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科技活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3:47

高中生物科技活动篇1

【关键词】高中生物 生物科技活动 人才培养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由国际合作组织包括有美、英、日、中、德、法等国参加进行了人体基因作图,测定人体23对染色体由3×109核苷酸组成的全部Dna序列,于2000年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2001年,人类基因组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其研究内容还包括创建计算机分析管理系统,检验相关的伦理、法律及社会问题,进而通过转录物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相关技术对基因表达谱、基因突变进行分析,可获得与疾病相关基因的信息。该计划对于医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世界对于技术性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在日益增加,培养在生物医学学科领域具有特殊贡献的人才是各个国家努力的方向,所以从学生时代就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对于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就生物科学课外科技活动开展与人才培养的相互关系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生物课外科技活动是高中生物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生物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和一般理论教学不一样的,是课外科技活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对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和观察动手操作能力的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可以接触一些学科研究领域比较前沿的知识,再加上课外科技活动往往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校和地区的情况开展各种活动,且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仅仅起到监督、管理和辅助指导的作用,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课外科技活动丰富了理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受到高考考试的压力,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在高考中某一个学科处在被忽视的位置,那么这个学科在高中教学阶段的地位就会下降,而生物学科就处在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这种整个社会和高中教学阶段的风气导致了很多学生包括教师在内对于生物学科的兴趣不高,甚至很多学生对于该学科的学科还带有情绪,这对于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而言是有危害的。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通过理论课本知识来给学生完成生物课程教学,在原本繁重的教学科目上再增加任何内容都会让学生有厌学的情绪。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那么如何解决这种教学上的尴尬问题呢,课外科技活动就成为最好的良药,因为相对于理论课程教学而言,科技课外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更多的外出观察大自然的机会,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亲身去接触和感受课本内的动植物,对植物的叶子、果实、根茎、种子等具有植物自身特征的事物与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图具进行对比,归纳和总结出每一个植物的特点,在很多时候,包括学生在内都会很惊讶,在理论学习中,一些植物之间的区别自己花费几个小时都很难记忆,但是通过实物观察,自己却可以很快的寻找出他们自己的差异性并快速记忆,通过一项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于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通过课本掌握的大约占到被调查对象的三分之一,通过课外科技活动获取的占到百分之五十左右,通过复习资料掌握的不到百分之二十,从这个调查结果我们发现,科技活动在学生的理解和综合应用知识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它通过丰富的实物,让学生可以在自问自答中获取新的知识,这本身就是自学的雏形,这种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最大限度的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其次,课外科技活动对于学生生活意志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和其他科技活动不一样的是许多知识需要我们外出采集和获取,在开始阶段,一些学生可能出于好奇喜欢外出去采集标本、观察一些新奇的东西,但是随着学生在外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各种突况带来的身心上的疲惫(如说外出天气炎热、雷雨天气、环境恶劣、疲劳饥饿等)会让一些学生慢慢地对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失去兴趣,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外出采集样本的过程中,学生出现轻微摔伤的有13人次。被蜜蜂蜇伤的有10人次,遇到毒物的有5人次,这些对于学生科技活动的进一步实施都带来了诸多影响,甚至还有一些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因为怕脏、怕累等原因放弃的,调查发现,因为采集标本怕累最终导致任务没有完成的占到失败原因的百分之五十,因为刮伤出血而半途放弃的占百分之二十四左右,因为胆小而不能继续进行下去的占到百分之十左右,在出现这些问题时,很多学生选择了退缩,甚至一些家长也要求学校和教师改变活动内容,面对出现的各种挫折,本应该继续坚持锻炼学生的生活意志品质,但是因为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使得很多教师不得不放弃这个活动,再加上一些学校进一步隐形压缩课程时间,在科技活动方面没有足够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往往很难坚持下去,这些现象对于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都会产生影响,笔者认为生物课外科技活动是历练学生的重要学习过程,家长、学校和社会都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并积极支持该项活动。

高中生物科技活动篇2

关键词:重视中学生物课外活动

中学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培养生物科技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在培养的途径上,除了在中学开设生物教学课程和实验外,在校外开展广泛的生物学科技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学生物教学普遍存在课外科技活动缺乏科学性、持续性和系统性,活动流于形式,出现活动目的模糊、内容单调、效果不佳等问题。笔者所在城市地处东南沿海,生物资源相当丰富,十分有利于中学生开展各种课外科技活动,也能为开展活动积累有益的经验。本文从中学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重要意义、组织方式和注意问题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生物教学有所帮助。

一、中学生物教学有必要而且必须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由于中学生要应对中考和高考,课业十分繁重,以及由于有的教师认识上的不足,只把课外活动当做生物教学的补充,因而出现生物学课外科技活动时冷时热,甚至完全被忽视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及时转变观念,充分认识课外科技活动在培养中学生生物学素养上的重要作用,把课外活动当做生物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和手段,树立课外活动和校内教学同等重要,不可偏废的理念。总体来说,开展生物学课外科技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被称为“第二课堂”的课外科技活动不仅丰富多彩而且贴近自然,充满生活气息,最符合中学生的心理要求和成长规律,有利于引发学生对生物学的探究兴趣,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2.有利于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完善知识结构。课外活动对巩固和加深中学生课本所学内容的作用非常明显。例如,学生通过对野外植物分布情况的调查,可以更加明确不同植物对光照条件的不同要求。同时,生物学知识内容极为丰富,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讲授理论知识,课外活动则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分析辨别、收集应用的学习机会,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3.有利于拓展视野,提高中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系列化、多样化、规范化的生物学课外活动对中学生来说是一次次的心灵和知识的放飞,往往能给学生带来惊奇和惊喜,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想意志。课外活动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广泛性,可以提高中学生自学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有很强的主动性和实践性,可以培养中学生的观察思维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有很强的协作性,可以培养中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此外,课外活动还能锻炼中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使中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成功的不易,以更加坚强的意志来面对学习和生活。

二、组织方式直接决定课外科技活动的效果

课外科技活动的形式、活动的设计和正确的指导是活动能否取得最佳效果的决定因素。教师要力戒“为活动而活动”的做法,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开展活动。同时,教师要对整个学年的活动进行精心规划,力求与教学进度合拍,循序渐进。

1.活动的形式。活动的形式主要分为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集体活动的特点是课外活动的内容较易选择,同时,学生的参与面最广,对生物学知识的普及和提高作用显著。集体活动内容有专题报告会或讲座、参观考察、知识竞赛、举办展览、课外阅读、观看电影或录像等。小组活动一般控制在十人以内,优点是课外活动内容比较丰富而广泛,活动效果较理想。个人活动主要针对有特殊兴趣或专长的学生而开展。活动内容具有一定的个别性,难度也较大,有利于个别尖子生的发展。

2.活动的类别。活动课题类别较多,主要可概括为采集制作类、栽培或饲养观察类、专题调查类和科技实验类等。采集制作类特别适合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教师可根据当地资源状况和教学需要让学生采集允许采集的各类动植物进行分类观察并制作成各种标本、教具和模型等。栽培或饲养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教师可通过对动植物的饲养或栽培、对生长发育和生活习性的观察、生理实验、解剖分析等方式来提高中学生的实践水平。专题调查类活动的目标明确而又集中,不分年级,只要具备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生均可参加,如调查分析血型的遗传原理、植物群落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等。科技实验类适合高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对生物学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某种专门的实验技术,或是验证课本上所学的原理。开展探究性实验还能实现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和提高。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中学生中开展环境保护、消灭病虫害、宣传生物学知识、生物学演讲比赛、猜谜游园以及创办生物园、生物角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来拓展和加深中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增强生物科学素养。

3.活动的指导。在课外科技活动中,生物学教师的精心指导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要对所选择的活动项目进行充分全面的论证,项目应有基本的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据。其次,教师要考虑开展活动的可行性,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和教学进度做到因人制宜,根据教学时间段的安排做到因时制宜,根据自然条件和学习、生活条件做到因地制宜,根据学校的财力物力和实验条件做到因力制宜。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也应适时跟踪进展情况,及时指导学生解决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难题,保证课外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实施好课外科技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适时督促检查并做好课外活动的总结交流和评价。

1.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课外活动的主动性。学生是课外科技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变“要我活动”为“我要活动”。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既不能包打天下,也不能不管不顾。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活动、讲授知识并帮助学生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2.适时督促检查,做好课外活动记录。教师可要求学生准备好专用记录本,记录活动过程和体会,并做到实事求是、详细全面、科学规范、观点独立。

高中生物科技活动篇3

一、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科技创新意识

我们知道,兴趣是追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因而,兴趣可以推动人们去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科技创新意识。

1.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课堂上生动的实验,不管是分组还是演示实验,都能给学生强烈刺激,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同时做好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因而在平时上课时首先应做好分组实验,在分组实验也不一定要生搬硬套课本上的,可以在课本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增强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做单摆实验时,除了按要求完成课本的实验,还要求学生如何利用单摆来测量建筑物等的高度,同时要求大家回家后进行试验,这样可使物理更贴近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演示实验时,也可创新地引入一些小实验,比如,在《向心力向心加速度》一课的教学中,我就利用葡萄酒杯提乒乓球的小实验来引入课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创新意识的教育。

2.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物理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物理定理、定律本身就是物理学家对自然界的现象通过假设、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联系实际的生产和生活,突出物理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知识在生活、生产及一些高科技领域中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创新意识。

3.用生动的物理学史、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要加强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物理学史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著名物理学家的故事及典型事迹,这样能使学生认识到良好的科技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历史材料,如,在教学自由落体时,可介绍“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在教学牛顿定律时可介绍“牛顿运动定律是如何创立的”、在教学电磁感应时可介绍“法拉第的实验”等,这样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也可适当向学生介绍我国在航空航天及高科技领域的一些成就。这样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的科学态度,以及研究科学的方法,使他们从小就有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也让他们认识到物理的广阔领域,知道科技发明如何带动社会的进步等,从而奠定他们学好物理的决心和信心,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

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物理课外活动

大家知道,我们辅导的科技小制作都要在课外去完成,因而可以说学生的科技知识学习、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更重要的要放在物理课外活动上来完成,而且与传统的课堂比较,课外活动更具灵活性,选择的余地也更大。

1.趣味物理实验的设计及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

在设计趣味物理实验时应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学生完成实验的能力,设计一些如“用单摆测建筑物的高度”“纸杯烧水”“水火箭”等学生能完成的课外小实验。通过小实验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以设计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如“德化高山湿地的形成与保护”等,并让学生的实践活动参加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从而提高他们的兴趣及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

2.利用物理知识进行科技小制作

我们学校每年都有一个科技节,这时我利用这个机会,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科技制作活动,比如,以前学生制作的可用于高危高位操作的扳手、真空室小水电发电装置、环保节能的喷釉装置等,对于好的项目进行改进,参加全国青少年大赛创新项目的比赛,近年来我通过这样的形式已有多名学生在创新大赛中获得了省市比赛一、二、三等奖。通过这些科技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认真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

根据学生现有物理知识的实际,我们可指导学生阅读与所学知识相联系的一些科普读物,观看一些科技有关方面的录像,如我对每班学生在假期时都布置了观看“王亚平太空授课”的录像,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各种科技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利用课余时间举办科普知识讲座

高中生物科技活动篇4

关键词科技博物馆;教育活动;开发;探讨

中图分类号G2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2)111-0230-01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已不再拘泥于过去单纯的种类提升上,对于博物馆自身的科技建设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在这种历史发展背景下,科技博物馆要一方面充分利用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实现管理体制和科技创新机制的建设和发展,另一方面也要立足自身文化底蕴发展的要求,探究适合当地科技博物馆科学发展的路径。特别是在当前科技博物馆和教育活动的有机整合的探究下,如何实现科技博物馆自身的建设发展与教育活动开发的有机统一,是实现科技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1实现教育与旅游的和谐发展

科技博物馆的教育活动的开展不是孤立的,其开发的过程首先要与科技博物馆的旅游建设有机结合,这样才能维持其旺盛的生命力。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博物馆旅游事业的兴起,在科技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开展中通过将其与旅游形式的有机结合,开创出区别于一般参观活动的具有文化底蕴的教育活动,实现科技博物院的文化传承与旅游事业的有机统一,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科技博物馆自身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在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创新中,要紧密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的有时,明确教育活动开展的主题,是旅游和教育发展的方向性保持高度的一致,这样才能推动和促进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保障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的有效落实和开展。

例如,上海自然博物馆就在旅游和教育活动的有机整合中进行了开拓创新,在教育活动开发过程中,有效结合当地的自然优势,结合馆中的古动物史、人类发展史、动物和植物的进化四大部分的展厅资源,将教育活动的内容与其紧密结合,并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一方面方便群众和学生集中认识某个展厅的资源和蕴含的知识底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及时发现工作和安排部署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调整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向,推动自然博物馆建设的有效开展。

2尊重科技博物馆内在的文化底蕴

在科技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开发中,要尊重科技博物馆自身内在的文化底蕴,引领群众在认识和发展博物馆各类资源的具体情况的前提下,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其内在的价值和富含的文化底蕴。对每一次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开发,要注意彰显当地文化底蕴并使之与旅游有机整合。在教育活动的开展中,要开发文化体验的旅游资源,在资源普查、体验主题的明确、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积极策划教育活动的科技文化项目,有效利用教育活动的纪念品彰显科技博物馆的文化背景和丰富内涵。

例如,北京军事博物馆在教育活动中就有效根据不同展区的风格独成一体,让群众在不同的展区感悟不同的文化内涵。通过飞机、坦克大型武器的集中展览和不同类型机关枪和迫击炮以及手枪的分门别类的展览,让群众在有针对性的感悟到不同武器的样式和威力后,也进一步感悟到我国军事力量的逐渐提升。在缅怀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后,倍加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生活,同时,在武器的革新中,也进一步激发群众热爱祖国,积极进步,勇于进取的精神。军事博物馆的二楼还有特别的纪念品展区,其中各式各样的军事题材的纪念品,也让群众在珍藏的同时,进一步沉淀科技博物馆的文化底蕴。

3实现科技博物馆的功能定位

当前的科技博物院建设中往往涵盖了多个部分,在功能发展和定位中也往往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其中以中小型博物馆的功能定位问题尤为突出。在科技博物馆的教育活动的开发中要有效结合科技博物馆的功能定位问题,根据不同馆区的风格的特色进行有机的教育活动的策划和部署。

例如,上海科技馆坚持以“自然、人、科技”为主题,以提高公众科技素养为宗旨,将上海科技馆功能定位于科普教育基地和休闲旅游基地,以天地馆、生命馆、智慧馆、创造馆、未来馆和临展馆为依托,在功能定位上紧密结合科教工作的开展进行总体规划,实现地壳探秘、生物万象、智慧之光、视听乐园、设计师摇篮、儿童科技园、自然博物等不同教育内容的有效分区,在教育活动开展中可以实现分门别类地有序开展,提升教育活动效果,也有利于科技馆自身功能建设的针对性发展和有效提升科技水平,增加其科技含量。

4与学校科技教育统筹发展

科技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开发要紧密结合学校科技教育的发展方向,不可固步自封,要因地制宜,有效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帮助和促进学校科技教育的有效开展。在科技博物馆建设和发展中药有效依托学校科技活动和特色课程科技教育的发展规划,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为抓手,通过开展生物、环保等领域的科技探究活动,进行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基础性培养的实践探索。

例如,在高校博物馆的建设发展中,科技博物馆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协助高校科技教育工作的开展,承担部分科研、社会科普职责,如高校的社会历史类、自然类、综合类等科目的发展中,科技博物馆可以为高校博物馆的收藏、研究、教育中拓宽一定的空间,引领学生开拓更新更深的科研领域,深入探究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科技宝藏。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在藏品中突出水生生物特色,动植物标本近3000种,其中有数十种一定的国家Ⅰ级、Ⅱ级珍稀保护动植物标本。在科研教育中,通过高校博物馆和科技博物馆的有机融合,统筹发展水生生物标本建设,实现科技博物馆和学校科技教育统筹发展。

5实现教育活动室内外的有机统一

在科技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开展中,要力争实现室内外的有机统一。当前我国的科技博物馆的建设往往是拘泥于馆内的建设和发展,而对于馆外的建设往往由于缺乏必要的保护设施,从而在建设和发展程度上明显低于馆内的建设和发展水平。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普及法》的第三章第十四条中明确指出科技馆(站)、科技活动中心和其他科普教育基地,应当组织开展青少年校外科普教育活动。此外,在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中,要充分利用公共空间,在教育活动室内外统一的机制上实现公共空间功能的有效利用,有效依据科技博物馆空间结构编制情节和设立展示内容的方法,实现科技博物馆教育活动中人与人、人与环境的有效

交流。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科技博物馆应立足于新型的、全社会性的教育阵地,在科学技术和人民大众之间构建双向的桥梁。要有效依据当地资源优势,遵从教育活动对象年龄的针对性,推动教育和旅游事业的和谐发展,尊重科技博物馆内在的文化底蕴,实现科技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同时还要与学校科技教育统筹发展,实现教育活动室内外的有机统一,使科学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类。

参考文献

[1]谢娟,尚修芹.关于科技博物馆教育活动开发的若干思[J].科普研究,2009年03期.

[2]方妍.关于博物馆旅游的几点思考[J].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2007年.

[3]朱生东.徽州文化体验旅游开发探讨[J].黄山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高中生物科技活动篇5

一、创设物理情境、体会生活中的物理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比如:在讲授《汽化和液化时》,对生活中的白汽、白雾进行剖析,从冬天烤红薯时看到的热气。和夏天吃雪糕时看到的冷气。还是冬天戴眼镜的同学走进教室是镜片上出现的白雾。还是夏天自来水龙头出汗。从天上落下来的雾、雨、雪。还是矿泉水瓶子上的点点滴滴。都是液化现象不仅让学生明白了白汽、白雾,不是水蒸气错认为是汽化而且增加了学习乐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也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二、运用物理知识、寻找生活中的物理

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是物理,让学生从物理的角度重新审视生活不仅有新奇的发现,同时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在课外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自制量筒。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

高中生物科技活动篇6

一、利用本地资源,增进学科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大自然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特点,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在我县的城乡结合部,建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无土栽培基地、组织培养实验室等基地。因此,生物教学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以“爱我家乡”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活动,组织学生前去参观体验,让学生调查家乡丰富的物产及野生动植物资源。在调查过程中,不少学生发现了许许多多生物世界的奇妙现象,头脑中产生的一个又一个“为什么”,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他们虚心请教老师和农业技术人员,积极查阅有关资料,既扩大了知识面,学到了生物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又尝到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同时,通过对家乡丰富物产资源的了解,增强了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动手能力

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可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如结合教材和生产生活实际,有计划地开设科学选修课程。为学生增加一些实用的科学技术,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如教会学生一些嫁接、扦插技术之后,把学校的花圃承包给各班级管理,学期结束时进行评比,评出最有创意的园丁班级。通过这些活动,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美化了校园环境,也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有了一个运用所学知识的天地。此外,还与校外的一些园艺场、养殖专业户联系,把那里当作学校的校外实验基地,每隔一段时间都带学生去实习,遇到问题可向这些校外辅导员请教,现场解决。再有,为适应现实社会需要,开设花卉栽培、盆景制作、切花保鲜等学习班,以培养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竞争意识。这样,学生切身感受到学校所开设的生物科技活动课程是有用的。为此,我们学校的学生都非常踊跃地参加生物科技活动课的学习。

同时,为了完善生物科技活动课,还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就平时遇到的有趣的生物现象展开课题研究,科技辅导员予以相应的指导,在学生成长记录手册中,填写学生每学期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绩,并让家长签上意见和建议,根据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课程结构,让学生学到最有用的知识。

三、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科学素养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校成立了各种各样的科技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如每年三月的“爱鸟周”、四月的有奖科技知识问答、五月的“节水周”、六月的“环保日”、九月的校园“科技节”、十月的“爱科学月”、十二月的科技知识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在每一个科技活动结束时,都要求课外兴趣小组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活动,写出活动报告、科技小论文,并通过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学校科普长廊、黑板报、校园网等展出活动成果,评选出优秀科技作品,为次年的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做准备。我校学生在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每年均有多个作品在大赛中获奖,在市、县内起到了带头作用。

高中生物科技活动篇7

高中生物的主要课程目标是“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1]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范畴更广,内涵更丰富,实施途径更多样。笔者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和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两个模块的德育目标为例,提出教学建议,供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参考,旨在抛砖引玉。期望教师能将“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有机融合,创造性地使用和挖掘生物教科书中优良的德育素材,“润物细无声”地将德育渗透到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渗透于日常教学的点点滴滴中。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范畴

本文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参考《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生物》,以《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专题》六个模块内容为载体渗透德育教育,有关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的德育范畴如下。

(1)通过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和实验、实践活动,理解生物学“结构和功能”、“进化与适应”的思想,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认同并逐渐养成珍惜生命、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2)通过生命活动规律的学习,加深对生物学相关原理和学说的理解,体验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了解生物学科的发展趋势,以及生物科学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乐于参与生物学探究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规划。

(3)通过“活动”和“探究性学习”,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形成比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能自觉地运用到今后参与社会活动和个人决策的过程中。

(4)通过对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性成果的介绍和分析,养成乐于将生物学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生产实际和日常生活的习惯,自觉地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用生物学技术处理和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5)通过生物科学史的学习,逐渐理解科学探究过程、科学发展规律和科学本质。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尊重科学,但不迷信科学,从而形成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高中生物模块教学中的德育目标及教学建议

(一)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教学中的德育目标和教学建议

1.德育目标

(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具有共同性的观点。

(2)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

(3)认同生物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4)认同生命运动的发展规律,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

(5)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形成正确的知识观。

(6)认同科学发展中先进技术的作用,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7)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激发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增强社会责任感。

(8)关爱生命,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教学建议

针对以上德育目标,笔者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结合实例理解不同生物细胞的物质分子组成大体相同;通过“活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和“活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和蛋白质”,[2]进一步验证生命的物质性,从而认同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统一性的观点。

(2)通过“活动: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认同细胞的多样性和共同性;利用模型、模式图分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模拟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并进行展示和交流;收集“克隆羊多莉的诞生”,“变形虫核质分割及重组实验”等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明确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认同细胞部分与整体的统一、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的观点。

(3)收集“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相关资料并进行交流,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理解科学过程与本质,养成讲究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科学探究观。

(4)通过“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等的比较学习,认同生命活动的过程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通过“酶的发现过程”和“光合作用发现史”等生物科学史的学习,认同科学知识是不断修正和变化的观点,形成正确的知识观。

(6)通过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在实践中的应用的实例分析,探讨光合作用、细胞呼吸与生产生活的关系,认同科学对技术和社会的促进作用,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7)通过多媒体动画、视频、挂图、自制模型等直观教学手段,学习“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并通过“活动: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和“活动: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2]认识到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与凋亡都是正常的生命现象,认同生命运动的连续性以及生命运动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

(8)通过“收集有关癌症防治的资料”“收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的资料”[2]等活动,制作墙报或开展学术辩论等交流方式,关注生物知识对人类生活和健康的影响,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珍惜生命、关爱他人、关注健康的科学生命观,认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环保观念。

(二)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教学中的德育目标和教学建议

1.德育目标

(1)关注人体健康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认同疫病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体会生物科学与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同生物科学的价值,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关心生活的环境状况,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4)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

2.教学建议

对应以上德育目标,笔者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关注动物疫病的控制,结合实例(艾滋病、非典、H7n9禽流感等)讨论对病原体污染的认识过程和流行病学的研究过程,认同“预防胜于医治”的公共卫生政策。

(2)通过“活动:调查当地绿色食品的生产和流通状况”,[3]认同绿色食品,关注食品生产的安全问题,关注健康,关爱生命。

(3)通过“基因工程疫苗的生产和应用”“单克隆抗体的生产过程及应用”,关注生物技术对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体验科学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4]

(4)讨论“器官移植”“怎样合理使用抗生素”等问题,关注生物科学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认同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带给人类的正、负面影响,增强社会责任感。

(5)结合“避孕的原理和方法”,关注生殖健康,形成正确的健康观,提高社会责任感。

(6)结合日常生活现状,讨论生物净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探讨污水处理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讨论生物资源的消费抉择等问题,逐步形成和发展生态文明观。

(7)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如“探讨危害当地主要农作物的一种病虫害的优化防治措施”“探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伦理问题”“模拟对某个环境事件或资源利用计划作出决策”“探讨pm2.5的成因、危害和预防”等等,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分享,丰富对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感性认识,认同生物科学技术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辩证关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三、结语

本文中“德育范畴”和“德育目标”仅列出高中生物学科德育的要点,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高中生物学具体学习内容渗透德育。

“教学建议”属建议性质,旨在抛砖引玉。立德树人,“德”字为先;立德树人,师德为范;立德树人,入心为要。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以及自身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智慧,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品质的实际,坚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逐渐渗透的原则,充分挖掘生物学的思想情感教育的内涵,探索德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及当地的教育资源,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以取得扎实有效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9.

[2]吴相钰,刘恩山.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高中生物科技活动篇8

关键词:高中物理;科技意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1-0065-01

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物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呢?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知识。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注重物理史教学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学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加强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⑴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⑵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⑶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对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趣味外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科技小制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自制量筒。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

高中生物科技活动篇9

[关键词]新课程课外活动素质教育

新一轮中学物理课程改革在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的同时,提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在课程目标上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物理课外活动日益受到重视。

1.中学物理课外活动的意义

物理课外活动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开展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参加学科讨论、科技制作、参观访问、社会调查、阅读科普文章等,不仅能帮助学生复习、记忆、理解学过的物理知识,培养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还能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吸引他们探索新的物理现象和规律。在新课程实施的大环境下,尤其显得更加迫切与重要,具体表现如下。

物理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开展物理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应用物理知识探索客观世界,参加实践活动,从而激发创新意识,开发创造潜能。例如,学生在小制作的过程中会碰到许多困难,会经历失败的苦恼,但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还是成功了,从中学生会得到尊重客观规律的教育,体会到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艰辛,体验到成功后的喜悦,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培养了科学精神。

物理课外活动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物理课外活动所提供的内容和形式可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和发展,接触最新科技成果,拓宽科技视野。如结合万有引力定律及天体运动的教学而进行的人造地球卫星的讲座,结合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安排专题讲座“北京正负粒子对撞机”,既拓宽了学生的科学视野,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信心。

物理课外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技技能,健全人格。学生物理课外活动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技术问题。如组装收音机,需要一定的电工电子技术,但通过主动参与,边学边干就可以克服困难,最终会成功的组装一部收音机。这些过程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技技能,还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自信心、独立性、坚韧性、合作性,逐步建立起学生的创新人格。

物理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思维。丰富多样的物理课外活动,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主动开展研究,进行创造、发明及设计制作。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特长得到发挥,促进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同时,在物理课外活动中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观察、测量和实验,从中学会对事物及现象进行分析、综合的方法,学会科学抽象、概括、推理等方法,进而形成科学思维。

物理课外活动有利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合作精神及团队意识。物理课外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活动,需要参与者具有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活动中的分工合作、互相帮助以及无私奉献、团结友爱等,都有利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如在对农村电网改造、沼气推广的调查活动中,学生深入农村进行调查,在了解相关知识的同时,学生还了解到国家的“三农”政策,了解到政府正在致力改善农村条件的各种举措,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1]。

2.中学物理课外活动遵循的原则

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物理课外活动必须面向绝大多数学生,切忌只注意培养少数“尖子生”,要通过富于吸引力的活动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活动,激发学生的欲望,使他们在活动中形成自己的兴趣,发展其特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物理课外活动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目标要求,要让学生能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觉地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得到发展提高。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物理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实践性,但实践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应该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物理课外活动要尽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既动脑,又动手,让学生在活动中把物理知识用到实践中去,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丰富和改进自己的认识结构。

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物理课外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和课堂教学一样,学生是主体,知识是客体,而教师作为媒体,其作用就是引导和帮助。各种活动都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应该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地制宜,立足本校的原则。开展物理课外活动离不开一定的资源条件。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都不会相同,不同学校的物质条件、教师的配备情况都有差异。因此应该结合本校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物理课外活动。同时教师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开发资源,以满足物理课外活动的需要。

可行性和趣味性的原则。开展物理课外活动,应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让学生做得到、做得好,而不要贪大求全,要求学生去完成难度较大的项目。同时要尽量指导学生开展富有趣味性的活动,让学生通过物理课外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促进身心发展。

3.物理课外小组活动的组织形式

物理课外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科技制作小组。科技制作是物理课外活动最活跃的一个内容,它据有手脑结合,兴趣性强的特点,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学习知识形成和发展能力。科技制作小组通常有航(车)模制作、电子制作、教具制作、摄影摄像等。

研究小组。组织学生参加专门的研究小组,对某方面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小组以自愿结合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的具体条件而组成。比如:高中可以组织物理实验兴趣小组,对高中物理实验做比较深入的研究,对疑难实验进行改进等。如用单摆、闪光照片、滴水法等方法测重力加速度。高中还可以组织物理解题方法研究小组,学生在教室的指导下探索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方法,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

实地参观和社会调查。在工农业生产一线,有许多生产过程与物理知识有紧密的联系,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和社会调查,让学生理解相关的物理知识,认识到物理就在我身边,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如参观盐场、发电厂、变电所等,学生将对物态变化、发电及电能的输送等方面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2]。

物理竞赛集训小组。物理竞赛集训小组主要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集训的目的就是参加各类物理竞赛。一般集训的内容与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步,可加快进度、加深内容。但对特别优秀的高中生,他们已基本掌握高中物理知识,对这些学生集训的内容就要扩展到大学的普通物理,他们的集训是为参加奥赛进行的。

参加科技活动节。科技活动节一般是全校性的活动,但大多数内容是和物理知识密切相关的。物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办“三小”(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作品展览,举行物理竞赛、放科教电影、举行科普知识讲座、组织航模表演等等。以科技活动节为契机,在全校范围掀起物理课外活动的热潮。

开展科技讲座活动。物理知识非常丰富,而且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许多新的科技成就、新兴科学的发展等,都离不开物理知识。结合物理课本知识进行有关讲座,其教育效果非常显著。如结合高一的人造地球卫星的知识,做关于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讲座,在介绍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着重介绍我国知识分子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空间技术上取得的伟大成就,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渗透着爱国主义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物理课外活动,使物理课外活动的意义得到进一步的升华[3]。

4.物理课外活动的评价

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功能从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的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评价技术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重视质的分析,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现状、潜力及发展趋势[4]。物理课外活动的评价应该重过程而轻结果,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性。不仅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等认知方面的发展,还要评价情感、意志、个性和人格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因地制宜地恰当设计和开展物理课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开工和内容,而且能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庄宗辉.课外科技活动与物理教学[J].中国科技信息,2007,(20):214-216.

[2]纪金.谈物理教学中科技活动氛围的营造[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3):26-28.

[3]李来政,何智雄.现代基础物理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49-268.

[4]阎金铎,郭玉英.中学物理新课程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基金项目:

河池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2009e005)

高中生物科技活动篇10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实践能力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一项极具探索性和挑战性的活动,也是有效挖掘学生潜能,张扬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行为,是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方法探索和构建的一种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活动模式。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具体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容易被感知,人获得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感知的,使用的感官越多收获也越大。因此,我们根据学生特点、师资水平、实验室条件、生物教材内容等因素,因地制宜地在校园内、外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有利于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具体的一些做法是:

1.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意义

因地制宜地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可以启发学生认识生物科学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促使学生有目的地去观察、调查、实验、探究;改进拓展生物实验,通过动眼、动脑、动手的过程,学会对事物和现象进得观察、比较、分析,进行综合判断,得出科学结论;提供显露才华的舞台,让学生参加生物科技动植物标本制作、设计校园植物挂牌进行校园展示和评比;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指导学生撰写生物创新科技论文,推选作品参加区级、市级、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论文大赛,了解利用身边的现成植物资源,进行综合开发与利用,为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2.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原则

课外科技活动不同于课堂教学,其基本特点是学生有参加活动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活动内容有广泛性、伸缩性和趣味性;活动方式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活动的进行有开发性和实践性。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组织原则是:学生自愿参加、积极探究、创新发现、创新实验、五官并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和百折不挠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

3.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过程

3.1认识校园植物——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生物教学不仅仅是课堂上传授知识,而是走出教室,运用知识,以校园绿化树种为研究学习对象,对校园50多种园林绿化树种进行识别、分类、分科研究,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考:观察校园植物什么?可以用来做什么?如何利用才能美化校园?促进生物教学的目的?

3.1.1设计制作植物挂牌——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

我们在七、八年级宣起了“我为校园植物挂牌”活动,我们先让学生走遍校园,认识校园植物,在规范认识了校园植物学名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植物进行分类、分科研究,学生设计广告语、制作植物挂牌,制作得好的挂牌就会挂在校园植物上进行展示,让优秀的作品在校园文雅亮相,同学们个个积极参与:上网查询、制作幻灯片、选背景、写广告语、请教老师。最后做成了精美的植物挂牌,美化了校园树种,体现了校园文明,提升了校园档次,向社会、家长、学生展示了珊瑚中学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

3.1.2植物保色标本制作——培养学生创新动手能力。

我们在参观校园时发现校园植物大多是绿色的,于是我们开展了保绿色干制标本制作,学生采集到了小叶榕、发财树、腊梅等植物的枝条,先用自来水冲洗干净,配制保色原液:将硫酸铜5克+水95ml按比例扩大4倍剂量至饱和溶液,到入500ml的大烧杯中,再进行保色煮沸处理,我们发现酒精灯的火力不足,学生就想办法用三个酒精灯斜垫底部同时进行加热,观察到烧杯内植物叶片由绿变黄,由黄变绿,这时取出植物枝条,用清水漂洗干净,再通过吸水、压制、上台纸、注明植物学名、采集人名、采集地点、采集日期等,同学们做出了不同样式的保绿干制标本,放人塑封机中用护卡膜塑封,得到合格的植物保色覆膜标本,培养了学生创新动手能力。

3.1.3植物叶脉书签制作——培养学生创新扩展能力。

我们学校承接有中、英学生合作交流活动,于是我们就在学生中开展了叶脉书签的制作试验,我们选用红叶李等叶形好看的植物,我们把10克碳酸钠和14克氢氧化钠投入装有400毫升水的烧杯中,让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解,用三个酒精灯斜垫底部同时进行加热,等溶液温度较高时,将树叶放进去煮一会儿,原则是树叶变黄,树叶上的叶肉轻轻一刷就能刷下来时,这时叶脉仍是坚韧的,取出叶片用牙刷轻轻在自来水下刷洗,将洗干净的叶脉放入溶于水中的染料杯中染色,抖干后用吸水纸吸一下水,然后夹在两片玻璃中压平晾干,写上要表达的中、英文,最后在叶柄上系一根彩色丝线,一张张中、英学生合作交流的课堂礼品出现了。既运用了生物学知识、又拓展了英语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扩展能力。

3.2优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生物结构也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

3.2.1制作细胞模型——培养学生创新领悟能力。

在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制作细胞模型”这一实验中,琼脂不容易取得,需要量大费用高,在实验前,我让学生考虑:“可以用什么材料来代替琼脂?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做到既经济有实惠?”有的学生就想到了用果冻代替琼脂,果冻壳作细胞膜,绿豆作叶绿体,花生作细胞核。这样一来,一个既经济有实惠,有欣赏价值的细胞模型就做好了,通过制作细胞模型,培养了学生创新领悟能力。

3.2.2改进课堂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探究能力。

在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制作并观察口腔上皮细胞装片”实验中,课本上要求用稀碘液染色,但观察效果不是特别的好,有的学生就提出是否可以用高锰酸钾或红墨水染色,我鼓励他们探索实验,结果细胞结构层次分明,效果非常好。这样一来,不仅增强了实验效果,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培养学生创新探究能力。

3.3替代拓展实验——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3.3.1用蚯蚓替代鼠妇——培养学生创新观察能力。

在生物教材八年级上“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一探究实验中,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但实验中的主角“鼠妇”城市学校“货源”不足,影响到实验的开展,我们想到了用蚯蚓替代鼠妇,蚯蚓学生也熟悉容易获得,我们决定用蚯蚓替代鼠妇来做“水分对蚯蚓生活的影响”的探究实验:我们有塑料水槽,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我们把槽内分隔成三等分分别放上较干的土壤、潮湿的土壤、过湿的土壤,再在上面铺上一层薄薄的湿土后,放上一些腐烂的叶子,盖上硬纸板,但能够通气,有利于蚯蚓呼吸,观察结果发现:蚯蚓集中在潮湿的土壤层,水分对蚯蚓生活的影响实验效果非常明显,培养学生创新观察能力。

3.3.2蝗虫溺水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推理能力。

在生物教材八年级上“探究蝗虫气门”这一实验中,教材小实验是:去两只活蝗虫,分别放进两个盛满水的试管里,一只把头部侵没在水里,另一只把胸腹部侵没在水里只露出头部,20分钟后,其结果是:头部侵没在水里的那一只没有死亡,把胸腹部侵没在水里露出头部的那只死亡了。通过推理得出蝗虫是用胸腹部的气门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这样的推理,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占据了课堂一半的时间,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安排。于是我们拓展了实验:将胸腹部吸气扩张的蝗虫迅速放入倒置在水槽里的小烧杯内,水静后能够清楚地看到蝗虫胸腹部的气门处有小气泡并随蝗虫胸腹部的气门扩张、回缩而扩张、回缩,而蝗虫口器处没有看见这种现象,在短短几分钟的实验观察,学生就明白蝗虫是通过胸腹部的气门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而不是靠口器。这样实验既简捷又省时,培养学生创新推理能力。

3.4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周末、节假日,组织我校七年级、八年级的学生,广泛开展了生物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3.4.1制作便捷的捕捉工具——培养学生创新动手能力。

王娱在《探究外来物种-德国小蟑螂(Blattellagermanica)的实验报告》时,在捕捉德国小蟑螂时发现它既跑得快又要钻缝隙,还带有病菌,于是开动脑筋,发展创新思维,自己设计制作出了便捷的捕捉工具:用郫县豆瓣的塑料瓶剪掉下面半截,先在地上照住蟑螂,然后扭开盖子,再用带有手套的手取出蟑螂。进行喂养时,发现德国小蟑螂尾部拖着条形卵鞘,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在实验室对卵鞘进行解剖统计卵粒数。

3.4.2喂养投放病虫害天敌——培养学生创新试验能力。

姚君一在研究让重庆南岸南山植物园的樱花[prunussubhirtella(miq.)Sok]更“灿烂”时,发展创新思维,根据嫁接成活的原理、动物缺氧窒息死亡的原理、食物链相互交叉形成复杂的食物网的原理对南山植物园的樱花进行了大量的实作对比试验,对樱花进行了嫁接,用药棉药泥水泥封堵蛀孔,投放病虫害天敌(食虫鸟20只、30只蟾蜍),既环保又经济,找出了一系列提高樱花的花色质量、延长樱花的花期的非生物因素和人为调控的方法。

活动开展两年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通过学生实作科技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

3.4.3撰写科技论文——培养学生创新写作能力。

七年级、八年级的学生写作能力本身就不强,科技论文更是不知如何写,我们辅导学生学会收集实验、试验数据,分析实验、试验数据,根据实验、试验数据和实验、试验现象得出实验、试验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斟字酌句反复指导学生修改出线的论文四到五遍。其中《“7.17”重庆水灾调查报告》和《实验探究酒精对胃蛋白酶的影响》获南岸区2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探究杀灭德国小蟑螂的实验报告》获重庆市第2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第2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三等奖。今年我们研究的课题《重庆南岸城区黄粉虫的生物学特性初探》获得区级二等奖,《让重庆南岸南山植物园的樱花[prunussubhirtella(miq.)Sok]更“灿烂”》获得区级一等奖,重庆市一等奖,全国二等奖。

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课外科技活动中,在活动中,学生付出了很多的艰辛,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训练了语言组织的能力,提高了论文写作水平,在大赛中取得了不少的科技创新成果,教师和学生一起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张文华:2006创新与实践活动——生物教师培训教程。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6:54-62

[2]《百年科技话创新》路甬祥编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3]王玲,生物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探析(J)中学生物学2001,17(4):6-8

[4]汪志明,在生物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尝试(J)生物学教学2000,25(5):8-9

[5]王建华张文华刘国璋编著《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技活动指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6]上海科学技术协会编著《上海科普工作的实践与探索》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