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培养幼儿数学思维的重要性十篇培养幼儿数学思维的重要性十篇

培养幼儿数学思维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9:11

培养幼儿数学思维的重要性篇1

一、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幼儿在面临数学问题时思维转换的灵活程度,通俗地说就是“脑子活”。思维灵活性强的幼儿通常都较其他幼儿更能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他们所获得的答案也较别人多,因此也更容易在数学的学习中获得自信。

例如,幼儿在活动室中悬挂吊饰,怎样才能让吊饰之间的距离一样大小呢?一个幼儿用一块长板积木作为吊饰间间隔的依据,每隔一块饫板积木就挂一个吊饰,于是问题就解决了,这就是思维灵活的表现。从此例中可以看到,当幼儿遇到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能不能另辟蹊径是他们能否成功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就要经常把幼儿推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真实情境中去,通过引导其“换个角度思考”来促进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另外,还可以提供幼儿做正排序、逆排序等需要逆向思维的活动机会,来打破幼儿的思维定式。

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在数学学习中,幼儿的思维深刻性受以下煞矫娴闹圃迹阂环矫媸芪侍饨饩瞿芰Φ闹圃迹即对数学问题的领悟能力;另一方面受联系此问题的背景经验的制约,即幼儿对解决这个问题有无足够的相关背景经验,以及幼儿能否有效地调用这些经验,经重组后运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来,这是他们化解问题的核心。如果联系问题的背景经验不充分,必将影响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深度,而这种背景经验往往在问题解决中发挥着隐性的作用。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就要引导幼儿不满足于个别的、特殊的结论,而要注意探索其一般的规律。引导幼儿从特殊到一般进行联想,是培养其思维深刻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和幼儿讨论5棵小树可以用几表示?5只大象可以用几表示?5座铁塔可以用几来表示?……(要不厌其烦地、尽可能多地列举)最后再问一问:这些物体在哪些方面是相同的呢?那么,它们都可以用几来表示呢?这样,幼儿对“5”的认识就是建立在一般规律上的认识,也是最接近其本质的认识。

三、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对幼儿学习数学来说,思维的逻辑性就是指幼儿思维具有的合理性和条理性。幼儿的逻辑思维虽然剐刚萌芽,但是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幼儿沿着一条思路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有根有据地回答问题,并养成注重逻辑的习惯,对幼儿学习数学是有很大帮助的。

培养幼儿思维的逻辑性可以借助数学本身包含的“类”、“序”、“对应”等数学思维的主要元素,让幼儿在领会和掌握这些内容的过程中,经历各种思维过程,从而获得逻辑性的思维品质。例如在学习数的组成时,让幼儿穷尽“把5个物体分成两份”的各种方法以后,引导幼儿比较并总结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从中找出有序分解的方法,再引导幼儿将这样的方法推及到其他数的组成学习中去。在这样的认识过程中,幼儿能有效地获得组成式的排列、比较、概括、迁移等各种能力,从而培养幼儿思维的逻辑性。

四、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1.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

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来打破幼儿的思维定式。

2.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在数学学习中,幼儿的思维深刻性受以下两方面的制约:一方面受问题解决能力的制约,即对数学问题的领悟能力;另一方面受联系此问题的背景经验的制约,即幼儿对解决这个问题有无足够的相关背景经验,以及幼儿能否有效地调用这些经验,经重组后运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来,这是他们化解问题的核心。如果联系问题的背景经验不充分,必将影响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深度,而这种背景经验往往在问题解决中发挥着隐性的作用。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就要引导幼儿不满足于个别的、特殊的结论,而要注意探索其一般的规律。引导幼儿从特殊到一般进行联想,是培养其思维深刻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和幼儿讨论5棵小树可以用几表示?5只大象可以用几表示?5座铁塔可以用几来表示?……(要不厌其烦地、尽可能多地列举)最后再问一问:这些物体在哪些方面是相同的呢?那么,它们都可以用几来表示呢?这样,幼儿对“5”的认识就是建立在一般规律上的认识,也是最接近其本质的认识。

五、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培养幼儿数学思维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活动;培养;创新;认知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137-01

数学教育不仅能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还可以培养其创造思维。这些年我在大班数学领域中开展各种创造性的活动,尝试来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独特性、培养幼儿探索发现的积极性,从而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力。为此,我在现行的各种数学教育途径中渗透创造教育的精神与做法,在实践中探索儿童的认知能力。

一、教师必须要更新数学教学观念

幼儿的数学活动实际是一种准备性的学习,是幼儿初步建立数概念、形成逻辑思维循序渐进的过程。实验表明,幼儿期特别是4-6岁阶段是幼儿认知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幼儿就是在这个时期建立和形成数概念,萌发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的,此时孩子的数学思维异常活跃。我们应该正确地把握这个关键期,提供适合其学习特点的数学教育。

在大班开展10以内数的组成教育中,我引导幼儿探索、体验、感受其中所蕴含的一些简单的数量关系。如总数与部分数的包含关系、等量关系、互换关系、互补关系、分合的有序性,应该说是赋予幼儿一种获得新知识的智力上的潜在能力,帮助幼儿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对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目前在组织组成教学中也存在教学误区。这些误区让幼儿在学习组成中出现很多的偏差,主要原因是教师本身对于概念的模糊不清和理念上的偏差。数学具有抽象性、精确性以及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且强调必须遵循幼儿思维活动规律和年龄特点。因而教师对于数学这门学科的知识内容、教育目标的把握显得至关重要。

二、幼儿对数学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说:“没有丝毫兴趣的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幼儿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动力。

首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幼儿有“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问题难易应适度,可以激发幼儿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幼儿有了兴趣,就会积极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地去解决,从而培养了创新思维的能力。

其次,幼儿期的孩子可以说是个个好奇、好闻、好探索,他们生机勃勃,精力充沛、不知疲倦的探索周围世界。他们什么都想知道、他们的问题没完没了,幼儿天生就有调查和探索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但如果在学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屡试屡败,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有必要的。组织一些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如开展几何图形设计比赛、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生活数学游戏活动等,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体会数学给幼儿带来成功的机会和快乐,进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另外,通过充分利用数学中的图形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实际生活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积极思维,勇于创造,从而使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三、培养幼儿发现问题的认知能力

培养幼儿发现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置疑和善于置疑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好奇心便会逐渐淡漠。好奇心的淡漠是对问题的淡化的重要原因。爱因斯坦回忆自己的幼儿时代时,曾批评强迫式的灌注教学方法。:“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扬民主,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爱护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鼓励幼儿敢于置疑,善于提问,从而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

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不置疑,就无问题可言。思维的创造性主要表在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和平中见奇,能从一般人不易觉察的地方看问题。如果说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端,那么置疑就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因此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积极鼓励他们敢于置疑,培养他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操作在先,自主体验的认知能力

培养幼儿数学思维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蒙氏教育;幼儿教育;发散思维;创造力;孩子们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117-01

蒙氏教育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尤其在幼儿教育领域可谓是大名鼎鼎。蒙氏教育着重强调对幼儿思维发育、身心健全和创造力的培养,其根本诉求是帮助幼儿、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所以,研究蒙氏教育法对幼儿发育、学习的正面影响,极具现实意义。发散思维作为幼儿创造力的主要标志,历来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点培养方向。将蒙氏教育法与幼儿发散思维培养结合起来,很有现实价值。

一、蒙氏教育法的“人本位”和“人性化”特点决定了其对幼儿发散思维培养的促进作用

蒙氏教育法是意大利著名教育学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创立的一张幼儿教育理论,涵盖了现今幼儿教育领域的大部分成果和内容,在世界幼儿教育范围内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依据蒙台梭利的蒙氏教育创建的蒙氏教室则可以视为一个儿童的乐园和小世界,其间快乐无穷,因此深受儿童的欢迎和喜爱。同时,在开展幼儿教育的初始阶段,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思维,往往是幼儿教师和家长们较为关心的问题。所谓的发散思维,其实就是思维的扩张与辐射的状态,也可以看做思维能力的蓬勃发展与拓宽,其实是创造性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蒙氏教育法的基本理论架构其实包含着培养幼儿发散思维的内容,这些着重体现在蒙氏教育法的“人本位”和“人性化”特征中。

蒙氏教育的核心理论就是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孩子的人格与天性”,这与发散思维的基础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幼儿教育的一切工作都应该以幼儿的实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孩子们是否通过教育活动取得了思维、能力的进步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发散思维是幼儿思维培养的一个重点,也是儿童天性的展现,这与儿童占据幼儿教育中心的理论不谋而合。利用蒙氏教育法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不但是可行的,而且能够突破传统幼儿教育模式的束缚,走出一条全新的路径。所以,总体来看,蒙氏教育法对幼儿发散思维的发育、培养都有着积极的正面促进作用。

二、蒙氏教育法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特点可以推动幼儿发散思维的培育

幼儿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思维不断发育、提高和实践能力不断进步的过程,其中包含着“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两个关键要素。思维能力中,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和独立思维意识是幼儿教育的着重点所在。发散思维的培养其实是引导孩子们更好的思考问题。更广泛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加灵活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是对思维活跃度的锻炼。蒙氏教育法人为,儿童的个体应该符合“自由,独立,完整”的特点,即孩子们既要充分保持思维的灵活性、活跃度和专注度,同时也要具备集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这些其实都与发散思维密不可分。蒙氏教育法强调的“个性”与“群体”的兼顾,其实也正是培养发散思维的重要窗口。

所以,当幼儿能够独立的思考和表达的时候,其实就是思维体系独立的时候,这背后需要发散思维的支撑。发散思维为幼儿提供了开阔的视野、崭新的感官体验和独特的反应享受,这与蒙氏教育的精髓是一致的。独立的幼儿应该具备独立的思维能力,身心、意识和行为完整的幼儿,也就是健康快乐成长的典范。总体来看,蒙氏教育法为幼儿发散思维的培育开辟了一条新路,打开了一扇大门。

三、丰富的教材和教具为幼儿发散思维培养提供物质保证,形成实践式思维

在蒙氏教育的理论体系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即教材和教具的使用。蒙台梭利之所以如此重视教材和教具在幼儿教育阶段的作用,就是看准了幼儿的天性和需求。简言之,幼儿、儿童们大都活泼好动,喜欢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喜欢接触不同类型的知识,而丰富的教材和教具则可以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回归到幼儿发散思维的问题,发散思维的培养同样需要教材和教具的辅助。这是因为,孩子们在学习丰富内容的教材的过程中,可以不断调动起思维和情绪,拓宽思维面,激发思维的活力,对发散思维的引导式很有好处的。教具是各种各样的教学器材、工具,孩子们在不断感官学习的过程中,透过与教具的接触,可以形成实践化的意识,这也为思维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所以,丰富的、充分的教材和教具是蒙氏教育的一个重要要求,也是培养幼儿发散思维的一个重要方法。对广大的幼儿教师来说,想方设法的提供更加充足的教材、课本,让孩子们更大的接触到教具,并形成思维意识和自觉体验,进而转化为发散思维能力。长此以往,幼儿们的思维能力会朝着纵深方向发展,思维的活跃度、拓展度也必然可以再上一个台阶。

总之,蒙氏教育法为新时期的幼儿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路径和策略,也为幼儿发散思维的培养提供了新的空间,很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曲娟.蒙氏教育初体验――对蒙氏教育实践的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01).

[2]周强.蒙氏教育法对学前儿童数认知能力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8(02).

[3]王丛岩.在蒙氏教育中发展幼儿数学逻辑思维能力[J].现代教育科学.2006(04).

培养幼儿数学思维的重要性篇4

一、游戏化教学对幼儿能力培养的作用

(一)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自信被誉为“精神世界的一朵鲜花”,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是幼儿成长的必然,也是时展的需要。游戏角色的可选性和不定性,为每个幼儿都提供了表现的机会,满足了幼儿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使幼儿的主动精神充分发挥出来。幼儿在游戏中可以根据自己能力的强弱和兴趣爱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从而找到表现的空间和位置,建立本原自信。当幼儿成功地扮演一个角色,完成角色任务时,自然会产生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人,从而建立起自己的信心。例如,可以组织幼儿们以糖果加工厂为游戏背景,一部分幼儿扮演“糖果厂”的工人,用橡皮泥捏成各种各样的“糖果”,教师从旁引导幼儿并设问:“小朋友吃过的糖果是不是有漂亮的衣服呀?”于是幼儿开始包装“糖果”;教师再展开追问:“我们平常吃的糖果是哪里来的?糖果厂生产的糖果是通过什么方法送到其他小朋友手中的?”在教师的提示下,幼儿想到了把包装好的“糖果”送到“糖果店”中出售;层层设疑和引导,游戏情节随即延伸,再安排另一些幼儿扮演售货员和顾客,继续延伸游戏支线。丰富的游戏角色和剧情给了幼儿有很大的自由性,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性都得到有效锻炼,并通过自身的体验获取了知识和经验,自信心得到显著增强。

(二)培养幼儿的意志力

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每个孩子都是家中的“小太阳”,受到了太多的呵护,致使许多幼儿一面聪慧有余,另一面却坚韧不足。须知,一个人要获取成功,离不开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人的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中途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有培养和巩固幼儿的心理素质,强化其承受失败的心理能力和克服困难、勇敢顽强的毅力,才能帮助其从容面对未来的各种挑战。所以,为了培养幼儿的坚韧意志,应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适时组织爬网墙、越障碍、过独木桥等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适当经历挫折,教师再从旁激励幼儿鼓起勇气再来一次,培养幼儿“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恒心和力克困难的魄力,使之明白挫折是进步的阶梯,失败意味着离成功越来越近。无论何时、何事都不要悲观、沮丧,要让阳光的心态每天伴随着自己;只要不断努力,持之以恒,一切艰难险阻都能够克服。

(三)培养幼儿创新意识

游戏能使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变为现实,让幼儿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到创新的乐趣,培养起幼儿动手动脑的习惯,使幼儿的创新能力逐渐发展,创新意识更加强烈。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抓住幼儿期这一黄金时期,充分利用有效资源,积极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是每个幼儿教育工作者崇高的历史使命。对幼儿而言,游戏使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再现,是真实生活和想象世界的统一。通过游戏,幼儿得以在假想的动作、情景和物体中反映他们眼中的世界,脱离真实情景和物体,运用创造性设想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行为。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笔者在其任教班级创设了绘画区、手工区、建筑区等区角游戏场所,指导幼儿依据自己的喜爱尽情地想象和创造,形成新的模式、新的思路,经常能看到幼儿们带来的惊喜――绘制了一幅幅满是想象力的图画、设计了一件件与众不同的手工饰品、搭建了一座座造型奇特的建筑。

(四)给予幼儿情感体验

幼儿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幼儿的人生。幼儿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其综合表现应该是幼儿愉快、健康地生活。教师要通过游戏走近幼儿心灵,营造温馨的氛围,更多地展示那些充满欢乐、温暖、幸福和友爱的世界,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快乐、愉悦和欢畅的情感体验,培养起幼儿乐观的心态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如单纯地学习数数是比较枯燥的,容易引起幼儿的厌倦。对此,教师可采用“小兔子采蘑菇”的游戏来活化教学:“春天到了,草地上鲜花绽放,鲜花间长了许多许多的蘑菇。几个小朋友扮成小兔蹦蹦跳跳来到草地上采蘑菇。我们请其他小朋友回答:草地上来了几只兔子?兔子带了几只篮子?篮子比兔子少几只?如果让篮子跟兔子一样多该怎么办?”通过这类游戏学习数数,将幼儿置身于游戏情境之中,化枯燥为生动,不仅能让幼儿快速掌握知识,还为幼儿提供了快乐的想象王国,给他们带来了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

二、开展幼儿数学教学活动的意义

数学活动对于幼儿是很重要的,因为数学活动不仅为幼儿之后升小学,学习小学数学奠定了基础,也培养了幼儿的数学思维,使之逐渐形成一种数学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

(一)启发幼儿的数学思维

每一种能力与思维都有其自身发展高峰期,但是越早开始培养这种能力与思维,就越容易尽快达到它自身的发展高峰期,所以很多准妈妈都会选择胎教,很多年轻妈妈都会选择早教。在幼儿阶段,其实真正的数学知识学习并不是重点,在幼儿阶段进行数学教育活动主要是为了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使他们学会如何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这种教育性与引导性是无法代替的,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为幼儿升学夯实基础

幼儿由懵懵懂懂到进入学习阶段,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循序渐进地学习一些东西,懂得一些道理,为步入小学做准备。幼儿园是幼儿成为学生之前的知识启蒙与能力初步形成的阶段,在幼儿园开展数学活动也是为了让幼儿多接触数学知识,通过学习到的知识来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形成数学的意识,继而为上小学打好基础。

三、幼儿园数学活动游戏化的教学思路

(一)保持游戏性与教育性相统一

无论是注重游戏性,还是注重教育性,都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因为游戏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而教育性又符合当今的教育形势。为此,应该二者并重,积极开展具有竞赛性质的数学活动,激发幼儿兴趣的同时也让幼儿巩固知识,发展思维。例如,可在中班开展扑克牌游戏“比大小”“小猫钓鱼”,在大班开展“算式接龙”游戏等。此外,教师还可设计类似游戏棋的数学游戏,让幼儿通过合作,比比哪一队又快又对,提高幼儿的学习速度,激发幼儿荣誉感,同时轻松地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

(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知识迁移

说到底,幼儿还是小孩子,他们懵懵懂懂,对一切事物充满着无知与好奇,他们喜欢玩游戏,喜欢新鲜好玩的事物。如果数学活动忽略对年龄特性的尊重,漠视个体差异性,不遵循幼儿认知特点,强行让他们去学习数数、加减法等,学习效果只会与教学初衷背道而驰。所以,应该寓教于乐,运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带动他们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学习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的时候,可以借助构图法,即画一张横5格、竖5格的图片,告诉幼儿:“小朋友们,这是一栋别墅,有5层高,每层都有5个房间;现在有小鸡、小鸭、小狗、小猫、小兔等小动物,请你们给这些小动物安排房间!”一位幼儿手指着其中一个格子说:“我喜欢小猫,我想让小猫住在这里。”此时教师应展开追问:“老师不清楚你想让小猫住哪,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想让小猫住第几层第几个房间呢?”他想了想,说:“我想让小猫住第3层第1个房间。”随之,其他小朋友也纷纷说出了自己想让哪一只动物住在哪个房间。在安排好了小动物的房间后,教师可再行设问:“小朋友们,因为小鸡、小鸭不会上楼梯,我们能不能把它们安排在第一层?”幼儿们高高兴兴地把小鸡小鸭的头像拿到了第一层。通过这类游戏化的数学活动,幼儿不仅玩得开心,还很快学会了如何使用序数“第几”来表示方位。

基于上述,笔者认为数学活动中必须保持游戏与教育两者并重,寓教于乐,不可偏颇。如果仅是注重游戏,极易错失幼儿形成数学思维、培养数学意识的良好时机,但若仅是注重教育,则容易使得幼儿心生乏味,不利于幼儿对学习保持兴趣。

四、幼儿园数学活动游戏化的教学设计

笔者根据教学经验,结合幼儿园数学教学目标和班级幼儿年龄特点,构思了大量游戏化的数学活动、教学设计,有“拨钟游戏”“猫捉老鼠”“巧分果子”“摘果子”“图形拼贴乐”“分珠子”“小猫钓鱼”等多种游戏,本文篇幅有限,仅以“巧分果子”游戏为例展开论述。“巧分果子”游戏设计初衷是训练幼儿数学层级分类,主要步骤如下:教师先将活动材料分别装在盘子里,将不同形状的红色和绿色小果子交由幼儿,再让其对果子进行分类。实践中,幼儿第一次拿到材料盘,不知道从何下手,既想按颜色给水果分类,又想按照形状给水果分类;此时,教师可适当引导幼儿,提醒其观察果子的特征,在教师的点拨之下,通常幼儿都能够很快做出反应,找到了果子的区别,可以按颜色分类、按形状分类。通过这一游戏过程,幼儿对层次分类的概念和应用立即有了形象且深化的认知。

培养幼儿数学思维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数学教育思维思维过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

***

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核心。思维一旦发生,就不是孤立地进行活动。它参与感知与记忆等较低级的认识过程,而且使这些认识过程发生质的变化;它的发生和发展使情感、意志和社会得到发展,促进了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和发展。因此,思维的发生与发展对幼儿心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积极的作用。

思维过程,即思维操作能力,它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等。这些思维过程是彼此联系的。分析与综合是这些过程的基础。在分析综合过程中,人们运用比较来确定事物之间的异同关系,进而为抽象和概括创造条件。抽象和概括实质上是更为高级的分析与综合,通过抽象与概括,人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思维过程是思维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思维这个整体结构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而,要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就不可避免地要培养幼儿的思维操作能力,才能提高幼儿的思维水平。

既然思维过程是思维的整体结构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思维又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就应在教给幼儿知识的同时发展幼儿的思维过程。发展幼儿的思维过程是多途径的。幼儿教育中的语言教育、数学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和体育都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促进幼儿思维过程的发展。在此,我们仅仅探讨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幼儿思维过程的优势,以此说明数学教育在培养幼儿思维过程方面的不可忽视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数学教育能够促进幼儿分析与综合的发展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所谓分析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不同特征的过程。所谓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不同特征结合为整体的过程。”[①]

在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析与综合具有不同的水平。幼儿期的分析与综合,主要是在实际动作中或利用表象进行的分析与综合。在传授幼儿数学知识的同时,如果教师注意了幼儿的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那么,数学教育的许多内容都能提高幼儿这两种水平的分析与综合,并能促使幼儿学会更高一级的分析与综合——凭借语言在头脑中的分析综合。下面我们就以分类、数的组成、几何形体这三方面的教学内容为例,做进一步的说明。

1、分类。分类是指把相同的或具有某一共同特征(属性)的东西归并在一起。分类能促进幼儿分析、综合的发展。这是因为,幼儿进行分类时,要通过辨认和归并这两个步骤。分类首先要按照一定要求,对物体逐一进行辨认,这一辨认的过程就是对物体的分析过程。在分析辨认的基础上,再将同一种特征(属性)的物体归并在一起,这就是综合。

小班幼儿一般只要掌握具体概念的分类即可。所谓具体概念的分类,就是指对同类同名称物体进行分类。如从不同动物的卡片中将狮子、大象、长颈鹿等分别归类。这种分类只达到在实际运用中的分析与综合的水平。

中、大班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可达到一级类概念甚至二级类概念的分类。一级类概念是比具体概念更为抽象的概念,二级类概念又比一级类概念更为抽象一些。如从一堆画有各种水果、车辆的卡片中把水果的卡片挑出来,属于一级类概念的分类。又如把交通工具、玩具、植物等分类,属于二级类概念分类。一级类概念和二级类概念既然比具体概念更为抽象和概括,就需要幼儿的分析、综合水平更为高级。同时,由于这两种概念的分类都需要幼儿在头脑中具有对水果、车辆、交通工具、玩具、植物等概念的表象,因此,分类教学能够促进幼儿利用表象进行的分析与综合。

2、数的组成。在数的组成教学中,幼儿必须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通过自己的探索掌握10以内除1以外的任何一个数都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数,所分得的两个部分数合起来就是原来的数。因此,幼儿学习数的组成的过程,也就是学习将10以内的任何一个数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先引导幼儿从具体入手,运用直观材料,使幼儿获得初步的感性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进一步的讲解和幼儿的亲自动手操作,引导幼儿探索数的组成分解规律,使幼儿逐步摆脱具体事物的限制,达到表象水平的分析与综合。当幼儿真正了解了数的组成的三种关系(等量关系—总数可以分成两个相等或不相等的两个部分数,两个部分数合起来等于总数;互补关系——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一个部分数逐一减少,另一个部分数就逐一增加;以及互换关系——两个部分数交换位置,总数不变)时,幼儿已经掌握了数的组成的实质。他们能够不需要实物,有顺序地说出某数全部组成形式,或者虽然不够熟练或有顺序,也能边思索边说出正确的答案。此时幼儿已经基本达到在头脑中利用语言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水平。

3、几何形体。在幼儿基本上认识几何形体以后,教师可以让幼儿对几何形体进行分割和拼搭,让幼儿认识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提高他们对几何形体的兴趣,培养幼儿从不同方面思考问题,促进幼儿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几何形体的分割是指把一个几何形体分割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或不同的几何形体,它实际上是对几何形体进行分析的过程。如:

(附图{图})

几何形体的拼搭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或不相同的几何形体拼搭成一个具有一定意义的图形。它实际上对几何形体进行综合的过种。如:

(附图{图})

总之,几何形体的分割和拼搭能够促进幼儿在实际动作水平上的分析和综合。

培养幼儿数学思维的重要性篇6

在不同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孩子们的看法有时会非常地幼稚,但在这些幼稚的见解中,也能了解到他们的独到之处(往往就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就应尊重并善于培养他们这些方面,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挖掘孩子的创新思维,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一、教师对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

1、教师要注重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创新意识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幼儿身上,但却容易被教师所忽视。有的教师在上课时总是给出太多的条条框框,让幼儿被动地去做,这样就会使幼儿在教育活动中失去主动性、积极性,更无创新可言。因此教师要发挥幼儿主动性,保护增强幼儿的创新意识,相信孩子有能力把事情做好。比如,在绘画课中,教师不要一贯地让幼儿照葫芦画瓢,可以给出一个标题,让幼儿自由地创作,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幼儿的创新意识就会更加强烈而持久。

2、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强的幼儿,首先应是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幼儿。在科学课上,我问平时最调皮的一个孩子“雪化了,变成什么?”他认真地思考了一会儿,然后回答到“春天”。其它的孩子哄堂大笑,而我却感到非常惊奇,因为这个调皮的孩子能独立思考且具有发散性的思维,回答了一个不仅正确而且近乎完美的答案。由此可见,独立思考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一个因素。同时,在教学中应多采用开放式提问的教学方法,相对于封闭性提问而言,它打破了一贯地思维方式,能让幼儿充分展开想象,从而有利于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

3、教师要积极鼓励幼儿异想天开。质疑,是创新的起点,幼儿无知、幼稚,但好奇心强,经常会异想天开地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外星人会讲话吗?”“月亮上的小白兔吃什麽?”诸如此类问题,初看起来虽不切实际,但这里有幼儿创新的思想火花,教师应及时做出适合幼儿知识与心理水平的回答,引导他们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幼儿的创新愿望就会逐渐强烈起来。

二、家长对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

家庭是孩子步入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在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方面,家长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家长应尊重孩子个人的意见。针对某一个问题,倘若孩子做出与众不同的回答,家长应恰当的给予鼓励,而不要片面的做出完全的否定。即使是不符合科学规律,不符合现实生活的答卷,也要先对他的大胆,勇于发言表示赞赏,然后挖掘其中合理的成分,最后从道理上引导他摒弃不正确的想法。切忌对孩子的回答给予完全否定。这样就会很轻易的影响孩子创新意识的发展,使自身创新素质得不到提高。

2、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设置图书角”是一个很好的提议。书是知识的源泉,是开发儿童智力的钥匙。设置图书角,不仅能引导孩子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更重要的是能从中逐渐发现孩子对书中某些知识的有所创新。例如,有一幅两只小鸡在抢捉虫子的图画,家长可提出疑问:“画上两只小鸡在干什么?”,孩子们说:“在争虫子。”家长可接着问:“他们是怎么争起来的,结果怎样?这样做对不对?”这样便可以使孩子展开想象,对内容会有所创新。由此可见,家庭图书角这块孩子们的小天地是很应该开辟的。

3、家长要注重对幼儿灵感的培养。灵感是非常可贵的创新思维。孩子们的经验有限,见识不多,对他们灵感的培养一定要把握时机。有时,孩子对某一问题一点也想不通,突然会在某一时刻来了情绪,并且能专心琢磨,很快将问题解决。其实这就是孩子灵感的出现,在这时候我们应对孩子给予鼓励,并让他从中体验灵感,加强对灵感产生的自信心,从而进一步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

三、幼儿自己创新意识的培养

幼儿们对世界是充满好奇的,遇到任何事情都爱问个“为什么”。如果我们直接告诉他们答案,他们就不再有解决问题的兴趣,久而久之,他们就养成依赖性,思考力差。所以我们教育者不能只是传授知识,更应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有一次幼儿们围着我问花朵是怎样喝水的。我反问他们。幼儿们叽叽喳喳说开了。有些说是用花瓣喝水的,有些说是用枝条喝水的,有些说是用树叶喝水的。我并没有立刻判断,而是让他们亲自观察去找结果。幼儿们就找来一盆茉莉花,分别让茉莉花的叶子、枝干和花朵接触到水,然后观察变化,结果花的叶子渐渐发黄,花瓣烂了,只有枝干仍然生存。这时我适时提出问题“花儿是种在泥土中的,枝干吸收的水分从哪里来的呢?”幼儿们经过思考和讨论,终于发现真正吸收水分的是根。他们对自己观察得出的结果都有很大的满足感,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注意以下事项:

1、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与幼儿园教学评估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应把创造思维培养的考核评估放在首位,而不能只注重幼儿获得知识的数量,管理者只有用“幼儿创新教育”的新思想武装自己,才能正确地将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与教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2、幼儿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创新教育要求教师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要素真正投入,师幼均是教学过程的活动要素,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主体间的关系。教师只有作为活动的参与者,在活动中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幼儿,以商量的态度和幼儿展开讨论,才能有效地引导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他们探索和创新的可能性。

培养幼儿数学思维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学前教育;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作为一门培养和锻炼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科,其对于个体人格塑造和思维能力养成发挥着巨大作用。研究表明:3岁是幼儿数组及加法学习的关键时期;5岁开始,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开始萌芽。所以说,3~6岁是幼儿数学学习乃至思维能力发展的黄金阶段。在本阶段适时地对幼儿实施数学教育,对儿童终身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数学教育的四个目标:一是教导幼儿掌握一些浅显的数学知识,二是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三是培养幼儿初步思维能力与逻辑能力,四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但在当前的学前教育架构下,部分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还是为了完成某种既定的学习任务,也就是仅仅停留在《纲要》指出的第一阶段。不可否认,这类文化课确实能为幼儿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为幼小衔接提供便利,但是让幼儿主动地学,有意识地把幼儿的兴趣引导到对数的概念的认识和运算上,发展幼儿思维,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在本阶段教师应该着重要思考的。在幼儿思维养成的关键时期,培养其正确的思维习惯要远比告诉他们“1+1=2”重要。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幼儿应该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中心和重点。但是,在授课活动中,幼儿教师绝对是整个活动过程的主体。教师的教育实践过程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师要想获得突破性的成效,必须从注重自身素质提高和教学理念的转变。

一、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鼓励幼儿自主解决问题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一道题:5+6=()。这类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很常见。对这个问题幼儿只要注意到“+”“=”就可以判断这是一道加法题,幼儿只要把两个数字相加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像这类常规问题,不需要阅读任何文字信息,只需要根据记忆就可做答。

另外,一位教师给出了这样一道题:小明和小红想买一些水果,需要15块钱,小明现在有5元钱,小红有6元钱,他俩加起来的钱够么?这是一个非常规的问题,需要认真阅读题目,不放过每个环节才能正确做出答案。在测试阶段,大多数的幼儿能在纸上写出11元钱,却很少有幼儿能写出“够”或者“不够”,因为他们忽略了题目问的是“是或者否”。幼儿在解决某些非常规问题时受到了常规问题的干扰。

两道题提炼出来的数学运算都是5+6=11,但是运用到了不同的数学模型。第一题,简单的个位数加法,求和后写出答案即可;第二题,不但需要求和,还需要将两个数比较大小,还需要判断在生活中能否用11块钱买15块钱东西的现实实际。如果把第二个题目再加上实际的元素,比如商场正在打5折,是否能购买下原来的那些水果,这样不但能把乘法运算融入其中,还能向幼儿讲授“打折”是怎么一回事。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对于幼儿思维的锻炼程度是不一样的,常规问题往往是复杂问题的提炼化和理想化;非常规问题更贴近于实际,需要幼儿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独立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更加贴近生活,更能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

二、善于观察,在幼儿一日活动常规中寻找教育契机

对幼儿的教育应该是全面、普遍的,要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让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时刻感受到数学的存在,体验到数学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让幼儿由内而外地感受到数学之美。

在幼儿喝水、吃饭、如厕时经常会出现拥挤推拉,这时可以让幼儿主动提出解决办法,有的幼儿就说可以分组,将所有小朋友分成几组,然后按照次序依次进行;在幼儿户外活动时经常会抢先要做,这时可以要求他们排队、报数,按照次序依次活动;在幼儿入园离园时,家长要出示接送卡,这时可以安排一些幼儿值日,帮教师把收到的接送卡依次放在指定位置,并报出接送卡总数,统计还有几个小朋友没来等。类似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细小环节中,说明幼儿生活中确实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教育时机和内容,只要教师心中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有对数学学科的了解,善于观察和思考,就能抓住教育的时机,支持并创造条件让幼儿大胆猜想探索,幼儿就可以学会解决问题,获得主动发展。

总之,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授课理念体现了幼儿教师对学前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不同理解程度,也体现了对这份神圣职业的责任感。以上列举的是笔者的几个小的教学案例,在日常教学中还有很多需要我们不断思索、内化的东西。学前教育是个体成长的启蒙阶段,在这个阶段教给幼儿正确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培养幼儿数学思维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幼儿数学教育概念学习数学应用能力

有些幼儿园教师对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价值和功能、幼儿数学学习的心理机制等缺乏足够的了解,导致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课堂气氛沉闷,效率低下。以下是有关幼儿数学教育的几点想法,以期能提高幼儿教师组织幼儿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一、明晰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

教育部2012年10月印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有三个:一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二是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三是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这样一种表述的方式缺乏一定的概括与高度,另外,逻辑性方面也不够强。笔者认为,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包括以下三个:一是使幼儿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和有趣;二是通过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提高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三是增强幼儿的数学应用意识,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设置与生活有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幼儿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幼儿体验到数学学习有趣、有用的同时,增强了幼儿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通过数学教育活动,让孩子体验到了乐趣、价值,提高了幼儿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二、准确定位幼儿数学教育的价值和功能

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言下之意,数学是最有利于思维能力培养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靠数学这一课程来实现。这种观念已被人们广泛地接受,这可以从奥数、珠心算、数学思维能力训练等课程很有市场,许多家长趋之若鹜这一点上看出来。事实上,只要我们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这种观点其实是站不住脚的。毫无疑问,数学是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但这种作用不能被无限地扩大,数学对思维能力的促进作用仅仅体现在有利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一方面。就幼儿数学思维能力而言,具体包含了计数、计算、推理、归类、排序等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说,通过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幼儿的计数、计算、推理、归类和排序等数学思维能力。它并不能促进幼儿语文思维能力、音乐思维能力、美术思维能力等其他方面思维能力的培养。如语文的思维包括了分段、归结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阅读、写作等,通过数学教育活动并不能很好地促进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对音乐思维能力的促进作用就更难以达到了,如音乐中的歌曲创作,其依赖的是一种声音形象思维,这种能力只能主要依赖于音乐课程进行培养。

三、幼儿数学教育应注重保护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不论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还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都非常重视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假如通过幼儿数学教育,并不能让幼儿产生数学的兴趣,反倒让幼儿对数学产生厌恶心理甚至于有一种恐惧感,这样的幼儿数学教育可以说是彻底失败了。在实际幼儿数学教育中,由于幼儿园老师数学教育理念上的偏差,如幼儿数学教育形式、要求等方面小学化;幼儿心理发展知识的缺乏,如认识不到不同幼儿数学认知能力发展水平受神经系统发育水平的影响差距很大;在实际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无法做到因材施教等原因,结果是一部分数学认知能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幼儿常常体验一种挫折感,数学学习效能低下,数学学习动机减弱,最终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对数学的恐惧。

四、了解数学概念学习的两个水平

概念学习有两个水平,一个是表象层面的学习,二是本质层面的学习。对幼儿来说,主要是表象层面的学习,所谓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如我们头脑中有电脑、房子等与图像有关的形象,救护车警报、歌曲旋律等与声音有关的形象,还有醋、酱油等与味道有关的形象。表象层面的学习指的是通过学习能掌握某类事物的主要特征,与其他事物作出简单区分。而本质层面的学习指的是掌握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能与其他事物作出严格的、准确的区分,是一种科学意义上的掌握。

对幼儿来说,大部分概念的学习能达到表象层面的掌握就可以了,目标就达成了。但我们许多幼儿教师由于受到中小学教师概念教学的影响太深,无意识地模仿中小学教师那样来教幼儿学习概念,即要求幼儿达到本质层面的掌握。当教学不成功时,便会产生一种挫败感,或成为许多幼儿教师的困惑。有一位老师因无法让幼儿理解什么叫“平行”,无法让幼儿掌握梯形的概念而苦恼。

培养幼儿数学思维的重要性篇9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6)24―0083―01

计算能力的教学是建立在对数字的感知能力上的,幼儿的计算能力不光是老师课堂上教授的,还可以通过具体的情景活动,让幼儿在不知不觉的活动中锻炼对数字的认知能力,增强幼儿的计算能力。幼儿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如能调动他们对数字的兴趣,在不知不觉的游戏教学中培养他们对数字的敏感度,就可以对他们的计算能力的培养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实施因材施教

1.尊重幼儿的年龄特征,了解幼儿的喜好,在游戏中完成对数字的教学。幼儿具有丰富的形象思维,对新事物充满了兴趣,同时也有自身的不足。他们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于一件事或同一事物上,为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幼儿的个体特点和个体差异性,如他们这个年龄段对哪些事物比较感兴趣,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事物的喜好情况等。只有深入地了解幼儿,才能站在幼儿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就能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尊重他们的内心世界,对幼儿可能出现的问题就会有一定的预见性,从而做好防范措施。

把计算能力的培养纳入到班级的游戏中,幼儿的参与性就会比较高,就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让幼儿数数班级的人数是很多老师都做过的游戏,首先让小朋友一个个数数班级的人数,再分别数男生和女生,得出正确的数字的后,老师要及时表扬,激发幼儿勇于回答的信心,更是对其他幼儿的促进。然后再让小朋友找找你的班级有多少好朋友,再次让学生数数。这种带有情景的计算能力培养,小朋友是比较愿意接受的,也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2.投其所好,勾起学生的欲望。每个小朋友都有独特的一面,没有哪一种教学方式能让所有的幼儿都感兴趣。教师要能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中权衡出利于大多数幼儿接受的教学方式,勾起具有不同心理特征的小朋友对数字的了解和欲望,只有这样,才能在千差万别的学生中建立共性。有的小朋友善于思考,就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对数字的认识,让他们按照老师的思路去自我建立对数字的感兴趣程度;有的小朋友善于在活动中培养对数字的认识,对于这一类幼儿要创设具体情境,在情境教学中融入计算能力教学。只有弄清幼儿的喜好,从他们喜闻乐见的事物上找到教学的切入点,才能勾起对数字的探求欲望,以培养计算能力的形成。当这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得到大家的认可后,自然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能培养幼儿计算能力的提高。

二、加强口算训练,夯实计算基础

“熟能生巧”这句话对幼儿的计算能力是比较适合的,只有在比较熟悉的情况下,才能很好地进行计算。而计算并非单纯意义上的加减,还要做到计算的正确、迅速、合理,这就需要有一定的训练量来保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将计算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在游戏活动中采用数字辅助游戏的完成,让幼儿长期接受与数字有关的训练,激发他们对计算能力的提升。

奥林匹克数学专家裘宗沪认为:“如果你想学好数学,首先要会算,而且要算得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要熟练和准确。不但会笔算,还要会心算。心算是一种思维能力。心算好,脑子里能盘算的问题就多,随时随地都能想问题。”在计算教学中,先练口算,再创设情境导入新授,我认为是可以尝试的。基本训练也好,情境创设也罢,都是相当重要的,关键问题是要准确处理好,情境创设要真正为教学服务,要尽可能控制无效信息对学生学习的干扰,确保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使学生在有效的思维训练中不断提升思维品质。

三、玩中求学,体验数字的奥秘

培养幼儿数学思维的重要性篇10

1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1.1构建较为宽松的心理环境,消除幼儿对数学的恐惧

在幼儿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幼儿构建愉悦、宽松的学习与心理环境,保证幼儿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能够在自己兴趣支配下进行学习和操作。每个幼儿都是一个个体,个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学习兴趣也不相同,其对于数学会表现出不同的看法。很多幼儿对数字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对数学的恐惧,在具体教学中应该因材施教,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幼儿适当的增加难度,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应该放慢学习进程。同时为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到快乐,同时尊重幼儿习惯,鼓励其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在兴趣面前才能做到全身心的投入,对提升幼儿数学思维很有帮助。

1.2丰富物质环境,激发幼儿数学兴趣

在幼儿园中都设置了教学活动室,幼儿园需要为幼儿准备丰富的操作材料,满足幼儿千奇百怪的思维。材料的种类要多,同时保证色彩的多样性,确保这些教学工具与幼儿的年龄相当,能够勾起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主动走向数学探究的世界中。

2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

2.1通过蒙氏教育操作材料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在幼儿教育中,常规的操作材料通常没有较大的差别,同时对这些材料的操作也通常是教师为了模仿或重复动作,操作材料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基本上就算完成任务,这对于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制约。相对来说,蒙氏数学教育理念对幼儿操作能力培养十分看中,要求幼儿对每个活动进行个别操作、分组才做以及机体操作等,幼儿具有充分的材料选择权,不仅符合幼儿认知规律,还能够提升幼儿的兴趣,锻炼幼儿打开思维空间。蒙氏教育数学教育材料都是利用十进制原理设计而来,根据十进制规律进行数的增减。同时,这些教具具有自动订正性特点,对提升操作效果很有帮助。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活动区,教师应该重视操作材料的投放,应该为幼儿提供创造的空间,锻炼幼儿的想象能力、概括能力等,促进其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

2.2通过数学游戏,帮助幼儿构建数学思维模式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高度的逻辑性、抽象性以及概括性的特点,且传统的数学教学以集体教学为主,在幼儿数学教育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幼儿能否接受或幼儿思维能力,采用重复灌输的方式,希望能够加深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其实不然,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导致幼儿厌学,对数学产生恐惧,无法形成数学思维模式。通过有效的游戏,能够为幼儿构建数学思维模式提供一条捷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通过多元化的智力游戏,开发幼儿的数学思维。在蒙氏教育理念下,存在一套利用游戏激发幼儿兴趣的教材,给幼儿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与空间,在游戏的欢乐中,帮助幼儿构建数学思维方式,提升其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2.3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引导,帮助幼儿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是生活科学,在生活中处处包含着数学知识,同时蒙氏数学材料往往都是生活中相关的东西,与数学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有计划的引导幼儿,帮助其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在进餐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餐具分发出去,通过分发餐具的过程,引导学生联系一一对应的数学关系;同时,在户外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指导幼儿对自身位置进行观察,锻炼幼儿辨别方向的能力。从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出,在自然生活中包含了大量的数学现象,在幼儿无意识下就能够发生,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能够让幼儿对这些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更加理解。当然,师在幼儿园再怎么进行引导也很难使幼儿理解那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而当教师组织了适合幼儿水平的数学活动之后,就更需要家长在生活中为幼儿提供运用这些经验的机会了。因此,家长同样是幼儿学习数学的老师。教师还应该加强与幼儿家长的沟通,让家长给予其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指导家长对幼儿进行引导,逐渐提升幼儿的数学思维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蒙氏教育在我国幼儿数学教育过程中的运用,并不能死板硬套,还应该根据我国幼儿的具体情况,对先进的理念、教具等进行借鉴,同时加强科研,完善我国现有教学模式,形成具有中国化的蒙氏教育体系,促进我国幼儿教育水平。

3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蒙氏教育理念在我国幼儿教育中的运用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帮助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是一套优秀的幼儿教育法则。在幼儿教育过程中,通过对于蒙氏教育理念的借鉴,同时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不断的完善现有的幼儿教育模式,努力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作者:黎晓敏单位: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任晓宇.如何在蒙氏教育中培养幼儿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J].新课程.2015,13(5):165-166.

[2]贺俊.蒙氏教育理念在培养幼儿专注能力中的应用[J].读与写.2014,26(1):298-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