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科技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4:07

建筑与科技篇1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收集与归档

前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猛,各个与建筑有关的企业承揽的建筑工程越来越多,因此,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的材料越来越丰富。而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真实的反映了建筑机构的经贸活动、工程建筑项目的全部技术含量,如何做好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的收集与归档工作,逐步成为我们尤其是与其相关的归档人员必须面对的课题。就此,我们笔者就如何做好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的收集与归档做了详细的论述。

1.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的收集与归档中的难题

1.1相关收集和归档人员的档案意识淡薄

虽然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行业发展迅猛,但是,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意识相对薄弱,与之有关的机构部门,以及与之相关的管理人员的档案观念薄弱,归档意识很低。我们知道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直接反映在我国建筑中的工程活动以及工程建筑项目的全部技术含量。相关的收集和归档人员的档案意识薄弱,使我国的项目负责人以及工程技术人员不能对工程的技术、质量、进度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都及其重视,但是因为对工程中产生的资料、档案的不重视,使其散失,不能做到及时的整理改正。这样就可能造成技术垄断,一些先进的技术就不能得到推广,使我国的建筑施工技术不能得到更快的发展。

1.2我国缺少高质量的档案人员

由于我国对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的收集与归档不重视等客观环境的局限,我国对档案人员的培训力度不够,致使我国缺少高质量的档案人员。而且就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的收集与归档的工作繁琐,并且对其不重视,一般情况下不会特定的设定档案的管理人员对其进行收集与整理,而是让一些缺乏管理档案经验与技术的工程人员兼职完成,这样就使其整理出来的档案不够全面,不够详细,使其档案中的建筑机构的经贸活动、工程建筑项目的技术含量不能详细的体现,失去了根据档案改进建筑方案,推广建筑方案的价值。

1.3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没有制定健全的对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的管理制度,我国档案管理缺少对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的管理方法,只能通过一些网络、电话、短信对其施工单位进行索要整理,进而进行归档,这样不能高效的对建筑机构的经贸活动、工程建筑项目的技术问题整理记录,这样时间间断的记录,使其不能体现档案记录的连续性。而且,由于没有建立与完善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缺少收集和归档方法,使档案的收集与归档无章可循,使其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难以展开。

2.应该如何做好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的收集与归档的工作

2.1加强对档案收集与归档重要性的宣传

要想做好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的收集与归档工作,就必须要强化各个员工对于这方面的意识。也就是说,要在企业中加强对档案收集与归档重要性的宣传。在企业中,应该设立相关的部门,对于如何宣传档案收集与归档做好详细的计划,系统、明确地向企业员工展示档案收集与归档的重要性。这样做可以加强员工对于自身的约束,更好的配合公司做好档案的收集工作,在借出档案后做到及时地归还。宣传力度对于一项工作的成功与否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建筑施工企业一定不能忽视宣传的重要性,要把档案的收集与归档的重要性及时的对员工做好宣传。

2.2确定相应的档案管理人员并且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

建筑施工企业的档案完整性对于整个公司资料的安全和公司的利益相当的重要。所以建筑施工企业要对于档案的收集与归档工作引起做够的重视。档案管理部门管理着整个企业员工的档案,对于员工信息安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企业要加强对于档案管理部门的监管力度,保证该部门严格的按照制度做好档案的收集与归档工作。同时,企业要加强对于档案管理者专业素质的考察,并定期对档案管理部门的员工进行专业培训,使每一个员工都起到应有的作用。有了高专业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和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做好建筑施工企业科技的收集和归档工作。

2.3健全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

针对于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收集与归档工作的现状,可以发现大部分的企业在这项工作上存在着很多漏洞,而这些漏洞的存在主要源于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合理。所以要想从根本上做好科技档案的收集与归档工作,就要改良我国现有的档案管理制度。因此,我们要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先进的管理制度,在他们的基础上加以改良,从而找到最适合我国国情的档案管理制度。各个建筑施工公司都应该主动摒弃原有的不良管理制度,引进更加先进的档案管理制度,来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3.做好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收集与归档的重要意义

我们知道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直接反映在我国建筑中的工程活动以及工程建筑项目的全部技术含量。相关的收集和归档人员的档案意识薄弱,使我国的项目负责人以及工程技术人员不能对工程的技术、质量、进度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都及其重视,但是因为对工程中产生的资料、档案的不重视,使其散失,不能做到及时的整理改正。只有我们做好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收集与归档的工作,才可以根据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来改进施工的方案,对其好的工程的技术并且能够产生较大经济效益的工程技术得到推广应用。通过对档案的收集和归档,这样可以避免那些为了一己私利而想垄断先进技术的自私想法。

小结: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猛,各个与建筑有关的企业承揽的建筑工程越来越多,相应的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的材料越来越丰富。而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真实的反映了建筑机构的经贸活动、工程建筑项目的全部技术含量,做好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的收集与归档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们笔者对如何做好建筑施工企业科技档案的收集与归档做了上述论述。

参考文献

建筑与科技篇2

关键词:现代科技建筑装饰设计传统设计

1.现代科技的概念

现代科技,顾名思义,是指当今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新的工艺技术,新的材料,都带来了很大的变革,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特别是物质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现代科技水平的提高更有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对于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思索。现代科学技术催生的各种新文化,也将给传统文化带来诸多的压力。

建筑装饰设计包括了室内外装饰设计,人类社会的建筑装饰设计经历了从手工业社会到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过程。在现代设计文化的背景下,以往传统设计所遵循的一些原则和手法正渐渐被打破,人们在现代科技力量的支持下,找到了更加符合时代特点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素材,使设计作品既富有有时代感,又更符合人类新的审美性和实用性。

2.现代科技与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的关系

设计是以物质方式表现人类文明进步最重要的方法,是连着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桥梁。科技的发展也是对设计的变迁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人们希望通过设计来改造世界,美化环境,并以此来提高人类生存的生活质量。

科技的发展也促使人们对建筑装饰设计领域提供了各种全新的表现手法,比如后现代风格、波普风格、高技派等,这些都使设计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在现代科技影响下,设计师表现出了人性化的设计思潮,更加注重地方性的和文化的体现,重视生态环境;在审美观念上,不再过于追求对称、注重含蓄等。在现代科技的条件下,装饰设计的手法更加多元和开放,除了传统的手工制作,声、光、电、水、火等结合,创造出了无与伦比的精彩设计,它们超越了设计前辈们所能想象的效果。

同时,科技的发展带来生活方式和节奏的改变也促使人们对室内设计审美观念产生转变。因为现代的工作环境迫使人们追求更好情感调节,追求更好生活质量,那装饰设计就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追求室内环境中的量到讲究室内环境中的质,从单体的建筑再到大型的社区环境乃至整个城市的规划环境,不再单纯地满足装饰带给人的物质价值,而是要更好地享受装饰后环境带给人的精神价值,许多项目经过精心设计后,空间功能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发挥出更好的使用价值,这种例子数不胜数,这不仅仅在是表现科学与技术,而是要表现人的“心”的内容.这也正是在现代科技的条件下,建筑装饰设计的更深层次内涵的体现。

3.现代科技条件下建筑装饰设计的特点

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国内的建筑内外环境装饰设计也呈飞速发展的态势。社会经济也需要现代装饰设计变革的大步跟上,创造出具有本土风格的现代装饰设计,在感叹科技的发展带给各种便利的同时,也更感叹在各种文化交融的环境中,国内的室内装饰设计如何在日渐成熟的现代装饰设计中占有一席之地。

3.1传统装饰设计是根基

我国历史悠久,人文内涵丰富,东方文化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有其独特的民族审美情趣。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抛弃原有的文化背景,是完全不可取的。而是在现在科技环境中体现中国的文化韵味。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对现代与传统进行整合。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来引导装饰设计的思维。创造多元化的设计方案。以前人们认为,回归传统就是跟现代脱离,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其实是要以科技为先导回归传统,才能更好的体现区域性文化。设计离不开文化,如果一个室内设计.没有一个理念作支撑,那么这个室内设计,不论是古典还后现代,都是苍白无力的。现代科技和传统可以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回归自然也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来实现,大面积的玻璃墙,让屋里屋外的景色融为一体,空调技术的运用即使在冬季都可以温暖的屋里欣赏到无敌的雪景;比如智能控制门禁系统让人们的生活更安心;自动窗幕让人们更省心。而声光电的技术手段让室内的空间效果更赏心。各种大型的空间多功能厅、体育场馆更是这些高科技技术的用武之地,美轮美奂的水立方、充满创意的奥运开幕式,从外到内,无一不是让大家大饱眼福,体会到了高科技技术给建筑装饰带来的巨大的变革。

具有传统风格的装饰,无论在空间,色彩造型材料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艺术魅力,历史文化沉淀其中。但在现在科技的条件下,通过现代科技的手法,却可以表现现实自然的形态的一面,也可以创出更具有现代感的设计。纵观传统建筑和家具,它们都是实木制作,虽然古朴厚重,却需要耗费大量的木材资源。现代社会,人口众多,资源却越来越稀缺。现代设计师们只有寻求出新的途径,利用先进技术,节约木材,再通过机械裁切压弯等工艺,开发出新的装饰材料,所以出现了现在运用广泛夹板、复合地板、复合实木地板、板式家具等等,制作出的风格简洁大方,同时手感也十分流畅。不仅吸收了传统家具的功能,同时又注重材料的自然性和安全性,给人的感觉不仅是一件家具.同时也是一件很特别的装饰作品。在室内环境中十分赏心悦目。在设计的同时,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的理念中,传统风格的体现既要浓重又要新颖,这种现代与传统的融合,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2多元化设计是时尚

多元化人是一切造型艺术的重要环节,室内装饰设计所设计的创意中,无论是对单一方案还是各种空间组合上,都要对其作细致的考虑。在现代的建筑装饰设计过程中,并不是要抱着原有的传统不放,而是要力求学会现供科技条件下的创作和设计,把传统的精华融合于现代设计中,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一种时尚。比如在世博会的匈牙利馆内,有一个含钢管组成的顶界面,它由600根高低不同直径大约10cm左右的套筒的天花板直落下,错落有致地排列,它们的高度从8~3.5m不等,每根套筒下面都有暗藏的灯源,初看觉得很普通。但灯光亮起后,高高低低的套筒发出点点星光,衬着四周暗色,把人的视觉一下拉得很开阔,恍惚置身于浩瀚星海之中,使人不禁感叹于现代科技力量的强大。也感叹于一个普遍的顶界面还可以有这种设计的方法。又如,俄罗斯馆从内到外无不体现既传统文化的设计之美,又体现现代科技手段的美妙,它的塔楼的顶部由白、金、红三种色构成,白色和金色体现俄罗斯的建筑特色,而红底花纹的图案又赋予它鲜活的生命,当夜幕降临,灯光从塔楼缕空的部分透出。刹那间,这座古堡式的建筑透出璀灿的光华,既稳健且妩媚。

在审美观日趋成熟的今天,现代装饰设计的手法变幻多端,许多设计师在设计中借用多种现代手法,以求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除了传统的材料图案色彩的运用以外,他们通过声色形光的搭配创造了让人赞叹不已的空间环境,如果说世博会是一场人间盛会,那么在多场馆的设计手法,就是一个多元设计的时尚集会。

科技的运用,也大大改变了木、陶、瓷、棉、麻等传统材料的外观面貌,以室内装饰的玻璃和材料为例,电脑镀色和勒丝技术的出现。使用玻璃不再是透明的代名词。它们的图案丰富,花色艳丽是过去使用清玻时不敢想象的,通过高科技的印丝手法,可以把棉、麻、纤维的纹样织在玻璃表面,使玻璃在视觉上和触觉上都让人改变了人们对它冰冷的看法。而且在设计手法上也是花样多端,时而做顶部处理,时而做墙面,时而做地面,使玻璃的效果更加光怪陆离。又如瓷砖这种大众化的装饰材料,也由于高科技手段的介入而生出生千变万化的设计效果,仿木、仿石、仿皮的纹样,既可以创造出华丽尊贵的效果,也可以使室内倍感温馨,从而也使得室内装饰呈现多样性的风格特征。比如,纳米光学材料可以使装饰风格的细节更加纤秀雅丽。新型的装饰材料轻便、精致,结合传统的设计理念,使用得室内装饰设计既有现代感又有传统文化的氛围。与此共生,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也大大提高。

3.3个性化的设计是文化的延伸

个性化的设计追求的是一种与众不同。它的设计理念,设计手法在同时代的设计中是标新立异的。个性化设计,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的延伸。作者认为个性的坚持,确实为一种人生的感悟。而这种感悟正是来源于一种文化的根基。如果没有一种文化的衬托,这种个性化的设计永远是虚无飘缈的。这种个性的追求,要用前瞻的思想,来超越时代背景,来反映新的思潮,或者一种新的进步,正是这种进步推动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现代建筑装饰设计更是如此,它的个性化的表现,正是设计师所追求的。设计师为追求一种独特,在设计中.结合时代最先进的思想和技术,突破原来的规律。用突破性的想象力除旧呈新,以使设计达到引人注目的效果,个性是在陪衬中生产出来的,是与普遍的大众化设计相辅相成的。

建筑与科技篇3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设计;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3)20-0019-04

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较高层次,其人才培养也应将职业标准作为课程开发的主要依据。《建筑施工技术》是土木工程专业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涉及施工员、质检员、建造师等职业岗位培训、鉴定、考试的核心内容。基于职业标准开发《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既要遵循教育基本规律与原则,又要突出技术本科教育特色,强化技术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实践能力培养。

一、《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目标定位

技术型人才作为一种人才类型,其工作职能主要是解决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以保证生产、制造和工程项目顺利进行。随着技术理论发展和岗位工作内容调整,技术型人才特征也随之发生变化,总体上呈现出如下特点[1]。

一是知识结构上突出主导性与复合性。技术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以技术学科中某一专业领域的技术科学知识体系为主,除具有本专业的技术科学知识外,还具有形成该技术科学知识所必需的基础科学知识、该专业的工程科学知识以及与工作岗位或工作对象有关的其他学科知识。

二是能力特征上体现出智能性与综合性。技术型人才既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又具备较高的技术应用能力、设计能力与开发能力,其能综合利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技术难题或进行技术及工艺创新,表现出很强的综合与创新能力。

三是情感态度上体现出务实性与伦理性。精益求精的精神是技术人才在技术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实践性品质,而作为技术的发明者、设计者或应用者,如何合理利用技术造福人类,也是技术型人员必备的重要品格,因此较强的务实性品格和高度的技术伦理责任感在技术型人才素质结构中不可或缺。

基于对技术型人才的特征分析,结合土木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确定《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和现行的有关施工规范、规程的应用;掌握一般建筑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常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及包含的原理;掌握一般建筑工程施工中遇到的必要计算方法;熟悉一般建筑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中容易出现的常见质量、安全问题、安全验收规范;熟悉先进建筑工程施工安装顺序及所需配备的设施和设备。

能力目标: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选择和制定常规工程的合理施工方案;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查找资料和完成施工中遇到的一些必要计算;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编写一般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交底;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在建筑施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能根据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方法及验收规范进行常规工程的质量检验。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伦理道德、职业道德和主体意识、超越意识、契约意识;使学生养成科学规范的工作模式和务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工作能体现出思想性、建设性和整体性。

在课程总体设计上,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相互融合,尤其是情感目标蕴含于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达成过程中,通过理论探究、项目实施、案例反思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技术伦理精神和务实的工作作风。

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内容设计

(一)课程设计理念

从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土木工程发展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施工技术难度不断提高的趋势。应对这一趋势,各建筑施工单位必将提高施工自动化、信息化和绿色化水平。施工自动化是以精细施工技术替代粗放型技术,以机械化、自动化替代人工操作,同时对从业者技术技能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施工信息化是利用信息化设备和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承包管理效率,采用施工监测、施工控制等手段实现施工管理现代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计算机技术在建筑业的设计领域、施工领域、管理领域得以普遍应用,一些施工单位某些关键技术也都使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施工绿色化是指注重节材、节能、节水、节地和环境保护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积极使用可再生的材料资源和控制在施工中抽排地下水资源等。作为涵盖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基本技术知识的核心课程,《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在设计上也必须反映建筑施工技术自动化、信息化、绿色化的理念。

(二)课程内容选择

伴随模板、脚手架、预应力施工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装饰工程施工技术不断创新,建筑施工部门的机械化、预制装配化、专业化施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对建筑施工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作为培养建筑施工技术人员的核心课程,《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既要系统讲授传统施工技术,又要增加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内容一般包括土石方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砌筑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高层建筑的施工、防水工程、装饰工程等。根据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与企业人员联合开发课程,将最新的施工工艺、施工技术、施工材料应用引入课程,以讲义或音像形式体现。如在钢筋下料中加入平法识图、构造要求及框架梁钢筋下料长度计算,在桩基础中着重讲解pHC管桩静力压桩、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等内容,在虚拟施工技术中加入Revit建模平台与专业仿真优化软件应用方面的内容。

(三)课程内容组织方式

依据施工员岗位职业标准,基于施工员岗位工作过程,以施工员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分析工作过程和阶段产品特点,围绕工学结合、项目导向、全真模拟教学设计,选择课程内容。本课程采用“项目+任务”的内容组织方式。结合各个项目对应的最新规范标准,注重项目设计与任务相匹配。项目与任务的匹配模式常用的有三种[2]:一是循环式。其核心特征是课程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以系列典型产品或服务为主线展开,每个项目都包括该课程全部任务所构成的完整工作过程,且其工作过程基本一致。尽管流程是重复的,但具体内容是不会重复的,因此随着项目的推进,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断提升。二是层进式。核心特征是,一门课程只选择一个大型的、完整的综合项目,它涵盖了该门课程需要学习的全部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界线,把这个项目划分成若干部分(小项目),学生按照工作顺序逐步完成各小项目,最终完成整个项目。三是对应式。即项目与工作任务之间是对应的,为学习完成一个工作任务即设计一个项目。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实训要求来看,其项目和任务设计比较适合采用第一种和第三种。课程按“建筑工程的施工工序”确定工作任务,以“施工流程”为主线,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按照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设计项目,力图构建学生在校学习情景与实际工作情景的一致性。具体项目和工作任务设计见表1。

三、《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实施

在课程实施中,全面构建“岗课融合贯通,学期分段循环、能力逐级递进”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原来的一个学期时段逐步改革为“一长一短一长”3个学段,实现分段循环教学,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分层训练,逐级递进,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岗位技能,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现能力逐级提升。根据课程内容特点,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启发引导、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同时注重工程仿真模拟软件的应用,创建多样化学习方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从事技术活动,本课程更注重技术知识的习得,而技术知识中除了显性知识外,还包括了大量的默会知识。默会知识具有实践性、情境性、层次性、不可言传性、不确定性、非逻辑性等特点[3],建筑施工领域的工作经验、操作技艺等都属于默会知识的范畴,默会知识的掌握一定要由两个关键因子促成:一是“师傅”样本式的“手把手”传递,包括提示、反馈、示范和提醒等;二是“徒弟”不断地清晰表达所学的知识,用心体悟及其身历其境地“历练”。两者缺一不可[4]。为此,本课程强化综合型技术训练项目设计,编写《建筑施工实训任务书》和《建筑施工实训指导书》,并依托学校建立的校外实践基地,由企业施工技术人员当师傅,每4~6名学生为一组,全程跟踪一个建筑施工项目,采取半天上课半天实践的形式,同时结合“建筑材料与检测”、“建筑工程施工测量”等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各种典型建筑结构的施工技术、工艺流程、质量验收要点和施工组织设计方法、建筑工程造价编制等。在此过程中,企业师傅和任课教师经常沟通,及时交流学生技术知识和技能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矫正方法。学生每周每组要填写施工周记,记载施工技术要点、工艺流程、学习心得等,学习结束后还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陈述和答辩,答辩通过才能进入顶岗实习环节。

参考文献:

[1]夏建国.论技术本科教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48-149.

[2]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186.

[3]吴言.师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建设的一个向度[J].职业技术教育,2008(19):1.

[4]马连华.做实“工学结合”是加快高素质劳动者培养的必经之路[J].教育与职业,2006(35):8-10.

Designandimplementationof“Constructiontechnology”CourseinappliedUndergraduateinstitutes

ZHoUShi-hui

(wuyiCollege,wuyishanFujian354300,China)

建筑与科技篇4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施工方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一步步发展,高层建筑也渐渐依赖着这样的发展展现着自己的独特魅力。中国上海的东方明珠,美国纽约的帝国大厦,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现在世界上耀眼的高层建筑美景。因为这些建筑使得这些城市有了一种不一样的美,但是不得不说这样举世瞩目的高层建筑的设计往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才能够完成,因为它对于技术的要求要比普通的建筑的高很多。

一、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特点

1.1、高空建筑工作量大

高层建筑和普通建筑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高层建筑高空建筑的工作量大。因为是高层建筑,所以在高空当中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材料、更多的技术以及更多的人力才能够完成。当然这个过程当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也很多,因此在施工的过程当中,不仅要面对高空施工技术的高要求,同时也要致力于保障施工人员的人生安全。

1.2、高层建筑地基要求严格

就好像是俗语常说的没有好的地基就没有好的高楼一样,空中楼阁永远都没有办法建立,特别是对于高层建筑工程而言,因为楼层建设高度高,所以整个地表层所承受的压力也比较大,这个时候就要求有坚固的地基作为基石。一般而言,高层建筑的地基深度要大于等于高层建筑的1/12,地基建设使用桩基的时候,一般要求地基的深度要达到1/1的效果,即桩基建设的时候地下要建造和陆地上方房屋高度一致的地下室。简而言之,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地基建设不能够低于5m,超高层的建筑地基甚至要达到20m的深度。但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房屋建造地的土质问题,对于地基的建造而言,这有这至关重要的影响。

1.3、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相对较长

显而易见,一般高层建筑的施工时间要比普通建筑的施工时间长出一倍甚至更多的时间,这是因为随着楼层高度的不断增加,相应的技术要求以及其他方面的要求就更多,施工的难度就越大,这导致在建设的过程当中要花费很大的时间。一般而言高效率的建筑施工技术要求不仅仅要求施工方在物件材料上面进行改革,同时也要求有先进的施工技术理念,可以保证施工质量以及安全问题。

二、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求

高层建筑施工施工一般包括基础建设、主题建造以及后期的房屋装饰三部分,这三部分的施工都是完整而又独立的施工过程,因而施工的过程当中要求要有很好的统筹能力,从技术层面和标准层面严格要求以保证施工质量;同时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还要求施工技术人员要严格对待图纸会审以及复核的工作,这是引导整个建筑过程的技术核心,不能存在任何差错,同时要求相应的正确的图纸指导和技术人员实现高层建筑的施工。可以说在没有一个很好的准备工作之前是不能盲目的进行高层建筑施工,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可以说是一个庞大的施工技术系统,从模板的安装到混凝土的浇灌,每一个步骤都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的要求。

三、高层建筑主要的施工技术以及施工方法浅析

3.1、模板安装技术

高层建筑模板安装的安装顺序是有严格的限制的,剪力墙模板首先要做好钢筋的验收,然后就是墙内止水条的安置以及限位撑筋的安装,这里面的每一个过程都必须严谨的对待。限位撑筋以后就是内侧模的安装、满堂架的模板校正工作、外模及对拉杆的安装以及最后的校正加固。柱模板第一步的工作和剪力墙模板的工作相似,首先就是做好柱钢筋的验收工作,然后就是柱模板的安装工作,同时还要注意在柱模板间设计剪力撑,并且一定要注意最后的校正工作。梁板模板首先要按照施工图上面所要求的起拱的要求开始安置梁底,然后安置梁板头,墙板模板等。楼梯模板是通过预留的墙体设计进行,所以首先第一个工作就要拆除预留楼梯建设的墙体部分,然后进行画线等工作。

模板安装有一定的要求。两地模板地步安装以后要留置清扫口,等到底模完成吹风机吹或者是用水冲洗等等清洁工作以后,打扫清扫口然后再将其封住。当开始上层楼板的混凝土施工的时候,下层楼板的模板和支撑系统都要保持,不能拆除。针对一些拉杆无法穿透的问题,不能采用拉杆绕弯穿透的方法或者是切割钢筋的方法,而应该在旁边重新找点穿透。后期进行模板验收工作时,不仅要验收垂直度,同时还要在剪力墙的顶口边、梁侧模板边以及整体建筑外缘进行通线的检测。

3.2、钢筋施工技术

钢筋施工首先要进行的就是钢筋的质量检验,对于钢筋的品种、级别、规格以及数量都有严格的要求。钢筋施工当中首先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钢筋之间的拼接问题,特别是在柱、梁板安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梁板底部钢筋铺设是否平坦整齐,柱体钢筋垂直角度是不是正角等等的问题。钢筋的安装一定要注意螺栓的使用,因为这对于整个建筑钢筋施工的安全性能有重要的影响,所以一般对于高强螺栓要采用同方向自由传入的方式进行。而对于普通的螺栓则要求要使用至少两片以上的垫片放在螺栓的一端,同时螺栓孔一般不采用气割的方式,对于露在外部的螺栓部分要大于两个螺距。螺栓安装以后就是钢筋工程的焊接和涂刷的工作,焊接工作需要有专业的焊接人员,钢筋的焊接过程不能出现焊渣甚至是弧度的焊接裂纹等等的问题。在涂刷的时候则要求要保证涂刷的表面平整,没有异物、杂质等等的问题。

3.3、混凝土施工技术

因为混凝土施工在整个建筑当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所以在每一个高层建设的之前都会进行混凝土浇筑实验,以此来确定不同的等级的混凝土的搭配比例。只有在实验检测的温度、易溶性、坍塌度等等都符合标准要求的时候才能开始正规的混凝土浇筑工作。在浇筑的过程当中,常常会使用泵来用送混凝土,这样能够节省劳力资源。因而混凝土浇灌过程当中对于泵的养护工作要求十分严格,一般都会选择专门的人进行泵的保养工作,保持泵的工作性能以及工作强度,保证施工过程当中能够很整个建筑工程的进度相适应。混凝土施工使用振捣技术的时候,振动器的震点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有规律的进行排列、插棒的工作,避免在后期出现混乱的情况,同时应当遵循从底部和顶部同时往坡度正中方向震动的方式,这样即可以避免遗留,同时不会引起建筑因为受力的变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建忠.浅谈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3,17:381.

建筑与科技篇5

1.1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涉及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包括人才、资金、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等多个要素,是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相互作用下的一种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科技创新正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协同演进下的一种复杂涌现,是这个三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1]科技创新能促使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形成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是一个价值实现的漫长过程,技术进步要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必须采取产品的形式。[2]因此,建筑企业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来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建筑产品的附加价值,进一步促进企业增加科技创新的投入,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1.2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创新体系三大体系构成。知识经济社会环境下三个体系相互渗透,互相支撑,互为动力,推动着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管理和制度创新的新形态,促进了创新知识的循环流转,增强了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目前对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主要从国家、区域、产业、企业四个层面展开,研究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关于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则主要基于高新技术发展方面展开,忽视了经济中传统产业以及服务业的研究。[3]随着社会发展及科技创新范式的转变,建筑产业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传统产业,有必要站在行业发展和用户需求的角度,来研究知识经济社会环境下的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2复杂性科学视角下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特征

在复杂性科学视角下,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具体结构和运作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科技创新体系也具有一些新特征。

2.1系统复杂性

建筑企业科技创新活动不是单纯发生在技术领域、经济领域或管理领域,而是一个涉及科技、经济和社会的综合过程。构建科学的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就要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用系统的思想和观点,通过企业内外诸多科技创新要素的集成和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人力、财力与信息等科技创新资源的价值和效用。

2.2网络组织性

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研发部门,而应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运营环节当中。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涉及的活动主要有研发、技术管理、组织、设计、施工等。这些活动并不是按照线性方式序列进行,往往存在着多重循环、往复的交叉活动。所以,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应是由多个部门和人员组成并共同发挥作用的群集型网络化组织。

2.3动态开放性

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和完善,需要制度、组织、管理、资金、信息等诸多方面条件的支撑。在当代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里,建筑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同时,纷纷跨越边界,有选择地与其他企业或机构结成长期、稳定、互惠的关系,建筑企业的跨越区域边界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其创新和竞争能力的强弱。因此,强化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交流,淡化企业、部门等边界,使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及其子体系具有明显的开放特征。

3基于复杂性科学视角的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3.1建立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建筑知识创新体系,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知识创新是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在建立知识创新体系中应该重视和发挥人才的作用,并借助现代科技的支撑,通过科学技术研究的组织与管理实现知识的集成与创新,使知识的创新源动力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建筑企业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需要依托专家等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参与,以科学研究为先导,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强科技研究、科技交流与合作、科技教育与培训。首先,建筑企业应建立开放的、具有活力的人才流动机制。开展知识创新活动的关键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研究人才是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而开放并具有活力的人才流动机制,一方面可以引入知识创新所需的各类高素质专业人才,为企业知识创新活动提供充分的人才资源,促使原有人才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形成人才结构上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可以建立知识创新激励机制,逐步淘汰不适应企业知识创新要求的人员,形成动态激励机制,从而使知识创新体系充满生机与活力。[4]其次,建筑企业的知识创新活动还需要与外部进行广泛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企业可以从外部环境不断获取信息,如相关行业最新的研究动态、最新的科技成果等,以增加和丰富企业的知识供给;也可以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到本企业工作或开展讲座,通过交流合作来开阔知识创新人员的视野和思路;还可以经常性地对知识创新人员进行科技教育与培训,以掌握先进的技术和实验方法。通过开放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活动,使企业知识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再次,在建立建筑企业知识创新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研究体系为指导,加强知识管理。充分利用系统工程、集成管理、信息技术等各领域专家的智慧,面向建筑市场的需求,科学认识建筑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规律及其作用机理,促使建筑企业的科研工作、技术研发、标准化、信息化等工作围绕市场需求展开。

3.2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建筑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技术创新的组织系统、关系网络以及保证体系有效运行的制度和机制。技术创新体系是由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配置相关的、与利用创新资源相关的各种机构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主要包括技术创新活动的参与者(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政府部门等),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其运作机制构成的系统,其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建筑企业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法律规范、经济杠杆和政策引导为调控手段,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咨询机构、中介服务等参与者紧密结合的建筑技术创新体系(如图2所示)。一是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速创新资源包括人才、技术、资金等向企业转移。二是要建立和完善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基础研发系统。加强产学研的联合研发,形成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新机制,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工艺研发优势和高校的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研究优势。三是要建立和完善以建筑施工企业和勘察设计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成果的技术推广应用系统。利用勘察设计企业的深化设计优势和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化能力优势,支持骨干企业建设技术中心,扶优扶强,提高企业的工程化、产业化能力。四是建立和完善以建筑技术教育、培训、咨询机构为主体的中介服务系统。通过大力促进建筑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快建筑技术转移中心、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等各类中介机构的发展。五是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为主体的支持协调系统,标准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标准化是建筑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在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随着科学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实践的不断推进,标准化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标准化的动态演进过程体现了科技创新的演进,标准化与知识产权结合带动建筑企业的自主创新,标准化与试验、检验相结合有助于推动建筑企业的开放创新。因此,建筑企业构建以标准化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标准化的实施,可以整合和引导企业资源配置,激活科技要素,推动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加速企业的技术积累、科技进步、成果推广、产业升级以及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3建立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管理创新体系,进行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信息化建设

创新是一个价值实现的过程,创新过程中各层次、各环节以及各要素之间复杂交互作用中,不仅有技术性要素,更有大量的非技术要素,并且非技术要素带动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有时会起到决定性作用。[5]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业务整合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由其引领的管理创新成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企业管理创新的信息化有助于及时获取信息,依托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完善建筑企业的数据标准、信息规范、技术交底以及方案优化等,通过制度与管理的重塑实现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科学管理和高效的良性互动。建筑企业管理创新体系是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面向市场需求,整合信息资源,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实现企业科技创新战略、组织、运行一体,决策、执行、监督协力,政府、企业、高校互动,最终实现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信息化、标准化、动态化与智能化。一是建立市场导向和全员参与的科技创新战略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意识。战略是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如何界定独特定位、做出明确取舍、加强各项活动之间配称性的谋略。卓越的技术及持续创新是建筑企业价值观的核心,建筑企业只有通过提供高质量、技术先进、全面和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客户。依靠全员参与的科技创新战略,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的职责,为企业科技进步、创造新的生产力提供充分的施展舞台。建筑企业需要强化科技创新意识,营造一种浓厚的创新氛围,使科技创新主体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全体员工都致力于维护企业的创新精神,不断促进企业的科技进步。二是组建高效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充分发挥科技中心的职能。建筑企业要形成以企业负责人为主要领导、企业总工程师为直接责任人的科技进步决策层和领导层,以各级科技管理部门为科技进步实施的组织和管理层,以工程项目为科技课题实施的操作层的三级科技创新组织体系。[6]建筑企业管理创新体系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科技创新的管理决策层,主要针对能长期影响企业发展的事项。在这一层面中,企业科技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分析预测创新项目及其经济效益,最后由创新委员会审查决定需启动的创新项目。第二层面是科技创新的组织和管理层。建筑企业应设立研发计划部和研发管理部,全面负责企业的科技创新、产品开发和设计任务。在这一层面中,科技中心需制定科技创新战略和实施计划,提出完善的科技研究、开发和试验条件,总结和完善企业科技标准体系,形成具有竞争优势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第三个层面是与项目相关的科技创新实施的操作层。建筑企业的研发成果必须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凸显价值。许多情况下,复杂的大型项目都会面临科技创新的挑战,因此,科技中心必须为客户量身定制设计、技术、材料等创新方案。三是强化研发资源体系的管理,保障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筑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应承担科技创新的重任,对科技创新进行持久性的投入。对于新型结构和技术难度大的工程项目,应争取多方资金支持。在稳定的研发经费投入基础上,建筑企业要拥有充足的科技研发人才,形成由技术带头人、技术骨干和一般技术人才组成的科研人才梯队。建立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和人才的创新氛围;加大对科技创新有突出贡献人员的奖励力度;加强培训,改善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使之成为新型创新人才;注重对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使科技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四是建立畅通的科技创新信息系统,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合作。建筑企业要重视相关科技及产品信息的收集与管理,根据科技研发工作的性质和客观环境,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科技创新合作组织形式。在企业内部建立畅通的信息系统,实现各项目信息在企业内部网络的共享、远程的信息分享与交流,同时注重与外部机构的创新合作。开发创新网络,与大学及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研究项目。使企业内部各部门、产业链的各环节之间以及与外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第三方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五是建立完整的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体系,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关键环节。建筑企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科技创新成果推广体系,在知识产权战略委员会和知识产权负责人的引导与管理下,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和专利并不断推动标准的演进,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价值最大化。

3.4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综上所述,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由建筑知识创新、建筑技术创新、建筑管理创新三大体系构成(如图4所示)。其中,知识创新体系依托不同领域专家的参与,以科学研究为先导,强调开放与自主创新,强化科学研究、知识管理、教育培训与科学传播的融合;技术创新体系由技术进步与推广应用来驱动,以标准化为核心,强化产学研一体、政策和服务支撑的需求与价值的实现;以现代信息技术引领的管理创新体系则以信息化为载体,强化管理与制度的重塑。在现代科技发展催生知识社会的背景下,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互融合,建筑企业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三个体系也是相互渗透,互为支撑,互为动力的,推动着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新形态。

4结语

建筑与科技篇6

【关键字】工民建筑;施工;创新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工民建筑发展也十分迅速。在建筑的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关系整个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以及日后功能的完善。但是,国内传统施工技术由于施工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现状了工民建筑施工行业全面实现科学发展的目标和要求。近年来,国内各方面都开始注重创新技术在工民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应用,一些比较完善的工民建筑施工创新技术渐渐被广泛推向实践。工民建筑施工创新技术对于工民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保证了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进度与质量,完善了工程施工技术体系,使建筑工程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创新技术应用于工民建筑施工中,融合了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完美地实现了建筑施工与地域化倾向的结合。

一、工民建筑施工创新技术特点

1.科学性

技术都是在实践中验证,经过反复试验,证明其正确性。工民建筑创新施工技术是对传统施工技术的全面总结与分析,吸收其精华部分,弃除其落后部分,并加以先进科学技术元素,达到技术革新。因此,新的施工技术将会更加具有科学性,为工民建施工提供强烈的技术支撑,更有利于开展科学化的工民建筑施工工作。

2.创新施工技术更利于工程造价工作的全面展开。

工民建创新施工技术的开展有力于提高工程中的技术数据的精确性,保证数据的客观性与公正性。数据的明确与具体化才能够进行技术的创新,有利于对工程的造价进行管理,有效合理控制工程造价,降低工民建成本。

3.创新施工技术更利于建筑行业整体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

工民建施工技术是建筑行业整体技术中尤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对于提高整个建筑行业的技术水平有重要的意义。创新施工技术由于科学、合理、稳定的技术措施与理念,有效的避免了传统施工技术管理效率低以及停滞不前的现象,完美地完成了施工阶段的工作任务,有利于促进整个建筑行业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

二、工民建筑施工创新技术的应用

1.环保技术的应用

人类经济发展,忽视了其对环境带来的压力,进而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高,节能减排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环保成了施工中应该加强重视的一个方面。建筑行业是一个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是企业和单位往往重视利益,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所以,在建筑施工中要重视创新施工技术的应用,重视环保技术,加强环保意识,并将其贯穿在整个施工的过程中。

2.科学监理技术的应用

科学监理技术是建筑施工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对工民建施工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科学监理技术切实保证施工技术真正落实,并得到有效的开展和应用。科学监理技术是建筑行业施工管理手段之一,如果在施工中没有科学监理技术,施工技术的创新就会成为无稽之谈。

3.低碳建筑技术的应用

低碳建筑技术是工民建筑施工中创新技术的一项重要要求,也是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在完善资源评估和技术评价体系基础上,开展此项技术,应用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在建筑领域实现低碳甚至是零碳排放。在建筑领域应用新技术,改变当前碳基主导型的建筑电力消耗结构。目前,太阳光电、光热和采光遮阳、通风等建筑技术的融合应用促进了低碳产业体系的发展,使大规模的应用成为可能。

4.信息技术的应用

当今的世界处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年代,信息经济时代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并且应用于各个领域。信息经济时代的“技术创新”必将导致“技术观”的转型,传统的工民建筑技术由于其局限性,难以满足新技术的要求,因此,工民建筑的施工需要融合信息技术才能够更加满足于市场发展的需求。建筑工程技术人员要重新思考与分析新技术的对象、目的和结果等问题,形成新的建筑施工信息技术观。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建筑施工带来了更多的技术挑战和机遇,高科技时代中需要更新技术施工的步伐,与时俱进。

5.现代科技新技术的应用

现代科技新技术应用于工民建筑施工,提高了效率,保证了质量。GpS测控技术具有精度高、使用方便、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在建筑物外侧利用GpS测控技术来观测基准点,实现外控基准网测定。

三、小结

近年来,随着工民建筑行业的发展,创新施工技术从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等方式应用于工民建筑行业中,并融合世界建筑行业先进施工技术与先进科技,进一步促进了施工技术的发展,基本可以满足现阶段我国工民建筑行业的需求。但是,工民建筑施工技术会不断革新,建筑行业施工技术人员只有坚持发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才能不断革新与改进现有的工民建筑施工技术,实现我国建筑行业的全面、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曲家正.创新技术在工民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探讨[J].建筑科学,2012.

[2]刘治亮.创新技术在工民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

[3]于福友,孙彦庆.工民建筑施工中创新技术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1.

建筑与科技篇7

关键词:创新科技;工民建筑;应用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迅速,工民建筑也随之飞速地发展了起来,在工民建筑发展过程中,技术是关键和决定性因素之一,因为施工技术对于整个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施工技术的创新极大地推动了建筑业的蓬勃发展。纵观我国目前的建筑业的发展现状,建筑业正在朝着高技术化、生态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一、创新科技对工民建筑施工的意义

实践证明,创新科技对工民建筑施工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创新科技在工民建筑施工中的应用,不但可以保证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而且可以使工民建筑工程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此外,工民建筑施工中的创新科技,是现代工程技术中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该领域的科技创新与发展对探索、研究现代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理论和实践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创新科技在工民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应用,使得该工程的施工技术体系构建实现了有效的更新和完善。创新科技在现代工民建筑施工工程中的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建筑施工和地域化之间的有机结合;创新技术为摈弃传统的施工理念,注重二者之间的有机融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它提倡的是整体性、科学性、创新性以及人性化的技术理念。创新科技在现代工民建筑施工过程中,结合了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与人文因素,并在传承、发扬传统施工技术的基础上,与现代先进的施工技术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渐渐地形成了与现代建筑行业要求相符的施工技术,并在现代工民建筑施工中得到了积极的推广与应用,使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二、工民建筑施工创新科技特点

(一)科学性

工民建筑施工的创新首先就是科学技术的创新。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任何科学技术都是源于实践的,最终也必将应用到实践中去,并且将在实践中转化为生产力。这样的英明论断同样适用于建筑业,如果没有科学性做为建筑企业的创新,建筑业可能还停留在建筑基础还要靠人力挖掘、盖高层楼房所需要的材料完全需要人力运送的时代。现在拥有的先进的挖掘机械、高层升降式运输机械、甚至模块式堆垒的建筑模式,都得益于科学元素在建筑业的广泛应用。

(二)有利于全面展开工程造价工作

创新在工程施工机械、工程施工技术方面、工程管理方面都能够得以体现。通过创新施工技术,可以更加的迅速、准确、公正地对工程相关的各方面的数据进行收集与汇总。有了计算机的辅助,可以更加有效率地对于工程的成本、工程整体造价、各局部工程的造价进行预算。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控制质量与成本,便于管理者们很好地把握重要工序,还应该借助于计算机,科学的预测工程的量本利。

(三)有利于提升建筑行业整体技术应用水平

工民建施工技术对于提高整个建筑行业的技术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建筑行业整体技术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创新施工技术的技术措施与理念有着科学性、合理性、稳定性的特点,通过合理采用创新施工技术,传统施工技术管理效率低、停滞不前的现象得以有效地避免,在完成施工阶段的工作任务的同时,对于整个建筑行业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三、创新科技在工民建筑施工中的具体应用

(一)科学系统的监理技术的应用

建筑工程监理就是对建筑工程有关活动的监理,就是依据有关的工程建设的法律和技术标准,综合的运用法律、技术、经济等手段,对工程建设合同有关各方的行为及职责权利,进行必要的协调与约束,对工程质量、环保、安全、费用、进度等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避免建设行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得工程建设目标得以最优的实现。在建筑工程中运用科学监理技术,监督管理工民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

(二)信息技术在工民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如今的时代是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是信息经济时代,在工民建筑工程中传统的施工技术已经不能适应工农建筑工程中各种信息的传播和利用,而信息技术是一项适应信息时展的创新技术。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缩微技术等。在工农建筑工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把握工程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信息,构建信息网,提高工农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

(三)环保技术在工民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在建筑行业中普遍的存在建筑资源的浪费的问题,尤其是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上。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工农建筑企业在施工中所用的施工技术和手段还比较落后,另一方面是施工企业在建筑施工中只讲究经济效益,而忽视了资源浪费和环境保护问题。近些年来资源浪费严重,环境遭到很大的破坏,由此国家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的力度。把环保技术应用到工农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可以有效的利用建筑资源,改变施工技术和施工手段,进而减少建筑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

(四)低碳建筑技术在工民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碳建筑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低碳材料,另一方面是低碳建筑技术。低碳建筑技术包括外墙节能技术、门窗节能技术、屋顶节能技术等。墙体的复合技术有内附保温层、外附保温层和夹心保温层三种。在工农建筑工程施工中可以通过地源热泵采集地下热能,对雨水进行收集并综合利用,利用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发电照明,还可以通过通过导光管将阳光引入室内照明等低碳建筑技术,这一方面可以降低建筑施工材料、设备、技术等的成本,另一方面减少了建筑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四、工民建筑在应用创新科技时应注意的事项

(一)对于节能环保技术

1.节能、绿色技术的具体实施离不开政府主管部门的强制措施,相应政策,还需要相关单位的全力支持和配合,如规划、环保、开发、设计、监督等部门。

2.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的发展需要强制措施来推动,这就要求主管部门利用行政审批权和政府宏观控制的手段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措施。

3.在财政和税收方面,对于应用节能设计、绿色环保的工程项目,应给予优惠政策,对甲类地段和适宜建筑的较好地势,优先规划建筑节能、绿色环保设计方案。

(二)对于科学监理技术

1.国内的监理单位要注重对国外先进监理理念的吸收和借鉴,对外国的监理经验做充分的分析与研究,结合国内工程监理行业的现状和行业发展需求,加以适当的创新。

2.监理单位要重视对监理经验的积累,在对每项工程监理工作完成,监理单位都要组织人员对阶段性的工作做出总结,并写出对工作的建议。

3.监理人员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工程管理知识、工程施工常识、工程监理法律知识等基本技能,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并对科学监理方法提供可行性、客观、有价值的意见。

(三)对于信息技术

1.施工资料管理。在施工管理过程中,、采用施工资料信息化管理模块来进行,该模块实现了资料的电子化的综合管理,实现快捷的“傻瓜式”录入、规整的存档、方便的查询、简洁的报表输出。

2.材料与机械设备管理。根据网络计划图编制采购进度计划;编制资金使用计划;根据网络计划图的资源生成:工程用设备清单、表格形式的主要材料采购计划、表格形式的工程用设备采购计划。

3.质量控制。包括质量检测标准、工程项目划分、工序检测(记录)管理、质量缺陷及事故的登记和处理、质量验收与评估等功能模块。按照iSo9001标准进行按模块划分的质量管理,帮助管理者在施工过程中严把质量关,创造优质工程。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出现在城市、乡镇中。在工民建筑施工中,施工技术关系到整个工民建筑施工效率和工民建筑的质量,因此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把创新科技有效的应用在工农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创新技术是根据时展的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之上创新发展起来的技术。把创新技术运用到工民建筑施工中可以更加准确、全面、系统的分析问题,对工程施工进行科学的指导,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工民建施工效率。

参考文献:

[1]曲家正.创新技术在工民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6:186.

[2]刘立华,王学彦.刍议工民建工程施工中的节能技术运用[J].门窗,2012,05:70+73.

[3]刘治亮.创新技术在工民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30:41.

[4]曹昱.刍议如何加强工民建施工的质量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5:245.

建筑与科技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核心

1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建筑工程的开展过程中,施工技术管理是各项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保障建筑工程施工效率,优化建筑施工质量以及进度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社会经济全面快速发展的今天,建筑施工技术得到了全面的进步。只有依托于施工技术管理,才能真正发挥技术应用成效。一方面,科学的施工技术管理,能够整体优化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质量,不断提升建筑工程的设计水平,为建筑工程后续环节的开展奠定扎实的前提。建筑工程是复杂系统的综合性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设计方案是重要的指导。整体优化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避免设计变更的出现,切实督促施工人员按照设计方案来科学开展施工作业,需要全面加强施工技术的管理。另一方面,科学的施工技术管理,还能够整体优化建筑工程的进度控制以及成本管控。建筑工程具有一定的施工周期,施工企业以项目运营及拓展等为盈利方向,只有保障建筑工程的建设周期,及时将建筑工程交付使用,施工企业才得以投身于下一个施工项目中。加强施工技术的管理,不断推动技术应用的更新换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优化施工效率,节约工程建设时间。与此同时,在建筑工程的开展实践中,全面加强施工技术管理,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优化成本控制。建筑工程往往是投资规模大、施工周期长的综合性工程,包含着多元化的施工环节和工序,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产生较高的成本。基于科学的施工技术管理,全面优化技术应用,在保质保量保安全的前提下,能够尽可能提升和优化建筑成本。

2强化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核心举措

在建筑工程的开展实践过程中,施工技术是非常重要的物质载体。整体优化施工技术的应用成效,科学提升施工技术的应用水平,直接关系着建筑施工的质量以及安全。因此,有必要强化施工技术管理,多措并举提升施工技术管理成效。

2.1积极实施施工图纸会审,充分明确技术负责人职责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图纸是重要的参考。施工人员只有充分明确施工图纸的意图,全面详细的分析与解读施工图纸,才能有效开展施工建设,也才能把握建筑工程项目的侧重点以及关键点。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实践中,加强施工图纸的会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整体保障建筑工程有序健康运行的关键所在。一方面,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应该全面加强施工图纸的会审工作。当设计单位制作完成施工图纸后,施工企业应该同专业人员来进行技术会审,及时发现与甄别施工图纸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或者遗漏,整体优化建筑工程的建设质量与安全。与此同时,在施工图纸的会审过程中,应该积极回归实践,全面开展现场勘查以及测验,科学对比施工图纸与施工现场的匹配程度。施工人员作为建筑工程的建设主体,只有他们充分明确施工意图,充分理解设计方案,才能够保障整个建筑工程有序进行,同时也才能整体提升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在施工图纸会审过程中,除行业专家、设计人员等外,还应该邀请施工人员代表来共同进行会审工作,全面研讨施工图纸的可行性程度以及相关标识、比例、尺寸等。另一方面,在建筑工程的开展过程中,全面强化施工技术管理,还应该充分明确技术管理负责人。在实践过程中,技术负责人应该与整个施工技术管理的组织者与协调者全面审慎分析设计图纸的技术内容以及相关标准,将设计图纸的意思完全理解清晰后,进行科学的技术交底工作,明确技术应用中的注意事项。作为施工技术的主要负责人,还应该在工作实践中重点检查与判断各类数据、值域等是否符合标准。当涉及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或者施工流程时,技术负责人应该予以精准把关,以此来整体提升技术应用以及管理成效。

2.2夯实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施工过程技术应用

在建筑工程的开展实践中,整体优化施工技术管理成效,应该注重在施工过程中开展技术管理工作,整体提升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在建筑工程施工规模以及施工复杂程度不断增大的今天,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应用方向也在不断拓展。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涉及多元化的技术应用。只有强化这一阶段的技术管理,才能整体提升建筑工程的开展成效。一方面,在建筑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建筑工程的施工方案以及设计图纸等只有全面应用到实践过程中,才能推动建筑工程的快速开展。为提升技术交底的成效,可以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建构信息化模型,以3D立体的效果开展技术交底工作,确保参与人员能够充分明确施工流程、施工重难点等。另一方面,在建筑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还应该全面优化施工工艺的质量管控。在建筑工程的建设实践中,施工工艺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施工工艺一直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状态之中。如何优化施工工艺的应用成效,不断推动施工工艺与时俱进,这就需要加强施工工艺的质量控制与管理。与此同时,加强施工技术管理,还应该加强施工原材料的管理,不断提升和优化原材料的性能和质量。此外,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强化技术管理工作,还应该科学优化施工进度以及成本的管理。在施工进度管理中,应该做好科学的技术处理工作,实现技术应用与成本管控的高效融合。在成本管理中,特别是在新技术的应用实践中,应该本着高效节约的科学原则,最大程度发挥施工技术的整体应用成效。

2.3创新施工技术管理理念,提升技术人员专业素养

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实践中,整体优化技术管理成效,不断提升施工技术应用质量,必须创新施工技术管理理念,全面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一方面,在施工技术管理实践中,应该积极创新技术管理理念,依据科学的管理方法,对组成施工技术的各项要素以及各项技术活动,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决策,合理地组织与发挥,有效地控制与调节。另一方面,在施工技术管理实践中,施工技术人员是主体。只有施工技术人员具备良好的技术素养,能够自觉将施工技术应用到建设实践中,才能真正提升技术应用成效。因此,在施工技术管理实践中,还应该切实提升施工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全面加强施工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切实优化他们的作业能力以及技术素养。

建筑与科技篇9

关键词:新建,合理建设,良好维护,节约能源,保证最大实用性

 

科技馆是面向公众进行科普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和基础设施,通过展览、实验、影视播放、报告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易于参与、接受的科普活动,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场所,其建筑风格的表现形式应体现合理建设、良好维护、节约能源、保证最大实用性。。

以我馆为例,现有占地面积8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展厅面积1.2万平方米,临时展厅2000平方米。虽位于济南市商业中心,泉城广场东首,但由于场馆是利用旧建筑改造而成,受原有建筑造型、功能、空间限制,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整栋建筑布局不是很合理、不便于维护,加上室外绿化空间受地理位置狭小的影响,建筑物与室外环境没有很好的结合。

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改变现状,更好的为科技服务,为大众服务,切实发挥科教前沿阵地的作用,结合我省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趋势,新科技馆建设已经排到议事日程上,并已立项。新馆的建设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契机,一个新的起点,在科技馆的新建中可以充分体现建设风格的表现形式:合理建设、良好维护、节约能源、保证最大实用性的理念。下面我分别阐述一下这个理念:

1.合理建设

通过学习考察上海科技馆、广东科学中心等科技场馆,了解到各个科技场馆在建筑风格和表现形式上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寓意,其中上海科技馆、广东科学中心的建筑风格尤为独特、寓意深刻。上海科技馆占地6.8万平方米,建筑表现蕴含着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兴市的中心思想;广东科学中心规划面积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75万平方米,其“科技航母”体现着前进的动感,象征广东科技的发展、探索、追求和一往无前,具有科技先锋、乘风破浪、灵动人文和吉祥如意四个方面的寓意。以上两馆都是建筑面积庞大,室外广场,绿化、水体、艺术和科技小品环绕,四周商业服务设施齐备,构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对象、充满活力的活动空间,环绕建筑绿化面积多,布局合理,建筑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大的主题公园,让观众流连忘返。

我们的新馆建设选址在经十路燕山立交桥以东约两公里处,交通便利,开发东部、发展东部是济南市发展规划的方向,东部现已建好的有政务大厅,奥体中心,东部大学城,高档住宅小区,这些必将给东部地区带来极大的商机和发展空间。新馆将与省博物馆、省档案馆共同建成一个文化中心广场,广场规划用地约为33万平方米,其中科技馆建筑面积约为8万平方米。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新馆的建筑风格和表现形式就要融入这个文博中心广场,同博物馆、档案馆交相辉映,不应刻意追求建筑外在形式表现、建筑材料的档次、装修的规格,而是充分抓住工程建设是为展览内容服务的这个主题,突出合理建设、良好维护、节约能源、保证最大实用性的理念,因此在建设初期即设计方案招标阶段,就要首先结合东部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一大环境,结合文博广场的表现特点从设计理念上、设计方案选择上、合理的表现建筑风格,融展示、参与、旅游休闲为一体,在外部环境绿化上达到与建筑物的和谐一致,建设出一流的科普场馆。

2.保证最大实用性

科技馆是以展览、参观、学习为主的场所,建筑设计要依据保证最大实用性而展开,体现展馆的最大实用性就要把建筑设计和布展设计紧密结合起来,在确定合理建设方案的前提下,新馆布展设计要同步进行,根据布展的需要将建筑设计与布展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以避免两者脱钩,造成单纯的建筑设计造型不符合布展的需要,或者布展根据已有的建筑造型改变原有展品设计,迁就已形成的建筑格局,达不到布展的最佳效果。经过考察发现凡是建筑设计与陈列内容都较完美的展馆一般都是建筑设计与布展设计同步进行,配合得较好的,充分达到了场馆的最大实用性。如上海科技馆,由于布展工作的积极配合,使建筑设计能够很好地理解科技馆主题的深刻含义,其球形玻璃大厅内代表生命核心的卵被巧妙地作为4D影院使用。而生物万象厅内的热带雨林树干内被巧妙地放置通风管道,室内采用天窗采光与机械系统相配合的方式调节照明与温度,创造出独特和别有天地的小环境,把室内塑造成像室外般的热带雨林世界等等;广东科学中心的建筑结构和布局设计遵循适应展示和运营管理需要的原则,采用新颖的放射状向心式布局设计和多层大跨度、超大悬挑、巨型钢框架结构,使室内布展和交通组织更为灵活,空间利用率更高,达到合理的布展,充分发挥场馆的实用性。所有这些好的布展效果的取得都是建筑设计理解了科技馆最大实用性的原则,为科技馆而设计,而不是单纯的一个建筑物,因此要想科学合理表达出布展的效果,在建筑设计阶段就要让布展设计人员参与到建筑设计中去,双方合理有效的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必将设计出科学、合理、成功的建筑格局。。。

3.良好维护、节约能源

科技馆建设项目不同于一般民用建设项目。除一般建设项目的房屋建筑工程和室外工程外,科技馆还应包括展教装备,如果科技馆建设中不把展教装备列入建设项目,纳入预算,那么科技馆就会因无展览内容而成为空壳,无法完成它所承担的科普教育任务,无法实现政府投资建设科技馆的目的,造成资源浪费,据专家调查,一个科技馆的运行维护费用是很高的,10年运行经费相当于再建一座科技馆,如果在新馆建设前期不能科学规划建设目标,后期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将会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据调查国外科技馆的运行经费主要是3个来源:政府拨款、社会赞助和自营收入,日本、欧洲等国的科技馆三者比例是6∶3∶1;而美国80%的科技馆是民办的,三者比例基本上各占1/3。一个科技馆不靠政府支持,自负盈亏是行不通的。经费不足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展品老化,难以更新,不能有效地吸引观众参观学习;二是很难开展其他科普活动,不利于以后良性循环发展。因此良好的维护、节约能源就刻不容缓,为此2007年,建设部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同颁布了《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并于同年8月1日起施行。良好的维护取决于对科技馆的性质、任务、功能要认识明确,科技馆是展览教育为主的科普设施,建设规模不能脱离实际,室内装修应简洁明快,不求豪华,要好看好用相结合,但是好用必须是第一位的。良好的维护除了在建筑装修上、设备维护上,还表现在员工的责任心上,良好的维护离不开人的管理,这个管理就是责任心,要有以馆为家的责任感。

节约能源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创建节约型科技馆的主题。通过参观学习,上海科技馆和广东科学中心在节约能源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上海科技馆采用的冰蓄冷空调,其特点是夜间利用低价电制冰蓄冷,白天用电高峰时溶冰与冷冻机组共同供冷,起到了移峰填谷,拉平、调节电负荷,改善整个电网状况和供电质量的作用,与常规制冷系统相比,减少了1/3冷冻机组等设备装机容量,在夏天高温季节节约30万元至40万元,省去了一座投资至少上千万元的35KV变电站;广东科学中心的中庭利用温度差和风压差实现自然通风,在夏季不使用空调的情况下,公共空间仍可保持较好的室内舒适度,达到制冷效果,入口处的“太阳风帆”,屏幕可显示出太阳能发电的度数,其与公共电网相连接,每年可发电3万度,而中庭的屋顶有5000平方米的光电幕墙,每年可发电8万度,同时建筑设计了采光中庭、采光窗和采光井,最大限度的利用了自然光。在照明灯具的使用上,大量采用了比传统路灯节能50%的LeD路灯和自动控制系统,在主楼及学术交流中心分别采用了环保节能的集中供冷系统、eCoo大型蒸发式冷凝空调系统,比传统的中央空调系统能耗节约30%,实现了节能减排。因此在我们新馆的维护和节能减排上要依照《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的要求,提高科技馆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和建设管理水平,合理确定建设规模,有效控制建设投资,设备安装上以节约能源的新设备为主,从各个方面做到节能降耗,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新科技馆的建设对于我们的发展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在建设中把握好合理建设、良好维护、节约能源、保证最大实用性的理念,我们的新馆必将建成一个一流的节约型科技馆。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科学技术博物馆的建设标准[J].科技馆杂志

[2]关于科技馆建设规模与投资效益的关系[J].科技馆杂志

[3]中国科普研究

[4]基建快报

建筑与科技篇10

关键词:建筑电气、科学施工、设计、趋势

中图分类号:F40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建筑电气是赋予建筑生命的重要部分。建筑的目的是获得建筑所形成的“空间”,建筑电气的设计和施工的目标是提供建筑使用者安全可靠的供电系统。人的需要是建筑电气存在的根本,所以“人性化”是建筑电气最重要的特征。

一、当代建筑电气技术的内涵

近年来我们希望给建筑电气作一个科学而规范的定义,并进一步探讨它的内涵。我国广大电气设计及施工安装从业人员经过多年的艰苦实践和科学的探索。形成了今天这样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学科。建筑电气广义的解释是:建筑电气是以建筑为平台,以电气技术为手段,在有限空间内,为创造人性化生活环境的一门应用学科。建筑电气狭义的解释是:在建筑物中,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理论及电气技术(含电力技术,信息技术及智能化技术等),创造一个人性化工作生活环境的电气系统,统称为建筑电气。

建筑电气技术整合了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与信息技术并将其应用在电气设备及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智能建筑当中。在现代建筑电气设备中,建筑物的供电系统不仅仅是强电设备,反而是将电工、电子、控制与信息技术融合在一起的应用系统;同时,只有将电工、电子、控制与信息技术融合起来才能满足建筑物对电气设备的特定要求。

二、目前建筑电气工程设计的新思考

1.强电系统网络设计。

在现阶段,强电系统的网络设计,要比往增加了许多多新的内容,制约机制也更加复杂了,在设计的复杂性,难度和精确要求,越来越严越高。比如,在设计智能建筑强电系统的供电系统、动力系统、防雷接地系统、照明系统、插座系统等时,对电源的可靠性、安全性及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建筑的视觉环境,除要求用电可靠和满足一定照度外,还要求对灯具的选型、照明方式和光源控制认真研究,以便于提供工作效率高的视觉环境。

2.弱电系统网络设计。

建筑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客观上要求:弱电系统网络设计除常规的电话系统线路、直线广播系统线路、直线电视系统线路、火灾自动报警及自动灭火系统线路外,还要增加电子计算机终端系统线路、网络终端系统线路、多媒体系统线路及电化教育系统等等。未来科技和杜会发展还会增加某些系统线路的要求,也是想象之中的事情。怎样在弱电系统网络设计之时,就有所预见预测,有所考虑,把部分项目的增设纳入设计,也是必要的。

3.电气接地保护装置线路设计。

首先,在防雷接地装置线路中,除防雷接地一般装备要求外,当代建筑还有些特殊要求。其次,在屏蔽保护接地线路中,伴随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站的迅速发展,建筑物中要求对电场、磁场或电磁场屏蔽直接地线路的房间会越来越多。这在现代化建筑电气工程设计过程,都是必须考虑和事先安排周到的。许多工程的实际情况已证明,采用统一接地体是解决多系统接地的最佳方案。

三、建筑电气工程的科学施工

1.认真研究,全面考虑,科学配置电路。

强电系统网络、弱电系统网络、接地保护装置线路等需要设置在建筑物墙壁内特定的有效空间内。必须研究、设计好各种电气系统网络线路的并行与交叉;科学配置各种线路管位置。特别要注意的是,配置各种电气系统网络线路时,不仅要研讨空间配置的科学合理,更要注意各种电气系统网络线路之间的物理影响,各线路之问的相互感应,感应的强弱以及可能产生的电学现象。

2.电气线路暗配管的选材与施工。

在电气线路暗配管选材上不仅要考虑其实用和坚固性,还要考虑其物理和化学性能的适宜、科学。这就需要进行研究、实验、论证后,再确定选材。

四、建筑电气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建筑的功能日益丰富,建筑电气技术已成为整合电气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等,创造、维持和改善建筑空间的电、光、热、声以及通信和管理环境的一门综合技术。建筑电气正在形成自己独特的专业理论体系,它的理论基础早已超出了电工学的范畴,广泛涉及到无线电电子学、电磁场理论、电声学和计算机技术等的有关方面。

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功能需求的增长,一个新的建筑电气技术趋势正在形成,此技术拥有分布型智能,具有学习能力,电气系统功能重塑性强,采用模块化设计使可扩展性好,可以将多种传统建筑电气设备的控制集成于一体。此类建筑电气技术的新趋势如下:①采用现场控制总线技术;②融合弱电技术和强电技术;③融合计算机网络技术;④以弱电通信的方式控制强电;⑤使用者现场控制方便;⑥管理方便;⑦节能;⑧提高建筑安全性能。此类新技术通过各种现场设备、传感器及中控设备对建筑中传统的末端电气设备(如照明、遮阳窗、风机盘管、空调、地加热、aV设备等)进行细致的控制,从而达到对灯光环境、遮阳环境及温度环境的集成控制,故该新兴的系统既不同于传统的灯光控制系统、供热控制系统或遮阳控制系统等,它是一个既面向使用者、又面向管理者的系统,通过多种灵活控制方式对多种末端电气设备的集成控制,可达到使用方便、控制自动、管理方便、修改灵活的目的,同时也可有效地节能。

建筑电气的发展与高层建筑和当代建筑的发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随着高层建筑的建设向自动化、节能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必然地对建筑电气设计有许多新的要求,使建筑电气的设计业务范围不断扩大,技术要求越来越先进。目前,以微电子应用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已渗透到高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其次,建筑智能化的市场竞争极大促进了建筑电气技术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为智能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建筑电气技术也将面临着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语:现代建筑电气技术将电工、电子、控制与信息技术融合在一起,一方面在理论上成为电气工程领域的重要分支,另一方面形成了一条比较成熟的产业链,建筑电气的设备制造、工程设计及实施都有美好的市场前景。建筑电气技术的智能化、数字化与绿色化会将电工技术的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朱海君《建筑电气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扬州科技2006(4)

[2]《GB/t50314-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二〇〇〇年七月三日

[3]卢晓华谭荣伟《建筑电气技术细节与要点》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6-1

[4]韩永学《建筑电气施工技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适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