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逻辑思维的训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1:55

孩子逻辑思维的训练篇1

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我修过一门逻辑思维训练方面的课。最开始我以为这是本科以上才修的,后来在参观美国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时候才发现,美国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要接受逻辑方面的训练了。

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那些从小就开始接触思维训练的孩子,语言理解能力丰富、创造力强、智商更高,更重要的是,这些受过逻辑训练的孩子,将来接受高等教育时更容易获得良好成绩,在职场上也更容易成功。

既然这么重要,就让我们也赶紧偷师一下吧。

在美国,幼儿园是5岁开始上的,相当于中国的学前班(美国的早教叫做pre-school,幼儿园叫kindergarten)。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通常是在5岁左右开始萌芽,所以美国的大人也从这个时候就开始对孩子进行逻辑能力训练。

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训练要点1:事无巨细,都要强调因果

“明辨因果关系”是逻辑思维的基础能力之一。比如,去公园的时候,我会告诉苏宝,因为今天天气很热,所以你现在口渴了;因为你口渴了,所以你需要喝水。苏宝还小,并不一定能完整理解这里面的因果联系,但家长只要在表达过程中注重逻辑,尽量把自己变成思维更清晰的人,就一定会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下图是一个“因果关系”讨论板,左边是“因”(因为宝宝脏了)、右边是“果”(所以妈妈给她洗了个澡),条理很清晰。大家在家时,也可以试试用这种方式,教孩子将自己的思路画出来。

训练要点2:通过提问,帮助打开思路

绘本也是训练思维一个很好的载体,故事里藏了很多基础的逻辑知识。读绘本的时候,可以多向孩子提问,强化他对故事中逻辑联系的理解。

举个例子,《好饿的毛毛虫》的作者艾瑞・卡尔有一本绘本叫做《爸爸,请为我摘月亮》,里面讲爸爸为女儿摘到了月亮,可是月亮太大,拿不进屋去。这时候你就可以问问孩子:月亮进不去屋里的原因是什么呢?大一些的宝宝,还可以鼓励他用思辨的语言来描述这个故事。等孩子有了一定逻辑思辨能力基础,还可以教他们辨认逻辑谬误。

训练要点3:事实不是观点,观点不是事实

教孩子思辨能力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是问孩子、帮孩子认清:那是一个事实,还是只是观点?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呢?

事实:太阳是热的、巧克力是甜的、a是字母表的首个字母、蜘蛛有8条腿;

观点:我喜欢晒太阳、巧克力很好吃、我不喜欢背字母表、蜘蛛很可怕。

美国老师喜欢用一些这类的展示板,随时训练孩子们辨认事实与观点的区别,还会请孩子们来做报告,和小伙伴们分享他们怎么区别事实和观点,或者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咱们在家也可以照做。

孩子逻辑思维的训练篇2

做十道题,不如讲一道题。孩子做完家庭作业后,家长不妨鼓励孩子开口讲解一下数学作业中的难题。培养质疑的习惯。有时,可以故意制造一些错误让孩子去发现、评价、思考。通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会在思维上逐步形成独立见解,养成一种质疑的习惯。举一反三,学会变通。在数学的训练中,要给孩子举一反三训练。一道题看似理解,但孩子的思维可能比较直线。建立错题本,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做一个错题本,像写日记一样,记录下自己的错题和感想。成为孩子探讨的伙伴,而非孩子的领导者。作为家长,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生命中影响力最重要的老师,要多表扬、多鼓励,与孩子成为问题探讨的伙伴,而不是孩子的教导者和管理者。图形推理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最好的工具。多训练一些图形推理题,对其逻辑思维很有帮助。

(来源:文章屋网http://www.wzu.com)

孩子逻辑思维的训练篇3

一、阅读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训练

《课标》中说:“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里的思维应该指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教学对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作用机制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写人状物的课文教学是以形象思维带动逻辑思维,而记事说理的课文教学更多的是直接叩击逻辑思维之门。但是,所有的阅读教学都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因此阅读教学训练逻辑思维的方式是丰富多样的。

记叙描写类的文本教学中,在充分感受事物的形象之后,对景物特征的分析,对文章中心的概括,对关键信息的筛选,对人物性格命运的探究,都需要学生进行比较、判断、分析、综合、推理等一系列复杂的逻辑思维活动。如《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在感受了别里科夫外在的形象特征之后,便由表及里地分析他的性格与命运。要求学生对主人公的身上的套子进行求同存异式的归类,对他不可一世与成天战战兢兢的矛盾进行辩证分析,对他的真正死因进行探究,甚至还可以就课后练习“如果他结婚了,能否走出套子”进行推理。学生的逻辑思维会因此向纵深处长足发展。

在说明议论类的文本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扎实的提高。说明对象的概念、分类、特征与用途,都与逻辑思维密切关联。如《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对建筑物及斗拱、举折、建筑的“文法”和“词汇”等相关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确定,是这篇课文教学的起点,其他的归纳、判断与推理等逻辑思维活动也都是严格建立在它们基础之上的。议论文的中心论点的提炼,论点与论据的对应关系的梳理,论证方式的判定,已经直接指向逻辑思维的核心。如《师说》对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都有论述,其中心观点是什么呢?教学中要求学生从对文中圣人与愚人、父母对自己与对孩子、士大夫与百工、古人与今人等论据材料的比较分析中,发挥逻辑思维的聚合性,提炼出“人要从师”这一中心。学生感受到议论文的强大说服力,逻辑思维能力自然也会水涨船高。

二、作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训练

一般认为,作文就是写作,它是客观事物通过作者的主观意识在恰当的文字形式中的正确反映。这里的主观意识也就是作者的思维,而“正确”当然指的是作者的思维具有逻辑性。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难就难在它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反映,所以它对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1.审题立意中的逻辑思维训练

审题立意是高中作文教学的首要阶段。它能训练学生思维的多方面的品质,如概括性、发散性、聚合性、逆向性、创新性等。材料作文的立意一般有两个最基本的要求:正确、不脱离材料。“正确”考察的是学生思维是否符合事理(逻辑),“不脱离材料”则要求立意是对材料进行逻辑分析、合理推导的结果。如2016年新课标一卷的作文立意,其实考察的就是100、98、55、61四个分数与对应的吻印、掌印之间的逻辑关系。类似很多思辨性的作文题都是逻辑思维训练的好材料。

2.选材布局中的逻辑思维训练

朱光潜说过,在作文运思时,最重要而且最艰苦的工作是对材料加以选择与安排,给它们一个完整有生命的形式。选材训练学生甄别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大体上以是否符合主旨为判断条件,对头脑中林林总总的材料进行筛选,是则取,否则舍。同时,考虑典型性,同类材料再精选,力求覆盖完整。而布局更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如同排兵布阵,井然有序。在记叙文中遵循一定的顺序,彼此呼应,不颠三倒四。在议论文中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一般模式训练;同时还决定采用何种方式联合,是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还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既要有让步辩证的思路,又不能前后矛盾。人教版必修4的“表达交流”中四个专项主题“横向”“纵向”“反驳”“辩证”,都有以布局来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意图。

3.语言锤炼中的逻辑思维训练

孩子逻辑思维的训练篇4

也许家长还要问:“孩子从小学开始已经学了五年数学了,为什么到了初中才开始‘入门’呢?”这主要因为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很大的不同。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最大的不同就是――考查的内容和要求不同。我们都知道,小学数学学的多是一些最基础的概念、最基本的运算,大约到了五年级,才出现了比较复杂的应用题,此时小学数学逐渐向考查孩子们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过渡。而初中的数学却以考查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为主,当然还增加了空间想象能力等。所以,大多数孩子升入初中之后,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初中的数学太难了!

我曾带过这样一个孩子:学生学习很认真,在小学时她的成绩特别突出。到了五年级,语文、英语等文科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数学成绩却突然下滑。虽然她很努力,成绩还是没有太大的提高,为此学生和家长感觉很苦恼。

上初中以后,我问她:“你觉得初中的数学与小学的数学有什么不一样吗?”“没什么不一样呀,就是初中的数学要难多了,有时老师讲课我听懂了,但一到自己做题时,我还是不会做。”这时,我就明白这个孩子的数学为什么会学得这样吃力了,主要是不明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不同,学生还是用小学的思考形式和方法去学习初中数学。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学好数学是很难的。其实,在孩子升入六年级的那一刻起,家长和老师就要鼓励孩子扔掉“小学思维”和“小学的学习方法”,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去对待新一阶段的学习。

看下面的例子:在小学时,当学习“用简便方法计算公式”时,方法无非就是那几种,老师也会带着学生多次练习。在这种重复的练习中,孩子很容易就会明白这种题目的解题方法。但到了六、七年级,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也许一节课孩子仅仅就学了一个概念: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度。但当孩子看到对应的练习题目时还会不知所措,如:“已知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不小于60度,问这个多边形至少会有多少条边?”这是七年级数学的一道题目,这道题目的考查点只有一个,就是“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度”,但它考查更多的是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初中数学的这些特点,可以说,初中数学是一个“换脑”的学科,它能把孩子的“小学生思维”转变成“成人思维”。具体来讲,初中数学的“换脑”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孩子逻辑思维的训练篇5

一、模仿法

由于孩子年龄小,独立组织语言有一定的困难,往往说得前言不搭后语,有时想好了,却又说不上来了,所以我们可以先让孩子进行模仿练习。例如在教学“看图列式”这一内容时,要求看图说三句话,其实就是以后应用题中出现的条件和问题,所以完整和规范的用语相当重要。先请孩子仔细听老师是怎样说的,然后进行模仿,效果很好。因为孩子在刚开始的时候只是模仿练习,教师的语言是启发学生想象、促进语言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力求用正确、清晰、生动的语言来讲述数学概念、计算方法等,通过模仿,进行内化,逐渐成为他们自己的语言。

二、填空法

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差,在培养学生规范、有条理地说话时,可设计填空式练习,以减缓学生语言表述的难度,培养学生注意叙述的前因后果、上连下贯,把数学现象、思维过程描述得完整、严密、合乎逻辑。如教学9+2时,结合教具操作出示这样的填空题,9和(1)凑成10,把2分成(1)和(1),先算(1)+(9)=10,再算(10)+(1)=(11),所以9+2=(11)。这样学生就能轻松地将操作过程有序地叙述出来,并展示了9+2的思维过程。通过这一训练,在教学8加几、7加几时学生就能按照9加几的方法进行计算,并把过程清楚地表达出来。

三、说图意法

低年级的孩子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可引导他们看图说图意再理解。教师可设计几个相关的问题进行引导。如“

”,这幅图可这样设问:左边有几个圆?右边有几个圆?要求什么?让学生把三句话串在一起说,形成一段完整的话,就能明确说出这幅图要表达的数学问题,也是一道完整的应用题,为后续的文字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四、造句法

教师给出表述数学问题的模式,提供一些启示性的关联词语、纽带词语,让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表述数学问题的模式进行语言训练,是我在低年级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如,让学生叙述操作过程时,可用“先摆……再摆……然后……”的句式来说;看问题想算理时,可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首先……然后……最后……”的格式来说明;看完情境图可以这样说“这幅图告诉我们这样的数学信息……”;学习应用题时,强调学生叙述思路,可按照“已知……和……,可以求出……”或“要求……必须先求出……”的句式去叙述。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的语言更具有条理性、逻辑性,长期这样训练能使学生的语言更加规范、有条理。

五、变换法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数学语言基础后,可引导学生变换方式,多角度、多侧面地描述数学现象,进行一题(图、式)多“说”,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算理、公式的理解,灵活应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180里面有1个百和8个十”,这句话可让学生变换为“180里面有8个十和1个百”、“180里面有18个十”等形式。这样的训练方式久而久之,学生就学会用自己的话理解数学概念、数学知识。

六、编题法

如我让学生用“30÷5=6”编应用题,学生编得语句啰嗦,很像语文课中描写的句子一样。这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提炼:“有30个苹果,平均放在5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边说边板书)这样既肯定了学生回答中正确的部分,又指出了不够简洁的不足,给学生以正确的评价与引导,接下来同学们的编题语言简洁了很多。如此一来,不仅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帮助学生使抽象变得具体化、形象化,而且通过编题活动加深了他对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真可谓一举三得。

孩子逻辑思维的训练篇6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思维训练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学科的基本教学任务。阅读教学中如果没有思考,无异于浪费时间和精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为思维的反映过程总是伴随着一定形式的语言活动进行的,因此语文是思维的工具,所以以研究语言文字的语文教学,自然就承担了启迪智慧,发展思维的重要任务了,语文教学中可处处训练思维,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思维训练的契机,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思考文章脉络,训练逻辑性思维

文章的思路是作者思维逻辑性条理性的表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通过文本与作者进行交流,所以可引导学生或从课题入手、或从层次结构入手,或从中心事件入手,把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与学生的思维之路联系起来,可让学生按文章的思路去阅读,循作者的思路去思维,如此不仅可有助于真正理解课文,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掌握一些思维方法,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板书课题时就可突出“新装”一词,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概述故事内容,再读课文,揣摩故事发生的前提是什么,关键是什么,进而梳理出故事情节脉络: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君臣看新装―>游行穿新装―>小孩揭新装,再次通过小组讨论阅读就可理清故事能得以顺利进行的理由,皇帝爱新装,每天每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是故事的前提,骗子声称他们织的布料“任何不称职的或是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是得以成立的关键,皇帝大臣随员有极强的而愚蠢的虚荣心,甚至本能地怀疑起自己而不敢实说亲眼所见的现实,这是故事得以进一步发展的保障,在阅读过程中梳理文章脉络,即可理解作者的逻辑思维及写作意图,同时学生的逻辑思维也能得到相应的训练。

二、点面结合思考,训练全面性思维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是训练学生全面性思维的好材料,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积极开展全面性思维训练。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在指导本文阅读过程中可结合文末一句“花儿这样红,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人工培育的成果”来设疑给学生,学生就可以以此为纲来阅读课文,归纳总结出作者原是如此多方面来解说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内部原因:物质基础(有无色素);物理原理:光波反射;生理需要:保护作用;进化观点(发展过程);外部原因:自然选择(昆虫作用)、人工选择。学生在理解作者如此全面性地分析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过程中,也是对自身思维的广阔性的一个启发,必然会影响他们在经后所分析问题时也会有意识地尽可能地全面地分析问题。

三、把握问题实质,训练深刻性思维

思维深刻性的人善于通过问题的现象而深入其本质,揭示现象产生的原因和结果,预见事物发展的过程,而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上。例如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从狗流唾液的现象中发现高级神经活动规律,阅读教学也可抓住语言文字分析事物事理的本质,学习深刻地分析问题,如在《幽径悲剧》一文的阅读教学中,可设置如下一些疑问来进行训练:①作者先如何写幽径?②如何写幽径藤萝之美?③作者在写到十年后的“茫茫燕园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学生通过阅读或深或浅地会体验藤萝无论作为客观存在的还是主观臆会中,在作者心目中都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再引导学生释义作者为何把最终难以幸免后的藤萝描绘面一幅吊死鬼的形象,并作了深深地自责,通过学生前后对照阅读就可明了,作者在此实则是愤慨到了极点的反诘,是在严厉谴责那些无情无义的毁灭美的愚氓,是在呼唤社会群体要爱美、护美。我想通过如此的阅读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现象,而且透过这些语言文字由现象到本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孩子逻辑思维的训练篇7

为什么会出现合法性危机?这要从“减负”的改革逻辑谈起。“减负”的主要对象是在校学生,所以人的发展逻辑与教育发展规律必然成为“减负”工作的逻辑,此外又与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相互作用,与国家、学校、家长、学生、培训机构等多方关联,因此在“减负”推进中出现了多重逻辑。在多重逻辑并举的情况下,如果主逻辑没有引领*,而将改革阵地交由辅助逻辑主导的话,就会恶化改革环境,并引发合法性危机。

要想破解合法性危机,“减负”工作必须坚持主导逻辑,需要逐步构建起改革推进的合法性逻辑。但审视合法性逻辑时,我们发现“减的到底是什么?为何必须减负?”等重要问题因缺乏深入而客观的分析而依然模棱两可,而这种模棱两可又给了家长、教师等无限遐想,并进而引发许多与“减负”初衷相背离的观点。

所以,破解危机需要厘清根本性问题。“减负”减的到底是什么?“减负”不是单纯的数学加减法,其本身具有教育、心理、文化三重含义。从教育意义上讲,“减负”不是单纯的在校学习量的减少,不是学生学习需求的遏制,更不是学校推卸教育责任,将学生的学习需求转移到校外辅导班。“减负”减的是对学生发展而言过重的课业负担,减的是不合理的课业负担,减的是枯燥乏味反复训练,减的是过量的作业负担、频繁的考试负担;从心理意义上讲,减的是因超纲学习和超前抢跑而给学生带来的愈来愈重的心理负担,因竞争带给教师、家长的恐慌情绪和焦虑心理;从文化意义上讲,减的是功利性意图对教育环境的压制,减的是竞争意识对教育氛围的戕害,减的是毕其功于一役思维在基础教育领域的蔓延。

为何必须要推进“减负”?笔者认为,还有两个关键动因,这两个动因与“减负”工作的一明一暗两条主线密切关联。

明线呈现在“减负”的整体制度安排和教育发展规划的布局中,是在国家宏观框架下,学校教育一种应对发展的“制度变迁”,是学校教育制度按照国家要求,即“减负”的主逻辑,进行的边际调整,比如通过“减负”纠正和扭转被片面的应试教育束缚的教育目的等。这种边际调整既是根据国家要求、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学校教育对新时期教育形象的重新塑造,也是学校教育通过国家政策对偏离教育和人的发展规律行为的纠偏。

暗线则呈现在对人的完整性的关注上,人的完整发展需要宽松的时空、丰富的资源和个性化支持,而“减负”恰恰是为了还给孩子全面发展的空间。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所树之人要想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首先必须是一个完整发展的人,对于孩子而言,完整发展是其个性、群性和类性的共同发展。所以“减负”的价值在于从人的整体发展谈起,减的是片面发展、过分功利化发展的负担,回归整体发展之路,实现孩子自然、精神和文化的协同发展,成为大写的人。

孩子逻辑思维的训练篇8

人的活动离不开思维,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人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因此,要学好数学,了解数学知识的奥秘,发现数学规律,自觉培养应用数学思维能力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下面我谈一下自己对数学思维能力的理解和训练措施:

1.对数学思维能力的理解

数学思维能力,是人们在从事数学教学和解决问题活动时所必需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它具有一定的特征,涉及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灵活性等。数学教学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关系十分密切,数学教学实际上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数学思维活动,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其过程就是培养训练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包括: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判断选择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等。

1.1概括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通过思考发现各类数据间的联系规律,并有逻辑性的推导整理出来,让其他人明白清楚。从众多表面的条件、数据中发现、抓住本质的东西提炼出来的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

1.2推理能力:数学运算、证明都离不开推导,逻辑推理在数学中的应用非常普遍。直接推理是数学思维能力更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间接推理是要弄清相互条件之间的联系,进行严密的有次序的推理,要步步有据,在熟练的基础上形成,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的结合使用,才能更好的培养孩子们的推理素质和能力。

1.3判断选择能力:是数学创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该能力的学生在判断选择时很少受表面因素的干扰,其判断迅速,准确率高,对做出的判断有清晰的认识,逻辑层次也清楚。其判断过程是思维能力在思考过程的自我反馈能力的表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信息的获取,这是培养选择判断能力的关键。另外个人的价值取向对判断正确与错误也有很大影响。

1.4探索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最高体现,是在思维能力、概括能力、选择判断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实践应用中发现、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数学探索能力,是数学思维活动中最高境界上的创造性活动,其探索解题途径,寻找解题规律,提出解题设想并进行相互推导、转换,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能力。

1.5应用能力: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获得的获得的各种能力,在应用中是可以相互转化和促进的。比如教学中学生常用的数学转化方法:消元法,配方法,换元法等,转化是可能的,也是必须的,要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进行有意识的培养训练。学生掌握这一方法,就会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未知为已知,就会解决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数学基本问题。教会学生理解相关概念、性质、定理、公式不是最重要,引导学生参与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搞清其中的因果关系,领悟其中的道理,在具体的实践和应用中体验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好处。

2.对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措施

2.1激发学习兴趣,诱发积极思维。利用学生好奇心,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索的心里倾向,是创新思维的内部动力。利用这种好奇心转化成学生的求知欲,便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2.2精心设计,点燃思维的火花。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有明确的方向,在思维活动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逐步训练孩子主动思维能力。

孩子逻辑思维的训练篇9

【关键词】教学法;逻辑思维;培养;激发;记忆

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数学素质,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和其他学科相比,数学具有更严谨的知识结构,需要逻辑与想象思维,需要反复操练与复习巩固。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师缺乏有效方法,则会导致教学枯燥乏味,使学生形成厌倦情绪,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结合学生学习特点,选取有效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体验,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快乐学习。而竞争教学法正好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习得有活力的数学知识,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应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和对完美世界的追求.它的基本要素: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构造,一般性和个别性.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很多中学生谈到数学就望而生畏,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作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原因有两点:一是部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差导致;二是学习中缺乏对已学知识的整理、归纳,不能在大脑中形成牢固的记忆信号所致.而且后者占得比率较高,可见,记忆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让学生掌握有效的数学记忆方法尤为重要.

重要性一:数学记忆及其特征。

数学记忆是指数学对象作用人的感观,使人脑形成一种特殊的信息印迹,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人的语言、情感、行动得以重现的记忆.数学记忆与一般记忆有所区别,它更侧重于逻辑性、解题思路、定理、公式等.数学记忆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一环,尤其是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数学记忆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学记忆的主要特点为:①操作性记忆.不需记忆具体数据,只需记忆解题思路、推理程序.②结构性记忆.将相似题型归纳、总结成一种结构进行记忆的基本方法.③系统性记忆.建立严密的逻辑体系,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灵活运用,融会贯通.

数学记忆的常用方法.

就是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的方法.数学知识千变万化,题目灵活多样,光靠死记硬背只能形成短时记忆,时间一久就容易遗忘.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将公式、定理、概念等数学知识充分理解后再进行记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效果.例如: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学习,概念长且难理解,可以借助图形对概念解释,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如:同位角的理解,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到八个角,每四个一组,每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两角即为同位角,这样不用刻意记忆就可将问题化难为简,轻松解决.

重要性二:巧用竞赛教学法,帮助学生有效复习训练。

在复习单元或章节知识时,教师可运用竞赛形式进行复习学习。如学习完《锐角函数》这一章知识后,教师可通过非常6+1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小组竞赛式复习。在这一学习中,学习活动的主持者、参赛者的都是学生,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其次,对于一些数学竞赛题目,通常是教师分析与讲解,然后中等以下的同学可以比葫芦画瓢,把握即可。而对于成绩好的同学,则比比哪组会讲的多,则予以相应评分,然后确定小组名次。另外对试卷评奖,教师可先分析与讲解,而后学生相互讨论与学习。若学生有独特的、创新的解题方法,可向全班加以展示,接着数学教师抽选一些题目,要求全班进行测评,当学生做完题目之后,可小组推磨评卷。此外,在基础训练中,教师应先让学生牢固把握课本知识点,然后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要求学生完成基础训练中的每一练习。

同时,教师还可运用如下方法来检查小组竞赛学习情况:为避免小组相互作弊,不可对改,应运用推磨式检查;而为快速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可让每组前四名对另一组的后四名加以检查,可利用后四名同学的成绩来定小组名次;数学教师可布置简单考试题,如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展开小测验,小组推磨改卷与评卷。而后以小组平均分确定名次;

重要性三:让学生学会画图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严密的推理和论证的过程,正确地理解题意,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寻找已知条件,分析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有关知识的再现,解题判断的形成,直至解答过程的表述等,处处离不开数学语言。

由于一年级孩子年龄的局限,他们对符号、运算性质的推理可能会发生一些困难,如果适时的。让孩子们自己在纸上涂一涂、画一画,可以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实际上也就是画图解决问题的雏形了。在教学中我不仅让学生看懂图意,正确地列出算式。还鼓励孩子们自己也动手画一画。并告诉他们以后遇到解决问题时。都可以自己动手画画示意图。

重要性四: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数学教材中许多概念的形成,公式、定理等的发现过程往往没有详细完整给出,只是完美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深研教材、精心设计、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教学中让启发式教学进入数学教学活动,具体地说,可利用概念、公式、定理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创造性;利用知识应用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连续性和广阔性;利用典型例、练习题的多解和延伸变化,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利用学习中经验的积累和存在问题的矫正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方向性和批判性。加强思想方法的教学,教会学生猜想,培养创新能力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忽视实验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觉得数学枯燥、乏味、难学。教师要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进行猜想;通过对特例分析,归纳出一般(共性)的规律,作出猜想;通过比较、概括,得到猜想;通过从宏观作出估算,先有猜想,再有严密数学证明。这样“既教猜想,又教证明”,激励学生猜想欲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也是生动、活泼,充满激情,并富有哲理的一门学。

总之,教师要巧用竞赛教学法,学习新知识与数学难题。巧用竞赛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探究。巧用竞赛教学法,帮助学生有效复习训练。这样一定能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孩子逻辑思维的训练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一、前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九年义务的小学数学课程中,以促进学生快速、持续和全面发展作为基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求遵循知识学习规律,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新时期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特点和要求,立足实际,将学校情况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机地联系起来,充分对其应用和进行解释,让学生对小学数学教育与学习进行重新审视和理解。同时,在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情感和思维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其中,对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制定科学高效的策略和措施,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大力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方式

2.1分类法和比较法。分类法是加工整理的一种基本方法,比较是对研究的对象和现象之间进行对比,确定其的相同点或者不同点。比较是人们开展思维能力和发挥想象力的基础。分类法和比较法贯穿在小学的数学教学难之中。

2.2演绎法与归纳法。这两种都是小学数学常用的推理方法。对于推理法而言,其主要是由个别、特殊的数学知识向普通的规律逐渐类推和延展,实践中可以看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其概念、性质以及定律等,均是通过推理归纳将其概括出来。

2.3抽象与概括法。抽象就是从许多客观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思维方法,概括就是把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综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2.4综合法与分析法。综合法就是将两个或者多个对象综合起来对其进行研究,从整体上对事物的本质加以认识和了解。分析法是指将研究对象分成多个部分进行研究,进而获取对象本质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三、培养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人们的思维意识具有多种多样性和广泛性,对事物的好奇欲望、想象能力等都有很大的改观。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思维意识,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而且与小学培养思维能力和数学的教学特点相结合。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的基础,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如果缺少逻辑思维方面的训练和培养,将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不利。基于此,在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有计划性、针对性和有目的的对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予以培养,这是当前小学教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从当前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其知识变得更加的丰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通过具体演示与操作,小学生很容易理解与掌握,这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小学生自身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实践中,虽然其并不能作为一项教学目标和任务,但是在讲解学习方法时,教师若能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则可在培养学生穿线思维能力方面见到很大的效果。

四、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措施

4.1联系合理的教学方法,设计科学的数学课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若想有效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教师必须要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下功夫,尤其要注意对每节课堂、每一个数学问题都要精心设计,因地制宜,关注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让数学课变得更加的生动、形象和有趣。作为教师,应用旧知识来培养孩子们对新知识的认知,进而获取发展和成功,对事物的探究乐趣。

4.2立足实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加强对解题技巧和方法的教授,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小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引导小学生对知识内容展开想象与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指导和帮助学生探究解题技巧。在此过程中,作为数学教师应当对小学生解题模式进行耐心的讲解,由于解题模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数学本质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因此教师不能只是依靠局限的解题方式或者逻辑思维应用在教学中,而是在保证正常思路的情况下,积极探析新的解题技巧。

4.3把握数学练习题设计之难度。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其原本是基础教学的内容,习题练习可以有效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从而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大小来适当提出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让他们充分发挥其思维,以得出正确的答案,从而加强对数学知识学习的成就感,使他们乐意去学习数学,乐意去思考数学中的难题。

4.4要重视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都是通过问题引发出来的,数学知识就是一种复杂的逻辑思维过程,数学课堂就是在老师的提问下,学生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作答的一个过程。如果想把这门课程教好,则教师应当积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