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感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4:38

班级文化感想篇1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班级情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明确了“以人为本”的班级情感文化建设理念,提出构建班级情感文化的方法和措施,以期促进班级文化的深层、和谐发展。

[论文关键词]以人为本情感文化情感育人民主管理

班级是高职院校实施教育的基本单位,也是高职院校的基本管理单位。班级有着不同于课程教育的文化育人方式,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人才的培养方式、培养质量。班级文化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所谓班级文化,通常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应该构建班级情感文化,来影响和推动其在班级这个集体中的健康成长。

一、班级情感文化构建重要性

班级是学生学校生活的中心,是学生在求学阶段接触最多、生活时间最长的集体。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必须适应我国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必须创造一个适应学生成长的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教育需求、情感需求、道德需求,求得每一个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形成健全人格,形成知识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班级,它的管理是在文化的沙漠中进行的,那么,学生心智的成长和人格的形成就必将会失去生存的土壤,这样的教育就必然会枯燥乏味,黯然失色,这样的集体就必将没有生气。

亚斯贝斯认为教育的本质是陶冶。而陶冶离不开情感文化的渗透。创设一个人文的情感化的班级环境,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暗示、熏陶和感染。人的情感往往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以人为本,构建积极的班级情感文化,能使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理解,平等、友好相处,形成奋发向上的气氛,使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向着正确、积极的方向发展。这种班级文化一旦形成,将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特别是对正在成长中的年青一代更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把教育思想渗透于整个文化环境之中,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助于和谐班级的创建。大学生情感丰富、思维活跃,思想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作为高职院校的班主任或辅导员,要想管理好这个群体,带出一个理想中的班级,班级情感文化建设既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二、“以人为本”的班级情感文化建设理念

古希腊散文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被点燃的火把。”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自主思想、主体意识在不断增强,要求自我表现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在班级管理中,他们往往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有位班主任曾这样说过:“班级管理犹如将对兵,班主任要一呼百应。”结果该班主任费尽心思,却百呼不应。问题在哪?问题在于该班主任忽略了学生的需要。作为班主任,不能总把自己放在一个师长的地位上来管理班级,不能单向地灌输和命令,否则会使学生反感而产生抵触情绪,这样便管理不出一个和谐的班级。因此,在新教育理念下,新型班级管理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情感文化理念。

“以人为本”班级情感文化理念,就是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以人为本,做到有一颗爱心,心中时刻装着学生;有一颗诚心,诚心诚意与学生交朋友;有一颗公心,公平合理办事,让学生心服口服;有一颗热心,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有一颗真心,真心实意解决学生关心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同时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给学生一个自由自主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在主动参与班级管理中锻炼和提高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交际能力和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反对对学生进行强制与命令、灌输与说教、压抑与责骂,不能扼杀学生的主体性。

坚持“以人为本”班级情感文化理念,才能使班级管理成为充满“爱意”的管理,成为富有“诚意”的管理,成为饱含“情意”的管理,成为体现“创意”的管理,成为透视着“理性”的管理。这样班级里才会充满温馨和人情,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亲情家园,才会洋溢着人文精神的芬芳,成为全体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乐园。

三、“以人为本”的班级情感文化的构建尝试

(一)以爱诠释教育,以情接近学生

班主任工作所涉及的是一个个细致微妙的内心世界,只有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以心交心,才会发现教育之美。感觉到育人就是一种幸福。

1.倾洒爱心,情感育人。大学生远离父母,步入校园,他们需要关心、爱护。班主任要有博爱思想,要走近学生,注重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以诚相待,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感化。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不会也不可能有对其真理的追求”,教育心理学也认为师生关系的亲和性是保持和激发学习动力的重要基础。因此班主任通过真实的情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班级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就是他们心灵的导师,要为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使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良好的基础。当一个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热忱的爱护和关怀,得到良好的感情体验时,便体会到了学校的温情、社会的温情,从而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步懂得应如何用高尚的道德情感对待别人,正确看待人生。

2.涵养耐心、宽待学生。耐心是一种素质。必要的宽容,适度的激励,犹如春日的一缕阳光,能温暖人心,点燃心中奋斗之火,能给学生以信心,让学生坚定前进的道路,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班主任对学生要信任和宽容,特别是学习等各方面相对弱一些的学生,班主任决不能低估这一群体的作用,学生犯错误时,批评要注意场合和方式,语言不能尖酸、刻薄。讽刺、挖苦、辱骂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学生越滑越远,其实许多逃课、旷课、扰课的学生也就是这样形成的。班主任的一句话可以改变学生的一生!反之,尊重学生,鼓舞激励,善意教育,往往如春风化雨,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3.倾心谈话,架设情感之桥。大学生情感体验强烈而富有热情,在与学生的交往中,班主任要注意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所起的作用。班主任要经常通过与学生的促膝谈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心理或思想问题。首先要将事情的情理讲清,试着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了解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及相应的对策。而后提出自己个人的想法供学生参考,注意摒弃个人的偏见,就事论事,不要急于下结论,而是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后由学生自己思考,从而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班主任应该关心这个集体,爱护这一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对学生要公平,一视同仁,老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信任和关怀是沟通老师和学生情感的桥梁。实践证明,这种无穷的感化力量是其他任何教育方式也无法取代的。

(二)以情激励学生,让班级焕发生机

优良的班风对学生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巨大的激励作用,能使班级中的每一个人都精神振作、身心愉快,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相互之间高度信任,人际关系和谐,使班级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在一种积极上进的情感文化中健康成长。

1.激情励志,确立班级精神。文化是一种底蕴,人格是一种修养。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文化,让班级凝聚成一种精神。因此,班级教育应以人为本,以文化为载体,努力营建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文化氛围。

在进行班级管理过程中,应倡导“自信、励志、合作、竞争”的班级理念,倡导“种下思想,收获行动;种下行动,收获习惯;种下习惯,收获品德;种下品德,收获命运”的成长理念。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努力形成“博学、勤奋、创新”的优良学风。同时,积极创设文化育人氛围,在学生教室中张贴名人名言,鼓励学生多看些名人传记,激励学生学习成才。让学生每时每刻都受到一种人格精神的熏陶,逐步形成“严谨、进取、求实、创新”的学习风气。

2.发挥情感激励功能,在民主中实现管理。有意识地在班级管理中引进激励机制,以人为本,在保证公平的情况下,充分激发学生的竞争活力。在班级建设中,班主任要将班级的管理活动制度化和指标化,同时让学生参与制度和指标的制定。比如,对于班委的任用,实行竞聘的管理制度,改变以往由班主任指定的做法。此外,还可以制定学生的综合测评评价指标,实行加分制,鼓励优秀宿舍,鼓励集体或个人参加各项竞赛,让学生在成功中成长,使学生感受到平等、民主的气氛,认识到个人努力的重要性,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样不仅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班主任也可以从繁重的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

要发掘学生的个性,以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关怀挖掘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潜力,挖掘每一个学生身上那些本真的闪光的东西,让这些闪光点在班级建设中显现出来。例如,以班干部为核心,在定期开展班务活动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班级建设及管理,真正做到班集体人际互动,开发激励向上的东西,培养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就容易使班级获得考评成绩优秀,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班集体由此而可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和生机。

(三)开展感恩教育,完善班级情感文化

班级文化感想篇2

[关键词]网络优势研究生班级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张晓兵(1969-),男,河南方城人,黄河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南郑州450006)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052-03

目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有课堂教育、导师培养和研究生工作部门的管理等,网络优势尚未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充分发挥,研究生班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没有被充分利用。然而,实际情况显示,受招生规模扩大、学程短、个体独立意识强、生活、学习、科研及实践活动相对分散等多方因素影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有规模地展开,实效性也难以增强。从研究生思想和行为的实际出发,寻找适应研究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的问题。

发挥网络优势,加强研究生班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研究生思想和行为实际的要求,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现代化的要求。一方面,由于网络的信息传播时效性、内容海涵性、资源共享性、交互性、平等性、开放性等优势,很好地适应了研究生学习、科研、社交、娱乐等需求,研究生群体的学习科研电子化和社交娱乐网络化趋势已经愈加明显。另一方面,研究生班级作为研究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校对研究生进行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结合点,是研究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研究生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掘和利用,对落实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以网络优势为依托,发挥研究生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积极探索适合研究生思想和行为特点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摆在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建设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保证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将研究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分为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方面,其中认知是先导,情感是动力,意志是保证,行为是结果。丰富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了解,建设研究生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增强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了解,通过正面灌输培养情感、形成意志、引导行为,从而保证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1.建设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可行性。网络信息内容的海涵性和多媒体兼容性,以及近年来网站建设技术操作的简易化,为充分发挥班级成员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来建设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提供了技术支持。如今,网页编辑可以采用“所见即所得”模式,无须复杂难学的计算机代码知识,也可以建设自己的专题网页、论坛、博客、空间,实现文本信息、图片上传、音频视频插入等多种功能,还可以选择多种风格各异的网页模板风格,实现内容与形式双优化,增强了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吸引力。通过建设和完善班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用又新又好、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丰富班级文化生活,提高班级成员的理论修养和政治觉悟,使研究生在各自由不同导师负责培养的情况下仍然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确保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有效传达,保证了研究生班级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正确性。

2.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要坚持弘扬主旋律。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在言论立场上要与党和国家宣传弘扬的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内容的选取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能起到导向作用。例如党的最新方针政策宣讲、各大主流网站(如人民网、新华网等)精华摘要、学校官方公告通知、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的名家名作赏析等。此外,在弘扬主旋律的基础上,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内容还要具有针对性,体现班级特色,考虑班级成员的兴趣倾向。找到思想教育与专业研究的结合点,如对专业领域内的伦理、价值追求问题的思考,或者对高尚科学精神和学术品德的提倡,都是值得尝试的结合方式。这些既体现主流教育思想又具有研究生班级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接受度和有效性是可以预期的。

3.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要增强吸引力。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形式要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首先,在网站各版块的设计上,要体现班级成员的多元化需求。不仅要有“理论前沿”“经典品读”等理论性、思想性较强的版面,还要有“时事热点”“实践园地”等社会性、实践性、互动性较强的版面,与班级成员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这样才能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访问量。其次,在网站编辑中要注意运用多种媒体形式来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图片、声音、视频、Flash等,充分发挥网络的兼容性优势,用图文并茂、声色俱佳的网站形式,吸引班级成员兴趣。此外,还可以充分发挥网络交流的平等性、开放性优势,征集班级成员建议,完善网站建设。

二、开辟班级网络情感交流渠道,体现班级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1.开辟研究生班级情感交流渠道的必要性。研究生群体所处的年龄段,决定了他们处于人生中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面临各方面的复杂抉择。学习、生活和就业压力并存,心理负担较大,可以说基本上每个研究生都会遇到一些思想问题。但是由于研究生培养的规模化和研究生管理方式的相对宽松,使得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覆盖程度和集中深入程度都难以达到,变得“高高在上”。因此,充分发挥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交流和心理疏导功能是研究生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通过在网络上开辟班级情感交流渠道,充分发挥网络交流的开放性、平等性优势,畅通言路,疏导结合,使研究生的思想和行为在班集体中得到表达和体现,研究生的矛盾和思想问题有了反馈渠道,这有利于研究生工作部门在充分了解研究生的基础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同时,这也是充分尊重研究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方式,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增强时效性。

2.班级网络情感交流的实现方式。班级网络情感交流可以通过交互式聊天软件或者班级论坛、博客圈、公共邮箱等方式来实现,每种方式各有优势,可以结合情感交流的不同情境灵活运用,是表达研究生个人情感、体现研究生班级友爱、疏通研究生思想和心理矛盾的渠道。例如,当某些班级成员遇到思想挫折又不好意思在现实中表达,或者想表达而身边没有倾听者时,就可以通过班级QQ群或语音房间,向同学朋友倾诉,寻求心理帮助,如果班集体能在此时适当介入,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帮助该同学战胜挫折,则更能以情感人,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以情感人”的力量。

另外,班级网络情感交流渠道还是进行学术探讨与交流,培养融洽集体气氛的地方。班级成员对于某个学术问题或者当下某件社会热点的讨论,集中见面开会不好实现时,通过班级QQ群等进行网络会议,大家各抒己见,同样可以实现实时交流,并且一些在当面讨论中寡言少语的班级成员更有可能会在网络会议中表达许多想法,网络交流的平等性、开放性优势,会使班级会议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是传统的交流方式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三、培养健康向上班级网络文化,优化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培养健康向上的班级网络文化,促进良好班风形成,从观念意识层面指导班级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使班级成员自觉把班风中蕴涵的高尚的情操作为自己的追求,从而形成稳定的意志,这种稳定的意志反作用于班级文化,促进了良好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形成。

1.培养健康向上班级网络文化的必要性。研究生班级中通常存在主动分子与被动分子、积极态度与消极态度并存的情况,这种参差不齐的情况是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通过丰富的班级活动和积极有效的班级成员沟通,密切班级成员联系,以先进带后进,以主动带被动,以积极带消极,实现班级成员团结共进,形成整体效应,培养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以及独立思考、开放创新的良好学风,是优化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点。由于研究生个体独立意识强,且生活、学习、科研及实践活动相对分散,集体组织活动时通常参与率不高或积极性不强。但是,在网上却通常能“聚到一起”,同学们在网上碰见时也会打个招呼,聊上两句。在班级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利用这种方式,用大家喜欢的、常用的方式来教育大家,“投其所好”,其良好效果是可以预期的。此外,健康向上的班级网络文化也是防止网络沉迷、避免网络的负面影响、倡导文明的重要途径。

2.培养班级网络文化的途径。培养班级网络文化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班级博客圈、班级聊天群等开放式互动途径,个人博客、私人聊天室、电子信箱等单线性互动途径。开放式互动途径适合进行集体讨论和交流,培养班级团结融洽的气氛以及共同学习进步的班风。例如,通过建立班级博客圈,实现班级成员博客互访,共同学习、互相交流、共享资源,提升班级成员学习状态,形成有竞争、有合作、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班风和学风。单线性互动适合班级个别成员进行深入交流探讨,虽然交流广度不如开放式互动途径,却具有深入细致、影响持久的优势,有利于增强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例如,很多研究生都有在网络上写个人日志,表达思想、观点或情绪的习惯,班级成员通过个人博客互访,彼此了解,相互交流,可以使积极向上的氛围得到传播,消极低落的思想得到化解,正确的观点得到传播,错误的观点得到纠正,从而实现以先进带后进、以积极带消极、以主动带被动的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机制。

四、利用“网络班级”进行自我教育,增强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并体现在实际行为中,是思想政治教育外化成功的标志之一。利用“网络班级”进行自我教育,则是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外化,增强班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方式。

1.利用“网络班级”进行研究生自我教育的可行性。“网络班级”其实就是班级形式在互联网上的虚拟化,通过在某些校友交互网站创建网络虚拟班级,班级成员注册登录,用班级公告栏、班级留言板、班级日志、班级相册、班内信件群发等网络功能,来开展班级工作。需要说明的是,“网络班级”并不会也不能代替实体班级,只是由于研究生班级成员的个体独立意识强、生活、学习、科研及实践活动相对分散,造成研究生班级组织难以集中管理,所以要借助“网络班级”来实现班级日常管理,这是研究生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的需要。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教育只是提高人们思想政治素质的外因,自我教育才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内因。”“自我教育是衡量教育是否有效的一个标志,又是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落实的归宿。”研究生班级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建立在研究生班级成员的人格社会化基础上。研究生作为高层次的知识人才,社会化程度较高,已具有稳定成型的世界观和一定的知识基础,人格特点有明显的独立性、自我约束性和社会合作性,具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基础。

利用“网络班级”这一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贯穿其中,充分利用研究生网络使用率高、使用时间长、对网络媒体形式兴趣浓等特点,更好地引导他们通过自主的学习、独立的思考、自觉的参与以及集体的交流、互利的合作、竞争式的学习等途径,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以达到科学、有效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2.通过“网络班级”进行自我教育的实现方式。“网络班级”适合班级管理工作的特点,且便捷好用,具有趣味性和时尚性,富于吸引力。班级工作中的许多事务,如班级通知、班级提议、班级成员讨论投票、班级资源共享、班级联谊等,通过“网络班级”都很容易实现。

“网络班级”自我教育和管理功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班级公告通知。通过“网络班级”进行班级公告通知,是一种稳定、持续的信息传达方式。班级负责人在“网络班级”上班级公告后,班级各成员登录查看,省去了短信或电话逐一通知的麻烦,并且可以传递更多信息,清楚明白地将班级事务传达到人,班级成员的意见也可以通过留言系统及时反馈。

第二,召开网上班会。“网络班级”兼具了BBS的开放式讨论功能,班级成员可以就某一主题进行留言讨论,实现实时交流,网络系统会自动按信息的时间先后顺序对留言进行排序,不会出现场面混乱失控的情况。网络发言内容一经就自动保存在网页服务器中,不必专设会议记录员。由于发言可记录、可复查、可保留,班级成员在发言前会进行更多理性思考,防止了实地会议中发言的随意性,有益于提高议事效率。

第三,共享班级资源。“网络班级”的资源共享功能可以用在研究生班级生活的方方面面:理论学习、学术文章讨论、课题研究资料、应用电子软件分享、集体活动照片展示等。这些资料都可以通过网络服务器的文件存储功能实现永久保存。

第四,进行班级交流和校友交流。学生可以通过该“网络班级”载体网站实现校友搜寻和互动,设定搜索条件找到符合交流需要的对象,通过互访、留言,实现各个学校的各个班级及其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这是实际生活中的交流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此外,还可以根据班级自我教育和管理的需要,发挥网络优势,灵活运用多种形式,以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于淑华,庄岩,于德华.发挥网络优势,加强研究生班级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

班级文化感想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柔性管理;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11-0044-03

传统意义上的高职班级管理体系具有以权力为中心、科层管理、强调遵守与服从等特征,这种以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为核心的管理范式被人们称为刚性管理。尽管刚性管理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甚至被认为是班级管理的不二法门,但由于刚性管理的异化导致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存在弊端,如教育本性的忽视、学生尊严的淡化、班级个性的缺失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试图在班级中推行柔性管理,从学生的人性解放、心理需求、行为特征等出发,通过非强制性举措,在班级中形成一种潜在的、自为的教育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优秀班集体形成。其核心理念就是以生为本、无为而治。

一、班级自治:实施班级柔性管理的基础

不是依靠外力,而是通过内力实施组织自主管理,这是柔性管理的基本法则。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笔者认为,班级自治是实施班级柔性管理的基础。但长期以来,人们对高职院校班级自治的理解偏颇,认为高职院校班级自治,就是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作用,不需要过多的引导、干预,这就是实现了班级自治。这种观念,往往会导致班级的“放任式自治”以及班级内部权力结构的异化,班级依赖于少数精英学生的管理,而绝大多数普通学生游离于班级之外,尽管有貌似井然有序的班级秩序和丰富生动的班级活动,但集体教育的目的并没能真正达成。柔性管理是以权力平等、管理民主、活力焕发为核心的,只有这样的班级自治,才能从深层次上去激发班级每个成员的内在潜力,积极主动并富有创造性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去,心情愉快地做到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主管理和发展。基于柔性管理理念的班级自治,我们要做两方面工作。

(一)建立班级自治的共同规范

让每个班级成员明确自己作为学生的权利、义务与责任,这是班级自治的前提。国家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为高职学生设定了权利和义务。高职院校是一个教育机构,学生是受教育者,学校基于自身的使命和任务,必然有相应的校规制度。班级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最基本单位,班级自治的基础必须符合学校校规。因此,实施班级自治,班级全体成员在校规校纪的框架下,结合班级实际情况,通过协议设定个人权利和义务,并以条文方式固定下来,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班规。其本质是一种直接民主,即班级成员参与决策的日常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讲,班级柔性管理并不是不要制度管理,相反,还必须依托于制度。其与传统制度管理不同的是,班规的形成是基于班级全员的民主参与、共同制定,并由全员监督执行。

(二)建立班级自治的权力机构

柔性管理并不排斥权力在管理中的应用,关键是这种权力的结构如何,组织成员被赋予怎样的权力。笔者认为,从柔性管理倡导的管理民主出发,班级全体会议是班级自治的权力机构,班级内部的重大事项要由全体会议表决方能决定,并组建彰显管理民主、全员参与的班委会实施班级自治。如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日常管理中来,我们在班级柔性管理的实践中,推行值日班长制和班级干部轮换制,将班级管理权还给班级的每一位成员,使之具有相对完整的权力对自治事务作出决定,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民主的班级行动能力。

二、情感激励:实施班级柔性管理的关键

柔性管理的灵魂是爱,爱的至高无上地位是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的根本区别,因而情感性就成为了柔性管理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其主要表现为以情感代替权力,以引导替代强制,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致力于尊重学生的环境营造,促进学生实现自我。为此,我们把情感激励作为班级柔性管理基本路径。

一是满足学生心理需要。人的需要是引发行为的直接原因,当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带来欣喜和快乐。实施班级柔性管理,必须立足于学生心理需要的满足。一方面,班级教育活动要适应学生求善求美的需要,满足学生的归属、爱和尊重的需要。如班主任老师、辅导员必须对学生有平等的态度、民主的作风、积极的评价等;另一方面,还要有目的地制造一些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满足感、成就的机会,让学生多次从追求“完满”、“超越”中获得满足,如班级中实现班级干部轮换,根据学生能力大小,安排适当的岗位,由被动被管到主动参予管理,让更多默默无闻的学生在参加管理中发现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享受成功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欢乐和幸福。

二是促进学生情知协调。美国心理学家S·沙赫特认为,认知因素在人的情绪、情感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当人面临一定情境时,总是用回忆过去的经验对当前的情境予以认识和估计。高职班级中的柔性管理就是要充分利用认知对情绪、情感的重要作用,达到情知协调,以稳定的情绪、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现实生活,投身于班级管理活动。针对高职院校以专业方向编班的现状,我们以专业思想教育主线进行班集体建设。如我们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社会服务周活动,通过专业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克服入学前对自己未来职业、专业的“猜想”,使学生能够客观地去评价专业、认识职业,使专业实践活动成为班级集体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突出班级情境陶冶。良好的环境氛围是学生培养健康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班级柔性管理的基础工作,有人说,柔性的软环境可以缓解制度管理等硬手段带来的过量压力,从而达到压力的适量。在班级中创设积极向上友爱温暖的情境,以此陶冶学生的情操,我们的具体做法有:保持学习生活的环境整洁优美;培育优秀的班级规范和价值观,以班级成员高度的精神凝聚力潜移默化地净化学生的心灵;班主任老师通过爱心对学生进行“信心、关心、知心、热心、耐心”的教育,通过采用说服教育、感情投入、人格影响、心理沟通等方法,与学生达到情感相融;通过开展技能竞赛周活动,在活动中提升技能的同时,增进师生、生生理解与信任。

三、文化引领:实施班级柔性管理的核心

班级是一种“文化存在”。著名学者马尔库赛认为,观念和文化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它可以改变人,而人可以改变世界。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内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语言习惯、班级风气等的集合体,通过非强制力量去影响班级成员的思维方式、处事风格和言行举止。文化的引领与熏陶作用具有柔性管理品质与内涵。因此,笔者认为,班级柔性管理说到底是班级的一种文化管理,文化引领是实施班级柔性管理的核心所在。

一是注重人格示范。班主任是班级之魂,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具有极强感召力和影响力。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从这种意义上讲,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因此,我们有必要将班主任人格示范列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当班主任真正做到了关爱每一位学生,并以真诚、友善、公正、宽容及实事求是的待人原则与学生相处,以身作则,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给予真诚的帮助与支持,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仰慕感,这样就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师与生之间就会架起情感沟通、交流和理解的桥梁,建立起良好的情感基础。这些对高职学生群体学习信心的重拾、人生方向的调整以及理想追求的重塑至关重要,并由此而成为班级管理的一种内驱动力。

二是注重精神激励。班级文化引领,最为重要的是班级共同价值观的引领。马卡连柯的“前景教育”思想认为,要激励一个集体,首先必须形成大家共同拥有的希望和追求,这种追求和希望往往会演变成班级成员共同价值观,并深刻地影响着班级成员行为。我们推行高职班级柔性管理,必须依赖于班级共同价值观的精神激励作用,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具体而言,一是要注重班级精神的培植,结合班级目标、专业特色、班级传统、学生个性及治班理念,共同协商、讨论班级文化的表述语,形成明晰的、具有班级特色的文化主张及班级精神,并不断放大这种精神的感召力、凝聚力。二是强化班风与学风建设,要让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意识到高职阶段学习的紧迫性和艰巨性,让学生一入学就驶入职业学习的轨道;要科学引导,共同制订学习和奋斗目标,适度引入竞争机制,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和职业学习的自信心。三是强化班级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挥榜样教育作用,用优秀校友和行业楷模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

三是注重文化创生。班级文化需要传承,但更需要发展,而这种发展应该是班主任与班级成员共同参与中创生出来的。学生是班级文化的创造者,他们在创造班级文化的同时,也接受着文化濡染。一方面,让学生进行专业教室环境设计与布置,如专业教室文化墙、文化窗等;从班级文化主张出发,组织学生班徽、班歌、班报、班级网站等班级文化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展示,在文化建设活动中让学生受到熏陶与感染,并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另一方面,加强班级文化活动建设,如我们每学期组织开展班级文化周活动、社会实施活动、班级节日活动等,通过活动提升学生能力,增进同学友谊,增强班级归属感和凝聚力,并不断丰富班级文化。

柔性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管理理念,将其应用于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存在与价值、尊重与理解、自由与情感等柔性管理思想在高职班级管理中得以彰显,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郑其绪.柔性管理[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

[2]班华.发展性班级教育系统[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邢俊友.班级文化建设的创新实践[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12B).

[4]夏敏.大学班级组织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12(10).

onBasicpathstoFlexibleClassmanagement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

YUYao-hua

(nantongtichen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ofHealth,nantong226607,Jiangsuprovince)

班级文化感想篇4

[关键词]班级文化物质制度精神

[作者简介]徐斌华,温州市第八中学政教处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王倩,温州市第三中学教务处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班级文化由浅入深,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三者构成了班级的隐性德育“场”,陶冶学生,发挥着育人的功能。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形成整体。

班级文化在理论上多分为“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所谓显性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是可见的环境文化。隐性文化,则是一种“软文化”,包括班集体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制度、观念和行为文化。如果班级文化缺乏显性文化,那么班级教育就会失去强大的载体;但班级文化缺乏隐性文化,班级文化就丢失了升华的灵魂。

马卡连柯提出:“一切良好的教育应从建立班级集体开始。”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和进行管理的基本单位,学生的思想行为受到班级文化最直接的影响。即使在同一校园中,不同的班级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班级就像人一样,是有思想、有性格、有精神的。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班级建设改革方案中提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生命力”。学生是在集体中接受教育的,作为班主任,如何与学生共同撑起一片天,将班级建设成为师生共同的美好家园呢?笔者认为,这应该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互相依恋的友情、亲情、“爱”情。而这种真挚的感情一定源自心与心之间相融相通、和谐共鸣的文化氛围。因此,班主任必须高度重视班级文化氛围的营造,以优秀的班级文化凝聚人心、引导成长、促进发展,让班级充满青春活力,充满人文关怀,充满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化精神。

班级文化是开发学生生命潜能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资源和力量。社会学研究成果表明,中学生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最直接地接受他们学习生活、工作的小环境的文化影响。我们所要经营的是和谐的班级文化,它是一种充满文明健康、理想道德、民主平等、团结友爱的综合存在。

班级文化能形成一种“隐性”的环境,使学生从中学到许多学校和教师无法提供的知识和行为,影响着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学习活动和结果。同样,班级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强大的教育力量,构成了学生潜在的学习内容,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相认同,并提供了彼此分享各自体验的环境和氛围。

班级文化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提供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活动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归属和依存需要。班级文化弥漫在班级的各个角落,学生置身于班集体的文化氛围之中,他们的思想观念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作为文化主体的学生,日积月累地形成一种与班级文化相融合的价值观,获得自己的价值感。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需要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三个层面来探索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些基本规律,从而构建班级文化的新模式。

一、建设全员参与、温馨耐看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即指班级所在的教室,及其能够充分利用起来的各种文化设施。教室作为固定的学习场所,其根据班主任、全班学生的美学思想,布置、装点起来,具有熏陶力、感染力的环境氛围和情调,对学生而言是很有归属感的。物质文化是显性的、浅层的班级文化。但是,在布置时,必须突出时代性和人文性,着眼于总体的和谐统一。尽管物质文化属于显性的、视觉层面的文化,却是学生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赖以形成的“隐性德育场”。只要将其涂上浓浓的文化色彩,突出其文化品位、时代气息和人文精神,就能营造出一种和谐统一的文化环境。这种德育“场”的形成,将对陶冶学生人格、熏陶学生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高尚情感起到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境,用丰富集体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因此,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带领全班学生,共同营造班级物质文化氛围,搞好教室环境的布置。

营造班级文化,物质环境是基础。教室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基地,要建设好班级文化,就得美化教室环境。它不仅体现班级的精神面貌,还体现教育教学的宗旨。在班级文化建设实践中,我们就曾创设了如下独有的文化景观。

站在教室门口,首先吸引你的就是“班级心愿”:“相聚三年,幸福一生”,八个书法大字,整齐有序的桌椅、新颖别致的图书角、窗台上娇艳滴翠的花草,告诉你在这里生活着一群有高雅情趣的孩子,黑板上方是我们的班训――“友爱拼搏,非同一般”。

前门里侧有“我是最棒的”每周新星风采照片展区,张贴着班级每周评选出的多名优秀学生的个人风采照,个个脸上洋溢着自信和欢乐!在后黑板的左侧有“成长大舞台”,张挂着每个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的成长足迹展板,形状各异、五彩斑斓、个性飞扬。班级的宣传窗则被分成班级行为公约、班级格言、班级大事宣传栏和每周美文等若干小板块。至于那别具一格的“名人名言”,其实是学生自己写的精彩语句等,更是班级独有的文化景观。

教室环境营造物质文化氛围,就是力求教室的墙壁“会说话”,如主办优秀日记专刊、优秀美术作品、优秀书法作品展览,黑板报期期做到图文并茂。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探索,使教室成为充满潜力,充分体现和谐、灵动、凝聚的教育资源。

二、构建凸显民主、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主要是指为了维护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秩序而形成的各种行为准则,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工程。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规范着学生的行为美,是班主任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制度文化不等于制度文化,而是指制度制定过程中师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全班学生是否对制度价值有了深刻的理解和广泛的认同,是否形成了学生自觉的行动。只有各项制度符合学生的需要,真正发挥了规范作用才能称其为制度文化,才具有德育功能。应不应该制定制度、制定一个什么样的制度、如何执行制度、怎么保证制度得以实施,这些问题,大家说了算,才叫民主。制度是班级全体制定的,也是用来规范和服务班级的,执行起来自觉性就会大大提高。同时,在讨论制度过程中,班级成员会对制度制定的目的、作用、制度的内容、制度的执行等,有更清楚的认识和更全面的理解,认识制度的深刻性、贯彻制度的自觉性、维护制度的主动性会大大提高。班主任的管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实行自主管理。这样既使班主任从繁忙的班级事务中解脱出来,又使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形成班级独特的制度文化。

为规范班会费的使用,班委成员提出制定相关班规的建议,全班同学都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组织委员对同学的建议进行整理和分类,公布在宣传橱窗里,全班同学进行自由讨论、修改。最后在班会课对每一条建议由全班同学举手表决,有三分之二学生同意即可通过。这样经过“酝酿――讨论――表决”的程序就产生了《班级班费使用规定》:

①成立“班费监督与使用委员会”,由11人组成。

②如果要使用班费,首先以书面的形式向“班费监督与使用委员会”提出申请,有8人或8人以上同意方可开支。

③对于一般支出,由委员会批准即可。

④若使用大额班费时,一定要通过全班同学集体表决决定。

⑤如果班委因急事使用班费,事后也必须通过委员会审批。

在教育学生学习做人的过程中,采取民主开放,点滴引导,逐渐升华的办法,从班干部抓起,进而推进到班集体全部。在学期结束之际,干部向全体学生进行集体述职,陈述了他们的工作效果,每一位班委的工作成绩,都得到了同学的认可。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班主任,靠有形的躯壳控制,是让学生害怕的;而靠无形的精神来引导,是让学生信服的。

班级制度要突出精神风貌、价值观念、作风、态度等各具人文气息的内容,给制度以灵魂,使制度富有人性化。一个人性化的班级制度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需求,必须体现出对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尊重,因此,班级制度中的每一项内容都应该在班主任的正确引导下,由学生们自己来生成。这样的制度由于考虑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需求而充满活力。

三、追求和谐人文、浸润爱心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深层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主要是指被师生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理想追求、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培养学生坚韧、自信、勤奋、向上、诚实的道德素养。

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后,我组织学生讨论:我们生活、学习在这个集体里的每一个生命,将来要成为怎样的奇迹?通过充分酝酿,我们拥有了自己的班训:“友爱拼搏,非同一般”。同学们认为这八个字凝聚了班级集体的精神,他们对班训不仅仅有着字面的解释,更有着自己的深刻理解。学生们自己形成的价值取向,其约束力是无形的,推动力是巨大的,“友爱”成为班级的连接纽带,“拼搏”成为班级的奋斗精神,“非同一般”成为班级的发展目标。现在“友爱拼搏,非同一般”已经是我们班级同学的共同追求,是我们班级文化的精神灵魂,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和谐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和制约作用。

班级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要有积极活泼的班风,而且要培养学生对班集体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使每个学生在集体中都有一定的任务,都有自己满意的角色,这样才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开学初,我们提出“追求一种理念,追求一种过程,保持永恒而纯洁的友谊”的口号。师生们把班级变成舞台,传播知识、传播欢乐、传播友谊,传递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班主任引领着一群充满激情、团结向上的同学们为着一个共同的理想而奋斗。大家除了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之外,都执著地追求着一种“激流勇进”的人生态度。

主题班会课上举办了多种多样的“学术沙龙”活动,开展了“我也是名人,我也有名言”的班级‘名人名言”推介活动,“种一颗诗的种子,添一缕智慧的光芒”的“快乐诵读”活动、“听君一席话”的演讲活动……

班内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羽毛球比赛、足球比赛、中秋节庆祝会、元旦晚会等等。这些活动使许多学习上不突出的学生,能在他所擅长的领域向班上同学展示他的才华,从而增进了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培养了他们对班级的亲近感和“家”的归属感。

我们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对“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生能否接受这个班,取决于班集体能否满足他在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需要,是否受到必要的尊重,是否被别人认可。营造班级文化,精神引领是核心。强调文化育人,寻求思想上的碰撞,改变学生的精神实质,再由精神上升到行动上来,这是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所追求的。

四、构建班级文化的理想思考

班级文化的建设看似极简单,却对学生的身心产生了极具影响的效应。在这里,每一次细微的关心,每一次充分的尊重,都在不断净化和陶冶着学生的心灵,都鼓舞着学生在崎岖的求学之路上不断进取。实践表明,加强班级文化建设,需做到两个结合。

第一,做到制度规范和文化熏陶相结合。制度有强制性的约束作用。但制度也是用来帮助人、教育人和引导人的,这是制度的教育性。学生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改掉一些不好的习惯,自然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班级的整个改变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不良表现出现反复,这就要求教育者有持之以恒的耐心,班级有良好的制度促以规范,有和谐的气氛趋感染。

第二,做到组织管理和培植精神相结合。班级精神是班级文化的最高境界,也是构建班级文化的指导思想和灵魂。班主任仅仅进行管理工作是不够的,更要注重培植班级精神,成为班级精神的塑造者。班主任要善于引导树立一种班级精神,将个体凝聚在一起,组成一个有着共同理想、信念、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的集体。班主任要悉心寻找那些健康向上的主流精神,大力培植这股力量,全力弘扬这种精神。这样,班级文化建设就得到了升华,变成了一种精神,成为永远激励全班同学努力向前的旗帜。

“文化即德育”,一个班级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它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人,离开了文化,道德教育也就成了无本之木。

本班级的文化建设是一个有待不断探究的发展的课题,在当今全社会关注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形势下,它越来越广泛地被重视。相信经过千千万万个班主任的努力,我们的学生会幸福地浸润在和谐、凝聚、灵动的班级文化之中。

参考文献:

[1]郑立平.把班级还给学生[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60.

[2]李国汉.班主任新兵法细节[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96.

[3]班华.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班级文化感想篇5

[关键词]班级管理;理解;管理主义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09)08—0054—03

一个基本的组织原理是:不仅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目的,就是同一组织,在不同理念指导下所追求的目的也不完全一样。就学校班级管理而言,如果说它的目的是为了合理而有效地组织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那么代表着管理人性化和民主化方向的、以“理解”为基础的所谓理解型班级管理又有什么样的理想和追求呢?

一、创建理想的教学环境

作为微观环境的班级若要对学生的成长发挥有益的影响,就需要高效的班级管理,去创建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场所。作为理解型班级管理,它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努力创建理想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体验和学习。

(一)创建理想的物理环境

物理环境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三维空间,对于学生安全、学习和成长等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它主要包括照明、通风、座次、教学设备、教室环境布置等多方面。理解型班级管理在创造理想的物理空间方面应当考虑以下几点:考虑学生在教室里的自然感受,合理安排学生的座位和活动空间,适当布置和装饰教室环境。

当然,理想的物理环境还有很多细小而具体的内容,而且所谓的“理想”也没有绝对的标准,它的创建要基于学校和班级的实际情况以及对学生心理的充分理解。简单说,首先应该做到方便实用,干净舒适;在此基础上,根据条件和学生的需要去设计和美化环境,使用学生喜欢的东西把教室布置得既实用又富有吸引力。

(二)创建理想的人文环境

人际关系、互动方式、班级制度等一起构成了班级教学活动的人文环境。班级人文环境的质量与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曾有研究表明:“当教师能为班级创造一个积极有序的氛围时——温暖、相互支持、快乐、恐惧感低,教室方能发挥最佳功能。”[1]理解型班级管理就是要通过班级管理去创造一个理想的人文环境与教学氛围。

第一,创造安全的人文环境。在这里,教师充分理解学生心理安全的意义,消除各种引起学生心理焦虑、恐慌、不舒服、沮丧的因素,使学生安心学习、愿意探索和冒险、获得帮助和支持、远离影响学习过程的分心的东西和破坏的事情、远离任何形式的“心理惩罚”。

第二,创造有序的人文环境。“建立和保持秩序是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2],理解型班级管理要打造有序的人文环境。在这里,教师充分理解秩序的意义,其管理确保不会有拥挤、混乱和吵闹:座位安排要有序,坐在前面的不会挡住后面的视线;上课起立问好,下课不会一哄而散;课堂上要先举手后发言,有争论有辩驳,但不会有喧哗,更没有相互追打。在这里,教师的管理要确保一切都井井有条:课桌上的书本不会堆积如山,墙壁上的张贴不会东倒西歪,教学物品尽在该放的地方。在这里,有学生行为准则告诉学生,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在教室里移动,坐在哪里;什么时候可以或不可以打断教师,可以允许的声音有多大等。

第三,创造有活力的人文环境。在这里,教师充分理解生命的特性,尊重学生的生命,尊重生命的活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绝不会因为要秩序而严格压制,绝不会因为要规范而苛刻束缚。班级制度和规范是学生参与或自主制订的,考虑到学生的生命节律,照顾到学生的活动需要,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接纳,学生不会产生束缚感。教学活动形式也多元化,问答、议论、辩驳、探索等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堂上一扫往日的压抑和沉闷,学生在笑声和自主活动中展示强烈的生命活力。

第四,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理解型班级管理要打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在这里,管理就是要保证师生民主、平等、自由,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大家彼此尊重;同学之间是兄弟姊妹关系,大家彼此关照,相互帮助。“教师的责任就是为全班儿童创造相互帮助的环境,毋须越俎代庖,只须加以协调就可以了。”[3]在这里,人与人之间呈现出友好协作、相互认同、心心相容的景象。师生之间也许有辩驳,但不会有对立与敌意;同学之间也许有学业上的竞争,但在最后的机会上不会发生冲突,因为每个人要争夺的是校外的更高一级学校的机会和指标。这样,班集体就像—个大家庭,能够让每个学生产生安全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每个人都愿意在这里学习和生活。

总之,理解型班级管理就是要为教学效率和效能的提高创造条件,建构环境,营造人性化、生活化、趣味化的班级教学氛围。如果离开了这些目标,管理本身就成为目的;为管理而管理,不仅没有价值,而且还会形成管理主义的作风,影响真正应该成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当然,创造理想的人文环境给教师提出了很多要求。它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积极因素的作用,要温暖、关心和支持学生,使教室变成友善、快乐、温馨、鼓舞人的场所;需要教师杜绝冷漠、严厉、惩罚、挖苦等消极态度和作风,防止教室成为威胁学生的场所。所以,理解型班级管理是需要教师付出较多努力的工作。

二、增加师生的愉快体验

班级是师生教学和生活的场所,在师生的生命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班级管理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着师生的情感体验和生命质量。而师生的情感体验和生命质量又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理解型班级管理虽然也追求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但那绝不是唯一目的。理解型班级管理同时还要创造条件,营造温馨教室,增加师生的愉快体验,让师生在班级教学和生活中获得丰富的生命意义。

(一)增加教师的愉快体验

班级管理与教师的情感体验关系密切。在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下,班级管理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事情,学生是管理的对象。教师要看住学生的课堂秩序、课下纪律,要看住学生吃饭、午睡、做操等;还要管学生的思想品德、举手投足。教师仿佛成了保姆和管家婆,从早到晚、从课前到课后、从工作日到节假日,无不在管理之中,其辛苦繁难是别人无法理解的。除此之外,管理过程中也不会有好的体验。因为他们和学生之间似乎永远是“警察”与“小偷”,“猫”与“老鼠”的关系,他们需要不停地履行监视和看管的职责,不会有什么乐趣可言。试想,整天与“小偷”“犯人”呆在一起的人,能有什么好心情呢?尤其是侮辱和体罚学生,虽然也能使他们得一时之快,但更多的是给他们一种“黔驴技穷,无计可施”之悲凉。试想一个斯文扫地的人,还能有什么尊严感呢?

理解型班级管理就是要通过创新管理理念和方式,去关怀教师的生命意义,增加教师的愉快体验和幸福感。

第一,民主化管理:给教师松绑。教师的辛苦和愉快体验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源于管理主体的“单一化”。有见于此,理解型班级管理主张管理主体的多元化:让相关教育力量参与班级管理,使管理责任分担,从而减少个别教师的管理责任和压力。特别是当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之后,教师的辛苦就会大大降低。因为,当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体,由他们自己当家作主,教师要管的事不就减少了吗?学生的自觉性和纪律性不就加强了吗?由此,教师的愉快体验不就增加了吗?

第二,人性化管理:增加教师的快乐。缺乏人性的管理是师生冲突的主要根源,因而也是教师缺乏愉快体验的主要根源。所以,理解型班级管理就要使管理手段人性化,让教师的管理能够为学生接受;让学生的表现能够为教师所接纳。在相互尊重、理解、对话、协商的前提下,化解各种冲突,融洽师生关系,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分享学生带来的乐趣,在学生的成功中享受管理的成果,在自己的文明实践中感受文明带来的快乐。一句话,让管理的过程成为教师的愉快体验过程。转贴于

(二)增加学生的愉快体验

班级管理与学生情感体验的关系同样密切。“学生年龄虽然不大,但也是一个有情感、有灵性、活生生的人,有着同成年人一样的情感世界,懂得快乐与痛苦、羞愧与恐惧,有自尊心和荣誉感。”[4]但是,以往对学生的情感体验问题似乎很少有人关注,很多教师以为学生的学业成绩(分数)是主要的,至于他们的情感又不是升学指标,因此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此,除了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能得到教师的器重外,其余的多数学生则得不到重视,甚至被无情地边缘化,他们体验到的往往是失败和冷遇。这容易导致学生学业的失败以及生命意义感的缺失,甚至威胁到学生的生命存在本身。因此,如何通过管理使班级焕发出集体生活的乐趣,成为学生愉快的体验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理解型班级管理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第一,人性化管理:学生不再反感。传统的班级管理依靠的是控制、束缚,只有教师的意志,没有学生的自由。学生只有服从、遵命、守规矩,否则就要受到批评、惩罚,甚至可能被吊销学习资格,逐出校门。在这样的情形下,学生怎么会不感到压抑呢?而处于压抑状态下的读书生活不仅降低了学习的效率,更违背了人性的自然。理解型班级管理的理念是管理学生,要让学生不再产生反感,反而要想办法让他们感到快乐。这就要求管理工作人性化,教师的态度热情点,教师的语言温和点,教师姿态放高点,班级制度宽松点,废除不合理的制度、各种各样的歧视与惩罚。

第二,民主化管理:学生自主的乐趣。传统的班级管理缺乏民主,是教师或班主任的单一管理,这容易导致教师的武断、独裁,使学生的意见得不到反映,学生的建议得不到采纳;学生大有任教师操纵、摆布之感,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养成了消极被动的性格。这种局面完全不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必须彻底改变。理解型班级管理则主张民主化的管理,既使班级管理过程民主化,又使班级管理主体民主化,让管理的过程远离教师的独断专行,让管理的工作有学生的参与,让他们参与班级制度的制订,成为班级事务的管理者、执行者和评价者,真正当家作主。

总之,理解型班级管理追求愉快的集体生活:重视师生身心的安全和自由,重视他们愉快感受,确保他们身心舒展,没有疲惫感,没有压抑感;重视他们的精神充实,没有空虚感、无聊感。尤其要让学生拥有自信的班级,使他们感到“这才是我的班级”“能在这个班真好”“喜欢老师,喜欢全班同学”。

三、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传统的班级管理缺乏管理育人的观念,存在着明显的被秩序所束缚、管理与教育分离的现象。例如:许多班主任为班级制订了不少的规章制度,但却没有注意把制订规章制度和进行教育指导有机结合起来,而且在执行中缺少必要的检查落实,使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根本无法发挥规范学生行为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或学校给学生提出了种种要求,实行严格的纪律控制,忘却了班级管理的育人功能,因而出现了为人们所批判的管理主义倾向。

与之不同,理解型班级管理就是要把班级教育和班级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管理活动成为教育活动的有机部分,发挥管理活动的育人功能,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一)促进教师的发展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理念中,班级管理无非就是管制学生,做学生的思想和后勤工作,而这只能增加教师的责任和负担,给教师以压力和劳累。这不仅不能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反而减少了教师自我发展和提高的时间。理解型班级管理理念则是让管理的过程成为教师自身的发展过程。

第一,人性化的管理与教师发展。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心理需要与实际可能出发,采取学生能够接纳的办法进行管理。比如:教师的态度热情了,语言温和了,和学生平等对话,与所有的同学保持密切而等距离的联系,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远离粗暴的手段等。采取这些学生能够接纳的管理手段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学生触犯班级纪律、与教师发生冲突的时候,教师要克制自己,宽容学生,甚至要对学生笑脸相迎,耐心开导,施以大爱,这的确非常困难。理解型班级管理理念就是要求教师做到这些,始终以热情的态度和人性化的手段与学生打交道。这不仅有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而且还有助于教师加强自我修养,提升道德境界和管理艺术。

第二,民主化的管理与教师发展。民主化的管理能确保管理的过程成为教师的发展过程。一是在召集各种教育力量参与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协调艺术,形成民主生活观念。二是通过各种有关力量的参与,特别是学生的自主管理,提高管理的成效,减少教师的管理压力,增加教师的好心情,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三是提高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使班级事务和学生个体问题都交由学生自行解决,从而使教师大大减少班级管理时间,为教师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

(二)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理念中,管理是要为学生发展创造条件,特别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有秩序、有纪律的学习环境,这些当然是好的方面;但由于实际管理手段缺乏人性,管理的过程成为束缚学生的过程,学生没有民主自由、没有舒畅的心情,这反过来又阻碍学生的发展。因此,理解型班级管理要在扬弃传统管理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管理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一,人性化的管理与学生发展。理解型班级管理要革除传统班级管理的非人性的方面,让管理成为理解学生并为学生所接纳的过程。由此,这就有助于减少对学生的束缚,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让学生获得充分的自由,确保学生的班级生活有趣、快乐,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第二,民主化的管理与学生发展。理解型班级管理要实现管理的民主化,保障学生参与管理的权利和自由,让学生参与班级事务与个人问题的管理,以班级管理主体的角色学会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自己安排、自己的成效自己检验,从而使他们走向自主、自立、自治、自律、自强。当然,教师还要通过民主化管理,使学生学会民主生活方式,让学生在集体的民主生活中受到平行教育影响,实现更大的发展。

总之,理解型班级管理要努力构建温馨教室,为师生创造理想的教学环境,使班级管理成为教学的促进力量;理解型班级管理要努力关注师生的幸福、自由、尊严、价值,既重视教师职业生涯成就感的提升,又重视学生学习愉悦感的获得,使师生在建设过程中感受幸福、体验快乐,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理解型班级管理要努力构筑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来促进师生更好、更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CHaRLeSCm,SenteRGw.小学课堂管理[m],吕良环,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50

[2]paULBURDem成功地经营你的班级[m],张艳华,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4

班级文化感想篇6

关键词:技工专业班生命化德育

随着技工学校德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构建班级的生命化德育活动势在必行。笔者所在的临海市技工学校十分重视德育和德育改革,由部分德育骨干教师牵头,正在尝试构建生命化的班级德育活动。现在笔者抛砖引玉,对此做一介绍,以求证于同行。

一、对传统技工班级德育活动的反思

班级管理向来是技工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基础部分,同时也是充满矛盾和价值冲突的场所。它既包含传统的班级管理思想,又预示着新的教育观念的变革。班级德育管理在我国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技工学校班级德育在台州也有40多年的历史。一方面,这为当前技工学校班级德育活动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班级德育管理又面临着新的困难和问题,改革势在必行。一些传统的班级管理方法和手段是使一些班级走入困境的重要因素,并成为影响学生生涯发展和师生生命质量提升的桎梏。学生感到在学校是一种折磨,没有幸福感可言,教师也因学生的“不合作”而陷入困境。

1.教师观念转变未到位,德育与生命化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部分教师没有形成正确的学生观、德育观,在观念上仅仅将技工学校的学生当做是工作对象,希望自己像工人一样,把工作对象变成自己希望的产品。他们没有将学生当做是生命来对待,忽视学生生命的需求,通过严管和许许多多的禁止条例,借助体罚、请家长来学校、处分、威胁不让读书等手段逼学生就范。以违反道德的手段进行道德教育,以与生命需求背道而驰的手段进行道德教育,只能造成师生对抗,让班级成为一盘散沙,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的生命质量都不高。“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让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们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制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展的。”但目前技工德育偏离了教育的初衷,与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

2.部分班主任缺少目标意识

生命化的教育立足于以人为本,既强调教育立足于对学生更高生命质量的成全,也强调教育过程中的幸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实际上为学校德育工作者设定了德育基本原则和目标。目标极为重要,是人们前进和发展的动力,政治家治国、企业家治企、教育家治校等等都注重目标的导引作用,将其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但目前部分班主任目标缺失,满足于应付学校布置,满足于管紧管牢。由于没有目标,班级集体缺少追求,个人缺少追求,最后一些班主任连管紧管牢都难。有些班级的班团干部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学生也不知自己该做些什么,这都是班级目标缺失的缘故。没有目标,就无法成全更高质量的生命。没有目标的班级和没有目标的学生都是危险的,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德育实践上是违背教育初衷的。

3.部分教师缺少全面的发展观

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1912年初,蔡元培发表的《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可见,百年以前蔡元培先生是主张全面发展的。目前在台州,技工学校强调技工学生在校的“三学”,即学技术、学文化和学做人。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新学生观和人才观的体现。在实践中,笔者更主张“三学”的排列顺序为学做人、学文化、学技术,体现了德育首位的思想。做人都学不好,其他还有何意义?复旦大学的某研究生文化和技能并不是非常好,可是他却用自己掌握的技能毒杀同学,自己也被处以极刑,文化高、技术高有何意义?笔者经常听到一些学生拿着一些教师的话当做是挡箭牌,如:我们是来学技术的,不是来学文化课的;书读好就好了,其他差一点也没事;教师说我们运动队的早读和第一节课可以不来上;到学校是读书的,地扫得这么干净干嘛……“生命化教育是追问生命意义的教育。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人追求的是什么……对现代人而言,解放自己的心灵,摆脱对物质和金钱的欲望,融入自然,融入宇宙,与万物对话交流,悲天悯人,培养博大而深沉的情怀,确认良知对人类的重要作用,无疑是生命意义的首选价值。”一些教师将私心带入教育了。这不是对生命的需求,更无法成全更高质量的生命。除了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外,往往还会给班主任和其他教师的工作带来困难。

4.部分教师不懂现代德育手段,与生命化教育背道而驰

“生命化教育是立足于生命视野对教育的一种重新认识和理解。它以生命为教育的基点,认为教育就是要遵循生命的特性,不断地为生命的成长创造条件,促进生命的完善,提升生命的价值。”一些教师不会做班主任工作,他们靠死管、训斥、处罚来镇住技工学生,缺少管理技能,缺少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工作没有套路,最后把班级管坏了。这可能是由于一些年纪大的教师也包括缺少经验和学习不够的年轻教师没有与时俱进。部分教师心理学积淀不够,难以运用心理辅导的一些做法来解决德育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部分教师不能运用网络这个平台与学生开展交流,在交流中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显然,这不是生命本身所需求的,而是与生命教育和生命化教育背道而驰的,这样的德育工作方法是难以驾驭技工学生的。当然,我们不能苛求教师,做教师的确太难了,建议师范院校加强相关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当然延长师范生的学制可能也是一个办法。

二、学生对班级德育的希望

对如何开展班级管理,笔者学校还做了一个调查。总的来说,学生总体上认同技工学校班级管理,效果也比较好。同时,学生也对教师们提出了希望和要求。这些希望和要求主要有:希望教师和蔼可亲,尊重学生人格,循循善诱;希望得到教师理解,希望老师换位思考;喜欢教师以理服人,耐心教导;喜欢教师用自己的人生引领学生;要求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方法灵活,语言幽默,形式生动活泼。

这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对教师们发出的真情呼唤。

三、生命化班级德育活动的思考和实践

新时期技工学校学生的特点就是生命的觉醒,他们要求教育工作者坚持以人为本,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充分地反映学生的生命需求,使他们获得快乐和幸福的体验。

1.构建“两个班级”

生命化的班级德育要求班级德育活动要立足于学生生活,使学生生活在幸福和秩序之中。

一是构建幸福班级。每个人都渴望过上幸福的生活,拥有幸福的人生。幸福,是人由内心而生的一种极大的满足感,它是一种德行,也是一种能力。生命化的教育要求把学生的人生幸福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这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要通过教育提升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能力,为学生整体生命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二是生命化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尊重生命,强调学生的需求,强调教育也是师生生命的历程,也就是说教育的过程应当是幸福的。现在的问题是,家长、学校、教师乃至整个社会都知道教育的重要,但教育过程中的幸福却被忽视了,学生难以在教育过程中享受到幸福。从教育实践中笔者感到,只有幸福的教育,才能打造幸福的学生时代,才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效率。学生在班级的幸福感提高了,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就提高了,有归属感了,班级的凝聚力就强了,班级中杂七杂八的事情就会减少;师生关系和谐了,学生认同了班主任的工作,班主任的工作压力就会大大减轻。因此,笔者认为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构建幸福班级,让每个学生乐意生活在这个班集体中,愿意为班级出力。

二是构建章治班级。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学生在家是不大听话的,可是教师的话却被一些学生当圣旨一样对待。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这是因为教师是讲规矩的,而家长往往没有,所以教师的话就比家长权威多了。政党领导国家,党要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必须抓党风建设,抓党风建设的根本方法是以规治党。国家要繁荣昌盛,长治久安,必须依法治国。班级管理也一样,必须以章治班。古人说得好,“不以规矩无成方圆。”要想打造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就必须建设良好的班风。要建设良好的班风,就必须从建章立制入手,使班级各方面工作都有章可循。《班级公约》必须有,《寝室公约》必须有,《班干部职责》必须有,《考勤制度》《纪律、卫生检查制度》也必须有,《班级德育分奖罚制度》必须有,班级德育工作有章可循,有落实,有检查,奖罚分明,班级的各项工作就能很好地开展起来,就能为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构建“班级三场”

构建生命化的班级德育,要做到以情感吸引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先进的班级文化塑造人。

一是构建班级的情感场。班级是学生的共同家园,培养对班级的情感场是生命化德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其实,学生自入学以后,除睡觉之外,在班级的时间超过了在家的时间。进入技工学校以后,学生基本上是住校的,说班级是技校学生的家一点也不为过。情感问题主要表现为爱恨问题,当然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班级的爱。在这里,笔者把学生对班级的爱的情感称作班级的情感场。学生们爱着这个班级,班级几十个学生像兄弟姐妹一样亲,教师和学生像家长和孩子一样亲,班级就有凝聚力了,有凝聚力就有感召力,对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班级有凝聚力,何愁什么事情办不好呢?

构建班级的情感场,要求教师做到: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关心学生的前途,要多在学生的出路方面做文章;关心学生的安全、情感和健康;关心困难学生,让困难学生享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二是构建班级的舆论场。马克思主义者是内因论者,强调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但也不忽视外因的影响,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良好的班风是个体健康成长的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说,集体是个人成长的园地。缺少同伴制约的环境是不利于人的健康成长的。错误的舆论对于班风建设和个体的不良影响是巨大的,学生毕竟思想还不成熟,容易附和盲从,一个班级如果邪气上升,班级就是病态的,什么工作都难以做好,而且往往会出大事,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感到特别为难,师生的生命质量往往比较低。一个班级好事有人抓,坏事有人管,班级学生积极向上形成气候,违反纪律、行为不良为同学所不容,班级工作就比较好做,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生命质量都比较高。可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十分重要的。对于班级舆论,班主任必须加以引导,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进教室、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确保班级舆论方向;向先进学生学习,用榜样引领学生;重视舆论阵地建设,以学校毕业生的成才故事和业绩鼓舞学生。

三是构建班级的文化场。文化既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是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梁漱溟先生说:“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样法。”

人类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创造出文化,文化在它所涵盖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发挥着主要功能和作用。优秀的班级文化具有整合、导向和维持秩序等作用,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首先是整合功能。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对于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的作用,就像蚂蚁过江。社会群体中不同的成员都是独特的行动者,他们基于自己的需要,根据对情景的判断和理解采取行动。文化是他们之间沟通的中介,如果他们能够共享文化,那么他们就能够有效地沟通,消除隔阂、促成合作。

其次是导向功能。班级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班级文化可以为师生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通过共享文化,行动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种行为在对方看来是适宜的、可以引起积极回应的,并倾向于选择有效的行动,这就是文化对行为的导向作用。

最后是维持秩序。班级文化是师生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师生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这也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而且只要这种文化在起作用,那么由这种文化所确立的班级秩序就会被维持下去,这就是文化维持班级秩序的功能。

构建班级的文化场,要求教师:要强化班级的目标意识;教师示范,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引领班级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使尚德、守纪、求实、勤奋、创新成为风尚,形成学生“生活的样法”;加强班级文化建设,重视班级文化的导引功能。要办好黑板报、手抄报,要宣传好主流思想,班级的文体活动要搞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快乐和班级的幸福。

班级是一个小社会,班主任要做的事有很多。关于生命化的班级德育活动,要说的话还有很多,有的还不够成熟,期待和大家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蔡元培.一九零零年以来教育之进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班级文化感想篇7

1.课题提出的背景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石,作为一种教育力量和教育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力。

(1)班级文化的建设是学校建设的主阵地,是我们农村孩子全面发展的学习基础。小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启蒙阶段。健康和谐的班级文化,教育熏陶学生的心灵,活力和青春的班级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因此,构建一个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至关重要。

(2)农村小学学生生活条件和家庭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的物质文化环境单调。接触的事物较少,见识度较狭隘,自由散漫现象普遍存在,文化氛围缺乏不符合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2.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美国版《班级的群体化过程》在谈到如何促进学生交流、如何解决学生冲突等方面作了详细描述,并提出了改善各类气氛的行动观点;最终目标是形成一种具有较强协作精神、共同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的班级精神文化,但对班级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却很少涉及。

(2)国内对班级文化的研究也很多:如魏书生老师利用班级文化对班级实行自动化管理的实践证明了:积极的班级文化犹如生活中的浪花,记忆中的亮点,有助于促进孩子走向成功。因此,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机制在我们这种有山区孩子的农村小学就显得特别重要。本课题将在这一方面作必要的探索。

二、课题的界定

杜威说:“要想改变学生,必先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了,学生也被改变了”。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石,作为一种教育力量和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今后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魏书生老师也在《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中指出健康高雅的班级文化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学生的智能,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积极的意义和特殊的功能。从而,证明一个健全的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目的

能利用各种班级教育环境资源,打造健康高雅的班级文化,那么就会营造出适合学生发展的良好育人氛围,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滋养学生心灵,提高学生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具体来说要达到以下目标:

1.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目标:营造氛围,凸显理念。板报墙面的提醒与鼓励,窗台角落的生机与勃发。为学生营造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

2.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目标:潜移默化,浸润升华。通过确定班级的奋斗目标、班歌、班训等培育良好的班风。主题班会的影响与促进,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优秀群体的榜样和引领,升华学生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

3.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目标:规范行为,确立保障。实行班干部负责制,抓好课堂管理;同时开展每日监督机制,关注重点生的动态,有效遏制不良风气的扩散,落实班级自主管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意义

以班级文化建设为载体,通过各种途径探索一套能引领学生蓬勃发展的的班级文化。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师生成为这种文化的主体、建设者,又成为这种文化的受益者,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促使我们山区学生在浓郁的班级文化氛围中充分感染、自由创造、自求上进、团结友善。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能丰富孩子的学习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并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潜能得到挖掘,智慧之光得到闪烁创造力得到提升,主人翁意识得到强化,各种情感得到升华。积极的班级文化犹如生活中的浪花,记忆中的亮点。让班级成为学生学习的集体,让班级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从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石,作为一种教育力量和教育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力。

魏书生老师在《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中指出健康高雅的班级文化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学生的智能,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积极的意义和特殊的功能。

五、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对班级文化的分析与研究,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开展实践,并在实施计划中不断改进研究工作。

2.调查法。通过调查班级文化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在计划实施的再调查,又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了真实具体的材料,便于评估研究成果,通过访谈、问卷、测试等方法,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3.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资料,摸索新课程与班级文化建设的关系,并恰当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4.经验总结法。对课题研究情况和取得的成果进行全面总结,对经验进行思维加工,以探讨其普通意义。

六、课题研究的具体操作和申报

1.对农村小学班级文化现状进行调查

(1)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

(2)了解学生对班级文化的认识。

(3)学生对班级文化的心理需求。

2.调查班级的现有文化设施

3.班级文化建设影响学生成长的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概括

(1)分析班级文化现状。

(2)了解对班级文化对学生有哪些影响。

(3)调查班主任对班级文化的认识

4.归纳总结特色班级文化特色建设的策略

(1)创设鲜明的班级特色物质文化感染学生,引导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集体的情感,促进学生奋发向上。

(2)制定严明的班级文化制度指导学生,规范学生。其运作程式可以是组织学生民主制定班级一日常规,师生共同拟定考评细则等,另外,要改变班干部的任选制度,为每一个学生创设一个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的生动活泼的组织情境,从而确保班级管理制度的民主化、人文化。

(3)树立鲜明的班级特色文化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榜样示范首先要求塑造理想的榜样角色,既要树立全面的楷模,也要树立可供学生学习的代表,确保典型的先进性和可摹仿性,从而在班风养成、班级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相应的榜样。

班级文化感想篇8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班级“家文化”;高校学生管理

一、90后大学生呈现的新特点

1.网络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90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1]网络的使用拓宽了大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接触新思想、接触新观念的渠道。但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上的各种信息鱼龙混杂,这对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个别学生长期地沉浸于网络世界,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造成了对人际关系的淡漠,甚至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也受到了西方文化和极端民族主义者潜移默化的影响。

2.集体意识相对薄弱

90后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构成的“4+2+1”的家庭模式中,处于相对的核心地位,在集体学习生活中他们更渴望被关注,渴望成为焦点,在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时就容易出现焦虑和失落。由于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物资方面一般不需要与其他人分享,在玩耍的过程中通常也不需要和其他人协作,所以集体意识相对薄弱。

3.道德认知强,道德实践弱,价值观取向多元化

受到网络媒体的影响,90后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多元化发展,也容易走向极端化;他们活跃在各种网络的平台上,贴吧、微博、人人网等到处是他们的身影,在虚拟的网络中他们俨然就是一个个道德的说教者、政治改革的先驱者、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但是现实中的部分大学生,自律自觉意识相对较差,在课桌椅上乱涂乱画,考试态度不能完全端正,现实中遇到不良的现象不敢出面制止,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无动于衷。

4.关注政治,但辨别是非能力弱

90后的大学生接受着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更加渴望自由和民主,对国内国际新闻事件评论热情度很高,“争端”“南海争端”“朝鲜核问题”“事件”“雷政富事件”都成为了他们常规的探讨话题。[2]由于政治阅历比较浅,对于我国基本国情国策的了解程度不深,所以比较容易受网络偏激言论的影响,常将个别政府官员的腐败,以偏概全的认为是社会的阴暗;将个别地方部门执政方式的不当,归结为党和国家的不作为。

5.心智成熟较晚,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

90后的大学生是物质优越的一代,享受着家庭无微不至的照顾,物资上衣食无忧,社会磨砺的机会比较少,没有遇到过需要独立面对的挫折,这使得他们更加自信自大,对家长的依赖性强,心智成熟较晚,在思想和物质上不够独立,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内心想法不愿意分享。但他们又追求个性张扬,喜欢标新立异,个别学生还喜欢相互攀比,这些都是心智不够成熟,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的表现,这些特点也注定了他们比较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集体活动的参与率和班级的整体氛围密切相关,这也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打造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

二、班级“家文化”的内涵

班级“家文化”是指在班集体中营造的一种温馨和谐、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氛围,它能够让同学们切实地感受到家的温暖,体会到一种自我的存在感、归属感和荣誉感,进而激发个人的集体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班级“家文化”是一种氛围,是在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引导下,在团支部的带领下,班集体所有同学的共同努力下营造的,它应该是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对所有同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同学们在思想上能够形成更加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高尚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学习科研中相互帮助,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在生活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乐于分享成长中的快乐和烦恼。

班级“家文化”应该是一种向心力,它能够紧紧地抓住每一个同学的心,而这种力量形成的关键是让同学们意识到自己对班级的不可或缺性,从而产生强烈的自我存在感,进而增强了对集体活动的参与意识,集体活动中的团队协作能够强化学生对于班级的归属感,班级取得的良好成绩又增进了成员的荣耀感,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对集体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团队意识,最终形成良性的循环模式(如下图所示)。

三、班级“家文化”的营造

1.充分发挥班级团支部的作用,以团建带动“家文化”建设

团支部作为共青团的基层组织应该切实担负起大学生思想引导的重要任务,以定期的团组织生活为载体,在班级内开展有益于增进班级成员情感的主题活动,在班级内建立自由民主的舆论环境,鼓励同学们分享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团支部应该协助班委会将班级打造成一个大学生锻炼自我、表现自我的平台。通过活动,让每一个同学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重要性,并在这个温馨的平台上学会“互帮互助互爱、自信自立自强”。团支部应该成为班级的文化核心、思想核心、民主评议中心和智囊团,在这里同学们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共同建设班级大家庭。

2.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先锋模范作用

社会风气的健康发展需要正能量的支撑,班级良好氛围的营造也需要正确的引导。营造班级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的关键就是充分利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优秀学生的标兵作用和班干部的带头作用。在高校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应该重视典型的塑造,树立先进典范,并号召学生向他们学习;充分利用党员的正能量引导班级主流价值观,尊重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共产主义信仰。班长、团支部书记作为班级的负责人,应该以身作则,诚心诚意为班级服务,以人格魅力打造权威性,提高在群体中的执行力。

3.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核心作用

从离开父母独立面对大学生活开始,大学生接触最多的“长辈”就是他们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在迷茫无助、遭遇挫折的时候,他们往往渴望得到的也是辅导员的关怀和引导,辅导员已经成为见证和引领大学生成长的主力军。

在“家文化”的构建过程中,辅导员应该树立既权威又具有足够的亲和力的形象。权威是指具有较强的执行力,日常的工作能够高效有序的完成,被学生信任和依赖。辅导员的权威性应该是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切实解决学生的困难之后,学生对其产生的感激和信服的结果,而不是因为拥有执行赏罚的权利;权威性的建立还要求辅导员学会换位思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时刻以身作则,以人格魅力塑造良好形象,在日常各项工作中尽职尽责,切实做到公平、公正、客观。

与权威性相比,辅导员更应该具有足够的亲和力,这样才能融入学生之中,实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地予以关心和疏导;辅导员应该定期地和学生约谈,经常性地走访学生宿舍,尽可能地拉近和学生的关系,树立并巩固自己在家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4.坚持“集体活动为主,竞赛性活动为辅”的工作方针

集体活动的目的是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展示自我,在集体协作中形成成就感,找到存在感,让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而建立个人和集体的情感,产生对于集体的归属感;当然这种情感的巩固还需要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的辅助。竞赛性活动为某方面才能突出的学生提供了表现的舞台,有利于典型的塑造,是班级“家文化”建设的有益补充。

5.坚持“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工作原则

温馨的班级文化建设,必须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家的融洽和温暖,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工作原则。由于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着不同的中学教育基础,因此在环境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心理调试能力和生活保障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班级大家庭的一分子,对于出现困难的同学要及时地予以帮助。奖、助学金的评定务必公平、公正、客观,特别是助学金一定要分配给最需要的学生,对学习困难的同学实行“帮扶小组计划”,例如“英语一对一帮扶小组”,以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监督引导学习困难学生;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要予以特殊的关注;在“家文化”的理念下,每一个学生都是家庭的核心,每一个学生都是焦点,在这种温馨的班级大家庭中,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成长。

6.充分利用网络媒介

作为受网络舆论影响较大,讨厌说教式教育的一代人,利用网络营造班级“家文化”,引导大学生思想发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把“人人网”“腾讯微博”等作为平台,构建班级温馨主页,记录班级生活的点点滴滴,设计班级的班旗班徽,制定完整的班级管理制度,设立温馨的“情感驿站”之类的所有同学可共同耕耘的板块;在主页上宣扬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努力营造班级和谐氛围。采用这些潜移默化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班级的温暖,都能为成长在这样的班级中感到自豪。

四、小结

班级“家文化”的精髓是“爱”,它要求我们所有成员,在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营造“温馨和谐、积极向上、平等互助”的班级氛围。班级“家文化”是一种凝聚力,它能够让学生意识到在一个蓬勃发展的校园里有着“我的班级、我的文化、我的舞台、我的家”,帮助学生建立归属感、荣耀感和团队感,它能够让所有学生紧紧围绕在班级团支部的周围,在党团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班级文化感想篇9

摘要:文章论述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出班级文化建设与人文素养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并从建立班级日志制度、建立形式多样的橱窗文化、开展同理心基础上的班会活动等方面,研究班级文化建设与培养人文素养相结合的策略。

关键词:班级文化;人文素养;教学氛围;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1;G45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1008-3561(2017)19-0015-01

班级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培养班级成员共同的价值理念,唤起班级成员共同意识,可以使班级管理由被动变为主动,可以营造高效的班级教学氛围。班级文化建设应当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相结合,使学生在丰富的班级文化活动中得到情感体验,增强人文素养。

一、班级文化建设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唤起学生的人文意识。班级成员是鲜活的有个性特征的人,生动丰富的班级文化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对学生施加有效的教育影响,使学生在丰富的班级活动中得到道德、情感、思想等不同方面的熏陶。班级文化建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还会使学生亲自参与到班级文化的建设中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情感反思。良好的班级文化是通过情感起作用的,班级文化主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与思想方面。班级文化可以对学生的价值观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促使学生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树立积极正确的人文观念,从而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

二、班级文化建设与人文素养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班级文化建设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满足日常教学需要,满足学生多方面活动需要,要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感兴趣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不同的文化现象感兴趣,教师应当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营造文化氛围。例如,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生动的卡通人物形象,喜欢鲜明的色彩,而高年级的学生初步形成独立自主的意识,珍惜班级和个人荣誉,因此高年级的文化氛围应当更显庄重。

(2)要满足日常教学需要。班级文化建设要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使班级文化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以便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首先,班级文化建设要与学校的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要渗透感恩教育、学雷锋教育、中国梦教育等内容。其次,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体现出道德修养课程、语文课程、美术课程等对学生的要求。第三,要与学生的阶段性人文教育素养目标相结合,提高班级文化建设的针对性。

(3)要满足学生多方面活动需要。班级文化建设不仅要求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而且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班级活动。教师可为学生组织多种文化活动,例如“我的未来设计活动”“撰写活动体会活动”“观看电影活动”“抒发理想的主题班会活动”。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的动手动脑训练中培养人文意识,使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人文素养。

(4)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感兴趣的活动。快乐与纯真是学生的天性,班级文化建设必须让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得到快乐和感悟,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班级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班级文化活动中来。首先,班级文化建设的形式要新颖多样,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其次,班级活动要有相对的复杂性和一定的难度,要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之后才能完成,这样能使班级文化建设体现出教育价值。

三、班级文化建设与培养人文素养相结合的策略

(1)建立班级日志制度。采用班级日志的形式,对班级发生的事情进行记录。首先,班级日志能够调整学生的日常行为,对学生的行为有导向作用。其次,班级日志能体现出学生的日常需要,学生可以利用日志记录自己成长中的困惑,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相关问题,使班级的氛围更加融洽。第三,班级日志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教师可以通过班级日志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实现对班级的有效管理。

(2)建立形式多样的橱窗文化。形式多样的橱窗文化或墙壁文化,可以使学生沉浸在有效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首先,橱窗文化应当富有生活与生命气息,不能简单地使用名人名言代替学生精心选择的内容。其次,应当在班级建立“图书角”,使学生在班级里就可以获得丰富的精神食粮。第三,教师可以让学生以黑板报、画报、手工制作等形式来反映心声,从而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文化建设中获得人文素养的提升。

(3)开展同理心基础上的班会活动。班会活动是班级文化的重要载体,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班会对建设班级文化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有重要意义。首先,班会的主题形式要灵活多样,要使学生在灵活多样的形式中领会主题教育内涵。其次,班会要引发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四、结束语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内在的文化涵养及人格修养水准的外在呈现,班级文化建设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班级文化建设应当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相结合,使学生在丰富的班级文化活动中得到情感体验,增强人文素养。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个体,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受到人文熏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刘杰.建设班级文化促进共同发展[J].教育,2010(01).

班级文化感想篇10

一、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功能

学界对“班级文化”理论的阐释不断深化,诸如,亚文化视角认为,“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大多数成员在学校环境中基于相互交往而产生的生活式样。”[2]文化综合体视角认为,“高校班级文化是经过反复实践而创造的对班级成员的行为模式起导向和约束作用的文化综合体。”[3]虽然学界研究的视角不同,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发现其最基本的内涵,主要包含从社会文化、大学文化、青年文化三个维度对大学班级文化进行剖析。首先,从社会文化维度,大学班级文化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传播、借鉴先进外来文化,培育并创新新型文化的同时,将自身与社会文化有机结合,是社会文化发展最为牢固的根基;其次,从大学文化维度,大学文化通过促进、提升班级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尺度等产生积极影响,辐射到大学的各个领域,推动班级文化与大学文化的共同发展;最后,从青年文化维度,“青年文化是得到青年基本认同的独特的价值体系、行为规范以及生活方式的总和”[4]。大学班级文化的主体是青年人,它是凝聚青年人的精神纽带,体现着青年人的思维以及对大学班级文化的认同感。虽然不同时期大学班级文化会产生变化,但大学班级文化中始终彰显着青年人特有的气质和精神的价值观。

明确“大学班级文化”的基本内涵是探讨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功能的重要前提。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问题进行分析则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就是指在社会文化、大学文化、青年文化的浸染和影响下,发挥其释放、渗透、促进、提升等特有功能,并通过扩宽渠道、凝聚共识、联结生活、选择高雅文化,从而实现班级文化主体的认同和内化。

(一)释放自由功能

“班级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每个学生获得自我教育的自觉意识与能力”[5]。释放自由功能是指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将班级学生追求内心自由、生命自由,成为实现理想、促进班级学生全面发展的真实要义,并让班级文化成为学生陶冶、锻炼、反省、培养的精神摇篮。大学班级文化为学生绽放自由、释放生命的原始能量提供一个自由的生态环境。“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6]大学班级文化建设释放自由的功能主要是通过营造宽松环境、搭建实践平台等方面不断发挥作用。释放班级学生自由主要体现为两个优势:其一,激发班级文化主体的创新能力。自由使创造绵延,班级学生按照新的方式对原有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和联想,从而形成独有的个性特征,进而成为具有创新个性的班级主体。其二,唤醒班级文化主体的自我意识。倡导彰显学生个性、重视学生个人意愿表达的班级目标与正确价值观,使其成为班级学生认同的深层次的行为准则,唤醒班级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渗透主流价值功能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就是要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使这些主导文化进入班级,并被班级文化主体认同和内化。”[7]班级文化建设具有把社会主导文化渗透到学生中并被学生吸收、内化的功能。所谓渗透主流价值功能,是指通过班级文化环境、活动等间接的文化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观进行渗透性引导,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在吸收、整合、内化的过程中提升其思想品质和素养的功能。一是通过主题渗透。通过理论知识研讨、名师座谈等渠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教育内容的问题与观点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是通过实践渗透。利用班级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平台,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引导行动,在行动中渗透知识;三是通过环境渗透。通过硬件环境、制度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网络环境的渗透,使其发挥潜在的导向作用。

(三)促进对话交往功能

“大学班级文化的移情、承载和凝聚的功能,会通过各种形式和传播载体,对大学生的精神面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3]促进对话交往功能是指利用班级活动、班级网站等载体,以提升班级学生的对话意识与创造对话情境为前提,借助适宜的主题与时机,促进辅导员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精神交流与自由对话,并实现班级文化与校园文化、社会文化的相互联系。首先,提升班级学生对话交往意识,创造良好的对话交往情境。辅导员以“激发者”的身份,鼓励学生彰显个性,尊重学生的心灵世界,从帮助与关怀的视角唤起学生对话兴趣。其次,找准对话交往的主题与时机。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正确引导性的主题开展班级文化活动,正是激发学生思维与言语能力的重要环节。最后,促进精神交流与自由对话。“对话的深层蕴意就是精神交往,其目的是促进人内心世界的丰盈,实现人心灵的陶冶和充实”[8]。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就是以人性为出发点,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表达思想的能力,通过知识传授、生命领悟、行为规范等方面,激发班级学生心灵碰撞,产生共鸣。

(四)提升精神品质功能

提升精神品质功能是着眼于教育者有意识指导和受教育者潜意识接受,主要以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方式引领学生的价值选择、精神品质和理想追求,促使班级学生追求高层次、高品位的精神生活。“正确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和激励的作用。”[9]为此,运用好班级文化形态中的提升精神品质功能是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一是培养班级学生的理性自觉,这种独特的理性自觉不仅将学生的生活意义、价值实现与美好生活的普世价值相联系,与校园、社会发展相联系,而且将自己的幸福生活与班级成员的幸福生活相联系;二是培养班级学生追求卓越、优秀的精神动力,帮助班级学生在反思中成长,在成长中建立良好的精神世界;三是培养班级学生审思明辨的能力,引导学生明智地处理社会、班级以及个人事务。

二、大学班级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大学班级文化建设,虽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在开展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和问题。

(一)在顺应中逃离自由

在当前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大学管理者遵循着马克思所说的“形成真正集体的前提条件是个人自由,集体不应该成为个人自由的束缚和绊脚石,而应该成为个人自由的重要条件。”然而,在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在顺应中逃离自由”的问题十分突出,究其深层原因就是对“自由”本质内涵的错误解读,以及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行动上发生了偏差。其具体表现为:一是一味地追求物质主义、实用主义。在充满种种利益诱惑的市场社会,存在着在顺应中媚俗的大学班级文化,正如钱理群先生哀叹的“我们在培养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二是将自由等同于绝对自由,也就是无任何限制的自由。在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部分班级学生认为“随心所欲”最重要。然而,“自由和约束是不可分开的统一体,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约束,二者互补互渗。”[10]因此,长期地不能正确地认识自由、理解自由,将导致班级学生认识问题发生偏差、对待事情极端化。

(二)在功利中逃离价值

在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大学班级文化异化为犬儒文化,一种顺应主义的文化。受网络媒体错误引导的影响,班级学生在功利中逃离价值的问题表现得最为突出。“辨不清个人理想与他人理想之间的关系,导致个人主义滋长;重视追求物质生活之梦,轻视对精神生活之梦的追求”[11]。究其深层原因,就是对主流价值的错误认知。其具体表现为:一是功利主义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使学生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很少关注集体利益。学生在参与活动之前首先考虑的是能否对自己的专业能力、人文素养有帮助,自己的投入与回报是否成正比。“较强的目的性导致部分同学对自己目标以外的其它事情不闻不问,认为参加活动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因而拒绝参与班级活动”[12]。二是功利主义使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形式化。学生认为班级开展班级文化活动完全是在做表面功夫,追求形式。三是功利主义使价值取向个人化。学生一味地追求显性的、即时的效益,并不考虑对自己长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在功利中逃离价值问题将直接影响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开展。

(三)在形式中逃离对话交往

班级文化活动是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最直接、最有效的表现形式。但目前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着班级文化活动形式化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深入、持续性。班级活动只是停留在“活动”表面,沉醉于只有概念没有多少实际内涵的“空中楼阁”式的班级文化,把大学生的真实生命丢得干干净净,脱离了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13];二是缺乏创新性。班级文化活动主要以传统的娱乐形式开展,未能实现开展活动的真正意义,“并未为人们提供一种充分体现尊严和生命价值的理念信仰,使之成为生命意义新的荫庇所。”[14]而且,开展的活动过于重视数量而缺少对质量的关注,导致学生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倦怠,以及对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削弱。“对待班级文化建设,不能只停留在一般性的号召上,也不应‘大呼隆’运动式地开展,必须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一个思维创新的空间,一个实践的舞台”[15]。因此,班级文化活动是否具有持续性、创新性、主导性将会影响开展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功能发挥。

(四)在追求外在时尚中丧失精神品味

“人的精神品味是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开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柱。”[1]从当前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来看,班级学生存在着在追求时尚中丧失精神品味的问题。一是班级学生主体选择具有盲目性,素质具有差异性,认识具有封闭性;二是功利化问题日趋严重,对思想政治教育定位存在偏差。其具体表现为:首先,盲目追求时尚。班级学生呼吁举行以时髦的节目、话语为主题的班级活动,但在活动中却“忽视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在班级塑造中独特的地位,并没有将行为、物质、制度、精神等层面的班级文化深层融合”[16]。其次,缺乏精神自律。在行动中,大学生往往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他们的精神生活并没有因为物质生活的满足而自动地获得相应的补充。因此,在追求时髦中丧失精神品味将直接影响班级文化建设价值的体现。

三、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

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首先是要在保证学生与教师有一个正确定位的前提下,积极扩宽教育渠道,搭建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才,这样才能切实增强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一)扩宽渠道,让大学生思想自由释放

大学生思想自由释放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整体定位与实施效果。因此,在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扩宽班级文化建设的渠道,释放大学生思想自由是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首先,扩宽教育渠道。通过利用主题研讨的形式,以“国家梦·社会梦·我的梦”为主要内容,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热点进行每周固定的研究讨论,以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教育;其次,扩宽宣传渠道。通过利用班级宣传栏、海报、编排话剧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正确的思想传递给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最后,扩宽网络渠道。“调查显示,新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和方式。”[17]由此可见,网络渠道成为大学生最典型、最重要的教育途径,并起到促进教育渠道、宣传渠道的作用。网络渠道主要通过利用班级网站设立“班级文化建设,从我做起”为主题的讨论专栏,为班级学生创造沟通、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并建立专栏维护、监督小组,以保证讨论专栏的持续性、话题的准确性以及班级成员的参与性。

(二)凝聚共识,在尊重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基础上,回归社会主流价值

“文化多元化使整个社会不再有至高无上的文化权威,人们的道德行为也失去了解释标准,造成了价值选择的迷茫、价值尺度的失衡,大学生也只能跟着感觉走”[18]。因此,如何在文化多元化的基础上,回归社会主流价值至关重要。“寻找主流价值取向归位的途径和方法,要在充分认识大学生价值取向多样性、差异性和超前性的基础上,侧重大学生价值取向本身合理性的增强及其与社会主导价值取向的整合。”[1]从班级这一独特的基本组织出发,凝聚班级学生思想共识,回归社会的主流价值是社会、国家发展的重要路径。凝聚班级学生思想共识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将幸福观教育与日常情感熏陶相结合。在日常管理中将正确幸福观传递给班级学生,解决班级学生实际问题。其二是要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教育与推进生涯规划与发展的针对性活动相结合。班级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分析会、就业技能培训会”等,针对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三是要将培养批判能力与案例分析活动相结合。“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同样须经历日常生活世界的批判与重建”[19]。班级文化建设亦是如此,班级学生更应具有批判能力,班级举办案例分析活动,对社会的话题、行为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并不断增强学生做人做事的自治能力与自律精神。

(三)联结生活,让大学生有交往对话空间

大学生有交流对话空间是推动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要从联结学生实际生活出发,拓展主题教育空间,提升大学生交往对话能力。班级是“组织动员大学生围绕教育主题开展教育活动,形成的以依托空间为基础的特定社会场域”[20]。由于创设地点、发展形态不同,班级将拓展班内与班外主题教育空间。首先,班内主题教育空间。班级组建班级文化建设研讨组,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发展、特点、趋势进行探讨与分析,增强班级存在感。其次,班外主题教育空间,以“班级梦,志愿行”为主题,开展“三化”志愿服务活动。基地化。班级在偏远山区学校成立志愿服务基地,帮助贫困学生实现学习梦;团队化。走进社区建立班级志愿服务站,让学生在行动中回馈社会;常态化。以内在建设和外在宣传两种途径打造班级志愿服务文化。通过建立志愿服务制度,结合班歌、班训等文化要素,吸引更多的班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同时以内部建设为核心,班级将志愿服务时刻体现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组建班级一帮一互助小组,实现班级学生共同成长。

(四)选择高雅文化,提升大学生精神品味

精神品味凝聚了文化创造的智慧和理想,内涵着人本质的全部意义,将对人的情感、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应将提升大学生精神品味作为核心,全面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首先,要引导班级学生选择具有道德感、使命感、责任感的高雅内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价值观教育,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21],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班级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对大学生精神品质的培养。大学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因此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先要了解和培养大学生的精神需要,了解他们的兴趣与追求,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使其个性联结关系,联结世界,以提升大学生个人的精神品质。最后,要引导班级学生选择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结合的高雅内容,使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发挥个人创造性的同时,不盲目地追求“自我利益”,应拒绝现世社会的各种诱惑,不能失去自己的灵魂而沦为现实的附庸,从而在帮助学生处理好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品味。

参考文献

[1]黄正夫,易连云.意蕴、境遇及诉求:大学班级文化的德性审视[J].大学文化研究,2013(1):109.

[2]初晓磊.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8.

[3]马丽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9):79.

[4]万美容.论青年文化及其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17.

[5]张桂生.高校班级建设中的“人格本位”教育理念[J].思想教育研究,2010(8):105.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07-508.

[7]杨骞,蒋洪波.大学生自我管理系统模型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0.

[8]成雁瑛.论大学教育的对话机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2.

[9]海国华.积极建设班级文化构建学生精神家园[J].中国教育学刊,2008(8):25.

[10] 马海花.追求自由与逃避自由[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11] 骆郁廷,史姗姗.中国梦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课题[J].思想教育研究,2008(8):38.

[12] 陈志刚,孙长清,赵永吉.探析当前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J].当代教育论坛,2009(1):117.

[13] 王泓.大学生文化的俗化倾向原因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189.

[14] 叶薇芳.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2012(8):57.

[15] 李堂.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精神家园建设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12.

[16] 李合亮,王辉.新媒体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