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1:06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篇1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方法

科学思维,即形成并运用于科学认识活动、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方式与途径的理论体系;是真理在认识的统一过程中对各种科学思维方法的有机整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一、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实践意义

(一)适应时代对于高级人才的需求

21世纪的人才必须是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发散创新思维能力、将所学知识最大化的人。现在的教育方式正由传输式教育方式逐渐转变成传授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灵活运用,将自己的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上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物理无疑是对思维能力要求颇高的学科,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是达到预计效果的最佳选择。

(二)培养高级思维能力是物理教学的新目标

教育方式不断改革,对于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如今的高考,也不再一味地追求分数,而侧重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互联网的到来,使我们接收的信息越来越多样化、丰富化,使很多原本在课本上无法呈现的现象,可以通过网络演示,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不再一味地靠着自己的想象来理解运动的轨迹、失重现象,只要点开搜索引擎,以前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去寻找的资料,都可以轻松地通过互联网来实现;以前因为仪器的限制没办法做的物理实验,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虚拟演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使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得以实现。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环境中,苛刻死板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足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物理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解答这道题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解答一道物理题,从中吸取方法和经验,从而将这种思维能力应用到实际的问题中。所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如何应用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教师必须持续研究的课题。培养高级思维能力的这一教学目标,必将改变现在的物理教学方法,使学生不再是“高分人才”而成为“发展性人才”。

二、把科学的思维教学作用于实践

随着信息化网络的发展,知识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可以说,这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随之而来的,是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在提高。高中物理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对已学的物理知识有所掌握,还要求学生对这一阶段的物理研究思路有清晰的认识,能够在一定的要求内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一些物理现象,对物理研究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大胆地、独立地进行物理探究,加强学生的物理研究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一)运用形象思维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切实结合物理实验进行教学,是对形象思维法的一种充分利用。物理是比较抽象的一门学科,所以实验能帮助学生深入地了解知识点。实验考查的不仅仅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还考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等。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一个实验是由很多步骤组成的,设计实验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就是独立思考的过程,实验可以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运用归纳思维法,加强学生解题策略

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可以让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快速地分析出题中所涉及的物理知识,从而准确地找到相应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解题的效率和准确性。归纳考查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再加工和比较的能力。做好归纳的基础,就是对已学的物理知识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二次加工重组,通过对相似知识的比较和不同知识的对比,对物理知识有更准确的掌握。同时,归纳时学生也会自觉地将相似的题型和问题进行一个归纳整理,进行一个思路的归纳,为以后的解题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准确率。

(三)运用发散思维法,实现物理学习多样性

物理学习中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所以要求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必须逻辑周全,考虑周到。同时,各种高新技术的发展也为物理教学提供了更多新的机会和可能。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物理开拓更多的有效途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更多的感官刺激下,对物理产生更浓厚的好奇心和兴趣,同时对物理知识有更真实的了解。一般在实际的实验环境下难以成功的物理实验,就可以通过虚拟的实验环境成功进行,避免实际操作中可能带来的误差问题。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让物理课堂内容丰富起来,实现了物理学习的多样性。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篇2

【关键词】合作;探究;思维;方法

1演示实验(惯性小球)――创设问题情境

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

图1:惯性小球结构示意图

教师:请看大屏幕惯性小球结构示意图。

问题1:支柱上端是什么形状?同时出示实验装置实物。

问题2:支柱和球是什么材料?(评:这两个问题都是老师提出的,是对学生有意观察能力的初步培养)。

问题3:原来钢片和钢球是静止的,当钢片运动状态改变(由静止变为运动)时,钢球能保持静止状态吗?

请同学们猜想(评:第三个问题的猜想,需要以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诱发直觉思维。)

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后,全班同学惊奇情绪溢于言表(评:创设情境―激发兴奋之趣)

教师:根据看到的现象,你能提出一个问题或者疑问吗?用“为什么….”的句式把疑问表达出来?(评:鼓励学生根据观察的事实自己提出问题。)

学生:当钢片运动状态改变(由静止变为运动)时,为什么钢球能保持静止状态呢?(评:创设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疑问,疑问是一种学习主动性的体现;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

教师:那好吧,你猜想是什么原因呢?(评:演示实验提供的感性材料,做为猜想的基础,激发新的猜想――激活思维)

学生:猜想1、支柱顶端有凹坑;猜想2、支柱有磁性吸住了钢球;猜想3、钢球太重;猜想4、静止钢片受力改变了运动状态,静止钢球没受力所以保持静止状态。(评:学生的猜想是建立在演示实验现象的基础上,而不是凭空瞎想)

教师:猜想4可以理解为两层意思:一是钢片运动状态改变(由静止变运动)的原因是因为受了力,二是钢球本身就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习惯,或者说静止物体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属性(习惯),第一层意思安排以后专题研究,第二层意思做为猜想4的简化即:静止物体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属性。那么谁的猜想正确呢?用什么方法验证呢?(评:根据学生实验验证的心理--激发探究之趣)

2实验探究――合作交流

2.1小组合作探究之一:静止物体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属性

教师:大屏幕展示以下内容(评:注意了实验探究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性――引导思维)

2.1.1探究内容:

纸条迅速抽出时,压在纸条上的金属柱、烧杯等物体保持原来静止状态吗?

2.1.2自选器材:

光滑课桌面代替支柱;纸条代替钢片;大小不同的烧杯3个,轻重不等的金属块3个代替钢球;硬卡片、核桃等。(评:教师点播引导,根据探究内容选取器材)

2.1.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方案:

课桌面有无凹坑?有无磁铁?金属块轻重相等吗?(评:教师点播引导,设计实验时首先考虑必须控制哪些变量,怎么控制变量?)

2.1.4实验过程(组内比赛产生的冠军,在班内冠军之间进行pK,是激励有效探究的手段;教师巡回指导是有效探究的保障)

①先分工后实验――把握观察重点是关键。

原来纸条、玻璃杯(或其它物体)是静止的,后来纸条由静止变运动时,重点观察的是:纸条上的物体能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吗?(评:组长做好分工是同伴合作的前提;有目的地观察是收集证据记录实验现象的前提)

②先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后比较现象的共同点――最后归纳结论抢先展示。

学生组内:每个人汇报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评:要求学生说出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培养边看边想的观察分析习惯)

学生组内:共同分析比较所有实验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评:培养学生通过异中求同的比较法,发现共同特征并归纳出结论的习惯)

学生班内:每组推荐一名组内冠军作为中心发言人汇报:我们组做了哪几个实验?分析比较发现所有实验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概况以上实验我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评: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发展了学生运用科学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述实验探究结果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归纳结论时需要与探究目的相呼应;教师做一个倾听者和发现者)

组内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评:保证每个人积极参与,不能有旁观的现象)

2.1.5实验结论:

学生:虽然烧杯(大小不等),金属块(轻重不同),(烧杯和金属块也不是一样的物体),但是大、小烧杯和轻、重金属块都保持原来静止状态。概况以上实验我们得到的结论是:静止物体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属性(评:学生归纳结论时,自觉地把结论与探究目的相呼应)

教师:你是如何排除另外几个猜想的呢?(评:为学生创设具体应用控制变量法分析论证的机会)

2.2小组合作探究之二:运动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板书的特殊排版提出新问题。

学生:那么运动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吗?

教师:你是怎么猜想的?(评:这个问题的猜想借助直觉思维)你的猜想对吗?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学生:实验探究法(学生已经熟悉实验探究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

教师:请看大屏幕

2.2.1探究内容:

驾驶汽车遇到障碍物突然刹车时的模拟实验,用来验证汽车突然刹车时,汽车上的物体还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吗?

2.2.2自选器材:小车6辆、圆柱形铜、铁、铝金属块各2个、双面胶带等(评:引导学生首先要明确探究的内容,然后围绕实验探究的内容思考选择哪些器材。)

图2.2小车遇障碍物时的情况

2.2.3制定计划、设计方案:

引导学生围绕探究内容解决设计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光滑的桌面上,用什么可以做障碍物?小车刚启动时,车上圆柱形铜、铁、铝金属块能随小车运动吗?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为了完成这个实验的重点观察内容,做一个怎样的改进?(评:设计实验前对实验探究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设计出解决方案。这里设计的几个问题是实验中必然遇到的,教师没有告诉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学生经过几次这样的过程,就会逐渐掌握设计实验应从何处入手,应该考虑哪些因素;这里采取的组内分工--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班内交流的分类优化是有效探究的前提)

2.2.4实验过程:(组内比赛产生的冠军,在班内冠军之间进行pK,是激励有效探究的手段;教师巡回指导是有效探究的保障)

①先分工后实验――抓住观察重点是关键。

原来小车、金属块(或其它物体)都是运动的;后来运动的小车遇障碍物由运动变静止时,车上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吗?(评:教师安排组长做好分工是同伴合作的顺利完成的前提,每位同学只能选择1至3种圆柱形金属块,横放竖放各做一次;重点观察车上物体)

②先交流后比较――归纳结论抢先展示

学生组内:每个人在汇报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评:要求学生说出看到了什么?思考或回答说明了什么?培养边看边想的观察分析习惯);

学生组内:共同比较分析所有实验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评:培养学生通过异中求同的比较法,发现共同特征并逐渐养成比较归纳的习惯)

学生班内:每组推荐一名组内冠军作为中心发言人汇报:我们组做了哪几个实验?分析发现所有实验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评: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发展学生运用科学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述实验探究结果的能力)

教师:你还可以利用身边的物体设计出类式急刹车的实验吗?生活中有类式的例子吗?(评:让学生意识到科学不是偶然现象,需要反复重复实验,使得论证更加有力。)

学生:推窗户时手停止运动,窗户还继续向前运动;踢出去的足球离开脚时继续运动等。

2.2.5实验结论:

学生:概括以上实验我们得到的结论是:运动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评:学生归纳结论时,已经习惯结论与探究目呼应性)

2.3分析归纳――概括总结。

教师引领学生:我们所做的这些实验,不管是静止状态的物体还是运动状态的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保持的属性----保持原来状态的属性――原来是运动状态的――继续运动,原来是静止状态的继续静止,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实验告诉我们烧杯和金属块、橡皮和棋子等有惯性,虽然没法把所有物体都实验一遍,但是我们可以推论:所有物体都有惯性。(评:因为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并不成熟,只能让学生跟随老师初步尝试分析归纳法,在这里教师引导甚至讲解是有效探究的关键)

3拓展活动――放飞思维

教师: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惯性的事例,请看大屏幕:(评:知识服务于生活――激发成功之趣)

3.1惯性源于生活――观察现象(展示图片),作为范例进一步认识惯性的应用。

3.2生活中还有哪些惯性的事例(评:组内比赛产生的冠军,在班内冠军之间进行pK,是激励活跃思维的手段。

3.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为了防止急刹车、急转弯时造成的伤害,驾车和乘车时分别注意什么问题?(评:引导学生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形成科学知识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4课堂小结――提炼方法

教师:同学们总结一下,这堂课有哪些收获?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知道了所有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惯性;在生活中惯性既有利也有害,我们应该利用科学方法趋利避害,让惯性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评:学生虽然没有说出更多的科学方法,但是已经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科学方法熏陶,能通过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去体验新的实验探究即可)

教师:还有哪些意外收获或者疑问呢?还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金属柱滚动一段距离总会停下来(评:这是课堂生成的宝贵资源)

教师:为什么滚动一段距离总会停下来呢?怎样才能一直运动下去呢?

这就是我们以后初中将会学到的牛顿定律,有兴趣的同学课下继续探讨这个问题。(评:在展示提升过程中,教师做一个倾听者和发现者,善于抓住课堂上新的生成,及时把“偶发事件”价值最大化---引向了课外探究。)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篇3

关键词:法学本科生;法学教育;法律思维能力;模式建构

一、国内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能力的整体现状分析

第一,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能力的整体现状及其原因。笔者曾在2013年12月末做了一项调研。调查的对象是,在随机挑选的几所法学院校中随机选出数十位在校本科生和刚毕业不久的本科生。调查的内容是,让这些学生(老生)思考笔者现场提供的关于法律方面问题的生活案例。调查结果显示,大概有70%的学生只是生搬硬套现有的法律条文;大概有10%的学生以这问题太难或是课堂上没学过为由拒绝回答;只有少部分人可以从不同角度(主要是结合理论和实践),采用逻辑思辨的方式为案例提供解决方案。这份调研报告所显示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法学院校本科生法律思维能力的整体现状,即欠缺应有的法律思维能力。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其一,本科生自身的问题。即不正确地求学法学知识,所谓的方法论错误。他们常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纯属机械性记忆、理解和运用。法学实践就是到律师事务所或是相关司法部门打小杂。其二,教师教学的问题。暂且抛开学生培养法律思维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刚开始求学的学生难不了对法学求学方法论的认识存在误差,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逐渐引导。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忽略对他们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三,法学教育的问题。无论是本科生自身的问题,还是教师教学的问题,在当前中国高校法学教育模式下,应该主要归根于法学教育问题。首先,当前的法学教育过于重视行政式教学,其次,当前的法学教育以“工匠式教育”为主要模式,即以职业培训教育为模式。把学生类比成工匠,教育的目的是让这些“工匠”具备从事法律职业的“技术”。第二,培养本科生法律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分析。法学教育是追求卓越人才的教育,它的中心任务应放在对法科学生如何运用法律原理的能力培养。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在《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时期,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应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需要,但是在教高[2011]10号文件中也反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还不够深入,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不足”,即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相对只是死板地输入,无法很好地法律思维,形成自身的法学理论和实践体系,因此“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我国高等法学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大学之法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并不是只为了养成律师或法官,而是要培养法律人能够认识、理解‘法’在社会应有之机能为何,使其在面对具体问题时,有予以分析、判断之能力,这就是培养法律专家所共通的素养——法律思维能力。”与此同时,它是检验法学教育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对法学院校的教育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本文提及的法律思维能力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即法学本科生需同时具备理论性法律思维能力和实践性法律思维能力:理论性的法律思维能力指学生具备了体系化、网络化的灵活的法律知识框架,同时能不断挖掘出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来扩大框架;实践性的法律思维能力指学生能自信地将理论化的法律思维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具备逻辑分析能力,能灵活地分析问题,并提供明确的解决方案。二者是并重的关系,法学教育应该着重从这两方面入手,并建构一定的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二、国内外法学院校法律思维能力培养模式的比较

翻看了相关文献和参考文书,国内外一些法学院校有着值得思忖以及学习和借鉴的法律思维能力培养模式,笔者重点总结并比较分析了如下几种模式。通过下文的比较分析,会发现它们的目标都是:意图改变传统的教学和求学模式,追求多样的灵活的培养模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性法律思维能力和实践性法律思维能力。第一,读书会的模式。西北政法大学在课堂之外设立了“终南山法学小组读书会”,它是一种在院校领导、青年教师指导和广泛邀请校外知名学者参加下,由学生和教师自发组成的以研讨法学原著为主要内容,采用主题报告、评论或者自由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思维碰撞和融合,以此培养学生分析法律问题能力、提升科研能力的重要形式。终南山法学小组的读书会模式是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它很好地利用了课余的时间,在课时之外实现教师和学生间平等、自由的交流;在知名学者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发散理论性思维、通过逻辑突破涵摄限制。当然,读书会法律思维能力培养模式也有它的局限性,即它只以理论性思维培养为目标且是精英式培养,会带给学生很大的压力。第二,导师辅导的模式。导师辅导模式指院校通过分散学生集体学习的方式,任命每个教师负责指导几个学生,其中指导的内容是不受限制的。这种模式它一方面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因为它是一个教师负责少数学生),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学生法律思维的能力。这种模式的优点是采用“一对少数”的方式进行创新性因材施教,避开记忆流,采用灵活的自主的交流方式。但是,这种模式在实际运行中并非很理想,特别是在本科阶段。主要原因是导师辅导主要集中在抽象理论的指导,总体上缺乏一定的生动性,并且这种模式留给学生的自由空间过大,这样学生积极性、自觉性、重视性和主动性欠缺或是交流的重心偏移。第三,研讨会的模式。研讨会培养模式为德国法学教育最是常见,即学生在参加研讨会之前需花费较长的时间精力准备某一论题并撰写论文,研讨会开始时学生需先宣讲论文,然后评讲自己的思路,再由学生和教授评论。研讨会的最后,学生需要上交一份报告。这种模式的教育理念是让学生通过舌枪论剑的方式进行循序渐进的思维,因此,德国以研讨会及其他类似的培养模式培养出了一大批法律精英。由于这种模式以理论性研讨为主,所以在法律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局限性和读书会模式相类似。因而在2013年,德国颁布并实施法学教育改革法,用于弥补理论性教学的不足。第四,法律诊所的模式。“诊所式法律教育”(clinicallegaleducation)最早源于美国的教学改革,它的理念是重视实践性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和诊断,从而“对症下药”。〔4〕西北政法大学是中国法学院校中最早采用法律诊所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但大体都是针对本科3年级以上的学生。西北政法大学的诊所培养模式的有很多优点,能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诊所类型,同时它重视实践效果,具备现实可操作性,规定了相关管理制度(类似一个机构),让学生真实投入现实中产生一份实实在在的责任感(类似在工作),即以律师或是法官、检察官等身份来审视问题,以求形成自己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逻辑思维。这是不同于只停留在虚拟层面上的模拟法庭培养模式的。

三、国内法学院校对本科生法律思维能力培养的模式建构

在法学教育改革方面,考虑到出台类似德国的《教育改革法》需要一定的过程,因而笔者结合国内的教育国情即逐渐转变传统记忆性教学,暂且只从具体可操作的角度,围绕理论性思维能力培养和实践性思维能力培养建构如下模式。第一,理论性的法律思维能力培养。其一,想象型教学和脑图型学习。这是由导师辅导式和研讨会式引发的设想。导师辅导式的一大特色是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思维碰撞,研讨会式的一大特色是学生能直抒己见,想象型教学和脑图型学习模式就是充分利用并创新了这些特色。想象型教学是教师教学的模式,它应该成为法学教师教学的主流方法。它的关键是让学生不受束缚地想象和理解,是突破传统的死记硬背,将抽象的法学概念或是命题有形化,同时又要造成恰当类型的混乱,仿佛每一个法学概念或命题都是看得见的又四处蹦跳的小精灵。通过想象型教学,一方面教师教学轻松,另一方面学生能饱含兴致,通过想象深刻理解和反思理论问题。脑图型学习是学生在课上和课下培养理论性思维能力的模式。脑图型学习源自“头脑风暴”,即借鉴图表的方式,把自己头脑所思索的或是人与人间所交流的形成无限制的头脑网线,并将该网线一一记录下来。脑图型学习的关键作用是有着哲学上所阐述的非线性作用的特征,即1+1>2的效果。其二,聚会式交流。这是由西北政法大学的读书会模式引发的设想。考虑到读书会模式会带给学生压力,笔者构建了类似社团交流的培养模式——聚会方式的交流“。聚会式交流”即要求学生和教师像家人一样聚在一起畅谈,只是畅谈的内容必须限定在法律相关的问题、事宜,参加聚会的人通过畅谈能形成一定的理论性逻辑思维“。聚会式交流”应该成为法学院校的一项品牌教学模式,让每个人(不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是教师,同时也都是学生。法学院校应该隐形地把学生和教师在“聚会式交流”中的表现当成他们素质(教师是教学质量等)考核的评判标准之一。第二,实践性的法律思维能力培养。实践性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积极实践,引导他们将理论性思维同实际相结合,形成一套实践性逻辑思维。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虽然法律诊所教学模式已经在多所法学院校践行,但还是处在雏形阶段尚未成熟;二是模拟法庭的发展成熟度相较诊所式更高;三是模拟法庭模式的虚拟程度较深,无法让学生真切感受现实。笔者借鉴了法律诊所式的优点和模拟法庭模式的发展程度,在实践性思维能力培养上,构建了法律援助型模拟法庭模式。法律援助型模拟法庭模式包含两个特点:一是具有公益性援助的性质。二是具有模拟法庭的性质。当然,该模式能否健康运行前提需要各法学院校向校内校外宣传“公益性法律援助”,以求获得大量的案件。其次,虽然该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也应该设定一定的实践性绩效管理机制,避免该模式流于形式。最后,学生自主性应起关键作用,需要学生明确实践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参与到援助型模拟法庭来。

四、结束语

笔者通过建构理论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模式和实践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模式,希望能对国内法学本科生的法律思维的养成和提升有所帮助,对国内的法学教育改革有所借鉴。培养一大批具备卓越的法律思维能力的法律人是你我共同的追求。

作者:何佩佩刘风单位:福州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瀚主编:《法学教育研究(第九卷)》,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2〕邱联恭:“法曹养成教育之课题与展望”,载其所著《程序制度机能论》,自印本1996年版。

〔3〕邱昭继:《读书会与法科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载王瀚主编:《法学教育研究(第四卷)》,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篇4

论文摘要:初中学生学习科学课,思维能力决定了其对于课程的理解程度,因此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科学课的学习尤为重要。本文以培养初中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分析为基础,总结出初中科学课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两种重要方法。 

 

一、培养初中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科学思维能力简介 

科学思维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达到思维最优化、科学化,是适应现代化实践方式以及现代化科技创新而创立的方法体系,是对世界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的全局把握。 

科学思维能力是指以科学认知得到的以及人的大脑依赖于信息符号对于感性材料加工处理的途径和方式,其实质是通过合理地处理各种科学思维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使其达到最优化,做到科学地、历史地、全面地观察问题、考虑问题,得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思维方式是一个庞大的方法集合,其中包括科学抽象方法、思维发散法、逻辑方法、模型优化法等。 

2.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基础 

初中生在学习科学课的传统过程中,往往是老师把需要传授的知识和课程固定式思维结合起来,学生将老师的思维固化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模式思维。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导致对熟悉的课程和内容铭记于心,但是当遇到新的问题时就会茫然无措,不知道从何入手解决问题。这就是模式化思维与现代教学没有同步前进的结果。而科学课是对自然科学进行探索、求知过程的研究,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创新、灵活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科学思维能力也就成为了学习科学课的重要保证。 

(2)初中生习惯于单一思维,缺乏发散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在分析和解决自然科学问题的时候,习惯于单一的沿着问题的发展过程考虑问题,思维习惯固定,思维方向难以改变,因此不能够通过多角度多途径解决问题,难以进行发散思维或变换角度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模式化,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与创新性,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思维方法,难以从根本上突破学习科学课的瓶颈。 

(3)科学课自身特点对于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 

科学课对于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塑造是科学课的首要目的。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其知识体系本身特点就决定了其对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生的视野开始变的开阔,知识与信息的来源广泛,如果缺乏科学思维对于知识与信息进行系统化的处理,难以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只有让学生拥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够在信息时代合理地运用其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初中科学课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1.培养学生发散式的科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首要任务的是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即发散式思维,能够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冲破传统观固定化思维模式的单一性与局限性。 

以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为例,学生在初学该章节时,对于转化与守恒这个概念就有所误解,认为其相互矛盾。既然能量可以相互转化,那么能量还能够守恒么?这是很多学生所产生的疑问。这就是学生考虑问题的时候单从某种能量自身考虑,缺乏能量的整体式思维,而且考虑问题绝对化,把转化与守恒进行绝对化思考,导致对问题难以理解。

该例子说明学生在思考科学问题时候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个别以及整体不同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该例中很多同学会从单一的势能或者单一的动能出发,没有考虑到能量的总体性,即思考的角度要全方位。因此可以通过教学中的看似矛盾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式思维能力是科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在科学课的研究中,会遇到边缘科学等许多超越现实的实验条件,现实生活中难以重现实验环境。这就要求学生抓住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排除其他次要因素,使研究对象与实验条件理想化,从而建立理想的实验模型。 

例如对于势能的理解,很多学生认为火燃烧时释放出热量这种形象化的能量才是能量,因为它可以通过人体感觉得到。而像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人体感觉不到的能量,学生就无法理解。因为势能比较抽象化。这就需要学生在理解势能这个概念时采用抽象式、理想式的科学思维方法。将能量作为一个整体抽象的描述印在脑海中,将无形的势能附着于有形的物体上,从而将无形的势能抽象的想象成有形的势能,从而消化对势能概念的理解。 

因此,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是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任务。 

三、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科学课学习过程中一些影响思维能力的常见现象,总结出提升科学思维能力的两种重要方法,如培养学生发散式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等。相信这些对于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科学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琳娜,等.《科学思维概述》[j].科技信息.2010,1(11). 

[2]陈吉明.《创新实践课程教学中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2).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篇5

关键词全科医学专业;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101-03

1前言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国家的教育都非常重视和强调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由于医学是复杂、不断发展的,并且实践性极强,因此,医学生应具备批判性思维。在医学实践和学习中运用批判性思维,不仅使自己的医学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也会推动医学相关学科的发展。全科医学专业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该专业的教学目的、职业性质与一般医学有着相似之处。同时,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且复杂的学科,又有着与一般医学的不同之处。国内外许多教育专家相信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通过训练获得。本文探讨如何培养全科医学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全科医学专业的性质和教学现状

全科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将预防、临床、康复、保健及社会行为学等学科整合于一体,涉及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的各种健康问题,以人的健康为中心,长期服务于社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以及康复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比较全面地掌握预防、保健、临床和康复等医疗技能,能胜任内、外、妇、儿等若干领域的医疗服务,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个体,对其所发生的躯体、心理或社会方面的问题,能给予连续性、针对性和综合性的医疗保健服务。

多年的努力和发展已使全科医学具有独特价值观和方法论[1]。全科医学专业人才(即全科医生)对改善我国人民的身心健康状况、预防重大疾病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和延长寿命发挥着自己的贡献。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我国人民健康水平的改善以及全科医学新的发展趋势,全科医生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因此,如此重要且复杂的工作使得全科医学专业人才应具有批判性思维,面对复杂的保健、康复或临床问题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判断,灵活处理。因此,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全科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美国等其他国家的医学课程改革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课程建设的开始就已经成为教学的热点。近几年,中国的医学院校也逐渐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2]。但目前全科医学专业与一般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模式相似,仍采用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解被动地、接受性地学习,缺乏学习的自主性,难以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因此,在全科医学专业的教育教学中需要采取合适的策略和方法。

3培养全科医学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和方法

打造平等自主、开放包容的批判性思维环境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一种思维能力,也是一种人格和气质[3],需要长期地培养、熏陶和建立。因此,在学生与教师的长期接触中,需要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营造适合批判性思维养成的学习氛围,恰当地处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促进全科医学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及其全面协调发展。教师要多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感到自信、乐观,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让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和思维模式,并非盲目跟从权威。

在医学课堂和实习基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批判性思维模式,鼓励学生自我思考、主动质疑、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培养其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形成平等自主和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学生才有兴趣和信心去质疑、分析和讨论,逐渐养成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打破固有思维模式,敢于质疑,主动养成批判性思维全科医学专业是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与大多数医学生一样,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学习是其大学阶段极其重要的部分。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以后的实习、工作以及将来的发展都是有益的。传统灌输性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学生将来在医疗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是不会都在书本中找到解决方法的,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具有清醒的头脑和清晰而敏锐的思维模式,将所学的医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灵活、恰当地处理问题[4]。

据调查,全科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到社区的医疗服务前线从事门诊工作,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工作以后面临的实际问题更加复杂。这就要求无论是在学校的教学课堂中,还是在实习的实践问题中,教师都应引导学生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势,鼓励他们敢于、善于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或主张,使学生逐渐自觉养成批判性思维。

在临床实习工作中,面对病人,带教医生应逐渐引导学生如何根据所学的医疗知识和技能准确地诊断疾病。如首先要根据病人的主诉考虑各种可能性,要运用发散性思维积极调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需从生理学、病理学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和判断;其次要通过询问病史、采用体格检查和辅助诊断等方法收集疾病信息,并对其结果加以提炼、分析、鉴别等,不断比较和排除,才能最终发现疾病的本质[5]。这一过程既需要医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诊疗技能,还需要医生运用发散性和批判性思维对疾病进行正确判断和鉴别。因此,课堂教学和医疗实践中,教师和带教医生对批判性思维的引导非常重要。这是学生与教师的思维和智慧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过程,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就某些观点进行探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实用的教学策略全科医学专业的教学同其他医学专业一样,仍采用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地学习和记忆。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6]。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必须得到改革。良好的教育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并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在理论、实践的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学习和讨论的中心,而教师则发挥启发和引导的作用。

有助于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模式主要有讨论式教学方法、病例式教学方法、pBL教学法[7]、自主探究法等,实践表明,这些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促使学生通过理论探讨、实际操作[8]、团队合作、相互交流,使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此外,小组学习、自我反思、文献研究等活动也能够发展和提高批判性思维。但教师也应当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批判性地采用教学方法,努力筛选、完善已有的教学改革方法,并努力创新,使其更适用于全科医学专业和学生。

改革教学考核评估体系教学评估的主旨是促进教学、激励学生。目前大多数高校简单地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学习,虽然大部分学生获得了较理想的考试分数,但对所学的知识并未真正理解和正确应用。这种模式忽视了对学生知识理解和知识运用能力的评估,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9]。因此,教学评估体系需要改革。

教学评估应该尊重每个学生,并考虑个体间的差异,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奖惩并用,促进其自我反思和总结。教学评估应综合评价每次小组讨论时学生的表现,多角度多方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能力等。另外,教师不应随意定论学生观点的对错,重点关注和评价学生分析、判断、应用和协调等能力,以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除了医疗知识和技能,全科医学专业的教学中还应当关注和评估学生的情感态度、精神品质、心理健康与人文修养等方面。教学评估应具有人性化,在人文理念下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10]。这样综合性的教学考核评估体系有利于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重视教师的榜样作用和隐性批判性思维教育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能力的教师必不可少,这种能力不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而且在日常点滴中对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情感倾向具有熏陶和榜样的作用。批判性思维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和发展的,这种潜移默化一部分来自于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另一部分体现在隐性的教育环境中。课堂内外的良性互动与和谐环境有益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尤其是学生在实习基地的实践中,带教医生应积极鼓励学生在平时的诊疗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并尽可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着力创造有利于批判性思维形成的良好环境。同时,带教医生在诊疗过程中体现出的批判性思维和能力对学生的榜样作用也不容忽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应当贯穿于学生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各个方面,于日常小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需要学校、实习基地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4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和健康状况的改善,人们越来越重视生命质量的提高,对医疗、康复等方面的服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具有预防保健、临床医疗以及心理疏通等综合能力的全科人才更加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因此,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知识全面、技能娴熟、思维敏捷的新型人才已成为全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在全科医学专业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该专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实际作用。本文探讨了在全科医学专业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希望通过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医疗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齐殿君,王爽,何旖旎,等.全科医学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784.

[2]蒙艺,贺加,罗长坤.美国医学课程改革历程中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变迁及其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13,11(4):

92-96.

[3]秦丹,闫鹏,李光仲,等.以批判性思维培养为导向的医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12,29(2):3332-3334.

[4]韩锋,王越,田侃.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视角下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0,23(10):22.

[5]于淼,梁慧敏,赵颖.论逻辑学课程的教学与医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J].医学与社会,2010,23(1):103-104.

[6]张玫,孙立东,蔡玲.医学生创新能力及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75-76.

[7]杨永丽,施建明,陈俊虎.pBL教学法对提高医学生批判性思维效果的研究综述[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7):

94-96.

[8]彭立生,彭力平.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的现状与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5):133-134.

[9]吕宝云,张彦伶.创新能力培养视野下的高校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1):271-272.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创新思维培养方法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当前高中各学科教学任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也随之改变。高中生物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高中生物难度较大,而且许多知识很难理解透彻。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必要性

(一)能够更好的与科技发展需求相适应

当前科学技术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势头,各种新的科学理论不断出现,在这样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下,我们要想跟上时展的步伐,则需要不断促进自己思想进步。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思维模式和思维能力形成时期,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注意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想象,能够更好的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而为学生后续学习和工作带来更多积极的意义。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一个人如果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则能够更清晰的理解问题、判断问题和处理问题,但这种良好的思维能力需要经过长期有意识的训练和积累。而培养创新思维则是具备良好思维能力的必要前提条件。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占较大的比重,在实验教学中,学生通常在自主探究和自主操作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不断增强,而且在实验过程中会针对各种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和质疑,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为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一)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实现的目标。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学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以拓宽,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其教学方式具有多样化特点,如课堂教学、野外实习、演示实验、生态调查等,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以观察和实践过程中能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对知识进行有效运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二)注重生物课堂教学特点,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高中学生对知识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但是由于高考科目多,难度大,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偏科现象,而对生物学科忽视。因此,培养学生对学习生物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是非常必要的。学而有用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不仅要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生物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而且还要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运用学习的生物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问题。教师备课时,既要充分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特点,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在讲课时,既能针对性地讲授理论知识,又能生动地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别外还要注重实验课教学,开展课外科技活动。通过实验,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的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开展课外科技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通过"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在进行日常生物课程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维联想,比如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动物细胞的细胞壁会消失;这是否是基因在漫长的进化中出现的结果。以此类推,逐渐地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维联想,为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创造条件。

(四)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

任何一种新的发现都是从与之前不同方向的思考开始的。在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独特的思考。如在面对原有的解题思路时另辟蹊径,对问题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等。由于生物也是一门不断发展中的学科,许多结论的正确性也有待于科学的不断证实,一旦实验发现了新的证据,那么原来作为正确的观念进行教授的内容就会被。

(五)实验课与理论课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意识

生物作为一门自然生态科w,在具体教学中,不仅需要讲授理论知识,还要开展实验体验式教学。特别是在实验课上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供必要的条件。这主要是由于生物课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单纯的依靠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无法有效的对生物概念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因此通过开展实验演示,使能够能够更直观、真切的感受到生物的魅力,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理论课与实验课有效结合具有必要性,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需要针对实验课来合理设计实验的流程,针对学生的实际基础来进行实验过程和方法的设计,合理调整实验内容,使其与生活更为贴近。而且在实验活动中,学生能够做某通过各种感官来进行触摸,观察更为真切,并在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学习生物的兴趣。同时在实验课内容设计时,教师还要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见,并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方法,一旦问题出现则正常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打好基础。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基础后,学生可以自行设计实验流程和实验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要生物实验活动结束后,需要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自行寻求解决的方案,从而使学生能够对生物课程有一个深层次的认知,在生物课学习过程中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三、结束语

高中生物的教学任务是复杂的,同时生物学科的困难度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相信通过教师自己以及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一定可以更好的完成高中生物教学工作,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适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韶卿.高中生物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2-20.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篇7

一、当前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目标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物理实验教学目标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加以调整。物理实验教学目标不应仅仅局限在操作领域,还应包括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当前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目标。

二、培养创新精神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

随着时代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要求。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培养学生从事一种特定的终生不变的职业,而应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养自己的欲望。

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质的最普遍运动形式和物质的基本结构,它是研究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物理学与科学技术之间是紧密联系的,物理学基础理论的重大创新往往能促进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过来,科学技术的创新对物理学的研究也能起推动作用。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是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物理学科的特点要求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我国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引人注目,成为教育界内外关注的热点。人们在按照创新能力衡量教育现状的同时,也在思考着创新能力相关的一系列问题。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世纪是科学与技术革命更深入的世纪,是竞争更激烈,变化更迅速,创新更层出不穷的世纪。因此,学校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怎样在实验教学中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此笔者谈谈体会。

(一)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发挥主导、主体功能。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渗透到学科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可能。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对传统教学方法加以割舍,创造更适合培养创新精神的开放民主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探索以“引导―探索―实验―掌握”为过程的新教学模式。这种物理实验教学模式能够优化实验教学过程、指导实验方法、培养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课本让学生看,实验让学生做,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利用物理实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式、多向式信息传递与交流,教师在课内讲重点、关键点和注意点,发挥好主导调控作用。主要方式是采取提问、答疑、讨论、观察实验现象、动手操作等。

(二)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生思维。

在以前,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1.演示实验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演示实验不能可有可无,它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向导,教师在演示过程中要讲明实验目的、原理、方法、使用器材、设计思想,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用严谨的科学作风与熟练的操作技能给学生做出示范,使之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演示实验促使学生在观察中和观察后进行深入细致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经过分析、比较和抽象,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这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时机。

2.学生实验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实验主要以“测量”和“验证”性实验为主,通过实验,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物理现象,正确使用仪器,合理选择器材,精心设计实验方案,规范操作方法,排除故障,处理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以此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信息处理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此外,笔者根据实际,在实验教学中进行了下列尝试。

(1)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立性。这种做法能让学生在动手中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推理、判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使做实验的过程成为学生再发现的创新过程。

(2)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变依赖思想为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忠于实验数据的求实精神和领悟教材的思想方法。变验证实验为探索实验,不仅能让学生积极思考,开发智力,而且能增强学生对成功学习、实验及解决问题的信心。

(3)将测量性实验改为设计性实验,可变思维的单向性为多向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通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三)渗透物理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创新。

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所谓物理科学方法,指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物理学家研究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手段。常用的方法有:观察与实验方法、归纳与演绎方法、科学抽象与理想化方法、比较与类比方法、分析和综合方法、数学方法及科学假说的方法,这些方法大多隐含在物理知识中,如牛顿第一定律就是理想化方法,原子物理学中经常使用的就是科学假说的方法。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篇8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思维能力是指人脑对输入的信息加工整合,从而制作出思想产品的能力。它是构成能力的核心要素,是在思考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的,而思考过程是别人所代替不了的。因此,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思考、获取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所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师面临的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

能力是在学习、在应用知识技能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所引起和支配的,学习的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其中,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呢?

1.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越明确、越具体,越有利于教学,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清楚地了解学习的具体目标时,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欲望,去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怎样去理解化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我们是无法看到的,不能直接进行客观观察和测量,但是学生的内在心理变化可以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通过观察学生解决有关问题的外在行为表现,就可以推断出他们的内在心理变化,因此要制定明显具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用表示外在行为变化的动词来反映这些内在的心理变化。

2.认真做好化学演示实验。

首先必须明确演示实验的教学目的,要认真分析通过这个演示实验能使学生形成什么知识,为了获得这些知识应引导学生观察哪些实验现象,通过这个实验要给学生示范哪些基本操作,培养哪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说,要从知识、现象、操作、能力四个方面去全面分析每一个演示实验的教学目的。

3.努力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实践证明,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教师应提出与课文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在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是:(1)问题要小而具体;(2)问题要新而有趣;(3)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4)问题要有启发性;(5)问题要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发展思维能力的突破口

思维品质是个体思维能力强弱的标志,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发展思维能力和智力的突破口,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独立性。

1.思维敏捷性的培养。

思维敏捷性的培养是思维过程中能够迅速而正确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有两个标准:一是速度;二是正确率。方法: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有恰当的速度要求,要控制一定的课堂教学节奏;二是利用中学生的“好胜”心理,适当开展学习竞赛;三是在教学中注意给学生展现思维过程,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路和方法,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提供结论,而应注重给学生展现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将思维过程有色化,使学生知道教师是如何分析和思考这个问题的。

2.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思维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过程的灵活程度。其特点:一是思维方向灵活,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思考问题;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灵活地进行“综合性分析”;三是迁移能力强,能“举一反三”,思维的灵活性强调多解求异,进行“发散式”的思维,在教学中要适当地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使学生会从不同角度、方向去思考问题,重视分析、比较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加强知识的综合性和系统化,提高知识的概括水平,进而达到灵活运用程度。

3.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思维的深刻性又叫做抽象逻辑性,它反映在思维过程中善于深入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思维的深刻性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一是可通过提出一个有一定难度、思考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讨论,从而深刻地认识有关的内容;可以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设计成一连串的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些小问题要逐渐增加,由浅入深,使学生在思维过程中不断增强逻辑抽象性,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思维方向,纠正学生思维的偏差,把学生的思路“逼到”正路上;二是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进行思维活动,就是说,要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深入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然后用这些规律去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关键

科学的方法是构成能力的重要因素,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正确的方法,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以“自然科学方法论”为依据组织教学过程,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有利于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然科学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规律性理论,其基本过程一般为:发现和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收集有关的资料和数据分析研究处理资料和数据发现规律性结论。

这个基本过程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它又可具体化为12项,具体方法:

1.收集有关资料数据过程:(1)观察,(2)实验,(3)实验条件的控制,(4)测定,(5)记录。

2.分析处理资料、数据过程:(1)数据处理,(2)分类,(3)科学抽象。

3.发现规律性,得出结论过程:(1)发现规律性,(2)模型化,(3)提出假说,(4)验证假说。

以上我就思维能力的培养谈了三方面的想法,总的说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成为教师强烈的自立意识,并渗透到从备课走向教学双边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探索,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乃至其它各种能力就会得到不断培养。

参考文献:

[1]初中学习评价指导用书.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12,笫4版.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篇9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270-02

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知识,其还能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的提升,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探究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改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措施,以帮助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1.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教师未能正确认识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中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历史是文科学生高考科目之一,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加重视学生历史科目的考试分数,而忽视了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且由于历史不是理科学生的高考科目,因此高中理科学生一般不重视甚至不开设历史科目教学。随着近年来新课改的不断深化,高中教育要求越来越高。新课改的环境下,高中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越来越重要,因此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理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新要求了。现代教学理念不仅要求高中学生通过历史教学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它还要求学生通过历史教学构建更高水平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让学生不仅更好的学习历史知识,并还能够获得更高的综合能力[1]。

1.2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方法不科学。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且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些高中历史教师未能掌握科学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方式,从而想要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能够立竿见影。此外,一些教师不能够将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工作与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相互融合,从而使得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引导不够科学与深入,进而使得高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不够系统与全面。不科学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方式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更好学习历史知识,其还可能让学生养成不良学习习惯,进而影响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因此高中教师应该正确对待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采取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措施

2.1根据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高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学生需要在老师科学的引导之下逐渐构建历史思维。同一班级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不同学生学习能力不同,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的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一般可分为敏捷型、缜密型、变通型、深沉型四种思维类型。这四种思维类型能通过锻炼而相互融合,即学生可以通过科学的锻炼而兼具其中几种思维类型。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向融汇兼具型思维能力方向发展,从而使学生能够构建更加灵活的历史思维能力。此外,班级学生的年龄、性格不同,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不同,在培养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及年龄特点,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构建,以帮助学生历史知识的个性化发展[2]。

2.2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高中历史内容较多,学生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才能学好历史知识。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科学的规划,并应该根据历史教学的进程,逐步强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逐步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高中历史思维能力的锻炼主要是对学生历史理解能力、历史知识记忆能力、历史知识概括能力、历史知识分析能力、历史知识判断能力、历史知识评价能力、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历史知识学习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历史知识水平合理安排各个阶段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侧重点。一般情况下,高一阶段的学生刚刚接触高中历史知识,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较少,在该阶段,教师应该侧重于学生历史记忆能力及理解能力的培养。而在高二时期,学生有了一定量的历史知识储备,学生也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历史学习方法及历史思维方式,因此在该阶段,教师应该侧重于学生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高三阶段,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已经相对较为丰富,该阶段教师应该侧重于学生深层次的历史评价能力及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中,随着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应该循序渐进的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由浅至深,由简至难,不断积累与深化,从而使得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构建效果更好。

2.3创设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情境。情境教学已经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且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利用情境教学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创建历史情境对学生历史理解能力培养十分有利。如: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再现历史情境,学生在历史情境中能够直观历史,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也更加简单明了。此外构建历史情境,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记忆能力。构建历史情境,不仅有利于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其也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利用情境教学模式,以帮助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更好的培养[3]。

3.结束语

高中历史教学十分重要,但目前高中历史教学效率还有待提高。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更有效率的学习历史,且其还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但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分析高中历史教学,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工作中的不足,并积极探究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改进方法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张丹.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9.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篇10

【论文摘要】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物理教学中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科学素质教育中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之一。随着思维科学研究的深入和物理教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物理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前言

学校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诸方面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其重心所在。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校应当是一个思考的王国。”近年来,关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著述颇多,在物理教学方面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引起了普遍的重视,尤其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物理教育是青年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摇篮。物理教学中,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科学素质教育中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之一,无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或物理定律的发现,还是基础理论的创立和突破都离不开科学思维能力。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对抽象思维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在形成物理概念和建立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的。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高中物理实际上还是和初中物理一样在研究力、热、电、光、原子和原子核等物理现象,而物理概念是这些现象中某一类的共同本质属性的反映,物理规律是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得到的。因此,重视物理概念的形成和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关键是抓住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引入”和“推导”。引入不当、推导呆板、僵化,就可能变为老师武断地把学生往前“拖”,“拖不动就可能抱着学生或背着学生“走”,从而使学生变为死记结论。所以“引入”和“推导”不是看老师说了多少,而是看是否说到点子上,切中要害。如果老师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设计、引入和推导,则“话不多”而学生更能理解和掌握。

“引入”的方法有:实验引入法(实验要求明显、新奇、巧妙)、类比引入法(类比要恰当、生动形象)、现象引入法(现象要典型、充分,这种方法也叫举例引入法)、问题引入法(也叫提问法,提问要富有启发性)和逻辑推理引入法。这些方法的共同点都是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概括,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升华。

2.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应用逆向思维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人们的思维活动,按照思维程序的不同,可分为两种:按事物发展的过程先后,从起因分析推断事物发展的结果,称为正向思路;按相反的程序称为逆向思维,即从事物发展的结果追溯起因。牛留信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总结出了从五个方面进行逆向思维:研究对象的逆向思维;条件的逆向思维;思维程序的逆向思维;因果关系的逆向思维;光路可逆的逆向思维。笔者认为,这确实符合物理教学的实际,其实逆向思维在物理教学中处处时时都可进行,并结合正向思维开展,效果会更好。下面,我们以《曲线运动》一节的教学案例来说明:

(1)引入新课时的问

师(引入):前面第二章我们学习了直线运动的规律,如果运动物体不是沿直线运动的话,那将做什么运动?

生(回答):作曲线运动。

师:肯定吗?是不是一定得作曲线运动呢?

学生(犹豫):有回答坚持说一定做曲线运动,还有的说是静止。

师:请注意我们指的是“运动物体”。

在学生终于搞清后,我让一个同学上黑板来根据物体运动的轨迹给机械运动分类,即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对课堂教学中得到(归纳总结)的结论进行反问

例如,当得出“一切曲线运动都是变速运动”后反问:“一切变速运动都是曲线运动吗?”

(3)在巩固应用知识时不断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发问和反问

可见,通过课堂上这种反问式的逆向思维陪养,不但上课效果明显了,学生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思维能力的培养。

采用开放题和开放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改革传统教学,其中改变唯一解题方法的传统题(或封闭题),但适当地采用和引入一些更具发散思维的开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理由是:①按照“马登理论”,学习的本质就是鉴别,又由于鉴别依赖于对差异的认识,因此,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尽可能地扩展变异维数(或者说,学生的学习空间);进而,又由于开放题不仅具有多种可能的(正确)解答,也具有多种可能的解题方法,因此开放题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事实上就有效地拓展了学习空间。②另外,由于常规的物理教学主要集中于收敛思维,因此,这就凸显出开放教学的一个明显的优点,即特别有利于学生发散型思维的培养。叫任何好的题目,如果没有适合形式的教学去保证,这种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可能性就不会自动转化为现实性。

例如,一质量m的小物体(可看作质点)以Vo的初速度从斜面底端沿倾角为e的斜面冲上去,当它静止时离斜面底端的距离为多少?已知物体m与水平面及足够长的固定斜面间的动摩擦因素为p,且近似认为m可能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相等。

可见,教师要进行思维教学,必须本身是问题解决(当然包括解物理习题)方面的高手,并且能够根据各种资料上的习题或网上的习题,结合生产、技术和生活等方面的物理情景编制出一些高质量的题来。

3.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过:“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对于名家千锤百炼编写的教材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和批评,形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要不迷信书本和权威的结论,不轻易就相信。学生作业中有错误,老师批改后找出来归类,然后让学生相互评定,找出错误原因。也可尝试学生互批作业,然后让学生报告发现的错误之处。这样就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请看下面的例子:

一个物体,质量是2kg,受到互成1200角的两个力Fi和F2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都是10n,这个物体产生的加速度是多大?

分析:此题其实只要一提醒,学生很快就清楚它的“缺陷”了,可提问:“该物体受几个力呢?”学生自然会提到重力,再问:“F1与F2的方向是竖直方向、斜向上或下还是水平方向呢?”最后问:“按这样一分析本题能求出其合力吗?”然后,介绍教材编审者的意图,指出其编题粗糙。这样的习题如果想当然地按教材去解,势必束缚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