让孩子们经历了从丰富的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培养了孩子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品读呈现形式形成思维迁移

数学题目有很多都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在孩子面前的。如此设计的目的是突出基本数学原理和方法。

培养小孩数学思维方法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一题多解;发散思维

一、一题多解对培养小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作用

1.一题多解的数学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让小学生有学习数学的动力。小学数学知识凝结了人类长期以来摸索的数学知识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精华。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往往通过数学习题和数学例题的练习帮助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这是一种比较枯燥和无趣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小学生对数学丧失学习兴趣。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状况,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能够设置有趣的、生动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产生自觉、自发的去学习数学知识的愿望,而一题多解刚好可以起到这种作用。一题多解并不是说把一道数学题的多种解法教给学生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要通过一题多解的教学方式培养小学生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常常使用以下用语来诱导学生:想想看这道题还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你们还有其他的解题思路吗?勇敢智慧的孩子会探索等等,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形成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好习惯。

2.一题多解的数学解题方法可以锻炼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小学数学不同于小学语文的根本之处在于小学数学着重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锻炼和提高。为了增强小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教师可以运用一题多解的教学方式来增强小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在探寻一道习题多种解法的过程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能够得到发展,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一题多解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加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前自己一个人滔滔不绝的习惯,要把小学生放在学习主体地位上,让学生在课堂上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融洽的沟通和探讨,实现陶行知先生描述的教学相长的教学境界。与此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和学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去探索一道题的多种解法是最有效果的。

3.一题多解的学习方式可以避免小学生的思维发生同化,能够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都是独特的、新颖的。衡量一种思想或者思维是否是发散的,主要就看其是否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在小学阶段多使用一题多解教学方法,目的就是锻炼小学生在基本解题方法上再独辟它径,让孩子的思想变得新颖、独特。虽然小学生的探索还达不到预知世界的程度,但是一题多解依然会给小学生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激励着小学生不断地去思考一道题能否有多种解法。长此以往,小学生就可能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之下养成独特的思维方式,为社会产生创新推动力奠定基础。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锻炼学生发散思维的设计原则

1.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补充内容进行一题多解教学的渗透。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教学通过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辨认能力,从而培养小学生智力的发展,并实现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一定时期以来,我国的小学数学教育都基本按照例题和习题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习题一般又只是例题的模仿和复制,小学生无论练习多少道习题都只会一种解题模式,尤其是在应用题和“巧算”的学习中更是不会变通。长期接受这样教育的小学生在升上初中,乃至读了大学之后都不会提出自己的问题,只能在学习上做教师的附庸。所以,小学数学教师不应该死扣教材,在适当的时机应该扩展教材的教学内容,多使用一题多解教学模式,按照一题多解教学模式引入习题,充分挖掘教材,引领小学生去领略数学学习的奥妙。通过一题多解,数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通性,数学学习的探索性,还要培养孩子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更要引导孩子们向优秀的数学先辈学习。

2.小学数学可以利用应用题进行一题多解的教学,培养孩子思维的流畅性。思维流畅,小学生才有足够的能力去锻炼发散思维。在数学应用题一题多解的教学中,发散思维表现为在短时间内小学生可以想到的解题方法的种类和数量。比如说这样一道应用题,食杂店有60筐每筐重量相同的鸡蛋,卖掉了20筐共计300千克,那么剩下的鸡蛋有多少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这道习题并不难解,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你们能用哪几种方法去计算剩下鸡蛋的千克数呢?小学生开动脑筋,有的学生会运用方程的方法,有的学生利用分数(比例)的方法,就是利用四则运算也不止一种解法。运用应用题培养学生思维流畅性效果比较好的原因在于,应用题本身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乐于在解决应用题的过程中将过去所学的知识都调动起来。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解决关键难点,这让小学生觉得非常有成就感。

参考文献:

[1]朱善香.充分利用一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J].中小学数学研究,2006.

[2]蒋秀丽,飞.陈中华.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J].物理与工程,2012.

培养小孩数学思维方法篇10

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如果我们在高中学生中作一个调查,问其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什么?可能大部分同学的回答是:为了高考;如果我们在非数学系的在读大学生中作一个调查,问其学习数学的用处是什么?可能大部分同学的回答是:应付考试。应该说,我们的中学数学教学是一种“目标教学”。一方面,我们一直想教给学生有用的数学,但学生高中毕业后如不攻读数学专业,就觉得数学除了高考拿分外别无它用;另一方面,我们的“类型十方法”的教学方式的确是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但是学生一旦碰到陌生的题型或者联系实际的问题却又不会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它。大部分同学学了十二年的数学,却没有起码的数学思维,更不用说用创造性的思维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了。由此看来,中学数学教与学的矛盾显得特别尖锐。

我国普通高中新的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要“切实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增强用数学的意识,能初步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学会把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模型,然后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探索、猜测、判断、证明、运算、检验使问题得到解决。”这些要求不仅符合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而且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考虑和处理日常生活、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造就一代具有探索新知识,新方法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新人。

怎样才能培养起学生的建模意识呢?我觉得:

一、提高自身建模意识

著名数学家怀特海曾说:“数学就是对于模式的研究”。

为了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中学数学教师应首先需要提高自己的建模意识。这不仅意味着我们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的变化,更意味着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更新。中学数学教师除需要了解数学科学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动态之外,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一些新的数学建模理论,并且努力钻研如何把中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

二、数学建模教学与现行教材结合起来研究

教师应研究在各个教学章节中可引入哪些模型问题,如讲立体几何时可引入正方体模型或长方体模型把相关问题放入到这些模型中来解决;又如在解几中讲了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后,可引入两点间的距离模型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而储蓄问题、信用贷款问题则可结合在数列教学中。要经常渗透建模意识,这样通过教师的潜移默化,学生可以从各类大量的建模问题中逐步领悟到数学建模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去研究数学建模的兴趣,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建模的能力。

三、注意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

由于数学是学生学习其它自然科学以至社会科学的工具而且其它学科与数学的联系是相当密切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与其它学科的呼应,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其它学科的理解,也是培养学生建模意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途径。例如教了正弦型函数后,可引导学生用模型函数y=asin(wx+Φ)写出物理中振动图象或交流图象的数学表达式。

四、把建模意识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统一起来。

在诸多的思维活动中,创新思维是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是开拓性、创造性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有三点基本要求。

第一,对周围的事物要有积极的态度;

第二,要敢于提出问题;

第三,善于联想,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构建学生的建模意识实质上是培养学生的

创造性思维能力,因为建模活动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较大的实践性;既要求思维的数量,还要求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而且在建模活动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所给问题的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直觉思维、猜测、转换、构造等能力。而这些数学能力正是创造性思维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

综上所述,数学建模不是做题,而是做事。做题可以很单纯,把问题解决作为最终目标,而做事要复杂得多,需要依赖于一系列的探索、发现、解决、总结、反思,从而使一类问题能有一半的解决方法,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中学数学教师应首先需要提高自己的建模意识。中学数学教师除需要了解数学科学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动态之外,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一些新的数学建模理论,在数学教学中构建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与素质教学所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光凭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不能脱离学生搞一些不切实际的建模教学,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自主活动,自觉地在学习过程中构建数学建模意识。

好品质的培养从抓习惯做起崔大霞

(巩义市第五小学河南巩义451250)培根在《论人生》中明确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年就应通过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可见幼年养成习惯的好坏对人的成长有直接影响。事实也确实如此,小学阶段养成良好习惯比较容易,即使有不良习惯,趁幼年时期纠正也不难。若到中学,再去纠正不良习惯,难度要大得多。养成良好的习惯,无论是对孩子身心健康还是良好品德的形成,都是十分重要的。针对低年级学生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1、书本文具整理好。每晚做完作业,要求孩子自觉把书装好,铅笔削好,本子放好,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若家长代劳,孩子第二天到校后很可能会不知学习用品放在何处,避免出现翻遍书包找一件学习用品的情况。

2、自己事情自己做。要求孩子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因为不放手的孩子永远长不大,让孩子整理自己的书桌、打扫自己的房间,帮忙做家务,要学会扫地、拖地、抹桌凳等。

3、教育孩子把大人给的钱储存起来,不乱花钱、不乱买零食、玩具、没有用途的东西,花哨的学具。

二、学生学习习惯常抓不懈

对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重中之重。不仅要关注培养的目标和内容,更应该重视培养的过程和方式。尤其应该抓住新生刚入学的黄金时期,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持之以恒的基本训练,训练的方法应本着"易做省时"、"简便易行"、"生动有趣"的原则,结合课堂教学和日常的教育活动进行,千万不要急于求成把孩子搞得像是在受罪。

(一)、认知指导

一年级新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和可塑性,教师瞄准时机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的期望表达,是启动学生表现自我,追求进步的强有力动力。

1、我在教学中经常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歌谣形式表达老师对他们的期望,对他们进行认知指导。

例如:我们要求孩子听到上课铃响,要快速、安静地走进教室,坐在座位上,身体坐直、坐正,两腿自然分开(不得晃动),双脚平放在地,手放好,目视前方。

改编成:

上课铃声响,立即进课堂。

双唇紧紧闭,双脚平平放。

身体直直坐,眼睛向前望。

回答先站好,声音甜又亮。

手不动脚不晃,比一比谁最棒。

这样一来,规范琅琅上口,孩子易于记,才更易于指导实践。

例如: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会过长,或许只有十分钟,在教学过程中,我把看黑板的要求编成:

(老师说)看黑板(学生就答)认真看

还有要求学生坐好时

(老师说)看谁坐的最端正(学生说)看我坐的最端正

例如:有些学生上课思想开小差儿,我会采用开火车的形式读所学的内容,在读之前,老师说:"小火车开起来,往哪儿开"同学们齐答:"往这儿开"。这样就很自然地达到了引起他们注意力集中的目的。或者走到学生中间,利用"暗示法"、"拍一拍"、"点一点"提醒学生注意。

(二)、榜样示范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最佳方式就是为学生提供榜样,让学生模仿。模仿教师、模仿学生中的佼佼者。在日常工作中,我一方面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作学生的表率。一方面大量发现学生中的佼佼者,树立榜样。用设立"声音洪亮小标兵"、"课堂交往小专家"、"作业迅速小标兵"、"书写规范小标兵",发现学生的优点,具体细致地指出他们的长处,促使这些同学更加努力,保持自己的优势。使其他同学察觉到自己和榜样的相似性与差距,他们就更用心地观察学习。被评为"小标兵"的学生,我会送给他小礼品,哪怕奖品只值几毛钱,但对于孩子来说意义是不同的。从而会更大地激发其它同学向标兵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三)、行为演练

习惯是练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新生进入学校,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我认为这时,班主任首先要帮助他们熟悉学校生活,适应新的环境。首先让新生认识学校的一日生活,进行一日生活常规教育。实际演练即实际演示练习,是新生尽快掌握一日生活常规,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一日生活"是指新生在学校一天的生活。按时间顺序可分为下面几个阶段:从早晨到校,到预备铃响,为"早读阶段";一天中所有上课时间统称为"课堂阶段";每两个课堂之间称为"课间阶段";上午第四节课下课以后,到离校,称为"午放学阶段";中午进校,到预备铃响,为"午间阶段";第七节课下课,到离校,为"晚放学阶段"。以上六个阶段的各项规则、要求,称为"一日生活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