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艺术教育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1:17

学校艺术教育管理篇1

一、目前高职院校中的艺术教育管理现状

第一、艺术类学生的思想及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远比其他文理科学生要活跃和开放。但是,在信念方面和社会责任感方面表现得较为匮乏。他们对国内新闻政治相比文理科类学生普遍表现有点漠然,他们虽然具有活跃的思维,却没有参与政治的兴趣;他们虽然关注自己所学的专业,却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娱乐新闻媒体和其他方面。同时,他们个人的心理毅力不够坚定,容易误入歧途。第二、艺术类学生行为习惯较文理生偏低。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迟到现象、无辜早退、旷课、考试随意缺考、考试不诚信还有夜不归宿等方面。由于这些问题发生的长期性、普遍性,对从整体上扭转学习风气造成了不少困难。第三、文化基础综合素质相对而言不高,他们在招生录取时的分数较文理科类的学生要低许多,高职类艺术专业的情况就更加明显。这是由于艺术类学生平时及考前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提高各自的专业特征成绩上,从而导致他们在文化课上所花费的时间相对较少。因此,提高艺术类学生在传统科目上的文化水平已经迫在眉睫。第四、个人特立独行,缺乏一定集体荣誉感。艺术类因其专业自身的特殊性,教学活动往往多以小组或个人为主,再加上生源地的区域差异及学生自身的基础知识差异性等因素,导致他们在艺术能力领悟的培养过程以及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多以自我为中心,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相对薄弱的状况。

二、艺术院校中可以在哪些方面加强

第一、专业课与思政品德类课程的有效融合文化素质是当今社会大学生的一项重要的道德与人格的修养。综合素质的修养直接关系到个人整体的素质修养与文化修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现阶段,在艺术类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文化课方面综合素质较低的状况。因此,我们应该在艺术类人才的培养计划中主动开设一些综合类的课程,以此提高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的学习。如:在艺术生的专业学习中增加普科类文化知识的专业讲座和人文地理知识的课程,在学习中适当开展一些形式和表现手法多样的艺术展演等。同时,学校还应开设一些有关职场交流、社会实践以及文艺等方面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上述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学习到一些教师无法讲解的知识。第二、加强社会实践与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自己的艺术修养素质能力是现代社会和国家对艺术人才的综合要求。综合素质和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社会各行各业中,都需要能力全面、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艺术教育管理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学习方法的技巧,更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塑造,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艺术类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文化知识略显匮乏,如很多流行的软件与技术,在企业中可以随时更新使用到,但在学校里因不能实时与行业对接,则需经历一段相对滞后过程才逐步应用。这样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文化知识在结合实践深入到企业中去验证和磨合时,可能会面对不少疑惑。可见,艺术类院校在教学主观参与方面还需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应该如何去实现自我发展,从而将传统的被动接受式转化为主动询问式和共同探讨式的学习思考与实践探索模式。第三、高校要加强艺术生的自身专业修养与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教育。高职类艺术类教育的管理过程中要求允许其有一些适合其专业特质的管理规范,但在总体上也要能与其他类学生实现管理上的统一性,所以在管理中要立足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当今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艺术类学生的综合压力也日益的加重,加之社会和家庭的期望,都会给学生的心理和思想上带来更大的包袱。所以,从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方面来看,自身专业修养与心理健康的教育能够帮助我们学生培养起健全的人格,从而真正的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体系。

三、结语

学校艺术教育管理篇2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音乐教育

1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管理机制不完善

目前,针对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一些法规和政策,能为高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但是,这些法规和政策比较片面,不够深入,许多法规都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学生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使得高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阻碍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1)办学模式落后。我国大部分的高校都属于公办院校,其办学模式的相似度很大,办学形式非常单一,基本是在国家的扶持下运营的。但是,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却是多元化的,这就使得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单一的办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而高校的学生管理作为学校办学内容之一,也必然会受到办学模式的影响,导致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缺乏创新性,管理仍然处于落后状态,管理的效果自然也不太理想。(2)生源质量不够高。随着高校不断的扩招,高校的招生标准在不断的放宽,导致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成为大众教育,致使部分学生的素质即使达不到大学生的标准,也能进入高校学习。比如,从2009年开始,我国的高考录取率就已经高达60%,在2013年和2014年,高考录取率还分别达到了75.11%和74.33%。于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管理难度也在增加。此外,高校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接受教育的背景不同,使得他们在高校学习和生活的方式都不同,使得学校的管理目标只能分层次实现。

1.2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1)基本只注重专业学习。在高校的音乐艺术教育中,基本只有音乐专业安排了与音乐艺术相关的课程,而其他专业的学生只能通过选修课接触相关知识的熏陶。即使是音乐艺术相关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对道德方面的内容却很少涉猎。尽管许多高校在推行素质教育,但是思想却没有转变过来。比如,理科类高等院校基本没有开设与音乐有关的专业,所以学生基本没有接触音乐的机会。而在专门的音乐学院,绘画等专业也基本没有开设音乐课程。(2)音乐艺术教育起步晚。我国的音乐艺术教育相对发达国家来说要晚得多,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高校教育体制中的缺陷导致的。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都更加重视文化类教育,而不太注重艺术类教育,学生如果想在音乐艺术方面有所发展,就需要在专业的音乐学院学习。并且,我国社会普遍认为,音乐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比较局限,社会对音乐艺术类专业的认可度并不高。因此,我国的音乐艺术教育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时,会受到多方面的阻碍,这也是其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解决问题的策略

2.1利用音乐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高校学生在步入社会工作后,会接触到形形的人,在工作中必然会跟其他人共同协作完成同一项工作,这就要求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并要富有集体主义荣誉感。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可通过音乐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比如,由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和教师,组织一场音乐合唱比赛,或者组织学生表演音乐剧,让音乐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分别组成小的团队,选择合唱比赛的曲目、音乐剧表演的主题,并对演唱和表演形式进行具体的规划。从最初的确定团队成员,到整个表演的组织、规划、排练,以及最后的台上表演等,都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将整个团队的荣辱和利益放在第一位,使学生富有集体主义荣誉感。

2.2利用音乐艺术教育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音乐是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喜爱的,但却不是所有对音乐有兴趣的学生都具有音乐审美能力。素质教育要求高校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综合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利用音乐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从而加强对学生的美育教育。比如,学校可成立音乐社团,定期开展音乐鉴赏活动,并要求音乐专业教师对活动进行指导和评价,让学生对音乐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懂得如何去评价一首音乐作品,如何去欣赏音乐作品,从而使学生能够在音乐方面富有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气质。并且,通过音乐鉴赏活动,还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让学生能够通过动听的旋律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其精神境界得到提高。在美的熏陶下,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也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3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艺术教育是高校美育教育的核心部分,将两者结合起来,有利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融入音乐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其心理的健康的发展。并且,通过音乐艺术教育,还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水平。

参考文献

[1]周莉.浅谈音乐艺术教育与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结合[J].艺术科技,2016(6).

学校艺术教育管理篇3

一、目前高职院校中的艺术教育管理现状

第一、艺术类学生的思想及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远比其他文理科学生要活跃和开放。但是,在信念方面和社会责任感方面表现得较为匮乏。他们对国内新闻政治相比文理科类学生普遍表现有点漠然,他们虽然具有活跃的思维,却没有参与政治的兴趣;他们虽然关注自己所学的专业,却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娱乐新闻媒体和其他方面。同时,他们个人的心理毅力不够坚定,容易误入歧途。

第二、艺术类学生行为习惯较文理生偏低。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迟到现象、无辜早退、旷课、考试随意缺考、考试不诚信还有夜不归宿等方面。由于这些问题发生的长期性、普遍性,对从整体上扭转学习风气造成了不少困难。

第三、文化基础综合素质相对而言不高,他们在招生录取时的分数较文理科类的学生要低许多,高职类艺术专业的情况就更加明显。这是由于艺术类学生平时及考前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提高各自的专业特征成绩上,从而导致他们在文化课上所花费的时间相对较少。因此,提高艺术类学生在传统科目上的文化水平已经迫在眉睫。第四、个人特立独行,缺乏一定集体荣誉感。艺术类因其专业自身的特殊性,教学活动往往多以小组或个人为主,再加上生源地的区域差异及学生自身的基础知识差异性等因素,导致他们在艺术能力领悟的培养过程以及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多以自我为中心,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相对薄弱的状况。

二、艺术院校中可以在哪些方面加强

第一、专业课与思政品德类课程的有效融合文化素质是当今社会大学生的一项重要的道德与人格的修养。综合素质的修养直接关系到个人整体的素质修养与文化修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现阶段,在艺术类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文化课方面综合素质较低的状况。因此,我们应该在艺术类人才的培养计划中主动开设一些综合类的课程,以此提高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的学习。如:在艺术生的专业学习中增加普科类文化知识的专业讲座和人文地理知识的课程,在学习中适当开展一些形式和表现手法多样的艺术展演等。同时,学校还应开设一些有关职场交流、社会实践以及文艺等方面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上述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学习到一些教师无法讲解的知识。

第二、加强社会实践与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自己的艺术修养素质能力是现代社会和国家对艺术人才的综合要求。综合素质和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社会各行各业中,都需要能力全面、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艺术教育管理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学习方法的技巧,更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塑造,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艺术类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文化知识略显匮乏,如很多流行的软件与技术,在企业中可以随时更新使用到,但在学校里因不能实时与行业对接,则需经历一段相对滞后过程才逐步应用。这样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文化知识在结合实践深入到企业中去验证和磨合时,可能会面对不少疑惑。可见,艺术类院校在教学主观参与方面还需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应该如何去实现自我发展,从而将传统的被动接受式转化为主动询问式和共同探讨式的学习思考与实践探索模式。

第三、高校要加强艺术生的自身专业修养与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教育。高职类艺术类教育的管理过程中要求允许其有一些适合其专业特质的管理规范,但在总体上也要能与其他类学生实现管理上的统一性,所以在管理中要立足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当今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艺术类学生的综合压力也日益的加重,加之社会和家庭的期望,都会给学生的心理和思想上带来更大的包袱。所以,从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方面来看,自身专业修养与心理健康的教育能够帮助我们学生培养起健全的人格,从而真正的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体系。

学校艺术教育管理篇4

[论文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高师艺术院校学生思想特征,以尊重艺术类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和教师教育培养理念为基础,寻找合适的载体和科学管理办法,结合笔者自身工作经验,从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制度与思政教育、文化素质、德育、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将学生自我成才的教育理念贯穿全过程,为培养出“德艺双馨”高素质艺术教育人才提供一些“方法与对策”。

高师艺术院校作为未来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基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推进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文艺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高师艺术生的思想素质,呈现出个别素质发展滞后、基础教育失衡、总体素质偏差等突出问题。说明高师艺术院校在学生管教方面还缺乏一个相对规范且科学的手段。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高师艺术院校学生思想特征,从艺术教育和师范教育双重特征出发,结合笔者自身工作经验,提供一些合理、科学的方法和对策。力图从根本上解决和扭转“艺术生难管”的问题。

一、当前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基本特征

高师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方式,应在顾及艺术专业人才的独特性的同时,将其个性发展与所属的社会团体的有机统一性调和起来。

思想特征:艺术生思想前卫,思想中有唯美主义倾向;接受能力强,但缺乏学习目标;可塑性强,但容易受外界干扰;情感丰富,自信积极,但看问题欠客观。

行为特征:艺术生注重个性发展,外表、服饰和言谈举止求新、求异甚至求怪,行为上表现出自控能力差,特立独行,散漫,团结协作精神、集体观念、道德观念、理想信念淡薄。

思维特征:艺术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特别强,思维活跃,观察力强,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但考虑问题过于感性,易冲动、欠理性,忽视现实基础。

学习特征:专业情结浓厚,文化意识淡漠,“重专轻文”现象严重,这几乎是艺术生身上存在的一个共同特点。

心理特征:艺术生情绪容易受外界干扰,对外界刺激敏感,自尊心强,缺乏现实考虑,容易钻“牛角尖”走极端,是心理问题发生的高危群体,不容忽视。

针对高师艺术生的基本特征,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辩证地思考,仔细观察,擅于发现艺术生身上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长处,改变传统的沟通管教模式。完善艺术生的管理规章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和日常管理中实施规范学生学习习惯和道德行为,有效的带动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

二、开展高师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利条件

1.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大部分高师艺术院校采用以学校宏观管理为核心,设立学工部总负责,各系部主管。学工部是由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下负责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内设的各个职能部门与学院、系部协作共同管理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便于学校的宏观管理、把关,掌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方向,使我国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取得了实效性的进展。

2.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做好高师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

当前,高师艺术院校大多建立了专、兼职辅导员队伍,主要工作是对学生实施正确有效的“思想政治引导”“学生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为高师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为培养出一批批“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立下汗马功劳。

3.辩证的认识论,是建立高师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体系模式的哲学依据

辩证的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不穷。这就是认识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有限趋于无限的全过程。高师艺术院校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和做法,把这些好的经验、做法加以总结,去粗取精,吸取精华,上升为理论,大胆探索高师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模式,以指导和加强高师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时展需求。

三、加强高师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高师艺术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三步曲——“礼、理、情”

高师艺术院校应注重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方法与对策,争取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占主导位置。针对高师艺术生的思想特征,通过“礼、理、情”的思教理念,将思政教育着眼于礼,寄情于理,情理结合。与学生交流应注重以礼相待,疏导为本,创造和谐自然的谈话环境和交流平台。彻底消除学生在思想政治觉悟上的不成熟和错误认识,做到耐心细致,切中要害,一针见血,攻其心理防线最薄弱的环节,以理服人,动之以情,情真理切,情理结合。

2.加强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师范生的文化素质水平,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因此,提高师范生的文化素质水平任重道远。学校应在思政教育中始终坚持树立“终生学习”理念,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同时,应该将思政教育渗透在文化素质教育中,发挥专业课教师的情感优势和榜样示范作用。利用艺术类课程教材中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的潜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政教育紧密结合。

3.加强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替国造士,为民求知

职业理想是指个人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它包括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和职业方向的追求,也包括对事业成就的追求。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是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基石,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相统一,深化艺术类教师教育改革,提高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将诚信责任、艰苦创业的奉献精神渗透在职业理想教育中,是保证师范生成才的关键。

4.关注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敞开心扉,构建和谐

高师艺术院校作为高等学校中一支高速发展的队伍,其专业的特殊性以及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不容乐观的就业前景,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加之艺术生自身敏感、脆弱、多虑的个性特征,是大学里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救助机制,并将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中,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减少心理疾病对学生的危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管理办法是“事”与“器”的关系,而高师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要做好高师艺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为盾,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综合素质、全面能力的复合型社会人才为终极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高素质艺术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学校艺术教育管理篇5

从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发展与管理的总体情况看,能够在艺术教育方面汲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是发展我国艺术教育的有利条件。但同时,艺术教育也面临着被其他国家文化同化,或是边缘化的挑战。我国普通高校对艺术教育的管理,即让艺术教育在与多种教育并行的情况下,以艺术的整体发展为中心,充分考虑艺术教育对象的特点并进行适当管理,力求让我国的文化艺术在世界多样化发展中崭露头角。自2004年以来,我国高校艺术专业招生人数有了很大变化,开设艺术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数量也在增加。截止2007年,全国有2000多所高校开设了艺术类专业。这足以说明艺术教育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有了很大发展。虽然在规模和人数上,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发展较快,但是在艺术教育发展水平上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在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与管理上,招生人数增多,使原来小规模授课模式转变为“公共课模式”的大课教学,使教学管理难度加大,学生的知识素养也达不到普遍要求。此外,在评价机制上,我国普通高校大多采用单一的成绩考评,举办艺术专业性比赛往往也只注重艺术成果的获得,造成了普通高校艺术学生综合素质较差、功利心较强的局面。

二、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发展与管理存在问题

(一)管理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管理

我国普通高校一般为综合性大学,以各个学科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管理上一般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与方法。而在综合性大学中艺术教育专业的起步相对较晚,其管理方式并没有与其他专业进行严格的区分,而是主要根据该校传统的管理方式对艺术教育进行管理,辅助的管理方式也没有建立起来。艺术教育专业明显区别于其他专业,内容涉及广泛、形式多样,而普通高校无法同专业艺术院校一样,提供给学生广阔的艺术发展空间,所以针对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二)管理范围狭小,缺乏全面性管理

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管理往往只提供教育资源,而教育管理的范围相对狭小,仅限于学生课堂出勤率、课堂表现、课程考试及平时参与活动获奖情况等。而忽视了其在学习中心理、情绪等方面的变化,也没有在教学中适时地对“教学——接受”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因此,学校应适当地调整对于艺术教育的管理范围。尤其是艺术教育的课后管理更为重要,因为课后是学生艺术创作的最佳时期。艺术教育管理中的课后管理包括艺术氛围创造、艺术兴趣培养、艺术行为支持等,而艺术考核则包括艺术思想、艺术行为记录、自我艺术创作等的反馈,并据此评价艺术教育水平。

(三)艺术发展导向不明确,与实践相偏离

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培养的虽然是艺术类专业人才,但其发展导向并不明确,只是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技能进行培养。在实践生活中,由于普通高校艺术专业的知名度往往没有专业院校高,又面对较大的社会压力,所以普通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更需要对日后就业进行深入探索,也需要在专业基础上提高综合素质。在艺术教育发展导向方面,要充分考虑到普通高校艺术生对于艺术教育的实际需要与实践需求,唯有此,才能使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发展与管理对策研究

(一)增加艺术生的学业生涯规划管理

在普通高校中,艺术教育管理与其他专业的管理并无严格的区分。适时地引入针对艺术生的学业生涯规划管理,能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任务,让其更加坚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学业生涯规划可包括: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表现、个人艺术素质、个人专业技能等。对于不同的学习年限应有不同的要求,对未能完成学业的要设置补修科目,或是以其他方式弥补。增加艺术生的学业生涯规划管理,是普通高校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学校艺术教育教学水平的有利契机。

(二)引入“全过程化”管理方式

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引入“全过程化”管理方式,是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全过程化”管理应包括:学业的管理和反馈机制、生活的管理和反馈机制、课外实践的管理。在学业上,从学生对于艺术知识的领会和掌握,再到把知识应用于艺术创作中,都要进行跟踪记录与管理。对于艺术知识的应用管理可以适度放宽,让学生自由地发挥与创作,同时也要有一定的规范。生活上的管理主要是对于学生生活环境的管理,只有创造健康的环境,才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学校要管理好社会实践活动,给艺术生提供公平、公开、公正的竞赛机会,激发学生对于艺术创作的热情,才能为提高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整体素质服务。

(三)以“融合社会”为目标发展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确定明确、科学和合理的发展目标。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发展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仔细分析。目前,艺术生的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由于社会上与艺术相关联的工作岗位众多,因此并非只培养专门的艺术人才,应考虑到培养综合性艺术人才。同时,与专业艺术高校相比,普通高校的艺术专业学生发展机遇相对较少,学校的师资条件、设备经费等也有待提高。因此学校要认清当前艺术教育的发展形势,在培育人才的宗旨下,适当增加实践类课程和实践活动,如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动漫设计大赛、组织学生成立乐队并给予指导等。期待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融合社会发展为宗旨的高校艺术教育会有更好的发展。

四、结语

学校艺术教育管理篇6

理工类高校普遍比较缺乏人文气息,在此情况下,很多理工类高校非常重视校园人文气息的积淀,但也出现了不少带有功利化的浮躁现象。很多理工类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目标发生偏斜,忽视全体非艺术类学生的参与而只重视对部分艺术特长生的培训,忽视艺术修养的普及而只重视艺术技能的提高,忽视艺术课堂教学质量而只重视参与各项艺术活动,忽视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的体悟而只重视活动本身的反响,这些做法违背了公共艺术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初衷。其实,开展公共艺术教育,不是进行专业艺术技能训练,而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丰富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和谐人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设置不完善

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是落实公共艺术教育的关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性质、目标、设置、保障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各高校开设《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8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并鼓励“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应当有完善的课程体系,然而,当前很多理工类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还存在很大随意性,甚至出现将活动替代课程的情况。从艺术教育的门类来看,集中在美术、音乐、舞蹈方面,对影视、戏曲的鉴赏课程少有开设。从授课方式来看,基本实行教师“满堂灌”的大班教学,很少有一对一的小班教学形式。可见,当前理工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容乐观。

三,管理体制不规范

理工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基础薄弱,直接导致其管理体制缺乏应有的规范性。有的理工类高校开展的公共艺术教育由专业院系管理,也有的由职能部门进行直接管理。从名称来看,有公共艺术教研室、人文素质中心、艺术教育委员会等。从职能来看,有教学职能,有行政职能,还有教学与行政双重职能。专业院系对公共艺术教育进行管理,充分利用艺术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且能发挥艺术类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的示范作用。但同时,这种管理方式也存在自身的弊端,如艺术类专业教师的主要精力难免会放在专业艺术教育中,在教学任务量与科研任务量非常大的情况下,教师很可能产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冷漠态度与敷衍心理。职能部门对公共艺术教育进行管理,挂靠二级院系,并由校团委、学生管理部门进行协调,负责安排与实施公共艺术教育。这种管理方式有利于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活跃高校校园文化,但是,多部门协调,不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也会让公共艺术教育的授课老师面对“多头监管”而感到无所适从。

四,师资力量薄弱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求作了明确规定:为保证艺术选修课程的开设和教学质量,普通高等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很多理工类高校目前难以达到教育部的要求,不少学校根本没有建立专职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师资力量水平薄弱,层次不高,不具有稳定性。在艺术专业结构上,多集中于美术、音乐方面,影视、戏曲、艺术设计方面的师资非常欠缺。师资力量的薄弱直接导致课程设置的不完善。理工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不在最短时间内加以解决,就会越发影响其健康发展。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各项问题的症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第一,明确理工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加强理工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使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达到两级平衡,首要的问题就是明确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人文教育,重在培养人文精神,积淀大学文化。它区别于专业艺术教育,讲求艺术鉴赏与艺术实践的并重。不学习艺术理论,不鉴赏艺术作品,难以“感悟”艺术,何谈发现美、感悟美。不进行艺术实践,不参与艺术活动,难以“体验”艺术,何谈表现美、创造美。公共艺术教育应当是润物无声的,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它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培养与提高个别艺术特长生的艺术技能,而在于完善全体学生的和谐人格。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对全体非艺术类专业学生所进行的艺术普及教育,作为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的教育对象是每一位在校大学生,其目标是通过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进而培养具有一定审美品位、人格和谐的创造型人才。

第二,完善理工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理工类高校必须深化意识,全面落实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切实加强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在教学形式上,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现有艺术素养水平,相应开设限定性选修课和任意性选修课,并采用大班教学与小班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限定性选修课,实行大班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重在普及学生的艺术修养。任意性选修课,采用小班教学,以学生实践为主,重在给爱好艺术且有一定艺术基础的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与技能指导。在课程结构上,除了开设传统的音乐、美术、舞蹈课程外,还要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开设书法、影视、戏曲、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及地方民间艺术等综合性艺术课程。且在每个课程门类下,设置不同等级的子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艺术发展需求。

第三,规范理工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体制公共艺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理工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需要逐步改善与规范目前理工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多头管理或无序管理状态。实行二级院系或职能部门的管理方式,会在教学管理、师资培养、学科发展等方面受所在隶属单位自身条件的制约,必然束缚公共艺术教育自主发展的空间。为切实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建设,首先应由教务处负责组建公共艺术教育的直接教学管理部门,配备专职公共艺术教育教师,明确公共艺术教育的归口管理部门和专职教学人员。同时要争取校领导的支持,成立公共艺术教育领导小组,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直接挂帅,由校团委、学生工作部门、各二级院系负责人直接参与,进行统一领导与协调,全面落实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构建公共艺术教育网络型管理体制,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必然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从而让全体理工类大学生感受到艺术教育的公平性。高校将公共艺术教育真正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之中,为公共艺术教育提供经费支持与设施保障。并确保专职公共艺术教育教师在职称评定、住房、福利、进修培训等方面,享有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同等待遇。

第四,优化理工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提高师资力量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它离不开学校与教师双方的共同努力。一方面,高校在人才引进上,要做好学科规划,将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的专业方向拓宽到影视、书法、设计艺术、服装设计等领域,防止过分集中于传统的美术与音乐方向。而且要有一定的激励措施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要为专职公共艺术教师队伍提供政策保障,让他们享有与其他专业教师同等的福利待遇与进修、交流学习机会。并且为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一定的经费投入和设施支持。同时,要加强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的教学评价,督促公共艺术教育的效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教师个人要保持和提升职业幸福感,努力提高专业水平,优化教学课程设计,不断反思与总结理工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自身特点与规律,钻研理工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科学方法。

学校艺术教育管理篇7

高等院校的艺术教学管理工作就是在现有教学目标下,综合全院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在艺术教学的规律的指导下,基于当前学生的特点和现有水平,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创意能力,注重学生情感教育及个性发展,不断提高艺术教学质量,并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教学效益。具体而言,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管理的特点在于:

(一)具有明确的艺术教育目标

一方面,艺术教育计划是高等院校艺术教学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艺术教育计划体现了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高等院校的组织教学、教学任务及教学编制都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在总体的艺术教育目标下,还应拟定院系目标、各分类学科的目标等二级目标,以保证总的教学目标顺利实现。二级艺术教育目标,内结合各学院的专业特点、师生力量、基础资源等要素,外结合社会、时展要求,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为艺术教学活动提供具体指南和方向。

(二)在具体的教学目标下开展艺术教学活动

从整体上看,艺术教学活动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流程。一是参照专家意见,以科室为单位,为艺术各科目编写、修定艺术教学大纲,这是艺术教学活动中最核心,最基础的工作。二是组织管理课堂教学活动,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三是加强课堂教学监督,把握教师课堂教学概况及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四是加强艺术教学实践活动,不仅把艺术和学习有机结合,还让艺术走进生活。五是加强对艺术教学效果的考核与评估。以学生学习的效果为判断标准之一,从课程作业,学期论文,考试多渠道对教师教学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考核。

(三)深入研究艺术教学管理相关课题项目,积极进行教学管理活动的实践

艺术教学管理研究的内容是与本学科或本专业紧密结合的对艺术教学课改有较强影响力的课题项目。在各教研室完成相关课题项目的基础上,把相关研究成果用于艺术教学管理实践,从实践上对艺术教学课改的相关问题进一步讨论认识发现,并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形成新的教育教学成果,结合本校实际,进一步推广应用,努力在教学方式方法及理念上进行创新,不断推动教学组织、教学测评工作的深入开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发展学生的艺术审美意识。

二、当前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艺术教育管理工作的目标不能与艺术教学特点紧密结合

在一些刚由专科升本科的高等院校,常常忽略了艺术院系的独特性,而是把艺术院校与一般院校的教学管理等同起来,认为艺术教学管理只是排课、调课、课程组织与安排、听课,登记学生成绩,保管学籍档案,安排考试监考,检查课堂教学等,只是上传下达,执行和落实学校有关的教学计划和文件而已,没有特别之处。这类院校所树立的艺术教学管理目标具有普遍意义,如规范日常管理,强化教师职责等,而忽略了艺术教学的自身特点。

(二)在开展艺术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艺术教学的相关教学管理人员,尽管对艺术专业有教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对教学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却很缺乏。每日又忙于应付各种繁忙的具体工作,缺乏系统学习管理知识的时间和精力。此外,大部分教职员工常年累月在同一工作岗位,对工作产生厌倦乏味感,也少了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更缺乏以人为本,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和价值的思想。因此,在艺术教学活动中,不能针对本院校的艺术教学实际情况和专业特色展开有效的科学的管理。最后,艺术系(院)教学管理内容多、广、杂,工作成绩不易量化,没有相对可参照的固定模式,可操作性差。所以,考核、奖励不能到位,不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三)忽视艺术教学实践的重要性,创新不足

从整体上看,我国高等院校艺术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实践创新不足。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艺术教学强调美的发现,强调发挥想象力,构建、分析推理,强调构思,忽略了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的事实,由此造成艺术教学中的创新不足。

三、提高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结合艺术教育的特点,确立当代高校的艺术教育管理目标

1.艺术教育管理目标应结合真、善、美的要求。高校艺术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意能力、个性发展、情感教育及艺术实践教育。艺术创意能力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意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具备发现美的一双眼睛,一颗心灵和一副灵巧的双手。教导教育学生具备把握美的本质,捕捉美的事物,感受美的意义是当代高校艺术教学的重点。尽管管理是一项理性、严谨的科学,但管理也是一项艺术。无论在何时何地,真、善、美都是教学管理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2.尊重个人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教学氛围。当代高校的艺术教学管理应该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艺术教学具有较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强调学生求异、求新、求变,追求个性,展现不同。因此,高校艺术教学管理,也不应拘泥于一般的死框框,守旧的意识,而是应充分尊重师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管理意识及制度,创造一种求新、求变的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和氛围,既允许张扬的个性,又接纳平常,为艺术人才和新的艺术观点的诞生创造深厚的土壤。

(二)加强高校艺术教育管理,切实提升教育管理绩效

1.强化管理对于艺术教学重要性的认识。管理产生效益,产生人才。一所好的高校,离不开管理;一项艺术教学活动,更需要管理。但高校的艺术教学活动尤其自身的特点,因此,高校艺术教学管理也应该与艺术教学的特色紧密结合起来。一流的管理,造就一流的大学,打造一流的人才。

2.实施以人为本的高校艺术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人是高校艺术教学管理的基础,也是最核心。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切实把人力资源管理从人事管理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管理。充分尊重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性,把实现人的价值与提高艺术教学质量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对艺术教学的师资力量的管理,还必须加强艺术专业培训和教师职业道德,不仅提升学院艺术教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提高艺术专业水准,也让学院艺术教学的老师树立奉献意识和敬业精神。

3.完善高校艺术教学教师的监督激励机制及考核机制。建立健全艺术教学教职员工的激励监督制度。高校不是温水池,不是休养地,而是培养人的摇篮。为此,必须在高校艺术教学师资队伍中引入竞争机制,一方面永葆高校艺术教学教师队伍的年轻和活力;另一方面,通过优胜劣汰,确保师资队伍的质量和教学水平。最后,完善对高校艺术教学教师的考核测评机制。根据艺术类课程的特点,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采用多角度的综合评价方法和体系。其中,包括学生评教、学生作品展览后评价、教学示范评价、教学督导组和院、系领导听课、督查评价。

(三)强化科研成果实践,逐步深化创新意识

只有不断创新,高校艺术教学管理工作才能永葆青春和活力,才能不断培养具有较高审美意识和情趣的艺术人才,从而建立高校艺术教学管理的特色品牌。因此,高校艺术教学的创新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意识。艺术创造意识的养成,需要通过教学活动去激发被教育者的审美意识,教授学生产生新奇构思的方法并使之具备相关能力。从根本上看,艺术教学的本质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充分利用已有的材料、知识和理念,发挥艺术想象和分析推理,不断创造美的、新的事物和观念。科研中的不断创新,要求创作不剽窃、不抄袭,既尊崇严谨、科学的学术科研之精神,也充分发挥艺术的想象力,不断深化艺术教学改革,推陈出新,还把当前的科研成果应用于高校的艺术教学管理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推动创新。

四、结语

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管理目标与艺术教学特色脱节的现象,高校艺术教学教职员工队伍激励机制不健全,强调理论,忽视实践和创新,因此,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管理应该创建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以鼓励艺术构思,为艺术创造创造良好条件;不断深化管理对艺术教学的重要性的认识,完善激励考核机制,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强化实践和创新意识。

作者:黄睿单位: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艺术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惠琴,李其亮,傅丽芳,张信群,郑修兴.艺术类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3月,第20卷,第1期,74-77.

[2]黄朝晖.试析高等院校艺术系(院)教学管理[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高教研究专辑),2006年,第27卷增刊,143-145.

[3]徐峰.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改革初探[J].艺术教育,2013年11月,204-205.

学校艺术教育管理篇8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

随着素质教育、通才教育等理念的渗透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文件的颁布实施,使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得到了加强。在这一背景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正朝着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延伸。

一、教学管理模式的内涵

1.教育管理模式的概念多年来,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对教学管理模式做出了许多定义,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3种:

(1)教学管理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管理过程与组织方式所做的简要表述。

(2)教学管理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管理过程、组织方式和基本结构的分类类型。

(3)教学管理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的教学管理的活动方式和基本结构,是可以去做的标准样式。本文所提出的教学管理模式基本是在第三种定义的基础上进行的。

2.教学管理模式的特点

(1)理论性。任何一种教学管理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教育管理理论是教学管理模式的基础。

(2)整体性。教学管理模式是对教学管理过程、全部组织方式和全部结构的分析与归纳。

(3)操作性。教学管理模式是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间桥梁,起着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之中的中介作用。

(4)稳定性。教学管理模式是经过实践检验后,经过总结、分析和归纳后而形成的处于理论和实践中间的中介方法,所以比实际情况更具有稳定性。

(5)示范性。教学管理模式是在理论指导下对教学管理过程、组织方式和基本结构进行反复研究而构建的一种范本、一种方法,可以推广,因此具有示范性。

(6)简明性。任何一种教学管理模式都必须对所建立的教学管理理论框架、管理活动方式和组织结构进行本质的、有特色的简明扼要的表述。

3.教学管理模式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管理模式有多种分类,本文仅对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二种最基本的分类:(1)从教学管理理论分类:经验性教学管理模式,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和科学型教学管理模式。(2)从管理层次分类:宏观教学管理模式,中观教学管理模式和微观教学管理模式。

二、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构建科学教学管理模式的一般构想

根据模式理论分析,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应属于微观教育管理模式研究的范畴。从目前情况看,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采用或部分采用科学型教育教学管理的高校并不多见。而要实现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如何构建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之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1.建立科学统一、独立的教学管理机构

根据目前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管理机构设置情况调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和发展规划,建立统一的、独立的教学管理机构是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这样,会使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通畅、有序,更加有利于教学水平、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学任务的有效实现。

2.制订全国性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指导纲要

《2001艺术教育规划》指出:“力争经过3~5年时间,推出一批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的艺术教育课程”。同时,要“重视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教材建设,逐步建立高校艺术教育教材的评审制度,积极推荐一批质量高、特色鲜明、深受学生欢迎的艺术教育教材”。编写统一的自成体系的普通高校音乐教材,制订全国性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指导纲要,是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另一项重要工作,统一自成体系的高校音乐教材及全国性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指导纲要的制订,是有效地实现高校音乐教学的基本保证。

3.构建科学统一的课程体系

根据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特点,进行成功的音乐教育,需要多方面、多环节的协调与配合,上下齐心协力来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模式,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根据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课程内容应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两种类型。笔者认为,可以按以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l)音乐欣赏;(2)基础音乐理论知识教学;(3)技能教学;(4)音乐美学、音乐史;(5)开展第二课堂和课外艺术活动。

4.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001艺术教育规划》中指出:“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数量和质量都能够满足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艺术教师队伍,是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具体包括:(1)提高普通高校音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2)改进普通高校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3)加强普通离校音乐教育教学的科研管理,提高音乐教师的科研能力;(4)利用高校师资流动机制,实行全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5.改进教学形式与方法

《2001艺术教育规划》中指出:“要充分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及艺术教师计算机辅助教学水平;根据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需要,研究开发并推出若干套艺术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提供丰富多采的工具,建立国家艺术教育资源库,以国内现有的教育网站为平台建立艺术教育网站,卫星网和互联网结合起来,进行传输开发教师电子备课平台,帮助教师快速制作具有特色的艺术教育的电子课件等。”

6.应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管理是实施高校音乐教育并使其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针对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要更好地发挥高校音乐教育育功能,应该建立音乐教育教学评价标准和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三、结论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高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充满理性的、复杂的过程,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以及更多有识之士和优秀人才不断参与研究、实践的系统工程。本文仅就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模式问题进行了粗浅的、不成熟的探析。在此过程中,我们体会到,首先,教育管理者要不断更新观念,)以适应艺术教育发展的要求。其次,对旧的教育管理模式不能全盘否定,要吸取其中合理、科学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发展,以达到适应艺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学校艺术教育管理篇9

一、概念界定

知识管理最早应用于企业的销售和系统支持方面。知识管理是以知识的分享与创新为基础,实现对人和知识的管理。如今,知识管理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政府、出版传媒、石油化工等行业,并在诸多行业中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对高校的管理中,也可以用知识管理弥补教育制度管理方面的不足。高校艺术教育旨在培养综合性发展的人才,如何将知识管理理论运用到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之中,可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将课程安排、校园网络维护、教师队伍建设等归为显性知识,将校风、学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等归为隐性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艺术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艺术教育显性知识的管理

在对学科进行划分的进程中,艺术学科成立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时间较晚,以致一些院校将艺术类教育划分或挂靠在其他院系之中。对于那些相对完善的独立艺术院系,还存在人才短缺的现象,同时也缺乏对人员管理这种显性的规章制度保障,从而对人员晋升、评职等方面比较模糊,教师及行政人员工作热情受到较大影响。现在高校是教学、行政两手抓,部分高校已经推行主管学生工作的辅导员也可以做教研方向的工作,这拓宽了部分行政人员的职业前景。然而,从事艺术教育管理的行政工作人员,还没有得到高校的重视,没有完善的管理层级划分制度,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艺术教育隐性知识的管理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教育模式固化,在对学生的培养上没有创新,也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学校在对学习环境的渲染熏陶方面应加强建设,校风、学风更应做到创新。然而现在一些高校中只是从定期考核方面来测量学生的成果,没有将实践与理论完美结合,固化于纸质的考试流程。艺术人才培养应该着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的文化修养、艺术素养等都能有所提升。

三、知识管理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实现管理体制优化,完善教师梯队建设

从知识的划分上看,高校管理体制规范属于显性知识。知识管理以知识的分享与创新为基础,实现对人和知识的管理。在高校管理体制的优化创新进程中,艺术教育管理体制相对薄弱,没有形成规范化、体系化的管理体制。但是从知识的分享角度看,其可以借鉴已经成型的其他院系的管理方法:一是结合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对艺术教育工作做到真正地重视,成立独立的机构,从人力、物力方面给予支持,在科研量统计、人事考评等方面制定明确的制度依据;二是明确职责分工,对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定期更新与完善;三是形成一套完善的反馈监督制度,教师的课程反馈、教师评价机制能够体现学生接受知识的完备性。可以说,反馈对于加强教师梯队建设有重要意义,反馈结果可以看出教师的传授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二)优化创新文化资源,实现学生自身价值

学校在应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在管理机制硬性指标的要求等得到满足之后,对高校学习风气、文化环境等隐性知识建设需要交流和创新。知识管理为高校管理创新与完善提供了新思考,并从知识的作用和分类方面重新衡量高校艺术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教育和知识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知识管理并不是高于制度管理,而是通过价值创造将其管理思想融入学校管理的运作过程。一个学校的文化是在社会环境以及教学实践中长期积累而成的,是全体师生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艺术院系相对于其他专业更注重自由、开放的学风建设,学校在对其文化资源进行优化创新时,应更加注重发挥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创造机会激发出他们输出知识、共享和创新知识的欲望,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自我超越。

四、结语

学校艺术教育管理篇10

【关键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通才教育等理念的渗透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文件的颁布实施,使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得到了加强。在这一背景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正朝着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延伸。

一、教学管理模式的内涵

1.教育管理模式的概念

多年来,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对教学管理模式做出了许多定义,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3种:

(1)教学管理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管理过程与组织方式所做的简要表述。

(2)教学管理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管理过程、组织方式和基本结构的分类类型。

(3)教学管理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的教学管理的活动方式和基本结构,是可以去做的标准样式。本文所提出的教学管理模式基本是在第三种定义的基础上进行的。

2.教学管理模式的特点

(1)理论性。任何一种教学管理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教育管理理论是教学管理模式的基础。

(2)整体性。教学管理模式是对教学管理过程、全部组织方式和全部结构的分析与归纳。

(3)操作性。教学管理模式是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间桥梁,起着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之中的中介作用。

(4)稳定性。教学管理模式是经过实践检验后,经过总结、分析和归纳后而形成的处于理论和实践中间的中介方法,所以比实际情况更具有稳定性。

(5)示范性。教学管理模式是在理论指导下对教学管理过程、组织方式和基本结构进行反复研究而构建的一种范本、一种方法,可以推广,因此具有示范性。

(6)简明性。任何一种教学管理模式都必须对所建立的教学管理理论框架、管理活动方式和组织结构进行本质的、有特色的简明扼要的表述。

3.教学管理模式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管理模式有多种分类,本文仅对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二种最基本的分类:

(1)从教学管理理论分类:经验性教学管理模式,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和科学型教学管理模式。

(2)从管理层次分类:宏观教学管理模式,中观教学管理模式和微观教学管理模式。

二、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构建科学教学管理模式的一般构想

根据模式理论分析,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应属于微观教育管理模式研究的范畴。从目前情况看,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采用或部分采用科学型教育教学管理的高校并不多见。而要实现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如何构建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之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1.建立科学统一、独立的教学管理机构

根据目前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管理机构设置情况调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和发展规划,建立统一的、独立的教学管理机构是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这样,会使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通畅、有序,更加有利于教学水平、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学任务的有效实现。

2.构建科学统一的课程体系

根据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特点,进行成功的音乐教育,需要多方面、多环节的协调与配合,上下齐心协力来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模式,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根据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课程内容应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两种类型。笔者认为,可以按以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①音乐欣赏;②基础音乐理论知识教学;③技能教学;④音乐美学、音乐史;⑤开展第二课堂和课外艺术活动。

3.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艺术教育规划》中指出:“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数量和质量都能够满足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艺术教师队伍,是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具体包括:①提高普通高校音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②改进普通高校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③加强普通离校音乐教育教学的科研管理,提高音乐教师的科研能力;④利用高校师资流动机制,实行全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4.改进教学形式与方法

《艺术教育规划》中指出:“要充分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及艺术教师计算机辅助教学水平;根据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需要,研究开发并推出若干套艺术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提供丰富多彩的工具,建立国家艺术教育资源库,以国内现有的教育网站为平台建立艺术教育网站,卫星网和互联网结合起来,进行传输开发教师电子备课平台,帮助教师快速制作具有特色的艺术教育的电子课件等。”

5.应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管理是实施高校音乐教育并使其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针对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要更好地发挥高校音乐教育功能,应该建立音乐教育教学评价标准和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三、结论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高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充满理性的、复杂的过程,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以及更多有识之士和优秀人才不断参与研究、实践的系统工程。本文仅就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模式问题进行了粗浅的、不成熟的探析。在此过程中,我们体会到,首先,教育管理者要不断更新观念,以适应艺术教育发展的要求。其次,对旧的教育管理模式不能全盘否定,要吸取其中合理、科学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发展,以达到适应艺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力,宋尽贤.学校艺术教育史.海南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