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本策略十篇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本策略十篇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本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7:28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本策略篇1

教育不在于使学生获取现成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习策略是学会学习的中心,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有目的地制定关于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传统教育片面追求“双基”,很难体现“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在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的落实,要求教师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播者、教学秩序的管理者与控制者变为学习策略的培训者、学生学习的咨询者和服务者。为适应现代教学新理念,目前,国内外的学习策略和学会学习这两个领域的探索已取得大量的成果,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很不够,笔者主要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探,探索高中化学的学习策略系统并通过学习策略训练来提高学生化学的学习成绩,使学生成为策略学习者、自主学习者,并通过学科特点设计课堂教学中学习策略来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力的培养在教育上显得越来越重要,那么教师如何运用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实验探索。

二、实验方法和步骤

1.实验对象

选定实验班、对照班,两个班学生人数均为60人,且两个班的学生基础和教师水平基本相同。

2.实验材料

实验班运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认知规律和思维与发展规律作理论指导,结合学生实际编写同步训练教材。

3.实验准备

(1)课题论证及成立课题组,制订课题实施方案,认为有较强的可行性,预期其有实效性和实用性。

(2)对课题组的教师进行培训、学习。

(3)召开实验班家长会和学生会,明确实验目的、意义,取得相互配合,组织学生对相关教材进行学习。

(4)调查原有学习情况,收集资料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4.实验过程

(1)运用心理训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心理研究认为,内心的需求是心理发展的动力。要培养学生创造的内在素质,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通过各种实验,介绍化学学科的重要性,组织学生参观化工厂,并利用身边化学对生活的影响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采用心理训练和自我激励技术,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激励就是运用某种策略方法刺激或激发人、鼓励人、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自我激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激发自己内在的欲望、兴趣和动力,调动个人的积极性,进行自我暗示的方法,从心理说:我能行,我有创造力。

(3)努力营造课堂的民主氛围。

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师生地位不平等的现象,自觉地、积极地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民主气围,寻求多元化的学习目标。

(4)加强反省意识在思维中的作用。反省认知是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想一想自己是如何走向成功的?采用了哪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碰到哪些困难?是否还有更好的途径?在教学上教师要努力造就反省认知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结合新课的自学或问题解决的过程,将思维细节反映出来,共同研究,相互比较,从中选出最优的思路。

(5)问题思维是围绕问题的背景、解决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问题的结论而逐级展开的,问题思维的方法是问题解决的一种策略性知识,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设计下列问题进行展开:

(a)如何提出问题的思考?

(B)该问题的解决有什么意义?

(C)从何着手分析问题?

(D)解决该问题可用哪些基本方法?

(e)这些方法的理论和实践根据是什么?

(F)得出什么结论?它的意义及其应用范围和条件、尚待解决的还有哪些问题等?

(6)让学生学习感受成功的体验。心理学表明,学生每当做好一件事,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和愉悦感,也就从中激发了学习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采用适当的方法,较容易的问题就让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享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不断感到成功,体会到学习成功的愉快,重新认识自身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实验结果

1.实验班学生化学学习成绩有较大的提高(见表1)

2.实验班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我校高一化学期末统考中,有一类题是信息给予题,考查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实验班的得分率远高于对照班。

3.实验班学生的化学兴趣有较大的提高(见表3)

四、讨论

1.化学教育中创造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的。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它需要教师从实际出发,遵循思维发展的规律,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利用认知规律的科学性,有目的、有计划地全面渗透于教育过程,全方位地进行培养训练。

2.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化学问题,并给学生讲述化学发展中的奇闻趣事,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优化思维过程,渗透原认知知识,加强学习策略训练,培养创造能力。

3.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创造才能是敏锐的观察力、稳定的注意力、高效的记忆力和非凡的思维能力等的最佳结合。学生的创造才能与运用学习策略呈显著的正相关。

4.学习策略训练与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系。创造意识主要是指不墨守成规、不盲从权威,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思想观点,敢于挑战己有的观点和理论。各学科的学习都会面临接受课本提供的现成知识和培养创新意识的矛盾。笔者认为,一个完整的学习策略系统应该包括“创新策略”,这样才能很好地解决上述矛盾。创新策略是一个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创新策略的运用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的鼓励和包容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去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主要是发散思维。

五、结语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本策略篇2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149-01

创新是人才的本质内涵,培养创新人才更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者的神圣使命。当今,教育阵线正进行着一场大的变革:医治多年来积淀而成的教育沉疴,加大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理念,也就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广大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方式、方法等方面所感到的困惑,我从确立教学目标、发展学生个性、激励学生思维、开放课堂教学这四个方面论述了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育策略。

1确立教学目标

要达到创新教育目标,就必须制定一个明确的、具体的教学目标。确立这种教学目标的策略,主要是着眼于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说,主要是使教学具有以下几种性质:

1.1发展性:发展性教学的宗旨,是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它重视学习过程,尤其是思维过程和语言实践,扩大学生的思维范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2主体性:主体的发展只有通过主体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因此,主张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三维学习方式,并要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识能力安排教学程序。

2发展学生个性

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学生的创新求变、灵活多样、具有个性化恰恰是滋生创造力的土壤。“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根本目的,是使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展现。为此,必须采取以下两种策略来发展学生的个性:

2.1培养创造性个性倾向: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好奇、进取、探究、专注、自信、自制、敢于挑战和冒险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和前提。

2.2采用个性化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的不同认知方式和个性特征,由此从适应学生的不同认知方式和个性特征来调整教师自己的教学策略,将正确的知识和观念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系统和观念系统。

3激励学生思维

应试教育下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常规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提供新颖的、有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因此,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应当在培养学生常规性思维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创新教育的目标之一。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激励学生的思维:

3.1培养批判精神:我国小学生的传统教育是被动性的教育,“唯书”、“唯师”成了提倡和奖励的标准,他们缺乏批判质疑的精神。学会批判是学会创新的前提,没有对现有知识的批判便没有知识的创新。因此,教师一方面要保护和鼓励学生的批判精神;一方面要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鉴别知识,将批判精神有机地融合到知识的传授过程之中。这样才有可能将知识变成创新的源泉;一方面还应当让学生学会将批判精神建立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之上,不故弄玄虚。

3.2引导质疑问难: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教师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鼓励学生主动地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或于平淡无奇之处生疑,或于深层蕴意之处生疑,或于新旧比较之处生疑,“真正做到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以学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乐问和善问,在提问和答问的过程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3.3鼓励标新立异:标新立异是一种创新,它蕴藏着灵性和创造。而传统的教育思想则要求学生中规中矩,服从教师,服从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的一般是求同思维的训练。为此,教师应该教育和鼓励学生破除“唯书”、“唯师”的传统观念,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善于标新立异。

4开放课堂教学

要实现创新教育,就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所形成的“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状态,实行开放性教学,使学生主动和谐、生动活泼地发展。制定开放性教学的策略,主要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4.1更新教学观念:教师必须明确,教育需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的,以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针对“三个中心”,教师要有现代的教育观念,实行由“以书本为中心”向“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中心”的观念转变,由“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中心”的观念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观念转变.牢固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4.2开拓教学内容:现今的语文教学,有的教师是“教教材”,就课文讲课文,而不是“用教材教”。教学缺乏应有的高度和深度,这样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的教学是要凭借教材,但又不能限于教材,而应该超越教材。以“超越教材”的方式来开拓教学内容,主要的方式有三种:将课外读物与教材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将相关学科与教材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将社会生活与教材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本策略篇3

【关键词】大学物理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11-01

一、前言

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理工科院校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也是作为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它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活跃、也能够使他们在适应科学发展的综合能力等方面得到显著的提高,然而如何在大学物理教学环节中实施创新能力的培养,还缺乏系统的理论和经验的指导。适时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综合性原则、遵循主体性原则和激励原则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可以借助物理学史这部创新史以及知识的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本文就大学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做一番探讨。

二、大学物理教学中出现的若干问题

1.物理课程教学单一较为枯燥

目前,最常见的授课方法有两种: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然而有很多教师都没有将两者进行很好的结合以达的教学效果。然而,无论何种方式被采取,很多教师都早已习惯了针对大纲的知识点进行逐一地讲解,甚至还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讲解习题上。课堂枯燥无味却没有探索其它的方式来进行授课。

2.师资力量不雄厚

一方面,近几年,高校教师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因此很多高校在短时间内就扩充了教师队伍,但是绝大部分都是一些年轻的教师,既没有相关教学经验也没有熟练的知识结构,这就造成了教师队伍的的教学水平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尽管教师队伍进行了较大的扩招,但师生的比例与扩招之前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下降,这就导致了高校的大学物理课程都是使用大班教学的方法,这种方式很明显不利于培养有创造力的学生,更无从谈起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了。

3.学生没有突破应试教育的思想限制

尽管大学物理作为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是普通高校理工科各专业都要开设的,然而除了那些与物理学专业相接近的专业的学生在学学物理时会下功夫之外,而其它专业的学生则是为了来完成任务、应付考试来学学物理的,更有甚者,有些学生根本就不去上课,即使是物理专业的学生也没有多少乐在其中,由于物理学习的特殊性,它需要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后才会对本专业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才会有动力、有兴趣去学习它。

三、大学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1.在研究大学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之前,首先来分析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构成要素,具体分析见下图。

这个简图很明显的告诉我们,任何人要想有所创造,都须从三个方面努力:(1)要学习专业知识技能,这是创新的基础。(2)要培养和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掌握创造性技能。(3)要特别加强创造动机的培养,自觉地培养创造意识。很明显,这三个方面,也正是创造性教学的基本任务。

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已经为大家所熟知的名言很清楚的说明了,创新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广大教育者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具体的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师要树立创新信心,激发学生创造热情

要正确理解创新能力的概念,坚定学生“能创造”的信心。人们往往把创新能力看得过于神秘,以为那只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事,与一般人没关系。其实不然,如前所说,创新能力作为一种心理潜能,人皆有之。我们每一个致力于创造性教育的工作者,都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造潜能,而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习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2)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创新意识就是求是、求佳的意识,这种意识在学生进行智力活动的时候随时可见,因此要善于引导和激发。例如对小发明、小改革、小设计之类充满热情以及凡事爱寻根问底等的学生要密切关注,这些都是学生极其宝贵的创造意识的显露,这时候的引导很可能会有很大的收获。要想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就必须做到关爱学生,做到及时鼓励,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大学物理教学的一项系统工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大学物理的教学活动也要围绕学生来展开,大学物理的教学中一项宝贵的资源就是广大学生的思维,在意想不到中,学生就会想出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3)学生要学好理论知识,奠定创新基础

根据上图的创新能力结构理论可以知道,相关专业的知识技能是构成创新能力的重要成分。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活动中,必须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大学物理教学中,除了老师要积极引导外,学生更要扎实学好专业知识,万丈高楼平地起,学生在大学物理学习中要广泛摄取专业设置的所有课程,并且积极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这完全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学好这门课程。创造性思维绝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它本身就是经过长期思考的积淀,因此对于基础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也正是深入思考的过程,兴许那些灵感就会出现,因此大学生千万不能因为考试而去突击学习。学生对物理学及其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的了解,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物理学的深入认识,也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因为物理本身就要求有一定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四、结语

创新能力是一种特殊的高级能力,它是以知识、智能为基础的。创新能力在现代社会被视为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大学物理教学就部分承担着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本文就我国的大学物理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同时给出了相应的策略,希望能为我国的大学物理教学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孙杰远.类比:比较教育研究及其创新的思维本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5)

[2]刘军民,张俊华.论创造性思维培养[J].江西教育科研.2005(06)

[3]杜环欢,甘杰.注重批判性思维培养——高等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J].教育探索2005(03)

[4]程建生,陈义成,吴洪莉.多媒体技术在大学物理教学中运用的探讨[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1)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本策略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创造性思维;培养

G623.5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存在一定弊端,严重限制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不适用于小学数学教学未来改革发展的需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加强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策略的探索与创新,从而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转型。小学数学传统教学模式不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造成了小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主动性不强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加强对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提高小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1]。

一、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重视习惯养成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会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对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复杂性、难渡性的特点,很多小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跟不上教师的授课进程,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通过有效的课前预习,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了解程度,从而,使学生能够尽快进入课堂教学状态,提高注意力保持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教师科学引导

小学教育处于基础教育的开始阶段,小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形成,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引导学生展开预习。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并在课堂导入环节中给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的机会,一方面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另一方面激发小学生的参与热情。小学数学教师在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时需要注意的是,任务的设置要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不要偏难偏深,以免打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动手操作的探索型预习任务,或者引导小学生运用互联网搜集学习素材,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了解,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保持感性化的认知,为小学生课上学习打下良好基础[2]。

二、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决定了小学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期,因为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处在形成发展的开始阶段,小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是无限的,而小学数学学科本身具有塑造学生思维形态的教学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运用多元教学策略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运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策略,为小学生创设交互式教学情境,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为不同的小组布置相应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对学习任务展开自主探索,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小学生用批判性思维保持对学习内容的质疑精神,从而使小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认知模式,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运用启发式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二)开展头脑风暴

小学数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一套具有逻辑性与层次性的探究型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引导开展“头脑风暴”活动,培养小学生思维的快速性、灵活性、多元性,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其次,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往往也是激发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方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数学教学回归生活实际,将趣味性与知识性有机融合,通过实践操作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3]。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是决定小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关键和基础,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辅助小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另外,创造性思维能够提高小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小学数学教师应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小学生的创造性潜力。辅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受益一生[4]。

参考文献:

[1]甄香玲.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11):140-140.

[2]李玲.小学数学课堂应该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6):26.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本策略篇5

【关键词】大学外语创造性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b)-0011-01

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正如西方教育所推荐的“全人教育”的“全人”是包含了人的情感、人格、思维、知识等多个方面的素质教育,而创新教育中的创新,尽管其中也具有情感、人格等因素,但它主要的侧重点仍然是思维方面的问题,因此,创新仅仅是代表一个人思维方面的一种品质和属性,是思维方面的十分重要的品质和属性。具备了思维方面的创新品质仍然还不能代表一个全方面的素质,更不能以创新教育来取代素质教育。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人们对创新教育所寄予的过高的认识甚至错误的认识中看出创新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毫无疑问,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或成分,虽然不能说创新教育就是素质教育,但完全可以说,没有创新教育就说不上素质教育,这种说法在逻辑上也是合理的。

创造性培养在我国的现代教育教学研究方面落后于西方国家,在创造性教育培养的实践上更是如此。在创造性的培养上,创造性的学习环境的创建是最基本又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创造性的环境就无创造性可言,即使有创造和创新的萌芽,那么这样的创造或创新也会被扼杀在缺乏创造性的环境里,在这方面,古今中外的事例不胜枚举。

创造性人格是具有创造性的知、情、意的统一。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及特征仅仅是创造性人格的一个方面,因此,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不只是一种单纯的思维方法的训练,更主要的是一种综合的高水平的人格教育。创造性的培养为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外语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内容,有很多教学内容甚至可以直接与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结合起来。在外语教学课堂上,同一标题的作文,同一主题的对话,同一段落的译文,在一个班上可以产生几十种不同的操作结果的版本,但这些不同的版本都可能是正确的或合理的。这种情况客观上为外语教学的创造性教学留存了具有发挥的空间。创造性思维除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和方法之外,还存在创造性思维特征的问题,美国创造心理学家托兰斯,在吉尔福特的通过智力结构研究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认为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的特征,而这其中的流畅性特征,指的是个体在回答问题时,能从不同的角度做多种表达,这正好是外语教学作为语言学习和运用的特征。

结合已有的人们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成果,以及外语教学的特点,外语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着手:

1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

发散思维被认为是创造性的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因此,对发散思维的训练受到特别注重,发散思维训练是国内外训练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最常见的方式。发散思维训练的主要内容是:用途扩散,即形量多设想用途;结构扩散,设想出结构的各种可能性;形态扩散,即设想出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方法扩散,即设想出某个问题的尽量多的解决方法。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要尽量利用教学条件,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在词汇教学上,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外语词汇来表达相应的意思。鼓励学生对某些词汇的多种形式和用法的掌握,鼓励学生在外语方面的灵活多样的运用和表达。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创造性想象是创造性的必要成分,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想象可以通过自我设计训练、推测训练、假想训练等方式进行培养。在外语教学中,可考虑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一种贺卡,让学生自行去考虑贺卡的构形、颜色、内容、语词等方面的问题,最后进行评比,重点考虑其创新成分。在推测训练上,可以利用既有的阅读材料和老师给定的阅读材料来让学生进行某件事物的某些方面的推测,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

在外语课堂上,可采取以下方法:利用课本材料进行推测训练,如推测故事结局,可能的发展或有关作者的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利用教师预先准备的一件工艺品或音乐或一个小标题、小段文字,让学生去描绘潜在的可能的内容和思想;利用图片或动画情景,让学生去推测相关的实际内容。这样,既不影响创造思维的训练,又不影响外语教学,反而进一步促进外语的教学,并能丰富外语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3注重创造性思维策略的运用和对学生的训练

创造性思维具体体现在一些思维策略方面。发散思维仅仅是其中的最为显著和突出的一种而已,实际上,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思维策略与创造性思维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例如,头脑风暴法,就是利用集体内在相互之间的影响尽量自由地就某个问题发表各自不同见解的一种方法、策略。

外语教学中有不少讨论课,教师可考虑有意识地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大胆表达其想法。另外,还有类比思考策略,即进行相似性比较;对立思考策略,即从完全对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移植思考策略,即把某个问题情景的规律引用到另一问题情景中,移植的主要途径有规律移植、方法移植、功能移植等;分合思考策略,即从思考对象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去考虑问题。

总之,学生的创造性不仅是可以进行教学干预的,而且还能够与外语教学这门学科教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受益。这样,既满足了微观的学科教学目标的需要,又满足了宏观的教育目标的需要,在培养学生学科知识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本策略篇6

一、新课改下教师要转变历史教学观念

在历史教学中常常出现教师“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知识记忆,轻分析归纳”的现象,就是提问学生一些书面的浅显知识。

新课改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引导学生辩证地地去分析、认识这些充满矛盾的历史现象,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历史发展规律。这就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过程。

二、运用教学资源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整合优化教学资源

整合教学资源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通过模块、专题、不同版本教材整合优化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在新课改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读书,选择典型内容说明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行思维活动。

如隋朝同秦朝对比学习,虽是短暂的,但历史作用是重大的,是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封建统治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两个重要朝代,对今天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提高了学生深层思维的能力。

(2)在新课改教学中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如“宗法制”这个综合性很强的历史概念,就要通过深化基础知识,建立“宗法制与分封制”这个历史知识体系从整体上加以阐述与学习。

2.挖掘利用教学资源

(1)有效利用历史图表和阅读文字,它们增强了直观性、可读性、欣赏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

(2)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史料分析,如分析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时,材料很多,选择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特点的材料,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正确运用分析方法,总结出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造成的。

三、转变教学方式和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巧设提问策略

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着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做好充分准备。巧设课堂导入问题和课堂提问问题很关键,因为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历史问题也要有一定得历史背景去理解。如看图导入“请你说一说深圳的过去、现在、将来?”,课堂思考:“你是如何看待改革开放的?”,通过提问激发了他们积极思维,感受祖国现在的强大。

2.情境创设策略

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如虚拟情境、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开展讨论以至辩论,阐述自己对问题的见解,以及这样认识的理由和依据。

3.课堂延伸策略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本策略篇7

关键词:发散创新独立参与主观能动性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教育心理学认为:创新思维有赖于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考虑问题时,没有一定的思考方向,可以突破固有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框架、自由思考、任意想象,从而获得大量的设想,提出多种多样的想法和做法。简单的说,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问题答案的思维方式。一般来说,设想愈多,发散愈大,创新出现的概率也愈大。可见,创新思维更多的是同发散思维结合在一起的,思维的创新水平更多的是通过思维的发散水映出来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创新,就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这门学科在一切科学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要想攀登科学的高峰,就应该首先学好数学。“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是一门研究数与形的科学。

数学学科与其他的学科相比具有独特的三大特征,即严谨性、抽象性、广泛性的应用性。数学的严谨性就是要求有极高的逻辑性和精确度。我们都知道在数学学习中往往一个小数点就会扰乱全局。数学的抽象性就是要求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这个特征上的抽象。而所谓的抽象就是不用研究实物的具体特点,而是在具体的基础上将其概括化,并将集体的过程符号化。至于数学的广泛性更是众所周知的,我们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定理、概念的抽象意义,而且也不能抛却数学的广泛应用性。数学的这三个特征共同构成了数学的完整性,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中学数学学习要重点掌握数学思想。数学思想包括集合与对应的思想、数学的初步公里化思想、数形相结合的思想、创设思想、思维转化及转变的思想、运动思想等。这些数学思想可以知道学生从哪个方向、哪个角度考虑问题。这其中包括整体考虑法、思维转化法、类比联想法、发散思维法、分解法等。它还可以指导你从何处入手,选用什么途径等。当然有了数学思想后,还应该掌握恰当、具体的学习方法。在正确的解题思想指导下,可以灵活地运用具体的解题方法,这包括数学的归纳法、换元特定系数法、分析法、综合法、类比法、反证法、比较法。熟练、充分的操运这些方法可真正的学好数学。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还要经常用到数学思维策略。这包括将繁琐的问题简单化、数形结合策略、比较与分析策略、分析与结合策略、归纳与演绎策略、一般与特殊相比较策略、无限与有限、概括与抽象、联想与类比,较陌生的问题熟悉化,进退互用,对于正面解决比较难的问题选用反正法,动静转换、倒顺相还,分合相辅等。对于发散思维的策略更应引起高度重视。所谓发散思维是指打破常规,运用变异,对于材料信息从不同的方向,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我们要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途径中掌握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然后发展创造性思维,而发散思维能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尽快的联想,尽可能多的做出假设和提出各种各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的特性。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大胆提出新异的想法和问题,这是充分体现思维特点的独创性,这样使学生的思维从求异向创新推进。独创往往蕴含于求异与发散之中,它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思维不断地向纵向、横向同时发散。学生要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从而达到诱导学生思维的发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培养训练思维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这要求有目的地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思维因素,正确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开展和培养学生的思维潜能。这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归纳能力和演绎能力。对于一些基本概念、公式、方法等,都有一个不完全归纳的过程,让学生不要失去思维能力锻炼的机会。学生应自己去发现这些规律结论的得出。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中具有观察、分析、概括、检验及表达等多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学生自己可以从特殊的例题中归纳出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学生亲自去尝试对知识发生过程的一些必要的探索,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也是数学思维策略的一种。

数学课程在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的前提下,还应当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运用的能力,要具备创造思维的能力。因为数学本身来说就是前后相联系,互为贯穿、统一,这种能力的运用有助于学生讲旧有的知识体系联系新学的知识点,然后通过“头脑风暴”进行融会贯通,在最短时间内形成最大效率的知识重组,最终养成独特、独立的思维模式。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当前的新知识点的学习,必须包括旧有的知识的复习和再掌握,从而养成学生不断串联的敏捷思维习惯,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今后的数学课程的学习和深造也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在学生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也会带来不同的思维模式和习惯,最终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数学是一门探究性较强的学科,一方面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立思维的能力,另一方面它对于学生的自我思维习惯的培养有很大的塑造和促进作用,所以教师必须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活动和计划之中。

总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探索、讨论来实现学生的互动,注重情感培养、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自己在心里活动的过程中得到最佳结合,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是自己成为跨世纪的现在新人。

参考文献:

[1]谢艳.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浅谈[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04).

[2]詹东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10(03)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本策略篇8

[关键词]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3

当代教育学认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有效培养的结果。如果我们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创设开放民主的教学环境,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我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创新思维原理指导教学,面向学生发展,着眼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多元化、深层化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创新思维能力的界定

创新思维是指能创造出具有价值的新颖的东西的思维,是不受固有模式束缚而进行的再造性心里反应,是超越固有的常态的思维模式而进行的一种开放性探索未知的心里活动。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

创新思维能力是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受已有经验和知识的束缚、不受某个固定观点的影响,而独立的从多角度、多方向、多侧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因此,新课程教学必须致力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义

从人的认知心里和发展过程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利于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开发,进而使学生的创新潜能日益释放出来。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水平,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它可以带动教师积极研究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新型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将课堂变成学生成长的乐园。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操作方式

(一)创设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加强的课堂

创设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加强的课堂,就是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主要做法是:

1.创设开放课堂。开放课堂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回归生活的课堂形式;另一种是超越教材教学的课堂形式。回归生活的课堂形式就是课堂不再是唯一的教学活动场所,教师可以依据教学需要让书本世界回归于生活世界。例如,在学习《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时,教师就可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将学生带入美丽的大自然中,让学生亲历生活,在亲身的体验中感受“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超越教材教学的课堂形式就是教师积极利用先进教学设备、网络、媒体等因素,为学生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将教材中的知识以生活情景再现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生活、走向知识,主动探究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良好的锻炼和提高。

2.创设民主课堂。民主课堂是师生平等的课堂;是在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需要、意见、选择和决定,给学生足够的发表见解、体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愉悦地学习中产生思维热情、在肯定中不断进步的课堂。

3.创设创新课堂。创新课堂体现的是教学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教师创设创新应用教学环节,设计问题的发散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解疑,敢于想别人之未想,求别人之未求,让学生在创新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快乐中积极思维,创新学习。

4.创设多样化学习课堂。多样化学习课堂体现的是学习方式因学情而定,因学情改变、学习内容的不同而变化。如果用单一的学习方式学习不同内容,长期以往,课堂会变得沉静、学习会变得枯燥、学生的思维会变得呆滞、学生的反应会变得木讷,又怎能高效率、高效益、高性能的完成多维教学任务呢?因此,每节课教师都要依据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需要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方式就不同。学生只有在自主学习中,才能学会独立思考;只有在研究学习中,才能学会探究;只有在合作学习中,才能学会交流;多样化学习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还能使课堂精彩纷呈,能让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思维活跃,高效学习、快乐学习。

(二)帮助学生由“被动记忆”向“创新思维”转化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分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具体做法如下:

1.第一阶段,诱发思维阶段。这是学生由习惯的被动记忆向主动思维转化的起点。诱发思维的方法是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营造出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考,学生随之而情不自禁地积极思维。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主动思维、乐于思维的情感。

2.第二阶段,引发想象思维阶段。这是培养学生积极思维习惯的关键。做法是:教师设计出可类比、可对比、可辐射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由一类事物想象与之相关的另一类事物,或想象与之相反的另一类事物,以此培养学生快速反应、跳跃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活力四射地进入自己熟悉的生活领域和知识领域,去探究未知的东西。这可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和一物多样化、一事多面性思考的能力。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善于想象的思维习惯。

3.第三阶段,开发发散思维、聚合思维阶段。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增长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心。做法是:教师设计带有“发散点”的问题,例如,一题多解的问题,让学生在寻求不同解法地过程中学会“思维发散”进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设计带有“聚合点”的问题,例如,多元归一、多项归一的综合问题,帮助学生在综合思维中学会“思维聚焦”,进而培养聚合思维能力。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真正拥有创新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其主要策略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启发学生自主参与的创设思维情境的策略、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调动思维情趣的策略、留给学生创新思维机会的显露思维过程的策略、教给学生思考方法的帮助学生学会思维的策略、帮助学生养成观察、想象、分析问题习惯的培养思维品质的策略、坚持尊重鼓励原则的多元思维评价策略。

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教学模式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本策略篇9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实验教学拓展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037-02

拓展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既包括思维深度的拓展,也包括思维广度的拓展,拓展思维方式可以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达到新课改的总体目标即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国家科技发展。[1]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实验教学部分对于培养学生拓展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探究实验自主性、灵活性特点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形成拓展性思维。在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应适当采用拓展性策略,达到培养学生拓展性思维的目的。

一、制定拓展性策略的指导思想

新型教学和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拓展性策略的制定要紧紧围绕这一理念,通过实施拓展性策略,改变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逐步养成拓展性思维。

二、制定拓展性策略的原则

拓展性策略的制定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策略具备一定的科学性,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教学策略要具有可行性,从学校的设备、器材等资源状况出发;最后,教学策略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提升学生想象力,培养拓展性思维。

三、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培B学生拓展性思维策略及教学实践

(1)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拓展性思维的策略。依据上文所提出的指导思想,遵循其原则,制定以下拓展性策略,并将其按照概念界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实施进行分类整理。(见表1)

(2)教学案例。将总结的各类拓展性策略应用于教学实践,分析教学效果。

案例一:丰富实验材料策略。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的探究实验教学,教师引导下学生了解实验材料为含有较多过氧化氢酶的新鲜肝脏研磨液。启发思考:还有哪些材料含有过氧化氢酶?学生查阅资料,阅读文献,提出土豆、土壤等材料中也含有过氧化氢酶。实验过程中,学生以肝脏研磨液、土豆、土壤为实验材料,比较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肝脏研磨液、土豆和土壤中均含有过氧化氢酶,其中肝脏研磨液中过氧化氢酶的含量最多,其次是土豆、土壤。实施丰富实验材料策略,学生在原有实验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拓展实验材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实验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体验探究性实验的乐趣及伸展性特点,形成拓展性思维。

案例二:知识迁移策略。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影响的探究实验教学,该探究实验目的为通过教材案例,完成环境因素中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并得出实验结论。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探究其他环境因素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土壤的水分多少,光照的长短与强弱等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学生依据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其他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影响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这一过程即知识迁移,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或实验设计思维,同时对其进行迁移变式从而设计新的实验,逐渐形成拓展性思维。

案例三:改进提升策略。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使学生能从种群的组成上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该实验过程较为繁琐,经过改进,将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改为探究土壤中微生物类群丰富度。学生显微镜下观察土壤,根据对土壤中各菌类形态特征的了解,运用目测估计法记录微生物种类,完成土壤中微生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报告,从种群的组成上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实验的改进优化降低了实验难度,达到课标要求。实施改进提升策略,对于实施难度较大的探究实验,学生不再仅局限于课本提供的内容或方法,而是思考讨论,找出更合适、操作更方便的实验方法或者实验材料,逐渐养成拓展性思维。

案例四:深入探究策略。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教学,启发学生思考:能否根据质壁分离以及质壁分离复原的实验现象,探究细胞液的浓度?引导学生回顾实验原理,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报告,将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拓展为探究细胞液浓度大小的实验。运用深入探究策略,提升学生的拓展能力。

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应用拓展性策略,引起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鼓励学生实验过程中多思考,多研究,举一反三;打破固守思维,认识到对于部分实验采取一些拓展性策略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实施拓展性策略的目标即培养学生的拓展性思维。

四、小结

以上是根据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总结出的拓展性策略,并应用于教学实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拓展性思维,希望能给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差异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学校器材、设备等资源情况灵活应用拓展性策略,逐步对其进行丰富以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拓展性思维。

参考文献: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本策略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创造性思维;途径策略

一、创造性思维以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1.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

所谓创造性思维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革新能力,从而富有探索精神和主观能动性以达到在现有条件和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寻找新规律、总结新理论、创造新方法等。创造性思维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灵感来源,更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在思想政治授课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指学生对于现实世界中的哲学现象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通过独立分析和思考,以政治思维从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最终将其解决。创造性思维具体包括求异性思维、探索性思维以及开创性思维。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国家、社会对于人才创造性能力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创造性能力已经成为优质人才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在思想政治的授课过程中,由于知识的深度、广度较之小学政治而言具有明显的不同,对于学生自身能力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因此,在初中思想政治的授课实践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对于辅助教学开展、提升学生素质以及开发学生情感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此,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性思维的作用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在初中思想政治授课实践中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确保受教育者的教学主体地位,增强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二,在初中思想政治授课实践中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抒发,通过主动的发现与探索,完成知识的获取过程;

第三,在初中思想政治授课实践中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受教育者逻辑思维的完善,促进学生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提升,进而提升自身素质。

二、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由于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仅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速度方面,并将其视为教学的核心任务。而事实并非如此,忽视了创造性的教育,对于课堂教学具有十分严重的负面作用。因此,针对当前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现状,将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

第一,低年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明显高于高年级,并且在年级高度与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感兴趣程度之间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反比例关系;

第二,相当一部分学生抱着“思想政治课程可有可无”的想法,认为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对于总成绩并无太大益处,而数学、物理、化学等才是学习的重中之重。

第三,许多学生喜欢通过自学的方式学习思想政治知识,而比较排斥课上教学,他们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知识与自我知识储备之间存在明显的距离。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研究

分析当前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其提出有效解决措施提供依据。依据上述问题的分析,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几点措施策略:

1.从教学内容入手,培养创造性思维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主要依托于教材进行开展,教材是经过诸多思想政治学家多年的积累和总结,将实践经验中的精髓部分升华为理论,从而形成的集知识与经验于一体,融理论与情感为一身的教学资料。思想政治教材中既包含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蕴含丰富的情感哲理,是理论知识与感性认识的完美结合。初中思想政治教材中大都是源自古今中外的思想、政治精髓,可谓是“内心情感的结晶”。例如,在粤教版初中思想政治教材,《珍爱生命》一课,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将两幅具有对比性的图画附于黑板,一幅描绘的是“万里晴空之上,大雁翱翔、马儿吃草……”,另一幅描绘的是“天空乌云密布,土地干裂、马儿无处觅食……”。教师可以为学生给予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上述两幅图画各自代表什么内涵,通过“什么”式的提问,促使学生自发性的调动思维。

2.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创造性思维

课堂教学是课程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其主要任务在于向学生传授教学知识之外,还要为学生解答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和疑问,而对于问题的解决过程,创造性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可以将当前发达的科学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融入课堂教学,从而为课堂教学创造出接近实际的、有利于课程开展的教学情景,进而使学生在情景的作用下自发开展创造。例如,在粤教版初中思想政治教材,《诚实守信》一课,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播放韩红创作的一首歌——《天亮了》,并在歌曲播放的过程中,为学生讲述歌曲背后的故事,“在某个秋天,一对夫妻携孩子去游玩,在乘坐缆车的过程中,由于缆车本身的质量问题并且没有合法的许可证,造成了悲惨事故……”。曲终,同学仍沉浸在歌曲的情节之中,进而,教师进行提问“你认为诚信对于一个人是否重要?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哪些方面”,通过提问,将学生从歌曲情境中逐渐过渡到课堂教学环节,同时,利用情景和问题的双重作用,使学生深入思考,更加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3.改革作业方式,培养创造性思维

对于课程教学而言,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相对有限,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则是当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课后布置作业的时间,实现创造性思维的巩固和完善。例如,在粤教版初中思想政治教材,《走进中学》一课,可以为学生布置一项设计“班徽、班训”的课后作业,对于易于实践的设计可以选择将设计的成果以实物的形式上交作业,对于较为复杂的设计可以采用设计图画的形式上交作业,如此,既延续了情感体验式教学,又丰富了作业布置形式。更加重要的是,通过此种作业方式,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个人才智,更加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4.敢于大胆质疑,培养创造性思维

质疑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环节,只有敢于质疑,才能在质疑的思考中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从而达到更好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例如,在上述第二点建议当中的自由发言阶段,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因而,对于他人的见解未必会是完全的赞同或者完全的反对。因此,在自由发言阶段,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对他人的见解提出质疑,并相应阐述自我观点,且为之寻求依据作为支撑。通过大胆的质疑-反质疑过程,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从而更深层次的调动创造性思维。

四、结论

初中教育是国民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初中教育的重要教育环节。本文针对当前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途径和策略:从教学内容入手,培养创造性思维;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创造性思维;改革作业方式,培养创造性思维;敢于大胆质疑,培养创造性思维。文章的策略建议对于实际教学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