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如何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十篇如何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十篇

如何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2:38

如何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篇1

关键词: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家庭教育

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努力探索的重要问题。目前较普遍的认知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采取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找准新的切入点,造就优秀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等一系列措施,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诚然,这些客观条件的确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但是,如何进行教育,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点精之笔。如果能够充份利用“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的方法,就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它即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与他人之间要互相理解,信任,并且要学会换位思考,这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互相宽容、理解,多去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

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而这许多问题中,许多是由于负面情绪没有得于及时疏通导所产生的。特别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及工作问题,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沟通问题等不断出现在主流媒体上,这不仅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溃乏,更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缺失。

现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的重要作用,如医院开展的“医患换位体验”,学校开展的“当一天学生”活动,企业中领导人的换位思考活动等等都是应用“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典范。那么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把握被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来进行“换位思考”呢?

下面我就“换位思考”的在家庭教育方面即父母与子女间的有效应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亲子关系是当代中国父母最看重的问题,由于国家提倡“只生一个”的政策,中国的80后,90后,00后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往往重视给子女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而忽视了与子女进行思想上的沟通,等到问题出现时,由于思想上已然存在的隔阂,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顺利进行。这就要求父母要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平等对待,尊重孩子,学会“换位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纵观古今,成功的家庭教育都有一条共同的经验,那就是家长应尽可能的与孩子平等的交流。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是科学的家庭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要做到平等交流、有效沟通,我感觉换位思考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十分有效。在这里“换位思考”通俗地说,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会使家长在解决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时,思路客观,方法得当,不出或少出偏差,使孩子少受冤枉,少受委屈,进面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无障碍交流。

家长应如何做到换位思考,怎样才能让家庭教育更有成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1)全面认识,了解孩子

沟通是“换位思考”的准备,是父母与子女和谐相处、相互信任的纽带,是全面认识孩子的开始。作为父母,不能总是高高在上,以“绝对权威”的姿态维护家长的尊严。要尽可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同孩子交朋友、谈心。谈心是与孩子最直接的沟通方式,父母在同孩子一起游戏、看电视、吃饭的时候,可以问一问班级里、学校里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同学间的关系有什么变化,同学家里发生了什么事,班里谁学习进步快,哪个同学有了什么突出表现等,更重要的还要聊聊孩子最感兴趣的话题。谈话聊天时,家长还要善于聆听孩子的叙述,了解孩子的观点。当您觉得孩子的观点、做法是正确的时候,要加以表扬,鼓励孩子大胆地做下去。反之,对于孩子认识上的误区,要加以分析,引导、帮助他认识清楚。不要把观点强加给孩子,更不要训斥、打骂孩子。

为了更全面地认识孩子,除了同孩子谈心交流外

还要经常接触孩子的同学、家长,从侧面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

(2)平等对待、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是家长换位思考、处理亲子关系的核心。父母与孩子平等相待,可以使孩子学到以温和的态度对待他人,加速孩子心理上的成长。当父母以平等、尊重的姿态与孩子交流时,为孩子创造了一个广阔的了解成人、了解社会的窗口。交流中,孩子也会向父母探究成人的内心世界,如家庭的经济状况、生活状态、父母的工作情况、志向等。这使孩子能够增长知识和经验,增加对父母、社会的了解和认识。在处理孩子的“错误”时,要耐心地、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所在,使孩子心服口服。若发现自己的不当之处,要及时向孩子道歉,这样,孩子会从内心感激、信任父母。

尊重孩子还表现在父母对孩子的“小毛病”、“小错误”的宽容对待。不要急于求成,要给孩子一个“修正”的时间。有些家长为了鼓励孩子实现目标,往往协议奖励办法,对于这个问题,请家长一定要注意“信守承诺”。有些家长对此不以为然,这是家庭教育中的大忌。对孩子失信,意味着父母在心理上对孩子的“不平等歧视”,会拉大父母与孩子间的距离,甚至会丧失孩子对父母的信任,让他们不再把父母当成朋友,慢慢对父母“关闭”自己的心灵之门。

(3)不断学习,提高本领

学习是提高家长换位思考能力的主要手段。作为家长,不能只关心孩子的学习,也应该多学习一些孩子成长的知识,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一个家长只有学习三种知识,才能拿到社会意义上的“父母执照”:第一,一个想成为孩子朋友的家长,必须具有正确的人才观念。第二,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了解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特点。这一点至关重要,有一些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学习,不关心或不能察觉孩子的心理变化,认为孩子不懂事,招人嫌,使孩子觉得父母不关心自己,与父母没有共同语言,不得不保持沉默,独自承受内心的不安、委屈和痛苦。第三、学习一些同孩子沟通交流的方法和技巧。所谓学习,方式是多样的,可以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报刊,参加一些父母讲堂、家长培训、亲子课堂等活动,也可以就一个具体的问题咨询专家,或同其他家长交流经验等。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自己的孩子,你就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孩子也就能理解你的付出。播种一个方法,收获一片希望。通过换位思考,能够营造出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会使孩子更加信任父母,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单晓军.浅议教育管理中的换位思考[j].教育长廊.下半月版,2009,(7):66.

[2]杨北生.浅谈“换位思考”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南方论刊.2003,(6):26.

[3]唐鹏.思想品质修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j],2000,(7):125—127.

[4]曾筱玲.“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思想教育方法的探讨[j].医学文选.2006,7:839—841

如何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篇2

关键词:赏识换位反思创新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孩子、爱教育。你爱孩子,孩子也会爱你;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同样会爱你。教师爱孩子,最重要的表现就是相信他们,每个孩子都有不一样的巨大潜能,只有独具慧眼,发现孩子身上的潜能,鼓励他们不断自主探索,才能使他们淋漓尽致地发挥才华。

一、赏识――在爱中漫步

世上没有失败的孩子,只有教育孩子失败的老师和家长。每个孩子都有长处,关键在于大人们善不善于发现和放大孩子身上的优点。学会赏识,寻找孩子的闪光点,他们的个性才能得以张扬。

思辰小朋友在集体活动中总会默默无语,是不爱参与,还是性格问题?我仔细留意起来。游戏时,思辰会和两三位女孩子一起玩过家家,但一发现老师在观察时,便露出不好意思的神情跑开。原来她是对老师有陌生感,于是我注意主动接近、交流。一次,喜欢什么动物的问题引起了全班孩子的举手,这时的思辰好像也被感染了,手举了一下又放下,内心的矛盾浮在脸上。我走到她旁边,热情地说:“请思辰来告诉大家好吗?”思辰红着脸站了起来,轻轻地说出了想法。我及时表扬了她:“说得真好,再声音大一点告诉我们好吗?”思辰终于鼓起勇气又说了一遍,思辰真的进步了。

爱在赏识中漫步,让孩子感受到成人的认可,就会找到自信,取得进步。但是“赏识孩子,肯定优点”若只是表面上的赞扬,就有可能事与愿违。因此在实施赏识教育中也有个分寸问题,做到不但要欣赏孩子,而且要正确客观地认识孩子,了解孩子的身心需要,分析孩子的心理状态。

二、换位――在爱中成长

做一名有心的教师,和孩子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内心,把他们的心理揣摩透;把自己所感受到的一切美好的东西“传染”给孩子;养成换位思考的良好习惯,站在家长和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

冠杰是新来的插班生,他妈妈告诉我们,这孩子不爱说话,胆子很小,希望老师能多帮助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冠杰在数学方面能力比较弱。今天的区域游戏他选择了益智区的趣味插花,根据花瓶上的数学,如数字7,可以选择2片花瓣和5片花瓣的两朵花插入瓶中。冠杰首先选一个数字6的花瓶,他随意地拿了一朵4片花瓣的花放入花瓶,接着他向我投来求助的目光。简单的游戏,已经难倒了他。看着他紧张的样子,我应该如何和他说呢?于是我以孩子的角度思考:如果我是冠杰,希望老师怎样帮助、引导自己呢?我伸出4根手指,说:“你自己再想一想,老师这边有4根手指,数数看还需要几根,变成6呢?”这时,冠杰的嘴角边露出了浅浅的笑容,我想他会了。不一会儿,他拿起花瓶,大声地说:“老师,看我对了吗?”我对他跷了跷大姆指“非常不错!”他的笑容更充满自信了。

爱在换位中成长,只有学会换位思考,走进孩子的内心,懂得情感的需求,真正走入他们的世界,才能保护稚嫩的心灵,才能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因此,要从孩子的利益出发,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三、反思――在爱中收获

教师在与孩子的相处中要学会反思,对自我行为进行改造和重塑。通过叙事倾听自己的心声,感知在日常教学中的价值和趣味。走进真正意义上的“反思”,有效搭建和孩子沟通的桥梁,成为一个真正轻松快乐的老师。

失败,每一位孩子都会有,对于那些能力较差的孩子来说,失败犹如家常便饭。一次次的批评,一次次的指责,会使他们的心情越来越沮丧,失败亦会越来越多。在大班的科学操作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现象,一次的失败后,往往在多次的补过后还是失败。原因何在?于是我对此常常进行反思,在操作中是孩子心情紧张,忙中出错,是他们还没有完全掌握知识,还是对此毫无兴趣,多种可能的情况让我不停地进行反思。每当此时,不妨撇开失败,找一找成功的地方,学一学美国自然教学法中的评价方法,试一试对他们说:“太好了!除了不对的地方。”“太好了!只少数了两个。”“太好了!只错了九道题。”相信,一声“太好了”,会像春雷一声响,会给孩子一颗定心丸,会消除因失败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压力。然后给他们讲“除了不对的地方”,孩子就会听得进去,容易接受。尤其是那些能力相对差一些的孩子,更应该给他们以信任的目光。

爱在反思中收获,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常常联系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反思活动材料更新过程的惰性,或自己是否静心观察发现孩子学习的差异和规律?多问自己教育行为转变了什么?实施了哪些不同的策略?学会反思,善于反思,多面反思,从心灵呼唤自己教育的良知,增强做个好老师的责任。

四、创新――在爱中前进

“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陶先生最珍爱小孩,最懂得小孩内心深处的情感,每位幼儿都蕴藏极大的创造能力,因此要深刻了解孩子的生活,兴趣爱好,大力赞赏孩子的创造力。

美术活动《蔬菜印花》中,教师出示范例让孩子观察并绘画,这时小朋友会问:“这是怎么画出来的呀?”“为什么小花是花菜画的?”在一声声的疑问声中,让幼儿尝试用切开的和未切开的花菜进行压印比对,主动创造出小花。有的幼儿用花菜根敲出来,说是一颗小石头;有的印出来,说像一棵小树,有的说我在印出小花的上面,再画上点花瓣。“对呀!”“真的很漂亮,有没有不同的想法?”“这个是什么呢?很有趣!”一句句鼓励的话语中,激发他们动手动脑的兴趣,使美术活动不再那么枯燥,孩子们所表现的作品更富有个性。

如何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篇3

所谓“换位思考”,也就是心理学上的“共情”、“同情心”,即指一种能设身处地从别人的角度去体会并理解别人的感觉、需要与情绪的一种人格特质。在学生矛盾发生几个小时或矛盾双方充分冷静之后(最好是在学生矛盾发生的当天),班主任再把矛盾双方召集一起,心平气和、语重心长地开导学生,从而让矛盾双方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角度思考问题、认识问题,最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责人之言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真正认识到自己错误言行的实质和危害,从而主动认错,与对方“化干戈为玉帛”,完善自我,增进友谊。

记得有一天中午,我正在办公室休息,一名学生慌慌张张地跑来告诉我:“老师,快去,陈杰和李洋打起来了,我们怎么也劝不住。”我快速走进教室,只见两个孩子的座位一片狼藉,桌子歪在一旁,板凳倒在地上,书本撒落一地,两个孩子都涨红着脸,喘着气,陈杰还不停地流着眼泪。

见这架势,我压住将要冒出的火气,让他们俩坐在位子上冷静地思考一下今天这件事的前因后果,然后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再向我汇报。十分钟后,两个孩子耷拉着脑袋走进我的办公室,讲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事情是由一张图片引起的。下课了,陈杰拿出一张漂亮的图片来看,坐在后排的李洋见了很好奇,就伸手准备拿过去看一下。陈杰自己没看够,就不让,李洋使劲一拉,图片撕坏了,于是“战争”便爆发了。听了两个孩子的述说后,我问:“你们站在对方的角度想过了吗?”两个孩子点点头,我又问:“怎么想的呢?”李洋不以为然地说:“一张图片有什么嘛,同学要看,给他看一下不就行了吗?”陈杰气呼呼地说:“别人的东西,不给我看,我就不看。”我听了,笑了笑对他俩说:“你们还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在想。李洋,图片是你的,你自己没看够,别人要看,你愿意吗?”李洋摸摸脑袋不作声了。我又对陈杰说:“陈杰,图片漂亮,同学见了好奇,很想先睹为快,这种想法奇怪吗?”陈杰听了,摇了摇头。我又对他俩说:“老师先说到这儿,你们再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想,然后看看这件事怎么办?”

过了一会儿,两个孩子笑嘻嘻走进办公室了。陈杰对我说:“刘老师,我知道错了,一张图片,李洋想看,就给他先看。有什么大不了,何必还要和他争呢?”李洋也不好意思地说:“刘老师,是我不对,陈杰自己都没看够,当然不愿给我,我不该和他抢。放学了,我去街上买新的图片赔他。”陈杰连忙说:“不用不用,真的不用赔,买来我也不要的。”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我欣慰地笑了:“行了,去吧。”谁知他俩还说:“刘老师,今天我们俩打架,在班上影响很不好,我们愿意在班上做检讨。”我说:“检讨就不做了,谈谈感受就行了。”

第二天晨会上,两个孩子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且说:“开始,刘老师让我们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我们认为自己很对。后来想一想,别人的想法也没有错,原来是自己错了。希望以后同学之间再发生矛盾时,就站在对方的立场想一想,你会发现是自己错了。”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最后,我总结说:“刚才陈杰和李洋所说的,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就是‘换位思考’。其实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推己及人,理解体谅他人。愿我们大家都学会换位思考,时时处处推己及人,我们的文明之花,将开得更加艳丽芬芳。”

学生偶发矛盾的有效化解是校园安全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如果教师教育得法,将有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反之,则会引发后患。

我利用“换位思考”让两个孩子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问题,成功地让两个孩子化干戈为玉帛。我认为这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教育方式。目前,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大部分情况下,受别人的关心照顾,全家人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由此造成情感体验上比较自私。在与人交往时,常常强调“我的要求”、“我的感受”,而不会体会他人的要求和感受,由此经常为芝麻小事闹得不可开交。因此,教育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换位思考,由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他人感受,很有必要。让孩子们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要求和愿望,因此在与人交往时,不能只考虑自己,还要兼顾别人的愿望和要求。

如何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篇4

青春期的孩子其心理特点是怎样的呢?“青春期=心理断乳期”。作为父母,应该很高兴地迎接孩子青春期的到来,而不是紧张、焦虑、抱怨和恐惧。因为青春期是孩子身体发育的高峰期,是童年到成年之间的过渡,是幼稚走向成熟的桥梁,是一个人从依赖到独立的转折点。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1.有了独立意识,又有较强的依赖性。

2.有时出现莫名的忧郁、烦恼,又不愿和家长、教师倾诉。有些孩子开始记日记,但一般会藏起来。

3.喜欢交朋友,对异性感到好奇,渴望得到异性的欣赏。他们会尽力改变自己,完善自己,这时候是改正缺点的最好时期。

4.有时会出现逆反心理。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会表现出较强烈的叛逆,不听父母的话,什么事都要自己来,他们这样做,只是完成必须完成的任务:脱离对父母及重要亲人的依赖,走向独立的自己。

父母如何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呢?

1.有理可以申辩。要在家庭中发扬民主,鼓励孩子申辩。如果孩子长期压抑,想说的话不敢说,就容易出现抑郁情绪,导致心理障碍。再说,爱顶嘴的孩子往往很有见识、智谋,将来可能很有作为。

2.稳定情绪。家长带着情绪去教育孩子,肯定是不理智的,会导致孩子更加抗拒。所以,家长在急躁、心烦、不冷静的时候,不要教育孩子。

3.允许孩子犯错。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形成主见的关键时期,小错肯定难免,所以家长应该允许孩子犯一点错、吃点亏,不要过分束缚孩子。同时,如果家长自己做错了,也要敢于承认错误,给孩子做出表率。

4.换位思考。家长也是从青春叛逆期走过来的,只是没有现在的孩子表现得明显,所以面对孩子令人不解的行为时,不妨换位思考,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有了换位思考后就会理解孩子,能找出问题的症结,从而对症下药。

5.不要总是拿学习说事。孩子在学校学习了一天已经很累,本想回家清静清静,父母又问学习,孩子会很反感很烦,不如闲聊,说些孩子喜欢的话题,不仅能拉近彼此的距离,还能有效缓解孩子学习的压力。

6.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青春期的孩子非常爱面子,家长不能不分场合地批评他们,特别是不能当着同学、朋友的面批评他们。一个完全没有自尊心的孩子就像是“死了面”,破罐子破摔,任何教育都不起作用;一个有自尊心的孩子是积极向上的,教育是有用的。

7.家里的大事也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意见合理就采纳。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主人翁精神,特别是责任感,又顺应了孩子渴望独立的心理,为他旺盛的青春提供了“用武之地”。

8.即使是批评,也要让孩子感到父母的慈爱和关心。所以,有些话最好不要对孩子说:

(1)你为什么就不能够像……

(2)你怎么这样笨。

(3)少唆,闭嘴。

(4)求求你了。

(5)揍死你。

(6)你滚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如何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篇5

关键词:中小数学课程数学思想数学思考方法

经常听中学老师抱怨:“这些学生个个进来时数学成绩都是优,这么简单的数学知识都没掌握好?”小学老师也有一肚子委屈:“小学阶段还挺乖巧、学习还不错的孩子,怎么一到中学成绩就一落千丈呢?”学生家长也有类似想法:“我的孩子在小学数学考试成绩大多在八十分以上,怎么升初中后数学经常不及格,学习都没什么信心了!”确实,这就是因中小学数学课程目标不同、教学方法不同而存在的一些尖锐的矛盾。要使中小学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中小数学课程衔接尤为重要。下面我就以六年级数学课为例谈谈自己对中小衔接的想法。

一、渗透数学思想是中小数学课程衔接之“本”

唐代名臣魏征有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本清源”也就是“稳固根本,理清源头”在中小数学课程衔接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何谓“本”?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之“本”就是数学基础知识中隐藏的数学思想,如代换思想、变与不变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思维顺向,可以直接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解答复杂、疑难的数学问题尤为方便,是中学的主要解题方法。可因为小学阶段的一些数学问题较简单,孩子无法很深刻地体会方程法顺向思维的优越性,再加上孩子用多了逆向的算术法,顺手、熟悉,很多学生很少选用方程法。以我在教学《圆锥体积》的练习题“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积是28.26m■,高是2.5m。用这堆沙在10m宽的公路上铺2cm厚的路面,能铺多少米?”的教学片断为例:

第一环节:让学生尝试练习,全班48人中,26人应用逆向思维算术法解题,22人错误答案千奇百怪,如28.26×2.5÷(10×0.02)、28.26×2.5÷10×0.02等;4个数学基础较好的孩子的正确做法:■×28.26×2.5÷(10×0.02)。

20个孩子无从下笔,没有答案;2个孩子应用方程法解题,全部正确。

第二环节: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找出题中的两个几何形体圆锥体与长方体在形体变化的过程中体积不变这一重要关系,列出V■=■V■,再利用各自的体积公式得出■sh=abh,最后引导学生找出圆锥体与长方体的对应量代入等式,待求的长方体的长用未知数x代替,再让学生自行完成。

教学时,面对孩子第一轮的错误做法,我不急于呈现方程法的结果而是深入挖掘方程法中蕴含的代换思想,认真做好铺垫,引导孩子找出对应量及对应量间的数量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再进行两个充分对比:对比算术法和方程法的不同解法;让孩子切实体会到代换思想让未知数参与运算,利用顺向思维,降低思考难度的优越性;再让孩子对比算术法与方程法的正确率:用方程法解题的正确率是■,接近92%,而用算术法解题的正确率仅为■,不到48%,用数据“说话”。方程法顺向思维的优越性得到体现,数学思想的渗透也是水到渠成。

二、落实数学思考方法是中小数学课程衔接之“源”

何谓“源”?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之“源”就是数学基础知识中隐藏的数学思考方法,如画图法、列表法、枚举法、有序思考、化繁为简等常用的思考方法。理清源头就是要求每节数学课备课中,教师在定位教学目标时要多思考本节课要渗透哪些数学思考方法,如何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应用这些思考方法。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p100例1《数学思考》:“请在纸上任意点上8个点,记住:每两个点可以连一条线段,请问8个点总共可以连多少条线段?”教师限定在单位时间内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找答案,结果大部分孩子发现需要连的线段多且乱,无法在单位时间内完成,这时孩子就会由内需出发产生“如果点数少些,就简单多了”的想法。老师由此引导孩子化繁为简,由2个点可连一条线段开始研究,3个点可连3条线段,增加两条线段,逐步增加点数再找增加的点数与增加的线段的条数的关系,研究2个点、3个点时以“扶”为主,重点落实画图、列表方法,引导孩子有序思考,接下来4个点及以后的规律就放手让孩子大胆探究,利用猜想、验证得出相关规律,最后教师再引导孩子归纳出所应用的思考方法。长此以往,数学的思考方法在孩子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孩子在解决问题时这些方法就会像影像一样自动播放。

三、创建自主学习氛围是中小数学课程衔接之“保障”

正如学生林某在他的博客中所写的:数学它不像语文那么如同溪流般潺潺流动;也不如英语那么如同音符般跳跃生动。数学它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它有着一串又一串难懂的字符,不过它也是生活中最实用的一门学科。数学知识枯燥、单调,毋庸置疑,这会导致部分孩子对数学提不起兴趣。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以问题为中心,注重学习过程;主动性的学习;开放性的学习;独立性的学习;体验性的学习。”[1]因此创建自主学习氛围,让孩子有兴趣学习数学就变得尤其重要。如我在教学《立体图形的体积复习课》中设立两个实践活动:测500g大米体积,求马铃薯体积。第一个活动让孩子课前进行动手操作,孩子们通过操作明白只要把不规则的500g大米转化成已学过的规则形体就可以解决问题,这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有一展身手、表现自我的机会;再让孩子课堂交流操作结果。汇报时通过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学生的质疑,特别是对特殊学生的鼓励,很快让操作的注意事项及误差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像这种多动手操作、多互动交流的良好自主学习环境,能让孩子有兴趣学数学,学有趣的数学,它是中小数学课程良好衔接之“保障”。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固本清源”――稳固数学基础知识中隐藏的数学思想,理清数学基础知识中隐藏的数学思考方法、创建自主学习氛围,它能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小学生在数学知识、能力的衔接过程中轻松自如,就能更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何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篇6

一位新教师,学到一例精彩的教育故事:有一次,一位教育专家发现一个孩子在摇晃一株小树苗,便走上前去说:“小朋友,小树苗可不能摇呀,你一摇,它头就晕了,要叫疼的,就要流泪了。”孩子于是很懂事,就不摇了。

这个故事给这位新教师一个很好的启发。恰巧,有一次在校园里,也看到一个孩子在摇树苗,他用同样的方式来劝告这位小朋友,这位小朋友却说:“老师,你骗人,小树怎么会头晕呢?他不会想事情,不会说话。”这位新教师责怪说:“我把教育专家的经验用在这位孩子身上,怎么就不灵了呢?”

我们暂且不管这个故事的真假,相信类似的故事在我们的教育界有许多。你看,“棒棒棒,你真棒!”“你真是个懂事的孩子!”诸如此类的赞许声,曾经被称赞,也曾经被诟病,摇摆不定。我们课改以来,存在不少忽左忽右的摇摆现象,原因就是我们缺乏对教育现象的诊断能力,容易把前人专家的经验结论用在任何一个孩子身上。就上述两个案例,这位老师有必要反思自己:我们不能记住某些现成的结论来评断不同的孩子,因为有的孩子可能形象思维较发达,换位思考的能力较强,有同情心,对这种孩子,用前面的办法来劝说是有效果的。但后面那个孩子,可能缺乏想象力,很现实,不善于换位思考,对这种孩子,就不能用拟人的口吻进行教育,要重新诊断这位孩子的性格以及行为动机。

这种缺乏科学研究,注重经验结论的积累,不问“为什么”,只顾“怎么办”的教育思路目前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实际生活千差万别且瞬息万变,我们不能光学习和记住某些教育教学理论,而是要用学过的教育教学理论来发现问题,学会探究。这,就得改变我们看问题的思维,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案例,我们要注重过程的逻辑分析,理智的诊断,才算是科学的教育。因为在学生身上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往往包含多种可能性。思考问题的时候,如果只是一厢情愿地执着于一种可能性,我们对问题的思考就会变成单向的、线性的、武断的、易出偏差的。

如何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篇7

关键词:高效;快乐;换位思考

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教师最基本也最为本质的职责而言,努力追求效率效益的最大化,这是数千年来从事教师这个行业者亘古不变的孜孜追求。而在经济日益发展,社会日益和谐,人类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愉悦感也日渐被人们所重视。于是,高效快乐,简称“高快”日渐为人们所熟知。

一、构建高效快乐课堂

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这个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上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在学业上高效收获、高效提高、高效进步。教师积极轻松愉悦地教,学生自觉主动快乐地学,课堂氛围和谐融洽。

高效快乐的课堂是所有师生的理想课堂,而现实课堂中,总有那么一些不和谐的音符让课堂的脚步变得缓慢,打破祥和愉悦的气氛。在三四十个学生中,总有那么几个常常走神,学习兴趣不浓的后进学生;总有那么几个行为乖张,情绪暴躁的问题学生,而在城乡结合的学校里,这种情况日益突出,这正是我们这些学校老师所面临的严峻现实,如何改变现状,扭转劣势,这是我们这些学校的老师共同思考的问题。

二、换位思考,为语文教学插上轻盈翅膀

差异是种客观存在。心理学说,“学生的个别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行为方面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而面对这群十三四岁的孩子,生理上正在慢慢发生着剧变,心理上也是千差万别,而这种种的差异性,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认知方面的种种差异,都值得我们教师去关注。而如何跟这些存在问题的孩子沟通,如何处理好课堂中突发的状况,让你的课堂渐趋高效,让课堂充满真正的欢声笑语,笔者在数十年教学过程中,不断思索,不断阅读,发现,其实,如若我们老师学会了换位思考,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1.处理干扰学习的情绪――站在他们角度,接纳他们的情绪

学习属于有意注意。在心理学上,“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正因为如此,在各种信息充斥周遭的今天,唯有意志坚强,才能更好地与周边的干扰进行斗争,才能学有所成。

“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发展,成人感增强。如果家长、教师和周围的人不了解这一点,不尊重他们的意见和行动,无视他们自我肯定的需要,遇事讥笑、训斥他们,或者在他们生活上过分地照顾他们,使其成人感受挫,他们便会产生自卑、焦虑,或敌对情绪。而这种情绪通常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此时我们教师就要帮助他们摆脱不良情绪,我们要学会接纳他们的情绪,也就是说,站在他们的角度,体会他们的感受,认可他们的情绪,而不是否定他们、批评他们或给予一系列的忠告。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能遇到这样的片段:

师:你这次作业又没做,能告诉我一个合理的理由吗?

生:我不会。

师:难道连简单读一遍、画词语也不会吗?

生:我问题不会。

师:不写永远也不会。再这样把你父母叫过来。

……

这样的场景在我们教学过程中一次次地上映,但没做家庭作业的孩子继续没做家庭作业,即使把家长叫来也无济于事。也许症结在于我们很多教师没有真正去接纳一个后进学生的情绪,没有体会过他们对作业不会做的无奈和恐惧。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没有得到有效指导和帮助,对教师的不满情绪倒是在日渐累积。

我试着改变自己,关注学生的情绪,试着做出恰当的反应。“要完成所有的语文作业对于你来说,确实不容易。”“我了解你对做家庭作业的感受,你想,反正我有些不会,那些简单的也没什么意思。”我发现,此时学生的眼神不再是呆滞无神,而是略带惊奇,也会看着我的眼神,跟我说得也更多。作业情况也有所好转。

所以,站在孩子的立场,试着接纳孩子的情绪,认同孩子的感受,有时给予孩子现实中不能实现的幻想,孩子的悲观、敌对情绪也会渐渐消失,在你的课堂中,更多的孩子会接受你,认可你,“亲其师而信其道”,自然水到渠成,课堂效率效益自然提高,课堂氛围自然和谐融洽。

2.吸引孩子合作的技巧――理解与尊重,引导与指导

课堂效益的高质高效,必然是师生之间密切合作,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获得最大收益的过程。而所谓“合作”的意思就是朝着同一个终点或目标共同努力。教师就要学会吸引孩子与我们教师合作,让他们潜移默化地朝着我们所期待的方向发展转化。

“尊重的欲望是人类天性中最深刻的冲动”(杜威),“自尊心是学生人格的顶峰”(苏霍姆林斯基)。没有一个孩子愿意在指责、讽刺、威胁、命令中改正自己的错误。学着理解他们的感受,尊重他们的想法,给予他们巧妙的引导和合适的指导,也许错误的行为会更容易纠正。比如说:班中常有忘写名字的学生,教师应该直接描述问题“我这里有张没有名字的卷子”,而不要带有讽刺地说“哪位天才忘记在考卷上写名字了”,也许这么说其他学生轰然大笑,气氛活跃,而对于没写名字的那位学生来说是种无形的伤害,那么此时此刻,那位忘写名字的学生对于老师的不满情绪也许就慢慢滋生了。如果常有这种情况时,教师可以在考试中进行提醒“写上你的名字”,也可以告诉他们教师的感受,“我不想看见没写名字的试卷”或者用另一种声音或腔调进行幽默的表达等方式。

鼓励孩子与你合作,面对问题,进行客观的描述,给予他们一些善意的提醒,当他们不知道怎么做时,给他们一些选择,表达你自己的感受,让他们知道你的想法,有时,也可以给犯错的孩子写个便条,无论是哪种方式,都是带着鼓励尊重合作的目的,没有伤害,这样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孩子才能感受到你对他默默的关注与爱,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的教育将会使之枯燥,像山泉枯竭一样”。反之,有了爱的教育,这大爱将在春风细雨中,滋润万物于无声。

3.培养孩子的自信与自律――多表扬少批评忌惩罚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学习与革命》)赞美如同春风让人舒适温馨,感到愉悦,表扬运用恰当,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对于学生,在课堂内外,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已有了自己的思维和判断,有了他们独特的认知和感受,他们不会因为教师说“你真棒,你真不错,”而乖乖听你的话,反而会觉得你有些假,所以,我们在表扬时,要切实地描述他们所做的事,而不是评价。比如,在批改作文中,我没有直接写“很好!”或“很精彩”,而是写了“看你的作文很愉快。母爱的主题很突出,母亲生活中的小事对你的影响也写得很细致生动。”在发下去作文本的时候,我看到了那位学生眼神中掠过的微笑,下次的作文他也写得更认真了。

描述性的表扬比空洞的评价式赞美更有价值,更能激发孩子内心的求知欲、上进心。而不恰当的批评或惩罚会让我们平时教育教学中的努力付诸东流,我们要尽可能少批评,不要惩罚。

“惩罚能控制不良行为,但是不能教给孩子正确的行为,甚至不能减少他们做坏事的念头。”既然惩罚有着很大的隐患,且不能根治问题,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寻找一种更适合的方法来代替惩罚,同时让学生懂得自律,不再犯错呢?

在我所接触的孩子中,倒是有很多男孩因为父母的多次打骂成绩日益糟糕,行为习惯日渐偏差的例子。面对孩子的错误,我们尽可能地避免采取惩罚的错失,取而代之,我们以其他更有效方式解决,同时培养孩子的自律,让他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让他去体验不良行为的后果,在这一过程中,父母或老师应该帮助孩子一起想办法,告诉孩子如何改正,这样孩子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蹲下来与孩子交流,学着换位思考,接纳他们的情绪,认可他们的感受,理解和尊重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真切关心与爱护,适时进行描述性表扬,帮助他们改正自己存在的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信与自律,建立融洽和睦的师生关系,那么高效快乐的教与学与我们就为期不远了。

参考文献:

[1]阿黛尔・法伯,依莱恩・玛兹丽施.如何说孩子才肯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07-01.

如何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篇8

【关键词】新教师;一年级;体育课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有意注意力时间短,由于新入学,他们的体育课堂常规习惯需要慢慢培养。新分配的体育教师教一群新入学的孩子,着实难度不小,然而这也是锻炼新教师的一个非常好的课堂阵地。笔者在实践中,有几点好的建议,在此与大家交流。

一、善编“儿歌”说要求

新接手一个一年级的班,迅速建立孩子们的基本课堂常规是当务之急。然而课堂常规很大程度上是在约束孩子们好动的天性,让这些小天使们能够乐意接受教师的要求,是需要教师们动点脑筋的。我们若用成年人的思维去思考孩子的问题,该如何填补这几十年的代沟?与孩子们交流,用他们的语言方式收效更好。

一次快速跑的课上,一位“顽童”一边跑一边哈哈大笑,摔了一大跤,将下巴跌破。心疼之时,也得赶紧想办法防微杜渐,我立刻有感而发,编了一首儿歌:“做运动时不要笑,一不小心把牙掉,疼得要命哇哇叫,从此再也不敢笑,一笑更要被人笑,为什么?门牙不见了。”孩子们听了之后,都乐了,也记住了认真对待每一次身体练习的运动要求。

用略带夸张和幽默的儿歌去讲课堂常规要求,更能让孩子们乐意接受,也更能让他们记住。

二、师生反转明要求

身教更重于言传,要求孩子们做到,教师需要自己先做到。在一年级的孩子面前,教师们还需要提醒孩子们:“老师已经做到了。”适当的时机,师生角色互换一下,收效甚好。

体育课上,教会孩子们正确的队列要求后,不妨让孩子们当一回老师,喊一喊口令,由老师教学生做一做动作。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大大提高,同时还知道了,原来我们的老师真棒!

有一位孩子经常穿皮鞋上体育课,怎么办?让他当几回“老师”来查一查“老师学生”和其他同学们的服装情况,我想这位孩子在师生角色反转的过程中会越发觉得不好意思,逐渐改变。

用师生角色互换的方法,不仅能提高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有效地将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正确示范上来,适时适宜地运用角色互换方法,还能解决一些课堂难题。

三、排队最难还需巧

曾经遇到一位兼职体育老师,新学期第一节课去到一年级班上上课,下课后立即找领导诉苦,说一年级孩子的队伍根本没法排,申请换年级。可见,组织一年级的孩子排队,是新教师遇到第一个难题,也可能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实际上,我们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还是能够找到有效的办法的。

(一)如何第一次分成四列横队

第一次体育课,一年级孩子分成四队不宜采用1、2报数的方法,两列长队伍,首尾不能兼顾,容易出错,会浪费大量的课堂组织时间。倒不如由教师亲自⒑⒆用恰笆侄”分成四队,节约时间。1、2报数分队等孩子们学会基本排队后,可以慢慢教授。

(二)巧编组名记站位

给四列队伍分别起个贴近孩子生活的动漫人物的名字,如奥特曼队、霸王龙队、美羊羊队、花仙子队等,孩子们会特别高兴。

随后,采用分散后快速集合的游戏。这个游戏可以多玩几次,每次教师站的方位都不同,让孩子们快速到老师的面前集合,在喊集合的时候,老师可以喊出队伍的名字,强化孩子们的记忆。这样孩子们在第一节课就完全记住自己的体育课站位了,因为他们都记得自己是“奥特曼”“美羊羊”等。

四、游戏易乱重规则

社会生存处处讲规则,体育课堂上也处处都有规则,体育教学是规则教育的重要平台。新教师往往在教学中规则讲得不够细致,规则奖惩也落得不够实,从而造成混乱的局面,特别是在游戏环节。

(一)规则应根据项目特点和学情而定

例如,一年级孩子玩快快集合应制定什么规则?根据项目的特点,我们可以制定规则一:快静齐。根据一年级孩子爱哄闹的特点制定规则二:站好队后不准碰到其他同学。

规则的制定应考虑项目特点和学情,保证游戏能够安全有序地完成。

(二)落实规则,多奖少罚,点明错误

如何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篇9

一、形式要简朴

1.情境创设要简朴。

在教学《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时,有的老师是用曹冲象的故事以视频形式导入的;有的老师是将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的两组例题改编成曹冲倒酒犒赏将军、士兵的故事;有的老师通过天平物、物替换,再到物、量替换;还有的老师使用了+=、+=30、=()=()……这四种情境的创设可谓各有千秋,但无一例外地可以看出老师的用心――用尽量简朴的方式让孩子接近替换策略、感受策略魅力。比如视频形式的情境,更加形象地展现替换过程:将大象替换成等重量的石头;故事情境的创设,更加贴近两组习题,使教学线索明晰、紧凑;物物替换、物量替换的情境创设,在孩子们已有基础上教学,呈现了替换的由来及历史,同时,天平的呈现也体现了替换的本质――必须在相等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替换;符号的情境创设,更加简朴。

由此看来,无论是哪种方式的情境,创设的目标都要简朴的,只有直达初衷的情境才能尽可能地缩短从生活到数学的距离。

2、问题设计要简朴。

形式的简朴除了需要通过情境来体现外,还需要通过习题本身,如果每一道习题都要创设一个情境,那么将会出现繁冗拖沓的场景,不如删繁就简,在原有情境上设计问题。在教学《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时,我首先出示了: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并让学生去解答,细心读题后,有些孩子发现不能解决,因为缺少了条件。我顺势而为:“你认为添上一个什么条件就能解决问题?”有的孩子添加了倍数关系的条件,也有的孩子添加了相差关系的条件。这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可以产生我们需要的两种题型,无需再另辟蹊径了!

二、内容要简明

简约教学,除了形式上要简朴外,内容上更要简明。比如,我们在教学《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时,有些老师是在一定情境上开始教学的,也有些老师剔除了所有情境,而将题目抽象成符号,开门见山地教学。当然,我会采取折中的方式处理――以情境导学激发兴趣,以模型抽象巩固所有。

1.模型抽象要简明。

以六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策略为例,我们可以将三种题型抽象成模型:倍数关系的替换+=、++++=105、=()=();相差关系的替换a-b=4、8a+6b=102、a=()b=();假设甲数+乙数=73、甲数的4倍+乙数的6倍=388、甲数=()乙数=()。为了更突出模型的抽象特点,我选取了3种不同的符号――图形、字母、汉字。这里以模型方式的呈现,降低了对孩子提炼文字、审题能力的要求,促进孩子在短时间内巩固题型。

不过,我们采取模型抽象的过程中,也可以让孩子们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让孩子们提高审题能力、提炼文字,将题抽象成模型,从而帮助解题。

2、导学设计要简明。

有些老师在教学时,以填想法的形式呈现,目的是理清孩子的思路,然而大段的文字是乏味的,与其给予,不如放手让孩子自己开发。在教学《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相差关系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导学提示:如果把1个大杯换成1个小杯,果汁的总量比原来()(填“多”或“少”)()毫升【在图上画出这一替换过程】。这里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因为孩子之前从倍数关系中已经习得了方法与策略,将之迁移到相差关系,还是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及能力的,因此,此处果断放手合适!

三、思维要简洁

简约教学,除了形式要简朴、内容要简明外,更多的还是要让孩子们受益,而最大的益处即是教予孩子们简洁地思维。

1、画法要简洁。

教学《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时,让孩子们自己画一画替换的过程,有的孩子画出了形象的大杯、小杯图;有的孩子画出选取了课堂伊始的符号图;还有的孩子画出了长树棍儿和短树棍儿……在众多画法中择二、三种呈现,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比较出优劣,这也为他们今后的画法导明了方向。

2.方法要简洁。

我们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时,还会遇到这样的题型:南方果店运进苹果和雪梨一共1626千克,每箱苹果有18千克,每箱雪梨有24千克,苹果比雪梨多11箱,运进的苹果和雪梨各是多少箱?很多孩子都喜欢用繁琐的方程来解答,而我则更倾向于方法简洁的算术方法。因为苹果比雪梨多11箱,我们可以从总量中,将多余的11箱苹果减去,这样,剩下的1箱苹果和1箱雪梨就可以搭配成1个组合(18+24=52千克),我们只要看剩下的总量里有几个52千克,就有几箱雪梨,而苹果的箱数再加上11箱即可。

如何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篇10

幼儿能否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而在对幼儿的教育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固然很大,但是家长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家长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同时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并且无时无刻不在给孩子做榜样,更是孩子一生的人生指导者。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导要点中提到,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源。模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和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幼儿,构成他们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幼儿的社会性培养需要家庭和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家长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家长要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如何和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合作,共同培育孩子呢?

一、家长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去

幼儿在幼儿园和教师、小朋友们在一起,但是剩余的时间都是和家长在一起,如果家长因为工作或者其他原因而忽略孩子,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因为家长的不关心,造成孩子得不到健康成长的事例不在少数,有些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容易做出对社会、对他人不利的事情。所以,家长应该尽自己最大努力参与孩子的生活和成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对孩子做出应有的指导和教育。举个例子,小班孩子经常会有画画的课程,有些可以带回家再进行创作。这时候,家长可以陪在孩子的身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孩子进行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如果能和孩子一起画,那更好了,既能提高孩子对美的感受力,增强审美能力,还能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情感,使之更亲密。像幼儿园组织的家长会之类的大型家园亲子沟通活动,家长更不??该错过。

二、教师要主动与家长沟通

除了需要家长经常参与孩子的活动,了解孩子的成长状况,教师也应该主动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可以和家长交流最近孩子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教师需要与家长进行情感和信息的交流,详细地了解家长对幼儿教学的要求,进而引导家长们参与教育的过程,激发他们的兴趣。首先,教师要给予家长一定的尊重。家长都是具有完整人格的成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作为教师要给每个家长应有的尊重,平等地去进行交流,适时地提出自己的建议,也聆听他们的想法。教师这样做的有益之处就在于可以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毫无疑问会对交流沟通大有裨益。其次,教师应该学会换位思考。每个人都会成为父母,因此教师有的时候需要进行换位思考,将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家长互换,体会一下家长的心境,然后再去交流。现在有许多教师还没有成为家长,所以在某些方面没有体会。而有些教师成为了父母之后,但在工作的时候也很难将感受转换过来,所以会与家长产生较大的分歧。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要能够多理解家长的心情,并从他们的角度去有效地沟通。再次,教师对家长要有耐心。现在有很多家长其实并不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也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地去引导孩子,去成为孩子的榜样。而此时,教师就应该有耐心地和家长进行沟通,谈论孩子的近况,不能像谈论天气一样随意,而是需要严谨的内容支撑理论教育。家长需要知道科学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也许有些家长并不是一次两次了解怎么去做,所以教师要用耐心去指导家长们。甚至有些家长的做法十分不正确,比如溺爱孩子或者过分打骂孩子,都是急需纠正的。教师应该告诉家长要去了解孩子的内心,跟上时代潮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譬如,可以传授给家长一些技巧,像小班的孩子不会自己穿衣服,教师可以让家长在家有空的时候跟孩子玩游戏,教孩子自己慢慢地去学会穿衣服。从最简单的开始,教孩子帮娃娃穿衣服,扣扣子都是可以的。最后,要采用适合的方式与家长进行交流。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可以利用短信、微信、QQ等工具,适时提醒家长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教育,只有家园无缝衔接,才能更大程度上发挥合作力量。孩子处于日新月异的时代当中,社会要求的是综合素质的发展,这种综合学习要融合在日常各种学习活动中,并体现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想要形成社会素质,仅仅依靠老师的教学是不能够完成的,同时也需要家长的全力配合。教师和家长的合作共育,像一盏明灯指引着他们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