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文化发展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4:05

商业文化发展史篇1

关键词:商业古街;历史文化保护;创新开发;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721;F29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8-0120-02

一、研究现状

关于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提出的,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正式提出对历史街区的保护,“直到2015年4月,国家城乡住房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才对外公布了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其中很大一部分都以商品消费为主要功能。随着历史文化街区逐渐成为城市旅游开发的重点,逐步商业化,出现了一批商业古街,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也从单一的“保护”角度,逐步趋于多元化,出现了“创意旅游开发”、“街区商业开发模式”、“公众参与”、“视听味觉开发”等多种研究角度[1],并且更多的研究主题是围绕“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维持”展开的。这也是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至于如何协调“保护”与“开发”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对此提出具有时效性的方案、策略,仍是当下以及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本文将以商业古街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提出一些具体的策略与措施。

二、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开发现状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遍布各省,几乎在各大历史名城都有出现。其以当地社会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商品消费为主要开发形式,在保留原有建筑以及街道风貌的基础上,销售当地特产,展现民俗文化。其以安徽屯溪老街、福州三坊七巷、苏州平江路为主要代表。但当下由于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这些老街也出现了诸多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一)商业开发过度,对历史文化元素造成冲击

这是许多历史文化街区共同存在的问题。过度的商业化使其逐渐演变为现代商业街、购物步行街,许多历史名街从此销声匿迹,建筑风貌也沦为文化的空壳。以北京南锣鼓巷、什刹海为例,其之所以落选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过多具有现代时尚元素的店铺的进驻,使老北京文化变了味道,休闲、娱乐、购物占了太多的比重,与老北京巷弄格格不入。

(二)缺乏统一规划管理

由于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大多是个人经营的店铺,加之疏于管理,缺乏监督机制,市场上出现无特色商品泛滥、商品价格相差悬殊、“宰客”,甚至销售虚假商品、食品安全无保障等现象,造成市场混乱。以屯溪老街为例,街巷中有很多移动摊位贩卖一些无特色的小商品,且店铺销售大多为批量生产的工业品,其要价高昂,且无统一定价。

(三)街区功能单一

大多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以出售商品和美食消费为主要功能,其结构功能过于单一,使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消费者的体验也仅限于购物和饮食,因而限制了公众参与度。从社会效益来看,对文化的宣传只通过商品销售,力度是远远不够的。

(四)环境问题突出

随着一些历史文化街区尤其是美食街知名度的提高,环境问题变得严重,街道上垃圾、废水随处可见,加之机动车、自行车随意进入、停放,造成本身狭窄的街道拥挤不堪,噪音污染严重。

(五)古建筑缺乏维护

历史文化街区的许多古建筑受到当地气候的影响房屋结构变形,或在特殊历史时期遭到破坏,由于无人负责、政府机构不重视、互相推诿等原因缺乏维护。

三、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对于古街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是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作为一座城市、一个地区、一方文化的符号,历史文化内涵是其向世界发声的资本,也是脉络传承的核心。某种程度上,这强调的是对于“文脉”的把握和延续,“即其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积淀、社会经济水平四维时空组合。”[2]而对于商业古街历史文化的传承则包括两方面――建筑的维护与修缮,以及民俗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首先在古建的维护方面,意味着在保留原有建筑、街道等整体风貌的基础上,对单体建筑及街道桥梁进行定期维护,或是在不影响其外观和整体结构的基础上进行防护和加固措施。而对于古建的修护工作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是资金和技术[3],同时还需要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民众以及游客的监督举报。

其次在民俗文化的传承方面,其首要途径是对于文化的发掘,将流于民间的传统手艺、风俗挖掘出来,在维护其“原真性”的基础上进行产品化包装,展现在世人面前,如北京传统京绣、剪纸,安徽黄梅戏,苏杭丝绸等等。而其形式并不拘泥于商品化销售,还可以出现表演、“传承人”讲解、游客参与互动等等,以多种形式将文化荟萃,并向世界传播。但在传播的过程当中,也要坚持文化的“原真性”,避免过度商业化造成的产品造假、艺术失真等现象。最根本的措施是提高人们民俗文化保护的意识,并通过市场监管、消费者监督的形式实现。

(二)注重创新旅游开发

保护商业古街的社会历史文化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在当下,文化的传承需要现代时尚元素的添加。某种意义上,商业古街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创新作为推动力。

1.加强市场调研,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开发

商业古街的产品服务亦如企业商品销售,需要对市场情况有所把握,盲目地产品开发必然限制经济可持续发展。应以问卷调查、采访、短期试运营等方式,了解主要的消费者人群、消费者目的及倾向,进行摸底后,调整产业结构,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开发。

2.拓宽受众面,增强文化兼容性、包容性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面对的消费者除了当地游客以及周边城市外来游客外,还要面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需要考虑到消费者来自不同的文化,适当引入现代时尚品牌,或是以多样的形式展现当地民俗文化,给予不同人群文化认同感。

3.综合开发视听味觉,增强消费者参与度

公众参与是推动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素,当前公众参与仅拘泥于购物一种形式,消费者对文化的感受单一。应增强旅游产品的多样性,例如,当地曲艺表演、手工艺制作展示,并让消费者参与其中,增强对文化的体验;或利用当地自然资源进行多样化旅游项目开发,如江苏苏州平江路可开发游船参览路线。此外,调动游客的感官,例如,在视觉上增强店面外观色调、装饰、结构的文化特色,营造一定的文化氛围,使游客对文化有全方位的感受。

4.增强旅游开发的专业性、规划性

大多历史文化商业街区需要进行专业的整体规划,统一市场商品定价,避免商品过度雷同造成消费者审美疲劳。同时,要加强对于古街文化的对外宣传,通过多媒体放映、讲解员讲解等形式建立专业的讲解体系;对店铺进行专题规划,加强游客对街区的整体感受;在当地的传统节日或定期举行主题活动,以加强对当地文化特色的宣传力度,提高古街知名度。

(三)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统一协调发展

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原则。针对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在关注经济增长的同时,利用当地有限的文化资源对外界产生“正外部性”影响。即是说,通过历史文化商业街作为传播当地文化的窗口,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此外,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游客的环保意识,避免经济增长对环境的破坏。

(四)多方参与,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把握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平衡,维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而机制的建立不是单一部门或几个部门的责任,其需要多方的参与。在政府部门的统一管理下,与旅行社、当地居民以及游客协同合作,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并且具体执行也需要多方共同参与监督。政府部门成立专门负责组,对商业古街进行定期的情况调查和调整,如进行古建的修缮、基础设施的完善。旅行社协同制订古街旅游开发具体方案,居民及游客负责监督,通过多渠道反映古街出现的问题。

商业文化发展史篇2

关键词:商丘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品位越来越高,对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历史文化资源越来越有兴趣。历史文化之旅是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活动,也是一种极富吸引力的文化资源产品。商丘位于河南省东部,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部级“历史文化名城”。本文就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该研究区旅游资源,做了一些探讨。

一、开发的优势

1.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使商丘拥有数目众多、类型多样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其中最为突出的有:(1)三商文化资源。中国商人、商业和商业文化的起源在中原,是考古学界、史学界的共识。(2)汉梁文化资源。商丘是汉兴之地,是汉代历史的一个重要的舞台。两汉历史的遗迹包括保安山汉墓群、柿园汉墓、刘邦斩蛇起义园等。(3)古战争文化资源。商丘自古就是中原兵家必争之地。从春秋时期葵丘会盟,到陈胜第一次农民起义,再到西汉“七国之乱”、唐朝安史之乱以及1948年的淮海战役,都在这里发生了震撼人心的战斗。(4)碑(石)刻雕像艺术文化资源。碑(石)刻雕像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主要成就之一。商丘现保存较完整的碑(石)刻雕像有颜真卿的八关斋会报德记、刘邦斩蛇起义纪念碑、孝烈将军祠像辩证记等。(5)历史名人文化资源。商丘自古以来人才辈出,与商丘有联系的名人数不胜数,与这些历史名人有关的遗迹和传说故事更是层出不穷。如这里是文哲大师庄子、至圣先师孔子的故里,《桃花扇》的主人翁侯方域、李香君在这里演绎了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还有范仲淹、李白等也都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足迹。(6)革命传统文化资源。商丘是一座拥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革命传统文化资源甚多,如淮海战役烈士陵园、睢杞战役纪念碑、淮海战役前敌总指挥部等。

2.区位、交通优势显著

商丘地处豫、鲁、皖、苏四省交界之处,是河南的东大门,交通区位得天独厚。商丘是铁路、公路“双十字”交叉的“黄金交通枢纽”,中国铁路大动脉陇海铁路、京九铁路,105国道、310国道都交汇于商丘。此外,连霍高速在商丘贯通而过,经由连霍高速到河南最大空港新郑机场只需2小时。

3.政策优势突出

商丘市依托中原经济区正在全力打造“四区两枢纽一基地一中心”,即把商丘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三化”协调发展试验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先行区,中原经济区综合交通枢纽、中原经济区物流枢纽,新兴工业基地,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这为商丘旅游资源的开发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文化旅游是一项前期投入大,收效速度慢的产业。商丘从发展旅游业以来,资金问题一直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问题。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目前该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突出表现为景区建设缓慢、开发深度不够、基础设施不完善,远未形成旅游业六大要素配套成龙的旅游产业格局。

2.宣传力度不够

在旅游者的心目中,商丘并不是一个旅游胜地,而是一个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地。许多游客只知道龟山汉墓,而不知永城保安山汉墓;只知道敦煌飞天壁画,而不知梁共王墓四神壁画;只知道丽江古城、凤凰古城,而不知商丘归德府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商丘在旅游宣传方面投入太少,宣传不力,从而导致商丘极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的知名度相当低。

3.资源破坏严重

我国各地普遍存在由于开发不当或保护不力导致资源被破坏的现象,就商丘而言,情况更为严重。第一,在城市规划中,盲目建造一些高层现代化建筑,这与历史文化名城的古朴风貌极不协调。第二,由于资金、技术等原因,对宝贵的文化资源缺乏保护,如汉代彩绘兵马俑出土后不久表面彩绘即脱落。第三,汉墓被盗现象严重,文物大量流失。芒山汉墓数次被盗,致使大量珍贵文物流落民间和海外。

三、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对策研究

1.开发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产品

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关键是如何把文化渗透、融合、揉进各类旅游产品的开发中,使其有灵魂、有主线、有品位。“三商文化”、“汉梁文化”和“古城文化”是商丘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商丘树立旅游品牌的支柱,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它们来大做文章。主要是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1)商文化专题游。利用两年一次“国际华商节”重要契机,向全世界推介“三商文化”,发展节会专题旅游项目。(2)汉梁文化专题游。此专题游主要以商丘永城市为重点,将以汉墓群、汉风、汉礼等汉文化地联成一体,形成以两汉文化为主要特色的专题旅游,吸引汉文化圈及对汉文化感兴趣的游客来商丘,品味厚重的汉梁文化内涵。(3)古城文化专题游。商丘古城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围绕古城内大量的文化资源遗存开发以修学、体验为主的专题旅游。(4)红色之旅。淮海战役爱国主义教育游。淮海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开发淮海战役爱国主义教育游,让游客参观淮海战役烈士陵园、淮海战役前敌总指挥部,缅怀先烈的光辉业绩,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5)民俗文化游。浓郁的地方民俗文化会给外来游客以强烈的吸引力。商丘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民俗文化精彩绝伦。民俗文化游可以让游客欣赏到本地剪纸、武术等民间绝技表演,四平调、河南坠子等民间戏剧歌舞;此外,还可以模仿汉画像石刻中反映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状况的画面,编制舞蹈,以供游客欣赏,体味汉代民俗民情。

摘要:我国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热点地区基本上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地区资源环境比较脆弱,开发利用的深度、广度受到一定影响,使经济收益达不到预期效果。本文以商丘为例,分析了该地区各种历史文化资源利用价值,为研究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提出方法策略。

关键词:商丘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品位越来越高,对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历史文化资源越来越有兴趣。历史文化之旅是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活动,也是一种极富吸引力的文化资源产品。商丘位于河南省东部,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部级“历史文化名城”。本文就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该研究区旅游资源,做了一些探讨。

一、开发的优势

1.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使商丘拥有数目众多、类型多样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其中最为突出的有:(1)三商文化资源。中国商人、商业和商业文化的起源在中原,是考古学界、史学界的共识。(2)汉梁文化资源。商丘是汉兴之地,是汉代历史的一个重要的舞台。两汉历史的遗迹包括保安山汉墓群、柿园汉墓、刘邦斩蛇起义园等。(3)古战争文化资源。商丘自古就是中原兵家必争之地。从春秋时期葵丘会盟,到陈胜第一次农民起义,再到西汉“七国之乱”、唐朝安史之乱以及1948年的淮海战役,都在这里发生了震撼人心的战斗。(4)碑(石)刻雕像艺术文化资源。碑(石)刻雕像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主要成就之一。商丘现保存较完整的碑(石)刻雕像有颜真卿的八关斋会报德记、刘邦斩蛇起义纪念碑、孝烈将军祠像辩证记等。(5)历史名人文化资源。商丘自古以来人才辈出,与商丘有联系的名人数不胜数,与这些历史名人有关的遗迹和传说故事更是层出不穷。如这里是文哲大师庄子、至圣先师孔子的故里,《桃花扇》的主人翁侯方域、李香君在这里演绎了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还有范仲淹、李白等也都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足迹。(6)革命传统文化资源。商丘是一座拥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革命传统文化资源甚多,如淮海战役烈士陵园、睢杞战役纪念碑、淮海战役前敌总指挥部等。

2.区位、交通优势显著

商丘地处豫、鲁、皖、苏四省交界之处,是河南的东大门,交通区位得天独厚。商丘是铁路、公路“双十字”交叉的“黄金交通枢纽”,中国铁路大动脉陇海铁路、京九铁路,105国道、310国道都交汇于商丘。此外,连霍高速在商丘贯通而过,经由连霍高速到河南最大空港新郑机场只需2小时。

3.政策优势突出

商丘市依托中原经济区正在全力打造“四区两枢纽一基地一中心”,即把商丘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三化”协调发展试验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先行区,中原经济区综合交通枢纽、中原经济区物流枢纽,新兴工业基地,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这为商丘旅游资源的开发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文化旅游是一项前期投入大,收效速度慢的产业。商丘从发展旅游业以来,资金问题一直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问题。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目前该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突出表现为景区建设缓慢、开发深度不够、基础设施不完善,远未形成旅游业六大要素配套成龙的旅游产业格局。

2.宣传力度不够

在旅游者的心目中,商丘并不是一个旅游胜地,而是一个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地。许多游客只知道龟山汉墓,而不知永城保安山汉墓;只知道敦煌飞天壁画,而不知梁共王墓四神壁画;只知道丽江古城、凤凰古城,而不知商丘归德府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商丘在旅游宣传方面投入太少,宣传不力,从而导致商丘极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的知名度相当低。

3.资源破坏严重

我国各地普遍存在由于开发不当或保护不力导致资源被破坏的现象,就商丘而言,情况更为严重。第一,在城市规划中,盲目建造一些高层现代化建筑,这与历史文化名城的古朴风貌极不协调。第二,由于资金、技术等原因,对宝贵的文化资源缺乏保护,如汉代彩绘兵马俑出土后不久表面彩绘即脱落。第三,汉墓被盗现象严重,文物大量流失。芒山汉墓数次被盗,致使大量珍贵文物流落民间和海外。

三、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对策研究

1.开发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产品

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关键是如何把文化渗透、融合、揉进各类旅游产品的开发中,使其有灵魂、有主线、有品位。“三商文化”、“汉梁文化”和“古城文化”是商丘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商丘树立旅游品牌的支柱,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它们来大做文章。主要是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1)商文化专题游。利用两年一次“国际华商节”重要契机,向全世界推介“三商文化”,发展节会专题旅游项目。(2)汉梁文化专题游。此专题游主要以商丘永城市为重点,将以汉墓群、汉风、汉礼等汉文化地联成一体,形成以两汉文化为主要特色的专题旅游,吸引汉文化圈及对汉文化感兴趣的游客来商丘,品味厚重的汉梁文化内涵。(3)古城文化专题游。商丘古城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围绕古城内大量的文化资源遗存开发以修学、体验为主的专题旅游。(4)红色之旅。淮海战役爱国主义教育游。淮海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开发淮海战役爱国主义教育游,让游客参观淮海战役烈士陵园、淮海战役前敌总指挥部,缅怀先烈的光辉业绩,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5)民俗文化游。浓郁的地方民俗文化会给外来游客以强烈的吸引力。商丘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民俗文化精彩绝伦。民俗文化游可以让游客欣赏到本地剪纸、武术等民间绝技表演,四平调、河南坠子等民间戏剧歌舞;此外,还可以模仿汉画像石刻中反映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状况的画面,编制舞蹈,以供游客欣赏,体味汉代民俗民情。

存入我的阅览室

2.加强合作,大力发展区域文化旅游

突破文化资源的限制,利用区域资源的互补、交通等便利条件,实现区域旅游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双赢,已成为新形势下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举措。就商丘而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给这种区域联合创造了条件,如可以利用我们东西铁路、公路交通大动脉开发东起永城汉梁文化,经商丘三商文化、古城文化,至开封北宋文化、郑州佛教禅宗文化的文化专线旅游。这种区域间的联合可有效提高竞争力,大大降低经营成本。

3.加快旅游商品的开发,增加经济总量

旅游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同时消费者的需求趋于精确和个性化,这使传统的产品市场受到影响。开发新产品,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是一项重要措施。加快旅游商品的开发,是增加商丘文化产业经济总量的重要途径。建议着手组建商丘剪纸、绘画、宋绣、柳编等民间工艺品专业市场,以满足消费者参观、购物的双重需要;筹办商丘文化商品展览会,评选有商丘特色的文化商品,促进文化商品的开发;市政府在资金、税收等方面加大对商品生产企业的支持力度,每年选出1~2样最能代表商丘历史文化特色的、市场前景看好的商品进行重点扶持,打造精品品牌。

4.加大对外宣传,扩大知名度

搞好文化宣传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宣传促销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旅游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商丘旅游以什么样的形象推介出去,对商丘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意义重大。宣传的形式尽量多样化,可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中全面介绍商丘的历史文化资源;也可通过印刷资料、摄影资料、音像资料向人们展示商丘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在宣传过程中,一定要打好“三商文化”、“汉梁文化”和“古城文化”三张牌,切勿舍本逐末。

5.加强保护,保证可持续发展

历史文化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损失将无法弥补,因此,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能有效的规范市场秩序,进行合理有效开发,使旅游资源在开发时既能让当代人享用,又能为后人传承借鉴。这对历史文化名城商丘来说,意义更为重大。笔者认为,首先要增强全民的资源保护意识,以法律形式明确政府、部门、全民的责任;其次在规划中,要切实做好旅游容量的评估;在旅游接待中,要把旅游活动的强度限制在资源、环境不遭破坏的范围以内,如对芒砀山汉文化旅游区的开发和利用就应遵循这一原则;第三,对于古城中山大街、四合院等古建筑采取修旧如旧的手段来进行保护开发。

参考文献:

[1]刘汉州.历史文化名城开封的保护和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18(04):36-38.

[2]陈建中.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J].现代经济探讨,2001,11:57-59.

[3]王云才.江南六镇旅游发展模式的比较及持续利用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0(01):104-109.

[4]顾凤霞.平遥古城的保护与开发利用[J].山西建筑,2007,21(07):47-48.

[5]陈云峰.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以平遥古城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作者简介:朱慧(1977-),女,河南商丘人,讲师,从事区域经济学方向研究。

2.加强合作,大力发展区域文化旅游

突破文化资源的限制,利用区域资源的互补、交通等便利条件,实现区域旅游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双赢,已成为新形势下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举措。就商丘而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给这种区域联合创造了条件,如可以利用我们东西铁路、公路交通大动脉开发东起永城汉梁文化,经商丘三商文化、古城文化,至开封北宋文化、郑州佛教禅宗文化的文化专线旅游。这种区域间的联合可有效提高竞争力,大大降低经营成本。

3.加快旅游商品的开发,增加经济总量

旅游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同时消费者的需求趋于精确和个性化,这使传统的产品市场受到影响。开发新产品,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是一项重要措施。加快旅游商品的开发,是增加商丘文化产业经济总量的重要途径。建议着手组建商丘剪纸、绘画、宋绣、柳编等民间工艺品专业市场,以满足消费者参观、购物的双重需要;筹办商丘文化商品展览会,评选有商丘特色的文化商品,促进文化商品的开发;市政府在资金、税收等方面加大对商品生产企业的支持力度,每年选出1~2样最能代表商丘历史文化特色的、市场前景看好的商品进行重点扶持,打造精品品牌。

4.加大对外宣传,扩大知名度

搞好文化宣传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宣传促销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旅游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商丘旅游以什么样的形象推介出去,对商丘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意义重大。宣传的形式尽量多样化,可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中全面介绍商丘的历史文化资源;也可通过印刷资料、摄影资料、音像资料向人们展示商丘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在宣传过程中,一定要打好“三商文化”、“汉梁文化”和“古城文化”三张牌,切勿舍本逐末。

5.加强保护,保证可持续发展

历史文化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损失将无法弥补,因此,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能有效的规范市场秩序,进行合理有效开发,使旅游资源在开发时既能让当代人享用,又能为后人传承借鉴。这对历史文化名城商丘来说,意义更为重大。笔者认为,首先要增强全民的资源保护意识,以法律形式明确政府、部门、全民的责任;其次在规划中,要切实做好旅游容量的评估;在旅游接待中,要把旅游活动的强度限制在资源、环境不遭破坏的范围以内,如对芒砀山汉文化旅游区的开发和利用就应遵循这一原则;第三,对于古城中山大街、四合院等古建筑采取修旧如旧的手段来进行保护开发。

参考文献:

[1]刘汉州.历史文化名城开封的保护和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18(04):36-38.

[2]陈建中.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J].现代经济探讨,2001,11:57-59.

[3]王云才.江南六镇旅游发展模式的比较及持续利用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0(01):104-109.

[4]顾凤霞.平遥古城的保护与开发利用[J].山西建筑,2007,21(07):47-48.

[5]陈云峰.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以平遥古城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作者简介:朱慧(1977-),女,河南商丘人,讲师,从事区域经济学方向研究。

存入我的阅览室

2.加强合作,大力发展区域文化旅游

突破文化资源的限制,利用区域资源的互补、交通等便利条件,实现区域旅游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双赢,已成为新形势下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举措。就商丘而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给这种区域联合创造了条件,如可以利用我们东西铁路、公路交通大动脉开发东起永城汉梁文化,经商丘三商文化、古城文化,至开封北宋文化、郑州佛教禅宗文化的文化专线旅游。这种区域间的联合可有效提高竞争力,大大降低经营成本。

3.加快旅游商品的开发,增加经济总量

旅游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同时消费者的需求趋于精确和个性化,这使传统的产品市场受到影响。开发新产品,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是一项重要措施。加快旅游商品的开发,是增加商丘文化产业经济总量的重要途径。建议着手组建商丘剪纸、绘画、宋绣、柳编等民间工艺品专业市场,以满足消费者参观、购物的双重需要;筹办商丘文化商品展览会,评选有商丘特色的文化商品,促进文化商品的开发;市政府在资金、税收等方面加大对商品生产企业的支持力度,每年选出1~2样最能代表商丘历史文化特色的、市场前景看好的商品进行重点扶持,打造精品品牌。

4.加大对外宣传,扩大知名度

搞好文化宣传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宣传促销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旅游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商丘旅游以什么样的形象推介出去,对商丘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意义重大。宣传的形式尽量多样化,可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中全面介绍商丘的历史文化资源;也可通过印刷资料、摄影资料、音像资料向人们展示商丘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在宣传过程中,一定要打好“三商文化”、“汉梁文化”和“古城文化”三张牌,切勿舍本逐末。

5.加强保护,保证可持续发展

历史文化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损失将无法弥补,因此,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能有效的规范市场秩序,进行合理有效开发,使旅游资源在开发时既能让当代人享用,又能为后人传承借鉴。这对历史文化名城商丘来说,意义更为重大。笔者认为,首先要增强全民的资源保护意识,以法律形式明确政府、部门、全民的责任;其次在规划中,要切实做好旅游容量的评估;在旅游接待中,要把旅游活动的强度限制在资源、环境不遭破坏的范围以内,如对芒砀山汉文化旅游区的开发和利用就应遵循这一原则;第三,对于古城中山大街、四合院等古建筑采取修旧如旧的手段来进行保护开发。

参考文献:

[1]刘汉州.历史文化名城开封的保护和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18(04):36-38.

[2]陈建中.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J].现代经济探讨,2001,11:57-59.

[3]王云才.江南六镇旅游发展模式的比较及持续利用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0(01):104-109.

[4]顾凤霞.平遥古城的保护与开发利用[J].山西建筑,2007,21(07):47-48.

[5]陈云峰.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以平遥古城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作者简介:朱慧(1977-),女,河南商丘人,讲师,从事区域经济学方向研究。

2.加强合作,大力发展区域文化旅游

突破文化资源的限制,利用区域资源的互补、交通等便利条件,实现区域旅游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双赢,已成为新形势下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举措。就商丘而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给这种区域联合创造了条件,如可以利用我们东西铁路、公路交通大动脉开发东起永城汉梁文化,经商丘三商文化、古城文化,至开封北宋文化、郑州佛教禅宗文化的文化专线旅游。这种区域间的联合可有效提高竞争力,大大降低经营成本。

3.加快旅游商品的开发,增加经济总量

旅游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同时消费者的需求趋于精确和个性化,这使传统的产品市场受到影响。开发新产品,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是一项重要措施。加快旅游商品的开发,是增加商丘文化产业经济总量的重要途径。建议着手组建商丘剪纸、绘画、宋绣、柳编等民间工艺品专业市场,以满足消费者参观、购物的双重需要;筹办商丘文化商品展览会,评选有商丘特色的文化商品,促进文化商品的开发;市政府在资金、税收等方面加大对商品生产企业的支持力度,每年选出1~2样最能代表商丘历史文化特色的、市场前景看好的商品进行重点扶持,打造精品品牌。

4.加大对外宣传,扩大知名度

搞好文化宣传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宣传促销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旅游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商丘旅游以什么样的形象推介出去,对商丘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意义重大。宣传的形式尽量多样化,可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中全面介绍商丘的历史文化资源;也可通过印刷资料、摄影资料、音像资料向人们展示商丘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在宣传过程中,一定要打好“三商文化”、“汉梁文化”和“古城文化”三张牌,切勿舍本逐末。

5.加强保护,保证可持续发展

历史文化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损失将无法弥补,因此,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能有效的规范市场秩序,进行合理有效开发,使旅游资源在开发时既能让当代人享用,又能为后人传承借鉴。这对历史文化名城商丘来说,意义更为重大。笔者认为,首先要增强全民的资源保护意识,以法律形式明确政府、部门、全民的责任;其次在规划中,要切实做好旅游容量的评估;在旅游接待中,要把旅游活动的强度限制在资源、环境不遭破坏的范围以内,如对芒砀山汉文化旅游区的开发和利用就应遵循这一原则;第三,对于古城中山大街、四合院等古建筑采取修旧如旧的手段来进行保护开发。

参考文献:

[1]刘汉州.历史文化名城开封的保护和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18(04):36-38.

[2]陈建中.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J].现代经济探讨,2001,11:57-59.

[3]王云才.江南六镇旅游发展模式的比较及持续利用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0(01):104-109.

[4]顾凤霞.平遥古城的保护与开发利用[J].山西建筑,2007,21(07):47-48.

[5]陈云峰.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以平遥古城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商业文化发展史篇3

关键词:发展现状;局限性;具体措施

周村古商城,坐落于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城区西部,是淄博市的副中心之一,是一座因商而兴的历史古城,是历史上中国北方地区的商业中心所在地,是目前中国现存保存的最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阮仪三教授称赞其为“中国活着的古商业街市博物馆群”[1]。

一、周村古商城发展的现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0年,派这方面的专家到周村古商城考察,将其列为“山东为数不多的可以对国际市场推介的旅游项目”。[2]2001年,被列入山东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开始对古街进行保护性开发。2004年正式向游客开放。2006年周村古商城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虽然对古商城的开发和保护较晚,但其历史文化原貌保存的较为完整,以后的开发工作都要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目前古商城有千佛寺庙群、三益堂印刷展馆、谦祥益、瑞蚨祥、大染坊、魁星阁庙群等景点。

周村古商城自开发以来建立了多个反映历史文化的博物馆,包括驰名中外的“周村烧饼”博物馆,展现丝绸制作工艺的丝绸展馆,展示票号在周村历史发展的票号展馆,以及反映周村人民生活的民俗展馆。古商城的商业文化气息通过这些博物馆等文化载体再次展现在游客面前,使游客能够在轻松的旅游过程中感受到周村古商城的历史发展和商业氛围。

新世纪以来,周村区政府为更好的保护和开发周村古城,成立了周村大街旅游开发保护办公室,开始了对古商城的保护工作。[3]周村区政府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旅游业,把古商城作为开发和保护的重点,叫响“天下第一村”的品牌,为其发展提供各方面的帮助,让周村古商城走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古商城,这也为古商城的进一步开发和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古商城发展的局限性

历史在不断变迁的过程中,许多古城曾经历过自然和人为破坏,周村古商城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值得注意的是,从目前的开发和保护现状来看,周村古商城内景点较少,各个景点的功能还不是很健全,核心景区缺乏商业休闲场所,无法与整体景区形成功能互补。只有千佛寺古庙群、丝绸展览馆、周烧饼博物馆、今日无税碑、状元府、李振生院士馆等几处观光景点,对于传统文化例如“鲁商”文化等项目的开发较少,游客在走马观花似的游览了这些景点之后,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对古商城的历史文化印象不深,限制了古商城的进一步发展。

周村古商城目前为门票景区型的观光产品,呈现出单一的产品形态特征。虽然周村古商城的相关部门正在引入表演性、活动型的产品,但仅靠一些单调的,容易复制的形式来传播历史名城深刻的文化内涵,这显然是不够的。古商城的历史文化底蕴没有充分展现,特有的传统文化内容没有开发出来,许多文化产品开发的过于相似,未形成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文化震撼力的高端产品。

周村古商城曾经是商业繁荣地区,古老的商业店铺众多,但是目前保留下来的“老字号”店铺也已经没有了过去的繁荣,向游客开放的景观性店铺数量超过了为当地人民服务的店铺数量,与当地居民的现实生活正在脱离,使富有人情趣味的古商城的文化生活逐渐弱化,失去其文化特质,这也将限制古商城的长远发展。

城市空间与景区的整体格局不能协调一致,古老的街道后面是林立着现代味浓重的楼房,这和整个景区的历史文化氛围不相适应。周村古商城周边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极为拥堵,影响了周村古商城整体旅游形象的进一步提升。居住在古商城里的居民没有保护和开发意识,缺乏对周村古商城的认同感,导致古商城的发展不能与当地居民形成良性互动,这也不利于古商城的开发和保护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加快古商城发展的具体措施

加强古商城原始面貌和格局的保护,周村古商城众多的街巷胡同,构成了具有鲁商韵味的历史古城,失去了历史原貌的古城再富丽堂皇也没有了价值。同时加强古商城周边环境的建设,使城市空间和景区空间协调一致。整治环境问题,使好的自然环境为古商城的发展增添色彩。政府和当地居民同心协力解决交通阻塞,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吸引更多的游客,使古商城的开发和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加强对周村古商城现存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提升古商城的整体形象。作为鲁商的发源地,在发展旅游业中应该重点突出“古商城”的文化概念。“天下第一村”被旅游市场所了解和认同,传统的鲁商文化以及建筑、民俗、影视等也逐渐被游客所了解。重点突出鲁商发源地品牌和影视拍摄基地品牌,利用《活着》、《旱码头》、《闯关东》等影视剧组走进周村古商城等机遇“走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周村古商城,提高其知名度。[4]这既丰富了古商城内的人文景观,同时也提高了周村古商城的整体形象,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要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建构旅游营销网络。从目前看来,周村古商城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旅游价值和优势条件。应该把周村古商城放入淄博市旅游的整体规划中,把周村古商城放入临淄齐文化―张店陶琉文化―淄川聊斋文化―博山孝文化与陶琉文化―周村鲁商文化线中,整合各方面的优势资源,发挥其营销网络的整体优势。这不仅有利于快速提升周村古商城知名度,增加客流,树立自身形象,也有利于带动古商城经济的发展。

完善古商城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理顺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周村古商城不仅仅具有旅游功能,同时作为城市社区,也是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空间。一个景点的快速发展必须要有着与之相配套的良好的基础设施。周村古商城除了旅游景点的开发外,应该具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但目前古商城在这一方面还比较薄弱,没有形成一整套优良的接待服务设施,今后应该逐步加强与完善。周村古商城作为旅游和生活服务的社区空间,如果想得到高质量的发展,必须在周村区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下理顺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作为一项意义重大的人类工程,周村古商城的保护与开发工作中许多可取之处也有很多不足以及难点,必须整合社会各种有利资源,全方位合作,古商城一定可以发展的更好。(作者单位:烟台大学)

参考文献:

[1]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1,25(10)

[2]刘向群、张红霞:《旱码头”的前世今生一一溜博周村大街的历史变迁[J].春秋,2010(4)

[3]邓永才:《浅谈鲁中商埠文化即周村古商城商贸习俗文化》[J].大众文艺,2014(2)

商业文化发展史篇4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旧城更新由政策驱动型向效益驱动型转变,历史街区保护的价值准则正趋向文化、社会、经济的多元化。与一些城市采取房地产商介入,整体功能置换、提高容积率,破坏建筑风貌相比较,旅游开发是一种有效的保护和利用的手段。然而,随着旅游开发的规模和力度越来越大,很多历史文化街区变成了旅游景区,当历史文化街区变成旅游景区后,资源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面临新的压力,特别是资金方面的压力。于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开始推行收费政策,向游客收取类似于门票的保护费。然而,这些收费政策却一直阻力重重。有来自游客的阻力,更多的是来自于商户的阻力。2016年6月1日上午,云南丽江古城约千名客栈和商铺关门停业,以此抵制古城保护管理局日前增设多个收费卡向游客征收每人次80元的古城维护费。而2016年5月,“草原天路”开始收取费用,同样阻力重重,收费方案也仅仅执行23天便宣告流产。

诚然,旅游开发是历史文化街区一种有效的保护和复兴的手段,一些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的实践也证明,它不仅能够充实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保护力度,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改善居住设施,而且可以发挥历史、教育、美学等功能,实现其文化价值。然而,屡屡出现的收费和抵制收费现象说明虽然旅游开发是手段,保护是目的,但是如何利用旅游开发这一手段来实现保护的目的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国内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模式分析

一直以来,我国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的模式基本上是政府出资模式,即由政府组建历史文化街区管理机构,制订综合整治方案对建筑物或街区整体环境进行保护。在此基础上,政府部门会成立旅游开发运营公司,负责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工作。在具体实践中,政府部门会借款对历史文化街区中沿街的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地段先进行整治和开发,对这一部分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再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商户入驻,同时进行旅游方面的宣传促销,将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成不同等级的旅游区。接下来,政府部门通过收取商铺出租费用、街区内置景区、景点的门票收入,还有自营的一些旅游设施收入等用于街区的保护、基础设施的改造等。这种模式能保证在街区整治时对历史建筑、街区环境和历史格局进行很好的保护,并且能够在短期内使历史文化街区重现活力。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这一模式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资金问题

一些历史文化街区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已经破败不堪,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修复古建筑,进行环境改造。为了开发旅游,在“食、住、行、游、娱、购”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当历史文化街区变成旅游景区后,收入来源变得单一化,单纯的依赖旅游收入不能解决资金上的缺口,而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设施方面的投入也不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收益。因此,很多街区保护部门都是负债运营。例如,根据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介绍,截至2015年底,古城维护费累计征收入库27.7亿余元,但丽江古城的保护投入已累计达66亿多元,当地至今仍背负着15.68亿元的债务。巨大的资金缺口势必会影响历史文化街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会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地段,而不是最需要投入的地方,从而导致历史文化街区在资源保护方面的片面性。

(二)商业气息过浓,商户参与保护的积极性不高

政府部门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后,会通过招商引资的办法来开发旅游商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地方政府部门会将开发后的一些旅游地段以招投标的形式对外招标,形成小吃一条街、工艺品一条街等。这些商铺的经营者多是外来商户,他们很难对历史文化街区产生除了经济利益以外的情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特别是文化传承方面的保护对他们而言并不受重视。他们关心的是游客数量的多少,租金的多少。而政府部门也未对这些商铺进行合理规划,没有将文化内涵贯穿于商铺经营中。因此,在经营方面,多是经营一些短平快的项目,旅游商品同质化、商铺之间恶性竞争的现象越来越突出。例如,丽江古城几乎每走三五步就能找到一家鲜花饼店、银器店或手鼓店,每家售卖的商品也是大同小异。随着旅游者需求的变化,对于这些商品的购买力越来越低,商铺在收入减少,竞争压力大的情况下很难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和维护,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做出一些抵制保护的行为。同时,政府部门为了控制游客容量方面的努力也会受到抵制。

(三)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与保护缺乏正确的认识

当历史文化街区变成旅游区后,政府各方面的宣传都是以发展旅游为中心,游客数量的多少成为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创建几“a”级景区的过程中,街区内一切都以发展旅游为目的。外来商户和旅游者“喧宾夺主”成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主体,一些本地居民需要外迁以便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让出空间,而传统文化仅仅用于展示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另一方面,旅游开发也确实给街区居民带来了收入增加、居住环境改善等实惠。面对旅游开发的利益和代价,很多当地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保护越来越模糊,他们不希望旅游者人数过多,觉得这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旅游者减少会影响收入。而政府部门并没有进行这方面的有效引导。所以在实践过程中,担心旅游下滑影响收入的居民更多一些,因此,对于政府收取门票,一些居民也不理解,采取抵制的态度。

三、对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的几点建议

旅游开发是历史文化街区实现保护与复兴的最重要手段,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实践证明,传统的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开发模式。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旅游开发为中心,实现多业态发展

旅游开发是历史文化街工保护与复兴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很多历史文化街区把旅游开发视为唯一的手段,完全依赖旅游开发来实现街区的复兴并为街区保护提供资金。这一做法增加了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的脆弱性。解决办法是以旅游开发为中心,发展多种业态,减少历史文化街区对旅游发展的依赖。目前,虽然历史文化街区不能采取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方式,但是可以以街区所在城市或周边城市居民为服务对象,进行适当的商业开发,以发展城市休闲产业。政府部门可以引导当地居民和一些投资主体对历史街区建筑进行综合利用,形成包括沿街的商业店铺、休闲酒吧、餐厅场所、民俗文化展览馆、艺术表演中心等场所,利用多样化的街区功能,聚集人气,增强街区活力,延续历史街区传统的城市功能。例如,扬州市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在进行旅游开发的同时,发展城市休闲产业和文创产业,其打造的1912街区,已经成为市民主要的休闲场所,多种业态的发展也实现了街区保护资金来源的多样化。

(二)增加游客停留时间,提高旅游收入乘数效应

一些历史文化街区在变成旅游区后,吸引的大部分是“到此一游”的游客,游客基本上是来逛一逛,吃些特色小吃、买点小工艺品,停留的时间非常短,花费也很有限,要增加旅游收入,就要增加游客数量。实际上,对于历史文化街区来说,不适合建成大众观光式的旅游景区,而应该是文化体验式的,休闲度假式的,收入增长方式也不应该是粗放式的,而应该是高效集约式的。

1、开发“游住结合”式的传统民居客栈,让游客能够住下来,悠闲地体验街区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游客住下来,停留时间长,其旅游消费自然会比参观式的消费多些,而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会更大,从而减少历史文化街区的飞地效应。另一方面,传统民居客栈可以充分盘活历史街区的古民居,增加居民的保护意识,让街区居民在旅游开发中获利,增强街区居民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促使他们在街区保护中发挥着更加积极的作用。

2、发展一些文化传承类的需要“静生慢养”的业态。为了迎合商铺投资者的需要和增加游客容量的需要,很多古城、古镇、古街区在旅游开发时总是开发小吃一条街、工艺品一条街、酒吧一条街,很多需要“静生慢养”的业态就被挤了出去。这些业态可能在短期内不会获利,或者不会通过游客购买等方式直接获利,但是对于提高历史文化街区的吸引力、增加游客停留时间方面的作用比较大。另一方面,如果游客来历史文化街区能够体验到不同的文化,那么相信他也不会因为门票而去别的地方。受社会发展的冲击,这些传统业态很多在慢慢消失,赢利性不强,需要政府部门充分挖掘,并给予政策、经济等方面的扶持。

四、结语

商业文化发展史篇5

河南省政府招标课题

项目名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文化强市战略中的地位研究

项目号2012B532

摘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相辅相成的事业,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成其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不仅表现在经济政治方面,而且一定要表现在能够有效地继承发展和创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上。商丘地处豫、鲁、苏、皖交界处为河南的东大门,其独特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这样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也起到了不可磨没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城市建设

当今时代,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一种核心力量。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体现。在城市建设中,合理汲取和利用历史传统文化,是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商丘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现状

商丘市地处河南东大门,位于豫、鲁、苏、皖四省结合处。商丘历史悠久,至今已有5000年的文化史,春秋时期宋国和西汉时期梁国均定都于此。商丘市至圣5先师孔子的祖籍,文哲大师庄子的故里,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乡。全市共有文物保护单位200余处,其中商丘古城是全国保存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1986年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古城。永城芒砀山是汉兴之地,西汉梁王陵墓群出土的金缕玉衣,被评为1991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汉墓壁画“四神云气图”被誉为“敦煌前的敦煌”。商王朝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都城,商祖王亥在这里服牛驯马,发展生产,以物易物,开创了华夏贸易的先河。长期以来,人们把从贸易活动的商王朝子民成为“商人”,把用于交换的物品叫作“商品”,把从事的职业叫作“商业”,由此衍生出的文化叫作“商文化”,因此,商丘市商品、商业、商人的发源地,被誉为“三商之源”,是“华商之都”和“中国商贸名城”。商丘还是“火文化”的发源地,早在远古时期,“三皇”之一的燧人氏就在这里发明了人工取火,开辟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近几年商丘打造出了商文化、火文化、汉梁文化、孔祖文化、庄周文化、木兰文化六大文化品牌,叫响了“华商之都”、“民权虎”、“中国画虎第一村”,推介出了一批以宁陵刘腾龙毛笔、夏邑宫灯等为代表的特色文化产品,扩大了商丘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传统文化在社会中的价值体现

1、传统文化精神在社会中的价值

对传统文化研究的成果可谓汗牛充栋,最重要的是其中的基本精神和传统的价值取向,它们抽离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传统文化特征的代表性内容。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基本观念,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一种带有广泛性、普遍性的精神,必须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所具有,且是贯穿于民族、历史全过程的具有长期性持久性的精神。只有我们创造出了良好的环境,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在城市建设中激发了这种精神,弘扬发挥了这种精神,才能建设一个富裕的城市,从经济角度来讲,这一精神是最为可贵的。商丘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具有独特的地缘、人文优势。他们不断地转变发展理念、增强发展意识,从新经济的潮流中获得启示,从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中寻求新的突破口和增长点,培育一批知名文化品牌,经过整合和运作,形成新兴的产业板块,不断提高文化经济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

2、发展旅游业,带动居民经济收入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国务院已经确立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通过对这些传统文化范畴的旅游资源予以大力开发,以带动城市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目前商丘旅游业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景区管理、服务等软硬件设施比较完善。像古城景区、南湖景区、阏伯台景区、宁陵梨园景区等地发展的又快又好,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搞好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体现了商丘特色。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居民的就业,增加了居民的收入。

3、发展特色文化品牌产业

继续发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和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继承和发展民间民族传统特色艺术。充分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族民间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把文化品牌建设作为文化名市建设的着力点,加强对外交流,搞好文化招商。积极推介商丘文化,扩大国内外文化交流范围,进一步扩大商丘文化的影响力。扩大民间艺术、工艺美术、文化旅游等文化产品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份额,以文化产品“走出去”带动文化企业“走出去”。以商文化、火文化、汉梁文化、木兰文化、庄周文化、孔祖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品牌,以民权王公庄绘画、永城茴村书法、睢阳区木雕、虞城木兰剑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牌,进一步挖掘其市场价值,开发新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形成品牌效应。

三、传统文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1、加强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继承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的传承既是城市建设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也是我国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所以我们要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继承,不能让自己的传统文化慢慢的消失。只有我们不断地延续和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才会发挥到最大的用处。

2、加大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北京、上海、湖南等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超过5%,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已经被命名为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商丘市通力打造出了商文化、火文化、汉梁文化、孔祖文化、庄周文化、木兰文化六大文化品牌,叫响了“华商之都”、“民权虎”、“中国画虎第一村”,推介出了一批以宁陵刘腾龙毛笔、夏邑宫灯等为代表的特色文化产品,扩大了商丘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但文化产业园区仍处于初步规划设想阶段,没有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因此,重点建设一批市级文化产业园区,使之发挥文化产业发展的典型示范作用,是加快文化名市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3、增强文化专业人才建设

改革我们的用人用工制度,鼓励吸收一批优秀的、年轻有为的文艺专业人才到基层文化单位去工作,去更好地带领群众搞好群众文体活动,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给人民群众。要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一批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制定优惠政策,探索柔性引进机制,吸引国内外文化名人和优秀文化经营人才来商丘创业。

总之,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文化因素是万万不可小觑的,是城市建设的精神内核。只有这样,才能把城市建设成为一个文明、和谐、安定、发展的城市,也才能实现我们的宏大目标,更好的推进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饶会林.城市文化与文明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陈江风.中国文化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商业文化发展史篇6

在书写晋商、鲁商、徽商、浙商的许多电视剧和电视专题片相继播出后,大型历史文献片《闽商》的播出不仅填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空白,而且带着独特而又新鲜的精神文化风采向我们发出微笑。虽然它只有五集,但我认为这是一部真正具有史诗品格和精神文化冲击力的精品,是历史文化专题片创作的重要新收获。

其一,具有跨文化对话的宏大视野、密集而又多彩的历史文化信息。创作者不是就闽商写闽商,也不只是把闽商当作福建的一个文化现象来揭示,而是把闽商的发生发展、历史贡献和现实启示放在整个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加以把握,放到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加以审视,并站在人类文明对话的制高点上加以考量,使观者有“会当凌绝顶”的感觉。从造船到经商、从贸易扩展到商道商规、从贸易管理到金融发展、从到文化交流、从台湾历史到台海关系,这种全方位、立体化的揭示与解说赋予片子一种宏大的史诗气概。在具体镜头中,既有茶、瓷、丝绸、漆器、刻书、燕窝等的生产与贸易的生动表现,又有讲诚信和追问经商终极意义的精彩故事;既有引进物种和拉动国内生产的实例,又有传播中华文明和友谊的佳话;既有历代闽商代表人物的闪亮登场,又有闽籍思想大家谈商业的名言名句;既有妈祖信仰的仪式呈现,又有南音南戏的现场演出。如此丰富又密集的历史文化信息,令人大饱眼福,也给全片真正的历史美学品格提供了坚实支撑。

其二,独特的思想发现,强大的逻辑力量。历史文化专题片的最高精神境界并不是对历史的真实再现,而是在此基础上对历史对象的独特思想发现。《闽商》在这方面的努力是令人称道的。比如,通过对妈祖信仰(象征温和、慈爱、平安)与欧洲崇拜海神波赛冬(象征咆哮和战争)的对比,对妈祖信仰的优势和儒家文化的凝聚力所作出的发现;在分析特有生理遗传、生存环境、人生经历的基础上,对闽人“对生命有一种更高渴望与企求”的文化性格的发现;通过对经商终极意义的追问和对闽商开发海外的考察,对“闽商是四海一家,世界大同理想的最忠实实现者”的发现。这些都是相当独特和深入的,给人以多重启示。由于史据坚实,观点鲜明,思路清晰,片子的解说与画面组合有着一种令人折服的逻辑力量,一种雄辩的说服力。片中有些论断,比如开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有妈祖的地方就有闽商”,结尾的“经济为船,文化为帆,始发在海西,船号是炎黄”等,都斩钉截铁,气势如虹,既提神又提气。

商业文化发展史篇7

关键词:近代化;冀州商帮;京津;影响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139-03

“商”在近代是个涵盖极广的概念,实际上包括各个经济领域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即工商皆为商[1]。商帮是指某客籍商人以地缘为主,以血缘和业缘为纽带组成的商人群体。冀州人以善于经商著称,足迹遍华夏,尤以近代旅居京津的冀州商人为多,遂形成冀州商帮。冀州帮之来源并非只指冀县,还包括清代冀州所辖衡水、武邑、枣强、南宫、新河五县商人。

冀州商帮从事的主要行业颇多,北京冀州帮主要从事五金业、铜铁锡品业、书业、古玩业、老羊皮货业、细皮毛业、新旧木器业、布业等行业;天津冀州帮则多从事五金业、皮货业、磁业、绳麻业、玻璃镜业、南纸书业等行业。如此多的行业由冀州人经营或操纵,足以称为一帮,该帮在京津城市近代化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此进行细致研究希为当下冀州商人在各地的发展与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一、加快工商业的近代化发展

冀州商帮所主导的某些行业引领着京津两地的商业潮流,有力地推动着二地商业的近代化进程。如冀州帮在京津所营颇多的五金行,属于经营进口洋货商品的新兴行业,不仅使市民传统的日常器具得以更新,更为重要的是,“影响到其他一些行业,如建筑营造业、交通运输业、小手工业以至农村小生产者的发展”,对“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是不无影响的。”[2]同时,面对激烈地市场竞争,冀州人在经营设备、售货技术上,广泛使用电报电话,并重视广告宣传,这无疑推动了当地电信与广告业的发展[3]。他如北京冀州帮除经营旧书外,有的还经营新内容、新版式之书刊,全聚德、冀州焖饼、冀州驴肉等皆为京津民众提供了高质量的文化与饮食消费服务。

天津由于是沿海新兴商埠,工商业发展并重,其中有许多冀州人为此作出了巨大贡献,如“金鸡牌鞋油”的创立者冀县傅秀山[4],宏中酱油厂的创办人冀县李惠南[5],同升和鞋帽店经理衡水李溪涛[6],天津市磁业公会主席衡水徐梦九[7],南纸书业同业公会主席枣强藏殿宸,绳麻业同业公会主席武邑骆步同,棉业公会主席武邑张秀峰[8]等都属冀州商人。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冀州帮所设工厂还属于天津及至华北之首创。如冀县人史东初早在1909年就在天津创立了中成搪瓷厂,这是中国北方第—家独资经营的搪瓷厂。1912年他又在天津创办中昌香皂印刷制罐厂,这是全国第一家香皂厂[9]。又如玻璃砂制造业,冀县徐彩臣“于民元年将旧玻瓈料器等及螺壳和而碎之,作为细砂试用之有效,遂在津市开设双和盛玻璃砂工厂。”[7]这些冀州商人的创举开了天津搪瓷、香皂、玻璃砂制造业之先河,其对天津工业近代化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值得注意的是,冀州帮充当了京津冀某些行业进行密切联系的纽带。以京津五金行为例,北京最著名的要属“万”字号,天津最著名的是“三泰”(万丰泰、三益泰、万庆泰),它们之间多为联号关系。北京众多冀州帮的“万”字号商铺要靠天津联号负责到日本或上海进货、退货、处理进货过程的纠纷、提供五金商品的各种前沿信息等;而天津联号则需要北京方面提供资金与管理人员等。并且北京五金同业公会主席邸占江,与天津五金同业公会主席邸玉堂是叔侄关系[10],这为京津五金业之间联系的加强提供了极大便利。此外,南宫人邢赞亭不仅在天津创办了生生工厂、丽丽工厂与生生银号,还在北京开设永兴洋纸行[11],创建了首家啤洒厂、北京市信诚银行等[12]。当然,像旧书业、皮毛业等也有诸多类似情况。这表明是冀州帮中具有一定社会经济地位的某些人在一定程度上把京津两地某些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京津两地工商业的联系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为商请命,维护商民权益,加快政治民主化进程

随着重商政策的施行与商人地位的提高,近代商人的参政意识渐渐增强,他们逾越“在商言商”的传统,出现了“在商亦言政”的新气象[13]。受此影响,冀州商帮控制的主要行业公会遂积极参与商会为商请命活动,争取政治上的发言权。冀州人占多数的北京五金同业公会,作为新兴行业的代表,积极融入争取政治发言权,维护同业甚至是全市商民利益之列。1927年4月五金业联合杂货、火柴、造纸、煤油各业代表二十余人,要求总商会派员往徐州谒褚玉璞请愿,要求取消特种物品用户捐改归省办的指令[14]。①这不仅表明五金公会对政府乱收苛捐行径所持的严正立场,且也说明该会已融入到与其他行业公会联合争取政治发言权的行动之中。更有甚者,冀州人主导的行业还与他业进行密切联合,共同对国都南迁与崇文门税关害商表示抗议,参加集体向当局最高统治者的请愿活动。此活动共有87个行业参加,其中包括五金行代表10人,老羊皮行10人,细毛皮行20人,新旧木器行5人,铜铁锡行5人,古玩行5人,天津造胰公司1人等[15],这不仅说明冀州帮主导的这些行业热心于集体性的政治参与活动,而且也意味着他们在此种活动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天津,绸缎业商民“因年来受特殊影响,入口货巨量倾销,致纯营国货绸缎之商等大受打击,势难与布纱呢绒处一会”,1937年庆利恒缎庄总经理雷廉臣(冀县人)等遂带领同业呈请社会局“准予另组绸缎业同业公会”[16]。此等冀州帮带领同业争取合法权益之举,不仅利于本业之发展,也利于天津同业公会组织之建设。总之,从一定意义上讲,冀州帮在京津的类似活动,是“出于商人自身利益的主动性政治表达”[17],有利于当地商民权益的维护与政治民主进程的加快。

三、促进慈善与其他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冀州商帮还带领本行业会员积极参与当地的社会公益事业。例如,鉴于“京师洋车夫在烈日之下,挥汗如雨,情极可悯”,1927年7月以冀州人为主体的五金同业公会组织会员商铺积极参与总商会组织的卫生救急等公益活动。此次公益活动在全城设茶缸68处,供酷暑中的路人免费饮用,五金行公会担任四处;总商会公推救护干事32人,共30行,五金行郝泽民、高式卿二人入选;各行举出救护自行车队队员38人,属于11个行业,五金行有两人入选[18]。②以上数据表明五金业虽是个小行业,但在此等公益活动中却担任重要角色。再如琉璃厂来熏阁书店经理陈济川,南宫人,作为书业公会主席1937年代募龙泉寺孤儿院捐款12.8元,为北京市商会临时救济会及南城粥厂各募集捐款40元,并劝导各会员捐助难民棉衣棉被等慈善义举[19]。此外,五金、古玩、细皮毛、老羊皮货、新旧木器等业亦捐款给河北救济会[20]。由于这些行业冀州商人较多,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讲,冀州帮的善举对北京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在天津,中国北方第一家搪瓷厂的创办人史东初乐善好施,自费在金家窑办了一所“东初小学”,每到冬天,就开粥厂舍粥[9]。当然,以冀州人为主的上述同业公会或个人的这些社会公益活动从另一角度讲,也无形中为政府分了忧、解了围,减少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对当时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也有一定积极作用。

四、促进文化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冀州商帮在京津的发展壮大,在促进两地文化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做出了较大贡献。冀州人在京津经营古旧书业的较多,涌现出了孙殿起、雷梦水、郭纪森、吴希贤等国内外知名的古籍专家,他们在漫长的贩书生涯中,历经几代经营、抢救、收藏、贩买了大批古籍,为保存祖国灿烂的文化遗产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珍贵资料。如通学斋书店曾于1934年出版冀县孙殿起《丛书目录拾遗》十二卷,1936年出版孙耀卿《贩书偶记》二十卷。这对钩沉、抢救、流通古籍,起了桥梁作用,为发扬祖国文化传统,为学术研究的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21]。

在天津,为培育中国的科技人员,李惠南竭尽自己所能,从1928年以后在天津河北省工业学院和河北省水产学院两校同时任教,讲授《酿造化学》,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培育了不少有用人材[22]。以枣强人邸玉堂为公会主席的天津五金业为“发达业务,造就人材起见,特组设五金补习学校”,他认为“五金业发达则实业自必进步,工艺日趋发达,关于国利民生,俾益良多。”[8]这种办职业教育的尝试,不仅利于促进天津五金业的进一步发展,且也影响着天津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

总之,冀州商帮不仅在为商请命,积极联合他业与政府抗争的一系列博弈中,对于维护商民权益,加快政治民主化进程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还在促进慈善与其他社会公益事业、文化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面贡献颇大。当然,最重要的是该帮在加快京津城市工商业的近代化发展方面的巨大功绩,体现了他们顺应时代潮流,勇于创新的精神。冀州商帮借助京津优越的地理与政治优势使自己发展起来,同时也为京津城市近代化的发展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京津两地冀州商帮的崛起,北京冀州商帮向天津的移动,都使京津冀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共同推动京津冀城市化进程的合力[23]。

参考文献:

[1]商人通例(1914年3月)[G]//中华民国法规大全:第1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133.

[2]董少臣.天津市五金行业的历史回顾[G]//天津文史资料:第32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135-137

[3]卢忠民.北京五金商铺研究(1917—1940)[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10.

[4]曹春田,尹树鹏.金鸡长鸣五十年——从“协丰”到“四日化”[G]//中国人民政协天津河北区文史书画委员会.天津河北文史:第6辑.p96.

[5]中国人民政协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天津近代人物录[Z],1987:170.

[6]李步峰.冀州帮在天津的商业先驱——庆成恒棉布庄[G]//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4期(总第92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44.

[7]宋蕴璞.天津志略:民国二十年铅印版[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165-348.

[8]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天津图书馆.益世报:天津资料点校汇编三[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5-512.

[9]史延年,张嘉琦.史东初和他在天津创办的工业[G]//中国人民政协河北省冀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冀县文史:第2辑,1987:37-39.

[10]王槐荫,刘续亭.天津工商业中的冀州帮[G]//天津文史资料:第32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126.

[11]傅振伦.忆邢赞亭先生[G]//南宫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南宫文史资料:第3辑,1990:117.

[12]范维增.邢赞亭事略[G]//南宫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南宫文史资料:第3辑,1990:120.

[13]刘俊峰,张艳国.同业公会在近代社会变迁中的作用[n].光明日报,2008-04-13.

[14]直省商联会电请取销特种物捐,建商反对两种特捐[n].世界日报,1927-04-04.

[15]北平商会昨日向蒋中正请愿[n].世界日报,1929-07-09.

[16]天津市档案馆,等.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28—1937)[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254.

[17]魏文享.近代工商同业公会的政治参与(1927—1947)[J].开放时代,2004,(5).

[18]总商会将请蠲免车捐一个月,昨天开第二次卫生救急会[n].世界日报,1927-07-27.

[19]北京市档案馆.图书业会员名册、报告、异动及营业申报会员登记(档号87-46-5)[Z],1937:7.

[20]北京市档案馆.北京特别市社会局关于去年冬赈团体设立粥厂成绩优良应颁发匾额,今年仍在先农坛设粥厂等的指令及市商会给河北省救济会,开封佛教会永年分会修佛堂募捐的复函等(档号J71-1-155)[Z],1940.

[21]冀县的古旧书业[G]//中国人民政协河北省冀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冀县文史:第1辑,1986:62-66.

商业文化发展史篇8

1953―1955年北京取缔无照摊商史料一组/鹿璐选编

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市人民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无照摊商的管理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无照摊商的数量日益增多,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交通安全。1953年6月,市工商管理局对本市无照摊商情况进行了调查,提出管理意见。12月,市政府出台《取缔无照摊商办法》。1954年,市工商管理局按照《取缔无照摊商办法》的规定,对本市无照摊商进行了整顿,同时提出取缔无照摊商后由国营公司设点代替供应的意见。本组史料反映了1953年到1955年北京市取缔无照摊商工作情况。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北京市前门地区商业网调整史料/梅佳、刘静选编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按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在工商业的经营管理方面,北京市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如商品重复,商业布局不合理,公私合营商店的潜力未能充分发挥;家庭商店资金很少,经营上时常发生困难等等。为改变这一状况,发挥公私合营户的潜在力量,满足人民的需要,市政府在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后进行了几次商业网的规划调整。本组史料主要反映了1956年及1958年前后北京市对前门大街、大栅栏及周边街巷商业网的调整情况。

1971年首都举行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活动史料/王永芬选编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将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为此,北京专门成立了首都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筹委会。1971年,为迎接中国共产党诞生五十年和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首都举行了隆重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活动。本组史料即反映了北京市1971年庆祝“五一”劳动节相关活动的情况。

北京市1978―1985年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初步规划史料/方立霏选编

改革开放前夕,北京市的各项工作都处于恢复和整顿之中。为了更好地整顿和发展北京市的文化艺术事业,1978年3月,北京市文化局编制了1978年至1985年的发展初步规划,对这8年内北京市的文学、戏剧、美术创作,剧团的整顿与发展,艺术教育工作,基层群众文化文艺工作,电影、图书、文物、博物工作,各项文化设施的建设等,都提出了目标和设想。本件史料即是北京市文化局1978年编制的北京市文化艺术事业八年初步规划(1978―1985)。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北京市环境保护规划史料/孙刚选编

商业文化发展史篇9

工商文明成就英美繁荣

现代文明,就是一个以科技为基础的“工商文明”战胜或者取代以传统农业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封建文明”的过程;是现代企业家取代传统封建贵族的过程;是用科学和民主战胜独裁、封建和愚昧的过程。纵看世界,英美等国走向繁荣富强,都经历了这么一段历史。

西方社会正是伴随着整个工商业群体的历史崛起,现代文明兴起了,并很快发展成为世界文明的主体。

美国的先驱者们,在实现了国家独立以后,很快认识到要建立以工商文明为基本原则的国家。那么,新兴的美国文化不允许再出现封建暴君,不允许再现欧洲历史上的黑暗时期,同时又不允许人民成为一盘散沙,成为任暴民乱政的混乱社会。也就是说,工商文明的发展,一手必须防止暴君专制,一手必须防止暴民乱政。他们因此进行了人类文明中一个更为重要的里程碑――立宪运动,制订和通过《美国宪法》,从制度上摆脱封建王朝复辟的可能性,也从制度上控制住来自社会底层的可能的暴力动荡。这批开国者依靠自己智慧建立的工商利益原则确保了美国两百年来的繁荣与发展。最终,随着南北战争的结束,以工商业为基础的民主法治战胜了以种植业为基础的奴隶制,美国由此成为一个以工商文明为主体的统一国家。

压抑中国工商文明发展的“两暴”文化

中华传统社会建立了一种以中央王权为中心,各级官僚为基础,分级统治的金字塔似的官僚体系。所谓中国的《二十四史》,无非就是二十四次更换统治者的历史,但基本社会制度不变。中国文明的辉煌,在“官文化”之中,中国文明的毛病,也在“官文化”之中。

历史上,中国的精英无非走向两条路,一条路是读书做官,另一条路就是杀人放火当暴民。官也好,匪也好,最后指向的目标都是官,都是要在“官本位”金字塔的社会结构里寻找到自己的地位,于是就形成了上层官僚精英和下层暴民精英互动的历史过程。结果,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想去做统治者的反抗者,他们依托的最终都是暴力,百姓在其中必然遭殃。

中华传统社会之所以不能持续稳定地繁荣发展,生产力和财富不能长期积累起来,就是我们的社会中有“两暴文化”――暴君文化和暴民文化。鲁迅先生所说的吃人史,就是这样的吃人史,不是暴君“吃”老百姓,就是暴民“吃”君王和贵族,最能创造财富和价值的工商业者成为任暴君和暴民宰割的对象。这个过程,必然是对财产、对文化,对所有社会生产力积累的破坏。

在‘两暴’的压力下,商人也可能走上两条路,一是与暴民结合,成为黑帮帮会;二是与官结合,。这就是商界常说的白道黑道通吃。这都是两暴压力下的可能选择。是工商文明良性发展必然要清除的东西。

工商文明是要搞建设的,但是“两暴文化”管的是抢劫和分配,在这种权力-暴力文化的摧毁下,容不得工商业者有公平竞争、独立思考、自由发展的空间。

中华民族是有经商传统的,中华民族的血统里就有工商文明的萌芽。中国的工商业者也企图破解官本位文化。最典型的就是管仲、范蠡和吕不韦。管仲留下了《管子》,阐述了他关于经济社会的思想。经济史家称,这里面有人类历史上最早和最完备的经济学思想。管仲说过,为政之道,就是“不扰不烦,而民自富”,政府不去侵扰百姓,国家就会变富强。管仲也强调,政府要为“民自富”提供司法保障,以法律来保护百姓自求富裕的冲动。范蠡写了一本《黄老帛书》的理论著作。汉朝初期按道家黄老学执政,工商业大发展,天下富裕,号称“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吕不韦组织人搞了一部《吕氏春秋》,里面许多篇章强调,要放任自由、清静守法,经济才能发展。

遗憾的是,管仲、范蠡、吕不韦对后代的影响,不是表现在制度建设上,而是表现在理论思想之上,他们都明白自由与法治对百姓富裕和国家强大之间的关系。但是,在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中,他们的想法难以成为主流,只成为“官文化”这个主流的支流。

“工商本位”必成为中国的发展主流

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不是因为其国民主要通过工商业谋生,而是因为它们的社会是按工商业者的需要和原则在进行管理。

随着人们愈来愈多地在企业中谋职,“商本位”时代在中国已不可取代地来临了。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如果封建皇权官僚的“官本位”制度以暴力和官阶为秩序,那么,“商本位”就是以智力和契约为基础。工商业者的竞争是比创新、比成本、比质量、比价格、比服务的竞争,是比创造和比建设的竞争。工商文明的人与人的关系、官与民的关系是平等、自由、契约、法治的关系。工商文明以生产和建设为本,而不是以掠夺和分配为本,工商文明内部的阶级关系、官民关系通过谈判和契约来完成,不是暴对暴。的确,在资本主义初期,在市场经济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的“暴商”会不时出现。但这绝对不是市场经济的常态。现代社会如果逐步进入工商文明,就会把过去依靠强权、依靠暴力建立的文化给改造了,成为依靠知识创造财富,依靠学习改变人生,依靠管理获得地位,依靠团队合作共同发展的文化。工商业的发展,就使整个思想文化、社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长期以来,我们认为,资本和劳动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这个认识现在已经逐渐被改正。因为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根本不是对抗,而是协作。社会总有矛盾,阶级还会对立,解决矛盾与对立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但如果社会政党执政理念是将解决矛盾与对立建筑在谈判、妥协,从而达到协作与共同发展,而不是“你死我活”的基础上,社会肯定会进步得更快。“三个代表”的思想以及新一代中央领导核心的执政理念,应该说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内涵。

不过,今天的中国,似乎仍是一个“官本位”为主导的社会,官的原则仍是社会的基本原则。虽然,我们已经强调要大社会小政府,强企业弱政府,可是,很多官员非常明确地讲到,政府再小还是政府,企业再大也还是企业。一个科长、一个县长到了,还是一种君临天下的态度,他们是来视察的,企业再大也要俯首听命。

人类的发展有铁的规律,就是谁效率高谁就有优势。科技和工商业代表效率,这是一个世界的潮流。这样的时代需要官来适应工商业的原则。发达国家再发达,也离不开官的服务,但是有一个前提,官要按工商原则行事,按在民、自由、平等、契约、法治的原则行事。如果我们要经商,要发展,就必须跟官僚阶层形成某种起码的、底线的共识:保护生产力,保护发展生产力的所有人,大家一起来发展最富有生产力的工商文明。

全社会共塑平等、诚信、透明的工商文明

工商业需要一个严守契约的法治社会、官民平等的社会、诚信透明的公共服务。在工商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愈来愈不能容忍,社会愈来愈不能容忍政策的任意性和随意性,社会愈来愈容忍不了“两暴”(暴官和暴民)对工商秩序的侵害。这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相信要不了多少年,政府的廉洁程度以及公务员的服务效率,都会按照社会的要求发生改变。

无论工商文明的制度和文化表现有多少差异,但是凡工商文明社会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原则,如鼓励自由竞争、信息流动自由、保护私有财产、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按平等和法治的关系处理、社会领导人由民主选举产生等等,任何形式的工商文明社会都有这些基本原则。只要认清工商文明是富裕、力量与幸福的源泉,只要认清中国正在展开以工商文明为目标的文明转型,我们就有了坚定的立场和方向,有了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

工商文明讲契约精神,契约精神的核心就是平等协商。我们的合同里一开头,常常就是说“双方经过平等自愿的协商,达成以下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款”。政企关系,官商关系里头,所需要的就是契约和平等原则。

工商文明的原则就是这样一步步改造社会的。它不是暴力至上的,是和平温和的,是人们自觉自愿的选择。只要企业还在发展,工商文明就在发展,社会就不得不顺从企业的需要,“官本位”就会让位于“企业本位”、“工商本位”,这就是现代化进程。在工商文明的原则下,谁也不能为所欲为,官要做工商文明标准下的守法好官,商人要做工商文明标准下的守法好商人,大家的关系自主而平等,是协商和契约的关系。官场与企业的关系,只能建立在工商文明的平等、契约、法治的原则之上。

工商文明呼唤企业家肩负起社会责任

历史发展给予了企业家成功的机会,但也要求思考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企业家所尽的最大社会责任,就是使资本增值、财富得到妥善管理,成为工商文明这个社会原则的维护者和发展者。就业也好,富裕也好,发展也好,都建立在企业的效率和财富创造上,都建立在企业家和职工们的努力和奋斗上。显然,惟有资本的进步,才有就业、富裕、国家的富强和尊严。

不可否认,一些富人并不是企业家。他们也许是搞定几个官,弄了几个批文,就变成富人了,他们不过只是在社会财富总量中偷了一块抢了一块。他们是寄生在“暴官”土壤上的“暴商”。而变富的人也不代表资本精神。资本是要发展的,发展要付出艰苦和努力,只有那些组织了资源,增加了财富的人,才算是企业家。这些企业家是现代中国第一代以资本增值为使命的人群,他们要让资本在自己手中发展起来。

现在,社会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那种因偶然性社会因素而暴富的时代结束了。作为一名企业家要记住,不少人的第一桶金是从政策变动中获利的,是来自社会的贷款。如果我们有责任,有社会良知,对于这第一桶金的机会和贷款,我们就应该做到十倍百倍的社会回报。我们有这种社会责任感,也就有了社会认可性。相信要不了多少年,中国现在许多丑恶现象将在工商文明的炼炉中被烧光掉,还中国以发展为中心的干净公正的社会。这不是依靠忽然会有的道德觉醒,而是愈来愈强的力量制衡使然。

资本只是流过企业家的手而已,我们不过是在为社会管理一小段时间的资本而已。资本在我们手中增值了壮大了,我们就有功,资本在我们手中被浪费了,我们就有罪。一位穷家长为了让儿上大学拼命工作赚钱,累得死去活来,这会让大家感动。我们为了企业活下去而拼命工作,同样累得死去活来,与那位穷家长有什么差异呢?

商业文化发展史篇10

关键词:商业文化回民街开发模式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8-009-02

经过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我国的一些城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特色文化主题商业街区,这些历史形成的极具特色的主题文化商业街区蕴含着其丰富的经营理念与商业精神,在历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逐步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商业文化理念。从旅游文化学的角度来讲,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主题商业街区可以看作是商业文化遗产,这些资源都可以作为遗产旅游的吸引物来进行科学的利用和开发。从而更加有效地使我国的传统商业文化得到弘扬和传承。西安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的精神财富在这里有着深厚的积淀。西安拥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文化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

一、引言

商业文化遗产是指在商业发展历史中形成遗留下来的对现代商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具有时代和地域特征的商业经营实践经验和思想,以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形式表现出来;或者在文化遗产中表现出来或还未被发掘出来的,属于商业经济范畴。商业文化遗产还表现为直接或间接影响商业经济发展以及商业经营思想的文化思想、商业经营实践经验等。

笔者利用“遗产旅游”为关键词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检索我国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检索到的科研论文进行总结,发现目前我国对遗产旅游研究的内容主要涵盖八个方面的专题,它们分别是:对不同类型遗产价值和保护的专题研究、关于遗产旅游理论研究、对遗产旅游地开发与保护的研究、对遗产旅游立法与管理的研究、针对遗产旅游者的研究、关于遗产旅游市场营销研究以及遗产旅游技术、遗产旅游教育等的研究。

商业文化遗产属于遗产旅游研究的范畴,从商业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来看,至2014年12月,同样通过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对国内目前已经发表的科研论文题录进行统计和研究分析,国内科研期刊直接以“商业文化遗产”为题名的学术论文总共有46篇,概括起来从两个角度来研究商业文化,一个角度是商业文化的保护,另一个角度是商业文化的传承。总体上看,国内学术界对商业文化遗产的系统研究仍处于一个起步阶段。而从全国范围来看,从遗产旅游和文化旅游的视角来研究商业文化遗产目前仍然处于学术上的盲区。

在目前国内学者对我国商业文化保护的研究成果中,张建昌在《一种珍贵商业文化遗产的解读与应用构想》一文中提出,中国商用数码是明清时期商业上使用的记载账务和表示价码的数字符号,是一种有着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的珍贵商业文化遗产;并通过“百忍堂”及沈家材料中各种账务和文书中商用数码应用的实证研究提出对现实应用构想。夏绘秦、宋银萍在《商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与利用》一文中着重对中国从明清到民国初期,商界使用“中国商用数码”进行记账和表示物价价码的书写规则,结合汉字排序方法和记时的特点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了传承保护这一文化遗产,开发其在旅游、饭店、餐饮及相关服务业的利用价值,有力促进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意义。刘志雄(2007)在《浅谈商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两个问题》一文中提出,商业文化遗产的分布是城市规划与历史变迁的反映,中国的历史名城自古以来都有明确的商业街区而与居住区相对隔离,而到处开门脸的“全民皆商”现象对一座有着悠久历史与高度文明的城市来说是一种严重的破坏。描述了中国各种商业建筑结构的特点,提出商业建筑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复制性与不可再生性,应坚持保护文物本体的原则,重视与珍惜、脚踏实地地予以抢救、保护。谷秋琳(2010)在《西安市“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的新思路》一文中,以西安地区传统“老字号”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场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对传统老字号及其商业区历史发展演变的调研和其衰落现状的分析,从非物质与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特殊关系的角度提出了西安城老字号保护与延续发展的新思路,主要包括结合“老字号”本身特定的建筑和空间环境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西安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市,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更应注重对其商业文化的保护。回民街作为西安商业文化街区,对其的研究更具代表性。

二、回民街的概况、现状

1.回民街历史背景概况。在唐代时期,聚集在西安市的波斯、大食商人在当地修建清真寺,并长期居住于此,初步形成了回民区的规模。因为回民有经商的传统,因此其居住的地区也沿街形成各种商业店铺,从而形成了现在的回民街。在回民街有保存完好的传统街巷、民居、生活形态以及商业活动,如回民小吃、民族特色的餐饮服务、传统手工艺产品、古玩字画等也层出不穷,这也体现了商业文化在我国现代旅游业的生命力。

2.回民街的现状。回民街位于西安市鼓楼北侧,狭义上指鼓楼到北院门的一条南北大街,广义上把与其相连的化觉巷、西羊市、大皮院一起算上。回民街街道两旁分布着大大小小约150余家店铺,这些店铺非常古老,店面也较小,以出售回民特色食品为主,未形成较大的规模。

三、回民街作为旅游资源的发展模式

1.这种商业文化旅游资源本身的发展模式。

(1)浓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早在唐代时期,大量穆斯林进入中国,不仅带来了伊斯兰教,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商业文化,而当地特色商业文化会随着人口的迁移逐渐融入地方特色。如西安回民街商业文化中的饮食方面,最具明显特色的就是清真。这也是回民街的商业文化能够长期发展并保持特色的重要原因之一。西安地处关中平原,物产丰富,清真饮食在长期的发展中,受西安地区原材料及饮食文化的影响逐渐发生了改变,并将其作为特色饮食进一步发扬光大。

(2)民族小吃与民族工艺品等较集聚,没有明显分界。回民街街道旁生意繁荣,有众多店铺,这些店铺中有的以出售工艺品为主,有的以清真特色饮食为主。这些不同类型店铺聚集在一起,并没有明显分界,展现了各具特色的商业氛围。

2.回民街街区空间发展模式。

(1)空间尺度。建筑布局、尺度特征直接作用于人对空间的认知,空间的品质对人的行为和心理产生潜在影响。良好的空间感取决于街道空间的形状、尺度和组合等因素以及围合空间的实体和场景的丰富性。回民街的街道宽度大约6~8米,建筑约1~3层,这符合我国传统商业街道围合感的要求,人在这样比例的街区内部感觉较舒适。

(2)景观设施。回民街建筑风格独特,以民族风格为主,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气息。回民街街道景观设计较为简单,分为车行道和人行道,材质上只用匀质的石板铺,总体上缺乏设计,色彩也偏灰暗,对比不明显,让人产生单调的感觉。回民街街道卫生环境较差,也缺乏旅游休息设施等。

(3)交通状况。回民街在整体上是线性发展的用地布局,它主要依托南面的鼓楼生长而成,具有便捷的交通条件,人流较密集。回民街在最初时期,主要的商业活动以家庭作坊为主,因此聚集成的商业街区以线型发展,即以一条主干道为轴线,沿街是各种商业店铺而形成水平生长。回民街由于街道较窄,内部主要以人行为主,没有集中的停车场地,对于私家车和旅游团队来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主街道口的车行和人行道交界处被三轮车量占据较严重,存在安全隐患。回民街长期以来形成的线性空间方向较单一,高峰期人流拥挤状况比较严重。

四、回民街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困境

1.回民街的旅游开发模式与西安整体旅游规划定位相悖。西安市有三个5a级景区,分别是大唐芙蓉园、秦始皇兵马俑、华清池景区。西安市区还有很多景区,但这些景区开发的共同点主要围绕着唐代都市的打造。回民街是回民聚集的商业文化区,它的旅游开发模式与西安整体旅游规划定位相悖。

2.回民街的开发与西安政府资金投向相悖。西安旅游业发展的总体定位可以概括为“打造盛世唐都”,因此在西安市旅游业的开发中,政府主要针对西大街仿唐建筑一条街、大明宫城市中央公园等一系列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然而政府资金的投入是有限的,回民街旅游开发模式不符合西安整体旅游规划的定位,因此这一区域的开发严重受到了资金的限制。

3.回民街整体的建筑,基础设施环境开发并不完善。虽然回民街的旅游商业文化氛围较好,但这主要体现在回民街主要街道的两侧,其建筑风格、整体建筑、基础设施并不完善。大部分游客都认为回民街道路过窄、人群拥挤、下雨天道路泥泞,其卫生、交通、环境问题更是严重。因此开发回民街旅游市场,必须针对其基础设施进行完善。但是,扩宽街道可能会破坏整个文化氛围,进而影响到回民街旅游业的发展,这也是回民街旅游业开发模式的一个困境。

4.散客市场和西安整体旅游并不能很好地衔接。由于回民街整体的建筑、基础设施环境开发并不完善,而且大量散客使得整个市场难于管理,卫生、交通、停车问题严重,加之小三轮车的存在,旅游团车很难进入,所以一直以来回民街的游客大部分是散客,团队游客很少。这样,与近旁的钟鼓楼等市内景点就不能很好地联接。

五、回民街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1.政府应注重城市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西安市政府在注重打造西安盛唐城市旅游主题的同时,应该注重城市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城市旅游若不能多元化发展,势必影响西安市盛唐城市旅游主题的成功。比如西大街改造后的街道虽然更加宽敞干净,但是与此同时也失去了人气,这还不如回民街的旅游氛围好。这也反映了一个城市单一化发展的旅游模式是不成功的。

2.汇集多方力量来发展回民街旅游业。就政府而言,要重视回民街旅游资源的开发。对具有地域特色的回民街特色资源进行普查并考察其渊源。就餐饮企业而言,要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综合服务素质,也可扩大餐馆的社会影响,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就旅行社而言,可以设计以商业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特色旅游线路,并在旅游日程安排中尽可能地留出时间让游客品尝美味、购买工艺品,扩大回民街特色商业文化的知名度。

3.改善回民街街道环境。首先,针对回民街的交通拥堵和街道较窄的状况,可以在街道上设置一定数量的旅游交通标识,从而方便游客出游。其次,在街道内设置旅游休息室等,提供有关回民街饮食文化的杂志等服务。在缓解道路拥挤现象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回民街内垃圾污水的处理,增加垃圾箱数量、改造卫生间等。最后,在街道的附近建公共停车场,解决游客停车,方便旅游团进入回民街,从而带动回民街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

4.提升商业街的复合化空间特征,使回民商业文化与整个城市文化融合。西安回民街是西安市城市民族社区的中心,作为一个城市旧城中心的社区,在西安市城市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完整地保留住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商业文化,旅游在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其关键在于回民文化与整个城市文化的融合。西安市政府虽然没有过多地通过旅游去发展回民街商业文化旅游,但是回民街自发的旅游经济带动了整个街区历史文化和商业文化的保护,从而使旅游促进了城市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和回民商业文化与整个城市文化的融合。

[本文为:1.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商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及模式研究――清末长安“百忍堂”沈家商号经营资料的发掘及探索》(12JK0044);2.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陕西省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开发研究》(14t06)]

参考文献:

[1]夏绘秦,宋银萍.商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与利用[J],商场现代化,2008(12):194-195

[2]张建昌.一种珍贵商业文化遗产的解读与应用构想[J],商业研究,2007(4):211-213

[3]刘越.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和修复[J],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2010(3):92-94

[4]赵衡宇,陈琦.历史商业街区开发模式与民间商业文化的契合与发展[J],经济论坛,2010(7):137-138

[5]谷秋琳.西安市“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的新思路[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0(8):155-159

(作者单位:1.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62;2.西安财经学院商学院陕西西安7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