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互联网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9:37

校园互联网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互联网+”校园建设思考对策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大多数人共同受到了信息科技的洗礼,所以在科技进步的今天,“互联网+”时代给予了我们不同方面的体验,同时校园的建设也朝着数字化校园发展,建设更好更便捷的校园,为教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帮助。但由于我国的数字化校园工作也存在着较大的安全漏洞或是遭遇病毒,使得教育教学工作以及校园信息校园信息的信息外泄,对于数字化校园存在明显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对“互联网+”视野下的数字化校园有所关注。

1数字化校园的意义

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为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获取信息、了解情况提供更快捷、更准确而发明发现更好的消息网络工具――“互联网+”。“互联网+”作为新时代的标志,它的出现拓宽了校园信息工作渠道,丰富了工作手段。同时承载着我国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为校园的提供便利,使得学校可以更好的培养创新型人才。

2建设数字化校园中存在的问题

2.1管理手段落后,缺乏安全意识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教育者对于“互联网+”的认识不足,认为建设数字化校园只不过是一个形式;而且有些教育者缺乏责任意识,缺乏能力,同时对必要的校园信息安全管理知识不能充分掌握。很多学校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而没有聘请或者培养专业人员来管理数字化校园。有些学校相关人员的网络使用存在问题,使得学校相关网络会被病毒入侵或者信息泄露,造成数字化校园感染病毒,使得校园信息私人信息外泄被不良分子利用来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使得师生及其家庭的财产安全存在问题。

2.2对建设工作不能有效落实

在建设管理方面,虽然数字化校园的规章制度缺乏执行力度,但在实际应用中,这些规章制度成了摆设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数字化校园将安全的建设活动当做一种例行形式,不将资金投入于校园“互联网+”方面的建设,使得数字化校园建设存在缺陷;有些数字化校园的安全管理工作,没有具体人员负责。

3优化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相关对策

3.1信息网络队伍专业化

借鉴有用的经验,学校要组织一支专业化的检查团队,常年由此团队负责数字化校园中的安全检查,这种做法使得团队成员的经验非常丰富,对于校园网络中的安全问题及其隐患有所了解,并能运用“互联网+”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及其个人,用“互联网+”的功能来强化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有助于提高信息网络的水平和效率,也有助于控制成本。同时数字化校园可以进行适当培训,走专业化道路。如今科技的快速发展,在数字化校园管理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现状,要在各校园单位配置一名专业“互联网+”管理员或是每月举办关于“互联网+”的培训讲堂等措施,通过此类手段来来提升管理人员及其教师及其校园职工的专业技能,使得数学化校园更好的为师生服务。

3.2完善管理制度

数字化校园管理工作的好坏存在多方面的因素,管理工作人员对“互联网+”的认识、数字化校园的防御系统等多种因素。数字化校园的管理可以通过这些因素来开展管理工作,将安全意识融入到数字化校园工作人员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以达到安全意识时刻牢记于心的目的。同时,数字化校园的管理工作要持续化,不然短期的管理对于数字化校园建设收效甚微。所以我们可以结合以下两点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一是要持m关注数字化校园的安全工作,做好相关管理人员的思想引导和工作,不可一味求快而不注意质量,要循序渐进,保质保量。二是要制定相关的数字化校园工作的管理制度,把管理制度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从而提高数字化校园的利用效果,使得校园的工作人员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方面与管理方面的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

3.3探索前沿技术

当今的社会还在不断进步,科学技术在我们生活中不断更新我们的观念。在“互联网+的”视野下,我国经济有了进一步飞跃,与此同时,随着“校园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兴起,使得数字化校园越来越便捷,它在学校相关部门中的运用日益频繁,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数字化校园“互联网+”在服务教职工与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对数字化校园的要求是不断地变化,这就要求数字化校园“互联网+”的对技术也要保持持续发展,与时俱进,力求创新,使得数字化校园的安全性能有较大的提高。同时只有积极探索前沿技术,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才能满足教职工与学生不断增长的需求,从而提高输出社会人才的质量。

4总结

总之,对于教育来说,数字化校园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中数字化校园的安全问题要引起重视,这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顺利展开、进行、完成密切相关。为做好数字化校园工作建设,来进一步提高校园的网络信息管理工作以及提供更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使得师生的教学模式有了新的改革创新,有利于开展多媒体技术相关的教学方式,使得师生共同进步,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艳梅,廖银花.大数据时代高校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思考[J].山东工业技术,2017(07):144-145.

[2]伍辉,李珈.互联网+时代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6):49-50.

[3]赵安新,廖晓群.“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校园建设思考及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1):74-76.

[4]马海庆.数字化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探究[J].科技传播,2015(05).

[5]陈志成.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智慧校园信息化构建分析[J].信息系统工程,2017(02).

作者简介

严剑炜(1982-),男,贵州省水城县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为昆明医科大学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数字化校园。

李璐(1981-),女,河南省南阳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为云南大学滇池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

作者单位

校园互联网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校园建设发展

前言:智慧校园,指利用云计算、虚拟化以及物联网等技术,对校园中人员以及资源的交互方式进行改变,实现各类资源、设施以及科研成果、应用系统的整合,实现应用之间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快速性,完成对于校园的智慧化服务和管理。

一、项目背景

在物联网技术与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影响下,智慧校园逐渐得到了发展和建设,其本身的复杂性和繁琐性使得智慧校园的相关概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加强对智慧校园的理解和认知,明确智慧校园建设中存在的技术难点,以物联网为基础推动智慧校园的建设和发展,能够提升师生的参与度,确保智慧校园逐步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某高校的智慧校园建设为例,从客户需求、建设目标、设计依据等方面,针对智慧校园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二、客户需求

智慧校园的建设,可以帮助学校创建全新的教学环境,实现科学管理,促进资源共享,提升学校总体的运行效益。因此,从客户角度分析,智慧校园的建设应该能够打破传统校园网建设中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以物联网为依托,结合云计算等手段,实现对于校园内部各类资源的整合,为学校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改进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建设目标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构建能够覆盖整个校园的综合管理应用系统,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互通互联,逐步实现教学业务管理以及校园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1]。

四、设计原则及依据

以物联网为基础,构建智慧校园,需要从客户需求出发,明确基本的设计原则,如信息的可靠性、系统结构的稳定性、信息传输的灵活性等。想要实现智慧校园,需要关注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一是异构网络之间的统一与融合,二是对于海量信息来源的处理、分析和提取,三是从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等方面,加强对于信息安全技术的深入研究,四是明确相应的资源整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智慧校园的建设成效,确保其功能和作用的充分发挥。

五、方案介绍

智慧校园的整体架构可以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一是感知层,其基本功能是为校园内的师生提供一个智能化的感知环境,结合数据采集技术以及分布式算法,进行底层数据的融合,实现对于校园内各类信息的智能化传输,为数据的分析提供必要的基础支撑,其主要设备包括各类传感器、标签以及一卡通等,具备低成本、低功耗和小型化的特征;二是传输层,其能够对校园网中的异构网络进行整合,如有线网、无线网和移动网等,重新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网络融合平台,提供各类业务所需的网络接口,以及更加可靠、更加高效的网络传输,实现网络的全面覆盖;三是服务层,主要是提供对于各类数据的存储、分析和处理,集成了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构建的服务器存储系统架构,能够以更加灵活、更加多变的方式,满足多种应用系统存储架构的不同需求,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数据信息的存储利用率以及管理效率,存在于服务层的服务器包括视频服务器、数据库服务、服务器等[2];四是应用层,实现了对于各类面向用户的信息应用服务平台的融合,如科研信息服务平台、校园设备监管平台、图书管理平台、人事信息管理平台以及一卡通服务平台等,可以根据各个服务平台的实际需求,实现个性化服务定制,提升教学与管理的智慧化程度。

基于物联网构建的智慧校园方案,具体来讲,可以分为几个模块,如校园一卡通平台、校园安全系统平台、校园信息互动平台、无线信息化校园等,可以由设计人员结合具体的需求,进行方案的进一步优化设计。

六、投资收益分析

在智慧校园建设中,主要是针对校园内各种资源的整合,以及一些物联网基础设施的投入,如各种服务器、传感器、显示屏等,初期投入资金300万元左右,用于进行设备的采购和智慧校园整体架构的建设。

系统架构建设完成后,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教学场景,实现抽象问题的具体化,加深其对于学科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各种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相比较传统的网络学习方式,智慧校园平台下的学习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的特点,有利于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创新,由此所产生的收益是无法估量的[3]。

就目前而言,智慧校园的建设在技术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需要多个部门的相互协调合作,推动高校教育制度和管理制度的改革,才能确保其有效运作。

参考文献

[1]陈明选,徐D.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61-65.

校园互联网管理制度篇3

1.1校园文化的传播方式正在改变

传统的校园四大媒体受各种因素影响,在校园内的影响力受到削弱。学校官方的信息、推广的精神难以高效地到达学生。学生实际使用传统校园媒体时,表现为信息获取型,使用频率较低。学生在校园内处理人际关系、休闲娱乐以及发表个人想法时,常常选用QQ、微信、微博以及一些社交网站。QQ群、微信群是目前校园内最常用的下达官方信息的平台,是因为手机QQ和微信能够持续后台运行,保证信息的顺畅传递。微信朋友圈、微博、社交网站是大学生主要的网络交友平台,和线下关系形成互补,构成了大学生的交际圈。网络视频、网络游戏、在线音乐、电子商务则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休息时间,这种在线的休闲娱乐方式甚至减少了大学生户外体育活动。由此,我们应当转变观念,不能将校园媒体局限为“由学校开办的媒体”,而应扩展为“在校园里出现的媒体”。

1.2校园文化的传播内容不断丰富

移动互联网对于校园文化内容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学校教学内容、学生人际关系、学生社团活动开展方式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2011年,新媒体与信息网络新增为本科专业,说明学术界深刻认识到新媒体的重要性。在大学课堂上,移动互联网的案例开始成为教学内容,新闻与传播学院更是如此。移动互联网对校园文化影响最直接的当属学生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应当包含线下的实际关系和网络上的虚拟关系。移动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交友时空上的限制,学生们能够随时随地,在现实和虚拟环境中结交朋友,极大地扩大了交友的范围。同时,各类信息、谣言更加容易在学生群体中传播,校园舆论形成更加迅速和不可控。学生社团活动形式和内容比以往愈发丰富。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例,每年新生入学以后社团招新大会被称为“百团大战”。社团过去借助下寝宣传、张贴海报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以求吸引更多会员。如今,除了传统的推广方式,社团都有自己的微博主页、微信公众号,在新生入学之前就开始推广自己的公众账号,通过公众账号传播社团的优秀活动、成果,文字、图片、视频,信息量和观感都是海报所不可比拟的。招新结束后,微信公众平台能够及时推送各类通知,并且展示活动成果,能够及时与会员进行一对一沟通,大大增加了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社团在校内外的影响力都得到了提升。

2如何创新地建设校园文化

2.1物质文化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校对外展示形象是多平台、全方位的,其传播速度、广度都是不可估计的。这种形象展示,有些是学校官方组织,通过官方平台;然而更多的是学生自发、无意的传播——学生将在校园内拍摄的照片、视频分享给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中的朋友。图片和视频把真实的校园景况反应到互联网上,而这些内容一旦在互联网上留下了足迹,就会被永久地保存下来[4],如果内容是负面的,后果不堪设想。学校为保证在互联网上拥有很多的正面评价,应当重视校园文化的视觉识别系统建设,实现校园形象在官方和非官方平台的统一性、整体性,提升学校的整体形象和社会美誉度。校园内学生生活设施是滞后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更是远远无法满足学生正常的上网需要。校园是人相对聚集的地方,而移动运营商并没有为学校增加建设通信基站,使得校园内手机上网体验不佳。经常性的手机上网信号微弱,会使重要信息传达受阻,特别是那些需要借助微信群聊、QQ群聊传达的紧急通知。调查发现,部分学校联合移动运营商,实现校园内wiFi覆盖,供学生使用。这种做法既能避免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基站,又大幅度提升手机上网体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当增加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在保证学校主体性的前提下,实现双赢。

2.2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包含校风建设、教风建设、学风建设。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不仅影响本校的各项工作,更是学校对外宣传、交流的重要印象。一所学校的校风是该校学生的精神脊梁,是学校立足于社会的金字招牌。移动互联网时代,校风的好与坏都很容易对外传播。学院内活跃的移动互联网媒体,是学生自由组织和交流的场所,传播的内容、表现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能够真实地反映大学的精神风貌[5],并且都会在互联网上流传。这些移动互联网媒体的强势发展,一定程度上会盖过官方媒体,也不可避免地传播着负面、不良的信息。因此,学校应当在移动互联网上建设官方的对内、对外宣传平台,如官方微信公众号。而公众平台应当秉承以人为本的精神,传递真实、正面的校园风貌,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公众平台的内容必须符合移动互联网的精神,具备一定的可读性与传播性,内容时间要有周期性与规律性,从而保证平台与受众的良性互动,提升平台的影响力,最终能够引导积极的校园精神文化。移动互联网的碎片化特点,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网,影响课堂秩序和教学质量。对此,学校不能一味禁止,要合理引导。学校应该定期举办讲座,开设课堂,让学生认识到互联网上信息的碎片化属性,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让学生明白如果长期阅读互联网信息,忽视书本知识、课堂知识的学习,会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学校在思想层面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移动互联网有利于建设优良学风。

2.3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学校教学秩序的制度保障。校园制度文化包括学校内部长期发展形成的道德规范、师生礼仪和学校管理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6]。长期以来,学校管理部门制定和实施规章制度时缺乏必要的民主性。在规章制度施行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难免会产生不满和抵触的情绪。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情绪容易在群体中相互传递,甚至形成校园舆论,在互联网中传播,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其实,学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在重大事件的决策过程中,普通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便利地反馈给决策者,决策者也能方便地获取大多数人的意见想法,这样一来有利于决策过程民主性的发挥,减少决策失误和因为信息不对等引发的误会。所以,借助移动互联网来完善校园制度建设,是学校应当重视的环节。需要重点说明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校需要重视互联网上的信息管理,完善相关制度。互联网的普及让学生接触到良莠不齐的信息,学生对事物看法的自主性增强。校园舆论的产生与传播十分迅速,校园突发事件的传播面更广。为了健全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应当加强校园文化监管体制,必要时引进网络监控分析系统,由专人负责管理校园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实况。学校应确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以更好地查清事实,通过移动互联网官方平台及时事件真相,保障学校利益。再者,学校应当转变观念,积极引导校园内自发使用的各类移动互联网媒体,使其服务于时代性与引导性相统一的校园文化。

3结论

校园互联网管理制度篇4

作者简介:杨帆(1982―),男,江苏常州人,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安保科长,研究方向:网络安全。

一、引言

“互联网+”指的是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之间的结合,将互联网技术融合入社会各领域中。[1]为了紧紧把握现代化创新发展的趋势,在“互联网+”这个新型背景下,校园网络逐渐在高校中兴起。校园网络促使高校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一次变革,信息技术的运用使高校内部资源共享的目标得以实现。学生们可以运用校园网络进行自主创新学习,并能够通过校园网络查阅一些资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自己的知识。但校园网络正受到一定的冲击,其遭遇的安全威胁也在不断增多,这些不利因素将有害于校网网络的使用,亟待相关人员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来消除这些影响。

二、高校校园网络的安全问题分析

1网络自身存在着安全漏洞

互联网最先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时,其用户规模非常小,这致使设计人员在规划时没有在意网络安全方面的问题,使得互联网中含有比较多的安全漏洞。各种相关的硬件设备在出厂前可能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检测就被运用于网络体系中,这不可避免会对校园网络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虽然部分系统内部里面设置有安全防护机制,但是由于相关操作人员的能力有限,对互联网技术的理解还不够透彻,致使这些机制无法得到有效运用,最终会对网络体系造成一定干扰。

2内部使用者的威胁

高校校园网络因为主要是供内部人员们进行使用,故对外界人员设置了比较多的限制手段,而轻忽了内部管理方面的防护工作,使得校园网络内部的安全屏障非常薄弱,易受到内部人员的攻击而导致网络出现故障。同时,学生们对网络的了解不够到位,他们往往忽略了病毒可能带来的危害,没有及时开展清理工作,最终将病毒传入校园网络之中,许多主要数据也会因此被损毁,校园网络体系也将受到各种类型病毒的冲击。

3管理制度不完善和安全意识淡薄

高校内部网络维护工作人员没有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定期对网络进行检查,使得网络内部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故无法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这些安全漏洞。部分高校在建立校园网络时没能彻底落实监控管理制度,部分维护人员抱着侥幸心理,在进行维护工作时非常随意并常常谎报数据,长期以后,校园网络的问题会越积越多。

由于一些老师和学生没有经过有关校园网安全的教育,使得他们的安全意识不够强烈,因而会为校园网络引入一系列不良成分。

4软件的漏洞

一般来说,软件的复杂程度与其漏洞的多少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该软件的内部规模越庞大且非常烦琐,则其不可避免会遭受更多的安全威胁,系统内部的破绽相对来说也会愈加偏多。高校校园网络作为一种区域性的网络,所包含的数据非常庞大,涉及的软件种类繁多,故其内部不可避免会存在着一系列安全漏洞。这种现象致使校园网络更易受到各种不良冲击,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可知,聊天、视频、游戏和办公等相关软件因其良好的适应性而被大家广泛运用,由于使用过于频繁使得这些软件的安全隐患数目较多,更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起来对校园网络发起攻击。同时,操作系统在设计完成后仍隐含着一些安全隐患,导致操作系统经常被各种有害因素干扰,这也严重影响了网络的安全。

三、高校校园网络安全的对策

针对上述高校校园网络中存在的问题,高校网络管理人员要尽可能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进行改善,以免对校园网络造成破坏性影响。

1强化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建设

要想确保校园网络能够安全运行,各个学校有必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来展开一系列优化完善工作。学校在运用校园网络的同时也需拟定相关安全管理体系,以此来推动校园网络平稳运行。为防止高校内部人员可能带来的安全威胁,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制订一系列处罚章程以及相关行为规范要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校园网络的安全压力,并尽最大可能地减少网络中所存在的安全漏洞。在规划严格的制度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相关物理防护基础设备的安置工作,因为这些物理防护工程对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起着较佳的辅助效果。

2加强对用户的教育和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

高水平的网络管理人员往往会通过设置权限与口令以及相关安全设备来保障校园网的安全。[2]校园网的安全不仅需要管理人员的维护处理,还要求其内部使用人员能够合理地运用网络。故非常有必要对这些使用者展开一系列培训活动,通过这种模式来不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使他们能够按照安全要求来使用校园网。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高低对校园网的安全管理有着很大的影响,高水平管理人员往往会提前做好重要数据的备份工作,以防止数据在校园网遭遇威胁时被消除,且他们的工作效率普遍较高,在发现问题时能够迅速进行维护修复,故学校要努力争取让管理人员不断提高其技术水平。

3加强系统检测,及时修复漏洞

校园网监控站要定期对整个体系进行扫描检测,以便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威胁,从而及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完善。各高校网络中心建立操作系统补丁服务器,提供用户补丁的下载、升级更新服务,使他们可以及时修复漏洞。

4做好高校校园网络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估

校园互联网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无线网络;安全策略

目前,各种企业、社会组织,甚至政府部门都开始建设内部的无线局域网,为企业经营、组织活动、政府管理提供便利。各大高校也不例外,纷纷开始建设内部的无线网络,方便教学工作和师生的日常生活。但是,高校无线网络的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各大高校。这些安全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管理上的制度存在缺陷或者落实不到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技术水平所产生的。高校必须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应对无线网络面临的各种安全威胁,采取各种安全策略,确保学生和教师能够正常、规范、科学地使用高校内部的无线网络。

1移动互联网的内涵特性

由于移动互联网产生的时间不长,所以在移动通信领域对移动互联网并没有形成统一认可的概念。具体的代表说法有以下几种:在百度百科当中,移动互联网的定义是指用户通过智能的移动终端来获取通信业务和通信服务的一种新型通信形式。而中心通讯则是从设备制造商的角度出发,对移动互联网的定义更看重移动互联网是如何接入的,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阐述移动互联网的定义。广义上的移动互联网是指用户通过手机、pDa或者其他的手持终端以各种无线连接的方式(比如wLan、GSm、CDma)接入互联网;狭义上的移动互联网是指用户通过手机,以无线通信的方式接入互联网。在这种情况下,直属于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电信研究院综合了各种组织的意见,对移动互联网的概念进行重新定义。这一定义是在2011年的《移动互联网白皮书》中提出的,具体内容如下:移动互联网就是通过移动网络接入互联网的服务模式,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首先是移动终端,包括手机、专用的移动互联网接入终端和数据卡方式的便携电脑等。然后是移动通信网络的接入方式,包括以往的2G、3G,目前普及的4G以及正在研发当中的5G等。最后是公众互联网的服务方式,比如web、wap方式等等。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是终端上,传统互联网多数运用大型终端接入,比如台式电脑,而移动互联网的终端一般都是手机、平台电脑等小型终端,用户可以在走路、乘车等移动状态下使用这些终端。第二是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取信息,对用户不存在时间和空间的束缚,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连接到移动互联网当中。第三是移动互联网的各项服务比较便捷,用户获取服务不需要经过太复杂的操作和花费太长的时间。第四是在移动互联网当中,移动终端、接入网络和运营服务具有强大的关联性[2],缺少任何一种都导致用户无法享受移动互联网的服务。移动互联网具有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潜在市场。据调查统计显示,在2014年,全球的移动互联网产业总产值高达八千亿美元,全球接近百分之八十五的人都在运用移动互联网的各项业务,各国智能手机的产量也出现了大大增长。由此可见,移动互联网具有美好的应用前景,必将主导未来的信息行业。我国如果想要在未来信息行业中保持优势,就必须加大对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和研究力度。目前,我国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经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研究小组,着手开发新一代的无线移动通信网络。

2高校无线网络简述

移动互联网技术产生于20世纪末,发展迅速,已经逐渐出现了取代固定通信的趋势。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各大高校也开始着手校园内部无线网络的建设。在校园内部构建无线网络,不仅能够方面教学工作的进行,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也能够大大提高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效率。学生可以在线缴纳学费、确定选修课程、查询成绩、进行教学咨询,享受到各种网络所带来的便利。目前,我国高校的无线局域网主要采取wLan的组网方式,通过802.11a、802.11b、802.11ac等网络协议接入互联网[3]。但是,由于wLan组网方式的主要信息传播媒介是电磁波,极其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破坏,给高校无线网络的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威胁,校园无线网络的信息容易发生泄漏。另外,相比有线网络,无线网络技术更为复杂,面临的攻击和威胁也更加多样。这也是高校构建内部无线网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高校无线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

1)信息泄露信息泄露的情况又分为窃听、监听和欺骗几种[4]。由于高校的无线网络属于开放性的环境,作为主要传播媒介的电磁波很容易被截取,结果转化过程获得双方交流的信息。不法分子通过这种窃听的手段获取信息,进行一些非法行为,谋取利益。而监听则是不法分子利用特定的工具监听设备进行通信的全过程,能够对设备发出和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获取有效的用户信息。有一些高校在无线网络的构建过程中缺乏身份认证体系,或者是身份认证体系存在漏洞,就给了不法分子运用欺骗手段进入校园无线网络的机会。欺骗手段,就是校园外部设备的maC地址进行伪装,伪装成校园内部的合法maC地址,让网络系统授予访问网络的权利。这种手段的出现是因为无线网络具有开放性,无线接入点覆盖范围内的任何无线终端设备都能够连入互联网。如果不对接入设备的数量和位置进行限制,就会有大批的无线终端设备接入校园无线网络,对校园无线网络的安全造成威胁。2)病毒和网络攻击校园无线网络的无线接入点一般都没有防御病毒和防御网络攻击的功能。如果不法分子利用病毒入侵校园无线网络,或者通过网络对校园无线网络发起攻击,就容易造成校园无线网络信息被篡改、删除,甚至导致校园无线网络整体瘫痪。不法分子还能够盗用用户的身份信息,利用合法身份进去校园无线网络,造成窃取考试试题、盗用科研成果、修改考试成绩等严重后果。

4高校无线网络的安全策略

1)SSiD访问控制SSiD是服务集标识的缩写[5]。高效的无线网络可以划分为不同身份验证的子网络,各个子网络之间的相互认证是独立的,只有具有相应的SSiD才能够访问相应的子网络,不具备SSiD的用户是无法访问当前子网络的。对于学校无线网来讲,一般划分为教师、学生、访客等用户群体。校园无线网络要根据用户群体身份的不同给予用户不同的权限,杜绝用户群体区分不明造成的任意访问。这样不仅减少了随意访问所带来的风险隐患,也能够方便学校对校园无线网络进行管理。2)扩展认证协议我国高效的无线网络应用的网络协议主要有802.11a、802.11b、802.11ac几种,其中802.11ac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这种网络协议的通信频带为5GHz,在进行多站式的无线网络通信时的最大理论带宽能够达到1Gbps,在进行单一连接的无线网络通信时,最大理论带宽也有500mbps。另外,802.11ac协议还进行了内容上的扩展,与伽洛瓦/反模式协议相结合,在目前通用的CCmp标准上更进一步,不仅能够提高无线网络的安全性,还能够大大增加无线网络通信的传输速度。3)绑定物理地址每一个无线客户端的网卡都有自己的物理标识,这个物理标识对应着无线接入点当中的maC地址列表。在用户通过无线网卡访问无线网络时,无线网络首先会对物理标识进行识别,在识别通过之后从允许访问的maC地址列表当中选择一个地址分配给用户。但是,这种物理标识的过滤属于对硬件的认证,而不是对用户的网络地址进行认证。目前的校园无线网络,都是通过手工方式来对maC地址列表进行更新,而且只能运用在小型网络当中。如果maC地址更新不及时,就容易在识别过程中发生错误,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另外,maC地址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窃听和监听手段获取,进而对设备进行伪装,盗用maC地址非法访问校园无线网络。所以,校园无线网络要将物理标识与、maC地址、ip地址绑定在一起,严格控制校园无线设备的接入数量和位置,杜绝非法用户的访问。4)加强安全管理校园无线网的主要用户是学生,学生在使用无线网络当中的一些不恰当行为也会对无线网络的安全造成威胁,比如访问不合法网站、下载非法程序、发表不当言论等。这些问题的改善就要从改善学校无线网的安全管理入手。各大高校要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加大对校园无线网络的监测力度,定期检查无线网络核心交换机和各个服务器的运行日志,及早发现无线网络的安全隐患。一些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利用无线入侵监测系统来防御无线网络入侵和网络攻击。无线入侵检测系统能够在无线网络遭受非法访问和攻击时发出预警信号,提醒管理人员,及早采取措施,对非法访问的设备进行屏蔽和封杀,确保校园无线网络的安全。另外,学校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在学生当中树立起“科学用网”的观念,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不要毫无节制地利用网络进行娱乐行为。

5结论

高校无线网络的构建,大大方便了教学工作的进行和师生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提高了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效率。但是,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出现的时间不长,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安全问题表现得最为严重。对此,高校要利用SSiD访问控制、认证协议扩展、物理地址绑定和加强安全管理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无线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翟永旭.图书馆无线网络的部署及服务创新研究[J].科技视界,2016(12):240.

[2]钱肇钧,杨淼,李伟.工业互联网概念研究及频率规划研究建议[J].中国无线电,2016(4):40-43.

[3]郭秀伟.“互联网+”视角下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战略[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66-69.

[4]张顺利.高校信息化与智慧校园建设[J].信息与电脑,2016(6):242-243.

校园互联网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网络;高校;安全防控;机制;构建

网络使全球化和信息化成为当今教育面临的现实。尤其是处于时代前列的高等学府与社会的联系将更加广泛而密切,学校的传统围墙对于校内的大学生来说将越来越只具有形式上的意义。高等院校处在中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当今大学生成为中国网民的最大的主体之一。同时,笔者对自己高校的一项调查表明,在该校大学生中,86%的人经常上网,94%的人手机开通了上网功能。92%的人认为互联网对自己有一定的或者是很大的影响,52%的人曾在知情或不知情的情况下浏览过不良网站信息。从安全保卫角度讲,网络对高校政保、治安工作提出了新难题。

一、网络时代高校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网络时代高校安全问题的出现,有着网络本身与生俱来的因素,其开放性、自由性、低成本无限放大高校安全问题,扩大了负面效应。但是,网络时代高校安全问题原因主要还是以下几个原因:

1.传统思维下的领导不重视,组织不健全

长期以来,由于大多数高校过多注重学校教育和科研工作,注重高校在学术上和育人上的排名,一般都不太把安全保卫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再加上安全保卫队伍的年龄、知识结构不合理,无形之中削弱了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力量。高校里面是讲知识层面的,面对着众多高层次,高学历的教授,多数保卫干部自然没有多大的发言权。即使在社会维稳成本不断增加的基础上,高校维稳仍然停留在在口头或文件上,很少抓落实,因此大多数高校相应地对于安全保卫组织的建立和指导重视不够,造成高校安全保卫队伍人心不稳、工作热情不高。笔者所调查的情况来看,多数高校政保科只是一个虚设,设置一个科长,没有其他人员。

互联网是继报纸、电台、电视台之后的“第四传媒”,这种新的资讯形式正以每年15―20%的用户增长率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商业、教育、娱乐等各个领域。尤其在高校,互联网之所以对于大学生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既在于互联网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又在于开放式的大学有着更多的自由空间。大量信息在开放的网络传播活动中丧失了监控,在扩大了人的言论自由的同时,也为不良信息的创造了方便。西方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其中不乏消极的别有企图的内容再加上转轨时期多元化的思想活跃在网络论坛,网络游戏(比如开心农场),而思想活跃、网络信息来源广泛的大学生则首当其冲,面临严峻考验。大学退学试读和转学导致学习成绩直下从而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就是因为无节制地玩电脑造成的,思想上的不成熟也经常导致不成熟的网上恋情和网上诈骗等事件的出现,自杀等一些极端行为也屡见报端。

2.在校学生安全意识、自控能力弱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出现大面积的衰退,中国经济在发展中也受到较大影响,首当其冲的便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他们的情绪反应起伏波动较大,对自身情绪的控制能力弱,如遇到不公平待遇时感到失望,对腐败、经济发展等社会现象的忧虑,对婚恋问题处理不当等,都会引起青年学生强烈的冲动反应,产生突发。2010年发生几起的北京某高校的自杀事件中,学生冲动情绪带来的行为方式多为自杀、自残、伤害他人甚至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同时,由于学生长期生活在相对较为安定的环境,安全知识贫乏,又不能自觉遵守有关安全规定,遇到发生火灾等危急情况往往不知所措,也会经常出现因处置不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3.高校的扩招和合并给校园安全保卫工作带来挑战

为了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分别按照地域接近、行业相同等原则,有计划地对部分高等院校进行合并重组,这样无形之中形成一校多址的现象,它的出现给传统的单一校区安全保卫管理模式带来新的挑战。多校区学生流动性大,情绪不易控制,治安管理易失控和产生突发事件,在高校社会化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下,学生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学校生活空间,往往发生在本校的管辖范围之外,使治安管理工作难以及时到位,形成流动学生管理的“盲点”。

4.高校保卫部门面临的现状和困境是制约因素

目前的高校保卫部门有些虽然成立了公安处组织,但其法律地位、执法权还是有一定限制的,仅是高校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从执法能力来看,高校保卫部门仅能执行高校内部的一些规章制度和处理一般的治安案件。从管辖范围上看,仅限校园内部,不可能也无权进行社会化管理。从管理方式上看,目前的高校保卫部门对校园的治安状况只能是预防、监督、协调、指导及向高校和公安机关报告,保卫部门既没有打击违法犯罪的职能,也没有依法进行治安管理的职能。实际工作中,高校保卫部门在对校内治安管理和打击违法犯罪方面陷入“管,则不合法,不管,则不合理”的尴尬境地。

二、校园安全防范体系的构建途径

如何提高网络时代下校园治安管理水平,建立新型的校园安全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认为网络时代下校园安全体系应包括保卫组织体系和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宣传教育体系、虚拟空间的安全防控体系,校园安全基础设施体系等几个方面。

1.建立完善的保卫组织体系和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

建立完善的保卫组织体系是做好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决定因素。完善的保卫组织体系包括:主管机关的保卫领导机构、高校专门保卫部门、高校基层单位群众性治保组织、执行具体任务的辅助保卫力量(如校卫队)。这些组织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防控网络,其核心部分是高校专门保卫组织机构和公安处,因为它承上启下,组织协调,担负实际任务,起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校园“110”报警系统和校园巡逻机制,强化对校园安全问题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要建立完善、有力的保卫组织体系和突发事件处理预案,要求保卫组织的成员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具有高度的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熟悉法律、法规,身体健康,保卫业务知识和技能训练有素,也要具备足够的网络知识,善于从网络中搜索,发现大学生的不良趋势。科学的管理制度是校园安全防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搞好校园安全管理,在当前情况下高校应完善和实施以下治安管理制度:高校内部保卫工作制度、治安责任人制度、安全教育制度、校园秩序管理规定、学生治安保卫组织工作规定、高校处置突发事件预案、校门治安管理制度、网络使用与安全管理规定等。

2.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校园安全基础设施体系校园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一些重要部位的防护网、道路减速障碍、交通标识、停车场、消防设施等。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利用高科技犯罪呈急剧上升态势,这些校园安全基础设施已成为安全防范的重要屏障,因此高校必须加大安全防范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在一些重点部位除配置“三铁一器”(铁门、铁窗栏、铁栅栏、灭火器)外,还应在提高软硬件设施的技术含量上下功夫,如安装电子监控、烟雾检测,电子巡更、自动报警等设备,真正突出“科技防范”、切实提高要害部门及岗位的防护层次,做到人防、物防、技防相统一。校园安全设施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高校领导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3.控制网络舆论阵地,正确疏导和管理大学网络

首先在思想政治方面,一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其政治敏锐度、鉴别力,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之具有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二要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使他们在西方腐朽生活方式信息的诱惑面前,能够自觉加以抵制;三要着力提高大学生法制意识,做遵纪守法的优秀网民。其次,在网络技术层面,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设置“防火墙”等,严密监控互联网的入口,对进入网络的信息进行严格的过滤和筛选,过滤那些虚假、有害、反动的信息,控制好信息的源头,真正做到网络信息的正本清源。二要注意关注校园BBS网,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要经常查看校园电子公告栏,及时清除虚假信息污染,对出现的网络违纪违法案件,要配合技术人员,积极开展调查,对相关人员依法进行批评、教育和处罚。第三,在加强对校园内外计算机网络的管理方面。一要强化制度建设,抓好制度落实,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帮助网络单位建立安全组织,完善安全制度,强化安全技术措施。全面了解管理对象的基本情况,加强计算机业务人员的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教育。二是配合有关部门认真规范和加强对校园周边“网吧”的管理,加强对“网吧”的检查和清理,对不符合开办条件的限期改正,对无证经营和限期改正不了的坚决关闭。三是建立网络的举报制度和定期不定期安全检查制度,发现问题时,及时发出整改通知,责令限期整改,对问题严重、不听劝告者,要给予停机整顿等必要处罚。

面对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革命浪潮,面对敌对势力争夺下一代没有硝烟的网络战场,面对弄潮于网络世界的主力军――大学生们,我们必须改进传统的宣传教育方式,抢占网络这一新兴宣传教育阵地,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与设备,选拔网络技术人员和政治理论、思想教育、法制、心理健康等有关专业人员,组建校园“红色网站”和校园网络教育体系,利用校园网、校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以广大师生员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切实有效地开展道德理想教育、法纪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性知识教育和有针对性的网络信息点评,加强正面引导和网络安全管理,加强对网络有害信息的技防措施,构筑和巩固广大师生员工抵御腐朽反动思潮和一切有害信息侵蚀的思想防御长城。

高校虚拟空间安全是相对于客观现实的校园安全而言的涉及互联网络,尤其是高校校园网络的安全。加强高校校园网建设。借助高校人才、技术的优势,建成相对独立的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网络系统,达到利用互联网对高校师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与安全防范教育的目的。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工作。成立高校网络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各系部、处科设立网络安全员;形成网络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网络中心、保卫处、网络安全员工作网,责任落实到人。实践中,尽管很多高校采取了多种多样的管理办法,但是高校安全问题仍然只是雷声大雨点小,不在经济上、政策上给予大力倾斜和支持,没有哪所高校将不会因为安全问题名声大跌。

参考文献

[1]章坚宁,顾方磊,葛勇.对高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高教与经济,2010(03).

[2]卢东霖,王良金.高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建设初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11).

[3]李德明.新形势下高校保卫工作初探[J].甘肃科技,2010(18).

[4]叶昭英.浅谈高校保卫工作的创新[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10(02).

[5]汪秋慧,许中平.对新时期我国高校保卫工作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9(35).

[6]刘良能.浅谈高校保卫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9(05).

校园互联网管理制度篇7

(1)关于校园网建设的探讨。对校园网建设,教育部和各地教育部门制定了标准,不少网络公司推出许多解决方案。但是,校园网投入资金大,学校要考虑的问题是:建校园网目的是什么?校园网应是数字式网络还是视频点播系统才适合需要?建校园网是一次到位还是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如分步实施,则其总体规划及分步方案是什么?校园网的技术标准、功能怎样?教师如何培训和管理?校园网的配套设施(如每一个信息点的配置)如何?能否上国内外的互联网和本地的教育局域网等。不要脱离学校实际建校园网,以免建成了用不上,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建校园网要以超前意识力求使各种设备、设施达到最新科学技术的水平。校园网的主要功能是教育、教学(还有教师备课、学校管理、信息管理、后勤管理等),在校园网上交互传送的都是图像、声音、录像等数字、视频信息,其带宽要求高,一般的主干为10m、100m网并不适合学校使用,必须达到1000m网或1000m主干的100m网才适用(或以交换机连接的100m网)。在建网时,也不可能(不能)一次到位,必须按规划分步实施。校园网的终端信息点应配置计算机,尤其是教室绝不能缺少,有条件的还应多配几台,在国外,学校的计算机都配在教室里,以方便教学和学生上互联网使用。在班级教学中显示信息的工具目前有两种,一是大屏幕的电视机(29以上),二是数字式电子投影机。由于教学在白天进行,所以投影机的亮度、清晰度必须要高,1500流明以下的投影机都不适合学校使用。

(2)强化管理,合理配置设备。校园网必须强化管理,实行按章治校,依规办事。一是硬件方面,包括网络使用规范、上网规范、网络管理制度、信息点教学平台、电子讲台、计算机操作管理制度、维修保养制度等;二是软件方面,包括网络教室及计算机软件的配置更新规范,教学软件、工具软件的培训推广应用制度,软件的购买、收集、制作制度,光盘、音像制品、素材库软件的使用保管、教师工作的评估激励制度等。要实行全员管理,人人定岗明责,有奖有罚,才能达到强化管理的效果。

校园互联网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学生管理

一、引言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不成熟,对外界的具有诱惑力的不良事物普遍缺乏抵抗力。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上的暴力黄色信息时刻充斥着网络,对于正处在青少年时期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这往往是最不能抵抗的网络诱惑,并且这些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正在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也为做学生管理的老师和教育者到来了极大的难题。面对经济的机遇和挑战,从社会发展和类型新常态所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新常态,寻求新的发展着的发展理念,建设发展模式、创新的发展道路,高等职业教育与互联网的深度整合,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构建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创新。

二、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的学校生活现状

(一)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方面较为落后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上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学校生活重心都不是放在日常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上,加上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方面比较松散比较落后和传统,再加上现在正处于互联网时代,各方面的各个种类的信息都比较繁杂和具有诱惑力,这就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们很容易收到互联网时代外界的不良信息的诱惑,这也就加剧了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难度普遍增大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行业都在进行较为普遍的大规模改革,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招生范围逐渐扩大,学生数量也越来越多,学校的地域分布也变成了多个校区纵横分布的情况。当今社会又是互联网时代,信息发展迅速,传播速度和时间都非常快。随着这些问题的出现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带来了较为艰巨的任务,需要奔波于不同校区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考察,加大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三、互联网时代提高学生管理的策略

(一)加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观念

学生是学校的主要组成部分,学校的管理工作是围绕着学生进行开展的。我国高职院校要想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就要加强学生管理的以人为本的观念,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观念,坚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每个学生是不一样的无论从外贸心理方面都是具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中也是具有较大差距和不同的。高职院校应该着重关注学生之间的不通电你,抓住学生们的共同点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策略为更好的解决学生们中的问题而努力。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观念,在重视发展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着重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提高。紧密切合实际,跟上时展的脚步,充分发挥信息化带给高职院校学生的便捷和帮助,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而努力。

(二)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学生规章制度

高职院校普遍具有较为松散的学习氛围和学校生活,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基本上都缺少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进行束缚和管理。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更是加剧了这种松散的不良学习氛围的传播,为高职院校进行学生管理造成了较为严重的阻碍。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信息化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制定一系列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用来约束正处于互联网时代下过于放飞自我的高职院校的学生们。只有制定以人为本的合理有效的学生规章和法律法规,才能更好的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做重要贡献。

(三)加强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制度的科学性

加强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制观念,推进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加快建设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办法的法律化。我国是坚持依法治国的国家,我国的学校教育也要遵守这一条例,遵从我国的有关教育法律条例制定一系列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条例,利用这种具有法律效应的规章制度和条规条例来管理约束高职院校的学生们。学生之间都是不同的个体,学生们都有自己的独特特征,高职院校在制定相关的学生管理办法条例的同时也应该尊重高职院校学生们的个体特征,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四)提高学生管理的人性化

当今社会是互联网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正在不满我们的生活。加之高职院校的w生管理工作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有效的改进工作,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管理的方式要具有多样化、科学化、具体化和人性化,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不能过于刻板额,应该灵活运用互联网时代的有效信息制定更为合理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不断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更为全面和坚定地基础。

(五)坚持互联网时代正确的网络教育

通过使用互联网时代的正能量抵抗负能量。利用校园网络对抗不同的主题,这是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这将吸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扩大校园网宣传的领地,用稀释。主流文化网络文化教育大学的学生与各种各样的在线方式:在线教育和测验的问题。

四、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使用互联网通信应用程序,如建立新的校园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学校管理、教学、服务、科研信息,共同建立互联网信息在校园。在“互联网”十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创新教育的改革,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不仅是提升,高职学生就业渠道的创新,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满足“十”的互联网时代,面对的勇气改变的气魄的挑战。看看现在,展望未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打破,空问的界限,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突破障碍,真正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李韦漩,王金枝,吴蒙,高职院校“互联网+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8).

[2]冯宜冰,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新思路[J].纺织科技进展,2016(05).

校园互联网管理制度篇9

摘要:校园网络舆论已成为高校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当前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主要存在互动不足、沟通不畅、机制不顺、管理无序等问题。构建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长效机制,要从营造舆论环境、重视社区建设、建立协调机制几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引导舆论传播网络高校

网络舆论成为高校舆论传播的重要方式

舆论是大众传播的主要内容。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论在大众传播中异军突起。所谓网络舆论,是指“公众(指网民)以网络为平台,通过网络语言或其他方式,对某些公共事务或焦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意见的总和”。网络舆论在近年来多起社会大事件中成为事件发展的主导力量,日益显示出其在信息渠道、互动空间和生活平台中的重要价值。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群众工作,善于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在新时期,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成新时期“群众观点”的集散地,如果对网络舆论处理得当,就能更好地深人群众,为人民服务。若不了解其规律,处置不当,就会带来较为严重的问题,甚至引发危机事件,导致工作的被动。

网络的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新时期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络融合速度越来越快,而一向被视为社会“弄潮儿”的高校大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非常娴熟,对“手机互联网”的使用十分普遍,甚至随时随地“挂”在网上,因此他们可以非常便捷地接入网络,受到舆论的影响,并自发地将校园网与校外网络实施连接,其自身也往往成为网络传播的重要环节和链条。

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在使用校园网的过程中存在以下明显特点:一是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特性及功能的认识趋于一致:二是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行为的盲目性大于理性;三是网络舆论影响不容忽视:四是网络舆论引导不可或缺。

通过诸多实例我们看到,校园网络舆论已成为影响高校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互联网具有平等、交互的特性,克服了传统传播媒体单向传播的缺点,但同时,网络是把双刃剑,校园网络舆论往往带有失真和非理性的特点,给校园传播秩序的规范、校园自身的正常运行带来棘手的问题。

校园网络舆论中存在突出问题

互动不足。互联网进入中国高校15年以来,很多高校忙于开窗口、建网站,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建而不管。网站建了一大堆,支离破碎、结构混乱,或者不能主动及时更新,内容陈旧老化,使信息的需求者难以便捷地查到真正有用的信息。第二,单向传播。有些高校管理单位只愿按照自己的意愿披露信息,板起面孔,高高在上,缺乏亲和力。第三,逃避交流。主观上或明或暗地认为凡是在网上发表议论的学生都是不怀好意的,从而不愿主动利用网络与学生交流,以人员、精力为借口不愿与学生网民在网上互动。以上这些问题,客观上给失实、不利的网络舆论传播带来可乘之机。

沟通不畅。校园网络交流平台调动激发了大学生参与讨论的主体积极性,它既是学生们了解校园动态的窗口,也是高校管理者了解学生的直接平台。在这里,高校管理者可以通过对帖子的点击量、回帖次数等了解校园内正在发生的事情、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现实和学校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意见建议,从这里可以捕捉到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也可以探测出校园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然而,部分高校管理人员低估了网络舆论的监督作用和传播主体的理解承受能力,反应迟缓,被动应对,缺乏责任意识,对已经形成校园热点、焦点的问题和事件,应该解释的不去解释:对于经调查属实的消息,不能及时通过校园网络公开报道处理结果,消除不良影响:对经调查存在不实之处的消息,也不能及时地向全校通报事实真相,以通过网络还事实本来面目。

机制不顺。目前,高校普遍缺乏有效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机制,特别是应对校园网络的负面炒作工作乏力,简单粗暴的方式是由个别部门网上删帖、封堵,往往由于预警、疏导、主动传播等联动工作没有及时跟上,引发高校学生的认知混乱,导致学校整体形象受到损害,影响正常教学管理工作的健康开展。

现行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模式仍以静态舆论事后处置管理方式为主,不适应校园网络舆论传播动态方式的客观需要。专职校园网络监管人员的配备不足和缺乏专业知识,也制约了校园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建设进程。

此外,高校普遍缺乏专业的舆论信息分析机构,没有形成规范的校园网络舆论信息报送、研判、通报、应用和评估机制,校园网络舆论信息的预警能力较弱,主动介入能力较差,高校各部门之间新闻舆论信息共享程度低,缺乏统一的校园网络舆论信息工作标准和平台,使校园网络舆论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关联性受到影响,往往将学校推上尴尬和被动的地位。

管理无序。近年来,几乎所有的国内外大事都会在校园网络上形成舆论大潮,形成了若干规模较大、力度较强的网络舆情,对事态的发展、事情的解决、事件的影响起到了无形操控的作用。胡锦涛总书记曾经说:“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以校园网上交流平台BBS为例,网络的交互性特点激发了大学生作为传播主体在校园网络舆论的参与意识。大到国内外大事,小到个人的就业、学习和感情甚至是兴趣和爱好,都可以成为校园BBS的热门话题,引发无数的争论和激辩,经过仔细分析和归类,除去无聊的调侃之外,剩下的有建设性的观点和意见往往集中在少数几种,而且总有一种在人气上占据绝对的优势。在热门话题的争论中,往往感性压倒理性、情绪战胜理智,由此引发的“群起攻之”和“人格辱骂”、“人肉搜索”甚为普遍,演变成为“多数暴政”的倾向,甚至导致部分高校因此关闭了BBS平台。

构建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长效机制的具体措施

一是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基于网络在意识形态传播中的重要地位,要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支配校园网络舆论导向,防止错误思潮侵袭校园网。切实保障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牢牢把握网上的正确舆论导向,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形成强有力的主流舆论和舆论强势。

高校应该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自觉把网上舆论引导作为联系学生、服务学生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深入研究网上舆论引导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增强网上舆论引导工作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是重视高校校园网络社区的建设。高校要主动介入网络社区,校园网络社区应该成为高校网络舆论建设新的主战场,而不能再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如果校园网络社区不繁荣、校园网上互动不够,大学生就会主动离开校园网,转而投向公共互动社区,甚至自己搭建网络社区而不为学校所知,给学校管理、教育带来新的难题。

社会心理学认为,舆论的前提是,舆论对象是大家都关心并有争议的问题、事件,不为众人关心、又无争议的问题不会成为舆论的对象。因此,高校作为有组织的群体,必须主导制造一些网络议题,并把舆论传播到校园网。网络议题既要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的实际,贴近大学生成长的特点,贴近大学生的接受心理和习惯,又要遵循互联网传播规律,使大学生在交流中增加学识、增长才干,切实把高校校园网络社区建设成为具有时代性、知识性,贴近学生、服务学生、吸引学生的新平台,努力把校园网络社区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校园文化服务的新平台、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三是建立有效应对校园网络舆论突发事件的部门协调机制。要形成在高校党委领导下,校园网络管理中心统一指挥,全校各管理部门密切配合的协调机制。

高校要建立校园网络舆论信息通报平台,及时准确地描述、预测和掌握网络舆论变化的时空分布、主要内容,建立健全校园网络舆论信息收集、分析、报送、转办、反馈机制,及时将党和国家的政治主张、思想路线和政策法规等宣传和解释给校园网民,及时解答广大校园网民心中的疑惑,使其分清是非、辨明真相,形成学校管理部门与网民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树立学校管理者在校园中的权威形象。

注释:

1、金兼斌:《网络舆论的演变机制》,《传媒》,2008(4)。

2、张瑜:《论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及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9)。

3、任祥、段从宇、王天志:《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调查与分析》,《职业与教育》,2009(35)。

4、5、汪汉等:《网络传播对高校舆论引导的影响――基于对网络论坛(BBS)及SnS平台的调查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

6、沙莲香:《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校园互联网管理制度篇10

目前,由于受到学校周边市场的同质竞争、新型零售业态挤压、电商冲击以及用工成本、税负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很多高校教育超市的经营情况都亟待提升。一些高校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在过程中遇到了诸多挑战,比如改造升级的资金来源负担重、新模式探索时需要考虑旧有人员安置、缺乏互联网经验、合作模式的管控风险等等,更重要的是,高校商贸不应为了变革而变革,其升级转型的核心还是要围绕如何满足学生日益变化的消费需求并正确引导,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小麦公社副总裁全斌先生表示:“零售服务业的线上线下融合已是必然趋势,我们倡导的是基于新零售思维的‘心’零售,强调商品和服务都要基于λ服务客户群体的深度需求把握,从心出发设定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服务标准和规则,这对于小麦公社所服务的年轻群体来说尤为重要。我们要做的创新型服务不仅要在术的层面做到线上线下融合,满足商品交易和购买场景的基本需求,也要在道的层面满足年轻人的服务和心理需求,让校园商贸服务真正焕发青春。”

校园商圈和普通大型社区相比,客户群体有着更为突出的特点:

行为趋同集中:由于年龄段集中、作息和学习生活安排一致、校园用户的行为集体化,消费需求趋同并有明显的波峰波谷现象。

开放而敏感:学生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思想活跃,喜欢追求时尚前沿的消费体验并敢于创新,愿意分享消费感受并相互影响,消费趋附性强。同时,校园用户比其他社群用户更加感性,除了基本的交易需求,对消费的心理体验也更加敏感。

个性化需求:和普通社区用户相比,校园用户有自己的文化特征,个性特质,对个性化的商品、服务和文化输出也有更大的需求。

安全第一:高校社区服务对师生安全保障的关注是首位的,食品安全、运营细节都需要额外关注。

基于对客户群的深度理解,和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需求把握,小麦公社的“互联网+”校园商业综合体解决方案为传统校园商贸提供了创新经营思路和全新运营规则。灵活创新的校企合作方式让校方得以零风险、低成本、高效率、全管控、多回报的进行后勤服务创新升级。而对应校园用户的需求变化,通过环境、商品、运营、管理平台四大体系升级,原有传统校园超市可进阶成互联网+校园综合体,即将原有商贸场地升级打造不同的主题活动空间组合体,在基础零售区以外,增加自助式服务区、互联网体验区、创业沙龙、咖啡休闲吧等,定期组织开展各类特色活动,运用互联网思维为传统校园超市赋予新功能,围绕学生生活开展购物、休闲、互动、创业等全方位服务,为年轻用户提供更好的校园生活服务。

形象升级:打造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文化消费地标

校园商贸受制于学校的场地和周边环境限制,往往只能因地制宜的满足基本交易功能的环境需求,很多校园商圈由于提供服务的时间比较长,外观和内部都存在很大提升空间。而随着年轻人消费需求的升级,校外很多交易场所已经能够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并提供更有氛围有温度的购物环境体验,这对于重体验的90后年轻群体来说也有着额外的吸引力。传统的校园商超一般仅仅考虑购物需求,而新一代的校园商超或服务综合体则应该在提升坪效的基础上提供能多的功能,比如休闲区域、自助服务区,以时尚、个性、体验为经营核心而打造的受年轻人追棒的生活服务和社交场所。

以北京交通大学南门芳华超市为例,原来的芳华超市外立面被快递箱阻挡,影响光照及可观性,周边商户外观没有统一观感,各自为政。2016年正值北交大一百二十周年之际,在学校的委托下,小麦公社将南门小商圈做了整体升级,在整体环境上,统一统筹各个商户分散的形象,按照统一规则重新升级,并整体上划归到“后勤集团校园服务港”的整体形象旗下,使南门商贸综合体更加完整直观。

在原芳华超市的内部升级改造上,基于提升坪效的基础考量之上,合理规划动线,完善消费者体验。除了常规的售卖货架,还利用有限的空间设置了供学生们用餐、交流的社交休闲空间。芳华超市原有一个废弃的隔间,只能当做库房使用,升级改造后变成了自助用餐休闲区、并可以观看电视、体验VR(虚拟现实)设备。原来破旧的砖墙,经过邀请同学们创意涂鸦,变成了交大里一道特别的摄影背景墙,升级改造后的芳华超市,也成为学校里最潮最酷的文化和消费地标。

商品升级:让年轻用户自己定义商品库

考虑到校园商超的基础生活服务功能,校园商超往往将大部分货架都留给性价比比较高的常规食品商品,新品更换少,汰换率低。具备互联网思维的校园商超应该将从单向销售转向双向互动,从原有的以商超为核心选取商品进行销售,变成借助互联网平台,加强和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的消费数据反馈,学生建议能够直接影响校园商超的选品和汰换。

在小麦公社的商品供应体系中,针对年轻人的消费水平和喜好的基础商品库是基本保障。此外会根据不同学校生源组成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商品库定制和新品引进。根据校方的不同需求,基于小麦日配体系的支持,速食、鲜食的引进也能填补传统教育超市在鲜食和现场制售等品类上的空白打破原有超市主要集中经营“常温食品”的模式,丰富商品结构,方便师生生活。

除此之外,每个学校也具备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印记,除了常规商品未来具有各个学校文化烙印的创意产品和定制化商品的开发也能够进一步满足学生们的需求。

运营升级:基本功和营销心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和传统意义上的社区商超、便利店一样,高校零售服务店面运营也需要稳抓基本功,小麦公社称之为5Qc,即服务、品质、清洁。

服务:追求服务质量,增加服务类型,打造“服务至上”理念,给用户“家一样的温馨服务”。品质:通过极致追求商品品质,给用户提供物超所值的商品及衍生价值,建立差异化的定位和口碑。清洁:通过良好店面形象及高效陈列和广义“清洁”给用户营造良好的购“环境”,产品溢价和用户满意度之间达到完美平衡。

绕着SQC核心基本功体系,小麦公社要求每个便利店遵循其标准制定,并安排营运督导指导,以及后勤推进支持,以确保标准清晰,指导准确到位,考核追踪反馈,最终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成长闭环,持续进步,并映射到顾客的持续良好体验中去。

在基本功的基础上,新零售时代下的运营,店面运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要借助互联网手段以客户为中心进行技术驱动的运营升级,让客户参与到选品、销售、运营监管、意见反馈、线上互动等多个环节中来,充分发挥年轻人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共同打造学生们自己的便利店。

小麦公社在实际运营中的两个运营法宝是“假设-验证”和“换位思考”,假设验证是要对单个商品通过无止境的实施假设验证法,知道每一个商品的销售溯源,为什么好卖,为什么不好卖,以最终达到全店超高的动销率。换位思考是要灌输每个管理人员及店员用换位思考的心态去经营,“假如我是一个客户”的思考起始点有无穷的力量和奇迹。

平台升级:技术和数据使校园商超空间无限

在高校后勤面临的众多校园商贸升级的挑战中,如何更好的融入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应该是最大的挑战之一,有机结合互联网公司的创新技术和运营思路,以迅速提升校园商贸的互联网化也是高校后勤利用社会力量推动社会化改革的有益尝试。用互联网技术服务校园商贸应该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客户群的体验上,也应体现在日常运营管理,校企合作,安全管控,用户互动机制等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