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十篇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十篇

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4:18

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篇1

1、健全教科研组织,加强教科研骨干队伍建设。

要使教科研工作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首先必须要有健全的组织。学校已基本形成由教科室带头,以课题组为主体的教科研网络。本学期,学校进一步加强教科研网络的建设,健全教科研组织,以形成完整的教科研体系。同时,教科室在各课题组中培养了一批对教科研比较热心且有一定造诣的先行者,成立了以谢柏林为组长的语文课题组、以眭春新为组长的数学课题组、以刘童为组长的英语课题组、以史秋花为组长的理化生课题组、以洪云俊为组长的政史地课题组。加强了对教科研骨干的培训工作,使教科研积极分子占全校专任教师的80%以上,建立了一支以中青年骨干为中心的教科研队伍。

2、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构建教科研基础理论工程。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新的教育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科研的思路与方法。因而,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构建教科研基础理论工程尤为必要。本学期,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解读新课程》,并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讨论学习的心得体会,每位教师写了2万多字的读书笔记。通过对新课程理论的系统学习和讨论,从整体上提高全体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科研水平,为深化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3、加强课题管理,规范教科研课题管理体系。

课题研究是教科研工作的主体,是教科研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它对于提高学校科研层次,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向前推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学期,学校加强了对已有课题(《江苏省oeh多媒体网络教育实验研究》、《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研究》、《初中数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研究  》、《初中生英语学习焦虑情绪的成因与策略》、《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研究》、《中学生法制教育研究》、《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研究》、《初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的管理与研究,重视教科研资料的搜集、整理,及时进行总结。同时将课题《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研究》进行了通迅结题。

4、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教学领域,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负担,就必须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用现代化的教学法手段来提高单位时间的信息密度。本学期,组织新教师参加每周二晚的“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第三期培训,组织了骨干教师参加了市进修学校组织的第一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和考核,同时检查了电教设备的使用情况。使学科使用各项设备的课时达80%以上。

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篇2

一、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基本内容

古典管理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值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阶段时期。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技术的先进与管理的落后成为突出矛盾而存在,一些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为解决这一矛盾而提出一系列管理观点。从理论体系建构上而言,主要包括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和厄威克与古利克对古典管理理论的系统化研究。其理论基本特质在于,以“经济人”为前提假设,旨在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物质刺激和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古典管理理论的诞生标志着管理作为一种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存在,也标志着管理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化。

行为科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加剧了劳资双方的矛盾,古典管理理论时期所确立的“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法日益显示出局限性,行为科学理论应运而生。从比较宽泛的意义上来界定行为科学理论,主要包括确立和大规模发展两个时期。在确立时期主要包括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西蒙的决策理论。在大规模发展时期主要包括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为代表的个体行为理论;库尔特·卢因的团体动力理论和以布莱克与穆顿为代表的组织行为理论。此外,行为科学理论还包括各种各样的激励理论,主要有“赫兹伯格的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阿特金森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弗鲁姆的期望机率模式理论、波特-劳勒的期望机率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凯利的归因理论、斯金纳等人的强化理论等等。”[1]其理论基本特质在于,以“社会人”为前提假设,“以组织中人的问题为中心,从动态的角度和社会心理方面研究人的因素对行为组织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2]其中,特别注重从心理学角度对人际关系、工作满意、工作生活质量、组织的激励措施等相关问题的研究。行为科学理论弥补了古典管理理论的一些不足,凸显了管理的人本色彩。

二、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比较

1.经验性研究转向实证性研究。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是一种经验性的研究,其一,在古典管理理论之前,管理学正处于萌芽阶段,一些学者只留下了关于管理只言片语的观点,并没有留下经典的文献,因此,没有大量的文献供其翻阅。其二,无论是泰罗,还是法约尔,他们的管理观点主要是来源于自身的管理实践。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来源于一种“实验”,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来源于一种“体验”。从理论建构的角度来讲,他们应用的是经验归纳法,是一种描述性理论,属于经验型研究范畴之内,难以对复杂的管理实践作出全面的解释和预见。行为科学理论融入了大量的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其理论建构在大量的实证研究基础之上,通过理论假设的相关条件,建立理论模型并推导出主要结论,然后再通过对结论的检验,由此展开理论分析,从而建构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行为科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而心理学研究在本质上是属于实证研究范畴之内。所以从经验性研究向实证性研究的转换促进了管理理论的科学性发展。

2.客体性研究转向主体性研究。古典管理理论其旨趣一般都在管理的客体方面,如工作条件、工作行为等标准化方面,以及对组织结构的科学性探讨等。即使涉及人的问题,也是抽剥人的主体性,将人置于客体地位进行关照和对待,使人只是作为提高效率的工具手段而存在,忽视人的主体性价值。行为科学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影响组织效率的决定因素,探求人的社会属性和多方面的需求,侧重于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出组织应以人为中心的观点,提高人的主体性价值。因此,从客体性研究向主体性研究的转换进一步提升了人在管理中的地位。

3.局部性研究转向系统性研究。古典管理理论侧重于作业效率和生产环节层面,如泰罗主要探讨作业层次的管理,主要局限于车间的范围之内;法约尔虽然视角高于泰罗,但其主要专注于企业内部的高层管理研究;韦伯侧重于组织结构的体系设计,都带有明显的局部性特点。行为科学管理相对于古典管理理论更加系统,开始关注组织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巴纳德开创了社会系统研究的先河。尽管行为科学理论在系统研究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但从局部性研究向系统性研究的转换大大地丰富了管理研究的视阈。

4.静态性研究转向动态性研究。古典管理理论侧重于管理原则、管理程序、组织结构、组织制度等问题的研究,是一种静态性研究。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从人的行为、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层面介入组织管理研究,关注组织的动态因素,属于动态性研究。从静态性研究向动态性研究转换说明了管理研究方法的丰富,视野的开阔。

三、行为科学理论对古典管理理论的研究内容超越

1.人性研究的超越。古典管理理论的建构是以“经济人”为前提的,认为金钱的刺激是提高效率的唯一内在动力。诚如泰罗所言:“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使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也联系着使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3]也就是说,任务与奖金构成了古典管理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古典管理理论看来,工人是提高效率的工具,而激发工人提高效率的手段则是金钱。梅奥通过霍桑实验,明确提出“社会人”的概念,认为人不仅要求物质利益,而且还要求作为组织中的一员而存在,需要得到友谊、安定和归属感。后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都从不同的层面对人进行了多维度研究。因此,相对古典管理理论的人性研究来说,行为科学管理的人性研究更为充分,大大丰富了人性研究的视野。

2.管理原则的超越。古典管理理论主要致力于管理普遍原则的探讨,无论是法约尔的十四条管理原则,还是厄威克与古利克所总结的目标原则、权责相符原则、职责原则、等级系列原则、控制幅度原则、专业化原则、协调原则、明确性原则,都是从静态组织体系建构上来说的。西蒙曾指出“对几乎每个原则来讲,都能找到一个同样似是而非,并且可接受的矛盾原则。”[4]因此,可称之为“谚语”。行为科学理论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传统组织理论的原则,如人格尊重的原则、相互利益原则、人性激发原则、人人参与原则、相互支持原则、协调统一原则等。这些原则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把握管理中的基本问题。对于管理而言,这些管理原则的探索有利于管理有效性的实现。

3.组织视阈的超越。古典管理理论研究视野完全是封闭的正式组织内部,如泰罗专注于作业现场的管理,法约尔局限于企业内部管理,韦伯从组织的角度来追求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设计。在行为科学理论时期,梅奥在霍桑实验中发现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而且意识到非正式组织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巴纳德进一步发挥了非正式组织的理论研究,对非正式组织的本质和功能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因此,相对于古典管理理论而言,行为科学理论时期的组织状态更加开放,而且组织视阈相对完整。

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篇3

论文摘要: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内容在反映时代特征与要求方面。必然既相符合又部分滞后该时期党和军队建设的客观要求。为了使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适应新形式下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军队建设的要求。本文结合实际问题。就如何完善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内容体系作了五个方面的探讨。即完善理论支撑平台、完善专业知识结构、完善科学思维方式、完善动态内化机制、完善思想建设制度。

马克思指出。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每一步发展。无不与同时期党、国家和军队的建设实际紧密相连。作为时代特征与要求在这一建设上的反映。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内容必然始终处于既相符合又部分滞后于该时期党和军队建设客观要求的状况之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党的思想理论的创新、军队现代化的推进。尤其是军事斗争准备的客观现实的影响。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显露出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特别是一直以来。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内容偏重思想政治方面。不大强调内容的系统性。容易造成思想理论建设与部队实际和军事需要相脱节的现象。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军队党组织要带领部队进行现代化建设。打赢信息化战争。必须要有先进的思想理论为指导。因此。完善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内容体系是新时期军队建设的需要。是军队党组织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需要。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内容依据党和军队建设的任务、内容而确定。以此为根据。适应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特点与规律。这一建设内容的完善主要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完善理论支撑平台

对于党的建设来说。理论上的成熟是思想发展和政治坚定的基础与前提。在长期实践中。军队党组织形成并不断丰富着自身建设的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科学理论。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和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推进。与军队建设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的新思想和理论不断涌现。军队党的建设在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的同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为深刻地感受到党的创新理论、现代科技理论、现代军事理论以及人文科学理论等的强烈影响与激荡。勿庸置疑。吸收、掌握这些新理论。是加强党的建设之必需。这就给我们提出了完善军队党组织建设理论平台的现实课题。依据军队党的建设的实践与经验。这一平台的完善。应当突出以下几个重点。首先。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深入地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在学习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上下功夫。努力掌握精神实质。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的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和体现的科学态度与创造精神学到手。为军队党的建设奠定坚实的理论根基。其次。系统掌握党的建设原理。形成实施党的建设的理论内核。在社会发展尤其是政党政治的历史上。政党建设理论从来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不仅有一般的政党政治理念。而且还有真实明晰的科学原理以及对客观规律的揭示和历史经验的概括。我军党组织建设虽然有其特殊性。但具体到党的建设这一范畴。党的建设理论对其无疑具有基础性的规范意义。掌握这一理论。重在把握党的建设客观规律。汲取历史经验。为军队党组织建设奠定科学理论根基。再次。系统掌握现代军事理论与战争理论。建立领导军队建设的直接理论支撑。在长期革命战争及军队建设实践中。党和军队的缔造者、领导者创建了宏伟的军事理论大厦。这一理论大厦由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理论和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三大部分组成。是推动军队党组织建设和军队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认真掌握、深刻理解这一一脉相承、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是加强军队党组织建设、确保军队使命实现的根本性要求。与此同时。近年来。适应世界军事变革趋势和现代战争需要。现代军事、战争和作战本体理论发展突飞猛进。系统了解、掌握这些新的理论。是军队党组织领导部队打赢现代化战争之必需。学习、掌握现代军事理论的重点。在于把握军队现代化建设规律。了解现代战争的规律与特点。为实现打得赢的根本要求提供科学理论指导。第四。掌握现代人文与社会科学基本理论。奠定军队党组织建设的文化基础。就科学的系统意义而言。人文社会科学。无疑是人类一切认知与行为的基础。军队党组织建设本身亦是基于这一基础的社会实践。我军是在特有形势、环境中以特定成员为主体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底蕴不足一直是困扰军队建设的突出问题。现代社会条件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迅猛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军队跨越式发展的迫切现实。要求军队党组织在社会综合文化基础的形成与巩固上有大的突破。旨在提高党组织与其成员的人文科学知识水平。从根本上改变文化相对落后的状况。形成党的建设的现代文化氛围和文化基础。第五。掌握现代军事科技基本理论。奠定党组织领导部队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技术知识基础。当今时代。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特别是在先进科技更为普遍、广泛应用的军事领域。军事革命不断发展、战争样式不断变化、战争手段不断进步。而从科技水平上比较。我军与发达国家军队尚有较大的差距。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因此。对于军队党组织建设而言。掌握现代军事科技基本理论。具有更为重大紧迫的现实意义。军队党组织致力于军事科技的掌握。主要在于熟悉该方面知识。形成与组织领导部队现代化建设和指挥现代化战争所必需的科技理论功底。使之在实现政治思想过硬的同时。达到军事科技过硬的目的。促进其基本功能的有效发挥。

二、完善专业知识结构

作为各该单位统一领导和团结的核心。军队各级党组织承担着目标相同、内容有别的实际工作任务。党组织的成员更有各自的具体工作职责。从推动军队建设的实际讲。加强军队党组织建设。就是要使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更好地履行职责。完成好自身承担的各项任务。有鉴于此。完善军队党组织及其成员的专业知识体系。不仅是加强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之必需。更是保证其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新形势下。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日益丰富。专业化更为突出。专业分工日益细化。对党组织及其成员的素质能力要求日益提高。而我军各级党组织及党员干部在军队转型、建设转轨的环境中。固有的专业功底明显不敷应用。离高素质、复合型和军政兼通、指技合一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完成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的客观现实。迫切需要军队党组织切实掌握组织领导部队建设所需要的现代军事专业知识。精通本行、兼通其他、全面发展。形成与军队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履行职责所必需的、贯通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各领域的、个体作为与组织领导相统一的、结构科学合理的知识系统。

三、完善科学思维方式

一定思维方式是一定态度与行为的基础。军队党组织及其成员的思维方式。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在军队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从理论上讲。这一思维方式应该是科学的、合乎规律的。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种思想观念、价值意识。时时影响以至干扰着党组织及其成员的思想。致使其不时出现偏差。现实中一定程度及范围内存在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利己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以及消极懈怠倾向等。就是思维方式不科学的表现。这就为我们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军队党组织科学思维方式的命题。着眼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深刻性与广泛性。军事变革的复杂性与长期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军队面对考验的全面性与严峻性。军事斗争准备中各种因素的矛盾性与多变性。积极改进和完善党组织的思维方式。是其思想理论建设必须完成的现实任务。完善科学思维方式。主要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将党组织的建设同军队建设的客观需要结合起来。将自身认识与党的思想、理论、路线统一起来。将自体需要同党和军队的目标融会起来。在学习理论、升华思想和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规律性思维模式。

四、完善动态内化机制

就组织及其成员的发展而言。任何基于提高自身而采取的措施。都是为了将之所蕴涵的意旨内化为该组织及其成员的内在品质。这个品质。作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直接表现为素质与能力。换言之。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一切活动。从根本上讲。就是为了实现其思想与心理品质的内化与升华。亦即为了提高其全面素质和能力。素质与能力可以通过知识内化而获得。所以。建立和完善党组织思想理论的内化机制。自然成了这一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军队党的建设历史看。正是由于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持续不断地将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化为自身的思想与理论品质。促进了素质与能力的提升。才保证了党和军队赋予的各项任务使命的完成。从党组织建设的实际效果讲。只有使其成员真正内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其思想理论建设才算达到了目的。因此。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将党的理论转化为自身的思想觉悟与行动。是党对思想理论建设的一贯要求。也是军队党的建设的优良传统。但在新形势下。纷繁复杂的客观环境干扰着党组织成员的思想意识。自我价值追求的客观需要影响着党组织成员的内化构成。各类教育不少、觉悟提高不快。阅读书刊不少、内化发展不快。理论观点不少、素质提高不快的现象并不少见。为此。曾要求军队。要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用于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转化为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想方法。转化为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精神动力。转化为立身做人、成长进步的行为准则。因此。有必要以读书、灌输为基本形式。以自我思考、集中研究重大问题为中心环节。以联系实际开展工作的各项要求为基本规范。以观察力、思维力、理论力的实际提升为检验标准。紧密结合军队党组织和部队建设实际。建立和完善军队党组织的思想理论内化机制。不断提高各级组织及其成员的素质能力。形成适应新需要的再学习再内化的动态发展模式。

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篇4

进一步贯彻省、市、区三级科研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区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以教师岗位练兵为载体,以“聚焦有效教学,构建生命课堂”为指导,以加强教育科研工作规范化建设为主线,以“十一五”科研课题为核心,以加强课题管理、提高课题课题研究水平为重点,加强教育科研队伍建设,以课题带动教研、以教研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重点工作

(一)、进一步学习、贯彻市、区科研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区科研室下发的《科研工作评估细则》规范管理,努力提高科研工作的层次和水平,迎接市区科研部门的检查。

(二)、加强科研电子化管理,完善学校科研工作室及教师个人科研博客,把相应的具体内容添加进去。

(三)、本学期召开学校科研课题中期成果推进会,组织教师对子课题的研究做以阶段性总结,推进课题的深入开展。

三、常规工作

(一)、以“十一五”科研课题为中心,组织教师深入扎实开展课题《“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方法的研究》的研究。充分发挥科研骨干的作用,科研小组的教师将成为课题组的骨干,以点带面,辐射全体。全校教师都将参与到课题中来,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实现“聚焦有效教学,构建生命课堂”的工作重点。课题组将按下列程序开展工作。

1、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定期组织实验教师学习与课题相关的材料,提高教师课题实验的理论水平。除进行校内培训外,还将组织优秀教师走出去学习,把专家、学者请进学校辅导讲座,切实提高教师们的素质及能力。

2、组织教师从实际出发,按照本年度的子课题研究计划,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课题研究。

3、每周三集体备课时间为学年组、学科组科研日,数学工作室、语文工作室、科研工作室本学期要制定各自的工作计划、树立“问题即课题”的科研理念,实验教师在一块把自己这一周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成功的方法、好的经验进行总结交流,以求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4、课题组成员要明确分工,档案材料分类归档,过程记载详细,真实反映课题实验进展情况,为课题组及时把握、及时调整实验计划和过程提供材料依据。

5、学校本学期召开一次校内课题实验课大赛;召开一次本学期学校科研课题中期成果推进会;优秀论文会。通过这些活动帮助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进步,不断促进课题的发展与完善。

(二)、继续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学业水平评价》的研究。

(三)、上学期学校申请参加省教育学院的《网络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并制定了学校子课题《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的培养》的研究方案。本学期召开此课题开题会,并带领教师走进网络积极参加网络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研究意识。每周二、五下午语文教师参加省网络论坛,每周五晚数学教师参加省网络论坛。

(四)、组织教师参加省教育学会科研成果征集、市科研成果征集活动。

(五)、参加上级部门的会议及活动。

四、科研工作月份安排:

9月:1、召开科研例会,布置新学期工作。

2、培训实验教师。

3、组织教师参加省学会25届科研成果征集。

4、完成区科研室下发的“十一五”科研情况调查表。

10月:1、做好科研室档案管理,准备迎检。

2、组织教师参加市学会论文征集。

11月:1、召开学校科研课题中期成果推进会。

2、科普知识讲座。

3、组织校内课题实验课大赛。

12月:1、组织教师征订教育杂志。

2、组织校内优秀论文会。

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篇5

(一)政治学习。中心组和全体教工学习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学习《教师法》、全国人大十一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全省党校工作会议精神和区委十届八次全委会精神,学习传达全市效能建设、农村工作、经济工作暨项目建设、政法工作、江苏省函授工作及南通市委党校科研工作会议精神。组织保密法和自查自纠及签订保密承诺书活动,开展“怎样做一个文明新通州人”为主题的讨论,参加区级机关工委组织的“爱我中华、兴我通州”百题知识竞赛和科普日活动,组织开展庆国庆60周年知识竞赛。

(二)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开展元旦春节期间党风廉政建设,“5.10”思廉日、“算好廉政帐,共建幸福家”等活动,认真贯彻通发[2009]28号文件、通办发[2009]33号文件精神,及时做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工作三书两报告制度和廉政风险防控标准化工程工作,推进党校党风廉政责任制和制定廉政风险防控模式。组织观看《巧取豪夺》、《一个明星区长的堕落轨迹》、《国门腐败》、《算好人生三笔帐、拒腐防变保清廉》等反腐电教片。

(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召开全体教工会议,学习市委书记在全市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通办发[2009]30号文件,通学组[2009]2号文件,并就党校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进行动员,成立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常务副校长章新华上专题党课《在解放思想中,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开展“科学发展当先锋”主题实践活动。在集中学习的同时,开展“以党性促效能,以效能强党性”专题活动,认真开展调研和撰写调研报告以及体会文章,组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和“我为通州科学发展进一言”征文活动,两篇文章被学教办《简报》45期、49期录用。在做好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回顾总结的基础,认真做好转段工作。围绕“‘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建设幸福美好新通州’还缺什么”的问题,向社会各界发放征求意见表100份,实际回收79份,校领导采取个别访谈、班子成员间相互谈心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并组织召开党员组织生活会和领导班子成员专题民主生活会,同时形成分析检查报告。认真组织开展整改落实,按照整改五项责任制的要求,针对存在问题逐一进行整改。开展回头看和群众满意度测评,在科室组织整改落实讨论的基础,由科室派代表进行大会交流。

(四)党校教学工作。举办各类党员干部培训班13期,培训1607人,具体有:聘用制干部培训班1期,2天,培训18人。拟发展党员培训班4期,每期4天,人数808人。中青年干部培训班4期,每期7天,357人。中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1期,2天,162人。高校选聘生村官培训班1期,5天,83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岗前培训班1期,3天,67人。公务员初任培训班1期,6天112人。函授学历教育有大专班3个、本科班3个,学员758人的教学与管理;应邀到机关、镇、企进行专题辅导45场次,听众4500人左右。

(五)科研工作。已发表文章23篇,其中省级以上刊物16篇。组织校内第八届科研成果评奖,组织参加南通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论文评奖,报送论文6篇。围绕市委重点工作,确定3个课题:有南通高效规模农业、景瑞农业发展、石港三黄鸡发展等。组织教师到机关、镇村开展调研活动。

(六)效能建设。建立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召开全体人员会议,学习市委相关文件,并进行动员。根据市效能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效能建设大讨论的通知》精神,结合党校的工作实际,确定了讨论重点,科室围绕9个方面的内容开展了三次讨论活动;组织开展与育才居社区党组共建工作,召开两个支部成员的联席会议,制定共建计划,帮助社区党建制度上墙,给社区党员增书——《新》读本,7月1日开展慰问社区老党员10名,计金额1500元;为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组织青年教师专题课教学竞赛;开展以“教研兴校”的效能品牌创建活动;组织教师到上海社科院听取专题报告6次,听讲19人次,两名教师先后到省委党校参加理论培训;开展慰问离退休人员、挂钩镇贫困户活动,组织校内个人慈善日捐款3000元,红十字会博爱在通州、人道万人捐捐款1230元,向台湾灾区捐款2080元,向校内临工捐款4300元;组织开展党员进村入户工作,派教师到挂钩村送党课、送法律,进户了解家庭生产生活情况。

(七)后勤工作。利用暑期进行局部校产维修,包括综合楼玻璃幕墙、综合楼4楼及二楼1号厅改造、招待所改造等。召开联办单位安保例会11次,进行安全、卫生检查15次;接待会议及培训71场,计18238人次。

(八)存在问题

1、根据《条例》

和上级党校会议精神,切实落实县(市)区党校轮训副乡科级党员领导干部和基层党员干部这一分层培训的要求。

2、按照《条例》和上级党校会议精神,希望市委党校能牵头解决好党校工作人员分类管理及相关待遇的问题。

二、2010年工作打算

(一)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党校工作实施意见和区委全会精神,积极实施“三四五工程”。“三”即党校要发展成为通州区人才培训中心、咨询研究中心、会议服务中心;“四”即不断提高教学力、科研力、管理力、保障力;“五”即党校工作要从培训干部向培训干部与培训人才相结合转变、从理论培训向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转变、从培训领导向培训领导与培训党员相结合转变、从培训阵地向培训阵地与部门工作相结合转变、从校内培训向校内培训与送教服务相结合转变。以上“三个中心”是党校发展的目标,“提高四力”是实现“三个中心”的保障,“五大战略转变”是实现“三个中心”的具体表现。“三四五工程”的有效实施,是党校事业科学发展的集中体现。

(二)工作内容

1、干部培训。根据区干部教育培训,领导组的布置,拟举办党员干部培训班有:科级领导干部培训班两期、青年干部培训班三期、发展对象培训班五期、“两新”组织党组织书记培训班一期、⑤人口计生干部培训班两期、机关党务书记培训班一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岗前培训班一期、公务员初任培训班一期。

2、科研调研。

①全年发表科研论文、调研报告30篇。

②进行一下专题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

a通州与周边县(市)区经济发展差异和竞争力分析

b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调研

c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调研

③积极与区委宣传部等部门配合,研究成立通州区理论宣讲团的相关事宜。

为完成上述调研课题,实行课题责任人制度。

3、及时完成区委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部署。

(三)具体措施

1、深入学习《条例》、《实施意见》和党校会议精神,不断提高认识。

2、着力教学管理,强化主渠道作用。

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篇6

论文摘要: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是否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社团组织是否调动了成员的主观能动性、社团是否会有发展等问题都离不开社团的有效管理。行为科学阐述了影响组织效能的关键因素,本文仅从行为科学视角提出增强高校社团管理有效性的方式方法,以促进高校社团中组织和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作为现代管理科学主要三大学派之一的行为科学自20世纪40年代末诞生以来,给美国、日本、瑞典、中国等很多国家的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基础。高校社团作为一个组织,需要建立良好的管理理念、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行为科学理论可以给高校社团的管理提供一个科学的方法,以促进高校社团健康迅速地发展。

一、行为科学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对于行为科学的概念,国内外各学术界(如社会学界、心理学界、管理学界等)有不同的解释,综合起来主要分广义行为科学和狭义行为科学。广义行为科学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类行为规律的学科群。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以人为核心的现代管理科学,它应用行为科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人在工作环境中的行为规律,包括研究组织中的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和组织行为,其目的在于提高管理的有效性。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这三门学科的基本原理,此外,经济学、法学、伦理学的知识对行为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有重要贡献,它们也是行为科学的基础学科,而哲学是基础中的基础。

二、行为科学理论的基本原理

行为科学注重研究人力资源因素对组织的影响,强调人的需要、动机、认知、情绪、态度、群体关系、领导行为、组织结构以及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行为科学的主要原理为: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动机,而产生动机的原因,一是内在条件,即需要,二是外部条件,即外部的刺激,当外部条件不变时,内在的需要是产生动机的根本原因;根据需要动机理论,在设计组织的目标时充分考虑成员的需要,把组织利益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激发动机,才能使人们努力追求组织目标,这就是激励理论的基本原理。著名的管理学家法约尔和利克特都认为激励是管理的核心;人们在群体中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过程,群体环境会使个体行为发生变化;一个组织兴衰的关键因素在于领导行为的有效性。有效的领导行为能够使成员积极主动、充满热情地工作,相反,团队成员会出现消极倦怠的情绪。具有有效领导行为的组织能够合理地协调人们的活动,实现高效的组织效能,无论从目标的实现还是从社会影响度和成员满意度的提升方面,都会有很好的表现。

三、行为科学理论对高校社团管理的启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认为人类行为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函数,是人的内在需要和环境影响的结果。他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

b=f(p·e)

其中,b(behavior)代表“行为”,p(person)代表“人”,e(environment)代表环境,代表函数符号。

影响人的行为因素一是内因,二是外因,内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外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与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群体、领导和组织)。高校社团是一个由个体、群体、领导和组织构成的系统,系统内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的可调整的组织结构。

(一)把握社团成员的不同心理需要是社团有效管理的基础

需要,作为人的“内心意向”,构成了人们活动的原动力,是形成价值的“始因”。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在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需要越强烈、越迫切,其产生的心理动力也就越大,对人们行为的支配力量就越强。在社团管理中,首先要了解社团成员的成长环境、生活和社会经历、目前状况和未来追求,正确地分析每一位成员目前的迫切需要层次,才能根据不同成员的不同情况合理安排、统筹兼顾,才能激发成员的热情、形成高效的组织效能,因为不同的社团成员在同一时期的需要可能不尽相同,同一个成员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出人有五种基本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马斯洛又补充了两个需要层次:求知的需要和求美的需要;美国著名的行为科学家、心理学家麦格雷戈把人的需要层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自我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提出“一项需要在获得满足后便不再成为行为的激素”的观点。而每一个需要层次又有它的细分类别,如食物的需要、休息的需要、运动的需要、保护的需要等属于生理的需要;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对熟悉或已知食物的选择等属于安全需要;爱别人和被别人爱属于爱的需要;归属需要、结社需要、被他人接受和接纳友谊等属于社会需要;希望自己有信心、有实力、能胜任、独立、自由是自我需要的一方面体现,另一方面体现在希望被尊重、被关心、被赏识;个人潜在能力的发挥、自我的不断发展、创造性的发挥等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

同一个成员也可能同时有几项需要,所以对社团成员的有效信息管理方式是形成一个常态化的沟通、了解机制;建立个性档案,并随时更新。

(二)激励原理的应用是调动社团成员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高校社团管理的核心是激发成员的动机,诱导他们的行为,广泛倾听成员意见,实施授权式管理和参与管理,注重培养团队精神,使每个人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激励的方法是实施激励过程的具体形式。对大学生激励的方法很多,主要有目标激励法、情感激励法、榜样激励法、竞争激励法等。

在高校社团管理中,要选择能够调动成员积极性的激励因素,如选择富有挑战性、发展前途、成就感和责任感等的任务交予成员来完成,而不能误把非激励因素(如工作条件、人际关系等)当成激励因素,否则就无法起到激励的作用。社团组织增强激励效用的生命力的有效办法是对激励进行正强化。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指出:人的行为随着外部条件的刺激而变化,通过不断改变外部环境的刺激因素可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的效果。正确地评判社团成员的成功或失败,能防止因误判而导致的对成员工作态度和积极性的影响,从而防止误判影响成员的后续行为和绩效。美国心理学家海德等人提出的归因理论,把人的绩效、成功或失败归因为:努力程度、能力大小、任务难度、运气与机会。

另外,防止社团成员积极性降低的另一个原则是公平公正地对待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无论是奖励、惩罚还是表扬、批评,或者升职或降职等。如果成员(回报/贡献)比率与他人(回报/贡献)比率相等,他就会认为公平合理,从而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否则,就会因为感觉不公平而影响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目标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发挥社团成员主观能动性的推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伏隆提出“期望理论”,即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效价是指目标的价值,期望值是指对实现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估计。

高校社团目标管理可以遵循确立目标、授权并明确职责范围、有效激励和客观评价总结这样的步骤。其中,确立目标时,要同时兼顾总目标的制定和各级子目标的制定,并尽量实现子目标与总目标的协调统一,实现共赢。

(四)充分发挥群体的积极作用是促进社团和谐发展的保障

行为科学认为,群体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除了正式关系(如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外,还有一种没有隶属关系的群体关系,即由兴趣相投、比较合得来的人们形成的一种关系。这两种群体关系对个体的行为都会产生影响。因此,高校社团管理中要注重增强群体的积极作用、减弱或消除群体的消极影响。

高校社团可以在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促进群体成员交流思想、互通信息、建立友谊、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如各部门之间的各类竞赛、各部门内部的民主管理等形式。

(五)领导行为的有效性是社团保持凝聚力的前提

高校社团要保持凝聚力,就要做好领导干部的选拔和培养,选拔时要关注候选人的素质、技能、领导风格、领导艺术等因素。优秀的社团领导者应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

(1)能够保持有效的时间管理、建立高效的工作秩序;

(2)注重满足成员的高层次需要,即自我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3)注重激励;

(4)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

(5)能够做到民主管理和有效决策。

(六)社团组织的高效能是社团发展的必备条件

组织发展是指组织适应形势发展和任务扩大的要求,从组织结构、工作设计等方面进行有计划有系统地调整,改善组织中人的因素,以达到组织的最佳化和高效化。组织发展有两个目标:一是提高组织效能,二是提高组织成员的满意度。

高校提高社团组织的效能可以通过对组织结构和体系的再设计(如工作范围的扩大化、工作内容的丰富化、工作时间的弹性化等)使组织中的人力和物力发挥到最大。衡量高校社团组织的效能的一个方面是要考察社会效益,社会效益又分为成员素质的提高和社团组织对社会的影响度。高校社团组织具有开放性,它是一个“输入一培养—输出”系统,输入的是新成员,新成员经过社团组织理念的熏陶、其他社团成员的影响、组织内部的培训、社团活动的组织与参与,成长为具有某种特质的人才,社团组织也完成了输出的过程。

个体是群体、组织的最小单元,它是群体、组织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高校社团管理中重视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重视考虑成员的需求、重视激励对行为的影响、重视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重视领导行为的影响、重视组织结构的改进、重视组织的发展才能提高社团的效能、切实增强高校社团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冬青.揭开行为的奥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

[2]高惠珠.马克思需要理论与价值哲学创新[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1).

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篇7

【关键词】高校党建;基层组织;科学化

党的十紧扣时代脉搏、顺应人民期待,从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出发,进一步拓展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视野,对新形势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进程做出了新的部署和要求,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为今后党建工作的统领。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组织基础,是党的全部组织架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党的全部战斗力的基石。党的十报告科学的阐述了党的基层组织在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我们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明确了任务,指明了方向。[1]因此,高度重视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既是党的基层组织在党建中的地位决定的,也是新时期党建的一个崭新课题。高校基层党组织始终站在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等各项工作的第一线,在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维护校园稳定、建设和谐校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所以,高等学校学习贯彻落实十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要抓住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个关键点,着重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这是新时期高校党建的工作重心、关键,也是难点所在。

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做好高校基层党的思想建设工作

随着高校自身改革不断发展,高校规模扩大,高校基层党组织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特点,学生党员及青年教职工党员比例的大幅提高,成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主体,新时期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把握此特点,紧紧围绕学生党员与青年教职工党员这个中心而展开。党的十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五大基本内容的第一位,我们必须坚守思想上建党这一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原则,结合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特点,加强对学生党员及青年教师党员的思想教育,政治引导。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的基础,高校可以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等方面着手,提高基层党的思想建设的科学化水平,进而带动全校党的思想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提升。[2]

1、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受社会思想多元化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其中包括个别党员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变质,党性动摇,本着马克思主义思想上建党的基本原则,急需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拨乱反正,积极引导。思想上过关了,才能体现出党的先进性,才能保证党的纯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必须肩负起这份使命,及时高效地将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传播渗透给广大学生群体,做好学生党员的思想建设工作。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主动学习,在课堂理论教学方面,努力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及时准确地将我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思想精神传递给广大青年学生,在第一时间里用最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

其次,充分安排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配套的实践课的内容,通过思政老师组织发起,学生党员积极配合开展,带领学生进行调研、参观、访谈、交流等,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并通过这种实践走进社会,了解社会,使学生的理论认识加深的同时,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巩固,政治立场更加坚定。

最后,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系列课建设,给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研、教学上一定的支持,积极培育出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努力建成一批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大大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以提高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坚定他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同时,带动吸引更多的优秀大学生加入党组织,给党源源不断的输入更新鲜的、更有活力的血液,使高校党员组织结构更加合理化、年轻化,更富创造力、行动力。

2、加强青年教职工师德建设,提升青年教师党员的思想境界

师德建设是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高校扩招,学生数量急剧增加的同时,教师规模也在扩大,大批青年教师活动在教育第一线。而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不但教书更要育人,因此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情操,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3]高校基层党组织中青年教职工的党员比例非常大,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辅导员已经是百分百的党员队伍。很多青年教师,在学生时期,便是先进分子,学生党员,也比较注重自己的思想理论素质的提升,坚持政治学习,不断用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党性足够坚定,政治觉悟较高。但是也有一些专业课的青年教师,由于从事工作专业性,独立性较强,加上平时科研教学压力比较大,忽视了对自身政治理论素养的提高,集体观念淡薄,责任意识不到位,阻碍了自身思想进步的同时,还影响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高校各级领导关注对青年教师业务培养的同时,更要做好对青年教师政治理论素养、思想道德情操的培养。通过组织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开展多样的党团活动,加强一线教师师德建设,强化思想引领,坚定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提升职业道德、培育学术品格。尤其要注重对党员教师的教育培训,多支持这些党员教师参加一些高层次的政治理论学习研讨会,经常性地组织一线党员教师进行交流座谈,及时地发现、纠正教师党员队伍中出现的不良风气,使教师党员成为高校师德建设的领军人。

二、完善高校党的组织体系和组织形式,加强基层党的组织建设

同志讲话中强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坚持健全党的组织体系和完善党的组织方式,努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切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从组织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4]高校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应在党员发展、支部设立、组织活动安排等方面继续完善。

1、不断创新和完善党员培养发展模式

高校作为优秀青年最集中的地方,贯彻落实十精神,加强党组织建设,首先要做到保证把优秀大学生和优秀的教职工发展成为党员,真正把高校党组织建设成为人才高度集中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入党积极分子的选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训以及考核方面都应严要求,高标准。不能因为单纯追求党员数量,在发展党员时,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的业务水平,而忽视对其思想政治觉悟、道德情操方面的考察。针对现在很多大学生及青年教职工入党为了评优评先进或者找工作等个人利益的动机不纯问题,尤其要强化对入党动机的考察,通过入党公开答辩、学习培训课时制、预备党员导师制、转正考察多主体多维度等形式,切实把好基层党员质量关。

2、科学设立基层党支部,优化健全基层党组织体系

现在大学生课外活动非常丰富,活动圈子已经走出班级、院系,学生社团及各种学生组织把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各个类型的教师学术梯队、科研团队也将很多不同领域的青年教师联合在一起,因此可以结合高校学生及教师的新的活动形式,进一步探索研究将基层党支部建在学生社团、建在学生公寓、建在学术团队、建在校外实践实习基地中等。[5]

3、努力拓展创新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形式

基层党组织应集思广益,大胆尝试,努力拓展创新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形式,通过各种形式的组织活动,将广大基层党员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通过定期召开党组生活会,举办党员论坛,组织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最新理论成果,建立开展争先创优活动的长效机制。广大基层党员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党组织活动,开展学习交流,思想上得到提升的同时,也增强了党员间的紧密性、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活力。

三、优化制度体系,提高高校党的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科学的制度是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要保证,高校基层党的制度设定既要服从高校党的建设大局,也要与基层党组织的特点相适合,才能够有效推动基层党的各方面建设高效进行。

1、加强基层党内民主制度建设

广大学生及一线教职工是高校的主体,高校的发展关系着他们的切身利益,高校应该勇于探索,积极组织调动广大学生教工党员参与到学校的组织管理当中去,尤其在涉及他们的切身利益方面的事务决策中,开辟多种渠道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并给予慎重考虑,保障广大学生教工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确保学生教师党员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学生教工党员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完善基层党政分工协作制度

首先,要明确基层党总支与同级行政班子的职责分工和权限范围,对于各自独立承担的工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其次,对于分工存在交叉重叠部分的工作,要拟定具体的工作程序规则,一切按规则来;基层党总支要加强对同级行政的政治指导和监督,也要尊重其权力,给予配合,共谋发展。[6]

3、建立健全考核评估与激励表彰制度

充分合理利用评估与表彰这一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深入研究,不断优化,科学合理设定相关制度。要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综合评估考核,科学合理利用考核结果,除作为确定物质和精神奖励的重要依据以外,更要大力结合考核进行评优活动,表彰先进,树立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模范的榜样力量,促进基层党建工作的不断创新。

4、完善健全保障制度

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保障各方面的工作顺利进行,有必要对其进行统一规划,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给予绝对的支持。首先加强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支部书记选拔考核制度,保证那些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工作能力强,党建工作经验丰富的人来担任。[7]其次,完善经费保障制度,设立基层党建专项经费,专款专用。最后,健全监督问责机制,强化广大师生党员的责任意识、制度观念,加大监督力度,使对违规的惩处具体化、程序化。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做好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不断提升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向前发展,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造就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注释】

[1][2][3]杨贤金.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推进高校事业科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3(3)48-50.

[4]全国创先争优表彰大会召开[n].人民日报,2012-6-30.

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篇8

【关键词】高中英语合作学习法课堂教学有效学习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06

作为新时期的高中英语教师,应该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这样才能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培养更多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英语教师在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应该与英语学科的特点结合起来,合作学习法就是一种既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英语知识点学习,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方法。本文就合作学习法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展开论述。

一、教师能够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为了将合作学习法有效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去,首先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较之于其他教学方法,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对教师与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师作为合作学习法的组织者,更要对合作学习法有准确的把握。本人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就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本人认为教师想要有效的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应该从以下两方面下工夫:

(一)教师从理论上全面把握合作学习法

教师在将合作学习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之前,首先好能够从理论上对合作学习法有清楚的把握。现代教学虽然鼓励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然而并不是教师盲目的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合作学习法而言,教师首先要从理论上了解合作学习法的使用目的,在何种情况下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这样有了理论的指导,教师才能落实到实践中去,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奠定基础。

(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

教师不仅要在理论上对合作学习法有清楚的把握,而且还要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去,这样才能切实的达到帮助学生有效进行英语学习的目的。当然,教师想要在实践中切实发挥合作学习法对学生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也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教师不断的尝试,并不断地总结,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二、对学生有效分组

较之于其他教学方法的应用,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需要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有效的展开讨论。一些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之前,S机的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对小学成员人数的多少没有讲究,对小组成员的英语水平如何也没有讲究,结果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没有采用科学的分组方法。那么,为了更好的提升合作学习法的有效性,教师该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呢?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有效分组:

(一)科学确定小组人数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之前,首先要对小组的人数加以确定,这样才能为有效分组奠定基础。教师在分组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的人数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人数过多会影响学生之间正常地进行沟通与交流,人数过少也会影响学生之间有效进行沟通与交流,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小组人数应该控制在5个左右。

(二)科学配置小组成员

教师不仅要对小组成员的数量进行科学设置,还要对小组成员的构成进行科学配置。教师在配置小组成员的过程中,首先要实现学生英语成绩的异质化,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将具有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分到同一个小组,不仅能够使学生有效的就一些问题展开交流,而且对成绩较差学生的英语学习也有很大帮助,因此,教师要对配置小组成员引起重视。就合作学习法而言,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十分重要,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三、科学设置合作学习的话题

合作学习并不是学生简单的就一些知识点展开讨论,想要达到合作学习的预期目的,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话题的选择很重要,教师要科学选择合作学习的话题。我们都明白进入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时间变得十分紧张,对于英语这门学习难度大、学习任务重的学科而言,课堂教学就显得更加珍贵。而部分教师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英语知识点学习,也为了提升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认为只要是英语知识点,学生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就能够收到好的学习效果,实际上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英语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慎重选择学生合作学习的话题,本人认为学生合作学习的话题,实现应该具有一定的讨论价值,同时也应该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那些通过教师简单地讲解学生就能够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就没必要再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而对于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思维障碍的话题,教师就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讨论,使学生对知识点有清楚的认识,达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的目的。在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组织学生应用英语知识点,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全英的形式展开讨论,训练学生的口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组织一些对话,训练学生的口语水平。

四、把握好合作学习的频率

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篇9

关键词:组织战略管理项目决策模型ahp

战略管理与项目管理

(一)战略管理的发展现状

战略管理是工商管理的一个分支。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以chandlerad.的《strategyandstructure》、ansoffhi的《corporatestrategy》和andrewsk.的《theconceptsofcorporatestrategy》为代表的国外学者从企业内部特征分析入手,阐述了制定企业战略的理论和方法。后来,wernerfeltb.在文章“aresource-basedviewofthefirm”里面将经济学应用于战略管理理论进行研究,提出了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战略理论。其后,rumelt在美国战略管理协会(strategicmanagementsociety,简称sms)1994年的会议上提出了战略管理学科面临的四个基本问题:企业如何行为、企业为什么会不相同、公司总部的作用是什么、什么决定了企业跨国竞争的成败。根据美国管理科学院工商政策与战略分部的说法,战略管理学科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战略制定与实施、战略计划与决策过程、战略控制与激励、资源分配、多角化与业务组合战略、竞争战略、总经理的遴选及其行为,以及高级管理层的组成过程及状况。

目前国内普遍对以资源为基础的战略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极为重视。如何通过科学的组织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以及战略评价与控制,使组织不断对市场环境做出及时反应,调整自己的资源配置,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焦点问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组织战略在微观层面上常常缺乏有效的实施手段。

(二)项目管理的发展进程

早在20世纪初叶人们就开始利用直观有效的横道图进行项目的进度监控。20世纪50年代美国杜邦公司开发了关键路径法(criticalpathmethod,简称cpm),取得了节约投资、缩短周期的显著效果。随后,cpm技术迅速在美国政府招标项目以及军方武器采办项目中推广。就在同一时期,美国海军在北极星号潜水艇远程导弹f.b.m项目中开发出计划评审技术(pert),这一技术充分考虑项目各个工作完成时间的不确定性后,有效地解决了大型开发项目的多方协调与组织问题。pert渐渐地成为了以满足时间、成本和质量三大目标的针对完成单一项目的理论体系。但是pert技术往往忽视客户的重要性,没有强调项目的选择,项目经理仅仅是被动的执行。

近几十年中,各类组织的内外环境日新月异,项目管理的内容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美国项目管理学会出版的《aguidetotheprojectmanagementbodyofknowledge》1996年版、2000年版、2004年版翔实地记录了项目管理理论每一步的发展。然而,组织中多项目并存及项目组合间的匹配机制尚未开展实质性的研究,面向任务、基于团队、强调利益相关者满意度、具有可操作性的系统项目管理方法还远未成熟。

(三)项目管理与战略管理的协调

综上所述,战略管理的研究聚焦于制定出一个组织的发展战略,而项目管理则着眼于如何在满足各项约束的前提下,实现项目目标。

但是,组织是一个由众人组成的有机体,不是一个简单拼装起来的“积木”。在同一个组织内开展多个项目的时候,组织内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冲突。各个“单个项目”追求自身目标的实现,结果可能造成个别项目的目标实现了,而其它项目的目标或组织的总发展目标却搁浅了;甚至“单个项目”的目标由于其它项目的牵制也没有实现。因此,研究项目管理过程与企业战略管理过程有机整合,将项目管理有效地应用于企业的战略设计和实施过程,科学地进行企业战略层面的项目管理,是一项意义重大的研究课题。

符合战略目标的ahp项目决策模型

在动荡多变的商业环境下,项目出现在各种各样的组织机构中,项目管理已成为组织发展的保障。而另一方面,国内的各种组织宏观战略管理与实际操作层面的项目管理往往存在着互相脱节现象。战略管理停留在宏观层面,而项目管理又局限在微观层面。战略管理的长期性与项目管理的“一次性”特点,使得组织较易受短期利益驱动,盲目跟风,这样既浪费了资源,又没有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可持续发展成为奢谈。针对这些特征,模型构建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对战略管理和项目管理的过程进行分析,找出二者之间的匹配机制,从而将战略管理与项目管理进行有机的集成,最后建立理论模型。 

 

长期以来,项目管理中的项目选择与设计是困扰业内人士的一个薄弱环节。本研究的思路基于这样的事实:组织的战略是实现组织使命目标的规划和安排;组织的项目是企业跳跃式发展的动力,是组织战略的载体;项目是设计和执行组织战略的组成部分,发展战略必须为实现组织的使命和愿景服务;组织战略和项目之间的集成管理实际上是组织使命、战略和项目的集成管理。

在项目决策的实际应用中,把上述思想细化是一个多技术的有机综合过程。如图1所示,即是运用层次分析法(简称ahp),以“战略实施”为目标构建的具体模型框图。

项目决策模型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宏观社会层面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如何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建设节约型社会。项目建设和管理不科学、粗线条,是制约我国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自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项目管理方法引入我国的基本建设工程以后,长期以来业界主要关注于项目管理方法的推广和应用,学术界的理论研究和政府的项目管理都还停留在较初级水平。项目管理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项目实施与战略不匹配,且缺乏组织保障。而这方面理论研究的滞后是造成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本模型最大程度地克服了上述理论和现实中的不足之处(见图2)。

(二)理论创新层面

本模型将多种数学方法、传统项目管理方法和企业管理理论有机结合,找出了一种战略管理与项目管理相匹配的模型,从而深化了项目管理理论,并使组织层面的项目管理理论具体化、形象化。

(三)实用性层面

本模型总结出了一系列对于组织尤其是长期性组织(如政府)而言,具备实际操作用途的项目组合战略管理方案与措施。通过精心设计的项目组合的实施,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减少由于项目实施与战略管理不匹配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本文的模型将成为项目管理业界的理论创新,不仅能深化项目管理与战略管理理论,而且对各种组织框架下的有限资源整合及其可持续发展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桂维民.基于战略视角的企业项目管理模式研究.中国软科学,2004.3

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篇10

创新管理努力做好党校学员组织工作文章作者:zhshxin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8月7日12:32创新管理努力做好党校学员组织工作党校姓党,是县委、县政府培训党员干部和提高公务员理论骨干素质的重要“阵地”和“熔炉”,随着改革的发展和公务员队伍的职能转化及学历变化,按照党校教育“教学是根本、组织是保证”,要求创新管理,不断改革,努力做好新时期党校学员组织工作。一、转变观念,科学定位一是学校定位。服务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加大应用理论研究,为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保证。二是管理变位。变管理为服务,从以管理为主向服务为主方向转变,根据班级性质或专业特点确定管理目标、方向和手段。二、坚持“五抓”,创新管理1、抓班

子。干训兴,党校兴,党校与干训共生存。党校教学质量是党校的生命,学员组织工作是这个生命的保证。校委一班人,坚持以教学为主,把干部培训工作摆在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校委班子中分出强有力的领导力量抓干部培训管理工作,重大问题坚持由校委会集体研究决定。一是共同研究制定教学计划和培训方案;二是与县委组织部共同拟定调训对象名单;三是研究决定每班研究主题和活动内容;四是与县委组织部共同确定班组干部和班委会人员名单,并由组织部派员在学校开班动员报告时大会宣布;五是班委会定期研究有关总结干部培训组织工作。2、抓队伍。学员组织工作是保证,队伍是关键。我们始终坚持“高看一等,厚爱三分”,对组织员队伍严标准、高要求,选拔立场坚定、*可靠、综合素质高的干部担任组织员工作。具体到培训过程就是班主任的选拔任用工作,根据基层党校实际我们先后确定有五名具有高级讲师以上职称的优秀老师担任班主任(即组织员工作),使党校教学过程中的学员组织工作有比较稳定的组织员队伍,从而夯实了做好学员组织工作的基础。3、抓服务。正确处理组织员与学校与学员之间的关系。坚持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一是处理好班主任与学校之间的关系,班主任自觉接受校党委和县委组织部的集体领导,传达县委组织部和校委的集体意见和要求,执行校委的集体决定,切实履行组织工作职责,为完成培训计划、任务目标提供组织保证,做到从*上帮助、理论上辅导、生活上关心,坚持用教学吸引人、用活动凝聚人、用服务管理人,使学员享受全过程的服务,并融管理于服务之中。4、抓制度。科学的管理必须是用制度去约束,使管理制度化、服务规范化。近几年我们先后制定了《课堂纪律十不准》,与县委组织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学员请销假有关规定》、《组织部不定期点名通报》、《学员在校学习期间考勤发至学员单位》等,还和县纪委联合下发了《禁止学员在校期间用公款相互吃请的规定》,我们还积极配合县纪委不定时到各大小餐馆进行了明查暗访,有效地控制了学员在校期间推磨转圈、互相请吃的不良风气。把帮助学员树立良好学风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相继出台了《学员读书笔记评比制度》、《考试制度》,开展了看平时表现,比党性锻炼;看读书(听课)笔记,比钻研精神;看考试成绩,比进步大小的“三看三比”活动。在学员中形成了比学习、重提高;讲党性、有进步的良好风气。我们用与县委组织部联合开发的《水镜牌干部理论水平测评系统》软件对学员入学和在校培训后的情况进行上网微机考试,收到较好的效果。5、抓主体。学员是主体,党校最大的资源优势是学员优势。我们规范程序,实现学员考核办法的创新,对学员受训情况进行全面科学、客观公正的考核,既是党校促进学习、提高质量和检查效果的主要手段,也是组织人事部门集中考察和合理使用干部的重要途径和依据。过去那种传统的“总结、鉴定加评比”的考核办法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党校教育和干部考核工作的需要。如何建立起统一、规范科学的考核机制让学员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对此,我们进行了以下探索。一是由印象考核向要素定量考核的转变。我们把党性锻炼、学习纪律、读书笔记、组织能力和结业论文等五个要素作为考核基本内容,对学员受训情况进行客观定量考核。考核学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成果。2003年,在南漳县基层党建“说事”活动开展一周年之机,我们组织学员开展如何进一步深化“说事”活动理论研讨,撰写论文80多篇,其中被省、市、县刊物采用26篇。为进一步加大基层民主建设,促进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了理论保证和智力支撑。二是由单层考核向多层考核的转变。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探索出

了三层考核模式,即“班委会——班主任——干训科”,负责实施考核工作。“党性锻炼”由班主任会同班委会考核评定;“学习纪律”由班主任和班委会根据学员的到课率和上课表现综合评定;“读书笔记”由任课教师和干训科共同检查评定;“组织能力”由班主任和班委会结合学员平时能力表现考核评定;“结业论文”由指导教师会同论文评审小组进行评定。最后,由干训科在各要素单项考核的基础上,对每位学员进行综合考评,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档次,成绩合格的将被通报并要求自觉参加下期培训补课。并将综合考核成绩记入干部学习档案。近年来,我县的干部调训基本上是由党校组织科提供要调训干部名单,组织部统一进行干部调训,对培训不合格的重新调训。这一作法收到较好的培训效果。三、扩大规模,确保质量近几年主体班保证在500人以上(系统整训、部门集训除外)。今年上半年4期265人,下半年3期350人。三年内完成大规模培训干部的任务,把全县11344名党政干部(包括村级干部普遍培训一遍)。文章出处:自己创作【大中小】【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